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坏人多吗究竟好人多还是坏人多?

在《哈利波特》中斯内普在刚见到哈利的时候,就有些针对他,他经常会有一些莫名其妙的动作让人怀疑他是不是反派,其实斯内普针对哈利是因为哈利实在是太像他的父亲詹姆波特了,他不仅在外貌上像,甚至在脾气上也十分的贴近,傲慢自负简直如出一辙,这让斯内普怀疑他是否真的能成为打败伏地魔的那一位英雄。后来,伏地魔回归,我们可以看到,虽然表面上斯内普还是一副冷冰冰的样子,但是在暗地里,他是偷偷保护着哈利的,毕竟这是他喜欢的人留下的血脉,同时也是拯救魔法世界的唯一英雄。

哈利波特电影中的斯内普教授到底是好人还是坏人?

《哈利波特》电影中的斯内普教授当然是好人,如果要解释一下这个角色,我们的“混血王子”是个低调内向,不会表达爱情和善意,但内心温柔善良和坚定的魔法师。

按照戏剧的角度上讲,斯内普整个人物的人设,一如《哈利波特1与魔法石》里,“魁地奇”比赛那一幕,当哈利的魔杖开始乱晃,镜头里大家看到不断念咒语的正是斯内普,实际上斯内普一直在念反咒语,阻挡在真正的反派。

这让伏地魔以为魔杖认主斯内普,故意杀死了斯内普得到老魔杖,为最后哈利打败伏地魔而创造最关键的机会。

总而言之,斯内普非但不是坏人,反而还是一名富有悲剧色彩的英雄人物,比起小天狼星都还要悲剧英雄得多,堪称《哈利波特》系列自邓布利多以下,最能称为英雄的人物了。

更多关于斯内普和《哈利波特》的问题,欢迎大家关注和讨论!

哈利波特里斯内普到底是好人还是坏人?

  表面上西弗勒斯·斯内普不是个友好的人。他经常利用他霍格沃茨魔药课老师的身份欺负学生(那些斯莱特林以外的学生),他还特别关照自己学院的学生。他是个有着极强报复欲还很记仇的人。他很讨厌学生(当然还是除了斯莱特林外),主要是因为他根本就跟别人不一样。
  但在另一方面,他是个出色的巫师,一个杰出的魔药配制高手,一个孜孜不倦的工作者,为凤凰社出生入死,他也是邓布利多完全信任的人,而邓布利多是当世最伟大的巫师。别忘了,他是唯一一个背离食死徒队伍还活到现在的人,他还成了凤凰社安插在伏地魔眼皮底下的一个间谍。
  双重间谍的身份没让西弗勒斯·斯内普更讨人喜欢,但我们可以看出开始将他向好的方面刻画。
  斯内普,出生在一个复杂的家庭里,他的母亲是普林斯家族的纯血巫师,父亲却是个麻瓜,痛恨并惧怕魔法。当他知道自己的妻子是巫师并且小西弗也有可能是巫师后则展现了他暴力的一面。因此西弗勒斯的童年并不美好,年轻的西弗勒斯是个可怜孤独而自闭的孩子。但他充分表现了他之于魔法的高超天份。尤其是黑魔法及魔药。
  当他到霍格沃茨时,他很容易就成了卢修斯·马尔福的牺牲品,卢修斯将他变成他的羽翼,劝诱他加入他的朋友圈,后来那些人都成了食死徒。独来独往的性格使他也很容易被让人讨厌的詹姆·波特以多欺少,波特老是仗着人多捉弄斯内普,后期的斯内普回忆时仍说到,他(指詹姆·波特)从没敢在一个人的时候来找斯内普。逃出那个不愉快的家庭的西弗勒斯的环境并没什么大的改善,他仅仅只是从一个火坑跳到了另一个。
  所以他一直追随那些让他有归属感的人——痴迷黑魔法的斯莱特林们——直觉让他这么做。不久,他成了一个食死徒,伏地魔的一个忠实的追随者。他的内心极度渴望可以彻底脱离以前不幸的生活,但在他21岁时,斯内普得知伏地魔即将杀死波特一家,包括他最爱的人,莉莉,为了心中的爱,他找到了邓不利多,请求他保护莉莉。
  在邓不利多的指点下。他做出了一个勇敢的决定——对抗食死徒,用自己高超的大脑封闭术隐藏住自己的真实意图,成为凤凰社的间谍。直到伏地魔倒台他都没有发现这个事实。随着食死徒组织的解散,邓布利多教授给了他第二次机会,允许他到霍格沃茨教书。斯内普想利用他的专业技术和第一手经验担任黑魔法防御术课的老师,邓布利多教授生怕这个职位会将他人性中的黑暗面唤醒,而让他担任魔药学教授。
  他接受了,虽然他从没如愿以偿过,但他还是每年申请黑魔法防御术课的老师(霍格沃茨黑魔法防御术课老师消耗得很快)。邓布利多甚至在二选一的形式下也没选择他(魔法部派出一名官员到霍格沃茨任教,想要干涉霍格沃茨内部事务)。
  同时,邓不利多希望斯内普帮助他保护莉莉的儿子,哈利波特。虽然斯内普发现哈利像极了詹姆,那个他最恨的人,当然,除了哈利的眼睛,与莉莉一模一样。出于对莉莉的爱,他同意了。
  另一方面,当伏地魔回来后,斯内普重新回到凤凰社工作,继续他危险而隐秘的工作。对此,邓布利多和凤凰社其它成员十分相信他,我们再一次看到他的人格的美好一面,他的勇敢和对责任的担负是值得称赞的。
  西弗勒斯·斯内普的生命并不平凡,而在其中还有掺杂着许多的勇气和与众不同的决断。作为一个老师,他并不尽责,他将自己的苦难发泄到学生身上(但他确实有着痛苦的遭遇),特别是当这个学生是哈利·波特的时候。
  有什么事可以让斯内普和他唯一尊敬信任的人吵得这么厉害?为了邓布利多要斯内普杀死他。
  邓布利多早已经做好了死的准备,所以他把关于伏地魔的一切都告诉了哈利。但是这个计划最重要的是斯内普。邓布利多撑着从岩洞里回来,就是要把杀死自己的机会留给斯内普。像邓布利多这种人,即使死去也会对世界有绝大的影响力。他要安排斯内普尽一步走入伏地魔的权利核心,所以他为斯内普准备了这份礼物。但后果却直接导致了斯内普教授的被害。
  斯内普一生只深爱一个人——莉莉·伊万斯(Lily Evans),他们幼年相识,却因为斯内普热衷黑魔法和一次偶然的事件,两人最终没有走到一起。斯内普曾经在伏地魔手下工作,并将西比尔·特里劳妮重要的预言窃听一部分并告诉伏地魔,导致哈利一家被追杀。当他得知伏地魔不会放过莉莉的时候,为了保护莉莉,他转而投靠邓布利多。但因为赤胆忠心咒的保护人虫尾巴泄密,莉莉最终还是被杀害,邓布利多劝他保护哈利·波特——莉莉的儿子,如果斯内普真的爱莉莉。斯内普从此成为伏地魔身边的间谍,为凤凰社效力。但他所做的事不被除邓布利多以外的人理解,他忍辱负重的故事也在他死后才被哈利·波特知道,而其他人从来都不知道。哈利称他为最勇敢的人。这一点他当之无愧。
knew."(你的名字中包含两个霍格沃茨学校的校长名字。其中一位便是斯莱特林的,并且他可能是我见过的最勇敢的人。)
  斯内普教授一生倾尽了对莉莉的爱,她是他生命中的女神,是她让他不再孤独,可是却因为自己曾经的一句“泥巴种”而使这段感情分裂,他很尽力想挽回他的爱,这种爱一直延续,哈利说过“他几乎爱了她一辈子”(《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他为了莉莉去当间谍,去维护哈利,却始终被人误会,他的一生只是为了莉莉,这种爱很伟大。
  斯内普的爱:“看……着……我……”(斯内普教授临死前要看哈利的眼睛,只为看一眼莉莉眼睛的形状和颜色);“他像在操场上那样渴慕地看着她”(斯内普教授小时候的回忆);“当听见她说詹姆·波特不好时,他的整个身体都放松了”;“把他们藏起来,保证她—他们的安全”。

