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迦牟尼法门摩尼佛修的什么法门?

在无量劫前,有一位乡下人,曾经追随宝体佛出家,在宝体佛的门下修行了一生,宝体佛涅磐之后,这位乡下人,竟然生生世世又转生为比丘,生生世世守在宝体佛的舍利塔中,为宝塔点灯,破除群暗,使宝塔的佛灯,灯传不绝。

无量劫后,宝塔已无影无踪,而这位比丘仍然生生世世护持佛法。点亮光明慧灯,照亮人群。布施之诚,无以伦比。终于能作光佛为他授记成佛,尊号燃灯。所以,燃灯佛降生的时候,无边的黑夜竟然光明如同白昼,诸天的护法都齐声赞叹:无量燃灯明,燃灯佛的一生果真像一盏无限光明的佛灯,为这个世界带来了无量的光明。

六岁的云童是一位聪明灵慧的美少年,正在雪山之南追随着一位大菩萨——珍宝大师,珍宝大师有五百位弟子,云童是他最钟爱的一位。云童从小跟他学习各种经论,研究各种修行的法门。现在,他已经尽得师父的真传,决心云游四方,参访更多的高僧大德,珍宝大师知道他渴慕智慧,只好对他说:云儿,师父还有一论,叫做毗陀论,你还没有学过,这毗陀论,是往昔佛菩萨所说的妙法,一切外道都不曾听过。云儿,等你学会的毗陀论再下山吧!

没有多少日子,聪慧的云童就学会了很深的毗陀论。他再度垦求老师放他下山,珍宝大师知道离别的时候到了,就应允他下山。于是云童拜别的恩师,挥别那辉映在白云之中心灵的故乡。

像一朵安祥的云,云童来到了输罗波奢城。只见城里城外,到处张灯结彩,好不热闹。原来,有一位婆罗门富豪,正在布施一个空前盛大的无遮大法会,供应六万的婆罗门。云童不禁赞叹起来:真好!富豪的财施和婆罗门的法施凑成了好一个人间佛国。云儿云儿,你要如何布施,才算不辱师门呢?

在法会上,众位婆罗门看到这位端正无双的美少年,都以为是梵天神降临。却见云童从容施礼问道:我是雪山珍宝大师的弟子,云童,今天路过此地,欣逢盛会,愿乐聆听圣教。席上的婆罗门齐声说道:善哉善哉,果然名师出高徒,快坐下来,和我们一起吟诵吧!

“我们诵持婆罗门咒术”

“我有一论,名为毗陀论,是佛菩萨所说妙法,如蒙不弃,愿乐持诵,以表微忱。”

“好极了,就请法施,我们洗耳恭听!”

云童用清净悠扬的梵音,为六万个婆罗门及人天大众持诵毗陀论,婆罗门众听上乘论法,莫不称心如意,皆大欢喜。

于是,大家公推云童登上首席,承受大富豪最慷慨的供养。云童在数不清的宝物之中,挑选了一根黄金手杖,一只黄金水瓶,还有一个黄金饭钵,作为献给珍宝大师的礼物。然后就飘然而去……

像一朵飘逸的云,云童又来到了莲华城。莲华城里打扫得分外地洁净,人们的脸上都绽放著莲华一般的笑容。云童十分的惊异,问过当地人才知道,城里的人们正在准备迎接一件天大的喜事,燃灯佛接受降怨王的邀请,马上就要光临莲华城说法了。

云童也欣喜万分,他想:和佛陀见面是千载难逢的遭遇,全城的人都有了准备,云童啊,你能用什么来供养人天共仰的佛陀佛?佛陀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布施者,我要如何才能献上我最诚挚的心意?云童深知,真实的布施应离一切相,方能发无上道心,不应有著相住色的念头。他明白了一切物质财施、智慧的法施与精神的无畏施,都应生无所住心而行布施,应该体会到无能施者、无所受者、亦无所施之物三轮体空的真义,方是菩萨所行。他沉思了片该对自己说:不著尘垢如莲华,世上只有出污泥而不染的清净莲花,才能表达我云童,五浊恶世誓先入的愿力与精神。世上只有花落尽,莲才圆成的莲花,才能像征施者空,受者空、物亦空三轮体空,无相布施的真谛。

于是,云童选择芬芳皎洁的莲花来布施奉献,以表达清净吉祥的佛法,是源自一颗诚挚虔敬无染的心灵。但是,云童走遍了莲华城根本就买不至一朵鲜花。因为,降怨王有圣旨,鲜花一律由官府收购,再由王室供养燃灯佛,人民不得私自拥有。所以,云童不但买不到鲜花,甚至于连华曼、香油之类的供品都买不到。眼看着半天的时间已经过去了,云童仍然在城里到处寻找。

忽然,他眼睛一亮,发现一位青衣少女迎面而来,她手里抱着的不正是一束白里透红含苞待放的莲花吗?云童赶快上前施礼,请求少女把花卖给他。

少女急着说:这七茎莲花,是我违背国王的旨意,冒险为自己准备,特地要供养燃灯佛的,我不能卖给你。

云童说:如来出世,百千万劫,才能一遇,我想藉此鲜花在燃灯佛的面前种下善根,并且藉此诚,发愿将来证道成佛度化无量的众生。我愿意用千百倍的代价向您买下其中的五茎莲花。喏,这是我全身所有的五百两,姐姐,请您成全吧!

少女听他这么一说,也眼睛一亮,她略事沉呤,若有所悟,开口说道:嗯,我看您身心勇猛,端正无双,将来在菩提道上,必定能够修成正果,如果您不嫌弃我容貌平凡,答应在成佛以前,生生世世娶我为妻,我就送您五茎莲花,达成您的愿望。否则我的花是不卖的。

云童听了,觉得十分的突然,但是他心地澄明,坦然地说:姐姐,您言重了,我是一个清静的修行人,早已将此身心奉尘刹,发愿生生世世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我必须割舍一切人间的贪著,在菩提路上才能了无挂碍,修行人以布施为重,布施是学佛的第一道关口,金银财宝,儿女情长,甚至于身家性命,都必须轻若鸿毛,姐姐,请不要使我为难。

“我也是佛门的弟子,您虽然口口声声割舍和布施,却阻止不了我跟随您的决心,我一定要生生世世做您的妻子,也做您的学生,纵使您把我当钱财布施我也毫无怨言,如果您证道成佛,我就随您落发为尼。

云童沉思了良久,然后叹了口气含泪说道:为了有缘供养燃灯佛,好!我答应娶你为妻。但愿您能世世种下善根,和我一起奔向菩提大道。

于是,少女高兴得跳起来,她立刻把五茎莲花交给了云童,接着把剩下的两茎也交给了他,并且说:这两茎莲花,请您代替我供养燃灯佛,我们莲花要一起布施,我们要生生世世同心供养,同心布施。

