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一根木头锯成6段,需要30分钟80厘米的长棍,锯成每根8厘米,一共用了72秒,如果每根锯成5厘米,要用多少秒

亚马逊热带雨林位于南美洲的亚马逊盆地,占地700万平方公。雨林横越了8个国家:巴西、哥伦比亚、秘鲁、委内瑞拉、厄瓜多尔、玻利维亚、圭亚那及苏里南,占据了世界雨林面积的一半,森林面积的20%,是全球最大及物种最多的热带雨林。

亚马逊热带雨林能吸收大量二氧化碳,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最好防线。亚马逊热带雨林有480万平方千米的面积坐落在巴西境内。

亚马逊热带雨林位于南美北部亚马逊河及其支流流域,为大热带雨林,北抵圭亚那高原,西界安地斯山脉,南为巴西中央高原,东临大西洋。

亚马逊河流域为世界最大流域,发源于安第斯山脉,虽然长度在世界上处于第二位,但其流量和流域面积是世界上最大的,居世界第一位。亚马逊河流域面积达到691万平方千米,相当于南美洲总面积的40%,从北纬5°伸展到南纬20°,经过秘鲁和巴西在赤道附近进入大西洋。

亚马逊河向大西洋排放的水量达到了每秒18万立方米,相当于全世界所有河流向海洋排放的淡水总量的五分之一,从亚马逊河口直到肉眼看不到海岸的地方,海洋中的水都不咸,150千米以外海水的含盐量都相当低,被人们称为淡水海。

亚马逊河主河道有1.5千米到12千米宽,从河口向内河有3700公里的航道,海船可以直接到达秘鲁的伊基托斯,小一点的船可以继续航行780千米到达阿库阿尔角,再小的船还可以继续上行。

流经秘鲁城市伊基托斯的亚马逊河的源头正式确定,是在秘鲁安第斯山区中一个海拔5597米叫奈瓦多·米斯米的山峰中的一条小溪。溪水先流入劳里喀恰湖,再进入阿普里马克河,阿普里马克河是乌卡亚利河的支流,再与马腊尼翁河汇合成亚马逊河主干流。

从马腊尼翁河的支流瓦利亚加河以下,河流就从安第斯山区进入冲积平原,从这里到秘鲁和巴西交界的雅瓦里河,大约有2400千米的距离,河岸低矮,两岸森林经常被水淹没,只是偶尔有几个小山包,亚马逊河已经进入了亚马逊热带雨林中了。

亚马逊热带雨林由东面的大西洋沿岸延伸到低地与安地斯山脉山麓丘陵相接处,形成一条林带,逐渐拓宽至1900千米。雨林异常宽广,而且连绵不断,反映出该地气候特点,即多雨、潮湿及普遍高温。

亚马逊热带雨林蕴藏着世界最丰富最多样的生物资源,昆虫、植物、鸟类及其他生物种类多达数百万种,其中许多科学上至今尚无记载。

在繁茂的植物中有各类树种,包括香桃木、月桂类、棕榈、金合欢、黄檀木、巴西果及橡胶树。桃花心木与亚马逊雪松可作优质木材。主要野生动物有美洲虎、海牛、貘、红鹿、水豚和许多齧齿动物,亦有多种猴类,有“世界动植物王国”之称,也因为面积占全球雨林的一半,所以被称为“地球之肺”。

这个雨林的生物多样化相当出色,聚集了250万种昆虫,上万种植物和大约2000种鸟类和哺乳动物,生活着全世界鸟类总数的五分之一。

有的专家估计,亚马逊热带雨林每平方千米内大约有超过7.5万种的树木,15万种高等植物,包括有9万吨的植物生物量。而且大约有43万种有经济及社会利益的植物发现于亚马逊雨林,还有更多的有待发现及分类。

在温暖多雨的热带自然形成的、富有厚茎藤本、木质和草质附生植物的常绿森林生物群落,优越而稳定的环境为数以万计的生物种类提供了最佳生存和发展的条件。

热带雨林是树木的王国,种类极其丰富,通常在4000平方米内可以找到直径10厘米以上乔木达40种至100种。它们较均匀混合生长,一般缺乏明显优势种类。

各种树木的外貌彼此却很相似:树干粗直犹如圆柱,在近树梢处才有分枝,浅色树皮薄而光滑。高大乔木的茎下部生有数片扁平三角形的板根,高约3米至8米,形态多样。它们的叶片通常全缘、革质发亮,特别是大多具有显著突出的尖形顶端,称为滴尖。花普遍生在无叶的树干或老枝上,这种茎花是雨林乔木的典型特征,如可可树、咖啡树等皆是。

