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饶李厝山的开基祖是谁

潮汕林氏基本上都是从福建(始祖林禄)迁移而来的但开基祖繁多。现把林禄后世入潮各地开基祖简述如下:
    2l世林腾云(唐九牧林迈后裔林长松之子),于唐末光化三年(900)从汀州宁化(一说莆田),移居海阳创基于潮阳火烧园,至闽林36世学士因失火移居潮阳仙港桔仔园创基。衍惠来、海陆丰(据林维宽《长林豐采》)
    22世林元和(唐九牧林蕴后裔),于五代十国 (907-960)时娶潮州陈富贤之妹,遂家于潮
23世林通玄(属唐九牧林苇派下林可贞房),于北宋嘉祐()年间为避乱从闽入潮州之惠来古桂林(今东里镇古巷村)定居,为开基祖子孙衍潮、惠、雷诸州和海外。自其子林纮起七代连科甲,两朝两狀元(即明朝文状元林大饮、清朝武状元林德镛(一说德荣)第16世林大钦,得嘉靖帝赐诗:“林姓富贵胜中华三状四眼六探花。五会七解八宰府九尚十世作行家。进士三百腰金带举入一千帽乌纱。贡监生员难屈指郡州府县水堆沙。”(据林祥源主编《惠来西河林氏族谱》初稿)
    23世林口与(乾泰)居饶平县石壁,生林惟林惟长孙居饶平凤凰,衍海阳埔尾(埔涵乡)、桥头寮仔、意溪乐山、陈桥村;次孙居澄海店仔頭;三孙居凤凰桥头衍归湖仙羊。
26世林巽()字巽之,号草范唐九牧林蕴第9世,从福建蒲田移居海阳县林蒲陇旋居澄海。北宋仁宗天聖五年(1027)进士应举对策时忤权贵而不录取。庆历间投匦论事,仁宗异之授官徐州仪曹而婉谢,南归读易潜心易学,著有《易范》等(巳佚)井设馆授徒,为潮州前八贤之一子孙分居于澄海鸥汀(今属汕头市龙湖区)、崎山,潮州官路澄海,潮阳县青林(今属汕头市达濠区开基祖系林怀元)。林巽与夫人袁宜春()合葬墓位于今汕头市升平区莲塘已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28世林岳(唐九牧林苇后裔)字仕,林邦猷第三子宋高宗绍兴三十年庚辰(1160)与弟林准同登进士,林岳官广东海阳县丞权揭阳县事,摄梅州通判事累迁朝奉郎,赐绯致仕遂籍海阳,寿76葬于海阳山水磨;配谢氏,封孺人葬于南寺西野;继妻刘氏,封孺人合葬于海阳山水磨。生子四:及甫、及申、及三、及酉水磨即今潮安县桑浦山水磨口内,每年春当地及古按乡之林公后裔致祭甚丰其碑于清康熙年间重修。(见1986年《泰国西河林氏族谱》)林嶽衍庵埠林厝、宝陇、浮洋、乔林、古楼、天宁、东光、大寮、潮州府城南门(明代林熙春出生地)、福洞普宁县龟背,揭阳县锡场、渔湖、江灏、下寺、池边、?浦海阳县博士、义和、金坑、蓝田、竹溪至潮阳县钱塘(又名塘边,今届汕头市河浦区)、平湖、高塘、仙港丰順县(阝留)隍、西洞、大窖、塭尾,还远至南洋各地林及申第三子林壮父,择化龙桥边南港(古属揭阳县今属揭东县),配吴氏生子㈣:茂兰、茂桂、梅坡、梅轩。次子林茂桂号玉湖,南宋光宗绍熙年间 ()授通判迁开封府尹。时金兵入侵奸相弄权,他弃官入潮居揭阳县渔湖都义和衍江灏等地。末子林梅轩(126511,25-13244,16)宋咸淳元年生,元泰定元年故29岁时创居潮阳钱塘,缔造煮盐、捕鱼、农耕等业衍今河浦区欧山、东陇、上店,达濠区东湖、埭头、广澳?浦大场、下底,潮阳市海门镇、棉城后溪、龙井、大有门、古帅、仙城镇坡溪、陈店镇下溪头、铜盂镇溪东仔、成田镇三湖乡惠来县周田镇西石乡,陆丰县甲西镇华陇乡共19乡还住福建龙溪、莆田钱坑,四川省巴县台,港澳,以及移居泰国、越南、新加坡、加拿大、澳洲等至今29代共10多万人。钱塘乡等今存宗祠并已重建或修葺附近“倒地烸”山存宋始祖林梅轩夫妇及其子孙墓葬群,2001年12月已列为市文物保护点后裔林子加 (1941年生)等发动海内外乡亲,对祖祠、墓群全力加以保护林岳后裔、闽林44世铭铨于明末,由潮州古楼移陆丰东海保昌寨传至今闽林58世。
(1154)进士宁宗朝侍御史,历官银青光禄大夫原福州人,迻家来潮(见1986年《泰国西河林氏族谱》第199页)清康熙《潮州府志》谓:“林绍坚施田六千八百四十八亩”给潮州开元寺,故寺建有二座檀越祠(已毁)其一为林公祠,另一为余公祠(即元朝封州节度判官余英施田一千五百亩,与林公所施远超该寺所置之田亩数)(详见2000年第2期《人海灯》庄万翔《林绍坚施开元寺田考》)。居揭阳县池尾都衍?浦、庵埠霞露、南桂(东凤)、荖园、潮州太平路林厝巷、灶巷、乌洋、杨厝寮、开元后巷、横溪、丰顺县。林绍坚之弟林稃裔孙林翼龙居海宁(今惠来县)衍海阳县金石山兜(明代状元林大钦出生地)、花园二房;林振忠,于清雍正(1723~1735)时移居潮安县归湖
    28世林慨,唐九牧林藻派下林轮(宋熙宁壬子年即生,海丰县丞)之次子宋孝(徽)宗时广东提举,遂家居惠州石帆都(据林维宽《长林丰采》第397页)
    28世林拳(又名程),系唐九牧长房林苇后裔于南宋淳祐年间()衍惠来,为新埭之祖 (据林祥源《惠来西河林氏族谱·序》初稿)。而林维宽《长林丰采》第399页曰:34世林拳(属莆田县“阙下林家”派下)林韬后裔,莆田阳城人宋进士,率长孙颐創新岱嗣因宋柞倾移,返莆田第4代孙雷焕,偕兄长迎春复原址创惠来新岱,衍陆丰莲花地、碣石城、后径乡、葵潭古寨、东海肖蕉園乡惠来东栅、北山洋、小城等。
    29世林月隐(又名鼎宇承芝),系唐九牧长房林苇后裔于北宋元祐年间()任海丰县丞,移居惠来创钓石傳至闽林39世林南溪,移海丰青草南汾(据林维宽《长林丰采》)

    30世林岩泉,林苇后裔南宋末居石鼓,林岩震居揭西五经富衍葫芦地。

    30世林居安唐九牧林蕴派下,宋代移官(侍御史、银光禄大夫)来潮居澄海蓬州都冠垄,衍湖心、斗门、陇尾、沟头、峰下、坝头、下窖、上厝、莲上关新乡、东篮尾、外砂内陇、南澳、海阳县樟厝洲、意溪林厝堀、揭阳县棉树、仙阳、沟尾、渔湖、登岗林乡、埠头、棉湖、惠州三蕉德、普宁里湖河头、盘寨、海丰之梅陇、陆丰东海六驿等(据林金松《林氏族谱简序》、林维宽《长林丰采》)

    31世林天与,系唐九牧長房林苇后裔于元代 (1271—1368)期间衍惠来,为隆江竹湖新乡之祖(据2001年8月林祥源《惠来西河林氏族谱序》初稿)

31世林真福,世居福建汀州府宁化縣石壁里元末明初,因战乱兄弟亲疏8人,挈眷避于饶平县坪上乡嫡孙林根德迁至同县元高都水口社石头乡安石楼,其第10世林观吾时有万历(1573—1620)进士林峥嵘注重昭穆,自这第10世起伦序昭乎时之林氏六屋(后裔移居台湾鹿港、竹北等),各迁失联而各立诗序尤其下六屋,東山、老屋、腾蚊岭同以“子”起大埔则以“德”起。斗屋则以“世”起但系第2世祖大二公为一世(相差一辈)。胡阳楼则以“天”起泹系第3世祖念一公为一世。(见1984年台湾林恩显主编《林氏大宗谱》第130页等)

31世林圭唐九牧林蔇后裔,居澄海外砂生三子:成、盛、戚,长孓林成移饶平县生二子:心、行(两人后为澄海外砂之祖)林行生林和易,和易生三子长子林文质居湖心,次子林文叟居南砂寨末子林攵形迁海、陆丰。林盛移潮阳县生林维、林绍(移潮州城,属第33世)林维生二子:嵩、峰,林嵩生仁惠林仁惠生三子:宝、鉴、镜,皆居惠来县其中林鉴子孙居该县靖海、后山、翁厝乡等。林峰也居惠来生四子:义、智、礼、信,林礼移居海阳县枫岗村衍登塘、揭陽县新亨。

世林文熙于宋代入潮居揭阳县西门乔林;林完粹居白云,林敬夫居麦园三代后移玉湖林大院居惠来县黄冈寨,林光佑居东莆下陇而衍牛田洋林贡隐居塔下而衍今揭西、江西,总统军事林环瑶生于龙湖市头;六十郎(林致政)于宋末入潮居鸿沟第3房裔孙林茂德於明代迁江东的西前溪而衍亭头,第4房裔孙林青田迁沙洲;林玉窖裔孙居榕城、窖口;林东窜于明万历年间()由闽南云霄县乌烟巷龙坑(即龙頭村)移创东前溪榕城近韩居的林枝裔孙居桃山都水路尾、皮厝洋、上埔、市下、苏坑、京北都巷内、渔湖堀仔;林振千居桃山都林畔埔,子孙林万如、林一枝居潮州府城春城楼;林澄记居盘溪、仙窖;林仁爱居池边而衍榕城、城隍;林景昭由普宁县百里桥移居榕城进贤门內;林礼源居草埔乡庵巷原居云霄乌烟巷的林东南裔衍揭阳县池尾、华美下尾洲;祖居涵头林火四,第3子林指溪于明代移居厚洋,衍仙桥、南山仔、普宁县东内、澄海县沟内、上坑、山边;林道辉(林勋裔孙)元末由广南回家,路过潮州久住旅店,遂家于潮

世林致政(即六十郎),唐九牧后裔娶宋氏,于南宋宝祐年间(1253—1258)自莆阳迁来海阳县怀德乡环山下鸿沟里(今属澄海市)。启拓胤祚宫室、清雅堂匾“壺公旧家”。时莆中旧友有精堪舆者游术,来潮卧病其家愈去忽遗囊金,林致政还之友感其德,以择秀山佳域为其夫妇合葬地而酬謝衍樟林、新港、钱塘等。子林梅湖娶黄八,生子真惠、真道清林邃养,通天文历算直宗龙图阁提点,后为朝散大夫被誉“守囸凝妙”,至元庚辰(1280)夫妇合葬梅花岭明嘉靖丙辰(1556)修墓,发现其茔石中藏一小石刻:“安人八黄氏”一方石如桌面,横刻:“守正凝妙通玄梅湖提点林公”;永乐年间(1403 -1424)合刻云:“梅湖提点林公,安人八黄氏”自林致政至今有27世。林腾瑞排第17世(见1999年林尧彦《鸿沟林氏騰瑞公振系家谱》)

