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论文有一处关于朱元璋 电视剧 2006重游皇觉寺的引用,老师说要写记载的出处,可以写引用这段的书籍作为出处吗

您(@)目前可用积分:3512540跟帖回复
共获得打赏:
凯迪微信公众号扫描二维码关注发现信息价值
微信扫一扫
分享此帖文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1:13:39 &&
(上帖是下半段,前段发了竟然没显示,现补发)朱元璋家世背后不可告人之谜?
有网文爆料说朱洪武祖上五代不是世代务农,而是元朝位高权重的五代王爷;他生于江西南昌而不是安徽凤阳;他曾在四川的皇觉寺而不是在安徽凤阳的皇觉寺当学童;他父母死葬于贵阳之南而不是安徽凤阳;他曾经当过放牛娃但不是因为贫穷;他是穆斯林而不是佛教徒;他手下有一大批回回将领相助及大量的回回追随,又岂只十回保一朱;甚至,他老人家根本不姓朱…… 而几年前某报纸更是刊发了周有光先生去年在中国现代文学馆一次讲座后回答听众的部分内容,其中涉及朱元璋的民族问题。对此,中央民族大学陈梧桐教授来函表达了不同观点。现将陈教授的文章刊登如下。 读了《百岁老人周有光答客问》一文(载《中华读书报》200 5年1月22日),对周老先生说的“现在新的考证说明太祖朱元璋不是汉族而是回族,这已经证明了”,感到非常惊讶,不知这个“新的考证”是谁的考证?发表在何处?是如何证明的? 著名的回族史学家白寿彝先生在1946年出版的《中国伊斯兰史纲要》一书中,有条脚注提到过“父老相传,明太祖原是回回;建文帝的出走,系赴天方朝觐。又颇有人相信,武宗也信教(指伊斯兰教)”(《民族宗教论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412页)。但白先生对此并未作过考证,他撰写的有关伊斯兰教和回族史的诸多论著,从未把明太祖、建文帝和明武宗列为回族人物,他主编的《回族人物志》,也没有这3个明朝皇帝的传记,可见他对那些传闻是持有疑义的。 大量的史实证明,朱元璋不是回族而是汉族人。回族信仰伊斯兰教,不信奉伊斯兰教之外的其他宗教,一些回族的家规明确规定:“家禁用道、释教”(晋江《郭氏家谱》)。但朱元璋及其前辈、后裔都不信仰伊斯兰教,而是崇信佛、道。朱元璋“曩者父母因某自幼多病,舍入皇觉寺”(郎瑛:《七修类稿》卷7,《朱氏世德碑》),自此就与佛教结下不解之缘。参加郭子兴起义军后,他成为一名白莲教徒,但并未改变佛教信仰,攻占应天等地,不仅广交戒德名僧,还同许多道士建立密切的联系。 登基称帝后,朱元璋在大力提倡尊朱崇儒,确立儒家思想、程朱理学统治地位的同时,更是大搞神道设教,扶植佛教和道教。他不仅拨出巨资,修缮、重建一批寺院和宫观,并授予大量田土、芦荡,免除其税粮和差役。还多次召集名僧举办法会,自己头戴皮弁,腰插玉圭,亲率群臣顶礼膜拜;或征召道士,举办祈雨斋醮,自己 “设藁席露坐,昼曝于日中,顷刻不移,夜卧于地,衣不解带”(《明太祖实录》卷53)。他还应僧道之请,设立善世院、玄教院,后改为僧录司、道录司,以名僧、道徒总领全国佛、道事务。为了扩大佛、道的影响,朱元璋又命四方名僧点校《大藏经》即《浩武南藏》,令宗泐、如?等僧人重新笺释《般若心经》、《金刚经》和《楞伽经》,亲自为《心经》作序;并仿效唐宋君主,亲为《道德经》写序,撰成《御注道德经》二卷,还撰写《周颠仙人传》,广行刊布。正是由于朱元璋的大力提倡,他的众多子孙中,不乏崇信佛、道者,如明成祖、明孝宗都崇信佛、道,明武宗佞佛,明世宗佞道。也就因此,明朝官方还多次组织刊刻卷秩浩大的佛藏与道藏。 当然,在大力扶植佛、道的同时,朱元璋也在南京、西安及西北、闽粤等地敕建一些清真寺,并御书《至圣百字赞》,称颂伊斯兰教有“协助天运,保庇国民”(刘智:《至圣天方实录》卷20)之功用。这并不是由于朱元璋信奉伊斯兰教,而是出于他的“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的需要。因为当时不仅明王朝的辖境内居住有回族,明朝的军队中有众多的回民将士,而且诸多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包括回族聚居的西北地区尚待统一,他实施这种“因俗而治”的政策,目的在于争取这些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的支持,以推进全国的统一事业,巩固明王朝的统治。正由于朱元璋没有伊斯兰信仰,所以伊斯兰教尽管受到朝廷的保护和扶持,但其地位却无法同佛、道相比,有明一代始终未见朝廷为之设置机构,委任官职,也未曾采编刊刻过任何有关伊斯兰教的撰述。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1:16:01 &&
红色家族的报应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1:18:42 &&
朱元璋的红色基因想要万年传呢.呵呵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1:35:22 &&
其实谁都知道,就像没有人不死一样,天下也没有不散的筵席,人为什么一旦得势,就顾头不顾尾,做出损害别人,损害其他大多数人的恶举呢?这个道理,可能就跟人明知没有长生不老,但总是想方设法谋求永生一样,掌权者,明知没有不变的江山,但总是想方设法、无不用其极地挑战极限 ―― 使用一切手段压制反抗,盲目自信地祈求自创能够反转历史命运的契机。问题是: 这种契机,说到底,仍然只是个梦幻。那为什么必须要付出别人的当前的安全感和幸福感,去追求你那虚无缥缈的梦幻呢?!这里面就有一个人性与集体理性问题 : 中国人的公共伦理、公共道德究竟在哪里?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2:27:13 &&
15:04:16&&的原帖:虽然本人部分认同楼主观点,但对楼主贴出经满清鞑虏丑化的大明太祖高皇帝画像还是表示极大的愤慨。大明太祖高皇帝朱元璋,驱逐鞑虏,恢复中华,于我华夏有再造之恩。这样的事实,无论怎样都是无法抹杀的。大明太祖皇帝一生痛恨贪官污吏,思维方式贴近平民,关于这点,有无数事实可以证明。大明朝廷的崩溃,和庞大的宗室有很大关系,但是完全将责任归于宗室,是完全不妥当的,事实上自靖难以后,宗室权利受到很大压缩,宁王叛乱后更甚。另外,大明朝廷,是华夏历史上唯一不对敌人妥协的政权,哪怕亡国,也未见与敌妥协。大明毅宗烈皇帝朱由检,是真正意义上的以自裁殉国的华夏帝皇,虽然能力一般,性格有缺陷,但其殉国之壮烈毋庸置疑。第 412 楼
15:21:38&&的原帖:朱由俭到最后,众叛亲离,孤家寡人,连御前会议都没人来参加了,死得窝囊邋遢。这是二个概念,他死 的确是不光彩。但他的不屈服不妥协史有定论,终明一朝,有玩乐皇帝、如正德。有湖涂皇帝。如天启,有性格软弱的皇帝。如成化,如景泰,如隆庆,有懒人皇帝如万历,但绝没有屈服的皇帝,也正是因为没有屈服与变通,才加速 了大明的毁灭,。如崇祯如宋高宗这样屈居江南建都南京。、把淮北方之北江山让与李、张之辈与满清争夺。经略江南与云贵一线,假以时日,再收复北方,也是有可能的,因为满清与蒙不同,他的兵员太少了,正统满兵大概只有10多万,而蒙八旗,汉八旗的战斗力与战争意志是不能与满八旗并相而提的,李在夺取北京之前最大的渴望就是做陕西王,张是典型的流寇,成事不足,但足可以败坏满清在北方的基础,而崇祯如能南京,必会统一南方的力量,什么拥桂拥鲁拥唐多不会存在, 居正当政时,他一条鞭法的最大动力就是钱不够用,国之赋税举半皆归宗室,要养的皇族太多了,为是洪武开国时定下的分配体系没有考虑到的,不到300年,他的子孙无限制的出生,用尽了明代本来就很低的税收,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2:58:39 &&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21:07:37 &&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22:52:57 &&
朱元璋百万子孙?恐怕言过其实吧!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23:02:51 &&
23:39:53&&的原帖:美右贪尽了中国的财富,逃到香港台湾美国也没有,中国人民的怒火迟早把他们全部杀光光!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5:09:52 &&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9:58:29 &&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0:15:52 &&
狂欢宴席肯定不是免费的……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20:20:38 &&
告诉你,穿越回明朝有多恐怖!衣食住行都是规矩如果仅看朱元璋开国时期创立的明朝社会体制,以及那个体制下老百姓的生活,我们恐怕很难把明朝同“丰富多彩”四个字联系在一起。因为朱元璋所创造的社会体制,是一个等级森严,条令严苛,管理严格,简朴刻板的世界,打个比方说,就好比是一个规矩严格,秩序分明的传统农庄。而说到明朝这个“农庄”的规矩,那更是名目繁多,衣食住行,样样都有严格的条令,违规的代价,则更是惨重的,稍微不留神,就很可能是牢狱之灾。就以穿衣服来说,明朝初期,特别是朱元璋统治时代,是一个穿错衣服后果很严重的时期。明朝社会阶层的划分,不同等级的人群,都有各自穿衣服的规定,一旦穿错,就等于是“僭越”大罪,将被国家处以重刑。犯罪的后果很严重,但要想不在穿衣服问题上犯罪,却也是相当辛苦的,尤其是如果我们以现代人身份穿越到明朝,想要不栽在这条上更是困难,一是要考验自己的背书能力,明朝穿衣服的规矩极其繁琐,从发型到服装无所不包,比如束头,全国的成年男性都要束发,官员要戴乌纱帽,穿圆领袍,着黑靴,士子百姓要戴四带巾,穿杂色盘领衣,不得穿玄黄颜色。教坊司乐工要戴青色顶巾,系红绿帛带,女性方面,普通老百姓的妻子,可以允许戴银质首饰并在上面镀金,耳环可以戴黄金耳环并佩珍珠,镯子则必须佩带银镯子。乐妓要戴银角冠,绝不能和老百姓的妻子穿一样的衣服。上面的这些规定,只是衣着服饰规定的笼统内容,具体到穿衣的面料,样式,尺寸,颜色上,却更是条令多多。面料上说,王公贵族和职官,有权穿着锦绣绸缎,普通老百姓家只准穿着素衣绸缎,商人更惨,只能穿绢和布,有钱也不能穿绸子。而具体到官员身上,不同等级的官员,穿衣服的规定也是不同的,官员之间身份的差别,主要通过官服上的图案来界定,官职不同,官服上的动物图案也就不一样。文武官员的服装也有区别。这其中,担负教育任务的教官们,也有特殊的服装,各地教官上任,国家都要赐予衣服,同时学校的训导,也要被赐予冠带。生员们要规定戴软巾,腰系垂带,衣着[衫。