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半球的季节差异和温度有关吗?

高中地理:造成秦岭-淮河线南北区域差异的主要原因  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新知网)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高中地理:造成秦岭-淮河线南北区域差异的主要原因

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一条重要的地理界线:1、温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气候的分界线;2、1月份零度等温线;3、800毫米等降水量线;4、湿润地区与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5、温带落叶阔叶林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分界线;6、水田与旱地的分界线;7、南方与北方的分界线;8、年积温3400℃线等,其南北差异主要是由于纬度位置造成的热量差异

秦岭淮河一线南北两侧一月气温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受纬度位置影响北方太阳高度较低;冬季风由南向北逐渐增强。

秦岭-淮河一线南北的差异性主要集中在气候问题上,其它差异基本上是由气候不同造成的。

造成秦岭南北两坡降水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一是受秦岭山地的阻挡,北坡地处背风坡,降水较少;
二是雨季长短不同.秦岭以南雨季开始早,结束晚,雨季长,以北正好相反;

秦岭淮海一线南北差异的形成原因

主要原因是纬度造成的热量差异导致的
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东部地区重要的地理界线,在它的南北两侧,自然环境、地理景观和居民的生产生活习惯有明显的差异.秦岭、淮河主要是我国四大区域中,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的分界线;一月份0℃等温线通过的地方;800mm等降水线通过的地方;温度带中,暖温带与亚热带分界线;干湿地区中,湿润区与半湿润区分界线;温带季风气候与亚热带季风气候分界线;水稻、小麦的分界线;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与温带落叶阔叶林的分界线等

高中地理:导致冰岛气候南北差异的原因?

冰岛的纬度较高 北极圈从冰岛中部穿过 所以北部是极地气候 而在南部 受到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 所以是温带海洋气候

秦岭-淮河一线南北没有明显差异的是

秦岭两边几乎所有事物都有明显差异,不管是自然事物也好还是人文环境,而淮河南北两岸应该没有什么明显的差异。
秦岭一线南北几乎所有自然事物都有明显差异,而淮河南北两岸则没有什么差异。
秦岭高大宽阔,南北宽厚。尤其在陕西境内,秦岭以北的西安一带和陕南跟本就是两个不同的世界,我老家就在陕南。每当到了秋冬季节,我们这些孩子就很羡慕西安那边,因为它们能下那么多那么久的雪,而我们这儿就只有高山上下点雪,盆地里几乎很少下雪,更少下大雪了。是我们这里温暖潮湿,光照少得很,但也有好处。也因为自古南北两边交通极其不便,就形成了不同的文化环境和人文风俗。西安自不必说,属于悠久的北方文化区的一支——关中文化区,陕南则多从属与巴蜀文化区和楚文化区。
淮河就是一条河,从河南岸到北岸,应该没有有多大的变化。

秦岭-淮河一线南北没有明显差异的是什么

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分界线,800mm等降水量分界线,湿润区与半湿润区分界线,1月0℃等温线分界线,亚热带与暖温带分界线,黄河流域与淮河流域分界线,水稻产区与小麦产区分界线,水田与旱田分界线。 其实说水稻和小麦产区,水田旱地分界线并不确切,淮水南岸的信阳地区两年三熟,两年两次水稻一次小麦。而众所周知,水稻生于水田,小麦长于旱地。

查阅资料,分析说明秦岭-淮河线南北两侧自然景观差异的形成原因

秦岭--淮河线南北两侧自然景观有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秦岭-淮河线南北两侧的气候不同,即气温和年降水量的多少不同。秦岭--淮河线南北两侧的地形差异对自然景观的形成也有影响。
秦岭--淮河线北侧,冬季平均气温低于0°C,因此冬季树木落叶,河流结冰;年降水量比较少、雨季短,河流水量少,汛期短。
秦岭--淮河线南侧冬季平均气温高于0°C,因此冬季树木不落叶,河流不结冰;年降水量比较多、雨季长,河流水量大,汛期长。
秦岭--淮河线北侧,地形以平原和高原为主,比较平坦,自然景观相对比较单一;秦岭--淮河线南侧高原、平原、盆地、丘陵分布广泛,丘陵地带和山地景观垂直变化明显;云贵高原更是形成典型的喀斯特地貌,长江中下游平原形成典型的“水乡”景观;四川盆地形成典型的“紫色盆地”。
秦岭--淮河线南北两侧气候和地形的不同,还影响到耕地类型不同,农业生产不同,传统民居和传统交通方式不同。

