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观前街有什么特色小吃?

每个城市,总有那么一条标志性的老街,北京的王府井、上海的南京路、重庆的磁器口等等,而在苏州,能称得上“第一商业街”的,只有观前街。

观前的观,是玄妙观。玄妙观建于公元276年,有一千多年历史了,被称为“江南第一古观”。最初人们去观里烧香祈福,小贩看着人来人往便集聚起来,形成集市。观前集市,后来慢慢就叫做观前街。

荡荡观前街,白相玄妙观”,曾经是苏州人的口头禅。但随着苏州城市的发展,新兴商业体的竞争,观前街逐渐沦落为“外地游客热门打卡地“。你有多久没去观前街了?这个问题问倒了许多苏州人。

百年前就是苏州最繁华的商业中心

清朝有个叫沈朝初的苏州人写当时苏州人过新年:“北寺笙歌声似沸,玄都士女拥如烟。衣服尽鲜妍。”

这里提到的“玄都”即玄妙观,意思是玄妙观一带,人流如烟,衣服鲜妍的仕女都来这里尽情玩乐,可见当时的繁华热闹。《清嘉录》里有更详细的描绘:

玄妙观像一个游乐场所一样的热闹场景,不光有各种茶坊酒肆,还有各色点心,五芳斋的两面黄、小有天的酒酿圆子、升美斋的鸡鸭血汤,而最吸引人的就是来自四方的杂耍把戏,踩高跷、变戏法、口技表演、绳技走索、观西洋镜、测字算命,各有技巧和身手,跟京城里的前门大街有得一拼。

观前街的“洋气”始于民国

那时候的观前街北局,风光无限。基督青年教会开设了高档浴室、理发室、会食堂……中西大餐和西点咖啡让传统的苏州人开了眼,一时间这里成了苏州最“洋气”的社交集聚地。

1926年,大光明影城驻扎观前街,一呆就是近百年。1933年,“东吴乾坤大戏院”改名“开明大戏院”,迎来了梅兰芳、马连良这些戏曲名家,苏州的老百姓们成群结队,一睹大师风采。

当时苏州国货公司(人民商场前身)开业,还请来时装表演,在当时算是顶顶新潮的事了。

80年代,观前“夜生活”开启

八十年代,观前夜市开启。苏州人吃罢晚饭“荡”观前成为惯例。

那时候的观前街是真正的灯火通明、人潮如织。夜市里卖的大多是苏式小吃:生煎包、油氽臭豆腐、肉馒头、豆腐花……,虽然比不上现在的奶茶、炸鸡、冰淇淋,但却更接地气。

观前夜市从晚上六点半一直摆到九点半,吃的穿的都有卖。1982年6月一场夜市,总营业额超过107万元,在当时甚为轰动。

90年代,“苏州第一街”引流潮流

1993年,苏州第一家KFC开在了观前街,很多苏州囡囡都以吃过肯德基,背过ta的小书包而自豪。

吃在观前更丰富了:陆稿荐的酱鸭、酱肉;采芝斋的粽子糖;稻香村的苏式月饼、果酥;黄天源的猪油糕、黄松糕;叶受和的宁式糕点;观振兴的油氽紧酵馒头;松鹤楼的卤鸭面、阳春面;广南居的广式夜宵等等,来观前街随便逛逛就能大饱口福。

观前街那时还涌现了苏州评弹发祥地光裕公所、昆剧传统表演场所沁兰厅,听戏成了老苏州人茶余饭后的娱乐方式。

二十世纪,新商业体冲击,走下坡路

进入二十世纪以后,随着苏州经济迅速发展,新的商业体不断开建,印象城、圆融时代广场、苏州中心……观前街随之落寞起来,外地游客虽然不断涌入,但本地人去得越来越少了。

观前街也越来越陌生:传统小吃被越来越多网红小吃替代,沿街品牌不断更新迭代,老字号松鹤楼易主、大洋百货闭店、老牌KTV牧歌关门,倒是沿街叫卖的促销音响越来越吵……许多美好渐行渐远,观前街不复从前。

最新:整体改造,重新复出

2019年,观前街开始了整体改造计划,至今年重新复出。

观前街悄悄地进行了“改头换脸”:承载很多苏州人共同回忆的观前小公园变成“潮流集市”,主打姑苏文创、老字号、非遗产品;碧风坊夜市美食重出江湖;开明大戏院推出昆曲全息演出……

有人期许着记忆中的观前街可以回归,也有人盼着观前街可以越来越好,在改造中焕发新生。

不可否认,在时代变迁中,观前街改变了原有的味道,但有一点可以确定:苏州人对观前街的情怀始终没变

七碗受至味,一壶得真趣。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

}

  苏州特色菜有哪些?

