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就考虑到( )(机器通信 )、( )通信的5g需求中移动性支持的最高速度是场景

随着5G在全球加快部署,学术界和产业界也在着眼未来通信技术的研究。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关于6G的一些前沿研究内容。正如之前多篇文章中,笔者谈到6G中最为显著的几个方向:无线AI融合、智能超表面、超大规模天线、太赫兹通信、星地一体化等。其中,AI无线融合技术,在前期的推文中,我们已经发布过了。今天,我们根据IMT-2030(6G)推进组发布的研究报告,看看《超大规模天线技术研究报告》。

这份报告主要从超大规模天线的性能指标、新型应用、关键技术、新技术、天线结构与部署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比较全面的阐述。

本文的主要部分来自该报告,公众号《FPGA算法工程师》编辑,仅作学习分享。


主要概述了超大规模天线应用前景、三维空间波束覆盖、规模部署、智能化应用,同时也指出了高频段路径损耗严重、通信距离和覆盖范围受限、信道测量与建模难度大、信号处理运算量大、前传压力大等一系列挑战。

实际上,大规模天线的实际部署情况并不乐观。采用大规模天线的堆叠技术提高覆盖能力,但与此同时带来的信号处理复杂度、成本上升等不利因素,制约了设备实际部署能力。

越往高频走,天线规模也越大。对于宏站部署,加强热点覆盖和补盲,就成了未来6G天线系统的常规操作。

学术界对于未来通信有着相当宏大的愿景,网络智能化、更高速率、更低时延,但一切都建立在算力之上,算力的根基又是由底层的硬件决定,最终还是归结到芯片器件的处理能力上。

在6G时代,超大规模天线系统可能部署的场景:室内深度覆盖场景;广域覆盖场景;立体覆盖场景;短距/近距覆盖场景等。

主要考虑四个指标:频谱效率、移动速度、能量效率和小区级最大并发数据流数。

对于5G系统,ITU 制定的性能指标中频谱效率包括三种:峰值频谱效率、平均频谱效率和5%用户频谱效率。

频谱效率主要用作移动宽带覆盖的指标。其中,峰值频谱效率为用户在理想条件下可达到的最优性能,可用作热点覆盖等场景的性能指标;平均频谱效率为单站点的平均性能,可用作热点覆盖、广域覆盖等场景的性能指标;5%用户频谱效率为边缘用户的性能,可用作深度覆盖等场景的性能指标。

6G 系统对超大规模天线的移动性要求是指6G 系统能够满足某特定的QoS 要求下所支持终端最大的移动速度(单位:km/h),例如支持飞机的飞行速度。QoS 定义为归一化的业务信道数据速率。超大规模天线相关解决方案可尝试降低高速移动下多普勒频移对系统的影响。

根据ITU 对于网络能量效率的定义:网络能量效率是与所提供的业务量相关的最小化无线接入网能量消耗的空口技术能力。

对于频谱效率的提升,可以通过优化空口传输技术的方式来实现,例如提高数据传输层数和提高信号调制阶数。而对于网络能量效率的提升,则可以考虑降低硬件电路功耗或改进空口传输技术。这两种途径是相互制约的。

小区级最大并发流数,即进行多用户MIMO(MU-MIMO,Multi-user MIMO)传输时可支持的最大并发数据流数目,从4G 系统时开始成为被运营商关注的性能指标,是5G 大规模天线的一个重要性能指标。在未来的6G 系统,为评价超大规模天线在实现小区级多流数据并发传输(即MUMIMO传输)上的实际性能,可以考虑引入小区级最大并发数据流数指标。

新型应用主要有:立体覆盖增强、高速以及超高速移动覆盖、空间精确定位与感知等。

着眼于未来的6G 通信系统,其无线网络覆盖将是将会向陆、海、空、天泛在融合的物理空间拓展,覆盖将延伸到所有人类可能涉及的活动空间,将人类的“数字鸿沟”缩小到极致。

立体覆盖增强主要包含三方面应用场景,一方面是近地面场景,高度范围从地面算起到空中数百米的距离,涉及的新型业务包括无人机物流等;另一方面是高空场景,高度范围在数百米到数十公里,涉及的新型业务包括空中客机的网络服务等。此外,高空基站也是立体覆盖增强的一个重要应用场景。

5G 系统虽然能够提供Gbps 级的传输速率,以及毫秒级的时延,但其网络部署主要还是针对地面移动网络。虽然大规模天线技术为5G 系统在垂直空间增加了一定的自由度,可以解决高楼场景的覆盖问题,但由于垂直维度的射频通道数目一般较少,垂直维度的空间自由度要小于水平维度。相应的,垂直维度的空间分辨率要低于水平维度。

无人机可以在基站上方覆盖较弱的方向提供覆盖增强。为满足无人机的覆盖要求,最主要的是增强垂直维度的覆盖效果。一种方案是直接增加指向空中的天线,另一种是增加超大规模天线在垂直维度的数量,即通过多个窄波束取代原有的宽波束,增加整体的垂直覆盖能力。

此外,空中互联网蕴含着巨大的商业价值,它不仅能为客机上的旅客带来上网的便利,帮助航空公司改善运营服务水平,还有利于增强飞机的安全性、便利性。

目前,主要有两种方式可以实现客机的空中互联,一种是通过卫星通信技术,以卫星作为中继,进行相应信息的接收和转发。其优势主要在于覆盖区域广,可实现全球覆盖;劣势在于配套设备及飞机改造成本较高、单机带宽窄。另一种是通过空地通信技术,利用地面基站为空中客机提供网络服务。

还有一种高空基站,可对水平维度增强。高空基站对于应急通信等特殊场景意义重大,如高空无人机基站飞行到200 米高空时即可覆盖6.5 千米的地面区域,可以为抗震救灾等工作提供更加优质的应急通信方案,在地面通信设备遭到严重破坏的情况下,可以发挥重大作用。

目前大多高空基站是通过系留无人机实现,如图 1 所示。此外也有集成太阳能电池模块的无人机基站,以无线的方式实现自我供电。总体来说,相比于普通地面基站,高空基站由于需要长时间浮空,在功率、重量方面都比较受限。

图1 系留无人机实现高空基站

对于立体覆盖天线阵列,常采用基于移相网络的混合子阵架构。子阵在垂直维度上划分,每个子阵所包含的单元数为2。基于移相网络的混合子阵架构的一般化模型如图 2 所示。

图2 基于移相网络的混合子阵架构一般化模型

而对于高速移动场景,一个典型就是高速铁路沿线通信。伴随全球经济发展,高铁将进入新一轮基建浪潮。高速铁路不仅对于地区经济能起到重要的拉动作用,同时还能促进地区之间的交往和平衡发展,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与巨大的市场价值。

对于高速及超高速移动场景,为实现用户的高品质移动互联网接入,超大规模天线技术将发挥重要的作用。通过集中式部署的超大规模天线阵列,结合波束赋形技术,可以显著提升信号质量与系统容量。通过分布式的超大规模天线部署,可以有效的提升覆盖性能,提高信息传输速率。

对于空间精确定位与感知,在城市复杂环境中,GNSS 定位系统的信号易受建筑物的遮挡,定位性能无法满足实际应用需求。超大规模天线技术具备较强的空间感知能力,其在5G/6G 网络中的应用,将为城市环境中定位技术的研究带来新的机遇。这不路痴带来了更为精确的地图,再也不会被带沟里去了。

