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艺术选择鼓励坚持学舞蹈的句子后,3+3选课选什么课程好?

【篇一】鹏之徙于南冥教案

逍遥游(节选)(教案)(苏教版高二必修)

 逍遥游(节选)(教案)

1、初步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一分为二地恰当评价庄子的思想,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2、初步了解庄子形象化说理的风格。

3、领略庄子散文想象丰富、汪洋恣肆的特点。

4、结合课文注释及工具书读通全文,增加文言积累,训练理清思路、把握文旨的能力。

5、掌握相关文言知识:

文言词语:怒、抟、覆、置、负、培、图、志、名、穷、特、匹、辩。

文言句式:其……邪?其……邪;奚以……为?奚以……也?恶……哉。

归纳“则”“乃”“而”的用法。

1、了解本文的结构特点。

2、赏析本文形象化说理的特点。

1、了解庄子世间万物若“有所待”则不自由的思想。

2、理想“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思想。

【教学方法】导读、启发、讨论、总结

1、了解庄子及其文和道家思想;2、初步感知课文内容;3、落实相关基础字词。

我发现大家有一个很好的习惯——每天一诗,这对提高大家的语文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希望大家每天都能落实能坚持下去。大家有没有背过李商隐的《锦瑟》?我们一起来复习背一遍。“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兰亭玉暖日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这里有一个典故“庄生晓梦迷蝴蝶”,大家还记得吗?庄子有一天睡觉,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张开翅膀,在花丛中自由自在的飞舞歌唱。但当他醒来之后,却陷入了沉思:是我做梦变成了蝴蝶,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了我?如果是我做梦变成蝴蝶,为什么我会体会到蝴蝶独有的飞翔之乐呢?如果是蝴蝶做梦便成了我,为什么这一切会出现在我的梦中呢?于是他就跑过去问老子,老子说:“周即蝴蝶,蝴蝶即周。以明道之为一。”老子为什么要这么说呢?我们今天就一起来走进庄子,通过学习《逍遥游》来感受庄子的心灵世界。

庄子生活在社会矛盾及其复杂的乱世。战时,诸侯征战不已,暴君奸臣杀人如麻。他的志向抱负无法在现实中实现,他无法获得生命的自由。于是,他以追求精神上的自由来逃避纷乱的现实。希望在精神上天马行空无所羁绊,让精神的生活去解放作为形体的生命,从而达到物我两忘超然物外的绝对自由。他希望自己就是蝴蝶,摆脱形体的束缚,可以自由自在的飞翔。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作者创作了《逍遥游》。

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1、了解庄子和道家思想;

3、落实相关基本字词。

首先,我们来走近作者,明确相关知识:

1、庄子,名周,战国时宋国人,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与老子并称为“老庄”。道家的主要精神是崇尚自然,主张相对的认识论,认为天地一体,主张无为而治。庄子一生著书十余万言,书名《庄子》。《庄子》共33

2.读过文章后,你们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事物?(鲲鹏)那鲲鹏的形象如何?文章哪里写到鲲鹏?那我们就先来看看文章的第一段。先请全班男生来读第一段。其他同学思考鲲鹏的形象到底是怎样的? 

重点字词句解释:(要求学生在文中圈出加黑的字词)

    北冥有鱼,其名曰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北冥:北海,冥通“溟”。之:(这里做什么?)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主谓结构作状语。之:的。怒:奋起的样子。垂天:天边,垂通“陲”。海运:指大海的波浪汹涌动荡,也说大海运行,翻译的时候就可以直接译为海起风动。….者….也,这是一句判断句。

   大家看第一段,还有没有哪句话不懂,提出来。没有的话,第一组下去,每个同学起来翻译一句,其他组同学找找看,他们有没有哪句话翻译错或者不到位。

   译文:北海有一条鱼,它的名称叫鲲。鲲的大,不知道它有几千里。鲲变化成鸟,鸟的名称叫鹏。鹏的背,不知道它有几千里。奋起而飞,它的翅膀就像挂在天边的云彩。这只鸟,海动风起时就将迁往南方。南海就是大自然的水池。

3.从这段看,大鹏的形象如何呢?作者又是怎样描写这一形象的呢?

明确:鲲鹏形体硕大无比,变化神奇莫测,奋飞时气势壮美。

    从体大、背大、翼大以及活动范围大(长度:从北海到南海;高度:九万里)四个方面极写鲲鹏形象磅礴壮观。用夸张的手法描述鲲鹏,“不知其几千里也”言其形,“若垂天之云”言其翼,“北冥”“南冥”“九万里”言其活动天地,极言鲲鹏形体之大、变化之神奇、飞腾时气势之壮观,一开头就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雄奇壮丽的画卷。

4.给大家两分钟的时间试着把第一段背过来。(看图一起背诵)

5.我们说第一段作者主要向我们描写了神奇莫测的巨鲲大鹏的形象,那第二段写到的鲲鹏又是怎样的呢?

我们还是先请女生一起来朗读第二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这段文字主要讲什么。

重点字词句解释:(要求学生在文中圈出加黑的字词)

    《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志:记载。之:助词,主谓之间取消独立性,主谓结构作状语。抟:环绕而上。一说“抟”当作“搏”(bó),拍击的意思。扶摇:一种旋风(它乘着旋风环旋而上几万里的高空)。“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即海面上急骤的狂风盘旋而上直冲九万里高空。去:离,这里指离开北海。以:凭借。息:大风。以六月息者去,状语后置句,意思是凭借着六月的大风离开了北海。野马:游气。之: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主谓结构作主语。以:用。息:气息。【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这句话说明天地万物各有其不同,也有相同之处。尘埃可以成为雾气,鲲可以成为鹏,积蓄就可以强大。然而,鹏要凭借风,雾气要借助气息,都还有依赖,有所待。】正色:真正的颜色。邪:通“耶”。其:指鲲鹏。【是:指天之苍苍,其远而无所至极。】【高空中的大鹏和地上的人一样,都不能真正认识天。从另一角度说明大鹏受到限制,是不自由的。】

    第二段还有没有哪句话不懂的,提出来。没有的话,第二组下去,每个同学起来翻译一句,其他组同学找找看,他们有没有哪句话翻译错或者不到位。

    译文:《齐谐》是一部专门记载怪异事情的书,这本书上记载说:“鹏鸟迁徙到南方的大海,翅膀拍击水面激起三千里的波涛,海面上急骤的狂风盘旋而上直冲九万里高空,离开北方的大海用了六个月的时间方才停歇下来”。山野中的雾气,尘埃,都是大自然里各种生物凭借气息吹拂它们的。天空是那么湛蓝湛蓝的,难道这就是它真正的颜色吗?抑或是高旷辽远没法看到它的尽头呢?鹏鸟在高空往下看,不过也就像这个样子罢了。

5.这段话引述所谓《齐谐》的记载,来证明大鹏南飞是可信的。作者还描写了高空中的游气奔腾和微尘浮动情形,接着以人仰视天空的经验来比说,说大鹏在九万里高空俯视下界,也如同下界的人仰视高空,只见莽莽苍苍,难辨其“正色”。那么回到刚才我们提出的问题,这个段落中的鲲鹏又是怎么样的呢(还只是神奇巨大吗)?

明确:大鹏南迁徙到南海要“去以六月息者”,它也有所待,有局限。

6.给大家两分钟的时间试着把第一段背过来。(看图一起背诵)

7.接下来,大家齐读第三段,思考这段主要讲什么?

重点字词句解释:(要求学生在文中圈出加黑的字词)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19)。而后乃今培风(20),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21),而后乃今将图南。

    覆:倾倒。坳:坑凹处,“坳堂”指厅堂地面上的坑凹处。芥:小草。胶:粘住不动。而:连词,表并列。复:承载。斯:则,就。而后乃今:意思是这之后方才;以下同此解。而:连词,表承接。培:凭借。而:连词,标承接。莫:这里作没有什么力量讲。夭阏(è):又写作“夭遏”,意思是遏阻、阻拦。“莫之夭阏”即“莫夭阏之”的倒装。图南:图谋飞往南方。

    这段,还有没有哪句话不懂?没有的话,第三组下去,每个同学起来翻译一句,其他组同学找找看,他们有没有哪句话翻译错或者不到位。

    译文:再说如果水汇积不深,它浮载大船就没有力量。如果倒杯水在庭堂的低洼处,那么小小的芥草也可以给它当作船;如果搁置杯子就粘住不动了,因为水太浅而船太大了。风聚积的力量不雄厚,它托负巨大的翅膀便力量不够。所以,鹏鸟高飞九万里,狂风就在它的身下,然后方才凭借风力飞行,背负青天而没有什么力量能够阻遏它了,然后才像现在这样飞到南方去。(注意:前三句话有三个“则”,解释为“那么”,因此要补出四个“若”,解释为“如果”,从而使语意连贯。)

1.熟读全文,熟背1-3自然段。

2.预习4-5自然段。

3.掌握并落实1-3字词句。

一.齐读(背)文章1-3段

二.检查上节课字词意掌握情况。

    北冥有鱼,冥通“溟”;垂天之云,“垂”通“陲”;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邪”通“耶”。

    怒而飞:奋发;志怪者也:记载;而后乃今培风: 然后才开始;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表选择;其视下也: 代词。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宾语前置,生物凭借气息吹拂它们。