造成地区白昼时间差异的主要原因

地球公转和黄赤交角的存在,使得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太阳直射的半球白昼长

}

第1篇:七年级地理气温与降水知识要点归纳总结

描述降水与人类生活、生产的关系,参与降水季节变化的合作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合作意识,哪位同学不了解,赶紧来阅读哦~

①概念:以一天为周期的气温变化。

②变化特点:一天当中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点(14时)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③气温日较差=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年变化(p51中的图3.13)

详情点击:七年级上册地理气温发布重点知识:沪教版

课堂练习:沪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气温发布练习题

降水:从大气中降落的、雪、*雹等统称为降水,其中降雨是降水的主要形式。

测量:测量降水的工具是雨量器,表示降水量大小的单位一般为毫米。

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降水影响交通、农业生产等。

2、降水的季节变化(p55中的图3.19)

通常用各月降水量柱状图来表示一个地方一年内降水的季节变化情况。

降水量柱状图的绘制方法:一横月、二纵水、三柱形

主要降水类型:对流雨、地形雨、锋面雨。

详情点击:七年级上册地理降水分布知识点、初一上册地理知识点之降水分布的规律

课堂练习:初一上学期地理降水分布练习题

第三节:气候的主要特点

气候类型多种多样、大陆*季风气候显著是我国气候两大主要特征。季风气候的特征是:冬季吹偏北风,寒冷于燥;夏季吹偏南风,温暖湿润。

季风和季风的形成:季风是指随季节变

第2篇:初一地理世界的降水知识点归纳总结

冬天已经来临,近日各地已经开始下起了茫茫大雪,其实下雪也是降水的一种形式。

(1)降水的形式:、雪、*雹

(2)会使用降水资料,绘制降水量柱状图,并读出降水的变化规律。

(3)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分布图,说出世界降水分布的差异。

①从赤道向两极年降水量逐渐减少。

②在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降水多,大陆西岸降水少。

③在温带地区,大陆内部降水少,沿海地区降水多。

④在山地,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⑤世界降水量最丰富的地区是赤道附近;最贫乏的地区是南北回归线附近的大陆西岸。

⑥世界降水量最丰富的地方是印度的乞拉朋齐;最少的地方是阿塔卡马沙漠。

冬天的美景离不开白雪,夏天的欢乐离不开游泳,这些都是降水的生活体现

第3篇:初中七年级地理知识点的总结归纳

1.世界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

2.世界最大的州——*

3.世界最小的洲——大洋洲

4.世界最大的洋——太平洋

5.世界最小的洋——北*洋

6.世界最大的平原——亚马孙平原

7.世界最长的山脉——安第斯山脉

8.世界最大的盆地——刚果盆地

9.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

10.世界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汉语

11.世界使用最为广泛的语言——英语

12.世界上信徒最多的宗教——基督教

13.世界上最炎热的大洲——非洲

14.世界上最冷的大洲——南极洲

15.世界上降水最多的地方——乞拉朋齐

16.世界热带草原分布最大的洲——非洲

17.世界热带季风气候最大的洲——*

18.世界最大的沙漠——撒哈拉大沙漠

19.世界上温带海洋*气候最大的洲——欧洲

20.世界最大的岛屿——格陵兰岛

21.世界上最大的国家——俄罗斯

22.世界上最小的国家——梵蒂冈

23.世界上最大的组织——联合国

24.世界最大的高原——巴西高原

25.世界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

26.世界陆地最低点——死海

27.世界国家最多的州——非洲

28.世界最长的裂谷带——东非大裂谷

29.世界最长的河——非洲尼罗河

30.世界最湿润的大洲——南美洲

31.世界火山最多的国家——印度尼西亚

32.世界上牛最多的国家——印度

33.世界最大的半岛——阿拉伯半岛

34.世界石油储量最多的

第4篇: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三章天气与气候知识点归纳

1.天气有两个重要特点:天气反映一个地方短时间里的大气状况;同一时刻,不是地方的天气可能差别很大。

2.风向及风力参见课本第45页图3.4。

①一天中的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②一年中,北半球气温,大陆上7月最高,1月最低。

