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关节外骨骼机器人有什么优势?

原标题:“中国智造”再创佳绩——程天科技“悠行外骨骼机器人”喜获NMPA注册证 来源:互联网

    2020年4月初,杭州程天科技有限公司旗下的悠行外骨骼机器人获得了NMPA二类医疗器械注册证,成为目前国内个适用于“中枢神经病变导致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人群”的下肢外骨骼机器人。在此之前,悠行也登上“浙江省第二类医疗创新器械”的名单。悠行外骨骼机器人的推出,标志着中国款适用于截瘫、偏瘫患者康复训练的外骨骼机器人设备正式跻身国际外骨骼康复领域,打响了“中国智造”的品牌。

    人人都梦想着拥有“钢铁侠”一般的外骨骼战甲,增强自身的肌肉和行动,还可以帮助下肢不便甚至瘫痪的人重获行走能力。近些年科技的飞速发展,让这项外骨骼技术已经走进了我们真实的生活。特别是在医疗领域,集人工智能、机器人、生物医学工程等技术于一身的外骨骼机器人是中风、脊髓损伤引起的运动障碍康复训练的重要技术手段和方法。根据美国市场调研机构WINTERGREENRESEARCH的报告,康复机器人行业规模未来几年将实现高速增长,2021年有望达到32亿美元。

    与传统的康复手法对比,通过穿戴外骨骼机器人进行训练有着许多不可比拟的优势。通过模拟正常的行走周期,提供了重复性的功能运动,进一步改善神经损伤患者的肌肉力量和运动协调性。相较于患者在平地或者平衡杠内训练,外骨骼也成功地解决了“患侧和健侧步幅差过大”、“步态不对称性”等突出问题。对于上运动神经元损伤的偏瘫患者而言,设备带动下肢的髋、膝关节进行大量的屈伸运动,可促进髋、膝关节的分离运动;对痉挛肌群的牵拉可以抑制异常的运动模式,从而达到调节肌张力和预防异常步态的目的。通过分析悠行外骨骼机器人大量的临床数据,除了在提高下肢运动功能方面有明显疗效,在强化肢体深浅感觉输入刺激、改善焦虑抑郁情绪等评估项目中也有显著的治疗效果。

    悠行外骨骼机器人之所以能在国内脱颖而出,离不开它独有的技术优势——是国内早将行走意图检测技术应用到机器人产品上的。外骨骼需要与人体接触,通过传感器收集人体行走的意图,进行物理信号反馈。而如何准确获得这个意图,正是外骨骼机器人研发的难点。而攻克了这一点,程天来便已经实现了国内行业的技术。悠行外骨骼机器人在协助患者行走的过程中无需患者按键操控,全部动作由患者的行走意图来触发。在机器层面进一步优化了人机互动,更利于患者触发迈步,将控制的主动权给与患者,化“被动”为主动模式,提高了训练过程中的积极性。

    杭州程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于2017年1月成立,是一家集研发、生产和销售为一体的科技型企业,致力于外骨骼机器人技术、智能医疗器械、特种机器人技术与智能系统的开发。此次拿证的悠行外骨骼机器人已获得的自主知识产权有五十余项,各领域奖项有十几项,配合程天科技自主开发的云平台大数据分析及云计算技术,还能够为行动失能、弱能的伤友、老年人及康复医疗机构提供全套的智能化康复解决方案。

    程天科技在2018年4月新一轮Pre-A融资引入战略投资人(纳通医疗集团),让公司发展步入了快车道。公司目前已经成功完成多项科研及工业化产品项目,坚持在智能技术领域精耕细作,通过技术提升产品的安全性和先进性,通过人文关怀提升用户体验,不断完善外骨骼技术产业链,成为全球外骨骼领域领军企业。

“掌”握科技鲜闻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

新浪科技为你带来最新鲜的科技资讯

苹果汇为你带来最新鲜的苹果产品新闻

新酷产品第一时间免费试玩

提供最新的科学家新闻,精彩的震撼图片

}

对于资金充裕的用户,可以自行购买外骨骼在家使用,从而省去了去医院进行康复训练的麻烦,同时穿上外骨骼能够辅助用户完成一些生活自理的动作,不仅提高了生活体验同时也减轻了家人的负担。而像是在老年群体和肢体功能障碍患者较多的医院或养老院,可以由机构统一购买外骨骼,免费或有偿租赁给需求者使用,这样可以降低机构的成本、减轻用户的负担,达到资源的最大利用,是最常用到的场景之一。

