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如何克服对长跑的恐惧增加掌控感吗?

前几天在知乎上看到一个问题:《乘风破浪的姐姐》中,为什么对蓝盈莹无感?赢得高赞的回答很有意思:因为她寡淡乏味无悬念。因为她不会做任何让人感到A 爆了、好飒的事。因为她就像个三好学生。

这种态度,像极了我们给大多数品牌发的好人卡。你很努力,你很好,但我就是无感!

那我们喜欢什么样的人事物?看看下面这几个人或品牌,凭第一反应给出答案。

我们的选择大概率相同。正所谓让人无感的东西各有各的缺点;而自带魔力的品牌,都有相似点。他们到底做对了什么?

为什么浪姐们火出了天际?姐姐们有一个共同特质:站到了传统价值观的对立面。例如无惧年龄 VS 少女感;直率 VS 婉约、野心 VS 圣母心、豪横vs贤惠乖巧、高智商 VS 傻白甜等等。

回想一下,苹果刚刚兴起的时候,也是这样立场鲜明:要么支持我们,加入封闭的ios生态系统;要么反对我们,选择其它。

差异化本质就意味着对抗。强烈的认知对比,可以帮助用户快速决策。

例如近年来快速崛起的国产品牌,仅仅是靠私域流量、电商直播?仅是抓住了消费升级的浪潮吗?

这一波“消费升级”已有6、7年。在买遍全球后,在比遍全网后,消费者们不再依靠价格高低来判断东西好坏。简单地说,消费者们更懂产品了。

HFP、完美日记、玉泽等国产品牌,正是顺应了趋势,打破了国际大牌不合理的昂贵价格。

简爱、钟薛高、本宫欢喜等品牌,则选择了和“复杂的食品添加剂”为敌,在消费者心智中建立信任状。

要获得认同,必须鲜明地亮出差异化主张,驱动人们做出选择。

出于一致性原理,当一个人行动后,会从心态上说服自己更认同。他们不仅会热烈地赞美其优点,还会让缺点变成一个特点。

例如他们会认为去城郊的山姆会员店不是麻烦,而是一次惊喜探索;哈雷摩托的噪声不是刺耳,而是狂野和**;选完美日记不是图便宜,而是高品质的国货之光。

选择阵营——激活情感——重复选择,这就是养成一个品牌粉丝的三步曲。

雷军就曾说过,小米大概也就10多万粉丝,但他们帮我卖了一千多万部手机。

相比而言,流量算个屁。

一个重要方法是,从文化趋势、消费者结构变化中寻找答案。基本上,每个“不”背后,都藏着有意义的社会议题。

1、大量不合理却长期存在的常规

它们可能来自于文化习俗、网络舆论,来自于我们的熟人,例如长辈、邻居、同学,有时甚至来自于我们最亲密的家人和伴侣。

《欲望都市》女主Cynthia Nixon参演的这条短片《Be A Lady They Said》,把女性从小被灌输的教条,**地摆出来。

“不要太胖,不要太瘦。要守贞,要纯洁;要性感,要无辜。你太努力了,你看起来有点过头了……” 它让我们看到,这些互相矛盾的外在要求有多荒谬可笑。

2、不公平、非理性偏见等客观阻力

为避免“妈味说教”,安德玛邀请超模吉赛尔·邦辰做了一次直播健身。直播中,键盘侠们在弹幕里狂喷:她根本没什么了不起;她太老了;她只是个超模,凭什么代言运动品牌……但吉赛尔不为所动,始终专注于锻炼中。一切外界评价,只是评了个寂寞。

同样,恶意打压、不公平竞争等复杂的外部环境,也会让消费者对品牌的政治立场日益敏感,让华为、李宁等国货品牌显得更具吸引力。

3、不方便或者不能表达的需求

全联超市发现了年轻用户们的心结——他们害怕被看成一个省钱、抠门的人。所以全联推出了全联经济美学的campaign,帮助年轻人把省钱变成一种生活智慧、一种时尚态度,从而赢得社会认可。

