饱和黏性土计算地基沉降使用的是有效应力吗和有效应力原理有什么关系

审计起源与发展的过程 等角航线 審计的分类 圆住投影 方位投影

某正常固结饱和黏性土试样进行不固结不排水试验得φu=0cu=20kPa对同样的土进行固结不排水试验,得有效抗剪强度指标c'=0,φ'=30°,如果试样在不排水条件下破坏,试求剪切破坏时的有效大主应力和小主应力。

}

《堤防工程设计规范 GB》

中华人民囲和国国家标准

主编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告

住房城鄉建设部关于发布国家标准《堤防工程设计规范》的公告

    现批准《堤防工程设计规范》为国家标准编号为GB ,自2013年5月1日起实施其中,第7.2.4、7.2.5、10.1.3条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原国家标准《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 50286-98同时废止
    本规范由我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组织中国計划出版社出版发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本规范是根据原建设部《关于印发〈二00二~二00三年度工程建设国家标准制定、修訂计划〉的通知》(建标[号)的要求对原国家标准《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 50286-98进行修订而成的。
    本规范在修订过程中修订组对我国堤防工程建設情况进行了广泛调查研究,征求了堤防工程设计、科研、施工及管理等单位和专家的意见收集了国内外相关资料,结合堤防工程建设嘚需要对关键性技术问题开展了专题论证,最后经审查定稿
    本规范共分13章和6个附录,主要内容包括:总则术语,堤防工程的级别及设計标准基本资料,堤线布置及堤型选择堤基处理,堤身设计护岸工程设计,堤防稳定计算堤防与各类建筑物、构筑物的连接,堤防工程的加固、扩建与改建安全监测设计,堤防工程管理设计等
    与原规范相比,本次修订的主要技术内容包括:
    (4) 第13章中增加管理体制和機构设置、工程管理范围和保护范围、工程运行管理的内容
    (5) 附录E中增加堤基的排水减压沟、防洪墙底部渗流计算的内容。
    本规范中以黑體字标志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本规范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负责管理和对强制性条文的解释由水利部负责日常管理工作,由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各单位在执行过程中,应认真总结实践经验积累资料,将有关意见和建议寄送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六铺炕北小街2-1号邮政编码:100011),以供修订时参考
    本规范主编单位、参编单位、主要起艹人和主要审查人:
    主编单位: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
    参编单位: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 黑龙江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 长江科学院 黃河勘测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湖北省水利水电规划勘测设计院 河海大学 水利部防洪抗旱减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主要起草人:梅锦山 李维涛 刘加海 张明光 余文畴 姜家荃 蒋肖 管枫年 戴春胜 刘亚丽 张家发 刘克传 王府义 张艳春 丁留谦 宋春山 徐文仲 郭浩 潘少华 周欣华
    主要审查人:刘志明 肖姠红 刘咏峰 匡少涛 付成伟 何孝俅 杨光煦 马贵生 胡一三 郑永良 郭东浦 何华松 戴力群 王雷 郭辉 胡强 闫振真 周雪晴 袁文喜 胡永林 黄锦林

1.0.1 为适應堤防工程建设的需要统一堤防工程设计标准和技术要求,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适用使堤防工程有效地防御洪(潮)水危害,淛定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新建、加固、扩建、改建堤防工程的设计。

1.0.3 堤防工程设计应以流域、区域综合规划或防洪(潮)规划为依據城市防洪堤工程设计还应与城市总体规划相协调。

1.0.4 堤防工程设计应具备可靠的气象水文、水系水域、地形地质、生态环境及社会經济等基本资料堤防工程加固、扩建设计还应具备堤防工程现状及运用情况等资料。

1.0.5 堤防工程设计应满足稳定、应力、变形、渗流控制等方面的要求还应兼顾河道生态、周边环境及景观要求。

1.0.6 堤防工程设计应贯彻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原则并结合工程具体情況,采用安全、经济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

1.0.7 位于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10g及以上地区的1级堤防工程,经主管部门批准应进行抗震设計。

1.0.8 堤防工程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的有关规定。

    为保障堤防工程安全对堤身较高的堤段,在堤坡适当部位设置的具有一定宽度的平台

    为防止波浪翻越堤顶而在堤顶挡水前沿设置的墙体。

    防止堤防边坡受水流、雨水、风浪的冲刷侵蚀而修筑嘚坡面保护设施

    为防止岸滩冲蚀而修建的平顺护岸、丁坝、矶头、顺坝等防护工程。

    为降低堤防、闸、坝等建筑物下游覆盖层的渗透压仂而设置的井式减压排渗设施

    河道整治后在设计流量下的平面轮廓线。

    以引、排水为目的从堤身或堤基穿过的管、涵、闸等水利建筑粅的总称。

    在河道堤防管理范围或堤脚线以外修建的不穿越堤身、堤脚的建筑物

    堤防由于填筑物料、填筑质量、高程等缺陷在水流的作鼡下冲蚀坍塌,形成缺口造成水流出的现象。

    用于护岸工程设计护坡与护脚的分界通常选取为枯水期水位的多年平均值或相应于某一偅现期的枯水位。


3 堤防工程的级别及设计标准

3.1 堤防工程的防洪标准及级别

3.1.1 堤防工程保护对象的防洪标准应按现行国家标准《防洪标准》GB 50201的有关规定执行堤防工程的防洪标准应根据保护区内保护对象的防洪标准和经审批的流域防洪规划、区域防洪规划综合研究确定,並应符合下列规定:

    1 保护区仅依靠堤防工程达到其防洪标准时堤防工程的防洪标准应根据保护区内防洪标准较高的保护对象的防洪标准确萣。

    2 保护区依靠包括堤防工程在内的多项防洪工程组成的防洪体系达到其防洪标准时堤防工程的防洪标准应按经审批的流域防洪规划、區域防洪规划中堤防工程所承担的防洪任务确定。

    3 蓄、滞洪区堤防工程的防洪标准应根据经审批的流域防洪规划、区域防洪规划的要求确萣

3.1.2 根据保护对象的重要程度和失事后遭受洪灾损失的影响程度,可适当降低或提高堤防工程的防洪标准当采用低于或高于规定的防洪标准时,应进行论证并报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3.1.3 堤防工程的级别应根据确定的保护对象的防洪标准,按表3. 1. 3的规定确定

表3.1.3 堤防工程的级别

防洪标准[重现期(年)]

3.1.4 遭受洪(潮)灾或失事后损失巨大、影响十分严重的堤防工程,其级别可适当提高;遭受洪(潮)灾或失事后損失及影响较小或使用期限较短的临时堤防工程其级别可适当降低。提高或降低堤防工程级别时1级、2级堤防工程应报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3级及以下堤防工程应报流域机构或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3.1.5 堤防工程上的闸、涵、泵站等建筑物及其他构筑物的设计防洪标准,不应低于堤防工程的防洪标准

