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怎么说话历史上有谁说话是像京剧那样说话的?

揭秘中国古代历史上唯一一位以侠客出身的皇帝
揭秘中国古代历史上唯一一位以侠客出身的皇帝
印象中的宋朝是一个文人统治的帝国。然而这个帝国的开创者却是一位职业军官,他的名字叫赵匡胤。 在成为职业军官之前,赵匡胤闯荡江湖,行侠仗义,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武侠。 他大概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侠客出身的皇帝。 传说赵匡胤武艺高强。江湖第一武术门派少林寺,其最经典的少林长拳,据说就是赵匡胤所创。 少林长拳全称“宋太祖三十二势长拳”,亦称“太祖拳”。在结束游侠生涯、成为一名职业军官后,赵匡胤为了训练士卒,总结平生武学,综合士卒在战场上真拼实杀的格斗经验,编制成了三十二势拳法。后来赵匡胤发迹变泰,成了宋朝的开国皇帝。
昔日士卒自觉身价陡增,于是在民间传授赵匡胤三十二势拳法,并名之曰“宋太祖三十二势长拳”。 宋初少林寺住持福居禅师为振兴少林拳法,曾邀当时全国十八家武林高手入寺切磋技艺,宋太祖长拳便是十八家之一。后福居禅师综合诸家之长汇成《少林拳谱》,这也是少林拳法的起源。 21岁那年,赵匡胤告别结婚三年的娇妻贺氏,孤身一人闯荡江湖。这一年是公元948年。 就在前一年,北方的契丹攻入大晋的都城开封,俘虏了后晋的皇帝石重贵。后晋因此灭亡,而契丹在开封改国号为“辽”。 与此同时,原后晋河东节度使刘知远在晋阳称帝,国号(后)汉,刘知远就是后汉高祖。后来契丹国主耶律德光纵兵抢掠,结果被中原民众赶出了开封。
刘知远乘机出兵攻占了洛阳、开封。 赵匡胤离开家乡时,刘知远已经去世,皇位传给了儿子刘承佑。 赵匡胤的家就在当时的都城开封。赵匡胤的父亲赵弘殷,便是后汉朝廷的一名禁军将校。 在那样王朝更替司空见惯、战乱之中民众朝不保夕的年代,倒是军人的家庭能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他们有充足的军饷。相比被任意蹂躏抢掠的平头百姓,军人的生命和生活反而是最有保障的。因此,当时有出息的男子都去从军,而有眼光的女子则希望能够嫁给一位强壮的年轻军官。 赵弘殷年轻时也曾走投无路,四处游荡。后来来到洛阳郊外的杜家庄,遭遇大雪,赵弘殷躲在杜家庄门前。杜家庄庄主平日豪侠好客,因此仆人见到一位壮汉落难杜家庄,便请他进屋,好生招待。不久杜家庄庄主看中了赵弘殷,就把一个女儿嫁给了他。
赵弘殷因此成了杜家的第四个女婿,后来与杜小姐生下三男三女。长子赵匡济夭折,另外两个儿子就是赵匡胤和赵匡义,宋朝的太祖和太宗。 据说杜家庄前曾经有一个小池塘叫做双龙潭,预示着两位皇帝的降临。 赵匡胤出生在这样一个军官之家,所以后人很难理解他为什么要在21岁时离开父母,四处游荡。 有人认为,当时赵弘殷事业不济,很难帮儿子安排一个合适的职位。或许根据多年的经验,赵弘殷深知,如果让儿子在禁军中从普通士卒起步,将来是不会有什么前途的。与其如此,不如让儿子去拜访各路军阀,机遇凑巧的话,或许能得到一份更加适合的差使。 不过有一篇叫《赵太祖飞龙记》的话本小说却告诉我们,赵匡胤是一个难以管教的淘气鬼,一点也不听父母的话。父母让赵匡胤进私塾读书,赵匡胤却不用心学习。他混迹于街头那些不务正业的不良少年中,经常做出越轨的举动,甚至发生触犯刑律的事件,最后发展到赵弘殷要和他断绝父子关系的程度。
这虽然是话本小说的记载,但非常符合离家出走的常理,就像《水浒传》中的梁山好汉,大都是被逼杀人“犯罪”后闯荡江湖的。 与赵匡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赵匡胤的弟弟赵匡义,他总是像大人一样一本正经,如父母亲期待的那样认真学习,刻苦读书。 赵匡胤体格魁梧,身体强壮,为人豁达大度,气概非凡。更重要的是,武艺高强。 自从赵匡胤离开家乡四处闯荡,江湖上便多了一位侠客。他的故事一直在江湖上流传,很多事迹和传说在当时被编为说话(话本)和戏曲。