在位置服务方面,超大规模天线系统也具有较强的空间定位与感知能力,且与已有无线定位系统相比,在某些方面存在明显的技术优势。


第四章 关键技术

在谈到天线的问题时,一个绕不开的技术问题就是信道建模。

信道建模是无线通信系统仿真和性能研究的基础。在5G 通信系统的建模与评估中,终端与基站间的信道建模基于终端天线与基站天线处于互相间的远场的假设进行,接收到的电磁波建模成平面波,且假设处于平稳状态。在超大规模天线系统中,基站天线有可能分布在一个较大的区域,从而形成超大孔径天线阵列。在超大孔径天线阵列下,终端处于天线阵列的近场,此时接收到的电磁波不能近似为平面波,而且具有非平稳特性,现有系统的远场建模方式不再适用。

3GPP 大规模天线的信道建模是一个3D 信道模型,以WINNER 模型和ITU 的2D信道模型为基础,综合考虑了水平和垂直两个维度的空间信道特性。
无线通信系统的信道建模通常包括大尺度衰落和小尺度衰落的建模。

信道的大尺度衰落包括路径损耗、穿透损耗和阴影衰落。在自由空间传播中,路径损耗仅与传输信号的载波频率、传输距离以及收发天线的增益有关。在实际的无线信道环境中,散射体对无线信号的反射、绕射及散射影响着路径损耗、直射径的概率等。因此,不同部署场景下有着不同的路径损耗、直射径概率等的建模方式。

小尺度衰落是指无线电信号在短时间或短距离传播后其幅度、相位或多径时延的快速变化。通常是由于多径分量的叠加引起的。小尺度信道建模主要考虑时间色散参数、频率色散参数及空间色散参数的建模。这些参数的建模与天线的极化方向、收发天线的相对位置等有关。色散参数相关的统计特性多通过实测获得。

在3GPP 的信道模型中,均假设电磁波为平面波,并且针对所有的收发天线使用相同的散射体分布和相同的路径角度进行信道建模。针对大规模天线阵列,仅仅考虑了对散射体数量、散射体角度范围和时延范围进行扩展。3GPP 大规模天线信道建模的下行信道参数生成过程如图3所示。

图3 3GPP 大规模天线信道参数生成过程

相对于传统的大规模天线系统,超大规模天线系统的天线阵列规模更大。在未来的网络部署中,超大规模天线阵列有可能出现以下形态:

(1)天线规模很大,但天线阵列的尺寸与现有系统的阵列相当甚至更小;

(2)天线规模很大,天线阵列的尺寸也很大;

(3)分布式天线阵列。

除了信道建模外,波束管理也是一个关键技术问题。波束管理示意,如图4所示。

高增益天线是实现高频通信的必要技术之一,通过高增益天线弥补高频信道带来的大传输损耗,这不仅要求基站采用高增益天线,终端也可能需要定向天线/波束。如何保持基站与终端之间的波束是对准的,特别是在用户移动或者周围环境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快速对准波束是技术上的难点。

图4 波束管理示意图

此外,基带处理也是重要关注方向。

超大规模天线技术是现有4G 和5G 网络中大规模天线技术的扩展和延伸。在超大规模天线阵列系统中,基站侧配置超大规模天线阵列(从几十至上千),利用有效的预编码/波束成形技术,可在同一时频资源上服务多个用户,带来巨大阵列增益和干扰抑制增益。然而,采用全数字链路的基站方案意味着每一个天线阵元都需要一条对应的射频链路(包括数/模转换器,功放,混频器等),从而极大地增加基站的硬件成本和功耗。因此,基于硬件受限条件下的高频段超大规模天线系统设计就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通信场景下,一个配置有多个发射天线的发射端,同时和下行多个用户进行数据的交互,不同用户的数据流之间会相互干扰。在上行链路中,用户之间数据流的干扰可在接收端通过联合检测的方法消除。而在下行链路中,一方面各个用户之间难以协作,单个用户很难预知其他用户的信道状态。另一方面用户终端受体积、功耗和设备成本等因素的限制,终端的处理算法复杂度不能太高。基于这两点,多用户MIMO系统下行链路数据流间干扰的消除需要在发射端进行,预编码技术则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方法。用户全数字预编码系统模型如图5所示。

图5 多用户全数字预编码系统模型图

按照反馈链路是否受限,预编码技术可以分为无限反馈时的预编码技术和有限反馈时的预编码技术。在无限反馈的预编码技术中根据处理方式的线性与否又可以进一步划分为线性预编码与非线性预编码。

线性预编码包括基于迫零准则(ZF,Zero Forcing)的预编码,基于最小均方误差准则(MMSE,Minimum Mean Square Error)的预编码,基于最大比发射(MRT,Maximum Ratio Transmitting)的预编码等。基于ZF 的预编码和基于MMSE 的预编码相当于将接收端的检测工作转移至了发射端进行,所以又称为线性预均衡。基于MRT 的预编码是一种简单的根据信道信息对不同数据流分配不同权重的预编码算法,它的好处是可以获得最大的系统信噪比。

ZF 预编码的处理方式是发射端在信号发射之前对其乘以信道的逆矩阵(如果信道矩阵为方阵)或者伪逆矩阵(如果信道矩阵非方阵),并通过一个功率控制因子对发射信号的总功率进行控制。在经过这样的处理之后,当信号经过传输信道到达接收端时,数据流之间的干扰已经得到了消除。接收端首先通过自动增益控制对信号的功率进行补偿,之后即可进行信号的判决、解调等工作。

与MIMO 检测过程类似,基于MMSE 的预编码矩阵在设计时考虑了对噪声分量的抑制,因而相对于ZF 预编码而言,可以进一步提升系统的性能。

MMSE 预编码很好地处理了用户间干扰,且相对于ZF 预编码,它能够控制干扰和噪声的影响。该算法的缺点在于计算复杂度较大。

对抗多用户间干扰比较有效的预编码算法,比如ZF 算法和MMSE 算法,需要进行高复杂度的矩阵运算(收发端天线阵列规模越大,计算复杂度越高)。针对采用超大规模天线的6G 系统,在可预见的未来,商用硬件承担这类预编码算法所产生的计算负荷将会是一个巨大的挑战。针对TDD 系统,可以考虑采用基于信道状态信息使用有效期(后续简称为“有效期”)来实现这类预编码算法,从而获得算法复杂度与性能增益的良好折中。这种方法的关键特点简述如下:

1)一个有效期可包含多个连续的信道状态信息更新周期,从而可以把计算负荷分摊在多个更新周期里。

2)有效期的长度可以进行自适应的调整。

3)由于用户移动性或业务量变化,在某个有效期内,下行MU-MIMO 的配对用户集发生变化时,基于调度器的评估,如果将新用户添加至配对用户集可提升吞吐量,则用该新用户来补充移出的用户所产生的空位,并且该补充用户可以使用移出用户先前所使用的基于预编码矩阵,避免重新计算预编码矩阵。

