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外骨骼机器人关节传动装置还需要什么改善?

原标题:外骨骼机器人亮相上交会,可人机交互,1-2年实现量产

外骨骼机器人最早出现于科幻小说,人们把它穿在身上后,跑得更快、跳得更高,还能够背起更重的东西。近年来,这种机器人开始进入现实生活,美国、中国、日本、以色列等国的一些企业高校先后研制出产品,主要用于帮助瘫痪者、中风、脊髓损伤患者康复和老年人行走。

今天,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科技部、国家知识产权局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第六届中国(上海)国际技术进出口交易会(简称:上交会)上,一台蓝白黑的外骨骼机器人正在展位上模拟人的步态匀速行走,格外有范,也吸引众人驻足观看了解。

傅利叶智能研发的下肢外骨骼机器人“Fourier X1”吸引众人驻足观看了解 

据悉,上海傅利叶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这款下肢外骨骼机器人“Fourier X1”是第二次参加上交会,其核心技术是力反馈,通过装置在各个关节、不同力矩和位置的19个传感器,以及11个分布式CPU(中央处理器)模块,能够识别传感信号、了解使用者的走路意图。机器人后台会根据众多不同类型患者使用反馈数据,建立一个步态曲线数据库,可依据使用者走路习惯、步幅大小、步频快慢等,在步态曲线的各个点处进行调整。有时候使用者走动的重心、步态偏差比较大,超出设定范围,机器就能检测到并会采取自动关停、报警等安全处理。 

傅利叶智能研发的下肢外骨骼机器人“Fourier X1”的产品示意图 

据现场工作人员介绍,这款机器人是直接穿戴在人身上的,所以不同于工业机器人,能与使用者、环境实现交互,拥有“触觉”。如何真正实现人机融合?这是傅利叶智能研发团队面临的挑战和与同类型产品拉开差距的机遇。

傅利叶智能CEO顾捷表示,自傅利叶智能外骨骼机器人去年3月份率先对外发布以来,Fourier X1在技术、功能、外观等方面上已有了新的突破,也在做量产和完善供应链的准备。现在已经跟英国帝国理工学院等海外高校,西安交通大学等国内高校探索脑机接口,包括肌电反馈的应用、表面肌电信号的交互等,未来交互技术会呈现更加多样化,患者穿戴上外骨骼机器人,会通过多方式的交互更好与人体实现融合,更好帮助患者康复,减少因整天坐着轮椅而引发的二次并发症。

顾捷指出,无论是美国、日本还是我国的外骨骼机器人,大家都还处于技术迭代和升级阶段,还未进入大规模量产阶段。初步预计,外骨骼机器人小批量生产大约需要1-2年时间,普及进入家庭、个人的大批量还需要3-5年时间,现市场规模还处于早期阶段,仅在几个亿的规模,一旦能够进入到每个有需求的家庭,规模将达到上千亿。

除此之外,价格和消费支付能力也是制约外骨骼机器人高速发展的一大因素。据了解,日本Cyberdyne、以色列ReWalk Robotics公司开发的外骨骼机器人售价高昂,在60万至100万元人民币之间。顾捷表示,未来中国供应链的成熟度和完善度是远远超过绝大部分国家,可以通过大规模制造迅速降低成本。“Fourier X1”进入市场后,价格预计是国外同类产品的三分之一至五分之一,从而为更多的瘫患者带来福音。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康复医疗行业发展前景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显示, 2016年中国康复医疗市场规模约270亿元,我国未来将继续加大对医疗服务的改革、三级康复医疗体系的完善以及与康复医疗相关的医保政策进一步落实。

上海景旭创业投资有限公司管理合伙人钱庭栀对外骨骼机器人的应用前景十分看好,也提出目前还处于一个技术验证阶段,其机器和控制元件需要更大的样本量来促进算法的提升,由于每个人的走路步态不一样,要不断根据机器人主动、深度学习的能力,将现在的定制化产品向通用型产品转变,快速依据市场需求提升产品开发能力和走向市场商业化能力。

上海傅利叶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于2015年7月30日在张江高科创园区成立,于2015年引入了国际一流的风险投资基金IDG资本和上海张江科投,2016年再次获得火山石资本的数千万融资,今年年初完成景旭创投领投的3000万人民币A轮融资,核心研发团队是由交大、清华、英国帝国理工等业内一流的机器人专家和医学专家等组成,并与多个高校及三甲医院建立项目合作关系,目前公司估值数亿元。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左方二维码关注新浪新闻官方微信(xinlang-xinwe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水平关节机器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