    32世林昭,宋代居涵头长孙林韩学,元代率四子:南山、俊山、振在、北山居金坑,衍钱坑、阳夏、意溪下坪埔(在明宣德二年即1427年)

32世林玉溪,唐九牧林蕴后裔妣叶棉江,于南宋末(约)战乱时由福建兴化府莆田上林春(村)柴闸脚打铁巷二门楼,迁入揭阳縣西门外棉树洋顶寮池搭棚养鸭,兴基置业其子林恒叟衍居揭阳县沟美村、潮阳县海门等。在林玉溪入揭时同辈的东阁学士林文贞(與林玉溪并列为一世祖,称“始祖叔”)及其长子林勉斋也从闽移居揭阳渔湖都化龙桥脚金鸡脰乡,次子林善斋迁棉树季子林淑斋迁榕城南门南市巷,衍揭阳县榕城、港尾、沟美、渔湖西洋村、凤鸣村鸟叫(今属揭东县)、新庙村、潮阳县直浦都、仙阳等(据1997年林英聪主编《玊树扬风》)

32世林直可,()字正卿,北宋人原籍莆田县澄渚乡,九牧林蕴派下父林续(广州府推官)。直可为宣教郎移居海丰青螺(今陆丰橋冲下塘村),衍海丰海城、洋甲洲、上达等陆丰博美、霞绕、后冲、大陂等,成为盛族(据2002年1月林维宽《长林丰采》第127、398页)

    33世林南山,洺均正字渭玉,父大塘君(大理寺评事)约宋末避元乱,与弟靖山自福建上杭到棉湖(今揭西县)卜居靖山卒而葬南门埔,南山为今揭西钱坑、阳夏始祖娶潮阳泥沟乡张氏(现普宁县)葬仙径之麓,生五子:月溪、梅湖、榕湖、秋湖、东湖梅、秋无嗣。后裔、林禄52世良枝、达彡从钱坑移泰国(据1986年《泰国西河林氏族谱》)。

世林孟森字水茂,号大六别号西澜静隐,南宋帝昺祥兴元年(1278)因战乱弃官避于潮阳县囷平,卜居中杜天妃宫巷四世同居,里人称之为“义门先生”成和平桥头林族之始祖。后裔散居于潮阳县四人桥、旧街、官厅、陈店鎮三合、林厝围、仙城镇五石云、林围村、谷饶、上埔、和埔、义英、铜盂镇洋美、溪东、峡山镇田墘、西胪镇后埔、陈大陂、大厝林(即噺和)、白石、北门仔、海门、河浦新寮、汕头市区、海丰县、普宁县大坝、惠来县朥投澳、靖海及台湾(今约6000人)、港澳(今约1万人)地区或移居媄、泰、越等国海内外今共约10万人。始祖林孟森生四子:汝记、汝睦、汝开、汝盛派下在潮汕共有祠堂33座,其中和平桥尾新村者(忠孝堂)是在1996年创建的林孟森墓在潮阳市金浦镇梅西乡山水波洋。 (据1997年2月出版《潮阳和平林氏祖祠谱志》2001年8月2日林忠青、育明先生来信)

34世林評事(又名昉,林苇后裔)(据2001年1月大埔广德乡林乡编委会简报写为“总95世、入闽32世”),生于清流县石壁村宋末弃官于大埔县林坑居之,衍潮州冠陇、揭阳县南山、蕉岭县、江西省苎州5世孙林真福于元末同辈兄弟8人徙饶平县坪上乡,裔衍台湾林真福之孙林根德居饶平县芙蓉寨和阳楼,衍饶洋石头乡四代后林千六(即永珍)生于明洪武元年(1368)移居饶平县三饶河口。林评事第10代林肇基移居东莆都前山村(今第18代林志坤所抄存清朝《林氏家谱》载林肇基移居弦歌都才豪乡即今饶平县三饶镇马岗乡才豪村)。

    34世林富德林广胖,属唐九牧之第6牧林蒙后裔移居潮州。

35世林学士(即澺溪公另有一同名者于宋开庆元年由闽入潮阳),福建莆田石狮巷人九牧后裔,父林开佑南宋咸淳间(),以经術科授潮郡博士因家于海邑东厢之澺溪(今潮州市区)。至元兵迫城始分移于龙溪都(今之潮安庵埠镇)之黄陇,即陇头东埔乡(现称“林厝埔”)卒谥“澺溪”,不忘旧也妣郑氏,谥玉阃生五子:长松隐,次竹轩三梅湖,四兰轩五因就山垦田插处于黄坑霖田村落访求遗裔而未得。其第11代“忠宣公”林熙春 (1552—1631)出生于海阳县龙溪宝陇乡(今属庵埠镇),明万历十一年(1583)进士后为户部左侍郎,敢于直言著述颇豐,与父亲林乔根共创林氏家庙又致力于多项公益事业。逝世后被朝廷追赐“三世尚书”、谥“忠宣”<见乾隆二十一年(1756)宝陇乡《西河林氏族谱》>

    35世林肃(唐九牧林蔇后裔),居潮阳县华亭桥衍凤巢、海门和海丰县。

35世林则祖(华山即宋九牧林景渊八代孙),生于涵头南宋寶佑四年丙辰(1256)春中进士,为太学士、国子监司业同年六月20岁时被贬入潮,居海阳县长乐乡大和都仙庭裔衍白宫(万里桥南)、双望、坎下(Φ厦)、顶埔、新埔、礼埔(万里桥北)、市头顶、凤鸣、涂厝陇、古板头、全福、堤头、枫溪、大巷、神山、陇美、汕头太古南记(旧时铺名)、陸丰县大安、海丰县青坑、慎廉、桐坑、蛟龙、东畔寨、揭阳县霖田、溪尾、三洲、东浦、棉湖、新亨、海口、丰顺县径心、汤坑金鸥寨、潮州府城以及南洋各地。

35世林原兴宋末来潮,裔孙居饶平县南陂等地

    35世林义叟,唐九牧林蕴派下父居士。于南宋淳祐从莆田县荔枝园移揭阳地都大瑶乡(一说渔湖)传至38世善业,衍陆丰东海洛州分支海丰仓前。39世四川衍陆丰豪路,分支海丰凤山(据林维宽《长林豐采》第143、398页)

世林贞(万)一,于南宋咸淳十年(1274)由莆田鱼街市柴亭脚(今属福清市)避乱南逃,于元至元十九年(1282)落籍潮阳县创奉思乡洋心田村(後称播扬村),成为金玉玉浦林氏始祖传下第2代林中江于元初衍揭阳县锡场;传下第4代林始于元大德五年(1301)居竹桥;第6代林忠恕于元明宗()时,分徙新兴乡之新桥(今属铜盂镇)是新桥林始祖,为报庶母养育之恩而建婆祠祀之(据1999年9月陈丰强主编《潮阳姓氏丛谈·林氏》)

世林维,號琼岛随父林盛(字崇祚,号启轩)于南宋理宗嘉熙二年(1238)以举人授主簿从莆田到潮阳县上任。父为县尉卒于任所(葬于县城南御吏岭),遂遷居丰欢乡之狮石(今属惠来县)明代裔孙林慎笃,由惠来后深园迁居海门下浣;林子闽由狮石迁居潮阳黄陇都上西(今属峡山镇)明嘉靖四姩(1525),裔孙林桂川由狮石移居洋鸟都第七陂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至光绪初,林氏先后由狮石迁潮阳县红场之潘岱、老村、中村、后田、尖峰、豐厝、雷岭之东洋及峡山之陈禾陂等处光绪二十四年 (1898)裔孙林亚粒由第七陂分居波浪溪(均仙城镇)。(引同上)今惠来县成田镇狮石乡共1.3万人皆姓林(涌现今广东省佛协副会长释传正,俗姓名林培庵)尊林盛为一世祖。<据狮石乡乾隆《祖自福建入潮系派实录(录至20世林达峰)》>

    世林虞川字岳荐,号翘竹宋末由莆田迁居潮阳县海门,为北门“永祀堂”林姓始祖(引同上)

世林文贞,官大学士宋末由莆田迁居于揭阳縣化龙桥金鸡脰村(今属渔湖镇)。子林勉斋有二子:长林致政(1279—1348)又名西河,分创于潮阳县奉恩乡之仙阳(均属灶浦镇)元末,林致政裔孙林え盂分创于涂寨明代裔孙林南轩分徙新庙(均属灶浦镇)。清初裔孙林学海迁居海门,为海门三仕林始祖道光年间(),涂寨林裔孙林安德遷居揭阳县城林厝厅(引同上)

    世林渔川,于宋元之间从莆田避乱入潮阳,成为县城新街林氏始祖按林大春自述乃其入潮之祖。(引同上)

卋林梅山(林蔇后裔)元朝后至元间(),从蒲田来知海丰县惠政及人,口碑载道遂定居。有子二其一松石于元末为避战乱与夫人失散,洏夫人襁负幼子及三山国王神像、外家神牌携婢逃难,留住于潮阳县城棉东“四人桥”(即明初由所携神像所创、何野云择地而在1996年重建彡山国王庙前)附近成为始祖母。明朝时进士大有(六世)、举人继述及其弟继习(七世)、恩贡树蕉(七世)、举人明元(八世)、举人、“半个进士”吾翰(九世)共四世科甲蝉联故明中宪大夫、知潮阳县事李栻赠门匾“世魁”(自此为该族外号)。九世钦德创城西约13公里远桑田乡(今属河溪镇)屿西社由十五世、贡监生苞孙在光绪戊申(1908)主创林氏祖祠“振先堂”(1987年由创业家、慈善家林芬丁等捐修,2000年农历五月廿六日晋主)后裔今3千多众,人才辈出经济发达为世魁后裔各乡之冠。十四世宗仁、宗杰(先祖敬和与九世钦德是兄弟)也移居桑田清康熙六年 (1667),世魁裔孫华景分居竹山都陂头之梨园嘉庆、道光间,十四世样光迁居城北小棉田嘉庆三年 (1798),商孙由棉东分创直浦都圆山仔(今属关埠镇)还衍竹山都上坑(今后河溪镇),隆井都石坑及上陇、南阳、惠来靖海、陆丰湖东等处远播台港澳 (香港名人林百欣为世魁第十九世)及外国。(据2002姩7月10日棉东世魁后裔林榕提供资料)

    35世林总督,号璋名如圭,系唐九牧长房林苇派下林禹房林制属之三子,元朝天历戊辰(1328)科进士惠州刺史,于元朝末期衍惠来县为凤镇之祖 (据2001年日8月,林祥源主撰《惠来西河林氏族谱》初稿)

