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团新商业模式线下峰会是什么

  9月18日,由美团外卖学院主办的2020商家沙龙全国行在上海举办首场落地活动。沙龙以“增收·大牌驾到·外卖致胜”为主题,通过面对面交流和专业培训,与商家共同探讨疫后餐饮经营新趋势与增收新路径,红料理、小龙坎、伊小碗、山葵家、杏花楼等近70家本地优质餐饮品牌到场参与。

  与会商家纷纷表示沙龙活动对自身经营“非常有帮助”,能够实际解决日常遇到的经营难题。“美团外卖将通过城市峰会、免费沙龙、线上课程等方式为行业输出数字化餐饮时代的经营方法论,不断提升餐饮商家的经营水平。”美团外卖学院院长、到家事业群生态营销部负责人白秀峰称。据悉,2020商家沙龙近期还将在北京、郑州等多地相继举办。

  线上经营能力成基石,60%商户将加大线上投入力度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上半年全国餐饮收入同比下降32.8%,与此同时,宅经济快速升温,线上外卖业务逆势上扬,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在线外卖市场规模预计增长15.0%。

  数字化经营已成共识,但餐饮商家的数字化升级并不简单,线上运营能力成商家穿越生命周期的基石。据美团研究院调研及艾瑞咨询《2020本地生活服务商户调查报告》显示,不少餐饮商户对数字化、线上经营缺乏了解,近60%的商户表示疫情后会提升线上平台的投入力度。

  在此次商家沙龙活动中,美团外卖学院认证讲师谭勇从行业数据和商家痛点出发,详细解读了外卖产业发展现状、用户需求画像以及外卖经营增收之道。围绕曝光、转化、复购三大关键要素,拆解外卖经营方法和技巧,并与到场商家就外卖经营各环节的难点进行讨论,寻找针对性解决方案。

  谭勇认为,“做餐饮最重要的核心是‘人’。随着外卖产业规模持续扩大,餐饮线上线下经营都进入更加精细化、数字化的阶段,经营方式非常重要。在‘洗牌’过程中掌握关键技能,实现品牌化、规模化的商家才能有更大的生存空间。”

  值得关注的是,美团外卖学院此前推出“外卖运营师人才培养计划”,从营销策划、渠道推广、产品研发、用户运营、统筹管理五大维度综合提升商家的线上经营能力。经调研,首批参与外卖运营师培训的商家学员中,68.6%的人表示自己的店铺实现单量提升或者数据转好,25.5%的外卖店铺营业额和单量有显著提升,其中,重庆徐鼎盛(民心店)外卖营收相比接受培训前提升约50%,多位商户表示“干货很多,有很大帮助”。

图2 参与沙龙活动的商家认真做笔记

  数字化成增收加速器,本地品牌“红料理”疫情期间外卖营收逆势上涨

  作为擅长外卖经营的本地优质餐饮商家代表,“红料理”外卖总监李勇进行了题为《外卖存量市场精细化运营》的主题分享,与在场商家共同探讨外卖运营全流程的思路与实践。

  在运营细节上,李勇表示:“产品、合理的运营、顾客沟通是线上运营需要攻克的三大要素。在线上菜品设置方面,红料理除了做到菜单分类清晰,还会按照销量高低进行排序,优化顾客进店体验;在评论回复方面,及时回复消息,关注综合评价,做‘热心掌柜’,才能培养忠实用户。”据了解,因掌握成熟的外卖经营技巧,红料理在疫情期间外卖订单仍保持日均约2000单,外卖营收同比去年逆势上涨,增幅约12%。

  成立于2018年的上海餐饮品牌“烟火成串”,在短短两年时间内在全国开设200家门店,同时全部上线外卖平台,将外卖经营作为企业工作重心之一。“烟火成串”品牌负责人范永兵认为:“如今进入到外卖平稳期,大多食客都是首先通过外卖点单体验产品,从而驱动整个餐饮品牌的口碑,然后进一步带动门店堂食的业务增长,线上经营反哺线下经营。”