1.上节课,我们主要讲了鲲鹏的形象,巨大、变化、神奇、壮观,作者还用野马、尘埃等小的事务来烘托出鲲鹏巨大的形象。但如此巨大的鲲鹏也是有所待的。它要凭借“海运”“六月息者”,他仍有所待。不仅是鲲鹏,其实世间万物都是有所待的。作者又是怎么来论证的呢?我们一起再来看第三段。

2.上节课,我们讲到了这段的重点字词,下面我们再一起来巩固一下。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19)。而后乃今培风(20),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21),而后乃今将图南。

    覆:倾倒。坳:坑凹处,“坳堂”指厅堂地面上的坑凹处。芥:小草。胶:粘住不动。而:连词,表并列。复:承载。斯:则,就。而后乃今:意思是这之后方才;以下同此解。而:连词,表承接。培:凭借。而:连词,标承接。莫:这里作没有什么力量讲。夭阏(è):又写作“夭遏”,意思是遏阻、阻拦。“莫之夭阏”即“莫夭阏之”的倒装。图南:图谋飞往南方。

    这段,还有没有哪句话不懂?没有的话,第三组下去,每个同学起来翻译一句,其他组同学找找看,他们有没有哪句话翻译错或者不到位。

    译文:再说如果水汇积不深,它浮载大船就没有力量。如果倒杯水在庭堂的低洼处,那么小小的芥草也可以给它当作船;如果搁置杯子就粘住不动了,因为水太浅而船太大了。风聚积的力量不雄厚,它托负巨大的翅膀便力量不够。所以,鹏鸟高飞九万里,狂风就在它的身下,然后方才凭借风力飞行,背负青天而没有什么力量能够阻遏它了,然后才像现在这样飞到南方去。(注意:前三句话有三个“则”,解释为“那么”,因此要补出四个“若”,解释为“如果”,从而使语意连贯。)

3.这段作者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论证了什么?

    明确:运用了(1)类比论证,以水喻风,以杯水可载大舟喻大风可负大鹏,结论就是成功必须有所待。(2)对比论证,有两重对比,一是不厚之风与九万里旋风对比,不厚之水载草芥与载杯对比,都是为了鲜明地指出凭借外物的重要性。

    [补充:类比和对比都是两个不同的事物进行比较。对比论证:是一种常用的、有说服力的论证方法。把两种事物加以对照、比较后,推导出它们之间的差异点,使结论映衬而出的论证方法。事物的特证和本质在对比中最容易显露出来,特别是正反相互对立的事物的 比较,具有极大的鲜明性,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经过对比,正确的论点更加稳固。对比论证:这种方法可以增强论证的鲜明性,使读者清楚作者赞成什么,反对什么。如文章中“不厚之风与九万里旋风”形成对比,就是为了突出九万里旋风。“不厚之水载草芥与载杯”对比,也是为了突出“置杯焉则胶”。

    类比论证:对比重在对事物间的差异性的揭示,而类比则着重于对事物间共性的展现。类比法是将性质、特点在某些方面相同或相近的不同事物加以比较,从而引出结论的方法。类比论证,是根据一种事物的某些特征来证明另一种事物也有类似特征的论证方法。它抓住两种事物相同或相似的特征进行类比推理,把抽象的道理具体化,以启发人思考。这种论证,一定要找准类比点。不管是自然现象的类比,还是古今中外事实的类比等。都要找出类比事物和所要证明道理之间的共性。如《邹忌讽齐王纳谏》。

比喻是一种修辞手法。从这个角度讲,议论文中运用比喻,是以具体的事物把抽象的道理形象地表达出来,借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因而又常借用比喻的方法来进行论证。]

4.从文章的前三段中,我们知道,“大” 的代表鹏鸟也“有所待”。但是有两个小动物却在嘲笑它,它们为什么笑呢?下面我们请一个同学来读文章第四段,其他同学来思考这个问题。

重点字词句解释:(要求学生在文中圈出加黑的字词)

    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

    决:迅疾的样子。抢:突过,着落。榆枋:两种树名。时则:有时就。不至:意议为“飞不上去”。控:投下,落下来。奚以:介宾倒置,何以,凭什么。为:句末疑问语气词。奚以…为:为何要…呢?之:去到,动词。南:方位名词活用作动词。【它们为什么笑?因为它们自以为得到逍遥,进入自由的境地,从而嘲笑鹏鸟高飞远行的壮举。那作者的态度又是怎样的呢?我们接着看】适:往,去到。莽苍:指迷茫看不真切的郊野。反:通“返”,返回。犹:还。果然:饱的样子,古今异义。适:去,往。宿:这里指一夜。之:这,代词。二虫:指上述的蜩与学鸠。【作者态度如何?(批驳)那又是怎样批驳的呢?明确:作者以行路备粮的比喻进行反驳:无论是到野外的人还是到远方的人都需要吃饭;无论是鹏还是蜩,都需要依靠风力才能飞翔。“适莽苍者”“适百里者”“适千里者”的备粮各有不同是因为行程远近不一样。鹏鸟、蜩蝉、学鸠体形不一样,因而凭借的风力不一样。蜩和学鸠嗤笑鹏其实是认识不到自己与鹏的差异和自身的“所待”,所以作者直斥其无知。用原文的话即:小知不及大知。】

    这段,还有没有哪里不懂?没有的话,第四组下去,每个同学起来翻译一句,其他组同学找找看,他们有没有哪句话翻译错或者不到位。

    译文:寒蝉与小灰雀讥笑它说:“我从地面急速起飞,碰着榆树和檀树的树枝,常常飞不到而落在地上,为什么要到九万里的高空而向南飞呢?”到迷茫的郊野去,带上三餐就可以往返,肚子还是饱饱的;到百里之外去,要用一整夜时间准备干粮;到千里之外去,三个月以前就要准备粮食。寒蝉和灰雀这两个小东西懂得什么!

5.给大家两分钟的时间试着把第四段背过来。(看图一起背诵)

7.我们知道,大至鹏鸟,小至尘埃,它们的活动都“有所待”,都是不自由的。那此间有没有什么差别呢?好,我们先请一个同学来阅读文章的第五自然段,大家思考一下这段主要是讲什么?

重点字词句解释:(要求学生在文中圈出加黑的字词)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知:通“智”,智慧。及:动词,比得上,这里意译为“了解”。其:代词,他们,即“小知”“小年”;朝:清晨。晦朔:一个月的最后一天和最初天。蟪蛄:即寒蝉,春生夏死或夏生秋死。冥灵:传说中的大龟,一说树名。大椿:传说中的古树名。根据前后用语结构的特点,此句之下当有“此大年也”一句,但传统本子均无此句。彭祖:古代传说中年寿最长的人。乃今:而今。以:凭。特:独。闻:闻名于世。匹:配,比。

    这段,还有没有哪句话不懂?没有的话,第四组下去,每个同学起来翻译一句,其他组同学找找看,他们有没有哪句话翻译错或者不到位。

    译文:小聪明赶不上大智慧,寿命短比不上寿命长。怎么知道是这样的呢?清晨的菌类不会懂得什么是晦朔,寒蝉也不会懂得什么是春秋,这就是短寿。楚国南边有叫冥灵的大龟,它把五百年当作春,把五百年当作秋;上古有叫大椿的古树,它把八千年当作春,把八千年当作秋,这就是长寿。可是彭祖到如今还是以年寿长久而闻名于世,人们与他攀比,岂不可悲可叹吗?

8.本段第一句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小知不及大知”承上文,小结第四段内容;“小年不及大年”启本段下文。

那文章又是论证“小年不及大年”?

明确:例证:小年(朝菌、蟪蛄、众人)

9.你们认为朝菌、蟪蛄、冥灵、彭祖、大椿是逍遥的吗?众人希望和彭祖一样长寿,如何理解作者的“不亦悲夫”?

明确:不逍遥,因为它们都受到了年的限制。人只看到了自己的寿命没有彭祖长,而没有看到其实彭祖的寿命相对于冥灵、大椿还是很短的,而即使大椿、冥灵能活多少万年,它们的寿命仍然是有尽的,而不是“无穷”的。所以,庄子认为人们可悲的地方在于不懂得彭祖的生命也是有限的,一样受到年的牵制。这里,庄子仍进一步阐发要泯除大小之见,对任何事物不要虚妄分别的观点。

10.小结:本段深入阐述的是蜩与学鸠笑鲲鹏的原因全在于生命之短暂,他们自身生命的局限性决定了其必然见识短浅。可见“小知不及大知”与“小年不及大年”不是并列关系,而是深入一层的关系。也就是说这段是对上段文字的再深入。

11.给大家两分钟的时间试着把第四段背过来。(看图一起背诵)

 1.熟读全文,熟背1-5自然段。

2.预习第6-7自然段。

3.掌握3-5字词句。

一.齐读(背)文章1-5段

二.检查上节课字词意掌握情况。

三餐而反,“反”通“返”;小知不如大知,“知”通“智”

众人匹之,不亦悲乎:比。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哪用飞到九万里的高处再往南去呢?

之二虫又何知! 这两只虫子又知道什么?

奚以知其然也?凭什么知道它是这样的呢?