哈利波特系列电影中的斯内普教授 到底是好人还是坏人?

通俗点说 就是卧底 扩展: 那到底是 哈利波特 这边的人 还是伏地魔那边的? 回答: 当然是暗 中保 护哈利的 你没有看过最后一部么? 建议看看 大结局真的很精彩 扩展: 我现在正在看第六部 看到 斯内普 和食死族的人在发誓 我就迷惑了- - 回答: 这是一个大计划 也是一个大秘密 不过多的透露剧情 自己发现才会有惊喜 好好看吧 很精彩的 建议看看书 书上的描写更生动 更精彩 电影 删减了很多内容 扩展: 嗯 感谢

哈利波特电影中的斯内普教授是好人还是坏人,个人觉得是好人

绝对的好人,因为在年少时他爱上了莉莉。伊万斯,可是莉莉。伊万斯嫁给了詹姆斯。波特。但在毕业后加入了食死徒并且意外的说出了预言的事情,波特夫妻被黑魔王杀死,之后斯内普陷入了自责中,在日后开始保护哈利波特。并且斯内普教授说话带着斯莱特林的贵族傲娇。只要仔细一想就能看出来斯内普教授话中的关心。

哈利波特里斯内普到底是好人还是坏人?

  表面上西弗勒斯·斯内普不是个友好的人。他经常利用他霍格沃茨魔药课老师的身份欺负学生(那些斯莱特林以外的学生),他还特别关照自己学院的学生。他是个有着极强报复欲还很记仇的人。他很讨厌学生(当然还是除了斯莱特林外),主要是因为他根本就跟别人不一样。
  但在另一方面,他是个出色的巫师,一个杰出的魔药配制高手,一个孜孜不倦的工作者,为凤凰社出生入死,他也是邓布利多完全信任的人,而邓布利多是当世最伟大的巫师。别忘了,他是唯一一个背离食死徒队伍还活到现在的人,他还成了凤凰社安插在伏地魔眼皮底下的一个间谍。
  双重间谍的身份没让西弗勒斯·斯内普更讨人喜欢,但我们可以看出开始将他向好的方面刻画。
  斯内普,出生在一个复杂的家庭里,他的母亲是普林斯家族的纯血巫师,父亲却是个麻瓜,痛恨并惧怕魔法。当他知道自己的妻子是巫师并且小西弗也有可能是巫师后则展现了他暴力的一面。因此西弗勒斯的童年并不美好,年轻的西弗勒斯是个可怜孤独而自闭的孩子。但他充分表现了他之于魔法的高超天份。尤其是黑魔法及魔药。
  当他到霍格沃茨时,他很容易就成了卢修斯·马尔福的牺牲品,卢修斯将他变成他的羽翼,劝诱他加入他的朋友圈,后来那些人都成了食死徒。独来独往的性格使他也很容易被让人讨厌的詹姆·波特以多欺少,波特老是仗着人多捉弄斯内普,后期的斯内普回忆时仍说到,他(指詹姆·波特)从没敢在一个人的时候来找斯内普。逃出那个不愉快的家庭的西弗勒斯的环境并没什么大的改善,他仅仅只是从一个火坑跳到了另一个。
  所以他一直追随那些让他有归属感的人——痴迷黑魔法的斯莱特林们——直觉让他这么做。不久,他成了一个食死徒,伏地魔的一个忠实的追随者。他的内心极度渴望可以彻底脱离以前不幸的生活,但在他21岁时,斯内普得知伏地魔即将杀死波特一家,包括他最爱的人,莉莉,为了心中的爱,他找到了邓不利多,请求他保护莉莉。
  在邓不利多的指点下。他做出了一个勇敢的决定——对抗食死徒,用自己高超的大脑封闭术隐藏住自己的真实意图,成为凤凰社的间谍。直到伏地魔倒台他都没有发现这个事实。随着食死徒组织的解散,邓布利多教授给了他第二次机会,允许他到霍格沃茨教书。斯内普想利用他的专业技术和第一手经验担任黑魔法防御术课的老师,邓布利多教授生怕这个职位会将他人性中的黑暗面唤醒,而让他担任魔药学教授。
  他接受了,虽然他从没如愿以偿过,但他还是每年申请黑魔法防御术课的老师(霍格沃茨黑魔法防御术课老师消耗得很快)。邓布利多甚至在二选一的形式下也没选择他(魔法部派出一名官员到霍格沃茨任教,想要干涉霍格沃茨内部事务)。
  同时,邓不利多希望斯内普帮助他保护莉莉的儿子,哈利波特。虽然斯内普发现哈利像极了詹姆,那个他最恨的人,当然,除了哈利的眼睛,与莉莉一模一样。出于对莉莉的爱,他同意了。
  另一方面,当伏地魔回来后,斯内普重新回到凤凰社工作,继续他危险而隐秘的工作。对此,邓布利多和凤凰社其它成员十分相信他,我们再一次看到他的人格的美好一面,他的勇敢和对责任的担负是值得称赞的。
  西弗勒斯·斯内普的生命并不平凡,而在其中还有掺杂着许多的勇气和与众不同的决断。作为一个老师,他并不尽责,他将自己的苦难发泄到学生身上(但他确实有着痛苦的遭遇),特别是当这个学生是哈利·波特的时候。
  有什么事可以让斯内普和他唯一尊敬信任的人吵得这么厉害?为了邓布利多要斯内普杀死他。
  邓布利多早已经做好了死的准备,所以他把关于伏地魔的一切都告诉了哈利。但是这个计划最重要的是斯内普。邓布利多撑着从岩洞里回来,就是要把杀死自己的机会留给斯内普。像邓布利多这种人,即使死去也会对世界有绝大的影响力。他要安排斯内普尽一步走入伏地魔的权利核心,所以他为斯内普准备了这份礼物。但后果却直接导致了斯内普教授的被害。
  斯内普一生只深爱一个人——莉莉·伊万斯(Lily Evans),他们幼年相识,却因为斯内普热衷黑魔法和一次偶然的事件,两人最终没有走到一起。斯内普曾经在伏地魔手下工作,并将西比尔·特里劳妮重要的预言窃听一部分并告诉伏地魔,导致哈利一家被追杀。当他得知伏地魔不会放过莉莉的时候,为了保护莉莉,他转而投靠邓布利多。但因为赤胆忠心咒的保护人虫尾巴泄密,莉莉最终还是被杀害,邓布利多劝他保护哈利·波特——莉莉的儿子,如果斯内普真的爱莉莉。斯内普从此成为伏地魔身边的间谍,为凤凰社效力。但他所做的事不被除邓布利多以外的人理解,他忍辱负重的故事也在他死后才被哈利·波特知道,而其他人从来都不知道。哈利称他为最勇敢的人。这一点他当之无愧。
knew."(你的名字中包含两个霍格沃茨学校的校长名字。其中一位便是斯莱特林的,并且他可能是我见过的最勇敢的人。)
  斯内普教授一生倾尽了对莉莉的爱,她是他生命中的女神,是她让他不再孤独,可是却因为自己曾经的一句“泥巴种”而使这段感情分裂,他很尽力想挽回他的爱,这种爱一直延续,哈利说过“他几乎爱了她一辈子”(《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他为了莉莉去当间谍,去维护哈利,却始终被人误会,他的一生只是为了莉莉,这种爱很伟大。
  斯内普的爱:“看……着……我……”(斯内普教授临死前要看哈利的眼睛,只为看一眼莉莉眼睛的形状和颜色);“他像在操场上那样渴慕地看着她”(斯内普教授小时候的回忆);“当听见她说詹姆·波特不好时,他的整个身体都放松了”;“把他们藏起来,保证她—他们的安全”。

