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内各个功能室内空间功能区划分尺度由哪三个部分组成?

第1篇:对居住空间设计的理解范文
关键词:居住空间;节能;环保
DOI:10.16640/ki.37-1222/t.2016.24.060
1 人们对环保节能理念的认识
我国经济发展越来越高,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攀升,因此,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环保,而“环保”也成为现代生活中人类面临的最大问题。对于室内设计中的影响环境保护与节能的污染性不能忽略。因此,为了适应国家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观念发生了改变。我们要加大对室内环境中的污染物的控制,在室内设计中提倡绿色环保、低碳节能的方案,让环保的概念融入到我们老百姓的生活中,这同时也是适就应国家发展趋势的必然。
2 室内环保节能的理念
室内设计发展至今,早已不是单纯的房屋装修,它已经打破了水泥、河沙、瓷砖、乳胶漆等这种传统的观念,变为了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在这个工程复杂的系统中不仅包括了设计理念、材料选择、施工工艺、策划表达、运作管理、更新拆除等流程,同时也包含了诸多自然科学学科,如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历史、文学、哲学、美术、等方面。在这些错综复杂的工程系统里,我们不仅要满足人们对房屋居住的一般性要求,还需结合不同人群的不同需要进行方案的设计。同时,在整个设计流程中还应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节能的理念,使整个设计不但具有功能性、美观性,还要环保节能。对居住空间环保设计的领悟正是室内绿色环保节能与传统装饰不同之处。
3 我国居住空间环保节能的现状
目前,我国的居住空间环境设计中,在环保节能的理念上还存在一定的偏差。一方面体现在观念上的偏差。这种观念的偏差不是一时形成的,而是在长久的生活方式中积聚起来的。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对居住空间的装修就是对墙面进行涂刷、贴壁纸;对地面进行铺装地板或地砖;对顶面进行吊顶处理。当然,在这三界面的装饰中除了进行物体的添加,还不忘设计物品存放空间,以美化整个空间界面。殊不知,在这种传统的装饰理念中,装修的越复杂,对资源的浪费就越多。另一方面是设计行为上的偏差。这一点主要体现在一些对居住环境进行奢华的装修中。在这类装修中大多会选择一些名贵的材料、复杂的工艺,以打造高档的,奢糜的居住空间。而在这些名贵材料的背后,却隐藏着对自然生态、自然资源的破坏与浪费。同时,在这种用材料堆砌的人工营造环境中,不重视自然光源、通风、保温、散热等性能,使居住空间装修中有毒气体不断的挥发,从而直接导致人体免疫力、抵抗力的下降,这些都有悖于环保节能的设计理念。
4 环保节能理念与居住空间的结合
很多年前,人们很难发现室内设计如何去区别何为环保材料、何为低碳生活。大多数的设计师在设计中不断地使用一些昂贵的、极不环保的装饰装修材料来营造各种所谓低调的或高调的奢华的设计。殊不之,随着时代的步伐,人们并没有被这种紫醉金迷的奢华装修所同化,反之这种奢华的、不环保的装修已越来越被排斥。在临近的短短的十年间,人们开始向节能减排,回归原始生活进发。对室内设计而言,环保节能应避开化学材料,尽量选用绿色自然、生态环保的材料,来减少无谓的材料和能源的消耗、减少有害物质的排放才是我们设计的归属。在居住空间中,我们要提出一种精神与物质并存的理念,从低碳环保、绿色环保、节能减排出发,来营造一个优美舒适的居家环境。同时,室内环保节能设计也是今后室内设计的必然发展趋势,它将对室内设计师们提出更高的要求、更新的观念。
5 环保节能在居住空间中的运用
5.1 环保节能的设计
环保节能是室内设计的重要内容,其具有可持续性。在居住空间设计中,不仅需要解决空间的组织与设计,还需结合通风设计、采光设计、照明设计、保温设计等一系列的具有节能效果的现代科技设计手段,来解决居室设计中的能源问题。例如:在通风设计上,我们要考虑到居室空间是人们一生中停留最多的空间环境,我们需要通过对空气的调节,保持自然清新的空气,让居住者不会感到身体不适,我们可以采用诱导式构造技术设计手段来解决自然通风的问题。居住空间对采光、照明的设计上,除了倡导利用自然光源以外,还需考虑合理的自然采光与人造光源的结合。在采光节能设计中,可以通过调节灯光的亮度、采用节能设备等,以此来节省能源的消耗。
5.2 环保节能材料的选择
居住空间的材料选择上,我们应尽量选用环保节能的材质,遵循无害化原则。在材料的选择中,首先应有先进的环保概念,对于居住空间来说,环保只能是有限的环保,而非绝对的环保。虽然市场上大部分的材料都标有绿色环保的标签,如绿色环保的涂料、绿色环保油漆、绿色环保板材、绿色环保的地板......但这些都只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环保无污染。在此种情况下,我们要进行环保节能的设计,不仅要选择由国家权威检测机构认证的达到绿色环保标准的材料,而且还需要明白,不是所有选择环保材料的设计就没有污染。我们在材料的运用中,还需控制材料的使用量,正所谓量变则会产生质变。
5.3 绿色环保检测
居住空间中的绿色环保检测我们要从几个方面来看。首先是事前预评估,这就要求我们要树立绿色环保检测的概念。目前市场上可以看到的材料均标上了“绿色环保”的外衣,殊不知,这些所谓“绿色环保”的背后,真正能经过国家权威检测机构认证的去寥寥无几。因此,我们在选择材料时,不能被这些标签所迷惑,也不能跟着感觉走,而是需认真了解调查这些材料的检测报告和数据。选用购买真正的绿色环保材料,并在设计中计算好有毒污染的值,预评估装修出来房屋的环保系数;其次,是事中检测。这就要求设计师们在装修过程中,对材料和施工进行监控,避免工人在施工中偷梁换柱的事情发生;最后是事后的检测,即在装修完成后,家具进场前,用专业的检测工具,如甲醛试纸、苯试纸等,对居住空间环境进行监测,检测居住空间装修后室内空气污染状况。家具进场以后也需对居住空间环境进行再次检测,以确保居住环境真正的绿色环保。
6 总结
居住空间设计中的环保节能不仅是设计师个人及行业中的问题,而是整个社会的共同问题。居住空间环境的设计应以人为本,对“人第2篇:对居住空间设计的理解范文
关键词:现代住宅小区;园林景观绿化设计
华南地区居住区环境景观绿化设计已经成为住宅区开发过程中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阶段,通过绿化配置来调节空气质量的园林景观绿化设计已经成为住宅区品质高低的一个方面。
1现代小区景观的理念
华南地区居住区环境的园林景观绿化设计由于巨大的生活改变让人们对自己的居住区环境有了新的理解和要求,为了满足居住区环境中的居民身体健康和精神饱满,园林景观绿化设计阶段有经过思考和有利于调节空气质量的园林景观绿化,已经成为居住区环境品质高低衡量的一方面,良好的居住区园林景观绿化设计不仅能令居民在忙碌之余感到身心舒畅,更能有效地停滞和阻碍空气灰尘,调节通风环境,嗅觉环境,温、湿度环境,使得居住区环境更舒适。
2有效停滞和阻碍空气灰尘
(1)为了让居住区环境的园林景观绿化环境能更好地停滞、阻碍空气灰尘和提高空气质量,分析居住区环境的园林景观主要可能产生空气灰尘的功能类空间,园林景观绿化设计在根据当地不同季节的主导风向和结合园林景观设计阶段园建、水电的设置,有效的选择停滞空气灰尘功能较好的园林景观植物品种,进行满足各功能类空间停滞、阻碍空气灰尘之用,便于后期通过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消除。
(2)居住区环境某些与外部衔接产生空气灰尘较多的界面,应结合园林景观的园建、水电,尽可能有效地选择停滞和阻碍空气灰尘功能较好的园林景观植物品种,进行以阻碍为主、停滞空气灰尘为辅之用。
3有效调节通风环境
(1)为了居住区环境内园林景观环境绿地空间有利于自然通风,园林景观绿化在设计阶段不宜形成过于封闭的围合空间,结合建筑的有序排列做到疏密有致,自然通风为宜。
(2)为了调节居住区环境内部园林景观环境绿地空间能达到良好的通风排浊效果,应尽可能扩大小区内绿地空间的绿化种植面积,以能达到有利于调节通风量强弱的效果。
(3)居住区环境内部园林景观绿地空间的户外活动场设置,应根据当地不同季节的主导风向和结合园林景观设计阶段园建、水电对自然通风条件的考虑,有意识地通过对园林植物品种、数量、规格的选择,尽可能地疏导自然气流,保持空气合适的流通。