这里,我介绍一种基于MRT 的次优预编码算法。根据前面的描述,MMSE 预编码算法中的矩阵求逆会带来较高的计算复杂度,而在MRT 算法中,只根据信道来确定预编码矩阵,没有MMSE 预编码算法中的矩阵求逆操作。下行链路中MRT 预编码矩阵其实也就是通信系统中常常提及的匹配滤波器,而超大规模天线系统中的MRT 算法处理性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信道传输环境。理想的环境就是从基站到不同用户终端的信道要尽可能的相互独立。

这种算法的本质就是最大化用户的信噪比,也就是最大化用户的可达速率。MRT 预编码不会考虑对其它用户造成的干扰。但是在超大规模天线系统中,理想情况下,随着天线规模增加,用户间的干扰将趋于消失,MRT 预编码将逼近最优的预编码性能。

新技术主要涉及深度学习与人工智能。

预计2030 年前后,通信技术将进入6G 时代。6G 将与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技术融合,充分利用和高效处理万物互联产生的海量数据信息。

将深度学习用在通信中,即利用深度学习来代替通信中的部分模块,相比人为设计的算法,可以更加灵活地拟合真实环境。因为人为设计的算法往往基于一些特定的假设,比如高斯分布等等,但实际环境是非常复杂和极其多变的,这些人为设计的算法一般都不是最优的,适用性有限。而深度学习可以模拟任意模型,从而能够有效适应实际环境,获得更好的性能。


深度学习在通信的主要应用场景可大致划分如下:各类编码算法,如信源编码、信道编码、信道状态信息反馈;各类信号处理算法,如信号估计、检测与解调;各类网络优化问题,如用户调度、网规网优等。

目前深度学习技术已经应用在超大规模天线的多个研究领域中,来实现波束的跟踪、预测和管理,信道的估计、预测、压缩和反馈,功率控制,链路自适应,用户配对和调度等等。通过神经网络模型的训练和学习,有助于进一步提升超大规模天线的使用效率和系统容量,降低系统开销、延时和实现复杂度。

举个例子,通过深度学习来估计DMRS信号。解调参考信号(DMRS,Demodulation Reference Signal)估计,是通信系统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接收端基于DMRS 估计出信道,用于有用信号的解调。如果DMRS 估计的精度不够,接收端获取的信道信息不够准确,会大大降低有用信号解调的准确度,从而降低系统的吞吐量、可靠性等关键指标。

传统的算法,一般基于卡尔曼滤波等经典滤波算法,估计出时域和频域的信道特征,然后基于部分资源上的DMRS,估计出有用信号占据的资源上的信道信息。这样做的缺点在于,实际环境非常复杂,这些滤波算法能够提取的时域和频域的信道特征有限,从而使恢复的信道信息与实际信道信息存在较大误差。

深度学习,采用合适的网络结构后,理论上可以获得时域和频域的所有可获得的信道特征,从而大幅度提升DMRS 估计的精度,进而改善系统性能。图 6 即为神经网络用于DMRS 估计的一个结构示意图,采用一个经典的全连接网络。

图6 神经网络用于DMRS估计的结构示意图

此外,利用神经网络进行码本反馈也是一个研究实现方向。

由信息论可知,准确的信道状态信息(CSI,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对信道容量的至关重要。尤其是对于多天线系统来讲,发送端可以根据CSI 优化信号的发送,使其更加匹配信道的状态。如:信道质量指示(CQI,Channel Quality Indicator)可以用来选择合适的调制编码方案(MCS,Modulation and Coding Scheme)实现链路自适应;预编码矩阵指示(PMI,Precoding Matrix Indicator)可以用来实现特征波束成形(Eigen beamforming)从而最大化接收信号的强度,或者用来抑制干扰(如小区间干扰、多用户之间干扰等)。因此,自从多天线技术被提出以来,CSI 获取一直都是研究热点。

图 7 为基于神经网络的CSI 反馈示意图。网络和终端使用相匹配的神经网络,网络发送CSI-RS 后,终端对CSI-RS 进行信道估计,然后将估计后的结果作为终端侧神经网络的输入,经过隐藏层和量化层后,神经网络的输出即为PMI。网络接收到PMI 后,将PMI 作为网络侧神经网络的输入,经过隐藏层和输出层,神经网络的输出即为恢复的信道信息。其中量化层将浮点数量化为二进制比特,量化层有几个节点,即PMI 包含几个比特。

图7 基于神经网络的CSI反馈示意图

随着5G 应用的快速渗透,移动终端数量将呈现指数式增长,由此带来更高的系统容量需求。大规模天线技术可显著提升频谱效率、降低干扰,已在4G 网络和5G 网络规模商用。

目前5G 网络中部署的为集中式大规模天线,在低频已经达到192 阵子和64 通道,高频预计达到512 阵子和4 通道。面向6G 网络,更大规模天线系统对一体化、集成度提出了更高要求,此时分布式大规模天线系统作为另一个解决方案,可以在提升频谱效率的同时有效扩大覆盖范围。分布式超大规模天线系统将在更广域地理范围内部署大量分布式射频和天线。

分布式超大规模天线系统主要应用于大容量场景,特别是人流量密集,数据业务爆发式增长的流量密集场景,例如高校、CBD 热点区域、大中型场馆以及交通枢纽站点等。应用分布式超大规模天线技术,可以灵活、有效地根据不同环境,构建星形、树形、链形、环形等拓扑结构的网络,有效消除干扰快速提升容量。针对高校、CBD 等热点区域,采用室外覆盖室内的方式时,将多个节点连接到BBU,实现控制信道合并,数据信道复用。

随着新材料、新技术的突破与发展,面向6G 的分布式超大规模天线系统有望在架构形态、部署方式等方面纵深演进。为满足新业务、新场景的个性化和多元化需求,分布式超大规模天线系统仍需在以下关键技术点实现突破:

(1)全动态协作簇构建;

(2)空口通道校准技术;

(3)新型用户调度算法;

(5)信道状态信息获取;

(6)站点间信息交互;

(7)站点间时频同步;

(9)对波形设计的影响;

(10) 网络结构设计;

超大规模天线的应用部署,天线阵面的形态及革新是运营商非常关注问题。从目前的大规模天线发展来看,大规模天线阵面将天线振元及射频处理单元集成在统一的天线模块中,这种一体化模块称为有源天线单元(AAU,Active Antenna Unit)。其设计优势在于:简化了天面配套要求,通过将天线单元与射频单元的集成处理,降低了馈线损耗,有利于系统容量的提升。然而,这种一体化的设计增加了天线阵面的整体体积、重量,对其施工部署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同时,由于射频链路数量庞大,当某个射频链路产生损坏时,故障检测及维护比较困难。


此外,利用智能超表面技术,可人为地设计可控信道,并利用可控的信道完成信号的传输。超表面(meta-surface)是超材料(meta-material)的一种具体实现。超材料的“超”,体现在人工合成材料对自然原有材料性质的突破,如负折射率等。当超表面上有可变参数的器件时,通过控制这些器件,可以使超表面的电磁特性动态变化,进而改变入射电磁波的相位和传播方向,形成可控的信号传输链路。超表面的引入,使无线通信系统设计更具有灵活性。通过合理地设计和布置超表面,人为地构造良好的传输信道,提升系统整体性能。