患者不能长期呆在室内,还需要经常去室外透透气,散散心。但是室外地形复杂,普通的轮椅通过性较弱,而穿戴式外骨骼则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让穿戴者可以去更多的地方,极大的提高了残疾人和老年人的生活品质。

版权声明: 凡本站注明来源非设计癖的文章,目的在于传播,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站无关;凡本站所发布的图片、视频等素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与研究,如果侵权,请提供版权证明,以便尽快删除。

}

6 《机器人技术与应用》双月刊 第 5 期

康复辅具是残障人(包括老年人、残疾人、伤病人)补偿或改善功能,提高生存质量,增强社会生活参与能力最直接有效的手段之一。对于残疾人补偿或替代其身体功能障碍,对于老年人提高或改进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对于伤病人采取非手术、非药物的工程手段帮助其恢复健康,康复辅具是帮助残障者回归社会的最基本和最有效的手段,对于某些身体功能障碍,配置辅具甚至是唯一的康复手段。

人工智能的目的就是让各种各样的机器像人一样思考,具有“智慧”,模仿人类大脑的功能指挥操纵身体的其他器官,作到“知行”合一。智能辅具就是采用这样的科学原理,在辅具执行系统中组合了模仿人脑指挥身体器官行动的必要模块,使该辅具具有“感知外界环境变化的能力”,“分析判断现实情况的能力”,“操纵其他器官的能力”,“反馈操纵结果的能力”,充分模仿了人类感觉器官采集信息,大脑分析归纳整理信息,肢体服从大脑指令进行行动的能力,使该辅具可以迅速感知,并且实时作出调整以适应完成任务的要求。

智能辅具概念的出现比较新,2011年2月科技部社会发展司将“智能型残障人生活辅具的研发”列入“十一五”社会发展领域十大科技成果。发展智能辅具产业科技,提高残障者生存生活质量,是一个国家科技进步和国民经济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

康复设施的科技水平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后日趋现代化、智能化。正如中国残联张海迪主席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谈到的,智能化正成为残疾人康复器具发展的新趋势。“现在很多的残疾人辅助器具

在智能化方面已经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成绩,如假肢的智能化、轮椅的智能化等,有的轮椅甚至能自动站立起来。更有甚者,很多产品已经借助仿生学的原理,来研制新的智能化高端产品。”

目前智能辅具不仅包括了智能假肢、智能轮椅、智能移动辅具、智能家居与环境控制辅具、智能生活辅具、智能信息交流辅具、智能护理机器人、智能康复训练器械,还包括感觉装置、神经控制、功能评价等许多方面。其中智能生活辅具是需求最大、最迫切的产品。

“十一五”期间,我国科技主管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积极推动智能辅具研发,科技部通过科技支撑计划、863计划等国家科技计划支持了多个专门面向重度残障者的重大科研项目,部分项目已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包括若干个智能生活辅具等标志性新产品,将陆续推向市场,这些成果为智能辅具产品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有力推动了我国智能辅具事业的发展。

3、智能辅具的应用对象

长期卧床的患者,需要定期变换身体的姿势,进行身体的擦洗和清洁,完成各种日常生活照料等护理工作。长期卧床的重度残障人及失能老人的护理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通常需要专门的护理人员,工作非常辛苦。很多智能机器设备主要是针对以上人员的,而且在发达国家智能辅具已经达到一定的级别了。

我国老年人中,约有940万人失能,部分失能约1894万人;长期卧床、生活不能自理的约有2700万人;82万老年性痴呆患者中约有24万人长期卧床。我国3.74亿个家庭中,有长期卧床患者的家庭约占全国家庭总户数的8%。由于缺乏社会护理,一个失能老人至少影响两个家庭,至少有几千万家庭为失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外骨骼智能护膝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