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死了这个世界就不存在了原来不存在规则吧?

打破规则作文(通用27篇)

  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对作文都再熟悉不过了吧,作文是经过人的思想考虑和语言组织,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应如何写一篇优秀的作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打破规则作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打破规则作文 篇1

  规则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人们总是被要求循规蹈矩,诚然,遵守规则我们可以过得风平浪静,一帆风顺,但是,处处遵守规则却会让我们碌碌无为,一生平庸,有时候,规则则是需要被打破的。

  春秋战国时期,赵武灵王励精图治,准备进行军事改革,富国强兵。赵武灵王效仿少数民族,将乘坐战车改为直接乘坐马匹,将士兵上战场所着长袍改为不影响动作的短衣,以增加机动性,这一改革却遭到当朝许多大臣的强烈反对,认为效仿蛮族,有失体统。赵武灵王力排众议,坚持改革。结果赵国的骑兵所向披靡,势如破竹,锐不可当,使赵国一跃而成为军事强国。

  赵武灵王可算是打破传统,不守规则了,可他却赢得了国家的强大。

  再看看当年法军的滑铁卢一役吧。决战前昔,拿破仑将三分之一的部队交给格鲁希元帅追击普鲁士。格鲁希元帅一生恪尽职守,兢兢业业,对皇帝的话惟命是从。结果决战之际,拿破仑指挥的法军与威灵顿的英军在滑铁卢打得昏天黑地,尸横遍野,血流成河。打得双方都焦头烂额,无力再战之时,只要格鲁希在听到决战的枪声后放弃追击,策马赶往战场,滑铁卢之役也非今天的面貌了。可格鲁希对这三个小时的路程犹豫了一下,决定遵守皇帝谕旨,继续追击。拿破仑终于在无边的等待中输了战争,纵使格鲁希在失败后表现出一切英雄的品质也回天乏术。

  格鲁希遵守了规则,遵守了皇帝的谕旨,可他输了战争的胜利,成为了滑铁卢的罪人。

  有时候,规则是需要被打破的,没勇气打破规则者最终只会是一个平庸的人,而打破规则却能创造出奇迹,创造出英雄。

  规则是人创造的,打破规则则是另一种创造。正如尼采所说,我们先需要骆驼精神承载一切传统,接着需要狮子精神打破这些规则,在打破规则中创造。因此,只有不断创造,打破旧的规则才能创造奇迹,社会才会不断进步,人才能成为伟大的人。

  打破规则作文 篇2

  听惯了人们说:“规则就是力量。”看惯了大多数人按规矩办事,在不经意之间,我们便被规则绑架,渐渐地失去自己的创新精神,于是在特殊时候往往不能成功。

  我们每天学习的所谓的“知识”,它也会让我们束手就擒。比如数学,它里面的“规则”可真是数不胜数,但是除了对付考试和特殊工作以外,在实际生活中是百害而无一利,现在学习的什么所谓的“三角形”、“圆”、“四边形”、“一次函数”等等,都是一些无大用的知识,现实生活中根本没有绝对规则的图形和变化。难道生活中的捷径有利用“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知识吗?没有,几何及代数的最值在现实生活中几乎不存在。

  爱迪生有一次将一个形状很不规则的灯泡交给一位平日里非常恃才自傲的研究人员,请他准确地算出灯泡的容积。那人随手接过灯泡轻飘飘地说;“太简单了”两个小时过后,爱迪生来问他答案,只见他桌子上到处是公式,但算了半天却还没有一个结果。爱迪生就拿起一杯水倒满灯泡,然后将灯泡里的水倒入量杯中,灯泡的容积就被轻而易举地显示了出来……这个事例中,爱迪生打破了规则,放弃了几何这一种愚蠢的办法,才得以正确地球出这个问题的答案。

  即使是最有知识的人,一旦被知识中的规则控制,也不会有什么作为。古今都是如此:在亚历山大大帝攻入小亚细亚后,遇到了“无人能解”的“戈第安之结”,亚历山大大帝随时了无数次,也未能解开,但他却解开了规则,用佩剑一下子把结给挑开了。

  当常规的大紧紧关闭、无法敲开时,当常规的力量束手无策、一筹莫展时就应该向亚历山大大帝解开死结一样,放胆、放脑,一刀砍下去,用自己创立的思维打开成功的大门。

  打破规则作文 篇3

  人生如一场游戏,既然是游戏,就会有一定的规则。

  自古以来,“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句千年古训已经深入人心。所谓“规矩”就是一个方形的大铁笼,他将进入游戏的人一一锁在里面。

  生活中,总是有人认为--桌子永远都是方的。甚至,到最后他们都不承认有圆的桌子。这就是他们自己给自己定的规则。

  规则这把思想的锁可以锁住一切有思想的生物,当然也包括人。花开花落,这是大自然给花儿的规则;水往低处流,是大山给河流的规则;弱肉强食,是生态给动物们的规则。在这些规则的控制下,花儿永远不会结果,河流永远不会倒流,动物也永远不会找到新的生活方式。思想被捆住了,就永远也不会想到挣脱,什么都活在无穷无尽的规则下。

  也许,并不是万物都会默默忍受这样的束缚。于是便有了破茧成蝶的神话。

  毛毛虫在自己的生活中织下了一层厚厚的茧,那是用一种细细的,柔软的,若有若无的丝织成的,是痛苦的丝织成的,这就是她的规则。

  她埋怨,气恼,然后就是焦急,甚至折磨自己,同时用死来对突破的往表示抗议。但她终于被疲劳征服了,沉沉的谁了过去,她做了许多梦。那是关于花和草的梦,是关于风和谁的梦,是关于太阳和彩虹的梦,还有关于爱和追求的梦。

  在梦里,她得到了安慰和欣慰,得到了力量和热,得到了关于生的勇气。当她一觉醒来,她突然明白能拯救自己的只有自己。于是,她硬用牙齿把这些讨厌的丝一根根咬断,她咬破了自己织下的茧。果然,新的光芒向她投来,云间的光刺激着她的眼睛。新的空气,像清新的酒,使她陶醉。

  原来,就在她思想开始改变的那一刻,她的背上已长出了两只粉的翅膀,她已--破茧成蝶。

  破茧后的她是美丽高贵的,不仅仅是外表,更是精神上和内涵里的。

  上帝给了我们思想,我们却用各种各样的规则将思想死死的锁上,这是愚蠢的。用勇敢的拼搏和坚强的信念去打破规则,突破自己思想上的茧,就一定会演绎出不一样的神话。

  努力让自己破茧成蝶,上帝会借你翅膀。

  打破规则作文 篇4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则是维护世界和平的一条分割线;规则是维持社会公德的一个天平;规则是维护自然界生态平衡的一道亮丽风景线……规则随处可见,无论做什么事都有规则,规则不能被打破。

  记得有一次,我去爬山。在山路上,我坐下休息,欣赏着山上的美景:空气清新、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真是让人流连忘返!