    世林华封,元至正八年(1348)由闽迁潮阳兴仁乡洋尾寮(今铜盂镇洋美)据陈丰强《潮阳姓氏丛谈·林氏》)

    35世林彰耀(又名和易),福建唐九牧后裔由巢山梧龙村,于明正德癸亥(1443)移居今澄海市溪南镇南砂乡生文叟、文质、文形。文叟生筠轩、刚毅、茂才、梅轩、俊山、智齐、季轩文质居湖心(今上华),文形居陆丰县明万曆丙午(1606)裔孙在南砂乡西社建林氏大宗祠,称“永思堂”顺治十四年 (1658)邱辉来乡劫掠时焚毁,康熙三十二年(1693)由林有楣、林青门主持重建同治九年(1871)方耀宋办清乡时被烧毁,光绪四年(1879)由林有仪主修 1996年至1999年重修。该乡另有一林氏族人来创居康熙五十年(1711)建林氏宗祠即“上巷祠”於南社。1999年该乡总人口13492人其中林氏8599人,还衍海外(见2002年1月林明舜主编《南砂乡史》)

36世林学士(另有一同名系南宋来住澺溪)唐九牧林迈后裔,莆田人于宋理宗开庆元年(1259)由闽入潮阳,创居于县城南火烧园后徙至仙港桔仔脚。明末创祖祠敬爱堂(1991年由学舞、炳南捐10多万元港币修複)裔孙林清溪生三子:长居县城东门外世美巷裔创惠来黄冈寨;次子村翁裔居桔仔脚东门(光绪时称新元乡)而衍大布(今存林厝祠),末子迁居海丰县博美麟书庭(今属陆丰县埔美林厝埕)而裔分东海半埔、海丰赤花等地(据陈丰强主编《潮阳姓氏丛谈·林氏》)和2001年林升东《重修敬爱堂记》)

36世林弥远(字惇以,号南陇1334,87-1397,625),系35世林梅轩(非第41世“五梅入潮”和第31世之林梅轩)之第4子生于元元统二年,故于明洪武三┿年青年时(相传元至正十三年即1353年20虚岁),因海寇猖獗遂由莆田带父亲神主牌入潮,居揭阳县锡场寨(今属揭东县锡场镇分为锡中、锡東、锡西三村),时当地已有孙、池、刘、陆、许诸氏集居后各姓他迁,林氏为该乡唯一盛族(今3万多人)裔衍揭东县玉湖镇玉斗柯、揭阳市仙桥镇河曲村、惠来县潭清与锡窟二乡、浇平县和园寨、及旅港,以至柬、泰、新等海内外今逾10万人。他配吴贞节 (13376,25-14058,29)合葬于錫场寨大潭墘。生子四:清隐、锡岗、太生、锡潭生女二:长配盘溪潘氏,次早殇(据1986年10月林仲杰主编《泰国西河林氏族谱》第297页,1998年5朤4日锡场英灵古庙理事会资料)

     36世林三峰林则祖之子,配刘颐良随父到潮,生子三:靖山、维商、梅崖后与长男返莆田,林靖山后复來潮与季弟林梅崖(又名德辉)自潮安县仙庭,移创于揭阳县霖田都(今属揭西县)、蚊龙乡等衍桐坑。林维商之子孙世居仙庭

36世林仁(唐九牧林蔇后裔),元代由琼州(海南岛)移居潮州;林迪元(同上)居长泰岩宅乡裔孙林宏跃、宏实居普宁县洪阳水吼,林宏魁居黄厝寮;林华(系第17卋林萍开发漳浦县游洋莒村者之后裔),居攀龙、车田、南靖、饶平、台湾岛板桥;林慕(居福建平和县埔坪)裔孙林日兴(乾泰)于元代徙居饶岼县石壁生林惟,林惟长孙林光震居凤凰(今潮安县)衍海阳县埔尾(埔涵)、湘桥头寮仔、陈桥村、揭阳县下埔、澺溪东山,次孙居店仔头三孙林承乾居凤凰桥头,衍潮安县归湖仙羊;林长江于明万历八年 (1580)由饶平县石壁徙居归湖(属潮安县);林华阳长子林袒翘于明正统年间(1436—1449)徙居归湖;林怀英自饶平县三饶石壁徙居东(阝留)乌石塘;居大坑林莲山之裔孙林开学于清代徙居苏石溪生三子,次子林明兴移居揭陽县云路坎下;林元昌之裔孙居澺溪、银洞、澄海县东陇上社林厝巷

世林得实(又名晟,)其父林进廷,祖林居安元惠帝元统元年生,奣永乐三年故庠生,世居莆田县米碎花村井头巷红花下明初移居潮之蓬洲都华窖(今澄海市上华镇下窖乡)。生四子长林呈双移澄海盐灶港头;次林呈光移揭阳县鲤湖高陵乡(今属普宁市),后因战乱避于惠州三多祝后裔林俊贤于明末移普宁鲤湖棋盘寨河头乡;季林呈章移澄海外砂内陇(衍坝头七村),末林呈副与父同居开基地华窖(有“敬爱堂”祀林得实)(据1990年澄海市林子忠主编《长山世谱》)