  目前,烟火成串的外卖销量每个月都在以上升的态势不断增加,与疫情期间相比翻了一倍多,从2月份的400万涨到目前的1000万,实现了触底反弹。

图3 “红料理”外卖总监分享运营技巧

  疫情打乱了餐饮业的经营节奏,但也为餐饮行业创造出了另一个发展空间和经营主场。“借助平台实现线上、线下双主场将会是餐饮行业的经营常态。美团外卖希望充分利用平台的数据能力以及丰富的外卖运营经验,帮助商家更深刻的洞察用户需求,掌握运营技能,升级经营思维,优化商业模式,真正实现良性、健康,可持续性的发展。”白秀峰表示。

1.凡本网站注明“来源:中国网科技”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
2.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及作者”。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本周一,香港联交所公布了。成立 8 年的美团终于要上市了。

上千网站参与的团购大战一路打到美团点评合并,再到今年美团、阿里巴巴(收购的饿了么、百度外卖)两家公司垄断外卖,美团 27 亿美元收购摩拜成为共享单车第一名……电商之外,留在我们生活中的主要互联网新业态,基本上都已经被美团所囊括。

整个 2017 年,3.1 亿用户与 440 万商家在美团上产生了 3570 亿元的交易,美团通过向商家收取佣金、提供营销广告服务、外卖配送费等方式,获得了 339 亿元的收入——同时也亏损了 38 亿。

外卖大战导致它过去三年合共亏损 142 亿元,但亏损已经在减少。过去一年美团的大笔融资都还没有花。,美团手持着 452 亿人民币现金,即使按照过去三年的速度、全都烧在外卖上,也够花好几年。

但是美团要烧的不只有外卖,和滴滴的网约车竞争已经在今年爆发,摩拜也不是一个垄断的生意,口碑的到店餐饮点评被阿里巴巴重新重视起来、单独列为“新零售”的“一路大军”,甚至接下来被阿里巴巴收购的饿了么和百度外卖也会有新的机会。

成功上市将为美团带来可观的资金,但这不太可能结束持续 8 年一轮一轮的烧钱。

烧钱的结果关系着美团投资方的回报,它将决定过去 8 年的投资和补贴是不是一个大泡沫。

与此同时,相当一部分人的生活也确实受到了影响,上百万送餐骑手每天在路上来回,占据着午休时间的写字楼电梯。餐厅需要担心的也不只有线下客流,还有线上的流量。

对商家、对用户、对送餐员,美团在 8 年前获得的百亿投资无疑造成了颠覆性的影响。

这份招股书给了我们一个机会,真正了解美团各项业务的进展,以及它所代表的 O2O (线上到线下)、共享经济等对各行各业究竟带来了什么。

倒贴三年后,用户习惯养成了拿起手机点外卖的习惯

2010 年美团还是一家精品团购网站,每个工作日只推一款折扣消费服务商品,四年过去,超过 5000 个竞争对手消失了,美团点评是仅存的团购网站。

如今的美团,团购已经是相对次要的存在。创始人王兴将美团定义成“生活服务电子商务平台”。招股书中,美团称自己用科技连接消费者与商家,提供服务以满足人们日常“吃”的需求,并进一步扩展之多种生活和旅游服务。

用王兴的话说:“想要下馆子的、点外卖的、看电影的、旅游的、租车的,基本上是同一个群体。”

现在美团的业务分为三大部分:餐饮外卖;到店、酒店及旅游业务;新业务及其他。其中,2015、2016、2017 年美团点评餐饮外卖营收分别为 17.5 亿、53.0 亿、210.3 亿元。到 2017 年,餐饮外卖业务的营收占美团整体营收的 61.9%。

虽说我们对外卖已经相当熟悉,但把外卖当作生活习惯的人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多。美团招股书显示,2017 年,点外卖最频繁的前 10% 消费者这一年平均点了 98 单。以美团的用户量计算,14 亿人中的 3000 万而已,而美团已经占据半个外卖市场。

而如果平摊到所有消费者身上,每人每年只点了 18.8 单外卖。

这个频次不算高,美团一直把自己的收入模型和淘宝类比,但早在 2014 年,中国就有 1/3 的互联网用户在淘宝上买东西,他们平均每人每年下单 52 次。

招股书的数据显示,美团开始做外卖的 2015 年,这部分业务的毛利率为 -123.7%,也就是说美团外卖账面上每从用户那里获得 100 元,不但实际上一分不拿,还要倒贴 123.7 元。

