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从人甲骨文已经有___的历史?

彩陶上的刻画符号(半坡遗址出土)
刻画符号——文字的雏(chú)形
在传说中,我国古代的文字是谁发明的?
二、最早成熟的汉字——甲骨文

}

文字的发明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美国的路易斯·亨利·摩尔根(LewisH.Morgan)在其《古代社会》中曾说过:“没有文字记载,就没有历史,也就没有文明。”

汉字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文字之一,而且是当今世界上仅有的仍在通行使用的最古老的一种文字。如果单从已经相当发达、成熟的殷商甲骨文字算起,汉字迄今已有3000年以上的历史。如果从新石器时代的遗物中去考察,从殷商时代文字史料的积累中去探讨,从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去推究,可以断言汉字在殷商以前的夏代就应该初具规模了。如果连带汉字的原生形态也计算在内,那么汉字产生的年代只会更早。

我们姑且不论唐兰在《古文字导论》中所说的“汉字有一万年的历史”的大胆推导,只从龙山出土的黑陶尊外部表示太阳初升景象的合体字来看,汉字最晚在距今约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就已经创造出来了。所以,无论从哪一方面看,汉字的发生,都远在夏以前;而起码在四、五千年前,我们的文字就非常发达了。

汉字历史的悠久性是中华文明历史悠久性的最直接、最有力的证明。汉字的起源之早,足以表明我们的民族早在5000年以前就已经从茹毛饮血、穴处野居的蛮荒状态进入世界文明之林。

文字是文化的载体,是一个民族的传统与文化得以延续的主要手段,中华文明多亏了汉字才得以绵延不断地发展下来。在这漫长悠久的岁月里,汉字作为中华文化的载体,灵光四射,照亮了中华文明前行的道路。

数千年来,从文字图画到图画文字,再到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行书、楷书,汉字的形体虽多有变异,但又一脉相承,忠实地记录了中华文明的光辉历程。

君不见,从传统思想学术上的先秦诸子、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清代朴学,到古代文史典籍中的楚辞汉赋、二十四史、唐诗宋词、明清小说,哪一样不是用汉字写就?哪一样不是仰仗古今一脉的汉字系统才得以保全?

唐代雕版印刷品《金刚经》局部(印刷术的发明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传播)

数千年来,历史悠久的中华文化层峦叠嶂、代有高峰,以其连续性、持久性闻名于世,但能够完整地流传到今天,靠的全是汉字的记录与传承。因此,我们可以毫不夸大地说,汉字是中华文明之光,汉字是中华文化之母。没有汉字,就不会有光辉灿烂的中华传统文化。

其实,汉字不仅传承着中华文化,它的形体及其变化本身也是一种文化,而且还是可以映射出中华古代文化诸多信息的文化“化石”。这是由汉字形体的独特性所决定的。世界各民族的文字草创伊始,莫不以描摹实物的形体轮廓为起点,在其发展的起始阶段大都显示出一定程度同步行进的轨迹,汉字的古今嬗变也走过了一段与世界其他民族文字相同的历程。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最终结果却迥然不同,印欧文字最终都演变成拼音文字,文字形体与语词意义之间失去了直接的联系,唯有汉字在沿着特殊轨道前行发展几千年之后仍然保留了初始时期的特质,成为以形表意的独特文字。

汉字与拼音文字不同的是,它能用自己的独特的形体结构,组建特殊的话语场,其字形符号象形、直观,故而“以形表意”是其根本特征。

比如汉字的“六书”,就是中华民族的先民们代代相承而构筑的一个造字系统。它以象形为基础,运用抽象的线条去描摹、比附大千世界的万事万物。这就是说,汉字能够通过特定的符号系统同外部的人与世界建立起直接的联系,其字形的造型可以同各种事物概念之间形成某种对应及类比的关系。

所以,许多汉字,人们通过观察其形体结构便可直接捕捉到丰富的文化信息。若用理性分析的方法分析其字形结构,往往就能“意会”其所指,做到“识而见意”,而无须通过声音的口耳相传,去“听话听音”。汉字的字形既能直接跟人的思想情志彼此沟通、紧密相联,其中蕴藏的信息自然就丰富了。

从汉字字形所承载的古代文化信息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先民们创造文字的智慧,观察到古代中国人在生活劳作、民风习俗、思维方式、审美观念与思想情趣诸方面留下的历史印记。