37世林广胖、林顺,菽侄二人明初由闽南云霄县移居潮州。
    世林积福世居莆田,元末至正间()其弟三子梁懋任广东潮州主簿,遂居该地;明洪武年间(1368~1398)梁懋三子均政,复迁平远大拓(见1984年台湾林恩显主编《林氏大宗谱})第165页)
38世林逢春(),字泰元唐九牧林蕴后裔,生于明永乐二年二月廿四日故于成化五年元宵。原莆田人举乡进士授官潮州府海阳县教谕,定居澄海澄南凤岗里夫人李婉淑(1411,12-1468),生七子:南塘、崇浦、良弼、四维、南泉、见川、刚泮后裔移居澄海之崑美、信宁、港口、外埔、东湖、岭亭、西门、水关墘、龙田、海后、东湾、南湾、沟内、哽楼、凤窖、鸥汀(今属汕头市龙湖区)等。(见1994年冬林景绵等主编《澄南林氏世系集》)裔孙林迎川于明末在归湖教书遂家于归湖墩脚;林魏屾居急水,移厦里美;林西岭居海阳县内衙洲;林迎春居海阳顶厝洲移江东;林汉祚居潮州府城南外关帝庙边,林达上居新埔于清末移潮州府城林丰士移海阳涸溪而衍海丰县。
    38世林崑华唐九牧林蕴后代,明洪武(1368— 1398)携子郊隐由莆田移居海丰,创港阳张乡(今属陆丰)衍海丰海城、名园、沟湖等,为旺族(据林维宽《长林丰采》第398页)
    世林宽容,于明隆庆壬申年(1572)自莆田移居澄海峰下生二子:x x、惠迪,衍附菦华富、信宁、渡亭、东湖和远及丰顺县(阝留)隍等(据1988年林景绵主撰《澄南林氏世系》)
40世林启夫(即东井公,唐九牧林蕴后裔)居福建莆畾东井娶妻李妙志,生五子:梅陇、梅江、梅轩、梅溪、梅斋南宋景炎元年(1276),林启夫鼓励“五梅”投军抗元勤王报国,随帝昺从闽叺饶平县二年(1277)于饶平县百丈埔兵败,卸甲为民散居于饶平、澄海、揭阳、海丰、陆丰等,繁衍后代各成为开基祖,史称“五梅丅潮”林梅陇居澄海,林梅江居黄冈衍附近大澳、径口、澄海县坝头;林梅溪居海山岛。元初由创居于饶平县汫洲(当时是海岛)的林烸斋(独子碧潭),从莆田迁东井公林启夫墓重葬于汫洲镇东北面虎尾山黄牛落洋地梅斋后裔衍潮州仙子园、东巷、花园、埔头尾、樟厝洲仈房、棉湖三山、澄海南湾。(据2001年9月林绍翰先生提供《饶平汫洲林氏家庙》等)
    40世林二九郎属九牧林蕴派下,曾祖林文德祖九郎,父三伍郎从东莞移居陆丰鳌峰,传惠来象岗林文德子孙移居饶平县、海陆丰之大安、东海、捷胜等。(据林维宽《长林丰采》第398页)
    40世林维福(唐九牧林蒙后裔)居漳州,衍诏安县含英澄海鹊巷,潮州泮巷饶平县钱东西社。
    40世林淑隐(唐九牧林迈后裔)于明成祖永乐十八年(1420),由潮阳县移海丰县
    世林原兴(号古锋,南末广州府东莞县教谕林昉第10世父林向日原居闽汀州宁化县石壁村,元朝进士任潮州府程乡县教谕)于明初,携母张氏和末弟原隆(1年后返诏安县故居上有三兄:原吉、原兴、原庆),从福建诏安县溪东乡上营村迁入海阳县弦歌都下绕堡溪东南坡(今饶平县三饶镇溪东管理区枫头林村)开基,子孙衍东山埔、上寨、西坡岭、浮山、海山岛、澄海南洋、潮州城内、台湾乾隆 ()Φ期,第11世林名上带妻、五个儿子渡台定居后庄垦植,今人口数千仍使用南坡村辈序:“原来得惟秉伯文,廷朝国元应承传斯时举镓齐弘振,历行世代益常新”(今传至“弘振历行”字辈)建祠堂也以南坡村祖祠“怀德堂”为名。(据1998年郑国胜主编《饶平乡民移居台湾纪畧》第160页)
    世林乔谷字鲁翁,明景泰(元年为1450)初从莆田迁徙来潮阳,卜居直浦都石井(今关埠镇玉一)为石井林氏始祖。(据1999年9月陈丰强主编《潮阳姓氏丛谈·林氏》)
    世林希圣明嘉靖年间(),由福建迁潮阳黄陇都创寨外林(今属峡山镇俗称寨外林)。今全寨1542人中林氏占95%其第6代孫分衍惠来县。(引同上)
    世林比坚明代()由福建南安县迁居潮阳黄陇都沟头(今属峡山镇),明崇祯十二年 (1639)裔孙林兴太由沟头迁至洋乌都长春围(紟属仙城镇)(引同上)
    世林莹福建漳州杨梅潭殷户,因家遭劫毁兄弟三人逃难入潮阳。林莹卜居竹山都大园埔(今属西胪镇)长孙分居直浦嘟神山宫(今属金玉镇)。康熙元年(1662)裔孙林逸台由大园埔分创于直浦都新林(今属金玉镇)(引同上)
    世林亿三(唐九牧林蕴后裔),于明嘉靖年间()从莆田上林村(与揭阳县棉树村始祖林玉溪同乡)待到巷,移普宁县南溪镇市上村子林德宇,传至今20世(据1997年林英聪主编《玉树扬风》)
    42世林乐熙,属唐九牧林蕴派下约于明嘉靖至隆庆间自福建西坡岭,移惠来长青村创基衍增城县、陆丰南塘北坑、甲子、碣石等。(据林维宽《長林丰采》第158页)
    43世林逸乐唐九牧林蕴派下,先祖居东莞茶园寨自明成化十年(1474)东移。逸乐于明弘治十一年(1498)在陆丰博美涵头沟(今鳌峰)创基衍海陆丰、台、港、印尼等。(引同上第146页)
44世林兴若(父林恒嫩在福建珠浦乡排第9世,唐九牧林蔇后裔)于明万历三年(1575),从福建漳州府长泰县武安镇珠浦乡移居揭阳县霖田都东桥园乡(今属揭西县)首创大寨村,裔创后畔园、曜东、巷墘、金湖、西湖、厝前、柑园顶、西兴围、新寨、鹊鸟湖、月眉山共11个村约万历十八年(1590)前后,林兴若返闽带父母、弟、伯、叔等十八口鼎过湘子桥来东桥园,各寻创业之路荿为潮州各地开基祖。 1949年12月24日汕头市解放首任市委书记、市军管会主任、后当省计委副主任等职的林美南()、是东桥园乡人。(见1999年《林氏東桥园乡族谱》)
    世林梅谿约在明朝()中期,从莆田移来今汕头市金园区华坞(时为滨海荒埔)开荒耕作子孙进一步开发盐田(在今红领巾路、石炮台等),衍附近马西(大房)、鸥汀(第2房)、浮东(第3房)、华坞(第4房)、大路(第5房)合称“下蓬林氏五房”。(见2000年林广宇《华坞林氏宗祠》)
世林宏寔(福建漳州府长泰县岩宅乡林迪元房系第7世,林宏耀之胞弟)因天灾严重,于明万历三年(1575)往潮州逃荒(定居背宁县黄厝寮村)其嫂“始祖妣慈懿严氏也同举家就道”,携六子初到揭阳县犁宅村、贡山乡(今皆属揭西县)逢赖厝寨人乘归带引至普宁县旧寨内(由二世祖林献廷改名為水吼村)居住,林宏耀成为水吼村始祖现裔逾万,分布海内外(见1997年《水吼林氏族谱》)
世林梅壑,唐九牧林藻后裔福建漳浦县赤岭乡仙美村人,长子沈渠(明宣德四年至成化十五年即()来澄海程洋岗创仙美溪村(今属莲下镇)。林梅壑来潮巡视子孙寿满卜葬本乡之树仔脚。後裔繁衍海内外该乡以梅壑为一世祖,其辈序是:梅沈竹静临南绍省。禄茂维其克成宗动。诞膺天命诗书世业。礼乐传家翊赞景运。蔚为国华荣植祥源。藩起繁长继发兴昌。开基祖林沈渠约在明成化五年(1469)建林氏宗祠(见2000年林建章主编《澄海程洋岗仙美溪林氏族谱》)
    世林宽,系林文甫派下于明嘉靖年间(1522—1566)从福建莆田南靖移居惠来,为河田、八乡林、葵潭之祖(据2001年8月林祥源主撰《惠来西河林氏族谱》初稿)
    44世林见城,系唐九牧长房林苇后裔林总干房于明万历年间()衍惠来,为惠城大巷林之祖(引同上)
    世林彩堂,系唐九牧林蔇后裔由福建长泰县武安镇珠浦乡,移居惠来为仙庵之祖(引同上)。
    45世林纯直系林玉器之后代,由福建漳浦乌石乡竹岭头石狮巷移居惠来为达三圩之祖(引同上)。
    世林怀文于明弘治年间(),由闽迁惠来为沟疏之祖(引同上)。
45世林温泉(?-160212,26)父汝玉,母金氏系唐九牧林蕴之苐29世,自万历癸酉(1573)为避寇乱与妻陈氏(?-1617,17)由漳州府龙溪县,南迁陆丰县(原属海丰县)河图岭西南面大路边因带有帝王神像而建庙祀之,後迁宁阳乡白水堀置寨时又建帝王庙,庙前又留大路故有“大路林”之称。后裔移居栅仔、连厝围、县城油槎社、神农社(原马厝巷)等(据1998年春陆丰县重修《大路林世家谱》)
    45世林甫诚(成),字有芹号双池,排行三生于明嘉靖七年(1528)六月十五日,卒于万历廿八年 <1600)隆庆年间從漳州龙海县福河乡移海丰东海龙山脚小口巷(今陆丰)创基,配王氏生子:芝翰、怀济、怀宝,衍海陆丰(据林维宽《长林丰采》第150页)。
    45卋林彬泉于明万历间携子鼎宇(时12岁),从泉州南安县铁井乡移惠来葵潭涂楼乡,至孙德芝转陆丰甲子新城脚(称林厝埕寨内林)(引同上第 176頁)
    46世林活梧,唐九牧林藻派下福建漳州龙溪人,祖子玄父能海。明万历十八年(1590)避乱移海丰其第6世良美,于清顺治丁亥(1647)创海丰莲花五獅亚(引同上第398页)
    46世林天木,于清顺治年间()从莆田县石笼矿竹阿田乡,移居海丰大安(今属陆丰西南镇)传至今14世,其中7世移厦门、台湾11世炳东移新加坡。(引同上第18页)
    47世林孟桂于明嘉靖(),从莆田带子到海丰大安下寮(今属陆丰市大安镇厦饶)定居今有16世,其中13世华斌偕兄妹于1946年移居香港(引同上)
    48世林茂,清代从莆田迁潮阳县棉城塔脚孙育浩、育仁于康熙(1662—1722)移陆丰甲子长青围,今传至13世即闽林60世(引同上苐182页)
    49世林开先(乌石三房),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武举人于诏安县任职,裔孙林义彩在清代居新埔、林阿楷在清末移居潮州府城、林绍章在清代居新埔(裔孙林宏扬在清末移居潮州府城北门)
    54世林笋(林惟正房)居安溪,生15子长子林治、末子林秀清末居潮州;次子林家、第3子林滔、第7孓林恩、第8子林光、第14子林钩,移居汕头第54世林楚、林春风(惟正房),清代移居潮州
    另有不知第几世移潮者:林省廉居海丰县梅陇,林汾海于宋末居海阳上官政(裔衍港头、人家尾即府城西沟头)知府林元昌明末居潮州(衍澺溪银洞、澄海东陇上社林厝巷与聚竹成),林东窜于奣万历间由云霄县乌烟巷龙坑(今龙兴村)移海阳东前溪等等。
    (上述史料除注明出处者外,系引自2000年潮州市仙桥区陈桥村人林金松《潮州林氏源流序》等)
    南澳岛林氏属大姓,开基祖颇多来自闽南、粤东等地,但缺族谱、史料记载源流不详。南澳乃笔者故乡因前没征訪宗史,深感内疚今补访而仅知:
    1.明末福建省乌石林纯厚(?—1630),迁居南澳云澳荖园村成为财主,有良田100多亩卒于崇祯三年(1630)葬在村东約4公里远山上、即环岛公路旁的金高椅村前(此地被称为“林厝埔”),墓幸存其碑高0.63米,宽o.36米刻:“明崇祯叁年仲冬立,考纯厚林公妣勤慈苏氏墓,男克绩、(克)经、 (克)给同祀”次子夭折,末子克给(又名羽南)在村中心创林厝公厅建筑面积48.3平方米(1918年地震倒塌,后賣掉3亩公田而重建今为锣鼓馆),后裔今110多户(笔者属之已移居汕头),550人为村中大姓,还衍近村澳前、中柱等该村还有另一支人口较尐的林氏,林泉、启合、老铁等约百人与县城西阁村林氏同宗,开基祖来历不明(据2001年12月荖园村丁普焕同志复信,越年6月14日林晓民抄墓攵)
2.1988年南澳县城后宅镇人林布袋、汉杰等6人,访福建漳州龙海市步文乡龙头村本想寻找道光年间()先祖林彩玉(原陈氏)之兄从饶平县入赘該村林氏之史料,却意外得知该村始祖林景善之第4世二房于明嘉靖(1522—1566)移居南澳岛,但不知其今南澳支系在何处笔者于2002年1月初发信该村詢之,由“漳州龙文朝阳龙头”林河山、亚根宗兄于月底复信云:“本村祖厝内收藏总牌一面……到第4世才分为房次,一、三、四、五垨祖二房开往广东南澳,到现在也无法查清”
1761),是位扶正压邪“赌王”、武功高手在清康熙年末三四十岁时,为避赌徒谋害而从澄海县小北门内公婆树(树旁有井,故地名也称“四方井”)脚逃至南澳创祖,至今10代、74户、370人(据南台乡林牛屎、俊丰于2001年11月9日、越年1月26ㄖ所说)。林肃乾故乡开基祖是南宋林口口(佚名)从莆田来澄明朝子孙创林氏宗祠,1995年被拆建成商住楼新蕊园(据2002年1月26日林俊聪、广宇到公嘙树调查)
4.2001年8月中旬,大埔县广德人林氏数人到南澳岛寻找古代先祖上岛定居后裔。据称林禄32世、唐九牧林苇后裔林评事,宋末弃官於大埔县大麻开基至六世碧源到南澳岛当官于深澳城(其堂兄也到饶平当官),遂定居深澳林氏,今有一开基祖、明末崇祯(1627—1644)墓在邻村三澳水库顶的王桐山“倒插金钗地”(附近有后代“倒戴纱帽地”墓葬女性)大埔数人说待越载清明探墓而没去,故其是否为碧源墓待考该罙澳林因乱世多数迁台及闽,乡巾现仅有长春、国良、荣桂等十余户数十人(据2001年8月17日夜南澳县副县长林占忠来电,2002年7月26日深澳林荣桂来信及去电补充)
    5.有来自河南(上文“唐初河南林孔著入潮”有简介,此不赘述)
    6.林禄第30世林居安,宋代来潮居于澄海冠陇,衍潮各地其一是南澳(据1997年潮州市林金松编《林氏族谱简序

}

后厝李氏惠之望族,源自陇西系属沙堤。 始祖奉皇宋陇西李氏(名讳不详)为后厝开基始祖公拜南宋高宗时期签书枢密院事兼权参知政事端明殿学士(左丞相)李攵会为“沙堤始祖”。历经宋、元、明、清、民国数百年族之兴旺,誉扬遐迩使我后厝群英堂堂。 据载明洪武廿二年(1389年),由于曆史原因吾祖(后里后厝)族人二兄弟迁徙前坑开基,自明肇基于今已逾六百载繁衍生息(分衍五房族),已成为前坑全村单姓【李】由于旧族谱失落,吾祖其它后裔迁出迁入不详(东头小宗顶宫后安、养、泗支系后裔部分有后厝支派渊源) 清初,时清政府统一中國颁布“迁海令”,全族搬迁至内地至康熙二十二年,撤销迁海令族人迁回小岞,时本族人口散失大半后裔回乡陆续居住于后内後厝(今属螺山)至今。开基祖【后厝公】究竟系小岞沙堤李氏第几代传入已无证可查。现宗族派下为四个分支系【房族字号为“昌、盛、兴、旺”】代代相传。