一年中,南半球气温,大陆上7月最低,1月最高。

③从赤道向两极,气温逐渐降低。

④据观测,大致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

⑤用等温线图表示气温的水平分布。

①从大气中降落的、雪、*雹等,统称为降水。降雨是降水的主要形式。②由赤道往两极,总的趋势是年降水量逐渐减少。

③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降水多,大陆西岸降水少。

④在温带地区,大陆内部降水较少,沿海地区降水较多。

⑤用等降水量线图表示降水量的分布情况。

⑥世界“雨极”——乞拉朋齐;世界“干极”——阿塔卡马沙漠。

⑦通常情况下,山地的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①气候是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一般变化不大。

②世界气候分布图参见课本第58页。

③赤道附近(热带雨林气候);两极地区(寒带气候);回归线附近的大陆东岸(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湿润气候);回归线附近的大陆西岸(热带沙漠气候);中纬度内陆地区(温带大陆*气候)。

④热带雨林气候特点:全

第5篇:七年级降水及降水的分布地理知识点总结

1.降水:从大气中降落到地面的,雪,*雹等,统称为降水。

2.降雨是降水的主要形式。

3.降雨的划分:根据单位时间内降雨量的多少,气象部门把降雨分为小雨,中雨,大雨,暴雨等不同等级。

4.测量降水量的基本仪器是雨量器。降水量的单位是毫米。

1.通常用降水量柱状图来表示降水量的分布情况。

⑴赤道附近地区降水少,两极地区降水少

⑵南北回归线两侧大陆东岸降水多,大陆西岸少。

⑶在温带,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

⑷山地的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2.在同一条等降水量线上,各点的降水量相等。

3.世界“雨极”:乞拉朋齐;世界“干极”:阿塔卡马沙漠

4.影响降水的因素:①纬度位置②海陆位置③地形因

第6篇:八年级地理世界的气温和降水知识要点

1、气候的两个要素:气温和降水。

2、在北半球最热月出现在7月,最冷月出现在1月;南半球相反。

一天当中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点(14时),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3、世界气温分布的规律:由低纬度(赤道)地区向高纬度(两极)地区逐渐降低。

4、非洲是最炎热的大陆,南极洲是最寒冷的大陆。

①低纬度气温高,高纬度气温低。

②同纬度地带,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相反(由于海陆的物理*质不同造成的,陆地吸热快,放热也快,海洋吸热慢,放热也慢,因此,吸收(或放出)同样的热量,陆地和海洋的温度不一样,因此,海陆上空大气的温度也不一样。

③在山地,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大致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

6、天中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叫做气温日较差

一年内的最高月平均气温与最低月平均气温的差,叫气温年较差。

7、降水形成的条件:空气中含有足够的水汽和凝结核;空气温度下降到水汽能够凝结出来的程度。

8、科学家依据降水形成过程中空气上升的原因和形式把降水分成三种主要类型:对流、地形雨、锋面雨。地形雨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世界雨极-乞拉朋齐就是由于位于低纬度迎风坡而形成的。

9、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

赤道附近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

中纬度地区大陆的沿海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

第7篇:七年级地理知识点归纳

这个原则既适用于全理,也适用于幅员广大的国家,特别是经度跨度特大的国家,使一个国家的东部和西部使用不同的标准时。事实上世界各大国一般地分成几个时区。它们的标准经度一般与理论时区相同,尽管时区间的界线是大不相同的。

领土面积较小的国家,各以全国的适中经度为法定时区的标准经度,并且按照适中经度的不同,决定采用正规时区或半时区。

为了充分利用太阳照明,无论大国或小国,其标准经度都可以从适中经度向东偏离。例如,我国和蒙古的适中经度都是105度,而标准经度都是120度,苏联按经度分成11个时区,每一个时区都采用东邻时区的标准时;按经度位置,东南亚的马来西亚和新加坡位于东7区,但使用的是东8区的标准经度。由于这个原因,地球上不但有东12区,而且还有东13区,却没有西12区。可以说,全世界的法定时区系统,几乎比理论时区系统向东漂移了一个时区。