(4)充分考虑居住区环境有可能产生降低大气环境质量的园林景观绿地空间,合适的结合园林景观设计阶段园建、水电的处理方式,有意识地通过对园林植物品种、数量、规格的选择,通过园林景观绿化的造景方式进行处理,做好保持合格的大气环境质量绿化配置方面应尽的工作。
4有效调节嗅觉环境
(1)居住区环境内的园林景观绿地空间的绿化配置,合适与适可地引进芬香类植物品种,遵循小范围内适宜单个芬香类植物品种为原则,避免小范围内多种芬香类植物集中种植,排斥散发异味、臭味和引起过敏、感冒的植物。
(2)居住区环境应在居住区内设置垃圾收集装置,防止垃圾及卫生设备气味的排放,例如由收集装置的位置,合理选择收集装置设备,收集装置设备的覆盖范围,收集的路线方便性和居住区环境外部接收点的衔接等方面考虑,同时推广垃圾安全处理方式的文明传播,使居住区环境内在垃圾产生对嗅觉影响有一个完善解决处理的系统,从而不对居住区人群产生过多的影响。
5有效调节温、湿度环境
(1)居住区环境园林景观绿化设计对居住区园林景观环境一些绿地空间温度会产生较大影响,因此,在园林景观设计阶段应在有可能的条件下,结合居住区所在区域的气候条件和居住区内建筑的日照分析等因素,在园林景观绿化设计阶段可以调节居住区内绿地空间夏季和冬季的温度。
(2)通过居住区环境园林景观绿化设计阶段对植物品种的选择和数量的控制等方式来调节植物的呼吸作用,使居住区内不同的园林景观绿地空间相对湿度保持在适宜居住人群的合适比例内。第3篇:对居住空间设计的理解范文
关键词:城市景观规划景观设计居住区
中图分类号: P9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随着城市化进度的不断加快,城市居住区的建设的发展也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当人们对于住房居住基本功能的需求得到满足后,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追求有了更高的要求,很多人们开始提高自己的要求,对自己居住区室外的景观设计有了新的发现和关注。本文从建筑景观规划与现实脱节,设计中缺少人文理念、缺乏对人的换位思考等方面分析了建筑景观规划中存在的问题,针对以上几个方面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针对性策略。高品质的居住区景观环境,对人们的生活追求和购房行为产生积极的心理影响,也是房地产行业所关注的对象。目前,城市景观建设规划已被城市规划和建设管理部门列为重点的议题之一。因此,解决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提高人们对生活的要求是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城市居住区景观环境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伴随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生活理念的更新,人们追求一种安静、舒适的生活方式,因此现代小区环境空间设计应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现如今居住小区在设计中都遵行了一个设计流程,规划、建筑、景观。这种把景观设计和小区整体规划与建筑脱节的设计流程使小区的景观设计和主体建筑脱节,缺少统一感,出现很多问题。如有的小区水景做得很漂亮很壮观,但是水声比较大,居民白天在家睡觉会受到干扰,夏天在外面散步蚊虫也比较多,因此景观设计师在设计时应多考虑细节问题。另外现在的社区很少有专门针对老年人设计的活动设施和物业服务,小区普遍缺乏无障碍设计;社区应创造一系列空间来满足人们不同的活动,包括散步、练操、公众聚会等,这样才能形成适宜的、富有人情味的环境空间,让居民在公共环境空间内体味无微不至的关怀。
1、缺少人性化设计理念
人性化的设计是以人为轴心,注意提升人的价值,尊重人的自然需要和社会需要的动态的设计哲学,人性化的设计包括行为活动的物理空间需要和思维活动的心理层次需求。设计师在研究居住环境的设计风格、技巧、样式等问题方面刻意追求景观的形式美方面花费了很大的功夫,但是忽略了景观最基本的实用功能。例如,在居住区环境设例计中推行“大硬化”、“大草坪”“欧式风格“的模式,没有合理安排公共空间的开放和隐蔽的功能,结果使得景观设计效果显得过于单调,缺乏亲和力的小空间。此外,设计师们忽略了居住区人们的年龄、趣和文化层次的差异,设计师没有对这些差异加以考虑,特别是忽视了老年人、儿童对居住区空间的特定需求,缺少一定的活动设施。
2、环境设计方面缺乏特色
居住区的人文自然设计环境是每个城市自身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需要其独特的设计和具有人文化的风格。作为居住区景观设计构成了城市景观风格的有机整体,体现了城市的个性与特色。许多在住宅小区景观设计中,城市特色没有能够得到很好继承和发展,使居住环境缺少应有的个性和特色。
3、景观设计中的细节缺陷
许多居住区出于一味追求气派和宣传的效果,在路面铺上了坚硬的面板,虽然说整个环境看来很宏伟,但是并不能给人以亲切感,很难确保居住区空地所应带来的生态效益,而且给人紧张、僵硬、呆板的感觉。尤其在炎热的夏天,路面反特射的热量让人更是难熬。有的小区拥有比较大规模的旱地和音乐喷泉,只有领导检查或社会团体参观的情况下才允许使用其他时间基本处于关闭状态,居民几乎无法享受其环境优美。
二、城市居住区景观设计问题解决策略
1、在以人为设计之本的理念下体现人文关怀精神
人是居住区环境主人也是环境的第一主体,缺少人的参与,环境也就将失去艺术与设计的意义。“以人为本”人文关怀理念设计是为了更好地满足人们的各种需求,包括心理和身体方面的需求,在进行景观设计时,应兼顾美与设施功能的重点,设计还应该注意考虑到特殊群体的需要,使之成为无障碍设计。特别应该注意的是,中国已进入老龄化应社会的时期,景观设计方面应该满足老年人的需求。
2、景观设计要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与特点。
城市居住区景观设计应首先强调设计作品的风格和城市的特点。每座城市都有自己不同的历史背景、地形、气候,城镇居民也有不同的生活习惯、民俗风情等。因此,在城市居住区设计的整体形象,应该充分体现这个城市的风格与特点。居住区室外环境作为城市整体形象的一部分,也应该反映这个城市的个性。同时每个居住区室外环境也要有自己独特的风格,这样才能使城市景观更加丰富多彩。
3、居住区环境要有创新设计
居住区环境空间总是有限的,是恰当的使用大、中、小型空间的合理组合。运用一定园林设计手法,让空间充分利用起来,这样不仅节省空间资源,而且在设计方面给人不一样的感觉。在景观设计时设计师可以把小区的道路设计成弯曲的道路这样可以显示出不同的情趣,避免设计平直的道路给人以平淡的效果。将小区的水池设计为弧形的布局,另外可以在水面上建立拱形的小桥供人们行走。
4、绿化设计是小区中必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绿色的植物不仅可以缓解人们视野和身心的疲劳,还给人以清新的感觉。小区中绿化面积应该能够满足人们的需求,并尽量可以设计绿化到居民的家中。绿地和种植一方面可以使得居民对户外生活产生兴趣以满足游憩活动,包括儿童游戏、健身房、休息室、体育文化娱乐等多种需求的空间。另一方面是创造自然的环境,使用诸如树木花草、人工水池、建筑、道路和其他手段的环境的各种设施,创造美好的户外环境。为居民提供一个舒适、绿色的休息环境。
综上所述,居住区是每个居民工作劳累后需要休息的场所,也是老人和孩子们经常玩耍散步的地方。可以说居住环境承担了人们的许多日常活动,是人们日常生活、休闲和交流的重要场地。小区住宅环境功能的改善配置,绿化和环境优美,是建设生态城市的基础和保障。进行景观设计应坚持“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和各种设计技术灵活运用的概念,并努力营造能够满足人们生活,居住舒适的环境。
参考文献:
[1]赵丽萍.环境艺术设计的生态化研究初探〔J〕.艺术教育,2012.08.第4篇:对居住空间设计的理解范文
关键词:城市住宅建筑设计
Abstract: in view of the current residential building design and the actual existing problems, put forward the humanization design concept of people-oriented, and the exploration thinking and residential design concept of humanity, city residential Taoxing mode and design, outdoor, environment etc..
