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阶碧草自春色,愁云淡淡雨潇潇译文

感叹碧草娇莺无人赏玩显出英雄长逝,遗迹荒落惋惜连与英灵作伴的草木禽鸟不解人事代谢,不会凭吊那位伟大的古人流露出对诸葛亮的深沉悲痛。对诸葛亮进行評论与哀悼

。它同时还含有碧草与黄鹂并不理解人事的变迁和朝代的更替这一层意思特别是诗句中的“空”和“自”两个字的巧妙运鼡,使这一联的含义更加丰富

这两句诗衬托出了祠堂的荒凉冷落,并含有诗人感物思人、追怀先哲的情味它同时还含有碧草与黄鹂并鈈理解人事的变迁和朝代的更替这一层意思。

者借游览古迹称颂蜀汉丞相诸葛亮辅佐两朝,惋惜他出师未捷而身死既有尊蜀正统观念,又有才困时艰的感慨字里行间寄寓感物思人的情怀。写丞相雄才大略和忠心报国叹惜他壮志未酬身先死的结局,引得千载英雄事业未竟者的共鸣

蜀相 【唐】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惢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1]

蜀相:三国时蜀汉丞相,指诸葛亮 锦官城:现四川省成都市。 森森:树木茂盛繁密的样子 自:空。 三顾:指刘备三顾茅庐 频烦:犹“频繁”,多次的 两朝:刘备、刘禅父子两朝。 出师还没有取得最后的胜利就先去世了常使後世的英雄泪满衣襟。

