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在食物上为什么有的人脸会长歪说话的视频怎么做?

在数年前,因为所在公司的业务关系(主营人脸识别、屏幕隐形水印),跟国内的几家上市手机摄像模组公司都有过接触,而到今天手机拍照系统的进化速度已经大大超出我的预期。拍照什么手机好?实际手机拍照效果一直随着技术进步而变化,没有固定的型号,本文的尾部有10部拍照手机推荐,如果觉得文章比较长可直接往下拉,也欢迎评论区留言。

相比于专业相机,手机在成像的硬件上差一些,但是小巧的机身和优秀的图像处理能力弥补了先天不足,对于很多非专业摄影用户,手机基本都可以满足日常的拍照需求,手机自身的平台优势,可以通过AI算法来弥补不足,直接出片。

本文比较长,但可能是目前你找到的最为系统的手机拍照相关文章了,包含手机传感器CMOS天梯图,以及手机拍照成像主要影响因素分析,后续也会有各大厂家的成像风格整理、拍照细节优化说明(补充其中),文章也去掉了很多技术相关的内容,方便多数人阅读,该文章会持续更新。

本篇文章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拍照手机:

  • 手拍照能力软硬件影响因素

手机的哪些硬件会影响拍照效果?

拍照能力影响最大的主要有以下:

如果按照权重来说,CMOS和防抖技术最为重要,然而大家的参数都达到巅峰的时候,镜头的质量会再度影响成像效果,从使用上看,CMOS是最直接的影响因素。

一、摄像模组:CMOS

主摄CMOS-手机图像传感器,主要功能将从镜头上传导过来的光线转换为电信号,传感器尺寸越大,感光性越好,目前最强的是Sony IMX 800大概会在七月份发布,消息称将会在首发在华为P50或者Mate40上面,到时候将会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手机传感器。

CMOS厂商市场份额:

目前常见的CMOS传感器天梯图如下:

以上榜单统计的包含这两年主流手机的CMOS传感器产品,其中使用最为广泛,覆盖机型最多的CMOS是索尼的IMX586,IMX582,除此之外,华为和vivo以及三星都有特定传感器型号,尤其是华为的CMOS IMX 600Y/700Y,把RGGB当中的绿色替换成黄色RYYB像素,直接增加了40%的通光量,在夜间表现更好。另外,苹果的摄像头也是SONY专供,目前iPhone 11版本的CMOS主要使用也是索尼传感器,但是没有出现在SONY的CMOS库,除了以上CMOS外,还有realmeX3/X5用的IMX 616之类的性能其实也不错,不过没更新进来。补充:近期的将有IMX789,首期登录的设备是一加9。

关于豪威(omnivision)的CMOS,需要特别交代下,这家美国传感器公司实际控股的是国内资本,除了手机传感器,还有汽车,电脑相关领域都在跟进,小米10U使用的就是OV48C,这个传感器直接让小米10U杀到DXO前排,仅次于华为Mate40,如果不是华为有更强的镜头模组支持,这个榜单非10U莫属,另外,我在OV的网站还发现了几款新的CMOS:

其中OV64C这个CMOS可能会用在小米11U上,而没出现在网站的OV64E实际上已经在荣耀V40上面启用,为算法让路像素从6400W压缩到5000W像素。当然,每家公司的产品库都有一些私货,SONY也有很多传感器用在自己的手机上,没对外开放。

CMOS的像素规模是否重要?

CMOS的像素可以输出更高分辨率的图像,更方便打印,但是在频繁拍摄的时候也会对于手机处理器要求更高,尤其是高分辨率视频的时候,这也是为什么通常中低端相机很少用高像素传感器的原因之一,目前大部分后摄都是做到6400万,只有小米目前开始使用三星的上亿像素传感器,但是特别要说的是,上亿像素不代表最终成像质量,因为还涉及到防抖,镜头等,包括后期的成像算法,这方面iPhone最有发言权,而且因为过高的像素和分辨率会极大占用手机空间,没有必要盲目追求高像素,只要达到通用水平即可,苹果到今天的1200W像素依旧可以拍出质感优秀的照片。

在单反年代,一个高质量的镜头可以当作传家宝,非常保值,好镜头对于成像影响巨大,尤其是镜头畸变、清晰度、抗炫光能力。国内做手机镜头的企业有欧菲光、 舜宇光学等,在镜头方面主要有三个参数:

光圈:光圈会极大影响通光量,一般达到1/1.8已经超级大的光圈了,分母越小,光圈越大,如果光圈比较小的话,在暗部成像能力会比较弱,特别是夜晚拍照,效果不好。大光圈可以大幅度提高曝光速度,对于景深优化也会有很多的提高。