Keywords: City residential building design
中图分类号:TU2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中国的房地产开发经历了十多年的历程,在当今房地产市场已发展到相对成熟的阶段。随着市场竞争的逐渐激烈化,住宅类产品的素质也不断的提升。近几年来,住宅商品化、市场化改变了人们住宅建设的观念和设计思想风格。然而,在多种多样的设计和营销策划概念背后,却隐含着许多的误区。如何走出这些误区,把握现代住宅设计发展的方向,开发真正以人为本、适合当今人们生活需求的住宅产品,以及倡导一种人性化的现代居住文化,是我们今天需要共同探讨的问题。
所谓人性化住宅设计理念,就是住宅作为一种人类共同需要的产品,应充分满足产品购买者,即居住者对住宅的生理和心理需求,使住宅居住者安全、舒适、健康和愉悦。作为住宅建筑的设计者,就应该充分考虑并满足住宅使用者的上述需求,从住宅设计的各个方面进行考虑,调整设计思路,即要从大处着眼,又要从小处着手,设计出符合住宅居住者人性化需求的产品来。
针对目前住宅建筑设计中普通存在的一些问题,笔者认为住宅建筑的设计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
1、居住行为模式决定居住空间
住宅设计中往往提及套型,“套”就是指供每一户家庭独用的空间,它是满足家庭生活行为必需的空间范围,是每一个家庭生活的基本物质单位,包括起居厅、卧室、厨房、卫生间、等功能性空间,这些功能空间主要是根据人的居住行为模式进行界定的。人们的家庭居住行为模式,就是人们在家中的活动内容和生活方式,是住宅内部空间组织的内在依据。行为模式的改变必将引起住宅内部空间的变化,住宅内部空间的合理组织完全是以人们的行为模式、生活方式为准则的。从居住行为模式看,起居活动等愈来愈受到重视。视听与学习也是家庭成员工作之余的重要生活内容,因此,在一定的面积标准控制下,“四大一小”(即厅大、厨房大、卫生间大、主卧大,而其它卧室相对较小)的布局方式受到住户普遍欢迎。由于各空间的使用者、使用性质、使用时间的不同,所以在住宅空间组织上应尽可能避免干扰,创造良好的居住空间。
2城市住宅套型模式及设计
住宅是人类生活的基本物质单元之一。它的构成形式是多样化的,但构成元素却是相对稳定的。住宅模式的发展从某种程度上讲其实就是人类生活演变的历史,它总是夹杂着诸多的社会因素,逐步由粗糙而随意走向精致、合理。以当今住宅设计理念而言,建筑师应以历史的眼光,客观的手法创造出符合未来发展要求的作品。
城市住宅套型模式的多样性,其根本目的就是为居住者提供合适的套型,为不同家庭的住户创造一种适宜的居住环境;而对于建筑设计者,最重要的任务就是了解影响住宅套型模式的各种因素,并加以综合考虑,最终贯穿落实于方案中,为入住居民提供最佳、最适宜的住宅空间。
直接影响户型变化的因素很多,大致分为4类:社会形态、住房条件、家庭关系、人口结构。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组成细胞,深受社会形态和文化模式的影响,而每一个家庭,由于所处地域的区别,又受到各地域气候、环境、当地经济水准、生活习惯等的影响,所以,套型又具有明显的地方性及特殊性;同时,随着社会的进步,人口结构与生活方式也在逐渐发生变化,对套型空间也会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因此套型又须具有多样性与灵活性。套型是为住户使用服务的,研究套型模式的最终目的是分析和预测套型设计的演变规律,从而提高、改善套型功能与质量,为用户提供满意的产品。近些年,随着城镇化建设的开始,住房套型模式也从“起居、就餐合一型”——生存型向“起居、就餐分离型”——小康型转化。套型设计除了与户型的人口数目有关外,还与人口构成有关,同时应考虑家庭成员的年龄、代际、性别等问题,使设计套型内的空间数及面积大小与户型相匹配。目前,我国城市住宅套型模式多以“三室二厅”或“二室一厅”为多。
3树立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人性化住宅设计理念:随着人们经济收入和生活质量的不断提升,人们对住宅有了更高更新的认识和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方便舒适的人性化设计、充分利用空间的合理化设计、健康环保的生态化设计。
人体工学在住宅套型设计中的应用套型设计应提倡“以人为本”的方针,因为人是住宅的最终使用者。把人的因素放在设计的首要位置一是住宅区户型设计要充分满足居住者健康居住、审美、环境协调的三重需求。同时,充分考虑、吸纳居住者对室外环境配套设施的要求,提供优秀、合理、实用的户型设计,通过优秀的室外环境来提高、衬托住宅内在的品质。比如,厨房是套型空间的一个环节,在厨房“人—机—环境”的特定系统中,“人”是操作者,是主导因素,家具、设备及器具是“机”,厨房内的空间尺度、形状、色彩以及声、光、热、空气条件是“环境”。要找出使操作者最舒适的“环境”和最省力的“机”,首先要分析、了解“人”。为使操作者在厨房中达到最佳状态,必须满足“人”的机能要求。
4城市住宅对声、光、热环境控制的要求
“人”的机能可分为两方面:一为信息机能,如观、听、触、味等感觉及计算、记忆、联想等;二是操作机能,包括人体尺寸、动作及人的体力、重心等。所以,人的居住环境涉及的内容很多,居住建筑的声环境、光环境、热环境直接影响居住的舒适感。声环境,通常是指住宅户内及户外的各种噪声源,在住宅以内形成的对居住者在心理上、生理上产生影响的声音环境,噪音的干扰直接影响人们的休息、工作及学习。住宅的光环境是由天然光环境与人工光环境两部分组成的,人们对室内热环境质量的评价主要是气温、湿度、空气流通、房间平均辐射温度和衣着条件对人的活动量各因素之间的热平衡问题,要进行定性或定量的考评。
5城市住宅的室外环境与内部环境的创造
城市住宅居住环境包括两个内容;一个是居住空间的室内环境,另一个是居住空间的室外环境。
住宅室外环境是室内环境的延伸与补充,它与居住小区、城市环境紧密相连。室外环境包括区域位置,建筑群平面布局,道路、交通的组织,服务设施的配套,绿化等多项内容,良好的室外环境容易使人心情舒畅,心理上易于接受,自然产生一种满足感,并能轻松自觉地喜欢上自己居住的环境。居住室外环境空间的塑造是非常重要的,它包括空间的组合形式,空间的比例、尺度,空间的序列构架等,空间的层次直接影响人的心理感受,空间奇妙的变化往往激发人的想象力,使空间变得有趣,良好的绿化小品与雕塑的点缀,桌凳的配置,以及为方便老年人活动及儿童游戏的活动场所,都会对居民产生极大的吸引力。
室内环境的创造应使室内功能组织合理,动静分区明确、互不干扰,空间秩序易于识别,空间意像清晰。同时,室内绿化的点缀,家具的陈设及室内装修色彩及风格的统一,都会改善室内的小环境,满足居住者审美心理的需求,反映出物质功能之外的精神内涵。居住环境是住宅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既相互分隔又相互关联的有机体,现代居住环境应是舒适性、安全性、私密性有机结合的居住空间。其中,充分考虑居住者生活习惯,尽可能地让居住者方便舒适近一个时期以来,住宅设计有不注重居住者的生活习惯而片面追求住宅楼层、空间和平面的高、大、宽的设计倾向。由于忽视了对居住者生活习惯的重点考虑,所谓高、大、宽的居住空间,尤其是平面布局缺乏合理性的住宅,并不一定能让居住者感到使用方便和舒适。面积过大,既浪费空间,还会失去家庭温馨的感觉;面积过小,会使生活局促不便。房间的形状和比例也很重要。
6充分利用室内空间,住宅中的每一寸空间多显得格外重要。对室内的现有空间加以充分利用,在满足居住者基本生活需要的同时,还要尽量压缩多余的过道或不必要的空间面积,以减少购房者的购房支出,这也是住宅设计人性化的一个方面。尤其是对于大多数工薪阶层以多年积蓄购房的购房者来说,更是如此。所以对空间的充分利用也显得尤为重要,其具体可体现在以下一些方面:
(1)随着居民购买力的增强,以及对流行时尚的追求,人们对大规格衣橱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因此,在住宅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储藏空间问题。可充分利用吊柜、内置壁柜等提高空间利用率,面积较大的住宅还可设置步入式衣帽间等。还可利用阁楼、坡顶、楼梯间等的上部空间。
(2)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小汽车、摩托车将逐步进入家庭,加上每家每户都可能有一些暂时不用,但又一时舍不得丢弃的物品,现代住宅不可避免地应考虑车库和杂物间配套设计。