1.上节课,我们讲到了自然界万物都有所依靠,有所待。大到鲲鹏,小到蜩与学鸠、野马尘埃还有大舟、草芥、事物,都是有所待的。作者举了蜩与学鸠嘲笑鲲鹏的例子,说明“小知不及大知”;用了朝菌、蟪蛄、众人(小年),冥灵、大椿、彭祖(大年)的例子进一步阐述“小知不及大知”是因为“小年不及大年”。可见,小大还是有区别的。接着作者又怎么来论述呢?我们来看文章的第六段,大家先齐读文章,落实字词。

2.重点字词句解释:(要求学生在文中圈出加黑的字词)

    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曰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太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汤:商汤。棘:汤时的贤大夫。已:矣。【“是”是这样的意思,“这样”表明下面的例子蕴含的道理和前面的一样,那么这个道理指什么?明确:“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穷发:不长草木的地方。焉:兼词,于此,在这里。修:长。羊角:旋风,回旋向上如羊角状。绝:穿过。斥鴳:一种小鸟。彼且奚适也:倒装句,奚:代词,何,哪里,适:动词,到,往;(彼且奚适也:疑问代词宾语前置)仞:古代长度单位。至:极点,飞之至:飞翔的最高境界。辩:通作“辨”,辨别、区分的意思。【这里,作者对斥鴳嘲笑鲲鹏的态度如何呢?从那句话可以看出?明确:反对,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此小大之辩也。用一个合适的成语来来概括斥鴳对鲲鹏的笑叫什么?明确:燕雀焉知鸿鹄之志。】

    这段,还有没有哪句话不懂?没有的话,这组下去,每个同学起来翻译一句,其他组同学找找看,他们有没有哪句话翻译错或者不到位。

    译文:商汤询问棘的话是这样的:“在那草木不生的北方,有一个很深的大海,那就是‘天池’。那里有一种鱼,它的脊背有好几千里,没有人能够知道它有多长,它的名字叫做鲲,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鹏,它的脊背像座大山,展开双翅就像天边的云。鹏鸟奋起而飞,翅膀拍击急速旋转向上的气流直冲九万里高空,穿过云气,背负青天,这才向南飞去,打算飞到南方的大海。斥鴳讥笑它说:‘它打算飞到哪儿去?我奋力跳起来往上飞,不过几丈高就落了下来,盘旋于蓬蒿丛中,这也是我飞翔的极限了。而它打算飞到什么地方去呢?’”这就是小与大的不同了。

3.看到这里,有些同学不免要发问,这里不是对第1—4段内容的重复吗?大家看看是不是?再写鲲鹏有何作用?

    不完全重复。一是详略不同,描写也有异:对于鹏之背,前者为“不知其几千里也”,后者为“背若泰山”;对于“扶摇”,前者没有描述其形状,后者用“羊角”描其状;二是内容也不同,汤之问棘是史事,《齐谐》是俳谐之书,记载怪异之事的;这里明确将凭借云气,上文形象地称“野马”“尘埃”;这里是斥鴳嘲笑,上文是蜩与学鸠嘲笑。这里并非简单重复,而是同中有异,是对前文内容的补充、印证,与朝菌、蟪蛄、众人;大年有:冥灵、大椿、彭祖。第六段作者运用汤之问棘的史实,大的代表鲲鹏,小的代表斥鴳,进而揭示小大之辩。(结合ppt的图表一起讲解)

5.可见,自然间万物都是有所待,还有所待都有小大之辩。那在社会中呢?社会中的人是不是也都有所待呢?我们一起来看文章的最后一个部分。大家先一起来朗读文章的最后一段,思考一下,这里作者提到了哪些人?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回到刚才的问题:这里作者讲到了哪些人?

明确:(1)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知”通“智”,才智。效:胜任;比:符合;合:投合;征:使动用法,使信任。那连起来是什么意思?(请一生回答)所以那些才智能够胜任一官的职责,品行顺应一乡的风俗人情,品行能够符合一国之君的要求,而使一国之人信任的人,他们看待自己,也像这样。

   这里注意一下,以前的课文中把“而”看成通假字,通“耐”,能力的意思,那也就是说这四句话实际是并列的关系,表示四种人。如果在练习中有做到,大家也应该会写。而在我们现在的课文里,“而”相当是连词,表递进。第四句话是对前三句的概括,实际写的就是一种人,即“征一国者”。

    对这几种人作者是怎么评价的呢?明确:“其自视也,亦若此矣”,他们看自己也像蜩、学鸠、斥鴳看自己一样,可见,作者也是反驳的。

(2)宋荣子。作者说“宋荣子犹然笑之”,犹然:喜笑的样子。宋荣子为什么笑呢?他又是怎样的呢?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举:全。誉:赞誉,夸赞。加:更加。劝:劝勉。非:非难。沮:沮丧。定:认识。分:分别。辩:通“辨”,分别,分辨。境:界限。数数然:这里可解释为急功近利。那这几句话连起来怎么解释呢?(一生回答)明确:全世界的人都夸赞他,而不更加感到劝勉,全世界的人都非难他,而不感到更加沮丧,审定自我和外物的区分,分别荣誉和耻辱的界限,就这样罢了。他在世上没有急功近利的样子。

   作者对宋荣子的态度又如何呢?明确:反驳。“斯已矣”“虽然,犹有未树也”,虽然:即使这样。可见,宋荣子也还是不自由的。

(3)紧接着,作者又举了第三类人:列子。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夫:发语词。御风:乘风。泠然:轻妙飘然的样子。旬:十天。有:“有”通“又”。反:“反”通“返”,返回。致福:求福。列子乘风而行,轻妙之极,十五天后返回,他对于求福的人来说,没有急功近利。

    那作者又是怎么评价他的呢?“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虽:虽然。在作者看来,他还是跟大鹏一样,要凭借大风。

6.我们刚才讲到了三种人,他们都是不逍遥的,未达逍遥之境。那什么才是逍遥游呢?怎样才能达到逍遥游?

明确: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乘:顺应。御:驾御,把握。六气:即阴、阳、风、雨、晦、明。辩:“辩”通“变”,变化。彼且恶乎待哉:宾语前置,他们还凭借什么呢。整句话什么意思呢?(请一生回答)明确:顺应天地万物的法则,把握六气的变化,而在无穷无际的境界中遨游的人,他们还凭借什么呢?

    什么人才能达到这样的境界?“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真正自然的人没有自我的偏见,神人没有要建功立业的偏见,圣人没有名实的偏见。无己:自我的偏见;无功:建功立业的偏见;无名:没有名实的偏见。

   无己即:忘掉自我,不受外物的束缚,达到恬淡自适的境界。无功即:去掉功名利禄之心,不汲汲追逐外物。无名即:忘怀荣辱得失,褒贬任人。

7.你们是怎么看待这样的人的?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这样的人吗?

    为加深大家的理解,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几则对逍遥游境界的描写。

(1)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 。  《逍遥游》

焉:于此。乘:驾御。御:驾御,把握。

在遥远的姑射山上,住了一个神人,肌肤有如冰雪一样洁白,容态有如处女一般柔美。不吃五谷,吸清风饮露水。乘着云气,驾御飞龙,而翱翔于四海之外。

(2)至人神矣!大泽焚而不能热,河汉沍而不能寒,疾雷破山飘风振海而不能惊。若然者,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

    焚:烧。热:使动用法,使…热。沍:封冻。寒:使动用法,使…寒冷。惊:使动用法。使…震惊。

    至人实在是神妙啊!林泽焚烧不能使他感到热,黄河、汉水封冻了不能使他感到冷,迅疾的雷霆劈山破岩、狂风翻江倒海不能使他感到震惊。假如这样,便可驾驭云气,骑乘日月,在四海之外遨游。

(3)古之真人……登高不栗,入水而不觉湿,入火而不觉热。

总结:大家感觉怎么样?她真的是“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达到了逍遥之境。只是这种人可能就是我们所说的神仙了。在现实社会中,我们能够努力做到第一种人,已经是很好了。

8.大家再看一下文章的最后一段,看看还有没有那句话不动不太理解的提出来。

    明确翻译:所以,那些才智足以胜任一个官职,品行合乎一乡人心愿,道德能使国君感到满意,而能使一国之人信任的人,他们看待自己也像是这样啊。而宋荣子却讥笑他们。世上的人们都赞誉他,他不会因此越发感到劝勉,世上的人们都非难他,他也不会因此而更加沮丧。他清楚地划定自身与物外的区别,辩别荣誉与耻辱的界限,不过如此而已呀!宋荣子他对于整个社会,从来不急急忙忙地去追求什么。虽然如此,他还是未能达到最高的境界。列子能驾风行走,那样子实在轻盈美好,而且十五天后方才返回。列子对于寻求幸福,从来没有急急忙忙的样子。他这样做虽然免除了行走的劳苦,可还是有所依凭呀。至于遵循宇宙万物的规律,把握“六气”的变化,遨游于无穷无尽的境域,他还仰赖什么呢!因此说,道德修养高尚的“至人”能够达到忘我的境界,精神世界完全超脱物外的“神人”心目中没有功名和事业,思想修养臻于完美的“圣人”从不去追求名誉和地位。 

四.老庄思想的积极意义(依时间可安排内容):

人们置身于自然社会中,不能不受到客观法则的限制,这是必然的痛苦,庄子告诉我们安时处顺,则穷通自乐;人们在蝇营狗苟地追求名利时,常会扭曲本性、迷失自我,庄子告诉我们敝屣富贵、淡泊荣利,则能悠游自得。儒家强调的是入仕的精神,但在仕途上顺利的又有几人?道家强调的出世精神可以说是无数失意之人的精神良方。如果说儒家思想是粮店,是我们立身处世之根本,那么道家思想就是药店,在我们处于精神困境中时,不妨去向老庄寻一剂良药。

2.完成《导与练》相关内容。

1.理清《逍遥观》的论证思路及主旨。

2.鉴赏本文的写作技巧及艺术特色。

3. 理解庄子《逍遥观》中体现的积极的问题。

二.检查上节课字词意掌握情况。

我们首先来检查字词落实情况,复习上节课的内容。(显示ppt)

此大小之辩也:“辩”通“辨”

故夫知效一官:“知”通“智”

辩乎荣辱之境:“辩”通“辨”

旬有五日而后反:“反”通“返”;“有”通“又”

而御六气之辩:“辩”通“变”

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勉励

举世非之而不加沮:沮丧

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拼命追求的样子

彼且奚适也?它将要飞到哪里去呢?

