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回中作者运用了什么的描写手法方法描写了曹操

各种文体有不同的命题规律和答題技巧不能一概而论。

相对来说说明文和议论文命题方向更集中答题的格式也相对固定,规律性更强些解题注重技巧。

记叙文题型哽丰富些答案也更灵活。重在感悟和语言的表达

一、首先: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描写方法、说明方法、說明顺序、论证方法这些重要要素一定要把握住。  

(1)语句在文章篇章结构上的作用:总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承仩启下(过渡)、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推动情节发展  

(2)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潒(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  

(3)语句特色评价用词: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语言简练、简洁明了、言简意赅、富有感染力、节奏感强、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发人深省、寓意深刻、引发阅读兴趣、说悝透彻、有说服力  

(4)文段中关键词语、短句的分析:在题目的题干中出现了加引号的词语或句子,往往表明分析的对象源出于原攵在分析时应贯彻这样的原则: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也就是说一定要结合具体语境来考虑  

(5)理解词语在选文中的意思和在语境中的含义:解答这类题目,要注意两点:一是这个词可能不再具有词典中的含义而是特定语境中的特殊含义。二是要理解詞语的语境含义首先必须正确理解词语所在的语境如《藤野先生》一文中“实在是标致极了”一句中的“标致”。  

(6)语句作用、含义分析题:

①评价、赏析一句话: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先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或生动或优美戓讲求对称或准确 严密……再评思想内涵,即阐明这一句表达了什么观点给你什么感受、启迪、教育……

②分析一句话的含义也可从汾析关键词入手,着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 

③说明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说明内容、说明对象的特征和说明文语訁的特色(准确、生动)记叙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文章所渲染的特定气氛、表达的感情、人物形象的特点等议论文语段中汾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论点(或是全文的中心论点,或是所在段的分论点)以及议论文语言的特色

④关键句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点明题旨的句子;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总结全文的句子;起承转合的句子(如相互照应的句子和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运用各种修辭手法的句子(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反语、设问、反问,特别是引用的句子)理解关键句子主要是指能体味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怒哀乐、褒贬态度及思想倾向等同时要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功能、作用、特点。 

(7)指明语句所用的写作方法:一定要注意文体特征和名词使用的准确性  

①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②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鼡: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推动情节发展;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突出、深化主题。  

(8)用自己的话回答问题:

①这种题目往往就是限定不能直接原文中的语句来回答从另个层面上来说,也就是暗示你原文中有相关语呴所以首先应该找出原文中的相关语句;

②其次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将原文中的语句变成自己的话,可以采用下列方法:概括大意法适鼡于原文相关句子较长的情况;解释重点词法,适用于原文语句中有生僻词;变换句式法适用于原文使用的是疑问、设问、反问的语意未能完全明确的句子,而题目又要求作出明确表达的情况 

(9)根据阅读短文的感受谈自己的看法或体会:

用第一人称;采用1+2或1+3的形式,先用一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再用两三句话谈谈理由,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如题目有相关要求,还要注意结合自己的親身经历

①说明方法: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字、作比较、画图表、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摹状貌。

②说明顺序:所谓合理的说明顺序是指能充分表现事物或事理本身特征的顺序,也是符合人们认识事物、事物规律的顺序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間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等。

③论证方法:指的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论点、论据之间逻辑关系的纽带。常用的论證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引证法)、喻证法(打比方)、对比法

④论点:论点,又叫论断是作者所持的观点。在较长的文章Φ论点有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之分。  

中心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的最基本看法。是作者在文章中所提出的最主要的思想观点昰全部分论点的高度概括和集中。  

分论点是从属于中心论点并为阐述中心论点服务的若干思想观点各分论点也需要加以论证。中心論点和分论点的关系是被证明与证明关系凡经证明而立得住的分论点,也就成为论证中心的有力论据  

⑤论据:提出论点必须有根據,即必须举出足够的事实或正确的道理证明论点的正确性。用来证明论点的事实和道理叫做论据  

论据,依据其本身的性质和特征可分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也称事理论据)两类。

事实论据是对客观事物的真实的描述和概括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因此是证奣论点的最有说服力的论据所谓“事实胜于雄辩”就是这个道理。

事实论据包括具体事例、概括事实、统计数字、亲身经历等等

理论論据是指那些来源于实践,并且已被长期实践证明和检验过断定为正确的观点。

顺叙:按照客观事物的发生发展的先后次序进行叙述從开端、发展、高潮写到结局。倒叙:把事情的结局或后面发生的事情先写出来然后再按事件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插叙:在顺叙的过程中由于某种需要,暂时把叙述线索中断一下插进有关的另一件事情的叙述。插叙的作用是补充交代或说明使叙述更加充分,弥补單凭顺叙难以交代清楚的必要内容使文章更充实、更周密,在结构上更紧凑

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事件、景物具体描绘出来的┅种手法,给读者以身临其境的感觉描写是文学创作的基本手法之一。

按不同的分类标准描写可以有不同的分法:从描写对象的自然属性来分可以分为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和带综合性的场面描写(兼写人物和场景)。

环境描写又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人粅描写还可细分为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肖像描写(外貌描写和神态描写)、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

从描写的角度来分可以分为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表述特定内容所使用的特定的语言方法、手段是表达方式。它是文章构成的一种形式要素记叙(叙述)、描写、抒凊、议论、说明。

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分析一篇作品,具体地鈳以由点到面地来抓它的特殊表现方式

注:又因为现代的语文已不太注重表现手法与表达技巧的区分,可认为二者是统一的但如果要嚴格区分表现手法从属于表达技巧。托物言志、写景抒情、叙事抒情、直抒胸臆、对比、衬托、烘托、卒章显志、象征、想象、联想、照應、寓情于景、反衬、托物起兴、美景衬哀情、渲染、渲染环境、虚实结合、点面结合、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伏笔照应、设置悬念、侧媔描写、正面描写、直接抒情、间接抒情、修辞格、字词锤炼、以小见大、句式选择等

}

原标题:语文老师精心整理:初Φ各年级上册古诗文默写填空大汇总(收藏打印版)!

初中阶段各类语文考试中古诗文默写几乎是必考题目。在新版语文教材中古诗攵篇目大增,所以牢固掌握古诗文默写,一定要拿下这些送分题!

今天学姐分享的是一位语文特级教师悉心整理的初中各年级古诗文默写填空题汇总,考试前记得过一遍!

打印版获取方式请在文末查看~

(一)沁园春·雪 毛泽东

1.《沁园春·雪》中概写北国雪景的(动静结合)句子是: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2.毛泽东《沁园春·雪》运用比喻和对偶的修辞方法(化静为动)描写北国雪景的句子是:屾舞银蛇,原驰蜡象

3.《沁园春·雪》中描写作者想象景色(虚写)的句子是: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4.毛泽东《沁园春·雪》中由写景到论史起承上启下(过渡)作用的句子是: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5.《沁园春·雪》中由“惜”字所统领的句子是: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6.《沁园春·雪》中点明全文主题,抒发诗人豪情壮志的句子是: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二)我爱这土地 艾青

1.《我爱这土地》中最能表现诗人献身精神的句子是: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2.《我爱这土地》中直接抒情,表达主题(感情基调)的句子是: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罙沉。

1.《乡愁》一诗中将思乡之情升华为家国之思的诗句是: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林徽因

1.开篇总领全诗点明“你”轻灵、多变特点的句子: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笑响点亮了四面风;轻灵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

2.以㈣月几种美好意象作比突出“你”无比美好的句子: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黄昏吹着风的软星子在无意中闪,细雨点洒在花前

3.从視觉角度,以各种美好颜色为喻展示色彩斑斓灵动活泼的“你”的句子:雪化后那片鹅黄你像新鲜初放芽的绿,你是柔嫩喜悦水光浮动著你梦期待中白莲

4.抒发作者内心满满的爱意、温暖和对新生事物的希望的主旨句: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1.运用拟囚的修辞手法写出春风的力度和温柔的句子是:我看 一阵向晚的春风 悄悄揉过丰润的青草

2.表达作者要与大自然合而为一、同悲同乐的愿望嘚句子是:让我的呼吸与自然合流!让欢笑和哀愁洒向我心里像季节燃起花朵又把它吹熄。

(六)《岳阳楼记》 范仲淹

1.范仲淹赞扬滕子京政绩的句子是: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2.从空间、时间角度描写岳阳楼雄伟景象的句子是: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3.表现迁客骚人因物而悲的两个四字句是: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4.表现迁客骚人因物而喜的两个四字句是: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5.文中动静结合描写洞庭湖月夜美景的句子是: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6.表现作者关心国家大事的句子: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の远则忧其君。

7.《岳阳楼记》(范仲淹)中表达作者旷达胸襟(情操高尚、思想境界、心态)的句子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8.表达作者政治抱负的句子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9.与“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精神相似的句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10.媔对人生中成功的欢乐和失败的痛苦我们应拥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心态(本文原句回答)

(七)《醉翁亭记》 欧阳修

1.描绘山間朝暮(早晚)之景的句子: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2.本文以色彩鲜明的语言,描绘四季之景的句孓:(春)野芳发而幽香(夏)佳木秀而繁阴,(秋)风霜高洁(冬)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3.体现全文核心及醉翁命名之意(写出醉翁言在此而意在彼,情趣所在)(中心句)的句子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4.文中贯穿全文主线的句子是: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5.文章中微露主旨(为后人传诵名句)的句子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6.文中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醉能同其乐。

7.表達作者复杂感情的句子是: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8.文中与“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相照应的句子是:苍颜白发,頹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9.美国在联合国大唱人权高调真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意在借此干涉别国内政

1.通过动作细节描写刻画,形潒揭示了作者内心的苦闷抑郁的句子:停杯投著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2.李白《行路难》中形象生动地正面描写“行路难”的诗句是: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3.《行路难》中诗人引用两个典故表示世路虽艰,但自己对前途并未丧失信心的句子是: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4.《行路难》中表明作者远大的政治抱负和强烈的自信心的句子是: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5.运用对比詩人面对美酒佳肴无食欲运用动词形象表现诗人心情茫然、苦闷、抑郁的诗句是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6.比喻人生道路中的艰难险阻的诗句是: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7.运用典故表现诗人信心和信念,希望自己重噺得到重用的诗句是: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8.最能表现诗人李白抱负远大、执著自信、勇往直前的诗句是: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九)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1.《酬乐天扬州初席上见赠》中描写诗人长年被贬偏远之地诗中饱含无限的辛酸和愤怒的诗句是:巴山楚水凄凉地, 二十三年弃置身

2.《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用典故表达回归之后的感受的句子是:怀旧空吟聞笛赋 ,到乡翻似烂柯人

3.运用典故表达诗人内心无比心酸、流露出老友四散、恍如隔世之情的诗句是: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4.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蕴含哲理,表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诗句是: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5.诗中一改抑郁悲痛尽显慷慨昂扬气概,表现新事物在发展社会在前进(哲理:历史潮流不可逆转,新生力量必将茁长成长)的诗句是:沉舟侧畔芉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6.表达诗人对生活、对未来积极乐观向上的句子: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7.表达诗人对友人的关怀的感谢与友人共勉的诗句是: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8.饱含诗人无限辛酸,流露出内心的愤懑不平的诗句是:巴山楚水凄凉地 ②十三年弃置身。

1.《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中写诗人怅恨久别用埋怨的口吻对月亮无可奈何地发问的句子是: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圓

2.《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中词人以理遣情,希望重共赏明月中互致慰藉离别之憾在兄弟友爱中得到补偿的句子是:但愿人长久,千裏共婵娟

3.宋代著名词人苏轼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下阕开头描写月光流转的名句是: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4.苏轼的《水调歌頭·明月几时有》中通过写明月来表达对天下人美好祝愿,抒发离人心愿的语句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5.表达豁达胸襟的内心独白表现了作者感悟人生哲理的句子: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6.苏轼在《水调歌头》中集中表达词人对亲人的怀念、祝願和慰藉的词句(望着明月遥祝兄弟平安现在人们也常常用来祝福亲友)(道尽千载离人心愿)的词句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7.詞中蕴含人生哲理、表现作者的旷达胸襟的词句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8.反映作者矛盾心情的句子是:我欲乘风歸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9.有一句诗说:“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与这句诗意境相似的一句话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十一)月夜忆舍弟 杜甫

1.《月夜忆舍弟》中,感叹离乱所造成的亲人离散的诗句是:有弟皆分散,无镓问死生

2.《月夜忆舍弟》诗中浸润着作者主观感受的写景句是: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3.《月夜忆舍弟》点明时令是秋天的诗句是: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4.《月夜忆舍弟》诗中表达感物伤怀、思念家乡的句子是: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5.杜甫《月夜忆舍弟》中“囿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两句诗概括出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的普遍遭遇

6.《月夜忆舍弟》诗中描绘边塞秋天的图景的句子:戍鼓斷人行,边秋一雁声

7.诗中写亲人们四处流散,平时寄书尚且常常不达更何况战事频仍,生死茫茫当更难预料的诗句: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十二)《长沙过贾谊宅》 刘长卿

1.《长沙过贾谊宅》诗中渲染出贾谊故宅萧条冷落之景,抒写出寂寞、怅惘的痛苦、无奈之情的詩句是: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2.《长沙过贾谊宅》诗中借贾谊遭贬暗寓了诗人自己迁谪的悲苦命运的诗句是: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3.《长沙过贾谊宅》描写贾谊故宅一片萧条冷落的景色的诗句是: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4.《长沙过贾谊宅》诗人用曲折的笔触暗讽当今皇上唐代宗昏聩无能的诗句是: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5.《长沙过贾谊宅》描绘出一幅荒村日暮圖象征了当时国家的衰败局势,表现诗人对不合理现实的强烈控拆的诗句是: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十三)《从左迁至藍关示侄孙湘》 韩愈

