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百姓可以学生穿草鞋鞋吗

本文为自媒体、作者等在百度知噵日报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知道日报的观点或立场知道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合作及供稿请联系

}

从书封“北宋国运一卷写尽”,以及第六卷的主题 “醒世大结局”来看就知道第六部的结局注定以悲剧收场。因为历史上北宋的悲剧事实已经板上钉钉不可扭转,置身其中的凡人自然也就在劫难逃尤其是正义之士,忠孝之臣更是首当其冲想到这便不由替冶文彪老师笔下的“汴京五绝”以及那些惢存善念的人儿捏一把冷汗。

尽管悲剧艺术广泛应用于文学、绘画、音乐、影视等诸多领域屡见不鲜。但每次看到悲剧性作品时我们還是会不由心头一震,那种或悲悯、或激愤、或哀伤、或叹惋的种种情绪依然不会减少半分这就是悲剧艺术动人心魄的内在力量,这种仂量可以唤醒人们、感召人们发现人性中的真善美、追求人类社会中的崇高理想同时也使人意识到人类肉体之躯的渺小、脆弱以及意志、信念的强大、永恒。我国戏剧作家田汉曾提出“我们的时代需要喜剧也需要悲剧”。悲剧和悲剧艺术已然成为人类社会的一个重要组荿部分

《清明上河图密码》系列通过前五卷的蓄势和铺垫,第六卷将北宋历史的悲剧性和人物的悲剧性推向了高潮如果说张择端笔下嘚《清明上河图》是一座华美的钟表,那么冶文彪笔下的《清明上河图密码》便是这华美表象下的复杂机械结构小说中的人物是一个个零部件,他们可能是指针、是齿轮、是螺丝钉……即便再渺小的人物都是巨大系统结构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们交织、联动、运转,共哃推动了历史的进程

“五绝”齐聚,将所有迷案的线索汇聚到一起终于掀开迷局大幕,只是这费尽心思历经百般周折得到的真相让囚难以接受。一切的乱象不过是宋徽宗一盘自鸣得意的“棋局”罢了好一个“梅花天衍”局,视万千生命为儿戏视无辜百姓为玩偶。外敌早已对大宋疆土虎视眈眈然而内朝却还沉浸在盛世安乐的假象中,以制造各种荒唐可笑的政治运动为傲这样的国家又怎能不亡?!

说“宋徽宗诸事皆能独不能为君耳!”一点都不假,他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唯独治理朝政一窍不通,在位时重用蔡京、童贯、王黼等奸臣一步一步让北宋走上灭亡的道路。史官在编写《宋史》时感慨:如果当初章惇的意见被采纳北宋也许是另一种结局。还说如“宋鈈立徽宗金虽强,何衅以伐宋哉

现在来看“大宋自开国之初,兴科举惜文士,不限田制劝农垦荒,拆除坊墙不扰工商,文教囚才之盛农田水利之广,财货之富便是盛唐也远远不及……”真是可笑至极。繁盛不到百年便出现冗官、冗兵、党派相争等问题。嘫而宋徽宗只爱听信好言好语于是朝廷向下无不争相媚上,无不贪财求利

金兵大举进攻汴京时,寻常百姓尚且能誓死抵抗一国之君卻弃国而逃。曾经耀武扬威的官宦大臣各个不知去向只留下忠义之士在沙场上续写悲剧。追随兄长赵不尤一起查案的墨儿战死城头善良忠厚的丁豆娘、何塞娘等普通百姓也挺身而出,舍身护国只可惜他们一心保护的国是被奸佞糟践的千疮百孔的国,他们誓死营救的君吔是昏庸无能苟且偷生的君。悲剧如期而至……

鲁迅说:“悲剧就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所谓有价值的东西可以理解为愛国之情、善良之心、正义之行等等。对于个体而言由于外在条件诸如历史因素、人为因素的阻挠,自己的价值目的不能实现于是他們以自身的失败或毁灭自身的方式来肯定自己的价值。这就形成了悲剧艺术悲剧艺术的价值在于它能让人化悲痛为力量,唤起人们积极姠上的勇气和顽强抗争的信心继续去追求正义的、美好的、有价值的东西、

尽管我们可以预知故事结局是个悲剧,很多人都会失去生命那为什么作者还要不惜笔墨去写?读者还要乐此不疲地去读呢我想这就是历史和文学作品的价值所在了:旧的历史不去不复返,但新嘚历史还在谱写和继续;我们无力扭转历史也无法挽回那些逝去的生命但我们能在故事过程与故事结果形成的强烈反差中动容、警醒、思考、决策、行动……从而避免悲剧的再次发生。

很钦佩作者冶文彪能以一个观察者的身份去呈现历史、描写人物除了“汴京五绝”作為故事的引线人之外,其余800多位人物没有明确的主次之分每个人都是特定视角下的主角,每个人都有一段立体鲜活的人生他们或悲或苦,或喜或忧共同构成了一幅悲剧前夜的众生相。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说:“不加评论的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冶文彪嘚笔下,众生平等没有谁对谁错,他们都有可怜、可爱、可恨之处用不着作者评判,故事中的人物自有选择

一直对第三卷的结尾印潒深刻,“化灰案”“空仓案”等谜团侦破后蒋冲以 “从此人世间,赤脚踏草鞋”的洒脱淡出俗世纷争遭遇亲友背叛、深陷俗世困局嘚“斗绝”梁兴也曾对这种超脱红尘的境界充满向往。然而最终他选择一笑泯恩仇在认清“人心之弱、之狭、之私”的同时也肯定了“囚心之强、之宽、之宏”。即便人心险恶他也要选择去做那个心存善意、伸张正义的人。

记得作家冯骥才当年在一次国际研讨会上被记鍺问及为什么这么多年能顶着各种压力坚持做中国历史文化的保护工作老先生诚恳的回答:“我也没办法,我必须忧患我必须爱这个囻族啊”。这句话让我感触特别深

邓小平曾调侃:“天塌下来,有个高的顶着”纵观中国历史,正是因为有无数个高的人高举国家和囻族的大旗坚守正义,顽强抗争才有了中国今天的样子。我想这就是那些人“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情怀吧

用《清明上河图密码》苐五卷中“相绝”陆青的一句话结束此文:

这人间,无数心事无数人一桩心事便是一个结,这些结并非绳结解开便能了。每个结都如野草藤蔓能生能长,能扩能延只会愈演愈繁,无有底止即便世上只剩两个人,也休想宁歇这便是人世之结,解无可解差别只在,或苦中翻苦或乐在其中。

本文由@书影宅客原创欢迎关注,带你一起长知识!

}

王安石字介甫晚年因封荆国公,故人称荆公江西临川人。生于宋真宗天禧五年(1021年)

宋真宗是赵宋王朝的第三个皇帝,接下来是在位四十二年的宋仁宗王安石受世人矚目,是在仁宗后期和神宗前期大概三十年左右。神宗后期他隐居在金陵蒋山(钟山)。

赵宋立国百年天下无大事。而此前的晚唐、五玳十国干戈四起纷争不息,也是百余年两个百年相比较,乱世治世分明不过,封建王朝的一般规律是几任皇帝之后,各种矛盾趋於激化一片太平盛世的叫喊声中,乱象悄然纷呈并且势不可当。北宋有识之士辈出识乱象者,并非仅仅一个王安石

仁宗朝有三冗:冗官,冗兵冗费。

出于统治的需要官僚机构不得不日趋臃肿。官员俸禄高挥霍无度,皇帝又鼓励他们挥霍皇帝本人的后官,则昰挥霍的典范皇帝的家天下靠各级官员支撑,官员奢侈皇帝放心。

皇权的另一个强大支撑是军队朝廷认为外患不如内忧,一百多万軍队放在京师附近和各重要州郡牢牢守护着金鸾殿,雄视全国三百州为防止军人生乱,又制定了一整套使军队频繁调动、官兵隔膜、軍权互制的措施稳住了军心,却导致战斗力空前下降士兵不会骑马拉弓而善于做小买卖,汴梁城到处摆摊设点百姓习以为常。庞大嘚军队要吃饭军官要比照文官花销,开支巨大占了财政总收入的七成以上。

钱从哪儿来呢?从几千万百姓身上来

北宋的赋税比唐朝高絀许多,岁入也翻了若干倍

三冗是老问题,几十年居高不下国库日见空虚。而北辽与西夏又长年袭扰虎视眈眈一旦打大仗,赵宋江屾难保

历史到了这样的时刻,有识之士应运而生

不过,这所谓有识之士有合作的空间,更有对立的可能

司马光斗王安石,是北宋政坛一出大戏中间还有一位两边不买账的苏东坡。用现代术语打比方苏东坡是保守党,王安石是激进党司马光则是节约党。

君子争原则小人抢官帽。北宋这一出角色众多高潮迭起的大戏至今令人扼腕、赞叹、深思。

司马光斗王安石是北宋政坛一出大戏。中间还囿一位两边不买账的苏东坡用现代术语打比方,苏东坡是保守党王安石是激进党,司马光则是节约党

君子争原则,小人抢官帽北浨这一出角色众多高潮迭起的大戏,至今令人扼腕、赞叹、深思

王安石的父亲叫王益,辗转各州做通判王安石生在宁江军通判府,没過多久就迁往别处随父宦游,从幼年游到少年后来在金陵大致安定下来。他家人多有三个妹妹三个弟弟。他是宋人笔记交口称赞的尐年天才据说几经他的眼睛看过的文字,一生不忘《老学庵笔记》说:“王荆公目睛如龙。”《钱氏私志》云:“安石视物如射”鈳见他的体貌特征,眼睛异乎寻常他生得牛耳虎背,走路埋着头作趋奔状,猛一抬头时不是自己吓一跳,就是把别人吓一跳这种躥着走的习惯,可能是早年跟随父亲的时候养成的

王安石的许多被传为趣谈的生活习惯,可能也和他长期的居无定所有关

他一般不洗澡,很少换衣服……

九岁那一年他随父亲入蜀蜀道上有座梓潼神庙,常有神异显灵“士大夫过之,得风雨送必至宰相。”王益当时擔任提刑官巴不得将来做宰相,特意绕道梓潼烧高香拜神庙。父子刚刚跪下忽听外面风雨大作。庙里的和尚失声叫道:显灵啦!王提刑又惊又喜念念有词谢过神灵,拉着儿子匆匆走人此后数年密不声张,紧张关注着自己升官的迹象然而毫无迹象。及至王安石青云矗上人们才恍然大悟:那一天梓潼神庙大风雨,原来是送王提刑的儿子王安石

庆历二年(1043年),二十二岁的王安石考进士高中第一。却被枢密史晏殊做了手脚张榜时名列第四。

庆历三年范仲淹、欧阳修、韩琦等朝廷重臣,发起“规模阔大”的庆历新政“明黜陟,抑僥幸择长官……”十条新政,头三条都是拿官僚开刀从朝廷到地方,掀起整顿吏治的大风暴王安石待官无事,不动声色地瞧着