这相当于美团免费送了用户一年外卖。这样的力度加上饿了么和百度外卖加入补贴大战,人们终于养成了点外卖的习惯。

在外卖这件事上,美团的运营效率逐渐提高,外卖业务的亏损情况在接下来两年逐渐好转,到了 2017 年,还有了毛利,美团外卖业务的毛利率达到了 8.1%,也带来全年超过 1700 亿元的交易额。

美团的效率还体现在变现率上。变现率指的是一笔交易中有多少钱变成了美团的收入。2015 年到 2017 年,美团变现率逐渐上升,从 2015 年的 3% 上升到了 2017 年的 9.5%。

相比被阿里巴巴收购的饿了么,美团无疑是效率高得多的一家公司,只要外卖不再补贴,它就可以盈利,哪怕只是很微薄的盈利。

每天有 53 万人帮美团送餐,但这个新职业平均收入并不比富士康高

外卖创造了骑手这个以前完全不存在的职业,并且提供了数量可观的工作岗位。

中国互联网协会与国家信息中心在 2017 年发布的一份共享经济报告中称有 4000 万人从事这类职业。这个数字相当于 4% 的中国劳动力人口。

他们成为新经济中最为基础也最为重要的部分,外卖配送员的数量随着早期的疯狂补贴大战而增长,补贴带来更多订单,骑手们也获得了更多的收入。

和所有靠补贴增长的生意一样,这种日子并没有持续很久。《好奇心日报》曾经做过调查,随着竞争升级和巨头的合并,外卖员的底薪、提成和奖励也不断缩水。到 2017 年年底,北京的平均水平已经缩水到每月 元。

招股书显示,2017 年美团共有活跃骑手 53.1 万人。更多的注册了却没怎么接过配送订单的骑手,被美团称作“为 500 万人提供就业机会”,饿了么公布的官方数字则是 300 万。加在一起、即使完全算重复注册的,中国的外卖配送员也不过 800 万人,而且绝大多数已经不再做这行。

2017 年,美团骑手付出的成本为 183 亿元,算下来每个骑手每年总收入在 3.4 万元左右。

相比之下,新员工一年包括加班费在内的工资为 4.5 万到 5.4 万元之间,这还不包括富士康为员工提供的住宿和年终奖。

美团骑手的工资可能也不及快递员,中通快递招聘启事显示,一名在北京工作的中通快递员。

3.4 万元的外卖骑手平均收入与二、三线城市配送员大量增加、规模都超过一线城市有关。

还有自营转外包的影响。今年美团公布的,自营骑手的收入最为可观,多在每月 6000 - 8000 之间。但通过代理商招纳、不直接和美团签约的骑手近半数月入不到 4000 元。至于自助注册的众包骑手,由于接单量少就更低了。

招股书没有公布自营配送员、代理商运营配送员和众包配送员的比例。但从各种报道和抗议可以看到,竞争稳定后,美团和饿了么都在收缩直营的规模。今年 3 月,美团点评被曝光实行裁员方案,全国 1.5 万名自营配送员将全数辞退,岗位空缺交由代理商招募的运力填补。美团回应,在个别城市的部分站点进行混合经营的调整是正常管理手段。

根据《好奇心日报》5 月对骑手和网点的采访,美团在上海已经不再招聘直营骑手了。

这很容易理解,自营的外卖员相当于外卖公司自己的员工,给代理商运营意味着节省大量的管理成本。

但作为一个并不需要技术门槛的职业,这些在共享经济里找到工作机会的外卖骑手,只能被动接受并不公平的安排。

53 万人不是小数目,这还只是美团。作为对比,富士康在中国一共也只有 130 万人。

但在这样一个新行业,从业者的收入和保障反倒不及人们通常认为的“血汗工厂”。

带人去餐厅的团购和到店业务还在,但外卖补贴实际上减少了餐厅人流

美团自己不开餐厅,团购和外卖这两块业务同样都依靠本地服务商家,但有些讽刺的是团购和外卖对商家的意义截然不同。

团购(点评)业务的意思是,餐厅、景点、酒店都在美团这个平台上展示信息,用户在这里消费、留下评价,更多用户据此选择去哪里消费。店铺的客流因为线上曝光而增加,而美团建立了这个展示评价和信息的“市场”,继而收起了广告费。