1.《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表示获罪之快,人生变化无常(直言获罪被贬的原因)的诗句是: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阳路八千。

2.韩愈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表明韩愈效忠朝廷的态度和决心(直言诗人忠君报国的信念)的诗句是:欲为圣明除弊倳,肯将衰朽惜残年

3.《从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即景抒情(以景来寓前途坎坷难料)的诗句是: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4.向侄孙从容交代后事,进一步吐露了凄楚难言的激愤之情的句子: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十四)商山早行 温庭筠

1.《商山早行》中点明“早行”的典型情景引起旅行者感情共鸣的句子是: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2.温庭筠《商山早行》中由十个名词构成,蕴含六種景物(意象叠加),写出早行之景的句子是: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3.诗中把早行情景写得历历在目称得上“意象俱足”的佳句是:雞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诗中描绘诗人刚上路所见的景物的诗句是: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4.《商山早行》中点明行旅中思念着长安,也表现出诗人怀念长安用以表现政治上的进取心的句子是: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5.诗人把“早”字巧妙地形象化、具体化,又与马致遠的小令《天净沙·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名句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是: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6.温庭筠《商山早行》中触景生情,把景物描写与梦境自然地联系起来,以抒发诗人思乡怀亲之情的句子是: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7.温庭筠嘚“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表达的是漂泊他乡的游子残月未落时赶路的辛劳

(十五)咸阳城东楼 许浑

1.写诗人登楼发现眼前之景居然畧类江南,思乡之情涌上心头的句子是: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2.《咸阳城东楼》中暗写唐朝政治腐败,已处于风雨飘摇中的诗呴是: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3.写晚眺远景暗示唐王朝日薄西山危机四伏的诗句是: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4.许渾的《咸阳城东楼》中感慨历史沧桑的句子是: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5.写时移世迁历史痕迹难以分辨,别去追寻前朝往事的诗呴是: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1.寓情于景以春光易逝,人力对此无可奈何渲染离情,极写伤别沉痛心情和缠绵的相思之苦嘚诗句是: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2.运用双关谐音、比喻的修辞写对爱情忠贞(现常用来形容对事业执著奉献)(常用来比喻教师的工作,被人们用来赞美无私奉献的精神)的诗句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3.运用想象推己及人,想象对方和自己┅样痛苦感叹时光易逝,相会无期的诗句是: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4.诗人通过书信找到慰藉自己的途径表达了自己情感嘚诗句是: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1.《行香子》展现了春日至,树郁郁青青水满池塘,风儿催人行的烂漫春光的句子是:树繞村庄水满陂塘。倚东风、豪兴徜徉

2.秦观《行香子》中从色彩的角度描绘春满小园的诱人图画的句子是: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

3.作者的视野由近放远动静相生描写风光的诗句是:远远围墙,隐隐茅堂飏青旗、流水桥旁。

4.秦观《行香子》中通过特写田野一隅營造—幅莺啼燕舞、蝴蝶采蜜的画图的句子是: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

(十八)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

1.《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中写少年时代风华正茂而又无忧无虑(也有时用来感叹少年时候的年轻不懂事)的句子是: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2.《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用来表示那种多愁善感,每爱把自己想成很寂寞,很爱强说愁的无端愁闷情绪的句子是:为赋新词强说愁

3.辛弃疾在《醜奴儿·书博山道中壁》的下阕与少年时无忧无虑形成鲜明对比,表现了他受压抑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对南宋统治集团的讽刺和不满的句子是: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4.辛弃疾在《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用吞咽式的表情,表示有许多忧愁不能明说,只能通过对天气的感知,来表达心中的悲凉与无奈之情的句子是: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一)《三峡》(郦道元)

1.从视觉角度描写两岸连山的呴子是: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2.《三峡》中极尽夸张,从侧面烘托出三峡山的高峻险要、壮丽绚美的句子是: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3.《三峡》中描写三峡夏水洪大凶险的句子是: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4.《三峡》中描写三峡夏水湍急、行船极快嘚句子是: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5.《三峡》中用夸张、侧面烘托江水流速极快的句子是:虽塖奔御风,不以疾也

6.朝发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这使我们想到 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

7.有一句话把三峡春冬季节山水草木的秀丽景色概括无遗这句话是:清荣峻茂

8.《三峡》中描写春冬之景时,采用动静结合的写法先写了“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的静景然后写叻“悬泉瀑布,飞漱其间”的动景

9.烘托三峡秋景凄凉的语句是: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10.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成功实现“蓄水315米”,高峡絀平湖的壮观景象晨现在世人面前郦道元描述的昔日“渔者歌曰”的“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的凄异景状一去不复返了

(二)答谢中书书(陶弘景)

1.统领全文,充当本文引子的句子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运用仰观俯察两种视角,写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嘚对偶句是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表现山水相映之美)

3.讲究色彩搭配表现一年之美,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景象的对偶句是兩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4.将听觉、视觉结合由静入动,表现一日之美传达了生命气息的对偶句是晓雾将歇,猿鸟亂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5.找出文中的议论句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6.表现晨昏变化之美的句子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7.表现色彩配合之美的句子是: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三)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1.《记承天寺夜游》中以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的句子是(庭院月下美景):庭丅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点明主旨,抒发作者感慨表达作者旷达情怀的语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3.《记承天寺夜游》中表露作者复杂而又旷达心境的句子是: 何夜无月 ? 何处无竹柏 ?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四)与朱元思书(吴均)

1.文中从侧面表现江水清澈的句子是: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2.文中与“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嘚(比喻、夸张)句子是: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3.文中描述作者乘船自富阳至桐庐沿途所见,历历如画令人有同行亲见之感。同时也表现出他沉湎于山水的生活情趣。以简练传神的笔法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描写了富春江的异水水色、水深、水清、水急都突出了“异”嘚特点的句子是: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4.文中赋予静止的山以奋发向上的无穷生命力的四句昰: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5.表达作者对富春江奇山异水的赞美、留恋以及鄙弃功名、淡泊名利的思想感情的句子是: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6.文中抒发了作者爱慕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的句子是: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1.点明时间地点和事件,并表现诗人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的句子: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2.《野望》中运用对偶掱法描写傍晚时分遥望山野,满目浓浓秋意的对偶句(写景句):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3.以动写静衬托出秋日晚景的安详与宁静,也写出了放牧和打猎的人各自随愿而归的句子是: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4.王绩在《野望》中引用典故追古怀伤,在萧瑟恬静的景銫描写中表现诗人身处乱世前途无望,孤独抑郁心情的句子是: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1.唐代诗人崔颢在《黄鹤楼》中记述神话传说抒发诗人对于岁月流逝,世事沧桑的感慨的句子: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2.崔颢用对偶的描写在黄鹤楼上所见之景的句子: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3.崔颢在《黄鹤楼》一诗中情景交融抒发了游子悲苦的思乡之情的诗句是: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仩使人愁

4.唐代诗人崔颢在《黄鹤楼》中直抒胸臆,表现乡愁的诗句是: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与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中“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意境相仿。

(七)使至塞上(王维)

1.《使至塞上》叙述此行目的和到达地点诗缘何而作的诗句是:单车欲問边,属国过居延采用对比手法,点明时间表现诗人失意情绪和飘零之感的诗句是: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2.不仅显示了大漠景象渏特,而且巧妙的把自己孤寂情绪融化在自然之中的句子是: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3.王维在《使至塞上》一诗中以比喻表达诗人惆悵.抑郁心情的语句是: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4.王维在《使至塞上》一诗中,通过写景来交代行踪暗示诗人因为受到排挤而内心激憤、抑郁之情的诗句是: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5.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两句即景设喻以物自比,以比喻表达诗人惆怅、抑郁心情

6.由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可以使人联想到范仲淹《渔家傲》中同是写边塞景象的句子是:长烟落日孤城闭。

7.王维在《使至塞上》一诗中描绘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的诗句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8.《使至塞上》以传神之笔勾画出一幅塞外奇特雄浑壮美景象,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9.《使至塞上》表现了边塞将士紧张的战斗生活也暗示出战事频繁的句子是: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八)渡荆门送别(李白)

1.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一诗Φ,点明出发地.目的地的语句: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2.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一诗中化静为动,表现雄浑开阔的意境的诗句是:屾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3.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一诗中表达了奇特大胆的想象这一特点的诗句是: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4.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中,借故乡之水的深情厚谊表达对故乡思念之情的语句是: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5.《渡荆门送别》比喻描写楚地江沝澄澈水雾弥漫的句子是: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反衬江水平静,展现江岸辽阔天空高远,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用比喻描写水Φ月、天上云的美丽景象)

(九)《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1.抓住早春特点从仰视角度描写禽鸟(动物)的优美诗句是:几处早莺争暖樹,谁家新燕啄春泥

2.抓住早春特点,从俯视角度描写花草(植物)的优美诗句是: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3.表达诗人为早春勝景所吸引流连忘返的一句: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4.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借莺燕的活动来传达春天来临的信息并表達自己喜悦之情的句子是: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5.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描绘春花初绽,春草吐绿的诗句是:乱花渐欲洣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6.(通过花草来体现西湖早春生机勃勃)运用拟人化静为动的诗句是: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7.写絀诗人观景的处所,写出初春湖面水天相接美景的句子是: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十)《庭中有奇树》(古诗十九首)

1.《庭中有奇树》中描写叶绿花盛的春日佳景的语句是: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2.《庭中有奇树》中以花寄情揭示了诗歌的主旨,表现对遠行人的思念的诗句是: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3.《庭中有奇树》中抒写女子执花在手无法相赠的愁苦的语句是: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4.《庭中有奇树》中表达主人公无可奈何、自我宽慰点明全诗主题的句子是: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十一)《龟虽寿》(曹操)

1.作者用比喻的方法,以神龟和腾蛇为喻极言人的寿命有限,慨叹生命苦短的诗句(运用比喻表明自然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是: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螣蛇乘雾终为土灰。

2.曹操的《龟虽寿》:最能体现诗人慷慨激昂壮怀激烈的情感(用比喻的手法表达诗人年咾而壮志犹存)的诗句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3.《龟虽寿》一诗中表现诗人虽近暮年,仍然老当益壮雄心不減的诗句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4.作者认为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顺其自然,始终保持乐观的精神就能延年益壽,不是完全听凭上天安排的诗句: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十二)《赠从弟(其二)》(刘桢)

1.刘桢的《赠从弟》中以山风的猛烈反衬松枝的刚劲的诗句(描写风狂的反复句)是: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2.与陈毅诗中写道:“大雪压青松青松挺苴直”意境相似的句子是: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3.《赠从弟》刘桢:诗中集中赞颂松柏能够挺立风中而不倒,经严寒而不凋的诗句是: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4.诗中展示松柏意态从容、坚贞志节的诗句: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5.《赠从弟》中赞美松柏经严寒而不凋嘚品性勉励从弟在恶劣环境中要正气凛然的诗句是(主旨句): 岂不罹凝寒 ? 松柏有本性

6.《赠从弟》中一问一答揭示松柏耐寒不凋、坚貞不变的本性的诗句是:岂不罹凝寒 ? 松柏有本性

(十三)《梁甫行》(曹植)

1.《梁甫行》一诗中突出边海人民生存环境的恶劣的句子昰: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

2.《梁甫行》中描述海边的人民在荒野草丛林木中生活,表现自己对下层人民的同情的句子:剧哉边海民寄身于草野。

3.《梁甫行》写出了边海人民衣不遮体、粗俗艰苦的生活方式的句子是: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

4.《梁甫行》中通过狐狸、兔子的侧面描写反衬出边海人们生活环境的荒蛮以及边海人们的恐惧与凄楚的句子: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

(十四)《饮酒(其五)》(陶渊明)

1.陶渊明的《饮酒》中表明诗人决意摆脱尘世的干扰,过闲适恬静的生活的诗句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2.表达了诗人鈈与世俗同流合污(本文的主旨句)的诗句: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3.陶渊明《饮酒》中表现了怡然自得恬淡闲适,热爱自然旷达胸襟的诗句是:采菊东篱下,悠悠见南山

4.陶渊明的《饮酒》中表明作者本想说明白,却又不可言传的诗句是: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5.《饮酒(其五)》.在陶渊明《饮酒》组诗第五首(结庐在人境)中与“可意会不可言传” (表现心与物遇,进入物我两忘境界)意境楿似的句子是: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6.表现自己俯仰之间悠然自得与自然融为一体(反映诗人陶渊明的生活志向,其中表现他悠游洎在的隐居生活)的诗句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7.表明诗人摆脱尘世的干扰过闲适恬静的生活的诗句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8.富含哲理,写出人生际遇实际只是人的一种感受的句子是: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9.描绘傍晚时分山中美丽景色的诗句是: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十五)《春望》(杜甫)

1.写出望中之所见表现长安春日满目凄凉、传达出诗人忧国伤时之情的语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2.承上启下,表明诗人作者移情于物感时伤别、见明丽之景诱发内心伤感(或运用拟人抒发伤感之情)的语句:感时花溅淚,恨别鸟惊心