光学变焦能力:变焦可以放大局部图像,但是会减少视野范围,通常用于拍摄远处物体,需要好的成像,需要绝对的防抖,不管是单反还是手机很难做好,尤其是远处放大拍照,手持段的轻微抖动都会导致画面模糊,很多厂家喜欢宣传长焦能力,也是成本最高的,但这恰恰是手机拍照成像质量最差的拍照方式。

由于手机机身厚度受限,所以目前的手机通过不同的焦距镜头来弥补不足,包括潜望镜设计弥补焦段不足。主要的镜头分为:

  • 广角镜头:超大视野,主要用于建筑物拍摄
  • 长焦镜头:远处放大,常用于拍照远处物体
  • 微距镜头:近处放大,主要用于拍摄超近距离
  • 自拍镜头:标准人像,通常在前置

另外特别说下3D结构光技术,是通过一套组合系统用于防止人脸识别的照片成像欺诈,主要是红外相机,Tof距离传感器和泛光照明+点阵投影组成,之前所在公司只要跟摄像头厂商开会,基本都是在讨论这项技术,那时候苹果还没有开始用。

光学镀膜:镜头上的镜片我们经常会看到墨绿色或者紫色镀膜,实际上还有其他的几种颜色,镀膜早期的发明是在狙击枪上面防止反光被敌方发现,而后来发现对于相机的成像帮助很大,可以过滤一些特定影响成像的光线,比如抗眩光,同时减少玻璃色散。这个实际上是每一家镜头公司的核心专利,不管是徕卡或者蔡司,镜头镀膜都远超常规的镜头。现在因为摄像头数量增加,不同镜头镀膜获取不同光线,最终合成也可以达到惊人的效果。

  • 华为:徕卡色彩+徕卡镜片标准(清晰度的抗眩光+清晰度)毒德
  • Vivo:t*镀膜 镜片的光线光学设计+蔡司biotar人像滤镜 虚化算法
  • 一加:HNCS哈苏自然色彩解决方案(12bit图片)+哈苏专业模式

特别说下两个镜头公司:徕卡和蔡司

这两家公司很有意思,华为跟徕卡合作,VIVO跟蔡司合作,不过华为的镜头并不是徕卡生产,而是达到徕卡的认证标准,相当于OEM,而VIVO这边是直接蔡司提供镜头,在大家传感器相近的时候,镜头可以有效拉开成像的差距。在过去的摄影世界里面,徕卡是奢侈品的存在,而蔡司相对段位还是低一些。

目前在摄像专业公司中,顶级还有哈苏和林哈夫两家公司,另外日本还有富士和松下,根据最新的消息是一加和哈苏合作,除了镜头优化,主要会通过技术植入,比如哈苏的自然色彩优化,以及专业模式植入两种方式来提高一加的表现能力,至于最终的技术表现如何,还得看产品发布后的情况。

三、摄像模组:防抖技术

摄像头的防抖技术可以让拍出的照片不会模糊,或者抑制鬼影产生,在视频录制中最管用,而光学防抖(OIS: Optical image stabilization)是各种防抖技术中最有效和最复杂的,这个技术中包含镜头防抖(单个镜头防抖)、传感器防抖(可以照顾所有镜头),手机云台技术,如果是电子防抖会牺牲很多像素,后面两者防抖比骄优秀。

防抖技术大部分情况下都是通过计算精密陀螺仪偏差来修正,比如五轴防抖,这种技术本来并不是光学防抖,是通过成像补偿计算完成防抖修正,只是写的媒体多了,变成了光学防抖,Sony镜头组机群最常见的,如果机身防抖不太行的话,一般会通过提高曝光度来提高快门速度进行防抖,最新一代的iPhone12直接使用了微单中的位移防抖。

四、摄像模组:对焦(速度优先)

在单反时代,大家可能对于51点对焦不陌生,到了微单时代,对焦能力直接堆上全像素对焦,而且加入了AI辅助,尤其是SONY的微单对焦几乎都是跨等级吊打单反,对焦通常对于拍摄运动物体,以及录制视频比较重要,一般的拍照问题不大,高效对焦系统可以在拍摄运动目标时更快跟焦。

目前对焦的技术主要有三种:

反差对焦技术需要拍摄目标有良好的对比度,而且需要大量的实时计算,这是为什么过去很多相机一直开着对焦一会就没电,特别是芯片老旧的时候,这种对焦技术不但慢,而且耗电。目前芯片算法很强,反差对焦效果和速度也可以。