系统将可能采用低频段、毫米波、太赫兹和光波等频谱资源,具有超高的传输速率、超低的通信时延和更广的覆盖深度,同时融合地面移动通信、近地空间平台、无人机平台、中低轨卫星等技术,解决海陆空天覆盖,实现全球的无缝覆盖。但是,毫米波和太赫兹频段同时也有信号衰减强、易受遮挡和覆盖距离近和穿透固态物体的能力差等弊端。在保持通信质量不变的情况下,会严重限制系统的传输距离;在保持传输距离不变的情况下,易造成通信质量恶化,甚至信息传输中断。因此,基于超大规模天线的智能中继通信技术是一种能够有效补偿无线电波传输损耗的技术。

超大规模天线智能中继通信系统可充分发挥带宽优势,实现超高速和较远距离的传输。值得注意的是,毫米波、太赫兹和光波等频段的无线通信系统均基于波束进行通信,对设备硬件成本代价提出了新挑战,造成现有通信系统协作中继技术不再适用。因此,适用于毫米波、太赫兹和光波等频段通信的超大规模天线技术的多连接技术,以及基于超大规模天线通信的中继设备物理层设计、中继设备波束管理方案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更多更详细的研究报告内容,请参考6G推进组发布的《超大规模天线技术研究报告》原文。


更多关于无线通信、FPGA等内容,可关注微信公众号【FPGA算法工程师】。

}

X,作为全球首款搭载双7纳米5G终端芯片,并且支持NSA(非独立组网)和SA(独立组网)两种5G模式,NSA模式标准化完成时间最早,并且对5G的覆盖没有要求,支持双连接来进行分流,用户体验较好。这标志着国内5G手机上市步伐加快,今年秋季5G手机将密集发布,可关注对5G手机相关主题如苹果/华为产业链的催化作用。

  【本周重点关注――华为发布首款5G手机Mate 20 X,换机热潮将至】

  此次华为发布首款5G 手机Mate 20 X,作为全球首款搭载双7纳米5G终端芯片,并且支持NSA(非独立组网)和SA(独立组网)两种5G模式,NSA模式标准化完成时间最早,并且对5G的覆盖没有要求,支持双连接来进行分流,用户体验较好,缺点就是无法支持5G核心网引入的相关新功能和新业务。这标志着国内5G手机上市步伐加快,今年秋季成为5G手机密集发布期,可关注对5G手机相关主题如苹果/华为产业链的催化作用。

  【其他科技热点追踪】操作系统、芯片:在华为终端沟通会上,华为消费者业务CEO余承东发布华为智慧屏战略。他透露,华为智慧屏产品将使用自研鸿蒙OS和芯片,将在9月发布。华为要将数字电视从过渡到电视之后,再进化到智慧屏时代。(科技);大飞机:近日,国产C919飞机生产许可审定委员会(PCB)首次会议在上海召开,标志着C919飞机生产许可审定工作正式启动。数字交通:交通运输部印发《数字交通发展规划纲要》:到2025年交通运输成为北斗导航的民用主行业,5G初步实现行业应用。芯片国产化:7月25日,旗下半导体公司平头哥正式发布玄铁910(XuanTie910),目前业界性能最强的RISC-V处理器之一。玄铁910可以用于设计制造高性能端上芯片,应用于5G、人工智能以及自动驾驶等领域。AR:苹果AR地图专利公布:可在观察路况时获得导航信息。从专利文件来看,通过一台固定在车上的设备,其摄像头会观察分析道路上的状况,包括区分出车道、车辆、路标等信息,之后导航信息会叠加到实时路况图像上,驾驶员便能够在观察路况的同时获得导航信息,其中包括道路、限速、方向、变道等信息。

  【全球科技行业股指走势】总体来看,上周全球主要股指涨多跌少。7月26日晚,商务部公布二季度经济,二季度美国实际GDP增长2.1%,低于一季度的3.1%,但高于市场预期1.8%,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糟糕,三大股指上周小幅收涨。、纳斯达克以及分别上涨1.2%、1.09%以及0.18%。

  【全球重点科技公司跟踪】:已完成5G毫米波关键技术验证,当前2019年至2020年间正在进行5G毫米波系统性能及标准方案验证,计划在2022年实现5G毫米波商用部署。阿里巴巴:阿里巴巴旗下半导体公司平头哥发布首款处理器产品“玄铁910”,为目前业界性能最强的RISC-V处理器之一,可应用于5G、人工智能以及自动驾驶等领域。苹果:苹果计划以10亿美元收购的智能手机调解器业务大部分股权。预计将会在2019年第四季度完成交易,届时将会有2200名英特尔员工加入苹果公司。

  【科创板企业跟踪】截至2019年7月30日,本周无新增科创板企业正式发行。

  【风险提示】本报告所提及仅表示与相关主题有一定关联性,不构成个股投资建议。

  科技前沿及新产业观察

  1、本周重点跟踪关注:华为发布首款5G手机Mate 20 X,换机热潮将至

  事件:2019年7月27日,华为发布首款5G手机Mate 20 X,定价6199元。这款机器搭载麒麟980芯片和巴龙5000芯片组,是全球首支搭载双7纳米5G终端芯片,支持NSA(非独立组网)和SA(独立组网)两种5G模式。

  我们在5月22日发布的A股投资启示录(八)《驱动A股的十大技术进步趋势》中重点提示:5G的逐步商用,将会逐渐带来5G换机周期,预期在年前后,5G手机换机增速可能会达到顶峰。

  此次华为发布首款5G 手机Mate 20 X,作为全球首款搭载双7纳米5G终端芯片,并且支持NSA(非独立组网)和SA(独立组网)两种5G模式,NSA模式标准化完成时间最早,并且对5G的覆盖没有要求,支持双连接来进行分流,用户体验较好,缺点就是无法支持5G核心网引入的相关新功能和新业务。这标志着国内5G手机上市步伐加快,今年秋季成为5G手机密集发布期,可关注对5G手机相关主题如苹果/华为产业链的催化作用。

  5G商用加速,带来新的换机潮

  5G作为第五代移动通信网络,相比于4G网络来说,其最高理论传输速度可达数十Gb/秒,快了将近数百倍,一部完整超高清画质的电影可在一秒内下载完成。根据Strategy Analytics发布的最新《5G智能手机:从零到数十亿》指出,2019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将达到500万部,但是由于昂贵的设备定价、元器件瓶颈以及5G网络的可用性受限,今年的5G智能手机出货量非常小,只占到整体智能手机出货量的1%不到,未来1~2年有望加速。

  IDC预计2019年5G智能手机出货量占智能手机出货量总额的0.5%,尽管整体智能手机出货量在下降,但是5G智能手机有望从今年下半年开始加速,预计到2023年5G手机有望超过4亿台,市占率达到26%。

  根据国际电信联盟无线电通信部门(ITU-R)发布的《5G愿景》(ITU-R M.2083建议书)定义5G系统将满足增强的移动宽带、海量的机器间通信、超高可靠和超低时延通信三大类主要应用场景。回顾历史,我们发现1G时代实现了语音通讯,2G增加了SMS短信,3G/4G时代实现了网上冲浪、在线游戏以及广播,到如今5G时代,我们将看到5G在VRAR、自动驾驶以及物联网等领域发挥重要的作用。