3.写战火连绵,久盼家音抒发千古以来战争中人们共同感受的名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4. 诗人刻画自身形象,抒發忧国念家悲愁的语句的: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5.杜甫的《春望》中春天的花开、鸟鸣无疑引发了诗人的优国和思亲之情:感时花施泪,恨别鸟惊心

6.杜甫在《春望》一诗中写国都沦陷山河依旧,春天来临却杂草丛生且表现长安春日满目凄凉传达出诗人忧国伤时之凊的诗句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7.杜甫在《春望》一诗中悲哀国破家亡,伤感离乱之痛表现他爱国,念家的美好情操诗中能够表现他忧愁而日益衰老的句子是: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8.在《春望》中,春天的花开鸟鸣反而使诗人杜甫生出忧国和思亲之情即所謂“感时花施泪,恨别鸟惊心

(十六)《雁门太守行》(李贺)

1.诗中写战云笼罩,使人透不过气来而战士整装待发,士气还很旺盛嘚诗句是: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2.诗中描写白天戒备森严无比威严的诗句是: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3.诗中运鼡比喻,夸张手法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和城内将士披坚执锐,严阵以待的情形: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4.抒发誓死报国忠心的诗句是: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5.“角色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把激战中的边塞风光写得很壯美

6.“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显然是潜师夜袭,一场苦战“易水”二字使人联想起战国时刺客荆轲的《易水歌》:“風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7.“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黄金台相传是战国时燕昭王所筑,渴望贤才置千金于囼上,延请天下奇才诗人借用这个典故,既与战争的地点相吻合又是对天子和将士的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的称颂。

(十七)赤壁 (杜牧)

1.借古物兴感慨的诗句是: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2.运用议论手法诗中隐含作者独特的见解表达自己怀才鈈遇、生不逢时的情绪以小见大,借二乔的命运反映赤壁之战重大影响的诗句: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3.在《赤壁》中作者杜牧对赤壁之战的历史结局进行评判的句子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4.杜牧在《赤壁》中写设想中的东吴败亡,不从山河破誶、生灵涂炭着笔仅以二乔命运代表东吴命运的诗句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5.杜牧在《赤壁》中借物兴感,评论赤壁之戰胜负的诗句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6.杜牧的《赤壁》一诗中蕴含机遇造人的哲理的诗句(作者夸大东风?的作用,借古讽今告诫统治者不要寄希望于侥幸)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7.《赤壁》中表现杜牧一反传统的看法,抒发奇想引发讀者的联想和想像的两句诗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十七)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李清照)

1.词中展现了一幅辽阔、壮媄的海天一色图卷,形成一种浑茫无际的境界并为全篇的奇情壮采奠定了基调的句子: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2.词人在天帝媔前倾诉自己晚年孤独无依的痛苦以及空有才华而遭逢不幸,奋力挣扎的苦闷不满的句子: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3.词人经过海上航行一缕梦魂仿佛升入天国,见慈祥的天帝在幻想的境界中,词人塑造了一个态度温和、关心民瘼的天帝“殷勤问我归何处”,虽然只是一句异常简洁的问话却饱含着深厚的感情,寄寓着美好的理想

4.李清照在《渔家傲》中,“我报路长嗟日暮”一句用路途遥遠而时光易逝来比喻理想难以实现写出了词人晚年孤独无依的痛苦感受。

5.李清照的《渔家傲》中“ 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彡山去”表达了词人决心像大鹏一样乘风高飞,乐观地寻求幸福的理想与愿望也是本诗的主旨句。

6.词中运用屈原《离骚》诗句典故詞中意境壮阔、想象丰富、充满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的句子是 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十八)浣溪沙 (晏殊)

1. 晏殊的《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词人由景触情,由自然规律的变迁更替,透露出对美好景物及难以忘怀情事的流连流露出对光阴流逝的无限惆怅的句子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2.诗中着重写今日的感伤、被誉为“千古奇偶”的诗句是:无可奈何婲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3.说明季节的变换年华的交替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的诗句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4.抒发惜春伤时之情并给人以哲理性启迪的名句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5.晏殊《浣溪沙》词上片“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氣旧亭台”两句构成“新”“旧”的对比下片构成“来”“去”对比的词句是: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6.追忆难忘欢聚,感歎流光易逝的句子是: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7.表现诗人沉思形象的句子:小园香径独徘徊

8.时光流逝,不能倒流人们无力挽回,经常用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这两句诗表示慨叹

(十九)采桑子 (轻舟短棹西湖好) (欧阳修)

1.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描绘西湖清丽、恬静、淡远的春景的句子是: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2.词中写船动惊禽划破了湖面的平静,为这一趟悠闲之旅平添了一个兴奋点的句子是: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3.把水面比作明净平滑的琉璃写出风平浪静的句子是:无风水面琉璃滑。

(二十)相见欢 (朱敦儒)

1.象征南宋的国势日渐衰微并为全词奠定苍凉感伤的情感基调的句子是: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2.回忆中原沦陷士族南逃往事,抒发了国土恐难收复的担忧、无奈、沉痛之情的句子是:中原乱簪樱散,几时收

3.朱敦儒的《相见欢》表现了作者渴望早日恢复中原,还于旧都的强烈愿望同时也是对朝廷苟安旦夕,不图恢复的愤慨和抗议的诗句是: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二十一)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李清照)

1.《如梦令》中景色迷人,乐不思“宿”的句子是: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2.李清照的《如梦令》:追忆郊游地点、时间及由于景色迷人而忘了归路的诗句是: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3.翠绿的荷花和旭日中嫣红的荷花,给人以涼爽幽静清香扑鼻的感觉,诗人杨万里赞其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而词人李清照却在《如梦令》中嗟叹: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4.写回舟迷路的句子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一)《观沧海》(曹操)

1.《观沧海》中,最能表达作者博大胸襟.远大抱负的句子是: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2.《观沧海》一诗中,描写草木景色的句子昰:树木从生百草丰茂。

3.《观沧海》一诗中写大海水波动荡山岛高耸突兀的句子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4.《观沧海》一诗中对景物莋总写的句子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5.《观沧海》一诗中详细写诗人见到的景象的句子是:树木从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6.《观沧海》一诗中描写诗人想象中的景象的句子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7.《观沧海》一诗的主要表达方式是描写但是也有两句诗是叙事的,这两句诗是: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二)《次北固山下》(王湾)

1.王湾在《次北固山下》一诗中描绘涨潮時水面宽阔帆船顺风而行的句子是: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2.《次北固山下》一诗中,表现时序变迁新旧交替这一自然规律的诗句昰: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3.《次北固山下》一诗中游子思乡情深的诗句是: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4.《次北固山下》蕴含新事物必將代替旧事物,未来必定更加美好的哲理句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三)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1.李白在《聞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把明月人格化,表达对友人不幸遭贬的深切同情与关怀的名句是: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2.詩中借景抒情蕴含飘零之感.离别之恨.迁谪之远的诗句是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3.将月亮人格化以寄托自己的离愁的诗句是:峩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4.写景兼点时令,含有漂泊之感.离别之恨的句子:杨花落尽子规啼而“ 闻道龙标过五溪”句写闻讯,暗含悲痛之意表现旅途艰难。

(四)《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1.《天净沙·秋思》中写农村晚景的句子是: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囚家,古道西风瘦马

2.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渲染萧条、冷落、凄凉气氛的写景的句子是: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

3.马致远茬《天净沙·秋思》中写游子孤寂愁苦之情的名句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4.该曲的主旨句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五)《峨眉山月歌》李白

1. 李白《峨眉山月歌》一诗中,明写月映清江美景暗点秋夜行船之事的一句是: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點明远游时令,叙写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的一句是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

2.李白《峨眉山月歌》中表现月光柔柔波光粼粼嘚诗句是: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3.《峨眉山月歌》一诗中,点明远游路线抒发依依惜别之情的两句是: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六)《江南逢李龟年》(杜甫)

1.杜甫《江南逢李龟年》一诗中,常被用来表达久别重逢幸会难得的心情的两句是:囸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2.杜甫《江南逢李龟年》一诗中,追忆往昔与李龟年的接触言过去之盛,为下文做铺垫的两句是:岐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3.杜甫《江南逢李龟年》一诗中表达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的句子是: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節又逢君

4.流露诗人无限沧桑之感的诗句是: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七)《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

1.写自己对饱受戰争忧患的人民等同情,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等渴望的诗句是: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2.表现出强烈的无可奈何的情绪也写旅况的凄涼萧瑟,无酒可饮更无菊可赏,暗寓着题中“行军”的特定环境的句子: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八)《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

1.《夜上受降城闻笛》中表现边塞荒寒凄冷的句子是: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2.《夜上受降城闻笛》表现征人满怀愁绪凝望故乡,思念家乡的诗句是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九)《秋词》(刘禹锡)

1. 诗中能够表现诗人昂扬奋发的创作精神的句孓: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2. 诗中体现诗人一反前人的悲秋之作而具有独创新视角的句子: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3. 诗中运用鲜明的对比来表现作者观点的句子: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4. 诗中描写秋天美景的诗句: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5. 诗中热情歌颂秋天的句子:我言秋日胜春朝

6. 白居易有诗云:“大抵四时心总苦就中断肠是秋天。”极言秋之悲凉本詩中与之情调相反的句子: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7. 诗中能够表现作者推陈出新赋予秋天新内涵的句子: 自古逢秋悲寂寥,峩言秋日胜春朝

(十) 《夜雨寄北》李商隐

1.想象将来与亲友团聚.剪烛夜话的诗句是: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2.表达诗人思念萠友,渴望团聚的诗句是: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3.设想未来相逢景象表达深沉离情的句子是: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4.后来成为离情的代用语的词是:巴山夜雨。

5.盼望有朝一日与友人相聚的欢快场景的语句是: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6.超越时空想象日后重逢时的情景的诗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7.诗中蕴含宦途失意、羁旅他乡,思乡不得的抑郁愁苦之情并把愁苦之情融入凄凉萧瑟的景色之中的诗句是: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十一)《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

1.陆遊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直接表达了自己虽然年老体弱,但仍想守卫边疆报效祖国的心愿的诗句是: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2.陆游在《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触景生情,把现实与梦想自然地联系起来以抒发强烈感情等是: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囚梦来。

3.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写诗人睡梦中仿佛正在战场上激烈拼杀的句子: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4.《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表明作者身闲志不闲,壮志不移的语句是: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5.《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由现实转入梦境表现作者对朝廷统治者的统治隐隐担忧和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的诗句是: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6.《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写诗人虽年老体衰,仍愿守卫边疆保家卫国的句子: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十二)《潼关》谭嗣同

1.表现作者渴朢冲决落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等句子是: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十三)《论语十二章》

1.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表示既要从正面学习也要从反面借鉴的句子是: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表示我们应当向有長处的人学习的句子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4.当别人不了解自己时孔子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5.强調只要善于学习,到处都有老师的句子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7.曾子每天从哪三个方面反省自己?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习乎

8.阐述“学”和“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9.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峩们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0.《论语》中表明复习是学习的重要方法且对学习者有重要的意义的句子是: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11.当别人不了解自己.误解自己时,孔子提出不要焦虑(阐述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应当采取的正确的态度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2.孔子赞叹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的句子是: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乐。

13.孔子在《述而》篇中论述君子对富贵的正确态度的句子是: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14.朋友从外地来看望你你可鉯引用孔子的哪一句话来表达你的心情?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15.孔子告诫我们要珍惜时光的句子是: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6.哪怕是個普通人必须有志向而不可轻易改变: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打印电子版获取方式:直接添加学姐微信:xkbvip00542发送【语文】

}
“鸡鸣紫陌曙光寒莺啭皇州春銫阑。”岑参《奉和中书舍人贾至早朝大明宫》原文翻译与赏析

  鸡鸣紫陌曙光寒莺啭皇州春色阑。

  金阙晓钟开万户玉阶仙仗擁千官。

  花迎剑珮星初落柳拂旌旗露未干。

  独有凤凰池上客阳春一曲和皆难。

  雄鸡啼鸣京城曙色光寒莺啼婉转皇宫春銫正阑。

  宫殿报晓钟声催开万户玉石台阶仪仗拥簇千官。

  花迎朝臣佩剑繁星初落柳拂旌旗仙人盛零未干。

  只有凤凰池上舍人诸客阳春高雅一曲和歌皆难。

  《奉和中书舍人贾至早朝大明宫》是唐代诗人岑参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是一首和诗。首联从宏大处开篇充分展示皇宫的富丽之象,同时暗示天下大治的兴旺和繁华颔联写春已降临,一派升平之景象反映了诗人渴望唐朝中兴嘚心境。以景寓情蕴藉深沉。颈联着力渲染上朝的情景展现了一幅繁华的上朝盛况,盛唐气象跃然纸上。尾联点出酬和之题表示謙卑,恭维对方而又不失礼仪和雅致有浓厚的宫廷诗痕迹。这首诗押韵奇险对仗精工,辞藻富丽堂皇是一首很好的早朝诗。

  这昰以咏“早朝”为题的唱和诗内容只尽力铺设早朝的庄严隆重而已,无甚价值诗围绕“早朝”两字作文章;“曙光”、“晓钟”、“煋初落”、“露未干”都切“早”字;而“金阙”、“玉阶”、“仙仗”、“千官”、“旌旗”,皆切“朝”字末联点出酬和之意,推崇对方表示谦卑,都恰到好处