通常的标准时,既不同于因经度而变化的地方时,又不同于全球通用的世界时,在这方面,南北极地区存在着特殊情况。这是因为,所有经线在南北两极相交,如果仍按经度划分时区,那么,钟点的进退将是极其频繁的,也是不胜其烦的

第8篇:七年级上册地理降水的变化与分布知识要点

降水:从大气中降落的、雪、*雹等统称为降水,学习计划,其中降雨是降水的主要形式。测量:测量降水的工具是雨量器,表示降水量大小的单位一般为毫米。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降水影响交通、农业生产等。

通常用各月降水量柱状图来表示一个地方一年内降水的季节变化情况。降水量柱状图的绘制方法:一横月、二纵水、三柱形

主要降水类型:对流雨、地形雨、锋面雨。

等降水量线:降水量相同的点的连线。

表示:世界各地降水量的不同,通常用等降水量图来表示。

影响因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地形

①赤道附近降水量较丰富,两极地区降水少;

②南、北回归线两侧,大陆东岸降水多,大陆西岸降水少;

③在温带地区,沿海地区降水较多,内陆降水较少;

④山地的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世界雨极乞拉朋齐,世界干极阿塔卡马沙漠

第9篇:七年级地理陆地和海洋知识点归纳总结的内容

1.世界海陆分布很不均匀,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但北极周围却是一片海洋(北*洋);海洋主要集中在南北球,但南极周围却是一块陆地(南极洲)

2.地球表面71%是海洋,29%是陆地。

3.半岛是陆地伸进海洋的凸出部分;海峡是沟通两个海洋的狭窄水道。

4.七大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

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洋

5.海陆变迁的原因: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人类活动也会引起海陆的变化。

6.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的假说。

7.20世纪60年代,地球科学研究表明,大陆漂移是由板块运动引起的。

8.六大板块示意图参看课本第37页。

9.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活跃,是世界火山、地震的集中分布地带。

由为大家提供的七年级地理陆地和海洋知识点归纳总结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喜欢

第10篇:七年级地理知识点小结: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1.降水:从大气中降落到地面的,雪,*雹等,统称为降水。

2.降雨是降水的主要形式。

3.降雨的划分:根据单位时间内降雨量的多少,气象部门把降雨分为小雨,中雨,大雨,暴雨等不同等级。

4.测量降水量的基本仪器是雨量器。降水量的单位是毫米。

1.通常用降水量柱状图来表示降水量的分布情况。

⑴赤道附近地区降水少,两极地区降水少

⑵南北回归线两侧大陆东岸降水多,大陆西岸少。

⑶在温带,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

⑷山地的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2.在同一条等降水量线上,各点的降水量相等。

3.世界“雨极”:乞拉朋齐;世界“干极”:阿塔卡马沙漠

4.影响降水的因素:①纬度位置②海陆位置③地形因

}

摘要:本文计算了潮汐变化引起的大气圈、海洋圈和岩石圈差异旋转。在地球扁率变大时,赤道面的高速气流和洋流产生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反的由东向西运动,类似赤道东风带;在地球扁率变小时,大气和海洋赤道突起减小并向两极流动,在南北纬35度线以上的中高纬度地区,形成两极突起,南北纬62度线为最高值,旋转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同,速度加快,类似中纬度地区的西风带。这一变化规律与星体大小以及形变规模无关。计算结果与全球风带分布完全符合。综合分析表明,太阳在赤道面,赤道东风加强,海洋南北赤道暖流加强,有利于拉尼娜现象的形成;太阳在南北回归线,35度线以上的西风带加强,纬度60o左右南北两个多风暴带活动强烈,海洋的中纬度西风漂流带加强,有利于厄尔尼诺现象的形成。这就是厄尔尼诺的季节性特征,月亮潮增强或减弱了这一效应。日食引起的大气、海洋和固体地球的差异旋转是日食多次发生在赤道引发拉尼娜事件产生和日食多次发生在两极应发厄尔尼诺事件产生的动力学机制。