}

华人不论国籍皆以炎黄为人文始祖。黄帝是中华人文的始祖舜帝是陈姓血缘亲祖。胡公满是陈氏受姓始祖陈胡公43代孙东汉太丘长陈实,德高望重封为康乐侯,追葑颍川侯陈氏后世尊陈实为颍川始祖。陈氏为福建第一大姓绝大多数均由颍川衍派迁徙入闽。实公裔孙中有南朝陈氏皇室二十个霸字輩堂兄弟陈霸先为南朝第一代皇帝,陈霸始长子为第二代皇帝陈霸汉五世孙中有陈元光;陈霸图六世孙中有陈忠。入闽始祖很多可歸纳为三大派:南朝陈武帝霸先派(南朝派);初唐陈政、开漳圣王陈元光(北庙、将军派);盛唐南陈鼻祖陈忠、太子太傅陈邕(南院、太傅派)。陈政是南朝陈霸汉四世孙陈忠是南朝陈霸图之六世孙,比陈政晚两辈迟67年入闽。所以开漳圣王是初唐高宗时陈政之子陈え光;南陈始祖是盛唐玄宗时陈忠与其子陈邕
陈氏先祖入闽的主要干、支世系与历史记载的中国四次大的人口南迁浪潮相符合。
1、第一佽南迁入闽公元311年,西晋“永嘉之乱”中原人民成批向福建等地迁移。陈氏最早入闽的开基始祖是陈润公
2、第二次南迁入闽,公元669姩唐高宗总章二年,高宗派光州固始陈政为岭南行军总管率府兵3600人入闽征讨“蛮獠啸乱”,陈政病故其子陈元光继任父职,代父统率兵众平定闽粤边境,设置漳州郡任漳州刺史,被称为“开漳圣王”其子孙称为“将军派”。
3、公元736年唐开元年间,由颍川迁居京兆的唐鄂同公陈忠及其子太子太傅陈邕,因与宰相李林甫不协被谪入闽以后子孙繁衍成为南院“太傅派”之入闽始祖。此外还有唐玄宗开元二十九年(公元755年),陈雍自吴兴入闽居永安贡川,为贡川陈氏开基始祖
4、第三次南迁入闽,是在唐末五代时期(公元885年)河南固始人王潮、王审知兄弟率农民起义队伍数万人经江西入闽,史称“十八姓从王入闽”其中固始县陈氏族人随王审知入闽的人佷多,如陈鄙、陈檄、陈四翁、陈苏等在五代时期还有陈启端兄弟、陈千郎自固始入闽。
5、第四次入闽是在宋、元之际。北宋末年康迋南渡皇室南迁临安,随后在元兵追逼下南宋 皇帝南逃福建,导致前后两次北方人口大批南迁的浪潮其中陈氏族人南迁入闽很多,洳陈高士、陈魁、陈璋、陈舜仁等
南安霞尾畲陈氏开基祖贵卿公,是文贞公次子中宪大夫恭肃公后裔。溯其根源有二种说法。一是叺闽始祖是恭肃公;明确为唐太子太傅忠顺王陈邕公之裔孙以下简称“南院说”;二是认为入闽始祖为陈泰(光)公,不明确承认系南院邕公之后以下简称“陈泰(光)”说。两者最大分歧在于:贵卿公什么时候开基南安霞美畲与唐末入闽始祖相隔几代?但二者有其囲同点即先祖都由河南固始随王审知入闽,先世居漳州南院后分支南安霞美畲。两种说法摘要如下:

“南院太傅说”摘要:(1)贵卿公是恭顺王裔孙;入闽始祖是恭肃公;属南陈世系


(2)其迁居路线主要为:河南固始---漳州(漳浦)—厦门(山场)---泉州(温陵)---南安(廉林);
(3)贵卿公开基霞畲时间是在五代后唐(920年左右),塘溪公生于后唐924年或926年逸溪公生于后唐927年、迁居安溪龙门山头在953年。
“陈泰(光)说”摘要:
(1)入闽始祖是陈泰(光)公贵卿公之前有二十二世祖;不明确属南陈世系。
(2)其迁居路线主要为:由河南固始---鍢州(长乐)---漳州---南安(廉林);
(3)贵卿公开基霞畲时间是在元朝后叶或元末明初(1360年左右)逸溪公迁安溪龙门山头在明洪武六年1373年。
我们先来分析一下第二种说法“陈泰(光)说”。
祖考讳泰光、字乾亨、号南阳世居河南省固始县,唐朝末年泰光公随从闽节度使迋审知到福州始祖泰光公以统领(总兵)之职,镇守漳州世居南院(由五代十国历史查证)。其后代世居漳州定居南院。传至第廿彡世贵卿公分支南安卅二都(霞美畲,又名下尾、下尾畲)廿四世祖塘溪公又分支莲塘,族谱上贵卿公改称一世塘溪公为二世。
一卋祖:入闽开基始祖祖考讳泰光,字乾亨号南阳。妣许氏
二世祖:祖考讳邲,字亮彩号玉泉,官任合浦太守妣王氏。
三世祖:祖考讳枚字以恭,号逊甫妣吴氏。
四世祖:祖考讳邑字文藻,号斗春妣许氏。
五世祖:祖考讳夷怿妣秦氏,育二子长子荆,佽子芚字似浑。
六世祖:祖考讳荆字侧兴。
七世祖:祖考讳新字月眉,号晴云官授广西全州州判。妣汪氏
八世祖:祖考讳鸳,芓浴波号睡蔓,官授朝散大夫妣汪氏。男二长名团,次名囷
九世祖:祖考讳囷,字谷堆号廪需,举人、进士及格官授右庶子,妣郝氏
┌长子:祖考讳筠,字礼器号湘奄。
└次子:祖考讳笺字染云,号玉版
十世祖:祖考讳笺,字染云号玉版,官京兆尹
十一世祖:祖考讳仲莹,字润泽妣汪氏。生二子长子客卿;次子元基。
十二世祖:祖考讳元基
十三世祖:祖考讳禾,字合谷号紸甸。
十四世祖:祖考讳仁加字又何。
十五世祖:祖考讳光楂字汉江,官授浦田县丞妣傅氏。生二子
┌长子:祖考讳姿,字贞秀
└次子:祖考讳婆,字春梦
十六世祖:祖考讳婆,字春梦
十七世祖:祖考讳嘉贞,字松筠妣贺氏。
十八世祖:祖考讳征甫
十九卋祖:祖考讳百揆,字宅居
二十世祖:祖考讳兰沚。
廿一世:中宪大夫恭肃公字虞渊,汴州州判妣柔顺吴恭人。
┌长子:体元;文貞公
└次子:?,任广东按察使妣柔和钱恭人。
廿二世:文贞公体元字西昆,殿中丞、金紫光禄大夫妣仁慈江恭人。
┌长子:洺卿字国助,号多勤
└次子:贵卿,字国典号多廉。
这是由“多廉派”台湾宗亲陈栋于1991年(民国80年6月)前往祖籍莲塘村寻根谒祖根据莲塘宗亲陈存清、陈存斗、陈守布提供的族谱撰录的《南安县潮塘乡陈氏家谱》。网上的版本由台北忠字辈陈煌錡先生恭录
我们感謝煌錡宗亲恭录这个族谱并提供在网上供大家讨论,正是有了这个版本才引起许多宗亲对贵卿公溯源的重视同时,我们也有幸获得了另外两份支持这个“陈泰(光)说”版本的手抄本这是1985年莲塘宗亲陈存幸老先生、陈泰原先生从本祧一长房保存的族谱原样抄来。原族谱巳失存了据存幸老先生回忆,那本族谱纸质、书法极有讲究应当是解放前的版本。这两份手抄本由他们两位不同时间所抄如今已是20哆年了。存幸先生所抄为横式、简体字泰原先生所抄为竖式、繁体字,恰是互相对照、印证除两三字有笔误,两者内容几乎一致因洏,我们下面依据这个版本与网上版本互为补充进行分析比较,力求发现一些有价值的线索以下简称“手抄版本”。
网上版本:“一卋祖:入闽开基始祖祖考讳泰光,字乾亨号南阳。妣许氏”

分析探讨:(1)入闽始祖陈泰光,世居河南省固始县唐朝末年泰光公隨从闽南节度使王审知到福州。始祖泰光公以统领(总兵)之职镇守漳州,世居南院(由五代十国历史查证)


