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各民族官员李世民是什么民族

明君雄主:唐太宗_百度百科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
明君雄主:唐太宗
《明君雄主:唐太宗》内容简介:明君唐太宗,他思虑深远,虽然身为次子,却从没放弃过对最高权力的渴求。他手段老辣,在太子兄长和骄宠幼弟的夹击中,奇迹般反败为胜,夺过了皇位继承权。他在位期间,中国疆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广大。他谥号为文,对外却十分强硬。十几年内,北灭突厥、薛延陀,西摧高昌、吐谷浑,东震百济、高句丽,为中华儿女一血前耻!他仪容威武,对内却十分温柔。他与民休息,从谏如流。无论汉人、突厥人、西域人、东夷人,他一概视为中华子民,平等对待。他的朝代,没有修筑过长城,却傲然屹立,不容侵犯。他半生戎马,却浑身都是文艺细胞。他在三十岁之后决心读书练字,竟成为当时一流的诗人和书法家,引领了中国一代风骚。……
明君雄主:唐太宗内容简介
《明君雄主:唐太宗》由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
明君雄主:唐太宗图书目录
第一章初露锋芒/1   壮志消磨/1   杨广你要闹成啥样?/6   雁门救驾/12   显威雀鼠谷/17   第二章晋阳起兵/22   皇上不急/22   金钱和美女/26   虚虚实实/31   向左走?向右走?/35   第三章入主长安/39   西渡黄河/39   最珍贵的东西/45   大唐的诞生/48   第四章 列王纷争/53   后院灭火/53   魏公与郑王/60   李密的遗产/68   二鬼子刘武周/76   平民称王窦建德/83   擒建德,诛世充/90   第五章玄武门外/96   刘文静疑案/96   太子与秦王/99   水淹刘黑闼/103   血溅玄武门/109   第六章 贞观如歌/121   人力资源大整合/121   帝国如私企/129   不拘一格降人才/132   清静无为,以隋为鉴/138   第七章天之可汗/144   无常的突厥人/144   讨平东突厥/148   军制改革/152   第八章西征北讨/155   已报生擒吐谷浑/155   强悍的薛延陀/158   丝绸之路改道之争/162   安西四镇/165   不战而胜西突厥/169   第九章佛光禅韵/176   中国最有名的和尚/176   在没有悟空的曰子里/179   翻译事业的丰碑/185   佛性无南北,猖獠堪作佛/188   自性自度,即心即佛/191   第十章海纳百川/194   公元七世纪的国际大都会/194   拜占庭的请求/197   山寨版的小中华/200   第十一章公主入藏/204   大丈夫求婚记/204   娶妻改变国运/207   超凡入圣/211   第十二章龙生九子/214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214   秦王2.0版?/218   号外!号外!太子造反!/221   世纪幸运星——李治/225   帝王的“范儿”/229   第十三章鲜克有终/232   吹牛需要理由吗?不需要吗?/232   忠言太逆耳/237   享乐主义/241   话又说回来/244   第十四章 高丽遗恨/249   半岛局势/249   久忍成内伤/253   重现神威/257   功亏一篑/261   以其之道,还治其身/268   第十五章 天不假年/271   名臣的凋落/271   寡人有疾/276   清洗与试炼/279   乾坤大挪移/284   后记 历史的主角/288