哈利波特里的斯内普教授是好人还是坏人?

斯内普是好人还是坏人每个人看法不同,我详细的分析了第七部,结合前面六部,我觉得也不能简单的说他就是好人。他对于莉莉与詹姆的儿子,还是仇视的,不过他也不会害哈利,毕竟他做的一切是在帮助哈利除掉伏地魔。RAB是小天狼星的弟弟,他一开始追随伏地魔,后来后悔了就想方设法偷了挂坠盒,这个在第七部都有的。

哈利波特中的斯内普教授到底是好的还是坏的?

1、他是一个曾经坏过的好人。
西弗勒斯·斯内普,小说《哈利·波特》系列中的主要人物之一,霍格沃茨魔法学校教师(在第一部至第五部中担任魔药课教授,在第六部中担任黑魔法防御术教授,在第七部中成为霍格沃茨魔法学校校长),斯莱特林(Slytherin)学院院长,后继邓布利多之后出任霍格沃兹魔法学校校长。性格深不可测,对哈利所在格兰芬多学院严酷刻薄。凤凰社派驻食死徒间的间谍。年轻时也曾当过伏地魔的间谍。台湾版的译名是赛佛勒斯·石内卜。
斯内普是巫师与麻瓜混血,家庭不美满,幼时不受欢迎,甚至受欺负。他童年就爱上莉莉·伊万斯,但他同时热衷于黑魔法,并因此她与他决裂,斯内普于是开始一心效忠于伏地魔。莉莉死后斯内普幡然醒悟,成为凤凰社正式成员,并在十六年后伏地魔复活的同时作为间谍重新成为一名食死徒。在阿不思·邓布利多去世后,伏地魔掌控了魔法界的大权。最后他被伏地魔的大蛇纳吉尼杀死。他临死前要哈利看着自己,是为了再看一眼莉莉的眼睛,因为他深爱着莉莉一直到死去的那一刻。

《哈利波特》当中的斯内普究竟是好人还是坏人啊?

我觉得不能简单的用好人坏人评判。
他是一个追求力量的斯莱特林,同时是一个守护自己爱人的斯莱特林。他为了自己的信仰成为食死徒,又因为愧对爱人而成为双面间谍。
为了爱他隐忍16年,一直暗中保护哈利。但同时他不是一个好的老师,他记仇,而且有仇必报,把对詹姆的恨全部发泄到哈利身上,一直以偏见而仇恨的态度对待哈利乃至所有格兰芬多。但是,每次看到那双酷似莉莉的眼睛,他却只有避开。直至最后一刻,临死前那一句“看着我”,才使他最终在那双眼睛中解脱。而哈利看了他的记忆后,也才最终明白了,他是霍格沃兹最伟大的校长,是他见过最勇敢的人。
只能说,他是一个矛盾的人,一个活在内心挣扎中的人。

哈利波特中的斯内普到底是好人还是坏人?他的结局是什么?