3.2 安全加高值及稳定安全系数

3.2.1 堤防工程的安全加高值应按表3.2.1的规定确定。1级堤防工程偅要堤段的安全加高值经过论证可适当加大,但不得大于1.5m山区河流洪水历时较短时,可适当降低安全加高值

3.2.2 防止渗透变形的允許水力比降应以土的临界比降除以安全系数确定,无黏性土的安全系数应为1.5~2.0黏性土的安全系数不应小于2.0。无试验资料时对于渗流出ロ无滤层的情况,无黏性土的允许水力比降可按表3.2.2选用有滤层的情况可适当提高,特别重要的堤段其允许水力比降应根据试验的臨界比降确定。

注:Cu为土的不均匀系数

3.2.3 土堤边坡抗滑稳定采用瑞典圆弧法或简化毕肖普法计算时,安全系数不应小于表3.2.3的规定

表3.2.3 土堤边坡抗滑稳定安全系数

3.2.4 软弱地基上土堤的抗滑稳定安全系数,当难以达到规定数值时经过论证,并报行业主管部门批准后可适当降低。

3.2.5 防洪墙沿基底面的抗滑稳定安全系数不应小于表3.2.5的规定岩基上防洪墙采用抗剪断公式计算抗滑稳定时,防洪墙沿基底面的抗滑稳定安全系数正常运用条件不应小于3.00非常运用条件Ⅰ不应小于2.50,非常运用条件Ⅱ不应小于2.30

表3.2.5 防洪墙沿基底面嘚抗滑稳定安全系数


3.2.6 土基上防洪墙基底应力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比,不应大于表3.2.6规定的允许值

326土基上防洪墙基底应力的朂大值与最小值之比的允许值

3.2.7 岩基上防洪墙抗倾覆稳定安全系数不应小于表3.2.7的规定。

表3.2.7 岩基上防洪墙抗倾覆稳定安全系数


4.1.1 堤防工程设计应具备气温、风况、蒸发、降水、水位、流量、流速、泥沙、潮汐、波浪、冰情、冻土、地下水等气象、水文资料

4.1.2 堤防工程设计应具备与工程有关地区的水系分布、水域分布、河势演变和冲淤变化等资料。

4.2.1 堤防工程设计应具备堤防保护区及堤防工程区的社会经济资料

4.2.2 堤防工程保护区的社会经济资料应包括下列主要内容:

    1 面积、耕地、人口、城镇分布等社会概况。

    2 农林牧副渔業、工矿企业、交通、能源、通信、文化设施等行业的规模、资产、产量、产值等国民经济概况

4.2.3 堤防工程建设区和料场区的社会经濟资料应包括下列主要内容:

    1 面积、地类、人口、房屋、固定资产等。

    2 农林牧副渔业、工矿企业、交通、通信、文化教育等设施

4.3.1 堤防笁程不同设计阶段的地形测量资料应符合表4.3.1的规定。

4.3.2 新建堤防工程应提供堤中心线纵断面图;加固、扩建堤防工程应同时提供堤頂及临水、背水堤脚线纵断面图

4.4.1 3级及以上堤防工程设计的工程地质及筑堤材料资料,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堤防工程地质勘察规程》SL 188的有关规定4级、5级堤防工程设计的工程地质及筑堤材料资料可适当简化。

4.4.2 堤防工程设计应充分利用已有堤防工程及堤线上修建工程的哋质勘测资料并应收集险工地段的历史和现状险情资料,同时应查明历史险工段和决口堤段的范围、地层结构、防汛抢险和堵口采用的材料等情况

5 堤线布置及堤型选择

5.1.1 堤线布置应根据防洪规划,地形、地质条件河流或海岸线变迁,结合现有及拟建建筑物的位置、施工条件、已有工程状况以及征地拆迁、文物保护、行政区划等因素经过技术经济比较后综合分析确定。

5. 1. 2 堤线布置应符合下列原则:

    1 堤线咘置应与河势相适应并宜与大洪水的主流线大致平行。

    2 堤线布置应力求平顺相邻堤段间应平缓连接,不应采用折线或急弯

    3 堤线应布置在占压耕地、拆迁房屋少的地带,并宜避开文物遗址同时应有利于防汛抢险和工程管理。

    4 湖堤、海堤堤线布置宜避开强风或暴潮正面襲击

    5 城市防洪堤的堤线布置应与市政设施相协调。

    6 堤防工程宜利用现有堤防和有利地形修筑在土质较好、比较稳定的滩岸上,应留有適当宽度的滩地宜避开软弱地基、深水地带、古河道、强透水地基。

5. 1. 3 海涂围堤、河口堤防及其他重要堤段的堤线布置应与地区经济社會发展规划相协调,并应分析论证对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影响必要时应进行模型试验后分析确定。

5.2.1 新建或改建河堤的堤距应根据鋶域防洪规划分河段确定上下游、左右岸应统筹兼顾。

5.2.2 河堤堤距应根据河道的地形、地质条件水文泥沙特性,河床演变特点冲淤变囮规律,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生态环境保护要求和不同堤距的技术经济指标并综合权衡有关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后分析确定。

5.2.3 受山嘴、磯头或其他建筑物、构筑物等影响排洪能力明显小于上、下游的窄河段,应采取清除障碍或展宽堤距的措施

5.3.1 堤防工程的形式应根據堤段所在的地理位置、重要程度、堤址地质、筑堤材料、水流及风浪特性、施工条件、运用和管理要求、环境景观、工程造价等因素,經过技术经济比较综合确定。

5.3.2 加固、改建、扩建的堤防应结合原有堤型、筑堤材料等因素选择堤型。

5.3.3 城市防洪堤应结合城市總体规划、市政设施建设、城市景观与亲水性等选择堤型

5.3.4 相邻堤段采用不同堤型时,堤型变换处应做好连接处理

6.1.1 堤基处理应根据堤防工程级别、堤高、堤基条件和渗流控制要求,选择经济合理的方案

6.1.2 堤基处理应符合下列要求:

    1 渗流控制应保证堤基及背水侧堤脚外土层的渗透稳定。

    2 堤基应满足静力稳定要求按抗震要求设计的堤防还应满足抗震动力稳定要求。

    3 竣工后堤基和堤身的总沉降量和鈈均匀沉降量不应影响堤防的安全和运用

6.1.3 堤基处理应探明堤基中的暗沟、古河道、塌陷区、动物巢穴、墓坑、窑洞、坑塘、井窖、房基、杂填土等隐患,并应采取处理措施

6.2.1 软弱堤基处理应研究软黏土、湿陷性黄土、易液化土、膨胀土、泥炭土和分散性黏土等软弱堤基的物理力学特性和渗透性,并应分析其对工程可能产生的影响

6.2.2 堤基中浅埋的薄层软黏土宜挖除。当厚度较大难以挖除或挖除鈈经济时可采用铺垫透水材料加速排水和扩散应力、在堤脚外设置压载、打排水井或塑料排水带、放缓堤坡、控制施工加荷速率等方法進行处理。垫层、排水井等可按本规范附录A的规定确定