  忽然,我看见了一个不文明的行为:有一个小朋友在边走边吃东西,吃完后的包装纸就随手一扔,在美丽的山林里显得极不协调。

  我见此情景,连忙跑过去对那位小朋友说:“小弟弟,你不能乱扔垃圾,这样会破坏环境,是不道德的行为,要把垃圾扔到垃圾桶去。”小弟弟反驳道:“为什么要扔到那里?那里太远了,这里那么空旷,扔一点儿垃圾算什么?”“这是规则!你必须遵守……”

  终于,在我的百般劝解之下,小弟弟终于把垃圾扔到了垃圾桶里。我对他投来了赞许的目光,他也冲我笑了一下,大声说:“以后我一定遵守规则!”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则不能被打破。如果规则被打破,世界岂不是乱了套?规则是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规则无处不在,让我们一起来保护环境、遵守规则吧。

  打破规则作文 篇5

  我是一个叛逆的女孩,我讨厌一切过分的规则。可怜我生不逢时,每天都要在一个又一个的“套子”中度过。

  早晨,一个干硬的馒头塞进嘴里,噎得我龇牙咧嘴地伸脖子,顾不得了,一把抓起书包乒乒乓乓地向学校跑去。待我以百米冲刺的速度跑进教室里,老班已在讲台上多时了,理一理头发大摇大摆地走进教室。时间上的“套子”如果被打破,得到的是老班的暴风雨。

  一节课下来,脖子发酸;眼睛发直,两腿发软,刚扯开喉咙发泄了半句,班长大人已经从南极那儿指着我的鼻子叽哩呱啦地叫了起来。飞快地送他一个白眼,便乖乖地坐在我的领土不敢言语。哎!谁叫人家是班长,位高权重呢!

  课外活动,约上一大帮狐朋狗友,打羽毛球打得大汗淋漓。周围走过来的男孩、女孩像看恐龙一样盯着我。甚至有人问自己的同伴“这是男孩还是女孩?”天啊!我晕,乖乖地收志球拍,擦去脸上的汗水,一步三回头地向教室走去!无奈啊,无奈!

  回到家又是老爸老妈的思想政治课。“走路要抬头,女孩子走路不要那么快!”“说话做事要斯文,要稳重!”“和男孩子在一起玩别太过火!”“房间要收拾整齐,不要把自己的东西到处乱放!”“在学校别玩,努力学习!”……天啊!

  周会上老班苦口婆心地说,要遵守纪律,要努力学习,要为班级争光……末了还不忘加上一句广告词:“成功自有规则。”后面不知哪位仁兄接了句:“规则,是可以打破的。”教室里立刻哄堂大笑。但这句话的确记进了我们的内心。

  我们正值十六岁的花季,花季本应是无忧无虑,快乐而又浪漫无比的。但是我们的青春却在一个又一个的“不准”,一个又一个“不要”度过。留给我们的回忆除了遗憾就是无奈。

  老师!请不要让过多的不准压制我们的青春,好吗?

  爸爸,妈妈我不是小孩子了,请不要让过多的套子使我失去独立自主的能力,好吗?

  我们真的真的希望你们的口头禅从“无规不成方圆”变为“规则,是可以打破的!”

  打破规则作文 篇6

  近日来,有关孙杨的一则新闻引发了热议。孙杨因无证驾驶而受到了罚款2000元。行政拘留7天的处罚。事后,他在微博中致歉,表示自己的理由为“平时忙于训练”。然而,孙杨最终还是被给予了“三停”和开除国家队的处罚。

  孙杨作为奥运会多枚金牌的得主,拥有无数荣耀与光环,自然是当下很有影响力的明星。但是,生活在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有自己所属于的组织,都有许许多多规则来束缚自己的行为,在规则与道德面前,没有谁理所应当去篡改、去违背。不管他有多大贡献、获得过多少荣誉。

  大家一定都听说过美国驻华大使骆家辉的名字。在中国,骆家辉的知名度、影响力并不亚于孙杨,但他的一个小故事却与孙杨行成鲜明对比。一次,骆家辉携家人回国,走出机场,他的小女儿突然要求喝咖啡,于是,他带女儿来到附近一家咖啡厅。结账时,骆家辉拿出一张优惠

}

视之而弗见,名之曰微。 听之而弗闻,名之曰希。捪(mín)之而弗得,名之曰夷。 三者不可至计,故混而为一(出自第14章)

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的东西就不存在吗

《道德经》的行文有个特点,老子在讲了大段人世间的事以后,会突然提一下天之道,然后再讲大段人世间的道理,再讲一段天之道……

古人很聪明,写文章不断地把天之道和人世间的道掺在一起,我们读着就不枯燥。

《道德经》开始的时候,老子讲过天之道,这是形成我们这个世界最原始的动力。道的状态是这样的:说道有,但您看不到它,听不到它;说它没有,它还存在。道介于有和无之间,无名无实,但是又存在着。接着老子教给我们很多做人的道理,然后老子在这一章又开始讲天之道了。

老子是怎么考察天之道的?

老子说:“视之而弗见,名之曰微。”“微”的本意是悄无声息地走路,后来引申为微弱、微小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我们去看道,却看不到它,这种状态叫“微”。

“听之而弗闻,名之曰希”说的是,我们去听道,却听不到它的声音,这种没有声音的状态叫“希”。

最早“希”字上边的一撇一捺代表布的横纹和竖纹,就是布的纹路,下边是“布”,“希”指的是孔大的状态;现在“希”是少、稀少、没有的意思。老子在后文还讲过“大音希声”这样的状态,是说声音很微弱、很小。

“捪之而弗得,名之曰夷。”这是帛书甲本的写法。“捪”字在通行本中写作“搏”。“捪”当抚摸讲;“夷”本来是平坦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您去摸道,摸不着它,这种状态叫夷。

老子接着讲“三者不可至计”,在通行本是“三者不可致诘”,“诘”是问的意思,“计”有计算、算计、度量的意思,反映揣摩、度量、探查的状态。

老子告诉我们,无论从视觉、听觉、触觉,都没法去揣摩道,没法去真的探测它、体察它。这就是道的特点。道无名、无形,但是道还是有的,这个有是怎么体现的?道会生出“一”,进而生出万物来。后文也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老子说“故混而为一”,意思是您虽然看不到,但是把所有这些混在一起,形成“一”,落到实处了,就开始形成有形的世界了。

“一”是一种混沌的状态,是阴阳混合在一起的状态,它包括了未来世界的所有信息。有些人经常把“一”等同为道,在这里我们要知道“一”和道是不同的,道是最初的力量,是最初的状态,它形成了“一”,而“一”是道的具体体现,是落到我们世界以后的体现。

人有什么心理问题,一定跟家庭系统排列有关

道到底存在不存在?德国的心理学家伯特·海灵格研究过这件事。

这个世界,在我们肉眼所及之外有一个力量,这个力量支配了我们每个人的行为。您按照它的法则去做事,人生就顺畅;逆着它的法则做事,就倒霉,他管这叫集体潜意识。他说,这个力量我们人类看不到、碰不到、听不到,也不知道它到底是什么,但它是存在的。他佩服中国的老子,他说老子管这个东西叫道,这太高明了。

