萝卜干是浙江萧山的最有名吗?

要说沙地里的人,谁不认识萝卜,谁没吃过萝卜干。在我童年的歌谣中就有着“萝卜路边草,要吃不用讨”“丫叉萝卜蜜蜜甜,讨个老婆过过年”。萝卜在沙地人的心中是多么的平常而值得骄傲的事啊!

沙地人种植萝卜历史悠久,据说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萧山地处钱塘江喇叭口,先人很早就开始围垦,寸草不生的盐碱地无法耕种,但勤劳聪明的萧山人就开始酝酿种植萝卜。一到冬天,成堆的萝卜像小山似的堆在了各户人家,切晒在冬天阳光下的萝卜干同雪地般的洁白。

在我读初中的时候,时兴到外地去“大串连”,招待所中有着全国各地的学生,这些来自五湖四海的学生,得道我们是来自杭州萧山的,就会喊“萧山萝卜干”来了,当时我们有点感到骄傲,又有点自卑,骄傲的是因为萧山萝卜干在全国都出了名,自卑的将我们喊成了萝卜干,本身就有点讽喻我们乡下人的意思。

▲姚坚定,本文作者,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

可不论萝卜干多少的土,总是萧山人自己的宝贝,它虽然土,却有着一股泥土的芬芳,那种芬芳伴随着一担担挑土筑塘的“烂污泥”,成为萧山人记忆深处一帧帧最美好的影像。

1966年下半年,萧山进行了数万人的大规模全民围垦,那时候东片滩涂、中部平原水稻地区、南部山区半山区,热火朝天地加入到围垦建设的洪流中。从南片到东片,简易公路上一车车装着毛竹、稻草、铁耙、簸箕的手扶拖拉机,满载着石块、民工的划浆船,日日夜夜轰鸣的山场,都在点燃每个萧山人血管中奔腾着的奋进不屈的火苗,同时,也提醒着当地人土地来之不易,他们视地似金,他们想着法子增加收益,在沙地从来就没有一点抛荒的土地,就是在田头沟边,也会种上作物。

但是,在三十多年前人民公社集体种植的年代,土地上种的东西都由上级下达指标的,沙地属于经济作物区,地上种的大多是棉、麻为主的国家重要的战略物资与生活物资,没有哪个生产队敢去种植其它农作物的。等到大片的络麻地收剥之后,生产队就可以抓紧时间种植萝卜。

人们在每畦地的两边种上麦子,在地中间翻掘过后,就播下萝卜籽,大部分用来晒干。所以人们下种的这萝卜一律为“晒干种”的种籽,也有的叫“一刀切”,长约十多公分,粗为五、六公分,皮厚肉实,水分相对与别的萝卜来得少许多。

霜降时分,萝卜苗就绿遍了。沙地土质咸硬,比较贫瘠,当时的肥料又紧缺,生产队就抓紧到各家各户收集猪粪、人粪,稀释了后作为萝卜的秧苗肥。也有公社的油厂将棉籽榨成棉油,留下来了棉籽饼,社员们就将这些棉籽饼捣碎再拌上一些化肥,作为萝卜最好的有机肥料。渐渐的,天气在变冷,萝卜也一天一天露出了白花花的身子……

冬季来临后,萝卜也成熟了,生产队就组织男女劳力尽快地收获这些萝卜,按照每户人家的劳力与口粮,分到各家各户。人们就用车装、箩挑将这一堆堆的萝卜拿回家中做萝卜干。

东片沙地人的“做人家”可是出了名的,有人说沙地人就是“木”,只晓得做,不晓得吃。“男人雨天搓草绳,女人日夜挑花边”,他们把所有的心思都用在了怎么赚钱奋斗上,至于吃的要求可以说非常之低,所以下饭菜通常就是萝卜干、霉干菜、霉豆腐等。萝卜干是最“现实”的“下饭菜”,上工的时候抓上一把就能吃,收工回来蒸一碗萝卜干汤,淋几滴香油,真是人间最美味的东西了。萝卜干为勤劳的沙地人节省了时间,也节省了开支。

收获的萝卜经过“浑水洗萝卜”后就可以拿来切条。社员们白天要在生产队劳动,切萝卜只有放在夜里,十五瓦的灯泡下,忙碌了一天的沙地人还在继续劳动:先将萝卜对开,再在半圆型的萝卜中切成一条条的三角型,每条萝卜都要切得均匀划一。从凌晨三四点一直忙到半夜,所以沙地才有了“天亮前不吃早饭,天暗前不吃夜晚饭,煤油灯下斩萝卜”的顺口溜。

当时,我也是切萝卜大军中的一员,那时的冬天真是滴水成冰,寒风剌骨,切着白萝卜,手指冻得像胡萝卜,手指关节被西北风吹得裂出一道道的血来,整个手有时都用橡皮膏缠上,以减少痛苦,每天吃过晚饭总要切到深夜才能停手。