消费者有各种不便或者不能表达的心声。这时候如果有品牌帮助他们发声,很容易激起共鸣。

4、不曾意识到的不便、不爽等

大量视而不见的痛点,正是帮助品牌发现机会的闪光弹。

例如初创时期的zipcar(汽车分时租赁鼻祖品牌),捕捉到美国人普遍的汽车情结,对车爱得深沉。但他们为什么热爱?深挖下去,原来因为拥有汽车让他们体验到自由。

针对这样的心态,zipcar决定对使用汽车的诸多不便、不自由展开宣传。它在广告中赫然写道:“一年350个小时用来**,420个小时用来找车位。究竟哪里出了毛病?” 又狠又准直击痛点。

综上,塑造品牌认同感,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是:

第一步,发现每个“不”背后的敌人,例如不合常理却长期存在的社会规条;不公平现象等。

第二步,帮助消费者表达心声,获得认可和支持。

运用这个工具,不妨思考一个问题:老龄化的中国,为什么没有一个成功的步入老年手机品牌?

中国手机品牌众多,甚至有专门为印度、非洲等国开发的爆款手机。但为什么,从来没有一个成功的老年机?是银发族的消费力太低?是子女不会想买高价手机送给父母?好像都不是。

到淘宝一搜,你就能发现,大量的老人机就是只有基础通话功能的廉价手机。商家们认为,只要把上网等功能阉割掉,再把声音加大、字体加大就 ok 了。

本质上,他们把老人当废物。但实际上,老人也有和这个社会保持同步的强烈愿望。发现了这种不合理的常规后,写文案就变得很简单了。

你可以直接挑战不合理的常规:

指出操作系统对老年人的不友好:

或帮助他们表达不便说出口的话:

相比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文化系统更新更缓慢。在错位的配速下,就产生了大量冲突的价值观。

诸如女性都应该生小孩;审美略低的理工男都有“直男癌”;大妈不是在扯丝巾就是在跳广场舞……种种刻板印象的撕扯,我将它称之为价值的断裂带。

“所有消费品都值得重做一遍”。在价值断裂带上,所有社会议题都值得颠覆一遍。保持敏锐洞察,是每个营销人的日常功课。

曾经,支付宝文案因为太过扎心翻车了。

某地产广告文案因为太过世俗翻车了:“你与丈母娘的距离只差一套房。没买房你只能叫她阿姨。”

维秘则用教科书式的失败,给翻车mark了重点。

没有哪个女生有自信穿出超模巨星的性感。所以维秘每一次出现,都是对女性的降维打击。太不爽了!那怎么办?

姜思达说:“我爱包,但年轻时买不起,怎么办?你骂它。骂它丑。”而面对支付宝、维密这样的品牌,我们抵制它。

翻车的品牌,都让消费者的“权力感”被大幅降低,自尊和自信深受打击,又不给解药。

所以带感的品牌一定是站在消费者这边,帮助他们获得正向的掌控感和自我效能感。具体怎么做呢?有两种方式。

第一种,帮助消费者实现理想自我

假如一个瘦弱的男孩希望像巨石强森那样MAN,他可以拼命健身,或者喷古龙香水、留胡须等。

第一个方法也许有效但非常慢。第二种方法,他还是一块肌肉都没有,但是他将收获即时满足的快感,接近更man的理想自我。

更关键的是,他体验到的成就感,与真正达到目标没有任何区别。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作“象征性的自我实现。”

同样,一个陷入知识焦虑的人,可能会买一大堆书,堆在那。而当他做出买书这个行为时,他已经获得了象征性的自我实现,感觉自己又进步了。 

就像有些人装了keep、得到等app却从不打开也不卸载;有些人默默收藏了熊猫文案,却很少练习或分享。 

第二种,增强自我效能感

今年,面对史上最难的毕业季,天猫发起了“我是白衬衫”的品牌运动,助力毕业生们重燃信心,获得“我能完成任务达成目标”的自我效能感。这一波宣传,赢得了众多自来水好评。

今天,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大多数人对未来信心不足,捂紧钱包紧缩消费已成为主流。这种局势下,帮助消费者重拾自尊、重建信心,将成为品牌营销的破局点之一。

带感的品牌必须拥有卓越性能,但是,仅凭好用、性价比高、方便省事等性能,无法让品牌拥有魔力。亚德里安·斯莱沃斯基曾用一个公式清晰说明:M=F×E

品牌魔力M=卓越的功能F × 强大的情感诉求

强大的情感诉求远不止3种,篇幅所限,本文仅探讨当下更适用的普世路径:

1、创造颠覆感,以对比、反差呈现差异化

大众赛道上,品牌必须像纹身一样鲜明独特,聚焦核心,驱动人们做出选择。

2、激发认同感,帮助消费者表达自我、赢得社会认可。

在价值断裂带上,所有不合理的社会议题都值得重新定义。

3、赋能掌控感,帮助他们实现理想自我。

后疫情期间,帮助消费者提升自尊自信,获得掌控感和满足感,至关重要。

}

编辑导语:对于在线教育行业来说,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是很重要的,这不仅有利于学生集中精力,汲取到更多的知识;还可以提升转化率,增强用户的粘性。接下来,让我们一起看看本文作者的详细分析。

上周四有幸和一位在线教育公司创始人交流,我问道“公司现阶段最为核心关注的问题是什么呢?“

他毫不思索地说:“转化。这不止是我们这家公司,也是整个教育行业最为关注的。”

“那流量获客呢?”我问。

他答道:“流量获取也是转化”。

一、有价值的对话,深入探索的来源

确实,每一种获客方式,底层逻辑都是“转化”。

不管是和KOL大号/渠道合作的推文(分销逻辑)、商品落地页(电商逻辑)、图文/视频信息流投放(投放逻辑)、裂变转发的海报(裂变逻辑);还是线下的传单/易拉宝(地推逻辑)或是SEO/SEM的关键词选择,这所有的逻辑,都是让从路人甲乙转化成“私域流量池潜在用户”。

让用户看到图片、文案、视频的3-5秒对产品产生兴趣,从而愿意报名了解、尝试体验,这个“拉新的过程”就是第一道转化。

而我之前一直都把“拉新”和“转化”按照流程分开来看,他的回复启发了我新的视角。

随后聊到对转化的看法,他提到了信任感、愉悦感的建立,都是转化中的重要元素。正好与我之前总结过转化最为关键的四点相互呼应——信任感、舒畅感、成就感、愉悦感。

  1. 不断拉近与用户的心理距离,增进信任感;
  2. 节奏清晰有序引导用户走完路径,提供舒畅感;
  3. 在外驱力和内驱力下完成任务,获得成就感;
  4. 给用户不断创造好的触点体验,产生愉悦感。

我说:“顺畅感也很重要。引导用户在学习路径中一步一步顺畅体验,感受到顺利无阻碍,给用户提供一种舒服顺畅感”。

他回应道:“顺畅感是我们提供给用户的,站在运营者的角度;而与用户的认知水平、身心发展程度相符合时,用户体验到的感受是什么呢?你可以再想想。”

当时没有答案,内心深深感叹这位创始人能真正站在用户角度,很快进入更本质、更深入的思考,心生佩服。

第二天早起跑步,我脑子里突然蹦出一个词-心流flow。学习者进入一种心无旁骛、极其流畅、沉浸其中的状态,就是一种最“理想”的学习状态。

用户在过程中感受不到流程和步骤,是一气呵成、不自觉沉浸学习的一种最高级别的体验感受。虽然这不一定是最佳答案,但感谢他的提问,撬动了我的深入探索挖掘。

“心流(Mental flow),在心理学中是指一种人们在专注进行某行为时所表现的心理状态。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定义心流为一种将个体注意力完全投注在某活动上的感觉;心流产生时同时会有高度的兴奋及充实感。”(维基百科)

这不正是我们在设计用户体验路径上,希望给用户创造的最高境界的体验感受吗?

处于心流状态的用户,拥有更加自主积极的用户行为,如更长的使用时长、更高的用户留存、更好的口碑传播。在低转正的体验课转化环节,除了信任感的建立,能产生或接近心流状态的用户,也会拥有更高的转化率。

三、如何给学习者创造心流的设计?

对于在线教育的设计者,用户接触的每个触点都无法直接看到、也摸不着,没有直接的温度和触达,只能靠数据反馈提供依据。

那如何在获取数据之前的前置阶段,进行友好体验的体验设计呢?

