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津县志传奇皇帝朱元璋璋

一部移民血泪史_历史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可签7级以上的吧50个
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1,463,209贴子:
一部移民血泪史
“”四个字,正史中几乎没有使用,但在中,在民间传说中,出现率非常高。尤其是河北、山东以及河南、,只要说到祖籍,几乎都要提到一句顺口溜:“要问老家住何处?山西洪洞”。提“大槐树”,就必须提到“燕王扫北”。那么,二者到底有什么关系?“燕王扫北”又是怎么回事?
上海张学友、王菲演唱会一站式购票!票品安全且真票!立即订购!
这次被自称为“靖难”,被后世俗称为“”的战争,长达三四年。燕军从北平出发,一路向南,同朝廷部队(南军)在山东、河北一带展开激战。  表面上看,将燕军称为“南征”似更准确,但因山东、河北位于中国的北方,称为“扫北”亦不为谬。  从起兵开始,一直到结束前几天,都无迹象显示燕王可以取得最终胜利。相反,因为民心向背,民众普遍认为当前的日子还过得去,行为属于叛乱,因此燕军处处遭遇南军的顽强抵抗,民间亦时有自发的抗击。  《南宫县志》记载:“燕兵所过,各州、县义民目为叛逆,争抗拒之。”  拉锯战中,尤以德州、真定最为激烈。一会儿你打跑我,一会儿我又赶回来打跑你。身先士卒,数次冒着乱箭冲到最前头,才让燕军不致功亏一篑。但朱棣仿佛被包围在的汪洋大海中,好不容易攻下一城,一旦离开,朝廷的军队马上就杀回来。三年过去,真正归朱棣管辖的,不过北平、、永平三府而已。  这样的困境肯定激起了的反弹,他的兽性一点点逐渐暴露出来,仿佛所有的老百姓都是他的仇人,恨不得将其斩尽杀绝。  《明史》中对此有零星的记载:“壬子,王夜渡,围雄,拔其城,屠之。”“王至真定,与张玉、谭渊等夹击炳文军,大破之,获其副将李坚、甯忠及都督顾成等,斩首三万级。”“会旋风起,折景隆旗,王乘风纵火奋击,斩首数万溺死者十余万人。溃而西,景隆溃而南,尽丧其所赐玺书斧钺,走德州。”“冬十月戊午,袭执,破其城,夜坑降卒三千人。”动辄就屠城、斩首、溺死,对河北、山东的影响可想而知。
好像河北移民都是在的洪武年间从山西过来的,解手的意思是去大小便,那时的人们都是被绳子拴着强迫移民的,想大小便时就对军官说要解手
此役之后,广大北方地区一片荒芜,经济凋敝。很多村子几乎完全没有了人烟。仅根据史料,举河北隆尧县的几个例子:“相传‘燕王扫北’时,小孟村只有一名叫小孟的人幸存。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山西人迁此,把该村改为小孟。”“齐村始于春秋时期,‘燕王扫北’时,该村被夷为平地,齐姓民所剩无几。”“甄家庄本名大西庄,约建于元代。‘燕王扫北’后,村中只剩一户甄姓民,遂更名为甄家庄。”  当了皇帝的朱棣,还要靠搜刮百姓生活,没有百姓,怎么搜刮?于是,他开始从相对富庶之地迁移人口填充山东、河北。  《明史》对此事只有简单的一句记载:“乙未,徙山西民无田者实北平,赐之钞。”  而民间传说中,这是一次规模相当庞大的移民。今天在河北、山东的很多县志、村志里几乎都有“祖籍山西洪洞县,明永乐年间迁移到某地”的字样。有人认为,永乐初年,山西洪洞县曾设立过一个移民机关,专门办理移民事。具体办事地点,就在一棵老槐树下面。  中国人安土重迁,这次骨肉离散的大移民对他们显然不是一次愉快的旅游,而是一部血泪史。据说为了记住彼此的血缘关系,老祖宗们在孩子们的脚趾上砍了一刀作为记号,因而直到今天,凡是洪洞县槐树下的移民后裔,小脚趾甲都是两半的。   现在看来,当时中国北方的人口流失并非仅由“燕王扫北”一件事造成,这应该包括了元朝末年农民起义时的大量杀戮,朱元璋、朱棣为抗击漠北蒙古族入侵进行的大规模征兵造成的损失,燕王扫北只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中国历史上,大屠杀、大移民并不少见,为什么唯独这次移民在民间留下最深刻的记忆?我想,理由大概有如下几个:当时的真实状况远比我们想象的要惨烈,虽少文字记载,但口口相传,以致一代一代难以抹掉;当时的主政者不是很忌讳此事,没有刻意损毁相关的文字记载,以致留下蛛丝马迹;有大槐树、小脚趾甲这样既草根又易记的符号特征。
朱棣几乎屠尽了河南、山东、河北,后又从山西新迁人口补充,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都熟识山西洪洞大槐树。
2010年大槐树祭祖视频:
县志上不是这么写的写的是河南处于交通要道 而且 中原千里无人并不是燕王自己造成的 元末明初之时县志上就写了 从朱元璋时就开始移民了
延津县志 高中时看的 上面并没有提到燕王 而且移民是分阶段的
我真鄙视你这个看网文的,特没劲。解手同解溲。手溲同音,误传而,坐今日网文大行。汝等必有看考究典籍,则无斯而。
讹以诈传,其行如三人成虎!
大槐树是一种说法 因为要所有移民的人要在大槐树** 所以大家都是看着大槐树离开家乡的移民不止来源于山西 只不过山西的人最多 慢慢都说成山西大槐树了
CGWANG原画培训 「零基础全额退费保障」,原画名企委托培训,高薪工作不是梦
县志也是这么写的啊.....县志写错了?
解手。一说,古代在押的人犯,必须披枷带镣,以防逃跑,当他们欲上厕所时则呼告“解枷松手”,便有“解手”一词;一说“解手”与“解溲”谐音,文人音近而讹,写成“解手”。《京西通俗小说·错斩崔宁》:“叙了些寒温,魏生起身去解手。”“解手”之词,在今天“宜乎众矣”。
我们东北人 问祖籍的话 没有一个说是大槐树的
哪本县志几年几版,考究何在,谁人编纂?
甭打字。上图。无图无真相
高中看的 真没有书
延津宣传办....高中人手一本 大部分人擦屁股了
那些被屠完的人再也无法现身说法了,只有那些移民后代还能知道口传的历史,比起满门被屠的,移民们都幸福死了。永乐大帝千古。
移民是从朱元璋开始的!!!始于元末明初
都没屠,这儿的人都是被自杀的,后来从山西自愿来了移民补充。
大清关我鸟事?
胡扯的鸟文
从移民的规模和时间上来推断更靠谱,前后移了20多年,迁移人口在120万。
贴吧热议榜
使用签名档&&
保存至快速回贴声明:论坛言论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超级大本营军事网站立场
Powered by Discuz &
超级大本营军事网站
(违法及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最具影响力中文军事论坛 - Most Influential Chinese Military Forum地方网群:
当前位置:&&&&&&
流誉黔中的簪缨之族
发布日期:日&&&文章来源:文史天地&&&作者:周光智
【字体大小:
  公元1381年,明王朝派出以傅友德为统帅的30万大军出征云南,进行西南边疆的统一战争。战争结束后,明王朝命令征南大军中的20万人马,在现在的贵州境内实行大规模的设卫屯田制度。经过战争洗礼的军人们,铸剑为犁,他们带来了当时江南先进的农耕技术,在所谓不毛之地的贵州高原展开了激情澎湃、田园牧歌似的开发建设。20万大军中,有一位名叫陈旺的军官就是现在居住在黔中平坝的陈氏家族的入黔始祖。陈氏在高山流水式的军屯过程中,不断嬗变,创造了“一门四进士,父子两翰林”的文化奇迹,奏出了康乾盛世黔中大地上辉煌的文化乐章,成为流誉黔中的簪缨之族。
  一、金戈铁马铸剑为犁
  陈旺,江南扬州府江都县太平桥剪刀巷人。原为元军万户,归顺朱元璋后,屡建功勋,洪武九年(1376年)授河南都司祥符卫左所百户。十四年(1381年)随军征云南。十六年(1383年)五月十九日敕封授昭信校尉将军(五品),十八年(1385年)恩赐世袭百户。二世祖陈亮,洪武十八年(1385年)任湖广都司卫后所副千户。二十二年(1389年)继任世袭左所百户。后以功升平坝卫左所正千户,在左所任上奉命征战近三十年,先后出征康佐、瓦磋、紫江、清江、平浪、居宗、阿贡垅、西堡、广西、思南、交趾、大海口、大安三江口等处。曾在今平坝羊昌乡蒙古草场陈亮村屯兵,陈亮村系以其名命名。陈氏世袭百户直到第九代,其中七世和九世屯兵在饭笼铺(现在天龙镇)。在军事坚守的同时,陈氏和其他屯堡军人及家属一样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屯田垦荒,经过一代接一代的积累,陈氏聚积了丰厚的财富。
  平坝陈氏的崛起进程和平坝的历史发展轨迹是相吻合的。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设置平坝卫,在平坝实行军屯,同年朱元璋下诏从湖广、长沙等地三户抽一,编为屯军,充实平坝等地,史称“调北填南”,并调拨给平坝卫屯军耕牛500多头,平坝卫辖五所五十屯,“屯军原额五千四百户”。(《安平县志·食货志》)耕种田土36112亩。以每户3人的规模推算,平坝当时屯田的人口至少有15000人。这些人在平坝广袤肥沃的土地上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开发。据《平坝县志》载:“明初至中叶时代,此时地初开辟,人口稀少,大草大木及地面煤层,取之不竭;田土新垦,不粪自肥,农作物品十年九丰……生活成为收入多,支出少之状态。佣工之家,数年以外,即致小康。父老传说:‘此时管业系插标为记,代人伐木,伐一株送一株,普通人家以石板盖屋为费工,多用宽厚枋板。’”