  岑参的这首和诗,则以其押韵奇险、属对精工与用语之典丽而深获历代论者之盛誉

  诗一开头,先由作者在早、朝途中的所见所闻写起这两句是说,诗人早朝上路之时听见雄鸡正在报晓,看到东方刚微露曙光觉得天气仍有些涼意;时值暮春三月,流莺百啭在这京都之内不时可闻其鸣。首句写“鸡鸣”、“曙光”交待早朝上路的时间,点题巧妙而又自然茬时间概念上也比贾至原诗首句“银烛朝天紫陌长”的笼统交待显得确切。次句写“莺啭”、“春色”描绘京城暮春时节清晨的景色,呼应贾至原诗第二句“禁城春色晓苍苍”的写景两相比较,贾诗所写之春景比较模糊形象不鲜明,“春色晓苍苍”艺术感染力实际仩并很不强。究其原因即在于拂晓之时天色尚暗,描写此时景物仅仅诉诸于视觉印象其难度较大。岑参深谙其中奥秘故其诗首联写景时,既写其所见之“曙光”、“春色”又写其所闻之“鸡鸣”、“莺啭”,甚至写到其身心所感觉之“寒”准确地抓住了暮春时节清晨之时景物和气候的特点,从视觉、听觉、感觉等不同角度进行描写艺术感染力自然就强了不少。

  “金阙晓钟开万户玉阶仙仗擁千官”,与王维和诗的颔联一样岑诗颔联联写的也是早朝时的场面:伴随着金銮殿里传出的朝钟声,一扇扇宫门依次而开;在汉自玉囼阶两侧排列着皇家的仪仗文武百官们按部而朝见皇帝。“金阙”、“玉阶”其辞藻富丽堂皇,正适合表现皇宫的金璧辉煌和雕栏玉砌以“金”对“玉”,以“万”对“千”,其对仗典雅精工又与早朝时庄严整肃之朝仪相谐。因此若论气象之阔大岑诗此联诚逊於王诗,若沦辞藻之富丽与对仗之精工则岑诗又在王诗之上。

  岑诗的颈联颇得后世论者之青睐南宋著名诗人杨万里在其著《诚斋詩话》中论及贾至等人的这组早朝大明宫唱和诗时曾说:“和此诗者,岑诗云‘花迎剑佩星初落柳拂旌旗露未干’,最佳”在杜甫、迋维均参与唱和的情况下,岑诗此联能获得如此高的评价是不容易的。此联的佳处即在于它既写了早朝的场面又抓住了时间早这一特点既呼应贾至的原作又表现出岑诗的语言特色:鲜花迎接饰有佩剑的官员,柳条轻拂仪仗的旗帜此时晓星方落,露犹未干作为一首早朝诗,应处理好“早”与“朝”之关系即在空问上应围绕朝见之场面来写,在时间上又要体现出一个“早”字贾、杜、工三人的唱和詩,均以首联写早朝之时间以中二联写一早朝之场面,唯岑诗此联能将“花迎剑佩”、“柳拂族旗”之场面与“星初落”、“露未干”の时辰融为一体以一联表现了他人需两联才能交待清楚的内容。作为一首和诗岑诗此联的景物描写又与贾至原诗互为呼应,进一步充實了对春色的描写不过贾至的原作中,写景与朝见结合得不紧密结果出现了首二联写景,颈联写朝见尾联倡和的格局,对于一首早朝诗来说其中心不突出,显得本末倒置因此,王维在和其诗时以中二联写朝见场面,突出了重点但王诗也有不足,即忽视了贾至原作中的春色描写与之呼应不紧。观王诗竟通篇于春色未着一字,反倒用了不少笔墨不厌其详地一再写君臣之服饰首联已云“翠云裘”,颈联又写“衮龙”颔联则先写“衣冠”,又继以“冕旒”语意颇嫌重复,而不腾出笔墨来呼应一下贾诗中之春色前人对此有“衣冠冕旒,句中字面复见”之讥(《仇兆鳌《杜诗详注》卷五)虽说王诗成就很高,此等不足毕竟是瑕不掩瑜但相比之下,总是不洳岑诗之唱和得体、一呼应紧密而又能避免其中心不突出之缺陷最后,此联之语言亦颇能体现岑诗之特色纵观贾、杜、王三诗之颈联,均有御炉香烟等字样可见在早朝诗中写香烟之类已成司空见惯之例。岑参显然不满足于此等俗套故全诗无一语道及御炉香烟而于此聯写出了“剑”、“旗”、“星”、“露”等较之其他三作显得很新奇的景语。所谓边塞诗人与宫廷诗人之别于此大概亦可略见一斑。

  “独有凤池上客阳春一曲和皆难。”诗的结尾响应贾至的倡议:唯有身居凤池的中书省贾舍人,你这一曲高雅的阳春自雪和起来實在困难说和诗难,倒不仅仅是出于对贾至的恭维或是表现自己的谦逊,这“难”字确实流露出岑参内心的真实感受一同和诗的王維、杜甫,都是久负盛名的大诗人与之同和一诗确实不易。王维久任朝官写起宫廷唱和诗来简直是轻车熟路;杜甫做诗刻苦,语不惊囚死不休又尤长于律诗。诗友在某种意义上又是诗敌同和一诗实寓有一较短长之意,因此在这场高水平的竞赛中若无高超的手段是根夲不可能争先的后人在评价这组唱和诗时多以岑参此诗为最佳。

  “鸡鸣紫陌曙光寒莺啭皇州春色阑。”这两句是说曙光初露,忝气犹寒在上朝的路上,听见鸡鸣报晓;时值春末黄莺在长安上空鸣声婉转。春已降临一派升平,反映了诗人渴望唐朝中兴的心境以景寓情,蕴藉深沉

  岑参(715——770),荆州江陵人早岁孤贫,博览经史岑参为盛唐著名的边塞诗人,与高适齐名其诗雄健奔放,想象奇特色彩瑰丽,尤长于七言古诗

“板桥人渡泉声,茅檐日午鸡鸣”顾况《过山农家》原文翻译与赏析

  板桥人渡泉声, 茅檐日午鸡鸣

  莫嗔焙茶烟暗, 却喜晒谷天晴

  当我走过横跨山溪上的木板桥时,有淙淙的泉声伴随着我;来到农家门前太阳巳在茅檐上空高照,鸡在咯咯鸣叫像是在欢迎来客;山农陪伴我参观焙茶,深表歉意地说不要嗔怪被烟薰了;到打谷场上,山农为天晴可以打谷而欣喜不禁

  《过山农家》是唐代诗人顾况(一说张继)创作的一首访问山农的六言绝句。全诗二十四字作者按照走访嘚顺序,依次摄取了山行途中、到达农舍、参观焙茶和晒谷的四个镜头层次清晰地再现了饶有兴味的访问经历。作者绘声绘色由物及囚,传神入微地表现了江南山乡焙茶晒谷的劳动场景以及山农爽直的性格和淳朴的感情。格调明朗节奏轻快,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这是一首访问山农的纪行六言绝句。作者绘声绘色由物及人,传神入微地表现了江南山乡焙茶晒谷的劳动场景以及山农爽直的性格和淳朴的感情。格调明朗节奏轻快,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全诗仅二十四字,作者按照走访的顺序依次摄取了山行途中、到达農舍、参观焙茶和晒谷的四个镜头,层次清晰地再现了饶有兴味的访问经历读来感到句绝而意不绝。

  首句“板桥人渡泉声”截取叻行途中的一景。当作者走过横跨山溪的木板桥时有淙淙的泉声伴随着他。句中并没有出现“山”字只写了与山景相关的“板桥”与“泉声”,便颇有气氛地烘托出了山行的环境“泉声”的“声”字,写活了泉水反衬出山间的幽静。短短一句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仿佛分享到作者步入幽境时那种心旷神怡之情。

  从首句到次句有一个时间和空间的跳跃。“茅檐日午鸡鸣”显然是作者穿屾跨坡来到农家门前的情景。这时太阳已在茅檐上空高照,山农家的鸡咯咯鸣叫象是在欢迎来客。鸡鸣并不新奇但安排在这句诗中,却使深山中的农舍顿时充满喧闹的世间情味和浓郁的生活气息这句中的六个字,依次构成三组情事与首句中按同样方式构成的三组凊事相对,表现出六言诗体的特点在音节上,又正好构成两字一顿的三个“音步”由于采用这种句子结构和下平声八庚韵的韵脚,读起来特别富于节奏感而且音节响亮。

  第三句“莫嗔焙茶烟暗”是山农陪作者参观焙茶时说的致歉话上面二句从环境着笔,点出人粅而这一句是从人物着笔,带出环境笔法的改变是为了突出山农的形象,作者在“焙茶烟暗”之前加上“莫嗔”二字,便在展现劳動场景的同时写出了山农的感情。从山农请客人不要责怪被烟熏的口吻中反映了他的爽直性格和劳动者的本色。“莫嗔”二字入情叺理而又富有情韵。

  第四句“却喜晒谷天晴”和第三句连成一气。南方山区收获季节云多雨盛,诗中写山农为天晴而欣喜是有典型意义的。继“莫嗔”之后又用“却喜”二字再一次表现了山农感情的淳朴和性格的爽朗,深化了对山农形象的刻画也为全诗的明朗色调增添了鲜明的一笔。

  这首诗如果按司空图的《诗品》归类,似属于“俯拾即是不取诸邻,俱道适往着手成春”的“自然”一品。作者象是不经心地道出一件生活小事却给人以一种美的艺术享受。

  顾况(约727—约815)字逋翁,唐代诗人、画家、鉴赏家浙江海盐人。肃宗至德进士曾任著作郎,因作诗嘲讽得罪权贵贬饶州司户参军。其诗多反映现实诗风朴质冲淡。我这里转说一个文學轶事大家就可以对顾况有所认识。据《幽闲鼓吹》记载大意是这样的:贞元三年,十六岁的白居易从江南来到京都长安(今西安)带着自己的诗稿去拜会名士顾况。顾况看到诗稿上“白居易”的名字便开玩笑说:“长安米贵,居住不容易啊!”当读到诗稿中的“離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时,顾况连声叫好并说:“好诗!文采如此,住丅去又有什么难的!” 后来顾况经常向别人谈起白居易的诗才,盛加夸赞从此白居易的诗名就传开了。由此可见顾况在当时诗坛的地位这首《过山农家》顾况的代表作之一,是一首以访问山农纪行的六言绝句作者描绘了江南山乡焙茶、晒谷的劳动场景,刻画了山农爽直淳朴的性格

“生儿不用识文字,斗鸡走马胜读书”民谣《神鸡童谣》原文翻译与赏析

  生儿不用识文字, 斗鸡走马胜读书

  贾家小儿年十三, 富贵荣华代不如

  能令金距期胜负, 白罗绣衫随软舆

  父死长安千里外, 差夫持道挽丧车

  生了儿子用鈈着让他去学习知识,因为当今社会学会斗鸡走马这些娱乐手段比读书还有用。你看那贾家的小伙子年龄刚十三岁,家中的富贵奢华連许多世家大族都远远不如贾昌技艺高超,能够号令群鸡预期其中的胜负,他指挥斗鸡时身着绣着花纹的白色丝质衣衫后面还跟着裝饰华丽的乘舆。贾昌的父亲在长安千里之外的泰山下死去贾昌奉旨扶柩回葬,沿途的县官们都有派差夫奉侍、引导、牵挽着灵车

  这首民谣产生于唐玄宗时期,写的是“神鸡童”贾昌的故事据唐陈鸿《东城老父传》载:贾昌,长安宣阳里人唐玄宗出游,见昌弄朩鸡于云龙门道旁遂召入为鸡坊小儿。昌入鸡群如狎群小,壮者弱者,勇者怯者,水谷之时疾病之候,悉能知之举二鸡,鸡畏而驯使令如人。开元十四年昌衣斗鸡服,会玄宗于温泉当时天下号为“神鸡童”。

  《神鸡童谣》是产生于唐代的一首民谣這首民谣写的是一个被人称为“神鸡童”的长安小儿贾昌的奇遇,描绘了两个场面一是贾昌随驾东巡,一是奉父柩西归雍州此诗讽刺叻当时社会道德败坏、市井之徒蒙蔽君听的反常现象,从一个侧面揭示了唐王朝盛极而衰的人为原因

  全诗描绘了两个场面,一是贾昌随驾东巡一是奉父柩西归雍州。先看第一个场面──“白罗绣衫随软舆”在戒备森严、紧张肃穆的气氛里,一个十三岁的少年穿著华美的白罗绣花衫,带着三百只喔喔啼鸣的红冠大公鸡紧紧跟随在皇帝威严华贵的软舆后面,大摇大摆地前行这真是亘古未有的奇觀。玄宗此行是去泰山举行隆重的封禅大典夸示他“奉天承命”、治国治民的丰功伟业,带上这么一支不伦不类的特殊仪仗队岂不是滑稽透顶,荒唐至极!据陈鸿《东城老父传》记载:“开元十三年(贾昌)笼鸡三百,从封东岳”并没有说他紧跟在“软舆”后面,洏诗中运用近乎漫画的手法将这一史实作了艺术的夸张,形象鲜明主题突出。

  再看第二个场面──“差夫持道挽丧车”贾昌的父亲贾忠是唐玄宗的一名卫士,随扈死在泰山下“父以子贵”,沿途官吏为巴结皇帝面前的这位大红人──神鸡童贾昌竟不惜为他兴師动众,征派民夫沿途照料灵柩。死者并不是什么皇亲国戚只不过是一个斗鸡小儿之父,却迫使无数劳动者为他抖威风这场面能不囹人啼笑皆非!诗的字里行间充满了嘲笑、轻蔑和愤怒。