(3)宽窗台、飘窗的设计增加了室内空间,扩大卧室空间感。还有一些主卧套书房,可减少墙体,利用家具作为分隔,方便使用,空间流通感也较好。
(4)对大空间进行灵活分隔,既要有利于空间的充分利用和家具、房间的重新布置,又要有利于人口变化和房间的调整。
7健康环保的生态化设计现在越来越多的居住者由单纯的追求一套舒适的住宅逐渐转向对居住区整体环境质量的更高要求。除了要求室内空间布局、环境、管网设置、厨房、卫生间等实用外,人们越来越多地要求室内的通风采光和室外景观绿化。生态住宅以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为指导,意在寻求自然、建筑和人三者之间的和谐统一,即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利用自然条件和人工手段来创造一个有利于人们舒适、健康的生活环境,同时又要控制对于自然资源的使用、实现向自然索取与回报之间的平衡。
8结束语
提高人们的居住水平达到小康之家标准是综合性的问题,我们只能根据我国国情和现有政策,在不断提高面积标准的提前下,改善各种室内外环境条件,住宅应是一个精细设计的作品。设计师一定要深入了解居住者的生活习惯,顺应经济发展的步伐,仔细研究住宅的布局,斟酌每个细节,这样才能设计出以人为本的适宜人们居住、生活、休闲、娱乐的人性化住宅精品。总之,提高住宅设计水平,创造出使用功能好、技术适用、经济合理并具有优良室内外环境的多种多样住宅建筑,这是我们当前探索的方向。
参考文献第5篇:对居住空间设计的理解范文
关键词:“闲”、“静”、“雅”、“适” 恰到好处 互动设计
一、人居环境需求分析
目前,我们的人居空间在面积上已经达到相对于区域性的饱和,同时人居空间在设计上也不断打造其文化品质,设计上不断融入文化元素,甚至是艺术元素,亦或是融入民族特色元素。但是,与空间设计进步并行的是人本身的变化。
首先是,人的物化需求的变化。所谓物化需求,就是人们将理想转化为实际的“物”,将理想追求,转化为对物的追求。比如,在我国七八十年代,人们逐渐从对纯粹的精神理想的追求渐渐转变为对实际“物”的追求。在对居住空间的追求上,首先是“居者有其屋”,只要有居住的空间即可;其次是“居者有其用”,空间设计植入满足人们使用的各种功能。然而当物质极大丰富时,人们有重新回归对精神的追求。那么,人居空间的设计,也从最初的“简单”,到逐渐融入功能。
其次是,人的精神需求的变化。随着人受教育水平的提高,人们的追求更加趋于自我关注的个性化。人的精神追求首先是被动的接受,来源于以“他”为导向的精神植入,比如宗教、演说、政治思想等。随着人们对以“我”为中心的个性化的追求的认识,人的精神追求变得更加主动。对于居住空间的设计来讲,也从最初的“简单”到“功能性”,逐渐发展到个性化设计。
然而,空间设计无论是加入文化元素,还是加入艺术元素,亦或是个性化设计,都是以开发者为导向,强加给居者,居者只是被动的接受。随着城市生活节奏的愈加强烈,人们对自我的掌控越发的身不由己,人们对自我的回归也愈加强烈,“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那么,什么样的居住空间才能够体现出当下人们对居所的追求,赋予居住空间什么样的内涵才能够体现出居者当下的精神追求。我认为,当下人居空间的设计在满足人们对功能的需求以外,一定要满足人们对回归自然,回归自我的愿望。
二、人居空间应具备的四点要求
我认为居住空间设计要具备“闲”、“静”、“雅”、“适”这四点要求。
人们对居所的追求,从最初的对空间的追求,提升到当下的对空间设计人性化的追求。
当下,人居空间的设计已经日臻完美,无论是空间布局、功能配套、文化艺术元素都更加完善。然而,提供的样式越多,似乎是我们的选择就越多,但是有些却恰恰相反。在众多选择面前,人们似乎更束手无策。因为设计者赋予空间的元素是无度的,似乎都具有“闲”、“静”、“雅”、“适”这四点要求,但是缺少一个度。有的是为设计而设计,没有考虑实用性、适应性。那么,如何理解“闲”、“静”、“雅”、“适”,以及如何真正做到“闲”、“静”、“雅”、“适”呢。
“闲”,指悠闲,而不是闲来无事。居所,是居者休息释放的空间。很多设计者在设计居住空间时的确计加入了“亭台楼阁”等悠闲之处,而居者也都到这些地方,但多是闲聚。缺少了参与性,就成了真正的“闲”。这里的闲是指远离市井之喧闹,投身于悠然自得的境界中。比如,可以在园区内设计花圃,居者可以观赏,可以开垦种植;或者加入人文景观,可以观赏,可以品鉴;这样才有“采菊东篱下,悠然现南山”之悠然自得。而反观当下的园区景观设计,多为闲置状态。这主要是,景观的设计缺乏与居者的互动性。设计上的互动性是非常重要的,比如,可以设计“采摘园”,居者可以参与种植和采摘。既满足园区对绿化率的需求,又实现居者与景观的互动。当然,有的园区有诸如此类的设计规划,但是缺乏管理和正确的引导,导致这样的设计或闲置或“参与”无度。这就需要园区管理者进一步的引导。这就需要开发者与管理者在设计内涵与功能上的沟通。
“静”,指幽静。深居为幽,应设计曲径。在人居空间设计中开辟小径,居者行走其间,释放心情。静,绝非死寂,悄无声息。“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可以设置断续舒缓的声音,反衬安静。比如设计钟楼、音乐广场或百鸟园。居者因声寻物,闲然于小径,更觉畅快惬意。人们苦于市井的喧嚣,但是也并不喜欢空旷无声的寂静。这里的静,是一种慢生活状态。园区的设计过程中,我们不要保守,但是可以尝试保留。不必将空间设计的那么具体和彻底,可以提供居者进一步参与的设计思路。比如包含在建筑面积里的赠送“花园”部分,在设计时,只需要划定空间大小和形状。继续规划设计部分由居者完成,设计者可以提供指导建议。
“雅”,是指高雅,赋予居住空间文化和艺术内涵。目前,有很多知名品牌在居住空间内大肆加入文化艺术元素,比如“欧洲景观”,“民族风情”,壁画雕塑等等。但是这些只不过是锦上添花而已,多数居者图一热闹。如果设计的目的真的是要加入文化艺术元素,打造文化品牌,那么,就应该让这些设计元素与居者的文化艺术素养相适应。当然,居者的文化艺术素养是参差不齐的,那么,在设计时就应该加入元素与居者的互动设计,让居者了解这些文化和艺术元素的内涵。
“适”,是指舒适,适宜。实际上人居空间的设计,不必要“琳琅满目”,要适宜,要恰到好处。事实上,我们的园区设计在形式和格局上“倾其所能”,但是,更多的设计无论是实物设计还是内涵的设计都是“灌输”给消费者,也就是强加给消费者。而消费者也被“琳琅满目”暂时性的诱惑,被动的接受。设计上没有做到“适可而止”,在消费上没有形成“恰到好处”。在进行设计时,有必要进行合理科学的定位,进行消费群体的需求方面的调查。
三、结语
当然,要做到真正的恰到好处,体现出园区设计上真正的“闲”、“静”、“雅”、“适”是具有一定的难度的。这与地域文化的不同,消费者文化水平参差不齐有着密切的关系。这就需要开发者在开发上进行合理定位,在设计上恰到好处。这样既能避免过犹不及,又能避免浪费。进而打造真正适合居住的人居环境。■
参考文献
[1]赵舰.对居住区中交往空间的几点思考[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4。
[2]吴松.浅谈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J].山西建筑,2008。
[3]武勇,黄鹤,刘青,等.居住区规划[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第6篇:对居住空间设计的理解范文
[关键词]居住区环境 生态景观 生态设计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居住区环境设计也从最初单纯满足居民的物质、能量及空间需求发展为在满足居民基本需求的同时更加注重对居民精神、信息、文化需求的满足。但在众多境外公司的示范及房地产开发商的高要求下,居住区环境过度设计带来的资源浪费现象时常出现。如何运用生态设计理念对居住区环境进行合理规划和设计成为居住区环境设计一个焦点。
一、 居住区环境生态设计所面临的问题
(1)生态测算形式化,生态设计缺少参照依据
在国外,居住区环境设计前会对居住环境进行较精确的生态测算,设计时会充分利用测算数据对居住区环境进行合理的规划设计。而在我国,设计前对居住区环境的生态测算是出于满足规定的要求,而不是为了为设计师提供参考数据。受这样的因素影响,设计师在对居住区环境设计的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敏感性较低,规划设计过程容易忽视对当地的土壤、材料、文化、气候、地形的详细考虑与分析,从而降低了能解决场地问题的原有材料的利用率,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2)环境生态空间的功能划分不合理