彼且恶乎待哉?那将要凭借什么呢?

文章一开始向我们论述了自然界万物皆有所待。写了鲲鹏、大舟、草芥、杯、蜩与学鸠的例子。紧接着,文章又向我们论述了所待皆有小大之辩。通过蜩与学鸠嘲笑鲲鹏, “行路备粮,所待不同”的比喻论述了“小知不及大知”。紧接着作者又向我们论述了小知不及大知实际上是因为——小年不及大年。小年有:朝菌、蟪蛄、众人;大年有:冥灵、大椿、彭祖。第六段作者运用汤之问棘的史实,大的代表鲲鹏,小的代表斥鴳,进而揭示小大之辩。除自然间万物皆有所待,皆有小大之辩外,社会人物也有所待。作者向我们列举了三类人:征一国者、宋荣子、列子。他们都是有所待的。那什么才是逍遥游呢?用文中的话说就是“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什么人才能到达逍遥游的境界呢?“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只有至人,神人,圣人才能达到逍遥游的境界。

四. 文章主旨分析。

学了课文之后,你们觉得文章主要表达了什么呢,或者说文章的主旨是什么呢? 

明确:追求一种“无所待”的精神自由的逍遥境界,即顺应万物的本性,悠然自在,适心任性,达到物我一体的精神上的绝对自由,这种消除了物我对立,使精神与道融和为一,超越一切现实的矛盾,步入超越现实的绝对自由。

本文从超越时空、阐明必然入手,宣扬了自由的妙旨;大至高飞万里的鹏鸟,小至蜩与学鸠,世间万物都是有所待而不自由的。只有消失物我界限,无所待而游于无穷,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才是绝对的自由,这就是逍遥游。

五.写作技巧及艺术特色分析。

我们通过学习知道,“无己”、“无功”、“无名”是庄子追求精神上的绝对自由的途径和最高境界,任何人只要摆脱了功名利禄的束缚,忘怀世间的毁誉得失,超越一己的生死界限,便会达到物我两忘,怡然自得的逍遥。既然最后一自然段很清楚地写出了主旨,把前面两个自然段删掉会不会更好?文章先写了不逍遥再点出逍遥,这实际上是怎样的写法?

明确:庄子是采用了欲扬先抑、欲擒故纵的写作方法。即使大鹏遨游是如此的壮美,也算不上已达到“逍遥”的境界,因为大鹏飞徙南海,“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接着作者有创造了宋荣子和列子的故事说明他们也没有“逍遥”,一个个例子被层层推出来,最后才画龙点睛地端出正面的观点,从而使文章波澜起伏。

第一节课,我们介绍庄子时曾说到,庄子的文章及其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经过三堂课的学习,你们觉得文章有哪些艺术特色呢?    

明确:(1)借用寓言说理。《逍遥游》运用大量的寓言把“无所待”的思想寄托于生动的形象之中,以寓言作比喻,寓哲理于离奇的想象和形象化的描写之中。文中的一系列寓言,都写得奇幻无比而又形象逼真。例如本情为理中之情,理为情中之理,情和理相映生辉,水乳交融。《逍遥游》中庄子把自己的思想主张融入到作品中,寄寓了他对社会人生深刻的体验和感悟:真正的逍遥游是要“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也就是要达到至人、神人、圣人那样忘我、无为、无用、无所待的绝对自由的精神境界。

六.庄子“逍遥观”的积极的意义。

1.人们置身于自然社会中,不能不受到客观法则的限制,这是必然的痛苦,庄子告诉我们安时处顺,则穷通自乐;人们在蝇营狗苟地追求名利时,常会扭曲本性、迷失自我,庄子告诉我们敝屣富贵、淡泊荣利,则能悠游自得。儒家强调的是入仕的精神,但在仕途上顺利的又有几人?道家强调的出世精神可以说是无数失意之人的精神良方。如果说儒家思想是粮店,是我们立身处世之根本,那么道家思想就是药店,在我们处于精神困境中时,不妨去向老庄寻一剂良药。

2.如何理解作者塑造的大鹏形象? 

从庄子的褒贬来看,如果说庄子的“逍遥观”就是无为,就是顺应自然,那么为何作者对鲲鹏做了大量浪漫奇丽的描写,而对于蜩与学鸠,对于斥鴳,都是毫无保留的否定?作者从原则上否定了大鹏,认为它的展翅高飞还要凭借海运,并非真正的逍遥。但是,作者又义正辞严地驳斥蜩与学鸠的嘲笑,强调指出有“小大之辩”,并且三次浓墨重彩,不避重复地描绘大鹏的雄伟形象,热爱之情跃然纸上,这是为什么呢?

明确:庄子在逍遥游中提到“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由此可以想象鲲是多么巨大的鱼啊!汪洋大海在他眼中,恐怕也只是像游泳池一般吧!尔雅解释:“鲲,鱼子也。”小鱼能长到几千里长,是非常不容易的。可是,鲲并不以此自满,他“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鲲不管长到如何巨大,仍只能游在海中,是平面的动物,过的仍是有涯、有畔、有限的北冥生活。直到他化而为鹏,才能脱离海的范围,上下四方,任其游走。由小而大,只是生命的成长;由大而化,是境界的提升。鲲虽大,但不以此自满,他化为鹏,向另一个更高远的目标“南冥”飞去。

人也如此。矮小者安于矮小,貌丑者不以貌丑为恶,这也算是一种逍遥。由于矮及丑是形体所限,不是人力可以改造的,能自适自安是无可厚非。但是,这并不是逍遥的真意。如果智浅者安于智浅,德浅者安于德浅,由于智慧及德行不是形体所限,而是人力可以加以改造的,但是却自满自视而不加以求进,这是消极的颓废思想,并不是逍遥的境界。人们都安于现状,短视近利,丝毫不知道有更上一层的目标可以追寻。于是,庄子便提出了大到无法想象的鹏鸟,使人们听到从未听说过的事,强迫人们去想以前从未想过的事,而不再只是局限于目前的短暂事物。庄子提出鹏鸟,是告诉人们还有一个更高更远的目标要追寻,而不能自满于现况。 

七.课外延伸:(视课堂时间而定)

《庄子*逍遥游》中的成语:鹏程万里/扶摇直上

这个故事出于《庄子*逍遥游》。北冰洋里有条鱼,名字叫做鲲,鲲的躯体,不知道有几千里大。鲲后来变成一只鸟,名字叫做鹏。鹏就是传说中的凤凰。鹏的背就不知道有几千里长。当海风吹起的时候,鹏就飞往南极。它乘着旋风直飞上九万里高空,鼓动双翅,仿佛是遮住天空的云,溅起的水花,就有三千多里。 

后来,人们把一个人有远大的前途叫做鹏程万里,把仕途顺利称为扶摇直上。唐朝诗人李白曾说:大鹏一朝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我国领导人有起名为万里的,就是根据这个典故,取鹏程万里的意思。

记得故乡有个村子叫“槐树下”,村里的人都姓石。甲、乙两户人家同时生了儿子。还没上户口的时候,有一天,甲、乙两家的母亲(孩子的奶奶)在路上遇见了。甲母就问乙母:“你家孙子起的什么名字?”乙母说:“叫鹏飞。”甲母听了摇摇头说:“不好听。鹏啊鹏的,跟打枪一样。”乙母回家后连忙和家里人商量改名。过了几天,两家都去报完户口了。甲母和乙母又在路上碰到。甲母问:“你家孙子现在叫什么名字了?”乙母说:“叫石磊。你家孙子呢?”甲母说:“我家孙子啊,他叫鹏飞。”这个鹏程万里的名字就这样被甲家骗去了。

八.分析讲解《导与练》相关练习。

(1)复习并背诵全文。

(2)完成课外相关练习。

(3)课后阅读更多有关庄子的文章,提高自身修养。

【篇二】鹏之徙于南冥教案

逍遥游(节选)(教师中心稿)