甲骨文以前的不去多说,就以甲骨文为例,它所展示的当时的社会画面,表现的中华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成果,就很值得后人体味。比如“仁”字,从甲骨文到小篆,其形体都作“二人”会意,表明古人心目中的“人”,不是单独孤立的存在,而是一种人与人相互交往的社会关系,无论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之间,都是这种“二人”关系,独则无朋,偶则相亲,这是人与人相互交往的基本准则。“仁”字就是以“二人”相亲来规范人际关系,并纳入到中华民族传统的伦理道德体系之中。

中华文化对人的基本要求是,做人的根本在于“仁”,要做到“仁”,首先就要相亲相爱。自孔子以来的历代思想家、教育家解释“仁”字,都强调“仁者爱人”,“天下归仁”,一个“仁”字也就成了统治中国人头脑数千年之久的儒学思想的核心。

再如“男”字,在甲骨文和金文里,男字作,是左田右力结构。从小篆开始,男字就变成了上田下力结构。不论何种结构,“田”的外框口代表田间,内横线代表田间的东西向小路,内竖线代表田间的南北向小路。“力”是手臂的象形,表示人在出力。“田”和“力”合起来,表示田间劳作的人。在男主外、女主内的父系社会里,这在田间劳作的人自然就是主外的男子了。所以,《说文解字》说:“男,丈夫也。从田从力,言男用力于田也。”

又如“妇”字,在甲骨文里,妇字作,右旁是女子的形象,左旁是扫帚的形状,合起来表示使用扫帚的女子。在女主内、男主外的社会,常常与扫帚打交道的人自然就是主内的女子了。所以,《说文解字》说:“妇,服也。从女持帚,洒扫也。”所谓“服也”,是说在男权主导的社会与家庭中,女子在总体上须服从于男子。

人类社会的演进,大多是由渔猎到畜牧,再由畜牧到农耕。这些先民们生产与生活的情状,在甲骨文中也得到了生动的体现。

比如“渔”,甲骨文从鱼、从手、从线,意为用鱼杆钩鱼。“逐”,甲骨文从鹿、从足,意为追逐野兽。“摧”,像人手持木棒击鸟。这些文字反映了先民们在渔猎经济时代的生产、生存方式。“采”,甲骨文像以手摘野果之形,反映了先民以草木的果实根茎作为食物的原始生活。“牧”,甲骨文像手持皮鞭放牧牛羊之形。“牢”,像把牛圈养在栅栏中。“家”,则是把猪豢养在猪圈内。“豢”,像用手喂猪。长期的狩猎生活,使人们逐步熟悉了动物的性情,了解到哪些动物适于豢养,于是人类逐渐过渡到畜牧经济时代。“垦”,甲骨文像用双手把盛在器具中的土倒在地上,表现了先民垦田运土的劳动场景。“畴”,像人手持木棒打碎田里翻起来的土块。“耒”,像耕田用的曲木工具。“种”,甲骨文像人在精心地栽种禾苗。“禾”,甲骨文像顶着长穗的谷子之形。“稷”,像黍子成熟,沉甸甸的谷穗低垂之状。“利”,则像以刀收割禾谷之类的作物。这些文字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时农业的耕作已经相当精细。

所以,只要我们从汉字的形体结构入手去分析每个汉字,从形义结合的角度去理解每个汉字,就会在人们面前呈现出一幅幅生动形象的人文景观,领悟到每个汉字所蕴含的文化奥秘。

总之,汉字不同于拼音文字,它不单单是一种语言视觉符号,而且是一种非常神奇的文化现象。它是凸显我们中华民族具有高度智慧的一个杰作,是我们中国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思想文化宝藏。进一步地开发汉字、研究汉字,把它奉献给全人类,是当代中国人的神圣使命。

汉字是国家统一河民族发展的象征

文字不但是记录语言的视觉符号系统,而且也是一个民族的民族性和民族认同的核心内容。在中华民族的形成过程中,汉字作为汉语的最重要的交流手段,作为记录汉语信息的载体和传媒,在汉民族和以汉民族为中心的整个中华民族的政治、文化、经济生活中,一直起着无可替代的重要的作用。

汉语是世界上一种最为奇特的语言,其方言种类之多,语音差异之大,为世界各大语种所仅见。设若闽南人和东北人以各自的方言交谈,彼此只能是“对牛弹琴”,但如改用汉字笔谈,则相互间又不会有任何窒碍。正是由于汉字符号系统具有这种强大的超方言性,同一概念,尽管在汉语众多的方言里是用不同的音素来表述的,但记录下来的汉字符号却只有一个。

自秦代统一文字以来,讲说各种方言的中国人都认同这个符号,认同这个符号系统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内涵。因而,汉字能够被中国不同的方言地区或不同民族的人们所接受和认同,成为汉民族乃至整个中华民族共同使用的书写符号。