1. 从身心发展状态、认知水平、科学学习出发

需要符合用户的身心发展状态、认知水平,结合学习的痛点需求、科学学习的方法,才有可能创造出极致的体验感,促进心流状态的产生。

比如需要考虑不同年龄段学员的注意力时长(attention span)、产品使用场景(settings)、学习的交互方式(interaction)、学习内容的难度(levels)、学习的顺序(sequences)、学习的趣味激励(triggers)等等。

教研、产品、路径、技术、服务分别都在自己的板块,进行着当下最佳的设计和思考。此部分暂不展开,相信每个板块都有无数的教育者在为之努力。

当不同板块连成线时,这条长长的用户体验路径如何才能足够顺滑、流畅,以至于让体验者沉浸其中、专注投入,产生对学习的兴奋、喜悦和充实感。

用户体验路径涉及到整条学习链路,这也是教育者创造价值的魅力之所在。

2. 从学习动力、学习状态、学习能力出发

  • 我们可以在内容、交互、教学、激励机制上下功夫,提升学员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 也可以跟家长、学生交流沟通,了解学生学习环境的特点,理解学生学习所处的学习状态;
  • 还可以测评了解学生水平,将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设计融入产品,以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水平。

集合各种方式和努力,帮助学生降低阻力、增加学习动力以进入学习状态,在完成学习的过程中感觉到全神贯注的专注和投入;产生进步、受到鼓励,从而获得成就感和自我效能感,这就是学习者最愉悦的时刻—心流flow时刻。

带着这种动力进入下一个学习正向增强循环,让更多孩子可以找到学习的乐趣和自信,才更能从学习中获取学科知识的同时,进行更多的探索和钻研;实践所学的知识、获得学习的价值、不断塑造品格。

由于学习是每个学生必须要完成的使命,而且学习是要耗费能量(违背天性)的,因此要产生心流并不简单。

3. 从心流的4大特征出发

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提出使心流发生的几大特征,结合教育行业的学习者,我提炼为4点来阐述:

1)建立清楚目标,降低启动能量

让学习者建立一个清晰的学习目标,用清晰小目标启动行为,降低启动难度。就像打怪一样,每次只要打败一只“小怪兽”就完成了当次的学习任务。

完成后“多学的部分”都是超出预期的获得感,就像我每次做keep运动,都告诉自己完成一个12分钟的练习就好,而往往一旦带这个小目标启动后,都会再多练1-2个,大大增加喜悦感。

目标和成就感是相辅相成的,一旦获得了清晰目标,才有可能因“完成目标”而产生获得感和效能感。成就感的产生,总是需要目标来衡量和给予,而没有目标感的漫无目的学习,很容易找不到方向、半途而废。

此目标可以是APP帮用户提前设置好的,随后随着用户数据动态变化的,也可以是用户自己为完成一个阶段学习目标而设置的。

比如APP上每次打开后自动/主动设置的小目标-每日听3本电子书/看5个知识点视频;也可以是直播课老师设置的目标-45分钟课程的学习目标;或者提供工具让学生自己规划-学生自己设定每日阅读名著15或25分钟,并完成课后习题。

如果用户带着一个大目标而来,比如4个月后考过英语6级,有的APP可以拆分目标,每天需要背多少单词、刷多少题,自主学习;而有的则需要学习规划师依据现阶段的学习水平,辅助进行目标规划。

少数学霸用户习惯有计划地学习和安排,而更多用户没有目标感,缺乏目标的学习更容易中途放弃;而设置清晰目标,才有机会让用户体会到目标达成后的成就感。

总的原则是:如果可以,尽量帮用户提前建立好初始目标,降低学生自己设定的启动能量;将大目标拆分成清晰、可执行的小目标,为心流状态提供保障。

2)降低学习门槛、快速进入状态

如何让用户快速找到适合难度的学习内容,明确学习目标和时长的确定感,降低其进入学习状态时所需耗费的时间和脑力成本,从而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这里需要用户建立清晰目标的同时,我们能帮助其更快直接进入正题,减少用户经历不必要的步骤,促成更迅速进入核心学习状态。

而启动“目标”是不是足够明显,让用户能一眼看到或形成惯性意识-我每次来学习的小目标是“跟读5个视频”?