《赵太祖飞龙记》就是其中着名的一部。 宋朝的开封、杭州等都市中,有一些叫做瓦子的娱乐场所。在那里,并排建造着许多大大小小专供演戏、说唱的小屋,表演说话(讲故事)、舞蹈、歌曲、戏剧等等,一天到晚,热闹非凡。 从北宋中期起,说话的内容除了《三国志》、五代风土人情之外,还表演名人故事。到了南宋,又出现了有关婚姻爱情、神仙鬼怪、公案传奇、英雄豪杰等各类说话。这些说话的底本,以后就发展、扩充成《水浒传》、《三国演义》等小说。
流传到今天的宋元时期话本还有不少,《新编五代史平话》、《京本通俗小说》等就是其中几种着名的话本集。 可惜的是,当时讲述赵匡胤传奇故事的《赵太祖飞龙记》已经失传。其实《赵太祖飞龙记》在当时很受老百姓欢迎,明代初期有一本写朝鲜人的汉语教科书叫做《朴通事谚解》,书中就有这样一段对话: 我去部前买书去了(部前是大都的地名)。
买了《赵太祖飞龙记》和《唐三藏西游记》。 除了《赵太祖飞龙记》之外,还有一部讲述赵匡胤行侠仗义的短篇话本,叫做《赵太祖千里送京娘》。话说青年赵匡胤,力敌万人,是个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好管闲事的侠客。由于在开封闯下大祸,触犯王法,被迫从都城远逃他乡。一路上赵匡胤继续惩治各地恶棍。当他来到山西太原时,遇到了叔叔赵景清。当时赵景清在本地一座叫清油观的道观中出家当道士,于是赵匡胤在那里停留下来。一次偶然看见道观中一座紧闭着的殿房里,有一个美丽的少女。一打听,原来这位少女是蒲州人,被强盗抢到这里。侠义心肠的赵匡胤听了这位少女的悲惨遭遇,毅然决定把她送还家里。
途中遭到抢夺姑娘的那伙强盗的袭击,但大侠赵匡胤将之一一击退,最后终于平安地将姑娘送回家乡。 姑娘的父母亲喜出望外,热情地款待了赵匡胤,希望他长久地留在那里,并表示要把女儿嫁给他。但赵匡胤毅然拒绝,当即离开。姑娘的父母亲未能如愿,十分纳闷:一个少男与一个少女同行千余里,两人的关系理应十分密切,可这个青年却抛弃自己的女儿,自顾自地走了,这是一个多么无情无义的人!于是责问女儿,要她如实说出和这个青年的关系。女儿反复说明赵匡胤是一个正直纯洁的青年,属于柳下惠式的正人君子,父母却始终不肯相信。姑娘感到十分悲痛,为了表示她与赵匡胤之间的关系洁白无瑕,便投井自杀了。
有一位日本的学者认为,这篇话本的中心意思是说明,宋朝虽然在很多方面不及汉、唐,但其君主在不贪女色这一点上却大大胜过汉、唐。 小说、戏曲中出现的青年赵匡胤,是手持棍棒、叱咤风云的一代豪杰,常常与一帮出身高贵却又市井无赖的人结义为兄弟。一般人会认为这或许只是曲艺作家虚构的艺术形象。但出乎意料的是,有历史学家研究认为,赵匡胤的真实形象可能和这些话本描绘的相距不远。因为即使在当了皇帝以后,赵匡胤仍然保留了很多游侠特有的豪爽习性,比如经常是大碗喝酒,喜欢在酒宴上决定国家大事,并且特别喜爱独自一人微服私行。& 我们的中华文化知识点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原国务院总理温家...”习题详情
0位同学学习过此题,做题成功率0%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原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让人民活得更有尊严。中共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我国民本思想在春秋时期就产生了,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重要的思想资源,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有人认为,“民本思想和‘以人为本’的产生都是与当时的社会条件相适应的,其政治运用的目的根本上是一致的。”(1)请你运用文化与经济、政治关系的知识,对这一观点加以评价。(6分)材料二 &上海世博会是文化世博。中国馆的建筑设计凸显汉字、京剧、中国红和水墨画等中国元素,整体布局体现了中华文化悠久的的“和谐”思想;国家馆馆内用高科技手段向观众展示古代四大发明、《清明上河图》等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的精华;安徽馆一徽派建筑标志性元素“马头墙、小青瓦而为外墙装饰,馆内通过徽剧、黄梅戏,凤阳花鼓”等民间艺术的展示,让观众领略新安文化‘皖江文化和淮河文化的质感。(2)结合材料,分析说明其中蕴含的中华文化特征。(5分)&