我们很难想像,如果古代中国人不用汉字,而是像古罗马人那样用拉丁字母来拼写中国大大小小的各种方言,其后果将会怎样?有位上一世纪在中国生活了多年的美国传教士威廉斯(S.Wells Williams)已经为我们作出了回答。他说,一旦废止汉字,用字母来拼写汉语方言,那么中华帝国就会不复存在,中国就会分裂成许多小国。

正如傅东华1940年在《书同文考》中所指出的,秦朝“同文之举,正所以继往开来,而首定我中华民族二千年来,文化政治统一之基础,其功不在禹下”。冰心也说过,中华民族始终是统一的,汉字的凝聚力居功甚伟。

自上个世纪70年代后半期开始,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崛起,人类社会进入以“知识爆炸”为特征的“信息时代”,在全世界新的经济形势下,在新的技术革命中,信息和信息处理技术对于经济建设和未来社会的发展,起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中国能否利用电子计算机实现汉字信息处理技术,无疑是这个泱泱大国能否跟上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关键之一。

面对时代的挑战,汉字的命运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从上个世纪80年代起,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的运算速度和信息存贮量大大提高,软、硬件设备都出现了划时代的更新和改进。科学技术的进步,给计算机汉字信息处理技术展现了美好的前景,带来了新的希望。

80年代中期以后,在王选、王永民等一大批专家的辛勤努力下,汉字的信息化技术日新月异,取得了重大突破。王码五笔字形、北大汉字激光照排系统、清华文通汉字识别技术的相继问世,使计算机对汉字的输入、编辑以及储存、输出、传输等项工作得以完全实现。

20世纪人类文明的最新成果电子计算机终于理解并接受了古老的汉字,汉字重新焕发出青春的活力。迄今为止,计算机汉字信息处理技术已得到广泛的应用,不但进入了现代经济、政治、军事、教育、科学研究、文化艺术等各个领域,而且还能进行古文字的信息处理。事实证明,汉字的生命力是旺盛的,完全能够应对时代的挑战,承担起我国未来信息社会的新使命。

中国的汉字,古老而精深,历久而弥新。它是一座见证中华文明,传承中华文化的历史丰碑,是一个超越时空、生生不息、青春永驻的文化精灵。

【转载仅供思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版权问题,请后台留言,立即删除】

}

新华社郑州11月2日电 题:闪耀三千多年的中华文明之光——纪念甲骨文发现120周年

新华社记者王丁、桂娟、双瑞

甲骨文发现120周年之际,一场引人关注的纪念活动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

“今山川效灵,三千年而一泄其密,且适我之生,所以谋流传而悠远之,我之责也。”一个多世纪前,当学者罗振玉初见甲骨,既惊且喜下发出的感慨,反映了中国知识界的心声。此后,一代代甲骨文研究者上下求索,为破解古老文明密码而矢志不渝。

走过120年,甲骨文及后世文字的价值正愈发受到珍视。作为中华文明传承的载体和见证,汉字历经三千多年演变而不改其形,以强烈的民族凝聚力和绵延不断的历史,印证着中华民族前进的足迹,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卓越智慧和伟大创新精神。

  汉字之源:中华基因的传承

位于河南安阳的中国文字博物馆内,一堂面向幼儿园大班的汉字课正在进行。

屏幕上显示“人”“日”“田”等几个甲骨文,从字形看与现代汉字十分接近,陆续有小朋友犹豫着念出声来。当老师告诉他们,这是三千多年前祖先用的文字时,伴随着一双双瞬间瞪大的眼睛,嘁嘁喳喳的私语汇成了整齐的一声“哇哦”。

“甲骨学堂自开办以来,无论参与者是成年人还是小孩子,类似的场景反复发生。”中国文字博物馆甲骨学堂负责人杨军辉说,很多人在这里第一次发现汉字的神奇之处,而让公众认识甲骨文、了解汉字的传承和历史,正是这个公益性课堂的初衷。

外地人到访安阳,除了名震海内外的殷墟,中国文字博物馆越来越成为另一个必去之处。

作为国内首座以文字为主题的国家级博物馆,它依托数千件文物精华,系统诠释了中国文字的构形特征和演化历程,堪称“一部让世人领略中华文明的景观式文字大典”。

“文字归巢”,首任馆长冯其庸曾这样评价中国文字博物馆的设立。在许多人心目中,身为甲骨文的故乡,安阳当之无愧是中国汉字的家。

1899年,国子监祭酒王懿荣在古董商售卖的骨头上,发现了一种神秘符号,这就是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今天的人们,对这段故事早已耳熟能详,却很难从寥寥几句叙述中体会到,一片甲骨如何震惊天下。