而在生员考取国子监,则要被赐予遮阳帽,即明朝人所说的举人圆帽以示区别。不同的衣服,标志着不同的身份,我们如果穿越到明朝去,在大街上不用问,只凭路人的衣服,就可判断出其身份职业。而我们如果生活在明朝,在不同年龄段,我们所穿衣服的改变,也意味着我们人生的轨迹。和穿衣服同样的是,吃饭在明朝,也是有学问的。明朝人的饮食,在明初也有严格的等级界限,比起元朝末年的享乐风尚来,明朝初年吃什么,怎么吃,都是件一不留神就要命的事情。首先餐具就有严格的规定:公侯以及一品二品官员,酒盏要用金制,其他餐具用银制,三品到六品官,酒注要用银制,酒盏用金制,六品到九品官,除了酒注和酒盏用银外,其他餐具必须用瓷。在明朝初年的餐桌上,和穿衣服穿错的后果一样,宴会上摆错一件餐具,也同样是要被办罪的。森严的规矩下,明初吃饭,内容也很简单,就算是公侯之家,餐具讲究多,但饮食内容却比较随便,一般也很少有宴会时候请戏班子唱堂会的。老百姓家自不用说,许多老百姓家一辈子也没办过宴会,就算是结婚这样的大事,酒宴上通常也只是五六盘水果,五六盘菜,条件好的家庭,再多个两三盏汤。之所以如此简朴,除了规矩多外,还因明朝开国早期经济疲敝,无论官民都不怎么富裕,节省着过日子吧。比起吃来,明朝人的住房,同样体现了森严的等级,首先是王府的级别,明朝亲王的府邸,正门,前后殿,四门,城楼,都要用青绿点金装饰,廊房要用青黑装饰。而王府的规格,乃至房间数目,也都有严格规定,亲王如果擅自装修房间,甚至多盖府邸,那可不是闹着玩的,重了可以直接被处以谋反大罪。公主的府邸则又有区分,不能用金色装饰。官员的住宅,规矩却更多,甚至和穿衣服一样,根据不同的品级都有不同的规定,不但外观上区别很大,甚至房间内部的厅堂以及桌椅摆放,规矩也同样的多。外观构造上,官员的住宅里不许建歇山转角,重栏重恚恍碛胁驶嫱及浮L玫姆考涫浚莨僦暗拇笮∫彩怯醒细袂穑阂黄范饭僭奔业奶茫娑ㄓ形寮渚偶埽肺迤返奶茫娑ㄓ形寮淦呒埽分辆牌返奶茫侨淦呒埽谖菁姑盼莸耐及干希醒细竦那穑薮砹朔浚砹送及福杂诿鞒僭崩此担芸赡芫褪且槐沧尤甑啊@习傩盏姆课荩遣荒艹湮寮埽噬笆味几辉市碛小M倍杂诠僭崩此担庵肿≌娑ǎ彩怯屑坛腥ǖ模热缒彻僭惫倬右黄泛笕ナ溃亩侨匀豢梢宰≡谝黄饭僭钡燃兜姆课堇铮保绻课莸耐及干希鱿至酥钊缛赵铝锏认笳骰嗜ǖ哪谌荩阅狈绰圩铩O啾扔谧。鞒顺雒诺墓婢匾捕啵绕涫枪俪∩希僭背鲂兄饕亲巫樱裁囱钠芳叮鍪裁囱慕巫樱砹送谴笞铩明朝这种森严的等级制度,在明朝开国之后,构成了明朝森严的社会秩序。按照明末历史学家谈迁的话说,也正是这种制度,使明初成为了明朝历史上“犯罪率”最高的朝代。生活在明初的老百姓,有时候一不留神就会犯法。比如穿错了衣服要犯法,朱元璋在位时,曾经有军汉当街踢球玩乐,出汗了为凉快,就把裤腿挽起来,结果一挽裤腿就“违制”了,接着一群公差上来,把这群军汉抓走,不久后宣判,所有挽裤腿的军汉,他们挽裤腿的脚都被砍掉。踢球尚且那么大风险,处处都要谨慎。按照明末历史学家谈迁的话说,如果他生活到朱元璋统治的时代,那是想想都害怕的。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20:24:35 &&
现在人想象古代,总是充满了浪漫主义想象,估计跟美化历史的影视剧有关吧。其实,真相远比想象残酷。
共 133096 次点击,552 个回复&
跳转论坛至:
╋猫论天下&&├猫眼看人&&├商业创富&&├时局深度&&├经济风云&&├文化散论&&├原创评论&&├中间地带&&├以案说法&&├股市泛舟&&├会员阅读&&├舆情观察&&├史海钩沉╋生活资讯&&├杂货讨论&&├健康社会&&├家长里短&&├吃喝玩乐&&├职场生涯&&├咱们女人&&├家有宝宝&&├消费观察&&├房产家居&&├车友评车&&├猫眼鉴宝╋影音娱乐&&├图画人生&&├猫影无忌&&├影视评论&&├音乐之声&&├网友风采&&├娱乐八卦&&├笑话人生&&├游戏天地╋文化广场&&├菁菁校园&&├甜蜜旅程&&├心灵驿站&&├原创文学&&├汉诗随笔&&├闲话国粹&&├体育观察&&├开心科普&&├IT 数码╋地方频道&&├会馆工作讨论区&&├江西会馆&&├凯迪西南&&├海南会馆&&├珠三角&&├凯迪深圳&&├北京会馆&&├上海会馆&&├河南会馆&&├长三角&&├贵州会馆&&├杭州会馆&&├香港会馆&&├台湾会馆&&├美洲会馆╋凯迪重庆╋站务&&├站务专区&&├企业家园&&├十大美帖&&├视频创作&&├商品发布
快速回复:[转帖]明朝独裁者朱元璋百万子孙的可悲下场
本站声明:本站BBS互动社区的文章由网友自行帖上,文责自负,对于网友的贴文本站均未主动予以提供、组织或修改;本站对网友所发布未经确证的商业宣传信息、广告信息、要约、要约邀请、承诺以及其他文字表述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不作任何担保和确认。因此本站对于网友发布的信息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网友间的任何交易行为与本站无涉。任何网络媒体或传统媒体如需刊用转帖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及其原创作者。特此声明!
【管理员特别提醒】 发布信息时请注意首先阅读 ( 琼B2- ):
;。谢谢!传奇皇帝朱元璋 已完结,50集全
本视频由声明原创。朱元璋是如何成长起来的? - 知乎有问题,上知乎。知乎作为中文互联网最大的知识分享平台,以「知识连接一切」为愿景,致力于构建一个人人都可以便捷接入的知识分享网络,让人们便捷地与世界分享知识、经验和见解,发现更大的世界。213被浏览<strong class="NumberBoard-itemValue" title="6分享邀请回答92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259132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朱元璋(明朝开国皇帝)_百度百科
清除历史记录关闭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
?明朝开国皇帝
(明朝开国皇帝)
朱元璋(日—日),即(1368年—1398年在位),字国瑞,
原名重八,
后取名兴宗,钟离人(今凤阳),政治家,战略家,军事统帅,开国皇帝。朱元璋幼时贫穷,曾为地主放牛。1344年入,
25岁时参加领导的反抗,
1356年被部下诸将奉为。同年,攻占,将其改为。1367年命、以“驱逐胡虏,恢复中华”
为号召,北伐,结束蒙元在中国的统治,丢失四百年的也被收回。1368年朱元璋在称帝,国号,
年号。后先平定西南、西北、东北等地,最终统一中国。
朱元璋在位期间对各个方面都进行了改革,政治上废,设、、分掌权力,进一步的加强了,
严惩贪官和不法勋贵
;军事上实施,北伐残元;经济上大搞移民屯田和军屯,兴修水利,解放奴婢,减免税负,派人到全国各地丈量土地,清查户口等
;文化上紧抓教育,兴科举,建立培养人才
;对外加强海外交流,恢复中华地位
。经过洪武朝时期的努力,社会生产逐渐恢复和发展了,史称。
1398年(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病逝,享年71岁,庙号太祖,谥号高皇帝,葬。
自尊心极强的朱元璋,由于从小没有学习的机会,在建立完帝国之后,他深刻地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对知识分子的尊崇和重视,最终促成了他搭建帝国的战略布局。
朱元璋我们都很熟悉,一向被我们说成乞丐皇帝,是中国封建王朝中唯一一个真正的农民起义成功的皇帝。他身为农民,却能起义成功,并且能够从南到北统一中国,也是封建王朝唯一的一次。同时他也心狠手辣,明朝建立以后,他大肆屠杀功臣,间接的造成了朱棣靖难之役的成功。
朱元璋生平经历
朱元璋出身布衣
元年(1328年)朱元璋生长在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孤庄村
的一个贫农家庭,其父为
,母为陈氏。
家里排第四,家族兄弟排第八,所以叫朱重八,后改名朱元璋。
根据他自己写的《朱氏世德碑》碑文记载:朱元璋这一朱姓宗族,出自(今江苏省),家住,地属通德乡,朱元璋以上几代人都以农业为生。
他的父亲和祖父以及曾祖父等数辈人都是拖欠税款者,在淮河流域到处躲债,想找一个地方做,能过仅能糊口的生活。他在兄妹中是大难不死的最小的孩子,除了最大的孩子外,其余孩子都因无力抚养而送人或嫁出。
由于家里贫困无法读书,朱元璋从小就给村里的地主放牛为生。
朱元璋反元斗争
元朝压榨百姓,民分为四等
,民族矛盾尖锐,蒙古人统治下
明太祖朱元璋中年画像
的、是贱民。蒙古人无需劳动就可以享有汉人和其他民族的所有财产;赋役沉重,再加上灾荒不断,广大民众在死亡线上挣扎。
1343年,发生旱灾,次年春天又发生了严重的和,不到半个月,他的父亲,大哥以及母亲先后去世。只剩下朱元璋和二哥,家里又没钱买棺材,甚至连块埋葬亲人的土地也没有,
邻居给了他们一块坟地。兄弟二人找了几件破衣服包裹好尸体,将父母安葬在刘家的土地上。
为了活命,朱元璋与他的二哥、大嫂和侄儿被迫分开,各自逃生。
朱元璋在走投无路之下,就去投奔了的和尚,剃度为僧做了小。
他在寺里每日扫地、上香、打钟击鼓、烧饭洗衣,还受到老和尚斥责。不久,当地闹饥荒,寺里得不到施舍,住持只好打发和尚们云游化缘。
这样,年仅17岁的朱元璋才也只好离开寺院托钵流浪。
朱元璋边走边乞讨,他从濠州向南到了合肥,然后折向西进入河南,到了、,又往北走到、等地,东经、,于1348年又回到了。
在这流浪的三年中,他走遍了淮西的名都大邑,接触了各地的风土人情,见了世面,开阔了眼界,积累了社会生活经验。艰苦的流浪生活铸就了朱元璋坚毅、果敢的性格,但也使他变得残忍、猜忌。这段生活对朱元璋的一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在外云游的三年,也正是风起云涌的时期。社会上广泛流传着“明王出世,普度众生”的说法,北方的也在进行同样的宣传。朱元璋在流浪中,也接触到这样的宣传。
以及阶级矛盾日益激化,再加上天灾频繁,走投无路的贫苦农民铤而走险。至正十一年(1351年)五月,、在
揭竿而起,士兵们头裹红巾,号称“”,并推韩山童为明王。
接着,起于
,、、赵均用起于。几个月之间,各地纷纷响应。第二年正月十一日,
土豪联合等人起兵,数万百姓起而响应。
郭子兴聚众烧香,成为当地白莲会的首领。二月二十七日,起义军攻下后,郭子兴自称元帅。随后,郭子兴据濠州
而坚守,号令彰明。
朱元璋收到儿时伙伴的来信,邀请他参加郭子兴的义军。恰在此时,他的师兄秘密告诉他,说有人知道此信,要去告密。于是,朱元璋去投奔郭子兴的红巾军。这一年,朱元璋25岁。
早期和朱元璋结识的徐达
朱元璋入伍后,作战勇敢,机智灵活,粗通文墨,很快得到郭子兴的赏识,于是把朱元璋调到帅府当差,任命为亲兵九夫长。
朱元璋精明能干,处事得当,打仗时,获得的战利品全部都上交郭子兴元帅,得了赏赐,又说功劳是大家的,就把赏赐分给大家。不久,朱元璋在部队中的好名声传播开来。郭子兴也把他视作心腹知己,有重要事情总是和朱元璋商量。