明君雄主:唐太宗后记
梁启超在《中国史界革命案》中说:“二十四史非史也,二十四姓之家谱而已。”   这是没办法的事,二十四史,二十五史,纵然洋洋几千万言,对各个历史时期,也只能择要记之。不记活跃在政治、经济、军事舞台中心的帝王将相们,不记历史朝代起承转合的大事件,史官们还能记些什么昵?   今天,我们重新阅读和书写这些“家谱”,并不意味着我们不知道人民群众是历史大厦的基石,是时代洪流的主体。但是,历史的长河在向前奔涌的过程中具有多姿多彩的形态,有潮平岸阔、月涌大江的壮美,也有恶浪激天、人为鱼鳖的险恶,更有死气沉沉、微波不兴的压抑……   难道说,某时代的民众,比另一时代更高尚、更富创造性,抑或反之,某时代的民众,比另一时代更卑劣、更无进取心?   这显然是难以自圆其说的理论。   我认为,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之所以有起伏和变化,绝对离不开英雄人杰的强力推动。根据史书所载的真实历史事件来作统计,我们会轻易发现,民族文化的勃兴常常紧随英雄业绩之后,而文化的盛世也多半由英雄来开启!   一个足够珍视和充分尊重本民族英雄人物的民族,才是具有健康自尊的民族。   当然,珍视和尊重,也不代表一本以英雄为主题的通俗历史书,每字每句都围绕着英雄个人打转。鲁迅先生在《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吗》一文中说过:“我国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的‘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   当英雄为我们打开一道通往美好时代的大门时,我们也不妨多投注一些目光到这扇门里去。   基于以上考虑,在这本唐太宗的传记中,我对史料进行了一些取舍。除了唐太宗本人,还尽力加入了初唐时期各种杰出人物,没有将笔墨全部花在政治和军事上。   所以,这段历史的主角不仅是唐太宗,更是那个令人神往的时代,是我们民族锐意进取、创新开放、勇敢自律的青春期。 由于作者水平有限,信笔挥洒之间,谬误和疏漏在所难免,恳请读者诸君不吝赐教。谢谢!
明君雄主:唐太宗序言
中国历史进入了东汉后期,大一统就成了稀罕物。自从董卓烧了洛阳城,中国大地就陷入了四百多年的分裂和混战中。在这期间,也曾有几个帝王凭借前人的累积,达成过短暂的统一,但往往不超过二三十年,天下局势就像报复性的反弹一样,分裂得更加花样百出了。   晋武帝荡平东吴,统一天下,可他的傻儿子晋惠帝保不住大好河山。二十余年后,就五胡乱华,东晋十六国分立,再之后是南北朝对峙。南方,宋、齐、梁、陈四代轮换;北方的北魏分裂为西魏、东魏,很快又各自转化成北周、北齐。   隋文帝杨坚,在混乱中脱颖而出,很快征服各小国,统一华夏,建立了大隋王朝。他定官制,开科举,抓建设,促生产,让天下生民看到了希望的曙光。杨坚的儿子杨广,聪明、有大略,智商比晋惠帝起码高出了120分,但他在位仅十三年,不但折腾掉自己的脑袋,还让天下又一次滑入列强纷争的泥潭。   短短几年问,大隋三分之二的郡县都落在所谓的“盗匪”手中,地方割据势力不断涌现。其中,掌握十五万兵力以上的领袖人物就有五十余位,建元建制且影响巨大的多这二十几个。