光明遍照的莲华城,降怨国王率领着王公贵族,文武百官和嫔妃宫娥等一行人,有的捧着鲜花,有的提着香油,有的持着华曼,有的焚香点烛,浩浩荡荡,隆重而尊敬的来迎接燃灯佛,这时候道路的两旁已经站满了人群,有的双手合十,有的喃喃的赞诵佛号,大家兴奋而急切地盼望着燃灯佛的来临。

燃灯佛果然来了,在国王、妃嫔、贵族、文武百官和修行人顶礼迎接之后,缓缓地走了过来。兴奋的人群已经静止,大家静静的瞻仰佛陀清净的法身,就像瞻仰一轮正在移动的慧日,刹那之间,每个人都觉得心凝定,六根不动,此时此刻,莲华城已经变成了一片佛国的净土。

就在此刻,云童悄悄的把七茎莲花往空中抛去,并且发愿道:愿燃灯佛怜悯我云童的诚,受此七茎莲花,愿我末来得成正果,如燃灯佛!说也奇怪,刹那间,七茎含苞待放的花苞并竟然绽放成七朵鲜艳欲滴的莲花。然后直飞向前方,停留在佛陀的头顶上,花叶向下,花朵朝下,瞬间,五朵莲华化成一幢美丽庄严的大青莲华宝盖,另外两朵则护住佛的双肩,一起随着燃灯佛的前进,而缓缓的移动。

这项奇迹,引来一阵赞叹!却没有人注意到这七茎莲花从何而来,于是王公贵族们纷纷把鲜花抛向空中,这些鲜花都纷纷散落在道路两旁,老百姓纷纷就地膜拜,有些富人把各式各样的昂贵的衣服脱下来,铺放在燃灯佛行脚的前方。云童的身上只有一件破旧的鹿皮,他也把唯一的鹿皮脱下来,铺在地上,有人嫌它肮脏,把它抛到远处去。云童赶快跑去拾起来,心里不禁暗自神伤。

此时,奇怪的事情又发生了,在燃灯佛的前方,居然出现一片恶臭秽气冲鼻的烂泥地,跟随在佛两侧的降怨国王、王公贵族以及所有民众立刻直觉地以手掩鼻,退赴走避,一片嘈杂慌乱。

云童见状,心中只有一个念头,我一定要用尽一切的方法来护持燃灯佛清静的莲足。于是云童一个箭步冲到烂泥地前,将身上的鹿皮脱下,铺在烂泥上,鹿皮太小,不足以覆盖整片烂泥。云童便将自己的发吉拆下,向佛跪地礼拜说:请世尊以弟子肉身为桥梁,渡此浊臭之地。于是,云童以面朝下,五体投地仆在烂泥地之中,正好覆住了整个烂泥地。此时的云童忘记了身体发肤,忘记了一切,心里只有一片空明,云童当下证得身心圆明,随处清静,三轮体空,不动道场。

密密麻麻的人群为之震慑,原本议论纷纷的群众,忽然间鸦雀无声,四周一片寂然,只见燃灯佛眉间放光,面容肃穆地向前跨出一大步,垂手立在中央,转身面向降怨国王等诸群众,声音如狮子吼,他说:只有我能过此人之身,其余人等!佛以法眼环视全场,然后说:皆不得冒犯此人肉身!

说罢,燃灯佛安祥地踩上云童的背脊,此时大地六种震动,莲华城刹时变成了一片黄金宝色,俨然成这一座无上胜妙地,离垢清静圆。当下燃灯佛正式为云童授记:善哉善哉,善男子,汝过无量阿僧祗劫,当得佛号释迦牟尼、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汝后成佛,当于五浊恶世,击无上法鼓,利一切众生,度诸天人,不以为难,必如我也。

这时天雨曼陀罗华,莲华城内百花绽放,国王、王公贵人和满城百姓都充满了法喜,天龙八部、诸天护法也齐声为他赞叹欢唱。

此时,云童赤着身子顶礼佛足,燃灯佛为他披上了一袭紫金袈裟,然后就回头出城去了。

云童就是后来娑婆世界的本师释迦牟尼佛,青衣少女就是后来悉达多太子的妻子耶输陀罗。

}

净空法师 于 佛历三〇二二年、西历1995年 讲于 新加坡 

请掀开经本第二百四十七面,倒数第四行,请看小注第三段:

【真如者,无可遣,名真。亦无可立,名如。实相者,虽无相,而亦无不相也。所以结之曰,故名如来。名者,假名也。】

这是解释经文“如来者”这一句的含义。

“真如”。尤其是《般若经》中,自始至终教我们“离相”,离到无可离了,这个地方“遣”就是“离”。“无可离”那就是真的,“能够离”的都是假的,都不是真的。

“能离之心”是假的,“所离之相”也是假的。

“能离、所离”都是假的,到“离无可离”那就是真的,真性是这样显现出来的。

佛门里面讲“明心见性”,“性”是怎么见到的?一直到“离无可离”的时候,“真心”就现前了,那就是真的。“真性”里面也没有“一法可离”,为什么?如果建立“一法”,这“一法”是虚妄的。你能够建,当然你就能够离,能够离的那就不是真的。

所以“从无可离”,我们叫它做“真”,也无可建立,我们叫它做“如”,这是“真如”两个字的含义。

什么叫“实相”?“实相”就是事实真相。

事实的真相是什么?凡是讲到“相”,我们一定要联想到它有“体”、它有“作用”。“体、相、用”,说一个里面就包含这三个,“体、相、用”。“体”是空寂的,“无相”。“体”是空寂的,所以说是“无相”。可是它的“作用”,“作用”有“相”,“作用”不是没有“相”

我们现在“六根”接触外面境界,森罗万象,你不能说它没有相,所以叫做“无不相”。

“无相、无不相”,这一句里面诸位一定要懂得,说“无相”是从“体”上讲,说“无不相”,“无不相”就是“有相”,是从“相”上说的,从“作用”上说的。相虽然是假的,但是它有,有这么一回事情。虽有,它不是真实的,为什么?刹那生灭,了不可得;但是它有。

世尊在经文将要结束的时候,说出“故名如来”,这是“如来”的意思,在这里又有一番说明。佛是用种种不同的讲法,让我们体会这个义理既深、又广、又极其微细。

“故名。”“名”是假名,也不能执着这个名,如果执着名,我们又错了。在《金刚经》里面,“即非是名”这个句子我们读得很多,用意就在此地。

没有“来”、没有“去”,为什么见到“来”、见到“去”?