相位对焦是通过相位的影像系统,通过两组不同像素点相位差数据偏移量,快速微调镜头,速度比反差对焦更快,对于低对比度的对焦效果更好。这是目前最多的对焦方式。

激光对焦是红外激光发射+传感器回传数据,进行焦距运算,这种对焦在夜间低光照情况下,效果是远胜于反差和相位对焦,但是对于距离还是有些要求的。

双核对焦实际上是相位对焦的加强版(最早佳能用在70D),相位对焦可能是几个不用的像素点,而双核对焦是所有像素点都一分为二,佳能官方有专门这个技术的介绍,但是这个技术有一个很要命的地方,成本太高,因为现在像素高达1个亿的都出来了,高像素成本剧增,除了三星S7和使用IMX398的OPPO R11、R9S,后面使用这种对焦技术的厂家很少,包括后续的IMX586 直接缩水成PDAF相位对焦。目前还有一个三星GN1,使用在VIVO X60\魅族18Pro上面。

大部分手机厂商并不是自己买传感器组装,而是通过采购整套成像模组(传感器,防抖系统,镜头)进行,比如国内的欧菲光,舜宇,丘钛等公司,每家公司的品控会影响最终的产品体验和寿命。

先天不足后天来补,成像算法是各个厂家拼完参数后,最强的软件战场,这个战场有个钉子户就是iPhone, 凭借算法,1200W的苹果摄像挑战很多6400W像素手机毫无压力,包括锐度,对比度,整体通透感都很不错,而在安卓阵营里面,华为和OPPO的高端机做得不错,VIVO凭借蔡司镜头,新产品也不错,而小米家族一直一来不太注重成像体验,除了10U这个手机外,其他的手机成像能力在众多品牌中并没有优势,这是我作为米粉最悲伤的地方。

后期成像算法主要包含:

  • 智能防抖:配合传感器数据,补偿算法,视频更好
  • HDR合成:让照片的画面亮度宽容度变得很高
  • AI降噪:去掉拍摄过程中产生的图像噪点。
  • 人脸识别优化:直接在相机原生数据上改头换面
  • AI场景还原:大量的锐度,对比度,色彩饱和度处理
特别有几个拍照相机误区误区需要纠正:
  • 摄像头数量不是越多越好
  • 传感器像素不是越大越好
  • 变焦能力不是倍数越大越好

影响手机拍照的主要因素除了摄像模组硬件性能,还有算法优化能力,这个也极度依赖手机的自身算力,但是每个厂家因为目标用户不同,所以在不同功能上确实技术投入不一。实实在在提高成像,少搞一些概念噱头,消费者才会真正买账。

还有一点是,手机拍照需求要针对性看手机的拍照能力设计倾向,同时也多看看其他用户发布的拍照样图,每家公司在算法上面都有独到优势,像或许手机的其他硬件参数不如同价位产品,但是在摄像头方面的投入非常大,对于喜欢拍照的用户,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卖点,几个厂家的拍照设计风格:

OPPO起家型号都是主打拍照和快充,也是最早把前置摄像头做到千万像素的(当时多数是500w),在人像自拍成像算法积累很强,包括肤色还原等等都十分出色。 华为在摄像头的投入也很大,许多不同段位的摄像表现都非给力。对外虽然经常推广长焦技术,但是长焦实际用户使用的概率远不如正常拍照,而且很难拍出好照片,其实华为在成像方面最大的优势是通过优秀镜头和定制传感器,通光量更强,在夜间的成像也不错,整体照片的光线对比度都很高。 苹果手机的摄像风格大部分都是通过算法优化,也是通过算法“作弊”的最强品牌,无论是拍照的锐度,对比度,色彩饱和度,都可以通过算法远远超出摄像头的常规品质,并且练到炉火纯青,当然,传感器和镜头也一直没有公开的信息,部分参数但看起来也不是最强的。

当然,凡事也有例外,比如前面提到的小米,因为用户都是理工男居多,手机成像算法不太讨喜,很多重要机型连光学防抖都没用上,而照片直出方面也表现欠佳,虽然支持RAW格式,但多数用户希望拍照省事,没有几个用户会导出到电脑上调整,对于小米这些厂家来说,还有很多需要提高的地方。

要看手机拍照场景和重点要求

不同拍摄目标对于手机拍照能力的要求也不同,根据《手机摄影用户行为分析报告》的数据,手机拍照最常见的场景如下:

自拍:感光+HDR+AI优化能力

自拍是众多用户——尤其是女性用户最常用的功能,相比传统单反相机,手机的大量美颜APP直接将过去PS功能直接傻瓜化,近些年的人脸识别Ai也大大改进了自拍成像质量,这是大部分手机厂商实现弯道超车和算法作弊最好的机会,用户不管手机如何,拍得好看就行了。

自拍通常在室内进行,前置摄像头的感光能力尤其重要,优质的成像能力,可以给到后期的AI算法更好的变化空间,尤其在噪点控制上,而手机HDR功能也可以提高在不同光线下的成像质量,提高暗部表现,保留眼神、唇部细节,减少逆光过曝,拍出更加通透的照片——尤其是白皙通透的皮肤,极大迎合了亚洲人的审美。

注:以下为样图举例(并非手机直出)

人物+宠物:优秀的追焦能力,防抖

人体和动物在拍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动作,追焦优秀的手机,可以拍摄出精度更高的照片,而更大的光圈有着更好的虚化,虽然也会带来一些锐度的损失,不过这个问题在手机拍照上并不明显。芯片算法可以提供更快的对焦(色差对焦转化到相位对焦,再到黑夜中的激光对焦),处理能力越强,对焦越快,而更大的镜头光圈和更好感光能力,在光线较差的环境下不牺牲曝光速度,减少画面的鬼影。

静物+食物:大光圈,虚化能力

对于喜欢拍静物美食,尤其是去吃大餐的用户,拍照已经成为一个基本意识。在光线相对较弱的餐厅,有足够的大光圈(可以把食物拍得比实物更好看),虽然通过后期的软件也可以改善,但大光圈在夜间,可以直接拍出更好的鲜艳的色泽和背景虚化的效果,相比下对焦能力差点也可以从容使用。如果对焦能力很强,光圈小一些也没有问题,可以通过多重曝光叠加,拍出高质量的照片。

自然风景+城市景观:大广角,小畸变,锐度

拍摄大规模建筑物和城市,景观需要一个超大广角,可以容纳更多的景观视野,拍摄的效果会显得更加气势恢宏,并尽可能减少畸变,不会让画面看起来变形(一般广角都会有一些畸变,但是好的镜头畸变很小),而良好的镜头镀膜,玻璃色散控制可以减少光污染,形成更加纯净的照片,特别说下,这是广角镜头,不是50倍变焦。

视频录制能力:对焦,防抖,HDR

由于手机相比于微单相机有着更好的编辑环境,比如创作辅助APP等等,所以现在也变成了很多视频创作者非常依赖的设备之一,特别是视频录制相比于拍照,更加依赖优秀的追焦能力,防抖能力(可以通过手持设备辅助),而大光圈可以提供更好的背景虚化视频,HDR可以在多变的环境中,提供不同亮度环境的还原能力。同时现在有大量的手机用于上课拍照,如果变焦和防抖没跟上,黑板都是拍不清的。

国内很多厂家喜欢DXO的拍照排名,确实没有在没有详细的评测标准下,还是有一些参考价值的,不过需要特别注意的是里面有很多手机国内买不到,而且评测有很多局限性,特别是一些拍照场景的光线,标的都没有固定标准。

目前DXO手机拍照排行榜如下:

手机拍照排行榜前十(2021.03):

第一组旗舰手机拍照比较

第二组旗舰手机拍照比较

华为的拍照能力强悍,三个因素叠加:定制传感器,徕卡标准镜头,优化算法,其中最明显的硬件IMX600/IMX700都是都是华为和荣耀专用,而且秋季的P50会使用IMX800,华为手机在夜间拍照能力非常强劲,更大的通光量可以更大程度提高快门速度,在外景拍摄中,徕卡认证的镜头可以带来更纯粹的成像效果,而且变焦也非常强悍。而Pro+和保时捷版本加入了光学防抖和广角防畸变镜头(超短焦距)。

是今年的OPPO上半年发布的旗舰手机,优雅的外观设计,摄像头部位做了流线处理,在摄像头方面也是采用IMX766x2,广角带防畸变镜头,超广角带OIS防抖,外加1300W的长焦镜头,支持60倍变焦(可以作为显微镜使用),虽然放弃了IMX789大底,但是表现优秀。IP68完全防水,在屏幕上也是顶级E4,LTPO,支持动态刷新,此外还重新设计了整套10bit的链路影像。

