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问题!

我们每一个人大概都见过伤疤,或者多多少少的在身体上都留下过伤疤的印记,看到这些伤疤的时候,是否让你想起一些经历,是否让自己产生一些感触?但是你们看到过长度达到6500千米的“伤疤”吗?

“伤疤”其实就是东非大裂谷。广义上的东非大裂谷,自北部西亚起,靠近伊斯肯德仑港的南土耳其是它的起始位置,向南一直抵达非洲东南部,延伸到贝拉港附近的莫桑比克海岸,总长度大于6500千米这条大裂谷跨越50多个纬度,作为世界大陆上最大的断裂带,它成为地球上道触目惊心的伤疤。

如果我们从卫星照片上去看,这道伤疤更显得真实无比。假如你有机会乘坐飞机跨越浩瀚的印度洋,在进入东非大陆的赤道上空时,通过飞机的机窗俯瞰地面,那道能够带给你惊异和神奇感觉的硕大无比的“刀疤”就会呈现在眼底。这就是著名的“东非大峡谷”,也被叫作“东非大峡谷”或是“东非大地沟”。

但是无论我们称它为什么,这条长度约为地球赤道周长六分之一的大裂谷,都实实在在地存在在那里,它以宏伟的气势,壮观的景色征服着古往今来不计其数的人。这条世界上最大的裂谷带,被人们形象地称为“地球表皮上的一条大伤痕”。肯尼亚有一个特别有趣的称号——“东非十字架”,而这个称号的获得也和这条大裂谷有关,因为在肯尼亚境内,裂谷纵贯南北,轮廓清晰得将整个国家劈成两半儿,而其又刚好和横穿全国的赤道相交叉,这样,就有了我们前面说到的“东非十字架”的称号。

裂谷的两侧山峦起伏,悬崖断壁林立这些悬崖几乎与地面垂直,就像高耸的两垛墙一般。裂谷南端的“东墙”上方,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就坐落在这里。登上悬崖,放眼望去,眼前的景色让人内心感觉到无比震撼,裂谷深不可测,底部的死火山犹如被抛掷沟壑之中的弹丸,苍翠的松柏呈现着旺盛的生命力,一串串的湖泊犹如宝石闪闪发光海拔5199米,有着“非洲第二高峰”之称的肯尼亚山位于裂谷的右侧。

阿贝湖、图尔卡纳湖、沙拉湖、马拉维湖、马加迪湖、坦噶尼喀湖等非洲大大小小的30个湖泊都集中在东非大裂谷中,使这里成为一座巨型的水库,水色湛蓝清澈,千变万化同时湖区丰富的水量,湖滨肥沃的土地,滋养了周边的植被,繁茂的植被环境又吸引众多的野生动物在此栖息。大象、河马、犀牛、非洲狮、羚羊、狐狼、秃鹫、红鹤等在这里随处可见。肯尼亚、坦桑尼亚等国家政府部门已经把这些地方列为野生动物园或者设置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对其进行保护。

以位于肯尼亚峡谷省省会那纳库鲁近郊的纳库鲁湖为例,这个湖泊鸟类资源极其丰富,共有鸟类400多种,这里是肯尼亚重点保护的国家公园之般情况下,这里会有大约5万多只火烈鸟聚集,而最多的情况下是15万只,可以想象,这成千上万只的鸟儿在湖泊栖息,在湖面飞翔时,湖面上远远地呈现出一片红霞,十分壮丽。在这里,还有一种被称为世界上最漂亮的鸟——弗拉明哥鸟,这些鸟儿的存在更给整个的湖区增加了一份吸引人的景观。

说到裂谷带的重要景观,不能不说的是裂谷带区域的草原。面积大是这里的草原的一个重要特征,而且非洲大部分特征性动物资源就集中在这里。裂谷带草原的典型代表是马赛马拉和赛伦盖蒂两个国家公园这两个公园虽然分属于肯尼亚和坦桑尼亚两个国家,但是却连成一个整体。

那么这条大裂谷是如何形成的?根据地质学家的考察研究,强烈的地壳断裂运动是促其形成的主要原因,而这种变化大约发生在3000万年之前,正是因为这种强烈的断裂运动,造成同阿拉伯古陆块相分离的大陆漂移运动,从而形成了这个裂谷。

那个时期,这一地区地壳不稳定,处于大运动时期,整个区域向上抬升,而地壳下面的地幔物质的上升分流产生的巨大张力,促成地壳发生大的断裂,裂谷继而形成。抬升运动和地壳断裂在不断地进行着,而在整个过程中,地下熔岩也在不断地涌出,高大的熔岩高原在这样不断地积累中形成,高原上的众多山峰则是由火山形成,断裂的下陷地就成了大裂谷的谷底,总长达到6400千米。

东非大裂谷是世界大陆上最大的断裂带,从卫星照片上看去

东非大裂谷从广义上讲,北起西亚,从靠近伊斯肯德仑港的南土耳其开始,南抵非洲东南,一直延伸到贝拉港附近的莫桑比克海岸。跨越50多个纬度,总长超过6500公里。人们称它是“大地上最大的伤疤。

”古往今来,东非大裂谷一直引人注目;当今世界,东非大裂谷的未来命运,更是举世关注。

这条裂谷带位于非洲东部,南起赞比西河的下游谷地,向北经希雷河谷至马拉维湖(尼亚萨湖)北部分为东西两支。

东支裂谷是主裂谷,沿维多利亚湖东侧,向北穿越坦桑尼亚中部的埃亚西湖、纳特龙湖等,经肯尼亚北部的图尔卡纳湖以及埃塞俄比亚高原中部的阿巴亚湖、兹怀湖等,继续向北直抵红海,再由红海向西北方向延伸抵约旦谷地,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全长近6000千米。这里的裂谷带宽约几十至200公里,谷底大多比较平坦。裂谷两侧是陡峭的断崖,谷底与断崖顶部的高差从几百米到2000米不等。