海灵格提出了他自己的理论,叫家庭系统排列。他认为,人有什么心理问题,一定跟家里的关系、整个系统有关。我认识的一位心理学家参加过海灵格的现场家庭系统排列,他是怎么排列的?就是上课的时候,让现场互相不认识的同学们,扮演您家人的各个角色,等大家进入放松的状态以后,每个人说的话,走得跟谁近,就会跟您家里的实际情况非常相似,然后就会暴露出家庭里的问题。

比如,我认识的这位心理学家说他有个问题,他恨钱,但是他不知道为什么。他做心理咨询应该收钱,但是别人给他钱的时候,他觉得耻辱。这件事很困扰他。他在参加排列的时候就问了这个问题,结果扮演他奶奶的那个人,突然就说:“我不是商品,我不是被用来卖的。”他说:“这是怎么回事,我奶奶怎么跟商品扯上关系了?”当时老师说:“这是你奶奶的心理能量场,现在跑到你身上来了,因为这种能量现在仍然是存在的。”

他就回家问他爸爸:“我奶奶跟钱、商品有什么关系?她跟钱有仇?”他爸爸就告诉了他一个故事。当年他奶奶的父亲收了他爷爷家的彩礼,他奶奶去相亲的时候,见的是个健康人(他爷爷是个瘸子,他爷爷的哥哥代替他爷爷去相的亲),结果嫁过来以后,才发现嫁给了一个瘸子。他奶奶一直认为自己是被她爸爸“卖”了,所以一辈子都恨钱。结果这种心理能量场跑到他这里来了。这位心理学家说,如果他爸爸不提这件事,他都不知道。

海灵格总是揭示大家看不到的另外一个世界的景象,比如在进行排列的时候,有的女性会趴在地上,往地里钻、哭泣。海灵格会问:“你是不是流过产、堕过胎?”那人回答:“我没跟别人说过,你怎么知道?”海灵格说:“有股力量在牵引你,你的人生不顺畅。”他说人要讲序列,要尊重最前边的,要有长幼尊卑,要告诉没来得及面世的小婴儿:我们爱你,虽然因为某种原因没有留住你,但是我们依然尊重你,你是我们的第一个孩子……序列非常关键。

海灵格还有个很好玩的理论,他认为一个人的事业是由自己的母亲来代表的,对母亲孝顺的人,事业就会特别好,这是他的论断。这个理论我在第六章也讲过,在此不再重复。

我建议您有机会去看看海灵格的书,我们现代科学可能无法证明海灵格讲的是否正确,甚至听上去像无稽之谈。但是他在全世界范围内进行的这种家庭系统排列,确实得到了普遍认可,说明里面有相当比例的内容是可信的。

现在也有很多人在探索道到底是不是存在,这些我们可以不管。我们只要知道,如果我们按照老子讲的这种规则去做的话,我们的人生会很顺畅的。

}

钱虽然不是万能的,但有必要在年轻的时候解决财务问题,越早越好。

钱虽然不是万能的,但有必要在年轻的时候解决财务问题,越早越好。

为了贯彻知行合一的理念,摆脱概念的束缚,这是我今年读的第四本书。自从阅读过《道德经》之后,就越喜欢此类把道理说明白,或者简洁明了的帮助你,构建认知框架的工具书。道如同方向,你搞错了,研究再多正确的术也无法达成你的目标。诚然道难以言说,但拥有一套正确的认知框架,便可以辅助你有效率的认清规律,看清世界,并运用它。

对我来说,《小狗钱钱》就是一本介于术与道之间的认知框架工具书,如果要用另外一个词来描述这类观点或者理论,那应该就是「思维模型」。

要想使用此类认知框架,就必须抛开成见,用婴儿的心态学习,保持好奇心的同时不要忘记勇敢。如序所言,要想看到更远的风景,就不要只在画框里看。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赚钱的道,就是解决别人的问题,以此作为价值换取货币,但是要分清与价值流动无关。大道至简,殊途同归。很多人不愿意相信,或者质疑实行起来的难度很高,说这根本就是废话。我能理解你的感受,想要成长就必须先承认自己平庸,这一步是最痛苦的,所以我们都选择逃避或者找借口自我安慰。为什么你理解不了,因为道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首先,我们都在用字面意思去理解,而不是通过体验来领悟道,当我将道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那一刻,就已经不是它原本的面貌,道可观之不可言之啊。其次,由此延伸出去的方法千千万万,不过都是名的转换,衣食住行,你可以说是需求,也可说是人在社会立足生存所面临的种种问题。而赚钱的方式就是解决这些问题,并且是解决问题的本质,也即是我们是如何与赚钱相关事物产生联系的,越难越有价值。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可矛盾点在于,我们的沟通并不能以心灵感应这样有效率的方式进行,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单位,它可以形成文字,以供我们交流和表达思想,我们依托于语言这样的工具进行思考,其弊端就是语言产生的边界限制了我们思维的自由,即提升信息交流的便捷性,同时也阻碍了信息交流的效率,这使我们过多关注于「器之用」,而忽略了「无之用」,这是无奈的。

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

要展开说的话,真的说不完。既然解决别人的问题产生的价值可以换取货币,那么是否也可以换取其他的东西呢?道的魅力就在于此。可概括了说,就那么简洁,你只要会用就行,至于它是什么原理,你可能一辈子也解不明白,解明白也跟你能不能用没多大关系。这里就不再赘述。本文章按照个人理解构建成为一套框架,还在不断完善之中,不可能面面俱到,难免有所疏忽,如果你有发现错误,欢迎提供依据指证,主观臆测恕不回复。

破除错误观念,结束错误。这些书可以帮助你获得财富,金钱就是其中之一。要看透故事中隐藏的客观规律,遵循它,而不是照搬他人的成功案例,可再看《财务自由之路》、《富爸爸穷爸爸》、《巴比伦最富有的人》、《穷查理宝典》、《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加深印象。规律虽然简单,但并不意味操作起来容易,这个操作的方式就是术,很多人忽略了简单的道,却执着于复杂的术。确立方向,奠定基本准则,认清规律,以不变应万变,知行合一,勤而行之,无为。

这里作者还特别强调,一知半解很危险,语言描述的越复杂越容易偏离本质,能以故事的形式让你「亲身体验」好过干巴巴的大道理,其中埋了各种伏笔,似梦若幻,你要想学进去,还是需要动一番脑筋的,要亲身去领悟。

你会发现这种以故事形式的教授道理的书,其价值并不在于N个方法、X个原则,而是故事本书带给你的体验,你若懂得其中的道理,自己也可以写出N个方法、X个原则,因为同样的,如果只关注道,而不结合现实状况制定术,那就又本末倒置,曲解了我们的意思。