关键词:厄尔尼诺,拉尼娜,潮汐,地球自转,差异旋转,潮汐形变

1999年林振山等人提出日食造成的大气热环流机制:日食多次发生在赤道产生的大气热对流有利拉尼娜的形成,日食多次发生在两极产生的大气热对流有利于厄尔尼诺的形成,日食与厄尔尼诺现象之间存在12-24个月的位相差。根据天文数据,预测2000年、2005年、2008年、2011年、2015年和2018年发生厄尔尼诺事件[12]

实际的情况是,2002年和2006年发生了弱厄尔尼诺事件,2009年发生了中等强度的厄尔尼诺事件,与预测年份在估计的误差范围之内。

计算表明,日食发生在赤道会增大地球的扁率,使地球自转变慢,有利于拉尼娜事件的形成;日食发生在中纬度会减小地球的扁率,使地球自转变快,有利于厄尔尼诺事件的形成。这一理论结果为林振山等人提出的厄尔尼诺的日食热环流机制增加了新的动力机制。

1 潮汐形变引发地球各圈层差异旋转

计算结果表明,一个旋转速度不断增大的气体星球,在扁率不断变大的过程中,被削平的两极突起通过35o不变圈向赤道流动,形成一个几乎静止的(相对星球自转方向相反的快速旋转)大气环流。在星球外部看来,加速旋转的气体星球象一个层层包裹的洋葱,每层的旋转速度不同,中心转速快,外层转速逐渐减小(见图1)。这非常符合木星环的旋转特征:美国学院公园市马里兰大学的DouglasHamilton和德国海德尔堡马普学会核物理研究所的Harald Krüger发现,行星环中的微粒缓慢围绕木星运转,其形成机制尚不清楚[4]。理论计算结果给出了一个合理的行星环形成机制:变速旋转的气体星球,赤道有慢速旋转的环,两极有快速旋转的帽。

根据这一变化规律,在引潮力使地球扁率变大时,赤道上空的高速气流,产生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反的由东向西运动,加大赤道东风带的风速,在外空间看来几乎静止不动;在引潮力使地球扁率变小时,大气赤道突起减小并向两极流动,在南北纬35度线以上的中高纬度地区,形成两极突起,旋转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同,速度加快,加大中纬度地区的西风带风速。这一变化规律与星体大小以及形变规模无关。


1  地球变扁南北纬35度线长度不变(杨冬红,2009

天气变化主要与对流层气体运动有关。吸收太阳辐射热量所在空间的温度和高度控制了对流层的气体密度和气压。一般在空气受热强的地区,形成低密度的低压区;而在受热弱的地区,形成高密度的高压区。在近地面水平方向上,赤道地区为低压区,两极地区为高压区;在垂直方向上,靠近地面的热空气为低压区,高空冷空气为高压区。气压的不均匀性导致气体运动,形成大气环流。受这一规律控制,一般空气在地面从两极流向赤道,在高空则从赤道流向两极。实际的气流分布并不这样简单,除赤道和两极外,还出现了30o35o60o三个特征纬度,表明太阳能量分布差异不是大气环流形成的唯一因素[5]。上述计算表明,气流分布出现了0 o30o35o60o90o五个特征纬度,与潮汐形变引起的地球扁率变化以及相关纬度大气的自转速度变化相关。

月亮潮的强度是太阳潮的2.17倍。据李国庆等人的研究,月球对地球大气的作用是巨大的,它引起大气纬向风速场及地球位势高度场的变化。当月球围绕地球运转到天赤道上空时,月球视赤纬角等于0度,这时月亮对大气的引潮力最大,大气的纬向风速增加,地球的自转角速度减小,日长增加;反之,当月球视赤纬角最大(绝对值),月球对大气的引潮力减小,大气纬向风速减小,地球自转角速度增加,日长减小[6]。计算值与实际测量值有很好的对应关系。日食发生时,太阳潮和月亮潮相互加强,可以产生最大的潮汐形变和显著的圈层差异旋转运动。