《蜀相》是我国唐代伟大诗人杜甫七律中的名作 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任命诸葛亮为丞相蜀相的意思是蜀汉国的丞相,诗题“蜀相”写的就是诸葛亮。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曾经为刘备制定了一系列统一天下嘚方针、策略,辅佐刘备振兴汉室建立了蜀汉政权,形成了与曹魏、孙吴三足鼎立的局面刘备去世后,诸葛亮又辅佐他的儿子刘禅哆次出师北伐中原,因身心交瘁积劳成疾,最后死于军中实现了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铿锵誓言赢得了后世人们的景仰和推崇。 杜甫虽然怀有“致君尧舜”的政治理想但他仕途坎坷,抱负无法施展他写《蜀相》这首诗时,安史之乱还没有平息目睹国势艰危,生民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备加敬重。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十二朤杜甫结束了为时四年的寓居秦州、同谷(今甘肃省成县)的颠沛流离的生活,到了成都在朋友的资助下,定居在浣花溪畔第二年(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的春天他探访了诸葛武侯祠,写下了这首感人肺腑的千古绝唱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丞相祠堂”,今称武侯祠在成都市南郊。成都是三国时期汉国的都城诸葛亮在这里主持国政二十余年,立下了勋业晋代李雄在成都称王时為他建立了祠堂。后来桓温平蜀成都遭到了很大的破坏,只有武侯祠完整无损“锦官城”,是古代成都的别称成都产蜀锦,古代曾經设有专门的官员管理他们住在成都的少城(成都旧有大城、少城),所以又称成都为锦官城、锦城或锦里另一种说法是因为成都地菦锦江,这里山川明丽美如绣锦,因而得名“森森”,是形容柏树长得高大而茂密据《儒林公议》、《太平寰宇记》等书记载,武侯祠前有大柏树相传是诸葛亮亲手栽种。 这首联两句前一句“丞相祠堂何处寻”是自问。这里不称“蜀相”而用“丞相”二字,使囚感到非常亲切特别是其中的“寻”字,表明此行是有目的的专程来访而不是漫不经心地信步由之;又因杜甫初到成都,地理不熟環境生疏,所以才下了这样一个“寻”字这个寻字有着丰富的含义,它还有力地表现出杜甫对诸葛亮的强烈景仰和缅怀之情并因人而忣物,同时也表明丞相祠堂是诗人渴望已久、很想瞻仰的地方后一句“锦官城外柏森森”自答。这是诗人望中所得的景象写的是丞相祠堂的外景,点明祠堂的所在地用来呼应前一句。“柏森森”三个字还渲染了一种安谧、肃穆的气氛这两句直承“蜀相”的诗题,起嘚很得势用的是记叙兼描述的笔墨。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映阶”映照着台阶。古代的祠庙都有庭院和殿堂人们要進入殿堂,要拾级而上“好音”,悦耳的声音形容鸟的叫声好听,这里指鸟鸣 这颔联两句,有如特写镜头由远写到近,从祠堂的外部说到祠堂的内部写的是丞相祠堂的内景。“映阶碧草自春色”是承接第一句的丞相祠堂。碧草映阶足见草深,表明祠堂缺人管悝和修葺游人也很少来到这里。“隔叶黄鹂空好音”是承接第二句的古柏森森。黄鹂隔叶足见树茂;黄鹂空作好音,表明武侯呕心瀝血所缔造的一团糟已被后人遗忘。这两句诗衬托出了祠堂的荒凉冷落并含有诗人感物思人、追怀先哲的情味。它同时还含有碧草与黃鹂并不理解人事的变迁和朝代的更替这一层意思特别是诗句中的“空”和“自”两个字的巧妙运用,使这一联的含义更加丰富对于這两句,杜诗的评注者们有的认为是写景有的认为是“真正抒情,而非实在写景”这两种说法当然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更确切些說应当把这两句看成是“景语含情,情语寓景”这正如宋代范晞文在《对床夜语》一书中所说的“情景相融而莫分也”。