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硼烷和不对称烯烃与b2h6反应产物符合马氏规则吗

1、次序规则次序规则是各种取代基按照优先顺序排列的规则。

2、次序规则的主要内容(中文的次序规则和英文的次序规则略有不同)

(3)不饱和基团:可看作是与两个或三个相同的原子相连。不饱和烃基的优先次序为:–CCH>–CH=CH2>(CH3)2CH–

3、次序规则主要应用:

(1)在烯烃的顺反异构体命名时,当双键碳原子上所连四个基团都不相同时,不能用顺反表示,只能用ZE表示。按照“次序规则”比较两对基团的优先顺序,较优基团在双键碳原子同侧的为Z型,反之为E型。

(2)对映异构体用费歇尔投影式表示,命名时要将手性碳原子的构型表示出来。对映异构体的构型有DLRS两种标记方法,DL标记法以甘油醛为标准,有一定的局限性,有些化合物很难确定它与甘油醛结构的对应关系,因此,更多的是应用RS标记法,它是根据手性碳原子所连四个不同原子或基团在空间的排列顺序标记的。

   根据投影式判断构型,首先要明确,在投影式中,横线所连基团向前,竖线所连基团向后;再根据“次序规则”排列手性碳原子所连四个基团的优先顺序;将最小基团作为以碳原子为中心的正四面体顶端,其余三个基团为正四面体底部三角形的角顶,从四面体底部向顶端方向看三个基团,或者说,站在最小原子的对面观察其余三个基团的排列顺序,从最优基团开始,顺时针为R,逆时针为S

1、马氏规则是烯烃的不对称加成规则。

2、马氏规则的内容:不对称烯烃与卤化氢等极性试剂加成时,氢(或试剂中带正电荷的部分)主要加到含氢较多的碳原子上,而其它部分加到含氢较少的碳原子上。

3、马氏规则的适用范围:除卤化氢外,烯烃加硫酸、水、次卤酸也都符合马氏规则。对于次卤酸(氯、溴),由于氧的电负性大于氯和溴,卤素加到含氢较多的碳原子上,而其它部分(HO)加到含氢较少的碳原子上。

注意:溴化氢在过氧化物存在下与不对称烯烃加成时会产生过氧化物效应,生成反马氏规则的产物。

三、查依采夫(Saytzeff)规则(中学生化学竞赛网

1、查依采夫规则是卤代烃的不对称消去规则。

2、查依采夫规则的内容:卤代烃脱卤化氢时,总是脱去含氢较少的β碳原子上的氢,或者说总是生成双键碳上连有烃基较多的烯烃。

四、苯环上取代基的定位规则

1、苯环上原有取代基对新引入基团的位置及反应难易程度的影响,所具有的规律称为苯环上取代基的定位规则。原有的取代基叫做定位基。

2、定位基的类型:第一类是邻、对位定位基,若苯环上已带有这类基团,使苯环活化(卤素除外),使亲电取代反应容易进行,再取代时,第二个取代基主要进入它的邻位和对位。常见的基团有:-NR2-NHR-NH2-OH-NHCOR-OR-OCOR-R-Ar-X。第二类是间位定位基,若苯环上已带有这类基团,使苯环钝化,使亲电取代反应较难进行,再取代时,第二个取代基主要进入它的间位。常见的基团有:-NR3 -NO2-CN-SO3H-CHO-COR-COOH-COOR

3、定位规则的用途:苯环上取代基的定位规则可以解释取代苯进行亲电取代反应的难易,预测反应的主要产物,进而选择合理的合成路线。例如,由甲苯合成间硝基苯甲酸,应采取先氧化后硝化的步骤,因为甲基氧化为羧基后再硝化,才能使硝基进入间位。如果由甲苯制备邻位或对位硝基苯甲酸,则应先硝化后氧化,才能把硝基引入邻、对位。