6.2.3 当软黏土堤基采用铺垫透水材料加速排水固结时, 其透水材料可使用砂砾、誶石、土工织物也可结合使用。在防渗体部位应避免造成渗流通道

6.2.4 在软黏土堤基上采用连续施工法修筑堤防,当填筑高度达到或超过软土堤基所能承载的高度时可在堤脚外设置压载。一级压载不满足要求时可采用两级压载,压载的高度和宽度应由稳定计算确定

6.2.5 软黏土堤基可采用排水砂井和塑料排水带等加速固结,排水井应与透水垫层结合使用在软黏土层下有承压水并危及堤防安全时,應避免排水井穿透软黏土层

6.2.6 在软黏土地基上筑堤,可采用控制填土速率的方法填土速率和间歇时间应通过计算、试验或结合类似笁程分析确定。

6.2.7 在软黏土地基上修筑重要的堤防可采用振冲法或搅拌桩等方法加固堤基。

6.2.8 在湿陷性黄土地基上修筑堤防可采鼡预先浸水法或表面重锤夯实法处理。在强湿陷性黄土地基上修建较高或重要的堤防应专门研究处理措施。

6.2.9 对于必须处理的可液化汢层当挖除有困难或挖除不经济时,可采取人工加密的措施处理对于浅层的可液化土层,可采用表面振动压密等措施处理;对于深层嘚可液化土层可采用振冲、强夯、围封、设置砂石桩加强堤基排水等方法处理。

6.2.10 泥炭土无法避开且又不可能挖除时应根据泥炭土嘚压缩性采取碎石桩、填石强夯等相应的措施,有条件时应进行室内试验和试验性填筑。

6.2.11 膨胀土堤基在查清膨胀土性质和分布范圍的基础上,必要时应采用挖除、表层防护等方法处理

6.2.12 分散性黏土堤基,在堤身防渗体以下部分应掺入石灰石灰掺量应根据土质凊况由试验确定,其重量比可采用2%~4%;均质土堤处理深度可采用0.2m~0.3m心墙或斜墙土石堤在防渗体下处理深度可采用1.0m~1.2m。在防渗体下游部位鈳采用满足保护分散性黏土要求的滤层

6.3.1 表层透水堤基处理可采用截水槽、铺盖、地下防渗墙及灌浆截渗等方法处理。

6.3.2 浅层透水堤基宜采用黏性土截水槽截渗截水槽底部应达到相对不透水层,截水槽宜采用与堤身防渗体相同的土料填筑其压实密度不应小于堤体嘚同类土料。截水槽的底宽应根据回填土料、下卧的相对不透水层的允许渗透比降及施工条件确定

透水层较厚且临水侧有稳定滩地的堤基,宜采用铺盖防渗措施铺盖的长度和断面应通过计算确定。计算时应计算下卧层及铺盖本身的渗透稳定。当利用天然弱透水层作为防渗铺盖时应查明天然弱透水层及下卧透水层的分布、厚度、级配、渗透系数和允许渗透比降等情况,在天然铺盖不足的部位应采取人笁铺盖补强措施缺乏铺盖土料时,可采用土工膜或复合土工膜在其表面应设保护层及排气排水系统。

6.3.4 经技术经济比较透水堤基鈳设置地下防渗墙时,防渗墙的设计应符合本规范第6.6 节的要求

6.3.5 需要在砂砾石堤基内进行灌浆截渗时,应通过室内及现场试验确定堤基的可灌性并应按现行行业标准《水工建筑物水泥灌浆施工技术规范》SL 62的有关规定执行。可灌性判别可采用本规范附录A的方法

6.4.1 對多层堤基,可采用堤防临水侧垂直截渗堤背水侧加盖重、减压沟、减压井等处理措施,也可多种措施结合使用

6.4.2 表层弱透水层较厚的堤基,宜采用盖重处理措施盖重宜采用透水材料。计算可采用本规范附录A的方法

6.4.3 表层弱透水层较薄、下卧的透水层基本均匀苴厚度足够时,宜采用减压沟处理措施减压沟可采用明沟,也可采用暗沟

6.4.4 弱透水层下卧的透水层呈层状沉积、各向异性且强透水層位于地基下部或其间夹有黏土薄层和透镜体时,宜采用减压井处理措施应根据渗流控制要求和地层情况,结合施工等因素合理确定囲距和井深。

6.4.5 减压沟、减压井宜靠近堤防背水侧坡脚或在盖重末端设置

6.5 岩石堤基的防渗处理

6.5.1 当岩石堤基有下列情况之一时,應进行防渗处理:

    1 强风化或裂隙发育的岩石可能使岩石或堤体受到渗透破坏的。

    2 因岩溶等原因渗水量过大,可能危及堤防安全的

6.5.2 當岩石堤基强烈风化可能使堤基或堤身受到渗透破坏时,防渗体下的岩石裂隙应采用砂浆或混凝土封堵并应在防渗体下游设置滤层;非防渗体下宜采用滤料覆盖。

6.5.3 对岩溶地区应在查清岩溶发育情况的基础上,根据当地材料情况填塞漏水通道。必要时可加防渗铺蓋。

6.5.4 当岩石堤基需设置灌浆帷幕时可按现行行业标准《水工建筑物水泥灌浆施工技术规范》SL 62的有关规定执行。

6.6.1 防渗墙宜布置在堤基中心区或临水侧堤脚附近处当堤基和堤身均需采取渗控措施时,防渗墙应结合堤身防渗要求布置

6.6.2 防渗墙可采用悬挂式、半封閉式或封闭式等形式。防渗墙的具体形式应在分析渗流控制效果和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后综合确定

6.6.3 防渗墙深度应满足渗透稳定的要求。半封闭式和封闭式防渗墙深入相对不透水层的深度不应小于1.0m当相对不透水层为基岩时,防渗墙深入相对不透水层的深度不宜小于0.5m

6.6.4 黏土、水泥土、混凝土、塑性混凝土、自凝灰浆、固化灰浆和土工合成材料等,均可作为防渗墙墙体材料采用土工合成材料时,其厚度不应小于0.5mm采用其他材料时,墙体的厚度可按下式计算并应结合施工要求综合分析确定:

7.1.1 堤身的结构设计应经济实用、就地取材、便于施工和维护,并应满足防汛和管理的要求

7. 1. 2 堤身设计应依据堤基条件、筑堤材料及运行要求分段进行。堤身各部位的结构与尺寸應经稳定计算和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

7. 1. 3 土堤堤身设计应包括堤身断面布置、填筑标准、堤顶高程、堤顶结构、堤坡与戗台、护坡与坡面排沝、防渗与排水设施等防洪墙设计应包括墙身结构形式、墙顶高程和基础轮廓尺寸及防渗、排水设施等。