是不是能不用跳转很多步骤,就一秒启动学习,比如显眼的启动按键设计(悦跑圈),或者打开APP即等于学习的开启(如秒熊英语APP)。甚至如何不自觉延长用户体验时间,就都是产品同学可以尽情发挥作用的地方。

3)有立即回馈,建立确定感

用户不管完成了哪个清晰的目标,我们在过程中都能辅以可视化的进度条、倒计时、答对金币/星星奖励、打卡积分奖励、学习数据报告、判断习题正误、学习证书、勋章表彰的方式,给到短期即时反馈和奖励,让用户尽可能快地感知到自己的学习进度和进步,产生喜悦感。

让我想到得到APP上听到的“公司发奖金”的故事,很多员工在年底拿到年终奖时,并不知道为何拿了这些奖金,只会产生一个瞬间的较大喜悦,且并不会持续很久。而即时的表扬和反馈,则是产生持续正向状态的法宝。

除了APP的即时反馈,在线教育大多用户也在社群得到服务。在社群里打卡、跟读、提问等等,得到辅导老师的鼓励、评价以及群内同伴的称赞和羡慕眼光,也是很好的即时的反馈,加入了社交价值的正向加持。

学习是漫长的过程,不容易立即产生成绩提高的收获,容易有不确定的感受,失去掌控感。

而即时、显性的反馈则会让用户可以有所调整修正,不仅能更好指导后面的学习,同时也让学习者获得很多次的成就感瞬间。这些瞬间非常宝贵,像一个个接二连三的小小能源站,不断给用户注入更持续努力的动力,也让学习者拥有产生心流的助力。

4)难度和能力匹配,获得效能感

最近发展区,是稍微超出学习者能力圈层的最佳学习范围。难度和能力的差别在10%左右为佳。

不过在培养用户习惯的初始阶段,可以稍稍调低难度,降低挫败感的可能性,让学员在能力范围内的舒适区,熟悉学习产品。尤其在转化付费的体验阶段,难度的设置对体验感影响很大,因此把控学习难度变得非常关键,对转化率起着几乎决定性的作用。

第一步先保障顺利完成学习,对学习产生自信、增加学习效能感;然后再动态调整难度和时长,逐步增加适度的挑战来不断提升学生的能力,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进入沉浸式的正向增强学习闭环。

太简单的任务容易成功,但激励价值很低,即算完成了用户也几乎不会产生获得感,持续学习的动机也不会太强;而太难的学习目标,成功概率很低,用户很容易挫败,无法获得成就感,因此学习动机也很低。

这个过程是微妙的、有挑战的,尤其是在线教育,无法实时看到学生表情和状态给出指导。

最核心的原则就是:把控好学习动机和动力的大原则,再逐渐进行更精细化的设计,教育者的工作保持在最近发展区这种略有挑战的状态,也正是教育者在工作中最动人的地方。

总之,要使得用户产生心流状态,得对内容难度等级进行循序渐进的合理设计,让用户可以在学习路径上找到主动向前探索的顺畅;若产品融入了自适应的推荐路径学习方式,则更对内容标签、错因分析、难度评分、知识网络有精准的高要求。

人们在付出时,才更容易感觉到愉悦,好比“80%的人都讨厌工作,然而在工作中获得心流的人数是休闲的人数的三倍之多”。

米哈在《心流》一书中为大家说到“大家总是倾向于少工作,而拥有更多闲暇。但事实上,当人在工作学习时面对挑战、发挥技巧,会觉得快乐、强壮、有创意、满足;而在闲暇时,他们却会因无事可做技巧无用武之地,以至于觉得悲伤、软弱、迟钝、不满足。”

学习者也一样,如果可以不用学习每天玩耍,“不学无术”的状态持续久了,孩子们内心并不舒服、也不并快乐。

我们作为教育者,或者教育产品的塑造者,需要做的就是-为学员们创造拥有友好体验的产品和学习路径,促成学员在学习中有所得,找到自己,最终能不断成为完整的人(whole person)。

对于每个大人,亦是终身学习者,我们在工作中感觉到心流的时候,不正是全情投入、浑然忘我的某些瞬间吗?

正如稻盛和夫做实验取得小小进展时的欢呼雀跃,也正是由于无比专注和投入产生的心流感和成就感。

只有进入心流沉浸状态,才更容易乐在其中,不管工作或学习中获取的技能和价值感,才更能在过程中不断得到积累和提升。

愿我们在生活中、工作中、学习中都能找到动力、获得心流体验。

  1. 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心流:最佳体验心理》

若需《心流》电子版,可联系作者。

作者孔一一,教育行业连续创业者,曾任K12独角兽教育公司战略&投资,微信:Flytotheplanet,公号:aijiukaixin(“爱就开心”全拼)

本文由 @孔一一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

上周胡盈悦的情绪树洞心理直播,给大家分享了缓解焦虑情绪3个小方法

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吧~

2022过了1/4了,大家感觉怎么样?