  目前全世界已有多家手机厂商发布了5G手机时间计划,其中国内,OPPO和华为目前已获得中国5G终端电信设备进网许可证,7月23日,OPPO获得中国5G终端电信设备进网许可证,Reno 5G版目前已经三证在手,华为7月27日,发布首款5G手机Mate 20 X,定价6199元,这标志着国产5G手机上市步伐加快,换机潮将至。国外方面,三星在今年4年已经发布了Galaxy S10 5G版,并且预计7/8月还将发布一款折叠屏5G手机Galaxy Fold,并且苹果也表示明年推出的旗舰级iPhone(XS系列后续机型)将支持5G网络。

  5G手机换机潮将加速手机零部件创新和升级

  通过分拆5G智能手机的零部件可知,就硬件方面,此次换机潮主要带动基带芯片、存储、射频前端以及天线等主要零部件的创新和升级。其中基带芯片方面,从之前被高通、英特尔、三星等外国企业垄断,如今在英特尔和苹果分手,退出5G基带芯片市场来看,目前市面上可以提供5G基带芯片的主要有高通、三星、联发科、华为海思以及紫光展锐。

  基带芯片:5G基带芯片方面,高通最先发布,2016年高通发布骁龙X505G Modem,此次发布的5G芯片,除了在速度上实现了千兆级速率,并且在波频段上首次采用28GHz。之后三星和华为也相继发布了5G基带芯片,其中2018年2月25日,华为发布了旗下首款5G商用芯片――Balong 5G01,值得注意的是,5G01是全球首款基于3GPP标准的5G商用芯片,同样支持28GHz的高频波段,也支持Sub 6GHz中低频,同时支持NSA/SA组网方式,兼容2g/3g/4g网络。

  存储:年,我国将进入第四个全球半导体硅含量提升周期,当前周期的核心驱动力是5G支持下的AI、物联网和智能驾驶,数据呈现指数级别的增长!物联网以及智能交通对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无一不催生着更强的内存空间和内存性能。第四波硅含量提升周期下,存储器芯片将成为推动半导体集成电路芯片行业上行的重要推手,我们需要密切关注由特殊、利基型存储器向先进存储有效积累、快速发展进程。

  根据《全球半导体产业发展报告》,存储器占半导体市场规模增量 70%以上。全球半导体贸易统计组织通过对集成电路产业结构进行拆分,预计 2018 年全球集成电路市场规模达 4015.81 亿美元,相较于本轮景气周期起点 2016 年增长了 1249 亿美元。而存储器 18 年市场规模达 1651.10 亿美元,相较 2016 年增长了 883 亿美元,占增量比重达 71%,是本轮景气周期的主要推手。

  射频前端:射频前端芯片包括射频开关、射频低噪声放大器、射频功率放大器、双工器、射频滤波器等芯片。射频开关是将多路射频信号中的任一路或几路通过控制逻辑连通,以实现不同信号路径的切换,包括接收与发射的切换、不同频段间的切换等,以达到共用天线、节省终端产品成本的目的。主要产品种类包括移动通信传统终端以及WIFI开关,广泛应用于移动通信终端。射频低噪声放大器,主要是实现接受通道的射频信号放大。目前国内射频芯片龙头卓胜微主要产品为射频开关和射频低噪声放大器,我们建议关注芯片行业整体发展情况以及龙头公司业务扩展进度。

  射频前端芯片的需求主要受移动终端的驱动,目前来看,手机终端的出货量放缓,加上平板电脑、笔记本等移动终端,全球整体出货量趋于稳定。根据Gartner统计,包含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等在内的移动终端的出货量从 2012 年的 22 亿台增长至 2017 年的 23亿台,预计未来出货将保持稳定。

  从2G到3G,再到4G,我国一直处于落后紧追,最后赶上的发展情景之中,相关产业链下游应用的发展也长期落后于欧美发达国家。但是这次对于5G来说,华为无疑不论是在技术上,还是下游应用上,均走在了世界前列。根据YoleDevelopment的统计,2G制式智能手机中射频前端芯片的价值为0.9美元,3G制式智能手机中大幅上升到3.4美元,支持区域性4G制式的智能手机中射频前端芯片的价值已经达到6.15美元,高端LTE智能手机中为15.30美元,是2G制式智能手机中射频前端芯片的17倍。

  未来随着5G商业化临近,如今对于5G标准下移动通信和物联网通信将实现有效统一形成一致共识,因此在未来统一移动通信标准下,射频前端芯片产品的应用规模将会随着同步扩大,单个5G智能手机中的射频芯片的价值也将继续上升。

  天线:就天线种类而言,主要分为基站天线和终端天线。基站天线需求毫无疑问会随着5G基站数量的增长而随之增长,5G基站相比于4G基站而言,频率更快,覆盖范围更小,相应的需要更多5G基站数量,更多的天线数量,而且在Massive MIMO趋势下,单个基站的天线数目将大幅增长。

  终端天线方面,在5G时代高频高速趋势下,传统材质的FPC将不再适用,将逐步由MPI、LCP材质的FPC所取代,此类工艺复杂,优质成品率较低,行业中满足要求的供应商数量减少,我们预计未来天线行业集中度有望集中提升,龙头受益,ASP 相比传统 PI 显著提升。未来随着智能手机功能的扩展,单机天线数量将达到10个以上,按用途分大致可分为通讯天线、WiFi天线及NFC天线三种天线模组。

  (1)AR――苹果AR地图专利公布:可在观察路况时获得导航信息

  传统的导航大多依靠数字地图和语音来指引用户,但一旦到一些复杂的路段,对于导航的精度要求会更高,再加上有些人对路段不熟或者听错导航语音,导航便会出现误差,从而影响行程。

  为了提升地图导航的体验,苹果最近向美国专利局提交了一项名为「使用增强现实的导航」专利,能够通过AR来为驾驶员提供更加高效的导航信息。

  从专利文件来看,通过一台固定在车上的设备,其摄像头会观察分析道路上的状况,包括区分出车道、车辆、路标等信息,之后导航信息会叠加到实时路况图像上,驾驶员便能够在观察路况的同时获得导航信息,其中包括道路、限速、方向、变道等信息。

  事实上,这不是苹果第一次对AR导航场景感兴趣,在今年二月份外媒就曾报道苹果的一项AR眼镜专利,同样应用于导航场景。不同的是,这一次的专利看起来更加「实际」一些,毕竟依托的设备很有可能是iPhone,而且目前AR导航也已经被许多科技公司所采纳。谷歌就在今年二月份启动了AR实景导航测试,但范围限于美国小范围区域,而且仅适用于步行。(威锋网)

  (2)操作系统、芯片、自主可控――华为智慧屏使用鸿蒙系统和自研芯片,9月发布

  在华为终端沟通会上,华为消费者业务CEO余承东发布华为智慧屏战略。他透露,华为智慧屏产品将使用自研鸿蒙OS和芯片,将在9月发布。华为要将数字电视从过渡到互联网电视之后,再进化到智慧屏时代。(新浪科技)

  (3)5G手机――华为首款5G手机Mate20 X亮相

  在华为位于深圳总部的坂田基地培训中心国际会议中心,华为首款5G手机Mate20 X亮相,这是全球唯一一款同时支持独立组网(SA)和非独立组网(NSA)的手机。(科技日报)