大致沿维多利亚湖西侧由南向北穿过坦噶尼喀湖、基伍湖、爱德华湖、艾尔伯特湖等一串湖泊,一直到苏丹境内的白尼罗河附近,向北逐渐消失,规模比较小,全长1700多公里。东非裂谷带两侧的高原上分布有众多的火山,如乞力马扎罗山、肯尼亚山、尼拉贡戈火山等,谷底则有呈串珠状的湖泊约30多个。

那时候,这一地区的地壳处在大运动时期,整个区域出现抬升现象,地壳下面的地幔物质上升分流,产生巨大的张力,正是在这种张力的作用之下,地壳发生大断裂,从而形成裂谷。

由于抬升运动不断的进行,地壳的断裂不断产生,地下熔岩不断的涌出,渐渐形成了高大的熔岩高原。高原上的火山则变成众多的山峰,而断裂的下陷地带则成为大裂谷的谷底,总长6400千米。

非洲大部分湖泊都集中在这里,大大小小约有30来个,例如阿贝湖、沙拉湖、图尔卡纳湖、马加迪湖、马拉维湖、坦噶尼喀湖等。

这些裂谷带的湖泊,水色湛蓝,辽阔浩荡,千变万化,不仅是旅游观光的胜地,而且湖区水量丰富,湖滨土地肥沃,植被茂盛,野生动物众多,大象、河马、非洲狮、犀牛、羚羊、狐狼、红鹤、秃鹫等都在这里栖息。

图尔卡纳湖,又名碧玉湖。图尔卡纳湖曾经被称为“卢多尔湖”,卢多尔夫是奥地利太子的名字,1975年改用湖区西岸马赛族的图尔卡纳部落的名字。湖区呈条带状,南北伸延256公里,向北一直抵达到埃塞俄比亚边界,东西宽50至60公里,面积6400多平方公里,海拔375米,它不仅是肯尼亚境内最大的湖泊,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咸水湖之一。

维多利亚湖位于两大裂谷之间。该湖大部分在坦桑尼亚和乌干达境内,为两国与肯尼亚界湖。面积69000平方公里,是非洲最大的淡水湖,仅次于北美的苏必利湖。它还是尼罗河主要水源。1860年,英国探险家斯皮克到此考察尼罗河的源头时,遂以英国女王维多利亚的名字命名该湖泊。

坦噶尼喀湖南北长670千米,东西宽40千米~80千米,是世界上最狭长的湖泊,平均水深达1130米,仅次于北亚的贝加尔湖为世界第二深湖。

每年7月底,随着旱季的来临,数以百万计的角马、斑马等食草野生动物就会组成一支迁徙大军,浩浩荡荡从非洲坦桑尼亚的赛伦盖蒂国家公园,向肯尼亚的马赛马拉国家自然保护区进发,寻找充足的水源和食物。

这是一段3000公里的漫长旅程,途中不仅要穿越狮子、豹埋伏的草原,还要跨越布满鳄鱼、河马的马拉河,有大批的角马将死在路上,但同时也将有大批小角马在途中诞生。因此,这也是自然界最伟大的迁徙旅程。

角马的迁徙活动,要经过两个国家的领土,坦桑尼亚和肯尼亚。坦桑尼亚的塞伦盖蒂大草原应该算是角马的故乡,因为全年四分之三的时间,它们都会生活在这片广袤草原上。只有每年的7月至10月间,才会逐步迁徙到肯尼亚的马赛马拉自然保护区。

角马群一年四季都在不断的迁徙中,它们迁徙的大概路线,恰好与两个国家自然保护区的边界基本重合,距离约3000公里,并且年复一年的在非洲大草原上作顺时针运动。

每年的12月至次年5月,它们会跟随塞伦盖蒂大草原的雨季进程,从南向北行进;雨季后的草原,沿途都是数百平方公里的茵茵绿草;半年时间里,角马群逐步沿着边界向南推进,一边享受充足的水源和食物,一边在这段时间生儿育女繁育后代,这是他们一年中最快活的时光。然而随着6月的来临,酷热的骄阳开始暴晒着塞伦盖蒂草原,沃野逐渐成了荒原,角马们面临着日益严重的生存危机。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而此时,北部肯尼亚境内的马赛马拉却正是连绵的雨季,东面印度洋的季候风和暴雨带来的充足水源和食物,让这里成了整个东非草原此时水草丰美的“伊甸园”。为了寻找一块可以供它们维持基本生存的草场,角马群只得日夜兼程,躲避众多天敌的袭扰,每天行进40多公里,跨越危机四伏的西部草原和凶险的马拉河,朝着北方肯尼亚肥沃的草地进发。

然而,面积只有塞伦盖蒂约十分之一的马赛马拉,很难维持几百万头角马3个月的生活,等到沿途的青草被啃食殆尽后,寻找新的草场又迫在眉睫。于是,在11月坦桑尼亚短雨季来临前,角马们又开始离开马赛马拉,向南迁徙折返,重回塞伦盖蒂草原,再次展开一个新的迁徙循环和轮回。

}

1 . 草根师生,一线团队,做有温度的教育。

2 . 本公众号纯属公益,她的诞生与坚持,源于地理人对地理的热爱与执着,欢迎投稿qdwycyz@。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提出关于地理的问题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