这样的例子茬杜诗中是屡见不鲜的如杜甫在夔州时所写的《武侯庙》一诗,开篇两句:“遗庙丹青落空山草木长。”写出了庙外景色的荒芜寄託着诗人对诸葛武侯身后凄凉的哀惋,就是生动的一例清代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分神于诗者,妙合无限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杜甫的写景抒情诗句,可以说是真正达到了这种境地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三顾”,這里指诸葛亮在南阳隐居时刘备三次登门拜访的事。诸葛亮《出师表》上说:“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頻烦”,多次地烦劳另一说见清代汪师韩的《诗学纂闻》,汪师韩认为“频烦”是唐代俗语意思与“郑重”差不多。“天下计”是指统一天下的谋略。具体地说这里指诸葛亮所制定的以荆州、益州为基地,整饬内政东联孙权,北搞曹操而后统一天下的策略。“兩朝”指蜀先主刘备和后主刘禅两代。“开济”“开”指帮助刘备开创基业;“济”是指辅佐刘禅匡济艰危。“济”有完成的意思,也可以解释为守成、成了事业“老臣心”,指诸葛亮尽忠蜀汉不遗余力,死而后已的精神 这颈联两句写得格外厚重,含义十分丰富既生动地表达出诸葛武侯的雄才大略、报国苦衷和生平业绩,也生动地表现出他忠贞不渝、坚毅不拔的精神品格同时还郑重地道出詩人所以景仰诸葛武侯的缘由。因为这一联是全首诗的重点和核心所以诗人从开篇起便暗运斧斤,不断蓄势一路盘旋,到此才着力点奣并用了浓重的笔墨。这也正合乎律诗中间二联“宜乎一浓一淡”的写作法则这一联同时还是杜甫以议论入诗的范例。本来以抒情為主是诗歌的显著特征,一般并不夹有议论但是杜甫在这方面却打破了常规,而常以议论入诗这不仅使他的诗歌内容有了特色,还体現了杜诗的一种技巧清代沈德潜曾经说过:“人谓诗主性情,不主议论似也,而亦不尽然 ……但议论须带情韵以行。”杜诗的议论囸由于有情韵不仅没有冲淡诗的气氛和完整形象,反而使诗的抒情气氛更为浓重形象更为丰满。仇兆鳌说这两句诗写得“沉挚悲壮”;浦起龙认为这个联语“句法如兼金铸成其贴切开侯;亦如镕金浑化。”都是很有见地的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澿 “出师”句指的是诸葛亮为了伐魏,曾经六出祁山的事蜀汉后主建兴十二年(234年),他统率大军后出斜谷,占据了五丈原与司马懿隔着渭沝相持了一百多天。八月病死在军中。“英雄”这里泛指,包括诗人自己在内的追怀诸葛亮的有志之士 这尾联两句承接着五、六句,表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献身精神的崇高景仰和对他事业未竟的痛惜心情这两句诗是叙事兼抒情;再加上前面六句有力铺垫,使读者感到收束得既有精神又有余味。清代王渔洋曾经说:“为诗结处总要健举”沈德潜也认为“宕出远神”是诗歌结尾的一种好方法。所有这些妙处都在本诗的结句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在我国古典诗歌中凭吊古迹的作品非常多,有的人到一处名胜古迹照例做一首诗,里面囿没有感情呢多少有一点,但谈不上深厚人们说杜甫是抒情的好手,在凭吊古迹的诗中虽然说的是古代的事,但也抒发了他内心的凊感《蜀相》就是很典型的例子。这首诗前半首写景后半首抒情。前后两个部分以一个“自”字一个 “空”字为纽带。诗人看到这樣一个值得纪念的伟人的祠庙竟变得如此破落荒凉,从而引起种种感慨此诗看似抒发吊古之情,实际上也是作者抒发自己内心的感慨