  (4)大飞机――国产大飞机C919生产许可审定工作正式启动

  近日,国产C919飞机生产许可审定委员会(PCB)首次会议在上海召开,标志着C919飞机生产许可审定工作正式启动。PCB听取了中国商飞公司关于生产许可证(PC)增加C919型飞机的准备情况,包括飞机构型管控、质量体系建设、生产准备、供应商管理等;听取了华东局审定处关于C919飞机投产监管和生产许可审定准备工作的汇报;审议通过了生产许可审定审查组(PCT)组成及审查计划,确定了生产许可审定的其他有关事项。(羊城晚报)

  (5)地方国改――上海9家国企参与“双百行动”,混改已引入非国有资本近14亿元

  截至目前,上海所有9家“双百企业”所属各级子企业开展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有42家,引入非国有资本13.94亿元。从去年8月启动以来,上海市“双百企业”在已备案的135项改革任务中,启动推进或已完成的改革任务已逾80%。(一财)

  (6)数字交通――交通运输部印发《数字交通发展规划纲要》:到2025年交通运输成为北斗导航的民用主行业,5G初步实现行业应用

  《纲要》提出,推动交通感知网络与交通基础设施同步规划建设,深化高速公路ETC门架等路侧智能终端应用,加快北斗导航在自由流收费、自动驾驶、车路协同、海上搜救、港口自动化作业和集疏运调度等领域应用。鼓励物流园区、港口、铁路和机场货运站广泛应用物联网、自动驾驶等技术,推动自动驾驶船舶、自动化码头和堆场发展。推动交通运输基础设施与信息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推进车联网、5G、卫星通信信息网络等部署应用,完善全国高速公路通信信息网络。

  (7)涨价――原料供不应求,钼价或将迎来上涨

  7月23日,钼精矿月产量高达3000吨的鹿鸣开始停产检修,短期内较难向市场上投放钼精矿。(钼精矿月产量1200吨)也于今日向部分客户停止长单供应合同。、陕西、内蒙古、河南、湖南、浙江等矿山企业多表示没有可对外销售。()分析称,需求端看,7月钢厂招标量逐步扩大,且招标钢招价格大幅上调,预计短期内钼市原料端供应偏紧,低价较难采购,或将继续对钼市形成有利支撑。

  (8)集成电路――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二期)募资工作已经完成

  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二期)募资工作已经完成,规模在2000亿元左右。部分公司正在跟国家大基金接洽,商讨二期投资方式(中证报)

  (9)芯片国产化――阿里平头哥首颗芯片出炉:RISC-V架构处理器玄铁910正式发布

  7月25日,阿里巴巴旗下半导体公司平头哥正式发布玄铁910(XuanTie910),目前业界性能最强的RISC-V处理器之一。玄铁910可以用于设计制造高性能端上芯片,应用于5G、人工智能以及自动驾驶等领域。阿里方面介绍,玄铁910支持16核,单核性能达到7.1 Coremark/MHz,主频达到2.5GHz,比目前业界最好的RISC-V处理器性能高40%以上。发布现场, 平头哥宣布“普惠芯片”计划,未来将全面开放玄铁910 IP Core。(澎湃)

  (10)自动驾驶――博世和戴姆勒联合发布全自动无人驾驶泊车系统,为全球首例获批日常使用

  博世在官网宣布,和戴姆勒在自动驾驶领域共同迈向了新的里程碑:两家公司现已获得巴登-符腾堡州有关部门的批准,在斯图加特的梅赛德斯-博物馆停车场日常使用自动代客泊车系统。自动代客泊车服务可通过智能手机应用实现,且无需安全驾驶员监督。博世自动代客泊车是全球首例正式获准投入日常使用的全自动无人驾驶泊车功能(国际自动机工程师学会自动驾驶分级标准L4级别)。

  *注:此处个股仅作列示,不代表个股投资建议,具体个股推荐请以招商各为准。

  3、 上周重点科技热点回顾

  4、 全球科技行业股指走势和公司动态

  总体来看,上周全球主要股指涨多跌少。7月26日晚,美国商务部公布二季度经济数据,二季度美国实际GDP增长2.1%,低于一季度的3.1%,但高于市场预期1.8%,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糟糕,美股三大股指上周小幅收涨。

  分地区来看,上周除了A股两大股指以及以外普跌,其中台湾加权指数、以及综合指数,分别下跌0.54%、0.93%以及3.05%,上证综指、深证成指以及日经指数收涨,分别上涨1.87%、2.54%以及0.93%,欧美市场股指全部收涨,其中标普500、纳斯达克以及道琼斯指数分别上涨1.2%、1.09%以及0.18%,富时100、DAX以及CAC40分别上涨2.28%、1.04%以及0.61%。

  (1)美国:二季度GDP增速超预期,重点科技股指全线收涨

  7月26日晚,美国商务部公布二季度经济数据,二季度美国实际GDP增长2.1%,低于一季度的3.1%,但高于市场预期1.8%,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糟糕,受经济数据超预期提振,上周重点科技股指全线收涨。

  再看美国重点科技行业上周涨跌情况,费城半导体指数、标普技术,通信服务、纳斯达克股、医疗健康以及生物技术指数分别上涨2.83%、1.13%、3.9%、1.4%、0.92%、0.23%。

  (2)香港地区争端不断,日韩贸易摩擦形势不减

  香港地区暴乱行动最早是反对修订《逃犯条例》引起的,在特区政府宣布修例“已经死亡”的情况下,暴力继续升级,激进示威者的气焰愈发嚣张。他们的目标已经转为瘫痪特区政府、打击警察权威,试图建立由美国和西方势力操控、反对派主导的香港政治格局。如今骚乱行动持续50天之久,不断是对香港地区安全还是金融市场,都造成了极大的恐慌。

  看行业股指方面,亚太重点科技指数中台湾相关指数以及恒生电讯指数下跌,台湾半导体指数、台湾资讯科技指数、台湾生技医疗指数以及恒生电讯业指数分别下跌0.31%、0.66%、2.66%以及2.38%,恒生资讯科技指数、电子(中信)、半导体(申万)、以及通信(中信)分别上涨3.24%、8.1%、8.54%、5.83%。

  (3)全球重点科技公司跟踪

  5、招商研究:科技前沿透视

  (1)招商中小盘:实质性场景落地,引领区块链行业启航

  事件:区块链是具有潜力重塑社会运作方式的颠覆性创新技术,其分布式存储、不可篡改等特征,可作为底层基础设施在多个场景应用。目前各种区块链应用已经开始逐步落地,未来将是加速发展趋势,市场空间很大。

  1、区块链的核心优势在于作为可信基础设施,降低信任成本。区块链由于区块+链式数据结构和分布式存储架构,具有数据防篡改的技术特征,是一种可信的数据处理和存储技术。区块链适合在缺乏可信主体的场景下,作为可信基础设施,承载高价值高信任成本的业务。

  2、应用场景的落地是区块链发展的关键。区块链早期是由技术极客驱动行业发展,但当前区块链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如何结合应用场景落地。市场上有大量企业在多个领域进行了探索,目前已有一些场景可以用区块链解决行业实际问题,其中以金融相关场景应用的落地最为广泛。