主摄采用SonyIMX789+OIS防抖(0)、广角采用IMX766+自由曲面抗畸变()、长焦3.3倍光学+OIS光学防抖,200W黑白凑数镜头,同样支持全核及像素对焦。。跟哈苏联名的首款手机,底层直接植入HNCS色彩算法,LUT颜色查找表,*RGB色彩空间(扩展色彩空间加入LAB数据),支持最高12bit的色彩格式,基本是目前旗舰手机的巅峰(哈苏极限是16bit),拍出自然舒适,同时还支持哈苏的专业拍摄模式。不过有个小遗憾,人像模式下,景深算法有点过了,这个希望后期升级的时候有所调整。整体机身重量、厚度控制优秀,重量和手感不错,对于小手用户,特别女性用户更友好。

Vivo在最新的X60系列里面可谓下了血本,除了加入蔡司镜头,使用微云台(超强防抖,目前暂居第一),产品在人像景深算法上做得很好,拍人的效果在旗舰当中前排,对于Vivo来说,这也是他们目前可以达到最高的标准,可惜大部分时间没货,另外两个版本Pro和标准半采用的是IMX598,超强防抖,在长焦拍摄优势更大。

iPhone拍照一直很自信,到了12代还在使用祖传的1200W像素,传感器面积也不大,不过整个摄像头模组使用了超级复杂的CMOS位移防抖技术,加上激光对焦,成像质量位列前排,这对于三星一亿像素的用户无非是个巨大的打击(一亿像素没有优秀防抖是个大坑),像素不在高,在于防抖能否跟上,当然,没有Max苹果依旧能打。

首款采用Sony IMX766传感器的手机(后续小米也会发布),传感器的面积更大,通光量更好,画质的Ai优化空间也很大,全像素对焦,这对于拍照运动物体效率会大幅度提高,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前摄的优化是OPPO的传统强项,仅次于苹果手机,不过产品在发布之后的样机表现上,算法涂抹比较严重,对于自拍影响不大,但是锐度差些,拍摄复杂图像显得不足。

这荣耀出售之后的最新旗舰,采用的是OV64E传感器,原本6400W像素,通过防抖修正压制为5000W像素,机身加入色温传感器——优秀的白平衡控制,环境光传感器——光圈快门速度更快调整,主色色彩还原不错,锐度,降噪都给力,随时出片,不过很多前置用户反馈人像嘴巴偏红,风景没啥问题,这个特别注意。

和华为Mate40系列使用的是同一款IMX700Y,也是荣耀至今最好的大点,虽然没有采用徕卡镜头,但是通过AI算法优化,在人像拍摄上可以做到很准确的还原,这是一大改进,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长焦的防抖能力优秀,价格比华为Mate40 Pro要便宜2000下来。

采用IMX708传感器(没有),像素1200W,但防抖超强(光学+电子混合防抖),加上本身优秀的对焦能力,让Reno4 Pro成为本价位最值得推荐的拍照相机,尤其在自拍方面,对于人脸的算法优化,OPPO的实力一直在线。

小米10U是小米品牌到今天位置拍照能力最强的手机,即便新发布的K40和小米11都无法超越,这个手机采用了豪威的OV48C传感器(另外一款采用该传感器的手机是vivo iQOO 5 Pro),小米在这款传感器上面做了很多优化,尤其在8K视频录制方面很强悍,同时小米的整体产品性能非常均衡,所以暂居第二是没有问题。特别说下,该机型支持光学防抖,X120变焦。

10.并列 小米11U(全面堆料)

这是小米目前最新的旗舰机,使用了三星GN2大底+OIS光线防抖+2套IMX586,广角支持128度视角,长焦采用潜望摄像头组,支持10倍光学+120倍变焦,同时支持多机联录功能,对于视频创业者来说,可以直接支持不同角度的摄像头同步控制(2台以上小米11U),支持全核及激光对焦,机器摄像头模组突出较多,重量和厚度都比较大,不太适合女生。

每个人对于手机的使用要求不一样,实际还是多看看样张(拍摄目标也和自身拍摄需求比较接近),看是否符合自己的审美需求。我看看后续还有什么需要补充,也欢迎大家评论区留言。

京东618预售即将开启

}

幼儿园学生因其年龄较小,表达能力较弱,该群体的人身安全和饮食安全更令家长操心,时有发生的安全事件和食物问题,也引起了社会的更多关注。为充分保障幼儿安全,青岛、深圳等地教育局纷纷出台加强幼儿园规范管理政策新规。