本题难度:一般
题型:解答题&|&来源:2014-山东临沂商城实验学校高二10月学情调研政治试卷
分析与解答
习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原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让人民活得更有尊严。中共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我国民本思想在春秋时期就产生了,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重要的思想资源,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的分析与解答如下所示:
(1)本题知识限定明确,文化与经济、政治关系,题目类型观点评析类。解读设问和材料,题中观点“民本思想和‘以人为本’的产生都是与当时的社会条件相适应的,其政治运用的目的根本上是一致的。”,涉及文化与经济、政治关系中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同时要注意观点评析类题目,既要分析其合理之处,又要分析其不合理之处。与当时的社会条件相适应,就是经济政治决定文化,文化是经济、政治的反映;其政治运用的目的就是文化对经济政治的反作用。结合民本思想和以人为本之间的关系,对应上述理论进行分析。(2)本题知识限定明确,中华文化特征,题目类型体现类。关于中华文化的特征,教材有明确理论表述,即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包容性。体现类的题目要对材料进行具体分析,对应上述理论,具体即悠久的“和谐”思想,上下五千年文明的精华等,说明中华文化历史悠久、一脉相承,体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特征;丰富的中国元素,独特的徽派建筑,多样的民间艺术等,说明中华文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体现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特征;各种文化和谐共处,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找到答案了,赞一个
如发现试题中存在任何错误,请及时纠错告诉我们,谢谢你的支持!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原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让人民活得更有尊严。中共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我国民本思想在春秋时期就产生了,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重要的思想资源,对中国...
错误类型:
习题内容残缺不全
习题有文字标点错误
习题内容结构混乱
习题对应知识点不正确
分析解答残缺不全
分析解答有文字标点错误
分析解答结构混乱
习题类型错误
错误详情:
我的名号(最多30个字):
看完解答,记得给个难度评级哦!