当时郭子兴有一养女
,是其至交的女儿。马公死后,他最小的女儿便由郭子兴收养。郭子兴见朱元璋是个人才,于是便把养女马氏嫁给了朱元璋,
从此军中改称他为朱公子,朱元璋另起了正式名字元璋,字国瑞
当时的濠州城中,红巾军有五个元帅。郭子兴一派,与其他三个元帅一派,两派之间矛盾重重。这年九月,徐州红巾军主将被元军杀害,其部将和率兵到了濠州,彭大与交好,而孙德崖等人则拉拢赵均用。在孙德崖的鼓动挑拨下,赵均用绑架了郭子兴,并将郭子兴弄到孙家毒打一顿,准备杀掉他。朱元璋闻讯后,在彭大的支持下,率兵救回了郭子兴。从此,两派结怨更深了。
朱元璋见濠州城诸将争权夺利,决心依靠自己的力量,开创新局面。至正十三年(1353)六月中旬,朱元璋回乡募兵,少年时的伙伴、、等和同村邻乡的熟人听说朱元璋做了红巾军的头目,纷纷前来投效。于是很快就募兵七百多人,回到濠州,郭子兴十分高兴,就提升朱元璋做了镇抚。
这年冬天,彭大的儿子彭旱住自称鲁淮王,赵均用自称永义王,而郭子兴等仍是元帅。朱元璋见这些人半年没出濠州城,于是他从自己招募的新兵中挑选了心腹徐达、等二十四人离开濠州,南略。
在南略定远途中,朱元璋先招抚了张家堡驴牌寨民兵三千人,后又招降了豁鼻子秦把头的八百人。统率着这支队伍,朱元璋向东进发,乘夜攻破定远的元军营地,元帅投降。朱元璋从降军中挑选了精壮汉人二万人编入了自己的队伍,并南下
在南下滁州途中,定远名人求见。李善长和朱元璋一见如故,李善长以刘邦为例劝说朱元璋:只要效法刘邦,不乱杀人,很快便可平定天下。朱元璋认为很有道理,于是留李善长做了幕府书记,并嘱咐李善长好好协调将领间的关系,共创大业。
朱元璋很快攻下了滁州,其亲侄儿、姐夫带着外甥保儿(后取名)前来投靠。从他们口中,朱元璋得知二哥、三哥、姐姐都去世了。其时还有定远孤儿,于是,朱元璋就将这三个孩子收作养子,改姓朱。后来,朱元璋又收养了二十几个义子。
在朱元璋进攻时,郭子兴受到赵均用、等人的排挤,所以,朱元璋攻下滁州城不多久,郭子兴也来到了滁州。朱元璋立即交出兵权,三万人的队伍,纪律严明,军容肃整,郭子兴见了十分欢喜。
孝慈高皇后马氏
至正十六年(1355年),朱元璋一举攻克了。郭子兴即刻任命朱元璋为总兵官,镇守和州。
一次,朱元璋外出,看到一个小孩在哭,朱元璋问他为什么哭,答说是等父亲。朱元璋仔细一询问才知道,原来孩子的父亲和母亲都在军营,父亲在营中养马,母亲和父亲不敢相认,只好以兄妹相称。朱元璋意识到,部队军纪存在问题,他们攻破城池后,扰民滋事,掳掠妇女,这样下去,部队将失去民心。于是,朱元璋召集众将,申明纪律,下令归还军中有夫之妇,让城中许多被拆散的夫妻团圆。此事广为传颂,朱元璋深得民心。
此年中,郭子兴病逝,小明王任命郭子兴的儿子为都元帅,妻弟为右副元帅,朱元璋为左副元帅。名义上,都元帅是军中之主,右副元帅的地位也比左副元帅高。但是滁州和和州的军队,多是由朱元璋招募收编的,而且朱元璋比郭天叙和张天佑有勇有谋,并且手下又有人才。所以,朱元璋事实上成了这支队伍的主帅。
朱元璋在浙西驻扎6年
为中心的秘密明教总舵,奉行徽州谋士提出的“”
迅速秘密扩张自己的实力,这三条战略是朱元璋发展初期的指导思想。
朱元璋在和州驻守几个月后,粮食供应成了问题。与和州相对,紧靠长江南岸的
、是盛产稻米的地方,但是没有船只。这时恰好两支红巾军的水军前来归附,朱元璋亲自处理合并事宜。七月间,巢湖水军千余只战舰突破元军封锁抵达和州。朱元璋的步马军登上巢湖水军的船只,从和州东渡长江。到达对岸的采石,率军冲杀,攻克采石,获得大量粮食。将士想把粮食和战利品运回和州慢慢享用。见此,朱元璋果断地命人砍断船缆,任船顺流而下,断绝退路。将士们见无路可退,一鼓作气,在朱元璋率领下攻克太平。进入太平,朱元璋重申军纪,严禁掳掠,有个别兵士犯禁,立即处死,因此,朱元璋的军队受到当地百姓的拥护。朱元璋于是置太平兴国翼元帅府,自己做元帅,任命李善长为帅府都事。这样,朱元璋便开始了稳固根据地的工作。
南京石头城
至正十六年(1356年)三月,在地带发起攻势,进攻江南元军。乘此机会,朱元璋亲自统率水陆大军,第三次进攻
。在第三天,攻破城外的军营,其部三万六千人归降朱元璋。但是,朱元璋看出降军心存疑虑,军心不定。
于是朱元璋就从降军中挑选了五百名勇士当亲军,在夜里守卫,而自己身边,只留有亲兵统领一人。
第二天,降军知道此事,都十分感动,疑虑全消,甘愿跟随朱元璋打天下。于是,战争进行得十分顺利,不到十天,朱元璋便攻下集庆。朱元璋进城后,下令安抚百姓,改集庆为。
小明王获报后,升朱元璋为枢密院同佥,不久又升为江南等处平章。朱元璋在应天则设天兴建康翼大元帅府,以为统军元帅,李善长为左右司郎中。
次年,克长兴,徐达克常州,而朱元璋亲自率众攻取。随后赵继祖克、徐达克常熟。克徽州、克,克扬州。
至正十九年(1359年),朱元璋陆续攻占浙东余下各地,常遇春克、胡大海克,至此朱元璋部控制江左、浙右各地,向西与部相邻。
此时,尽管朱元璋拥有十万兵力,但是占有的地盘仍然很少,而且四面受敌。东面和南面是元军,东南是,西面是,虽然同是反元武装,但是张、徐二人同小明王却相互敌视。不过,北面小明王、率领的红巾军主力,大大牵制了元军,而且,张士诚、徐寿辉的力量还不足以兼并朱元璋。这样一来,朱元璋暂时面临着一个很好的发展机会。
帮助朱元璋出谋划策的刘基
至正二十年(1360年),被朱元璋请至应天(今南京),委任他为朱元璋的谋臣,刘基针对当时形势,向朱元璋提出避免两线作战、各个击破建策,被采纳。
完成了部署后,朱元璋便着手实行广积粮。在初期,军粮的解决主要是靠强征,即征收“寨粮”。但是长此以往,军队就会成为纯粹的破坏力量,失去民心。为了解决粮食问题,朱元璋除了动员百姓进行生产外,决定推行屯田法,大力开展军队屯田,任命元帅为都水营用使,负责兴修水利,又分派诸将在各地开垦种田。几年工夫,到处兴屯,府库充盈,军粮充足。在1360年,朱元璋下令不再征收“寨粮”,以减轻农民负担。
为了积粮,朱元璋明令,但是其手下大将的儿子胡三舍与别人违法犯禁,私自酿酒获利,朱元璋知道后,下令杀了胡三舍,有人进谏说胡大海此时正在攻打绍兴,希望朱元璋可以看在胡大海的面子上放了胡三舍。朱元璋大怒,坚决严明军纪,于是自己动手将杀掉。
在争取民心的同时,朱元璋还不断网罗人才,特别是知识分子,朱元璋在应天还专门修建了礼贤馆来接待他们。这些人在朱元璋统一全国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朱元璋十分尊重,他曾在至正十八年(1358年)召见儒生
,询问、、、平定天下之道,这也表明朱元璋决心要开创一个新的。
朱元璋统一江南
大败陈友谅
朱元璋建立以为中心的根据地,在长江上游有,下游有,东南邻,南邻。方国珍、陈友定的目标在于保土割据,张士诚则对元朝首鼠两端,没有多大雄心;陈友谅最强,是朱元璋占领后遇到的最危险的敌人。
元末农民起义领袖陈友谅塑像
陈友谅本是手下大将的部下。
后来他杀死倪文俊,并于至正二十年(1360年)挟持徐寿辉,攻占了太平、。于是陈友谅以为应天唾手可得,就杀了徐寿辉,在采石称帝,国号汉,改元大义。
接着,约东西夹击,平分朱元璋的领地,应天大震。
朱元璋只好召集众将商量对策,一时众说纷纭。
惟有默不作声,朱元璋于是征求他的意见,刘基认为如今最危险的敌人莫过于陈友谅,必须集中力量消灭他。虽然陈友谅势力强大,但他杀君自立,部众离心,人民疲敝,故而不难战胜,只要等他们深入,再以伏兵击之,不难取胜。朱元璋同意刘基的判断,于是设计诱敌深入,制造战机。朱元璋的部将和陈友谅是老朋友,于是修书一封,派人送到营中,约陈攻击应天,并说愿意在作内应。
六月二十三日早晨,陈友谅率舰队主力赶到应天郊外的,才发现桥是石桥而非木桥,方知受骗中计。但为时已晚,朱元璋的伏兵奋起攻击,陈友谅大败。
朱元璋收太平,占领、安庆。陈友谅败逃,第二年八月攻下,于是朱元璋率军直取陈友谅的老巢,陈友谅逃往,
朱元璋攻克江西和湖北东南部。
正在这时,中原发生分裂,力量削弱。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二月,乘人之危,派部将吕珍进攻,向朱元璋求救。待到朱元璋率军赶到安丰时,刘福通已被杀死,
朱元璋只救出小明王,把他安排在滁州居住。朱元璋率主力营救小明王时,陈友谅认为反攻时机已到,于是率兵进攻
朱元璋的侄子率领将士坚守八十五天。
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七月,朱元璋统兵二十万,进发洪都,陈友谅获悉后,撤出围军,迎战朱元璋,双方在展开决战。从八月二十九日开始,至十月三日结束,进行了三十六天。朱元璋的军队充分发挥小船灵活的长处,火攻陈军,最终取胜,
陈友谅被乱箭射死。
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元旦,朱元璋被百官推举为吴王,建百官司属,仍以龙凤纪年,以“皇帝圣旨,吴王令旨”的名义发布命令。
因1363年张士诚早已自立为吴王,故历史上称张士诚为,朱元璋为。
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三月,朱元璋再次到督兵攻城,最终出城投降。
在吞并了陈友谅后,朱元璋的下一个目标就是张士诚。
消灭张士诚
张士诚早年贩卖私盐为业。
元末发动盐徒起义,于1354年在高
邮称诚王,建国号为周,建元。
1356年,建都
。消灭陈友谅后,朱元璋于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十月进攻张士诚,一举攻下、、盐城、、高邮、、、、诸州县,将东吴的势力赶出江北地区。
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五月,朱元璋发表檄文声讨张士诚。
同年十一月,杭州、湖州先后投降朱元璋,平江成为孤城。
于是朱元璋以重兵包围平江,发动。
在围城的同时,朱元璋派去滁州接小明王到来,但在渡江时悄悄将船底凿漏,小明王沉于江底。接着,朱元璋宣布不再以龙凤纪年,称1367年为吴元年。
开始时,朱元璋筑墙围城,并造有三层的木塔楼,高过城墙,以弓弩、火铳向城内射击,还设襄阳炮日夜轰击。城内一片恐慌,张士诚几次突围都以失败告终。张士诚反复无常,贪图享受,对部下也十分放纵。平江被围困的最后一天,张士诚弟弟在城头督战,仍不忘享乐,坐在银椅上饮酒,左右侍奉的人递桃子给他,结果桃子还没到口,恰好一炮打来,脑袋被打得粉碎。朱元璋曾多次派人劝降,都被张士诚拒绝。张士诚死守平江,粮尽后,以老鼠、枯草为食;箭尽后,以屋瓦为弹。直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九月初八,朱元璋率军攻入平江城,张士诚则展开巷战相抵抗。最后,被俘,解往应天。朱元璋问话,他不搭理;问他,他则破口谩骂。无奈,朱元璋只得命手下卫士以乱棍打死张士诚,东吴灭亡。
歼灭方国珍
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朱元璋命为,讨伐割据多年的。
后命为征南将军,为副将军,进攻福建。同年,方国珍投降。
朱元璋建立大明
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十月甲子日,朱元璋