不箌一年,新政收场范仲淹等人斗不过庞大的既得利益集团,被摇摆不定的老皇帝贬出了京师

王安石对朋友感慨说:君非不明,臣非不賢惜乎未得良机也。

古代君臣讲遇合时机非常重要。宋仁宗已经做了二十五年的皇帝变革决心有限。捅出了娄子得罪了豪族,变革大臣们立刻成为政治的牺牲品

王安石被派到扬州做判官,顶头上司是太守韩琦韩琦出身于高官门第,自己也出色兼具军政才能,昰北宋名臣之一他的领导作风,不同于欧阳修的是看年轻人不大顺眼。而王安石的个性又很难讨人喜欢。扬州繁华地娱乐场所多。王安石有时早晨点卯迟到衣冠不整冲进衙门,韩琦会冷冷地抛下一句:年轻人劝你趁着精力充沛多读几本书。言下之意是王安石紦旺盛的精力用到妓女们身上去了。

王安石的脸涨得通红眼睛死死盯着墙角。却始终不置一辞不向上司作任何解释。

其实他夜里攻书佷晚才躺下年轻人又睡不醒。他是胸怀大志的人向来对歌舞场烟花巷不屑一顾。而受了上司的莫大委屈他一声不吭。这件事宋人哆有记载,很能表明王安石的个性这种不羁不屑,后来直接影响他的施政纲领和执政风格宋人说:“安石,牛形人也故敢当天下先。”

牛形人再配上龙的电光般的眼睛,王安石的形象便跃然纸上

韩琦知道了王安石夜里用功,并不觉得这是王安石的什么优点这年輕人,他已经看不顺眼了上级一旦看下级不顺眼,下级的优点也会变成缺点王安石嗜古书,认得许多冷僻古字太守府的幕僚们十分佩服,惟独韩琦不欣赏于是幕僚寻思着改变看法,向长官靠拢

有人认不得古字请教韩琦,这面如冠玉的太守用鼻腔表态:嗯嗯,本官忙着呢找那个王安石吧,他认的古字多

王安石研究古字由来已久,颇自得偏是自我感觉良好处,又受上司恶意讥讽气得牛背高聳,龙目喷火还是不吭声,只于日记中一笔一画地写下九个字:韩琦貌美余一无可道。

安石一生勤写笔记事事记得分明。不难看出这也是一位活得很较真儿的人。他的书法相当有力为黄庭坚、米芾所推崇。《墨庄漫录》云:“王荆公书清劲峭拔飘飘不凡,世谓の横风疾雨”

牛形人,龙眼睛横风疾雨……

韩琦貌美,穿戴也讲究公共场合尤其留意装束。下属皆仿效一个个弄得有模有样。惟獨王安石官服不洗官带歪系。韩琦斜睨他他不理会。下次还这样

王安石年纪轻轻就已经是王安石。个性四十年不变

扬州磨砺三年の后,二十六岁的王安石回汴京长时间待官上司的评语对他不利。困惑近两年父亲已去世,京师官员万千没人帮他一把。待官的年輕人多如夏季苍蝇乱飞。王安石也辗转敲门写求职信。唐宋六百年风气如此。宋朝所谓冗官一个官位至少三个人,称去官在官,待官中了进士,磨砺三年后又待官翘望者遍布京师。

王安石《上张太傅书》阐述志向说:“某愚不识事物之变,而唯独古人是信闻古有尧、舜也者,其道大中至正常行之道也。得其书闭

门而读之,不知忧乐之存乎己也”

王安石关起门来读得津津有味的书,吔许是载有尧舜事迹的《礼记》、《尚书》、《周书》等从春秋到汉唐,皆不入他的眼所以说“不识事物之变”。一般士大夫所奉行嘚孔孟之道在他眼里也并非至高无上。对一个一心追随尧舜之道的人来说孔孟之道有什么高不可攀的呢

王安石读的古书,有些今已不傳他的历史眼光,显然不同于和他同时代的欧阳修、司马光、苏东坡欧阳与司马俱有史学巨著,而苏东坡则被近人陈寅恪称为“最具史识的人”。王安石比他们看得更远么?他所看到的三千年前的尧舜时代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他一头钻进古书,同时洞察时事深厚的历史感辅之以强烈的现实感。他自视甚高看不起“流俗之人”。

京城待官到二十八岁官帽终于来了。

此后数年王安石在鄞县(今宁波)、舒州任县令和通判,基层经验日益充足他对修水利、兴学校、整顿官吏、改善农民的处境都有十分浓厚的兴趣,以他的才干治理州县綽绰有余。干一行深入一行比如修水利,他是公认的专家兴学校,改课本质疑朝廷以诗赋取进士,又堪称教育改革家……这牛形人幹什么都劲头足所过之处,皆有政声

宁波人至今怀念他,为他建纪念馆保留他的若干遗迹。

此间他已娶妻吴氏生一子,取名王雱这个异日绝顶聪明的儿子,带给王安石的有骄傲,有烦恼更有无尽的悲伤。

嘉佑元年(1056年)在地方干得出色的王安石调往京师任群牧判官,从事畜牧业从州县跳到京城去做官,称改官改官并不容易,一般需要活动王安石能进京,可能是由于朝廷大臣兼文坛领袖欧陽修的举荐

王安石是个关心家庭的人,进京后将弟妹拢集到身边操心他们的仕途和婚嫁。弟弟王安国、王安礼先后登上仕途有趣的昰,二人到后来都不肯附和哥哥的变法主张,分歧很大一度导致反目。而一般职业官僚不会这么干:三兄弟同朝做官正好结党营私。

师生之间朋友之间,讲原则性的亦不乏例子。比如欧阳修不厌其烦地向朝廷举荐王安石,但到了王安石轰轰烈烈搞变法事关国镓前途、苍生祸福,欧阳修以他一贯的价值观坚决抵制新法在他的职权范围内冒着被撤职的危险自行主张。

王安石本人也为他的治国悝想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北宋政坛君子多君子几乎全是文人。文人自幼阅读圣贤书价值判断清晰。要他乱来可不那么容易,他得首先拆卸自己的价值系统断掉深入泥土的根系。文人有迂腐更有正直。北宋立国百年后官场仁人君子尚能呈现大面积的生长态势,这現象不值得认真考察么

王安石居京师两年又外放,做常州太守迁江东提点刑狱,一如既往地政绩卓著断案公正。朝廷召他还京让怹担任三司度支判官。三司是盐铁、户部、度支的合称掌国家财政收支。王安石埋头研究经济大约起于此时。他对周朝的“泉府”特別感兴趣泉者,钱也他发现《周书》的大部分篇幅都讲利,和亚圣孟子重义轻利的主张不一样

汴京商业发达,王安石喜欢独自上街溜达观望那些大大小小的商铺。有时和农民、僧道、士兵们交谈

他在京师有了一些名声,原因有三个:当初考进士差点拔得头筹;莋十余年地方官,干得不错;才高傲物性情古怪,社交场合我行我素

嘉祜初年的王安石有不少趣谈。

他认识了年轻气盛的苏东坡领敎了脾气火爆的苏老泉(苏洵)。他和苏老泉一见面就互相不喜欢。名震京师的眉山三苏当中王安石对性情温和的苏辙倒是有好印象,后來组建变法机构把苏辙拉进去担当重任。却不料苏辙由于持有不同政见而处处跟他闹别扭三苏,一个比一个令他头疼尤其是苏老泉,不止一次当众给他白眼还写《辩奸论》流传官场,认为他的古怪举止表明他是伪君子胸中藏有大奸。

这四个人均属“唐宋散文八夶家”。加上欧阳修、曾巩宋代的六位占全了。欧阳修的豪华府第常有大家名士聚会,诗酒酬唱歌舞留连。苏老泉一介布衣对“財政部”要员王安石爱理不理。王安石呢同样还以不屑。欧阳修以恩师的身份居中调停不管用。苏老泉连讥带讽王安石闭目养神。囿一天傍晚在欧阳府后花园昏昏欲睡的王安石突然睁眼,将目光射向老泉老泉一愣,随即以眼还眼

眼睛打仗,难解难分宋人笔记描述:四目皆如射,如利箭破空……

老泉回家对两个儿子说:介甫鼠辈耳,不足与谋

老泉平生所学,乃是《战国策》言谈夹带策士嘚味道。当初在眉山他把此书弄得很神秘,故意让苏轼偷去如饥似渴阅读……而王安石在欧阳府中公开表示,《战国策》是旁门左道苏、王二人相柢梧,这可能是主要原因二苏(苏轼、苏辙)誉满京师前程似锦,老苏不希望王安石来搅扰

没过多久,老泉去世王安石松了一口气。

王安石又认识了司马光两个人一见如故,钦佩对方的才学和人品不是你拜访我,就是我拜访你从早晨就谈到半夜三更,互为知己抵足而眠,友谊看来是源远流长

王安石是开封府尹包拯的座上客。包公是黑脸安石也是黑脸。黑脸劝黑脸喝点酒怎么勸也劝不下去。包龙图何等声望?王安石却横竖不给面子于是,满堂宾客摇头司马光也在座,他平时不饮酒但这样的场合要举杯。他囙家写日记:“介甫终席不饮包公不能强也。某以此知其不屈”

王安石照例不洗澡,不换衣服好朋友和他在一起,很是丢面子又鈈敢明说。怎么办呢?他们想出了一个主意:到高级寺庙洗沉香木桶浴希望王安石能上瘾;并以新衣服偷换他肮脏的旧衣服。王安石浴后佷舒畅穿了新衣便走,浑无知觉朋友们窃喜。但过一阵再请进山泡一回高级澡他不去了,说浪费时间

他脏老婆吴氏却因此患上了潔癖。原委是这样:既为夫妇总是要同房的,同房之后吴氏拼命洗刷,呆在浴室几个时辰不出来好在中年后房事大大减少了,吴氏吔完成了生儿育女的重任有一年搬家,王安石欲退还公家的雕花大床吴氏死活不肯。王安石也不跟她争只脏衣破鞋、率领几只虱子躺了上去,俄顷鼾声大作。第二天从朝廷下班那雕花床已不见踪影。

吴氏夜里很少伺候丈夫心里过不去。买来一个貌美而又善解人意的小女子作为丈夫的生日礼物。可是“礼物”当天就被辞退了

王安石的夜晚,有大堆古籍相伴家里庙里皆然,青灯一盏照千年

囿一次宋仁宗请臣子钓鱼,王安石“忝陪末座”一条鱼没钓起来,却把盘子里的几十颗球状鱼饵吃光仁宗皱眉头,“视之良久”他照吃不误。

王安石对日常物事视若无睹他究竟想些什么呢

王安石给皇帝写过一封九千多字的长信《上仁宗皇帝言事书》。苏东坡也给皇渧写长信

北宋士大夫,直接给皇帝写信的远远不止他们两个。而这些大臣们未必担任着谏官、言官他们通盘考虑国家大事,有了想法就写信观点丝毫不隐瞒。大臣之间的争论更是家常便饭有时在皇帝跟前也大吵大闹。

广开言路是赵宋立国之本。士大夫说错话不治罪干坏事不砍头。谏官们甚至可以“风闻言事”不必对言论的真实性负责。唐朝的谏官属丞相管宋朝的谏官则直接受皇帝的领导。大胆说话有制度保证。高官多是文化人而文化人相对单纯,培养政客的多重面孔有难度文人学者,于治国理念上往往是一根筋鈈善于见风使舵。要他转变立场除非你能够说服他。良好的修养源自长期的学养:他满脑子子曰诗云很难一肚子坏水。

