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所说的爱情是从快餐式爱情的定义时代变成预制菜是什么意思?

“你有对象了没?”“有啊。”“然后呢?”......然后,人家就再没兴趣和你多说一句话,马不停蹄转向下个目标。“在这个暧昧横行的时代 ,深情早就变成了笑话。”我记得在我小学的时候就听到过的一首歌“从前车,马,邮件都很慢,一生只能够爱一个人。”后来突然发现,这句话竟然在网上火了很久。在网络上,他的下一句就变成了“现在地铁很快,才过了一站我就爱上了六个。”现实中,人们对“快餐爱情”的理解不尽相同,但可以肯定的是,一定存在为了体验感的果腹。微信聊了几次天,吃了几顿饭,看了几场电影......就可以从相识迅速变成相恋,最后,用一句“我累了,我们不合适”收场。当爱情变成快餐,情感可以消费,我们是否应该感到可悲?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祖师爷”式的现象级网红一夜成名,不断鼓励大家:套路只是方法,多尝试才能最终找到适合自己的。与此同时,流行的网络文化开始告诉我们:要对真正的爱情保持期望,但一定要掌握好各种防御措施,要小心谨慎......在这些乍一听感觉无可厚非,甚至已经广为接受的观点语境下,所谓“爱情”,无非是将自己的形象、认知投射到整个所见世界下的一种关系纽带,只是自己的倒影的一部分,而并没有意识到自己与他人的主体性和个体存在边界。换种说法,“快餐爱情”是一种自我物化、情感商品化的表现。这样一来,普世意义上所认为的爱情的神圣性便被消释了,也便引起许多人“不能相信爱情”“爱情已死”的高呼共鸣。而当下年轻人的情感焦虑也大致由此产生。但与其说情感焦虑是年轻人深夜emo的一种原因,倒不如说,是当代年轻人归属感缺位的“孤独”导致了“快餐恋爱”的广泛流行。随着社会财富的进一步创造和分配,新中产阶级产生并不断扩大,他们拿着不低的工资,但本质上还是“工厂里的螺丝钉”,这种处于中间的状态让他们感到迷茫并找不到自己的归属;理想的生活模式和有限的经济实力加剧了对自我认知的缺失。在这种状态下,“孤独”“emo”等词占据了当下人们生活词云的相当部分。因此,新中产们迫切希望可以有一种可以得到心理慰藉的方式。而消费和商品化正满足了这一需求。从各大网红店拍照打卡到最近火爆全国的“围炉煮茶”,反映的正是新中产阶级青年的这一需求。伴随之而来的,则是感情商品化。你肯定刷到过这样的短视频:给crush发一条短信,如果他一天没有回你,你在三五天里面绝对不能主动。只有这样,才能把握到“主动权”;而只要把握到“主动权”,让对方积极主动,你就成功了。诸如此类的“恋爱技巧”如今在网络上相当流行,其核心思想无非是“保护自己免受伤害”。其中一种被经常强调的论调是“找一个爱你的人,而不是你爱的人”。在这种已经被相当一部分人接受了的观点中,“爱情”,必须服从于绝对的安全感和确定性。这无可厚非。但是当我们回过头来想想,是不是我们已经成为了吴晓波口中“一生只编织一张网的蜘蛛”,把自己的安全区和舒适区当做全部的世界?但这个问题似乎并没有太大意义。因为真正的问题并不在于是否需要安全感来弥补内心的不安。而在于我们似乎正在试图“驯服”本应该富有生机的“爱情”,在于这样一种小心谨慎、精于算计的“自我防御”并非是我们保护自己最好的方式,在于我们不止已经把自己物化,甚至已经将亲密关系符号化、抽象化了。我们“在找不同的人,做着相同的事。”这一心态无疑是“快餐文化”促生的,并反作用于其本身,极大促进了“快餐爱情”的流行,但一定意义上这种趋势也促进了现在爱情的衰落和恋人双方在情感上的挫伤。反过来讲,快餐恋爱也并不是不好。同时也并不代表着慢热就一定有着某种奇奇怪怪的优越感。只能说,各有各的优点和缺点。快餐恋爱让人着迷就是氛围感体验感十足,流水线生产,打破孤独、满足空缺。下头之处就是其实并不明白自己真正需要什么,新鲜感一过,彼此的热情便无法填补自己的精神亏空。慢热的好处自然不必多言,不足就在于成本投入大,也可能会导致次次得不到回应而放弃。但值得我们注意的是,需要纠正的不应该是爱的方式、时间、快慢,而是当代部分青年的心态。我们似乎从一开始就只是将自己的观点与意识投射到“他者”的身上,妄图通过否定“他者”的异质性,而一步步丧失了“他者”对我们自身的否定性,丧失自我主体性让爱情异化成为可消费、可算计的享乐形式——所谓的“浸没成本”“男(女)友力打分”等等,无一例外是采用绩效式的评价方式,将亲密关系物化的一种外在表现。而我们需要的,是基于认识到自己的客观主体性之上的大胆相遇,是敢于主动探索一个人的灵魂,是在探索的过程中敢于用“否定性”重新打开自己。希望我们在遇到对的人的时候,还拥有热烈去爱的勇气。换句话来讲,“在还没有遇到对的人之前,千万别因为寂寞迷失在新鲜感里而耗尽自己。”祝大家幸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快餐式爱情的定义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