清朝康熙皇帝评价朱元璋“治隆唐宋”。
命中书右丞相为、为副将军,率军25万,北进。
北伐中发布《》,文告中提出“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的纲领,
以此感召北方人民起来反元。朱元璋对北伐又作出了部署,提出先取山东,撤除元朝的屏障;进兵河南,切断它的羽翼,夺取,占据它的门槛;然后进兵大都,这时元朝势孤援绝,不战而取之;再派兵西进,山西、陕北、关中、甘肃可以席卷而下。
北伐大军按计而行。率兵先取山东,再西进,攻下汴粱,然后挥师潼关。朱元璋到坐镇指挥。
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于南京称帝,国号,年号。
大封诸将为公侯,部份追封为王。初封六公,其中以五大将、一大臣为开国元勋。分别为:韩国公、魏国公、郑国公、曹国公、宋国公、卫国公。而后又追封为越国公、战死的为济国公,为信国公、封郢国公。次年,朱元璋于立,朱元璋亲定功臣位次,以为首,次、、、汤和、、胡大海、冯国用、、、、丁德兴、、、、吴桢、、、、、凡二十一人。死者像祀,生者虚位。又以、俞通海、张德胜、、耿再成、胡大海、丁德兴七人。
洪武元年(1368年)七月,各路大军沿运河直达天津,二十七日进占。八月,明军进逼北京,带领三宫后妃、皇太子等开逃出大都,经逃奔。
弃城而走,全部逃往。其余库库帖木尔、等手握重兵勇于内战的军阀,在明军攻来时,全部逃跑。蒙古在中原九十八年的统治结束,明朝取得了在长城以内地区的统治权,中国再次回归到建立的王朝的统治之下。同时丢失四百年的也被收回。
朱元璋洪武之治
朱元璋在位期间,下令农民归耕,奖励垦荒;大搞移民屯田和军屯;组织各地农民兴修水利;大力提倡种植桑、麻、棉等经济作物和果木作物、他还徒富民,抑豪强;下令解放奴婢;减免税负,严惩贪官;派人到全国各地丈量土地,清查户口等等。经过洪武时期的努力,社会生产逐渐恢复和发展了,史称。
朱元璋迁都失败
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朱元璋派太子朱标巡视关中,为迁都西安作准备。太子朱标详细考察了西安和洛阳,比较两地的地形,回来后向朱元璋献陕西地图。
朱标自秦中视察返京后不久患病,在生病期间还向太祖上书关于筹建都城的事。然而,世事难料,太子朱标还是在第二年就病逝了。
太子朱标壮年而逝,白发人送黑发人,年近七十的朱元璋受到沉重的打击,再也没有精力和心情考虑迁都的事情。他在当年年底亲自撰写的一篇《祀灶文》中,表达了万般无奈的心情:“朕经营天下数十年,事事按古就绪。惟宫城前昂后洼,形势不称。本欲迁都,今朕年老,精力已倦,又天下初定,不欲劳民。且兴废有数,只得听天。惟愿鉴朕此心,福其子孙。”一副听天由命的可怜相,听起来真是异常凄凉。这让人感慨,即使如同朱元璋一般手段狠毒、作风强硬的帝王,也有其力所不能及的事情。
国都一事,便成了朱元璋一生最大的遗憾,至死都没有妥善解决。
朱元璋忧劳而逝
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初十(日),朱元璋驾崩于应天皇宫(),下遗诏:
“朕膺天命三十有一年,忧危积心,日勤不怠,务有益于民。奈起自寒微,无古人之博知,好善恶恶,不及远矣。今得万物自然之理,其奚哀念之有。皇太孙允炆仁明孝友,天下归心,宜登大位。内外文武臣僚同心辅政,以安吾民。丧祭仪物,毋用金玉。孝陵山川因其故,毋改作。天下臣民,哭临三日,皆释服,毋妨嫁娶。诸王临国中,毋至京师。诸不在令中者,推此令从事。”
葬于紫金山。洪武三十一年六月甲辰,上谥曰“钦明启运俊德成功统天大孝高皇帝”,庙号太祖。元年(1403年)六月十一日丁巳,增谥“圣神文武钦明启运俊德成功统天大孝高皇帝”。十七年(1538年)十一月朔,改谥“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
朱元璋为政举措
朱元璋政治
参见:、、、
一、中央改革和清理权臣
明初官僚机构沿袭自。朱元璋进行了改革,在中
朱元璋的明孝陵
央废除,明初中书省负责天下政务,其长官为左、右丞相,位高权重,丞相极易与皇帝发生矛盾,明朝时以任相后最甚。胡惟庸势力逐大,威胁皇权。且日益骄横
,懈怠政事
于是,1380年,朱元璋以擅权枉法的罪名处死了胡惟庸和有关的官员,同时宣布废除,不再设丞相。
1393年,指挥使参奏谋反,朱元璋随即令人将其拿下,并由吏部审讯。当吏部尚书令蓝玉招出同党时,蓝玉大呼:“詹徽就是我的同党!”话音未落,武士们便把詹徽拿下。三天后,朱元璋将处死,尔后是大规模的清洗和株连。
1382年,出于监控官员的需要,朱元璋将管辖皇帝的亲军都尉府改为,并授以侦察、缉捕、审判、处罚罪犯等权力,这是一个正式的军事特务机构,由皇帝直接掌控。它有自己的法庭和监狱,俗称“”,诏狱里采取、、等种种酷刑。朱元璋还让锦衣卫在朝廷上执行,有很多大臣惨死杖下,工部尚书就是这样被活活打死的。朱元璋派出大量名为“”的特务人员,暗中监视。有一次,学士上朝,朱元璋问宋濂曾经在家喝酒没有,请了哪些客人,宋濂一一照实回答。朱元璋听后满意地说:“果未骗朕。”
但是到了晚年朱元璋逐步废除了及其特权,以及一些比较残酷的刑法。
二、地方改革
在地方废除,设立、和,分别担负的职责,三者分立又互相牵制,防止了地方权力过重。
在各府县的重要地方,朱元璋还设置了,负责把关盘查、缉捕盗贼、盘诘奸伪。
参见:、、
朱元璋出身贫苦,受贪官污吏的敲诈勒索,又鉴于胡元的政治混乱,以猛治国。
所以,登基后在全国掀起了“反贪官”运动,矛头直指中央到地方的各级贪官污吏。
首先,对贪污六十两银子以上的官员
格杀勿论。他发现御史宇文桂身藏十余封拉关系私托求进的信件后,立即派人对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府进行调查。结果显示从上到下贪污腐败现象极其严重,他龙颜大怒,立即诏令天下:“为惜民命,犯官吏贪赃满六十两者,一律处死,决不宽贷。”
并称:从地方县、府到中央六部和中书省,只要是贪污,不管涉及到谁,决不心慈手软,一查到底。
其次,从自己身边“高干”开刀。明初的中书省下属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中,由于大量留用的旧官吏,以及一些造反起家的功臣。他们有恃无恐贪赃枉法。朱元璋对这些官员进行惩处。
朱元璋在位处理的贪污案:
洪武十五年:户部官员与地方官府勾结,采取预先空白报表盖印后私自填充虚假支出数额营私肥己贪污财物。朱元璋发现后,立即将各地衙门管印的长官全部处死;副长官打百棍边疆充军。
洪武十六年:刑部尚书开济接受一死囚家贿银万两,用另一死囚做替死鬼。还勒索其他罪囚家人钱物,并导致一家二十口人全部自杀。
洪武十八年:。又查出户部侍郎郭桓和各司郎中、员外郎与各地到中央缴纳课税的官员结成贪污团伙,采取多收少纳、捏报侵欺手段贪污国库物资折合粮食达两千四百万石的犯罪事实。朱元璋将这些贪官统统处死,各省、府、县牵连人员无一幸免。
洪武十八年:工部许多官员借营建宫廷之机,采取虚报工匠工役人数天数多领工银,发放时克扣工匠银两私吞。朱元璋在一次突击检查中就查处侍郎韩铎、李桢贪污受贿案,并且带出中央专门派去监督工部的工科给事中。
洪武十八年:兵部侍郎王志把征兵之机当作生财之道,接受逃避服兵役的世袭军户所送贿银达23万两。朱元璋把他也送上断头台。
洪武十九年:
一、刑部郎中、员外郎受贿虚报死亡并私放两死囚。这些贪官都被朱元璋斩首。
二、礼部侍郎章祥,伙同员外郎辛钦,私自侵吞皇帝赏赐公主婚礼的银两,被朱元璋拿了个正着。朱元璋为了监督各级官吏行为,专设都察院御史和六科给事中职位。
三、都察院御史刘志仁奉命去淮安处理一宗案件。到达后他故意拖着案子不审,吃了原告吃被告,勒索两家许多钱物,还诱奸良家民女。后被朱元璋处死。朱元璋又查出六科有61个给事中存在不同程度的贪污受贿行为,一一做了处理。
洪武二十五年:户部尚书赵勉伙同老婆内外受贿十几万银两东窗事发,结果夫妻二人被斩。
第三,朱元璋利用残酷刑法处置贪官,采取“”、挑筋、断指、断手、削膝盖等酷刑。
“剥皮揎草”刑法,就是把那些贪官拉到每个府、州、县都设有的“”剥皮,然后在皮囊内填充稻草和石灰,将其放在处死贪官后任的公堂桌座旁边,以警示继任之官员不要重蹈覆辙,否则,这个“臭皮统”就是他的下场。这种举措震慑了一批官员,使他们行为大为收敛。
第四,朱元璋对自己培养的干部决不姑息迁就。为了培养和提拔新
明朝殿阁大学士
力量,朱元璋专门成立了培养人才的,为没有入仕的年轻读书人提供升迁机会。他对这些新科进士和监生厚爱有加,还经常教育他们要尽忠至公,不为私利所动。然而洪武十九年,他派出大批进士和监生下基层查勘水灾,结果有141人接受宴请,收受银钞和土特产品。对于那些受贿人员全部处理。
第五,朱元璋制定整肃贪污的纲领——《》
和《》。《大诰》一书是他亲自审讯和判决的一些贪污案例成果的记录,书中还阐述他对贪官态度、办案方法和处置手段等内容。朱元璋下令全国广泛宣传这本书;他还叫人节选抄录贴在路边显眼处和凉亭内,让官员读后自律,让百姓学后对付贪官。
第六,允许民间百姓。明朝允许百姓扭送不法官吏。如果官吏在征收税粮以及摊派差役作弊曲法,百姓可以向上级官吏举报,也可以直接扭送。对于封建时代而言,完全打破了一贯“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惯例。赋予百姓直接查送官吏的权力,是中国几千年法治史中破天荒的政治创举。
上访,在明朝受到了朝廷的保护,不仅如此,对于应当接访而没有接访处理的上级官员,亦要依法论处。
此外,朱元璋在午门外特设“”,民间百姓若有冤情在地方讨不回公道,可上京击鼓直接告御状。
朱元璋以残酷的法律贪官污吏。其决心之大、力度之强、措施之精确,收到了强烈震慑作用。朱元璋从登基到驾崩,他“杀尽贪官”运动贯穿始终未减弱,但贪官现象始终未根除,晚年只能发出“朝治而暮犯,暮治而晨亦如之;尸未移而人为继踵,治愈重而犯愈多。”哀叹。
朱元璋当政31年,先后发起6次大规模肃贪,杀掉贪官污吏15万人。
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勤政的皇帝之一,他从来不惮给自己增加工作量。从登基到去世,他几乎没有休息过一天。在遗诏中他说:“三十有一年,忧危积心,日勤不怠。”据史书的记载,从洪武十八年(1385)九月十四日至二十一日,八天之内,朱元璋审批阅内外诸司奏札共一千六百六十件,处理国事计三千三百九十一件,平均每天要批阅奏札二百多件,处理国事四百多件。
朱元璋的节俭,在历代皇帝中也堪称登峰造极。称帝后,在应天修建宫室,只求坚固耐用,不求奇巧华丽,还让人在墙上画了许多历史故事,以提醒自己。朱元璋每天早饭,“只用蔬菜,外加一道豆腐”
。他所用的床,并无金龙在上,“与中人之家卧榻无异”。他命工人给他造车子造轿子时,按规定应该用金子的地方,都用铜代替。主管的官员报告说用不了很多黄金,朱元璋却说,他不是吝惜这点黄金,而是提倡节俭,自己应作为典范。朱元璋还在宫中命人开了一片荒地来种菜吃。洪武三年(1370)正月的一天,朱元璋拿出一块被单给大臣们传示。大家一看,都是用小片丝绸拼接缝成的百纳单。朱元璋说:“此制衣服所遗,用缉为被,犹胜遗弃也。