你无需去考虑自己悟出来的东西对不对,是不是作者的本意,对或者不对,本身根本不存在,规律是不会随着人的理解不同而改变,它通常都是非常非常简单的,简单到令人难以置信,所以作者就担心写的太复杂,你自己曲解了作者的本意,还添油加醋胡乱解释,过度解读,这就舍本逐末了。《小狗钱钱》的前言这一章节还是有必要好好读一读的。有一个办法可以防止出现这种问题,用老子的一句话来概括: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 顺应天理并不意味着需要做什么,而是思考如何避免犯错误,画蛇添足。
  • 当你对这个世界的信息积累的不足够多时,就难以分清现实和谎言。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没有切切实实完成过事情的人,可能的真的难以体会这两句话。他/她们在做事之前就开始给自己找借口,「无为」其实说的就是不要找这种借口,并不是让你什么都不做。作者通过讲故事教会你道理,其实是一种「不言之教」。

熟能生巧、量变引起质变便是基于这个规律的总结,而所谓的富人思维其实不过是一种表象,赚钱的事情做对了,做多了,自然就精通了。不是因为它是富人才拥有这样的思维,实际上恰恰相反。一开始便想为大,然后压力山大,被难度给吓怕了,其实就是初始目标定太高,不切实际,不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因此你要改掉以往错误的思维方式,做到「无为」,按规律办事,那么应该用什么样的思维替代错误的思维呢?「赚钱方法」的本质是什么呢?

用符合规律的思维方式「思考」

1.明确目标:你真正渴望的是什么?

2.吸引力法则:自信是一切行动的基石。

3.简单事重复做: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4.72小时法则:克服恐惧、拖延等等阻碍你行动的心理问题,最佳办法就是不去想,立刻行动。

这四个基本原则指的是什么?我们错在哪里?

注意,这些思维方法都是承上启下,具有递归关系的,其实现实中很多事物的内在逻辑都是包含于此的,你理解不了,可能是没有这样的概念,你没有汽车的概念,眼里当然都是会动的方形盒子

我们每个人都会有欲望,这些欲望是天然存在的,我们的教育体系让我们养成了压抑欲望的习惯,「老好人」就是一个这种不遵循自然法则规律境况下,所培养出来的牺牲品。很多人迷茫,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你自己把自己所有欲望需求都抑制住了,你在一堆自己不喜欢的事情里面寻找,找到临终你也不可能找到。

人欺骗别人容易,但是永远也无法欺骗自己的本性。更不用说要把你不喜欢的事情当作目标,怎么可能?认清现实很重要啊,早早发现错误观念,才能解决问题。只有遵循本心的渴望,你才会发现你真正想要的,只有去追逐你想要的,你才有动力。

作者在书中提供了一种方法,就是列出目标清单,找到问题的主要矛盾。人们总是说他们没有钱就办不成事情,却没有想过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你是真的想赚钱,还是想要用钱买到的东西?巴菲特也提到这一观点。

为什么要先选出10件事情,然后再筛选出三件事呢,这并不是多此一举,而是一个比较的过程,通过对比清单项目,你才能够发现你最重视的,隐藏在这些清单上面你真正在意的东西,这种方法其实就是巴菲特的「双目标清单策略」。这里暗含了另一个道理,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专注才有力量。

与这类似的还有一个相似的决策法则:「抛硬币决策」,当你想抛第二次的时候你就知道答案了。

你可能听过《吸引力法则》,这本书讲的神乎其神,故弄玄虚,不过是起心动念,身心互相影响。这和王阳明的心学的内核是一样的。人们常常在未开始行动之前就自我否定,这其实蛮符合人性的,趋利避害,当你对结果未知的时候,你会感到恐惧并试图逃避,久而久之,行动和思维就互相影响,语言上也逐渐形成自我否定的习惯,之后便不会再去思考为什么。特别是对自己条件和能力没有足够了解,对现实世界认识不清的人很容易就形成了自卑心理,而钱钱提出的「成功日记」、「梦想相册」,其实都是通过肯定自己的能力和过去的成绩帮助建立自信。

自信的人相比于自卑者行事更果断,积极,这对于坚持做事是有很大帮助的。

作者想通过故事情节让你明白,错的思考方式得出的结论也会是错误的,人的刻板印象和惯性思维是难以一时间转变的,哪怕你现在好像很懂了,其实你并不懂,你没有亲身实践,你是难以体会的,所以也为接下来提到的72小时法则埋下伏笔,这很有意思,不知道你有咩有听过《迷男方法》,里面就有提到过3秒钟法则,和这本书的观点如出一辙。吸引力法则是必须建立在能够清楚认知现实状况的条件下(你了解自身,并且清楚世界的运作规律),不切实际的期望只会令你沉迷成功学,人的天性都是急于求成的,妄图自我催眠解决问题,这与吸引力法则背道而驰。

你的手被火焰烧伤过,你游泳被水呛过,所以你怀疑它们都是有危险的,接下来的人生你都会有意无意的避免再次陷入相同的状况;当你做了某些事情,尝到了甜头,你相信只要我再次重复这件事情,将有很大概率再次获得回报。我们发现这种积极的相信会带给我们很大的能量,会改变我们的行为习惯,这一逐渐自我完善的过程会帮助我们更好的实现目标,我们把这种现象描述为吸引力法则,因果关系不要搞错了。

我们想运用这一现象获得的能量帮助我们去实现我们的目标,但是现实情况下,我们不可能每件事都亲自去尝试,亲自去体验,然后再相信。幸运的是,人类拥有抽象推理的能力,我们可以类比两件不相关的事件的相同之处,推理事件的发展趋势。

比如:我知道把苹果砸向脑袋,会痛,所以我不会这么做,我会避开飞过来的苹果,而梨子和苹果差不多,梨子飞向我的脑袋时,我不用知道梨子砸到脑袋是什么样的,我也会避开,如果这个苹果是一部手机,我会选择接住它。所以你必须对现实情况足够了解,你才不会犯错,是机会还是飞来横祸,是选择接住,还是躲开?

吸引力法则是让你相信自己可以,并付出行动努力达成目标,这不仅需要刻苦实践,还需要准确的判断。然而成功学会告诉你什么呢?你只要相信苹果砸脑袋不会痛,苹果砸脑袋就会变得不痛,只要你相信,它甚至可以变成一部手机。

接着就是无论任何事情,都要从小事做起,你想要致富,也要先从赚小钱开始。每一阶段都必须完成该阶段的任务才能进入下一阶段。有点像我们打游戏一样,你打过了这关,你才能开始下一关。有些技能、资源、机遇、都是需要你在更高层次的环境或者说更高的关卡才能够获得和享有的。这些其实你都是知道的,问题出在哪里呢?