按照美团在招股书里引用的数据,全中国有 1180 万本地服务商家,440 万美团活跃商家占比 37%。

外卖的逻辑不同,这 440 万家餐厅更像是美团的供应商,人们在美团下单点单,美团骑手取货送货,整个过程让用户习惯于不用出现在餐厅享用食物,所谓“线下流量”被美团截走。

根据 的统计,中国餐饮行业外卖覆盖率(外卖商家总量/餐厅数总量)从 17 年的 17%,增长到今年第一季度的 37%,一线城市则达到了 48%。外卖建立了一套基础设施,改变的是餐饮业从获客到流量的全部过程,餐饮业中的大小品牌无一例外无法忽视外卖的渠道。

实体商业艰难日子和外卖的快速兴起不无关系。, 年实体商业日均客流的环比增长速度一直在变慢,那正是外卖公司开始烧钱换市场的几年。

2017 年因为市场趋于稳定,几家都开始收缩补贴规模,也开始回升。

根据美团研究院的报告,2017 年全国餐饮业关店数是开店数的 91.6%。也就是说每新开 100 家餐厅,就有约 92 家餐厅以关张告终,其中全国川菜店一年减少了 4 万家。

这种重塑带来新的市场和竞争规则,用户有了更多的选择,用户在手机上可以轻而易举浏览几十、数百个餐厅,而不再只看见目光所及的临近餐厅。

对于商户来说,实体店成本也可以降低一些——你也一定见过位置偏避,只做外卖的餐饮品牌。

因为外卖突破了实体餐厅的面积与区位限制,理论上说,新餐厅因此获得了增长机会,但是与此同时,人们在手机上浏览餐厅时,用户选择哪一家就完全取决于信息曝光度,品牌也因此被削弱。

想把人拉回来,除了更好的菜品,餐厅还得支付广告费用,让用户不断看到自己。在这个博弈中,商户相对于平台,显然是弱势的一方。

上美团和点评找线下店还是一个习惯,但它们的收入更多来自向新业务导流

2017 年全年,美团餐饮外卖的年度交易金额为 1710 亿元。

而作为餐饮信息陈列的团购业务却越来越像美团的巨大流量入口。

在招股书中,美团表示 2017 年,酒店预订业务 80%的新增用户来自外卖和到店餐饮交易用户。这些新增用户最终让美团酒店业务在去年全年完成了 2.05 亿间夜的酒店销售,仅次于携程。

但是美团没有公布酒店业务的平均客单价,也回避了这 440 万商家在美团上获得的收入规模。

商家收入因为美团的平台获得多大的变化,这是美团避而不谈的。而作为电商平台,阿里巴巴、京东乃至亚马逊倒是很愿意谈帮助第三方商家获得了多少交易。

美团和京东有差不多的成本模型。美团目前估值在 600 亿美元左右,和京东的 583 亿美元差不多。2017 年,京东成交额为 10000 多亿元,净利润 50 亿元;美团成交额为 3570 亿元,亏损 28 亿元。

美团新进入的共享单车市场已经打破了传统自行车公司的线下网络

在招股书的《风险》一节,美团称:“我们历史上产生了较大亏损,未来我们可能会继续产生较大亏损。”

紧跟着的还有:“我们在2018 年4 月收购的摩拜单车自成立以来已产生亏损。我们无法保证摩拜或我们的整体业务在未来能获得盈利。”

虽然共享单车不赚钱,但它也让自行车行业赚的钱变少了。

当大街小巷停满了共享单车,人们便不再需要通勤使用的自行车。在 ofo 和摩拜进入了大部分一二线城市后,捷安特、喜德盛、美利达等连锁自行车专卖店大量关闭,有品牌甚至一年关店“超过上千家”。