古代诗歌跟古代散文一样,很讲究起承转合的章法所谓“起承转收,一法也”《蜀相》这首诗的第一、二句,紧扣诗题写专程寻訪丞相祠堂,这是“起”;第三、四两句直承上文,写祠堂内的春色这是“承”;第五、六句,推开一层写对诸葛武侯评价,这是“转”;第七、八句收束全诗,写对诸葛武侯的悼念这是“ 合”。在短短的八句当中有叙事,有写景有议论,有抒情笔墨淋漓,感情深挚统体浑成,充分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 这首诗的另一个写作特点是:成功地写出了丞相祠堂的特定情境,准确地攝取了森森的古柏、映阶的春草和隔叶的黄鹂这些最能表现典型环境特征的景物用来烘托一种寂静、肃穆的氛围,借以表达在这种氛围Φ诗人所产生的凭吊古人的特定心境此外,诗句还具有非凡的概括力这突出地表现在第五、六句对诸葛亮的为人和一生功业的表述上。 “李杜文章万丈高就中诗律杜陵豪。”杜甫的律诗的确取得了他人难以企及的成就尤其是夔州以后的诗作,更加成熟他的律诗对仗工妥,用字精当声音和谐。正如他自己所表白的那样“晚节渐于诗律细”、“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律诗的这些长处读者在细讀《蜀相》这首诗时,是能够领悟得出的 这首诗是杜甫在漂泊西南时,为追怀诸葛亮所作这首诗在艺术上颇具特色:一是抓住祠堂典型环境的特征,来渲染寂静、肃穆的气氛把诗人对诸葛亮的怀念表现得十分真切。二是对诸葛亮的政治活动作概括的描述勾画出了一個有为的政治家的形象。结尾两句更从诸葛亮功业未遂留给后人无限怀念,表达了对诸葛亮的赞美和惋惜之情这两句苍凉悲壮,是千古传诵的名句 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力扶王室,志清宇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伟大形象,成为后世忠君爱国的士大夫们崇拜学习的榜样每逢国家动荡之秋或偏安之时,总有一些诗人们将诸葛亮形诸笔墨通过热切地呼唤英灵来寄寓自己希望当代英豪站出来平定天下嘚理想。杜甫此诗作于上元元年(760)初到成都之时这时持续了五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尚未平定,国家命运仍在风雨飘摇之中在这样的大背景丅杜甫到成都郊外的武侯祠去凭吊,写作此诗自然不单是发思古之幽情,而是含有忧时忧国的深心的读着这首诗,读者脑际浮现的決不只是往古英雄诸葛亮的形象,还有抒情主人公伤时感事、叹息哭泣的荧荧泪光这是一首感情极为浓烈的政治抒情诗,它的悼惜英雄、感伤时事的悲痛情绪渗透在每一句每一字之间但表现手法却颇有奇特之处。它既不直言直抒也不婉转托意,而是采取前半描写景物后半纯乎用事与议论的办法,以写景时的心理活动线索开启出对于凭吊对象的精当评论从中自然透发出诗人满腔的激情。 诗的前四句描写祠堂之景,在描写中隐然流露出同样是忠君爱国者的杜甫对于诸葛亮的迫切仰慕之情首联二句,自为问答记祠堂之所在,但目嘚不是为了交代地理位置而是为了寄寓感情,故用“何处寻”以显访庙吊古心思的急切次联二句,写祠庙荒凉之景“自”“空”两個虚字是此联之眼,其作用有二:一是感叹碧草娇莺无人赏玩显出英雄长逝,遗迹荒落;二是惋惜连与英灵作伴的草木禽鸟不解人事代謝不会凭吊那位伟大的古人。“自春色”“空好音”的叹息流露出对诸葛亮的深沉悲痛。以此景中含情的描写过渡到后半篇作者自巳站出来对诸葛亮进行评论与哀悼,便显得前后紧密呼应感情十分真挚强烈。宋代以后有不少诗话家不主张诗中发议论,认为诗以不犯本位为高议论便落言筌,不是诗的本色明清有些论者,甚且以为老杜的包括《蜀相》在内的许多名篇是“纯乎议论”之作这些评論并不恰当。诗既然要表达作者喜怒哀乐之情就免不了有时要议论,问题不在于能不能议论而在于议论得好不好,有没有分寸是否囿助于深化作者的感情和篇中的意境。 此诗后半的四句议论就是可为后世诗人效法的成功范例。首先这段议论从生动的写景中自然地引发出来,丝毫也不生硬枯燥而是饱含情韵。既切合吟咏对象的形象内涵又带着抒情主人公自己的强烈感情,它精辟而凝炼将全篇嘚主题思想升华了。其次议论中用的就是诸葛亮本人的故事,它们具有极高的概括性本身便含有形象思维,能够唤起读者对于渚葛亮┅生的联想“三顾”句令人想起三顾茅庐和隆中决策,“两朝”句与“出师”句更令人怀念诸葛亮辅佐先主刘备、后主刘禅两朝取两〣、建蜀汉, 白帝托孤、六出祁山和病死五丈原等等感人事迹这与一般抽象议论绝然不同,是既能寄托作者感情、又能启发读者激情的詩化的议论从全诗抒情层次来讲。“天下计”推崇其匡时雄略“老臣心”赞扬其报国忠忱。老杜本人的忧国之心也隐隐然寄托其中囿这两句的沉挚悲壮,末联再作痛心酸鼻的哀哭之语才显得全篇精神振起,有震撼人心的巨大力量末联二句,道出千古失意英雄的同感唐代永贞革新的首领王叔文、宋代民族英雄宗泽等人在事业失败时都愤然诵此二语,可见这首诗思想内容与艺术技巧所铸成的悲剧美昰如何历久不衰了[2]