宰相:(凤阳府定远县人,今属定远县)、胡惟庸(凤阳府定远县人,今属定远县)
封公爵:、、、、、、
封侯爵:蓝玉、傅友德、康茂才、金朝兴、、丁德兴、冯国用、耿再成、胡大海、费聚、廖永忠、陆仲亨、唐胜宗、王弼
封伯爵:孟善、刘伯温、耿炳文、陈桓、周德兴、华云龙、郑遇春、谢成、李新、俞通源
其他:文豫章、何文辉、花茂、缪大亨、武德、宁正、王铭、叶旺、袁兴、袁义、郑用、刘成、郭云、章存道
参谋:刘基、章溢、宋濂、朱升、叶兑
是朱元璋在位年号,从1368年到1398年,共使用31年。
朱元璋军事
明代武士塑像
在军事上,朱元璋废除了管理全国军事的大都督府,将其分为中、左、前、后、右五军都督府,并和兵部互相牵制。兵部有权颁发命令,但是不直接统率军队,都督府掌管军队的管理和训练,但是没有调遣军队的权力。这样,军权便集于皇帝之手。
是明朝建立后针对的八次军事行动。
明太祖北伐次数时间1367年—1369年明太祖第一次北伐
1387年—1388年
朱元璋经济
明朝伊始,朱元璋实行了发展生产,与民休息的政策。1368年,外地州县官进京,朱元璋对他们说:“天下初定,老百姓财力困乏,像刚会飞的鸟,不可拔它的羽毛;如同新栽的树,不可动摇它的根,重要的是”。
朱元璋还鼓励开垦荒地,1370年并下令:北方郡县荒芜田地,不限亩数,全部免三年租税。他还采取强制手段,把人多地少地区的农民迁往地广人稀的地区;对于垦荒者,由政府供给耕牛、农具和种子;并规定免税三年,所垦之地归垦荒者所有;还规定,农民有田五至十亩的,必须栽种桑、棉、麻各半亩,有田十亩以上者加倍种植。这些措施大大激发了农民垦荒的积极性。
除了民屯外,明初还有和。军屯由管理,官府提供耕牛和农具。明军士屯守比例是:边地军队三分守城,七分屯田;内地军队二分守城,八分屯田。军粮基本上自给自足。商屯是指商人在边境雇人屯田,就地交粮,省去了贩运费用,获利更丰。商屯的实行,解决了军粮问题,同时也开发了边疆。
朱元璋深知灾荒给农民造成的痛苦,即位后常常减免受灾和受战争影响的地区的农民的赋税,或给以救济。多次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大型的租税。
洪武二年是明初第一次大规模地赋税。之后的三年、四年、九年,也曾在、河南、北平、山东、江西、两浙等地陆续蠲免赋税。
到洪武二十四年统计时天下田土,已达到3,874,746顷。
朱元璋还十分爱惜民力,提倡节俭。在朱元璋措施的推动下,农民生产热忱高涨。明初农业发展迅速,元末农村的残破景象得以改观。农业生产的恢复发展,促进明代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朱元璋的休养生息政策巩固了新王朝的统治,稳定了农民生活,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朱元璋十分重视兴修水利和赈济灾荒。在即位之初就下令,凡是百姓提出有关水利的建议,地方官吏须及时奏报,否则加以处罚。到1395年,全国共开塘堰大约40987处,疏通河流大约4162道。
明初,由于连年战乱,加上疫病流行、河水连连泛滥,中原人口锐减,而却未经大战,人口稠密。河南、河北、山东三省人口相加,还不及山西人口的一半。中原大地赤野千里,人迹罕见。为此,朱元璋下决心从山西大规模移民整修河堤、恢复盐场、发展生产,史称“”。
朱元璋文化
复兴汉文化
元朝时期,中原汉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及其他民族的影响和冲击。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制定《大》,力图恢复汉族礼仪文化,并采取一系列去蒙古化的措施。服饰方面“复衣冠如唐制”
,并制定了具有明朝特色、等级严格的冠服制度;礼仪方面革除胡跪,恢复汉族传统的、、的跪拜方式,并按等级实行五拜、、之礼;姓名方面严禁胡姓,甚至连汉族复姓都遭池鱼之殃
;语言方面杜绝胡语,钦定《》;婚姻方面禁止。通过复兴汉文化,朱元璋成功驱除了蒙元的阴影,并建构了新政权的合法性。
朱元璋从元朝灭亡中看到,除了统治者本身的素质以外,整个社会失于教化也是一个原因。因此,登基后,就采取措施,兴建学校,选拔学官,并坚持把教育工作作为衡量地方官政绩的重要指标。
朱元璋墨迹
洪武九年(1376年)六月,山东日照县知县任职考满,入京觐见皇帝,州里给他下的评语是“无课农兴学之绩,而长于督运”。针对这个鉴定,朱元璋的批示是:农桑乃衣食之本,学校是风化之源,这个县令放着分内的事不做却长于督运,这是他的职责吗?结果,那位马县令不但没有晋升反而被“黜降”了。
对待国子学官,朱元璋的标准更高,除了关注,还要具备参政议政的素质。有一次朱元璋召儒臣谈治国之道,大家畅所欲言,只有国子学官李思迪和沉默不语。朱元璋极不高兴,把他们给贬了。之后,在下发给国子监的“通报”中说:身为人师,应该“模范其志,竭胸中所有,发世之良能,不隐而训……”李思迪和马懿,出身草野,能与皇帝议论国事,皇帝这么虚心请教,他们竟连一句话都不愿说,对皇帝尚且如此,还能指望他们尽心尽力教学生吗?
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下令设科取士,士人参与必须通过三场的考试,不过写法或偶或散,无定规。
文科考试内容主要局限于四书五经,考试文体通用,虚内容而重形式,因而明代科举制又称八股取士。
朱元璋民族
朱元璋曾禁止、更易姓氏,限制内部通婚,明代回族没有优待身份。但朱元璋“”以及明皇室关于修建清真寺和保护清真寺宗教职业人员的谕旨,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回族的宗教生活。
朱元璋外交
唐朝以来秉持着中华正统观的朝鲜一直都是以“藩国”自居,尊为,但在历代王朝中,朝鲜最为心悦诚服的却是。
1372年,朱元璋给高丽王颁发了一道敕书,命令其遵循中国古代的惯例,每三年来朝见中国天子,贡献方物。
1392年,大将发动政变,建立了。之后,李成桂参考了高丽古名“朝鲜”和李父就仕之地“和宁”,并上书朱元璋要求赐予“国号”,朱元璋认为“朝鲜”是古名,而且“朝日鲜明”出处文雅,因此裁定朝鲜为新国名。
朝中关系进入了相对稳定的时期。
朱元璋登基之初派使臣下国书到日本,一是希望他们来,二是责令他们解决扰明倭寇问题。
结果,国书送达后,日本不仅没来朝贡,反而砍了使者的脑袋。朱元璋知道后恼羞成怒,扬言出兵,要征服日本。但最终并未真正出兵,在《》中,朱元璋规定日本为“”。
1377年,朱元璋册封国王为“暹罗国王”,“”这一名称正式固定下来,称为中文语境下对泰国的称呼。
有明一代,遣使臣到中国访问112次,中国也派使臣访问阿瑜陀耶19次。
朱元璋社会
朱元璋对天下老年人施以尊重,颁布诏书和法令,规定每地要善待老人,并让县官定期送去米面衣物进行慰问。
朱元璋怕执行不力,就又叮嘱礼部尚书,要以皇帝的名义再次重申一下这项政策。
为了让居家养老者有人服侍,洪武六年规定:“民年七十以上者,许令一子侍养,免其差役。”也就是说,为了更好地让70岁以上的老人安度晚年,国家允许老人的一个儿子免于服役。
对于那些孝敬老人的人,朝廷不但给予精神表扬,还给予物质奖励,赏赐衣物,发放奖金。而且,这些孝子孝女年老时可以享受特殊待遇,当他们年届60岁就可以享受普通老人80岁时才能享受的福利待遇。如果孝亲模范不幸成为孤老,那么他们在家就可以享受到在养济院的同等待遇,当地养济院会每月按标准把钱粮送到他们家中;去世后,政府还会发放三两银子作为丧葬费。
在朝廷的要求和带动下,形成了尊老养老的风气,赡养老人的要求也渗透到各地家法族规之中。被朱元璋称为“江南第一家”的浦江郑氏的《》是中国传统家法族规的代表作。
朱元璋时代是中国古代社会福利最好的时期之一。免费养老院()
、免费医院()
和免费公墓()
统统出现。朱元璋还曾经试验过“”政策,命令在南京试点,于郊外修筑公房,并安排无家可归者居住,是世界最早的国家免费福利公房。
为了贬抑商人,朱元璋规定,农民可以穿绸、纱、绢、布四种衣料。而商人却只能穿绢、布两种料子的衣服。商人考学、当官,都会受到限制。
朱元璋个人作品
朱元璋书法
朱元璋书法行笔自然流畅,仪态生动。风神独具特色,在《》谓朱元璋书法“神明,天纵,默契书法”。所评:“明太祖书雄强无敌”
。惟笔画稍欠法度,然雅拙中不乏挺拔。
朱元璋 大军帖
朱元璋诗歌
朱元璋在戎马生涯中也写过诗词,并有《御制文集》传世,集中就有朱元璋的一百多首诗词。
朱元璋诗词《》
《示不惹庵僧》
《咏雪竹》
《钟山赓吴沉韵》
《宝光废塔》
《赓僧韵》
《新雨水》
《雨坠应落花赓徐瑛韵》
《又赓吴哲韵》
《又赓宋璲韵》
《雪诗赓曹文寿韵》
《又赓张翼韵》
《思老试壮》
《神凤操》
《钟山云》
《谕临蒸县官》
《闻人岭南郊行》
《咏南越》
《竹榦青乐钓》
《牧羊儿土鼓》
《横秋风吹笛》
《沧浪翁泛海》
《题神乐道士》
《云衲野人》
《钟子炼丹》
《思亲歌》
《倭扇行》
表格内容来源详见
朱元璋其他
朱元璋历史评价
朱元璋总评
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君主之一。一生勤于政事,建树颇多,特别是创设了大量的制度典章,不但打下了明朝近三百年基业,还影响到清朝。自明到清,中央集权的政治统治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行政管理制度渐趋完备。
朱元璋最重要的功绩是驱逐胡虏,除暴乱,拯救,平定天下,废除了蒙古人制定的种族等级及压迫政策,恢复了中华,带领华夏复兴。
他从天灾人祸和饥寒交迫的钟离村,一直到南京登基,和他的文臣武将所走的这条道路,不仅仅是为私人和某个阶级的利益,如同他的自述——我本淮右布衣,天下于我何加焉。
朱元璋胸怀韬略,深谋远虑,善于驾驭战争,掌握主动权。注重招贤纳士,广采众议,严格治军,完善军制,练兵育将,强调将领要识、谋、仁、勇兼备。主张寓兵于农,且耕且战,保持一支强大的武装力量。
朱元璋史书评价
《》:“太祖以聪明神武之资,抱济世安民之志,乘时应运,豪杰景从,戡乱摧强,十五载而成帝业。崛起布衣,奄奠海宇,西汉以后所未有也。惩元政废弛,治尚严峻。而能礼致耆儒,考礼定乐,昭揭经义,尊崇正学,加恩胜国,澄清吏治,修人纪,崇凤都,正后宫名义,内治肃清,禁宦竖不得干政,五府六部官职相维,置卫屯田,兵食俱足。武定祸乱,文致太平,太祖实身兼之。至于雅尚志节,听蔡子英北归。晚岁忧民益切,尝以一岁开支河暨塘堰数万以利农桑、备旱潦。用此子孙承业二百余年,士重名义,闾阎充实。如今苗裔蒙泽,尚如东楼、白马,世承先祀,有以哉。”
朱元璋历代评价
:盖明祖之性,实帝王,豪杰,盗贼兼而且也。
:“朕以为,历代贤君,莫如洪武。何也?数君德政,有善者,有未尽善者。至洪武所定条理章程,规划周详,朕所以谓历代之君不及洪武也。”
立碑“”赞誉朱元璋。还说:“明太祖天授智勇,崛起布衣,纬武经文,统一方夏,凡其制度,准今酌古,咸极周详,非独后代莫能越其范围,即汉唐宋诸君诚有所未及也。”
;“洪武乃英武伟烈之主,非寻常帝王可比”
:“呜乎休哉!非我太祖在天之灵,何以及此?”