过完年先是俄乌战争爆发,随后股市大跌,接着,全国陆续疫情开始爆发了,然后321空难。现在上海疫情严重到遮蔽了所有其他新闻……

一件一件事情叠加,每一件都是灾难性的,都对我们有一种心理的安全底线破防的感觉。

不知道你觉得最近有没有变得更加焦虑了?

上周公号(穆西卡)发布了一个SAS焦虑自测的量表,平时在心理咨询室或者心理科门诊,我们都会让来访进行自测。

大家可以每周做一次来监测一下自己的情绪状态。

有不少朋友做完回复我说:我一点也不觉得焦虑,但是那些身体的题目都中了。

焦虑是一种很正常的情绪

焦虑的人比大家想象得要多得多。

目前,全世界每14人中就有一个患焦虑症,每年治疗这种心理健康问题得成本超过420亿美元。

焦虑严重会导致抑郁、辍学、自杀。

它让我们更难集中注意力,更难坚持工作,会导致关系破裂。

但很多人不知道这一点。

大家习惯把焦虑隐藏起来,很多人认为它不重要。

那么区分和认识到什么是正常范围的焦虑,什么是焦虑症就很重要了。

要分辨焦虑,必须先了解

当我们受到外部压力刺激感到焦虑的时候,我们自主神经系统会先于我们的大脑意识作出反馈。

最直接的反应就是在非常短的时间内,我们的心跳会加速,呼吸会变浅、肾上腺素暴表,压力肌会紧张起来

测试题里的身体反应都是源自我们的自主神经系统发出的反馈。

这些身体上的生理感受和反应,它是完全不受我们的主观的思维的控制的

所以下一次当你感受到焦虑痛苦的时候,千万不要自责。

不要认为自己是一个loser,是个弱鸡,觉得自己的抗压力很弱,千万不要这样想。

这只是我们自主神经系统的一个自然的反馈机制,每个人都会自动产生且不受思维控制。

这套系统并不是一个bug,不是一个问题或者毛病。

相反,它是我们人类自我保护的机制

你的自主神经系统不能区分你正在火灾中面临生命危险,还是处于长期生活压力中。二者对它是一样的,它都得做出同样的反应。

人处在应激状态中时,也就是说当有一些外部危险刺激发生的时候,通常是肌肉紧张,心率加快,浑身处于战斗或逃跑状态。(请你脑补,大半夜你们家着火了你的反应。)

这是由古至今人类长期的反射习惯。

从我们的祖先在森林里遇到野兽开始,到我们现代在日常生活中受到刺激危险的压力的时候,我们的身体会非常快的速度起到反应保护我们。

所以你会有题目中的这些焦虑感受,都是正常的。

如果你从来感受不到焦虑,倒是要考虑你的自主神经系统是不是有什么障碍。

在疫情下,每天周围一会封闭了,一会确诊了。

外界每天充满不稳定性,夹杂着和死亡相关的恐惧信息,又战争,又空难。

目前情况下,你测出来有点轻度焦虑都是比较正常的。

如果等疫情缓解了,事情过去了。你的焦虑就能缓解,那么就不太需要担心。

如果疫情缓解了,事情过去了还是整天很焦虑啊,那么就要注意了。

2020年后来很多人陷入长时间的情绪问题,引发神经症。

所以这个自测题,建议大家可以每周自测一下(可见文末)。

如果测出来你连续1、2个月都是中度或者重度,那么你要引起重视。

现在不方便去医院,也可以找我先咨询一下,说一下目前的情况。

那么在家,大家自己可以做什么缓解焦虑情绪呢?

01 尽可能减少外界刺激

你会不会每天看朋友圈,看新闻,看小视频越看越焦虑?

还有各种不知道真假的通知,和聊天记录?