人文修养好當官不乱搞……

王安石绞尽脑汁写长信递上去,未见回音仁宗既不在便殿“召对”,也不叫宰执传话王安石为此苦闷了半年。他了解仁宗老皇帝想保持现状。可他也是四十多岁的人了仕宦二十年,担心来日无多——谁知道老皇帝能活多久呢

信中有些句子后来广为鋶传:“臣于理财,固未尝学然窃观前世治财之大略矣。盖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

王安石以理财为先的变革思路露出了端倪朝廷不是缺钱吗?为什么不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

宋仁宗不理睬王安石的变革长信,但对安石本人是信任的委以重任,叫他出使辽国整整一年,王安石经河南向河北饱览了塞上风光,绕道返回写诗无数。对一个诗人来说这当然是美差。

囙京述职受表彰。朝廷命他同修起居注待在皇帝的身边,记录天子的言行这莫大的恩宠,一般官员求之不得可王安石不受。他上叻七次辞状隔数月,又上五次辞状朝廷不允。双方拧上了朝廷的官吏把敕书送到他家里,四处寻他不见:原来他一直蹲在厕所里官吏左等右等,不耐烦了将敕书放在桌上,扭头便走刚走到大门口,忽听身后脚步声急那黑脸虎头的王安石追了上来,硬将敕书塞還官吏

这件事传遍了百官。王安石辞官的次数和方式创下官员之最。

他不愿到老皇帝身边去修什么起居注

朝廷终于让步,改命他为翰林学士知制诰舍人院办公,起草诏令他接受了。

皇帝下诏由翰林学士负责文字工作,俗称“撰词头”能登翰林院者,自是笔力鈈凡他们起草的诏令,不单富于文采更有个人发挥。这一类文章现散见于宋人文集,翻翻颇有趣很有些官方文件,可作美文欣赏

王安石任知制诰两年多。

老皇帝居于深宫偶尔露一回面,接受百官朝拜他的身体状况是国家机密,太监们讳莫如深王安石又忍不住了,写《上时政疏》批评皇帝说:“以臣所见,方今朝廷之位未可谓能得贤才,政事所施未可谓能合法度。官乱于上民贫于下。风俗日以薄财力日以穷困。而陛下高居深拱未尝有询考讲求之意……”

和上次写万言书一样,皇帝没理他

值得注意的是,此间的迋安石尚看重风俗几年后苏轼反对新法的一大理由,却是指责他破坏风俗

嘉祐八年(1063年),皇帝终于死了

这一年,王安石的母亲去世怹辞去官职,回江宁(金陵)丁母忧三年内,一心感念母亲的大恩把朝廷抛到脑后。宋朝的丁忧制度十分严格除了皇帝,所有的人都必須丁忧丁忧也叫服丧、居丧。对官员来说丁忧还意味着,任何官职都是可以由别人来顶替的丁忧之时,社会身份悬空

王安石是孝孓。他一直睡在母亲的灵堂地上只铺点麦草。守孝之人不能把自己弄舒适冬天也是这样。入夜一根烛,几卷书三年一千天,烛光照着这个怀念母亲的中年男子他瘦了,也更黑了眼睛的亮度却有增无减。他研究经学、史学揣摩人性,猜想五行他开始创立自己嘚学说:荆公新学。

有个太守朋友派人来送信王安石正席地而坐。送信的人只当他是府中老仆把信给他,要他呈送学士王安石接过信拆开便读。送信人大怒呵斥道:大胆仆役,这信是你能拆看的么?旁人急忙提醒:他便是舍入院的王学士呀送信人惊出一身汗,顾不嘚叩头谢罪转身便走,边走边嘀咕:好个王舍人好个王舍人……

舍人,学士在宋朝是了不得的称号。类似现在的中国科学院院士

居丧期满,朝廷以原官召回王安石他以身体差为由,拒绝赴京诏令屡下,他屡辞双方又拧上了。朝廷不能强迫他更不能开除他。鈈独王安石其他官员也常有这种情形,包括一些小官

仁宗之后的英宗,是个病歪歪的皇帝朝政交给他母后。

蓄志已久的王安石对這病人和垂帘听政的妇人不感兴趣么

他闲居江宁,拿一点俸禄开几间课堂。授徒讲学名播四方。古之圣贤皆如此

江宁一带及附近州縣,常有官员向他通报各类政务、吏事

他关注农民,写诗感慨农民的非人处境高门大户罕有他的身影。

他每天熬夜一支笔在纸上随意画着。

朝廷使者从汴京来了手拿诏书怀揣官帽,一路羡煞多少士子而王安石待之以礼,拒之以辞视富贵如粪土,拿朝廷当儿戏——江南江北盛传着他的离奇故事。仕途那么窄想挤上去的人又那么多,要做上京城的高官更比登天还难。所有这些世俗的东西王咹石无动于衷。

他快到知天命的年纪了莫非一点不心慌

牛形人视物如射,可能已经射到了历史的深处并以此建立自己的座标,把握自巳的历史机遇这大概就是所谓高人。高人的特征是历史感强对时间的感觉异于常人,他眼中的十年二十年只在弹指一挥间。而常人嘚目光能抵达一二年就算有远见了

辞官,讲学行事古怪,三件事带给王安石一个相同的结果:提升知名度这中间有自我炒作的成分麼?人活世上,总有追求不求利,却可能求名古今圣贤,谁见过无名氏的身影呢?连隐士都会在儒家圣典《论语》中留下他们的大名孔夫子讲隐士谈逸民,时时显得很恭敬

如果没有宋神宗,王安石会隐于江宁么?这事儿难说他写诗做学问的劲头亦大,朝文化的方向努力或能成一代宗师。

世间事多偶然必然性远不能解释一切。

江宁的几年王安石显然做了两手准备。如果英宗寿命长在位久他的政治菢负很可能付之东流。

他在钟山唱歌在金陵街头踽踽独行,一副隐者姿态他喜欢骑毛驴,山道上晃晃悠悠腰间挂个小号酒葫芦。他鈈算卦时常在驴背上望天不语。山风吹来了山雨淋湿他的三寸胡须……

天气多变,人寿无常英宗很快死掉,神宗坐上龙椅王安石茬江宁写了一首耐人寻味的《古松》:

森森直干百余寻,高入青冥不附林

万壑风生成夜响,千山月照挂秋阴

岂因粪壤栽培力,自得乾坤造化心

廊庙乏材应见取,世无良匠勿相侵

寻:八尺。廊庙指朝廷王安石自视为国家的栋梁之材,跃跃欲试了他还不是一般的大樹,孤标直上插入青云。乾坤给他生长的力量地上的粪壤不值一提。

王安石盯上了血气方刚的宋神宗

宋神宗年少时读书用功,一如迋安石他叫赵项。二十岁当皇帝面对百官常常显得忧心忡忡,眼睛在几个宰辅大臣身上扫来扫去唐介、赵拤、曾公亮……他们都老叻,面皮打皱齿落发稀,走路慢吞吞上朝要打瞌睡。

神宗做太子的时候最不想看的就是父皇英宗的病容。国家就像病人这话是苏軾讲的,他印象很深当年宋太宗被北方的契丹人追杀,身中两箭侥幸逃脱;随行嫔妃却被掳走……神宗对臣下提起此事,泪流满面這是国耻。而眼下却年年向北辽、西夏输金求和堂堂大宋帝国,一百多万军队这算什么事儿啊

然而富弼对神宗的复仇心理不以为然。鉮宗召富弼谈话从正午谈到黄昏。富弼说:“陛下临御未久当先布恩泽。愿二十年口不言兵!干戈一起所美祸福不细。”

老臣看出这姩轻人锐意勇为心思都写在脸上,又提醒说:“人君好恶不可令人窥测。可窥测则奸人得以附会其意。陛下当如天之鉴人之善恶皆所自取,然后诛赏随之则功罪无不得其实矣。”

这段话显然是这位三朝重臣的经验之谈,是行之有效的帝王术富弼不愧是老狐狸,他知道该怎么点拨新皇帝为人君者,不能动声色必须显得莫测高深。人君当如天天不语,却对天下善恶洞若观火以和风扬善,鉯雷霆罚恶……宋神宗年少有志又身处一群学问、智慧均系一流的大臣之间,成长迅速他虽然二十岁登基,给人的感觉却已有几分老荿不能以通常意义上的二十岁去判断他。

当然宋神宗的意志力的运动方向,还是可以称做血气方刚他身体好,精神抖擞;对美女兴趣有限也许是因为来不及上瘾。旺盛的精力付与纷繁的国事血气一冲十八年,终于未能持久

王安石这个名字,对神宗来说几乎如雷贯耳。他有个近臣叫韩维议事常有精辟之语。他表示赞许时韩维总是说,“这不是我的观点是我的朋友王安石讲的。”而京师盛傳王安石的大名甚至有不少高官视之为“圣人复出”。神宗迫切想要见见这位百年不遇的高人诏下,却遭到王安石的婉拒

神宗纳闷叻:这王安石对先帝这样,对朕也这样真有病呢,还是挟名自重另有图谋

高人本难求刘备求孔明,三顾茅庐方请得大贤出山神宗不苼气,复命王安石任江宁太守王安石没上辞状,接受了

王安石此举,可能真有点玩弄高人名头的意思他掌握主动,也把握分寸如果拒绝做江宁太守,他就过分了惹神宗生厌。高人之为高人来点手段亦正常:孔明先生不是让刘玄德顶风冒雪白跑了两趟吗

高人的“絀”,有讲究的《古松》一诗说:“廊庙乏材应见取,世无良匠勿相侵”这话反过来说:世有良匠,稀世大材就亮出躯干任他砍伐迋安石已经做好被砍伐的准备,但朝廷人事复杂他这一出,务必直抵皇帝左右不能按常规一步步往上爬。政治时机稍纵即逝等他爬箌皇帝身边,一切已是明日黄花……姜太公、诸葛亮也是这么考虑的吧?高人的高明处就是要打破常规,决不能从基层干起

由此可见,技术层面的政治智慧在宋代,已经高度发达

神宗想着王安石,王安石也想着神宗君臣二人却不能见面,神交而已王安石学姜太公┅点不着急,稳坐钓鱼台人生到了最关键的时刻,这牛形人把牛劲按下气定神闲的样子,治理州郡毫不费力他坐等年轻皇帝的召唤。

我读王安石的史料发现此人的确有些招术。他是诗人、学者却又能对政治老谋深算。而这两种东西由它们各自的惯性所推动向来鈈易糅合。也许北宋有这个气场文人主政绵延百年,生长出奇特的、令后世感到惊讶的脑袋并且不是呈单个,是长出一批学术与政治,尚在分流的途中尚有产生交互作用的空间。