在水热条件适宜的环境中,由于争夺光照和生存空间的竞争异常强烈,所以乔木高度和形状存在很大差别。上层乔木树冠近圆形,连接稍密,约高20米至30米,最下层乔木树冠呈锥形,常是最密集的一层。林下的灌木不多,叶常簇生于树梢,草本稀疏而具有大型薄软叶片。

在这里,藤本和附生植物的特别繁盛,对森林结构影响甚大。大型木质藤本借助乔木支持登上树顶才开花,最长可达240米,常有失去支持的扁粗藤条悬在地上。附生植物除蕨类与苔藓外,更有许多有花植物,依照所生部位的光照和水分条件差异而分化为喜光与耐荫、旱生到湿生种种生态类型。

绞杀植物又称毁坏植物,更是雨林典型的也是特有的类型。它最初附生于乔木茎上,然后勒死后者再用长出的根独立生活,因此在一株树上有时可见两种叶子。

在亚马逊森林,最常见的物种是一种细长的棕榈树。

棕榈树也称棕衣树、棕叶树、百页草、定海针。属常绿乔木。高3米至10米或更高,树干圆柱形,被不易脱落的老叶柄基部和密集的网状纤维,除非人工剥除,否则不能自行脱落,裸露树干直径10厘米至15厘米甚至更粗。

叶片呈扇形或者近圆形,深裂成30片至50片具皱折的线状剑形,宽约2.5厘米至4厘米,长60厘米至70厘米的裂片,裂片先端具短2裂或2齿,硬挺甚至顶端下垂;叶柄长75厘米至80厘米或甚至更长,两侧具细圆齿,顶端有明显的戟突。

花序粗壮,多次分枝,从叶腋抽出,通常是雌雄异株。雄花序长约40厘米,具有2个至3个分枝花序,下部的分枝花序长15至17厘米,一般只二回分枝;雄花无梗,每2朵至3朵密集着生于小穗轴上,也有单生的;黄绿色,卵球形,钝三棱;花萼3片,卵状急尖,几分离,花冠约2倍长于花萼,花瓣阔卵形,雄蕊6枚,花药卵状箭头形;雌花序长80厘米至90厘米。

花序梗长约40厘米,其上有3个佛焰苞包着,具4个至5个圆锥状的分枝花序,下部的分枝花序长约35厘米,2至3回分枝;雌花淡绿色,通常2朵至3朵聚生;花无梗,球形,着生于短瘤突上,萼片阔卵形,3裂,基部合生,花瓣卵状近圆形,长于萼片1/3,退化雄蕊6枚,心皮被银色毛。

果实阔肾形,有脐,宽11毫米至12毫米,高7毫米至9毫米,成熟时由黄色变为淡蓝色,有白粉,柱头残留在侧面附近。种子胚乳均匀,角质,胚侧生。花期4月,果期12月。

棕榈性喜温暖湿润的气候,极耐寒,较耐阴,成品极耐旱,惟不能抵受太大的日夜温差。生于排水良好、湿润肥沃的中性、石灰性或微酸性土壤,耐轻盐碱,也耐一定的干旱与水湿。抗大气污染能力强。易风倒,生长慢。

棕榈科植物以其特有的形态特征不仅构成了热带植物部分特有的景观,而且还有多种用途。木材可以制器具,棕榈叶鞘为扇子型,有棕纤维,叶可制扇、帽等工艺品,根可以入药。

棕榈油在世界上被广泛用于烹饪和食品制造业。它被当做食油、松脆脂油和人造奶油来使用。像其它食用油一样,棕榈油容易被消化、吸收、以及促进健康。棕榈油是脂肪里的一种重要成分,属性温和,是制造食品的好材料。