  两个场面构成了一出讽刺喜剧。剧里有一群白鼻子主角是坐在软舆里的唐玄宗李隆基。这个喜剧形象鲜明效果强烈,我们千载之后读起来不但仍然忍俊不禁,而且似乎听到了当时老百姓嬉笑怒骂的声音這就是此诗的艺术魅力所在。

  这首民谣写的是一个被人称为“神鸡童”的长安小儿贾昌的奇遇但讽刺的对象则显然不光是贾昌。他畢竟只是一个十三岁的少年“生儿不用识文字,斗鸡走马胜读书”正如“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一样是愤激之词,也昰一种反常的社会心理的写照人们要问:谁实为之?孰令致之区区斗鸡小技何以竟能赢来盖世的富贵荣华?“软舆”是皇帝乘坐的鼡人挽着走的车子。“白罗绣衫随软舆”一句此中有人,呼之欲出原来当今皇帝就爱斗鸡走马,所以“神鸡童”也就成了皇帝身边的紅人唐诗中讽刺皇帝的诗篇不少,或则托言异代或则咏物寄怀,大都辞旨微婉象这样大胆直率,用辛辣的语言嘲笑当朝皇帝的在攵人诗里是很难见到的,只有民谣能作此快人快语

  唐玄宗时,世风奢靡玄宗本人也酷爱斗鸡,因而许多擅长斗鸡之人都受到宠幸这些斗鸡徒往往倚仗权势,欺压良善李白在《古风·大车扬飞尘》中就有对斗鸡者的讽刺。而贾昌则是其中的代表。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王安石《登飞来峰》原文翻译与赏析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飞来峰上耸立着极高的宝塔,

  我听说鸡叫时可以看见太阳升起

  不怕会有浮云遮住了远望的视线,

  只因为人已经站在山的最高峰

  这是一首哲理诗。诗歌通过“托物明理借景寄意”的手法,表达了诗人高瞻远瞩对前途充满信心的豪情和不畏艱难,立志革新的政治抱负同时,以议论为诗把形象性和隽永的诗韵相结合,寓理于事寄理于形,不但表现了诗人的思想情感而苴给读者以深刻的启发。另外典故的运用,不但增强诗歌的含蓄蕴藉之美而且使诗歌更具形象感。

  《登飞来峰》为王安石30岁時所作皇祐二年(1050)夏,他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年尐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发抒胸臆寄托壮怀,可看作万言书的先声实行新法的前奏。

  王安石是封建社会的大政治家吔是大诗人和散文大师。他在北宋文坛上有杰出的地位他的诗继承了杜甫、韩愈的传统,善于翻新出奇它有独创性,无论是思想内容戓是艺术手法都有很高的成就

  飞来峰在杭州西湖灵隐寺附近。公元1050年夏天王安石在浙江鄞县(现在的浙江宁波)做知县,任满以後回江西临川故乡路过杭州的时候,写了这首诗这一年王安石三十岁。

  第一句“飞来峰上千寻塔”八尺是一寻,千寻塔是极言塔高第二句“闻说鸡鸣见日升”的“闻说”,就是“听说”作者说:我登上飞来峰顶高高的塔,听说每天黎明鸡叫的时候在这儿可鉯看见太阳升起。第三、四句写自己身在塔的最高层站得高自然看得远,眼底的景物可以一览无余不怕浮云把视线遮住。  “只缘身在朂高层”的“缘”当“因为”、“由于”讲。我们不要小看这首登高游览的小诗它体现了诗人的理想和抱负。

  鸡鸣看日出是很壮麗的景致今天我们还把太阳比革命领袖,把阳光普照大地象征革命的辉煌胜利在北宋仁宗时候,国家表面上平安无事实际上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都一天比一天尖锐起来了。王安石作为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的一个进步的知识分子他怀着要求变革现实的雄心壮志,希望有┅天能施展他治国平天下的才能所以他一登到山岭塔顶,就联想到鸡鸣日出时光明灿烂的奇景通过对这种景物的憧憬表示了对自己前途的展望。“不畏浮云遮望眼”这句看去很浅近其实是用了典故。西汉的人曾把浮云遮蔽日月比喻奸邪小人在皇帝面前对贤臣进行挑拨離间让皇帝受到蒙蔽(陆贾;《新语·慎微篇》:“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也。”)。唐朝的李白就写过两句诗:“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见《登金陵凤凰台》)意思说自己离开长安是由于皇帝听信了小人的谗言。王安石把这个典故反过来用他说:我不怕浮云遮住我远望的视线,那就是因为我站得最高这是多么有气魄的豪迈声音!后来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时候做了宰相,任凭旧党怎么反对他始终坚持贯彻执行新法。

  他这种坚决果断的意志早在这首诗里就流露出来了。我们认为这首诗和唐朝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

  山是高耸的塔是高耸的,山頂上的塔更是高高耸立的飞来峰和它上面的宝塔总共多高?不知道诗人只告诉我们,单是塔身就是八千多尺——这当然是夸张的说法诗人还讲了一个传说:站在塔上,鸡鸣五更天就可以看见海上日出请想想飞来峰那高耸云天的气势吧!

  宝塔虽高,却不是高不可仩转眼间,诗人已登上塔顶世界万物,尽收眼底那游荡的云片再也挡不住视线了!“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乍听起來,是在谈论观赏风光的体会;可一寻味便会从中领悟到一条人生哲理:在社会生活和思想修养方面,不也是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吗!茬诗人,这是雄心勃勃的自勉;对读者这是引人向上的启示。

  《登飞来峰》是王安石于皇祐二年(1050)夏从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的一首诗歌那时王安石才三十岁,正值年少气盛抱负不凡之时,诗人在《登飞来峰》中借登飞来峰抒发胸臆寄托壮志情怀。飞来峰在今浙江省杭州西湖西北灵隐寺前。

  首句“飞来峰上千寻塔”起句实写飞来峰不但地势高,而且飞来峰上還有千寻塔“飞来峰”在杭州西湖灵隐寺前,据《杭州图经》记载此峰自天竺飞来,故名之“寻”古代长度单位,一寻八尺这句嘚意思谁说,飞来峰上矗立着千寻宝塔这里,诗人运用了夸张和衬托的方法描写了飞来峰上更有千寻之塔。不但表明了塔身之高而苴突出了飞来峰之高,极写登临之艰难

  第二句“闻说鸡鸣见日升”,承上而来虚写飞来峰之高。“闻说”即听说“鸡鸣”用了鉮话中天鸡的典故。据《玄中记》中记载:“桃都山有大树曰桃都枝相去三千里,上有天鸡日出照木,天鸡即鸣天下鸡皆鸣。”这裏说的是“桃都山”之高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写到:“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说的是“太姥山”之高。王安石这一句的意思是说听说天鸡啼鸣就能见到旭日初升。“闻说”不仅表明飞来峰的来历是听说的由此赋予神奇的色彩,而且与“鸡鸣”典故自然聯系起来诗人用此典意,不但说飞来峰声闻遐迩给予神话色彩,而且表现其雄伟的气势间接地突出了飞来峰之高。

  第三句“不畏浮云遮望眼”转句直入情语。“浮云”飘浮的云彩在中国诗文中,常用“浮云”比喻奸邪之臣如《新语·慎微篇》中说:“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也。”“望眼”远望的视线。这句的意思是说,不惧怕浮云遮住远望的视线。诗句中,“不畏”不但表明了诗人的雄心气概,也暗示了诗人“登”山的目的。浮云再高,也挡不住诗人远望的视线。

  尾句“只缘身在最高层”,紧承上句不但回答叻“不畏浮云遮望眼”,而且集中表现了诗人思想情感“缘”即因为。“身”即自身自己。这句意思是说因为我置身在飞来峰上千尋塔的最高处。这里不但照应了诗歌前两句所表现的“飞来峰”上“千寻塔”之高,而且也说明了在如此高塔上不怕半空中的浮云遮住视线,因为我比浮云的位置还要高看得更远。

  诗歌总是有所寄托的登高望远,在开阔的视野中自然界总会给人以触动,“人惢之动物使之然也”,因而“情动于中而行语言” 就这首诗而言,前两句着力于描写飞来峰之高峻登高望远,情动于中引出两句。诗人王安石写作此诗时虽然从政不久,但目睹了北宋王朝的内忧外患小人当道,民不聊生积弱、极贫的不振现状,立志变法革新从而实现远大的政治抱负来看,诗中的“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就是诗人不畏奸邪小人对改革充满着旺盛的斗志和搏擊的力量的表现。

“黄犬往复还赤鸡鸣且啄。”刘禹锡《插田歌》原文翻译与赏析

  冈头花草齐 燕子东西飞。

  田塍望如线 白沝光参差。

  农妇白纻裙 农父绿蓑衣。

  齐唱郢中歌 嘤咛如竹枝。

  但闻怨响音 不辨俚语词。

  时时一大笑 此必相嘲嗤。

  水平苗漠漠 烟火生墟落。

  黄犬往复还 赤鸡鸣且啄。

  路旁谁家郎 乌帽衫袖长。

  自言上计吏 年幼离帝乡。

  田夫语计吏: “君家侬定谙

  一来长安道, 眼大不相参”

  计吏笑致辞: “长安真大处,

  省门高轲峨 侬入无度数。

  昨来補卫士 唯用筒竹布。

  君看二三年 我作官人去。”

  冈上头花草一抹齐燕子飞东呵又飞西。远望田塍像条线呵一片白水波光參差。农妇穿着白麻布裙农夫披着绿草蓑衣。一齐唱起田中歌呀轻声细语好似竹枝。但听哀怨的歌声响不懂俚语不辨歌词。时不时嘚一阵大笑定是互相嘲笑嬉戏。水田平平苗儿漠漠烟火升在村村落落。大黄狗来回地走,红公鸡边叫边啄。路旁谁家的小伙子戴乌帽穿着大袖衣。自报说他是上计吏年初才刚刚离京师。田夫对计吏把话讲:“您家我可非常熟悉您一从长安回乡里,见人就装作鈈认识”计吏笑着上前答话:“长安真大得了不起。省禁大门高大又威严我可进去过无数次。近来补卫士的缺额用一筒竹布就可以。您看二三年以后吧我一定作个官人去。”

  这首乐府体诗歌写于刘禹锡贬为连州(今广东连县)刺史期间诗以俚歌形式记叙了农囻插秧的场面以及农夫与计吏的一场对话。序文说希望中央派官吏来采集歌谣明确表示他作诗的目的是讽谕朝政、匡正时阙。中唐新乐府诗虽然大都有意仿效乐府民歌通俗浅显的风格但象《插田歌》这样富于民歌天然神韵的作品也并不多见。

  这首诗将乐府长于叙事囷对话的特点与山歌俚曲流畅清新的风格相结合融进诗人善于谐谑的幽默感,创造出别具一格的诗歌意境

  这首乐府诗是刘禹锡被貶为连州刺史期间所作。诗以俚歌的形式记叙了农民插秧的场面以及农夫与计吏的一场对话首六句以清淡的色彩和简洁的线条勾勒出插秧时节连州郊外的大好风光以及农妇农夫的衣着,色彩协调具有浓郁的南方水乡气息。接着六句以自己的听觉写出农民劳动的情绪诗嘚后半部分,先以四句写景承上启下使场景由水田转到村路,展现农民归来时村落宁静和平而微带骚动的气氛引出计吏的登场。

  接着通过农民与计吏的对答揭示了封建社会世态炎凉和官贵民贱的社会关系,也揭露了大官僚贪贿卖官的弊政全诗用白描手法,语言通俗尤其是对话全用口语,朴素无华生动有趣,传神地表现出不同身份的人物不同的心理状态和性格特征深得汉乐府民歌的真髓。

  这首诗继承汉乐府缘事而发的优秀传统以俚歌民谣揭露重大的社会问题,在诙谐嘲嗤中寄寓严肃的政治意义以平凡真实的生活显礻深刻的主题思想。

  从艺术结构、叙事方式、细节描写到人物对话都深得汉乐府民歌的真髓但又表现出诗人明快简洁幽默的独特风格,因而以高度的思想艺术价值为中唐新乐府运动增添了光彩

  首六句用清淡的色彩和简洁的线条勾勒出插秧时节连州郊外的大好风咣,在工整的构图上穿插进活泼的动态:冈头花草崭齐燕子穿梭飞舞,田埂笔直如线清水粼粼闪光。农妇穿着白麻布做的衣裙农夫披着绿草编的蓑衣,白裙绿衣与绿苗白水的鲜明色彩分外调和这几句笔墨虽淡,却渲染出南方水乡浓郁的春天气息

  “齐唱郢中歌”以下六句进一步通过听觉来描写农民劳动的情绪。在农夫们一片整齐的哼唱中时时穿插进一阵阵嘲嗤的大笑忧郁的情调与活跃的气氛渏妙地融合在一起,因而歌声虽然哀怨但并无沉闷之感。“但闻”、“不辨”、“此必”扣住诗人从郡楼下望的角度描写虽然楼上人聽不真歌词和嘲嗤的内容,却传神地表现了农民们朴野而又乐天的性格特征绘出了富有特色的民风乡俗。“怨响音”是农民们在繁重劳動和艰难生活的重压下自然流出的痛苦呻吟而“时时一大笑”则爆发出他们热爱生活、富于幽默感的旺盛活力。时怨时嘲的情绪变换暗示了农民对现实的不满,这就与下文农夫对计吏的嘲讽取得了照应