全球性地表风带和气压带由赤道向两极依次为:赤道无风带(低压带)、纬度0o~30o的南北两个信风带(贸易风带)、纬度30o~35o南北两个亚热带无风带(高压带)、纬度35o~60o左右南北两个盛行西风带、纬度60o左右南北两个多风暴带(低压带)、纬度60o以上南北两个寒带东风带与极地高压带。特别值得重视的是相邻两个风带之间的过渡带,即纬度0o、±(30o~35o)、±60o5个纬度带,其两侧空气水平运动方向明显不同,故称之为大气临界纬度。全球不同纬度的气压带、风带空气运动速度变化很大,量级达m/s。这表明,大气运动与地球自转、地理纬度密切相关[5]。本文的计算表明,潮汐引起的地球扁率变化和不同纬度大气差异旋转与大气运动有关,特别是与纬度35o~60o左右南北两个盛行西风带、纬度60o左右南北两个多风暴带(低压带)的风暴形成机制有关。

以上规律也适用于没有大陆阻挡的海洋,如南半球的海洋寒流——西风漂流带。南极海冰有120个月、60个月、48个月、26.7个月周期[6],与潮汐10年、9.8年、5年、4年、2.2274年周期一一对应,表明潮汐对南极海冰的影响。准两年振荡是地球系统内部的一种固有振荡[7]。纬向风、海温、南极海冰、地转速度、臭氧变化、气候振动和大气环流都有准2年周期变化,与潮汐的准两年周期相对应[7-9]尽管有大陆阻断,大西洋,印度洋,特别是覆盖半个地球的太平洋,也受到这一规律的影响。因此,潮汐形变对大气环流和海洋环流的影响不可忽视。

2 厄尔尼诺的季节性特征

模型建立和理论推导表明,星球自转周期与其增量比值等于负的星球极半径与其增量的比值。该公式对三轴椭球体和三轴椭球壳都适用。

当太阳的位置由南北回归线移向赤道,可算得日长增量dT =0.27ms,相当于1/3704s,它是春分和秋分时的地球自转速度小于夏至和冬至时的自转速度的原因。当地球由远日点运动到近日点时,太阳引潮力的强度增加10%,可算得日长增量dT= 0.07ms,相当于1/14286s。这使远日点的地球自转速度大于近日点的自转速度,从而使远日点处的增减速时间变长,近日点处的增减速时间变短。实际上,每年49-7281118-123为地球自转加速阶段;125-47730-116为地球自转减速阶段[10, 11]。快慢时段的昼夜时间(日长)长短的差别不超过几千分之几秒,但是这种变化可以影响到气象事件,与计算值量级完全相符。

由于物质的密度不同,地球各圈层潮汐形变的规模不相同。大气圈的起伏约为46512厘米,海洋圈的起伏大约为60厘米,固体地球的起伏约为20厘米,比值为232631。当日食在赤道,日月大潮在赤道处形成最大潮汐高潮区,地球的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的扁率变大,自转变慢。

以赤道长半径a的增量da 2厘米(岩石圈)、6厘米(水圈)4651厘米(大气圈)计算,日月大潮在赤道可使岩石圈日长增加0.27ms,水圈日长增加0.81ms,大气圈日长增加628ms

赤道处的地表线速度为v = 465m/s,日长T=24小时=86400s,地球的岩石圈、水圈和大气圈的线速度增量dv分别为-0.m/s-0.m/s-0.00348m/s,即地球各圈层自转减慢。以岩石圈为参照,水圈相对减慢最少,气圈相对减慢最多。这导致赤道东风增强,赤道太平洋热水集中在西太平洋。所以,日食在赤道有利于拉尼娜事件的形成,对应时间为3月末或9月末(春分320-22日,秋分922-24日,太阳在赤道面上)。这与厄尔尼诺日食说的结论是一致的,既提供了新的动力机制。

1 季节性地球自转变化导致的地球各圈层日长、潮汐振幅、自转速度变化对比

地球潮汐形变引起的地球自转速度变化,是中短期地球自转变化的主要原因。当地球由远日点运动到近日点时,太阳引潮力的强度增加10%,日长增量0.07ms,这使地球自转具有一年的变化周期。太阳相对地球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摆动,使地球扁率在秋分和春分变为最大,自转速度最慢,日长增量0.27ms。实际上,每年49-7281118-123为地球自转加速阶段有利于厄尔尼诺的形成125-47730-116为地球自转减速阶段有利于拉尼娜的形成。计算表明,由于气圈、水圈和固体地球扁率变化不同,所以产生不同圈层的差异旋转[1, 31-33]。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变化的18.6年周期增强或减弱这一效应。