在公元618年,你起码会看到下列几位的大旗:楚帝林士宏,夏王窦建德,魏公李密,定杨可汗刘武周,梁帝梁师都,永乐王郭子和,秦帝薛举,梁王萧铣,许帝宇文化及,楚帝朱粲,乘帝高彝,凉帝李轨,燕王高开道……   几百年前曹公那句建立在假设上的推测,成了惊G触目的现实:“不知几人称帝,几人称王!”难道中国中了某种轮回的魔咒?   不用担心,因为破解这魔咒的人马上就要横空出世了。他的名字,叫做李世民。   他只是隋朝一个普通贵族子弟,却在十七八岁的时候,主动引导着他爹揭竿而起闹革命,生生把他爹推上了皇住。   他武艺高强,马术精湛,刀剑不拘,犹擅弯弓射大罔隹;他冲锋陷阵,用兵如神,在几年时间里,就把整个华北的一时英雄们挨个削平。   他思虑深远,虽然身为次子,却从没放弃过对最高权力的渴求。他手段老辣,在太子兄长和骄宠幼弟的夹击中,奇迹般反败为胜,夺过了皇位继承权。   他在位期间,中国疆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广大。他谥号为文.对外却十分强硬。十几年内,北灭突厥、薛延陀,西摧高昌、吐谷浑,东震百济、高句丽,为中华儿女一雪前耻!   他仪容威武,对内却十分温柔。他与民休息.从谏如流。无论汉人、突厥人、西域人、东夷人,他一概视为中华子民,平等对待。他的朝代,没有修筑过长城.却傲然屹立,不容侵犯。   他半生戎马,却浑身都是文艺细胞。,他在三十岁之后决心读书练字,竞成为当时一流的诗人和书法家,开启了中国一代风骚。   他的重大决定,甚至影响了世界格局,塑造了别国的文化面貌。不是他出手赶得西突厥一路向西的话,就没有日后横跨欧亚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不是他忍耐、三思,决定不轻易搅入远国纷争的话,阿拉伯人也别想往死里欺负东罗马;不是他大度包容,在长安培养无数留学生,日本不会有今天这种饱含唐风宋韵的精致文化。   他就是扫清四海、总齐八荒,开启贞观之治的明君雄主——唐太宗李世民!   他精心打造了一个开放自信、元气淋漓的时代,使唐朝成为中国历史上少有的盛世王朝。   有位读者说手好:谁能想象没有奥古斯都的罗马,没有亚历山大的马其顿.没有维多利亚的英国,没有拿破仑的法国,没有彼得大帝的俄罗斯,没有腓特烈的普鲁士,没有铁木真的蒙古?   同样地,我们也难以想象没有唐太宗的大唐和中华。他祖上是鲜卑人,所以很多人认为李世民不是汉人..
但他那个时代还有鲜卑人吗?所以他是汉人。就像今天鲜卑人的后代都
认为自己是汉族人,没人说是鲜卑人。
李渊上面姓元,姓元的再上姓拓跋(读历史的可以看看姓拓跋的是哪个民族)
长孙上面姓独孤.
都是鲜卑的姓.
熟读历史的都知道匈奴人称汉帝的,姓刘.(从前姓冒顿的姓呼邪...等等)
人家原本是哪族人很光荣.
其他答案(共1个回答)
上介绍过。北方民族的人会演戏而且会交人,而且注重实用性。身体好,能打能骂。所以,开疆扩土就很容易的。
北方民族攻击性极强,而且盟友多,这些都是他们称王的原因。
隋唐淫乱非汉族
鲜卑族历史辉煌(狼图)
李唐皇帝乱拜祖宗
陈寅恪在他的《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中开篇即引用《朱子语类》一一六《历代...
汉族是国内真正的少数民族,中国在世界上是真正的弱少国家。为什么这么说?各位听我说完就明白了。
  一般来说,人多的一方势力大,说话有人帮,打架有人拉,按...
1.唐太宗被北方和西北各族首领共同拥戴为“天可汗”。
2. 7世纪初,吐蕃杰出的首领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定都逻些(今拉萨)。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密切...