其中从幼儿园人员管理、视频监控、幼儿接送、安全教育、食品安全、午休巡查等12个方面做了规定,重点提到视频管理,要实现全方位覆盖,园内视频保存时间不少于30日,园门口等重点部位不少于90日,无故不得中断等。幼儿园视频管理系统的部署能让家长更加全面地了解幼儿在园情况。后厨视频管理则便于食安部门加强监管,敦促实现阳光操作,将食品安全隐患降到最低,多方措施保障幼儿健康安全成长。

萤石开放平台助力打造幼教行业安全管理应用

在社会愈加重视和政策引导之下,幼儿园需打造更加全面的视频应用系统,对于方案商在幼教场景的行业应用提出了更高要求,如多品类设备接入、视频储存时长、AI识别能力等,萤石开放平台为行业开发者提供丰富的组件服务,支持合作伙伴利用萤石视音频能力进行自运营及二次开发,形成专属的百行百业应用。

1.在线音视频与存储,信息获取更及时全面

基于萤石开放平台音视频能力,可以实时获取摄像头画面,并将视频存储在云端。其中云录制服务解决了教育机构需要大量存储空间,且存储周期长的问题,攻克了传统硬盘录像机因设备故障造成录像丢失的难题。同时开发者可以将实时画面取流在自行开发的客户端或PC端,根据相关需求实现管理机构或家长的监督。

【萤石开放平台组件能力】

视频监控服务:低于800毫秒的监控设备视频延时,随着监控设备的转动实时传输画面到应用。

云录制:支持实时监控与历史录像的录制与下载、设备抓拍或视频抽帧等功能。

2、支持全品类设备接入,加强疫情防控

目前国内新冠疫情形势依然严峻,防疫工作已经常态化开展,动态测温数据、个人健康数据等更成为了学校关注记录的重点。幼儿园全面接入身份信息识别与测温设备,萤石开放平台支持通过萤石协议或国标GB28181协议进行设备接入(支持全品类设备急速接入),基于平台海量设备接入能力,可以根据不同项目需求接入不同的设备。

其中人脸识别功能可以通过将人脸信息和人员信息进行身份比对,同时,结合测温设备应用,可以在线记录儿童健康信息,完成信息数据上报,从幼儿入园、幼儿晨检、幼儿离园等多个重点环节进行检测。

借助消息推送服务,可以更加及时地将测温消息传递至校方与客户端,并上传到云端保存,从而降低疫情传播风险,为幼儿健康安全保驾护航。

【萤石开放平台组件能力】

全品类设备接入:海量设备上云、批量管理、云端配置,多功能高性能应用集成。

人脸识别:抓取人脸图片与人员信息进行对比,便于后续人员信息管理。

消息推送:萤石开放平台将收集的信息通过接口推送至开发者自行研发平台,向用户主动推送设备消息,以便人员进行及时查看与处理。

3、AI智能识别,实现后厨可视化监管

食品安全是幼儿园安全工作的重点,厨房环境卫生及食品安全尤为重要,为了让更多的家长对幼儿园的食品安全放心,萤石开放平台支持实时监控幼儿园后厨操作,实现后厨作业透明化,提高食物从采买到餐桌全过程的监管能力,提升全链条质量安全保障能力。通过这些视频设备,“互联网+幼儿园明厨”监管平台就可远程查看后厨实时情况,并且通过管理后台可以查看过去七天内的视频信息。同时通过国标级联功能,支持将接入在萤石开放平台的设备通过级联方式接入上级平台接受监管,进而从学校端、家长端、监管端三方共同构建安全健康环境。

不仅如此,萤石开放平台还可以借助AI技术,对后厨员工的工作服、口罩、帽子是否穿戴与规范进行实时智能检测判断,若发现有未穿戴情况实时上传告警信息,提醒相关责任人进行关联操作,使监管工作由被动监管转变为主动监管,进一步提升监管效能,保障儿童用餐安全。

【萤石开放平台组件能力】

国标协议接入:通过国标协议级联,可根据相关政策要求接受上级平台管理。

AI训练:可根据项目需求、业务场景特点进行训练,形成精准专属的算法。

幼儿教育行业合作伙伴介绍

“易微园”是江西森拓科技有限公司打造的幼教行业小程序,专为幼儿园场景,提供在线视频管理、学校互动、作业提醒、安全接送、请假留言等多种功能,支持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互动方式,大量教育资源共享,真正实现家园全天互联,学校、老师、家长之间互动无阻碍,让沟通充满快乐。以视频、物联网、大数据技术为孩子创造更安全的学习成长环境。