斯内普是好人,最后结局是被伏地魔的大蛇纳吉尼杀害。

斯内普于是开始一心效忠于伏地魔,并偷听到关于伏地魔与哈利·波特的预言。莉莉被害后斯内普幡然醒悟,并在十六年后伏地魔复活的同时作为凤凰社间谍重新成为一名食死徒,后来在阿不思·邓布利多的请求下杀死了他。

邓布利多去世后,伏地魔逐渐掌控了魔法界的大权,1997年9月继任邓布利多后,担任霍格沃茨校长,期间尽力保护学生不受食死徒侵害。

斯内普1960年1月9日出生,为巫师与麻瓜混血。家庭不美满,幼时不受欢迎。他童年就爱上莉莉·伊万斯,但他同时热衷于黑魔法。

1998年5月2日在霍格沃茨保卫战即将胜利之际,因老魔杖的归属问题遭到伏地魔猜忌,被伏地魔的大蛇纳吉尼杀害。一生深爱哈利·波特的母亲莉莉·伊万斯,甘愿承受所有人的误解,默默保护莉莉的儿子。他临死前要哈利看着自己,是因为哈利有着一双和莉莉如出一辙的翡翠绿色眼眸他深爱着莉莉直到死去的那一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西弗勒斯·斯内普

}

前天,我们讨论有关网络骂战以及语言加速衰败的文章下,有一位读者留言说,“可能现在是,善良的人很少,自以为‘善良’的人过多了”。

2020年是非常不平静的一年,如果从微博这些社交平台上看如今的网络舆论,也会觉得这是非常不平静的一年。

如今要在网络世界保持理性和理智,已经是成本越来越高的一件事。即便你希望以一种尊重、友善的态度发表对某件事的看法,也可能招致无理反驳甚至无端谩骂。

当我们随处可见恶意与恶意交锋的时候,不禁提出疑问:对充满恶意的人,可以充满恶意吗?

如果理智对话已经不再可能,在网络丛林世界里抱持“以牙还牙”的态度,会是更优的选择吗?可当我们选择了以恶制恶的时候,自己是不是也成为了那个被深渊凝视、最终变为深渊的人了呢?

前不久,我们邀请詹青云与庞颖这对老辩友,再次就“以恶制恶的正义性”进行了一场在线辩论。

这场交锋并不是为了得出一个确凿的结论或结果,而是希望看到一种复杂性的存在,以及你希望秉持一种什么样的价值观去生活。

正方:对充满恶意的人充满恶意,是可以的

反方:对充满恶意的人充满恶意,是不可以的

1. “恶意”是消极情绪的一种自我外化

对“充满恶意”的人“充满恶意”,这里面有两个恶意,大家要注意。我并不是要为恶意辩护,这两个恶意是非常不同的,因为人和人的道德准绳不一样。

我并不认为所有的恶意都是合理的,我恰恰认为恶意本身就是一种“不合理”,无论是状态、欲望、情绪。

恶意跟仇恨有什么区别?

仇恨都是心怀敌意的负面情绪或者负面欲望。可是仇恨通常是大家可以理解的,是冤有头债有主的、是有来由的、是有原因的、可以追溯的。

但是恶意不一样,恶意更接近于一种微妙的、阴暗的情绪,它有的时候甚至是发散在陌生人之间毫无理由的,或者是有理由、但根本不成比例的强烈的一种情绪或状态。

恶意有很多种产生方式,但往往都与“自我中心”这个概念有联系。

因为“自我中心”,所以都是从自我出发,对他人进行恶意地揣测,这种揣测包括夸大扭曲、恶意揣测他人的动机,基于这种恶意的揣测去进行极端的恶意的攻击。

因为“自我中心”,所以一个人会觉得自己的看法是绝对正确的,他人的看法只要与“我”不同,就是绝对的错误,因此可以对他人进行无情的攻击。

因为“自我中心”,所以无法与他人共情,因此不在乎他人在遭到这些攻击之后会受到什么样的伤害,会有什么样的感触;也不在乎别人真实的想法,或者别人的苦衷,更不在乎产生这些想法的动机和原因,对“自我中心”的人来说,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自己恶意的发泄。这是恶意。

而更重要的是,恶意这种情绪可能比以上所描述的这些东西都更加微妙和幽暗。

东野圭吾有一本推理小说叫做《恶意》,很多朋友可能看过。它不同于一般的推理小说去仔细分解犯罪的过程,而是用最大的篇幅去仔细地探究犯罪的动机。

它其实就是在探究“恶意”这个概念。

在这本小说里,凶手的恶意强烈到,他不仅要把一个对自己有恩,从小到大一起长大的朋友的生命夺取,更是要杀掉这个人的一生,包括荣誉、爱情、人格、人设,所有的一切他都要谋杀掉。

这种恶意来自于哪里?是一种嫉妒,可是这种嫉妒不只是对于他的朋友人生成就的嫉妒,更重要的是对于这个朋友的高尚人格的嫉妒。

换言之,是一种因为看到他人的人格高尚而产生自卑心理之下的嫉妒。

另一方面他又极度软弱,没有办法面对自己的卑劣,所以他只能够通过毁掉这个朋友一生的方式,把这种恶意释放出来,以得到自己内心的平衡。

所以恶意是一种很难去真正揣摩的情绪。

恶意的英文单词是“malevolence”,词根是evil。它可能是人性当中一种根深蒂固的东西,是不能够用理智去理解和化解的,只能够用反击去对抗。

这就像我们说攻击性的行为,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工具性的攻击性行为,攻击是为名、为利,劫色、劫财。另一种攻击性的行为是敌意性的攻击性行为,它的本质是损人不利己。

敌意型的恶意往往是没有办法理解和消解的,面对这种恶意,人只能选择对抗。

如果说辩题当中的第一个恶意是一种“自我中心化”的体现,这个辩解当中的第二个恶意,就是用恶意去对抗恶意,恰恰是“去自我中心化”。

你要明白,你想向所有的人分辨清楚,向所有的人澄清,向所有人解释,希望别人能够真实地了解全貌之后再给予一个公正的评价,这本质上是一种自大。

因为每个人都是自我中心的,但要别人把关注力全部投注在你的身上,其实是很困难的一件事,他不会从你的自我中心或立场去试图理解的。

而我们为了跟自己和解,需要接受你没有这么重要的现实,只能用恶意去对抗恶意,而不是在恶意的包围之下不断压抑憋屈自己。

当我用恶意去抗击恶意的时候,我是在守护自己的内心秩序,这是因为恶意跟批评是不一样的,批评是有改良空间的,批评是有讨论的意义的,但是恶意没有。

恶意是非理性的,恶意是不合理的,它只能够用对抗去解决,我才能够守住我的内心秩序。

2. 不使用恶意对抗,是一种对正向价值的坚持

对充满恶意的人“可以”充满恶意吗?请注意,对于一个有道德感的人来说,这里“可以”的标准是非常高的。而对于一个没有道德感的人来说,“可以”的标准是非常低的。

所以,我们今天辩论的不是什么是“可以”,我们辩论的恰恰是,我们要不要做一个有道德感的人。

今天这个题目真的是探讨要以“恶意”对抗“恶意”吗?心中会产生这个疑问的人,一定不是一个完全没有道德感的人。但为什么你的心里会产生这个疑问?