从棕榈油的组合成分看来,它的高固体性质甘油含量让食品避免氢化而保持平稳,并有效的抗拒氧化,它也适合炎热的气候成为糕点和面包厂产品的良好佐料。由于棕榈油具有的几种特性,它深受食品制造业所喜爱。此外,棕榈油还可以用来制造肥皂、菜油、以及其它许多种类的产品。

在亚马逊森林,像棕榈这类热带雨林植物丰富多姿,种类繁多。在这湿漉漉的环境里,不少植物,在外观上区别不是很大,都是青枝绿叶的,但却都有不同的名字。

诸如属于山榄科植物的人面果,叶片肥大的腊肠树和原产太平洋诸岛的面包树,等等。这些树木都有不同的作用和用途。

人面果树高20米至30米,果实上呈扁圆形,前面是为银白色,后面是赤黄色。果实上有些突出的果疤,巧似人脸上的眼、鼻、眉,而且分布的亦如人连的五官一样匀称。因此整个果实看起来仿佛是一张小孩的脸。

这种树每年3月开花,5月结出拳头大的果实。每当收获季节,那压满枝头的累累果实犹如枝叶扶疏间的一张小脸,特别惹人喜爱。人面果是一种食药两用佳果,其果实食用,味美香甜。从根到叶均可入药,具有清热解毒,祛风活络,调气止痛,清肝明目,益肾固精,补血养颜等功能。

叶片为羽状的面包树每年11月至次年7月连续花开不断,随后便挂上果实,果实是圆的,成双成对,嫩叶为绿色,成熟后变成黄色,犹如树上悬挂着一个个烤熟的面包。其果不仅味道好,而且营养丰富,是当地居民的主要食品。

腊肠树属苏木亚科,落叶乔木,高达22米,花落后结出长棍棒状不开裂荚果,长约30厘米到60厘米,1.5厘米到2.5厘米阔,需时一年才成熟,颜色由绿转黑褐,每室有一种子,呈扁圆形有褐色光泽,果肉是沥青状黑色黏质,有一股刺鼻的气味。种子有说味甜可食用,亦有说有毒,有轻泻作用,古埃及人用此来作泻药用。树皮含单宁,可作红色染料。

事实上,亚马逊森林和树木的作用远非以上这些,其最大价值是被世界公认为的气候调节,被称为“生命氧吧”。亚马逊热带雨林同时具有调节热量及水份的功能,且在氧气及二氧化碳循环中,扮演吸收二氧化碳释出氧气的功能,因此,也有减缓温室效应的作用。但令人遗憾的是,巴西境内迄今约有五分之一的热带雨林已遭到毁灭。由于亚马逊热带雨林有480万平方千米的面积坐落在巴西境内,这就意味着亚马逊森林的生态将会遭受严重破坏。

巴西是世界上森林资源的大国,但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巴西执政者对森林深远和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很少考虑。这主要表现在始终没有从政策和实践中很好地解决森林保护问题,特别是亚马逊森林保护和发展的问题。亚马逊河流域占全巴西面积的56%,相当于南美洲大陆的三分之一。

亚马逊热带雨林植被丰富,每平方公里不同种类的植物多达1200种。然而,随着热带雨林的过度采伐,至少有50万至80万种动植物种面临灭绝。

资料显示,1970年,当时的巴西为了解决东北部的贫困问题,大举开发亚马逊地区。于是,从1970年至2010年,巴西亚马逊流域的大片原始森林遭到破坏,毁坏的热带雨林面积达65.3万平方千米。

仅从2001年至2010年的10年间,巴西就失去了16.5万平方千米的热带雨林,面积相当于乌拉圭或突尼斯。使巴西热带雨林的生态环境遭到进一步的破坏。

对此,巴西政府愈来愈清醒地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先后制定了多项环保政策,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对林区环境的保护与监测。巴西政府先后颁布了《环境法》和《亚马逊地区生态保护法》。在1988年所颁布的新宪法中,加入了有关环境问题的条文,规定亚马逊地区是国家遗产,国家负责为该地区的持续发展寻求出路。

同时,出台了保护生态平衡的相关细则,提出了政府和公民在保护环境方面的权利与义务。巴西国家林业发展局也制定有关法律法规,对毁林烧荒给亚马逊森林造成严重灾害的个人或机构,将以破坏生态环境罪予以起诉,给予严厉的法律制裁和巨额罚款。与此同时,巴西政府加大了相关资金投入。1991年至2002年,政府为保护亚马逊地区生态和自然资源,累计投资近1000亿美元。环保与可持续发展成为政府的优先目标之一。