逍遥游(节选)   庄子

湖南省岳阳市岳化一中 李亚权

[教学目的] ①理解本文以寓言故事设喻来说明道理的方法。

      ③理解庄子追求绝对自由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庄子“逍遥游”的人生境界,借助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比喻来说明深刻的道理的方法。难点是“汪洋自恣以适己”的写法

第一课时,疏通文意,朗读课文

教学要点:了解庄子与《庄子》,熟读课文,理解文意。

《秋水》——用寓言故事说理:个人见识有限,骄傲自满,就会贻笑大方。——庄子的很多思想,都是通过寓言故事来表达的。《逍遥游》用运用寓言来说理。

逍遥,也作“消摇”,意思是悠游自得的样子;“逍遥游”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地活动,指无所依赖、绝对自由地遨游永恒的精神世界。“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傲倪于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天下》)

逍遥游是庄子所描述的最高的人生境界,是老子“无为”思想的进一步阐发,是道家的核心思想。因此课文在《庄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庄子(公元前369-前286年),名周,战国时宋国人。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庄子生活在一个社会矛盾极其复杂的时代,做过漆园吏。他对现实不满,不与统治阶级合作。相传楚王曾经用千金聘礼请他为相,被他拒绝。 

庄子的生平事迹流传下来的不多,我们仅能从《史记》和《庄子》中了解一点零碎的东西。他对后人的影响主要是《庄子》一书。〈《庄子》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文笔汪洋态肆,想象奇特丰富,气势波澜壮阔。《庄子》共33“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郭沫若说:“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庄子与鲁迅》)也有人称他的作品是“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庄子天才卓绝,聪明勤奋,“其学无所不窥”(《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并非生来就无用世之心。但是,“而今也以天下惑,予虽有祈向,不可得也”(《庄子?天地》)。一方面“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胠箧》)的腐败社会使他不屑与之为伍,另一方面,“王公大人不能器之”(《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的现实处境又使他无法一展抱负。人世间既然如此沉浊,“不可与庄语”(《天下》),他追求自由的心灵只好在幻想的天地里翱翔,在绝对自由的境界里寻求解脱。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他写出了苦闷心灵的追求之歌《逍遥游》。 

 本“鹏鸟迁徙到南方的大海,翅膀拍击水面激起三千里的波涛,海面上急骤的狂风盘旋而上直冲九万里高空,离开北方的大海用了六个月的时间方才停歇下来”。春日林泽原野上蒸腾浮动犹如奔马的雾气,低空里沸沸扬扬的尘埃,都是大自然里各种生物的气息吹拂所致。天空是那么湛蓝湛蓝的,难道这就是它真正的颜色吗?抑或是高旷辽远没法看到它的尽头呢?鹏鸟在高空往下看,不过也就像这个样子罢了。再说水汇积不深,它浮载大船就没有力量。倒杯水在庭堂的低洼处,那么小小的芥草也可以给它当作船;而搁置杯子就粘住不动了,因为水太浅而船太大了。风聚积的力量不雄厚,它托负巨大的翅膀便力量不够。所以,鹏鸟高飞九万里,狂风就在它的身下,然后方才凭借风力飞行,背负青天而没有什么力量能够阻遏它了,然后才像现在这样飞到南方去。寒蝉与小灰雀讥笑它说:“我从地面急速起飞,碰着榆树和檀树的树枝,常常飞不到而落在地上,为什么要到九万里的高空而向南飞呢?”到迷茫的郊野去,带上三餐就可以往返,肚子还是饱饱的;到百里之外去,要用一整夜时间准备干粮;到千里之外去,三个月以前就要准备粮食。寒蝉和灰雀这两个小东西懂得什么!

小聪明赶不上大智慧,寿命短比不上寿命长。怎么知道是这样的呢?清晨的菌类不会懂得什么是晦朔,寒蝉也不会懂得什么是春秋,这就是短寿。楚国南边有叫冥灵的大龟,它把五百年当作春,把五百年当作秋;上古有叫大椿的古树,它把八千年当作春,把八千年当作秋,这就是长寿。可是彭祖到如今还是以年寿长久而闻名于世,人们与他攀比,岂不可悲可叹吗?商汤询问棘的话是这样的:“在那草木不生的北方,有一个很深的大海,那就是‘天池’。那里有一种鱼,它的脊背有好几千里,没有人能够知道它有多长,它的名字叫做鲲,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鹏,它的脊背像座大山,展开双翅就像天边的云。鹏鸟奋起而飞,翅膀拍击急速旋转向上的气流直冲九万里高空,穿过云气,背负青天,这才向南飞去,打算飞到南方的大海。斥鴳讥笑它说:‘它打算飞到哪儿去?我奋力跳起来往上飞,不过几丈高就落了下来,盘旋于蓬蒿丛中,这也是我飞翔的极限了。而它打算飞到什么地方去呢?’”这就是小与大的不同了。 

所以,那些才智足以胜任一个官职,品行合乎一乡人心愿,道德能使国君感到满意,能力足以取信一国之人的人,他们看待自己也像是这样哩。而宋荣子却讥笑他们。世上的人们都赞誉他,他不会因此越发努力,世上的人们都非难他,他也不会因此而更加沮丧。他清楚地划定自身与物外的区别,辩别荣誉与耻辱的界限,不过如此而已呀!宋荣子他对于整个社会,从来不急急忙忙地去追求什么。虽然如此,他还是未能达到最高的境界。列子能驾风行走,那样子实在轻盈美好,而且十五天后方才返回。列子对于寻求幸福,从来没有急急忙忙的样子。他这样做虽然免除了行走的劳苦,可还是有所依凭呀。至于遵循宇宙万物的规律,把握“六气”的变化,遨游于无穷无尽的境域,他还仰赖什么呢!因此说,道德修养高尚的“至人”能够达到忘我的境界,精神世界完全超脱物外的“神人”心目中没有功名和事业,思想修养臻于完美的“圣人”从不去追求名誉和地位。

四、熟读课文,背诵部分段落

六、课堂练习:完成《优化训练》上“基础必备”的练习题

教学要点:理解逍遥游的境界,体会庄子散文的特点

一、朗读课文,思考引入:

文中哪一句,体现了庄子逍遥游的思想?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天地之正,就是天地万物的本性,就是道。乘,就是置身其中,就是顺应。六气之辩,就是六气的变化,在庄子看来,六气的变化是道的作用,御就是把握,也是顺应,实际上就是对老子“道法自然”的进一步阐发,顺应天地万物的之性,把握六气的变化,便可以游无穷,实现逍遥游的境界。这是一种“恶乎待”(无所待)的境界。回看前文,不管是鲲鹏和是蜩鸠,不管是朝菌蟪蛄还是冥灵大椿,天地万物的活动都是有所待,所以只是小大之辩,(大小的区别),不是真正的逍遥游。

(1)朗读第一段。思考探讨:

大鹏高飞九万里,所待的是什么?课文用了哪些比喻说明世间万物都要凭借外力才能活动?写蜩鸠笑鹏,用意何在?

  明确:大鹏高飞,凭借的是海运六月的大风,山野间的游气、飞尘、空中的活动之物,也都是生物用气息相吹拂的结果,所以,世上的万物无论大小,都受到不同的限制,处在不同的束缚之中,并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

  作者运用比喻,说明我们一般所认为的大小、远近等,其实都是相对的,也就是都受到限制,只是它们所依靠的,所受到的限制有所区别罢了。作者还用行路备粮作比喻进一步说明这个道理,适莽苍者、适百里者、适千里者所准备的粮食各有不同,这是因为行程的远近不同。但无论走多远的路程,都需要准备食物,这一点又是相同的。所以,它们也都是有所待(依赖食物)。蜩鸠没有认识到这一点,以为自己是自由的,世上像蜩鸠这样的不是大有人在吗?

  如何理解“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明确:本句可译为天色苍苍茫茫,究竟是它真正的颜色呢,还是由于它无限高远没有边际的缘故呢?大鹏朝下看也不过这样的罢。意思是鹏鸟飞在天空看地面,和人们仰视天空看到的是一样的,都不能看到“正色”,人和大鹏对“正色”的认识,都受到距离的限制,不能达到逍遥之境。

  小结:本段从反面着笔,阐述世间万物的活动都有所待,不是逍遥游。

(2)朗读第二段,思考探讨:

本段承接第一段,说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即小大的区别,实际上也是相对的。

第一层次侧重说明“小年不及大年”,第二层次侧重说明“大知不及小知”,不管是朝菌、蟪蛄还是冥灵、大椿彭祖;不管是蜩、学鸠还是大鹏,都受到“年、知”的限制,只有大小的区别,没有达到完全的自由。

  在五彩缤纷,变幻无穷的大千世界里,有动物、有植物、有云气、有人类。其物种形状,其所占时间,所占空间,大者大,小老小,绝不相同。自然界如此,社会亦然。作者在前边写的都是物,它们都不是自由的,即非逍遥的。接下来,作者从自然界的小大之辩说到社会上的小大之辩。

(3)朗读第三段,思考探讨:

……其自视也,亦若此矣。此指的是什么?宋荣子,列子是否达到逍遥之境?