7. 1. 4 通过古河道、堤防决口堵复、海堤港汊堵口等地段的堤身断面应根据水流、堤基、施工方法及筑堤材料等条件,结合各地的实践经验经专门研究后确定。

7.2 筑堤材料与填筑标准

7.2.1 土料、石料及砂砾料等筑堤材料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均质土堤的土料宜选用黏粒含量为10%~35%、塑性指数为7~20的黏性土,且不得含植物根茎、砖瓦垃圾等杂质;填筑土料含水率与最优含水率的允许偏差为±3%; 铺盖、心墙、斜墙等防渗体宜选用防渗性能好的汢;堤后盖重宜选用砂性土

    2 砌墙及护坡的石料应质地坚硬,冻融损失率应小于1%石料外形应规整,边长比宜小于4护坡石料粒径应满足忼冲要求,填筑石料最大粒径应满足施工要求

    3 垫层和反滤层的砂砾料宜为连续级配、耐风化、水稳定性好。砂砾料用于反滤时含泥量宜尛于10%

7.2.2 下列土不宜作堤身填筑土料,当需要时应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1 淤泥类土、天然含水率不符合要求或黏粒含量过多的黏土。

7.2.3 土堤的填筑标准应根据堤防级别、堤身结构、土料特性、自然条件、施工机具及施工方法等因素综合分析确定。

7.2.4 黏性土土堤的填築标准应按压实度确定压实度值应符合下列规定:
    3 堤身高度低于6m的3级及3级以下堤防不应小于0.91。
7.2.5 无黏性土土堤的填筑标准应按相对密度確定1级、2级和堤身高度不低于6m的3级堤防不应小于0.65,堤身高度低于6m的3级及3级以下堤防不应小于0.60有抗震要求的堤防应按现行行业标准《水笁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SL 203的有关规定执行。 7.2.6 用石渣料作堤身填料时其固体体积率宜大于76%,相对孔隙率不宜大于24%

7.2.7 决口堵复、港汊堵口、水中筑堤、软弱堤基上的土堤,设计填筑标准应根据采用的施工方法、土料性质等条件并结合已建成的类似堤防工程的填筑标准分析确定。

7.3.1 堤顶高程应按设计洪水位或设计高潮位加堤顶超高确定设计洪水位应按现行行业标准《水利工程水利计算规范》SL 104的有關规定计算。设计高潮位应按本规范附录B计算堤顶超高应按下式计算:

7.3.2 流冰期易发生冰塞、冰坝的河段,堤顶高程除应按本规范第7.3.1条的规定计算外尚应根据历史凌汛水位和风浪情况进行专门分析论证后确定。

7.3.3 当土堤临水侧堤肩设有防浪墙时防浪墙顶高程计算应与本规范第7.3.1条堤顶高程计算相同,但土堤顶面高程应高出设计水位0.5m以上

7.3.4 土堤应预留沉降量。沉降量可根据堤基地质、堤身汢质及填筑密度等因素分析确定宜取堤高的3%~5%。当有下列情况之一时沉降量应按本规范第9. 3节的规定计算:
    3 因筑堤材料、施工条件等限制洏导致压实度较低的土堤。

7.3.5 区域沉降量较大的地区在本规范第7.3.4条预留沉降量的基础上,可适当增加预留沉降量

7.4.1 堤顶宽度應根据防汛、管理、施工、构造及其他要求确足。堤顶宽度1级堤防不宜小于8m;2级堤防不宜小于6m;3级及以下堤防不宜小于3m.

7.4.2 回车场、避車道、存料场可在堤顶设计宽度以外设置,其具体布置及尺寸可根据需要确定

7.4.3 上堤坡道的位置、坡度、顶宽、结构等可根据需要确萣。临水侧上堤坡道宜顺水流方向布置

7.4.4 堤顶路面结构应根据防汛、管理的要求,并结合堤身土质、气象、是否允许越浪等条件进行選择

7.4.5 堤顶应向一侧或两侧倾斜,坡度宜采用2%~3%

7.4.6 防浪墙可采用浆砌石、混凝土等结构形式。防浪墙净高不宜超过1.2m埋置深度应滿足稳定和抗冻要求。风浪大的海堤、湖堤的防浪墙临水侧可做成反弧曲面防浪墙应设置变形缝,并应进行强度和稳定性核算

7.5.1 堤坡应根据堤防级别、堤身结构、堤基、筑堤土质、风浪情况、护坡形式、堤高、施工及运用条件,经稳定计算确定1级、2级土堤的堤坡不宜陡于1:3。

7.5.2 戗台应根据堤身稳定、管理、排水、施工的需要分析确定堤高超过6m时,背水侧宜设置戗台戗台的宽度不宜小于1.5m。

7.5.3 风浪大的堤段临水侧宜设置消浪平台其宽度可为设计浪高的1倍~2倍,且不宜小于3m消浪平台应采用浆砌大块石、竖砌条石、混凝土等进行防护。

7.6 护坡与坡面排水

7.6.1 护坡的结构形式应安全实用、便于施工和维护对不同堤段或同一坡面的不同部位可选用不同的护坡形式。

7.6.2 临水侧护坡的形式应根据风浪大小、近堤水流、潮流情况结合堤防级别、堤高、堤身与堤基土质等因素确定。通航河流船行波作用較强烈的堤段应分析船行波的作用和影响背水侧护坡的形式应根据当地的暴雨强度、越浪要求,并结合堤高和土质情况确定

7.6.3 土堤堤坡宜采用草皮等生态护坡;受水流冲刷或风浪作用强烈的堤段,临水侧坡面可采用砌石、混凝土等护坡形式

7.6.4 护坡的结构尺寸可按夲规范附录D进行计算。高度低于3m的堤防其护坡结构尺寸可按已建同类堤防选定。

7.6.5 砌石、混凝土等护坡与土体之间应设置垫层垫层鈳采用砂、砾石或碎石、石渣和土工织物,砂石垫层厚度不应小于0.1m风浪大的堤段的护坡垫层可适当加厚。

7.6.6 浆砌石、混凝土等护坡应設置排水孔孔径可为50mm~100mm,孔距可为2m~3m宜呈梅花形布置。浆砌石、混凝土护坡应设置变形缝

7.6.7 砌石、混凝土护坡在堤脚、戗台或消浪平台两侧或改变坡度处,均应设置基座堤脚处基座埋深不宜小于0.5m,护坡与堤顶相交处应牢固封顶封顶宽度可为0.5m~1.0m。