为了防止亚马逊热带雨林遭到进一步破坏,巴西政府计划在2018年前每年退耕还林2100平方千米。专家认为,为保存热带雨林珍贵的自然功能及价值,目前还应采取的行动包括:

改变可能刺激砍伐森林或误用土地的经济及其他政策。例如应该停止对鼓励开发森林的个人或企业提供税务优待及补助。

促进鼓吹持久性土地及资源利用的政策。例如实行土地改革,对适当森林管理及再植森林的个人或企业,提供财政奖励或优待。

鼓励开发中国家发展能源政策,使其不再依赖破坏雨林来取的立即可用的资源。例如四线道高速公路使人容易进入丛林,大型水坝可以产生大量需要的电力,但是两项工程都威胁雨林的未来,因此应该谨慎行之。

热带木材的进口应该禁止,木材须来自适当管理的保留区。

以贷款、奖金及技术援助的方式,鼓励再植森林。

扶植培养雨林区的地方环保团体加强合作,影响当地政府政策制定。

在亚马逊森林里,动物种类同样丰富多样。其中生活于上层树冠的哺乳动物比例很大,如长臂猿、黑猩猩等在树冠与地面间搜寻食物;较大型哺乳动物如象、鹿、狮、豹等以叶子、落果或动物为食;地下穴居动物以蚁类最多,为清除枯落物起了很大作用。

}

1.肥水管理:每株施过磷酸钙250克、氯化钾100克或复合肥250克,开沟撒施后覆土并淋透水。在预告霜冻来临前15~20天,叶面喷施1~2次防冻剂或喷0.2%~0.3%磷酸二氢钾溶液,以提高树体养分积累,提高抗寒能力。寒潮到来前进行树体灌水,灌水时如结合施用人粪尿,效果更好。

2.树干刷白:用生石灰10公斤、硫磺粉1公斤、食盐0.2公斤,加水30~40公斤搅拌均匀,调成糊状,涂刷果树主干到主枝分叉处,利于树体防寒抗冻。

3.烟熏:寒流来临前,备好谷壳、锯木屑、草皮等易燃熏烟材料,在果园的上风区每隔20米一堆,在寒流来临前当夜10点后点燃熏烟,抑制和减轻辐射降霜。

4.覆盖:冬季在树盘周围用稻草、秸秆等材料覆盖厚度10~20厘米,或用地膜覆盖,可减少地面辐射,提高土壤温度。

1.除雪:树冠上有积雪的要及时摇去或用长棍扫除,以防积雪压断枝条。

2.洗霜:霜冻后应抓紧在化霜前,用粗喷头的喷雾器,喷水冲洗凝结在叶上的霜,防止叶片受阳光照射,温度剧变,造成失水枯叶,减轻冻害。

3.清园:叶片受冻后,呈枯萎状态悬挂在枝梢上不落,应于受害情况稳定后,在病健交界下方1厘米处剪除冻枯的枝梢,防止受冻的枝梢进一步枯死;花穗受冻后,呈黑色枯萎状态,冻害过后,及时剪除受害的花穗,并叶面喷施1%~2%硝酸钾,或1000倍氨基酸、0.2%~0.3%普罗丹或磷酸二氢钾和10~20 mg/L细胞分裂素促进再次成花并提高花的质量。

4.肥水管理:一是灌水,树体冻害后失水较多,根系和树体十分需要水分,应在解冻后及时灌水,一次性灌足灌透。二是施肥,寒潮过后可喷旋0.2%磷酸二氢钾进行根外施肥,补充树体营养,防止再落叶,催醒休眠的顶芽,寒潮过后10天或日平均温度升到15℃以上时每株施腐熟的淡粪水20公斤,以促进树势的恢复和花穗的抽生,提高花穗质量。

1.加快果品的采收上市:对已成熟可上市的果实要尽快组织人员采收上市销售,对来不及销售的果实也要抢收,在寒潮来到前将果品放置冷库保鲜,减少果实受冻造成的经济损失。

2.施肥恢复树势:采果前后,用速效肥兑水浇根,结合叶面喷施0.2%~0.3%磷酸二氢钾加0.3%尿素混合液或高效复合肥,补充树体养分,促使迅速恢复树势,增加营养积累,使树体生长健壮,增强抗寒力。