捷安特公司直接将“受到共享单车影响”写进了年报。2017 年,捷安特的产量比一年前减少了 10.5%,销售额更是下滑 14%——这家老牌自行车公司不得不降价维持销量。与此同时,捷安特的工厂只能以 82% 产能运转——一年前还是 93%。

捷安特没有接到共享单车的订单,而接了单的自行车公司也面临着危机。

没有哪个行业能像共享单车一样迅速聚集巨额的资本,ofo 累计融资额超过 40 亿美元,摩拜被美团收购前有差不多的融资规模,也只花了两年多的时间。

摩拜的供应商是富士康,2017 年中,富士康称已经达到了 3650 万辆年生产量,接近全球自行车生产总量的一半。

2017 年 5 月,老牌自行车厂商。

“好像洪水爆发一样,我只要做多少他们就要多少。”。配件企业也“接单接到手软”。

ofo 成了凤凰第一大客户,帮 ofo 造低价自行车迅速给凤凰带来可观的收入,2017 年财报显示凤凰营收 14.28 亿元,同比增加 126.63%。其中自行车生产销售 11.42 亿占到 8 成,这部分收入相比上一年增长近 60%。

每造一辆共享单车,凤凰的利润有 8 元人民币。不多,但也有数千万的利润增长。

只是好景不长。共享单车的泡泡也很快吹破,凤凰 显示该季度营收为 1.64 亿元,同比减少 42.75%。

因为 ofo 去年承诺一年采购 500 万辆单车,最终只兑现了 178 万,剩下的基本告吹。但凤凰已经在为大单的生产招人、开产线、买设备。这些投入最终还得自行车公司自己承担。

这还是 ofo。二线共享单车就更多了。共享单车为自行车业带来了一些销售额,但最终还是一次打击。

共享单车减少拥堵、方便了出行,但随着烧钱放慢也带来了新问题

最初的时候,共享单车和网约车一样,都讲了一个关于交通新形态的故事。

2017 年,ofo 说他们的共享单车共计减少碳排放超 216 万吨,相当于为社会节约了 61515 万升汽油、减少了 103.5 万吨 PM2.5 排放。

摩拜也说,摩拜单车出现后,广州市 82% 的市民放弃乘坐黑车,深圳公交盲区减少 99.34%。共享单车出现后,在摩拜投放单车的 50 座城市中,小汽车出行占总出行量的比例下降超过 3%。

,北京 5 公里以下出行量减少了 3.8%;上海 5 公里以下出行量也减少了 3.2%,共享单车在“最后 5 公里”的短途交通上起到替代作用,同时热点路段的拥堵状况也在共享单车出现后有所缓解。

共享单车看上去带来了好的变化。但由于缺少具体的测算细节,实际效果很难量化。

但随着投资枯竭,路上无人处理的损坏车辆也在影响着公共空间。人们对被共享单车填满的人行道已经见多不怪。各大城市周边都出现了共享单车坟场。

去年底开始,北上广等城市相继禁止共享单车企业继续投放新车。有消息称 2017 年全年共享单车投放总量预计将近 2000 万辆,报废之后会产生近 30 万吨废金属。

共享单车商业模式根本没有计算城市管理、道路交通和公共安全可能带来的成本。不盈利还没关系,如果有一天摩拜能盈利,。

在那之前,共享单车的问题,还是由社会来承担。

ofo 的初衷是在学校里回收废弃自行车再利用。摩拜的初衷是造可以四年免维护的共享单车。它们曾经是面对社会问题的聪明解决方案。

一轮轮资本的推动之下,一切都变了。

美团的八年,创业公司与资本被彼此改造

美团刚刚建立的时候不是一个喜欢用钱来解决问题的公司。

美团在 2010 年 3 月上线,当时王兴给美团的定位是 “新型团购网站”:每天只卖一件商品,原价 100 元的红酒品尝套餐以五折的价格出售。当对手们已经开始疯狂烧钱地推做广告时,王兴还没拿到新融资,并且坚持要 “自营”:一家家商家去拜访,每天虽然只上一单团购,但是保证质量,流量也一次导入一个商家。