森拓科技在与萤石合作的五年中,萤石开放平台的音视频能力和AI智能分析,为幼儿园教育行业提供了实时视频管理、人脸识别、精准推送通知等能力,方便园区与家长第一时间了解孩子情况,开放阳光教学,把家长带入课堂,将课堂引入家庭,让家园沟通更方便。未来双方将更加紧密合作,拓宽智能AI在教育行业的发展路径,共同构建家园共育一站式服务。

——江西森拓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

2021年全国两会落下帷幕,期间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们对于教育领域,提出多种建议,引起众议。其中不乏关于教育信息化方面的提案、议案,涵盖教育信息化、高校在线教育平台、网络安全教育、电子产品管理、人工智能教育……涉及教育信息化方面的更多观点,一起来看↓

  教育信息化,要求在教育过程中较全面地运用以计算机、多媒体、大数据、人工智能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改革,从而适应正在到来的信息化社会提出的新要求,对深化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具有重大的意义。2018年4月13日,教育部正式发布《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

  林忠钦委员:主动应对全球疫情挑战 加快推动教育变革创新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校长林忠钦建议:要加快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充分总结“混合式”教学的经验与不足,针对瓶颈问题,开展专题研究。

  既要加强教育专网、校园网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还要加强教育教学大数据平台建设,助力解决当前的知识结构和传授方式相对固化、跟不上行业的快速发展和需求的紧迫问题,创新变革现有的学科体系、知识体系、课程体系,用数字化方式对教育教学进行场景再造、管理再造、服务再造。

  周清和代表:加强对欠发达地区教育信息化基础建设

  全国人大代表、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周清和建议:将基础教育信息化明确纳入教育公共服务范畴,搭建“互联网+基础教育”数字资源共享平台,建设“互联网+基础教育”课程资源体系,建立免费的教学视频资源库,免费向全国的中小学生开放资源库,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共建。

  同时,加大欠发达地区中小学教学设施投入,依托“三通两平台”,建立现代化、信息化的智慧教室;以市县为基础,制定欠发达地区中小学教师成长引领计划,培养适应“互联网+教育”教学方式的教育技术专业队伍。

  王涌天委员:在线教育的主动权不能掌握在资本手中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理工大学光电学院教授王涌天建议:教育、市场监管等部门要联动起来,加强对在线教育公司的监管,确保在线教育健康发展。相关部门应对在线教育服务机构的办学资格、教学内容、教师资质、教育质量进行数字管理和分析,对学生的学习数据进行智能化采集和分析,利用“互联网+”手段加强对校外在线培训机构准入、备案审查和综合治理。

  针对国内不少地区特别是偏远农村地区的网络不稳定、网速不够高的问题,王涌天建议: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应尽快将中小学教育专网的建设列入国家新基建项目规划,夯实部际和区域间协调机制,顶层规划、分步建设、分类实施、分级投入。

  罗鹏代表:建议互联网及大数据通识教育列为高等教育及职业教育基础课程

  全国人大代表、玉蝶控股集团董事长罗鹏建议:互联网及大数据通识教育列为高等教育及职业教育基础课程。倡导贵州省全省推广互联网及大数据通识性课程,先试先行,之后逐步面向全国。在教学教法上,逐步开展及带领学生承接企业需求来增加实践,高校同步实现微课、特色课、精品课等相关课程线上共享。

  李东艳代表:为校园食品安全插上“数字翅膀”

  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理工大学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处处长李东艳表示数字技术最大的好处是可以突破时空界限和物理限制,‘数字餐饮’能与人的视觉、听觉、味觉等深度融合,使原来不能近观的食物生产过程实现全方位、全过程、全时段再现。她建议:应积极挖掘数字技术潜力,提升数字化管理水平,给校园食品安全打造“数字防火墙”。

  高校之间的课程共享、学分互认并非新生事物。总体上看,出台了许多政策和文件,我国的不少地区的高校之间、大学城的高校之间都签署了不少相关协议,做了很多探索和实践。但是,全国范围内尚未有效形成高校之间优质课程资源大规模共享与学分互认。

  汪小帆委员:创新线上线下融合模式,促进高校优质课程大规模共享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大学副校长汪小帆,他建议:教育部门积极引导、鼓励和支持高校通过创新教学模式实现优质课程大规模共享,为提升我国高校的整体教学质量作出积极贡献。

  马瑞燕代表:搭建全国统一的平台 共享线上优质课程

  全国人大代表、山西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副院长马瑞燕建议:由教育部牵头,整合高校现有20多个线上平台的3万余门课程,搭建统一便捷的在线教学资源共享大平台,方便广大师生查询、学习、共享丰富课程资源;尤其是5000余门一流金课、精品课、共享资源课等优质资源,不能束之高阁,应以共享的理念、便捷的方式、合适的价格、科学的管控、畅快的运行、正确的评价等共享运行,最大限度发挥其社会价值。