  尤其高明的是,诗人没有描写劳动时间的推移过程而仅用“沝平苗漠漠”一句景物描写点明插秧已毕,使场景自然地从水田转移到村路炊烟袅袅、鸡犬奔啄的四句景色点缀承上启下,展现了农民勞动归来时村落里宁静和平而微带骚动的气氛同时引出计吏的登场,将全诗前后两部分对比的内容天衣无缝地接合成一个完整的场面計吏乌帽长衫的打扮出现在这青田白水的背景上,在农妇田夫白裙绿衣的衬托下不但显示出计吏与农夫身份地位的差别,而且使人联想箌它好象一个小小的黑点玷污了这美好的田野正如他的庸俗污染了田间辛勤劳动的纯朴气氛一样。计吏的自我介绍引出田夫与他的对话着一“自”字,巧妙地表现了计吏急于自炫身份的心理

  田夫对计吏的应酬颇含深意。“君家侬定谙”说明田夫知道计吏本来也昰出身于附近乡村的。“一来长安道眼大不相参”,讽刺计吏一旦当上官差去过一趟长安,便与乡邻不是一路人了话虽是对“这一個”计吏而发,却也概括了封建社会世态炎凉的普遍现象揭示了官贵民贱的社会关系的本质。计吏没有听出田夫话里的讽刺意味反而“笑”着致辞,借机大肆吹牛这一“笑”正显出他的愚蠢。“长安真大处省门高轲峨,侬入无度数”活画出尚未脱掉土气的计吏鄙俗可笑的神情和虚荣浅薄的性格。“昨来补卫士唯用筒竹布”是全诗讽刺的重点。既然计吏的姓名补入朝廷禁军的缺额只须拿出些筒竹布便贿赂得来,那么官职当然也可随意买卖了“君看二三年,我作官人去”这种推测既是计吏的自夸,也道出了诗人的忧虑但让這话出自一个小小的计吏之口,则收到比诗人直接议论更强烈的效果连计吏都觉得官价便宜,更可见出皇家卫士名额之贱朝廷卖官鬻爵之滥。全诗写到计吏得意忘形地预卜自己将会高升的前途时便戛然而止听了这一席话田夫的反应如何,则让读者自己去想象这就留丅了无穷的余味。这一段对话全用口语寥寥数言,朴素无华却传神地表现出农夫与计吏这两个不同身份的人物不同的心理状态和性格特征,体现了诗人通俗活泼而又具有高度概括力的语言特色

  这首诗前面的写景、后半部分巧借对话委婉传达讽喻主旨,朴实简练繼承汉乐府缘事而发的优秀传统,未及一语表达诗人的观点也没有评论的陈述和激动的抒情,只有白描式的叙述但讽谏的意旨已达,痛心的感情已然力透纸背

  这首诗表情达意、深入浅出、题旨深远,在诙谐嘲嗤中寄寓严肃的政治意义以平凡真实的生活显示深刻嘚主题思想,从艺术结构、叙事方式、细节描写到人物对话都深得汉乐府民歌的真髓但又表现出诗人明快简洁幽默的独特风格,因而以高度的思想艺术价值为中唐新乐府运动增添了光彩是新乐府运动中的一株奇葩。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原攵翻译与赏析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照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黎明起床车马的铃铎已叮当作响,出门人踏上旅途还一心想念故乡。鸡声嘹亮茅草店沐浴着晓月的余辉;足迹凌乱,木板橋覆盖着早春的寒霜

  枯败的槲叶,落满了荒山的野路;淡白的枳花照亮了驿站的泥墙。因而想起昨夜梦见杜陵的美好情景一群群凫雁,正嬉戏在明净的池塘

  《商山早行》系晚唐著名诗人温庭筠的作品。这是一首五律描写了旅途寒冷凄清的早行景色,字里荇间流露出游子在外的孤寂之情和浓浓的思乡之意整首诗正文虽然没有出现一个“早”字,但是通过霜、茅店、鸡声、人迹、板桥、月這六个意象把初春山村黎明特有的景色,细腻而又精致地描绘出来

  此诗因艺术水平很高,而成为唐诗中的名篇之一也是文学史仩写羁旅之情的名篇,历来为诗词选家所重视尤其是诗的颔联:“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更是脍炙人口,极受推崇

  这首诗准确写作年代已不可考,但联系温庭筠生平他曾任隋县尉,徐商镇襄阳他被辟为巡官。

  据夏承焘《温飞卿系年》这两件事均发苼在公元859年(唐宣宗大中十三年),当年温庭筠四十八岁自长安赴隋县,当道出商山此诗当是温庭筠此次离开长安赴襄阳投奔徐商经過商山时所作。温庭筠虽是山西人而久居杜陵,已视之为故乡他久困科场,年近五十又为生计所迫出为一县尉说不上有太好心绪,苴去国怀乡之情在所不免

  “晨起动征铎 ,客行悲故乡”叙述了诗人启程的时间和心情。诗人已经起床而后驿站催人登程的铃声才響从此足可见出诗人急于登程、上路之早的情态 。“悲故乡 ”三字则点出了诗人早行的原因表现了其寝不安眠 、倍加思乡之情折磨的內心痛楚。

  次联“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写诗人初离驿站之所见这里,诗人用感情的红线穿起了一串名词之珠为我们构成叻一幅别具情彩的早行图:雄鸡啼鸣,昂首啄开了新的一页日历正在此时,一轮残月却仍悬于西天上方清冷的月光伴随着早行人的脚步踏上旅途。“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铺满银霜的店前木板小桥上 已经留下行人的依稀可见的足迹。经过诗人这样一词一景致的層叠皴染一幅凄清有致的霜晨图便跃然纸上了。元代马致远的小令《净天沙》中有“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的洺句如果追流溯源的话,不能不说其秋景图深得温庭筠这幅霜晨图之妙趣次联写鸡啼,状残月描人迹 ,绘银霜 有声、有色、有光、有温度,但所突出的重心还是在一个“早”字上只不过诗人把“早”字巧妙地形象化、具体化罢了。

  三联“槲叶落山路 枳花明驛墙”,是写早行一路之所见“槲叶”凋零,“枳花”盛开点出了早行的节令是在早春 。早春之中的“早行 ”晨霜凝地,槲叶满路当有春寒料峭之感,但一个“明”字却别开境界它打破了拂晓时分的凄冷、昏暗,给人以迎接红日喷薄而出的信心和力量;同时“奣”字在后,也暗示出先行时天光之暗从而反衬出始行之“早”。有人把上联与这一联看成是绘写“秋天景色 ”显然是因为其身处南方,不知北方初春尚有寒霜及槲、枳生长的规律

  末联“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继上联而来,是回写早行之先夜晚所得梦境的意思是看到枳花明艳 、旭日将升的动人景象 ,于是我想起了昨夜的梦境在梦中,我看到凫雁欢腾嬉戏落满那美丽曲折的池塘,大概峩不日也将见到家中的亲人了吧!这两句诗表达含蓄。它本来是指诗人急于回家与亲人团聚的情怀然而,诗人却避直就曲而以“凫雁”之“满”塘的形象画面传出自己希冀早日与家人欢聚一堂的言外之意。这样就形成与首联遥相呼应的完美构思局面,进一步突出了早行的原因展示了诗人归心似箭的强烈心情。

  前人评论“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一联为“意象具足,始为难得”这两句诗用┿个名词构成,每字一个物象合起来有无穷意蕴。这十个名词所表现的都是具有特征性景物都表现出“早行”之“早”;写早行的情景,绘声绘色如在目前。(“鸡声茅店月”写旅人在茅店中闻鸡鸣而起身看天色,看见天上有月就收拾行装出门赶路;“人迹板桥霜”原以为自己“早行”,谁知板桥上所积之霜上已有人的足迹——更有早行人)“明”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为“照亮”之意。枳树白花照亮驿墙衬托出拂晓前的暗,突出了行之“早”

  这首诗之所以为人们所传诵,是因为它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真切地反映了封建社会里一般旅人的某些共同感受。

  首句表现“早行”的典型情景概括性很强。清晨起床旅店里外已经响起了车马的铃鐸声,旅客们套马、驾车之类的许多活动已暗含其中第二句固然是作者讲自己,但也适用于一般旅客“在家千日好,出外一时难”茬封建社会里,一般人由于交通困难、人情淡薄等许多原因往往安土重迁,怯于远行“客行悲故乡”这句诗,很能够引起读者情感上嘚共鸣

  三、四两句,历来脍炙人口宋代梅尧臣曾经对欧阳修说:最好的诗,应该“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欧阳修请他举例说明他便举出这两句和贾岛的“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并反问道:“道路辛苦,羁旅愁思岂不见于言外乎?”(《六一诗话》)明代李东阳进一步分析说:“二句中不用一二闲字止提掇出紧关物色字样,而音韵铿锵意象具足,始为难得”“音韵铿锵”,“意象具足”是一切好诗的必备条件。李东阳把这两点作为“不用一二闲字止提掇紧关物色字样”的从属条件提出,佷可以说明这两句诗的艺术特色所谓“闲字”,指的是名词以外的各种词;所谓“提掇紧关物色字样”指的是代表典型景物的名词的選择和组合。这两句诗可分解为代表十种景物的十个名词: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虽然在诗句里,“鸡声”、“茅店”、“人迹”、“板桥”都结合为“定语加中心词”的“偏正词组”但由于作定语的都是名词,所以仍然保留了名词的具体感例如“鸡声”一词,“鸡”和“声”结合在一起完全可以唤起引颈长鸣的视觉形象。“茅店”、“人迹”、“板桥”也与此相类似。

  古时旅客为了安全一般都是“未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诗人既然写的是早行,那么鸡声和月是必然要体现的而茅店又是山区有特征性的景物。“鸡声茅店月”把旅人住在茅店里,听见鸡声就爬起来看天色看见天上有月,就收拾行装起身赶路的特征都有声有色哋表现了出来。

  同样对于早行者来说,板桥、霜和霜上的人迹也都是有特征性的景物作者于雄鸡报晓、残月未落之时上路,也算嘚上“早行”了;然而已经是“人迹板桥霜”这真是“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啊!这两句纯用名词组成的诗句写早行情景宛然在目,确实称得上“意象具足”的佳句

  “槲叶落山路,枳花照驿墙”两句写的是刚上路的景色。商县、洛南一带枳树、槲树很多。槲树的叶片很大冬天虽干枯,却存留枝上;直到第二年早春树枝将发嫩芽的时候才纷纷脱落。而这时候枳树的白花已在开放。因為天还没有大亮驿墙旁边的白色枳花,就比较显眼所以用了个“照”字。可以看出诗人始终没有忘记“早行”二字。

  旅途早行嘚景色使诗人想起了昨夜在梦中出现的故乡景色:“凫雁满回塘。”春天来了故乡杜陵,回塘水暖凫雁自得其乐;而自己,却离家ㄖ远在茅店里歇脚,在山路上奔波“杜陵梦”,补出了夜间在茅店里思家的心情与“客行悲故乡”首尾照应;而梦中的故乡景色与旅途上的景色又形成鲜明的对照。眼里看的是“槲叶落山路”心里想的是“凫雁满回塘”。“早行”之景与情都得到了完美的表现。

  这首诗通过选择一些有特征的事物细致地描写早行的情景,真切地反映了古代社会许多旅客某些共同的感受

  诗人自始至终抓住“早行”的特点,尤其是三、四句是历来传诵的名句,主要妙在两句中使用十个名词以几种景物组成画面,传神地写出了“早行”嘚特点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王建《雨过山村》原文翻译与赏析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喚浴蚕去,闲着中庭栀子花

  雨中有一两户人家传来鸡鸣,

  小溪两边长满翠竹乡村的小路越过小溪,木板桥歪歪斜斜

  村裏的媳妇和婆婆相互呼唤去浸洗蚕子,

  庭院中的栀子花闲着无人欣赏

  诗的前两句写雨中几声鸡鸣,一两家农舍;修竹、清溪、村路、板桥淡淡几笔,便勾画出一幅静谧、优美、和谐的山村风景

  第三句转而写农事,“妇姑相唤”透着亲切,可以想见家庭鄰里关系的和睦;夏日雨中仍要“浴蚕去”,则可知农事的繁忙妇姑浴蚕去了,雨中的山村唯有桅子花悠然无事地独自“闲”在庭院里。一个“闲”字烘托出庭院中一片幽静气氛。全诗处处扣住山村景象从景写到人,从人写到境;农事的繁忙山村的神韵,皆蕴於一个“闲”字之中它是全篇之“眼”,着此一字而境界全出作者写雨过山村所见情景,富有诗情画意又充满劳动生活的气息。

  这首山水田园诗富有诗情画意,又充满劳动生活的气息颇值称道。

  “雨里鸡鸣一两家”诗的开头就大有山村风味。这首先与“鸡鸣”有关“鸡鸣桑树颠”乃村居特征之一。在雨天晦明交替似的天色,会诱得“鸡鸣不已”但倘若是平原大坝,村落一般不会佷小一鸡打鸣会引来群鸡合唱。山村就不同了地形使得居民点分散,即使成村人户也不会多。“鸡鸣一两家”恰好写出山村的特殊风味。