【念佛人往生,须知弥陀来接,而初未尝来也。往生西方,而亦未尝去也。虽未尝来去,亦何妨现来现去。】

这在我们修净土的人,尤其是要发心将来希望往生到极乐世界,这个问题要清楚。没有问题当然最好,心很清净;如果有了这个问题,这个问题要不是彻底解决,这个疑问会产生障碍。严重的,障碍我们这一生不能往生,那个问题真的就大了;浅一点的,怕因为这个疑问,将来生到西方边地去了。

实在讲,能生“边地”也算不错,不过就是耽误五百年不能见佛闻法而已。实际上西方世界讲的五百年,是我们人间的五百年,因为西方世界没有年月日,是我们人间五百年来算的。既然有这么一个问题,我们要搞清楚,我们往生,阿弥陀佛来迎接,这是真的。无论是三辈九品,下下品往生佛也来接引,还是来接。佛来了没有?在我们看,佛真来了,真的现在我们面前。

有一些人临终见佛,佛从天上下降,从云端里面下降,看得很清楚很明白,佛真的来了,来接引他,来带他,他跟他去;大家也看到佛真的往西方那边去,这个在相上“有来有去”。

可是你要懂得,在理上讲,佛没有来,也没有去。没有“来”、没有“去”,为什么见到“来”、见到“去”?实在讲就跟我们看电视那个画面一样,你来接画面上看到他来了,也看到他去了,始终没有离开那个方框框。这桩事情,就是众生与佛感应道交,它的真相就是《楞严经》上所说的“当处出生,当处灭尽”。如果用现代的话来说,现代科学家所讲的,佛是从另一个维次的空间,转变成我们现在的三维次空间、四维次空间,我们见到了,这个相见到了;他把往生这个人带去之后,又转变另一个维次的空间,我们见不到了,消失了。这个说法是现代科学家的讲法,不同的空间,这是事实,确有其事。

我们晓得,宇宙之间不同空间的维次,应当是无限度的,不只是三维空间、四维空间,现在科学家已经证实,有“十一维次的空间”。可是我们从理论上来推想,不止,应当是无量无边。

这个“空间”怎么变现的?是众生妄想、分别、执着变现出来的。如果离开一切妄想、分别、执着,那个“空间”,我们佛法里面叫“一真法界”。那是真实的,就是一丝毫没有改变,从“真如本性”里面显现出来的,没有改变过

改变,谁去改变?“唯识所变”,所以是“识变”的。“识”,每一个众生不一样。因此,每一个众生生活的时空也不应该是一样的,这个在理上才能讲得通,事上一定是这个样子的。

所以这里文上说:“而初未尝来也。”佛来接,佛有没有来?佛没有来。“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是众生在这个时候,心里面起了感应,他要往生。

我们念佛,为什么佛不来?临命终人念佛,佛为什么来了?

这个道理很简单,我们现在念佛,嘴巴里求往生,心里实在不想去;如果是阿弥陀佛现前,吓死了,那还得了!所以佛不来,这个心跟佛没有感应,只是通通消息而已,不可能有感应的

临命终的那个人,他求生的意念非常恳切,他真要去,他这个世间活了这么多年,看得不耐烦,真的放下了,不想再多住,这个心跟佛的心就能感应到佛现前。由此可知,真的是感应道交,丝毫不爽。

众生有感,佛就有应,佛在哪里应?就在他面前应。像我们看电视一样,电视机摆在面前频道一拨,画面就现前。所以缘具足了,佛就现身,是这么回事情。

佛接引他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了,实在讲也未尝“去”,刚才讲了,只是一个空间的转变,空间的转变实在说是念头的转变。我们这个念头,“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头转变了;这个念头是非常的强烈,让这个境界立刻就转换。所以虽然“不来不去”,事实上就是“不来不去”,但是我们看到这个现象,表面上这个现象,说他“来去”也没有说错。只要你真正明白事实真相,佛现相了,来了;佛相消失了,走了。我们也能够这样说。所以,“亦何妨现来现去”。

佛“能现”,我们每一个众生都“能现”,“能现”不是佛的专利,所有一切众生个个都“能现”,不过众生所现的不自在

怎么晓得一切众生都会现?我们从一个例子上能够体会到,凡夫之人你睡觉会作梦,不但晚上睡觉会作梦,你要是疲倦了,在那里打个瞌睡都会作梦。你要晓得,梦就是另一个不同的时空,可见得那个境界真的是自己所变现的。

我们作梦自己做不了主,不想做它也得要做,不想做恶梦是偏偏要做恶梦,做不了主宰,这就是“业障”,我们有“业障”

诸佛菩萨没有业障,所以他现身自在,应以什么身得度他就现什么身,他很自在。我们是被业障障碍了“自性”,也现,现得不自在,不是不现。这些理事如果我们多去想想,细心去思惟经里面的要义,多少也能够体会到一些。

【何以故,不来不去者,理体也。】

从“真如本性”,从“理”上、从“体”上说,确实没有“来去”,我们的“真心本性”、法身遍一切处,尽虚空遍法界,哪有“来去”?!

【有来有去者,事相也。】

说“有来有去”,是从事上、从相上讲的。但是要知道,“理事不二”,“理”跟“事”是一不是二,“性相圆融”。

凡夫之人,所谓迷惑颠倒,他是把“理”跟“事”分开了,“性”跟“相”也分开了,不知道“理事”、“性相”是一不是二,于是他在一切法里头他“圆”不过来,生起妄想、分别、执着,它还是会变,但是愈变那个境界愈差,愈变那个境界他愈感觉到苦

三界六道的苦境界从哪里来的?就是自己变现出来的。这是我们不可以不知道的。如果觉悟了,明白这个道理了,他变的境界就很自在,他能够得到乐的受用

所以明了的人得乐,迷惑的人受苦,境界给人苦乐的感受不相同。

【理事不二,性相圆融,本无碍也。此等事实真相,今人谓之不同因次之空间转变然也,何去来之有哉。】

这是我刚才讲的,现代的科学家他们晓得这些现象,确确实实是不同维次的时空的转变。明白这个道理,才晓得确实“不来不去”,就像我们看电视收这个频道一样。我们频道拨对了,这个画面现前,不能说它“来”;我们把频道关掉,没有了,也不能说它“去”,真的是“不来不去”。

