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面上的烤肠是怎么做的里的圆东西是什么?


来源:央视网
在中国的每座旅游城市,都有一条大同小异的商业街。
除了贩卖在义乌批发的小商品挂件外,烤肠更是游客的宠儿。
它的售卖非常随意。仅需要挪动一架小巧的烤肠机,学校、商圈、车站任它生根发芽。
人与人口味不同,但对烤肠,却好像天然有种极高的接受度。
从“台湾热狗肠”,发展到今天“火山石烤肠”等琳琅满目的种类,它始终在街边勾引着一批批吃货。
烤肠的大受欢迎,与亲民的价格脱不了干系。
即便是猪肉最贵卖到20多元一斤,烤肠也依然能保持2元左右的价格岿然不动。
前几年,电视台爆出黑心烤肠厂家为了降低成本,在原料中使用廉价的狐狸肉、貂肉,还掺杂大量 猪肉香精、红曲红色素、防腐剂、淀粉等非肉类材料掩人耳目。
在中国妈妈们眼里,烤肠早就被划进了“垃圾食品”的行列。
然而,面对“烤肠配奶茶”的混合双打,年轻人还是毫无招架之力。
01
骗人的“ 台湾烤肠”
中国人有多爱吃烤肠?
十年前《中国食品报》估算烤肠的市场规模,就在160亿以上,年销售量18亿根的数据,足以载入史册。
这种国民小食,几乎是所有人的共同回忆。
烤得“皮开肉绽”的,再裹上一层调料,一口下去满嘴的热气,嚼得嘎嘣脆。这样的美味,叫人难以割舍。
曾经就有网友偶遇林更新、朱桢等明星趁着浙江温岭录制节目的间隙,十分“接地气”地跑去买烤肠吃。
中国人虽然擅制风干的腊肠,但烤肠却是一种舶来品。
它最早起源于13世纪法兰克福,后传到美国演变为“热狗”。20世纪中叶进入日本,再在台湾地区流行。
美国人对Hot Dog同样欲罢不能,不仅能单吃、夹汉堡,更是每年“独立日”的必备节目。
美国热狗香肠理事会统计,美国人在独立纪念日这天,能吃下1.5亿支热狗。
把这些热狗连成一串,可以从西岸的洛杉矶拉到东岸的纽约五趟有余。
烤肠的全球风靡,让食品商嗅到了商机,20世纪90年代,烤肠借着“台湾小吃”的名号打入大陆,迅速发展。
21世纪初,大陆每月烤肠原料的需求量近万吨,是台湾的50倍。台湾食品专家罗荣茂感叹道:“台湾烤肠在大陆的发展轨迹简直是一个奇迹。”
不少大型企业纷纷投产,许多地方品牌也加入其中。有企业甚至喊出了“一根烤肠,撬动的不仅是一个巨大的市场,更是千百万个闪光梦想”的口号。
不过“烤肠”这块蛋糕只有这么大,参与厂商多了,恶性竞争也逐渐浮出水面。
在拼价格、降质量的大战之后,如今市面上的“台湾烤肠”,大多是挂羊头卖狗肉。
地道的台湾烤肠是把纯猪绞肉灌进肠衣,用明火烧烤。而大陆的“台湾烤肠”中加入了大量淀粉,用金属架加热,口感松软无嚼劲。
直接的差别在于,台湾卖的烤肠价格多在20元左右。
但就在大陆版“台湾烤肠”将错就错的二十多年里,为了维持低价销售,烤肠厂商仍在费劲做着局中局。
浙江台州的一位食品生产人员说:“烤肠的用料太乱了。”
他们的工作人员检验产品品质, 烤肠都是嚼两下就吐出来,甚至还要漱口,因为他们清楚这是什么做成的。
02
烤肠原料不可描述
湖北15岁的小程在吃了3根烤肠后,在半夜突然呕吐、腹痛,高烧到昏迷,被推进ICU急救。
小程肝肾器官严重受损,经医生诊断为脓毒症及感染性休克。
而致病的起源,就是食用了变质的烤肠。烤肠里含有的肉毒杆菌、大肠杆菌等,人体进食过度,很容易导致感染。