你认为有存在一口吃成胖子的方法,你只要找到了这种办法,你就可以一口吃成胖子,你吃不成胖子,只是你还没找到这种办法,赚钱的方法,就是吃成胖子的方法,好好想想,这种思维方式就是导致你认为什么事情都很困难的原因。

这种错误思维具有迷惑性,常常不容易发觉。你只有先掌握了赚一块钱的能力,你才能够探索,把一块钱变成两块钱的能力,注意,是能力!等你拥有了这种能力,你自然能够想出赚到两块钱的方法,这个比喻可能还不是很准确,但是能够明白的人已经不需要说更多了,无法明白的人可能会自我催眠,这是脑子聪不聪明的原因,只要我变聪明了,我就能够理解了,变聪明的方法,就是吃成胖子的方法,你看,是不是很难觉察得到?

所以,当发现实现一个目标比较艰难的时候,说明你的目标离你现在的层级太远,应该先把目标分解,等待实现了一个小目标,然后在这个基础之上,你的各方面能力以及所处的环境都会有所「升级」,你解决困难的经验都会汇聚形成一股势能,它们会推动你去发现原本无法发现的新问题。

你对一切事物的看法也会有所改变,这都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一层一层往上积累的,这种现象就是切切实实发生的。「先定一个能达到的小目标,比方说我先挣它一个亿」这句话揭示的就是这么一个道理,然而很多人因为先入为主的刻板印象,把矛盾集中在了「一个亿」上面。下士闻之,大笑之。

任何人,想要做成一件事情,必须满足以上4个充分不必要条件,缺少任何一个都会阻碍你开始行动。

这并不是我的什么新发现,或者创新,这是早在象形文字被发明出来的时候,就已经是共识的。比如我们谈智慧,智慧的智,是知道多少,是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后的体现,你比别人知道的更多知识,知识,知识的时候,我们才说你拥有智慧。阅读书籍有什么用?实践、实验、试错都是为了积累。

白岩松说,书读到一定数量,才会形成势。这篇文章写到这里,我也已经前前后后修改了十几次,举一反三,你问,该怎么学习写作呢,要怎么把文章写好来呢?多写,就这么简单,下士闻之,大笑之。无论再过多久,我们只会改变对它的认知程度和称呼,而它始终不会变。

有人反驳说,我们知道了那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别再把自己的无知拿出来丢人现眼了。你所谓的知道,不过是了解,知而不行,是谓不知,知道的知,只能是知行合一的知。你总把了解当作知道,把知道当作掌握,把掌握等同于精通,别开玩笑了,你说你知道很多,不过都是脑袋里塞进了一大堆你不懂的信息罢了。

在这里我再强调一遍,切忌只看文字表面含义,不然你一定会陷入「概念」的桎梏。说的再明白一点就是不要纸上谈兵,浪费口舌去争论名词解释,咬文嚼字,最后沦为本质主义者,记住你不是要成为哲学学者,你是要干实事,是要解决糟糕的财务状况,切记切忌!

可是你仍旧疑惑,我积累了,就一定能够实现我想要的目标吗?

做了后悔和没做的遗憾,哪个更让你痛苦?

做了遭遇风险和没做造成的损失哪个对你的伤害更大?

可是,不做一定几乎得不到,而做了得到的概率更高。

答案是,去做吧。为什么呢?作者在书中通过吉娅的冒险经历给出了答案,现在我们先不谈论这个问题。为了理解这个决策,可能还要再次纠正你现在的想法,哦,你可能会想,原来作者是这个意思啊,并不是。我们只有选择权,世界所发生的一切都是基于我们观察后给予的反馈,而我们的三观会影响我们的选择,我们只能选择如何回应这个世界,我会在下面针对这一点进行探讨。

我们与组成这个世界的关系

很多成功人士,如本书作者,在成功之后,都喜欢把自己的致富经传授他人。努力就会成功,显然是对这个世界缺乏足够的认识(信息积累不足),要赚钱一定需要努力,但努力不一定能赚到钱,我想很多人慢慢都会都有这样认识。当我们满足以上四项基本条件,并开始以正确的思维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可为什么有时候还是无法达成我们的目标?

有人会想,只要我找到所有影响赚钱的因素,并满足这些条件,就能够获得赚钱,这就是很多隐含在心灵鸡汤里面的逻辑。但你绝无可能兼顾所有可能性,有很多因素它们是无形的,不可控的,无法认知到的。

而且,我们也无法,穷举我们所见,所认知到,可以控制的,这些富人口中的因素,并证明,只要满足这些客观因素,就可以获得成功。

如果我们可以用反证法,证明,「只要满足这些客观因素,不一定会获得成功」是错的,以及,要论证他的成功是因为他做了这些事情所以成功,证明「他是因为他做了这些事情所以不成功」是错误的。很显然,我们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诸多例子,以上两个命题的否定都是对的,从第二个命题的论证结果我们可以发现,某些看起来导致成功的行为和因素,并不与获得成功具有因果关系。

所以,某个个体的成功经历和方法是绝对无法复制的,成功是没有方法和路径的。

是不是觉得心中的困惑解决了,原来是这样啊?原来如此,好像明白了,又好像不明白。然而这是一种叙事陷阱,这些论述都默认,你难以知晓的的信息,不知道即是不存在。以上论述皆隐藏着三个前提假设,即,一、所有人对成功的概念定义是保持一致性的;二、客观环境因素是不会变动的;三、反证法可以运用于复杂的现实生活。

为了确保接下来,我们探讨的是同一个东西,给成功下一个定义:成功指的是,在你当前的能力范围内,并且符合客观规律,你内心真正渴望的目标得以实现,这个目标它有一个范围,不是唯一的。而本篇文章所提到的成功,在满足以上定义的情况下,大体上是指在有限时间内赚到理想的财富。

插入一个我个人的真实经历,我曾加入过一个写作群,群里面时不时会有一些人加进来,他们进来的第一件事就是问,我的梦想是写作,我喜欢写小说,我要靠自己喜欢的事情养活自己,所以我要靠写小说赚钱,请问写小说要怎么样可以养活自己呢?我们都告诉这些人,靠写小说赚钱养活自己很困难,你可以先找一份工作,养活自己,曲线救国,有时间了再写小说,或者你可以训练写其他文章,诸如策划文案或者软文赚钱费用。

那样的话,不就不能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并靠写小说赚钱了吗?他们的回答大致都是如此。对于他们来说,写小说赚钱养活自己,只能是一件事,只有一条路。事实上他们的梦想不是写小说,而是在问,如何轻松赚钱。条条道路通罗马,你总是在寻找去罗马的路,却一直无法到达,那是因为你根本不想去罗马。

如果你现在能够理清思路,理解了我所阐述的现实情况,明白叙事陷阱给你造成的思维影响,并且不再犯同样的错误。在我们理解了,我们一直坚信的某些常识,可能压根无从谈起,它是虚的,不存在的,与我们与世界完全不存在联系的,如果可以的话。

接下来,我们回到你可能真正关心的话题上来,我们如何在我们能力范围内,赚到符合客观规律,并且是比较理想的钱,这个钱的数目可以帮助我进一步实现我的目标,可能的话,赚更多的钱。我们发现思维存在错误是因为不符合现实的发展规律,有益的思考必须结合个人的现实情况,才会对问题有更加本质的理解。