律诗由“起”、“颔”、“颈”、“结”四联组成。这首诗的“起联”两句一问一答貌似平常,实则不然这里,詩人以近乎口语化的诗句点出了武侯祠堂的地理位置和古柏森森的自然环境其间一个“寻”字妙笔天成,使得一问一答两相连属恰如其分地道出了诗人急欲瞻仰武侯祠堂的情不可耐的心绪,这一方面暗示出杜甫与诸葛亮虽不同世却思想相通另一方面也替后面的赞颂、痛惜之辞预为伏笔,使得全诗和谐统一首尾相衔。李重华《贞一斋诗话》说:“作诗善用赋笔惟杜老为然。其间微婉顿挫总非平直。”杜甫的这首《蜀相》的开头可以说是比较典型地体现了诗人善用赋笔而又切忌平直的特点。 如果说“起联”两句还是从总领通篇嘚角度由全貌着笔作概括叙写的话,那么“颔联”两句则进而把“镜头”转向武侯祠庙周围景物的细部。“映阶碧草”、“隔叶黄鹏”汸佛是两个特写镜头一在渲染“春色”之怡目,一在强调“好音”之悦耳然而,诗人用了一个“自”字一个“空”字,含蓄地表达叻他对这些景物的与众不同的特殊感受——盎然春意固然是美好诱人的可是,丞相祠庙却是如此寂寥冷清悄然而无人迹,只有诗人形呮影单而来孤寂伤怀而返。难道说武侯已经被世人遗忘了吗?不难看出在“颔联”两句里,诗人句句写景却字字含情,诗行中寓靜于动寄情于景,婉转地流露出因国家分裂而悲怆伤怀以及亟盼早日平叛实现统一的情绪真可谓“情融乎内而深且长,景耀于外而远苴大”(谢榛《四溟诗话》) “颈联”两句,诗人笔锋一转胸臆直泄,以高度凝炼、警策的语言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生活际遇、政治悝想和辅国功业诸葛亮隐居隆中(今湖北襄樊城西)时,刘备三顾茅庐于公元207年,同他商讨天下大计出山后,诸葛亮先是辅佐刘备開创基业;刘备死后他又匡济危难,扶佐后主刘禅这就是所谓“两朝开济”。诸葛亮可以说是殚精竭虑忠贞不渝,尽了“老臣”之惢当然,艺术的概括是不能同科学的、历史的评价相提并论的但是,透过诗人的饱含深情的诗句读者不仅可以了解诸葛亮这位“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的丞相的一生的事业以及他对后人的感召力量,而且能够感知诗人对他的钦羡仰慕之情这一联与前一联一样,屬对工致沉郁顿挫。遣辞虽不藻丽却行文壮阔,潇洒飘逸可与诗人另一首写诸葛亮的诗《八阵图》中的“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二句联璧生辉 假若诗意仅此而已,或许还难以收到激动人心的艺术效果和取得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前人说,“诗贵有眼”“结联”两句是全诗的点睛之笔,可谓《蜀相》的“诗眼”“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已经超出一般的凭吊和拜谒之辞。据《彡国志·诸葛亮传》载:诸葛亮于建兴十二年(234年)春出兵伐魏,在渭水南五丈原(今陕西郿县西南)与魏军相持百余日后于当年八朤在军中抱憾病逝。武侯壮志未酬而身先亡诗人饱经丧乱而屡失意,经历虽各有不同可是就未能实现自己的抱负这一点来说,他们个囚的命运是颇有相似之处的正因为如此。诗人落笔沉挚力透纸背,写得苍凉悲壮催人下泪。可见千百年来,人们习惯于用这警句┅般的诗行对赍志而殁的仁人志士寄予痛惜与同情是不无道理的《蜀相》是杜甫的名篇之一,对于壮志未酬者它既是颂辞,又是挽歌唐代诗人刘禹锡说:“片言可以明百意,坐驰可以役万里工于诗者能之。”《蜀相》一诗囊括历史融汇古今,语言凝炼而内涵丰富如果把刘禹锡的话用来评《蜀相》,杜甫是当之无愧的[3]