  平坝屯堡文化繁荣,群星灿烂,有黔地美谈的“三两科解,一榜双捷”。《杂稽志》载“王在典中道光辛卯解元,陈绍基中道光甲午解元;陈若畴、黄燮同登嘉庆己未进士。平坝科名之最幸者也”。平坝人王在典1831年在贵州全省举人考试中获得第一名,陈绍基1834年在贵州全省举人考试中获得第一名;陈若畴、黄燮1799年全国进士考试中双双考中进士。也就是说平坝人在道光年间连续两届在举人考试中独占鳌头,那时贵州每届取举人也就是数十人,这要比现在的高考状元艰难得多,也比高考状元的含金量高得多;进士考试更难,每届贵州仅有几个人能考上,贵州建省起,迄清朝末停止科举考试,500多年间,全国举行了近200次的进士考试,贵州考中进士的不过700人而已,一个县中一科考取两名进士,在当时是非常轰动的,由此可见平坝当时教育文化是非常发达的。
  在这一大背景下,平坝陈氏也开始了从屯堡军人世家到簪缨之族的渐进式嬗变。陈氏从入籍平坝的第一世到第九世皆居住在平坝县城南街的左所百户署及百户署周边地带,陈氏从第十世开始迁居各地,首迁安顺祚陇,继迁县内白云庄、卜山、齐伯房、白岩、河湾,又有迁居省内贵阳、清镇、普定、郎岱、紫云的和迁居华北、华中、云南的。陈氏当年的富庶现在难知确数,从两件事可见一斑。一是陈氏九世族人陈达道万历戊申年(1608年)任叙州府同知时,岷江中有一巨礁,横鲠中流,常使过往船只樯摧楫毁,溺毙人命,损失财物无数,陈达道出家财四千金,募工断流,悉拔其根,让岷江安流,过往舟楫行人安然无恙。清除危害岷江的祸害,千百年来,当地政府都没有财力完成这一浩大工程,可见陈氏家资丰厚。一是陈氏第十二代族人陈祥士,一人就有五个庄园,自己与长子仁锡、五子恭锡、七子珍锡住白云庄,二子智锡住桂麓庄,三子义锡住校场坝(陈氏入黔始祖陈旺墓前方),四子德锡住老虎寨,六子恒锡住仁里寨(今白云庄南侧的平庄)。
  挟雄厚的经济实力之势,陈氏入黔八代陈懿开儒学之先,首中贡生。尔后代代连捷,第九代王道(陈祥士曾祖)举岁贡,出任河南延津县知县。达道举明万历乙酉科试第十三名举人,四川泸州江安县知县、遵义军民府推官、重庆府推官、合州知州叙州府同知升变州府知府、诰授中顺大夫。君道举明岁贡生,任福建南安县训导和山东武定州学正。第十代一贯(陈法高祖)举明岁贡生,任直隶邱县知县。一爵举明岁贡生,任云南寻甸府等知府。一鹏举明岁贡生。第十一代位(陈法曾祖)举明岁贡生,广西宜山县知县……第十二代 祥士(陈法祖父)举明岁贡生,四州庆符县知县,工部营缮司主事兵部武库司员外郎。后归隐于白云庄后玉螺山,著《玉螺山诗文集》流传于世……第十三代恭锡(陈法之父)举康熙己卯年第十三名举人,任直隶丰润知县。由于长期的经济文化的积累沉淀,陈氏从入黔第八代开始了嬗变,从武功传世转变为耕读传家,但是初期在做事风格上明显带有军人明快担当、雷厉风行的特色,即陈氏家谱据说的“发扬踔厉、战胜攻取的种性”。如第九代陈达道任四川江安县令时,有人报案,一新婚妇女回娘家时突然失踪。陈达道令侦骑详探,了解到是中途一寺庙中和尚掳入庙中,寺内恶僧常偷掳妇女,藏于密室供其凌辱。乃令兵勇围寺搜查,解救妇女多人。陈达道命愤恨的村民每户出一捆柴,将寺庙连带淫僧一同焚烧。这成为后来很多小说戏剧中火烧红莲寺的生活原型。
  到入黔十二世,平坝陈氏实现了从屯堡军人世家到簪缨之族的华丽转身。除了科举上代有人出,以耕读和读书传家外,更重要的是家族中形成了“普教育”的风气,“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而有道德、有知识、有技能者,有教育而已”。父母要“重视教育”,每年划定“教育之费”;“勤谋生”,“男女长幼”“各能勤奋”;“尚储蓄”,“男女老幼”“只在生活应酬必须处支出”;“端信仰”,破除“邪说外道”“遇疾病宁延巫祝不信医药”等陋习;“绳祖武”,继承祖先尚武传统“养成精神、发为力量、锻炼乎身体”;戒“贪官污吏”,戒有辱家门的行为和职业;生活习惯上戒脏乱差,不得“痰唾遍处、粪溷触目”、家中“尘埃充斥”,戒酗“酒赌博、姬妾林立”。
  二、簪缨之族家声流芳
  入黔第十二代族人陈祥士在白云庄后的玉螺山上修建玉螺精舍,课陈氏子孙攻读诗书。玉螺精舍在白云庄后的玉螺山上,从山脚到精舍修有石板阶梯,一路上林木繁荫,野花飘香。玉螺精舍院中花草繁盛,尤其是精舍前几树梨花,每当春天来,繁花似锦,在蓝天的映衬下,比白色的美玉还要晶莹剔透。精舍前为一座飞檐斗拱,结构精致典雅的小轩,小轩后是三楹九间青瓦木结构的雅室,小轩与雅室之间有精巧的长廊相连。后来一度花草竹木屋宇尽毁,陈祥士的孙子集生(陈浩)深惜先祖遗迹被淹没,在原址上重新修造,让族中子弟有志读书的到这里来就读,具有家族私塾的性质。陈法就是从这里走出来的,陈氏族人在这里就读取得功名的有数十人。陈法、陈浩、陈澂等陈氏优秀人物都曾在这里讲过学。
  从此平坝陈氏走向鼎盛,科甲频捷,显宦代出,成为流誉贵州的世宦簪缨之族、钟鸣鼎食之家。现在走进白云庄,那历尽沧桑,残存而略显破败的明清古建筑群,仍然时时折射出昔日繁华和兴盛。这里就是黔中传为美谈,作为黔中人文兴盛地标的“一门四进士,父子两翰林”故事的发生地。陈祥士的孙子陈法、陈澂,陈法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进士,陈澂清乾隆二年(1737年)进士。陈法子陈庆升乾隆十三年(1748年)进士,陈法孙陈若畴清嘉庆四年(1799年)进士。陈法、陈庆升父子俱为钦点翰林院庶吉士。陈法与弟陈浩官至道台,子陈庆升官大理寺少卿,史称陈氏“一门显贵”。明朝中后期,陈氏弃武从文,开始以耕读传家,成功实现从屯堡军人世家到簪缨之族的转型,从入黔第八代陈懿中贡生起,迄清朝结束,陈氏科甲鼎盛,人才辈出。仅从陈法的嫡派子孙看,就代有人出,子庆升、孙若畴进士;四世孙陈体正、五世孙陈希谦、六世孙陈楷都是文举人。陈希谦官至卫辉府知府、花翎监运使。陈楷考中的是清朝最后一科举人,不过陈楷是民国年间的修志局局长,主持了民国版《平坝县志》的编修和出版的全部工作。陈氏从入黔第九代到清末第二十一代,十三代中,科举考试,中岁贡、拔贡、恩贡、副贡25人;中举人15人;中进士5人。十三代中仕宦43人,其中出生在白云庄或由此迁出的有29人,占67%。担任牧令以上官员从未间断过。从陈旺到今天,陈氏已繁衍到第二十七代,据不完全统计,人口有约15000人。除了明清两代陈氏人才繁兴之外,陈氏族人在近、现代也为国家民族作出了贡献,如中国民主革命时期长期坚持斗争的陈纯斋、陈祖典、陈德潜;新中国成立后,有水电部专家组专家陈祖嘉、武汉水电学院农水系主任陈德亮等。
  三、陈氏隽彦声名远播
  陈氏入黔第八世孙陈懿中贡生,他的儿子陈达道中明朝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举人。以举人出任四川江安县令,执法严明、敢于担当,不惧权贵,多有政声,迁叙州同知。后以督东路兵马会秦晋楚豫兵马协剿流寇功,升任夔州知府。关于陈达道文治武功善举平坝县志多有记载,这里就不多说了。陈达道的为人,从民间口碑可以看出他除了仗义疏财之外,还慧眼识人和“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的廉洁自律精神。据民间口碑,陈达道在四川为官时见一小童,生像奇异,家贫,陈达道资助他读书科举,后该小童中进士,官至贵州巡抚;又陈达道为叙州同知时,衙中经常闹鬼,一穿白衣的白胡子老翁夜间在衙中到处行走,人心惶惶,一夜陈达道正在书房读书,白胡子老翁破门而入,站在面前,陈达道仗剑追赶,老翁跳入衙内荷花池中,陈达道命人连夜打捞,竟发现池底全是白银,衙役一齐跪下说:老爷发财了,也赏给小人们一点吧,陈达道叫人登记造册,分毫不取,全部送交府库。
  陈法的兄弟陈澂25岁中进士,先后出任过溧水知县和颖上知县,年仅37岁就辞官返回故乡,从此不再出仕,扩建白云庄,重修玉螺山精舍,使白云庄成为有亭台楼阁园林似的一时胜地。又置义田、建义仓、办义学、设义庄惠泽乡梓。兄陈法在贵山书院尽捐束修,生活费和日常用费都是陈澂提供。时人称陈澂“为人亦风雅豪迈,善诗及书法,胸次间颇不以仕宦为乐,虽历宰名区,凡与上官往来,绝不存丝毫谄谀之态,故退归林下最早。日惟与二三父老或衔杯畅饮、或尽兴登临,托物比兴,发其浩歌以自娱。”陈澂生平著述甚多,多散佚,后人曾收集其诗编成诗集《蠹余诗钞》,亦毁于战乱,现仅存诗数首。
  陈法的儿子陈庆升,乾隆十年(1745年)中进士,十三年(1748年)进翰林院。官至大理寺少卿。庆升十二时,陈法带他到淮阳,经过岳飞祠,祠堂中有一块镌刻有几千字的碑,庆升读了一遍就可以背诵。安顺府钟鼓的碑记为庆升撰写。我们一般知道在北京的贵州会馆有周渔璜捐修的老馆和陈庆升的儿子陈若畴、陈若藻捐修的新馆。其实在陈氏捐修新馆之前,除老馆外还有贵州中馆、贵州南馆、贵州北馆、贵州西馆、贵州东馆和贵州会馆。陈庆升在北京为官期间,还义务管理这些会馆。陈庆升的儿子陈若畴嘉庆四年中进士,后来和弟弟陈若藻一起,捐银1400多两,购买北京棉花胡同瓦房22间作为贵州新会馆,以完成父亲陈庆升的遗愿。
  陈氏除了产生了众多的科举官宦名人之外,在文化和工艺上也出现了声名远播的众多奇人,其中出类拔萃的有下列3人。