始终保持低价的烤肠,正是中国餐饮行业鱼龙混杂的一例典型。在它膨胀式发展背后,存在着食品安全隐患。
一方面,烤肠生产的准入门槛低。一个小型的烤肠厂,硬件设施只需要10万元左右。一旦在原料上偷工减料,就能薄利多销。
另一方面,烤肠制作没有统一的行业标准。企业一般只对部分方面进行了规定,比如淀粉含量不大于10%,蛋白质含量不小于10%,但对于产品的等级划分等很多方面都没有明确提及。
正规一点的厂商一般会用鸡肉作为主要原料,再添加猪肉香精等添加剂,和降低成本的淀粉填充剂。
黑心厂商则会选择用养殖场剥皮剩下的免费狐狸肉、貂肉做原料,好赚取更多利润。
甚至有些烤肠根本不是用肉做的,而是用一些植物蛋白及色素、香精等化学品调制而成。
近年来“烤肠里吃出异物”的新闻也屡见不鲜,“赠品”包括骨头、棉絮、蛆虫等,包罗万象无奇不有。
实际上,不仅是中国烤肠“原料丰富”,2017年7月,美国农业部也曾宣布,在全球范围内召回700多万磅含有碎骨的热狗产品。
联合国联农组织甚至直言:“用于熟肉制品的原料肉是低级肌肉边角、脂肪组织、头肉、动物脚、动物皮、血液、肝脏和其它可食用屠宰副产品。”
在中国人越来越关注食品安全的今天,烤肠在原料上的“放飞自我”,让它这一国民小吃不复往日风光。
雪上加霜的是,一项针对逾50万人,为期13年的医学研究显示:大量食用香肠、火腿、咸肉等加工处理肉食品的人,健康和寿命都大打折扣。
每天吃160克加工肉食——即两根香肠加一片咸肉的人,比每天食用加工肉不超过20克的人,提前死亡率高出44%。
2016年,世界卫生组织下属研究机构对加工肉制品的致癌性进行了评估。后来机构声明:加工肉制品属于最高等级致癌物。
每天食用50g的加工肉制品(相当于一根香肠),患病的风险增加19%;如果每天食用加工肉类达50g,患胰腺癌的危险能增加38%。
英国政府还曾向国民建议,每日加工肉制品摄入量小于70g。
特别是在香肠的加工过程中, 亚硝酸盐是腌制时常用的添加剂。因为它能防腐,还能让肉色鲜艳,提升口感。
然而,亚硝酸盐里的亚硝酸钠很容易和肉里的蛋白质分解产物——二甲胺作用,生成二甲基亚硝胺。而亚硝胺是目前国际上公认的一种强致癌物。
中国是肉类消费大国,肉类消费总量达到8483万吨,占全球肉类消费总量的27.8%。
但幸运的是,与国外相比,中国人均加工肉制品食用量很低,人均每天远低于致癌标线的50g。
03
一蹶不振的传统烤肠
烤肠行业的黄金时期,一吨产品的出厂价通常都在2万元左右,但到了2014年,出厂价格已经下滑到每吨1万元以下。
一箱烤肠的利润,低的时候只有几块钱。
为了扭转局势,不少企业开始投入创新,开发了玉米肠、燕麦烤肠、鱼籽肠等新产品,却收效甚微。
速冻食品的研发人员表示:“当前烤肠的格局很难突破,烤肠给消费者的印象太差了。”
在奶茶已经迈过均价20元的年代,一两元的烤肠,败局已定。
烤肠作为80、90后学生时代的宠儿,随着一代人的长大,地位已经逐渐被关东煮、鸡排取而代之。