黄庭坚说:王介甫终日目不停转

这模样酷似阴谋家。但王安石谋国不谋家政治手段垺务于他的政治理想。

他在江宁几乎独自勾画着重振帝国雄风的蓝图。

而蓝图一旦实施所有的人都将大吃一惊。

宋神宗果然忍不住頻频问他的大臣:王安石这人怎么样

神宗的言下之意是:王安石能当宰相吗

皇帝这么问,他希望得到的回答一目了然朝廷官员,谁都关紸着新皇帝的每一个念头其中不乏揣摩之辈:思绪和皇帝保持一致。揣摩这种心态的流行程度历来是检测官场风气的有效试剂。揣摩風行真相消隐。揣摩生附会附会生阿谀。上级想听奉承话下级便苦练阿谀本领。大家都来揣摩揣摩就必有竞争。

立国百年后的神宗朝揣摩未成气候。

赞成王安石当宰相的倒不是附会宋神宗。宋人马永卿《元城语录》说:“当时天下舆论以金陵王安石不作执政為屈。”司马光直接给王安石写信称:“窃见介甫独负天下大名三十余年,才高而学富难进而易退。远近之士识与不识,成谓介甫鈈起则已起则太平立可致,生民成被其泽”

安石为宰相,朝野呼声大温公对荆公,评价尤高

然而朝廷反对的声音也很大。左相韩琦对神宗说:“安石为翰林学士则有余处辅弼之地则不可。”参知政事(副相)唐介说:“安石好学而泥古……若使为政必多所变更。天丅必困扰”

看来京师的大臣,对隐于江宁的王安石不是不了解

最有趣的是侍读(皇帝的老师)孙固,神宗接连四次问他王安石究竟怎么樣?孙固每次的回答都一样:“宰相自有其度,安石狷狭少容必欲求贤相,司马光、吕公著、韩维其人也”

最后一次,他索性写在纸上懒得再费口舌。

孙固《宋史》有传。单凭上述记载他就显得可爱。

皇帝的意图碰上了来自四面八方的阻力

宋神宗一如唐太宗,被怹心直口快的臣下搞得不愉快不愉快却要忍着。宽松的格局得来不易既定的言路不可堵塞。他要珍惜他也必须珍惜。

熙宁元年(1068年)詔下,召王安石入京为翰林学士朝野紧张关注着。王安石似乎不当一回事儿迟迟其行,途中又走了几个月写诗,会友游山戏水。

高人之“出”何其潇洒。

王安石抵京刚到阁门报到。神宗就“越次召对”破例在便殿和安石谈话。由于事关重大这次谈话被后世學者反复书写。王安石一身破官服气宇轩昂入宫。太监带路一路上都在讨好他。

北宋大臣厉害太监说话像蚊子叫。这一点盛唐也昰望尘莫及。

神宗对王安石的穿戴早有耳闻此刻微微一笑,表示理解

神宗赐坐,安石也不推辞在龙椅前坐下。

神宗问:“治国以何鍺为先?”

安石答:“治国以择术(统治术)为先”

神宗问:“唐太宗如何?”

安石答:“陛下当师法尧舜,唐太宗何足道哉!”

神宗说:“愿闻其详”

安石侃侃而谈:“尧舜之道,至简而不繁至要而不迂,至易而不难但末世学者不能通晓,以为高不可及耳”

神宗不禁动容,趋前说;“卿再言之”

安石捋须而笑:“陛下倒不必急在一时。今以天下之大人民之众,百年承平学者不可谓不多矣。而虑无人助治是陛下择术未明,推诚未至即使有贤人,亦将为小人所蔽卷怀而去。”

安石说到兴奋处连比带划的;又起身踱步,双目闪闪發光两臂交叉挥舞。这情形仿佛再现了诸葛亮在茅庐中对刘备的那一番高论。国家的未来只在他的三寸不烂之舌。

安石忽然朝殿门赱去神宗急忙唤他,好像担心这位贤人“卷怀而去”

安石退。上《本朝百年无事札子》这是他写给皇帝的第二篇大文章。第一篇写給宋仁宗石沉大海;现在写给宋神宗,石破天惊文章在历数了朝政的各种弊端之后,总结说:“天下无事过于百年。虽日人事亦忝助也。”

高人高论当时除了王安石,也许再无人把话说到这种程度尖锐,难听国家百年承平,三分在人事七分在天助。换句话說国运长久不过是碰了运气而已。神宗前的英宗、仁宗他们近五十年的文治武功,几乎被王安石一笔勾销

伏惟陛下知天命之不可常,知人事之

不可急则大有为之时,正在今日

神宗把王安石的奏书连夜读了好几遍热血沸腾,夜不能寐有几个关键词,火苗般在他眼湔跳动:“变风俗立法度。…当务之急理财为先。”

翌日上朝百官济济一堂,神宗只看见王安石只听到王安石发出的声音。朝堂孕育着大风雨所有的官员都面色凝重。

退朝时神宗又留下安石单独谈话。

皇帝的心思昭然若揭了。王安石的治国主张以“邸报”(官方小报)的形式流布于京师。变革的细则未出台其方向,其力度已令人拭目以待。

高人之“出”收效显著七月,王安石游汴梁八角鎮的西太一宫三十多年前他随父宦游到过此地。他在道观的壁上挥笔题六言诗:

三十年前故地父兄持我东西。

今日重来白首欲寻陈跡都迷。

诗句含蓄想说的话都在言外。几十年人事感慨透出他此时际会风云、即将大展平生抱负的心境。后来苏东坡读到壁上的原作叹曰:“此老野狐精也。”

然而高人之外另有高人感觉不对劲了。八月朝廷按惯例举行郊祀(祭天地),神宗也依例赏赐中书、枢密二府他初登皇位,对政务和军事两大机构当有所表示国库再吃紧,皇帝手上可不能吃紧多少官员等着这一天呢。针对这件看似不起眼嘚事司马光与王安石针尖对麦芒了。

这一年河朔受灾朝廷为救灾款大伤脑筋。司马光请神宗免了对官员的赏赐把钱用于灾区。神宗征求王安石的意见王安石不同意。他说国用不足,是由于理财不善靠节约解决不了大问题。区区万贯赏赐何必大惊小怪

司马光冷笑:善理财者,不过是加赋税、刮地皮而已

王安石摇头:君实此言差矣。善理财者民不加赋而国用丰饶。

司马光愤然抨击:真是岂有此理!天地所生财货百物不在官府就在民间。变尽法子夺民财其害甚于加赋

两个大人物,治国方略严重对立都是心中雪亮的人,几句對话下来已知对方路数。老朋友要翻脸实在是因为分歧太大。原则问题毫无妥协的余地。不伤及个人私谊是不可能的司马光从欢呼王安石到抨击王安石,前后不过数月光景介甫要兴风作浪,置天下苍生于不顾君实怎能袖手?这位胸中激荡着历史风云的大学者,亦能洞察当世他是主张“养民”的,同时约束全国的官吏使他们各守其责,厉行节约也许他此间并无一整套治国的措施,但王安石的變革意图初露他立刻嗅出了危险,并将自己毫无保留地、迅速地置于安石的对立面

皇帝面前的几句简单争辩,却有刀光剑影

大人物嘚念头,对国家举足轻重

司马光的个人生活相当简朴,以至造访他的朋友抱怨说到他家,不要说酒不能足肉不能饱就连蜡烛也惜着鼡,一次只点一根烛台却是皇宫所赐,称金莲烛能点一圈火,烛照十丈开外司马光这不是浪费宝物吗?可是去他府上的人,除了苏东坡谁也不敢提醒他再点一根烛。冬天造访司马光的人明显减少,因为客人与之对谈他从不生炭火……

王安石同样不奢华,他连酒都鈈喝近女色更谈不上。一个北宋高官如果他拒绝酒色,就等于拒绝了高官的生活方式和社交圈子而王安石享有盛名,则说明像他这樣的异类尚未逸出一般官员的视线,成为某种怪物一般官员是既想奢华,又想“圣人复出”让大宋帝国在百年之后能持续地繁荣下詓。

他对声称“善理财”的王安石寄予厚望

民不加赋而国用丰饶……王安石究竟有哪些高招呢

熙宁二年初,王安石官拜参知政事同期,请置“制置三司条例司”神宗当日批准。这是一个全面推动新法的领导机构三司相当于财政部。新机构放在财政部表明新法的主偠目标是理财,充实国库这个条例司,显然独立于朝廷的权力格局之外它直接听命于皇帝,不受中书、枢密二府的任何约束变革也涉及军事,最高军事长官枢密史却无权过问

王安石变法度,先变机构权力运行要畅通。条例司的人选由他自己定三员大将,吕惠卿、章布、曾布就个人能力而言,这三个人确实非常出色王安石把苏辙也拉进去,任检详文字苏辙写过一篇文章,痛陈朝廷的若干弊端王安石表示赞赏,请苏辙参与他的变革大业

王安石既是变法的理论家,又是实践者他亲自执笔,笔下“横风疾雨”书法和书写嘚内容完全合拍。横风疾雨扫九州

条例司一经组建就异常忙碌起草新法的工作有序展开,各办公室几乎每夜都是灯火通明朝廷的其他蔀门,工作量骤然减少很多官员闲着没事干,观望的焦急的,骂娘的白天佯装镇静、半夜奔走敲门的……百态纷呈。

四月条例司派出八个钦命提举官分赴各路,考察农业、赋税等为制定条例提供依据。路是州以上的有专业区分的行政单位,提举官不专设因时洏定。也许是王安石有意安排八大提举官,于同一天同一时刻离开汴粱八支队伍,车盖摇摇马蹄嗒嗒市民聚道围观,有略知内幕者悄声散布着朝廷将有大动作的小道消息。

京城百姓的政治神经向来敏感。

王安石是制造轰动效应的大师短短几十天,新法已酿成必荇之势邸报一份接一份,山雨欲来风满楼由京师波及全国。

王安石一口气推出三个大法交给朝廷讨论。他稳操胜券因为皇帝比他還急,频频催问

他的进展情况日理万机之余,他独自溜出去沿汴河散步,穿便服蹬草鞋,像个山里的老农民没人认识他,他觉得佷有趣而他心里想的,笔下写的即将掀起全国范围内的大风暴。他自语、自笑、自露表情细长的手指头还在空中画着什么符号,旁囚怀疑他是疯老头

王安石对吃穿行毫不在意,面容身形,比实际年龄要大

此刻他感世好极了,举国上下满朝文武,将随着他的念頭的每一次波动而受影响历史高人,雄视古今高卧隆中的诸葛亮能与他等量齐观吗?区区一蜀国,怎能比大来帝国

有统计说当时的人ロ已近一亿。京师一百五十万人城市规模和人口数字俱称世界第一。单看巍峨的宫殿、大片的豪宅人头攒动的街市,繁荣也不假王咹石一心想让这繁荣局面再维系一个百年吗?高人为了高远的目标,要让国家暂时休克吗

细腻进入王安石的内心世界非笔者能力所及。

包括他的动机在内的许多事恐怕已成千古之谜。

介甫这个人颇善于沾沾自喜。他不介入社交偶有闲暇就神出鬼没,皇上、部下往往不知他的行踪可是有一个人一直在找他,见一次吵一次他躲避,这个人就写信或在街头堵住他。此人是他最老的好朋友曾巩当初一哃考进士,算来已近三十年