  女诗人陈淑秀,陈法之女,约生于乾隆十九年(1754年),卒于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字昭阳,又字玉芳,号玉芳亭主,安平贡生周承元之妻。有诗集《玉芳亭集》,陈淑秀的诗作道光年间收入《国朝闺秀正始集》。她的诗多写闺情,意象冷艳凄美,风格婉约隽永,拟物细腻幽闲,多表现忧叹愁思,颇有易安、淑贞遗韵。摘抄陈淑秀的《暮春词》一首可以略见她的风格之一斑:“残红满地花狼藉,淡淡春风正无力。芳树流莺渐染黄,漫天飞絮初飘白。美人愁坐叹蹉跎,望断天涯芳草多。有恨欲言言不得,纤纤素手弹云和。林塘烟暖清明后,鸟语间关似相斗。谁道春光独解忧,春光翻使双眉绉。”后莫友芝辑《黔诗纪略后编》收入陈淑秀诗。道光时著名诗人完颜珲珠称赞她:“承庭训,雅擅诗名,实为黔阳翘楚。”
  画家陈钰,陈法的第五世孙,住贵阳,工铁笔书画,尤工山水人物,卓然大家,时人以能得其片羽尺幅为宝。又能用指头书及作画,故又号“一指山人”。贵阳万寿宫旧有陈钰八幅六尺宣纸山水画,用紫檀装裱成屏门,平时收藏密柜,真君会期间拿出来陈列大殿,人们争看为快。民国十二年(1923年)毁于滇军之手。
  陈氏后裔陈明鼎,主要生活在嘉庆道光年间,是一位工艺奇人,他的木工技术远近闻名,道光年间参加安顺府学宫修建,他承建的木工工程进度迅速,质量超优,凿的每一个眼孔方圆似天成,不差分毫,不用加楔,圣座雕刻尤其空透玲珑,美轮美奂,贵西道道台出巡看见大加赞赏,安顺知府颁发给他终身免去安顺境内当官差的官文,“以荣宠之”。
  四、陈氏的杰出人物陈法
  在陈氏一门中,最杰出的是第十四代人物陈法。陈法,字圣泉,号定斋,贵州省平坝县人,生于康熙三十年(1691年),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进士,钦点翰林院庶吉士,初授检讨,改官刑部郎中,后出任顺德知府,乾隆初年,任山东登州知府,升河东道,后总理卢凤、淮阳河务,卒出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享年75岁。陈法的主要学术成就是在为河督白钟山案仗义执言,被流放喜峰口京章所管辖的十六军台后取得的。陈法在十六军台为当地军民解决了苦不堪言的饮水问题,十六军台的用水要到一百多里外运来,多次打井都不成功,陈法为他们打出甘甜的水井,他们欣喜地把井称为陈公井。“陈公井”经过改造成了颇具规模的坎儿井,当冰雪消融的时候,井水流成小溪,汩汩地从定斋先生的房前流过。
  大可称奇的是他在乾隆八年(1743年)撰写上呈皇帝的《河干问答》,提议把黄河下游的河道改向北,流入“洪、漆等河故道”,进而利用“大清河即济、漯之故渎”进入大海,当时没有被采纳,但是在咸丰年间,黄河果然决口北流进大清河入海。定斋先生在十六军台结合做官为人,总结平生所学,得出结论:“孔门入德方,大《易》揭敬义”。他豁然贯通两者,撰成《易笺》八卷。在《易笺序》中,他揭示“易”的本质说:“‘易’之为教,虽日精微,然道不外乎人伦日用。‘易’所言者,人事耳。术数家支离破碎,非圣人之本意。顾其言简严。又因数难明,诸家因文解义,未犁然有当于人心,余之病此久矣。”在《易笺》中,他把“卦”“彖”“爻”“象”“占”在一卦中构成一个系统的整体,每一卦又独立组成人生修身立命的一个独立单元,在64卦的解释上摒弃宋人旧说,独辟蹊径以伏羲河图和文王、周公、孔子为宗。后收入《四库全书》。
  《易笺》在乾隆三十年(1765年),由陈宏谋出资印刷。民国年间黔南丛书又据陈宏谋本翻印出版。尽管莫友之在《宋元旧本书经眼录附录》中对《易笺》有微词,认为该书把“六十四卦经文,于半简之中横分四截”,“嫌于浮游”,但《易笺》仍深得当代和后世研究者重视。纪晓岚在《四库全书目录》中评价该书“其驳来知德错综最为明晰,其论筮亦极有见解。”陈宏谋亦推崇备至,认为该书“足为研经者之津梁,后学之师保”。除《易笺》外,陈法的著作还有《明辨录》《河干问答》《内心斋诗集》《犹存集》《醒心集》《敬和堂文稿》和《塞外纪程》等多部。听到定斋先生的死讯,陈宏谋以祭文志哀:“老成凋谢,坊表云亡,忆阙失之谁箴,怅怅其安;行望黔云之惨淡,悲瘴雨之迷茫,高山仰止,安能不惨怆以彷徨。”确是情深意长,悲痛不已。
  乾隆十七年(1752年),经贵州清军粮驿道朱近堂引荐,任贵山书院主讲。他在书院潜心讲学,因地制宜制定书院的《学约》九条、《学规》十四条,用新的理念管理教育学生,开启了贵州的一代学风。贵山书院就是在这一时期进入鼎盛况态,造就了大批人才,培育了一代黔中士子,著名诗人谢庭薰即出陈法门下。宋肋谷、花杰、胡万青、何应杰、翟锦观、苏廷粟等贵州名人皆出自贵山书院。陈法主讲贵山书院之后,各地皆建书院,贵阳的正本书院和正习书院就是在此之后建立的。据道光《安平县志》载:“先生掌教贵山书院十年,所得修脯,一无所取,为置书院膏火,数遣人往京师购置内版书贮院中。”由于定斋先生在学术上的杰出贡献,死后入祀尹道真(东汉时贵州人,郑玄的学生,经学大师,曾任荆州刺史)祠。贵阳士子每年于先生忌日举行公祭(称“陈公会”),此活动一直延续了150多年。
  注:本文史料来源于《黔南陈氏族谱》、民国版《平坝县志》、《安平县志》、《陈氏康熙族谱》、《西行记程》、《贵州通志》、《顺德府志》等等。
更多精彩:
(责任编辑:青兰)
凯风网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59号频道合作:&&&&&&&&义项指多义词的不同概念,如的义项:网球运动员、歌手等;的义项:冯小刚执导电影、江苏卫视交友节目等。
陈 这是一个多义词,请在下列义项中选择浏览(共11个义项):
所属类别 :
其他人物相关
其他人物相关
陈 即 陈姓。
陈姓在我国众多的姓氏中,若按人口来说,是中国的第五大姓。陈姓最早出自妫姓,是舜帝的后裔。周武王建立周朝以后,找到舜的后人胡公满,封他在陈这个地方,建立陈国。到了陈闵公的时候,陈国被楚灭掉了,亡国后的陈国子孙便以原国名为姓氏,于是有了陈姓。陈姓除了源于国名,还有从其他姓氏改名而来的,其中有一支是由少数民族改姓而成的。据《魏书·官氏志》记载,北魏时期鲜卑贵族侯莫陈氏随北魏迁都洛阳后,将侯莫陈改为单姓陈。
排名 陈姓为现代中国第五大姓
百家姓排名 在《百家姓》中排第10位
起源 舜帝后裔,出自姚姓或妫姓
相关名人 陈玉成,陈毅,陈赓
一、舜帝后裔以国为姓
(出自姚姓或妫姓)舜帝的后裔。舜,也称虞舜,生于姚地(今河南濮阳),以地取姓为姚。 据《通志?氏族略》记载:周武王灭纣以后,建立周朝以后,找到舜的后人陈胡公妫满,封他在陈(今河南省淮阳县)这个地方,建立了「陈国」。舜帝的后裔妫满子孙有以国为姓的,即成为陈姓的由来。以国为姓,使用陈姓的始祖是胡公满,陈姓主要开始使用于周朝初年的陈胡公满,胡公满是三皇五帝之一的虞舜姚姓的后代。舜帝姓姚,舜在被选为尧的接班人前,尧为了考察他,让舜搬到妫水旁居住,所以舜的部分后代便以所居住的这条河为姓,为妫氏。部分改姓的本姓是姚的族人后来有改回姚氏,部分没有改回来,便发展出其他姓,比如陈姓——《唐书·宰相世系》部分又改回本姓姚的:舜后代胡公妫满封于陈,至陈敬仲(陈完)仕齐,又改为田氏。王莽封本姓为姚的姚氏族人田丰为代眭侯,后丰子田恢为避王莽之乱,过江徙居吴郡,又改为妫姓,其五代孙妫敷,又改回为姚氏。从姚姓发展到妫姓,再到妫陈胡公满传至10世孙陈完,陈国内乱,陈厉公的儿子陈完怕株连自己,出奔到齐国,以故国为氏,称陈氏。 后改为田氏。到十代孙田和时,废齐康公而自立为齐太公,并受到周王朝和诸侯列国的承认。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田代齐姜”。公元前221年,齐王建时,齐国为秦所灭。齐王建亡国后,子孙纷纷改姓避难,舜帝一系又经历了一次大分化。田姓今在中华大姓中列第34位。齐王建三子:升、桓、轸。升、桓改为王氏,其后代即汉代王莽一族。轸奔楚为相,后迁入颍川(今河南长葛)。田轸复姓陈。自秦汉以来,由田姓复姓归宗的颍川陈氏一支,在中国历史上十分显赫,繁衍极盛,播迁极广。前文已经叙述,从姚姓族人衍生出妫姓,再妫姓改姓陈姓、胡姓,部分陈姓再改为田姓,部分田姓族人改为妫姓,其五代孙妫敷,又改回为本族人最早的本姓姚姓,部分田姓族人改为王姓。其它从从姚姓族人衍生出的姓氏没有改回族人最早的本姓姚姓的,便继续发展出其他姓。
陈姓发展历程
舜重之以明德,自虞幕至虞舜,有近1500多年的历史,《韩非子》说:虞夏二千余岁。《国语》记载幕能帅颛顼者也,有虞氏报焉;杼能帅禹者也,夏后氏报焉;上甲微能帅契者也,商人报焉;高圉大王能帅稷者也,周人报焉。虞夏商周四代是奴隶社会的顶峰的代表,华夏正统。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以彰明德。因舜帝生于姚虚而姓姚,其子商均生于妫汭而姓妫,《尧典》记,舜“厘降二女于妫汭,嫔于虞。”夏代虞后,虞族子孙亦姓虞,姓妫,姓姚,姓王,姓吴在夏代,有虞氏的首领虞思曾帮助禹的后代少康复国;在商代,《世本》宋忠注:“虞思之后,箕伯直柄中衰,殷汤封遂于陈,以为舜后是也。”;在周代,《史记》、《左传》记载:《左传》襄公二十五年:“之产曰:昔虞阏父为周陶正,以服侍我先王,我先王赖其利器用,与其神明之后,以备三恪,庸以元女太姬配胡公而封诸侯。”《史记》详细见陈杞世家;自陈胡公以后其子孙姓陈,姓胡,姓袁;陈完,陈厉公之子,陈氏重要支系,详见田敬仲完世家,陈完的子孙代姜齐称孤道寡,陈完的子孙姓陈,姓孙,姓王,姓田,姓陆详细见右表(点击放大),虞舜帝部分后裔简表,商族姓氏参考宋微子世家,在此不再累述。
二、出于陈国公族后裔
陈国在妫满死后,其子孙有以国为氏,就是陈氏。除陈完这一支主系之外,在陈国内乱至亡国期间,还有三支陈国公族后裔避居他乡,亦以国为氏姓陈。据史料载:其一居陈留者,出自陈哀公之子留。其二居阳武或颍川者,出自陈潜公之长子陈衍。其三居固始者,出自陈湣公次子温之后陈琏。
三、少数民族陈姓