只是,曾经对烤肠爱不释手的他们有了孩子,也开始学着当初父母的语气说:“鸡排是垃圾食品,别吃!”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较真要点(赶时间?只看要点就够了):1、很多烤肠是用鸡肉做的?国标对火腿肠的定义是“以鲜或冻畜肉、禽肉、鱼肉为主要原料,经腌制、搅拌、斩拌(或乳化)、灌入塑料肠衣,经高温杀菌制成的肉类灌肠制品”。也就是说,只要肉是养殖的并且经过了检疫,就是符合规定的。用鸡肉,甚至狐狸肉、貂肉做烤肠并不违反规定。2、猪肉牛肉都要十几块一斤,所以2块钱吃不到牛肉肠或猪肉肠?事实上,用市场上的猪肉牛肉价格去推测火腿肠的价格,是完全错误的思路。成品火腿肠的原料成本要比超市里的肉低得多。而综合考虑生产火腿肠的成本,2元一根的烤肠,可能来自于小作坊,也可能来自正规生产的企业。3、有些香肠中根本没有任何肉类成分?从技术上,用“植物蛋白以及色素香精”来模拟肉是可行的。但目前国外做得“最像”的模拟肉,也还是跟真肉有明显区别。4、路边摊的烤肠、烤冷面的安全风险比正规餐馆的更高,主要是因为路边摊糟糕的卫生条件,难以追踪的原料来源。正规、合法的产品是存在的,但没有人能保证你光顾的小摊卖的就是合格产品。另外,火腿肠、香肠、腊肠,即便是完全合格规范,一般也是高盐、高脂肪食品,加工肉制品还被世卫组织分类为“1类致癌物”。查证者:云无心
食品工程博士路边摊的烤肠,曾温暖了多少空虚的胃?最近,一篇名为《2块钱一根的烤肠,里面究竟是什么肉?知道真相后......》的文章刷遍朋友圈,让不少人对烤肠的安全性产生了怀疑。这篇文章的部分内容是事实,建议大家“少吃路边烤肠”的结论也没什么错。但是,文中却有不少对香肠的错误认识。先对三个概念进行一下界定:真相,是客观事实;谣言,是虚假信息;但这两者跟是否符合公众的认识和期望无关;妖魔化是指为了吓唬读者,文章对真实或者部分真实的信息,进行了夸张、虚假的解读。关于那篇文章中的关键信息,我们来一一解读:火腿肠是什么做的?文章对火腿肠的成分是这么介绍的:实际上,火腿肠有一个国家标准《GB /T 20712-2006 火腿肠》,对火腿肠的定义是“以鲜或冻畜肉、禽肉、鱼肉为主要原料,经腌制、搅拌、斩拌(或乳化)、灌入塑料肠衣,经高温杀菌制成的肉类灌肠制品”。也就是说,使用“鸡大胸、鸡皮、鸭皮”制作香肠不违反国标。即便真的有厂家用“狐狸肉、貂肉”做香肠,如果是养殖的并且经过检疫,也是符合规定的。至于使用淀粉,即使是在特级火腿肠中,也是允许的。国标中规定特级火腿肠的淀粉用量不超过6%,普通火腿肠的用量不超过10%,似乎比大家认为的“大量使用淀粉”要低得多。需要注意的,火腿肠的主要成分是水,特级的含水量限定是不超过70%,而普通级的不超过64%。也就是说,2根完全合格的普通级火腿肠(100克),如果含有10克蛋白质、10克淀粉和15克脂肪,是完全正常的。而且,不管蛋白质和脂肪来源于猪肉、鸡肉还是鸡皮,都是符合国标的。2元一根的火腿肠,一定是假的吗?文中说:“2块钱,如果想吃到牛肉肠或猪肉肠,那基本上是不可能,现在猪肉的价格大家也知道,一斤十几块,即使少量添加,那也得赔死。”用市场上的猪肉牛肉价格,去推测火腿肠的价格,这是完全错误的思路。市场上的猪肉牛肉是生鲜食品,消费者购买的是分块切割的“好肉”,从肉联厂到超市等销售渠道,储存、运输、经销的过程中提升了不少成本。火腿肠的原料供应环节少、量大,成本要比超市里的肉低得多。而且火腿肠是加工食品,合法规范地加入淀粉等其他成分之后,还可以降低原料成本。成品火腿肠保质期长,储存、运输成本也要低得多。