因为你心里持有道德感,当你被别人以恶意相待,很委屈的时候,你在想要不要放下自己内心的道德感,回以对方同样的恶意,两手沾满污泥地去干这件事。

为什么我认为这种恶意对抗是不必要的?

首先,从价值上来说,当你放下了自己内心的坚持,放弃了内心的一些道德感的时候,你其实违背了自己认为什么样的人生是值得活的人生,你是违背了自己。

第二,从功利的角度来看,有一个类比是这么说的,有一只猪在泥里打滚,你想打它、对抗它,你也跳到泥里去跟它打滚摔跤,你以为可以摔赢它,没想到摔着摔着,却发现那只猪挺享受的。从功利的角度上,这种对抗方式你也赢不了。

所以说,以恶意对抗恶意,你不仅没有获得任何实际的利益,却又放下了自己内心的原则,违背了自己认同的人生观。

所以,我们还在辩论的是什么?是你想要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如果今天你是一个有道德感的人,你认为人应该理智、文明、平等地交流,我们要维护的是这个环境。

观察今天的网络舆论环境,当有一群人骂“nmsl”的时候,最理想的决不是看到另一群人回敬以“nmsl”或者以一个更恶毒的词语回骂,能让人感到欣慰的我相信决不是这样的画面。

能让我们感到欣慰的是,哪怕有很多人在被骂被恶意相待,他们仍然能坚持着自己理性的输出,仍然坚持自己的价值观,输出那些有价值的观点,他们没有沦为也使用“下三滥”手段的人。

当看到这样的事情的时候,我就认为我们的坚持是有价值的,我们这个世界还是有希望的,这个环境还是可以变好的。

所以无论从想做什么样的人和想要什么样的世界两个角度来看,我认为都不应该恶意地骂回去。

不要释放自己心中的恶意,那扇门一旦打开,不一定有回头之路。

3. 现实世界中的恶意对抗,不代表对个人善良的抛弃

人和人对于恶意的界定和对恶意的表达方式都是不同的,所以我说,对充满恶意的人充满恶意,并不要求用同等的恶意、同等恶毒的话语回怼。

不同的人表达恶意其实有不同的方式。比如说对网络喷子进行“拉黑”的操作,在我看来,拉黑这个动作比骂回去更加充满恶意,但这是每个人的判断标准不一样。

拉黑在我看来是一种放弃。我已经放弃了你这个人,我放弃了接受你的观点,我不在意你说什么了,我认为我不值得去看你想要表达什么。这对我来说其实就是相当充满恶意的。这就是在恶意世界里的一个选择。

你说做人要有道德感,我完全同意。我们也是以古代圣贤之道约束要求自己的人,可是“一个人有道德感”究竟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说“我这个人双手不要沾满污泥,我要一直保持我的手干干净净”,这就叫做“有道德感”吗?

我认为不是,道德感的首要条件是:善恶分明、明辨是非。

这是孔子说的,“乡愿,德之贼也。”

有的人的确是你所描述的那种人,从来不肯让自己的双手沾满泥,绝对不会跳进池塘和猪去打滚,这种人叫做什么?

“非之无举也,刺之无刺也”。你想挑他的毛病都挑不出来,但是这种人是“同乎流俗,合乎污世”,似是而非的人。他们并不是道德的楷模,反而是道德的敌人。

你说我们不想看到一个恶意横行的世界,首先要去问的是,这个世界上为什么有这么多恶意呢?为什么在网络世界里比现实世界里更容易感受到恶意呢?一个愿意就是在网络世界里做恶几乎没有成本。

我们今天讨论这个话题,不是只谈论本身承受恶意的人要不要也充满恶意。其实我们也在讨论:旁观着这些恶意的人,要不要对那些没有由来的、莫名其妙的、不合理的恶意,也充满恶意?

如果你明明可以有所作为,却放任了这一切发生,我觉得放任恶的发生,与作为上自己去行恶,在道德上的评价其实是没有分别的,他们都承担道德责任。

比如今天你在学校里看到有人霸凌,你说因为“我这个人是绝对不会骂人的”,所以不肯骂回去,也不肯去动手。你觉得你是在保持一个人的道德感吗?我觉得不是。

校园、职场当中有霸凌,为了保持我的道德感我就要选择无所作为吗?

无所作为不是保持道德感。

你说有一些人他们选择了更有意义的方式去继续地传递善意,这可以是一种手段。就好像当班上有一个被霸凌的同学,你选择了去关怀他、关心他,然后他知道人间也有善意,这是一种很好的手段。

可是与此同时有另一种手段,就是以恶去对抗恶。两种手段都有他们的价值,两种手段都体现一个人的道德感。

我用恶去对抗恶,不只是为了守护我的内心秩序,更重要的是我在守护这个世界的秩序。

我们想要的是一个善恶分明、恶有成本、恶有代价的世界,这是用恶对抗恶的意义。

4. 当我们都选择“恶意”,这个世界也将变得充满恶意

首先第一,我觉得行为对人是有塑造作用的。

曾经有这样一个非常简单的寓言故事:有一个画匠,得到了一个任务是画弥勒佛。画了很多弥勒佛之后,他的脸也是笑嘻嘻的。另一个画匠,他要画的是凶神恶煞的门神,画多了之后,他自己也变成了脸怀恶意。

所以,既然可以有比较道德的手段,有这样一种选择,也有充满恶意这两种选择。当两种选择都存在的时候,你为什么要选择那种充满恶意的呢?

要知道,当你绞尽脑汁去想,有什么比骂“nmsl”更具有攻击力的时候,它对你的思想、对你的修养,对你的心态都是有影响的。

当这个社会上、环境上、舆论场里充斥着这样的语言的时候,它对这个世界、对社会、对我们能看到什么样的东西也是有潜在的一种影响的。

我们为什么要为了一种完全可以被替代的效果,而去采取这样一种又伤害你自己、又伤害这个大环境的手段?