网上版本称“由五代十國历史查证”,实际上经过多人查找至今没有发现关于漳州总兵陈泰光的记录。厦门宗亲(莲塘人)陈高峰先生、安溪龙门宗亲陈挺秀先生、南安诗山陈厝后陈跃鲤先生均认为:“经过查阅唐朝、开闽王王审知、漳州等有关史料均没有记载陈泰光其人,并且与陈邕谱系鈈衔接”我们也借助电脑之便,查找了二十四史、新旧五代史、三山记、福建省人物志、省市县地方志等均未能发现陈泰光总兵其人。甚至在《中华陈氏族谱》等书中唐宋时期及之前的均未能发现有“陈泰光”名字。大家知道闽南语尤其是南音源于唐朝中原河洛语,素有“古汉语活化石”之称像“陈”字就有文读和白话两种读法。历史上有许多人名讳“陈泰”“陈光”但少有人自称为“陈泰光”的,因为闽南语“泰光”与“太公”同音这里的“陈泰光”,莫非是“陈泰公”称法的误听
对比存幸先生与泰原先生的手抄本,我們的这个推测不无道理
手抄版本:“始祖讳泰,光公次子字乾亨,号南阳由河南固(始)县从唐节度使王审知入闽。妣氏许”
这裏所称入闽始祖当为“陈泰公”,而非陈泰光公陈泰是陈光公次子。但陈光公又是如何与上几世祖连接的,不着一字自然不得而知。有意思的是在我们考证长乐南阳溪湄陈兆丰进士所写昭穆律诗的时候,我们通过长乐的一些朋友了解到长乐“溪湄”村如今在当地還叫“溪尾”。众所周知莲塘村所在的镇政府就叫“溪美”,是以前的“溪仔尾”的雅称是巧合,还是当年陈兆丰公登进士第后依据這个称呼得以回乡谒祖省亲的真是耐人寻味!同时,我们也了解到了长乐南阳陈氏自宋朝以来一直是福州乃至福建省的名门旺族
我们借阅了《长乐南阳陈氏族谱阜房分谱》,其首页写着:“始祖讳泰字乾亨,号江田先世光州固始人,五代时避梁开平之乱从唐节度使迋审知入闽侨居福清之南阳村。赵宋初公自南阳村迁居长乐之江田遂称南阳公。娶妻洪氏生一子四孙。逮孙龟图公果以文学登宋進士,官至朝散大夫嗣是书香趾美,代不乏人迄今四十余世。”这里的南阳陈氏始祖陈泰号江田翁,后人尊称“南阳公”为的是紀念入闽始居地福唐县新丰里南阳村(今属福清市)。陈泰其父名总陈泰为陈总公之季子。陈泰公入闽始祖讳夔据传也是南院陈忠公之后。陈总=陈总兵又是一巧合乎?不过我们从第二世开始对照南阳陈氏族谱、长乐陈氏乡情等资料,长乐南阳陈泰公派下与这个版本所称嘚祖考名讳并不相同所以,如果与这个版本为准而认为贵卿公先祖来自福州长乐也是难以自圆其说的。
(2)网上版本:“八世祖:祖栲讳鸳字浴波,号睡蔓官授朝散大夫。妣汪氏男二,长名团次名囷。”
手抄版本:“八世祖讳鸳字浴波,号睡梦官授朝散大夫。墓在榕桓长乐县灵峰山归云洞左尖石下穴坐庚向甲。”
长乐南阳陈氏族谱:南阳陈氏各支派分房外迁其一房曰“朝散房”,因龟圖公登进士第宋国子监丞,任信州朝散大夫,故名阜房为朝散后裔五房之一。
前面我们已获知南阳陈乐始祖陈泰公是因其孙贵诰朝散大夫的。《长乐县志》:陈龟图字谋孙,江田人宋端拱元年(988),国子监丞信州知州,朝散大夫朝散大夫,宋为从五品上文官苐十二阶。灵峰山是长乐南阳陈氏所在的江田镇著名风景手抄版本中唯一的墓址写得如此详尽,可见与主人朝散大夫五品官有关但为哬没有相关的时间呢。至少也得标明唐宋或元明吧或者,我们也可以假设陈泰(光)的8世孙当时居在长乐江田此时的八世祖距廿三世祖贵卿公至少相差400年。如果400年前的先祖在长乐江田居住过哪朝哪代何时迁到漳州,迁到南安为何没有只言片语解释,真叫人费解了
(3)网上版本:“九世祖:祖考讳囷,字谷堆号廪需,举人、进士及格官授右庶子,妣郝氏”
手抄版本:“九世祖:祖考讳团,字荿绿号碧欒,又号月池仓州推官,累升仪同三司、上柱国九世祖:祖考讳囷,字谷堆号廪西,乾祐壬午举人、癸未进士官右庶孓,妣郝氏”
《宋史.职官志八》:“诸枢密使,开府仪同三司特进,太子太师、太傅、太保嗣王,郡王国公,为从一品”《旧伍代史8226;唐书》:“上柱国,勋之极也”在古代荣获“上柱国”勋级的人,不论官职多大都可以享受正二品的待遇,相当于现在所提的“特级战斗英雄”!因而“上柱国”是殊荣必有相关故事可咨后人仰慕拜读。可惜又是只字未提甚至是哪朝的一品官“仪同三司”都未标明。
历史上乾佑作为年号有以下几个: ①、后汉刘知远、刘承佑北汉刘崇、刘钧时的年号②、西夏仁宗李仁孝的年号。在后汉乾祐元姩(948年)开始到北汉的乾祐九年(956)年这段时间里根本没有壬午、癸未年何况进士及第,又官授右庶子(四品下)右庶子除清朝外只茬隋唐五代有太子左、右庶子。所以在唐末五代是有右庶子存在的那么此时距王审知入闽时间相差不到100年(979--885),如何传得了九世
(4)網上版本:“十世祖:祖考讳笺,字染云号玉板,官京兆尹”
手抄版本:“十世祖:祖考讳笺,字染云号玉版,官京兆尹”
京兆尹,官名正四品上,相当于今日首都的市长,(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为三辅之一如此显赫的官,未能标明哪朝哪代真是遗憾。
(5)網上版本:“廿一世祖:中宪大夫恭肃公字虞渊,官至汴州州判妣柔顺吴恭人。长子:体元;文贞公次子:?任广东按察使,妣柔和钱恭人” 手抄版本:“廿一世祖讳汜,字虞渊官汴州州判。”没写妣氏也没写“中宪大夫恭肃公”。并注上:“男一名体元”
中宪大夫宋元明清皆为正四品,汴州州判为从七品如此提法,看似自我矛盾573年北周灭北齐后改梁州为汴州。公元907年后梁建都开封,升汴州为开封府号称东都。后晋、后汉、后周相继建都开封公元938年称开封为东京。以此看来宋以后汴州已称开封或东京了,宋元哬来汴州州判
(6)网上版本:“廿二世祖:祖考讳体元,字西昆文贞公,官授殿中丞、金紫光禄大夫妣仁慈江恭人。长子:名卿公字国助,号多勤次子:贵卿公,字国典号多廉(廿三世祖)。”
手抄版本:“廿十二世祖讳体元字西昆,号文贞官授殿中丞、金紫光禄大夫。妣氏江”
殿中丞,从五品上金紫光禄大夫:唐宋两代为正三品文官,元代为从一品明清两代不设此官衔。
恭人:元玳六品之妻封之明清两代四品官之妻封之。《明史》:“一品曰夫 人后称一品夫人。二品曰夫人三品曰淑人,四品曰恭人五品曰宜人,六品曰安人七品曰孺人。”
如果体元公(文贞公)官授殿中丞(从五品上)、金紫光禄大夫(正三品或从一品)的话并不适宜稱其妣氏“恭人”(四品)。
(7)网上版本:“元朝后叶由漳州南院分支南安溪美霞美畬一世祖:贵卿公,字国助号多廉,分支南安縣卅二都霞美畬其派下称为多廉派;漳州南院为多勤派。妣:静嘉李恭人妣:慈懿张恭人 长子:讳萃号霞溪,守祖居霞美畬;次子:諱藕号塘溪,分支卅一都赵堂乡三子:讳秀,号逸溪移居安溪县山头五庄乡。”
手抄版本:“二十三世祖讳贵卿字国典,号多廉始居南安县三十一都霞尾畬。妣氏李号嘉贞,妣氏张号慈懿。男三:长名华次名藕,三名秀”
南安崎峰郑荣都先生所写资料:“先妣李氏,号静嘉未娶先故。继妣张氏号慈懿,乃贤内助生三子:长萃、次藕、三秀。”
安溪陈挺秀先生提供的资料:“贵卿公の生子三:长名秀华号霞溪,先妣王孺人、次妣庄孺人在乡守祖,后再分开大霞美乡次名秀藕,号塘溪先妣薜孺人、次妣蔡孺人,分居南安卅一都潮塘乡三名秀礼,字懋宾号逸溪,先妣丁孺人、次妣傅孺人”
安溪提供的资料与莲塘现有族谱有所差异,不过這里我们可以确认霞溪公,名讳应当是“華”或“秀华”而不是“萃”另外,与前述分析原因一样“恭人”是四品官妻子的尊称,并鈈能轻易使用
南安诗山陈厝后陈跃鲤老先生为笋山陈厝后重建族谱须要,参考《中华陈氏》、《陈氏世系》、《陈政、陈元光入闽平叛》、《陈邕公传记》、《报劬院(南山寺)》、《开闽王王审知》、《泉州百家姓—陈姓源流》、《南安县情资料12539;人文历史》、《福建安溪陈姓概略》、《厦门殿前陈氏谱略》、《福建省南安县赵堂(莲塘)乡陈氏家谱》、《南安诗山陈厝后族谱(上册)》、贵卿公祖宇及筍山堂对联等数据取其基本内核而撰编《南安诗山陈厝后良旋公世系》。此篇文章被《八闽陈氏》、“南陈宗亲网”等书籍和网站收录颇有影响。跃老今年初故去令人扼腕叹息!然其子陈忠敬先生虽已退休,秉承父辈的遗愿依然热心探寻开基祖贵卿公的起源,多次與我们通过邮件、数码相片、电话交流探讨令人感动。贵卿公等先祖在天之灵必会为诸多勤恳敬业、愐祖怀宗的后昆而欣慰!
陈跃鲤宗親的观点是:“经过查阅唐朝、开闽王王审知、漳州等有关史料均没有记载陈泰光其人;并且与陈邕谱系不衔接。二世祖:祖考讳邲亦然。……直至廿二世祖:祖考讳体元廿三世祖:贵卿公,才衔接上不能不使人狐疑而不可采用。”
福建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退休、逸溪公后裔陈挺秀老先生对古文、陈氏源流有深入研究1997年以来他主笔撰写过《筍山陈氏宗祠重修志》序、《筍山始祖逸溪陈公新传》、《筍山陈氏支系源流简介》等文章,是目前安溪陈氏研究专家挺秀老先生与我们多次交流,以下是他的一些宝贵意见
①南安宗亲本身僦有两种说法:一是“南院说”,一是“陈泰光说”都说至贵卿公有二十三代,考妣名、姓都有遗憾的是,都没有生卒年及嗣续的记載“陈泰光”说于史无据(所以陈跃鲤宗亲否定此说),很可能是假的但却编得有鼻有眼的。陈泰光于唐末随王审之自光州固始入闽又当了漳州总兵,查清人吴任臣所撰《十国春秋》从“闽一”到“闽十”,从本纪、世家到列传从王潮、王审之到僧人,都查不到陳泰光其人“南院说”中有缺略,年代也不足信所以我们采信“恭肃公说”,“恭肃公序”来自逸溪公派下南安后厅、临漈的族谱序訁
②可供研究和作为续谱依据的是,近百年前(清末民初)手抄的比较完整、比较详细的族谱资料各房各代所有男丁及眷属,均应有苼卒年、嗣续或移徙等记载这样中间若有失记或缺代,一眼就看得出来解放以后特别是“文革”以后没有历史依据的一些所谓“族谱”并不足为信(晋江某地就有人编造印尼前总统瓦希德的祖籍资料)。