韩国朝鲜族陈氏:全部来自中国,本贯有130多个,但现存不到10个,目前主要是:江陵陈氏、广东陈氏、南海陈氏、德昌陈氏、罗州陈氏、骊阳陈氏、骊州陈氏、临波陈氏、梁山陈氏、三陟陈氏、神光陈氏、福州陈氏、杨州陈氏; 这些陈氏的祖上都是从中国迁过去的。除梁山、广东本贯外全部是骊阳本贯的分支。骊阳陈氏是中国宋朝陈诱东渡后的子孙,梁山陈氏是明太祖时陈普才的后代,明朝末年又增添了东援将领陈磷的后孙,即广东陈氏。现在韩国的陈氏和中国朝鲜族陈氏实际全部是中国汉族人被同化而形成的。北魏鲜卑族陈氏 据《魏书·官氏志》记载:五代北魏鲜卑族原有三字姓侯莫陈氏,随北魏孝文帝迁都而到洛阳,在孝文帝实行汉化改革、定族姓时,于496年改为单姓陈氏。女真族陈氏 主要系女真族皇族完颜氏所改,有的在金末已经形成。蒙古族陈氏 是明太祖朱元璋赐给已经降明的蒙古贵族的姓。满族陈氏 有两种情况:一是后金努尔哈赤统治时,居住在东北的汉族陈氏,被强迫改为满族陈氏;二是本系满族姓氏,改为陈氏,仍属满族。哈尼族陈氏 如国家民族委员会委员陈文兴、第五届政协委员陈批鲁等即是哈尼族陈氏。侗族陈氏 如广西民族研究所副教陈衣、《优秀的传统建筑艺术》一书作者陈璃春园等即是侗族陈氏。土家族陈氏 如第六届人民代表、湖北人陈忠信即是土家族陈氏。布依族陈氏 如贵州省民委副主任陈永康即是布依族陈氏。瑶族陈氏 湖南新宁县黄卜洞瑶民、麻雷洞瑶民、圳源洞瑶民及汝城县瑶民个均有陈氏。广西大瑶山山子瑶十五姓也有陈氏。京族陈氏 为该族大姓,如第六届人民代表、广西防城县人陈润芬(女)即是京族陈氏。羌族陈氏 如第六届人民代表、四川茂汶县人陈花花(女)即是羌族陈氏。回族陈氏 明成祖时,山东历城回民陈氏被指定为葬于德州北郊北营村的苏禄东王墓供役。民国初年,由河南各地迁到湖北沙市三岔路、迎禧街一带的回民有陈氏。苗族陈氏 如广东省民族委员会委员陈斯德、城步县政协主席陈加寿等即是苗族陈氏。此外,壮族、黎族、彝族、朝鲜族、白族、高山族、畲族等少数民族中也都有陈氏。
四、迁徙与分布
颍川世泽,太丘家声。天下陈姓源出于颍川(河南禹州)。东汉时,陈实系胡公满之43世孙,为太丘长,人称“陈太丘”。唐代中,环公(临海令)带着伯琪等六个儿子避难于泉州仙游(今天莆田市仙游县),其第五子伯瑄(满公之70世孙),勤奋好学,文采出众。当时因南康有一位署官食禄的马聪与他友善。在造访马府时,两人结伴游览了庐山。遂迷恋匡庐气势磅礴,蠡泽风景优美,乃偕其子旺徙而居之,晦迹于江州德安县太平乡长乐里永清村。伯瑄遂成为浔阳陈氏的开山之祖。德安位居九江之南,两地相距较近,因而被称之为江州陈氏。“义门独著,百犬同牢”。据明代嘉靖年间《陈氏兆祥族谱》记载:“唐大顺元年(890年)旌表孝悌,标揭门闾,于是陈氏特立义门”。自“义门”陈氏初创,至宋朝开宝年间,陈氏便发展到740余人口。至宋天圣四年(1028年)已达到3700余口。族人济济一堂,同灶以食,合田而耕,童叟无欺,老幼齐心,强弱安处,不存芥蒂。义门陈氏延续了19代,纵越300多番春秋,这在古今家族繁衍发展史上确为罕见。宋仁宗曾为之赞道:“萃居三千口人间第一,合聚四百年天下无双。”宋嘉佑七年(1062年),由于陈氏族人过度集中,形成了地方上的压力,有碍于其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时经朝中的文彦博、包拯等大臣合议,宋仁宗准奏,决定采取双分流的办法。是年七月,由宋仁宗御赐编号,将家族财产列为291份,将陈氏分流至江西、河南、浙江、湖北、广西、江苏、广东、福建、山东、上海、天津等16个省125个县市,入住的田庄达290余处,致使义门陈氏遍植于华夏四方,这是中国历史上较早的人口分流和远距离的动迁行动。这些陈氏徙居新址后,家家门口都挂起“义门”灯笼。唐初期、中期,中原陈氏有过两次影响深远的南迁福建之举。669年,朝廷派河东人陈政(胡公满的68世孙)任岭南行军总管,率兵镇压福建南部的少数民族动乱。667年四月,陈政卒,由其20岁的儿子陈元光代父领兵,经过九年战争,局势平定后,于686年报请朝廷批准,设置了漳州郡。陈元光与蛮僚的矛盾,应当看作是定居农业民众与游动不定的蛮僚之间的矛盾,唐代设立漳州前不过几千户人家,这些人应为唐朝可以控制的农业户口,在他们之外还有少数蛮僚生活于漳州南部山区。陈元光所率领的唐朝军队与蛮僚为争夺漳州控制权进行了长期的战争,双方交战的最后结果,唐朝控制了漳州沿海平原等广大地区,定居农业民众控制了漳州沿海一带,而蛮僚控制了漳州的腹地。所以,对唐代漳州的开发程度,不可估计过高。实际上,直到北宋时期,漳州还是属于落后的地区。漳州的发展,是在南宋进入第一个高潮,唐代的漳州还不是很繁华,漳州的发展是在南宋进入第一个高潮。而漳州具有较大影响的,则是明代才有的。 他被后人尊为"开漳圣王",子孙后代被称作"开漳圣王派",成为闽、粤、台及南洋诸岛陈姓最主要的一支。台湾现有陈圣王庙53所,这从一个方面表明了台湾同胞对陈元光的崇敬之情。再就是颍川陈后裔陈忠之子陈邕,唐中宗时进士,官至太子太傅,因受宰相李林甫排挤,迁至漳州南厢山。其子陈夷行,唐文宗时任宰相。此后子孙兴旺,在福建发展成为"太傅派"陈氏,尊陈邕为"南院"始祖。 陈氏入粤,始于南宋。北宋末年,金兵南侵,中原士族大批南迁,陈后裔陈魁率族人93口移居福建宁化、上杭,至其曾孙二郎、三郎再迁至广东梅州,后散居大埔、兴宁、长乐、龙川等县。陈氏入台,始于明末。福建同安人陈永华,于明末随郑成功入台湾,官至东宁总制使,在台湾建立屯田制度,设立学校,被尊为陈氏入台始祖。自清初至新中国建立的300多年间,陈氏迁台人数很多,其中仅武荣诗山霞宅陈氏一支就2000余口,成为台湾人口最多的首姓大族,与林姓共"陈林半天下"之美誉。在陈氏分流远迁之时,陈宗俞(系满公之80世孙)在润州任职别驾。携子孙迁居丹阳珥陵越塘,成为丹阳陈氏始祖。《丹阳县志·城廓》载,“越塘桥,宋祥符八年(1016年),里人陈诚建。”陈诚之4世孙陈震,在越塘生两子,长子陈东,次子陈南。陈东死于1127年,年42岁。有遗腹子,取名嗣宗。《丹阳县志·荫袭》载,陈嗣宗以父陈东之荫袭,授迪功郎。陈嗣宗生有四子,幼子陈明,由越塘迁往珥陵花家渡。陈明为花家渡陈氏始祖。陈氏以“义门”精神代代相传,名人辈出。就丹阳陈氏而言,宗愈之7世孙名东,字少阳,太学生,为保宋室江山,力主抗金,五进忠言于宋钦宗,三上疏章于宋高宗,并抬棺进谏,爱国忧民之壮举,名留史册。陈辅,字辅之,胸负才华,法身高行,深为时人所敬重。王安石曾誉之为:“丹阳陈辅,乃浙西佳士也”。司马光则赞之曰:“先生德业为士之望,先生才华为国之光”。时隔200多年后,宗愈的15世孙景实,字学汉,原住珥陵花家渡村,颇怀尊祖敬宗之德,筑庐于少阳陵墓之侧,岁时洒扫,勤加祭祀,以慰先贤在天之灵。景实成为桐村(陈巷)陈氏的始迁之祖。谱载,自宗愈至能平为38世。丹阳陈氏支系遍及丹阳和句容、宜兴、六合、南京等邻县。其丹阳族人现分布在珥陵的陈巷、陈家、花家渡、越塘,横塘大陈甲、小陈甲、留墅、陈巷里、陈家、行宫、全州十里牌以及司徒、河阳、访仙、麦溪、陵口、珥陵、导墅、蒋墅、窦庄、运河、吕城、界牌、埤城、新桥、后巷等镇的陈甲、陈家村等。至日,全丹阳市在籍陈姓宗人达41892人。义门陈氏重视族祠,热心谱事。明弘治九年(1496年)始修谱,至民国36年共修谱达12次之多。宗谱冠以“众仙同来庆祝,共唱霓裳之歌”。陈氏迁入越南的历史比较久远,有的成为安南(今越南)王朝的重臣。其中,李朝女皇李昭皇之夫陈(即陈日),于1228年创建越南陈朝,历时175年,促进了陈姓人口的发展。至今,陈姓仍被列为越南十大姓之首。陈氏移居日本始于明初,大都是明太祖派去的水手。明清以后,闽粤等沿海地区的陈氏,有许多人出海到今新马泰一带谋生。另有一些人不断迁至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和美、英、法、加拿大、澳大利亚等世界各地,对当地的繁荣与进步作出了积极的贡献。陈姓在当代中国的分布按区域而言,在南方地区(闽台、两广)陈姓则居于首位,占该区域人口的10.57%;在长江流域地区(江浙皖赣湘鄂川黔滇)陈姓位列第四,占该区域人口的4.86%;在北方地区(即除南方、长江流域以外地区)陈姓则退居第七位,占该区域人口的2.51%。从省别来看,福建、台湾、广东、浙江等省是陈姓人口最集中的地区,陈姓占本省人口的比例分别为14.01%、12.21%、10.52%、7.74%,并且在台湾、广东、浙江三省,陈姓均为本省第一大姓(福建陈姓略低于林姓,居本省第二位)。 各省情况详见下表:省别 占本省人口比例(%) 本省姓氏排名 备注福建 14.01 2台湾 12.21 1广东 10.52 1 含海南浙江 7.74 1广西 5.95 3贵州 5.53 4云南 5.36 4江苏 5.27 3 含上海四川 4.8 4 含重庆江西 4.75 3湖北 4.69 5新疆 4.18 5甘肃 4.16 4湖南 4.11 6安徽 3.58 5河南 3.15 7辽宁 2.98 5黑龙江 2.75 7山东 2.57 7陕西 2.24 7吉林 2.15 8河北 1.69 9 含北京、天津 山西陈姓在本省姓氏排名中未进入前十,无数据:内蒙古,青海,宁夏从人口总量来看,广东为当代中国陈姓第一大省,该省陈姓人口占全国陈姓总人口的比例达14.7%,其次为四川、福建,三省陈姓人口合计可占全国陈姓总人口的33%。 注:以上数据由袁义达先生(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副研究员)依据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抽样资料统计,详见袁著《中国姓氏-群体遗传和人口分布》。统计数据不包括少数民族。