这个问题我也考虑过,后来问人家才知道一般都是算少数民族 ,我们同学都这样,因为少数民族有很多优惠政策
大家还关注
是不是每年的1月20日都是大寒 是不是每...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
广告或垃圾信息
激进时政或意识形态话题
不雅词句或人身攻击
侵犯他人隐私
其它违法和不良信息
报告,这不是个问题
报告原因(必选):
这不是个问题
这个问题分类似乎错了
这个不是我熟悉的地区天可汗(唐代少数民族首领对唐太宗李世民的尊称) - 搜狗百科
声明:搜狗百科免费提供信息查询和信息编辑,坚决打击恶意篡改、冒充官方收费代编等违规行为。
唐代少数民族首领对唐太宗李世民的尊称
天可汗是唐代少数民族首领对的尊称,太宗皇帝成为了当时天下的共主。除唐太宗外,、也曾被称为“天可汗”。
中国(唐朝)
1.2.安定边疆
天可汗是唐代少数民族首领对唐太宗的尊称,太宗皇帝成为了当时天下的共主。此外除唐太宗外,唐高宗、唐肃宗也曾被称为“天可汗”。在今天东北五十多华里的九嵕(念“宗”)山主峰上,有一座庞大的陵墓,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唐太宗的“昭陵”。昭陵周围山峦起伏,沟壑纵横,山前都种着庄稼,遥望古老的陵山宛如坐落在一张宽阔的碧毯上,更显得高耸入云,气势磅礴。在唐代帝王的陵墓里,昭陵是最高、最大的一座陵园。不仅唐太宗本人的主体陵墓宏大,而且还有许多陪葬墓。陪葬墓除了嫔妃、王子、公主的以外,还有不少功臣高官的墓。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在功臣高官中,有好几座少数民族将领的陵墓。像突厥的儿子,部的哥论易勿施莫贺可汗的孙子契苾(念“毕”),突厥酋长等,死后都陪葬昭陵。这种现象在以往是罕见的,可以说是唐太宗的一个侧影。
“一个受到震惊的亚洲从他身上看到了一个陌生的、史诗般的中国。决不向蛮族求和,也不以重金去收买他们撤兵,扭转形势,战胜他们,使他们害怕中国。”——【法】勒内·格鲁塞:《》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意气风发的时代,这个“大有胡气”的朝代中,边疆战争之频繁和战胜次数之多,在中国古代史上非常罕见。所以只有唐朝才能诞生专门的边塞诗派,诞生像“年年战骨埋荒外”这样的诗句。而至于“汉家旌帜满阴山,不遣胡儿匹马还,愿得此生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这种豪言壮语,则由于后世朝代偃武修文的风气,甚至成为了古代史上中国人的绝响。尤其是贞观年间,四面出击,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唐太宗时期
第一个时期,唐太宗时期,全面扩张,四面出击。贞观年间是唐朝拓边最猛烈的时期,也是获胜最大的时期。贞观年间,唐朝依次取得了对、吐蕃、吐谷浑、高昌、焉耆、、、、龟兹甚至可能还包括印度用兵的胜利。这些胜利奠定了唐朝300年的基业。恐怕是有史以来第一个被活捉的草原帝国最高统治者。唐军出击定襄,痛歼突厥,活捉颉利可汗,也是唐朝历史上拓边战争中最辉煌的胜利。颉利可汗被抓到长安。突厥是唐朝最大的边患,作为同时存在的两个之一遭到毁灭,建立单级世界就变得容易多了。唐朝的另一个著名将领奉命带兵修理骄横的吐蕃人。候君集通过夜袭击败了吐蕃军,斩首千余。吐蕃军退兵后,做了颉利可汗也做过的事:派使者谢罪求和。但是他没有放弃和亲的请求。可能是被他的执着感动,7年后他的要求终于得到了满足。贞观十五年,。唐军再次远征,途中缺水,就刺马饮血,终于袭破伏允的牙帐,伏允丢下老婆孩子溜之大吉,不久在沙漠中被部下所杀。吐谷浑从此被纳入唐朝的势力范围。贞观十三年,失臣礼。高昌王看到唐兵来得那么快,吓得大病起来,感到忽冷忽热(冷风如刀,热风如烧,呵呵),几天后竟然一命呜呼,由此作为第一个被唐军活活吓死的人而载入史册。