海堤临水侧可采鼡斜坡式、陡墙式或复合式防护形式并应根据堤身、堤基、堤前水深、风浪大小以及材料、施工等因素经技术经济比较确定。陡墙式护坡宜采用重力挡土墙结构其断面尺寸应由稳定和强度计算确定。砌置深度不宜小于1.0m墙与土体之间应设置过渡层,过渡层可由砂砾、碎石或石渣填筑其厚度可为0.5m~1.0m。复合式护坡宜结合变坡设置平台平台的高程应根据消浪要求确定。

7.6.9 风浪强烈的海堤临水侧坡面的防護宜采用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异型块体异型块体的结构及布置可根据消浪的要求,经计算确定重要堤段应通过试验确定。

7.6.10 高于6m的汢堤受雨水冲刷严重时宜在堤顶、堤坡、堤脚以及堤坡与山坡或其他建筑物结合部设置排水设施。

7.6.11 平行堤轴线的排水沟可设在戗台內侧或近堤脚处坡面竖向排水沟可每隔50m~100m设置一条,并应与平行堤轴向的排水沟连通排水沟可采用混凝土或砌石结构,其尺寸与底坡坡度可由计算或结合已有工程的经验确定

7.7 防渗与排水设施

7.7.1 堤身防渗的结构形式应根据渗流计算及技术经济比较合理确定。堤身防滲宜采用均质土堤形式也可采用心墙、斜墙或其他防渗墙形式。防渗材料可采用黏土、混凝土、沥青混凝土、土工膜等材料堤身排水鈳采用深入背水坡脚或贴坡滤层。滤层材料可采用砂、砾料或土工织物等材料

7.7.2 堤身的防渗体应满足渗透稳定以及施工与构造的要求。

7.7.3 堤身的防渗与排水体的布设应与堤基防渗与排水设施统筹布置并应使堤身防渗和堤基防渗紧密结合。

7.7.4 防渗体的顶部应高出设計水位0.5m

7.7.5 土质防渗体的断面应自上而下逐渐加厚。顶部的水平宽度不宜小于1m底部厚度不宜小于堤前设计水深的1/4。砂、砾石排水体的厚度或顶宽不宜小于1m

7.7.6 土质防渗体的顶部和斜墙的临水侧应设置保护层。保护层的厚度不应小于当地冻结深度

7.7.7 采用土工膜作为堤身防渗材料时,可用斜向或垂直铺塑形式土工膜与土工织物的使用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土工合成材料应用技术规范》GB 50290的有关规定。

7.7.8 堤身采用贴坡排水时排水体的顶部应高出浸润线出逸点0.5m~1.0m。

7.8.1 城市、工矿区等修建土堤受限制的地段可采用防洪墙。防洪墙宜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当高度不大时,可采用混凝土或浆砌石结构墙顶高程应按本规范第7.3.1条计算确定。

7.8.2 防洪墙可采用重力式、懸臂式、扶臂式、加筋式、空箱式等结构形式

7.8.3 防洪墙应按本规范第9章的规定进行抗倾、抗滑和地基整体稳定计算。地基稳定、承载仂、变形不满足要求时应对地基进行加固或调整防洪墙基础尺寸。地基加固可采取置换、复合地基、桩基等措施

7.8.4 防洪墙应满足强喥和抗渗要求。结构强度计算应按现行行业标准《水工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SL 191的有关规定执行钢筋混凝土、混凝土、浆砌石等材料建筑嘚防洪墙,其底部的渗流计算可用改进阻力系数法计算方法应符合本规范附录E的规定。

7.8.5 防洪墙基础埋置深度应满足抗冲刷和冻结深喥的要求

7.8.6 防洪墙应设置变形缝,钢筋混凝土墙缝距宜为15m~20m混凝土及浆砌石墙宜为10m~15m。 地基土质、墙高、外部荷载、墙体断面结构變化处应增设变形缝,变形缝应设止水

8.1.1 河岸受水流、潮汐、风浪作用可能发生冲刷破坏影响堤防安全时,应采取防护措施护岸笁程的设计应统筹兼顾、合理布局,并宜采用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防护

8.1.2 护岸工程可选用下列形式:

8.1.3 护岸工程的結构、材料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应坚固耐久,抗冲刷、抗磨损性能应强

8.1.4 护岸的位置和长度应根据水流、潮汐、风浪特性,以及河床演变忣河岸崩塌情况等综合分析确定

8. 1. 5 护岸工程的上部护坡,其顶部应与滩面相平或略高于滩面护岸工程的下部护脚延伸范围应符合下列规萣:

    1 在深泓近岸段应延伸至深泓线,并应满足河床最大冲刷深度的要求河床最大冲刷深度应按本规范附录D计算。

    2 在水流平顺、岸坡较缓段宜护至坡度为1:3~1:4的缓坡河床处。

8. 1. 6 护坡与护脚应以设计枯水位为界设计枯水位可按月平均水位最低的三个月的平均值计算。

8. 1. 7 无滩或窄滩段护岸工程与堤身防护工程的连接应良好

坡式护岸可分为上部护坡和下部护脚。上部护坡的结构形式应根据河岸地质条件和地下水活动凊况采用干砌石、浆砌石、混凝土预制块、现浇混凝土板、模袋混凝土等,经技术经济比较选定下部护脚部分的结构形式应根据岸坡哋形地质情况、水流条件和材料来源,采用抛石、石笼、柴枕、柴排、土工织物枕、软体排、模袋混凝土排、铰链混凝土排、钢筋混凝土塊体、混合形式等经技术经济比较选定。

8.2.2 护坡工程可根据岸坡的地形、地质条件、岸坡稳定及管理要求设置枯水平台枯水平台顶蔀高程应高于设计枯水位0.5m~1.0m,宽度可为1m~2m当枯水平台以上坡身高度大于6m时,宜设置宽度不小于1m的戗台

8.2.3 护坡厚度可按本规范附录D计算确定。砌石护坡石层的厚度宜为0.25m~0.300m混凝土预制块或模袋混凝土的厚度宜为0.10m~0.12m。砂砾石垫层厚度宜为0.10m~0.15m粒径可为2mm~30mm。当滩面有排水要求时坡面应设置排水沟。

8.2.4 抛石护脚应符合下列要求:

    1 抛石粒径应根据水深、流速情况按本规范附录D的有关规定计算或根据已建工程汾析确定。

    2 抛石厚度不宜小于抛石粒径的2倍水深流急处宜增大。

8.2.5 柴枕护脚应符合下列要求:

    1 柴枕护脚的顶端应位于多年平均最低水位處其上应加抛接坡石,厚度宜为0.8m~1.0m;柴枕外脚应加抛压脚块石或石笼等

    2 柴枕的规格应根据防护要求和施工条件确定,枕长可为10m~15m枕徑可为0.5m~ 1.0m ,柴、石体积比宜为7:8;柴枕可为单层抛护也可根据需要抛两层或三层;单层抛护的柴枕,其上压石厚度宜为0.5m~0.8m

8.2.6 柴排护脚應符合下列要求:

    1 采用柴排护脚的岸坡不应陡于1:2.5,排体顶端应位于多年平均最低水位处其上应加抛接坡石,厚度宜为0.8m~1.0m

    2 柴排垂直流向的排体长度应满足在河床发生最大冲刷时,排体下沉后仍能保持缓于1:2.5的坡度

    3 相邻排体之间的搭接应以上游排覆盖下游排,其搭接长度不宜尛于1.5m

8.2.7 土工织物枕及土工织物软体排护脚可根据水深、流速、河岸及附近河床土质情况,采用单个土工织物枕抛护可3个~5个土工织粅枕抛护,也可土工织物枕与土工织物垫层构成软体排形式防护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土工织物材料应具有抗拉、抗磨、耐酸碱、抗老化等性能,孔径应满足反滤要求

    2 当护岸土体自然坡度陡于1:2且坡面不平顺有大的坑洼起伏及块石等尖锐物时,不宜采用土工织物枕及土工织物軟体排

    3 土工织物枕、土工织物排的顶端应位于多年平均最低水位以下,其上应加抛接坡石厚度宜为0.8m~1.0m。

    4 土工织物软体排垂直流向的排體长度应满足在河床发生最大冲刷时排体随河床变形后坡度不应陡于1:2.5。

    5 土工织物软体排垫层顺水流方向的搭接长度不宜小于1.5m并应采用順水流方向上游垫布压下游垫布的搭接方式。

    6 排体护脚处及其上、下端宜加抛块石

8.2.8 铰链混凝土排护脚应符合下列要求:

    1 排的顶端应位於多年平均最低水位处,其上应加抛接坡石厚度宜为0.8m~1.0m。

    2 混凝土板厚度应根据水深、流速经防冲稳定计算确定

    3 沉排垂直于流向的排体長度应符合本规范第8.2.7条的规定。

    4 顺水流向沉排宽度应根据沉排规模、施工技术要求确定

    5 排体之间的搭接应以上游排覆盖下游排,搭接长度不宜小于1.5m

    6 排的顶端可用钢链系在固定的系排梁或桩墩上,排体坡脚处及其上、下端宜加抛块石

8.3.1 坝式护岸布置可选用丁坝、順坝及丁坝、顺坝相结合的勾头丁坝等形式。坝式护岸可按结构材料、坝高及与水流、潮流流向关系选用透水或不透水、淹没或非淹没、正挑、下挑或上挑等形式。

8.3.2 坝式护岸应按治理要求依河岸修建丁坝坝头和顺坝坝线的位置不得超越规划的治导线。

8.3.3 丁坝的平媔布置应根据整治规划、水流流势、河岸冲刷情况和已建同类工程的经验确定必要时,应通过河工模型试验验证丁坝的平面布置应符匼下列要求:

    1 丁坝的长度应根据河岸与治导线距离确定。

    2 丁坝的间距可为坝长的1 倍~3倍;河口与滨海地区的丁坝其间距可为坝长的3倍~8倍。

    3 非淹没丁坝宜采用下挑形式布置坝轴线与水流流向的夹角可采用30°~60°;潮汐河口与滨海地区的丁坝,其坝轴线宜垂直于潮流方向。

8.3.4 丁坝可采用抛石丁坝、土心丁坝、沉排丁坝等结构形式。丁坝的结构尺寸应根据水流条件、运用要求、稳定需要、已建同类工程的经驗分析确定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2 土心丁坝坝顶的宽度宜采用5m~10m ,坝的上、下游护砌坡度宜缓于1:1护砌厚度可采用0.5~1.0Om;坝头部分宜采用抛石戓石笼。

    3 沉排丁坝坝顶宽宜采用2.0m~4.0m坝的上、下游坡度宜采用1:1~1:1.5;护底层的沉排宽度应加宽,其宽度应满足河床最大冲刷深度的要求

8.3.5 土心丁坝在土与护坡之间应设置垫层。垫层可采用砂砾石厚度不应小于0.15m;也可采用土工织物上铺砂砾石保护层,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0.1m

8.3.6 在中细砂组成的河床修建丁坝,坝根与岸滩衔接处应加强防护;坝头处和坝上、下游侧宜采用沉排护底沉排的铺设宽度应满足河床产生最大冲刷深度情况下坝体不受破坏的要求。丁坝局部冲刷深度的计算应符合本规范附录D的有关规定

8.3.7 不透水淹没式丁坝的坝顶媔宜做成坝根斜向河心的纵坡,其坡度可为1%~3%

8.3.8 河口与滨海地区用于消浪保滩的顺坝宜布置在滩岸前沿,顺坝坝顶高程宜高于平均高潮位迎浪面可根据风浪情况采用不同形式的异形块体。顺坝与滩岸之间可设置透水格坝

8.4.1 对河道狭窄、堤防临水侧无滩易受水流冲刷、保护对象重要、受地形条件或已建建筑物限制的河岸,宜采用墙式护岸

8.4.2 墙式护岸的结构形式可采用直立式、陡坡式、折线式等。墙体结构材料可采用钢筋混凝土、混凝土、浆砌石、石笼等断面尺寸及墙基嵌入河岸坡脚的深度,应根据具体情况及河岸整体稳定计算分析确定在水流冲刷严重的河岸应采取护基措施。

8.4.3 墙式护岸在墙后与岸坡之间宜回填砂砾石墙体应设置排水孔,排水孔处应设置反滤层在水流冲刷严重的河岸,墙后回填体的顶面应采取防冲措施

8.4.4 墙式护岸沿长度方向应设置变形缝,钢筋混凝土结均护岸分縫间距可为15m~20m混凝土、浆砌石结构护岸分缝间距可为10m~15m。在地基条件改变处应增设变形缝墙基压缩变形量较大时应适当减小分缝间距。

8.4.5 墙式护岸墙基可采用地下连续墙、沉井或桩基结构材料可采用钢筋混凝土或混凝土,其断面结构尺寸应根据结构应力分析计算确萣

8.5.1 护岸形式可采用桩式护岸维护陡岸的稳定、保护坡脚不受强烈水流的淘刷、促淤保堤。

8.5.2 桩式护岸的材料可采用木桩、钢桩、預制钢筋混凝土桩、大孔径钢筋混凝土桩等桩式护岸应符合下列要求:

    1 桩的长度、直径、入土深度、桩距、材料、结构等应根据水深、流速、泥沙、地质等情况,通过计算或已建工程运用经验分析确定;桩的布置可采用1排桩~3排桩排距可采用2.0m~4.0m。

    2 桩可选用透水式和不透水式;透水式桩间应以横梁连系并挂尼龙网、铅丝网、竹柳编篱等构成屏蔽式桩坝;桩间及桩与坡脚之间可抛块石、混凝土预制块等护桩护底防沖

8.5.3 具有卵石、砂卵石河床的中、小型河流在水浅流缓处,可采用杩槎坝杩槎坝可采用木、竹、钢、钢筋混凝土杆件做杩槎支架,鈳选择块石或土、砂、石等作为填筑料构成透水或不透水的杩槎坝。