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为什么要放下自己的价值观去做这种事情呢?

你描绘的这个世界是很美好的,问题是我们的世界不是这个样子的。

你问我想不想看到一个世界是飘满了恶意,然后不停地有恶意去对抗恶意?我当然不想要看到这样的世界。

但我更加不想看到的是,恶意横行,而他们不需要付出任何代价。在这个世界上,沉默的人、老实的人、善良的人只能默默地忍受这些欺负。

这不是说,我明明有完美的解决手段,为什么要牺牲自己的原则。这个世界不是我牺牲某种正义去换另一种正义,而是如果这个世界上有不完美的正义,有的正义不能够面面俱到,那么你要不要做?这样做还有没有价值?

我觉得有一些人如果愿意听解释、讲道理,这证明他们不是纯粹的恶意。那如果面对的是纯粹的恶意,又怎么办呢?过几年以后再看它吗?

不同的手段有不同的价值,不同的手段处理不同的问题。

你不能够否认对抗这种手段,是一种“可以”的手段。我没有说它是完美的手段,也没有说它是合乎道德的手段。

5. 一个注定正义不完美的世界里,你选择做好人还是恶人?

当不正义的手段是实现结果正义的唯一方法的时候,要不要使用?

很多人认为,当不正义的手段是实现结果正义的唯一方式的时候,就要去用,有很多这样的例子。

比如就说当下的新冠疫情,在欧洲,例如意大利这样的国家,当他们的医疗资源不足以应对所有病情的时候,呼吸机也有一定的数量,他们必须在老年人和年轻人当中做选择,选择谁死?他们选择了“老年人去死”,类似杀一救百。这是不是正义之举?我认为杀一救百不是正义之举。

你可以嘲笑我有道德洁癖,甚至是妇人之仁,这是秉持恶意需以恶意对抗这样价值观的人,很寻常地对我这种价值观的一种攻击。你认为真的做出选择,才能够达到一些利益,做出了这个艰难的选择,虽然有人死了,但确实救活了其他人。

但是我认为这件事情不能被叫做正义,不能够被叫做“合理”。

因为你只能“声称”你没有其他的办法,而一旦我们把这个东西叫做“正义”,叫做合理的时候,我们的整个环境会处在一种什么样的状况中?

我们会处在一种永恒的歌颂和欢庆中:“由于他们的当机立断,做出了这样英明的、没有妇人之仁、没有道德洁癖的选择,宁可自己双手沾满污泥,甚至是鲜血,也在为我们整个社会做出了一个好的选择”。

我们会沉浸在这样一种歌颂和欢庆中,我们其实忘了悲伤,忘了问责。所以我认为,如果把这个东西叫做正义,叫做合理,它其实是会让我们的社会往下走的。

我们的很多选择,被标上了“正义”的大旗,但实际上却泛滥着“吃人”的事实。

但如果我们选择一种比较绝对的价值观,尽管社会上可能会少了很多正义的名号,但这样这个社会才是向上走,向前走的。我永远不断地在改进,不断地在反思。

如果我们不断沉浸在一种“做了很好的选择,非常合理、非常正义的选择”之中,而没有一个声音时时刻刻地提醒我,这可能是不义的,我们无法变得更好。

一切外界的审视和检查,它的力量都不如内心一条绝对的价值观,一条“我晚上睡不睡得着觉”这样一套标准来得好用。

这个世界问题的根源是,我们今天为什么要面对“让老人还是让年轻人先用呼吸机”的这个选择,这才是问题的根源。

对这个问题的问责的确不应该停止,可我们现在讨论的是“可以”,是你面对这种情况了,你该怎么做?怎么做合理?如果你现在必须立刻做出选择呢?

以你刚才的观点,因为“我”是一个对自己有道德要求的人,所以我不选择,这样显得我毫无错误,这就是“乡愿”,这就是我的手上没有沾满鲜血,我自己没有变成那个坏人,可是却是在放任无辜的人死去。

是无辜的人,是其他人在帮你承担代价。原本你承担的代价是突破自己的道德原则,没有能够成为一个道德完人,可是你不做这个选择,承担代价的是其他无辜的人。

任何的选择都是有代价的。今天我们不是在一个完美的世界里,问你选择要做好人还是恶人,我们是在一个正义注定不能完美的世界里选择,你要不要成为那个背负这个代价的人?

我们是在不完美的世界里,做出很多无奈的选择。

回到最前面的论题,我们所面对的最大思想上的障碍其实就是,如果我被恶意伤害了,我为什么要成为一个释放恶意的人?

我一直在说,人力有限,我们是在不完美的世界里做选择。我知道当我选择恶意的时候,也一定同时放弃了某些东西。

可是我要守住那些更珍贵的东西,不能沉溺于那些恶意之中,我要用恶意对抗回去,我才能够守住我自己真正在乎的东西,这是前提。

我们讨论的前提不是在讨论完美的概念是不是应该被亵渎,不是在讨论正义这个概念允不允许它相对、允不允许它滑坡。不是,我们是在讨论一个很现实的选择。

6. 如果你选择了恶意或不正义,与那些恶意的人有什么区别呢?

就比如“营救式刑求是否正当”这道经典辩题,是不是可以以营救人质为唯一目的,为了获取营救情报,对囚犯或者恐怖分子进行刑讯和虐待。

我们的讨论往往是在凭借自己的想象,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年代、和平的国家里,我们对于那种恐惧是缺乏想象力的。

以色列的最高法院在1999年直接回答过这个问题,以色列的情报人员对恐怖分子施以虐待的手段逼迫他们提供情报,在法律上可不可以?

这个案子的实际背景是在1996年到1998年几年的时间里,以色列有200多个平民死于恐袭,这个国家从建国之日起就被充满敌意的环境包围着,每一天他的平民都暴露在恐怖袭击的威胁之下。

当然这个事情背后有更复杂的历史渊源,也不能说以色列就是正义的代表,可这是这个国家真实要去面对的问题,它的法院是怎么讨论这个问题的?