:①“自古能君无出之右者,其次则朱元璋耳。”
②朱元璋是农民起义领袖,是应该肯定的,应该写得好一点,不要写得那么坏(指朱元璋的晚)。③朱洪武是个放牛娃出身,人倒也不蠢,他有个谋士叫,很有见识,朱洪武听了朱升的话“广积粮,高筑墙,缓称王”,最终取得了民心,得了天下。
:朱元璋出身于一个贫苦家庭,从社会最底层的放牛娃、四处讨饭的小和尚,全靠自己的奋斗成了一个统一王朝的开国皇帝。这是中国历史上,乃至世界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事情。另外,朱元璋当上皇帝后,也没有停止步伐,他在位三十多年,成功地建立一个强大统一的明帝国。
朱元璋轶事典故
朱元璋在世时留下不少传说和典故,如下:
政治:火烧庆功楼、云奇告变、太祖治骄、建都之议、剥皮揎草、朱元璋立碑废封号、表笺之祸、愤题和尚诘问、铁裙之刑、刘伯温求雨、太医监、悍妇之肉、圣谕六言、大明诏旨碑、洪武正韵、月饼起义(八月十五杀鞑子)、五更吹号、畏法度者最快乐、治隆唐宋、御制大诰、教民榜文、新官堕落定律、逆臣录、无为而治、白话圣旨、重典治国、红座船、藁城人、宝源局、宋濂诚实、洪武大移民、夷狄腥膻、装傻计
美食:四菜一汤、糊羹、粉子馍、捆香蹄、垛子羊肉、瓤豆腐、仙客来灵芝、珍珠翡翠白玉汤、万三蹄膀、吴城大板瓜子、油煎毛豆腐、老表土鸡汤、临水酒、周烂头、桃香茶油、虎皮毛豆腐、五里界蒸肉、养生油、洪武宴、开花馍、何故四菜一汤、岁寒三友抹尖脆、常州牛塘谷、黄氏肚包鸡、八宝稀饭、濮阳壮馍、得胜饼、凤阳酿豆腐(洪武豆腐)、费县山楂、南京盐水鸭、
文化:怒打伽蓝神、淮右布衣、楚人养狙、阅江楼记、牲口节、大写金额、陈辞滥调、朱陈之好、覃垕晒皮、智聪、率师征陈友谅至潇湘所写、铁板一块、河伯女、赠四仙、情侣椅、大明太祖高皇帝御注道德真经、绝海中津、跳竹马、庐山诗、朱元璋梦游西岳、清溪流泉、朱元璋画像、铁姓、狄姓、朱氏世德碑记、武当归隐
建筑:洞林寺、庐山竹林寺、观星楼、余干康山忠臣庙、御碑亭、驸马巷、龙首塔、柳叶街、北照寺、观妙亭、阅江楼、古城塔、南京花牌楼、五土庙、梅大井、皇帝井、游武庙、六镇七十二口井、断头马、百猫坊、通天寨玉盂禅寺、常氏先祠、楚望台、抹山寺、胜棋楼、朱元璋品蟹亭、瑞安寺、阳山碑材、官店、复翁堂、明去封号碑、青龙洞古建筑群、明功臣墓、南京老城南
地点:明功臣墓、天钟听泉、北台头村、试剑石、义驾山、鉴玉村、圣水池、下邹村、十里圣水、九峰摩崖、歙岭青、青蒲、黄村、陈家沟村、苏庄银杏树、瑞洪镇、披云山、天龙屯堡古镇、平海卫、宜春八景之南池涌珠、朱家凹景区、白关镇、光明顶、阳山、张三丰的神仙洞、贾岛隐居处、龙女花
朱元璋亲属成员
朱元璋祖辈
祖父:熙祖裕皇帝
父亲:仁祖淳皇帝(原名)
母亲:陈氏
朱元璋兄弟姐妹
哥哥:长兄南昌王(原名朱重五)、次兄盱眙王(朱重六)、三哥临淮王(朱重七)
姐姐:朱氏、朱佛女
朱元璋后妃
孙氏,陈州人。兄,元帅马世熊义女。生怀庆公主。谥号成穆
,寿州人,父。史书未有她生下皇子的记载,但有人却认为李淑妃生懿文太子、秦愍王、晋恭王
,她为进贡的女子,有些历史学家认为她是明成祖朱棣和周定王朱橚的。《》所载:“左一位淑妃李氏生懿文太子、秦愍王、晋恭王,右一位碽妃生成祖文皇帝,是皆享于陵殿,掌于祠官,三百年来未之有改者”
胡,生楚昭王,谥号昭敬。
,濠州人,父郭山甫,兄郭兴、。生鲁荒王
,生蜀献王、代简王、谷王、永嘉公主、汝阳公主
崔,谥号庄靖安荣,未生子女
胡,生湘献王
赵贵妃,生沈简王
,生唐定王
刘惠妃,生郢靖王
,生齐恭王、潭王
葛丽妃,生伊厉王(木彝)
韩妃,她为(今朝鲜)进贡的女子。生辽王、
余妃,生庆靖王
杨妃,生宁献王
周妃,生岷庄王、韩宪王
张美人,生。朱元璋死后,她因女儿年幼而幸运的成为仅有的一位免于殉葬者。
任顺妃;生平不详
郜氏,生肃庄王
朱元璋子女
封王及谥号
孝慈高皇后
孝慈高皇后
孝慈高皇后五子
周定王,初封吴王
孝慈高皇后
湘献王,初谥戾
代简王,初封豫王
肃庄王,初封汉王
辽简王,初封卫王
未知二十三子
朱(木彝)
未封王尚妃皇女
成穆贵妃孙氏
成穆贵妃孙氏
王贞亮,子
未知傅忠,子
永嘉贞懿公主
高丽妃韩氏
美人张玄妙
朱元璋陵寝墓地
朱元璋去世后埋在紫金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
下的,和马皇后合葬于此。
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命中军都督府佥事主持陵墓的营建工程,此年八月,马皇后去世,九月葬入此陵,定名为“孝陵”。孝陵之名,取意于谥中的孝字,有“以孝治天下”之意,一说是马皇后谥“孝慈”,故名。
朱元璋史籍记载
《·太祖本纪》。
《·太祖卷》。
朱元璋相关争议
朱元璋相貌之谜
朱元璋流传在世的画像版本众多,能见到的画像主要集中于这两类:一丑一俊。
民间传说朱元璋其丑无比,一副麻脸,下巴很长,额骨稍凸,朱元璋还因为宫廷画师把自己画的太真实,顿时大怒,把画师推出去斩了。
例如。清朝乾隆年间绘制的《乾隆年制历代帝王像真迹》,其中收录的“明太祖真像”就是长脸丑相。
《明史》里描述他的长相时说:“姿貌雄伟,奇骨灌顶。志意廓然,人莫能测。”前八个字说的是外貌,后八个字说的是气质。朱元璋相貌不凡,给郭子兴留下了好印象,马上被收入军中,还把义女马皇后许配给他。
朱元璋表笺之祸
野史记载,朱元璋忌讳“光”、“秃”、“僧”等字眼;也不喜欢别人说“贼”、“寇”,连和贼读音相近的“则”也厌恶。但经学者考证,此类记载多为不实缺乏一定的可信度。
朱元璋从未忌讳谈及自己曾为和尚,在《大明》里,朱元璋本人也没有隐瞒自己出家和参加起义的旧事,坦陈了这段经历。
关于所谓的“文字狱”,不见于《》、《》等较正式的史书记录,经、等历史学家考证,多为不实记载,比如:
野史记载为朱元璋所杀。
但是徐一夔在“被杀”的第二年,居然还给人写过墓志铭,事实是,他平安地活到八十多岁。据《杭府志·职官表》和《杭州府志·古今守令表》,徐一夔直至建文二年仍然在世;徐一夔所写的《故文林郎湖广房县知县齐公墓志铭》,其日期为建文元年。因此“朱元璋因文字而杀徐一夔”为误。
还有僧()的《》中有诗句触怒朱元璋,被斩。然而考证《补续高僧传》《继灯录》,可得知僧来复是因为胡惟庸谋反时,与胡惟庸互通消息而被杀,告发者为僧
而所谓的文字狱,其实是涉及到明初标准措辞问题。实情是户部尚书等人所写的奏折过于冗长,字数一万多,朱元璋为防止再次发生,设立了文体规矩,改善文风、提高效率。
朱元璋所设立的文体规范,有“二名不偏讳,嫌名不讳”
、“除凶恶字样以外,无其他应避忌讳”的规则,意思是说如果皇帝的名字为两个字,使用此二字中的任何一个字无需避讳,也无需避讳皇帝名字的同音字。
朱元璋屠戮功臣
朱元璋后世纪念
朱元璋纪念馆、研究会
参见:、、
朱元璋雕像
南京明孝陵景区大金门前
南京明孝陵景区大金门前。
明祖陵景区公路东侧是皇帝的塑像
明祖陵景区塑像。
南京阅江楼景区广场
南京阅江楼景区广场。
新安徽名人馆。
新安徽名人馆。
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明中都鼓楼
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明中都鼓楼。
汉中石门栈道风景区文化广场
汉中文化广场。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 雕像
朱元璋蜡像·十三陵明皇蜡像馆
朱元璋蜡像。
朱元璋纪念币
朱元璋艺术形象
朱元璋文学形象
陈丹旭 绘《朱元璋》(绘画本共5册)。
朱元璋影视作品
(一)电视讲座
中国央视网《百家讲坛》栏目,主讲《》。
鲍国安版朱元璋
(二)电影、电视剧 
年份电视剧/电影饰演者1978程乃根197819811985奢香夫人1986198719921993朱元璋199319941994之洪武试臣丹宁军19941996金舜哲19971997臭头洪武君199819981998199920012002200220032003200420042004朱元璋(童)(成)2004
2005大明天子20052005张铁林200620062006200720072007200820092010王蔚鑫20112011201120142014孙光业2015真命天子2015郑道传赵光裕2016乞丐皇帝与大脚皇后传奇陈浩民
(三)戏曲
豫剧《》。
(四)歌仔戏
,《臭头洪武君》。
解读词条背后的知识
张廷玉(清)·《明史·卷一·本纪第一》太祖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讳元璋,字国瑞,姓朱氏。
《朱氏世德碑》:“先伯娶刘氏,生子四人:重一公、重二公、重三公生盱眙,重五公生钟离。先考君娶妻陈氏,泗州人,生子四:长重四公生盱眙,重六公、重七公生五河,某其季也,生迁钟离后,戊辰年。”。
张廷玉(清)·《明史·卷一·本纪第一》太祖孤无所依,乃入皇觉寺为僧。
商传. 《明太祖朱元璋(上)》. 中国: 浙江文艺出版社. 日: 第29页. ISBN 6
宋濂,《谕中原檄》:“... 当此之时,天运循环,中原气盛,亿兆之中,当降生圣人,驱除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今一纪于兹,未闻有治世安民者,徒使尔等战战兢兢,处于朝秦暮楚之地,诚可矜闵。...”