在电商网站上,可以查到主要品牌火腿肠的“整箱价格”。一支50克左右的火腿肠,贵的也只在1元左右,还有很多便宜的在1元以下。对于烤肠买家来说,“整箱”也只是很小的采购量。如果是更大批量的采购,价格还会更低。也就是说,2元一根的烤肠,可能有来自于小作坊的不合格产品。但是,合格规范的产品也完全可以做到“2元一根”。根本没有任何肉类成分的香肠,可能吗?文章宣称:“有些香肠中根本没有任何肉类成分,是用一些植物蛋白及色素、香精等制成的”。从技术上,用“植物蛋白以及色素香精”来模拟肉是可行的。但是:第一,这种模拟需要很高的技术。目前国外做得“最像”的模拟肉,也还是跟真肉有明显的区别。美国这几年热炒的“impossible foods”被认为是革命性的突破,引起了谷歌、盖茨和李嘉诚的先后投资。如果中国小商贩真的可以用“植物蛋白及色素、香精”就做出足以乱真的“假肉”来,那么堪称世界领先的技术。第二,即使是真的“没有任何肉类成分,是用一些植物蛋白及色素、香精等制成”,也完全不意味着在安全和营养上有什么问题。国外的“素肉汉堡”,主流消费者是中产阶级,价格比传统汉堡还要贵。如果只是宣称“烤肠”而不是“肉肠”,甚至都不一定能指控它是“虚假宣传”。烤肠会产生致癌物?文章称:“街边的烤肠机一开就是一天,烤肠中一些营养成分在高温加热过程被破坏,煎烤也会使肉制品中的致癌物增加。”这是“欲加之罪”的说辞。烤肠机“一开就是一天”,但每一根烤肠在里面的时间很短——加热对食物的影响,取决于食物在里面的时间而不是机器开了多长时间。便利店、小杂货铺的烤肠一般是在烤肠机里烤,电烤中增加的致癌物其实很少;一些路边摊用碳烤,碳烤增加的致癌物要多一些,不过因为烤肠所需要的时间往往比较短,所以增加的绝对量也不会很多。香精香料怎么了?文中说:“家里炖肉、烧肉的时候,永远都不会放香精。街边烤肠香气特浓的,它一定会加香精、香料,味道都是人造香精、香料的味道。”言下之意是这些香精香料有害。火腿肠的确会加入肉味香精、味精等调味料。不管是“天然”的还是“人造”的,只要符合国家标准,都不会危害健康。而且,香精香料并不便宜,用量也不是越多越好。就安全性而言,即便是用到消费者无法接受的地步,也还是到不了“有害健康”的量。路边烤肠,能吃吗?打击谣言、反对妖魔化,是为了如实告诉公众食品的真实信息,并不意味着“挺”这些食物。路边摊上除了烤肠,还有烤面筋、烤鱿鱼、烤冷面等食物。由于路边摊糟糕的卫生条件,难以追踪的原料来源,这些食物的安全风险比正规餐馆的更高。正规、合法的产品是存在的,但没有人能保证你光顾的那个小摊卖的就是合格产品。火腿肠、香肠、腊肠,即便是完全合格规范,一般也是高盐、高脂肪食品。此外,加工肉制品被世卫组织分类为“1类致癌物”:如果每天食用50克加工肉制品(大致相当于1跟火腿肠),大肠癌的风险上升18%。跟每天抽一盒烟导致肺癌的风险上升十几倍相比,这个风险不算大——但是,它毕竟存在,在解馋和规避风险之间如何选择,就是自己的权衡了。转载自腾讯《较真》栏目题图来源:123rf.com.cn图库}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市面上的烤肠是怎么做的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