最高法院这样回答:根据我们国家的法律,虐待囚犯行为是不合法的,可是法院认同事后判断这些实施了虐待行为的情报人员、军方人员,他们可以用紧急避险的原则为自己脱罪。

法律规定是非对错,法律为社会划定一条底线,有的行为是违法的,是不能够做的。

可是法律不是绝对地“一刀切”,法律也考虑例外情况。

简单地说,法律允许“电车难题”发生,如果你为了避免更大的伤害而选择实行了一个较小的伤害,法律允许它的发生。

我们不能说这样做就是对的,也不是说这样做就合乎道德的,但是他们被允许以这种方法脱罪。

因为这些营救式刑求里的审讯者,假设他不是为了自己残忍的本性,为了宣泄自己的愤怒,不是为了虐待的快感,而是真的为了避免更大的伤害,法律允许他们脱罪,这是一个“可以”的选择。

我认为“营救式刑求”是不可以的。因为有很多营救式刑求不是被用来对付恐怖分子的,它是被用来对付政治犯的,是被用来对待政敌的。

你牺牲了程序正义,牺牲了审判。

这个口子一旦开了,实施了虐待行为的人在为自己辩护的时候,他只需要有一些理由告诉大家说当时没有其他办法了,当时有足够强烈的怀疑了,这个事情就变得很容易去辩护了。

这可能会给很多懒政、惰政的人一个机会,这是其一。

其二,你认为营救式刑求真的有用吗?

美国是有数据的,大概60%的人不会开口,而有30%的人可能会故意提供假信息和假情报,或者真的已经被虐待傻了,说出一些错误的信息,或者同伙干脆将计划改变,有30%的可能基本上拿到的是无效信息。

而且很多时候营救式刑求可能虐待的根本不是囚犯本身,而是他的妻儿或者父母。所以,即便从功利主义的角度,它也没有什么非常有效的用处。

除此之外,它代表的是什么?代表这个世界是可以说一套做一套的,代表一切事情都是可以不择手段的。

作为一个公权力,如果你可以放弃掉法律对自己的要求,可以放弃掉正义对自己的要求,那么你和你所要打击的那些恐怖分子有什么差别呢?这种正义性在哪呢?

再设想这样的一个情况,尽管法律不允许虐待行为,但是我一旦被抓住,就“可以”被虐待,甚至可以被屈打成招,这个时候,人人活在这个社会里,我是没有办法自证的,是没有给我机会自证的。

我们现在在社会里讲究的叫做“疑罪从无”,但是上面所说的这个社会里叫什么?叫“宁枉勿纵”,宁可杀错一百,不能放过一个,这是这个社会。

如果我们人人都生活在这样的社会里面,人人自危,整个社会的氛围也是不对的。

这是两个世界的比较,一个是放弃了原则、放弃了正当性的社会,另一个是我们有所坚持的社会。

7. 你选择秉持什么样的世界观生活?

我一开始说,这个辩题里有两个恶意,可是这两个恶意是很不一样的。

一种恶意是没有由来的,为了反抗这种恶意,为了不让网络世界里恶意横行,所以我用恶意反抗这种恶意。

而在营救式刑求的案件里,恐怖分子先违背了正义,对人类无差别地造成伤害,我为了反抗这种恶而选择恶。

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恶,不能因为它们有相似的表现形式,就认为他们是一致的。因为根源上的不同,目的上的不同,范围的不同,受约束力的不同,是完全不一样的。

我们俩的差别在于这个原则有多绝对。

你的原则的绝对程度是,所有的“营救式刑求”都不可取;而我的原则则是,一个原则之下有许多复杂的小原则,这个大原则我认为可以突破,但是不代表所有跟它有关的原则都可以突破。

我们生存的这个世界是不完美的世界,法律是在不完美的世界里做选择。

我们的网络空间是充满恶意的网络空间,所以我们是在这个不完美的空间里做选择,重要的是你选择的是什么而已。

我们可能根本没有那个理想的世界,让你去守护内心的秩序。

其实我们最后是在讨论,秉持什么样的世界观生活。

我想明白一件事,只有人才是最重要的,原则不是最重要的。

内心的准绳,两手有没有沾满污泥,是不是在有的时候做了一个你自己不喜欢的人,这些不重要。

因为只有人,才是最重要的。这就是在这个不完美的世界也好,变化的世界也好,充满恶意的世界也好,去做选择的时候,其实我们很难用某一条准绳、某一种原则、某一套道德观念,永远指导我们的选择。

我觉得最后的结论就是孔子的“仁者爱人”,只有人是判断的标准。

我承认没有一套完美的价值观,可以去应对这个世界。

这也是为什么“道德是绝对的,还是相对的”这个问题争论了几百上千年,也没有一个结论。

我既然站在了今天拿到的这个立场上,我认为都不完美,我觉得采取绝对、采取相对的道德观念都不完美,但是相对的价值观太容易被各种各样的人性、各种各样的利益所影响和利用。

人的价值,人的生命的价值,你没有办法计算,这里面有太多寻租的空间,这里面有太多可以被利用的空间。

所以我觉得在都不完美的情况之下,有的时候坚持内心的原则,看上去死板,但也许它是能够最好地保护我们的那一个方法,仅此而已。

为什么我能够有的时候压住自己内心用恶意去对抗恶意的这种冲动?恰恰是我认为对方有他的出发点,他会这么恶意,这么想这么说这么做,一定有些更本质的原因。

我一直认为人的自由意志是有限的。很多时候,人的自我意志背后往往是有一些因素或力量在影响在作用,无论是大环境,还是身边的小环境,对他的理解和观念都产生了某种塑造力。

现在这个社会上每天发生的事情,层出不穷的发生的事情,都具有极大的复杂性。这些复杂性让我们很难以一句话、一个立场、一个观点、一种相信,去应对所有的事情。

所以是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要充分地去了解。当我们充分考虑这个问题的时候,我反而能够对那些人放下恶意,能够对事不对人,所以我觉得这才是这个辩题的意义。

结论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有什么东西能够说服你。

最重要的是,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你想与什么样的人为伍,你认为一个什么样的社会才是一个更好的社会,什么样的世界是一个最好的世界?