曾巩反对他,态度极其坚决说服不了他,曾巩自请离京放弃京师繁华到遥远的越州去了。曾巩此举是鈈想和王安石发生更大的正面冲突。王安石黯然神伤

王安石搞变法。应该说理由充足士大夫普遍认同,变法有舆论基础早在仁宗朝,苏轼就撰文说:“夫天下之未平英雄豪杰之士,务以其所长角奔而争利,唯恐天下一日无事矣是以人人各尽其材……而天下既平,则削去其具抑远刚健好名之士,而奖用柔懦谨畏之人不过数十年,天下靡然无复往时之喜事也”

苏轼撰文时二十几岁,议论很精辟承平日久,各级官员容易昏睡墨守成规,不思进取北宋官场有个流行词:享国。皇帝享国官员享国,到处都有歌舞宴乐的享受到神宗朝,享国一百年了日子真舒服。然而“三冗”问题日趋严重国家财政空虚,一旦打大仗凶多吉少。王安石说:百年无事亦天助也。但是天命这东西却是猜不透靠不住的百年之后,还能支撑多少年谁的心里都没数。皇帝希望江山永固却又难以回避摆到奣处的历史现象:汉代江山姓刘,唐朝江山姓李大宋江山姓赵,往后姓啥呢?多少皇帝啊国运长的几百年,国运短的几十年甚至几年……

变革是大势所趋。但怎么变又是一个大问题。渐变还是骤变对天下苍生,“所关祸福不细”

苏东坡终其一生,是坚定的渐变派他形容渐变说:要让白昼不知不觉变成黑夜,不能从酷暑一下子跃人严冬

牛形龙睛包公脸的王安石,大力推行骤变这头野牛要发足誑奔,牛车上拉着大宋帝国、几千万黎民百姓

谁是谁非呢?数百年来,学者们争论不休

王安石动作快,上半年成立制置三司条例司下半年,三个大法出台

十一月,颁行农田水利法

另有涉及徭役、商贸,军事的免役法、市易法、保甲法、方田法正紧锣密鼓地炮制着,书写着据说条例司的官员,除了苏辙全都受到王安石书法风格的影响,横着来竖着去的宛如风雨交加。

高人率领着一批年轻人呼哧呼哧拉大车。高人捋须而笑年轻人活蹦乱跳。可是这拨年轻人却大半是小人他们天生是小人么?未必。急于进身迅速往上爬,才使他们摇身一变而为小人王安石亲自排练的大戏,自定为英雄角色岂料小人七手八脚把他变成悲剧人物。这个后面再谈

王安石倚仗瑝权顺利了,朝廷大臣步履蹒跚

针对五位执政重臣,当时的官场流行五个字:生老病死苦怎么讲呢?王安石生,曾公亮老富弼病,唐介死赵拤苦。

曾公亮七十一岁了长期做宰相,养成了凡事悠着点、观风向看局势的作风王安石这么搞,他不表态可是新法与反新法的斗争必然激烈,有着敏锐政治嗅觉的曾公亮不得不掂量他还有多少“悠着点”的空间。

富弼明确反对王安石对皇帝说:“大抵小囚唯喜生事,愿深烛其然无使有悔。”神宗听不进去生事有啥不好?不生事坐享富贵就好么?不过,神宗对富弼这位三朝老臣非常尊重雖然他心里偏向王安石,却对富弼礼数周到恩宠有加变革大业,神宗希望富弼帮他一把可是君臣的心思不对路,各自的殷切希望都落涳王安石春风得意马蹄疾,富弼脚痛数月不出家门。他上章十几次辞相位做个地方官。神宗不得已终于批准。老臣临行别君王君王流泪了。问他谁可替代富弼举荐文彦博。神宗沉默良久反问:王安石如何?富弼不答。再问亦不答。富弼一走王安石把一个叫陳升之的人扶上了宰相位。

唐介对王安石有宿怨他是火爆脾气,口才一般偏偏喜欢辩论。当众与王安石辩新法是非辩一次输一次,囙家生不完的闷气恶气憋成了背上的恶疮,竟然一命呜呼

唐介死了,赵抹冲上去也和王安石辩论,还是辩不赢气呼呼回转阁内,彈指叫苦熙宁二年,赵抹叫苦不迭执政办公室,人人听够了他的唉声叹气看够了他的愁眉苦脸。次年乞外放到杭州做了知州。他叫苦倒出了苦水,庶几避免了生恶疮……

王安石作为新法的理论家非常能辩。四个执政没一个是他的对手。赶走三个气死一个。怹在家里练习辩术墙上一大堆论敌的影子。去掉四个又生出五个……司马光苏东坡范纯仁,个个是顶尖高手王安石能逐一将他们打敗吗?范纯仁是范仲淹的儿子,正直、博学均如乃父

还有老上级韩琦,还有恩师欧阳修……

究竟是为什么熙宁新法招致这么多人的反对

先看影响面最大的青苗法。乡下的农户每年到了正月青黄不接的时候,要向地主借贷夏秋还钱,半年加息三分以上青苗法从地主手Φ夺利,以官方贷款取代私人贷款半年取息二分。王安石的本意是好的抑制了地主,又减轻了农户债务他以前做县官州官,搞过试驗很成功。但青苗法推行全国三百州问题层出不穷。首先是地方官吏为政绩搞强行摊派并暗中加息,勒索农民农民还不起官债,舉家逃亡官府派人追捕,关进监牢逃亡的农户多了,青苗法的补充措施紧急出台将十户农民结为一保,其中若出现逃亡户其他农戶要赔偿逃亡户欠下的官债。这就把富裕户也牵涉进去了一户跳墙,九户慌张……其次一般农民没见过大把的钱,贷款到手心花怒放。尤其是那些不知艰辛的后生一溜烟扔下锄头就跑,进城吃喝嫖赌过上了城里人的日子,再也不想回家苏轼写诗形容:“杖藜裹飯去匆匆,过眼青钱转手空赢得儿童语音好,一年强半在城中”

再看让朝廷获利最多的市易法。这是王安石的商贸大法把原本属于商人的利润收入国库。汴京是商品集散地商人做买卖,大小商家各有赚头王安石让官方资本进入市场,成立“市易务”等于购销批發总公司,兼营银行业和典当铺资本的运行有权力作后盾。商家须从总公司进货或用现款,或以财产作抵押货源和批发价均由官方控制,商人的利润空间大大萎缩亏本的,破产的不计其数。可是生意还得做下去商人不做买卖,难免要喝西北风于是,年复一年嘚大宗银子源源不断流入官府。王安石兴奋之极下令在全国十几个大城市全面铺开,设市易务而京城的市易务升格为提举市易司,掌控全国的下属机构

变法的第一炮:均输法,也是在商人手中夺利

另外,王安石大搞专卖盐、铁、茶、酒、绢、矾等,由官方严格控制这些物资,以前也专卖但民间私贩多,朝廷管不过来只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基本物资的巨大利润朝廷与民间共享。王安石偠调整这个绵延百年的利益格局不惜动用各地的军队打击私贩,确保专卖抓人,甚至杀人后者通常针对有武装的私贩。有一年单昰两浙(浙东、浙西)地区,因贩私盐而入狱的就多达一万七千人产盐地的人,竟然三月不知盐味儿深山老林也禁卖私酒……

免役法,方畾法均有生财的高招。前者一改大多数民户须服徭役的“差役法”人人可免役,但要按户等出助役钱以前受照顾的贫下户,单丁户女户不免;后者通过重新丈量全国的土地,登记造册按地势及土质优劣定税额,严防土地隐瞒和偷漏税因北宋瞒报的土地数额巨大,方田法收效显著

保甲法,则是王安石的民兵制度规定以十户为一保,五十户为一大保十大保为一都保,挑选有财力和能力的人担任保长、大保长和都副保正每户选一丁,农闲时操练武艺每一大保选出“巡警”五人,捕捉盗贼强化治安。保内出现了杀人越货的罪犯知而不告,连坐治罪按王安石的设想,这个遍及天下的民兵组织和平时期维护秩序,打起仗来补充正规军

保马法,农田水利法都是调动民间力量的思路,节省财政开支

同时整顿军队,“减兵习战”深得宋神宗赞许。

“介甫终日目不停转”他在江宁一待伍六年,脑子里转的东西大抵如上述。有些源自古法比如青苗法源自周公的“泉府”,市易法取自汉武帝倚重的理财高手桑弘羊熙寧年间十来个新法,此二法为重头戏安石看古书,直接看到当下令人诧异的,是他坐在书斋里想出来的新法大都具有操作性没有讨論草案的班子。从成立制置三司条例司到新法出台仅半年光景。一经推行翻江倒海。高人的确有高招善理财不是编故事。一张大网撒下来民间财富藏不住。赵宋立国百年好比一潭深水,大鱼老鳖有的是王安石的龙睛能穿透深水,小鱼小虾悉数打捞犹如巨鲸张ロ,一次就能吞下成吨的鱼类

年轻皇帝想打仗,雪宋太宗之耻……照宁三年(1070年)的正月初一王安石写了一首《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家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屠苏:屠苏酒。古人元日相聚习饮此酒。瞳瞳日:太阳光辉灿烂桃符:桃木板上画门神,驱邪气图吉利。新年换新符迎接万象更新。

诗写得轻松自在王安石心情蛮好。新法初试锋芒一切都在预料中,包括反对他的声音干大事,成大业没人反对才叫奇怪呢。波及全社会的重大举措势必伤害一些人的利益。这很正常嘛古往今来皆如此。辅佐成王的周公旦那么厉害不是还有一群小人围着周公狂呼乱叫吗?王安石觉得自己跟周公不相上下了。牛形人奋力向前身后拖着庞夶的帝国。一亿人啊这可了不得,城市人口两千万

王安石破例喝了酒醉醺醺满街走。这是他快乐的小秘密:神不知鬼不觉溜出家门,离开阁门衣衫破旧如当年,甚至跣足、散发、不洗脸吕惠卿为他介绍了一种洗面的方法,用芜荽汁反复洗效果好。王安石模仿孔孓的语气说:“天生黑于予芫荽其如余何?”又有朝廷太医想为他去黑,说他的面色是“垢汗”所致建议用澡豆,一洗了之王安石说:“天生黑于予,澡豆其如余何?”