经过分析,习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原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让人民活得更有尊严。中共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我国民本思想在春秋时期就产生了,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重要的思想资源,对中国历史发展产...”主要考察你对“我们的中华文化”
等考点的理解。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我们的中华文化
与“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原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让人民活得更有尊严。中共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我国民本思想在春秋时期就产生了,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重要的思想资源,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相似的题目:
一场气势恢宏的音乐会《人文颂》,拉开了主题为“贸易扬帆、文化远航”的深圳第九届文博会的序幕。《人文颂》以交响乐的形式,演绎着“仁义礼智信”为核心的中华思想精华,在实现中国梦的道路上传递着中国人的文化自信。这告诉我们①文化自信来自中华思想精华
②文化自信得益于中华文化的包容性③文化自信助推中国梦的实现
④文化自信需要进行文化创新①①②①②③①②③④
在中华文明的历史上,我们永远不能忘记这些人:仓颉创造了汉字,让文明可以沉淀下来;李斯统一了汉字,让世界文明可以流动起来;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让文明传播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王选让汉字告别纸与笔、铅与火,让中华汉字文化进入了一个新时代。说明
A.科技进步能促进文化的传播、继承与发展
B.科技进步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C.社会制度的更替可以促进文化的进步
D.传播文化必须做到古为今用
与世界上其他古老文明的发展历程相比,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是&&&&&&&&&&&&&&&&&具有相对稳定性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源远流长,从未中断具有包容性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原国务院总理温家...”的最新评论
该知识点好题
该知识点易错题
欢迎来到乐乐题库,查看习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原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让人民活得更有尊严。中共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我国民本思想在春秋时期就产生了,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重要的思想资源,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有人认为,“民本思想和‘以人为本’的产生都是与当时的社会条件相适应的,其政治运用的目的根本上是一致的。”(1)请你运用文化与经济、政治关系的知识,对这一观点加以评价。(6分)材料二 上海世博会是文化世博。中国馆的建筑设计凸显汉字、京剧、中国红和水墨画等中国元素,整体布局体现了中华文化悠久的的“和谐”思想;国家馆馆内用高科技手段向观众展示古代四大发明、《清明上河图》等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的精华;安徽馆一徽派建筑标志性元素“马头墙、小青瓦而为外墙装饰,馆内通过徽剧、黄梅戏,凤阳花鼓”等民间艺术的展示,让观众领略新安文化‘皖江文化和淮河文化的质感。(2)结合材料,分析说明其中蕴含的中华文化特征。(5分)”的答案、考点梳理,并查找与习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原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让人民活得更有尊严。中共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我国民本思想在春秋时期就产生了,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重要的思想资源,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有人认为,“民本思想和‘以人为本’的产生都是与当时的社会条件相适应的,其政治运用的目的根本上是一致的。”(1)请你运用文化与经济、政治关系的知识,对这一观点加以评价。(6分)材料二 上海世博会是文化世博。中国馆的建筑设计凸显汉字、京剧、中国红和水墨画等中国元素,整体布局体现了中华文化悠久的的“和谐”思想;国家馆馆内用高科技手段向观众展示古代四大发明、《清明上河图》等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的精华;安徽馆一徽派建筑标志性元素“马头墙、小青瓦而为外墙装饰,馆内通过徽剧、黄梅戏,凤阳花鼓”等民间艺术的展示,让观众领略新安文化‘皖江文化和淮河文化的质感。(2)结合材料,分析说明其中蕴含的中华文化特征。(5分)”相似的习题。您好, []|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古人说话是“文绉绉”还是“萌萌哒”?