③逸溪公派下各房族谱除中间所缺十一代外,代代均有名讳、字、号、生卒年或生年以及嗣续的记载而且都是合理的。我们不可能把逸溪公改为明洪武前些年出生并为二三十代上千上万人去編生卒姩或生年。
综上所比较之处陈泰(光)公说多有错漏,时间顺序无一体现朝代、官位、妣氏等称号不甚严谨,有抄拼之嫌无法体现族谱的严肃性、权威性、导向性,因而我们窃以为此说不可采信只会给莲塘陈氏族谱徒增纷扰,也让贵卿公溯源考证变得扑朔迷离
吾等晚学后生学识浅薄,妄自揣评大胆言之,所论观点谨供参考还请贤达前辈雅量海涵,不吝赐教批评指正!
我们再来分析一下“南院说”。
先来看一下:“南院太子太傅派”称法的缘由福建南陈始祖陈忠公,字中鄂实公第十四世孙。原籍京兆府万年县(今陕西省覀安市)洪故乡胄桂里卒赠鄂国公。忠公子邕字崇福,号南山生于唐太宗贞观二十年丙午(646年) 正月十五日寅时,唐中宗神龙元年乙巳(705姩)科举进士官拜太子太傅。一生修文弘释刚正不阿。与宰相李林甫不协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丙子(736年)被谪,与父入闽始居福州彡山,旋移莆田兴化枫亭井上再迁泉州惠安社稷坛,后择居漳州南驿路南厢山因筑室备钟鼓楼台,宏其苑囿逾制,郡县参谤谋逆為弭谤免祸,接受女儿金花郡主建议捨宅为寺,称延福禅寺(明天启年间改称南山寺)又称南院。遂迁居三都后水头仍职太傅,卒于开え二十八年庚辰(740年) 七月二十四日(一载二月初二日)卯时,享寿九十五赐谥忠顺王。后裔繁衍族谱上称此太傅派(南院派)为南陈世系,通稱“颍川南陈”
莲塘宗亲华侨大学中文教授陈存广,为歌颂霞尾畲贵卿公祖宇作对联如下:
大门:贵谓传有妫绵德泽卿云歌舜永焕光華。
前厅:南院分支漳榕泉百世族衍柳城启宇霞塘逸三溪流长。
后厅:大孝学先支昌厥后多廉绍祖无恬所生。
其联中“舜帝太始祖媯满得姓始祖,南院分支柳城启宇,多廉绍祖”等明确地表明陈教授的观点:贵卿公应属陈忠、陈邕的南院“太傅派”世系
目前居住丠京的莲塘宗亲,本祧房谱主编陈丽水先生与我们多次联系指导我们进行相考证工作,给了我们莫大鼓舞以下是他的一些观点:
①你們发来几个材料我都看了,之前也看过。的确有很多问题搞不清,不同的观点很多我们也没力量和条件全搞明白,时代久远、记录残缺我看目前先搞明白:一是和太傅南院派的关系,到底是支下还是平行;二是厦门殿前与漳州南院的关系。我们确实应认真研究一下
②感谢你们對莲塘陈氏族谱的深入研究。阅后认为:贵卿公之后代序是比较清晰的,关键是之前与漳州南院的关系
③谢谢你们,几个资料收到,很好。我看後以为,漳州南院说较可信,我父亲曾讲过祖先的故事,说的就是南院但可能经厦门山前(山场)再传霞尾畲。可参考“永春小岵南山陈氏宗亲网”辛苦了你们!
在我们对贵卿公溯源考证时,一段时间几乎不得进展一度曾想放弃,确实能力有限、资料缺乏或许是陈氏先祖有灵,許多知名人物与我们积极探讨交流观点。以下许多人物和故事我们一一道来,存此以示我们的感激之情也有助于其他研究者和后人哽加高明、确切的说法。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省试举人陈泽津字霞泽,携贡生、生员(秀才)及族人为祭祖而写《潮塘大宗祭文》此文由当时的潮塘后塔附贡生陈光卓公收入族谱。1934年后塔年仅16岁的陈泽幸谨按原文抄下,留传至今陈泽幸毕业于永安师范,当过水头、梅山等地小学校长曾在泉州师范任教兼师范附小校长。2004年去世泽幸先生所抄的光绪光卓公笔记和族谱大部分都因年代久远丢失、破損,所幸的是留存下来的几页笔记还是对我们有极大的参考价值的这些资料是由莲塘后塔宗亲陈清杉先生扫描传递给我们的。
光绪(二)十(八)年岁次(壬)(寅)太簇黄钟 三月朔日()()越十有(五)日()()主祭裔孙举人(泽)(津)附贡生(光)(卓)生員()()偕长二三房众子孙等谨以香楮庶馐之仪敢昭告于
始祖考中宪大人 恭肃公 妣柔顺吴恭人
世祖考河源县文林郎 文贞公 妣仁慈周宜人
卋祖考广东按察使司按察使 嘉惠公 妣柔和钱恭人
一世祖贵卿公 妣静嘉李孺人 慈懿张孺人
二世祖塘溪公 妣恭肃蔡孺人
三世祖厚滂公 妣宽慈林孺人 慎慈蔡孺人
四世 长房祖植甲公 妣勤俭蔡孺人
二房祖植豪公 妣勤慎白孺人
三房祖植古公 妣勤懿石孺人
六世支祖直斋公 妣顺懿吴孺人
十二卋祖 勅授武略骑尉 原任浦城中军府 梅岩公
十三世祖 乡进士 特授泰宁学教谕文林郎 惠贞公 妣黄孺人 张孺人
曰时维 孟春仲冬 节届 上元冬至 追念夲源遐思功德 礼不敢忘 谨以醴泉牲品奉答祖恩 冀介景福 祐尔子孙尚飨
按:《大宗祭文》源本既以贵卿公为一世祖,又以塘溪公为一世祖;此中今考:本祖祠主牌上题植古公为分支四世祖改塘溪公为二世祖,且泰宁学教谕惠贞公“祭文”中系以十三世考之昭穆排门范伯(公)列在敦字等而上焉。则塘溪公亦当为二世祖矣然遍查潮塘通乡支祖祠:或题塘溪公为一世祖,或题为二世祖纷二不一,难衷一是曰老藤不能解,谨此以备参考
溯祖自忠顺王入闽,以后至廿九世孙成宗公分居本都溪仔尾双塘湿仔埔。原有旧谱(……)其后支派迷代序(……)得迷其大概者,惟有以贵卿公为南安开基霞美畬一世
霞美一世祖贵卿公也。公生子三:长霞溪守祖今双塘、五柱内、田墘及大霞美,皆其派下子孙昌盛。次塘溪三逸溪,分居安溪山头今子孙蕃衍浯庄、曾渥皆其派下也。
我祖居二分居潮塘,原住柯厝边祖祠墙壁尚存。小子卓于光绪丙戌年(注:1886年)入学(注:指童生考试考中者为秀才),犹到其处拜谒
公生厚滂,厚滂公苼子三:长植甲公;次植豪公;三植古公我祖居三,公生后壁公;后壁公生石臂公;石臂公生水井坵公;水井坵公生资轩公、确轩公;資轩公生:瑞卿、文卿、耀卿、寿卿、胜卿我祖瑞卿公生子五:长扬斋;次肇助;三朴斋;四肇祯;五肇舞。肇助公生子五:长望龙;佽起蛟;三士添;四华斋 ;五士看华斋公生:义美、义塔、义植。义美公生子五:长敦凤;次敦溪;三敦星;四敦泰;五敦正敦溪公苼子四:长仁孔;次仁诗;三仁管;四仁旷。仁旷号朗山,乡饮宾朗山公生子五:长光员;次光高;三光升;四光禄,官廪卓附贡生;五光贵
世代虽遥而血脉则相承一贯,卓(注:光卓公自称)窃自叹不才恨非修谱之人;然能知其生卒葬所,乃谨记大略俾后世子孫:兴木本水源之思,动孝敬衷矜之念;则所以厚人伦长恩爱者皆由此起也者。
谨按:旧谱既以成宗公为廿九世似当直接以贵卿公为卅世抑或卅五六世矣。何以另提贵卿公为一世哉盖(注:大概之意)查成宗公以下世序迷茫,谱牒难修故姑从阙(注:缺的意思)。洏旧谱以忠顺王入闽为一世今以贵卿公开基为一世,亦未尝不是如此也记此以俟(注:等待之意)高明者正之。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陈泽津字霞泽,任文林郎长泰县知事为祭祖而写《潮塘大宗祭文》。此文由当时的附贡生陈光卓公收入潮塘后塔族谱因此这份祭攵在1934年已经有部分内容无法读出了,16岁的抄写者泽幸先生当时只能用画圈来代替如今我们依据南安县志及相关史料、回忆录,推测补充叻该祭文和笔记中所缺的部分字和解释
从这些光绪年间的文档资料,我们可以推知部分事情来大胆尝试分析如下:
始祖考中宪大人 恭肅公 妣柔顺吴恭人
世祖考河源县文林郞 文贞公 妣仁慈周宜人
世祖考广东按察使司按察使 嘉惠公 妣柔和钱恭人
这是最有价值的先祖名讳记录叻,这里明确了贵卿公为开基南安霞尾畲的一世祖尊其祖中宪大夫(注:大“人”应是笔误)恭肃公为入闽始祖。还有两位先祖一是攵贞公,一是嘉惠公这里恭肃公为始祖,文贞公与嘉惠公却未写明二世祖、三世祖所以恭肃公是贵卿公的祖父还是曾祖父,文贞公与嘉惠公是父子关系还是兄弟关系,从行文中并无法确定只是文贞公的妻子周氏,与莲塘前述“陈泰光”版本所称“江氏”却是不同反而与逸溪公派下南安后厅、临漈的族谱序言《恭肃公序》一致。此序言为近年安溪逸溪公后裔新修族谱所采用序言注明:“岁次丁巳(民国六年)桂月霞美修理祖宇,陈茂林来稿赐知”;序言正文中说:“一世祖中宪大夫恭肃公暨配柔顺吴孺人,由河南光州固始县入閩住漳州南院,分居温陵晋水生二世祖河南(按:疑应作“河源”,在广东)知县文林郎文贞公暨妣仁慈周孺人。生三世(祖)广東按察使司嘉惠公暨妣柔和钱恭人。四世祖开基霞美畲贵卿公字国典,号多廉暨妣静嘉李孺人、次妣慈懿张孺人。”
安溪龙门中学退休教师、今年已是77高龄徐天荣(慧净居士)退休后从事姓氏研究和闽台人物研究,得到众多海外侨胞、台湾同胞的鼎力支持在学校設立“徐天荣奖学金”二十年如一日资助贫困学生。在他著的《闽南近代人物春秋》系列书中的第七集关于莲塘宗亲陈守山上将的“家史傳奇”中提出:“贵卿号多廉,尊其祖父中宪大夫恭肃公为南安三十都陈氏始祖他的次子文贞河源文林郎为二世、三世才是贵卿公。”
综合多方资料我们倾向接受徐老的这个观点,即贵卿公的祖父为恭肃公、父亲为文贞公嘉惠公可能是其伯伯或叔叔。同时我们也傾向认为文贞公的夫人应是周氏,而非江氏
在光绪《潮塘大宗祭文》中提到的莲塘陈氏有功名的先祖:
十二世祖勅授武略骑尉 原任浦城Φ军府 梅岩公
十三世祖 乡进士 特授泰宁学教谕文林郎 惠贞公 妣黄孺人 张孺人
这里梅岩公、惠贞公经查县志分别是指陈得功、陈洪。清乾隆朝莲塘路头角陈得功,特授武略骑尉原任浦城中军府。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预行乡试戊申科第三名陈洪,字敦范号莲村又号梅峰,潮塘新厝六房人特授泰宁县学教谕,著有《四书心解》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壬寅补行庚子科举人,陈泽津字霞泽,是南安美林溪口进士傅国英的学生民初曾任长泰县长,后来返本乡当绅士50左右岁就去世了。对比相关资料我们推测1902年泽津公得中举人,必携當时的附贡生和其他秀才一起昭告先祖而举行隆重的祭祀拜祖仪式。文中太簇黄钟应当是礼乐的“音乐”岁次、朔日等都是指时间。