到美团拿到 B 轮融资的时候,A 轮的钱都还没用完。

但后来美团还是被资本推着往前走了。4 年团购烧钱的结果是美团巨资并购了大众点评、垄断团购市场。这背后是资本的支持。

之后美团为了支撑庞大的估值,也不能停留在只是做团购,它开始做了外卖。

接下来美团在外卖市场烧了三年,成本控制住了,但从招股书来看,那微薄的利润并不是烧掉上 142 亿人民币之后能接受的数字。

美团在 2017 年 10 月拿了 40 亿美元融资,两个月后,美团宣布正式进入打车市场。

类似的,滴滴在打车市场烧了三年,开始进入美团的外卖。滴滴在 2018 年 4 月宣布试点外卖,在南京等地直接向用户塞 100 元红包,折扣下来一顿午饭 3 元就可以解决。

两个公司主业的壁垒都建立在资本规模而非技术之上。当增长出现问题,就各自扑向了对手的市场。

美团、滴滴这样的规模超大的新公司也影响着资本布局:越来越多的钱像向美团这样的行业头部公司集中,快速催长、然后找腾讯或阿里入股支持。

小公司拿钱更难了。曾经软银一笔几千万的投资给阿里巴巴就能变成几百亿美元。现在为了支持一个新公司,几千万远远不够。

投中研究院的统计显示,2018 年 4 月中国投资规模达到 94.36 亿美元,同比翻了 4 倍以上,但同时,今年 4 月被投的公司数量却从 2017 年 4 月的 256 起下降到了 240 起,钱都在往大公司集中。

互联网公司追逐增长和估值,无法放慢步伐、停止亏损的问题不只存在于中国。绝大多数高估值的硅谷新公司也是一样,现在已经到了遛狗应用也要一次融资 3 亿美元的地步。

软银孙正义的千亿美元基金、红杉新的 80 亿美元基金都是对此的回应。

公司烧钱成长、资本越来越大越来越集中。这是。

进入网约车生意,美团已经非上市不可

从团购、外卖,美团复制着用大量资金砸出市场习惯、最后垄断它的故事。

这些业务的启动门槛都相对更低,不需要像京东一样全国建仓库、或者像亚马逊一样花几年时间建数据中心做云计算。

各业务之间的关联能说的却不多,尽管美团试图在招股书里说明外卖和点评为酒店带去了流量。

但从团购转向外卖的情况来看,美团各业务间的关联有多强还挺难说。尽管美团有了多年“地推铁军”的积累,又是在餐饮这同一个行业里,美团也还是要从头补贴起,每收 100 元亏 223.7 元。

。美团去年年底在美团和点评主应用——北京、上海、杭州、厦门、福州和温州六个城市,每个城市要凑到 20 万人“报名”,美团就在该城市开通打车业务。结果号称一年有 3 亿多用户的美团,在北京、上海都用了两天才凑到 20 万人打开互动页面点一下。

因为在美团叫外卖,于是就会用美团打车,这本来是个挺奇怪的逻辑。

但美团进入网约车市场还是改变了一些事,比如它需要去公开市场寻找资金来源。

滴滴在一轮轮烧钱与合并后已经拿了市场上各路资本的钱,阿里、腾讯、软银、招商银行、平安银行、淡马锡等都在其中,这些投资者不太可能再花大笔钱去投滴滴的竞争对手美团:当资本将几十上百亿压在滴滴上的时候,不太可能再去支持美团挑战滴滴、威胁自己的投资。

另一方面,美团在银行也不容易借到钱。截止 2018 年 4 月,美团一共向银行借了 9.17 亿元,其中一笔 1.62 亿元人民币的借款,是美团用 2.5 亿美元的理财保险产品作为抵押才借到的,抵押金的账面价值大约是借贷款项的 10 倍。

虽然美团还有 452 亿现金,但打车是个无底洞。美团招股书显示,面对滴滴的巨额补贴反击,2017 年美团网约车在南京上线十个月,包括补贴在内的销售费用支出接近 9 亿元。