“琴啊琴,我们做朋友吧。”一组“雍正:感觉自己萌萌哒”GIF图戳中网友的萌点。事实上这位九五之尊还有许多“萌句”,诸如“朕就是这样汉子!”;“朕实不知该如何疼你”;“朕知道了”。
撰稿:许晴
策划/编辑:陈书娣 古人说话不应该是满嘴“之乎者也”么?他们日常交流到底是咬文嚼字还是像现代人一样通俗易懂?这得从中国古代书面语和口语两条线的发展轨迹说起――雍正写给年羹尧:“朕实不知如何疼你,方有颜对天地神明也。……尔此等用心爱我处,朕皆体到。”[1]康熙至光绪朱批“知道了”。[2]一、书面语和口语的双轨发展:从合拍到脱节再到合拍首先,我们厘清四个概念:口语、书面语、文言文、白话文。书面语是在口语基础上产生的,文言文和白话文都是书面语。只不过前者建立在先秦汉语口语的基础上,而后者则建立在近代汉语口语的基础上。1、先秦时文言和口语基本一致中古汉语口语研究尚不足大约在先秦时期,文言文还是和当时的口语一致的,与现在倾向使用双音节词不同,当时的汉语里单音节词占据上风。《论语》《孟子》这类,可以说就是当时口语的实录。“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当时说话,就是这么个腔调。孔子但是由于书面语本身的保守性,加之以文言文为载体的儒家著作经典地位的确立,以及汉字对于汉语的巨大影响,文言文和口语很快就进入了漫长的双轨发展时期。大约在两汉时期,口语和文言文就有了一定的距离。中国第一部方言著作、西汉扬雄的《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除了以通语解释方言以外,还注重以今语解释古语。《方言》卷一就记录:假、炽、怀、摧、詹、戾、,至也……皆古雅之别语也,今则或同。[3](大意为:假、炽、怀、摧、詹、戾、这些词,都是“至”的意思……是从古语分化出来的不同说法,现在有些地方已经通用了。)《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书影虽然文言文和口语都在发展,但前者远远跟不上后者的速度,距离越拉越大。可惜由于反映当时口语文献远没有文言文献那么丰富,中古时期汉语口语的研究尚有很大空间。2、唐代出现白话文宋代文言彻底脱节这种情况在唐朝出现变化,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佛教的大发展。由于潜在教徒大多是文化水平不高的老百姓,出于方便传播佛教、吸引教徒的目的,大量翻译的佛经和佛教故事多使用当时的口语,成为早期白话的重要来源。到了宋朝,文言文和口语已经完全脱节。当时的读书人,未必能用文言文表达一般口语要说的意思。宋吕本中《轩渠录》记述了这么个故事:族婶陈氏顷寓岩州,诸子宦游未归。偶族侄大琮过州。陈婶令作代书寄其子,因口授云:“孩儿要劣子,以阋阋霍霍地,且买一把小剪子来,要剪脚上骨出儿I胝儿也。”(应为开封地区方言,大意为:要给孩子买把小剪刀,剪去脚上的硬皮和老茧。)大琮迟疑不能下笔。婶笑云:“元来这厮儿也不识字!”[4]宋朝的文人和学者们有时也使用白话文。譬如苏轼最爱用“呵呵”,在给挚友兼亲家文与可写信时、在给同事和文友鲜于子骏写信时、在给“河东狮吼”男主角陈季常写信时,都在末尾加上一句:“呵呵。”[5]大儒朱熹在《朱子语类》中点评史书时也是一口白话:“南北史除了通鉴所取者,其余只是一部好笑底小说。”[6]宋人的日常对话,就是这么通俗。为苏轼配音:“呵呵。”3、皇帝也爱说大白话:成吉思汗和朱元璋的圣旨到了元代,由于汉语并非统治者的母语,很多时候连皇帝的诏书也直录当时的口语。《长春真人西游记》记录了一篇成吉思汗写给丘处机的诏书,全文如下:宣差都元帅贾昌传奉成吉思皇帝圣旨:丘神仙,你春月行程别来至夏日,路上炎热艰难来,沿路好底铺马得骑来么?路里饮食广多不少来么?你到宣德州等处,官员好觑你来么?下头百姓得来么?你起身心里好么?我这里常思量着神仙你,我不曾忘了你,你休忘了我者。癸未年十一月十五日。[7]成吉思汗给丘处机的诏书[8]其实“么”这个现当代汉语常用的语气词,早在唐就出现了,来源是“无”。敦煌写本中写作与“无”语音相近的“磨”“摩”,宋代以后写作“麽”“末”,慢慢地演化成“么”。至于“么”变成现代更常用的“吗”,那是清代的事情了。