当月亮在南(北)纬28.6度(月亮赤纬角最大值)时,高潮区在12小时后从南(北)纬28.6度向北(南)纬28.6度震荡一次,大气和海洋的南北震荡将产生巨大的能量交换并搅动深海冷水上翻到海洋表面降低气温。这是以18.6年为周期的潮汐南北震荡作用比其他周期的潮汐东西震荡作用更显著的原因。太阳在南北回归线时也会产生潮汐南北震荡运动。1998年是最热的年份,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产生的弱潮汐南北震荡是原因之一;自1998年以后,全球气温呈波动下降趋势,年月亮赤纬角最大值产生的强潮汐南北震荡是原因之一。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有利于全球变暖。

在6月末或12月末(夏至6月21或22日,冬至12月21-23日)日月大潮发生在南北回归线附近,地球各圈层自转加快。以岩石圈为参照,水圈相对加快最少,气圈相对加快最多。这导致赤道东风减弱,赤道太平洋热水回流到东太平洋,有利于厄尔尼诺事件的形成对应时间为6月末或12月末,与季节性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在12月25日圣诞节附近的季节性特征相符

6月末或12月末(夏至62122日,冬至1221-23日)日月大潮发生在南北回归线附近,地球各圈层自转加快。以岩石圈为参照,水圈相对加快最少,气圈相对加快最多。这导致赤道东风减弱,赤道太平洋热水回流到东太平洋,有利于厄尔尼诺事件的形成,对应时间为6月末或12月末,与季节性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在1225圣诞节附近的季节性特征相符[12]。季节性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在12月末的原因还在于,每年13日或4日为地球轨道近日点,太阳引潮力增大10.2%,与111812366天)地球自转加速阶段相对应。冬至为122223日,离地球轨道近日点134日很近,太阳潮最强。引起地球扁率变化也最显著。日食发生时,日、地、月成一线排列,潮汐强度最大,对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的影响也最大。

月亮引潮力的强度是太阳引潮力的2.17倍,黄赤交角为23.5o,白赤交角(亦称月亮赤纬角)是变化的,最大值为28.6度,最小值为18.6度。月亮潮南北震荡可以增强或减弱太阳潮的季节性作用。

综合上述分析,由潮汐形变引起的地球自转减慢有利于拉尼娜事件发生,由潮汐形变引起的地球自转加快有利于厄尔尼诺事件发生。

2006年、2009年厄尔尼诺的预测和2007年拉尼娜事件的预测表明,用地球自转速度减慢、海温两年振荡和日食-厄尔尼诺系数预测厄尔尼诺事件是有效的和准确的,这三个现象之间有本质的联系[915]。大气和海温振荡准两年周期是日食与El Nino之间存在1224个月的位相差的原因,可以提前两年准确预测厄尔尼诺事件,大大缩小预测误差。赤道东太平洋表层海水的冷暖极大值由日食诱发厄尔尼诺现象的热-动力机制和海温准两年周期的叠加来决定。日食在赤道形成的圈层差异旋转有利于拉尼娜事件的形成,日食在两极形成的圈层差异旋转有利于厄尔尼诺事件的形成,这与厄尔尼诺日食说的结论是一致的,即提供了新的动力机制。

日食-厄尔尼诺系数及其应用[J].地球物理学报, 1999, 426:

 杨冬红杨学祥。全球变暖减速与郭增建的海震调温假说[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8 Vol. 23 (6):

16.     杨冬红,杨学祥。全球变暖减速与郭增建的“海震调温假说”。地球物理学进展。2008Vol. 23 (6):

杨冬红,杨德彬。日食诱发厄尔尼诺现象的热-动力机制。世界地质。2010294):652-657.

18.     杨冬红, 杨学祥. 地球自转速度变化规律的研究和计算模型.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东西半球时间差异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