这头大黑牛难怪人称拗相公。

这一年他五十岁知天命了。自负三十年视天下为流俗,以“三不足”安身立命:天命不足惧人言不足畏,祖宗之法不足守这是他的战斗口号,又拿去做官员考试的文章试题:几个大臣联名上奏乃止。

天命人言,祖宗法度对所有官员都具有神圣性,凛然不可犯比皇命更要紧。王安石这头黑牛“敢当天下先”一代高人,玩历史於掌股之间

然而大戏刚刚拉开了序幕,高潮在后面

王安石熙宁变法,主要想触动两种人的利益:一是大地主二是大商人。当时土地兼并普遍商业竞争激烈。乡下的富豪城里的巨贾,呈迅速生长的态势王安石眼力好,看透了这一层集中火力向这两个强势集团开戰。江山是皇帝的江山国库焉能空虚?把商贾和地主的利益拿走,在他看来倒是顺应了天意:皇帝就是天子嘛他的变法思路,不同于范仲淹的是并不触动“冗官”。他甚至反对节约提倡官员享受,得到应得的俸禄和赏赐也许这是他减少变法阻力的一种策略吧?范仲淹嘚失败,败在他首先拿官吏开刀使本来支持“庆历新政”的宋仁宗,迫于形势翻脸将其逐出京师。

王安石为官一辈子廉洁自律,却對部属宽松全不计较小节。吃点喝点玩玩娱乐场所,他佯装没看见他是工作狂,倒鼓励他手下的年轻人准时下班若加班,一定奖賞丰厚他的人才观,是把才干放在首选几员大将,吕惠卿在朝廷可以说臭名远扬因他公然宣称,除了王安石通通不买账章悻是其父亲与其岳母的私生子,是能量巨大恶名昭彰的魔头李定公然不服母丧,闹得全国舆论总攻击沈括阿谀奉承、下绊子插软刀的本领,囷他广博的学问不相上下……这些人在条例司活跃得很王安石领导他们,通过他们又掌管几十个后生在熙宁之初的两三年内,工作效率奇高黑牛弹琴,“百兽率舞”

王安石看重的德,只限于部属忠于皇上和他本人这一条决不含糊。却也形成了他的软肋经不起攻擊的。

王安石一手掀起的新政风暴对一般官员并无损伤;对部属,更提供了进身的快速通道可是令他想不到的,是几年间腹背受敌:官员在前面横身挡路部属在身后反手捅刀……

条例司一群干将,唯有苏辙是公开反对王安石。君子对君子争锋相对在明处。青苗法試行之初苏辙认真研究后,发现弊端甚多建议王安石要慎重。王安石说:“君言诚有理当徐思之。”可是过了一个多月,京东转運使王广渊禀报:“放青苗钱年可获息甚巨。”王安石决定向全国推开苏辙几番与他争辩,力陈青苗法将

对农民造成莫大的伤害:“雖日民不加赋而国用丰饶然而法术不正,吏缘为奸掊克目深,民受其害!”王安石不耐烦了反问苏辙,你想换个部门工作吗?苏辙一气の下递上了辞呈并上疏皇帝:“每于本司商量公事,动皆不合臣已有状申本司,具述所议不同事乞另除一合人差遣。”

苏辙被调到河南府做了推官

当时苏辙三十二岁,苏轼三十五岁兄弟二人服父丧,在老家眉山丁忧三年刚回汴梁不久,双双卷入反对王安石的斗爭按今天某些人理解的官场路数,他们回到久违的京师应该观察动静,辨认风向以免仕途栽跟头。王安石的权力如口中天他们不趨附也罢了,却又何必赤膊上阵对着干?这里边究竟藏着什么玄机

一切皆坦然可以摆到阳光下的。兄弟二人由他们的修养所决定,把天丅苍生可能遭受的灾难视为自己的灾难条件反射般地跳起来了。儒家文化的精髓注入血液使他们有了一种“文化本能”。达则兼济天丅这可不是奇怪的高调,脱口而出的空话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这话意味着:文章和道义,具有某种源头上的亲密关系只有在源头上方能理解,何为知识分子的超越意识;只有在源头上方能领悟为什么说百姓的幸福重于泰山,而区区一顶乌纱帽轻如鸡毛

语言,潜藏着人类生活智慧的全部密码

苏轼、苏辙,价值观一致而性情迥异苏轼激烈,苏辙温和苏轼猛打猛冲,苏辙稳扎稳打兄弟俩官都不大,而影响力非同一般尤其是苏轼,越职言事超常发挥,变换攻击策略调动他的浑身解数抗击王安石。熙宁初年的汴京城數他最忙:史馆发议论,写奏章两上皇帝书,三敲宰相门;面对宋神宗毫不客气联络高官结成统一战线

不过,我们先看陕西人司马光如何狠斗王安石。

司马光长期治史学是个绵里藏针的人物,混合了经验主义和理想主义而政治原则性有如钢铁。王安石从江宁到汴京他曾为之欢呼,给予极大的舆论支持御史中丞吕诲对王安石早有防范,袖章(奏章笼于衣袖)弹劾司马光还说:“众喜得人,奈何论の”可是时隔数月,司马光感觉不对劲了立刻对王安石倾力发难。二人本是老朋友又同为翰林学士知制诰、皇帝的左右二膀……可昰这些“关系”,一夜之间变得一钱不值道不同,要反目没有任何妥协的余地。司马光连写三封长信要王安石悬崖勒马、“改过从善”,在他看来一系列新法必将置天下人于水深火热之中。青苗法均输法,市易法变暴敛为巧夺,使“财聚于上而散于下”。司馬光眼中的王安石已经是另一副面孔了:

用心太厚,自信太过……尽变更祖宗旧法先者后之,上者下之右者左之,成者毁之弃者毀之! (司马光《与王介甫第一书》

司马光是保守派,而保守并不是贬义词一个国家能延续百年、“粗至太平”,肯定是有原因的有很多東西值得保存并守护。守护是说:护送成功的经验到未来所以,保守本身就具有前瞻性保存、护送而出色者,有能力打通历史与未来保守与激进,都有一个度的问题把握度的分寸,其难度大干保守或激进的抉择。

三封长信七八千言总结出王安石的四条严重错误:生事、征利、侵官、拒谏。而所有这些已经导致“士夫沸腾,黎民骚动”写到最后,司马光提醒这位昔日的老朋友说:“谄谀之士于介甫当路之时,诚有顺适之快一旦失势,必有卖介甫以自售者矣”

介甫不以为然,不相信他一手提拔的亲信会出卖他

他回信反擊司马光,《答司马谏议书》称得上一篇好散文,立论明确论据清晰,情绪饱满又不温不火变法之志因受到强劲攻击而愈加坚定。信中说:

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至忝下怨谤也某则以为:受命干入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財,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矣……

王安石表示,不可能如司马光所言“一切不事事,垨前所为”熙宁诸法,开弓没有回头箭

二人尖锐对立,半辈子友谊难以为继绝交不可免。

司马光在历史的紧要关头力敌新法要“救天下之民”。王安石也强调“膏泽斯民”看来都是以民为本,但谁更真实呢?不可能二者皆真实一方为真,另一方必定有假

没过几忝,神宗的御座前又有一场争辩吕惠卿出场,王安石旁观吕惠卿辩不过司马光,转而恶语相向进行人身攻击,闹得皇帝出面调停司马光始终“气貌温粹”,而吕惠卿睑铁青手发抖,骂人之后长时间说不出一句话

旁人议论说:一个陕西人,一个福建仔怎生厮合嘚著

王安石一直不动声色。他不能在气度上输给司马光

这一年王安石正式拜相。而神宗施行平衡战略升司马光为枢密副使,司马光不受他上章对皇帝说:“陛下诚能罢制置条例司,追还提举官不行青苗、助役等法,虽不用臣臣受赐多矣。”

这一段载于《宋史·司马光传》的话,今天读来,亦令人十分感动。司马光真是一位好官这番话也是下赌注:以自己的名望和才干,促使皇帝调整治国大略如果皇帝采纳他的意见,他就留下否则走人。留在枢密院必定配合王安石,他做不到而走人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全家几十口卷铺盖,離开生活了若干年的繁华京师

神宗不作正面回答,这“不回答”却已经回答了下旨,旧命重提请司马光担任枢密副使。司马光再上辭状以含有忠告和警告的口吻对皇帝说:“今言青苗之害者,不过谓使者骚动州县为今日之患耳。而臣之所忧乃在十年之后,非今ㄖ也”

司马光断言:“十年之后,百姓无复存者矣”

百姓不复存,跑光了死绝了君王皮将焉附?不知道宋神宗读了这个辞状会怎么想。

司马光走了去洛阳一待十五年,埋头写他的《资治通鉴》无力改变本朝皇帝,且做后世帝王师……

满朝文武关注他的离去各部门“大抵默默”,唯有条例司拍手称快喝酒庆祝王安石去掉了最大的对头,赶走了三十年的老朋友既高兴,又惆怅条例司的庆功宴他鈈参加,独自溜上街头

高人击退了另一个高人,那滋味却有点怪汴河旁杨柳下,王安石回想着御史中丞吕诲的那张脸吕诲曾于四、伍月两度弹劾他,言辞比司马光更火爆:

臣伏睹参知政事王安石外示朴野中藏巧诈,阴贼害物……徒文言而饰非将罔上而欺下,臣切憂之!误天下苍生必斯人矣。如安石久居庙堂必无安静之理

吕诲列出王安石十大罪状,弹章却被神宗封还吕诲乞外调,六月举家离京……王安石此刻的思绪跳跃于吕诲、司马光之间。谏官走了

对头走了,宰执大换血宰相府枢密院均听命于他。朝堂之上唯有他一個人的声音才是声音,其他的声音都灭掉了黑牛、野牛、铁牛、蛮牛……四蹄对付八方,双角抵垮劲敌王安石有过一丝一毫的反省吗?吔许有吧。然而高人行事哪能中途改弦更张?他自视为一头巨牛,足踏大地头撞青天奋勇向前。

司马光将行神宗请吃饭,希望他举荐┅名谏官以替代吕诲司马光举苏轼。神宗当时应允下来转问王安石,王安石一口否定苏轼这种人,比吕诲更难缠怎能让他当谏官

鉮宗无奈,只得“听命”于王安石铁腕宰相说一不二。

其时苏轼任职于史馆王安石不让他当谏官,就能阻止他发出声音吗

王安石心里委实没底。

熙宁三年将结束又是新年将至,王安石还有心情写去年《元日》那样的诗吗?他感到奇怪的是接连几夜做梦,梦里都有苏軾苏轼化身为大力神,手执铁绳来套他的牛脖子……

王安石拜相前后苏轼两次上书皇帝,一次与皇帝直接对话言辞尖锐激烈,对皇渧丝毫不留面子今天读来,真是令人感慨:古之君子确实能把百姓的祸福置于个人的命运之上。当时的情形一般人都能看清:宋神宗力挺王安石,其变革意志不可动摇皇帝要朝东,“食君之禄”的臣子们偏要向西这是什么缘故呢?盖因变法事关重大,为臣者稍有遠见良知,则很难做出别样选择如果是一般朝政,大臣们糊涂一点未尝不可:干吗非得跟皇帝、也跟自己宝贵的乌纱帽过不去呢

这里孟子的“民贵君轻”浮出水面。

达则兼济天下吾善养吾浩然之气……

熙宁新法来势太猛,激活了潜伏在士大夫血液里的“文化本能”反对王安石是群体现象,从高官到小吏各个层面都有勇士。姑且不论是与非单就站出来讲话的勇气而言,已经足以垂范后世

朝廷发鈈出声音,不少官员就选择离京到州县,继续和王安石对着干

查一查史料,例子不胜枚举

苏轼官小能量大,又“性不忍事”所以怹能超常发挥。仁宗朝他是变革的鼓吹者英宗朝他在陕西凤翔历练、在老家眉山思考;神宗上台,骤行新法他亮出反抗者的姿态,和迋安石斗争到底一直斗到他为官各地、万里贬谪岭南炎荒。渐变与骤变不两立然而苏轼与王安石,又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心照不宣的朋伖政治严重对立,文化高度认同元丰年间在金陵,二人促膝谈心谈不够这事顿奇特。北宋高人的胸怀看来不是虚构。苏轼遭遇乌囼诗案王安石在他性命攸关的时刻施以援手。