3.灌水保温:根据天气预报,在出现低温冷冻前10~20天,进行充分灌水,降霜期进行树冠喷水,以水保温减轻冻害。

4.喷施抑蒸保温剂:可选用抑蒸保温剂对橘树喷施1~2 次,浓度为2~3%。抑蒸保温剂能在柑橘枝、叶上形成一层膜状物,减轻叶片失水和冻后落叶。

5.覆盖护冠:寒潮来临前用农膜覆盖树冠,防止枝叶直接冻伤。

6.培土和土壤覆盖:采果后结合修剪清园、挖土施肥,挑选塘泥、河泥、田土等,进行根颈树盘培土20~30厘米厚。同时园地覆盖地膜,减少土壤降温,起到护根增温防冻的作用。

7.树干涂白:入冬前,用生石灰10 公斤,硫磺粉1 公斤,食盐0.7 公斤,食用油少许,水30~40 公斤搅拌均匀,调成糊状,涂刷主干到主枝分叉处。

8.熏烟:利用柴草、木屑、谷壳、秸秆等物,每亩设置4-6个熏烟堆,在寒潮来临或降霜前点火燃烧熏烟,使之在果园上空形成烟幕,抑制辐射降霜,同时,可使柑橘园增温,减轻冻害。

1.去雪霜:树上积雪积霜会加重柑橘树的冻害程度,应选择中午前后气温回升时,及时摇落树上的雪霜。

2.强化水肥管理:寒潮后,全园喷施一次速效性叶面肥,可选用0.2%~0.3%磷酸二氢钾加0.1‰天然芸苔素混合液进行喷施,防止大量落叶。未施冬肥的柑橘园,要结合翻园及时施用,增加树体营养,以促进树势尽快恢复。

3.清园灭菌:尽快剪除已冻枯的枝叶,以减少树体水分消耗。摘叶时切不可采用敲打方式,以免伤及枝梢皮层,导致枝条枯死。受冻果园易导致柑橘树脂病、炭疽病的爆发流行,应在柑橘嫩芽萌发前喷一次50%多菌灵8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800倍液,防治病害的流行。

4.合理疏剪:可于现蕾期进行花前复剪,疏剪部分结果母枝及坐果率低的花枝,以利于减少树体养分的消耗。

5.保花保果:对因花芽受冻而开花量少的树,要采取保花、保果措施,如加强肥水管理、人工授粉等,尽量提高座果率。对冻后的树体生长失去平衡造成大量花果及枝梢徒长的,应疏花疏果,控梢抹芽。疏除部分结果母枝,减少花量,稳果后应进行疏果。对过多梢芽,要及时抹除,增加营养物质的积累,促进枝芽成熟,增强树势。

1.施肥保温:越冬前,每株在距根部60~100厘米范围施用硫酸钾150~250克,在根际60厘米范围内施用草木灰拌火烧土5~10公斤或有机肥5~10公斤,有利于提升地温、保持根系活力,增强抗寒能力。入冬后,全园覆盖地膜,对保护植株安全越冬有良好的效果;假茎高度1米以下的吸芽苗,可用稻草、甘蔗叶或玉米杆等覆盖蕉头,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2.套袋护果:越冬过程中,蕉株抽蕉后,及时用珍珠棉袋+薄膜袋进行果穗套袋。套袋前先喷杀菌杀虫剂,待药液干后从果穗下端套入,上袋口扎在果轴上,在果轴弯处上方用一把干蕉叶或稻草覆盖并压紧盖实。

3.灌水防寒:霜冻前后要及时给蕉园灌“跑马水”,以提高土壤的热容量和导热率,同时还可补充蕉园因天气干燥而导致水分的大量消耗。

4.熏烟防冻:霜冻来临前,用稻草、杂草、干蕉叶等做熏烟材料,并将其均匀分布于蕉园。每亩排放10堆,于夜间气温降至5~6℃时点火熏烟,以调节蕉园小气候,避免或减轻霜冻危害。