  答:歌谣传唱:“姑苏小吃名堂多,味道香甜软酥糯。生煎馒头蟹壳黄,老虎脚爪绞连棒……”苏州人讲究精细,小食点心,样样细致美味,让食客永远存着一点回味和思念。

  南方人少有不爱苏式月饼的,看起来金黄油润,吃起来皮层酥松,口味甜咸多样。甜馅料有松子仁、核桃仁、玫瑰花、赤豆等;咸馅料有火腿、虾仁、香葱等。其中惹最多人回味无穷的,恐怕还是鲜肉月饼。老字号的摊位前,常年都能见到等待月饼出炉的队伍,中秋佳节更是供不应求。

  推荐餐厅:胥城大厦

  品尝法门:最要紧是皮薄馅大,酥层清晰不乱。胥城的鲜肉月饼,皮重30克,馅重35克,卤汁浓郁,全手工制作。

  估价:3元/只,买5送1

  鲜有一碗面,会像枫镇大面这样带给食客扑鼻的酒香,因为吊汤的时候除了常见的肉骨、鳝骨外,还加入了酒糟和螺丝。浇头是一块焖肉,但也和普通的焖肉不同,它是白色的,做法复杂,且焖制时不能放酱油,纯粹靠盐调味。于是,焖肉肥美,入口即化;面汤鲜滑,酒香醇厚。

  推荐餐厅:黄天源等老字号

  品尝法门:只在立夏到立秋两个节气之间供应。老苏州人总说,炎炎夏日,吃一碗雪白大面,出身大汗,自会觉得腋下生风。

  红油爆鱼面,白汤卤鸭面,尝过奥灶面的人,多半难以忘怀那汤清面爽、浇头醇美的独特风味。胥城大厦的国家级餐饮大师潘小敏十多年前亲赴昆山奥灶面馆学艺,让正宗奥灶面落户苏州,且不断改进配方和口味,汤水更精致,滋味更丰厚,浇头除爆鱼、卤鸭外,还添了焖肉和野生虾仁。

  推荐餐厅:胥城大厦

  品尝法门:早茶时间的胥成奥灶面总是爆满,去前请记得预约。

  估价:大碗光面18元/份、鲍鱼/卤鸭/焖肉浇头8元/份、野生虾仁浇头22元/份

  苏州人吃“水中人参”鸡头米有很多讲究。一是要吃南塘的鸡头米,质量最好;二是买少量,一次吃完,吃的就是那带着水的气息的新鲜味道;三是一定要赶在中秋时节吃,一旦错过,就只能眼巴巴地等来年的上市了。

  推荐餐厅:苏州饭店

  品尝法门:鸡头米,凡入馔都为甜食,做羹做点心居多,且用砂锅烹煮最宜。

  估价:20元一份左右

  蟹壳黄,形如蟹壳,色如蟹黄。苏州人嗜茶,旧时茶馆里,点单率最高的两种茶点之一,即是蟹壳黄。在曾经物质匮乏的年代,极偶尔的,能把蟹壳黄当作早点心,那种齿颊留香的感觉,注定要成为美好的永恒。颇受人喜爱的传统茶食中,椒盐味的袜底酥也是一道。小小酥饼,做工考究,一层层薄如蝉翼,真正见功夫。

  品尝法门:入口既要酥又要脆,层层剥落。正好像有诗赞它“未见饼家先闻香,入口酥皮纷纷下”。

  估价:1.5元/只

  苏州春卷皮的烙制堪称一绝。厨师一手持锅,一手抖动面团,一掀就是一张,干净利落。春卷皮更是薄如纸,圆如镜,透明柔软。鱼味春卷,顾名思义,用鲈鱼肉辅以虾仁制成馅心,鱼味浓郁,“鱼米之乡”的地方特色鲜明。

  推荐餐厅:十全街上的老字号餐厅

  品尝法门:外脆里嫩,鱼香味鲜。

  估价:15元/四只

  “氽”是流行于江浙沪一带的烹调术语,又称浸炸;紧酵,指用酵量少,蒸后紧实,氽后外脆内松。苏州人更乐意称它“兴隆馒头”,含兴旺发过之意。也正因着这份美好的含义,故在冬令上市,作为春节亲友间的馈赠吃食,往往供不应求。

  推荐餐厅:石路渡僧桥附近的点心小店

  品尝法门:油氽后,膨胀饱满,肉馅汁多味鲜。

  小馄饨是江南人家最寻常可见的小点。几乎透明的皮薄如绉纱,中间透出一点粉红色的肉馅,盛在最常见的白瓷汤碗里,清澈的汤里撒上些碧绿生青的葱花蒜叶、嫩黄的蛋皮丝,又或再添少许紫菜和虾皮,汤鲜味美,意犹未尽。

  推荐餐厅:凤凰街集贸市场旁的馄饨店

  品尝法门:小馄饨汤水的滋味至关重要,久熬而成的骨头高汤,鲜得眉毛都快掉下来。江南的味道全在这一碗小馄饨里了。

  “笃笃笃,卖糖粥”的儿时童谣深入人心,糖粥的软糯香甜也同样令人难忘。苏州的糖粥是颇有名气的,加了赤砂糖的糯米粥先盛入碗中,表面撒一层红色豆沙,有红云盖白雪之美。吃时拌匀,入口热、甜、香、糯。

  品尝法门:最传统的苏州糖粥里,红色的豆沙是由蚕豆和红糖水制成,而非赤豆烧成。

  春节一过,街上就开始弥漫起酒酿饼酸甜芬芳的滋味。酒酿饼,是春天时令的苏式食品,只卖一季。外观形似小月饼,馅料有豆沙、芝麻等。尤其是玫瑰馅,白皮红瓤,似要渗到皮上来。趁热咬一口,喷香、酸甜、脆嫩,皮软、馅甜、味糯,有一种饼不醉人人自醉的感觉。

  推荐餐厅:采芝斋观前街店

  品尝法门:酒酿饼好吃,但一定要趁热吃。

  估价:1.5元/只

本地宝郑重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地宝无关。其原创性及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本地宝对本文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和承诺,请网友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由用户提供并上传,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联系邮箱。资料中的图片、字体、音乐等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中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广告使用和商用。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苏州本地人去的小吃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