陈完,春秋时齐国大夫。即田敬仲。陈厉公子。前672年,陈宣公杀其太子御寇,他与寇相友善,恐祸及身,出奔至齐。齐桓公使为工正,列为大夫。自入齐后,由陈改姓田氏。死后谥敬仲,为田齐始祖。(?-前178),西汉王朝开国功臣,中国最有影响力的宰相之一。,汉族,字子公,山阳瑕丘(今山东兖州北)人,西汉大将。汉元帝时,他任西域副校尉,曾和西域都护甘延寿一起出奇兵攻杀与西汉王朝相对抗的匈奴郅支单于,为安定边疆做出了很大贡献。大胜之后,甘延寿、陈汤给汉元帝发去那封流传千古、扬眉吐气的疏奏:“臣闻天下之大义,当混为一。匈奴已称北藩,唯郅支单于叛逆,未伏其辜,大夏之西,以为强汉不能臣也。郅支单于惨毒行于民,大恶逼于天。臣延寿、臣汤将义兵,行天诛,赖陛下神灵,阴阳并应,陷阵克敌,斩郅支首及名王以下。宜悬头槁于蛮夷邸间,以示万里,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瑕不掩瑜,陈汤在汉代历史上是非常值得一提的人物。陈文龙(),原名子龙,字刚中,号如心,莆田人,男,宋代抗元英雄。宋咸淳四年(1268)考取状元,度宗为之改名文龙,赐字君贲;授镇东节度判官,有“不屈不挠,不可干以私”之誉。(?-217),汉末文学家。字孔璋,(今江苏扬州)人,“”之一。初从袁绍,后归曹操,为司空军谋祭酒,管记室。陈琳诗、文、赋兼善。诗歌今存4首,代表作《饮马长城窟行》是最早的文人模仿汉乐府之作。散文以表章书檄最有影响,代表作《为袁绍檄豫州文》,是一篇为袁绍声讨曹操的檄文。辞赋有《武军赋》、《神武赋》等。原有集10卷,已佚。明代张溥辑有《陈记室集》。(),元末大汉政权建立者。湖北沔阳人。出身渔家,曾为县吏。参加徐寿辉红巾军,以功升元帅。元至正(1351)从倪文俊起义,为徐寿辉军薄掾,因功升为元帅。十七年杀倪文俊,兼得其众,任平章。后连克江西,福建诸郡。至正十九年挟持徐寿辉迁都江州(江西九江),自称汉王。次年闰五月杀徐寿辉,建都江州,自立为帝。国号大汉,改元大义。二十三年率军与朱元璋战于鄱阳湖,大败,中箭死。陈玉成(),太平天国青年将领,后期军事统帅。广西藤县人。少孤,14岁随叔父参加金田起义。清咸丰三年(1853)随军西征。次年攻武昌,因功升殿右三十检点,转战湖北、安徽等地。六年春,镇江被困,随燕王秦日纲往援,大败清军,与各友军共破江北、江南大营。出走后,受封为成天豫、又正掌率、前军主将。八年夏与先破浦口江北大营,继而全歼湘军精锐李续宾部。九年晋封英王。十年会同各军再破江南大营,东征苏(州)、常(州)。次年回师径援安庆,多次苦战失利。同治元年庐州失守,退往寿州,为叛徒苗沛霖诱捕,在河南延津就义。陈毅(),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和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将。原名陈庶康。湖南湘乡人。员会副主任、国防部副部长。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和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中共第七届中央,第八届中央委员。99.6.10,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汉族。湖北省黄安县(今)人。曾用名陈普庆。陈亮(),南宋思想家。婺州永康(今属浙江)人,字同甫,学者称龙川先生。绍熙四年(1193)进士第一。授签书建康府判官公事,未赴而卒。才气超迈,喜论兵事,力主恢复,反对和议。曾多次上书,遭当权者嫉恨,三次下狱。为学反对理学家空谈道德性命,提倡经世济民的“事功之学”。与友善,在学术思想上,却屡辩“王霸义利”。为永康学派主要代表。议论纵横,说理透辟。词作豪放激越。有《龙川文集》、《龙川词》,近经整理为《陈亮集》。陈亮,元末明初诗人。字景明。长乐(今属福建)人。洪武中,郡县累召不起,潜心著述。结草屋于沧州中,建一小楼,名为“储玉楼”,购四方古今图籍藏庋其中。工诗文,为“闽中十才子”之一。以元代儒生自居,不仕明。著有《沧州储玉斋集》。陈诚(),明外交家。字子实。江西吉水人。洪武进士,授行人。出使安南(越南北部),令其归还所占广西思明府、丘温等五县。永乐间三使西域,遍历哈里(阿富汗赫拉特)、苏联撒马尔罕等中亚十七国,历时八年,行程六万余里。为发展各国友好关系作出贡献。并留意图记各国山川、城池、风俗、物产,撰成《西域行程记》、《西域番国志》。累官光禄寺,事右通政。有《陈竹山文集》。陈明遇(?-1645),南明抗清义军首领。遇一作选。浙江人。弘光元年(1645),任江阴(今属江苏)典史,被当地人民推为抗清义军首领。他认为前典史阎应元智勇过人,因推应元为义军首领。二人共率众守城八十一日。城破后,他持刀巷战,壮烈牺牲,全家也投水死。陈洪绶(),明末清初画家。浙江诸暨人,字章候,号老莲。从蓝瑛习绘画,求理学于刘宗周。乡试不中,捐为国子监生。清兵陷浙东,去绍兴云门寺为僧一年余,自号悔迟,亦称老迟。善画人物、花鸟、草虫、山水。崇祯间,与北京崔子忠(青蚓齐名,号南陈北崔。绘有《水浒叶子》、《博古叶子》及《九歌》、《西厢记》等绣像插图。能诗文,有《宝纶堂集》。陈圆圆,明末清初人。本姓邢,名沉,字畹芬。苏州妓女。纳为妾。三桂出镇山海关,留京,李自成农民起义军入京,曾被押。三桂降清,引清军攻陷北京,仍归三桂,从至云南,晚年出家为女道士,改名寂静,字玉庵。清军破云南,自缢死(一说绝食而死)。陈名夏(),清臣。字百史,江苏溧阳人。明崇祯进士,官修撰。后降李自成。福王时列从贼案。顺治初降清复官。累迁史部尚书、弘文院大学士,少保兼太子太保。曾阿附多尔衮,请其纂位。《》载帝谓其“辗转矫诈之小人”。数被论死夺官、宽免。终以诸罪处死。有《石云居士文集》。陈贞慧(),明末清初散文家。江苏宜兴人。字定生。为明末诸生“”人陈于廷之子,为复社重要成员之一。曾与吴应箕写《留都防乱檄》,声讨阮大铖。明亡后隐归故里。他表扬抗清人物之散文,感情深沉悲愤,颇富民族气节。后人辑刻其遗著为《陈处士遗著》。陈确(),明清之际思想家。浙江海宁人,初名道永,字非玄,后改名确,字乾初。明诸生。曾受学于刘宗周。明亡后,隐居著述。晚岁病困十余年而卒。一生对宋、明理学和佛教进行激烈批判。反对《大学》中“知止于至善”的观点,批判朱熹“一旦豁然贯通”之说。肯定人的善恶取决于后天积习。提出“天理正从人欲中见。”抨击佛教“度尽众生”是“灭绝众生”。著有《大学辨》、《葬书》、《瞽言》等。陈伯之,南朝梁将。济阳睢陵(江苏睢宁)人。有勇力,为盗乡里。乡人车骑将军王广之爱其勇而用之。齐时以军功迁至骠骑司马、刺史。天监元年(502)降魏,官为平南将军。后梁伐魏,他于寿阳率众归梁,官至通直散骑常侍、太中大夫。陈霸先(503-559),南朝陈创建者。陈高祖。公元557-559年在位。字兴国,小字法生。陈后主(553-604),南朝陈皇帝。即陈叔宝。字元秀,小字黄奴,陈宣帝嫡长子。天嘉三年(562)立为安成王世子,太建元年(569)立为皇太子,十四年即位。大造宫室,亲信佞臣,不理政事。恃长江天险,不设边防。祯明三年(589)隋军直入建康,被俘至长安。隋仁寿四年卒于洛阳,追封长城县公,谥号炀。明人辑有《陈后主集》。陈稜(?-619),隋将领。字长威,庐江襄安(安徽巢县)人。文帝时为开府。炀帝时,历仕骠骑将军、武贲郎将、御卫将军。大业五年(609),曾奉诏与张镇周率众万人渡海入流求(台湾),以功进位右光禄大夫。辽东之役,以宿卫有功迁左光禄大夫。参与镇压及江淮农民起义。江都兵变,炀帝被杀后,投杜伏威。后为其所杀。陈寔(104-187),东汉颍川许县(今河南东)人,字仲弓。初为县吏,曾入太学就读。后任太丘长。党锢之祸起,被连,余人多逃亡,他说:“吾不就狱,众无所恃。”自请囚禁。党禁解,大将军何进、司徒袁隗招辟,皆辞不就。(约659-700),唐代。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 。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少任侠。24岁举进士,以上书论政得到武后重视,授麟台正字。后迁右拾遗。曾因“逆党”反对武后而株连下狱。在26岁、36岁时两次从军边塞,对边防颇有些远见。38岁辞官还乡,后被县令段简迫害冤死狱中。于诗标举汉魏风骨,是唐诗革新的前驱者,对唐代诗歌影响巨大。有《陈伯玉集》。陈胜(?-前208),秦朝末年反秦义军的首领之一,与吴广一同在大泽乡(今安徽宿州西南)率众起兵,成为反秦义军的先驱;不久后在陈郡称王,建立张楚政权。陈群(?-236),三国时魏国大臣。字长文。颍川许昌(今河南许昌东)人。初任刘备别驾,后投奔曹操,征召为司空西曹掾属。魏建国后,迁御史中丞。延康元年(220),文帝曹丕封他为昌武亭侯,徙为尚书。后为镇军大将军,与、曹真、司马懿并列为四大将军。不久又授以司空,录尚书事。他创立的,将地方士人按才能分定九等,上报政府,按等选用,后逐渐演变为士族垄断政权的工具。陈寿(233-297),西晋史学家。又作长寿,字承祚。蜀国巴西安汉(今四川南充)人。陈安(?-323),十六国时秦陇人民起义军领袖。322年,在秦陇发动起义。氐、羌族人民纷起响应,众至十余万,他自称大都督、大将军、凉王。以上邽(甘肃天水)为根据地,攻占附近各县。次年,前赵国君刘曜亲自督军围剿起义军,他率军血战,战死。陇上人作歌以悼之,称他为“陇上壮士”。(484-539),南朝梁将领。义兴国山(今江苏宜兴西南)人。幼从梁武帝(萧衍),颇受信任。梁武帝大通二年(528),魏北海王元颢降梁。