【即是来去要在不来不去上体认。】

这是教给我们如何在“相”上见“性”,如何在“事”上见“性”,你要会了,就是宗门所谓“头头是道,左右逢源”,那就真的得自在了,真的开智慧了。

这是举一个例子,要我们从“来去”,“来去”是“相”,现象,“不来不去”是“理体”,我们从“相”上去体会“性体”,这样修法会开悟,这是开悟的一个方法、一个门径。

【不来不去,这是理、是性,即在来去中做出。】

“性”虽然是“空寂”,但是它不是死的,它是活活泼泼。

活活泼泼的“性体”,从哪里表现?从“事相”上表现。由此可知,有“体”、有“用”,这个就对了。

【此是念佛求生之要诀。得此要诀,决定往生,决定见佛。】

特别说给我们念佛人听的,教导我们念佛人,平常要用这个功夫:要在现相当中体会“性体”,要把“性体”活活泼泼应用在日常生活当中,这个生活有乐趣

我们一般人常讲,这个生活有价值、有意义。有价值、有意义就是讲的幸福、快乐、美满。如果生活没有价值、没有意义,那个如果讲幸福、快乐、美满,那是假的不是真的。像这些地方,我们都应当要细心去体会。

修性宗的,这是重要的“观行”,用功的原则,念佛人也一样用得上。具体而言,我们前面说过多次,如果实在不会用,就念这一句阿弥陀佛就行。虽然你还搞不清楚,古人常讲,你老实念这一句阿弥陀佛,叫“暗合道妙”;虽然没清楚,确确实实合乎这个原理原则,没有违背这个原理原则,这是念佛法门不可思议之处,念佛法门第一殊胜之处。

为什么觉悟的人心平静,我们的心不平静?

【性相一如,法界平等。一切对待之相,不能离绝待之性而别有。】

佛菩萨、觉悟的人、开智慧的人,为什么他们的心那样的平静?我们凡夫的心有很大的起伏,这个起伏就是妄想、分别、执着,像波浪一样有起伏;可是觉悟的人,真有功夫、真有学问的人,他这个心的起伏就小了。诸佛菩萨,像本经里面讲的法身大士,他们的心是平的,几几乎乎看不到有起伏,水平!他那个心平。虽然没有达到究竟,如何达到究竟?就如同我们看水一样,我们看海水,在没有风浪的时候,水很平、很静,但是底下它还流动。往深处走,深海里面它还是在流动,上面不动了,下面还在动。

这就像法身大士们,表面上平了,里面还有差别,一直到如来的果位,完全平了;再往深处、广处都不动,都达到清净,那叫究竟圆满觉。

我们现在先谈粗显的,“性相一如,法界平等”,他明白一个道理,十法界依正庄严都是“自性”里面变现出来的。他懂得这个道理,知道这个事实真相。

既然是“真如本性”变现出来的,一切法的“性体”无二无别,觉悟的人从“相”上见到“性”,从“事”上见到“理”,自自然然妄想、分别、执着放下了,不再打妄想,不再干这个傻事了。所以他心清净、他心平等

我们的心为什么不清净、不平等?

我们听经也听了很多,也读得很多,佛讲宇宙人生体、相、作用的大道理,我们也好像懂得,也似乎明白了,可是境界风一动,我们的心马上就起波浪。你要是不相信,你走到门口,遇到一个无缘无故的人骂你几句,你马上就生气了,你的心就动了。禁不起外面境界的诱惑,禁不起考验,为什么?实在讲,佛讲的这些理,我们听了似乎懂得,没有真正懂得。

如果真正懂得的话,你“六根”接触外面境界,你的心一定是平静的,绝对不会被外境转动。你要问为什么?

道理很简单,都在《金刚经》上,“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还有什么好动心的、动念头的?没有了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知道“一切法缘起性空,了不可得”,无论是什么境界,再大的变化,他见到如如不动,天翻地覆他看到若无其事,没事!这是真正从相上见到性,从事上见到理所以这种功夫,大乘佛法里面叫做“性定”,他不是修来的,不是修的“定”,修的“定”靠不住,这叫“自性本定”。就像《楞严经》里面所说的“首楞严大定”,它是属于“自性本定”,决定不受虚妄境界的动摇。

【绝待之性,亦未尝离对待之相而独存。】

前面一句明白了,这一句好懂了:“性”跟“相”一体,“事”跟“理”一体,决定不是两桩事情“性”不可以离开“相”而独存,正如同“相”不能离开“性”而别有,两个关系是一不是二,是一体之两面。

【是故当于日常一切对待之事相上,虽无妨随缘而行,却不可随缘而转。】

底下这几句话,是我们在生活当中修行的秘诀,如果你要会了,那你的本事可不小了,你的生活就改变了。这个改变不是小的改变,是从凡夫的生活改变成佛菩萨的生活,那得大自在

我们日常生活当中,没有一法不是“相对”的,眼所见的、耳所听的,乃至于你心里面所想的。你所想的有“能想”、有“所想”,你见的有“能见”、有“所见”,你听的有“能听”、有“所听”,全是“相对”的,全是“对待法”。

这里教给我们用功:如何能在“一切对待法”里面随缘?底下就是不变,“却不可随缘而转”,就是不变的意思;可以随缘,但是不能变,变就坏了

那个“不变”是什么不变,要懂!清净、平等心不变,这个东西不能变

我们依这个经义来讲:“相”可以随缘,“事”可以随缘,随缘里面不变“自性”,我们就成功了

实在讲,诸佛菩萨跟我们生活在一起,有什么不一样?他就是这个本事,随缘不变。

这句话,我在讲席里面把它说成四句。

“随缘不变”是教菩萨的,我们要学,我们一定要随缘。

“随缘”里面修什么?修不变。“不变”,简单的讲,不分别、不执着,学这个。

“随缘”里面学不分别、不执着、不起心、不动念,能够到不起心、不动念,那是高段的。开头下手,从不分别、不执着下手;如果能到不起心、不动念,那你是已经得到“三昧”了,你已经有相当的功夫了。这个要真干,这叫真修!这不是装模作样的,是真实功夫,这是“菩萨行”。

第二类,再来人,佛与大菩萨倒驾慈航再来的,他们是“不变随缘”,他已经不变了,所以不变随缘是倒驾慈航。佛菩萨示现在我们世间,像释迦牟尼佛当年出现在我们这个世间,他是不变随缘,不变功夫到家了。我们现在随缘里头学不变,人家是已经不变随缘了。像印光大师,我们很多人都知道的,他是西方世界大势至菩萨再来的,人家也是不变来随缘的。在中国袓师大德里面,有不少人身份暴露的,是古佛再来的,我们在《传记》里面看到,永明延寿大师是阿弥陀佛再来的;唐朝的傅大士是在家居士,弥勒菩萨再来的,示现在家人的身份;寒山、拾得是文殊、普贤菩萨再来的;丰干和尚也是阿弥陀佛再来的。这些再来的人不变随缘,再来人!