征战高句丽
第二个时期,征战高句丽高句丽虽然向新成立的唐朝朝贡,但实际上却对唐朝持怀有敌视态度。到后来唐朝第二代皇帝的时候,为援助处于高句丽和百济围困中的新罗(《》“(百济)与高句丽连和伐新罗,取四十余城。发兵守之,又谋取棠项城,绝贡道”,新罗告急),并统一被高句丽据有的“辽东”地区(当时的“辽东”的概念略同于汉朝四郡的范围,即中国东北辽河以东地区以及的北部,被唐朝认为是“之有”的领土),唐太宗东征高句丽,放话给薛延陀:我们父子都要去打高句丽,长安空虚,你要是想犯贱只管放马过来!这么生猛的话,薛延陀当时就吓得气短了一截(《》载后来高句丽用厚利诱惑薛延陀叛唐,但是“夷男气慑不敢动”)。贞观十九年,唐军向辽东进军。唐太宗在路上对手下人说,四方基本安定了,就剩下这一块地方了,趁着我还没死,良将们还有精力,一定要解决掉。夏季,暗渡陈仓,突然出现在辽东城下,高句丽兵大骇。营州都督张俭和另一个前面出现的优秀将领(也是个王爷)也率兵进入辽东,击败高句丽兵,斩首数千。四月,唐军攻破高句丽盖牟城,俘虏两万多人,缴获粮食十多万石。五月,另一路唐军从山东渡海攻破高句丽卑沙城,俘虏八千人。上百年来中国军队第一次得以在边阅兵。不久,李绩和李道宗所部进逼辽东城下。高句丽军数万来援。有人建议说高句丽军多唐军少,应该坚守。可是李道宗说高句丽人仗着人多以为我们不敢拿他们怎么样,我们就是要攻击他们,杀杀他们的锐气。李绩说,我们被派来就是负责替皇上扫马路的。马路不干净,我们怎么能躲呢。于是唐军处于劣势却猛烈出击,高句丽兵始料不及,被冲乱阵型大败而归。唐太宗大军兵到后,把辽东围得水泄不通,日夜攻打。乘着刮南风的机会,唐太宗指挥士兵点燃城池西南楼,顺风放火。高句丽军抵挡不住了,辽东陷落。唐军杀高句丽兵一万多人,俘虏一万多人,此外还有百姓四万多人。攻克辽东后,唐军继续向白岩城进发。乌骨城派兵一万支援,被唐军击退(此战唐军只用了800人?)。六月,白岩城不战而降。唐军继续向安市进发。高句丽将领高延寿等人率领、高句丽兵十五万来救援,被击败。高延寿向唐军乞降,来到唐军军营,一进门就跪下,挪动膝盖向前,拜伏在地。(《》上说“延寿、惠真帅其众三万六千八百人请降,入军门,膝行而前,拜伏请命。”)唐太宗对他们说:“东夷少年,跳梁海曲……自今复敢与天子战乎?”(自唐以后,还有几个中国的皇帝能对任何一个外国说这么狠、这么长志气的话呢?)高延寿等人“皆伏地不能对”。唐太宗将降军中的高句丽军官、酋长三千余人虏往中原,其余高高句丽人悉数释放。安市城小而坚,唐军围攻数月不克。以为:“‘天子亲征,异于诸将,不可乘危徼幸。今建安、新城之虏,众犹十万,若向乌骨,皆蹑吾后,不如先破安市,取建安,然后长驱而进,此万全之策也。’”)而这种方式过去一直是唐军克敌制胜的法宝。最终唐太宗决定暂时停止这次出征。9月,唐军班师。这次征伐高句丽,攻克、横山、盖牟、磨米、辽东、白岩、卑沙、麦谷、银山、后黄十城,迁徙辽、盖、岩三州户口入中国七万人。新城、建安、驻跸三大战,斩首四万余级。在唐军,战士阵亡的约2000人,损失最大是战马,损失了七八成。此战虽重创高句丽,但是战事旷日持久,耗费巨大,最终却未能灭亡高句丽。因此,唐太宗认为这战属于战败了,痛心地说:如果还活着,肯定不会让我进行这次远征。但这战的意义还是比较重大的。这是自三国时期攻破高句丽屠王城以来上百年中国军队第一次真正战胜高句丽人,收复了今天辽宁一带很多南北朝时期被高句丽夺取的土地,为今后唐朝彻底征服朝鲜打下了基础。贞观二十二年,倒是有个印度的小插曲。作为唐朝的使者去印度。中天竺大臣那伏帝阿罗那顺篡位,劫持唐使,玄策从骑三十人全部被擒。王玄策只身逃到吐蕃,借来吐蕃军和尼泊尔军向印度进发。三天,印度军大败。唐军斩首三千余级,水中淹死印度兵约万人。阿罗那顺弃城逃跑,副使追上并俘虏之。此外虏男女一万二千人,牛马三万余匹。