第二天一大早,就要将这切好地萝卜条晒出,一般人家就有着几十张“芦垫”的晒廊,于是每家每户门前的地上,都有着白花花的一片,成为沙地上冬季特有的景观。

正常的晴天,三四天太阳和风吹下,萝卜干水分大多已脱,在经过几次腌制和晒制,就可以出售给供销社了。

每到年底,沙地里各个供销社收购部前是排成一条长龙,车拉的,人挑的、船装的……

后来,成千上万吨萝卜干被收购后,供销社将一坛坛装满萝卜干的一个个的车皮,发向全国各地,从此这“萧山萝卜干”香飘海内外,成了萧山人的代名词。

萧山萝卜干,曾经是沙地农民的摇钱树,它将沙地农民艰苦、勤劳、聪明、纯真、艰苦朴素和冬天的阳光都一起揉进了这萝卜之中……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大潮下,沙地人渐渐富了,晒萝卜干也渐渐走出了人们的视野,而被冷落,被遗弃,正在走向低迷……

但值得庆幸的是,瓜沥、河庄、党湾等地仍有许多厂家、农户在坚守着这一传统技艺,2009年,萧山萝卜干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三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我们咀嚼的不仅是萧山萝卜干本身蕴含的美味和乡味,还有它凝结着的萧山人的开拓创新,萧山人的勤劳与智慧的结晶,和对现在未来的坚守和努力的点点滴滴。

前不久我看到一则报道:“风脱水萝卜干卖到了甲鱼钱”,相信,随着人们对绿色食品的亲睐,这些传统的手工萝卜干一定会重在新时代焕发新光彩。

}
  • 杭州,简称“杭”,古称临安、钱塘,是浙江省省会、副省级市、杭州都市圈核心城市,国务院批复确定的中国浙江省省会和全省经济、文化、科教中心、长江三角洲中心城市之一。杭州有着丰富的人文文化,当地特产也十分丰富,有杭州丝绸、西湖龙井、径山茶、西湖绸伞、萧山萝卜干等都值得体验。

    杭州拥有两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西湖风景名胜区、“两江两湖”(富春江——新安江——千岛湖——湘湖)风景名胜区;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天目山、清凉峰自然保护区;七个国家森林公园——千岛湖、大奇山、午潮山、富春江、青山湖、半山和桐庐瑶琳森林公园;一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之江国家旅游度假区;全国首个国家级湿地——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杭州还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5个、国家级博物馆9个。全市拥有年接待1万人次以上的各类旅游景区、景点120余处。

    杭州有着丰富的人文文化,也有着丰富的地方特产,杭州特产很多都值得尝试:

    杭州丝绸,质轻、柔软,色彩美丽,在中国传统丝织业中占据重要地位。距今四千七百年的良渚出土丝织物就已揭示了杭州丝绸的历史之久。品种繁多,有绸、缎、绫、绢等十几类品种,最著名的品牌有长城、喜得宝、万事利、凯地、杭丝路等。

    中国十大名茶之一。产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龙井村周围群山,并因此得名。具有1200多年历史。西湖龙井按外形和内质的优次分作1~8级,特级西湖龙井茶扁平光滑挺直,色泽嫩绿光润,香气鲜嫩清高,滋味鲜爽甘醇,叶底细嫩呈朵。清明节前采制的龙井茶简称明前龙井,美称女儿红。

    径山茶为条索纤细的卷曲型毛峰,特级茶采摘标准为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初展。经通风摊放、高温杀青、理条整形、精细揉捻,最后经炭火烘干制作而成。其外形细嫩显毫,色泽绿翠;内质嫩香持久,滋味鲜爽;汤色嫩绿明亮,叶底细嫩成朵且嫩绿明亮。用玻璃杯冲泡一杯径山茶,就会品尝到它的真色、真香、真味及其真态。其翠绿的色泽、悠悠的清香、丝丝的甘甜,“色、香、味、形”让人赏心悦目,得到感官和精神的多重满足。

    以竹作骨,以绸张面,轻巧悦目,式样美观,携带方便,素有“西湖之花”的美称。西湖绸伞的品种很多,有的遮阳遮雨的日用绸伞,有五彩缤纷的彩虹伞,有舞蹈演员有台上撑打的舞蹈伞,有杂技团演员走钢丝用的杂技绸伞等10多个品种。

    萧山萝卜干是江南酱腌技艺的杰出代表。“一刀种”萝卜经过传统技艺脱水加工,历时300天制成。其味清香,口感清脆、甘醇。正宗的萧山萝卜干是“三晒两腌”,在萝卜切条后,不是放盐腌制,而是直接晾晒,每天翻三次,靠风来脱水。

    千岛玉叶产于淳安县青溪一带,原称千岛湖龙井。其品质特征为:条直扁平,挺似玉叶;芽壮显毫,翠绿嫩黄,香气清高,隽永持久;滋味醇厚,鲜爽耐泡;汤色明亮,厚实匀齐。

    富阳为浙江第二竹乡,竹笋为一大特产。冬笋是竹笋之王,生在竹鞭上,潜伏地层,秋季发芽,冬季成笋。富阳冬笋具有“壳薄肉嫩、切片不碎”的优点,做羹佐肴,味甲诸蔬,营养丰富,素享盛名,封建王朝列为贡品。

    以上只是一些推荐,杭州幅员辽阔,物产丰富,有着丰富人人文文化,因此杭州也有许多的特产,到杭州以上的都可以尝试带一些回去,当然还有一些其它的地方特色产品。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最正宗的萧山萝卜干哪里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