小乘阿罗汉跟辟支佛,我们叫他做“小乘”,这种人“不变不随缘”,他不到人间来,不跟你们接触,“不变不随缘”。

另外一类是我们凡夫,“随缘随着变”。

所以我把这一句说成四句,我这个讲法你们很好懂!佛菩萨、罗汉、凡夫到底什么地方不一样,你就明了。

一样穿衣、一样吃饭、一样工作,没有两样,就是“随缘不变”不一样,那个不相同。这个地方教给我们的,好!教给我们“随缘不变”,这是教“菩萨法”,我们应当要学习的。

“虽无妨随缘而行,却不可随缘而转。”这就是“随缘不变”。

人与人之间凡是有关系的不外乎四种因缘

【缘应了者,得机便了,不与纠缠。】

人与人之间,这举例子给你讲,真的是愈讲愈细。

人与人之间凡是有关系的,什么关系?见个面点头笑一笑,这也是关系,这个关系是浅的;关系深的就变成一家人,变成父子家亲眷属。

“缘”很复杂,非常复杂,数不尽,也述不尽。佛为大家讲经说法,只好把复杂的“因缘”归纳,归纳为四大类,再复杂也不外乎这四大类

“报恩”的。那你们的关系非常好,非常友好。为什么?有恩义在,来报恩的。

“报怨”的。那你们的关系会处得非常不好,冤家聚头,“不是冤家不聚头”,冤家来了。

这是“报恩”、“报怨”的。

还有两种是“讨债”、“还债”的。

总不外乎这四类。一家人在一起四种缘,亲戚朋友也是这四种缘。只是这四种缘里头有亲有疏、有近有远。

所以你在马路上走路,在外国是常有,中国人没有这个习惯。外国人遇到,不认识也跟你打个招呼,点个头,那也是缘。中国人好像没有这个习惯,不认识就是不认识,理也不理会一下,这都是“缘”。

“缘”该了的,譬如你遇到个讨债的,讨债要还他。我们现前借人家钱,当然到时候要还他,可是有些债是前世的、过去生的,我们不知道。这个钱或者是无缘无故被人拿走了,或者是被人骗去了,或者是某一种环境之下,人家强取了,我们也拿不回来了,统统有缘

就连那个小偷,把你的财物偷去了,也是缘。他为什么不偷隔壁的,偷你的?你要晓得,隔壁那个人不欠他,前世不欠他,他不会去偷他的。他来偷我的,我不学佛我不知道,学了佛才晓得,这个帐了了。他偷去算了,不必去报案,帐到这里就结了,这个好!你要真正懂得,你不懂得不行!

总而言之,不是我欠他的,就是他欠我的;我没有欠他,他偷去了,他来生欠我的。来生欠我的怎么样?也一笔勾掉,我也不要了。

那到来生我还再去偷他的吗?来生我们到极乐世界作佛,不要了!这就是说,“缘应了者,得机便了”

这举一个例子,不必再啰嗦了,从这个例子诸位就要能体会到,对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所以学佛的人很开心、很自在,这就了了。

“不与纠缠”,一纠缠就没完没了,那个麻烦才大,生生世世在纠缠,这是愚痴,这不是智慧。智慧的人一刀两断,再不搞这个麻烦事情。

结缘”特别是“结法缘”重要但不能“攀缘”

【缘应结者,亦无妨结,但不攀缘。】

“结缘。”特别是佛教菩萨,菩萨要与一切众生结法缘,你不结“法缘”,你怎么能度众生?!“缘”要结,不妨碍结,但是不要攀缘

什么叫“攀缘”?我们用最简单、很清楚的话来给诸位说:“结缘”里面有感情,就攀缘了,那个不好

结缘里面是智慧、是理智,这个对的,为什么?后头没有麻烦,没有纠缠;有个“情”在里头就有纠缠,“智”在里面没有纠缠

所以我们要鼓励学佛的同修,要与一切众生“结法缘,”把佛法介绍给他,把断恶修善的这些方法介绍给一切众生。介绍就好了,不要去扯关系,介绍就完了,这样就好,前面讲一切随缘,不要去攀缘。

这一段好!这一段真的是教给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学佛怎么样过日子、怎么样生活,非常的具体,非常有用。

佛一切的教导设施都是帮助人觉悟的

【二六时中,果能如是勤勤观照,密密勘验,心把得定,脚立得牢,不为相所缚,而泯相入体矣。】

我们看这几句,前面把方法教给我们,要认真去做。

“二六时中”就是讲不间断。

古时候的中国,用的时间单位是昼夜十二时,现在一般算命还用中国的老时辰——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算命排八字还是照这个,还是用这个。我们中国“一时”,是现在的两时,现在的“两时”是我们的一时,我们现在的时间单位叫“小时”,外国人不称“小时”,没有“小时”这个意思,我们中国人称“小时”,比我们中国原先的时辰小一倍,现在用二十四个时辰。

“二六”就是白天六时、晚上六时,昼夜不间断,功夫要这样做法,现在人用功就很困难。

你看在古时候,我们在佛经里面看到的,佛当年在世,跟释迦牟尼佛学佛的这些人,佛给他们规定,每天只睡四个小时,夜晚十点钟睡觉,两点钟就要起床,就要用功办道所以他真的可以做到不间断,睡眠的时间少,不是很长,因为睡眠是昏沉,你的功夫中断、间断了。出家人在那个时候睡眠,佛并没有限制,但是绝大多数所谓不倒单,他们不躺下来睡,打坐,睡觉也打坐,坐在那边睡,容易警觉;躺下来睡,会睡得很熟,不容易警觉

古时候用这个方法,勉励自己,希望做到功夫不间断,这是我们所谓的“苦行”。吃不会吃得很饱,当然也不会吃得很好,睡也睡不好,穿也不会穿得很暖。这种生活方式很有道理,叫你时时刻刻知道作人很苦,赶紧脱离六道轮回,他用意在此地。

你吃得太好,穿得太好,一切都很舒服,不想离开六道,这六道还不错!跟你讲西方极乐世界,摇头,我没有见到,我现在这里很不错,不想去!所以佛教弟子们过这种苦行的生活,常常提醒警觉,这真的是大智慧。