(599-649年),名,唐朝第二代皇帝,次子,至649年在位。他在我国古代的帝王里,称得上是杰出的一个。他的杰出表现之一就是对少数民族采取了比较开明的。
唐朝初期,北方的还很强大,时常出兵南下骚扰。627年,也就是贞观元年,的乘唐太宗即位之初,亲率十万大军,直逼渭水,驻兵便桥之北。唐太宗当时正以全力消灭地方的割据势力,对突厥的进军采取守势,尽可能维持和好关系。不过,他也认识到在突厥进兵的情况下,不能退缩,越退缩,越对唐朝不利。为此,唐太宗召集禁军,出拒突厥。他自己首先身披,跨上御马,带着大臣、房玄龄等六骑,出,抵达渭水。颉利可汗在营中听说唐天子来了,立即上马出营,也来到河边。唐太宗见到来,就隔水责他负约。不一会儿,唐军陆续到来,一时旌旗蔽野。颉利见唐军军容整齐,面有惧色。唐太宗让军队退下布阵,独自留下来同颉利对话。大臣(yu雨)恐怕唐太宗轻敌,就在马前劝谏,要他回去。唐太宗事后对萧瑀说:“突厥所以敢倾国而来,直抵长安城郊,是以为唐朝内部不稳,新皇刚刚即位,没有力量抵御他们。我们如果示弱,闭门自守,颉利就会纵兵大掠,我们就不好制服他们了。所以我轻骑先行,以示对他们的藐视;又摆出军容,表示我们决心一战。这样做是颉利意想不到的,他就会失去主意”。“制服突厥,在此一举。你不信就等着看吧!”果然,没过多久,颉利就派人来请和。唐太宗又亲临清水,与颉利可汗相会。他们两人就在便桥上,杀了白马,歃(sha霎)血为盟。唐朝赠给颉利许多金帛;颉利答应不再进犯唐朝,随后,引兵而去。
629年,关中丰收,生产得到了恢复;唐太宗的统治也已初步巩固。那时突厥地区连年遭到霜旱天灾,牲畜大量死亡。颉利加重对各部的勒索,各部纷纷叛离。唐太宗认为时机成熟,就在这年冬天派大将、带领十几队出击突厥。第二年,追击突厥至阴山以北,俘虏了颉利可汗,东突厥灭亡。唐太宗登上顺天门,召见颉利可汗,当面数说了他不断背盟,恃强好战,“掠夺百姓的五大罪状。最后又对他说:“不过自从便桥会盟以来,你没有大规模的入犯,所以我可以不杀你。”颉利可汗感激不杀之恩,哭谢而退。唐太宗把颉利和他的家属安置在太仆寺,厚加款待。颉利可汗仍然郁郁不乐。他不住房屋,在院子里搭了帐篷。经常同家人悲歌哭泣,形容消瘦。唐太宗知道了,就改任他为虢(Gu6国)州(今河南灵宝)刺史,并对颉利说:“虢州地近山区,麋鹿野兽很多,可以游猎。”颉利不愿前去,唐太宗就又任他为右卫大将军(禁军的高级武官),赏赐了大量田宅。后来颉利病死,唐太宗按照突厥风俗施行火葬,还在灞水东面为他筑了高大的坟墓,并让颉利的儿子终身袭其父职。大破东突厥以后,唐朝在东突厥的故地设置了许多羁麋州府,任用东突厥贵族作都督(地方军政长官),并按照他们的习惯,规定职务可以世袭。这些州府名义上要接受的册封,定期向中央朝贡;但不向唐交纳赋税,仍然保持本民族的风俗习惯。在这些州府之上,设,其官员由中央直接任免,代表中央行使主权,管理边防和处理民族之间的事务。这样,我国北部边疆出现了空前安定的局面。在其他,唐太宗也是采取设置羁麋州府的办法。