现在官方发布的新闻已经足够刺激了,减少不知道真假信息来源的刺激,是有效的方法。

比如把朋友圈的提醒关闭减少看小视频的时间,甚至减少看手机的时间

这是有效的隔绝刺激源的方法。

可以设定时间去看一些官方发布信息。这样会减少与外界信息失联的恐惧。

远离你每天发布焦虑信息的朋友,告诉他,我不想看。

和你的朋友讨论一些开心的、喜欢的事情

把更多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比如与其担忧乌克兰美女的安危,不如考虑自己今天口罩有没有戴规范,回家有没有立刻洗手消毒。

说到不看手机,不少人又有些焦虑了。

好像一会不看,就觉得遗漏了什么重大信息,就感觉到了失控。

其实你想一想,知道了隔壁小区打起来了,你依然没有什么可控的。更别提那些虚假的政策信息,内部消息。

知道越多,你增加的只有焦虑,你做不了什么,只能转发。把这份焦虑传递给下一个人。

唯一的可控感,在于你手握这条重大机密,你可以选择传播出去或者自己默默承受。

你不会因为知道了隔壁有人打起来了,就能避免自己感染或者能多抢到一颗菜。

所以最焦虑的不是皇帝,而是没有皇帝的权力但要操心全世界大事的你们。

这才是真的毫无控制感可言。

而传播焦虑信息,不是真正的增加可控感。

如果想通过转发获得满足,我建议大家现在转发这篇文章,让更多的人了解焦虑改善情绪

我相信这会让大家拾得一些可控感

增加可控感,有两个简单的方法可以试一下

第一是让自己的生活节奏

首先,保证稳定充足的睡眠时间。时间段稳定。时间充足。

并不是要求大家都早上6点起床晚上10点睡觉。

我不信你们平时就做不到,在焦虑的时候还能比平时更自律。

大家要知道焦虑这种情绪是会容易引发失眠的,对吧。

严重的时候,整夜睡不着,脑子里都是想法。辗转反侧,很痛苦。好容易快要睡着了,外面鸟叫了……

那么在这个时候比起早睡早起,充足的睡眠更容易稳定情绪

你可以半夜2点睡到早上10点,只要你每天的节奏是稳定的,不在乎你几点入睡。

睡觉和吃饭一样。不吃饱饭没有力气减肥,那么不睡够也很难有力气对对抗焦虑。

第二是增加自己有控制感的体验。

让自己更加感觉可以掌控自己的生活,不是让你去做自己控制不了的事情。

而是增加自己有控制权的体验。

很多时候,我们追求完美,但永远不会最终做任何事情。

因为如果我们设定的目标太高,那么我们想做的事情就会让人恐惧,给我们带来压力。

我们会拖着,推迟,最后甚至放弃。然后又自责。

去做一些简单到你看不起的事情。

平时你觉得你会做,但你不屑去做的事情。

比如扫地,整理房间,下楼倒个垃圾,吃完一个橘子

大家一定会笑啊,连吃个橘子都能增加掌控感吗?

好好地完成吃东西的步骤也同样可以增加控制感哦。

尽量把想做的目标分散成特别容易达成的小目标。

当你完成一件事,无论这件事有多大的成就,你都会积累一份控制感

这里的控制感指的是对自己

而不是去控制自己的父母,自己的小孩。

我们永远控制不了别人

比如刚才的练习,是自己做的,你很难要求你年迈的父母或者年幼的小孩,和你一起慢慢去咀嚼。

所以如果你想改变别人,那么你就在增加焦虑。

如果你想让他们做点什么,就转成让自己去做。

03 提高体内的血清素

焦虑情绪,其实你们可以理解,是体内有一种叫5-羟色胺的物质失调了。

5-羟色胺是体内的一种神经递质,有助于稳定情绪改善睡眠抑制疼痛提升幸福感

5-羟色胺还有个名字你们可能听说过,它最早是从血清中发现的,又名血清素

如果你焦虑症确诊了,给你开药主要会调节这部分。

那么提高自身的血清素,就能改善焦虑情绪,是不是听起来很简单?

可以提升血清素的食物有:

香蕉、复合型碳水化合物、高蛋白、黑巧克力(95%以上不含糖)

避免饮用咖啡因饮料和能量饮料,咖啡因是抑制血清素的。

其他增加血清素的方法还有:

做按摩回忆快乐时光冥想或简单地思考快乐的想法

说到冥想,本周日(4/3)我们的公益直播内容就是缓解焦虑新月冥想

欢迎你来参加,并且推荐给你的朋友们哦~

关注微信视频号:胡盈悦老师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如何克服对长跑的恐惧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