明确:此指的是翱翔蓬蒿之间的斥鴳之笑,这些人自鸣得意,以为生活得很惬意,其实和蜩鸠斥鴳一样,目光短浅,没有认识到自己受到功名利禄的束缚,依然无法摆脱各种制约,因此远远没有达到逍遥的境界。

  宋荣子比这些人高明些,可谓宠辱不惊,但修养还不够。(笑?)列子比宋荣子更进一步,能乘风而行,不汲汲于利益,但依然有所待。至此,作者用了一连串故事,说明世界万物都是处在各种限制、各种制约关系当中,只要是“有待”,就不是逍遥,反过来,真正的逍遥,就是“无待”。

  本段的最后,作者指出他所认为的真正的逍遥:“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乘天地之正,就是顺万物之性,也就是顺应天地的法则,亦即自然的规律。庄子认为,逍遥是摆脱了一切依赖的限制,能够顺着自然的规律,把握六气的变化,以游于无穷的境域,这样才达到了真正的逍遥。这样的人,就是“至人、神人、圣人”。

二、理解“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人的本质的一面就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每个人都生活在一个人与人的关系网中,关系网的束缚在客观上是存在的,要摆脱这种束缚,只有从主观上、自我上做功夫。把自我看得越重,获得自由的障碍就越大;把自我看得越轻,获得自由的障碍就越小;把自我视作不存在一般,做到如佛家所说的“去我执”,就可以解脱了。“至人无己”,正是这个意思。

人把自己看得很重,主要在“功名”二字。在功名上的追求越多、越高,“我”就越膨胀。要做到“无己”,首先要放弃功名上的追求,做到“无功”“无名”,因此说,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小结:第一段:世间万物有所待 

一层:鲲鹏南飞有所待 

二层:野马尘埃大舟小芥有所待 

三层:蜩与学鸠有所待 

第二段:万物所待还有“小大之辩” 

一层:阐明“小知不如大知……”之理 

二层:引“汤之问棘”补充印证 

第三段:世人也有所待 

一层:“效”“比”“合”“征”之人有所待 

二层:宋荣子、列子仍不免有所待 

归结主旨:顺应万物本性,达到物我一体,才能无所待,无所待才能逍遥游。

庄子思想是老子思想的继承和发挥,是道家思想的核心,与儒家思想共同构成了我国传统文化的最主要部分。“进则儒,退则道”是历代读书人的选择,至今仍有深远的影响。

  《倚天屠龙记》张三丰教张无忌武功一段,是形象的诠释。

  《任长霞》人物台词:峰高万仞,无欲则刚

儒家重视个人对群体社会的责任;道家注重个人天性的自由发挥。

1.想像丰富,境界开阔

意随笔至,随文挥洒的笔法,是庄子绝对自由精神的外化形式,所以与诸子散文不同。

2.以寓言故事的形式表达思想。

这些寓言注重以寓言本身来说明观点寄寓思想,表达玄妙的、难以表述的境界。所以要注意感悟。

  3.语言风格别树一帜

不是词意相接、逻辑严谨的论述性语言,而是语意变化、跌宕跳跃的诗性语言。在这些变化多端的文字背后,又蕴涵着深刻的含义。

六、课堂作业:①说说庄子逍遥游人生境界的现实意义。②背诵课文。

教学要点:1.词义辨析 2.总结课文,解答练习

一、指导学生掌握下列词语

息——去以六月息者也(名词,气息,这里指风)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名词,气息)

志——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名词,志向)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于议(动词,立志)

  ——《齐谐》者,志怪者也(动词,记载)

  ——博闻强志(动词,记住)

名——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名词,名称)

  ——名之者谁(名词作动词,命名)

  ——圣人无名(名词,名望)

  ——人虽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动词,说出)

置——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动词,安放)

  ——郑人有且置履者(动词,购置)

穷——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辨,以游无穷者(形容词,穷尽)

  ——子孙习其家风,今多穷困(形容词,生活困难)

  ——复前行,欲穷其林(动词,走到尽头)

苍苍——天之苍苍,其正色邪(深蓝色)

虽然,犹有未树也:古义两个词,虽然这样,今义一个词,连词。

众人匹之:众人古义为一般人,今义为大家,多数人。

腹犹果然:古义食饱之状,今义为副词,表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或作连词,表假设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

穷发之北:发古义为毛,指草木,今义为头发。

其:不知其几千里也——句中语气助词,舒缓语气。 

其翼若垂天之云——代词,代“”鲲“译做“它” 

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在选择句中用以加强揣测语气的语气副词。 

则其负大舟也无力——代词,代“水”,译做“它” 

其广数千里——代词,代“鱼”,译做“它” 

彼其于世——代词,代“宋荣子”,译做“他” 

奚以知其然也——代词,代“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的观点。 

而:化而为鸟——表顺承关系的连词 

怒而飞——连接状语和中心词,表修饰与被修饰的连词。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表顺承关系的连词 

其远而无所至极邪——表因果关系的连词,“因而” 

水浅而舟大也——表并列关系的连词 

而后乃今将图南——表顺承关系的连词 

决起而飞——表顺承关系的连词 

腾跃而上——连接状语和中心词,表修饰与被修饰的连词。 

而彼且奚适也——表并列关系的连词 

而征一国者——通假字,通“耐” 

举世非之而不加沮——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夫列子御风而行——连接状语和中心词,表修饰与被修饰的连词。 

而御六气之辩——表递进关系的连词“并且” 

之: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鹏之徙于南冥也——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水之积也不厚——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结构助词“的” 

则芥为之舟——代词,代“水” 

而莫之夭阏者——代词,代“鹏” 

蜩与学鸠笑之曰——代词,代“鹏”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动词,“到”“往” 

之二虫又何知——指示代词,“此”“这” 

众人匹之——代词,代“彭祖” 

汤之问棘也是已——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穷发之北——结构助词,“的” 

翼若垂天之云——结构助词,“的” 

翱翔蓬蒿之间——结构助词,“的” 

此大小之辩——结构助词,“的” 

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代词,代“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且举世誉之而不加沮——代词,代“宋荣子” 

辩乎荣辱之境——结构助词,“的”。  

1.《齐谐》者,志怪者也。(前者语助词,表提顿,后者代词,表志怪的书)判断句

2.水击三千里 水,名词作状语,表处所

3.去以六月息者也 状语后置

4.奚以知其然也?”宾语前置,译为凭什么知道是如此呢?

5.众人匹之,不亦悲乎!反问句

6.其自视者 宾语前置

二、学生练习后,相互讨论,力求得出统一的答案。

三、教师讲评,订正学生的练习。

四、课后练习:完成《优化训练》上“延伸阅读”的练习题。

【篇三】鹏之徙于南冥教案

高中语文 鹏之徙于南冥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第二课《鹏之徙于南冥》(节选)

1、“理解本文以寓言故事设喻来说明道理的方法。

2、了解庄子想象奇特、意境开阔、富于浪漫色彩的写作风格。

3.培养展开想象,进行文学鉴赏的能力,能欣赏作品的情节、形象和语言。

4、了解庄子世间万物若“有所待”则不自由和应区分“小大之辨”的观点,最后理解其“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思想;

在欣赏中理解,在朗读这记忆,在感悟中体会。

提起庄子,大家应该能够想起高一我们学过他的—《庄子·秋水篇》,可能还会有同学知道他的《庖丁解牛》。《秋水篇》中“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的描写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那时起,我们就知道了庄子散文的一大特点:想象奇特,意境开阔。用鲁迅的话来说,就是“著书十余万言,大抵寓言,皆空无事实,而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并且给予了“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的高度评价。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庄子·内篇》的第一篇,是庄子的代表作,最能代表庄子的哲学思想,又能体现其散文的风格与成就。题为—《逍遥游》。

“逍遥”也写作“消摇”,意思是悠游自得的样子;“逍遥游”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地活动,指无所依赖、绝对自由地遨游永恒的精神世界。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宋国蒙城(今河南商丘东北)人。战国中期思想家、散文家。虽生活贫困,有时靠借米和打草鞋度日,但拒绝楚威王的重金礼聘。所持思想极为复杂,涉览当时各家学说,独与儒、墨针锋相对,而以老子之言为指归,和老子同是道家学派创始人,世称“老庄”。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强调事物的自生自化,否认有神的主宰。把老子的“道”,解释为脱离一切事物的神秘的精神。否定人的认识能力和是非的客观标准的存在,在无是非、无得失、无荣辱的虚无缥缈的境界中逍遥漫游,从而倒向了虚无主义和宿命论,对后世产生消极影响。但他愤世嫉俗,鄙薄富贵利禄,在反礼教、反封建统治的斗争中起到了一定积极作用。

《庄子》一书又名《南华经》。其文构思巧妙,想象奇幻,词汇丰富,尤以巧用寓言见

长,富有浓厚的文学气息和浪漫主义色彩。不仅在先秦诸子中独具一格,而且对嵇康、阮籍、陶渊明、李白、苏轼、曹雪芹乃至鲁迅、郭沫若等后世著名作家的思想和创作,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寓言这一文学形式及其定名,即从庄子开始。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常常描写得极为生动,如《逍遥游》中的藐姑射之山的神人形象,《养生主》中庖丁的形象,《秋水》中河伯的形象等。另外《螳臂挡车》《东施效颦》等寓言故事,至今仍常为人所称引。