  3、已经有多个应用落地,未来将是加速发展趋势。目前国内外已经有较多的行业开始落地。我们梳理了一些典型应用,这其中包括 1.能链科技在基于资产的企业级普惠金融方面的进展。2. 众享比特帮助银行开发的一些应用。3.Facebook 发起的 Libra 项目。4.易见股份与IBM合作的供应链金融应用。5. 蚂蚁金服的跨境支付应用等等。

  4、行业加速发展,未来空间很大。目前区块链已经走出了行业早期的泡沫阶段, 应用场景逐步开始落地。由于区块链作为可信基础设施的价值,全球的金融机构、科技公司、监管部门一直都高度关注区块链行业的发展机遇,未来一旦商业模式大规模落地,有望基台和生态快速增长,形成互联网早数增长的态势。

  风险提示:道德风险引发的劣币驱逐良币,场景落地速度不及预期。

  (2)招商通信:首款支持SA 5G终端面世,5G商用进入新阶段

  核心观点:首款支持SA 5G手机面世,5G商用进入全新阶段,坚定看好5G大投资机遇

  1、中兴、华为相继推出5G手机,多款国产5G手机待发,5G商用进入全新阶段。本周,华为和中兴陆续发布首款5G智能手机Mate 20X 5G版和Axon 10 Pro 5G,其中华为Mate 20X 5G版更是市场首款搭载7nm 5G终端芯片模组(麒麟980+巴龙5000),同时支持NSA和SA模式的5G智能手机。截至目前,我国已有8款5G手机获3C认证,5G手机有望在2020年实现批量出货。预计2019年到2023年,全球5G手机出货量的年复合增长率将达到179.9%,2023年全球5G手机出货量累计将达19亿部。随着5G牌照发放和政策持续推进,手机终端推向市场和基站商用建设进程继续加快,5G商用进入落地全新阶段。

  2、通信板块处于历史底部水平,低配通信5G孕育反转机遇。根据Wind最新数据,二季度,通信行业的机构持股比例为1.37%,较一季度下降0.76个百分点,接近10年底部位置。从历史上来看,3G/4G时代,在发放牌照之后1-2个季度,通信机构持仓比例都曾到周期底部位置,随后配置比例持续向上,伴随通信指数走出波澜壮阔的3G/4G。我们认为市场目前对于通信板块预期处于低点,板块将从估值和盈利两个维度进行修复,建议投资者把握底部布局机遇。

  3、坚定看好未来1-1.5年5G大投资机遇,短期市场出现做多机遇。短期来看,基于:1)中美贸易争端及华为实体名单事件趋于缓和;2)行业下半年5G投资加速;3)中报板块表现亮眼等有利因素,板块在前期调整充分,估值合理情况下具备向上动力;中长期来看,5G进入落地阶段,在建设第一年估值仍有提升空间,明年5G基站数有望到60万站水平,板块将出现较快增速,目前按照三大运营商2019年CAPEX预算数值,无线网投资首先发力,下半年随着技术成熟,承载网有望和无线网同步推进。根据市场预测,5G整体设备投资约在1.5-2万亿水平,其中无线和有线设备投资超1.2万亿。根据我们测算,三大运营商5G资本开支有望达到16930亿,无线网投资仍是重点部分,约占5G总投资的55%以上。

  4、投资建议:从5G投资思路来看,建议沿着“三条明线” :5G基础设备建设进入高景气周期,设备及上游元器件受益;5G带动信息需求从消费级向工业级转型,车联网、物联网、云视频等下游应用爆发;5G带来全面IT云化时代,云计算及IDC需求确定;“一条暗线”:核心元器件实现全面进口替代,自主可控成为长期主题 进行全面布局。

  重点推荐:、()、()、()、

  建议关注:()、亿联网络、中际旭创、世嘉科技、()、()

  风险提示:中美贸易摩擦升级、5G建设进度不及预期、5G投资规模不及预期。

  (3)招商计算机:自主计算锋芒渐露,关注云+AI赶超机遇

  本周关键词:华为鲲鹏、玄铁 910。国内 IT 巨头华为、阿里在云+AI+5G 技术趋势下,积极推动构筑自主计算产业发展竞争力,强基础能力促进产业企业发展。

  1、计算机板块指数本周上涨 1.86%。计算机板块目前TTMPE 为 46 倍左右。以云计算、人工智能为代表技术的新一轮科技浪潮已经来临。A 股计算机板块各个细分领域龙头公司基于过往业务与技术的积累,通过产品与服务智能化升级,有望体现出超越行业的成长性,我们看好研发型龙头的投资机会。

  2、华为拟投资30亿元筑万亿鲲鹏计算产业生态。7 月 23 日,华为在鲲鹏计算产业发展峰会上宣布计划未来五年内投资30 亿元携手合作伙伴构建鲲鹏产业生态,围绕鲲鹏服务器芯片及

}

第四代移动通信(4G)技术有力支持了移动互联网业务的快速发展,为消费者的生活、工作提供了空前的便利,已成为迄今应用最成功的移动通信技术。而第五代移动通信(5G)除了进一步提升移动互联网的带宽外,还扩展了高可靠低时延通信(URLLC)、大规模机器通信(mMTC)等更多应用场景,有望打造一张应用于千行百业的移动物联网,对通信基础设施与经济社会各方面的深入融合产生深远意义。

5G国际标准自2015年底开始起草,在2018年首先完成了以增强移动宽带(eMBB)为核心的第一版本——R15版本。2020年又完成了包含URLLC、NR V2X、非授权频谱通信等重要垂直行业功能的增强版本——R16版本。这两个版本构成了5G国际标准的核心,将于未来10年内在全球广泛部署,国内外大量通信技术人员也陆续投入5G设备、终端、应用的研发及5G网络的规划、部署、运维工作。这些人员都需要对5G技术和标准有深入透彻的理解,5G技术也将成为今后一段时间高校和研究机构通信专业的教学和研究重点。因此在5G R16标准完成之际,编写并出版介绍5G标准,尤其是包含R15和R16版本的完整的技术专著,是非常必要和亟需的。这将对5G领域的技术研究、设备开发、系统部署和业务运营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对未来的B5G、6G预研也可以提供重要参考。

本书的主要特点是没有局限于对5G标准的简单解释。书中不仅介绍了5G标准化的结果,而且基于作者的参会经历,深入剖析了5G标准化的历程,对5G研究和标准化过程中关键技术的取舍和设计方案的甄选过程进行了介绍,诠释了移动通信系统实用导向、整体设计、全面权衡的设计原则。本书一方面可以作为通信企业5G开发人员阅读规范、理解规范背后的关键技术和设计原理的参考资料;另一方面也可以作为高校、研究单位人员学习标准化工作的方法和规律的重要参考,为他们将来参与B5G、6G研发工作,与产业界顺利对接提供帮助。

本书的作者均为深入参与3GPP 5G国际标准化的第一线代表人员,参与了5G R15、R16历次标准化会议的技术讨论,经历了各次重大技术选择的确定过程,有些作者还作为负责人牵头了一些技术方向的研讨和标准起草工作。他们对5G技术原理和系统设计有深入的理解,对5G标准化过程有切身的体会,是精通5G标准的专家团队。本书编写的素材全部来自3GPP技术规范、标准化文稿、会议记录等第一手资料,具有较高的时效性、权威性和实用性。