  “竹溪村路板桥斜”如果说首句已显出山村之“幽”,那么次句就由曲径通幽的过程描写,显出山居的“深”来并让讀者随诗句的向导,体验了山行的趣味在霏霏小雨中沿着斗折蛇行的小路一边走,一边听那萧萧竹韵潺潺溪声,该有多称心不觉来箌一座小桥跟前。这是木板搭成的“板桥”山民尚简,溪沟不大原不必张扬,而从美的角度看这一座板桥设在竹溪村路间,这竹溪村路配上一座板桥却是天然和谐的景致。

  “雨过山村”四字至此全都有了。诗人转而写到农事:“妇姑相唤浴蚕去”“浴蚕”,指古时用盐水选蚕种据《周礼》“禁原蚕”注引《蚕书》:“蚕为龙精,月值大火(二月)则浴其种”于此可见这是在仲春时分。茬这淳朴的山村里妇姑相唤而行,显得多么亲切作为同一家庭的成员,关系多么和睦她们彼此招呼,似乎不肯落在他家之后“相喚浴蚕”的时节,也必有“相唤牛耕”之事只举一端,不难概见其余那优美的雨景中添一对“妇姑”,似比着一双兄弟更有诗意

  田家少闲月,冒雨浴蚕就把倍忙时节的农家气氛表现得更加够味。但诗人存心要锦上添花挥洒妙笔写下最后一句:“闲看中庭栀子婲”。事实上就是没有一个人“闲着”但他偏不正面说,却要从背面、侧面落笔用“闲”衬忙,通过栀子花之“闲”衬托人们个个都佷忙的情景,兴味尤饶一位西方诗评家说,徒手从金字塔上挖下一块石头并不比从杰作中抽换某个单词更困难。这里的“闲”正昰这样的字,它不仅是全句也是全篇之“眼”一经安放就断不可移易。同时诗人做入“栀子花”又丰富了诗意。雨浥栀子冉冉香意潒够美的。此外须知此花一名“同心花”,诗中向来用作爱之象征故少女少妇很喜采撷这种素色的花朵。此诗写栀子花无人采主要茬于表明春深农忙,似无关“同心”之意但这恰从另一面说明,农忙时节没有谈情说爱的“闲”功夫所以那花的这层意义便给忘记了。这含蓄不发的结尾实在妙机横溢,摇曳生姿

  这首山水田园诗富有诗情画意,又充满劳动生活的气息

  诗的开头就大有山村風味,“鸡鸣”既交代时间之早也令人想到陶渊明的诗句“鸡鸣桑树巅”,写出了山村的独特韵味和风味;而“一两家”恰好写出山村嘚幽谧、安静、人烟的疏落突出了山村远离世事和尘嚣的景致以及生活在这里是人们的生活情致。次句写翠竹萧萧溪水潺潺,小路蜿蜒木板桥斜,既写出了山村景色的优美、景致的优雅还写出了山村的幽僻、幽深和悠远,尤其是“板桥斜”更是暗寓山溪的蜿蜒、石徑的曲折、山势的起伏突出了景物的特征。第三句写农事在这淳朴的山村里,妇姑相唤而行显得多么亲切,关系多么和睦;田家少閑月农夫多辛劳,早起、冒雨浴蚕就把倍忙季节的农家气氛表现得更加够味。第四句诗人存心要锦上添花“栀子花”又名“同心花”,诗中一向用来作为爱之象征少女少妇很爱采撷这种素色的花朵,此时栀子花无人采表明春深人忙,农忙时节没有谈情说爱的“闲”功夫这里用“花闲”衬人忙,一个“闲字”既点染出庭院气氛的宁静,更可使人进一步联想到山村农忙的景象意味隽永,含蕴不盡

  这是作者在雨天路过某地山村,看到当时的山村实景所写下的一首诗

  《雨过山村》,通过对几件自然景物的描写生动地反映了农忙季节的繁忙景象。一二两句自然景物三四句写人。首句写“鸡鸣”二句写“板桥”,都是放在“雨里”来写又分别用一“鸣”字和“斜”字来写“雨里”来写“雨里鸡鸣”、“村路板桥”。三句转向“妇姑”用一同“去”字,写出即使是“雨天”农家依然是一刻不闲的繁忙景象。四句选用一“闲”字从另一侧面衬托上句中的“去”,使农家的繁忙又增添了一层意思

  “闲”是本詩的诗眼。全诗描写山村静幽和谐而又繁忙和充满生气的农家景致即使是雨天,妇和姑也相约去“浴蚕”可以想见,男人们更是早就箌田间耕作去了全家没有闲人;可是作者偏要着一“闲”字,用“中庭栀子花”之“闲”来衬托农家之忙饶有情趣。

“白骨露于野芉里无鸡鸣。”曹操《蒿里行》原文翻译与赏析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关东的仗义之士都起兵讨伐那些凶残的人

  最初约会各路将领订盟,同心讨伐长安董卓

  讨伐董卓的各路军队汇合以后,因为各有自己的打算力不齐一,互相观望谁也不肯率先前进。

  势利二字引起了诸路军的争夺随后各蕗军队之间就自相残杀起来。

  袁绍的堂弟袁术在淮南称帝号袁绍谋立傀儡皇帝在北方刻了皇帝印玺。

  由于战争连续不断士兵長期脱不下战衣,铠甲上生满了虮虱众多的百姓也因连年战乱而大批死亡。

  尸骨曝露于野地里无人收埋千里之间没有人烟,听不箌鸡鸣

  一百个老百姓当中只不过剩下一个还活着,想到这里令人极度哀伤

  《蒿里行》,本是庶民送葬时所唱的挽歌曹操运鼡这一哀伤的曲调来写乱世人民的苦难、抒发自己深沉的感慨,内容和调式是很和谐的这是曹操运用旧题乐府的一个特点。

  这首诗被人称为“汉末实录真诗史也”(钟惺《古诗归》)。确实它反映了自初平二年(190年),关东各郡将领起兵讨伐董卓直到建安二年(197年)袁术在淮南(今安徽寿县)称帝这八九年间的重大纷繁的历史事变和社会面貌。重点写各路军阀以讨伐董卓为名而拥兵自重争权奪利,自相残杀形成新的割据局面,从而给人民带来沉重的灾难

  前四句写诸侯起兵,讨伐董卓以勤王灭贼号召天下。中间六句寫军阀为了争夺权势而互相残杀这六句又可分为三个递进的层次,“军合力不齐”二句写结义兵之初,已然露出危机;“军合”只是表面上的合“力不齐”已预示出分裂的危险;“踌躇”二字写尽这些“勤王”的英雄们畏敌如虎,拥兵自重的心理“雁行”已预示着必然要分道扬镳。“势利使人争”两句则进一步写出他们之间终于为了争权夺利而很快互相杀伐起来。“淮南帝称号刻玺于北方”两呴则举出其中最典型的例子,袁绍、袁术这两个堂兄弟竟然成了死对头袁术自己要称帝,大骂袁绍为家奴;袁绍则更阴险想借用刘虞為帝而号令天下。袁绍出身于四世三公的名门望族当时又兵力最强,其叔父又被董卓所杀因而自然成了各路诸侯之盟主,曹操在这里舉二袁之争可以概见当时乱世群雄的情形。读了这六句诗我们仿佛看到这帮军阀从暗斗以至明争,终于打得不可开交的一个历史过程无怪乎钟惺说曹操“看尽乱世群雄情形,本初(袁绍字)、公路(袁术字)、景升(刘表字)辈落其目中掌中之矣。”(《古诗归》)“铠甲生虮虱”以下六句写战争给士兵和百姓带来的灾难和作者的感慨。“铠甲生虮虱”写战乱之长士兵连年征战,人不解甲马鈈卸鞍,其苦可知;“万姓以死亡”写人民在战乱中死丧殆尽可见战祸之烈。“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用简括的语言描绘出一幅戰乱中的凄凉悲惨的图画从视觉感受上说,弥望中纵横于野的白骨,是那样惨白;从听觉感受上说茫茫大地死一样沉寂,没有一点苼命的气息鸡鸣狗吠,这些寻常的庄户声气都不闻于耳了作者收视反听,自然要痛断肝肠了作者在写这段纷繁的历史事变时,从大局着眼从关节处入手,提纲挈领举重若轻,善于突出重点使人感到诗人自是站在高处,全局在胸所以运笔自如,简劲有力从“史”的角度说,这首诗真不啻就是一首汉末良史

  但这首诗,最动人的还是作者的“诗情”从情的角度分析,这首诗也是脉络分明嘚前四句,可以说写诗人起初的愿望“关东义士”虽可泛指诸路将领,但我以为主要是曹操隐然自指曹操兴义兵,讨群凶是其本心尤其“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两句正可谓是曹操开始追求的目标:他想大家合兵于孟津对洛阳构成一种进逼的势态,一旦洛阳得掱就可打开进攻长安的门户就可完成灭贼勤王的大计。这在《三国志武帝纪》中讲的是很清楚的。中间六句写曹操的失望他没有料箌这些军阀竟然这般卑鄙,因而大有“竖子不足与谋”的感慨鄙视和痛恨之情感溢于言表。最后六句写曹操的哀伤他既是伤生民之苦,也是伤自己整顿乾坤宏愿的受挫从曹操情感发展的线索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以天下为己任救万民于水火的博大胸怀和深挚情感。這才使这首诗具有“诗史”的艺术魅力

  这首《蒿里行》可以说是《薤露行》的姐妹篇,清人方东树的《昭昧詹言》中说:“此用乐府题叙汉末时事。所以然者以所咏丧亡之哀,足当哀歌也

  《薤露》哀君,《蒿里》哀臣亦有次第。”就说明了此诗与《薤露荇》既有联系又各有侧重不同。《蒿里》也属乐府《相和歌·相和曲》,崔豹《古今注》中就说过:“《薤露》送王公贵人,《蒿里》送士大夫庶人,使挽柩者歌之,世呼为挽歌。”因此,如果说《薤露行》主要是写汉朝王室的倾覆,那么,《蒿里行》则主要是写诸军阀之間的争权夺利酿成丧乱的历史事实。

  此诗前十句勾勒了这样的历史画卷:关东各郡的将领公推势大兵强的渤海太守袁绍为盟主,准备兴兵讨伐焚宫、毁庙、挟持献帝、迁都长安、荒淫兀耻、祸国殃民的董卓当时各郡虽然大军云集,但却互相观望裹足不前,甚至各怀鬼胎为了争夺霸权,图谋私利竟至互相残杀起来。诫之不成便加之笔伐诗人对袁绍兄弟阴谋称帝、铸印刻玺、借讨董卓匡扶汉室之名,行争霸天下称孤道寡之实给予了无情的揭露并对因此造成的战乱感到悲愤。诗中用极凝练的语言将关东之师从聚合到离散的过程原原本本地说出来成为历史的真实记录。然而曹操此诗的成功与价值还不仅在此,自“铠甲生虮虱”以下诗人将笔墨从记录军阀紛争的事实转向描写战争带给人民的灾难,在揭露军阀祸国殃民的同时表现出对人民的无限同情和对国事的关注和担忧,这就令诗意超樾了一般的记事而反映了诗人的忧国忧民之心。

  连年的征战使得将士长期不得解甲,身上长满了虮子、虱子而无辜的百姓却受兵燹之害而大批死亡,满山遍野堆满了白骨千里之地寂无人烟,连鸡鸣之声也听不到了正是满目疮痍,一片荒凉凄惨的景象令人目鈈忍睹。最后诗人感叹道:在战乱中幸存的人百不馀一自己想到这些惨痛的事实,简直肝肠欲裂悲痛万分。诗人的感情达到高潮全詩便在悲怆愤懑的情调中戛然而止。

  此诗比《薤露行》更深刻地揭露了造成社会灾难的原因更坦率地表现了自己对现实的不满和对囚民的同情。曹操本人真正在政治舞台上崭露头角还是从他随袁绍讨伐董卓始故此诗中所写的事实都是他本人的亲身经历,较之《薤露荇》中所述诸事诗人更多直接感性的认识,故诗中反映的现实更为真切感情更为强烈。如最后两句完全是诗人目睹兵连祸结之下民不聊生哀鸿遍野的真实情境而产生的感时悯世之叹。刘勰评曹氏父子的诗曾说:“志不出于滔荡辞不离于哀思。”(《文心雕龙·乐府》)锺嵘评曹操的诗也说:“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诗品·下》)都指出了曹操的诗歌感情沉郁悲怆的特点惟其有情,故曹操嘚诗读来有感人的力量;惟其悲怆故造成了其诗沉郁顿挫、格高调响的悲壮气势。这首《蒿里行》即是极为典型的例子故陈祚明说:“孟德所传诸篇,虽并属拟古然皆以写己怀来,始而忧贫继而悯乱,慨地势之须择思解脱而未能,亹亹之词数者而已。”(《采菽堂古诗选》)可见曹操诗歌抒忧写愤的特征已为前人所注重

  正因为此诗实录当时事实并由诗人直抒胸臆,故全诗用了简洁明了的皛描手法无意于词句的雕凿粉饰,而以明快有力的语言出之如“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初期会孟津,乃心在咸阳”四句明白如話,一气直下将关东之师初起时的声势与正义刻画殆尽,自己的爱憎也于此鲜明地表现出来又如“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等语描寫联军将领的各怀私心逡巡不前,可谓入木三分对于袁绍等军阀的讥刺与抨击是随着事态的发展而逐步表现的,起先称之为“义士”并指出“乃心在咸阳”,意在恢复汉祚然自“踌躇而雁行”已逗出其军心不齐和怯懦畏战的弊端。然后写其各为势利而争、发展到自楿残杀最后点明其称帝野心,可谓如层层剥笋步步深入。但都以直接明白的语言写来令人感到诗人抑捺不住的真实感情,而军阀懦弱而丑恶的嘴脸已跃然纸上至于诗人感情的强烈,也完全由明畅的语言冲口而出如写白骨蔽野,千里无人都以直陈其事的方式说出,最后说“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直出胸臆无一丝造作之意,可视为诗人心声的自然表露

  公元189年(东汉中平六年),汉灵渧死少帝刘辩即位,何进等谋诛宦官不成,被宦官所杀;袁绍袁术攻杀宦官朝廷大乱;董卓带兵进京,驱逐袁绍、袁术废除刘辩,另立刘协为帝(献帝)自己把持了政权。公元190年(初平元年)袁术、韩馥、孔伷等东方各路军阀同时起兵,推袁绍为盟主曹操为奮威将军,联兵西向讨董卓然而这支联军中的众将各怀私心,都想借机扩充自己的力量故不能齐心合力,一致对付董卓当董卓领兵留守洛阳以拒关东之师时,各路人马都逡巡不前惟恐损失了自己的军事力量。

  据史载当时无人敢于率先与董卓交锋,曹操对联军嘚驻兵不动十分不满于是独自引领三千人马在荥阳迎战了董卓部将徐荣,虽然战事失利但体现了曹操的胆识与在这历史动荡中的正义竝场。不久讨伐董卓的联军由于各自的争势夺利,四分五裂互相残杀起来,其中主要的就有袁绍、韩馥、公孙瓒等部从此开始了汉末的军阀混战,造成人民大量死亡和社会经济极大破坏此诗即是对这一历史事件的反映。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诗经·国风·郑风·风雨》原文翻译与赏析

  风雨凄凄鸡鸣喈喈。既见君子云胡不夷?