“三千年而一泄其密”,甲骨学奠基者罗振玉这样评价甲骨文的横空出世。时值国运衰微,西学东渐,一些学者甚至开始怀疑中华文明,“废除汉字”的呼声甚嚣尘上。甲骨文的发现,使彷徨的知识分子看到了一丝曙光。

从多次主持殷墟发掘的董作宾,到考证出商王世系的王国维,再到集甲骨文研究之大成的《甲骨文合集》编撰者胡厚宣……一代代学者前赴后继,以解开古老的文明密码为毕生使命。

“殷墟出土了极为丰富的文物,但甲骨文是分量最重的一类。因为它是人思想的反映,是历史的直接记录,它让我们了解商代的很多事件和人物,也让我们直接面对商代的文明高度。”曾主持殷墟考古发掘20余年的唐际根说,甲骨文和殷墟使传说中的商朝彻底被证实,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往前推进了一千年。

作为中华民族最早使用的成熟文字,虽然深埋地下数千年,甲骨文一出土即可被部分识读。120年来,共发现不重复的甲骨文字4500个左右,已识读约三分之一,剩下的多是人名、地名。看似不可思议,却正是汉字的独特之处。

“跟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古埃及的圣书字、古印度河流域的印章文字、中美洲的玛雅文字不同,甲骨文没有死,一直绵延流传下来,演变成今天通行的汉字。”中国社会科学院甲骨学殷商史研究中心主任宋镇豪表示,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自源文字之一,汉字是唯一沿用至今的,对破解其他古文字也能起到重要借鉴意义。

宋镇豪与甲骨文结缘四十余年,大多数时候是枯坐冷板凳,却乐在其中。他说:“甲骨文到今天还有生命力,这是很了不起的事情,我们不搞研究谁来搞?有一种学者的自豪感和使命感在里面。”

历经三千多年漫长岁月的淘洗,汉字也不断遭遇挑战,然而每一次都能化解危机并自我完善,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稳定性。

“在造字阶段,汉字突破以形表意,走上了‘形声化’道路,天地为之一宽;隶书的产生,突破了古文篆体书写效率低下的困境;20世纪,汉字放弃拼音化道路,完成了现代转型。”清华大学教授、中国文字博物馆馆长黄德宽说,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汉字不断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汉字文明是中华文明智慧的体现。

从甲骨文、金文到大篆、小篆,再到隶书、楷书,汉字的结构数千年来没有改变,人们得以突破时空的限制沟通思想,这种传承是真正的中华基因。它写下了商王的梦境、孔子的思考、司马迁的史书,它记录了唐诗宋词的风韵和中华文明的苦难辉煌,并将继续书写新时代的篇章。

  汉字之魂:中华文明的根脉

作为中国文字博物馆馆长,黄德宽在不同场合被年轻人问过同一个问题:“信息化时代了,想交流对着手机说句话就行,语音、视频也能存储很久,文字还有那么大用处吗?”

即使早已回答过很多遍,黄德宽并不吝啬重复。他认为,文字的价值需要审视,更需要正视,“语言文字储藏的信息最能经得起历史检验,互联网是传递信息的新技术,不能代替语言文字的功能。从中华文明的诞生与发展看,汉字发挥了关键性、基础性作用。”

在甲骨文出土之前,商朝是否存在属于悬而未决的千古之谜。中国从哪里来,中国历史的可信开端究竟在何处?这一事关文明起源和民族认同的课题,因甲骨文的丰富记载而曙光初现。战争的胜利、奴隶的逃跑、国王的梦境、流星雨的爆发……甲骨文还原了一个鲜活的商代世界。

“甲骨文具有极大的文物价值、史料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是重建中国上古史,透视三千年前殷商社会生活的重要素材。”宋镇豪说,甲骨文不仅是可以“证经补史”的物质文化遗存,也是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记忆。

从甲骨文至今,一脉相承的汉字使中华文明传承没有中断,而中华文明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又使汉字更加具备生命力。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郑州大学汉字文明研究中心主任李运富表示:“汉字既是中华文明形成的标志,也是记录中华文明的载体,更是追溯中华文明源流的根脉和纽带。”

今天,在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大地上,无论方言口音、生活习俗如何迥异,通过共同的文字,人们可以毫无障碍地沟通思想、交流情感,这看似平常的一幕,背后是汉字这块积淀数千年的文化基石。在历史上,汉字对促进多民族团结同样功不可没,成为具有强大民族凝聚力的符号系统。