当然,在未来几年里,5G标准还将持续增强和演进,对5G标准的学习、研究和应用也是通信产业界一项长期的工作。希望通信产业界能够持续关注、重视5G标准的研究,希望本书的出版能为信息通信产业的长期、健康发展贡献一点力量。

第1章概述5G技术核心与增强:从R15到R16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邮电大学教授

2020年8月于北京移动通信系统十年一代,从1G到4G,历经了模拟、数字、数据、宽带四次技术变革,为全世界的亿万用户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崭新感受。尤其是4G技术开启了移动互联网时代,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正当大家满足于微博微信、视频抖音、点餐购物、移动支付、手机游戏等4G带来的丰富的移动互联网应用和便利生活时,移动通信产业已经将目标从“2C”(面向用户)转向“2B”(面向企业),试图用5G NR(新空中接口)技术推动千行百业向数字化、移动化、自动化发展。因此,相较4G“吃喝玩乐神器”的定位,5G技术由于着重增加了对移动物联网的支持,因此在更大广度和更多维度上获得了更广泛的关注,其意义甚至上升到了国家间高科技竞争主要制高点的高度,一定程度上也超出了5G技术研发者的预料。5G技术的核心是什么?5G引入了哪些创新?5G与4G在技术上有什么区别?5G能达到什么样的技术能力?相信这些问题是广大读者都很关心的。在笔者看来,5G并不是神奇的、无所不能的技术,它在很大程度上继承了3G、4G的系统设计理念,引入了一系列必要的创新技术,面向各种垂直应用进行了一系列专门的优化。这些创新和优化绝大多数并不是几个词、几句话就能说明白的“大概念”,而是由很多细致、精巧的工程改进构成的。本书的目的就是将5G的这些创新点和优化点剖析开,讲解给读者。

某些“唯技术论”的观点可能认为5G照搬了4G的核心技术,不过是“宽带版4G”。诚然,从理论基础上讲,5G沿用了4G LTE的OFDMA(正交频分多址)+MIMO(多输入多输出)核心技术架构。但相比LTE的“简化版”OFDMA,5G系统设计在时域和频域上都实现了更大的灵活性,能够充分发挥OFDMA系统的技术潜力,有效支持eMBB(增强移动宽带)、URLLC(高可靠低时延通信)、mMTC(大规模物联网)等丰富的5G应用场景。同时,5G系统设计也远比4G要精细、复杂,在LTE设计的基础上做了很多修改、增强和扩展。所以,本书以LTE标准为基础(假设读者已经了解LTE的基础知识),着重介绍在5G NR采用的全新和增强的系统设计,解读5G NR相对4G LTE的“增量”。

与大部分5G书籍不同,本书采用了“剖析5G标准化过程”的写法。本书的核心作者在2008年曾撰写了《3GPP长期演进(LTE)技术原理与系统设计》一书,此书不仅介绍了LTE标准,而且介绍了“从无到有、从粗到细”的4G系统设计和标准起草过程,出版后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被称为“4G红宝书”。这说明广大读者对这种写法的认可。时隔十二年,本书再次采用了这种写法。本书的作者都是OPPO公司的3GPP标准代表,在第一线深入参与、推动了绝大部分5G技术设计的形成,他们提出的很多技术方案也被接受,成为5G标准的一部分。由他们讲述各个方向的技术遴选、特性取舍、系统设计的全过程,对读者是最好的选择。5G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每个环节上的技术方案选择都不是孤立的,单点技术上的最优方案不一定是对整体系统性能贡献最大的方案,系统设计的目标是选择互相适配、整体最优的均衡的技术组合。本书在大部分章节中回顾5G标准化中出现的多种技术选项,介绍各种选项的优缺点,尽力解读3GPP从中筛选出最终方案的原因和考虑。这不仅包括性能因素,也包括设备实现的复杂度、信令设计的简洁性、对现有标准的影响程度等。如果只是“照本宣科”地对英文技术规范的最终版本进行翻译和解读,其实是大可不必费如此周章的。但作者希望通过讲述这一推理、选择的过程,帮助读者“既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一窥无线通信系统设计的原则、方法和手段。

从另一个角度说,今天我们为5G选择的这些技术选项,只是在特定的时间、针对特定的业务需求、考虑近期的产品研发能力,做出的选择。未来业务需求变了,设备能力更强了,今天被淘汰的“次优”选项也有可能变成“最优”选项,重新回到我们的视野,成为新的选择。3GPP标准只是指导产品研发的“工具性文件”,并不具备解读技术原理和设计思想的功能。如果只把标准化的最终结果展示给读者,让读者误以为这些设计都是“天经地义的唯一选择”,仿佛过程中的“优劣对比,纠结取舍”都不曾发生过,那么呈现给读者的就只能是一个“片面的5G”。读者在很多境况下也会感到费解——为什么偏偏设计成这样?难道没有别的选择吗?这么设计有什么好处呢?如果是这样,作为经过了这一过程的标准化亲历者,作者也觉得是一个很大的遗憾。相反,如果今天的年轻读者能够通过这些技术选择过程批判地、客观地看待5G标准,在他们设计下一代系统(如6G)的时候,充分汲取5G标准化中的经验教训,有机会构思出更好的设计,那么作者在本书中的这些回顾、分析和总结工作就是很有意义的。由于具备这个特色,相信本书不仅可以作为5G研发人员在工作中查阅的一本工具书,而且可以成为对广大通信专业的高校教师、学生学习5G的较好的参考书。

本书共分为20章,除第1章概述之外,第2~14章可以看作对5G标准的基础、核心部分的介绍,这些内容主要是在3GPP R15版本中定义的,其核心还是针对eMBB应用场景,并为物联网业务提供了可扩展的技术基础。第15~19章介绍了在R16版本中定义的“5G增强”技术特性,包括URLLC、NR V2X、非授权频谱通信、终端节能等,很多是5G技术不可分割的必要部分。这也是本书并未在R15 5G标准完成的2019年出版,而是等到R16版本完成后的2020年出版的原因。正如前面提到的,5G相对4G等以前的移动通信系统的最大不同是增加了对各种物联网和垂直行业应用的支持。如果只介绍支持eMBB的R15,缺失了R16中的URLLC、NR V2X、非授权频谱通信等重要垂直技术,无疑是无法体现5G技术全貌的。在最后的第20章中,我们还简单介绍了R17版本中5G将要进一步增强的方向,以及我们对B5G和6G发展趋势的粗浅看法。

写在本书每一章开头的其他作者,都是作者在OPPO标准研究部的同事,他们都是各个技术领域的5G标准专家,其中很多人参加了4G LTE的标准化。在这里感谢他们为5G国际标准化做出的贡献。5G手机中的一部分硬件或软件设计(虽然可能只是很小一部分)也基于他们的创新和付出。同时,感谢OPPO产学研事务部的秦征、陈义旎、陈华芳为本书的出版做出的贡献。最后,还要感谢清华大学出版社的大力支持和高效工作,使本书能尽早与读者见面。

本书是基于作者的主观视角和有限学识对标准化讨论过程和结果的理解,观点难免有欠周全之处,敬请读者谅解,并提出宝贵意见。

第1章概述5G技术核心与增强:从R15到R16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5g需求中移动性支持的最高速度是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