无量劫来我们在六道里打滚,苦不堪言!诸位要细细想想就知道,太苦了!能有警觉心,想出离六道轮回,这叫真正觉悟。所以佛一切的教导设施,都是帮助人觉悟的。

这是说“二六时中,果能如是勤勤观照,密密勘验”。这个“密密”是细心,很细心的去体验,就能晓得自己的功夫了。

功夫在哪里做?就在日常生活当中,就是刚才讲的“随缘不变”,在一切随缘里面去学不变

在境缘当中,应当了的,要赶快了;应当结的,可以结。

结,不能攀缘,结缘里面不能有感情,有感情就是攀缘。

结缘最好是结法缘。善、恶缘都不好,恶缘更不能结,结了恶缘将来冤冤相报,结了善缘将来要报恩。总而言之,报恩、报怨都脱离不了六道轮回,你还是在搞六道轮回。

结什么缘好?结法缘好。法缘就是劝人念佛,劝人求生净土,这个缘好!我们自己希望往生到极乐世界去,如其我一个人去,为什么我不多劝一些人、多带一些人去?到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看到你带一大批人来,这个很高兴,这不是一个人,这么多人跟你一道来,这个很有意义。所以是多结“法缘”。

“勤勤观照,密密勘验。”都是讲前面的功夫。

“心把得定,脚立得牢”与学佛能不能成就关系很大

底下两句话很要紧!我们功夫能不能成就、我们念佛能不能“得一心”、能不能“功夫成片”,这两句话关系很大——“心要把得定,脚立得牢”。

“心把得定”:我们在境界里面绝对不会被外境动摇,我们的心始终就一个方向、一个目标,念佛求生净土,不会为世缘动了心。

“脚立得牢”:是讲我们的身体,我们身体随缘,不会随缘所转,不会为境界所转,也就是我们持戒要清净,戒律清净就是脚跟站得牢,一切如法,如理如法

“心把得定”,心地清净,不为相转,身心都不会为外面境界所动,正是本经末后,世尊教给须菩提尊者,“不取于相,如如不动”

“不取于相”——“脚立得牢”,“如如不动”——“心把得定”,这样就能成功。泯相入体,要用在净土宗来说,你就容易得“一心不乱”,你能够这个修法,你就能得“一心不乱”。

【此是学人第一着功夫,便是随顺真如,便是直指向上。】

这里头三句,第一句是泛说,无论你是学哪一个宗派、哪一个法门,你能够运用这个原则、原理,这是第一等的功夫。“随顺真如”是性宗常讲的,这就是“随顺真如”。“直指向上”是禅宗里头所讲的,这种修法就是宗门里面“向上一着”,讲的就是这个。

由此可知,我们念佛用得上,我们在方法上、形式上,跟宗门教下不一样,但是在精神上,在原理、原则上完全相同,这是我们应当要明了的。

你果然懂得这个道理、懂得这个方法,而且这个理论与方法,你都可以把它用在日常生活当中,把它用在你工作上,对人对事对物你统统都会用了。

【则任他万相纷乘,自不为其所动。】

这个社会怎么样的复杂,人事甚至于怎么样的混乱,你也不乱、你也不杂,你不为其所动。

【以上皆是从诸法空相起修之方便。】

《金刚般若》到最后,结归在“诸法空相”。这是说出“诸法空相”的修法。

【有缘人随修行之,大有受用。】

哪些是“有缘”?我们都是有缘的。

你今天读到这个经、听到这个经,这就是“有缘”,没有缘的听不到。

我们在此地讲经,我们的录相带、录音带流通出去了,将来能够听到磁带也都是有缘的,有缘!你要真听懂了,听明白了,肯照这个样子去做,那就恭喜你,你一定得大受用,你可以改变你的生活,你能够改变你的工作。这个改变不是在形式上的改变,不是叫你在工作上改行,不是的!你还照样生活、还照样工作,改变是你在生活工作里面得乐,你不会得苦,这就是大受用。

再看底下这一段,“约尘界明离一多”:

经【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于意云何,是微尘众,宁为多不?】

“尘”是最小的,是“物质”里头最小的。“界”是世界,是“物相”里面最大的。

《金刚经》上讲的这个,现代科学研究的重心也是这个。他研究大的,在那里探讨、观察,在探讨研究太空,无量无边的太空,现在科学家在探讨。虚空、太空有没有边际,边际在什么地方,这是讲大的。小的研究“微尘”,佛法叫“微尘”,他们在研究原子、电子、基本粒子,现在最新的量子,这是最小的

佛在这一段,就是把一个最大、最小的,来告诉我们如何在观念里面,把一多、大小,这都是相对的,这个东西从哪里来的?还是从妄想、分别、执着里面来的,不是真的,也要把它舍掉。

科学家说的“基本粒子的聚集”与佛经里“一合相”

【此明众缘聚散无常之义】

经文的真正意思在这个地方,这个意思现在科学家懂得。宇宙一切万法从哪里来的?都是从最小的“基本粒子”聚集而变现出来的。科学里面所谓是方程式,它的组合,组合排列不相同,所以变成原子原子的组织排列又不相同,这样变成分子;由分子变现出动物、植物、矿物一切万物,这是把“物质”的根源找到了

其实说到最小的,今天讲到“量子”,讲到基本粒子,有许多科学家也观察到了,实在讲这个东西就是“波动的现象”,科学家承认,他们讲“基本粒子”,或者讲“波动”,意思都相同。“基本粒子”就是“波动”,“波动”就是他们观察当中所谓的“基本粒子”。

认识这个事实,那就是《金刚经》后面讲的“一合相”(“合”是组合),同样一个东西,组合不相同,变成种种复杂的现象。“相”有没有?“相”没有。

“相”,实在讲就是这个“基本粒子”的聚散,聚集起来,有了,“相”现前了;散开来,没有了。“聚散无常”。所以“相”是假相不是真相,“相”是幻有不是真有。这是事实,一定要晓得。这是说“众缘聚散无常之义”。

先说把这个世界碾碎,这正是科学家用分裂的方法,最小的物质,一粒微尘,把它分开来,分成小的,然后再分,才发现原子、电子、基本粒子,愈分愈细才发现到,这是“碎”,用这个方法。“合”是组合。这个“基本粒子”组合,那就变成世界。所以这两个字意思很深很深,我们现在讲分解,“碎”就是分解,“合”是组合。

【因其可碎可合,足证微尘世界之相,皆是缘生,当体即空。】

世界怎么来的?微尘组合的。它可以组合,它可以分解。

所以从基本的“物质”上来观察,现在在一般上说,过去认为“物质”最小的是原子,原子不能再分了;以后科学再进步,技术再进步,把原子也给它分裂,这是大家都晓得,把它分作中子、质子。以后认为中子、质子不能再分了。

现在中子、质子又可以分,它里面还是三个最小的东西,现在科学名词叫“夸克”,组合的。

夸克将来还能不能再分?科学家现在在一般观念上讲,应该还可以,但是现在我们还没有这个技术,看看将来技术再进步,大概还可以分。所以才晓得“一切法缘生”,“因缘生法”。

了解“一切法缘生”事实真相就不会执着妄想了

“缘生之法”没有“自性”,没有“自性”是没有“自体”,所以是“当体即空,了不可得”。这是说宇宙的现象,所有动物、植物、矿物,小到微尘,大到太虚空,都是“因缘生法”,都是“当体即空,了不可得”。

所以,哪一样东西是自己的?!你要能了解事实真相,你还会执着吗?你还会打妄想“这是我的,那个东西我要占有它”?那个念头就没有了。这统统叫妄想、妄念,绝非事实。

说老实话,身体都不是自己的,身体也是这些基本物质组合而成的,“缘聚”身体就在,“缘散”身体就没有了,哪里是真的?