这个世界是存在着它自己的一套规则的, 我们中国人喜欢把它称作「道」。

以下内容必须脱离字面含义去理解,必须拥有有能够超脱文字的思维方式,这不是让你去假装自己可以能够理解,而是能够结合现实去理解,因为我们很多所谓的概念性其实都是这些底层事物的映射。换句话说,我们正在谈论本质的运作方式,以及规律只是道的一种表象,规律是如何展现在我们面前的。能不能理解完全与能力无关,这取决于你是否积累了足够的亲身体验的生活经验。

我们是如何与世界产生联系的:反馈系统

2.你必须不断校准,没有用的东西同样会积累;

3.你还必须不断升级,避免边际效益递减降低你的积累效率;

4.概率即是运气的本质,你苦苦寻求的万能之法可能只是某人偶然获得的机遇

我们与那些强者的区别:一开始我们就错过了「 熟能生巧」的机会

如果把我们的世界比作一款游戏,那么很显然要玩好这个游戏,我们必须先知道角色面板所拥有的属性和操作权限,其次就是要知道,这款游戏大致的游戏规则,以及我们需要如何才能运用这些规则。但接下来要讨论的是,我们是如何与这款游戏进行交互的。

无论现在有多少种词汇或定义用来描述这一现象,我们在这统一用反馈来阐述这一现象。

我们通过自身的反馈系统在脑海里面构建这个世界,而世界本身可能并不是我们所认为的那样子。就如颜色并不是物体自带的属性,它只是我们大脑的产物。虽然颜色只不过是光的折射产生的现象,实际上不存在颜色,但是如果你否定了它的存在,就否定了我们与世界的联系,颜色就是我们与世界的联系,而钱也是我们与人产生的联系所转化的一种东西,钱实际上也是不存在的。我们识别这个世界产生的信息,并对这些信息做出反应。计算机同我们的世界真的有很多相似之处,如果没有大脑加工这些信息,就好像在使用没有图形界面的Linux系统一样。

我们不仅要想办法获得反馈,也要让别人获得反馈,人与人之间也有规则,同样的你必须遵守规则,才能产生联系,当你把这种联系运用于金钱与价值的交换,才可能赚到钱。

我们与这个世界的交互其实也就是信息在我们与世界之间的接收与反馈。但有趣的是,世界本身并不会主动给予我们反馈。这也正是它危险的地方,它是毫无感情可言的,而我们却可以主动选择给予回应。归根到底,我们做的一切行为都是选择对世界给予什么样的回应。这也是我坚持,我们从来没有什么控制的能力,从来只有选择回应的能力。你说生物基因改造,互联网,核聚变,不都是我们在控制这个世界吗?我并不想与你辩驳,这毫无意义。

为了不偏离文章主题太远,你只要大致和我保持相同意见即可,否则你看到这里可以不用再阅读下去了。

也就是说,如果没有反馈,我们就无法做出回应,任何行动都无法做出。所以要遵循积累原则,那必须满足的第一个条件,就是,积累必须通过不断反馈实现。我们上面提到过那么多次积累,积累到底积累什么,什么又是积累呢?

那就在这里给它一个相对的定义:相对于人的积累,就是通过不断的反馈实现信息的交流。

但是我们总不能对所有信息都给予回应吧?生物演化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种标尺,也可以说是准绳。无论是生理上还是心理上,我们都会去区分这些信息,并区分有用和无用,对或错,是或非,这些种种一分为二的,都是我们发明的信息标尺。或者也可以说是一个个信息逻辑门,我们大脑内本身就存在这基本的「逻辑电路」。

这种看似简单的选择却对我们产生了非常复杂的影响。我们可以通过这些信息标尺,来不断校准我们对信息的回应,也就是不断校准我们的行为来有助于我们的目标。一开始我们的目标可能是自身寻找食物,而现在你想要赚更多的钱,其实都是为了更好的生存,通过不断反馈、校准来帮助实现你生存的更好这一目标,这便是积累的第二个条件。

从一开始更多的回应,到现在更有用的回应,我们都在不断提升自身回应的效率。当一切信息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你必须提升你回应信息的数量级,否则你的回应会越来越没有价值。这种信息数量级的提升并没有明显的分界线,但是它必须保持连续性,如何提升信息数量回应的效率就是第三个条件的关键。

假设我们想要学习赚钱的技巧,我们必须去从事赚钱相关的活动,纯粹的随机事件发生了,普通人因为偶然间的失败,没有得到正面的反馈,便开始自我怀疑,丧失信心,不再尝试;而达人也是因为偶然的成功,它受到了激励,通过多次的行动校准自己的行为,让赚钱活动更容易获得收益。

在资源分配不平均的现实情况下,失败的普通人更容易失败,它的负面反馈得到不断强化,心理上产生了自卑感,不断阻碍进行更多的尝试。而成功的达人却不断的获得正面反馈,更容易获得成功,它们处于两个极端,马太效应便产生了。而隐藏着的斗争属性并显露了出来,让他们形成了天然的对立。这一切都仅仅源于概率,一切都源于最开始的运气的好坏。而且这一种现象并不仅仅出现在获取财富这件事情上。我们在学校阶段的学习体验就可以找到非常多的例证。

更现实的是,有的人他一开始就没有机会熟能生巧,提升能力水平。对于我们大多数守规矩的人来说,这种机遇只可能是近似于零和博弈。这也正是我们大多数人获取财富非常困难的原因,哪怕他的方法并没有错误,但是资源是有限的。想要破解这一难题,我们就必须思考两个问题,在当今时代,「资源」到底指的是什么?对于我们个人而言,什么可以视作是一种「资源」?

我在《小狗钱钱》这本书中并没有找到答案,可能是生产资料,可能是剩余价值,有谁知道的吗?

那么我们该如何运用这些规则? 我想这才是最重要的。

1.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关系是「解决难题」的本质;

2.系统论运用:递归与反馈循环;

3.如何让一切运作正常的要素:基因、性格、信仰、良好的品格。

关于「你」的使用说明书

在赚钱这一活动中,你所扮演的是参与他人实现目标计划的一员,「为别人解决难题等于帮助实现别人的目标」,你们之间建立了一种合作关系,这种关系才是带给你财富的关键性因素,这一关系可以是多对多,单对单,单对多,多对单四种形式。你想要获取更多的钱,你应该想方设法去获取更多的「关系」,而不应该是寻找问题。

这两者是有很大区别的,寻找问题并解决并不符合人性,而获取关系才符合人性,我们应该着重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和影响力,以此获取关系,与其苦苦寻找问题,不如用成果吸引人来找你。

还有,你可以把问题的存在本身当作是是实现目标过程中必然存在的一种属性。

问题越难,能力门槛越高,价值也越大,它的现实意义就是告诉我们,赚钱首先要去修炼那些你喜欢的技能,成为某领域的专家,这就是为什么人们常说当你成分专家的时候,赚钱是很容易的,但是成为专家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这意味着你必须长时间的修炼某一项或一系列技能,这这段期间,你可能一分钱也赚不到。所以很多人就忽视了如此简单的道理。寻求捷径,反而变成绕远路,除此之外,你还必须保证风险在可控范围内,并持续推进目标计划的进行,风险可控意味着这一风险是你可以承担,并且不影响计划的推进,能力圈范围内就是明确的风险可控范围。

当你未积累到足够的量的时候,也就是超出能力圈的事情是没有足够认知能力去理解的,你应该避免把时间用在与目标或者提升能力无关的地方上,能够减少很多不必要的精力消耗。让你的方向更加明确,提升能力和专注能力圈。

作者前面一直反复强调,简单事情要坚持重复做,要用正确是思维方式解决问题,其实就为别人解决问题打下基础。但是,在修炼技能的这一过程,你不可能一口饭都不恰不是?