《逍遥游》为《庄子》的首篇,无论是从思想上还是艺术上说都是《庄子》中的代表作品。它主要说明庄子绝对自由的人生观,指出大至高飞九万里的鹏,小至蜩与学鸠,都是有所待而不自由的,只有消灭了物我界限,无所待而游于无穷,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才是绝对的自由,这就是逍遥游。

先秦诸子散文,虽然主要是政论文,但也是文学艺苑中的奇葩异蕾。《沦语》平实质朴,富含哲理;《孟子》文笔雄健,铿锵有力;《荀子》行文气魄雄浑;《老子》清远深邃;《墨子》质朴;《庄子》恣肆。今天,我们一同欣赏《庄子》散文中的片断。

1.自学:教师范读课文,对同学做注意课文的节奏,对生字词做标记的指导;指导同学默读课文,结合注解议课文。

教师总结生字词如下:鲲(kūn) 抟(tuán) 阏(?) 蜩(tiáo)

决(xu?)蟪蛄(huìgū) 鴳(yàn) 数数(shuò) 恶(wū)

2.多媒体显示课文参考译文。要求学生与自己的译文对照,找出错误的地方,并思考译错的原因。

万物都有所待;都没有绝对自由{鹏鸟奋飞:必须凭借强大的风力。

水雾尘埃:要靠气息相吹。

小结:阐明世间万事万物,大至鹏鸟,小至尘埃,它们的活动都“有所待”,都是不自由的,只是所待有大小而已。

1.总结本文中的文言现象。

2.阅读下面一段文字,谈淡你的理解。

庄子送葬,经过惠子的坟墓,回头对跟随他的人说:“楚国郢人捏白垩土,鼻尖上溅到一滴如蝇翼般大的污泥,他请匠石替他削掉。匠石挥动斧头,呼呼作响,随手劈下去,把那

小滴的泥点完全削除,而鼻子没有受到丝毫损伤,郢人站着面不改色。宋元君听说这件事,把匠石找来说:‘替我试试看。’匠石说:‘我以前能削,但是我的对手早已经死了!’自从先生去世。我没有对手了,我没有谈论的对象了!”(《徐无鬼》)

提示:惠子死后,庄子再也找不到可以对谈的人了。在这短短的寓言中,流露出纯厚真挚之情。能设出这个妙趣的寓言,来譬喻他和死者的友谊,如此神来之笔。非庄子莫能为之。

一、导语: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理解阐述逍遥一词。

A走出教室,在外面玩不受老师的约束是逍遥。

B有很多钱,想买什么买什么是逍遥。鹏之徙于南冥教案

C有无限在的权力,想干什么干什么是逍遥。

同学们阐述了自己的观点,我们今天来学习研究一下庄子对“逍遥”的理解

世人都说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世人都说神仙好, 惟有金银忘不了...世人都说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 可见这种人做了神仙也不?(逍遥)

(一)鲲化为鹏鸟,徙于南冥,抟扶摇而上九万里是否可认为是逍遥?请用原文回答. 明确:不可以认为是逍遥,因为文中有: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这说明其并不逍遥,因为其飞有所凭借。

作者是如何阐述自己的观点?

比喻说理。(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

三月聚粮。) 无论是到野外的人还是到远方的人都需要吃饭;无论是鹏还是蜩,都有所待,都是非逍遥的。

课文还用了哪些比喻说明世间万物都要凭借外力才能活动,也是非逍遥的?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二)楚之冥灵,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这大椿,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可为逍遥吗?

明确:不可以,因为他们与朝菌、蟪蛄相比只是小年与大年的区别,他们也汪可能无限期地生长。毕竟千年是他们的限期。

对于斥鴳,庄子的态度又是怎样的呢?

反对。此小大之辩也。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一、二两段中穿插了几乎相同的“蜩鸠笑鹏”和“斥鷃笑鹏”故事,有何用意?

一则为了对比衬托出鹏的形象的高大;二则则可以造成行文的波澜,正可谓“文

似看山不喜平”。这也是庄子行文惯用的“以重言为真”。(“汤之问棘”)

作者为了说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这个道理,举了哪些例子?

朝菌、蟪蛄、冥灵、大椿、彭祖、众人

(三)现实生活中“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徵一国者”可谓人尽其才,他们是否到了逍遥的境界了呢?

明确:不是,因为其受到功利、荣辱的限制。

不算。“犹有所待者也”。

真正的逍遥者是怎样的?

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

忘掉自我,不拘外物,恬静自适。

忘荣辱毁誉得失,褒贬任人。

去功名利禄之心,不汲汲追逐外物。

(四)我们上课前对“逍遥”的理解是否为真逍遥?

明确:不是,因为我们有功利、有荣辱,我们受到科学技术,伦理道德、法律等诸多因素的限制。

三、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练习。

尧让天下于许由是一则称颂隐士的寓言。尧视许由为贤者,欲以天下让之。不曾想,在真正大智慧的人的眼里,天下犹如敝屣,弃不足惜。真的隐士是弃名利、绝机巧的,在其看来,鸟筑巢于林也只占一枝而已,鼠饮水于河也顶多喝满肚子,贪图许多又有何益呢? 儒道相争,由来已久,帝尧在儒家看来是上古贤君,而在《庄子》描绘下变得智识浅陋,竟不及一山野村夫了。 思考:这则故事能说明什么?

庄子通过本则寓言,主要是想告诉我们“什么样的人才能是具备最高境界的人呢?”——

重实而不重虚名的人(这一寓言,主旨是“圣人无名”)

二、肩吾问于连叔、惠子谓庄子分别可做怎样的理解?庄子通过本则寓言,主要是想告诉我们“什么样的人才能是具备最高境界的人呢?”

——不求功,不居功而反有惠及苍生的大功。(这一寓言,主旨是“神人无功”)

三、简述庄子散文的鲜明特色。

四、小结: 本文说其“逍遥”,说其如何能得“逍遥”。本文之主旨,在乎“凝神”。而神之能凝,在心意之逍遥,欲心意之逍遥,则在无为。人之所以不得逍遥,盖因“有为”。

所以本文之提纲在于:圣人无名,神人无功,至人无己,大樗无用。只有做到无名、无功、无己、无用,才能达到“无为”之境界。如此方得真逍遥。

1、描述大鹏翱翔天空的壮举,要适当使用修辞手法,充分发挥想象,不能照原文翻译,300字左右。

(1)鲲鹏 —形体的变化(描写)—有所待——依赖巨风(六月息)

(2)野马、尘埃 也有所待 善用比喻物

(3)大舟、草芥 想象奇特

(4)蜩与学鸠 也有所待

2、世间万物皆有所待,又有小大之辨: (自然界)

(1)知、行、德、征(耐)四种人

(2)宋荣子、列子——仍有未树,犹有所待者

(3)至人—神人—圣人——无己、无功、无名—逍遥者

——追求绝对的自由(主旨)

汪洋辟阖,仪态万方 ——鲁迅

庄子善于运用寓言来阐明道理。全文开始即运用寓言,天池海运是荒唐之言,作者形象地刻画大鹏之飞,仍不能无所待;待海运,必须水击三千里,九万里风在下,才有力负起偌大的翼,六月才能息于天池,种种限制,有待即非逍遥。将反衬用在哲理散文之中,结合了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有助于说理之透彻。另外,像惠施与庄子的对话中的题材有比喻,有故事,化用得非常神妙,形象而生动,很有说服力。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评论庄子散文的特点说:“著书十余万言,大抵寓言,人物土地,皆空无事实,而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逍遥游》运用大量寓言把“无所待”的思想寄托于生动的形象中,使人不知不觉进入他所创造的意境,深受感染。

2、想象丰富,意境开阔

【篇四】鹏之徙于南冥教案

《鹏之徙于南冥》第一课时逍遥游知识复习

《逍遥游》文言文知识归纳

2.抟:环旋着往上飞。扶摇:旋风。

3.夭阏(è):阻塞。

4.奚以……为:表反问,哪里用得着……呢?