东突厥灭亡之后,一部分突厥部众内迁归附唐朝。对他们如何处理,唐太宗认为这是个大问题,就召集群臣商议。一些大臣主张把他们分到内地各州县,改变他们的生活和风俗;一些大臣如等,认为突厥“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迁到内地,会成后患,主张让他们回到原来的住地。唐太宗在许多重大问题上,对魏征是言听计从的,可是这次没有采纳他的意见,而同意了的主张。温彦博建议把内迁突厥安置在河南朔方之地(今内蒙古南部一带),保全原有的部落,仍由酋长治理,维持原有的风俗习惯,仍以畜牧业生产为主。突厥的首领也分别得到任用和安置。这就安抚了内迁的突厥部众。不少内迁的住进了长安城,据当时统计,有近万户人家。京城内蕃汉杂居,蕃人有的戴汉帽,汉人也有戴蕃帽的,和睦相处,亲热非凡。就连皇太子也常把突厥人召入宫中游玩。唐太宗在朝廷里,大量任用突厥贵族为官。突厥各部首领凡来到长安的,都拜为将军(武官,在大将军之下)、中郎将等官。五品以上的突厥武官达到一百多人,几乎占了朝廷的一半。在朝廷上可以看见突厥酋长带刀守卫,突厥人身着官服。宋朝人也说“夷狄之臣”来到中原的,以唐代为多。实际上已成为一个多民族的统治政权。唐太宗对少数民族的大臣十分爱惜。如以智勇闻名的,率突厥部众内属后,被唐太宗封为左骁卫大将军(禁军的高级武官)。后来在平定高昌的战役中立功,唐太宗还赐予宝刀和,封毕国公。率部内属以后,唐太宗任他为左领军将军(武官)。他屡建战功,一次随唐太宗出兵,被敌军刺伤,太宗亲自为他敷药。他的母亲和弟弟都在凉州,太宗让他回去探望,并安抚部众。那时突厥的部很强盛,的母亲、弟弟都去投奔薛延陀,部众也有准备去的。契苾何力回去后见到这种情况大惊,表示要忠于唐朝,不愿跟从他们去。他的部众就把他抓去见薛延陀的真珠可汗。契苾何力在真珠可汗面前,拔刀割去自己的左耳起誓说:“哪有唐朝的烈士受屈于你们的,天地日月,愿知我心!”当时唐朝朝廷上误传契苾何力投靠了薛延陀。大臣们都对唐太宗说:“契苾何力人薛延陀,如鱼得水。”太宗说:“不然,心如铁石,必不叛我。”后来薛延陀的使者来到长安,讲了何力的情况,唐太宗感动得落下泪来,忙派人去薛延陀,答应把皇女嫁给真珠可汗,以换回何力为条件。何力因而得还。唐太宗对少数民族将领能与汉族将领一视同仁,赢得了少数民族将领的尊敬。在唐太宗巩固边疆的战争中,少数民族将领和首领起了很大作用。
还大力推行和亲政策。他认为北方少数民族的风俗,政权多由后妃操纵。公主出嫁,生了儿子,就是他的外孙。外孙作可汗,不会骚扰唐朝。所以出嫁一个公主,可以保证北方三十年无事。有一次,薛延陀真珠可汗派人带着厚礼来求婚,唐太宗同大臣们商量对策。大臣说:“中国新定,兵凶战危,还是和亲为好。”唐太宗说:“对,我是百姓的父母,只要对百姓有利,决不爱惜一个女儿。”于是,唐太宗答应把一个公主嫁与真珠可汗。在这前后,他把自己的妹妹嫁给了突厥的儿子阿史那社尔;把另一个妹妹,嫁与在朝为官的突厥酋长。可汗诺易钵入朝,唐太宗把弘化公主嫁给他。吐蕃王派人入朝求婚,唐太宗把宗室女嫁给了他。象这样唐和少数民族联姻的事还很多。和亲政策使唐同少数民族地区的联系更加亲近了。唐太宗的,大大提高了唐朝中央政权的威望。灭亡以后,东北地区的奚、等十几个部和西域的各小国都纷纷要求内属;逃到高昌的突厥人,听说唐朝对归降的突厥人待遇优厚,重又回来归唐。630年三月,西域和北部边疆各族的君长来到长安,请尊奉唐太宗为各族共同的首领“天可汗”。唐太宗说:“我为大唐天子,还要处理可汗的事吗?”群臣和各族君长都高呼万岁!从此,唐太宗不仅是唐朝的皇帝,还是各民族的“天可汗”。他晚年曾得意地说:“自古帝王虽平定中夏,不能服戎狄,朕才不逮古人而成功过之。”的确,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是古来的帝王所不可比拟的。649年,唐太宗逝世,在朝廷作官的和来朝贡的少数民族首领几百人,听到这个消息,都悲恸地放声大哭,有的甚至剪去头发,用刀划破面孔,割去了耳朵,鲜血流了满地。阿史那社尔和契苾何力闻讯赶来,请求杀身殉葬。松赞干布也上书效忠致哀:“先皇,天子新立,臣子有不忠的,我将率兵赴难。”这些事例都表明唐太宗民族政策的成功之处。