这仅仅是在南京一个 800 多万常住人口的二线城市,10 个月里烧掉的钱。北京、上海各自的常住人口按保守的官方口径都是南京的 3 倍。

如果要在全国数十个二线城市和滴滴烧钱抢市场,452 亿现金并不是一个充分的数字。

与此同时,腾讯微信、百度地图、阿里支付宝都为滴滴提供了比较显眼的打车入口。很难想象其中任何一个将打车业务换成美团。

上市对于美团来说,是美团获得资金、与滴滴继续竞争的机会。而需要花钱的地方还很多。外卖市场有阿里巴巴,之后 ofo 也可能被竞争对手收购。

接下来美团还要做线下超市。招股书“公司拟投资”列表里还有未透露具体名称的“公司 D”,从目前已有的信息来看,这是一个已经上市的连锁超市,美团将入股不超过 5%。而美团的小象生鲜上月也正式开业与盒马竞争。这离它的第一家线下生鲜超市“掌鱼生鲜”开业,已经过去将近 1 年。

在腾讯投资的众多公司中,美团算是非常特殊的一个。

微信的“钱包-第三方服务”入口中,现在有四个属于美团的服务。但美团是少见的、不那么依赖腾讯流量的腾讯公司,招股书显示 89% 的餐饮外卖交易通过美团、美团外卖及大众点评应用获得,只有不到 11% 来自微信及 QQ——作为对比,最近上市的同程艺龙有 2/3 用户来自腾讯。

在资本的夹缝里,如今美团与腾讯投出来的几个大公司都有竞争。数年前,这个竞争格局并不存在,只是在越长越大的过程中,美团逐渐将业务扩大到了酒店、打车等原本腾讯就已经有投资对象的领域。

接近美团的知情人士向《好奇心日报》表示,美团打车在上海的数据显示,打车业务对平台新增用户的拉动作用明显,用户从打车业务向其他业务的导流、转化效率相当不错,公司并不仅仅将打车补贴视作是为一个新业务砸钱,它同时也能够为美团现有的业务带来新的流量。

王兴自己做过解释,美团要做成一颗“恒星”,因为“一颗流星烧完就烧完了,行星可以长久存在,但它不会自己发光……只有恒星是靠核聚变,所以恒星必须够大。”

在成立数年时间里,美团作为一个快速长大的互联网公司,积累了相对高效的内部组织效率,这让美团在几个高额补贴行业都成为胜出的那一个。但这过程中烧去的钱也意味着美团需要不断追逐更大的生意。

这样一个公司的发展或许能够说明,8 年间资本推动的互联网创业潮,究竟是一个王兴所说的亚马逊式的平台、一个包罗生活服务的另一个淘宝,还是中国互联网一系列巨大泡沫的集合。

而此番赴香港上市并不是这个故事的结束,只是下一轮竞争的开始。

喜欢这篇文章?去 App 商店搜 ,每天看点不一样的。

}

10月17日,全球领先的新经济行业数据挖掘和分析机构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权威发布《2018Q3中国在线外卖市场季度监测报告》。

报告显示,2018年第三季度,美团上市后,在线外卖市场双雄争霸升级,行业进入发力期,饿了么、美团外卖均重点发展新零售业务。其中,分别有超四成的受访用户偏好使用超市、生鲜水果配送业务。

2018Q3中国在线外卖行业发展动态

2018第三季度中国在线外卖显示饿了么与美团两大平台的竞争举措:

饿了么方面,7月5日,与阿里巴巴宣布合作计划,双方拟定对小店联合运营赋能,饿了么为其提供线上销售平台

此外,在阿里生态体系加持下,饿了么的目标是打造新零售时代的本地生活服务核心平台。9月19日,饿了么继而与合作外卖试运营,完成后,双方将进一步进行会员体系的对接;

美团方面,9月20日,美团点评港交所上市,重点打造餐饮外卖上下游产业链。

开学季市场中,饿了么发布高校外卖报告,报告表明:除了餐饮,定制鲜花也成了大学生之间偏好的服务类型,饿了么针对在校大学生推出多种优惠,并在移动端APP派发红包、折扣券、置顶折扣商品,通过各种举措赢得大学生新生市场。