武帝令他率七千人送元颢回北方。次年,入洛阳(今属河南),计取三十二城,四十七战,无不胜利。未几,以兵少受挫,退回南方。后历任北兖州(今山东兖州)南北司二州刺史等职。卒,谥武。陈永华(?-1680),郑成功谋士。字复甫,福建同安人。明末秀才。明亡,弃文投郑成功军,任参军,成为谋士。成功北伐,留守厦门。郑经嗣位时,官至东宁总制使,尽心力佐。由守厦门,退守台湾,建立屯田制,提倡种蔗以制糖,兴办学校。后为、刘国轩妒忌,遂自解兵权,忧死。陈子龙(),南明抗清将领、文学家。字卧子,号大樽,松江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崇祯进士。南明弘光帝时,任兵科给事中,因朝政腐败而辞职归乡。清军破南京后,在松江起兵,称监军,事败,避匿山中,复连结太湖兵抗清。事泄,在苏州被捕,乘隙投水而死。生时善诗赋古文,尤精骈体。著有《陈忠裕公全集》。陈忱(约1613-?),明末清初。浙江乌程(今湖州)人,字遐心,一字敬夫,号雁宕山樵。明亡后,绝意仕进,卖卜自给。与、归庄组织惊隐诗社。身名俱隐,穷饿以终,诗文杂著多散佚,仅小说《后水浒》(一名《三续水浒传》)传世。陈三立()字伯严,号散原,江西义宁人,近代同光体诗派重要代表人物。晚清维新派名臣陈宝箴之子,国学大师和著名画家陈衡恪之父。陈三立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位传统诗人。陈忠远(1975~),字定之,号药愚居士,笔名阿袁等。温州永嘉人。诗人,学者,文学家和学家。目前由人民出版社、九州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等出版发行《唐诗故事》《宋词故事》《鲁迅诗编年笺证》《鲁迅先生的心里话》等专著。陈维崧(),清文学家。字其年。江苏宜兴人,明左都御史陈于廷之孙,陈贞慧之子。少时即擅长诗文,称天才,受推重。其诗沉郁雄丽,词多达一千八百多首,骈体文则被称为唐天宝之后无匹敌者。年逾五十始举博学鸿词科,授翰林院检讨,参加纂修《明史》。著有《湖海楼诗集》、《迦陵文集》。陈恭尹(),清诗人。字元孝,号半峰,晚号独漉山人。广东顺德人。幼时父邦彦因抗清牺牲,他避匿闽浙得生。桂王时以父荫授锦衣卫指挥佥事。南明亡,归里隐居,以诗自解。后曾受三藩叛乱牵连入狱,获释。其诗多讴歌抗清志士,忧怀故国。与屈大均、梁佩兰并称岭南三家,又与程可则、方还等并称岭南七子。亦工书法。有《独漉堂集》。陈潢(),清水利家。字天一号省斋,浙江嘉兴人。顺治间为河道总督靳辅幕客,佐治河事。康熙授其为佥事道。坐辅罢,削职逮问,病卒。《清史稿》载其治河,“主顺河性而利导主,有所患必拟其致患之由”。用车水攻沙法,使水归故道,并开中河三百里。有《河防摘要》、《河防述言》。陈明智,清昆曲演员。江苏苏州人。原在乡村演净脚。偶充演《千金记》中霸王,气势雄伟,嗓音高昂,观者咸称绝技。因其来自甪直镇,故称的直大面。康熙南巡苏州,赏识其技艺,选入宫廷任教习二十年。陈宏谋(),清臣。广西临桂(今桂林)人,字汝咨,号榕门。雍正进士。选为,授检讨。乾隆间,历任陕、湘、苏等省巡抚,两广、湖广总督。内迁累官兵部、工部尚书,东阁大学士。外任三十余年,历十二行省二十一职,期间重农田水利、疏河道,兴教化,严吏治,颇有政绩。陈端生(),清文学家。字云贞、春田,浙江钱塘(浙江杭州)人。为官吏范菼妻。菼坐事谪戍。聪慧善诗词。十八岁始写弹词《再生缘》,寄离别之悲愤。自谓婿不归,此书无完日。夫释归途中,她已悲愤而逝。史学家陈寅恪评其所写十七卷为“叙事言情七言排律之长篇巨制”,是“弹词中第一部书”,“可同希腊、印度的著名史诗媲美”。而其《绘影阁诗集》已佚。陈修园(),清医学家。福建长乐人,名念祖,一字良有,号慎修。乾隆举人。嘉庆中,官直隶威县知县,有贤声,遇水灾、大疫亲施方药救民。晚归田,以医学教授,弟子甚众。著有《灵素集注节要》、《伤寒论浅注》、《金匮要略浅注》、《时方妙用》、《医学三字经》等。简明易懂,对医学善及工作有所贡献。陈豫钟(),清篆刻家。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字浚仪,号秋堂。师法丁敬等,直取汉人风范,工致规矩,苍劲秀丽。与陈鸿寿合称钱塘“二陈”,为“西泠八家”之一。又与黄易、陈鸿寿、奚冈齐名,时称“浙派”。兼画兰竹,亦秀逸有致。尝集古人画家为传有《求是斋印存》。陈鸿寿(),清篆刻家。字子恭,号曼生、种榆道人,钱塘(浙江杭州)人。嘉庆拔贡生。官至江南海防同知。篆刻取法秦汉兼及丁敬,切刀纵肆爽利,清秀明快,灵动洒脱。与陈豫钟称钱塘二陈,为西泠八家之一。工画山水花鸟兰竹。知宜兴时,改造陶茶具制作工艺,制铭镌句,时为珍品,称曼生壶。有《种榆仙馆诗集》等。陈寿祺(),清经学家。字恭甫,号左海,福建闽县(福建闽侯)人。嘉庆进士。累官会试同考官,记名御史等。归养母不复出。后历主泉州清源书院、鳌峰书院等。《清史稿》载“为诸生言修身励学,教以经术”。初治理学,后究汉学。解经析义,多有创见。有《尚书大传定本》、《左海文集》、《左海经辨》等。陈文述(),清诗人。字退庵,号云伯,原名文杰,浙江钱塘(浙江杭州)人。嘉庆举人。官知县,开伊娄河故道。少以诗名。应杭州乡试,以《仿宋画院制团扇》,为题诗作,考绩最佳,人称陈团扇。齐名杨芳灿。晚年诗去华就实。有《碧城仙馆诗钞》、《颐道堂集》、《西泠怀古集》、《闺咏》等。陈化成(),清将领。字莲峰。福建同安人。行伍出身。历官参将、副将至福建水师提督,江南提督。嘉庆中,从提督李长庚打击蔡牵海上武装,屡有功。鸦片战争爆发,调任江南,训练水师,修台铸炮。道光二十二年,抗击英国侵略军于吴淞西炮台,重创敌军,战死。封骑都尉兼云骑尉世职,谥忠愍。陈沆(),清文学家。初名学濂,字太初,号秋舫,湖北蕲水(湖北浠水)人。嘉庆进士,授编修。官至四川监察御史。工诗,宗中、晚唐。风格平淡幽雅。有《简学斋诗存》、《诗比兴笺》、《近思录补注》等。陈连升(?-1841),清抗英将领。湖北鹤峰人。行伍出身,官至参将。道光十九年(1839),率部击退盘踞珠江口官涌之英军,升为三江口副将。二十年(1840)十二月,与其子武举人陈长鹏及官兵六百人坚守沙角炮台,奋勇抵抗来犯英军,因众寡悬殊,力战阵亡。其子亦投江殉难。陈奂(),清经学家。字倬云,号硕甫,晚号南园,江苏长洲(江苏吴县)人。诸生出身。专攻《毛诗》,“博征古书,发明其义”(《清史稿》),成《诗毛氏传疏》、《毛诗说》、《毛诗音》,于礼教名物诸方面,多有见地。另有《师友渊源记》、《宋本集韵校勘记》等。陈立(),清经学家。字卓人,又字默斋,江苏句容人。道光进士。曾任刑部主事。于《春秋公羊传》用力最深,集唐以前及清代成果,“左右采获,择精语详”(《清史稿》),成《公羊义疏》,至为精湛。另有《白虎观疏证》、《说文谐声孳生述》、《句溪杂著》等。陈乔枞(),清经学家。闽县(今福建闽侯)人。字朴园。寿棋之子。宣宗道光间举人,曾任江西袁州(今江西宜春)、临江(今江西清江)、抚州(今属江西)知府。传其父辑遗之学,续成《今文尚书经说考》。《齐鲁韩三家诗遗说考》等。辑撰各书收入《小琅檈馆丛书》,又名《左海续集》。陈澧(),清学者。字兰甫,号东塾,广东番禺人。道光举人。曾任广州学海堂长数十年,晚年又主讲菊坡精舍。“与诸生讲论文艺,勉以笃行立品,成就甚众”(《清史稿》)。其学渊博,天文、地理、乐律、音韵,经学无所不涉,治经以不拘门户之见为特色。著有《东塾读书记》、《声律通考》、《切韵考》、《汉书水道图说》等。陈介祺(),清末金石学家。山东潍县人,字寿卿,号簠斋。道光进士。曾任编修。喜收藏青铜器、陶器、印玺、造像等古文物,所藏以毛公鼎为最有名。著有《十钟山房印举》、《吉金文释》等。善拓墨,曾据其经验著为《传古别录》。后人编有《陈簠斋尺牍》、《簠斋吉金录》。陈开(),清末天地会首领。雇农出身。1854年7月,在广东佛山镇领导红巾军武装起义,会合李文茂、陈显良等率十数万群众围攻广州十个月,与英、法、美侵略者支持的清军作坚决斗争。次年偕李文茂进军广西,与梁培友会合,攻克浔州(桂平),建立大成国,改元洪德,自称“平浔王”。1861年8月清军攻陷浔州,被俘牺牲。陈得才(?-1864),太平天国将领。广西浔州(治今桂平)人。陈玉成之叔。参加太平军。咸丰十年(1860),封功(公)天福,援安徽定远捻军,升公天安。次年冬,封扶王。后自皖远征西北,回援时,拟东进遇阻,复奉命往西北扩军,遂经鄂至陕。同治三年(1864)为援天京(今南京)重至豫、鄂,天京陷后,转入鄂、皖,后在霍山黑石渡战败自尽。陈玉成(),太平天国将领。原名丕成。广西藤县人。农民出身。十四岁参加太平军。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历任左四军正典圣粮、检点、冬官正丞相、正掌率、前军主将,封成天豫、英王先后从西征军两次攻克武昌,转战庐州、芜湖,解镇江之围,击破清军江南大营、江北大营。咸丰六年(1856)天京“杨韦事变”后,得倚重,和李秀成共同主持太平天国军事。率部再破清军江北大营,彻底摧毁清军江南大营;与湘军主力大战于三河镇,攻庐州,援安庆,会攻武汉不成,回师安徽,再退庐州,派部将远征西北,扩大力量。同治元年(1862)五月,自庐州突围至寿州被叛将苗沛霖诱捕;六月被杀于河南延津。陈坤书(?-1864),清太平天国将领。广西桂平人。浑号“陈斜眼”。咸丰四年(1854),为太平天国副侍卫。转战皖、苏参与破江北大营十年,随军占安徽广德,封求天义,投入摧毁江南大营之役。守苏州。次年,攻宝山、镇江,逼松江,任副掌率、后军主将。贿封护王。同治二年(1863),战于江阴援无锡,寻守常州次年城陷,被俘牺牲。