朱国祯(明),《涌幢小品·卷二“国号”条》:“国号上加大字,始于胡元,我朝因之。……其言大汉、大唐、大宋者,乃臣子及外夷尊称之词”。
姜公韬,《中国通史 明清史·第一章 元明之际》,第9页-第16页。 九州出版社, 2010-1,ISBN 7。
《明史·卷109》“明太祖初壹海内,仍元制,设中书省,综理机务。其官有丞相、平章、左右丞、参政,而吏、户、礼、兵、刑、工六尚书为曹官。行之一纪,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遂设四辅官。”
李艳君,《朱元璋重典惩贪》,《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4-115。
陈梧桐,《论朱元璋的“休养生息”政策》,《中州学刊》, 6-120。
白振亚,金邦清,王建中,《试述朱元璋农业经济政策与管理》,明史国际学术讨论会, 1999。
吴庆仁,《朱元璋人才思想概述》,《党建与人才》, -39。
伍跃,《外交的理念与外交的现实——以朱元璋对“不征国”朝鲜的政策为中心》,《明史研究》, 2010(00)。
《中学历史手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4年,第353页。
《明太祖实录·卷一》日—“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姓朱氏讳元璋字国瑞。其先颛顼后,周武王封其苗裔于邾。春秋时子孙去邑为朱氏,世居沛国相县。
注:今安徽省凤阳县
注:原名朱五四。
清朝人俞樾在他的《春在堂随笔中》写道:“元制,庶人无职者不许取名,止以行第及父母年齿合计为名,此于《元史》无征,冉证以明高皇(朱元璋)所称其兄之名,正是如此。”他又举当时绍兴乡间为例:“如夫年二十四,妇年二十二,命为四十六,生子即名‘四六’;夫年二十三,妇年二十二,合为四十五,生子即名‘五九’”,五九相乘,四十五也。据俞樾钩沉,明朝大将常遇春的曾祖父叫常四三,爷爷叫常重五,父亲叫常六六;大将汤和的曾祖叫汤五一,爷爷叫汤六一,父亲叫汤七一,等等,皆为佐证。
张廷玉(清)·《明史·卷一·本纪第一》先世家沛,徙句容,再徙泗州。父世珍,始徙濠州之钟离。生四子,太祖其季也。
张廷玉(清)·《明史·卷一·本纪第一》母陈氏。
注:朱元璋原名朱重八、朱国瑞,入征后改名为朱元璋,所谓璋,原是利器;诛灭元朝的璋引申为朱元璋。郭子兴赐名:“元”乃开始之意,“璋”者美玉也,人才,好料用意,故名“元璋”。
.中国网&#91;引用日期&#93;
《明太祖实录卷一》曰:“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其先颛顼后,周武王封其苗裔于邾。春秋时子孙去邑为朱氏,世居沛国相县(今安徽淮北市境内)。”
林林 编 陈丹旭 绘 .朱元璋(绘画本共5册):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ISBN:0
.中国文明网联盟·滁州&#91;引用日期&#93;
注:蒙古人为第一等,色目人为第二等,汉人(原金朝境内居住的人口)、南人为第三、四等人。
.图片网&#91;引用日期&#93;
张廷玉(清)·《明史·卷一·本纪第一》至正四年,旱蝗,大饥疫。太祖时年十七,父母兄相继殁,贫不克葬。
《皇陵碑》中写道:“殡无棺椁,被体恶裳,浮掩三尺,奠何肴浆!”
张廷玉(清)·《明史·卷一·本纪第一》里人刘继祖与之地,乃克葬,即凤阳陵也。
商传. 《明太祖朱元璋(上)》. 中国: 浙江文艺出版社. 日: 第19页—第20页. ISBN 6
张廷玉(清)·《明史·卷一·本纪第一》逾月,游食合肥。
商传. 《明太祖朱元璋(上)》. 中国: 浙江文艺出版社. 日: 第21页. ISBN 6
张廷玉(清)·《明史·卷一·本纪第一》凡历光、固、汝、颍诸州三年,复还寺。
商传. 《明太祖朱元璋(上)》. 中国: 浙江文艺出版社. 日: 第23页. ISBN 6
商传. 《明太祖朱元璋(上)》. 中国: 浙江文艺出版社. 日: 第28页. ISBN 6
注:今安徽省阜阳市区
注:今湖北蕲春西南
注:今安徽省定远县
张廷玉(清)·《明史·卷一·本纪第一》当是时,元政不纲,盗贼四起。刘福通奉韩山童假宋后起颍,徐寿辉僭帝号起蕲,李二、彭大、赵均用起徐,众各数万,并置将帅,杀吏,侵略郡县,而方国珍已先起海上。他盗拥兵据地,寇掠甚众。天下大乱。
张廷玉(清)·《明史·卷一·本纪第一》十二年春二月,定远人郭子兴与其党孙德崖等起兵濠州。元将彻里不花惮不敢攻,而日俘良民以邀赏。
注:现在的安徽省凤阳县
商传. 《明太祖朱元璋(上)》. 中国: 浙江文艺出版社. 日: 第31页. ISBN 6
.中国网&#91;引用日期&#93;
.中国网&#91;引用日期&#93;
.中华英烈祠&#91;引用日期&#93;
张廷玉(清)·《明史·卷一·本纪第一》子兴奇其状貌,留为亲兵。
商传. 《明太祖朱元璋(上)》. 中国: 浙江文艺出版社. 日: 第33—34页. ISBN 6
吴晗: 《朱元璋传·第二章》。
商传. 《明太祖朱元璋(上)》. 中国: 浙江文艺出版社. 日: 第34页. ISBN 6
注:即后来大脚马皇后
张廷玉(清)·《明史·卷一·本纪第一》战辄胜,遂妻以所抚马公女,即高皇后也。
注:朱,为“诛”,元,指大元朝,璋,一种尖锐玉器,意思就是诛杀元的利器
商传. 《明太祖朱元璋(上)》. 中国: 浙江文艺出版社. 日: 第35—40页. ISBN 6
张廷玉(清)·《明史·卷一·本纪第一》子兴与德崖龃龉,太祖屡调护之。秋九月,元兵复徐州,李二走死,彭大、赵均用奔濠,德崖等纳之。子兴礼大而易均用,均用怨之。德崖遂与谋,伺子兴出,执而械诸孙氏,将杀之。太祖方在淮北,闻难驰至,诉于彭大。大怒,呼兵以行,太祖亦甲而拥盾,发屋出子兴,破械,使人负以归,遂免。是冬,元将贾鲁围濠。太祖与子兴力拒之。
商传. 《明太祖朱元璋(上)》. 中国: 浙江文艺出版社. 日: 第40—42页. ISBN 6
张廷玉(清)·《明史·卷一·本纪第一》十三年春,贾鲁死,围解。太祖收里中兵,得七百人。子兴喜,署为镇抚。
张廷玉(清)·《明史·卷一·本纪第一》时彭、赵所部暴横,子兴弱,太祖度无足与共事,乃以兵属他将,独与徐达、汤和、费聚等南略定远。
注:安徽省滁州市
商传. 《明太祖朱元璋(上)》. 中国: 浙江文艺出版社. 日: 第43—45页. ISBN 6
张廷玉(清)·《明史·卷一·本纪第一》道遇定远人李善长,与语,大悦,遂与俱攻滁州,下之。
吴晗,《朱元璋传·》,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第33页,2014年,ISBN:4
商传. 《明太祖朱元璋(上)》. 中国: 浙江文艺出版社. 日: 第46页. ISBN 6
商传. 《明太祖朱元璋(上)》. 中国: 浙江文艺出版社. 日: 第47页. ISBN 6
张廷玉(清)·《明史·卷一·本纪第一》十五年春正月,子兴用太祖计,遣张天祐等拔和州,檄太祖总其军。太祖虑诸将不相下,秘其檄,期旦日会厅事。时席尚右,诸将先入,皆踞右。太祖故后至,就左。比视事,剖决如流,众瞠目不能发一语,始稍稍屈。议分工甓城,期三日。太祖工竣,诸将皆后。于是始出檄,南面坐曰:“奉命总诸公兵,今甓城皆后期,如军法何?”诸将皆惶恐谢。乃搜军中所掠妇女纵还家,民大悦。
商传. 《明太祖朱元璋(上)》. 中国: 浙江文艺出版社. 日: 第48—49页. ISBN 6
张廷玉(清)·《明史·卷一·本纪第一》三月,郭子兴卒。时刘福通迎立韩山童子林儿于亳,国号宋,建元龙凤。檄子兴子天叙为都元帅,张天祐、太祖为左右副元帅。太祖慨然曰:“大丈夫宁能受制于人耶?”遂不受。然念林儿势盛,可倚藉,乃用其年号以令军中。
商传. 《明太祖朱元璋(上)》. 中国: 浙江文艺出版社. 日: 第52—53页. ISBN 6
吴晗,《浙西明教大明太祖的宝库》。
注:是徽州白山,主峰搁船尖
注:原有的《九宫八卦阵》训练明教圣战士,韬光养晦,以图大业。高筑墙是指加强军事防备,巩固后方;广积粮是指发展经济生产,储备粮食,增强经济实力;缓称王则是指不要过早称帝,以免树敌过多,因为此时实力十分微弱,自己也处于几家大军阀中间。
张廷玉(清)·《明史·卷一百三十六 ·列传第二十四 》太祖下徽州,以邓愈荐,召问时务。对曰:“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太祖善之。
注:今安徽省当涂县
商传. 《明太祖朱元璋(上)》. 中国: 浙江文艺出版社. 日: 第54—55页. ISBN 6
注:今江苏省南京市
张廷玉(清)·《明史·卷一·本纪第一》十六年春二月丙子,大破海牙于采石。三月癸未,进攻集庆,擒兆先,降其众三万六千人,皆疑惧不自保。
张廷玉(清)·《明史·卷一·本纪第一》太祖择骁健者五百人入卫,解甲酣寝达旦,众心始安。
张廷玉(清)·《明史·卷一·本纪第一》庚寅,再败元兵于蒋山。元御史大夫福寿,力战死之,蛮子海牙遁归张士诚,康茂才降。太祖入城,悉召官吏父老谕之曰:“元政氵卖扰,干戈蜂起,我来为民除乱耳,其各安堵如故。贤士吾礼用之,旧政不便者除之,吏毋贪暴殃吾民。”民乃大喜过望。改集庆路为应天府,辟夏煜、孙炎、杨宪等十余人,葬御史大夫福寿,以旌其忠。
张廷玉(清)·《明史·卷一·本纪第一》秋七月己卯,诸将奉太祖为吴国公。置江南行中书省,自总省事,置僚佐。贻书张士诚,士诚不报,引兵攻镇江。徐达败之,进围常州,不下。九月戊寅,如镇江,谒孔子庙。遣儒士告谕父老,劝农桑,寻还应天。
商传. 《明太祖朱元璋(上)》. 中国: 浙江文艺出版社. 日: 第57—58页. ISBN 6
张廷玉(清)·《明史·卷一·本纪第一》&十七年春二月,耿炳文克长兴。三月,徐达克常州。夏四月丁卯,自将攻宁国,取之,别不华降。五月,上元、宁国、句容献瑞麦。六月,赵继祖克江阴。秋七月,徐达克常熟。胡大海克徽州,八思尔不花遁。冬十月,常遇春克池州,缪大亨克扬州,张明鉴降。十二月己丑,释囚。是年,徐寿辉将明玉珍据重庆路。&
张廷玉(清)·《明史·卷一·本纪第一》&十九年春正月乙巳,太祖谋取浙东未下诸路。戒诸将曰:“克城以武,戡乱以仁。吾比入集庆,秋毫无犯,故一举而定。每闻诸将得一城不妄杀,辄喜不自胜。夫师行如火,不戢将燎原。为将能以不杀为武,岂惟国家之利,子孙实受其福。”庚申,胡大海克诸暨。是月,命宁越知府王宗显立郡学。三月甲午,赦大逆以下。丁巳,方国珍以温、台、庆元来献,遣其子关为质,不受。夏四月,俞通海等复池州。时耿炳文守长兴,吴良守江阴,汤和守常州,皆数败士诚兵。太祖以故久留宁越,徇浙东。六月壬戌,还应天。秋八月,元察罕帖木儿复汴梁,福通以林儿退保安丰。九月,常遇春克衢州,擒宋伯颜不花。冬十月,遣夏煜授方国珍行省平章,国珍以疾辞。十一月壬寅,胡大海克处州,石抹宜孙遁。时元守兵单弱,且闻中原乱,人心离散,以故江左、浙右诸郡,兵至皆下,遂西与友谅邻。&