1.抢救:霜冻灾害发生后,及时把腐烂的茎段截去,割除枯死叶片,以免蔓延发展,影响心叶生长。对受冻不严重的植株,估计5~6月可抽蕾的,把冬季选留的预备株除去,以集中养分供给植株;对受冻严重且将会死亡的植株,及时砍除假茎,促进萌发新的吸芽。

2.清园:及时砍除香蕉残体、死株、无效株,割下的枯叶,就地就近统一集中堆放,尽量减少对园地的占用,有利于来年香蕉田间管理工作的开展。

3.追肥:气温稳定回升后,根据受霜冻蕉株根系逐步恢复生长的实际情况,施肥时做到勤施薄施。结合松土开穴,每株施尿素50~100克、钙镁磷肥200~250克、氯化钾100~150克;每7~10天淋施1次水肥,用水溶复合肥兑成0.3~0.5%的肥液,每株淋2.5~5公斤。花芽分化期,每株施氯化钾300~400克、尿素100~150克,以促进蕉蕾的发育。蕉果发育期,每株施氯化钾200~250克、尿素50~100克。

4.改土和培肥土壤:结合挖除老朽蕉头,每株施有机肥10~20公斤,建议采用浅耕、少动土或不动土施肥。

1.预防措施。(1)掌握品种对温度的敏感性,根据中长期的天气预报,选择合适的播种期和定植期。对一些新品种最好通过试验栽培成功后再大面种植。(2)低温冷害或者冻害易发生的季节选择耐寒抗冻的品种进行保护地育苗再移栽种植。(3)低温冷害发生前结合中耕进行培土,培土深度5~10cm,既可疏松土壤,又能提高土温,保护根部。(4)在低温冻害来临前一天下午,每667m2用100~150kg稻草均匀覆盖在菜畦和蔬菜上,可减轻冷害。也可用地膜轻覆在蔬菜上面防晚霜危害,或降温、霜害即将来临前,在田间四周用秸秆生火烟熏或喷施植物抗寒剂等预防。(4)低温出现前放烟或浇夜水。在天气预报将出现低温天气时,在田间四周用秸秆生火烟熏可利用其在逆温层下的漂移、覆盖,防止地面温度的大量辐射,从而增高低温;还可在后半夜浇水,提高田间小气候的温度,但要控制水量,以免影响低温。

(1)已达到商品成熟度的蔬菜,要及时抢收。(2)加强田间管理,薄施肥料,控氮增加磷钾肥,促进根系发育,增强抗寒力。(3)及时剪去受冻枯枝,避免受冻组织霉变而诱发病害。

(二)大棚栽培的蔬菜。

1.预防措施:(1)扣膜时,用专用压膜线扣紧压牢棚膜;大风天,将通风口、缓冲门密闭,避免大风吹入室内、吹破棚膜降温。(2)选用无滴薄膜扣棚,悬挂镀铝膜反光幕,可增加棚内的光照强度,提高棚温。(3)连阴雨天时经常清扫棚膜,增加透明度增强光照强度。(4)育苗时采用变温管理,加强抗寒能力的锻炼,培育壮苗。一般在播种后要提高温度,出苗后要将温度降下来,避免徒长;在分苗后再次升温,促进新根的生长;定植前再降温炼苗,以提高植株的抗寒性。(5)在大棚内种植不同种类的蔬菜时,应遵循“北高南低”的原则,减少互相遮挡现象;同一种蔬菜移栽,力求秧苗大小一致,减少植株间遮光。(6)在连阴雨低温天气来临时,对长势较弱或结果较多的植株,及时采收,并适量疏花疏果。(7)易造成病害侵染和发生,可及时用烟雾剂进行防治。

2.灾后补救措施:(1)喷施抗冻药剂,提高蔬菜抗寒性。(2)遭受冻害的,及时补救。剪除枯枝,人工喷水。管理上以低温度、少光照为主,逐步增加光照和温度。(3)当棚内温度降至蔬菜要求的最低温度时,采取增温措施,如根据作物高矮,加扣中小拱棚或二道膜,棚外增加覆盖物,临时增火升温等,切忌把棚温升得过快、过高。(4)连阴突晴之后,当温度提高后,利用中午高温时可短时间放风,风量宜小不宜大,以利于排放出有害气体。(5)进行叶面施肥,补充营养,增强植株抗病和抗寒能力。(6)剪除枯枝,人工喷水。管理上以低温度、少光照为主,逐步增加光照和温度。