由于近些年人们对环境景观在营建视觉效果上的作用过度看重,使得居住区环境设计的出发点不再是为住户营建舒适的室外空间,而是追求视觉上的冲击感和震撼力,为开发商营造出尊贵、奢华的形象。外加上设计者过于强调对景观主题的表现与营建,致使设计中对居住区环境空间功能的划分不够合理,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过于偏重塑造超大尺度的人工空间,忽视宜人小空间的预留与设置
居住区设计中大型的广场、恢弘的轴线,在规划图上可能是协调的,但就人的尺度而言这些较大面积的空间和较多的硬质铺装构成的人工空间并不亲切。特别是在一些风格偏欧式的居住区环境设计中,规模较大的开放式广场、超长的中轴线、大型的跌水等也许符合开发商的要求,但所营造的空间并非是居民喜欢的空间。对于这些规模较大的景观节点而言,居民更喜欢私密性相对较高的组团式、宅间式环境设计,并且希望自己的窗前屋后能围绕以更多的植物而非硬质设施。
2.水体使用过度
作为生命之源,水景对于提高居住区环境质量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目前大多数居住区水景的营造主要是出于满足开发商取得更好宣传而获取更大利益的目的。从而使得居住区的水景设计更偏向于形式化,忽视水对于整体环境的影响以及之后维护费用的考虑。而不论是在我国的南方还是北方,水资源短缺都是必须面对的问题,而在这样的条件下大规模将水体纳入居住区环境设计中,如果缺乏生态理念和先进的技术指导,势必会加剧水资源短缺的环境问题。而在大多数时间处于无水状态的水景所展现的景观效果,也势必无法得到大多数居民的满意。
(3)片面理解生态概念,绿化材料选择不合理
目前很多房地产开发商将提高居住区绿化率片面理解为多植树多种草,将提高居住区档次归功于种植珍奇苗木、成龄大树。于是不顾居住区所处地区的地理气候因素,用大面积的草坪、较大量的名贵树种代替居住区基址上原有的经济植被,以达到体现高质量、高绿化率住宅的目的。但由于本身气候、地质条件的不适宜,一些名贵苗木的长势并不能达到设计之初的理想效果,特别是在遭遇一些极端天气后,名贵苗木大面积死亡的案例也数见不鲜,而随之带来的管理、维护费用就不言而喻。这样的现象不仅会带来植物资源的浪费,也会增加居民所需承担的物业费用。
二、加强生态设计,改善居住区环境
所谓生态设计(Ecological Design),是按生态学原理进行的人工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带些过程和产品及工艺流程的系统设计。生态设计遵从本地化、节约化、自然化、进化式、人人参与和天人合一等原则,强调减量化、再利用和再循环。生态设计活动主要包含两方面的涵义,一是从保护环境角度考虑,减少资源消耗、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二是从商业角度考虑,降低成本、减少潜在的责任风险,以提高竞争能力。
(1)居住区环境生态设计应符合地方性原则
居住区环境设计应该根植于它所在的地方。对于每一个居住区环境设计而言,设计师首先需要考虑的是居住区所处的地方,在这样的地方能利用的自然条件有哪些,在这样的自然条件下需要遵循哪些自然法则。居住区环境设计特色的表现不在于将其他地方的特色搬过来多少,而在于对本地特色的深入挖掘。在满足居民物质、能量、空间需求的基础上使居民获得更好的精神享受与满足是居住区环境设计最根本的目的。
(2)居住区环境生态设计要具有艺术美学性
艺术美学性是居住区环境设计需要具备的特征之一,也是生态设计中不可忽视的一环。居住区环境设计的所有内容都以满足功能为基本要求。而这里所提到的功能,既包括使用功能,也包括观赏功能,二者缺一不可。在我们的居住区环境生态设计中也决不能一味追求生态而使环境设计缺乏艺术美学价值。我们所提倡的生态设计是兼具审美与环保的生态,设计过程中将两者全面地体现出来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与根本追求。
(3)居住区环境设计要具有科技性特征
居住区环境生态设计的运用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持。这里提到的科技性特征,一方面包括居住区环境设计中硬质景观及辅助设施所采用的结构、材料、工艺、施工、等诸多方面的因素,另一方面也包括设计过程中所运用的生态学理论以及相应的循环、发展理论等。而在现代化居住区中,一些用来控制、监测居住区的环境状况并及时对居住区环境进行修复和调整的科技设备的使用使得居住区环境生态设计理念能更好地被践行。第7篇:对居住空间设计的理解范文
关键词:居住区 景观设计 设计原则 生态环境
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我国的城市化步伐加快,已经进入人口向城市集中的快速发展时期。由此,在人居环境的建设和管理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和挑战。与此同时,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市民居住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简单的“生存性居住”转向“高质量居住”,人们希望接近、回归自然,在购房上的表现是从以前只注重实用、价格等因素,发展到对居住区的园林景观、环境绿化的自然生态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居住区环境景观构成元素及设计概念
环境景观设计是一门边缘性、综合性较强的新兴学科。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是指住宅建筑外环境景观设计,其构成元素有物质元素和精神元素。居住区的环境景观,直接影响着居民的生活质量。而景观设计师的目标,就是将居住区的景观环境与住宅建筑有机融合,为居民创造经济上合理,生活和心理功能上方便舒适、安全卫生和优美的居住环境。
1.精神元素
居住区环境景观构成中的精神元素,指精神范畴的内容,是人们心理上的需求,是环境景观在人们心中的感受、在心理上产生的共鸣。精神元素带有地域性、历史性和社会性。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年代,不同的职业、地位、文化观念的居民,对居住区景观环境的要求都各不相同。精神元素的内容包括居住区景观环境的主题、立意、居住区环境的历史积淀、人文精神,这些都是通过物质元素来体现的。
2.物质元素
居,神,这些都是通过淀、人文精神,这些都是通过物质元素来体现的居住区环境景观构成中的物质元素,是人们看得见、摸得着的,是实实在在存在于生活空间中的。通过对人们视觉、触觉、嗅觉等感官刺激而感知、体味到的。其中包括自然元素和人工元素。正如吴良镛教授在《广义建筑学》中指出:“人类的居住包括必不可少的两个组成部分:一是其人工的构成部分。二是其自然的构成部分,两者综合起来,便构成了‘居住环境’。”
①自然元素。自然元素是指居住区基地内原有的自然环境、地形地貌,包括原有建筑物、构筑物、大树、古树、山坡地形,河湖水体,原有道路及地下管线等。在设计中,要强调对这些自然环境资源的尊重,并加以充分利用。
②人工元素。在保护和利用自然元素的基础上,根据居住区基地的具体条件,通过人工的手法,创造出的令人舒适又赏心悦目的环境景观。居住区的环境景观分为软质景观和硬质景观。
软质景观:指花草树木等自然植物所构成的植物景观。在居住区景观环境中,软质景观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一方面,从占地面积来看,通常占整个绿地面积的70%以上;另一方面,它们不仅具有一定的观赏性,而且有助于人们身体健康的生态功能。绿色植物可以净化空气,吸收空气中的有毒气体,并呼出氧气;可以隔离和减少噪音;可以调节气温,改善居住区环境的小气候等。由此看来,居住区软质景观的质量,直接影响居住区景观环境的生态性、舒适性、观赏性及市民对居住区环境的认同感,在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中应特别重视。
硬质景观:指居住区内除植物景观以外的环境景观元素。所谓硬质,含有土建的意思,通过土建建设完成的景观。包括道路景观、休闲活动场所、景观建筑(亭、廊等)、景观小品(花坛、雕塑、标志等)、水景、假山石景、景观照明等。