可关注天科学堂自主招生网()和奥林匹克学科竞赛网(

}

Aryl Alkenes”,首次实现了酶催化的烯烃反马氏水合反应。
        烯烃的水合反应是制备醇类最直接有效的方法之一,可以实现大宗化学品烯烃向高附加值醇类化合物的转化。然而,传统的酸催化烯烃水合反应只能得到符合马氏规则的产物醇,即OH总是加在取代基多的碳原子上而H总是加在取代基少的碳原子上,限制了烯烃水合反应的应用,因此反马氏规则的烯烃水合反应在1993年就被列入催化领域的十大挑战之一。
        酶催化合成相较于化学催化合成,具有反应条件温和、催化效率高、区域选择性高等优点,因而成为绿色制造领域的研究热点。本研究通过开发苯乙烯单加氧酶催化的多功能性,发现来自于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p. LQ26)的苯乙烯单加氧酶(SMOA)催化反应从有氧体系转变为厌氧体系时,该酶能够催化芳香烯烃与水的反马氏加成反应,同位素追踪技术进一步证实了反马氏过程的发生,反马氏产物:马氏产物 >99:1(图1)。更为重要的是,SMOA催化烯烃反马氏水合反应具有立体选择性,为手性伯醇的制备提供了崭新的途径。

1. 苯乙烯单加氧酶催化烯烃环氧化和反马氏水合反应

为解析SMOA催化烯烃反马氏水合反应的关键催化位点,研究团队结合计算机辅助的蛋白结构模拟、分子对接、定点突变等手段,确定Asn46、Asp100和Asn309为该酶催化烯烃反马氏水合反应的关键催化位点(2)。为进一步解析该酶催化机制,分析了SMOA催化反式-氟代苯乙烯水合反应产物,提出SMOA催化的反马氏水合反应是通过形成碳负离子中间体的过程实现的,其中极性氨基酸残基Asn46和Asn309在稳定碳负离子中间体中起着关键的作用(3)。

2. SMOA催化烯烃反马氏水合反应的关键位点解析

3. SMOA催化烯烃反马氏水合反应机理

        该论文中,微生物酶工程团队林晖副教授为第一作者,陈红歌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本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河南省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

}

  本网讯(通讯员 林晖)近日,我校生命科学学院微生物酶工程团队在新型酶制剂开发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研究通过开发苯乙烯单加氧酶催化多功能性,首次实现酶催化烯烃与水的反马氏加成反应,可实现由大宗化学品烯烃向高附加值的伯醇类化合物的转化。

  醇类是合成许多药物、天然活性物质和农药的重要前体,烯烃的水合反应是制备醇类最直接有效的方法之一。然而,传统的酸催化烯烃水合反应只能得到符合马氏规则的产物醇,即OH总是加在取代基多的碳原子上而H总是加在取代基少的碳原子上,限制了烯烃水合反应的应用,因此反马氏规则的烯烃水合反应在1993年就被列入催化领域的十大挑战之一。

  酶催化合成相较于化学催化合成,具有反应条件温和、催化效率高、区域选择性高等优点,因而成为绿色制造领域的研究热点。本研究通过开发苯乙烯单加氧酶催化的多功能性,发现来自于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p. LQ26的苯乙烯单加氧酶(SMOA)催化反应从有氧体系转变为厌氧体系时,该酶能够催化芳香烯烃与水的反马氏加成反应,同位素追踪技术进一步证实了反马氏过程的发生,反马氏产物:马氏产物 >99:1(图1)。更为重要的是,SMOA催化烯烃反马氏水合反应具有立体选择性,为手性伯醇的制备提供了崭新的途径。

图1. 苯乙烯单加氧酶催化烯烃环氧化和反马氏水合反应

  为解析SMOA催化烯烃反马氏水合反应的关键催化位点,研究团队结合计算机辅助的蛋白结构模拟、分子对接、定点突变等手段,确定Asn46、Asp100和Asn309为该酶催化烯烃反马氏水合反应的关键催化位点(图2)。

图2. SMOA催化烯烃反马氏水合反应的关键位点解析

  为进一步解析该酶催化机制,通过分析SMOA催化反式-氟代苯乙烯水合反应产物,提出SMOA催化的反马氏水合反应为通过形成碳负离子中间体的过程实现的,其中极性氨基酸残基Asn46和Asn309在稳定碳负离子中间体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图3)。

图3. SMOA催化烯烃反马氏水合反应机理

  研究团队通过“老酶新用”获得新型催化功能酶,解决了烯烃反马氏加成这一科学难题,且该酶催化过程不需要辅酶的参与,并具有优异的区域选择性和高立体选择性,为手性反马氏醇的合成提供了新的思路。

(德国应用化学)上发表。生命科学学院微生物酶工程团队林晖副教授为第一作者,陈红歌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本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河南省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

编辑/杨钰晨 签审/郑文明 审核/谢东明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烯烃与b2h6反应产物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