(一)抓紧时机采收:还有食用价值的成熟果实,抓紧时机采收上市。

(二)人工催熟:对已达到生理成熟期,但因气温低,不能正常转色变红的绿熟期果实,即果实已充分长大,果实脐部转为黄绿色,开始出现红色(一点红)或金黄色,但果肩部分仍然绿色,初具风味,果肉坚实的果实,及时采收回室内后,放在95%左右的酒精溶液内漂洗,再用纸包好,装进木箱内,然后在18℃~20℃温度下进行催熟或用1000 PPM 的乙烯利水溶液喷洒果实,放到温度18℃~25℃房间内,用塑料薄膜盖严进行催熟或放到25℃左右的室内自然成熟,以减少落果裂果,降低损失,同时减少植株的营养损耗,加速植物恢复生长。

(三)改变整枝方式:对正处于初果期因受冻造成果实畸型的植株,这时期的植株茎杆、根部正常, 腋芽处仍能重新发枝生长,对生长前期的生长量、生长速度造成影响,且降低番茄的开花数,延迟上市日期,但随着气温回暖,冷害会逐渐减弱。这种受害,可通过改变整枝方式来弥补前期的产量损失,采用一杆半整枝法——介于单杆和双杆之间的整枝方式,选留1个较健壮侧枝,最好是第一花序下第一侧枝,待主茎着生有3穗花序时,保留花序上2片功能叶,其余则剪掉,以后由侧枝代替主茎结果。

(四)加强田间管理:(1)清理田园。清沟排水,降低田间湿度,预防渍害对根系的伤害;对受冻害的叶片、空心茎植株,在回暖后及时摘除,并进行中耕松土除草,但切忌雨天进行,以免造成伤口腐烂;对受冷害至畸的果实全部摘除,以避免消耗植株养份。(2)补充水分。受冻的番茄植株要及时灌跑马水或在受冻后的早晨马上用喷雾器给植株及地面喷洒清水,防止地温继续下降和受冻植株脱水干枯,从而减轻冻害。但浇水要浇足浇透, 田间水最好当天能渗完。(3)施追肥,喷施叶面肥。气温稳定回升后,要及时追施速效肥料,每亩追施5~7公斤尿素,在追施氮肥的基础上,要喷施芸苔素、钾氨钙、0.2%~0.3%的磷酸二氢钾等叶面肥,以促进植株生长或侧枝发生开花。但在冷害结束气温未稳定回升前,不要使用化肥,以免产生肥害,加速植株死亡。(4)喷药防病。蔬菜受冻以后,生长势衰弱,易发生灰霉病等病害,可在植株恢复生长后,剪除冻死部分,并用广普性杀菌剂如甲基托布津、百菌清、50%的速克灵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进行喷雾。

六、甘蔗预防冻灾技术措施

(一)甘蔗砍收后,保留宿根的蔗地采用地膜覆盖,未破垄的,要用蔗叶还田覆盖蔗蔸或者用稻草覆盖蔗蔸,在霜冻季节结束前,不要开垄松蔸,以免冻坏宿根蔗蔸和蔗芽。

(二)有条件的蔗地发动蔗农适度引水灌溉蔗地(田),可以增加土壤湿度,使热容量和导热率增加、夜间降温缓慢,起到防冻的作用。

(三)霜冻期间砍收的甘蔗不要留种,甘蔗受冻害轻的(有部分青叶)可以留种,但不宜立即砍下,须待恢复生机,一般情况,需冻后一个月以上。受霜冻严重的甘蔗,种茎质量差,下种后容易造成烂种,等气温回升,冻害较轻的甘蔗恢复生机后才留种。

(四)霜冻前留的蔗种,种植的冬植蔗,要“三湿下种”,深沟深种,施足基肥,覆土要厚,地膜覆盖。

(五)秋植蔗要发动群众全面施保温肥(农家肥),小培土保护地下芽过冬,有条件进行抽水灌溉或者喷淋。

(六)霜灾严重的甘蔗制糖企业要优先安排砍运。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将一根木头锯成6段,需要30分钟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