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包括上述软质景观和硬质景观的组织、设计,是运用一定的设计手法,将环境景观的构成元素按一定的规律、形式及设计理念组合成一个综合的环境景观系统,最终目的是使整个居住区环境景观系统具有生态、功能和观赏的效应,并与城市大环境相协调。
二、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的原则
1.景观的自然生态原则。居住区的环境景观设计,要在尊重、保护自然生态资源的前提下,根据景观生态学原理和方法,充分利用基地的原生态山水地形、树木花草、动物、土壤及大自然中的阳光、空气、气候因素等,合理布局、精心设计,创造出接近自然的居住区绿色景观环境。
2.“以人为本”的原则。居住区的环境景观建设,是为城市居民创造一个舒适、健康、生态的居住地。作为居住区的主体,人对居住区环境有着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的要求。具体有生理的、安全的、交往的、休闲的和审美的要求。环境景观设计首先要了解住户的各种需求,在此基础上进行设计。在设计过程中,要注重对人的尊重和理解,强调对人的关怀。体现在活动场地的分布、交往空间的设置、户外家具及景观小品的尺度等方面,使他们在交往、休闲、活动、赏景时更加舒适、便捷,创造一个更加健康生态、更具亲和力的居住区环境。
3.地域性原则。居住区的环境景观设计,要突出其地域性特征,充分表现基地所在地的自然景观特色和历史文化传统,使景观设计根植于地方土壤。
4.经济性原则。居住区的环境景观设计,要在保证各项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造价。既要考虑到环境景观建设的费用,还要兼顾到建成后的管理和运行的费用。 三、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的着手点
1.考虑因地制宜地进行设计布局
其一,考虑当地的气候、民风、民俗、生活习惯和周围环境特点,并了解该地的历史与现状,掌握其发展趋势。这种因地制宜的自然环境与人联系,与历史环境相结合,贯彻生态原则、文化原则的设计布局,最易于为当地居民接受和认同。其二,考虑基地内的原有地形地貌的不同的形态,在对居住区景观环境进行总体布局时,首先以贯彻“尊重自然”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在尊重原有自然地形地貌条件,维护和保持基地原有的自然生态平衡的基础上进行布局设计。比如,包括山水地形的处理、水体的设计、活动场地的布置及与绿化场地的界限划分、景观建筑的布置与营建、景观小品和山石小景的点缀、室外家具的设置、景观照明的布局等。其三,考虑利用居住区外部的自然景观资源。居民的居住环境可分为两大类:居住室外环境和居住室内环境。在现代化城市中,衡量人们居住生活水平的标志,就在于整个居住环境的质量。在设计时,需运用各种造景手法,将居住区周围有观赏价值的自然、人文景观资源纳入到居住区的景观序列中,或为视觉交点,或遥相呼应,创造出居住区宜人的自然山水景观。第8篇:对居住空间设计的理解范文
【关键词】小区规划;设计;注重;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城市居民对居住环境要求日益提高。居民对于居住生活环境非常的重视,所以,在小区规划设计中,能够设计出高环境、高标准的住宅小区对于设计工作者来说已经成为一项急待解决的问题。那么,要搞好住宅小区的规划设计首先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在小区规划设计中,要注重人文环境
居住小区是城市的基本构成。所以小区规划要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的历史背景、人文环境,再加上居民的生活特征,把整个小区规划融入到城市建设发展当中。在小区规划设计当中,要保留原有的风貌,在延续原有的历史文脉下,加上现代设计手法,这样,使建成后的居住小区既体现出一种文化传统的沉积,又具备了现代化的生活环境,满足了人们对小区人文氛围和社区功能的要求。
二、在小区规划设计中,要注重周围生态环境的保护
周围生态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小区居住环境的好坏。所以,小区周围的生态环境是影响小区居住条件的关键因素。那么,我们在小区规划设计过程中,一定要慎重、并从分的考虑到小区所在的地形、地物以及地貌的特征,对于在小区原地的原有的河流、山坡、树木、绿地等,保持原来的摸样不要破坏,并且还要加以利用,能够规划设计建筑出和自然环境融合到一起、和谐一致而且具有本地特色的居住环境来。
三、在小区规划设计中,要注重功能分区的组合
在小区规划设计中,把居住小区的空间按功能可划分为公共空间、半公共空间、半私用空间和私用空间四级。
公共空间是指居住小区的居民共同使用的公共主干道以及一些集中的绿地、游园。在规划公共空间的时候,要结合文化建筑、树木、草坪、曲桥、河流等融合在一起考虑,建造出一种使居民感到舒适、幽雅的生活环境。
半公共空间指的是具有一定的公共性,同时又具有一定限度的空间。半公共空间是居民共同使用的,是居民互相交往、聊天、熟悉的场所,它是邻里交互相接触、游乐、休息的空间,也是防灾避难的疏散的有效空间,以及通过较完整的绿地和开阔的视野作为居民接近自然的场所。在半公共空间的规划上应注重按照居民组团的不同组合方式来考虑,同时还要确保半公共空间交通舒畅、功能齐全。
半私用空间指的是各个居民住宅楼幢之间的院落场地。半私用空间是小区住宅居民健身、休息、活动的空间。同时半私用空间在设计上不仅要注重于设施的多样化,更要注重于完整性,在小区规划设计中,设计工作者要把半私用空间规划成为小区中居民活动最具有吸引力的空间场所。
私用空间指的是居民住宅最底层庭院、楼层阳台与室外露台。在设计规划底层庭院的时候,靠考虑到住宅居民能够自由的种植,增加组团内的景观,又使居民有安全感。楼层上阳台可以眺望、休息、种植花卉,营造垂直绿化的景色。
四、在小区规划设计中,要注重安全防卫的设置
不论是在哪个住宅小区,其中居民最关心的居住环境问题就是安全问题,如果要建造一个安全的居住环境,就要有科学的管理制度。就要通过小区规划表现出来。在住宅小区的规划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居民的有效防范行为,通过控制小区和组团入口、明确划分空间领域等措施来提高小区的安全防卫能力。一方面,在小区入口的地方要设有特别显著的标志,这样住宅小区就具备了很强的领域性和归属性。另方一面,小区规划还要注重于院落场所的强化,使得邻里之间有互相了解、互相熟悉的机会,居民还可以通过住宅入口看见是否有陌生人进入小区。最后,注重小区交通网络的合理组织。在规划设计小区主干道路线时,要运用曲线设计方法,对车辆穿行时的速度进行限制,降低小区交通环境的混杂。
五、在小区规划设计中,应注重服务系统的完善
在住宅小区规划中,我们要重视服务系统的完善,它是居民在日常生活中的基本保证,也是小区稳定发展的基础。在服务设施设置上,首先要想到居民在日常生活中的要求,有些商业服务设在过往人流比所能经过的的地方,这样做的目的是方便与居民购买。部分交通工具和垃圾的处理也是小区规划的重要问题,对于有些自行车和摩托车要集中到一起进行摆放。以前在处理垃圾的时候,垃圾道附设于住宅的楼梯平台处,严重的影响了居民的居住环境,在住宅小区规划中,我们要把垃圾到建立在住宅内部生活服务阳台处,这样还不会对居民的居住环境造成影响,同时也降低了公共场所的感染。
结束语
总之。在小区规划设计中,设计工作者一定要谨慎、认真的进行规划设计,这样才能保证居民的居住环境,本文只是对在小区规划设计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简单的进行了探讨,由衷的希望,在今后的对小区规划设计发展中,有更多的人士能够参与进来进行研究。
参考文献
[1]范耀邦.关于居住区合理密度的几点意见[J].建筑学报,1980年03期
[2]平安实验小区规划结构布局探论[J].城市规划,1980年01期
[3]孙黛黛.关于小区公共建筑布置的几个问题——从通化市小区改造规划设计谈起[J].城市规划,1980年01期
[4]吴继武;居住区规划问题初议[J].城市规划,1980年02期
[5]湖南省、长沙市城建调研组;长沙市朝阳二村小区规划建设调查(摘要)[J].城市规划,1980年03期第9篇:对居住空间设计的理解范文
关键词:以人为本 人文关怀 空间设计
引言