美团则从外卖业务出发,推出优惠套餐;同时,联合入驻商家,推出多种活动,吸引新生注意力,提升忠诚度。

中国在线外卖行业社会环境分析中,“懒人经济”、“快节奏生活”氛围更加明显,逐渐成为行业主导因素。

1、中国在线外卖行业背景分析——技术发展

在背景因素方面,无人机配送、大数据分析以及智能语音助手等技术原因的发展在外卖行业中影响力更加深入。

2、2018年8月饿了么网络热度指数升温

8月,三大外卖平台网络热度指数较量中,饿了么指数保持升高趋势,明显高于美团和滴滴,美团居于中间,网络热度指数高于滴滴外卖。

3、2018Q3 “美团”、“饿了么”媒体资讯量地域分布

从媒体资讯量上看,美团媒体分布地域更广。

2018Q3中国在线外卖用户研究分析

报告显示,2018第3季度,中国在线外卖平台用户中等收入占比大。月收入低于1万元的占比83.4%,其中,3千元以下的用户占比31.3%,3千至5千元的用户占比25.7%,5千至1万元的用户占比26.4%。

外卖用户分析中,年轻化用户占比突出,24岁及以下占比高达57.0%,25-30岁占比25.2%(被称为“千禧一代”);31岁及以上占比均低于10%。

1、中国在线外卖平台入口以移动端为主

其中,在线外卖平台入口数据显示,移动端APP入口占比60.2%,35.3%的用户从支付宝入口进入在线外卖平台;微信小程序入口占比26.2%;微信第三方服务占比24.1%;此外,电商平台入口占比10.5%,QQ及其他入口共计占比12.6%。

2、食物味道成在线外卖用户在食品方面最关注维度

据数据统计,在线外卖平台食物味道、卫生情况、温度是用户最为关注的三大方面;其中,62.6%的受访用户关注食物味道,60.0%的受访用户关注食物卫生情况,31.9%的受访用户关注食物温度。

中国在线外卖平台服务新零售趋势明显

新零售成为在线外卖平台服务新趋势:第三季度调查中,80.1%的用户偏好使用在线外卖平台的外卖服务;48.1%的用户偏好使用在线外卖平台的超市、网购配送服务;42.0%的用户品偏好使用在线外卖平台的生鲜水果服务;

2018年中国在线外卖行业发展趋势

2018年中国外卖市场规模预计达2400亿元,新零售时代,在线外卖市场商业模式更加多变,同时也不断催生新的商业运营模式,生活的各方各面逐渐融进了外卖,这是整个中国外卖市场的大趋势。

但是,从更加精细化的商业发展来看,在线外卖行业发展更加规划化、技术化、效率化和竞争化。随着市场容量的进一步扩大,线下零售资源被在线外卖头部平台瓜分后,新零售资源在平台竞争中更加激烈。

1、规范化、体系化发展趋势

在线外卖用户规模与市场交易规模逐年增大。2017年,中国在线外卖用户规模达到3.05亿人,预计2018年将达到3.55亿人。随着在线外卖行业体量的进一步扩大,国家相关部门、行业部分协会以及平台自身会向着规范化、体系化方向发展。

2、新零售成为平台发力点

2017年中国网络零售市场交易规模达6.2万亿元,预计2018年将达7.6万亿元。网络零售规模不断壮大,成为消费增长的重要因素。随着消费结构不断改善,居民消费从注重量的满足转向追求质的提升。在线外卖服务,在2017年被列入新增行业,正式成为网络零售总额统计中的一类服务,发展潜力较大。

3、平台竞争 新技术成辅助

在线外卖市场竞争加剧,平台上着重从业务效率以及减少运营成本出发,借此增加平台实力。无人配送、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成为在线外卖平台提升竞争力的关键。

值得注意的是,在线外卖平台拓展速度加快,非餐饮类新零售也进一步开拓,用户对平台配送效率要求不断提高。各平台对无人配送技术、智能配单技术等投入加强,在线外卖平台配送效率有望进一步提升。

4、创新商业模式将成平台竞争关键

一方面,用户对外卖服务需求明显,各平台竞争持续发力,因此商业模式就不断创新;另一方面,传统在线外卖盈利方式有待改善,才能紧跟时代步伐。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美团线上线下模式分析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