没有什么东西是永恒正确的,但永恒去反思可能是我们唯一能做的。

}

有些道德传统和道德观念纯粹是人类后天习得的,因为它们在不同文化中拥有不同的面貌。

只要你曾出门旅行,或者你的阅读面足够广泛,你就一定知道,不同文化之间必然存在着道德差异性。希罗多德早在2500年前就注意到了这一点。他把自己的观察写入《历史》:“每个人都信守自己本土的风俗传统,无一例外。而且他们还十分坚信,自己从小接受的宗教就是世界上最好的宗教。”

随后他记述了波斯国王大流士的故事:

他有一次召见住在他国土上的希腊人,问他们需要多少报酬才愿意吃掉自己父亲的遗体。希腊人回答说,无论给他们多少钱,他们都不会这样做。他又找来印度的卡拉提亚人,那是一个会在丧父之后吃掉父亲遗体的部落;还找来一名翻译,这样希腊人也能听懂他们说话。他问卡拉提亚人,他们需要多少报酬才愿意火化自己父亲的遗体。卡拉提亚人发出了恐惧的哭号,恳请他不要再提这么可怕的事。

由此可知,习俗的力量有多么强大

我们随随便便就能举出许多“奇异”的道德观念,与我们自身所处的文化或时代格格不入。

比如说,绝大多数人可能都觉得,仅仅因为某人的皮肤颜色而认为此人在道德上一定是错误的。但这只是我们现代人的观念。事实上,在人类历史的绝大部分时间里,没人觉得这有什么错。至于当今社会的道德差异,其实不胜枚举。

人类学家理查德·史威德给出的总结里列出了一连串社会道德差异。不同社会对这些行为或事物的看法各不相同,有的表示赞扬,有的表示排斥,还有的没什么特别感觉。这张单子很长,比如:禁欲、一夫多妻、体罚、迷你裙、长发、秃头、饮酒、食肉……

虽然希罗多德和史威德都重在讨论道德差异,但是他们也同时暗示,人类社会可能存在着某些普遍适用的道德原则

人类学家有关民族志的报告往往会忽略各文化的共通之处,原因之一在于,人类学家倾向于夸大其他民族的“异域特色”。

另一个原因是,从人类学家的视角来看,描述共同点实在没什么研究意义;就好比一本旅行手册上写着,你将会遇到的这群异国人士有鼻子、会喝水、会随时间流逝而老去——这些事情显而易见,完全不值得留意。

比如所有人都本能地反对撒谎、违约,但我们早已司空见惯,将之视为理所当然。希罗多德没有提及某一民族对如何处理逝者遗体毫不在意,这是因为这样的社会可能并不存在。

如果你认为进化的意义只不过是“适者生存”,或者是“尖牙利爪之下的血色自然之道”,那么这些普遍性的道德观念就不可能根植于我们的本性之中。但是在达尔文提出进化论之后,进化论又有了长足的发展。

我们现在知道,自然进化远比达尔文这位马尔萨斯主义者口中的“生存挣扎”更为微妙。虽然自然选择本身没有“道德”可言,但是它可能在我们的基因之中为道德思考和道德行为打下了基础。比如有一种道德意识是“善待血亲”。从进化的角度来看,这条策略的优势显而易见

我们可以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假设一位父亲和自己的孩子共同生活。我们不需要建立任何复杂的进化模型,就知道如果这位父亲肯悉心照顾自己的孩子,那么他的基因就更有可能得到传播;反之,如果他抛弃或者吃掉自己的孩子,他的基因就不太可能传递下去。

除了直系亲属间存在血缘纽带之外,兄弟姐妹甚至表亲之间也存在血缘联系,只不过要弱于直系亲属。但是血缘纽带只是强弱不同而已,并没有什么本质区别。

进化生物学家约翰·霍尔丹的故事可以很好地说明这一点:他曾被人问及,自己是否愿意以死来拯救溺水的兄弟。他回答说“不”——但是如果他能救两个兄弟,或者8个表亲的话,他就愿意献出生命。因为平均来说,他和每个兄弟都有一半的基因相同,和每个表亲都有1/8的基因相同,所以从基因的角度来看,他作出了明智的选择。

霍尔丹非常聪明,在回答时特意强调了基因计算——很少有人能意识到,我们都拥有保护基因的本能,但正是这类令人难以察觉的基因计算,恰恰能解释我们的很多动机和欲望。似乎只要基因能够保存下来,那么它究竟是存在于某个特定个体,还是他的血亲,其实并没有太大分别。

这样来看,自私的基因也能创造出无私的动物——他们会以无私之心珍爱他人,就好像他们珍爱自己一样。

我们也能以友善慷慨之心对待那些和我们没有任何血缘联系的人。这条策略的进化原因显而易见:正因为有了共同劳作,我们的族群才得以繁荣兴盛。我们的祖先会一起狩猎、一起采集果实、一起照顾幼子……而我们的社会性情感也让这种合作关系成为可能。

早在达尔文之前,亚当·斯密就明确指出:

“人类社会的所有成员都需要得到他人的协助,也同样可能受到他人的伤害。如果社会成员出于热爱、感激、友谊和尊敬而相互帮助,社会就能兴旺发达,而且让人内心充满愉悦。”

也就是说,友善对待周围的人,可以给我们每个人都带来好处。但我们还需解释这样一个难题:要想通过协作而让社会繁荣发展,每个社会成员都必须克制自己的私欲,不能占他人的便宜

好社区中的坏角色,就好比伊甸园里的那条蛇,也就是进化生物学家理查德·道金斯所说的“从内部颠覆”。这条潜藏在社区里的伊甸园之蛇会劫取最甜美的果实,不付出任何代价就能从合作中受益。

如果恶魔的基因繁衍扩散,那么毫无疑问,整个人类社会只会越变越糟。但这其实并不是问题的答案,因为自然选择不会考虑“整个人类社会”。所以我们仍然需要解释:为什么我们的族群没有被恶魔的基因完全霸占?为什么我们现在没有生活在一个充斥着心理变态者的世界?

达尔文学说认为,人类的合作特质拥有进化优势。如果某个社会的成员能够通力合作,那么这个社会就更有可能战胜其他缺乏合作关系的社会。换句话说,他认为自然选择更倾向于在群体层面上作出选择,而非在个体层面上作出选择

达尔文曾经假设,在两个部落发生冲突时,“如果其中一个部落的成员……有勇气、同情和信念,随时准备向同伴发出危险预警,愿意彼此协助和保护,那么这个部落无疑会拥有更大的生存概率,并且一定能战胜它的对手”。

但还有另一种理论更强调个体层面上的自然选择,也就是由好人来惩罚坏人。就算没有达尔文所说的部落冲突,如果社会成员在种种条件吸引之下,倾向于奖励友善个体并与之交往,倾向于惩罚(或至少避开)骗子、小偷、暴徒和不劳而获者,那么人类社会也能进化出利他行为。

扫码即可关注湛庐文化,

与最聪明的人共同进化!

商务合作事宜,请联系:

点击“阅读原文”,购买《善恶之源》

不要忘记点“在看”哦!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马斯克一个人吓跑一堆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