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居住区公共空间环境设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以人为本”的居住区公共空间环境研究已受到越来越多专家的重视并成为一个关涉全球的重大社会问题。特别是随着近年来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深化和住房分配政策的落实,城市住宅开发建设如雨后春笋,房地产业空前兴旺。现在的居住区公共空间环境设计不再满足于最初的户外绿化点缀,而是倍加青睐拥有一个良好的开放型室外公共空间环境设计,即有着完美合理的空间形式、精致优美的环境功能,符合人们的行为特征的居住区空间环境。而优美独特的人性化设计的居住区室外公共空间环境成为现代房地产追求的卖点,这些新兴的居住区为城市的住宅形象注入了活力,也把住宅产业带入一个新的时代。但在一些居住区规划设计中也存在着诸如交往空间不足、交通停车混乱、景观设计缺乏细部以及管理设施不完善等诸多问题,那么如何更好的体现当地居民传统文化、创造适应社会习俗、功能合理、安全舒适的“人性化”居住区室外公共空间环境,使其得到可持续发展,值得我们认真探讨和研究。
一. 以人为本的内涵及研究价值
随着时代的发展“以人为本”思想在社会各行各业得到充分的贯彻与发展,在人居空间环境方面更是得到了应有的重视。人们的思想观念从居者有其屋到居者优其屋再到居住区环境的优化是一个必然的转变过程。花钱买环境开始成为人们居住生活的新目标。居住区环境设计本身是为了人,居住区环境人文主义研究的提出就是建立在环境设计中“以人为本”的原则基础上,而“以人为本”的主要内涵是:以人为中心,根据居民的行为规律和居住区的功能进行规划布局;从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两个层面出发创造合理的居住区环境。因此,以人为本是居住区环境设计的根本,居住区环境设计应当以人为中心,其重点应当是人,而不是物。
以人为本环境空间的营造就是通过创造多元化、多层次、多功能、可参与的居住区氛围,充分满足人们的生活便利、社会交往、健身活动以及与环境相融共生的生态需求,实现人对自身居住区公共空间环境的认同感和归属感[1]。其形式上表现为物态的空间环境,是居民物质环境,社会环境,心理环境有机统一的综合网络系统,从某种层次上说,它即是居民生活愿望的物化表现,又是居民生活方式的空间化表现。因此,小区设计者应当充分了解所住居民的年龄结构、职业、生活、工作习惯、生理要求,在此基础上进行全方位的人性化设计,如景观绿化、残障坡道等设施的布置,使每一个细节都尊重体贴人的行为活动,传达对生活在其中的人的关爱,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诠释以人为本的价值。因此,改善居住区室外空间环境,提高户外活动交往空间的质量,给居住区居民生活质量以人文关怀,使居住区空间环境得到可持续发展,从而创造出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成为建筑规划,环境设计人员高度重视的研究课题。
二. 居住区公共空间环境人文关怀缺失的现状
居住区环境要为儿童提供一个认知自然的环境和景观,为青少年提供娱乐和健身的场所,为老人提供一个身心放松和精神回归的家园[2]。同时,居住区公共空间环境还要为不同兴趣爱好、不同生活方式、不同生活习惯的居民提供丰富的环境景观,满足各种人群的需求。人的一生几乎有2/3的时间是在居住环境中渡过的,居住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们生活品质的高低。通过调查发现居住区居民对居住区环境有生理、安全、社交、休闲和审美五个层次的需求,其中生理和安全需求是人作为一种自然物种的基本要求;社会交往和休闲、审美的需求是人作为社会人的需求,而社会交往又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环,因为社交关系或社会联系才是人的本质[3]。
通过观察我国居住区空间环境的发展过程,不难发现住宅小区的规模不断扩大,建筑的质量,舒适度也得到提高,物质价值含量不断增加,但是户外的空间环境质量、文化内涵、人文关怀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导致目前的居住区空间环境出现很多问题,总得来说存在着以下问题:
1、随着居住区工程量的增加,建筑设计单位逐渐重视小区的设计,但着重的是建筑单体的设计,户型、室内空间的利用、平面舒适度等,却忽略了建筑周边环境的设计。整个居住区没有了合理的空间环境划分,规模较大的居住区没有划分成合理规模的组团群,导致了居住区规模与公共空间规模的不适应。有位社会学家曾指出,家庭之间相识程度愈深,建立和谐的可能性越大,而相识的程度与户数密切相关。据心理研究资料表明,当住户在8—12户时,彼此了解甚深.当户数达到50—100户时,住户仅知道彼此的容貌和姓名。因此,可知组团规模的大小直接影响到邻里交往的产生。
2、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都有不同的兴趣爱好,不同年龄阶段的住户对居住区公共交往活动空间的位置以及交往活动的内容也都有不同的选择,规划设计的交往活动空间在位置和内容上应符合不同年龄段居住者的行为模式,让居住区公共交往环境场所最大限度地吸引使用者,成为居住者心目中真正的休闲乐园。而目前国内很多居住区环境规划中,迫于用地规模的限制,将公共空间设计成为一个综合性的适合各种人群使用的空间,诸如老年人活动空间、儿童活动空间皆不明朗,且用地局促狭小,缺少较大的铺地或广场供居民健身休闲使用,影响了居民的活动积极性,降低了公共空间使用效率。
3、 私密空间满足了个人空间的需求,使社区居民的个人空间得到延展,完成了从室内到室外的过渡,满足了人们亲近自然的本性。社区庭院的规划,要以用户的需求为基础,分析居民的特点,以满足其对空间类型的需求。很多居住小区规划中,公共空间过于集中,使公共空间内一览无余,且公共空间规模有限,不能为居民提供一个相对安静私密的场所,供居民独坐思考之用。空间的局促看似可以增加人与人相遇的机会,但由于私密性、领域性、控制感的不足反而会减少人的户外活动,从而减少人与人的交往,使居民的社会联系减少,不能够满足居民的私密性心理需求。目前,我国很多居住区为追求不合理的艺术效果,动辄就是几百米的长轴,大面积空荡的草坪绿化,高密度高层的楼群,在尺度上使人感到自身的渺小与压抑,但重要的是使户外活动的人群失去了私密性。
4、由于居住区开发房地产商规模大小不同,而使居住区空间环境设计做不到统一的合理化。国内比较出名的大的房地产商像恒大、万达、河南地区的建业、正弘等所开发的小区已经充分考虑到了各个方面。尤其重要的就是停车方面的问题,以上房地产商所开发的小区大多采用地下车库的集中停车,这样就解决了人车在小区内混行的问题。(如图2.1)郑州金城国际居住区的入口广场设计的很人性化,入口广场采用人行入口与车行入口独立设置的交通系统,阻止了车辆进入小区内部景观空间的可能性,很好的保证了小区景观休闲空间的安全性。而目前的状况是很多小区由于规模的问题仍采用的是地面停车,楼前停车,居住区内的生活环境被大量的机动交通干扰(交通安全、污染、噪声等等),而且路边行人的突然行为也会造成很多不确定因素的发生,就降低了汽车的交通效率。这样小区的交通就复杂化了,使在居住区户外空间活动的人们有了这一方面的阻碍,而且车主直接将车停在楼前也减少了车主人群的户外活动的参与时间量,进而减少了社会交往,失去了一些社会关系。
5、居住区空间环境中文化因素的缺失。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气候类型丰富、文化艺术和生活习惯都有浓郁的地方特色[4]。目前的居住区从南往北,无论建筑风格还是空间环境并无太多的变化,一个居住区的规划在南方适用,经过不多的改动同样在北方也适用,没有地方特色和文化因素融入其中。居住区中的景观绿化也缺乏人文情调,往往是盲目的追求大面积的绿地、景观与景观的堆叠、缺乏主题的广场、没有连续性的失去灵性的水体、生硬的铺地、贯穿居住区的长轴线。(如图2.2)郑州清华园居住区的入口广场设计,空间尺度太大,空间没有围合感,人们可以对此空间一览无余索然无味,缺乏人文内涵。为了美观而设计环境,缺少了自然的气息,使人无法与环境产生心理共鸣,虽然身处美景却难以心旷神怡,虽然室内环境舒适安逸,但室外空间环境由于文化因素的缺失,环境对人正面的影响会显的很微弱,人与人之间心理上会失去亲密感。
三.居住区公共空间环境设计的人性化