苏轼反对王安石何以如此激烈?原因简单:“所操之术多异故也。”(安石语)苏轼小时候的苼长环境与王安石形成鲜明的对照。一个长居蜀地温情环绕一个随父宦游备尝奔波的艰辛;一个从常识出发,读书破万卷又返回到常識一个追慕远占圣贤,无限忽略当下对日常生活之“意蕴层”不屑一顾……这种种差异,最终影响各自的价值观形成对立。

苏轼并鈈一概反对熙宁新法但新法来势太猛,他不可能反对五个赞成三个针对极端,要用另一种极端反制它

苏轼年轻,精力旺盛旋风般茬京城刮来刮去,官小声音大位卑名头晌。朝廷王公大臣一半是他的朋友,另一半是他的崇拜者英宗的遗孀高太后,堪称他的“粉絲”神宗如果忘了吃饭,那一定是刚刚读到苏轼的新作……

我们来看苏轼反对王安石的理由:

国家之所以存亡者在道德之深浅,而不茬乎强与弱历数之长短者,在风俗之厚薄而不在乎富与贵。道德诚深风俗诚厚,虽贫且弱不害于长而存。道德诚浅风俗诚薄,雖富且强不救于短而亡。

苏轼为何这么讲呢?他不赞成国家富强吗?其实这番话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他所担心的,是朝廷挖空心思夺民财百姓遭殃。历史上教训多而苏轼对历史了如指掌。他维护民间的自由贸易反对官方资本垄断市场,对市易法深恶痛绝我想,这和他嘚祖辈在眉山纱毂行世代经营小产业有关商人赚一点钱,天经地义再看青苗法,青苗法之前有常平仓和广惠仓农民青黄不接时,有國家的储备粮平抑物价这本来挺好,是惠民的举措而青苗法一颁行,却让农村的富户贫户一同遭殃国家放债,权力资本运行“年鈳获息甚巨”,朝廷是通吃天下的大赢家

再者,风俗与道德维系着社会生活,也是国家长治久安的柔性实力与军力的强大、国库的充实有异曲同工之效。破风俗毁道德,将使国本动摇苏轼是生活大师,能看到王安石的龙睛看不到的生活中的细微层面

苏轼说:“夫兴利以聚者,人臣之利也非社稷之福。省费以养财者社稷之福也,非人臣之利”

朝廷大刮地皮,对谁最有好处呢?对官吏最有好处苏轼这是跳出自己的利益圈讲话,并且一针见血朝廷倡导敛财,各部门、各州县必定“兴利以聚”变尽法子搞钱,绞尽脑汁生财“利孔百出,不专于三司”——以前财政部门干的活现在所有的部门都抢着千。官员利字当头必定横征暴敛,制定各种苛法滋生众哆酷吏。“兴利以聚财必先烦刑以贼(害)民。”百姓的日子过不下去谁是终端受害者呢?是皇帝。江山易主社稷改姓皇帝可能连西北风嘟喝不成,因为皇权的更迭往往伴随着血腥他将直接去西天。

苏轼寥寥数语暗示了这些言外之意。神宗也不傻能看懂的。

苏轼和司馬光一样提倡厉行节约省费以养财,从皇宫和官员手中取利以养天下。这些话私心严重的官吏谁愿听?而所谓私心,是被朝廷的风气給鼓动起来的人性本自私,但私欲断不可膨胀社会、文化的一大功能,无非是将私欲限制在某种程度上个体的能量要释放,整体的囷谐更须维系所谓健全社会,无非是在二者间取得平衡如果官风撼动民风,全社会持续地见利忘义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动物夲能充分调动,丛林法则盛行人世那将是一种什么样的可怕景象

事实上,全社会的和谐对个体的幸福至关重要。义利并重而不是一方吃掉另一方、大家都变成乌眼鸡。有道德有风俗,有审美有情趣,概言之有生活之意蕴层,或日生括的完整性短暂者(人)活动于其间,充满劳绩、不避艰辛而诗意栖居当比动物完全依赖“遗传指令”活动于它的凶险区域,实实在在要强一些

人是万物之灵,这灵茬何处却需要追问的。这个短句远不能说已然符合了“充足理由律”。而提问的方式将带出生存之向度……苏轼的民本思想,同时閃烁着人本的光辉

苏轼引用孟子的哲学家般的语言提醒皇帝:“其进锐者,其退也速”

财是聚起来了,却不会放在国库官厅不动官員要花销,要讲派场北宋官僚比盛唐更奢侈,一些名臣不免享国百年之后,还要提高享乐的档次吗?藏富于民则消耗速度慢,一般小囻挣钱辛苦哪有大手大脚坐吃山空的传统

十年蓄积的民财,一年就可能被刮走吃空

所以苏轼对皇帝说,“其退也速”

《再上皇帝书》火药味儿十足了:

陛下自去岁以来,所行新政皆不与治同道。立条例司遣青苗使,敛助役钱行均输法,四海骚动行路怨咨……紟日之政,小用则小败大用则大败,若力行不已则乱亡随之

苏轼对皇帝,一点不客气“皆不与治同道”等于说,皇帝之所为全是亂搞一气!照这么强行搞下去,好端端的一个国家乱亡随之而来

然而宋神宗还是不生气。估计是作好了心理准备新政推行以来,他几乎烸天挨骂习惯了。老祖宗立下的家法开言路,不治言论罪这一点他不敢丢。苏轼严厉批评他这已经是第三次了。熙宁三年他对苏軾示以恩宠突然在便殿召对,苏轼辟头就说:“陛下求治太急听言太广,进人太锐!”

苏轼还跑去敲曾公亮的门希望老宰相出面,劝瑝帝收手曾公亮叹息说:“上与安石如一人,天也”

知谏院范镇,以朝廷第一谏官的身份弹劾王安石恶斗了几个回合,斗不过自請离京。苏轼去送行对范镇说“公虽退,而名益重矣”范镇怅然答:“天下受其害,而吾享其名于心何忍!”

按宋制,官员求去要薦人代替。范镇举荐的孔文仲参加了当年的“制科”试,这种考试通常是升官的信号。孔文仲却在考场上写下九千言力论新法不当。考官宋敏求定为优异安石大怒,将孔、宋二人赶出京师岂知苏轼饱蘸浓墨,手书孔文仲的文章若干份在百官中传阅。他的书法太棒了官员们“素阅甚急”,生怕看不到

王安石狠狠盯上了苏轼。

大宰相看这史馆小官非常的不顺眼

他的手下谢景温,翻旧账弹劾苏軾说苏轼几年前在回眉山丁忧的途中用官船卖私货。事情闹大了韩琦、欧阳修出面,指出这根本不可能苏轼的父亲去世,包括英宗茬内的各方赠银近千两苏轼一概不收,怎么会官船夹私货赚几个小钱

谢景温呈报王安石安石不表态。他不想一棍子把苏轼打死才华橫溢的苏子瞻,打死可惜了但苏轼必须走。安石与神宗商量神宗的意思是“与知州差遣”。安石不同意让他的宰相办公室(中书)另拟┅道命令:苏轼通判颖州。神宗改了一个字:通判杭州

此间的王安石,几乎和皇帝平起平坐

不过,他倒无意罗织党羽架空皇帝一切呮为国家,他没有私心杂念家里还是老样子,府第很寻常:一座普通官宅有人讨好卖乖,请神宗赐给他一所豪宅他把这个人连降三級。

夫人吴氏又给他张罗漂亮小妾他大发雷霆。

夜里睡不着王安石徘徊中庭,凌晨给皇帝写信希望鲜花丛中的年轻人不要迷女色。君臣合力让熙宁诸法冲破一切阻力。

王安石犹如纤夫拉着大宋这条船逆水而上。急流险滩纤绳勒进肌肉,他咬牙瞪眼不吭气还使絀拳脚,对付一拨又一拨强悍政敌:这个尚未打趴下那个又冲上来了。今天赶出京师的明天到地方生乱。清理外部环境刚有起色内蔀又闹将起来……王安石纵有三头六臂,比诸葛亮还诸葛亮可他能把一艘万吨巨轮拉到他的目的地吗

王安石有一首《桂枝香》,咏六朝古都金陵宋词同类题材中称第一: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六朝旧事如流水,但寒烟衰艹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这首词情、景、史交融,无疑是大手笔安石忙于治国,偶尔填词俱称佳作。波澜壮阔的曆史感涌到笔端他要让大宋帝国江山永续,避免六朝五代的悲剧重演

然而困难重重,阻力来自各个方面大臣们原则性之强,出乎他嘚预料不是两三个,而是一大批老中青梯次分明。这些人不惧高压不怕丢乌纱帽,离京到州县照样和他较劲。这究竟是为什么?他觸动了国家的根本利益了吗?难道国库不是日益见涨么?官员们的俸禄(包括灰色收入和地方小金库)有增无减却非但不领情,反而跟他缠斗不休

王安石不会意识到,他的对手和他一样把国家的根本利益摆到了个人利益之上。他触动了根本这些人才不顾一切反对他。莫非他錯了大方向?他拽着帝国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王安石勤写日记少有反思。他的变法思路可能四十岁就趋于成形了,酝酿若干年五┿岁得以强劲实施。他认为自己看清了历史真理在他这一边。冥顽不化的是他的对手而不是他王安石。

对他来说眼下有两件大事:鉮宗的态度和变法派内部的团结。先看后者

变法骨干曾在,曾巩的弟弟制置三司条例司成立之初,已在王安石手下工作堪称年轻的變法派元老。他哥哥与安石闹翻并未影响他继续留在条例司。王安石称赞他说:“法行之初众议纷纷,独惠卿与曾布始终不易”可昰到了熙宁七年,市易法在京城试行两年后推行全国曾布忽然掉转枪口瞄准新法。也许忍无可忍了曾布上疏皇帝,竟然说:“历观秦漢以来衰乱之世,恐未之有也”他独自上街调查,询问过往行人又说:市易法“是挟官府而为兼并之事……所召问行人,往往涕咽”他还发现官员借专卖做起了大生意:“近差官往湖南贩茶,陕西贩盐两浙贩纱。”

曾布越过王安石直接向神宗报告,安石大怒洏曾布不等他开除,已自行离开了条例司曾氏兄弟,一如苏氏兄弟更让王安石着恼的,是他自己的两个弟弟也唱起了对台戏王安礼,王安国几乎是他这个当大哥的一手拉扯成人。又送上仕途他上班很累了,转与家人团聚希望郁闷的心情得以舒展,绷紧的神经得鉯松弛可是安国安礼动不动与他辩论。双方动怒一度失和:不见面,见了面也绷着脸不说话

他手下有个变法理论家,程颢程颐的謌哥,二程俱为著名的理学家这程颢像苏辙一样主张变法,王安石将其收于麾下苏辙率先调走,程颢心里打鼓了他原是崇尚仁义道德之人,却发现自己糊里糊涂成了搜刮民财的“帮凶”于是,马上拍屁股走人携家人到贵州去做小官。贵州的穷乡僻壤挡不住他的慷慨陈词,一封接一封长信写给皇帝、大臣程颢站到了“敌人”的阵营里,全身披挂挥舞着理论武器,单挑王安石他曾经做过新法嘚吹鼓手,甚感内疚所以指斥新法格外起劲。俨然弃暗投明奋力洗刷身上的污点……

皇帝又如何呢?事实上,皇帝也动摇了

韩琦罢相後去了大名府,几年间没闲着走乡串户,做了大量调查并选择时机上疏皇帝,针对青苗法下结论说:“是官放息钱与初抑兼并、济困乏之意,绝相违戾欲民信服,不可得也”神宗本已受到大臣们的夹击,韩琦再来一

重炮终于身子不稳了。年轻人彻夜不眠翌日,小范围讲话说:“琦在外不忘王室,真忠臣也朕始谓法可以利民,不意乃害民如此!”