陈湜(?-1896),清将领。字舫仙,湖南湘乡人。从镇压太平军,先后攻取安庆、江宁(江苏南京)。官至山西按察使,参与镇压捻军,以疏防被革职。随左宗棠镇压陕甘回民军。后复职。甲午战争时驻防山海关阻击日军,迁江西布政使。陈启沅(约1825-约1905),清末资本家。字芷馨,广东南海人。初走南洋经商致富,回国后在南海简村创办继昌隆缫丝厂,用机器缫丝,并不断进行技术改革,提高生产效益。所办丝厂为中国民族资本家经营最早的机器缫丝厂。产品行销海外,获利甚厚。光绪七年(1881)被清廷勒令关闭,迁厂至澳门。后回简村继续经营。陈阿林,清末上海首领。即陈亚林。福建同安人。早年在上海为外国人当马夫。后为上海小刀会福建帮首领。1853年9月,与刘丽川等在上海领导小刀会起义,被推为大明国统理政教招讨左元帅。不久改任太平天国统理政教招讨左元帅,总理军务,作战英勇,身先士卒。1854年在法国侵略军与清军围城时,拒绝投降,坚持战斗。次年2月在上海突围成功,流亡海外,不知其终。陈宝箴(),清维新派。字左铭,江西义宁(江西修水)人。初以举人办团练,参与镇压太平军。光绪二十一年(1895)任湖南巡抚,力行改革,“先后设电信,置小轮,建制造枪炮厂,又立保卫局、南学会、时务学堂。延主湘学,湘俗大变”(《清史稿》)。又保荐杨锐、刘光第、、林旭参与新政。戊戌政变后被革职。陈虬(),清改良派。字志三,晚号蛰庐,浙江乐清人。举人出身。著《治平通议》,主张“欲图自强,自在变法”。提出设议院、兴制造、奖工商、开铁路等主张。参加发起的保国会,后在温州设学堂、办报馆等。戊戌变法后被通缉,避居温州一带,后即一意行医。另有《报国录》、《蛰庐文集》、《蛰庐医案》等。陈炽(),清末改良主义者。字次亮,号瑶林馆主,江西瑞金人。光绪举人。历任户部郎中、刑部章京、章京等职。主张学习西方,以求自强。光绪二十一年(1895)与康有为在北京组织强学会,任提调,主张实行君主立宪政体,并提出发展经济的措施。维新失败后,忧愤而死。著有《庸书》、《续富国策》等。陈孟恢:浙江嘉兴人,曾被公费派去日本东京帝国大学(现东京大学)交流访问,回国后致力于生物学教学,曾在上海法科大学、嘉兴第一中学教书,如今子孙满堂,现有一日式洋房在嘉兴南湖湖畔,陈孟恢的子孙现在分布世界各地,青岛、嘉兴、以及国外都有其儿女。陈修治:近代名医,生于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自幼随泉州蔡宗玉习医,对中医医理医术均有长足进步。历任吴航书院山长,威县知县,公余致力为民治病。嘉庆六年(1801年),三辅地方发生水灾,瘟疾(尤其疟疾)流行,他奉命前往勘察灾情,亲自研究防治办法,精研丸药,三天之内被他治愈者竟达300多人,纵观史料确无先例。著有《景岳方砭》、《时方妙用》、《陈修治医书十二种》等,重复重订《医学三字经》。陈化成:()是鸦片战争时期,守卫吴淞,英勇抗英著名将领。字业章,号莲峰,汉族,福建同安县(今属厦门市)人。出身行伍,历任嘉庆间参将、道光间总兵,鸦片战争爆发时任任福建水师提督,迎击英舰,旋任江南提督,道光十二年与英舰力战而死。陈寅恪():江西义宁今为修水)人。为我国声名鼎盛的国学大师,著名诗人和大学者。时期就是全国著名的教授、历史学家、诗人和学者。曾任清华大学国学院导师;解放后,陈先生曾任中山大学教授、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等职。著有《陈寅恪集》等。陈德民(1962.6-):字儒家,江苏东海人。义门陈檀公十二世孙。著名出版家、文艺评论家,国家高级政工师。中华学者协会副主席、出版社总编、中山文学院院长、南京远东书局创办人。著有理论专著《诗词鉴赏与解读》、《中国哲学与文化》、《评论者随笔》,长篇小说《情归何处》、《使命》,中篇小说《陈德民中篇小说集》,诗歌集《心的雨季 》等。主编《学者文丛》、《中国作家文集》、《中国作家小说集》、《年度作家自选集》、《远东书林》、《中山文汇》等文学、社科类图书1700余种。其他陈姓名人有西汉将领陈立;南朝陈皇帝文帝蒨、废帝伯宗、宣帝顼;北朝北魏大臣陈建;唐画家陈闳;明画家陈淳;清学者陈启源,诗人陈訏等。近当代陈姓名人:有近代民主革命家陈其美、、陈少白、陈作新,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军事家陈毅、陈赓、陈光、陈士榘、、陈锡联、陈全钧、陈奇涵、、陈康,政治家陈云、陈郁、陈少敏、、陈永贵、陈伯达、、陈希同,革命家陈延年、陈乔年、陈潭秋,红军将领陈昌浩、陈寿昌、陈浅伦,抗联将领陈翰章,爱国将领陈安宝,爱国民主人士陈叔通、陈此生、陈其尤、陈绍宽、陈铭枢,书画篆刻艺术家、评论家陈沫吾,爱国华侨,油画家陈若文,国民党官员、陈立夫、陈友仁、、陈仪,陈炯明、陈济棠、陈诚、陈大庆,北洋军阀将领陈宦,汉奸、陈群,陈建功、陈景润、,地理学家陈述彭,大地测量专家陈永龄,古生物学家陈旭,生物学家陈桢,动物学家陈义,昆虫学家陈世骧,农学家陈凤桐、陈友康,土壤学家陈恩凤,林学家陈嵘,植物学家陈焕镛,苔藓植物学家陈邦杰,遗传学家陈桢,药理学家陈克恢,医学史家陈邦贤,医学家陈无咎、陈中伟,家陈文贵,寄生虫学家陈心陶,心理学家陈立、陈大齐、陈元晖,电子学家陈芳允,电子学教育家陈章,冶金学家陈箎,造纸专家陈彭年,陶瓷学家陈万里,纺织专家陈维稷,服装教育家陈东生,建筑师陈植,实业家陈六使,银行家,学者陈望道,国学大师陈寅恪,诗人陈三立、陈忠远(即阿袁),著名堪舆家(陈贤金)贤金大师、教育家陈宝泉、陈鹤琴,法学家陈守一、陈瑾昆,国际法学家陈体强,人口学家陈长蘅,经济学家陈岱孙、陈翰笙,社会学家陈达、陈绍馨、陈序经,史学家陈垣,鲁迅学家陈忠远,香港歌手陈百强。
颍川世泽,太丘家声。天下陈姓源出于颍川(河南长葛)。东汉时,陈实系胡公满之43世孙,为太丘长,人称“陈太丘”。唐代中,环公(临海令)带着伯琪等六个儿子避难于泉州仙游(今天莆田市仙游县),其第五子伯瑄(满公之70世孙),勤奋好学,文采出众。当时因南康有一位署官食禄的马聪与他友善。在造访马府时,两人结伴游览了庐山。遂迷恋匡庐气势磅礴,蠡泽风景优美,乃偕其子旺徙而居之,晦迹于江州德安县太平乡长乐里永清村。伯瑄遂成为浔阳陈氏的开山之祖。德安位居九江之南,两地相距较近,因而被称之为江州陈氏。
颍川郡 秦时置郡。以颍水得名,治今河南禹县。此支陈氏开基始祖为齐王建三子陈轸。广陵郡 西汉置国,东汉改为郡。治所在广陵(今江苏扬州)。此支陈氏因之子广陵王刘胥之后入赘于陈。河南郡 汉高帝置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武当郡 北魏置郡,治所在湖北均县西北。这一支出自陈寔之后。冯翊郡 汉武帝置郡,治所在临晋(今陕西大荔)。此支陈氏出自陈宣帝之子沅陵王陈叔兴之后。京兆郡 汉时置郡,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此支陈氏出自唐代迁居京兆的陈寔后裔陈忠之后。汝南郡 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下邳郡 治所在下邳(今江苏睢宁西北)东海郡 治所在郯(今山东郯城北)。新安郡 晋太康元年(208)改新都郡置郡,治所在始新(今淳安西)。相当今浙江淳安以西,安徽新安江流域、祁门等地。后辖境历朝不同。庐江郡 治所在舒(今安徽庐江)。
三恪堂 恪是尊敬的意思,又是客人的意思。周武王灭纣后,把商之后封于宋,夏之后封于杞,帝舜之后封于陈。称为三恪。表示他们是周朝的客人,不是臣子,格外地尊敬他们。德星堂、德聚堂 源自太丘长陈实子侄,同以孝贤闻名,当年访名士荀淑父子,正值德星聚,德星乃一岁星,岁星所在有福,故取堂名曰德星。太史为此上奏曰:“德星聚奎,五百里内有贤人聚。”族人遂有以“德星”或“德聚”为堂号。其它堂号:①郡望堂号:颍川、东海、庐江、汝南、河南、冯翊、下邳、武当、京兆、广陵、新安。②自立堂号:建业、映山、积德、忠节、延庆、余庆、报本、星聚、三义、树本、燕贻、官梅、笃庆、光裕、崇义、崇本、世德、衍庆、敦睦、叙伦、地心、重华、仁耻、毓庆、世德、敦厚、奉先、聚原、传义、三和、培德、三相、义门、道荣、惇庸、双桂、徽五、绍德、怀忠、聚星、渑武、世馨堂,苏北鲁南三元堂(明洪武年间、万历年间从连云港花果山大村、当路附近迁出)
一、周代陈国君主列表
陈国国君世系表(妫姓陈氏)次序谥号名在位时间在位年数身份备注1胡公满前1045年—前986年在位60年开国君主虞舜之后,周武王灭商之后封于陈2申公犀前985年—前961年在位25年胡公之子3相公皋羊前960年—前939年在位23年申公之弟4孝公突前938年—前905年在位34年相公之子5慎公圉戎前904年—前855年在位50年孝公之子6幽公宁前854年—前832年在位23年慎公之子7釐公孝前831年—前796年在位36年幽公之子又作陈僖公8武公灵前795年—前781年在位15年釐公之子9夷公说前780年—前778年在位3年武公之子10平公燮前777年—前755年在位23年夷公之弟11文公圉前754年—前745年在位10年平公之子12桓公鲍前744年—前707年在位38年文公之子13佗前707年─前706年在位8月桓公之弟杀太子免自立;《史记》误为厉公14厉公跃前706年—前700年在位7年桓公之子《史记》误为利公15庄公林前699年—前693年在位7年厉公之弟16宣公杵臼前692年—前648年在位45年庄公之弟周惠王娶其女为后17穆公款前647年—前632年在位16年宣公之子18共公朔前631年—前614年在位18年穆公之子19灵公平国前613年—前599年在位15年共公之子20征舒前599年在位数月宣公曾孙自立为君,遭讨死21成公午前598年—前569年在位30年灵公之子22哀公弱前568年—前534年在位35年成公之子23留前534年三月至十一月在位9月哀公之子逃往郑国。楚灭陈前533年—前529年(5年)(楚以穿封戌为陈公)24惠公吴前529年—前506年在位24年哀公之孙复国,追前533年为元年25怀公柳前505年—前502年在位4年惠公之子26湣公越前501年—前478年在位24年怀公之子前478年,楚复灭陈