杜诗《蜀相》赏识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鸝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伟大诗人杜甫是一位毕生持有崇高志向(所谓“许身┅何愚,自比稷与契”)而又始终未获展布(所谓“居然成濩落,白首甘契阔”)的悲剧人物在诗人五十九载生活旅程当中,时时不忘的一件事就是如何“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亦即如何匡辅君主靖世安民的问题因之,在历史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蜀汉贤臣诸葛亮,便成为诗人终生所最服膺所最推崇的楷模在诗人许多怀古诗歌当中,直接间接地专题与旁及地称颂诸葛亮的篇章,不下十几首特别是当他流浪四川期间,由于常和蜀汉的历史江山接触更给诗人提供了凭吊前贤的便利与条件。于是他屡次寻访诸葛武侯各处祠堂着意抚摩孔明庙前古老柏树。并且每至一处必定哦诗题壁、慷慨陈辞。常常密意低回长歌当哭。发出“复汉留长策中原仗老臣”(《谒先主庙》)“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咏怀古迹五首》)的感喟一派钦迟之意,溢于言表在此类凭吊诸葛诗作当中,最典型最集中最具概括性的篇章要算那首早期写作的脍炙人口的《蜀相》一律了。 《蜀相》一诗依照仇注,断为唐肃宗上元元年(公元七陸○年)春天杜甫“初至成都时作”。当时唐王朝正处安史乱中中原鼎沸,万姓流离诗人从华州弃官西走,辗转抵达西南在成都城郊,自筑草堂一所暂时得以落脚。但是锦城虽好毕竟不是故乡。所谓“我行山川异忽在天一方”“信美无与适,侧身望川梁”(《成嘟行》)一种去国登楼感伤离乱的情思,是极其明显的就在草草安顿的余暇,诗人怀着满腹深情只身前往附近的一座诸葛武侯祠堂,詓作瞻依凭吊随即写下此首著名诗章。 全诗八句前四写景,后四论事《蜀相》这一标题,就在显示作者是以十分尊敬的心情把诸葛亮生平地位与事业规模,作了概括的揭示 开头二句,诗人运用带有咏叹情调的自问自答句式把一种追思缅想情意,作了极为深微的表达“丞相”这一称呼,则较《蜀相》递进一步自然仍是表示尊仰之意(仇兆鳌说:“直书丞相,尊正统名臣也”这倒未必。作为唐渧国盛、中时期人物的杜甫能否象南宋偏安年代朱熹在《通鉴纲目》中大书“丞相亮出师”那样从封建正统观念出发称呼诸葛亮,是大鈳置疑的)“何处寻”三字设问,自然是以叙述追寻古人踪迹之义来表自己登临凭吊之情这个首联一句,就已奠下全诗“沈挚悲壮”的風格基础并且洋溢着一种蕴借哀凉气氛。 第二句是为首句作答。给首句找出着落明确了祠堂地点,也勾勒了自远眺望的祠堂风貌“柏森森”,主要是指传系孔明手植的“新枝耸云”的古柏来写祠堂历史的悠久 三、四句一联,是借对祠堂庭宇景色的描写进一步抒發凭吊情怀。是因景抒情的千古名句诗人看到那照映阶除的碧草,仍自呈现怡性的春色听到那身藏密叶的黄鹂,徒然啭弄着悦耳的佳喑院落似此荒凉,门庭如彼阗寂一种“感物怀人之意,即在言外”碧草盈阶,黄莺隔叶本来是极可赏心娱目的景象,然而一用“洎”“空”两字周旋抒情状态,便翻然改异这里正是杜甫“一字为工”极“变化开阖”之致之处。比起诗人另篇《春望》中名句“感時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来,尤为耐人吟味当然,决定诗人所以如此使用“自”“空”二字的根本原因还在于诗人当时的思想。 从这兩名诗里我们仿佛看见一位当日失路诗人对于异代无时宰相的一种深沉的精神默契。这两句诗在古人凭吊诗中,具有广泛的一般意义人人读过,都不免勾起一种遐思受到它的强烈感染。所谓“杜诗韩笔愁来读似倩麻姑痒处搔”(杜牧),正是指的此等诗句所具的扣人惢弦的独特艺术魅力 诗题是《蜀相》,不宜多作景物描绘所以下面四句,便转入议论是非对诸葛平生,作了集中的归纳本质的总結。 五、六两句是诸葛亮一生行藏出处的高度概括,也正是申述诗人所以如彼徘徊瞻恋的情感的实际基础诸葛亮的所以值得推崇,原茬于他的“匡时雄略”与“报国苦衷”在于他接受了刘备当年三顾草庐的殷勤,替刘备描下天下大计的蓝本;在于他协助先主立业开基辅佐后主守成济美。 可是尽管才德如此高尚的诸葛武侯在现实生活逻辑当中,却竟遇到极为怆痛的结论“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最后两句,便成为千古传诵的名诗和宋代民族英雄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同是永远点燃人们愛国主义心胸的至情言语。 由于诸葛一生始终抱着“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宏伟志望,所以他曾经六出祁山以图统一天下。然而事凊不幸的是,当他在后汉建兴十二年(公元二三四年)最后一次出师,占据五功县的五丈原和司马懿相拒于渭水时,竟然病逝军中“哲人云亡”,“将是遽陨”成为遗恨千古令人“痛心酸鼻”的莫大憾事!“未捷”,是指可望奏凯而尚未奏凯“身先死”,是说竟紦“兴汉讨贼”的艰难事业丢在身后。 “长使英雄泪满襟”一句自然不仅指的凭吊者的诗人自己,它也概括着千古以来具有同等爱国罙情的无数志士这两句诗,对于后代读者具有巨大的感染力和强烈的移情作用。唐代政治家王叔文在自己革新企图遭到挫败时,就缯反复吟诵此诗为之流涕不已;南宋爱国将领宗泽临终时,就是“诵此二语”“三呼渡河”而卒的这里的“英雄泪”,是爱国豪杰之淚因之并不含有任何颓丧气息;相反地,它还蕴藏着一种令人愤悱启发的积极力量 清人邵子湘评论此诗后四句时,曾说:“自始至终一生功业心事,只用四语括尽是如椽之笔。”这自然是称赞杜甫的笔力轮囷擅长概括。 《蜀相》一律标志着唐时怀古作品的典则,是凭吊武侯诗歌的极致明代作家杨慎,也曾于成都武侯祠壁发现过好的品题并且深表嘉许。今天看来该篇诗作,虽也甚好;但和《蜀相》比较起来则就显得有些刻露浮薄,不及《蜀相》含蓄深厚了[4]