商传. 《明太祖朱元璋(上)》. 中国: 浙江文艺出版社. 日: 第58—59页. ISBN 6
商传. 《明太祖朱元璋(上)》. 中国: 浙江文艺出版社. 日: 第60—61页. ISBN 6
.中华英烈祠&#91;引用日期&#93;
商传. 《明太祖朱元璋(上)》. 中国: 浙江文艺出版社. 日: 第69—70页. ISBN 6
注:即唐桂芳,以字行
商传. 《明太祖朱元璋(上)》. 中国: 浙江文艺出版社. 日: 第72—73页. ISBN 6
商传. 《明太祖朱元璋(上)》. 中国: 浙江文艺出版社. 日: 第62页. ISBN 6
张廷玉(清)·《明史·卷一百二十三 ·列传第十一 》徐寿辉兵起,友谅往从之,依其将倪文俊为簿掾。
张廷玉(清)·《明史·卷一百二十三 ·列传第十一 》始友谅破龙兴,寿辉欲徙都之,友谅不可。未几,寿辉遽发汉阳,次江州。江州,友谅治所也,伏兵郭外,迎寿辉入,即闭城门,悉杀其所部。即江州为都,奉寿辉以居,而自称汉王,置王府官属。遂挟寿辉东下,攻太平。太平城坚不可拔,乃引巨舟薄城西南。士卒缘舟尾攀堞而登,遂克之。志益骄。进驻采石矶,遣部将阳白事寿辉前,戒壮士挟铁挝击碎其首。寿辉既死,以采石五通庙为行殿,即皇帝位,国号汉,改元大义,太师邹普胜以下皆仍故官。会大风雨,群臣班沙岸称贺,不能成礼。
张廷玉(清)·《明史·卷一·本纪第一》闰月丙辰,友谅陷太平,守将朱文逊,院判花云、王鼎,知府许瑗死之。未几,友谅弑其主徐寿辉,自称皇帝,国号汉,尽有江西、湖广地,约士诚合攻应天,应天大震。
张廷玉(清)·《明史·卷一·本纪第一》诸将议先复太平以牵之,太祖曰:“不可。彼居上游,舟师十倍于我,猝难复也。”或请自将迎击,太祖曰:“不可。彼以偏师缀我,而全军趋金陵,顺流半日可达,吾步骑急难引还,百里趋战,兵法所忌,非策也。”
张廷玉(清)·《明史·卷一百二十三 ·列传第十一 》太祖患友谅与张士诚合,乃设计令其故人康茂才为书诱之,令速来。友谅果引舟师东下,至江东桥,呼茂才不应,始知为所绐。战于龙湾,大败。潮落舟胶,死者无算,亡战舰数百,乘轻舸走。张德胜追败之慈湖,焚其舟。冯国胜以五翼军蹙之,友谅出皁旗军迎战,又大败。遂弃太平,走江州。太祖兵乘胜取安庆,其将于光、欧普祥皆降。明年,友谅遣兵复陷安庆。太祖自将伐之,复安庆,长驱至江州。友谅战败,夜挈妻子奔武昌。其将吴宏以饶降,王溥以建昌降,胡廷瑞以龙兴降。
张廷玉(清)·《明史·卷一·本纪第一》乃驰谕胡大海捣信州牵其后,而令康茂才以书绐友谅,令速来。友谅果引兵东。
张廷玉(清)·《明史·卷一·本纪第一》于是常遇春伏石灰山,徐达阵南门外,杨璟屯大胜港,张德胜等以舟师出龙江关,太祖亲督军卢龙山。乙丑,友谅至龙湾,众欲战,太祖曰:“天且雨,趣食,乘雨击之。”须臾,果大雨,士卒竞奋,雨止合战,水陆夹击,大破之,友谅乘别舸走。
张廷玉(清)·《明史·卷一·本纪第一》壬寅,次湖口,追败友谅于江州,克其城,友谅奔武昌。
张廷玉(清)·《明史·卷一·本纪第一》分徇南康、建昌、饶、蕲、黄、广济,皆下。冬十一月己未,克抚州。
张廷玉(清)·《明史·卷一·本纪第一》二十三年春正月丙寅,遣汪河报之。二月壬申,命将士屯田积谷。是月,友谅将张定边陷饶州。士诚将吕珍破安丰,杀刘福通。
注:今江西省南昌市
张廷玉(清)·《明史·卷一·本纪第一》夏四月壬戌,友谅大举兵围洪都。
张廷玉(清)·《明史·卷一百二十三 ·列传第十一 》太祖从子文正及邓愈坚守,三月不能下,太祖自将救之。
张廷玉(清)·《明史·卷一百二十三 ·列传第十一 》太祖舟虽小,然轻驶,友谅军俱艨艟巨舰,不利进退,以是败。
张廷玉(清)·《明史·卷一百二十三 ·列传第十一 》友谅从舟中引首出,有所指捴,骤中流矢,贯晴及颅死。
张廷玉(清)·《明史·卷一·本纪第一》二十四年春正月丙寅朔,李善长等率群臣劝进,不允。固请,乃即吴王位。建百官。以善长为右相国,徐达为左相国,常遇春、俞通海为平章政事,谕之曰:“立国之初,当先正纪纲。元氏暗弱,威福下移,驯至于乱,今宜鉴之。”
注:1364年,朱元璋自称吴王,史称西吴。详见条目“西吴”。
张廷玉(清)·《明史·卷一百二十三 ·列传第十一 》子理既还武昌,嗣伪位,改元德寿。是冬,太祖亲征武昌。明年二月再亲征。其丞相张必先自岳州来援,次洪山。常遇春击擒之,徇于城下。必先,骁将也,军中号“泼张”,倚为重。及被擒,城中大惧,由是欲降者众。太祖乃遣其故臣罗复仁入城招理。理遂降,入军门,俯伏不敢视。太祖见理幼弱,掖之起,握其手曰:“吾不汝罪也。”府库财物恣理取,旋应天,授爵归德侯。
张廷玉(清)·《明史·卷一百二十三 ·列传第十一 》张士诚,小字九四,泰州白驹场亭人。有弟三人,并以操舟运盐为业,缘私作奸利。
汤和,朱元璋儿时的玩伴。他的一封书信,给朱元璋打开了另一扇大门,为朱元璋的人生带来了转机。
张廷玉(清)·《明史·卷一百二十三 ·列传第十一 》颇轻财好施,得群辈心。常鬻盐诸富家,富家多陵侮之,或负其直不酬。而弓手丘义尤窘辱士诚甚。士诚忿,即帅诸弟及壮士李伯升等十八人杀义,并灭诸富家,纵火焚其居。入旁郡场,招少年起兵。盐丁方苦重役,遂共推为主,陷泰州。高邮守李齐谕降之,复叛。杀行省参政赵琏,并陷兴化,结砦德胜湖,有众万余。元以万户告身招之。不受。绐杀李齐,袭据高邮,自称诚王,僭号大周,建元天祐。是岁至正十三年也。
注:今江苏省苏州市
张廷玉(清)·《明史·卷一·本纪第一》&二十五年春正月己巳,徐达下宝庆,湖湘平。常遇春克赣州,熊天瑞降。遂趋南安,招谕岭南诸路,下韶州、南雄。甲申,如南昌,执大都督朱文正以归,数其罪,安置桐城。二月己丑,福建行省平章陈友定侵处州,参军胡深击败之,遂下浦城。丙午,士诚将李伯升攻诸全之新城,李文忠大败之。夏四月庚寅,常遇春徇襄、汉诸路。五月乙亥,克安陆。己卯,下襄阳。六月壬子,朱亮祖、胡深攻建宁,战于城下,深被执,死之。秋七月,令从渡江士卒被创废疾者养之,死者赡其妻子。九月丙辰,建国子学。冬十月戊戌,下令讨张士诚。是时,士诚所据,南至绍兴,北有通、泰、高邮、淮安、濠、泗,又北至于济宁。乃命徐达、常遇春等先规取淮东。闰月,围泰州,克之。十一月,张士诚寇宜兴,徐达击败之,遂自宜兴还攻高邮。&
张廷玉(清)·《明史·卷一百二十三 ·列传第十一 》十六年十一月,大军进攻平江,筑长围困之。士诚距守数月。太祖贻书招之曰:“古之豪杰,以畏天顺民为贤,以全身保族为智,汉窦融、宋钱亻叔是也。尔宜三思,勿自取夷灭,为天下笑。”士诚不报,数突围决战,不利。
张廷玉(清)·《明史·卷一·本纪第一》辛亥,命徐达为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军,帅师二十万讨张士诚。御戟门誓师曰:“城下之日,毋杀掠,毋毁庐舍,毋发丘垄。士诚母葬平江城外,毋侵毁。”既而召问达、遇春,用兵当何先。遇春欲直捣平江。太祖曰:“湖州张天骐、杭州潘原明为士诚臂指,平江穷蹙,两人悉力赴援,难以取胜。不若先攻湖州,使疲于奔命。羽翼既披,平江势孤,立破矣。”甲戌,败张天骐于湖州,士诚亲率兵来援,覆败之于皂林。九月乙未,李文忠攻杭州。冬十月壬子,遇春败士诚兵于乌镇。十一月甲申,张天骐降。辛卯,李文忠下余杭,潘原明降,旁郡悉下
张廷玉(清)·《明史·卷一百二十二 ·列传第十 》年,太祖为吴王。又二年,林儿卒。或曰太祖命廖永忠迎林儿归应天,至瓜步,覆舟沉于江云。
张廷玉(清)·《明史·卷一·本纪第一》十二月,韩林儿卒。以明年为吴元年,建庙社宫室,祭告山川。
商传. 《明太祖朱元璋(上)》. 中国: 浙江文艺出版社. 日: 第106页—115页. ISBN 6
张廷玉(清)·《明史·卷一百二十三 ·列传第十一 》李伯升知士诚困甚,遣所善客逾城说士诚曰:“初公所恃者,湖州、嘉兴、杭州耳,今皆失矣。独守此城,恐变从中起,公虽欲死,不可得也。莫若顺天命,遣使金陵,称公所以归义救民之意,开城门,幅巾待命,当不失万户侯。且公之地,譬如博者,得人之物而复失之,于公何损?”士诚仰观良久曰:“吾将思之。”乃谢客,竟不降。士诚故有勇胜军号“十条龙”者,皆骁猛善斗,每被银铠锦衣出入阵中,至是亦悉败,溺万里桥下死。最后丞相士信中礮死,城中汹汹无固志。二十七年九月,城破,士诚收余众战于万寿寺东街,众散走。仓皇归府第,拒户自缢。故部将赵世雄解之。大将军达数遣李伯升、潘元绍等谕意,士诚瞑目不答。舁出葑门,入舟,不复食。至金陵,竟自缢死,年四十七。命具棺葬之。
张廷玉(清)·《明史·卷一·本纪第一》癸丑,汤和为征南将军,吴祯副之,讨国珍。
张廷玉(清)·《明史·卷一·本纪第一》“胡廷瑞为征南将军,何文辉为副将军,取福建。湖广行省平章杨璟、左丞周德兴、参政张彬取广西。己巳,朱亮祖克温州。十一月辛巳,汤和克庆元,方国珍遁入海。壬午,徐达克沂州,斩王宣。己丑,廖永忠为征南副将军,自海道会和讨国珍。乙未,颁《大统历》。辛丑,徐达克益都。十二月甲辰,颁律令。丁未,方国珍降,浙东平。张兴祖下东平,兖东州县相继降。己酉,徐达下济南。胡廷瑞下邵武。癸丑,李善长帅百官劝进,表三上,乃许。甲子,告于上帝。庚午,汤和、廖永忠由海道克福州。&
张廷玉(清)·《明史·卷一·本纪第一》甲子,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军,帅师二十五万,由淮入河,北取中原。
张廷玉(清)·《明史·卷一·本纪第一》
&庚申,召诸将议北征。太祖曰:“山东则王宣反侧,河南则扩廓跋扈,关陇则李思齐、张思道枭张猜忌,元祚将亡,中原涂炭。今将北伐,拯生民于水火,何以决胜?”遇春对曰:“以我百战之师,敌彼久逸之卒,直捣元都,破竹之势也。”太祖曰:“元建国百年,守备必固,悬军深入,馈饷不前,援兵四集,危道也。吾欲先取山东,撤彼屏蔽,移兵两河,破其籓篱,拔潼关而守之,扼其户槛。天下形胜入我掌握,然后进兵,元都势孤援绝,不战自克。鼓行而西,云中、九原、关陇可席卷也。”诸将皆曰善。&
张廷玉(清)·《明史·卷二·本纪第二》洪武元年春正月乙亥,祀天地于南郊,即皇帝位。定有天下之号曰明,建元洪武。
商传. 《明太祖朱元}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朱元璋画像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