连这个身都不可得,《金刚经》前面讲,不但“身不可得”,“心也不可得”,心也没有。这是我们讲得更抽象,因为“心”不是“色法”、不是“物质”,“心”是“精神”这一部分,也是“缘生”的。“八识五十一心所”都是“缘生”的。这才了解原来身心万物都不可得,都是“缘聚缘散”的假相而已。

佛法走到最后“真如本性”是我们自己;科学走到最后是一场空

【而法性中,本无此物。】

“法性”是真的。“真如本性”那是我们自己。

佛法归根究底就是找到自己。这个跟科学不一样。

科学在那里探索,到后来没有结论,科学走到最后一场空。

我们佛法走到最后,有个真正的自己——“真如本性”,这个东西不生不灭,禅宗所谓“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本来面目”里面没有这些东西,“本无此物”。

诸佛如来开了一个方便法门——带业往生,不断也能出去

【故虽不断灭,而不可执着也。】

这些幻相,前面说过,我们觉悟的人、修行的人,应当是任他“万相纷纭,自不为其所动”就行了。这就是我们生活、处事待人接物的态度。诸佛菩萨如是,我们今天学佛、学菩萨亦如是。

所以,一切万相需不需要断?不需要。为什么?假的,“当体即空”,你要断它干什么?!你有个“断”的念头,错了!不理会它,不执着它,它就没有了,就不相干。

要紧的,决定不能执着。能不执着,“四相”就破了,“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就破了。

只要有丝毫的执着,谁执着?“我”,就有“我相”,有丝毫的执着都不行。诸位一定要记住,有“四相”就是六道凡夫,有“四相”就出不了六道轮回。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着了相决定不能成就

“相”不容易断,说老实话,讲是讲得容易,你断断看,“我要断”,“我”还在,我想断,还在。起心动念它在,不起心不动念它还在,这才知道难!

因为难,诸佛如来大慈大悲,给我们开了一个方便法门,教我们带业往生,不断也能出去。

可是诸位要记住:不断也能出离六道轮回,只有这一条路。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这就跟中奖一样,你中了特奖,只有这一条路才走得通,你怎么刚刚好碰上,这不容易!真的比中特奖还要困难。

我们今天中了特奖,自己不晓得,那是糊涂,那才叫真可惜!这就是中了特奖,不去对奖,多可惜,太可惜了!我们今天中了特奖,念佛往生就对奖了,到西方极乐世界就对奖了。这个要晓得。

所以最要紧的是不执着,知道事实真相,于一切法都不执着;不但不执着,连分别都不要。一心一意抓住,念阿弥陀佛,一句弥陀念到底。

【当知世界微尘,大小虽殊,无实则一。】

“大”是世界、太空;“小”,我们今天讲量子,量子力学是现在讲的最小的。大小不一样,但是都是假的,都是“空”的

大世界“缘生性空”;小,小到微尘,小到中子、质子、原子,也是“缘生性空”。“无实则一”,“无实”就是“空”、“性空”,“体性空”这是“一”。

“放下”的好处太多,“开真实智慧”得大受用

【世尊说此,是欲人彻底了解世间所有。】

了解这个干什么?叫你放下,叫你不要苦苦的去执着。佛讲经说法目的在此地。

【大至世界,小至微尘,莫非虚妄,当体即空。】

讲到世界,讲到微尘,这里面所有一切万事万物都包括在其中,这个要知道,要晓得“当体即空”,要晓得统统都是“虚妄”。《金刚经》经文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后面偈颂里告诉我们:“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这是真的,一点都不假。

后面“梦幻泡影”四句偈,是整个《金刚般若》的总结,你要常常念着、常常想着,你自然就会放下,就会看破;放下,烦恼就轻,智慧就长

“放下”的好处太多,开真实智慧,那真是得大受用。

温哥华陈老居士刻了一个印章,就是这四句偈。我们现在把印章放大,印在背心上,我看到很多人穿着,好!时时刻刻提醒自己,这是好事情。

【不可执着,不必贪恋。】

诸佛菩萨真的是苦口婆心的劝我们,不要执着、不要贪恋。

释迦牟尼佛出生在帝王之家,把现成的富贵统统放下

佛教给我们,诸位要晓得,他做到了;他要是没有做到,教给我们,我们会不相信

释迦牟尼佛出生在帝王之家,世间人要求富贵,他是现成的,富贵现成得来的统统舍弃掉,统统放下。

他要不出家,可以继承王位;王位不要了,荣耀不要了,地位不要了,权力不要了。

出了家,富贵也不要了,他真放得下,真没有贪恋。

出家之后,三衣一钵,每天到外面去乞食,做给我们看,他的生活乐不乐?非常快乐,非常自在;我们世间人看到苦,那个生活是大自在,身心没有丝毫压力。

我们看现在这个世间富贵人,他得富贵,享受富贵;你仔细去观察,他付出多大的代价!我看到有一些同修经商,不错!赚钱是不少,太辛苦了!如果这样辛苦,我宁愿不要,这是真的。为什么?得不偿失

一定要把事实真相看清楚,然后听到佛这个话,我们自然会点头,会肯定,不再执着,不再贪恋。

“放下”就与事实真相相应就能得三种真实利益

【一切放下,方于实相相应。】

“实相”是事实真相相应。

事实真相相应,你过的生活是真实的生活。正是《无量寿经》上讲的“三种真实”:

“真实之际”就是说的“实相”相应;

“真实慧”,真实的智慧;

“真实之利”,我们凡夫讲利益,佛告诉你那才是真实的利益。

【迷人长劫之中,唯造惑业苦耳。】

反过来看,没有觉悟的人不了解宇宙人生真相的人,他们过的生活,无论是富贵,无论是贫贱,总而言之,他们过的生活是迷惑、造业、受报,他们的日子是六道轮回的日子

佛菩萨过的日子,是“一真法界”的日子,那怎么会相同?!完全不相同佛菩萨那种生活之乐,凡夫不知道。凡夫能看得出来的,那不是普通人,那真正是有学问、有修养,身心清净,观察到佛菩萨这个生活自在、快乐。