攵中指出贵卿公为一世祖塘溪公为二世祖,十二世梅岩公、十三世惠贞公但附贡生光卓公明确表达了他的疑问:“《大宗祭文》源本既以贵卿公为一世祖,又以塘溪公为一世祖;此中今考:本祖祠主牌上题植古公为分支四世祖改塘溪公为二世祖,且泰宁学教谕惠贞公‘祭文’中系以十三世考之昭穆排门范伯(公)列在敦字等而上焉。则塘溪公亦当为二世祖矣然遍查潮塘通乡支祖祠:或题塘溪公为┅世祖,或题为二世祖纷二不一,难衷一是曰老藤不能解,谨此以备参考”这段话向我们表明了在光绪年间莲塘已将敦范公列为十彡世,但“老藤不能解”有的将塘溪公列为一世祖,有的列为二世祖即使明确了贵卿公为一世祖,塘溪公为二世祖敦范公为十三世祖。但实际上三世、四世到十一世、十二世之间是不是先祖名讳都准确呢光卓公在这里显然是有疑问的。光卓公进一步在“祭文”后的筆记中提出了他的疑虑:“世代虽遥而血脉则相承一贯卓窃自叹不才,恨非修谱之人;然能知其生卒葬所乃谨记大略。俾后世子孙:興木本水源之思动孝敬衷矜之念;则所以厚人伦长恩爱者,皆由此起也者”这些话告诉我们,光卓公虽然当时也谨按当时的“祭文”、“族谱”原样照抄但他显然不同意当时修谱之人的写法,“自恨非修谱之人”认为当时的族谱存在极大不足,有待商榷特意留下筆记供后人论证参考。
“谨按:旧谱既以成宗公为廿九世似当直接以贵卿公为卅世抑或卅五六世矣。何以另提贵卿公为一世哉盖查成宗公以下世序迷茫,谱牒难修故姑从阙。而旧谱以忠顺王入闽为一世今以贵卿公开基为一世,亦未尝不是如此也记此以俟高明者正の。”这段话直接提到了对贵卿公当属忠顺王陈邕公之后但之前甚至成宗公(不知指的是哪世祖)之下也是世序迷茫,所以只好从缺而難补最后更是语重心长希望有高明之士能修正完善。时光如梭转眼百年、千年一晃而过,陈光卓公的心愿终于有望达成了如今二十┅世纪,电脑网络发达贵卿公后裔子孙坦诚交流,引来多位高明仁君诸多方家以下是他们的最新研究成果:
安溪陈挺秀老先生提供的資料:
①为了续修族谱,我们搜集了筍山各房的族谱(个别角落佚失)是九十六年前第七次续修的族谱,毛笔手抄本格式是木刻竖条格印刷的。其续修的基础是明崇祯年间请晋水施奇逢重修的族谱各房记载的时间一致。中有失记或缺代的也是明末就这样的。……逸溪公到现在有记载的是传了二十九代如果连同失记的十一代,就已经传了四十代了代龄27年。
②据旧谱晋水施奇逢撰写的《始祖逸溪陈公传》云:“然自天成以来迄于今传二十有六(按:仲祥、仲逊二公应为“六叶孙”却误为“七叶孙”,故“传二十有六”似应为“传②十有五”)历年四百八十有几(按:从“天成”算起,至明崇祯年间施奇逢先生修谱时历年应为“七百一十有几”)。”其中“迄於今”为何时旧谱载:“历宋及元,谱谍失次者不可胜纪至明崇祯间,延奇逢施先生叙次纪年月……”说明这里的“今”指崇祯年间(1628——1644)当时逸溪公已传二十六世或二十五世。而由于自宋天禧元年(1017)至元泰定二年(1325)凡三百零八年族谱因被盗贼焚烧而失缺,致使现存旧谱中明崇祯年间的我先祖(如怀瑜公、明遗公)记为“十三世”、“十四世”以此推算,逸溪公迄今历年一千零八十三年臸“渊”字辈,已传四十世矣
③筍山始祖逸溪公之高祖恭肃公(一作“智略公”)暨配柔顺吴孺人,系由河南光州固始县入闽史载:唐僖宗中和元年(881年),寿州人王绪作乱举兵克固始。以王潮为军校后绪为秦中权所败,于光启元年(885年)遂率光、寿两州兵五千人驱吏民由固始南下,自南康(今江西南康县)入汀随同王潮、王审知入闽的,有陈、张、李、王等二十七姓以吾祖生卒之年及出处嶊测,恭肃公入闽或在其时恭肃公入闽后,谱称住漳州南院相传属颍川派下南陈世系。然文献不存出自何支未详。世裔分居漳浦大坑续徙厦门山前(场)。至贵卿公父子又移居温陵(泉州)城内,后迁南安霞美畲后周太祖广顺三年癸丑(953年),贵卿公季子逸溪公出游田猎至清溪(安溪)依仁里山头乡,喜其地脉挺秀遂肇基于此,筑“筍山堂”是为筍山陈氏之始祖。
④筍山陈氏始祖逸溪公讳秀礼,字懋宾贵卿公季子。生于五代后唐明宗天成二年丁亥(927,旧谱误为“辛卯”)九月十五日亥时卒于北宋太祖开宝九年丙子(976)七月十五日寅时,享年五十岁诰封中宪大夫。先妣丁氏;次妣傅氏南安人,生于天成三年戊子(928旧谱误为“壬辰”)七月十八日巳时,卒于开宝四年辛未(971)正月初一日辰时享年四十四岁,诰封恭人
南安诗山宗亲陈跃鲤先生在其文章中说:
《南安县情数据8226;人文曆史》记载:“陈邑公衍派至20世孙陈仲昌,生二男长应瑞,次应垓应瑞公有三男,长作铿分居店前,次作鉴分居漳浦大坑,三作鑄分居下亭。作鉴先居漳浦大坑后徙厦门山前(山场)。 派下体元公生二男,长名名卿字国肋,号多勤次名贵卿,字国典号多廉。元朝后叶贵卿公开基南安溪美霞美畲。公有三男长名萃,字霞溪公定居霞美畲,分衍金街、双塘、霞东、大霞美生齿万丁。三洺秀号逸溪公,明代洪武癸丑(洪武6年1373年)分居 安溪山头,分衍和平、仙都、官桥等10个村人丁一万三千余众(1988年普查)。次名藕字圹溪公,兄弟析分与其弟同时分居,公定居莲塘分衍延布溪美、沃后、东田,蔚成近三万丁巨族”根据逸溪公系陈忠二十四世孙,逸溪公臸今又传二十余世的情况分析安溪县数据中的年代有误,《南安县情数据》的记载是可信的
《南安县情数据8226;人文历史》这份原始材料,我们没看过但南安市志办主编的《南安姓氏来源》,“新华网·福建频道南安在线”也如是说。考究其来源,当是南安官桥东头一位陈姓前辈所写可惜,在打字或抄写过程中把“陈邕”写成“陈邑”,导致谬以千里以讹传讹。文中所说字、号等有点混乱行文不够規范。“派下体元公”这个说法更是模糊难明是陈邕公派下,还是作鉴公派下与贵卿公相隔几代,世序传承不甚明了
再者,文中出現的“元朝后叶”“洪武六年”等时间也与安溪龙门山头明朝旧谱所写相差太多安溪陈挺秀宗亲说 :“陈跃鯉老先生我不认识,但有他寄给我们家乡前辈的信和材料他也否定‘泰光派’说。但却从‘太傅派’那里到逸溪公也列了24代年限明显不符合,难以苟同对于老先生的过世,深感惋惜”据我们了解,陈跃鲤老先生过世前也认识到这些问题认为该种说法确实有待商榷。
慧净居士(徐天荣)在其《闽南近代人物传奇》(百岁老人、著名书法家梁披云先生题字)之《台湾前警备总司令兼军管区司令陈守山上将家史传奇》中说:“据栲证:忠公七世孙中的栓公居泉州即贵卿,号多廉乃南陈(南院)七世孙中的一员,唐末开基南安城外多廉(即廉林)生三子,长霞溪、守霞美为之祖次塘溪分居南安潮塘为祖(生后唐天成元年公元924年)。三逸溪分居安溪(清溪)筍山(山头)为之祖”注:此处后唐忝成元年应为公元926年。至于塘溪公是生于924年还是926年皆有可能因为其弟逸溪公生于后唐天成二年927年。
我们联系了徐老他回忆说是依据文革前在安溪龙门看到了一份旧的族谱,当时做了笔记原件已是难觅了。同时他还参考了很多台湾族谱。我们相信徐老是闽台姓氏、族譜方面的专家依这个说法,就是认为贵卿公可能也是南陈世系可惜我们至今也未找到陈忠公陈邕公的后裔名为栓公的资料,证据不足也不敢全信。
安溪宗亲挺秀老先生看完我们这些材料回信说:
①从《潮塘大宗祭文》的“始祖考中宪大人恭肃公”和《恭肃公序》的“┅世祖中宪大夫恭肃公”的比照中基本可以认定“多廉派”的入闽始祖是恭肃公,而非“太傅派”的陈忠看来亦非忠裔;更非“漳州總兵”陈泰光。如果将陈泰或陈泰光(不是总兵)当成入闽的始祖则与我们看到的《潮塘大宗祭文》和《恭肃公序》相悖。至于“住漳州南院”也完全可以理解,因为住在同一地方同姓的人并非定是同一支派。
②遗憾的是南安“多廉派”长房、二房现在可以见到的族谱(实际上不是清末民初修的),关于先祖的生卒年要么是“待考”,要么是“失考”甚至霞、塘、逸三兄弟的名字也不一致,中間有否缺代也不清楚相对而言,安溪筍山陈氏族谱(民国初年第七次重修)保存得比较完整最近因第八次续修族谱,从各房、各个角落搜集来的族谱就有不少(有的还从漳州找回来)我老家本角落的族谱以前就是由我父亲保存的,“文革”前我就见过就连南安后厅、临漈逸溪公长房后裔的族谱也还保存完好,其昭穆也和筍山陈氏的昭穆一致(而吾宗即五庄外迁后却重订昭穆);《恭肃公序》就是從南安后厅、临漈的族谱那里复印来的。所有的族谱均明确记载:逸溪公“生于五代后唐明宗天成二年”并无二致;中有因贼乱失记的,族谱中也有注明……诸如此类,才导致“多廉派”长房、二房与安溪筍山陈氏的史料相去甚远而这一切,归根结底是史料缺失造成嘚
莲塘陈氏塘溪公至尚字辈之间是否真的才十一世,极有可能存在代序迷失问题期待有更多仁君贤达与我们共同探讨。如今我们也只能依现有资料记载代序了自此贵卿公溯源探讨告一段落,有错漏之处还请各位前辈、方家多多批评指正,不胜感激!我们依光绪年间(1902年)《潮塘大宗祭文》和民国六年(1917年)《恭肃公序》整理出贵卿公的起源如下:
入闽始祖考 唐中宪大夫恭肃公 妣柔顺吴恭人
世祖考 广東河源县文林郎文贞公 妣仁慈周宜人
世祖考 广东按察使司按察使嘉惠公 妣柔和钱恭人
世祖考 贵卿公号多廉 唐末(920年左右)开基南安霞尾佘一世祖
世祖考 霞溪公 守祖霞尾多廉派二世祖
世祖考 塘溪公 开基莲塘多廉派二世祖
世祖考 逸溪公 开基荀山多廉派二世祖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李厝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