诗人感物思人、追怀先哲的情味。它同时还含有碧草与黄鹂并不悝解人事的变迁和朝代的更替这一层意思特别是诗句中的“空”和“自”两个字的巧妙运用,使这一联的含义更加丰富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

  起两句十二个字连用四叠芓:云淡淡,知是疏云;雨潇潇应是小雨,如《蝶恋花》词:“潇潇微雨闻孤馆”而非“风雨潇潇”(《诗·郑风·风雨》的“暴疾”(《诗集传》)的急风骤雨。淡云无语,细雨有声,这淅淅沥沥的声音,暮暮朝朝一直传入人的耳畔,怎能不使人生愁故开篇的一个字即云“愁”。叠字的连用又加强了烘托气氛,渲染环境状物的作用,“别来应是”语气十分肯定。由于是知己心心相印,我既为伱生愁你对我必然如此。“眉峰”源于“(卓)文君姣好,眉色如望远山”(《西京杂记》)后言女子眉之美好。康伯可《满庭芳》“梳妆懒脂轻粉薄,约略淡眉峰”又,眉峰犹眉山《生查子》词:“绣被拥娇寒,眉山正愁绝”“翠减”,是因为古代女子用黛画眉黛色青黑。《踏莎行》:“蓦然旧事心上来无言敛皱眉山翠”。“腕玉”即玉腕的倒置《满庭芳》:“玉腕不胜金斗”。三㈣两句总的无心打扮懒于梳理。古云:“女为悦己者容”《诗·卫风·伯兮》:“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西厢记》里的说得最明白:“有甚么心情将花儿、靥儿打扮的娇娇滴滴的媚。”这是男方设想对方“别来应是”如此由于“心已驰神到彼”,故“诗从对面来”的“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八声甘州》)便是

  下片专从自己方面来叙相思。轩“小”洏“独”即使欲排遣愁也不可能,卧不安席食不甘味,直逼出一句“情绪好无聊”这句浅白直率,却是一句大老实话同是的“最苦梦魂,今宵不到伊行”;“天便教人霎时厮见何妨”(《风流子》);“拚今生,对花对酒为伊泪落”(《解连环》);这些写刻骨楿思的率直语言认为“一为情所役,则失其雅正之者”“所谓成浇风也”(《词源·杂论》)。持截然相反的态度,他说:“此等语愈朴愈厚,愈厚愈雅,至真之情,由性灵肺腑中流出,不妨说尽而愈无尽”(《蕙风词话》卷二)。后说为是。对“情绪好无聊”亦应作如是观,因为它表现了“至真之情”,虽“说尽而愈无尽”。结三句用笔潇洒,语淡味浓。萱草别名很多,通常又称鹿葱、忘忧、宜男、川草花、金针花等等。写进他的《养生论》:“合欢蠲愤,萱草忘忧,愚智所共知也。”《诗经》叫它谖草《卫风·伯兮》:“焉得谖草?言树之背。”《传》:“谖草令人忘忧”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除重复上面的话,并引李九华《延寿考》云:“嫩苗为蔬食之动风,囹人昏然如醉因名忘忧。”然唐宋诗人、等对“忘忧”都提过质疑“一丛萱草”的本意是说:相思情切,即得萱草也不能忘忧,暗含有(原父)诗意:“种萱不种兰自谓可忘忧;绿叶何萋萋,春愁更茫茫”“儿竿修竹”,取意《佳人》诗:“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诗中的“佳人”有高节的情操故与“多节本怀端直性,露青犹有岁寒心”(《酬元九侍御赠壁州鞭长句》)的竹并列这句赞對方的品德。最后以缠绵不尽的相思作结:“数叶芭蕉”芭蕉在诗词中一向是愁的象征。唐人《戏草树》诗:“戏问芭蕉叶何愁心不開。”《代赠二首》其一:“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长相思》词:“帘外芭蕉三两窠夜长人奈何。”萱草修竹,芭蕉或许“小轩独坐”目之所见,但均有蕴意三句皆缀以数目字,联系开头的四叠字尤觉意韵悠远,辞情并茂顾景芳谓小令应“风凊神韵正自悠长,作者须有一唱三叹之致淡而艳,浅而深近而远,方是胜场”(田同之《西圃词说》)求之于此词,信然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愁云淡淡雨潇潇译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