过去我出家受戒的时候,我的得戒和尚道源老法师,在戒坛里面他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我记得我过去好像也曾经说过,这个事情是真的,不是假的,就出现在他们的家乡。

他是江苏苏北人,那个时候他还很年轻,在当小和尚。家乡有这么一个新闻,奇怪的事情。有一个要饭的乞丐,这个乞丐的儿子以后发了财,在这个地方经商很成功。他的老爸爸在外面要饭当乞丐,人家看都看不过,亲戚朋友都责备他、骂他:你不孝,你不是没有,你家里这么富有,怎么可以叫你的父亲到外面去要饭?他也是有口难言,他父亲甘心情愿的,但是为了自己面子,派了很多人到处去找,好不容易把老先生请回来了。

请回来之后,给他换了新衣服,不让他出门了,在家里养尊处优,过一个好的生活。大概住不到一个月,老先生看到防范的人比较松了,他又偷偷的跑掉,又去要饭了。

后来有人问他:你为什么不在家里享福?他说:家里面有什么福享?我这个生活才真享福!每天没有事,游山玩水,走到哪里吃到哪里,走到哪里住到哪里,身上一文也没有。那个社会动乱,到处都是土匪,土匪不会抢乞丐,所以他的天下太平,他的天下没事。这个人了不起,不是普通人,他会找他自己的乐趣,过他自由自在的生活。不是真正看得破、放得下,有智慧的人,他不做这个事情

老法师告诉我们,讲这一桩事情,也给我们很大的启示。这个人并没有学佛,他有这个智慧,他要过他自由自在的生活,他不愿意受约束,摆脱繁杂的社会,他连家庭都统统放下了。在我们想象,他这个人这一生没有学佛,过去生中一定是学佛的,一定有很深厚的善根;否则的话,他怎么会想到过这种生活方式?!这是真实自在、快乐、幸福、美满,我们世间人怎么看得到?

他快乐在哪里?身心没有挂碍,没有一丝毫忧虑,没有一点烦恼,没有一点牵挂,这个才叫真正了不起,世间人不能跟他相比的。世间人迷在长劫之中,干的是惑业苦,迷惑、造业、受果报。

我们看这个经文,确确实实如果不细说,这个经文很难看得出来它里面有这么深的意思,真的是深广精微。

现在科学家新发现的是佛三千年前就说出来的

再看底下一段,世尊叫着须菩提,问他这一句,当然尊者要答复,下面是尊者答复的话。

世尊问,把这个世界碾碎为微尘,不要说是大千世界,一个世界就不得了,那个数字他没有办法计算,何况是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甚多,世尊”。

经【何以故?若是微尘众实有者,佛则不说是微尘众。】

须菩提尊者很聪明,佛这一问,他就晓得佛的问意所在,这个非常重要!如果问意在哪里都不晓得,你怎么答复?!这就懂得佛的意思。

“是微尘众,宁为多不”,着重在这个“众”字,众多的意思。

【微尘是集合之幻相,并非实有。】

这个意思刚才说过,小虽然很小,小到很不容易发现,现在科学这个发现也相当不容易,是因为现代技术进步,特别是光学,比过去二、三十年进步太多太多了,利用这些先进的科学仪器才发现。

依照这个发现理论来推测,如果我们科技再进步,可能还会有新的发现。佛经里面讲的“微尘”,“极微之微”,讲的“邻虚尘”,“邻虚尘”佛就说不能再分了,跟虚空做邻居,佛还是用这个“尘”。今天已经观察到“波动”,跟“邻虚”这个意思就有一点靠近

佛告诉我们,“物质”是怎么发生的?是从“一念不觉,而有无明”。“无明”就是波动的现象,“无明”是个动相。所以法相经论里头说,“无明不觉生三细”,这是“三细相”。

“三细相”,第一个是“业相”。“业相”要用现代话来说,极其微弱的波动。

从“业相”再变成“转相”转还是一个波动,不过波动的幅度比“业相”要大。

从“转相”就变成“境界相”“境界相”就是“物质”,就可能变成现在所谓的基本粒子,这个东西是这么发生的

为什么“波动”会变成“物质”?

如果在佛经理论上讲:为什么“波动”会变成“物质”?佛教给我们一个原理、教给我们一个理论的基础——“唯识所变”

“识”是什么?分别,执着。这个物体,执着变现出来的,它本来没有,是“分别、执着”变现出来的。“分别”就是波动;“执着”,把这个波变成了“物质”

我们用现代科学的观察,再看到佛在经上给我们讲的,你合起来看,容易明白多了。这是现代的物理学,佛经上全都有。佛在三千前说的,没有这些科学仪器,居然所说的是最进步的科技才发现

我们相信佛的“五眼圆明”,佛的眼睛比你现在什么样高级的光学还要锐利,他看得很清楚。

现在科学家还没有看到“转相”,还没有看到“业相”,顶多只看到“现相”而已,看到这个东西;佛给我们讲的,的确非常之微细所以要晓得,这个东西是“缘生”的,“缘生”的没有“自性”。

离开“妄想、执着”,我们本能的智慧能力能恢复到与佛一样

【当体即空,了不可得。】

“不可得”,当然就不要再分别,更不需去执着。

离开一切分别、执着,给诸位说,这个“真相”你就见到了。你为什么会见到?“自性般若”。这个高度的智慧、圆满的能力,佛是“五眼圆明”,他见到了。

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五眼”,我们每一个人都具足圆满的“般若智慧”。

我们今天的智慧没有了、能力没有了,怎么没有的?佛告诉我们,《华严经》上讲的,“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佛这是一句话把我们的病根说穿了。我们的病根就是“妄想、执着”。

诸位要晓得,“妄想”就是“分别”。离开“妄想、执着”,我们本能的智慧能力都恢复,佛能见到,我们也能见到。

佛告诉我们,“妄想、执着”离一分,你的智慧能力就透一分;“妄想、执着”离两分,你的智慧能力就得两分,就恢复两分。是不是真的?真的。《金刚经》上就是这么说的。

圆教初住菩萨破一品无明,也就是“妄想、执着”放下一分,他的智慧德能恢复一分;二住菩萨放下两分,他就得两分;到等觉菩萨四十一品无明统统都放下了,他得到的智慧德能是圆满的。

这个“得”也是很勉强说的,他本能恢复,哪来的“得”?“得”是从前没有,你才可以说“得”,他本来有的。所以“得”也是不得已勉强说的。

不能执着真的“有得”,不能执着真的“有智”;《心经》上最后告诉我们真话,“无智亦无得”,那个“智”圆满的,那个“德能”圆满的。

圆满的智慧、德能不是得来的,是“自性”本来有的,现在恢复而已。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释迦牟尼法门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