[9]明清,白话小说诸如《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金瓶梅》等等,不胜枚举。皇帝批复奏章用大白话也不是稀奇事。明太祖朱元璋,听说沿海有倭寇来犯,怒而下诏:“告诉百姓每(们),准备好刀子,这帮家伙来了,杀了再说。钦此。”[10]相比之下,雍正对年羹尧的那一份表白,是不是显得柔肠百折了许多。4、五四白话文运动白话文取代文言文书面语和口语发展的双轨发展,文言文和白话文对立的局面,直到五四新文化运动才终结。胡适《文学改良刍议》主张“不摹仿古人”“不避俗字俗语”等,吹响“白话文运动”的号角,终于让白话文代替文言文,成为了汉民族的共同书面语。这里有个段子:胡适和黄侃打赌文言文和白话文谁更简洁。胡适对学生说,前几天行政院有位朋友给我发信,邀我去做行政院秘书,我不愿从政,便发电报拒绝了。复电便是用白话文写的,而且非常省钱。同学们如有兴趣,可代我用文言文拟一则电文,看看是白话文省钱,还是文言文省钱。学生们绞尽脑汁拟定了电报,挑出字数最少的一份,写的是:“才学疏浅,恐难胜任,恕不从命。”胡适念毕,不无幽默地说:“这份电稿仅12个字,算是言简意赅,但还是太长了。我用白话文只须5个字:“干不了,谢谢。”[11]二、对古人的误解源于重文言、轻白话梳理了从先秦到五四,书面语和口语、文言和白话的发展,我们不难发现,最早在唐宋时,当时古人的口语就和我们现在的差不多了。为什么我们总有一种错觉,觉得古人说话都是那么佶屈聱牙呢?原因大致有二:一是白话文出现时间晚,且被传统社会认为不登大雅之堂。虽然使用先秦口语的“十三经”到了后世已经成了难懂的文言,连汉人的批注对唐宋人来说也很古奥。可是,儒家经典是士子必修,要想参加科举就不得不学。除了功利的需要,正史、正式的文章、书信,也都必须使用文言文。语录体的《朱子语类》里,朱熹说着一口大白话,可是到了学术著作《四书章句集注》,他还是用上了文言文。还有朱元璋,别看平时下诏那么随便,登基诏书说得可是“朕本淮右庶民,荷上天眷顾,祖宗之灵,遂乘逐鹿之秋,致英贤于左右。”[12]二是古文教育重文言。文言文和口语脱节太严重,不论是散文还是骈文,如果不经过专门的学习,基本无法诵读理解。我们从小接受的古文教育,自然是重文言轻白话的,这让我们误以为古人说话也是如文言文一样咬文嚼字。[1]图片来自网友文在兹的相册《如是我闻》,出自《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2]图片来自台北故宫博物院网站[3](汉)扬雄,《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卷一[4]引自《语言学纲要》,叶蜚声、徐通锵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P171[5]此处参考《网友议网络语气词“呵呵”辞源翻出苏轼书信》,新华网,日[6](宋)朱熹,《朱子语类》卷第一百三十四[7](元)李志常,《长春真人西游记》附录[8]图片来自网友文在兹的相册《如是我闻》[9]此处参考王力《汉语史稿》(1958)、太田辰夫《中国语历史文法》(1958)相关章节[10]引自袁腾飞讲座《这个历史挺靠谱》第11集[11]此处参考刘继兴《胡适黄侃在白话文与文言文上的较量》,《羊城晚报》,日[12]引自《剑桥中国明代史》, (英)崔瑞德、(美)牟复礼著,张书生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第3章:洪武之治
总而言之,最晚在唐代的时候,人们的日常交流已不再是“之乎者也矣焉哉”了。如果大家细心阅读研究文献,一定还能发现更多有趣的“萌句”呢。
作者:陈晶晶
Copyright & 1998 - 2017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京剧基础知识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京剧的历史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