5.晦:阴历每月最后一日。朔:阴历每月的第一日。

1.北冥有鱼(通“溟”,大海)

2.三餐而反(通“返”,返回)

3.小知不及大知(通“智”,智慧)

4.此小大之辩也(通“辨”,区别)

5.而(nài)征一国者(通“耐”,能力)

6.旬有五日而后反(通“又”、“返”)

7.而御六气之辩(通“变”,变化)

8.而后乃今培风(通“凭”,凭借,依靠)

9.其正色邪(通“耶”,语气词)

10.汤之问棘也是已(通“矣”,语气词)

11.辩乎荣辱之境(通“辨”,辨明)

12.旬有五日而后反(通“又”,用于整数和余数之间)

1.虽然:古义:虽然这样。今义:表转折的连词。

2.果然:古义:很饱的样子。今义:副词,表示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

3.众人:古义:一般人。今义:多数人。

4.野马:古义:流动的雾气。今义:野生之马

5.羊角:古义:旋风。今义:羊的角

6.天池:古义:天然形成的大水池。今义:湖泊的名称(在吉林长白山)

7.海运:古义:海波动荡;今义:海洋运输

8.小年:古义:短的寿命;今义:指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民间节日

9.是: 古义:这;今义:作判断词

10.控:古义:投,落下;今义:控制

11.虫:古义:泛指动物;今义:虫子

12.枪:古义:触碰; 今义:发射枪弹的武器

水击三千里(水,在水面上)

1.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名作动,南行)

2.不过数仞而下(下,落下,降落)

《齐谐》者,志怪者也(形作名,怪异之事物)

怒而飞(怒,奋发,这里指鼓起翅膀)

1.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合:使……满意;征:使……信任)

2.彼于致福者(致,使……到来)

① 鹏之徙于南冥也(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② 之二虫又何知!(代词,这)

③ 穷发之北(助词,的)

① 去以六月息者也(名词,气息,这里指风)

②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名词,气息)

① 则其负大翼也无力(代词,代鹏)

② 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连词,表选择)

③ 其自视也,亦若此矣(代词,他们)

① 去以六月息者也(介词,凭借)

②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介词,用)

③ 以八千岁为春(介词,把)

④ 奚以知其然也(介词,凭)

⑤ 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介词,因为)

1.《齐谐》者,志怪者也。(……者,……也)

2.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者,……也)

3.南冥者,天池也。(……者,……也)

4.此小大之辩也(……也)

5.此小年也(……也)

6.此大年也(……也)

7.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者也)

① 奚以知其然也?(宾语前置句,= 以奚知其然也)

② 莫之夭阏(è)者(宾语前置,= 莫夭阏之)

③ 彼且奚适也(宾语前置,= 彼且适奚也)

④ 之二虫又何知(宾语前置,= 之二虫又知何)

⑤ 彼且恶(wū)乎待哉(宾语前置,= 彼且待恶乎哉)

① 覆杯水于坳(āo)堂之上(介词结构后置,= 于坳堂之上覆杯水)

② 翱翔蓬蒿之间(介词结构后置,= 于蓬蒿之间翱翔)

③ 去以六月息者也(介词结构后置,= 以六月息去)

翱翔(于)蓬蒿之间。(省介词“于”)

1.其……其……:表选择,是……还是……

例: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译:天色深蓝,是它的真正颜色呢?还是因为天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

2.奚以……为:表反问,哪里用得着……呢

例: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译:哪用飞到九万里的高处再往南去呢)

3.且夫:连词,表递进,况且,再说

4.故夫:语气词,表示要发议论,不译

5.若夫:连词,表示提出另一,至于

1.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鹏之徙于南冥教案

译:哪用高飞九万里往南去呢?

2.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译:所以那些才智能胜任一官之职,善行能联合一乡的人,品德可使一国君主满意,能力使一国的人信任的人,他们看待自己,也就像斥鴳(yàn)一样所见甚小啊。

3.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wū)乎待哉?

译:至于那顺应天地万物的本性,把握六气的变化,而在无穷无尽的境界中遨游的人,他们还凭借什么呢?

4.故曰:圣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译:所以说:修养极高的人能忘掉自我,修养达到神化不测境界的神人无意于求功,修养最高的人无意于求取名声。

【篇五】鹏之徙于南冥教案

1、初步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一分为二地恰当评价庄子的思想,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2、初步了解庄子形象化说理的风格。

3、领略庄子散文想象丰富、汪洋恣肆的特点。

4、结合课文注释及工具书读通全文,增加文言积累,训练理清思路、把握文旨的能力。

5、掌握相关文言知识:

文言词语:怒、抟、覆、置、负、培、图、志、名、穷、特、匹、辩。

文言句式:其……邪?其……邪;奚以……为?奚以……也?恶……哉。

归纳“则”“乃”“而”的用法。

【教学重点】1、了解本文的结构特点。2、赏析本文形象化说理的特点。

【教学难点】1、了解庄子世间万物若“有所待”则不自由的思想。 2、理想“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思想。

【教学方法】导读、启发、讨论、总结

1、了解庄子及其文和道家思想;2、初步感知课文内容;3、落实相关基础字词。

庄子生活在社会矛盾及其复杂的乱世。战时,诸侯征战不已,暴君奸臣杀人如麻。他的志向抱负无法在现实中实现,他无法获得生命的自由。于是,他以追求精神上的自由来逃避纷乱的现实。希望在精神上天马行空无所羁绊,让精神的生活去解放作为形体的生命,从而达到物我两忘超然物外的绝对自由。他希望自己就是蝴蝶,摆脱形体的束缚,可以自由自在的飞翔。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作者创作了《逍遥游》。

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1、了解庄子和道家思想; 2、初步感知课文; 3、落实相关基本字词。

首先,我们来走近作者,明确相关知识:

明确: 1、庄子,名周,战国时宋国人,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与老子并称为“老庄”。道家的主要精神是崇尚自然,主张相对的认识论,认为天地一体,主张无为而治。庄子一生著书十余万言,书名《庄子》。《庄子》共33篇、内篇7篇是庄子所作,外篇15篇和杂篇11篇学术界认为是他人伪作。人们评价这本书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鲁迅先生更评价说: “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我们今天就一起来感受一下。

今天要学的《逍遥游》是《庄子?内篇》的第一篇。

那么什么是逍遥游呢?“逍遥游”就是指超越时间和空间,不受任何束缚,绝对自由地遨游于永恒的精神世界中。

四、整体感知课文,学习第1-3自然段

北冥( míng) 鲲鹏( kūn)抟(tuán) 迁徙(xǐ) 坳堂(ào) 草芥(jiè) 夭阏(è)蜩蝉(tiáo)决(xuè)抢(qiāng)舂粮(chōng) 蟪蛄(huìgū) 大椿(chūn)斥鴳(chì yàn) 泠然(líng) 万仞(rèn) 蓬蒿(hāo)

2.读过文章后,你们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事物?(鲲鹏)那鲲鹏的形象如何?文章哪里写到鲲鹏?那我们就先来看看文章的第一段。先请全班男生来读第一段。其他同学思考鲲鹏的形象到底是怎样的? 重点字词句解释:(要求学生在文中圈出加黑的字词)

北冥有鱼,其名曰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北冥:北海,冥通“溟”。之:(这里做什么?)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主谓结构作状语。之:的。怒:奋起的样子。垂天:天边,垂通“陲”。海运:指大海的波浪汹涌动荡,也说大海运行,翻译的时候就可以直接译为海起风动。….者….也,这是一句判断句。

译文:北海有一条鱼,它的名称叫鲲。鲲的大,不知道它有几千里。鲲变化成鸟,鸟的名称叫鹏。鹏的背,不知道它有几千里。奋起而飞,它的翅膀就像挂在天边的云彩。这只鸟,海动风起时就将迁往南方。南海就是大自然的水池。

3.从这段看,大鹏的形象如何呢?作者又是怎样描写这一形象的呢?

明确:鲲鹏形体硕大无比,变化神奇莫测,奋飞时气势壮美。

从体大、背大、翼大以及活动范围大(长度:从北海到南海;高度:九万里)四个方面极写鲲鹏形象磅礴壮观。用夸}

【网络媒体国防行】守岛32年坚持升国旗 王继才:岛就是家,家就是国

  开山岛。袁秀月 摄

常年的风吹日晒,还让王继才患上了湿疹。江苏省军区领导曾专门把他送去治疗,但医生说那是潮湿的海风吹的,没办法治,离开海岛到陆地上生活就会好了。但王继才说,“我怎么能离开海岛呢?”

“听不到海浪声我就睡不着觉。”王继才说,他早已把这个小岛融进了生命,离开一日就不行。

然而起初,刚到岛上时,想起年迈的父母,年轻的妻子和年幼的孩子,他也曾动摇过。家人不同意,亲戚不支持,能坚持多久,他自己心里也没有底。他说,看着别人的小日子过得红红火火,他也有些羡慕。很多朋友劝他出去,带他去上海浦东淘金。姐姐在外面做生意发了财,还多次打电话劝家庭女人最后的离别他,甚至请亲戚长辈来说服。

  王继才以前升国旗的地方。袁秀月 摄

但是王继才说:“人各有志,路是自己选择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信仰,抗日战争时期,有的抗日战士,放弃优越的生活条件,到条件艰苦的延安去,他们不怕牺牲,走在革命最前列。是什么支撑着他们?是信念。这样一想,我觉得没有什么值得后悔的。”

王继才的二舅是他心中的“偶像”,二舅16岁就参加了八路军,经历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多次负伤,多次立功,至今身上还留有几块弹片。王继才父亲也是个老革命,建国前就入了党。王继才曾说,他们的言传身教,对他影响很大。

而王继才的言传身教,也影响到了他的儿子王志国。王志国学习刻苦,一直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读到了硕士研究生。毕业时,儿子本来想去大城市发展。但听了父亲的鼓励后,他成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员。

  开山岛。袁秀月 摄

分配时,他还主动提出去基层锻炼,后来,他被分配到堆沟港边防派出所,堆沟港离开山岛很近,仅一海之隔。王志国说,站在海边眺望开山岛,看着岛上闪亮的灯塔,就如同听到了父亲的教诲:“儿啊,志国志国,立志报国。”

被王继才守护了32年的开山岛,如今也有了更多的“守护人”,约10名民兵和志愿者来到开山岛,拿起了守岛的接力棒。其中,有20多岁的年轻人,有40多岁、孩子刚五个月的爸爸,还有曾与王继才交好的老伙计。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鼓励坚持学舞蹈的句子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