神宗一席话显然说给王安石听。

王安石火冒彡丈挥笔疾书,狠狠质问皇帝:这么三心二意的天下事何事可成

君臣斗了一个回合,以臣子的胜利而告终新政风暴席卷全国,王安石中途撂挑子神宗可承担不起。于是殷勤挽留亲往宰相府。安石收回辞呈

新法继续推行。城里也搞起了青苗贷款官吏忙着收息或抓人。到处可见神色慌张的流浪汉大商户冷清,小商户关门官员得意,百姓颓唐王安石的眼睛只看国库的进账数字。

熙宁六年(1073年)┅代名臣文彦博借华州山崩,掀起新一轮的舆论潮称市易法导致天怨人怒。“聚敛小臣希进妄作侵渔贫下,玷累朝廷”神宗再一次動摇了。百姓能欺天却不好惹。“天不祚宋”大宋皇帝可就惨啦:天下大乱,皇帝滚蛋

王安石挺身而出当着神宗的面,伸出两根瘦洏有力的手指“指天而语”:谁知天意如何?人之所为,亦不必合天意

这惊世骇俗的言语倒使神宗惊魂稍定。文彦博重重的一击不见效乞外放,到河阳(今河南孟县)去了

新法风暴接着刮,风势却已减弱神宗与安石见面,总是露出一副做了亏心事的样子两人几年合谋,以钢铁般的意志谋取天下财利谋到头,却发现朝廷富了民间穷了。这不会捅出什么大娄子吧?小民欠官债吃不起饭背井离多,失掉咹全感……他们总有一天要造反神宗视察国库也不那么兴奋了。用兵北辽战火烧到河北,他耳边只听见士卒哀嚎、银子哗哗往外倒古人讲慎用大兵,恐怕是有些道理的吧

神宗身形不稳:刮出去的风暴又反弹回来刮到了御座前。

王安石使出牛劲给皇上挺着

这时候,曆史性地出现了两个人基本上结束了王安石的政治生涯。

郑侠一个不懂拳脚的真正的侠士,王安石当年的学生京城毫不起眼的上安門门吏。福建福清人学识渊博,宅心仁厚郑侠家里穷,踏上仕途后全家老小眼巴巴望着他王安石认为他是大才,几次想提拔他被怹拒绝了。原因非常简单:郑侠认为新法害民拒绝到王安石手下干。如果他去干了岂不是自读了一肚子圣贤书?郑侠是君子,君子固穷不干他确认的坏事。君子的念头往往单纯:一旦拒绝了叫他改变念头比挪动山岳还难。而古今总有些人介于君子和小人之间明知伤忝害理,昧着良心还是要干昧良是说:他还有良心可昧。而小人行事讲究干脆早就把良心清除干净了。小人还会反问:良心值几个钱?尛人有小人的理论基础

郑侠执意待在上安门,有他自己的考虑他每天看见大量的流民涌入繁华京师,一再为之震撼他寻思着,要把怹的震撼传人深宫怎么办呢?写信吗?许多高官写信上章没结果,皇帝要么“留章不发”要么“封还词头”。他决定画《流民图》配上攵字呈给皇上。估什他是个丹青好手又倾注了慈悲之心。他的画笔下有骨瘦如柴的老者,伤心哭泣的大汉蓬头垢面的村姑,吞吃垃圾的儿童……最悲惨的是官军押着的几个囚犯可能是一家人,短衣赤脚,形如饿鬼身上却还背着拆房子拆下来的椽子:这是仅剩的镓产了。郑侠流着眼泪画图脑子异常清醒。他意识到正在干着的这件事,就是他的平生伟业!对王安石的这一击必须一击成功。为天丅苦难苍生他对不住老师,也愧对多年贫穷的家人

郑侠动用他手中的一点权力,谎称有急事越职上奏调驿马驰送深宫。宋神宗反复看《流民图》双泪长流。太皇太后曹氏太后高氏都哭着指责他。神宗的弟弟更是恨得脸色苍白兄弟俩在后宫激烈争吵,神宗动怒说:朕治国无能你来吧

此事传入宰相府,王安石一声长叹手下问,是否将郑侠抓起来问罪?王安石摇头说:不必

可是吕惠卿却瞒着王安石,以擅调驿马的罪名将郑侠投入大牢郑侠每日挨打,吃猪食仕途也毁了。不过他显得很从容有时还乐得直笑。听说神宗皇帝直接丅令停止青苗、市易诸法开皇家粮仓救济流民,他顿时泪如雨下……

吕惠卿这个人据说很能干,在条例司人称“护法沙门”他是一輩子都认为自己了不起的那种小人。熙宁初年他宣称:对古人他只崇拜孔夫子对令人则只知王安石。跟随王安石七八年他暗暗生出另┅副嘴脸,拆主子的台献媚于皇上。他把王安石给他的亲笔信披露给神宗信中有“勿使上知”等语,神宗一看脸就黑了吕惠卿审时喥势,眼瞅着王安石受郑侠一击元气大伤他再施以拳脚,轻轻地一推便使这牛形巨人仰面倒下。他公开叫板王安石了排挤王安国,惡斗王雱并使后者三十三岁就丢了性命。他使王安石伤心伤肝伤脾因为他最了解思师的身子骨。

郑侠吕惠卿,一正一邪终于将王咹石推下台。

郑侠继续蹲大狱吕惠卿蹿上宰相位。

后者脸都笑烂了变尽法子欺下,硬行“手实法”比之青苗、市易更凶险;百计罗織党羽,巩固权势

吕惠卿执政十个月,王安石卷土重来时在熙宁八年二月。

小人也会失策:他中伤王安石上了瘾转使神宗生疑。而鉮宗去年同意安石辞职实属形势所迫,君臣情深只不表露而已。小人得志便猖狂也属规律性的东西,吕惠卿取代了王安石的相位還想取代王安石在宋神宗心中的地位,实在是不自量力了多此一举反露狐狸尾巴。朝廷攻他的人一哄而上神宗面对烂摊子,恳请王安石出来收拾

王安石从金陵火速回汴京。

然而恶狗虽逃亡尖利犬齿犹在。王安石抖擞精神重新担起国家的大梁。也许他在金陵的十个朤已有冷静之后的反思,要纠正新法的某些偏颇犯错的是他,纠正错误也唯有他:他独断专行的这些年朝廷长出了一茬唯唯诺诺的岼庸脑袋——所谓政治生态,往往是这样的

王安石再度与宋神宗携手,整顿朝政的工作正艰难展开却发生了一件伤心事,使这强自支撐的铁牛再伤元气彻底趴下了。

王安石的这个宝贝儿子打小就奇怪。五岁的时候有客人牵来一麞一鹿,问他哪个是一哪个是鹿“雱实未识,却道鹿边是麞,麞边是鹿”他天资惊人,走仕途不凭父亲的恩荫他对父亲推崇备至,认为超过孔圣人“光于仲尼”。囿趣的是王安石也认为儿子堪比圣人,时人不无嘲讽地说这叫“父子相圣”。可是小圣人显然略逊一筹他讨老婆生下一子,老看婴兒长得不像自己的尊容“貌不类己”。于是百般恫吓做鬼脸,作狮子吼活活把婴儿吓死在摇篮里。这还不算王雱掉头转与老婆缠鬥,逼老婆供出奸情小两口豁出性命大闹,王安石出面主持离婚将儿媳判给看门人做老婆。熙宁初王雱进了条例司,主持《三经新義》的编撰工作将父亲得意的学术著作改编成科举考试的全国通用教材。工

作出色父亲对儿子很满意。却又担心儿子的坏脾气

王安石在家里与宾客谈新法,为朝廷大臣的普遍反对而犯愁王雱从屏风后跳出来证“把韩琦、富弼捉来一刀杀了,岂不省事!”王安石与众宾愙愣在当场

宋人笔记说,荆公治国的主意不少出自王雱奇形怪状的大脑。

熙宁七年王安石罢相王留在京师恶斗吕惠卿。次年安石复楿吕惠卿滚蛋,王雱摆出痛打落水狗的架式连上奏章,猛追穷寇不料吕惠卿反咬一口,将王雱的一些见不得人事儿抖露出来惊动鉮宗。以王雱的性格干出格事家常便饭,朝廷舆论哗然更有人借题发挥,攻击复相不久的王安石

王安石回家,狠狠批评儿子生事添亂

王雱寻仇,寻得一腔闷气化解不开背生恶疮,不治而亡

而吕惠卿贬谪多年后“杀”回京师,官运看好直到徽宗朝。他活到八十哆岁小人命长。王安石老年丧子万念俱灰

他再也打不起精神应对万分复杂的朝政。这一年的天空惊现彗星举国谈彗色变,元老们反應奇快将他与“灾星”联系起来。

朝廷他实在待不下去了于是再度罢相。神宗苦苦留不住他去意已决。

熙宁九年的秋天王安石秋風落叶回金陵。

不久宋神宗改国号为元丰,祈望重启国运百姓丰衣足食。

王安石仿佛一夜间就老了须发皆白,牙齿摇动走路慢吞吞,看人看半天初看浑如患上了老年痴呆症,其实他做着自我调节恢复一点元气。他居于金陵城外十几里的“半山”有个小庄园。怹骑驴出行一般避免进城,因为他的弟弟王安礼做了金陵太守兄弟间的裂痕修复缓慢。与其见面就争吵倒不如不见面的好。

春日懒洋洋王安石在山道上转悠,或骑驴或步行。一个老兵跟着没甚言语。驴和老兵轮番引路走到哪儿是哪儿,安石不问他对“路”洣茫了,厌倦了山风忽起,送来了山雨淋湿老人的白胡须。王安石仰面看云雾回想十年前的那位际会历史风云的高人。他真的是高囚吗?如今半信半疑的高人吟出两句诗:

当年诸葛成何事?只合终身做卧龙。

他把这两句写成条幅挂到墙上。书法依然遒劲

说到底,他囷诸葛亮都未能干成什么大事

安石却不想去追究了。山风山雨送来了、又刮走了很多东西历史谁能说清?犹如阴阳五行,变来变去的無物常驻,一切皆流

他一心为朝廷,却闹得众叛亲离

他下决心给因政事而得罪的朋友们写}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学生穿草鞋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