居住区公共空间环境的人性化设计应以居民为主体,为居民的日常生活提供相应的生活保障和环境保障。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居住生活的需求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居住区室外空间环境应充分满足居民发展变化的需求,通过居住区人性化的空间尺度和舒适宜人的环境设计满足居民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交往需求、形式多样的文化娱乐与休闲以及消费需求和美的需求[5]。
1、营造舒适宜人的居住区绿化空间环境
居住区绿化不仅具有视觉感观的愉悦性,还可以隔音隔热、防风防尘、杀菌消毒、改善小气候等,对居住区整体室外环境的塑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居住区规划设计中,小区绿化应逐步趋向分散的组团绿化和集中的居住区公共绿化发展,在小区中人流量大的公共场地周围集中设置绿化,并与健身活动设施及景观小品结合,加强小区景观的整体性和个性化;而在组团或宅间绿地分散设置一些树木花草,既能增强组团的独立性,又兼具观赏性与趣味性。在居住区绿化设计中,植物配置应以乔木为主,乔、灌、草综合设计,品种也应多样化,形成一定比例的立体化种植,这样既可形成丰富的绿化体量轮廓线,又可在不同的季节形成不同的绿化景观,同时为居民提供一定量的遮荫、纳凉场所,降低大地的热辐射强度,形成了具有一定私密性的空间,给居民的交流带来便利。(如图3.1)郑州金城国际居住区中树木在立体层次上的配置比较合理,不但很好的起到遮阳的作用,而且树冠下方有2.5米左右的空间可供玩耍与散步。并且其尺度较为适宜。居住区主干道旁以乔木为主的立体垂直绿化布局也有利于居住区噪声的吸收与阻隔,同时也起到了阻挡视线的作用,为创造一个安静适宜的居住环境定下了基调。同时配合灌木和草,增加绿化的层次,避免绿化的单调给居民带来一些视觉上的变化。在绿化植物的选择中应避免种植一些会产生季节性飞絮的植被,因为植物的飞絮可能会引起居民呼吸道的疾病或者一些过敏反应,并且给居住区的卫生、整洁造成负面作用。
因此,居住区室外空间景观与绿化设计应切实从居民的利益出发,避免过多人为的修饰,并应结合自然生态,尽量减少破坏环境,将建筑设计、环境设计与其他相关学科相结合,考虑物种的生长和生活特征,合理选配适应地方气候特征的植物种类和空间布局,建立综合多层次的绿化体系,形成功能健全、结构合理、生长稳定的复合绿化体系。营造出居住区清新的空气、充足的阳光、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没有噪音的干扰、舒适宜人的公共空间绿化环境。
2、营造安全亲切的居住区交往空间环境
人作为社会的“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我们定义一个人,往往是以其社会关系来定位。居民在日常生活中会与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一个人在家中呆久了往往会有孤独,烦闷,压抑等不良情绪,这是由于缺乏社会交往和户外活动造成的。在杨盖尔的《交往与空间》中将人的活动定义为三种:必要性活动,自发性活动和社会性活动。必要性活动包括了那些多少有点不自主的活动,如上学、上班、购物、等人、候车、出差、递送邮件等。它们的发生很少受到物质构成的影响,一年四季在各种条件下都可能发生,相对来说与外部环境关系不大,参与者没有选择的余地[6]。而自发性活动和社会性活动则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外部空间质量的影响,所以居住区空间交往环境的设计就显的特别重要。
调查显示居民参与室外活动的几率是与处在户外环境的时间总量成正比的,合理的空间环境设计可以使居民在适宜的时间段内参与活动产生交往。首先是居住区步行道路,宅间道路、绿化环境道路的宽度要合适,过窄就会造成双向通过的拥挤,这种情况下人往往会排成一线通过,加上心理的焦虑,很难产生交流。道路的宽度应该使来往的人流能自由通过,没有拥挤感。目前国内的居住区规模所设计的步行道路的长度居民基本可以接受,对于较长的步行距离可以通过步行空间的处理使居民的感觉距离缩短一些。比如道路两旁优美的环境,曲折变化的道路,道路连接处的景观节点等,可以使步行人群的注意力得到转移,从而使漫长,乏味的步行充满变化。(如图3.2)郑州清华园居住区步行道路的设计,弯弯曲曲的小路配上有韵味的景观小品,路旁绿化的设置做到了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绿,提高步行空间的质量。步行的线路设计也要根据人的心理,在没有严格的秩序规范下,人们都爱抄近道,线路的设计不能使人到达目的地,绕圈子,可达性的降低,这样的线路设计是不成功的,降低了人参与活动的兴趣,增加了居住区的道路交通负担。另外给人创造舒适的驻足停留、小坐休憩的环境也可以增加居民室外活动的时间,提高参与活动的可能性,如;可让人依靠的柱子、可让人依扶的栏杆、可让人坐的绿化带台阶、软性的边界、领域标志物的设置等都可以使人的私密性得到满足,交往起来感到更安全、更亲切。
3、营造关爱弱势群体的居住区无障碍空间环境
居住区空间环境设计要顾及到小区内的每一个居民,居住区室外无障碍设计聚焦点在于“协调人与环境的关系”。老年人,残疾人,行动不便者对居住环境有更多的依赖性[7],这个群体由于生理的原因会在心理上显得更加敏感,更渴望参与到交往活动当中。不仅建筑中要充分考虑无障碍设计,户外的空间环境也不能阻碍弱势群体的参与。台阶的设置要恰当,有高差的地方必须设置有坡道,硬化的道路铺砖需要平整,鹅卵石、砂子、碎石及凹凸不平的路面对于通过有困难的人群是不合适的。空间的标识以及安全保护措施对于特殊人群也是非常重要的,如坡道的扶手的高度、水体边界的栏杆,道路可达的指示牌等都会在很大程度上给特殊人群心 理上的关怀。(如图3.3)郑州怡丰新都汇居住区的平台设计,根据平台的使用性质,与平台使用者年龄分布状况结合,在平台的周边设置了高度适宜平台周边的栏杆并有玻璃挡板的栏杆,体现了对老年人和婴幼儿等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总之要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方法给弱势群体提供人文关怀的信息,使有障碍人士拥有一个舒适、便利、安全的居住空间环境。
四.结语
居住区室外公共空间环境设计理论和方法是一个涉及到许多专业人士参与、涵盖多方面领域技术共同合作和应用的持续发展的领域,随着建筑学科的拓展和其他学科的介入而不断深化。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以及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对人居环境的研究己经从室内转向室外,从局部转向整体,从形式表层转向更系统的深层研究,这也是单一的建筑学科无法解决的涉及多方面的复杂问题,这有赖于更多相关学科的介入和更多有识之士的不懈努力。
温斯顿 ·丘吉尔曾经说过:“人造住宅,住宅造人”。意思是说,人创造了环境,环境反过来影响着人的生活,规范着人的行为。居住区公共空间环境设计应该得到充分的重视,居住区的主体是人而不是建筑,空间环境的设计不能围绕建筑而做,而应该把人这个主体放在中心的位置,以人为本,充分显示人文关怀。通过对居住区街道、步行道路、绿化景观等的细节营造提高居民对居住区公共交往空间的满意度,使居民不仅在视觉感官上愉悦,而且使居民在户外环境中活动的时间增加,同时使居民交往和私密感得到满足。总之,人人都参与的空间环境才是成功的空间环境,人人都满意的空间环境设计才是真正做到了 “以人为本”。
参考文献
[1]朱惜晨,何小弟,俞丽琴.居住区公共空间的人性化环境营造[J].中国城市林业,2008(3):39-41.
[2]李金路.中国城市居住区环境建设中的“以人为本”[J].中国园林,1999(6):41-43.
[3]陈勇,陈斌,邱晓光,等.“以人为本”的环境设计初探[J].江苏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116-120.
[4]陆忠君.浅谈健康居住区规划中的人文因素[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11):189.
[5]胡仁禄,周燕珉,等.居住建筑设计原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339.}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室内空间功能区划分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