  安然代表:促进大数据技术在国际中文教育中的使用

  全国人大代表、华南理工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教授安然建议:全面推动大数据为代表的信息化手段在国际中文教育中的使用。一要开展教学分析与教学计算,充分利用好大数据手段推动国际中文教学现代化。二是建议相关政府部门、各部委职能部门牵头,鼓励高校和民营企业积极合作,建设体系化的优质中文数字教育资源库,建立互联互通的数字资源云服务体系。三是建议打造中文在线教育品牌,推动国际中文教育改革工作深入。

  未成年人是网络普及率最高的人群,但也容易成为网络安全问题受害者。据统计,截至2019年底,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为1.75亿,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93.1%,使用手机作为上网工具的占比高达93.9%。

  胡卫委员:研发网络安全通识读本,为儿童撑开保护伞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中华职教社副主任胡卫建议:教育行政部门应会同相关部门联合研发网络安全通识读本,将涉及网络安全主题的相关内容,有机整合进现有课程框架。在此基础上,通过正式而系统的学校教育,整体提升我国儿童数字素养,切实增强儿童网络风险防控意识。

  肖新光委员:加强网络安全人才培养

  全国政协委员、安天科技集团首席技术架构师肖新光建议:要加强网络安全人才培养,加强我国网络安全防御机制。首先要加强全民的网络安全基础认知,其次是增强信息化工作者的网络安全认识和技能,再其次才能谈到更好培养职业的网络安全工作者。

  目前使用电子产品的低龄化、重度化、泛滥化日益严重,对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造成了严重影响,“13689”现象严重。即幼儿的近视率达到10%,小学生近视率达到30%,初中生近视率达到60%,高中生近视率达到80%,大学生近视率达到90%。

  黎霞代表:建议开发未成年人专用手机及专用网络、软件

  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百浩律师事务所主任黎霞建议:国家扶持相关手机生产商开发未成年人专用手机,限制未成年人每天使用手机登陆网络的连续时长与累计时长,避免其过度沉迷手机,影响身心健康;未成年人专用手机必须且只能使用未成年人专用网络、软件,不能登录其他网络,不能下载其他软件。

  吴明兰代表:立法规范儿童对电子产品的过度使用

  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六盘水市实验小学教师吴明兰建议:从立法角度切实规范少年儿童对电子产品的使用。强制规范电子产品生产商采取技术手段或专门生产儿童电子产品,控制少年儿童过度使用电子产品;切实规范和引导家庭、学校、社会对少年儿童使用电子产品应当履行监管和引导义务,充分发挥家庭、学校、社会各自的监管职责和引导功能;切实规范电子产品对少年儿童的严格销售限制。

  刘宁委员:警惕PPT对教育教学的负面影响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刘宁建议:各级各类学校都应重新审视学生记笔记、教师写板书的重要意义,不能过分依赖PPT,应更加注重学生听、说、写以及归纳总结能力的培养。同时,要淡化PPT在教师职称评定、教学比赛、公开课中的权重,不要助长PPT带来的形式主义风气。

  近年来,人工智能在深刻改变人们生产生活、学习方式的同时,也在推动就业结构优化升级。代表委员也关注到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对教育的影响。

  蒋昌忠代表:推动人工智能与教育发展深度融合

  全国人大代表、湖南省教育厅厅长蒋昌忠建议:将人工智能教育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予以统筹部署、推动落实,统筹多部门协同形成人工智能教育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管理链等环节,鼓励并引导国内一线企业深度协同人工智能教育发展;完善人工智能教育政策制度体系,采用教育牵头、跨部门协同的方法规划治理教育领域的人工智能应用政策。

  胡卫委员:滥用“人脸识别”破坏教育生态

  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上海市委专职副主委胡卫认为人脸识别主要应用在学生签到、门禁的场景中,同时还作为家校联系的一种手段,但是这些场景不使用人脸识别技术也是可以的,完全可以用人工代替。

  他表示按照人本主义教育学的理论,老师和学生在学校里应展现真实的状态,老师应该无条件接受学生的缺点和问题。但是在一个满是镜头和人脸识别监控的环境里,学生可能出现表演型人格,表现得表里不一。

  整理: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综合来源:新华网、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新闻网、工人日报、广州日报、互联网教育国家工程实验室等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为什么有的人脸会长歪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