,原名李玙,曾被封为忠王。公元738年被立为太子,改名李亨。后,被玄宗任为“”,领朔方、河东,平卢节度,负责平叛。玄宗继续西逃,他为百姓所留,与玄宗分道,北上至灵武。公元756年七月十二日,李亨在灵武即位,史称肃宗。遥尊玄宗为太上皇,改年号为“至德”。 肃宗继位后,便图谋收复两京(京师长安、东都洛阳),宰相请求带兵去收复长安,肃宗平时很重用房琯,同意了他的请求。结果房琯在遭遇叛军,全军覆没。 至德二年(757年)正月,安史叛军内讧,为其子所杀。肃宗任用名将、,借用回纥兵,乘机反攻。先后于至德二年(公元757年)6月、10月收复京师长安、东都洛阳。肃宗曾与回纥兵约定:“克城之日,土地、士庶归唐,金帛、子女皆归回纥。”致使洛阳遭受很大的破坏。乾元元年(公元758年)九月,唐肃宗命郭子仪,与河东节度使李光弼等九节度使60队围攻相州,讨伐安庆绪。参加作战的九节度使中,郭子仪、李光弼战功最多,威信最高,肃宗不愿把军权交给他们,所以不设主帅,只命宦官为“观军容”,统帅大军、总揽全局。安禄山部将率部13万赶来救援安庆绪。于乾元二年(公元759年)三月,与唐军展开激战,鱼朝恩根本不懂兵法,不知用兵,致使唐军大败,鱼朝恩将相州失利的责任推到郭子仪身上,肃宗不明是非,罢免了郭子仪兵权。 此时,安史叛军再次发生内乱,史思明杀安庆绪,自称大燕皇帝,并于同年五月,从李光弼手中,夺取了洛阳,史思明占据洛阳不久,就被自己的儿子所杀。  在朝中,自鱼朝恩之后,肃宗开始信用宦官、等操纵军政大权,宦官势力日益嚣张。 肃宗同时又宠信皇后,纵容她干预政事。和李辅国起初一片,结为一党。后来,张皇后恨李辅国专权,欲谋立越王李系为嗣君,张皇后、李系与李辅国、程元振开始对立。  公元761年四月中旬,肃宗患病,接连几个月不能上朝视事。四月,玄宗病死,他悲恸不止,病情加剧。张皇后召见太子,皇后说:“李辅国久掌禁兵,权柄过大,他心中所怕的只有我和你。眼下陛下病危,他正在勾结程元振等人阴谋作乱,必须马上先诛杀他们。”太子流着泪说:“父亲皇病情正重,此事不宜去向他奏告,如果我们自行诛杀李辅国,父亲皇一定震惊,于他贵体不利,我看此事暂缓再说吧。”张皇后送走太子,马上召肃宗次子越王李系入内宫商议。李系当即命令宦官段恒俊,从太监中挑选了200多名强健者,发给兵器,准备动手。太监狱中有人将此情报告了李辅国。李辅国、程元振带着党徒到凌宵门探听消息,正遇太子要进宫探望父皇。李辅国谎称宫中有变,阻止太子入宫,并命令党徒将太子劫持进飞龙殿监视起来,李辅国假传太子的命令,鼓动禁兵入宫将李系、段恒俊等人抓住,投入狱中。张皇后闻变,慌忙逃入肃宗寝宫躲避。李辅国带兵追入寝宫逼张皇后出宫。张皇后不从,哀求肃宗救命。肃宗受此惊吓,一时说不过话来,李辅国乘机将张皇后拖出宫去。肃宗因受惊而病情陡然转重,加之无人过问,当天就死于
词条标签:
合作编辑者:
搜狗百科词条内容由用户共同创建和维护,不代表搜狗百科立场。如果您需要医学、法律、投资理财等专业领域的建议,我们强烈建议您独自对内容的可信性进行评估,并咨询相关专业人士。
点击编辑词条,进入编辑页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李世民简介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