“中国历史记忆的独特面貌、东亚地区汉字文化圈和儒家文化圈的形成,很大程度上与甲骨文及由此发展出的汉字系统紧密相关。”最近在安阳举行的纪念甲骨文发现12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高翔的一段致辞得到与会人员的热烈回应。

中国在人类文明史上曾长期处于领先地位,并深刻地影响了朝鲜、日本、越南等许多周边国家,形成了“汉字文化圈”。这些国家和地区,不仅曾用汉字书写历史,各自的文字、文化和习俗也多受中华文明影响。

时至今日,汉字仍以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的提升,越来越多外国人踏上学习汉语之路,“汉语热”风靡全球多个地区。其中一些学习者,完全出于对汉字的兴趣。

“许多人学汉字是死记硬背,其实每个构件都有象形文字的来源,我想找到这个象形的本意和逻辑,那每一个汉字都有一个故事。”被网友称为“汉字叔叔”的美国人理查德·西尔斯,痴迷汉字研究数十年,还倾其所有创办了一个汉字字源网站,免费提供给全世界爱好汉字的人来查阅。

在安阳参加纪念甲骨文发现12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时,理查德·西尔斯参观了中国文字博物馆。近距离面对甲骨文、金文等古老文字,他赞叹:“汉字是使用最久、至今还存在的文字,非常了不起!”

为了研究汉字,理查德·西尔斯搬到了中国居住。现在,他不仅是汉字研究者,更是汉字文化的传播者,他开设有公众号,以中英两种语言解析汉字字形,还登上《汉语桥》等电视节目讲汉字故事,想将汉字之美告诉全世界。

  汉字之美:重新发现甲骨文

像理查德·西尔斯一样,在实用功能之外,无数人被汉字与生俱来的美所俘虏。

作为象形文字,甲骨文自诞生起就是美的载体,为艺术创造提供了广阔空间。数千年来,伴随着汉字的演变,也形成了举世无双、源远流长的书法艺术,汉隶的生动流畅、魏碑的雄浑大气、唐楷的法度庄严,王羲之的飘逸端秀、颜筋柳骨的遒劲洒脱……陶冶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情操。

“横平竖直皆风骨,汉字中藏着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传达出中国人特有的人格风范与性情志趣。”李运富说,可喜的是,博大精深的汉字书法艺术还在不断增加门类,充实汉字之美的内涵。

最近,在河南安阳集中亮相的甲骨文书法令人眼前一亮。一场荟萃海内外116幅精品的甲骨文书法篆刻展,展示了别具一格的殷契韵味,还有120名书法爱好者现场演示创作。

“大小参差、牡牝相衔,以全体为一字,更能体现相管领和接应之美,这是甲骨文的美学精髓所在。”有作品入展的京师大学堂殷商甲骨文研究院副院长乔雁群表示,要传承和弘扬甲骨文,需要深入发掘它的美,把这种美感传递给更多人。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陈楠,则用更新潮的形式,赋予这种古老文字以时尚美。他先后推出甲骨文动画片《射日》、全球第一套甲骨文设计字库、甲骨文文字画和《生肖甲骨文》《甲骨熊猫侠》等不同主题的手机表情包,使沉睡在甲骨、书籍中的文字活了起来,其中多件作品成为“爆款”。

“甲骨文多是接近于图画的象形表意文字,具有远古人类纯真的视觉审美,加以设计会更加有趣。”陈楠坦言,过去对传统文字的传播有些刻板严肃,让人望而生畏,在创作甲骨文作品之初,他们就考虑到普通人的需求,注重活泼现代的设计语境。

“甲骨文既是优秀的传统文化符号,又是符合当今潮流的创意字符,将它融入现代设计中,是历史文明的传承,更是人类精神的进步,远远超越文字和字体本身的意义。”陈楠说。

伴随着普通人的茫然无知到兴致萌生,甲骨文的专业研究也不断迈上新台阶。发现120年来,甲骨学已经发展成一个国际性学科,研究者遍布中国、美国、日本等数十个国家,成为认知中国早期历史和古代文明的重要工具。

最近,“殷契文渊”甲骨文大数据平台正式发布。这个对全世界免费开放的甲骨文资源共享平台计划收录全部甲骨文著录和文献,目前已录入2万多篇论文,后期将收录246种以上的甲骨著录,任何对甲骨文感兴趣的人都可以查询使用。

“这是甲骨学研究的里程碑。”宋镇豪说,甲骨文资料浩繁纷杂,以往获取难度很大,他的老师胡厚宣为追寻甲骨半生漂泊,耗时20余载才编成一部《甲骨文合集》,如今甲骨学正以更开放的心胸、更便捷的条件迎接更多智慧注入。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汉字从甲骨文至今已有多少年的历史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