  风雨潇潇鸡鸣胶胶。既见君子云胡不瘳?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风雨凄凄透寒意鸡鸣声声天将亮。既见君子来相会心情哪有不平静。

  风雨潇潇寒意透鸡鸣声声音骄骄。既见君子来相会还有什么病不好。

  风雨晦暗天沉沉鸡鸣声声不停息。既见君子来相会还有什么不欢喜。

  这首诗写妻子乍见到久别的丈夫时的喜悦心情

  在一个风雨大作、天色阴沉的日子里,她的周围除听见鸡叫声外一切是那么沉寂,那么悲凉可怕的寂静使她更加怀念阔别的丈夫。谁能想到就在这当儿丈夫忽然到家了,霎那间她的一切忧愁烦恼化为乌有,真象夶病霍然得到痊愈高兴得叫她没法说。诗人在三章中用了夷瘳、喜三个字,便把这个思妇一霎那间感情的起伏变化传达出来了使我們不能不佩服这位无名诗人“善于言情,又善于寄景以抒怀”

  全诗三章,每章四句每句四字。三章诗的内容基本相同皆以“风雨”为其背景:“风雨凄凄”、“风雨潇潇”、“风雨如晦”。“凄凄”形容风雨凄寒;“潇潇”形容风雨急骤;“如晦”,形容昏天暗地如黑夜一般由此可知,风雨不是在夜晚而是在白天发生的。风雨交加之下鸡群骚动,叫个不停此景此境,孤独凄凉的女主人公更需要精神上的安慰这就为接下来的“既见君子,云胡不喜”作了氛围上的烘托。

  “最难风雨故人来”来人更何况是在心中玖盼的夫君。各章的后两句诗仅变换一个字;“夷”、“瘳”、“喜”。“夷”是愉快、喜悦的意思“瘳”是病愈——已经见到久盼嘚心上人,心病怎能不全消“喜”是欢喜。全诗三章末句都用“云胡不”的反问句,突出强调了“既见君子”时的欢喜当意中人到來时,女主人公不由得欣喜若狂由此,我们想到诗中的女主人公在未见君子之前,思念是有多么的痛苦、寂寞是有多么的难熬、期盼昰有多么的强烈

  这大概是类似于《卖火柴的小女孩》中小女孩心中的那种幻觉:当想念某种东西到了极点的时候,幻想似乎成了现實真假不辨,甚至确信幻觉就是现实

  对脚踏实地的现实主义者来说,这是幼稚和荒唐的;而对喜欢幻想的浪漫主义者来说这却昰美好和必需的。政治家、实业家一类的人多半是彻底的现实主义者。诗人、艺术家、情人大多是善于幻想的浪漫主义者。

  以浪漫的心情去体察一位苦苦思念和等待的情人的苦衷最能唤起我们内心深处那根最敏感的神经,触动我们想象的翅膀

  苦苦等待和思念的现实是冷酷的,痛苦的沉闷的,而幻想则给人以甜蜜的安慰神秘的魁力。如果没有了幻想生活也就失去了光彩和希望,失去了靈魂的支撑过着没有灵魂支撑的生活,就如同随波逐流的稻草有了幻想,再苦再难的现实都可以去面对在其中坚持下去。其实岂圵是恋爱,整个生命的历程都是如此

  诗篇的结构是单纯的,三章叠咏;诗人的易词写景却是讲究的它细腻地表现出了人的不同感受。凄凄是女子对风雨寒凉的感觉;潇潇,则从听觉见出夜雨骤急;如夜的晦冥又从视觉展现眼前景象。

  易词写景的这种微妙性姚际恒《诗经通论》曾有精到的分析:“‘如晦’正写其明也。惟其明故曰‘如晦’。惟其如晦‘凄凄’、‘潇潇’时尚晦可知。”诗篇在易词申意的同时对时态的运动和情态的发展,又有循序渐进的微妙表现关于时态的渐进,姚氏说“‘喈喈’为众声和,初鳴声尚微但觉其众和耳。‘胶胶’同声高大也。三号以后天将晓,相续不已矣”民间尚有“鸡鸣三遍天将明”之说;《风雨》的彡章相叠,或许正是以此习惯规律为基础的随着时态的发展,怀人女子“既见君子”时的心态也渐次有进“云胡不夷”,以反诘句式语气热烈,言其心情大悦;“云胡不瘳”言积思之病,至此而愈语气至深;末章“云胡不喜”,则喜悦之情难以掩饰,以至大声疾呼了天气由夜晦而至晨晦,鸡鸣由声微而至声高情感的变化则由乍见惊疑而至确信高呼。方玉润说:“此诗人善于言情又善于即景以抒怀,故为千秋绝调”(《诗经原始》)实当此之谓。

  这是一首风雨怀人的名作在一个“风雨如晦,鸡鸣不已”的早晨这位苦苦怀人的女子,“既见君子”之时那种喜出望外之情,真可谓溢于言表难以形容,唯一唱三叹而长歌之三章叠咏,诗境单纯洏艺术的辩证法恰恰在于愈单纯而愈丰富。从诗艺、诗旨看《风雨》都具有丰富的艺术意蕴。

  蕴涵性的顷刻包前启后。在情境的選择上诗篇不写未见之前绵绵无尽的相思之苦,也不写相见之后载笑载言的欢聚之乐而是重章渲染“既见”之时的喜出望外之情。而這一顷刻正是最富于蕴涵性的顷刻。读者透过这位女子难以形容的望外之喜既能想见她在“既见”之前,白日的“愿言思伯甘心首疾”、和夜间的“耿耿不寐,如有隐忧”之情;也能想见在“既见”之后夫妇间的“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和“维士与女伊其相谑”嘚融融之乐。以少许胜多许以顷刻蕴过程,这是构思的巧妙

  哀景写乐,倍增其情每章首二句,都以风雨、鸡鸣起兴这些兼有賦景意味的兴句,重笔描绘出一幅寒冷阴暗、鸡声四起的背景当此之时,最易勾起离情别绪赋景之句,也确成写情之语风雨交加和夜不能寐之无聊;群鸡阵啼和怀人动荡之思;鸡守时而鸣与所期之人盼而不至,可谓契合无间层层映衬。然而正在这几乎绝望的凄风苦雨之时,怀人的女子竟意外地“既见”了久别的情郎;骤见之喜欢欣之情,自可想见而此时凄风苦雨中的群鸡乱鸣,也似成了煦风春雨时的群鸡欢唱了这种情景反衬之法,恰如王夫之所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董斋诗话》)。这一手法确实不唯见诸《小雅·采薇》,而是《诗经》中诗人的常用之法。

  象征意象,一诗多解《风雨》的诗旨,今人或主“夫妻重逢”或主“喜见情人”;联系诗境,前说更合情理然而,汉代经生的“乱世思君”说却在后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毛诗序》曰:“《風雨》思君子也。乱世则思君子不改其度焉”郑笺申发之曰:“兴者,喻君子虽居乱世不变改其节度。……鸡不为如晦而止不鸣”这样,“风雨”便象征乱世“鸡鸣”便象征君子不改其度,“君子”则由“夫君”之君变成为德高节贞之君子了这虽属附会,却也囿其文本依据因为,“君子”在《诗经》时代,可施诸可敬、可爱、可亲之人含义不定。因此把赋体的白描意象理解为比体的象征意象,就可能生发“乱世思君”的联想;而把“风雨如晦”的自然之景理解为险恶的人生处境或动荡的社会环境,也符合审美规律故后世许多士人君子,常以虽处“风雨如晦”之境仍要“鸡鸣不已”自励。南朝梁简文帝《幽絷题壁自序》云:“梁正士兰陵萧纲立身行己,终始如一风雨如晦,鸡鸣不已”郭沫若创作于五四运动退潮期的《星空·归来》中也写道:“游子归来了,在这风雨如晦之晨,游子归来了!”从现代接受美学看,这种立足文本的审美再创造是无可非议的;而《毛序》的这一“附会”,也可以说是一种“创造性嘚误读”

“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汉乐府《桓灵时童谣》原文翻译与赏析

  地方官员向朝廷举荐的秀才根本不懂四书伍经这些儒家经典。

  向朝廷举荐的品德高尚因孝顺而闻名的人真实的情况是父母长辈被赶出家门,无所依靠

  所谓的寒门,清囸廉洁的人更是品德败坏道德低下如污泥一样令人厌恶。

  被举荐的公门子弟称为人才实际上却怯懦不敢担当;胆子如鸡一样小。

  这里运用对比手法对“秀才”、“孝廉”、“寒素清白”和“高第良将”的丑恶形象作了无情揭露。

  语言精炼讽刺辛辣。

  讲的是东汉的察举征辟制度此句古文的意思是选出来的秀才,却不认识字选出来的孝廉(就是孝敬老人的榜样),却让自己的老父親一个人居住这实际上是讽刺汉朝的选举官员的权利是被士族所垄断的,也说明这种靠乡民和县里来选举官员不具有公平性和科学性

  汉代选拔人才的察举制度有“举秀才”“举孝廉”,由地方向上面推荐德才兼备的人才以作官员候选。举秀才重的是才,举孝廉重的是德;这大概可以概括中国数千年来人才选拔的基本原则。察举制度后来沦落在汉代时,就有民谣唱到:

  “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这样尖刻的讽刺生生地揭开了中国选拔、任用人才的尴尬一面

  童谣,就昰儿歌一般儿歌内容大都天真有趣而无深意,但经受住历史长河冲刷淘洗流传至今的这首童谣却是一个反映社会现实、含义深刻的精品。

  桓、灵指东汉末年的桓帝、灵帝(公元147年至189年在位),这时近四百年的汉王朝几经起落,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当时土地兼並加剧,阶级矛盾尖锐政治更加腐朽。皇帝多是幼年登位(桓帝15岁灵帝12岁),愚顽无知外戚、宦官、官僚集团争权夺利,倾轧不休朝政黑暗,贿赂公行只有蝇营狗苟的黑暗官场,没有治国卫家的贤臣良将童谣反映的就是这种状况。

  童谣的前两句说的是汉代嘚选官制度我们后人熟悉“范进中举”的故事,那种考试做官的科举制是从隋唐时才正式开始汉代科举主要方法不是考试,而是诗中嘚“举”即“察举”制度举,推荐;察考查。各级行政长官观察、发现并向上级推荐人才朝廷加以考核、任用。当时主要科目有秀財、孝廉、贤良文学等顾名思义,“秀才”一定是优秀的知识分子“孝廉”还要有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等突出品德,这样的人做官后才能政绩卓异但事实正相反,推荐为秀才的根本没读过书推荐为孝廉的竟和自己的老父亲反目成仇,分开另住这难道不是极大的讽刺麼?

  诗的前两句说的是具体的选官制度后两句就概括了整个官场状况,是由个别到一般的过程说的是:号称出身贫寒、道德高尚嘚官僚们,其实无恶不作、肮脏不堪行为秽如污泥;号称能攻善战、出身豪门大族、不可一世的“良将”,遇到征战关头却又胆小害怕,怯敌畏缩连鸡都不如这就是说,整个汉朝的政治、军事各方面都腐朽透顶已经维持不下去,走到濒临灭亡的边缘事实上灵帝还茬位时,导致汉朝覆灭的空前的农民运动黄巾军大起义(公元184年)就爆发了

  全诗纯用口语,通俗易懂全摆事实,不着述评最妙嘚是全用对比手法,并且是一句一比句中自比,更显出名实不符的巨大反差社会批判意义不言自明。

  诗歌的节奏明快前后两句各用相同句顿,使之琅琅上口易记易诵便于儿童传唱。当千家万户黄口小儿都在指责社会黑暗时这个时代就差不多到头了。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运用了什么的描写手法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