二、中国陈朝世系
庙号谥号君主姓名年号在位时间太祖(陈霸先追谥)景皇帝(陈霸先追谥)陈文赞始兴昭烈王(陈霸先追谥)陈道谭高祖武皇帝陈霸先永定557年-559年世祖文皇帝陈蒨天嘉天康560年-566年566年废帝/临海王陈伯宗光大567年-568年高宗孝宣皇帝陈顼太建569年-582年后主炀公陈叔宝至德祯明583年-586年587年-
三:陈汉政权世系
高祖 圣文德敬宁昭武皇帝 陈友谅 大义:1360,大定:归命侯 陈理 德寿:
四、越南陈朝世系
越南陈朝庙号谥号姓名在世年号皇陵穆祖(太宗追崇)陈京宁祖(太宗追崇)陈翕元祖(太宗追崇)陈李太祖(初称徽宗,太宗追崇)开运立极弘仁应道纯真至德神武圣文垂裕至孝皇帝陈承徽陵(初称寿陵)太宗统天御极隆功茂德显和佑顺神文圣武元孝皇帝陈昺(陈光昺、陈蒲)(陈日煚、陈日照、陈煚)1218年-1277年建中1226年-1232年、天应政平年-1251年、元丰1251年-1258年昭陵圣宗玄功盛德仁明文武宣孝皇帝陈晃(陈威晃)(陈日烜)1240年-1291年绍隆1258年-1273年、宝符1273年-1278年裕陵仁宗法天崇道应世化民隆慈显惠圣文神武元明睿孝皇帝陈昑(陈日燇)1258年-1308年绍宝1278年-1285年、重兴1285年-1293年德陵英宗显文睿武钦明仁孝皇帝陈烇(陈日?、陈日𤊞)1276年-1320年兴隆1293年-1314年泰陵明宗章尧文哲皇帝陈奣(陈日爌)1300年-1357年大庆1314年-1324年、开泰1324年-1329年穆陵宪宗陈旺(陈日?)1319年-1341年开佑1329年-1341年昌安陵裕宗陈暭(陈日煃)1336年-1369年绍丰1341年-1357年、大治1357年-1369年阜陵昏德公杨日礼(陈日熞)?年-1370年大定1369年-1370年艺宗光尧英哲皇帝陈暊(陈叔明)1321年-1394年绍庆1370年-1373年原陵睿宗陈曔(陈日煓)1337年-1377年隆庆1373年-1377年熙陵废帝废为灵德王陈晛(陈日炜)1361年-1388年昌符1377年-1388年安排山顺宗陈颙(陈日焜)1378年-1399年光泰1388年-1398年安生陵少帝废为保宁大王陈1396年-?年建新1398年-1400年
太丘德望;颍水渊源。——佚名撰陈姓宗祠通用联全联典指东汉·陈寔,为太丘长,修德清静,百姓以安。世人称为“陈太丘”。名高七彦;才擅六奇。——佚名撰陈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出东汉·陈琳,为“建安七子”之一。下联典出汉·陈平,六出奇计,助高祖得天下。投辖留客;悬榻待贤。——佚名撰陈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自西汉·陈遵好客,常将客人车轴上的销钉投入井中,使客不得急返。下联典自东汉·陈蕃,不善客,惟徐穉至,特设一榻,穉去则将榻悬起。昌期五世;望重三君。——佚名撰陈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出《左传·庄公二十五年》:“懿氏卜妻敬仲,其妻占之曰‘吉,是谓凤凰于飞,和鸣锵锵,……五世其昌,并于正卿’。”下联典出东汉·陈寔,与其子陈纪、陈谌并著高名,时号“三君”。
张楚开纪元;文佳第一人。——佚名撰陈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出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陈胜,曾建国号张楚。下联典出唐朝农民起义女首领陈硕真,曾号文佳皇帝。风雷驱大地;浩气贯长虹。——陈毅撰陈姓宗祠通用联集自陈毅元帅句。
鼎甲绵绵接武;春魁世世光宗。——佚名撰陈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出宋代陈文忠、陈文肃兄弟,先后中状元。下联典指明代状元陈安、陈循、陈谨等。茶敬樽节退让;和系平安。——陈鳣撰陈姓宗祠通用联采用清代嘉庆举人陈鳣联。
三君翊汉光乔梓;三阮扶唐驾竹林。——佚名撰陈姓宗祠通用联此联为陈姓宗祠颍川堂联。上联典指东汉·陈寔及其子陈纪、陈谌。下联典指唐陈政及其子陈元光。禁锢卅年名益著;推敲七字户常扃。——佚名撰陈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东汉·陈寔。下联典指北宋·陈师道。
八言及以上对联
振兴中华,苏城世泽;源远流长,四勿家声。——佚名撰陈姓宗祠通用联此联为陈氏宗祠新编“四勿堂”堂联。高隐献诗,唐祖称善;少年博学,张华惜才。——佚名撰陈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出五代南唐诗人陈贶,居庐山近四十年,授官固辞。下联典出魏、晋间史学家陈寿。卧元龙之楼,耿耿济时伟略;读孔璋之檄,岩岩经国文章。——佚名撰陈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三国·陈登。下联典指三国·陈琳。
江州义门陈氏世系表,详细记载了陈朝灭亡之后,陈叔明随其兄陈后主(叔宝)一起迁往长安,其后世陈伯宣迁往江西德安县太平乡常乐里,成为江州义门陈氏开山始祖,繁衍生息了十九代的大致情况。陈氏兆祥宗谱,著者待考,明朝时期木刻活字印本。陈氏族谱,著者待考,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聚星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三卷。书名据版心题。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河北阜平陈氏宗谱,(清)陈嘉谟修,清嘉庆十一年(公元1806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河北阜平陈氏宗谱不分卷,(民国)陈继瑄、陈继秸等修,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铅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人民大学图书馆、辽宁省图书馆、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浙江象山陈氏眷房谱一卷,(清)马渭滨纂修,清嘉庆十八年(公元1813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象山县文物管理局。浙江象山下沈陈氏房谱一卷,(清)史雨轩修,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象山县文物管理局。
昆陵陈氏字辈:“知守宗希公汝才思彦延承继”。桂城陈氏字辈:“初秀齐原安福寿文宗一大惟嘉佐邦国芳懋必昌畴范彝伦叙贻谋蔚后起绳下迪前光”。湘乡陈氏字辈:“翼道传经崇对启绪瑞焕列星秀钟南楚俊彦鼎升鸿才轩奉本茂支蕃典敦礼叙”。上湘石狮江陈氏字辈:“义门敦孝友星垂集贤良奕世齐增庆宗功裕远规模昭令绪雍睦振家纲颖上千年泽湘南百襈芳”。义门陈氏字辈:“礼乐家声振诗书世泽长天才荣及第道学永傅芳开泰祥光运三元焕日新金章华国正长发万年兴”。中湘白吒陈氏德星堂字辈:“世守祖训茂本培元家声克振令德方新笃生吉士秀启贤昆泽傅仁里庆集义门五伦有叙奕代相亲”。中湘栗塘陈氏颖川堂字辈:“俊英祖锡显达扬宗培元树德本立道生贤哲继起孝友克敦长延世泽永振家声”。义门陈氏傅义堂字辈:“兆正文章时发光昌祖功吉庆世泽悠长”。中湘陈氏聚星堂字辈:“邦家之光惟明克永孝友恢先承恩立本”。濡须陈氏大邱堂字辈:“祖居绍兴祥世代傅贤良德业原来茂豫知庆泽长书田耕有禄义利积盈仓孝友家能正宽仁国以昌”。阳城(今山东滕州市)“意翠玉风泰生震官林”。陈氏八修绍德堂字辈:“兆自清时立一经祖德傅诗书延世泽忠孝绍前贤”。全椒陈氏字辈:“德大开宏业家荣其俊英”光州(今河南信阳市)固始县陈氏字辈:“元相福贵长明登万事华贤良安定国忠厚争传家”。金寨(今安徽六安市)金寨县陈氏良琥公以下字辈:“光明贤()文德,继世应亨嘉,绍圣仁之后,以忠信为本,性善克初守,其昌必达贤,传经崇黎()美,景庆万斯年”。郴阳陈氏字辈排行:“友善大启文明运,德顺宏开甲第荣。岳兴嵩山咸硕虎,珠联璧合翠群英”。
{{each(i, video) list}}
{{if list.length > 8}}
查看全部 ${list.length} 期节目
{{if _first}}
内容来源于
百科兴趣圈
{{if list && list.length}}
360百科致力于成为最为用户所信赖的专业性百科网站。人人可编辑,让求知更简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朱元璋画像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