如果这个世界可以看到做事情的进度条,那么一定会简单很多。很多时候计划的进度都要你自己判断。

积累积累,这已经提到非常多次了,到底如何实际运用?

  • 简单的说,首先,你必须先设立一个大目标,然后运用递归思维将其分解成若干个小目标,小目标也可以再分解成为极小目标,当这些极小目标都实现时,你的大目标自然会实现。很多人都希望春天播下种子马上能够收获,苦苦寻求拔苗助长的技巧,他始终不明白,只要每天坚持浇水,秋天自然会有收获。如果要抬杠的话,种子死了或者二年生植物?当然不除虫不拔草,最后可能也不会有收获……
  • 然后小目标如何实现,这当然必须贴近你的现实状况,建立一个反馈循环系统,做好大量尝试的准备,有时候犯错误是有益处的,因为他可以帮助你更快、更准确的发现可以改进的地方,也就是校准。要有反馈意味着你必须让人知道你在做什么,发知乎,发朋友圈、发微博,反馈的样本越多,数据越客观。古人说,年少不立志,何以成人,又或者说,立志不坚,终不济事。其实都是一样的道理。
  • 你觉得目标太难实现可能就是没有意识到它与你现在所处的层级太远,没有看清现实,想要一步登天,这些可能是太多垃圾信息造成的假象,并且你可能忽略了升级的重要性。关于升级有诸多种方法,这里先不讨论。

你似乎理解了以上原则,并制定了计划,但是意外的黑天鹅让你一切计划无法开展,频频受挫使你质壁分离……

失败不是很正常的事情吗?为什么你会如此在意,是否是出生环境塑造了你现在性格?

生你养你的地方塑造了你,所以我们都应该好好审视一下自己身边的人?

被错误观念影响,幼时创伤?

你从未怀疑过这个世界,所以你也发现不了这个世界的谎言。

你开始意识到,不止肉体需要锻炼,大脑和心灵也需要修炼,面对逆境,能否保持平时的状态很重要。

智慧、心灵、道、肉体、关系同等重要。

你通过记日记提升了感知能力和发现了自己的特长。

你在梦想相册种获得了源源不断的力量。

你终于发现了是什么阻碍了你,是进取心、承受能力和互助观念的缺失。

金先生通过帮助吉娅收获了新的客户和合作伙伴。

那么你又会收获什么呢?

会赚钱无需明白赚钱的本质

作者在故事里通过钱钱之口强调了很多次,一言以蔽之,要想会用电脑并不需要精通物理学,你只要会用就行了。我想读到这里很多人马上就要反驳了,这很好,但也不好。诚然明白一些东西的原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使用这些东西,但是其作用可大可小,可有可无,因为原理是在太庞大了。

在你研究原理的过程,可能就会错把手段当作结果,把方法当作目标,舍本逐末,搞错努力的方向,绝大多数人会被困在这里,真正的目标进展得不到推进,时间和精力都花费在对推进目标进展影响不大的地方上,这就是老想着赚钱却赚不到钱的根本原因。所以一开始明确清楚目标,非常非常重要,能理解的一点就通,不能理解的多失败几次,照着做,等你事情办成了在回过头来想一想,或许就清楚了。

根据阅读书籍大概整理了一套做事的理论,本方法论并非独创,而是尝试寻找这些书籍里面的真相。一般我们认为,自律就是要有规律的坚持做事情,这其实是一种社会叙事陷阱,看起来好像无懈可击,其实无从谈起。自律应以目标为导向,运用自身的天性,作为动力源,不断诱使我们持续朝目标前进,保持一定的欲望是很重要的,但溢满则亏。

换句话说,如果被自己的天性所掌控,又怎么可以说是自由的?因此人自律所以恒自由这句话作为结论是正确的,但自由和自律不存在因果关系。这也是为什么克制自己欲望的人想要达到自律的状态非常困难,不是我们强制坚持做某事叫做自律,是因为能够坚持做某事我们才管这个过程叫作自律。

回头再来看看,那些推崇(他们认为的)自律、以及延迟满足感等等行为也是舍本逐末的做法。我们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根本无需坚持,无根之木,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无异于搭建空中楼阁。

谎言真的太多了,说谎的人自己都信了,可恰恰又是这些谎言构建了我们这个世界。

我们常常说,坚持坚持,坚持并不是都有用且有意义的,坚持必须能够积累到东西,这个世界所有的东西由小到大,都是积累的,这是任何东西的最底层。但我所受的教育却一直让我去积累一些无用的东西,向我们灌输着现代社会的泡沫。

不知道你能不能理解我的这种想法,我们从来都只能选择如何做出回应,这就意味着,我们根本不可能控制我们身外之物,似乎有一种什么影响着我们进行选择和判断,有的人说它是三观,有的人把它叫做信仰,这些无形之物都是我们观察所积累起来的。这些底层的信息会让我形成一个对这个世界的基础认知,这个认知就是一种预设,我们假设这个世界应该是什么样子的,世界上绝不存在认知完全相同的两个人。

如果三观可以简单分为胜利者预设和失败者预设,那么以失败为前提进行思考行动方针,觉得自己迟早会输,那你一定会迎来失败,因为这样才和你对世界的认识保持一致。因此成功者的方法论并不符合你对这个世界的认知,成功的逻辑是包含于失败的逻辑里面的。

我们有很多观念的形成和错误的认知本身就是建立在违反自然法则和违逆人性的基础上的。要想认清世界,你不应该被过去的观念束缚,不该用自己的理解去认识和了解世界。

有三个我们现实生活中经常碰到的可怕思维陷阱,可以很好的解释什么叫做没有认清现实:

  • 其一,我们总认为做某事前必须先做足准备,这没有问题,但是错就错在,认为越完美的准备越好,实际上在复杂的现实生活中,基本上不存在完美的准备,可以说是一定不会准备充足的。做某些事只需要达到60%-80%的准备就完全可以开始行动了,有可能在达到61%的准备过程中,你的机会就永远的错失了。
  • 其二,我想墨菲定律大家都听过,但「如果事情有变坏的可能,不管这种可能性有多小,它总会发生。」这是一种结论,并不是说哪怕变坏的可能很小它就一定会发生,也不是说,你不去想就不会发生。我们会意识到这种极小的风险是基于我们过去所积累的信息所下的判断,它以担忧的形式出现,我们常常忽视这种担忧,忽视背后信息的积累。为了验证这一判断不断重复同样的事情,反而提升了这极小事件发生的概率。
  • 其三,你觉得很多事很困难,是因为,你总是想要一步登天,你别急着反驳,好好思考。你发现可行性不行,因而自我否定,因为这很困难,所以我不太可能做得到,可是这从一开始就是错误的想法,从根本上是错误的。你把一切归咎于人急于求成的天性,两点一线找捷径的判断本身并没有错,错在你以为两点之间没有阻碍可以连成一线,错在你认为两点之间一定可以连成一线。

「认清现实」本身就存在矛盾,我们不可能真正意义上认清现实,我的建议是,尝试自己构建或者套用他人经验中的框架,用多种分析框架,多个角度去思考和看待这个世界,排除那些影响你行动的,不客观的因素,你就知道你该在什么地方下功夫而不是在某些地方浪费时间。

你会开始察觉很多不可理喻的事情,其实是理所应当发生的,这时候,你就开始算是在趋于认清现实的道上了。

到这里,我们来谈谈故事情节,回答一下,上面的疑问。面临不确定性的未来,该如何做抉择?

可能你在阅读故事的时候,发现主角吉娅的致富之路实行起来挺简单的。如果真的有进度条,你会发现每次在打boss的时候,都有钱钱这条狗出来帮助关键的一手。我们以上帝视角观看吉娅的成长经历,已经知道结局一定是好的,所以有很多隐藏的风险是你看不见的,能力圈以外的危险,你是想看见也发现不了的。

这个世界,有很多东西,一旦错过,就再也回不来的,其中最最重要的东西,就是你的生命。

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

老子说,天地莫测,不能长久,何况人?要想「运用」规律,要修炼达到这样的境界,失败与否,都要坦然面对。严格来说,人是没有办法运用的,人只能选择,只是前人修道为了方便后人理解才物化和拟人化。《死亡笔记》不知道你有没有看过,如果要用一个形象来描述道的话,这部作品里面的死神琉克就很贴近。

道,没有感情,不加干涉,它只行使它该有的职能,死亡笔记就像是规律的具象化,我们所谓的规律就是,当你把名字写在笔记本上,拥有那个名字的人就会狗带。你用与不用,它都客观存在。而道呢,就像死神琉克始终都是为自己而行动。

对于拥有感情这种概念的我们来说,是很残酷的。就好比一个六面骰子,你再怎么求神拜佛,再怎么研究技巧,故弄玄虚,它都摇不出第七面,你可以骗自己说,我想接受不了这一现实的人都会骗自己说,我努努力,把它弄成两半,不就有第七面了吗?世间的痛苦大多源于此呀……

未来不可期,选择你当下最重视的。

钱钱就是书,就是知识,我们掌握知识就等同于拥有一条叫钱钱的狗,也许我们还会遇见金先生,又或者有一个达瑞这样的亲戚,这都是有可能的。

但我们与吉娅最大的不同就是,她每次掷骰子,都会得到她想要的数,而我们呢,概率永远都是六分之一,你有可能第一次就中,有可能好多次才中,等你掷到你想要的那个数字的时候,你可能已经……

心诚则灵、无心插柳、幸存者偏差都是这么个道理。作者并没有告诉你,你通向天堂的道路同样也是通往炼狱的,它们是对立统一的。这不是作者的错,一本书不可能面面俱到,很多问题可能你去做了也不一定碰到,《富爸爸穷爸爸》之后出了那么多书大多都是在回答避坑问题,所以,又回到了最开始的思考题,这条路,真的是你想要的吗?

如果你的回答是肯定的那就去做吧,如果不是,那么连拿起骰子都不要(能力圈法则)。汉内坎普先生的经历已经很能说明这个问题了,如今我们很多人已经缺失了冒险精神,你有没有认真考虑过,风险越大收益越大这件事,世人所谓的成功之道,真的是你想要的吗?我们承担了风险就一定需要成功吗?你是谁?你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一个人的成熟,必须要为自己的未来负责,并承担选择所产生的一切后果。曾国藩说,先静之,再思之,五六分把握即做之。与其想的很多,做的很少,又或者,知道的很多却没办法内化为自身的知识,不如大胆尝试,犯错了去总结,虽然会很痛苦。用汉内坎普太太的话勉励自己吧,喜欢就勇敢去追求,失败了就洒脱面对。

「最珍贵的礼物是我们自己争取来的。克服了丢面子的恐惧,世界就会向你敞开大门。」

这真是个糟糕的时代,因为它和过去没什么不同,这又是个美好的时代,因为我正处在这个时代!

  • 以书找书,找师傅的师傅。
  • 小孩子才没办法主导自己的人生,未来要过什么样的生活应该自己决定,同样也该承担相应的责任和风险。
  • 有用的道理往往特别简单,反过来却不一定。
  • 道理恒久远,故事永流传。
  • 自己只要努力就可以,只是不想努力。
  • 自己不是不努力,只是做不到
  • 人类花了几百万年演化出来的适合运动的身体,却赶不上科技进步解放双手的速度,又是心理问题,又是健康问题,所以你我要健身。
  • 有些知乎大V喜欢吹复利,他们说理财可以致富,赶紧学理财知识是当务之急,清一色的培训内容导师;有些公众号大佬喜欢踩复利,他们说理财绝不能致富,重要的还是提升自己,不是Word、PPT、就是python。他们说的都有对的地方,但是你要是按照他们的建议去做,你就是真傻了,不可盲信一家之言。
  • 因为道理共通,所以不用害怕错过哪本书,特别是口水道理。
  • 不用考虑别人和别人跟自己的关系以后怎么样,而是考虑自己,你只能控制自己,你没有信用,别人自然不相信你。
  • 制定自己的进度条:计划清单和记录(日记)。
  • 统筹思维,提升时间的运用率,提高生产率。

如果人生是一个游戏,你要如何升级?

什么是新时代的生成资料?

进取心、承受能力和互助观念是啥?

  1. 概念隐喻理论:发现于《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是从一个具体的概念域向一个抽象的概念域的系统映射;隐喻是思维问题,可以反映在语言中;隐喻是思维方式和认知手段。
  2. 框架理论: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使用特定的诠释框架来理解日常生活或规律,可以理解为工具,或自我存在的一种体现。
  3. 启发于《穷查理宝典》为什么不能照搬?每个人的情况和问题都是排列组合,所以我们都有机会就在于此。
  4. 抛硬币决策,《怪诞行为学》
  5. 自我效能感,《社会心理学纲要》
  6. 能力圈原则,在《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穷查理宝典》均有提及。
  7. 墨菲定律,该法则不是一种心理学效应,是一种数学推理,由爱德华·墨菲(Edward A. Murphy)提出,如果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方式去做某件事情,而其中一种选择方式将导致灾难,则必定有人会做出这种选择。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今年疫情很诡异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