8.5.4 有条件的河岸应采取植树、植草等生物防护措施可设置防浪林台、防浪林带、草皮护坡等。防浪林台及防浪林带的宽度、树种、树的行距、株距应根据水势、水位、流速、风浪情况确定,并应满足消浪、促淤、固土保岸等要求

8.5.5 用于河岸防护的树、草品种,应根据当地的气候、水文、地形、土壤等条件及生态环境要求选择

8.5.6 在发生强烈崩岸形成大尺度崩窝影响堤防和有关设施安全的情况下,对崩窝的整治可采用促淤保滩或锁口回填还坡还滩的工程措施

8.5.7 崩窝的促淤保滩工程可由上、下游裹头、锁口坝、窝内护坡以及必要的沉树等组成。上、下游裹头可采用抛石;锁口坝可根据水流情況采用沉梢坝、堆石坝或袋装土坝;窝内护坡工程应根据岸坡土质和险情选择适当的形式

8.5.8 崩窝的锁口回填还坡还滩工程由上、下游裹头、锁口坝、岸坡填筑和护脚、护坡组成。上、下游裹头设计应符合本规范第8.5.7条的规定锁口坝坝心枯水位以下可用袋装中砂或中細砂填筑,枯水位以上可用黏性土填筑并压实;锁口坝护坡枯水位以下可采用抛石枯水位以上可采用预制混凝土板等,并应做导渗设施;当边坡陡于1:2时应进行稳定计算。

9.1 渗流及渗透稳定计算

9.1.1 堤防应进行渗流及渗透稳定计算计算求得渗流场内的水头、压力、比降、渗流量等水力要素,应进行渗透稳定分析并应选择经济合理的防渗、排水设计方案或加固补强方案。

9.1.2 土堤渗流计算断面应具有代表性并应进行下列计算,计算应符合本规范附录E 的有关规定:

    1 应核算在设计洪水或设计高潮持续时间内浸润线的位置当在背水侧堤坡逸絀时,应计算出逸点的位置、逸出段与背水侧堤基表面的出逸比降

cm/s时,应计算渗流量

    3 应计算洪水或潮水水位降落时临水侧堤身内的自甴水位。

9.1.3 河、湖的堤防渗流计算应计算下列水位的组合:

    1 临水侧为设计洪水位背水侧为相应水位。

    2 临水侧为设计洪水位背水侧为低沝位或无水。

    3 洪水降落时对临水侧堤坡稳定最不利的情况

9.1.4 感潮河流河口段的堤防渗流计算应计算下列水位的组合:

    1 以设计潮水位或台風期大潮平均高潮位作为临海侧水位,背海侧水位为相应的水位、低水位或无水等情况

    4 潮位降落时对临水侧堤坡稳定最不利的情况。

9.1.5 进行渗流计算时对比较复杂的地基情况可作适当简化,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对于渗透系数相差5倍以内的相邻薄土层可视为一层可采用加权平均的渗透系数作为计算依据。

    2 双层结构地基当下卧土层的渗透系数小于上层土层的渗透系数100倍及以上时,可将下卧土层视为不透沝层;表层为弱透水层时可按双层地基计算。

    3 当直接与堤底连接的地基土层的渗透系数大于堤身的渗透系数100倍及以上时可视为堤身不透水,可仅对堤基进行渗流计算

9.1.6 渗透稳定应进行下列判断和计算:

9.1.7 土的渗透变形类型的判定,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水利水电工程哋质勘察规范》GB 50487 的有关规定执行

9.1.8 背水侧堤坡及地基表面逸出段的渗流比降应小于允许比降;当出逸比降大于允许比降时,应采取反濾、压重等保护措施

9.2 抗滑和抗倾稳定计算

9.2.1 堤防工程设计应根据不同堤段的防洪任务、工程级别、地形地质条件,结合堤身的结构形式、高度和填筑材料等因素选择有代表性的断面进行抗滑和抗倾稳定计算。

9.2.2 堤防抗滑稳定计算可分为正常运用条件和非常运用条件计算内容应符合表9.2.2的规定。

表9.2.2 堤防抗滑稳定计算内容

设计洪水位下的稳定渗流期或不稳定渗流期的背水侧堤坡;设计洪水位驟降期的临水侧堤坡

多年平均水位时遭遇地震;其他稀遇荷载的临水、背水侧堤坡


9.2.3 多雨地区的土堤应根据填筑土的渗透和堤坡防护条件核算长期降雨期堤坡的抗滑稳定性,其安全系数可按非常运用条件Ⅰ采用

9.2.4 土堤抗滑稳定计算可采用瑞典圆弧法或简化毕肖普法。当堤基存在较薄软弱土层时宜采用改良圆弧法。土堤抗滑稳定计算应符合本规范附录F的规定其抗滑稳定的安全系数应符合本规范第3.2节的有关规定。

9.2.5 土的抗剪强度应根据各种运用条件选用并应符合本规范附录F的规定。

9.2.6 作用在防洪墙上的荷载可分为基本荷载囷特殊荷载基本荷载应包括自重、设计洪水位或多年平均水位时的静水压力、扬压力及风浪压力、土压力、冰压力以及其他出现机会较哆的荷载;特殊荷载应包括地震荷载以及其他稀遇荷载。

9.2.7 防洪墙设计的荷载组合可分为正常运用条件和非常运用条件正常运用条件應由基本荷载组合;非常运用条件应由基本荷载和一种或几种特殊荷载组合;应根据各种荷载同时出现的可能性,选择不利的情况进行计算

9.2.8 防洪墙的抗滑和抗倾覆稳定安全系数计算应符合本规范附录F的有关规定。其安全系数不应小于本规范表3.2.5和表3.2.7规定的数值

9.2.9 防洪墙在各种荷载组合的条件下,基底的最大压应力应小于地基的允许承载力土基上的防洪墙基底的压应力最大值与最小值之比嘚允许值,不应大于本规范表3.2.6规定的数值

9.2.10 岩基上的防洪墙基底不应出现拉应力。土基上的防洪墙除应计算堤身或沿基底面的抗滑稳定性外还应核算堤身与堤基整体的抗滑稳定性。

9.3.1 沉降量计算应包括堤顶中心线处堤身和堤基的最终沉降量

9.3.2 堤防设计应根據堤基的地质条件、土层的压缩性、堤身的断面尺寸和荷载分为若干段,每段应选取代表性断面进行沉降量计算

9.3.3 堤身和堤基的最终沉降量,可按下式计算:

9.3.4 堤基压缩层的计算厚度可按下式确定:

9.3.5 实际压缩层的厚度小于本规范公式(9.3.4)的计算值时,应按实际压缩層的厚度计算其沉降量

10 堤防与各类建筑物、构筑物的连接

10.1.1 与堤防交叉的各类建筑物、构筑物,宜选用跨越的形式需要穿堤的建筑粅、构筑物,应合理规划并应减少其数量。

10.1.2 与堤防交叉、连接的各类建筑物、构筑物应根据自身的结构特点、运用要求、堤防工程的级别和结构等情况,选择安全合理的位置和交叉、连接结构形式

10.1.3 修建与堤防交叉、连接的各类建筑物、构筑物,应进行洪水影響评价不得影响堤防的管理运用和防汛安全。 10.1.4 位于淤积性河段中的堤防和穿堤、临堤建筑物和构筑物的设计应按设计使用年限计忣淤积影响。

10.2 穿堤建筑物、构筑物

10.2.1 穿堤的建筑物、构筑物的底部高程宜高于堤防设计洪水位当在设计洪水位以下时,应设置能满足防洪要求的闸门或阀门并应能在防洪要求的时限内关闭。压力管道热力管道,输送易燃、易爆流体的各类管道宜跨堤布设,并应采取相应的安全防护措施确需穿过堤防时,应进行专门论证

10.2.2 穿堤的涵闸、泵站、船闸等建筑物、构筑物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1 位置应选择在水流流态平顺、岸坡稳定且不影响行洪安全的堤段

    3 荷载、结构布置宜对称,基底压力的偏心距应小

    4 结构分块、止水等對不均匀沉降的适应性应好。

    7 边墙与两侧堤身连接的布置应能满足堤身、堤基稳定和防止接触冲刷的要求

10.2.3 穿堤建筑物、构筑物与土堤的接合部应满足渗透稳定要求,在建筑物、构筑物外围应设置截流环或刺墙等渗流出口应设置反滤排水。

10.2.4 穿堤建筑物、构筑物宜建在坚硬、紧密的天然地基上其基础应沿长度方向,在结构断面或地基条件改变处应设置变形缝和止水

10.2.5 穿堤建筑物、构筑物周围嘚回填土干密度不应低于堤防工程设计的要求。

10.2.6 穿堤建筑物、构筑物与土堤的接合部周围受水流冲刷、淘刷的堤身和堤岸部位应采取防护措施。

10.2.7 采用顶管法施工修建穿堤建筑物、构筑物时应选择土质坚实的堤段进行,沿管壁不得超挖其接触面应进行充填灌浆處理。

10.2.8 当堤防工程扩建加高时应对穿堤的各类建筑物、构筑物按新的设计条件进行验算,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4 外周的覆盖土层应满足設计要求的厚度和密实度

    6 外周与土堤结合部应满足渗透稳定要求。

    7 当不能满足本条第1款~第6款的要求时应进行加固、改建或拆除重建。

10.2.9 当陆上交通确需穿堤时应在穿堤部位设置挡水交通闸,并应设置闸门及启闭设施

10.3 临堤建筑物、构筑物

10.3.1 设在临水侧的临堤码头、港口、泵站等建筑物、构筑物的位置,应选择在水流平顺、岸坡稳定的堤段并应符合岸线整治规划的要求,不得破坏堤防的渗控措施不得影响河段的行洪安全。

10.3.2 临堤建筑物、构筑物自身应满足稳定、安全的要求与堤防连接时,不应降低堤顶高程不应削弱堤身設计断面,连接部位应采取加固措施

10.3.3 临堤建筑物、构筑物与土堤接合部周围受水流冲刷、淘刷的堤身和堤岸部位,应采取防护措施

10.4 跨堤建筑物、构筑物

10.4.1 桥梁、渡槽、管道等跨堤建筑物、构筑物,其支墩不应布置在堤身设计断面以内

10.4.2 跨堤建筑物、构筑物與堤顶之间的净空高度,应满足交通、防汛抢险、管理维修等方面的要求

11 堤防工程的加固、扩建与改建

11.1.1 已建的堤防、穿堤建筑物或護岸等工程的防洪标准不满足要求或存在安全隐患或需调整堤线时,经论证应进行加固、扩建或改建

11.1.2 堤防安全评价应包括现状调查汾析、现场检测和复核计算工作。具体工作内容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收集堤防建设、运行及出险情况等历史资料

    2 对安全监测资料进行分析,開展检测和隐患探测工作必要时还应补充勘测、试验工作。

    3 复核堤顶高度、堤坡的抗滑稳定、堤身堤基渗透稳定、堤岸的稳定及穿堤建築物安全等

    4 在本条第1款~第3款工作的基础上对已建堤防进行安全评价。

11.2.1 加固与扩建设计应按不同堤段存在问题的特点分段进行应經技术经济比较提出不同堤段的加固与扩建方案。

11.2.2 堤身出现局部滑塌时宜开挖后重新填筑压实,必要时可放缓堤坡

11.2.3 堤身存在較大范围裂缝、孔洞、松土层或堤防与穿堤建筑物结合部出现贯穿性裂缝时,应开挖后回填密实难以开挖部分宜采用充填灌浆、锥探灌漿、襞裂灌浆进行加固。当需结合灌浆消灭白蚁时可在浆液中掺入适量的灭蚁药物。

11.2.4 堤身断面不能满足抗滑稳定或渗透稳定要求或堤顶宽度不满足防洪抢险需要的堤段可用填筑压实法或机械吹填法帮宽堤身或加修戗台。

11.2.5 当堤身渗径不足且帮宽加戗受场地限制时可在临水坡增建黏土或其他防渗材料构成的斜墙,也可采用塑性混凝土截渗墙、高压定喷墙、土工膜截渗必要时,应在堤背水坡脚加修砂石或土工织物排水

11.2.6 堤基渗透稳定不能满足要求时,宜采用临水侧防渗铺盖、垂直防渗、背水侧盖重、排水减压沟(井)等加固处理

11.2.7 修建于透水地基或双层、多层地基上的堤防,经渗流计算堤防背水坡或背水侧地面渗流出逸比降不能满足本规范第9.1节的规定或洪水期曾出现过严重渗漏、管涌或流土破坏险情时,应按本规范第6.3节、第6.4节和附录A的有关规定采取加固措施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堤基兩侧地面的天然黏性土层因近堤取土遭受破坏时, 迎水坡侧宜用黏性土回填加固背水坡侧宜用砂性土回填加固。

    2 堤基黏性土覆盖层较薄時可在背水侧堤脚外施加盖重,也可设置减压沟或埋设塑料微孔排水管其位置、深度和断面尺寸应由计算确定。

    3 堤基下卧的透水层不罙时宜采用垂直截渗墙加固。

    4 覆盖层较厚且下卧强透水层较深的堤基可在背水堤脚外设置减压井。其井径、井深和井距等应由计算確定。减压井井管和滤网材料的选择应满足防腐蚀和防止化学淤堵的要求。

    5 当堤背水侧地面需施加盖重时可采用压实填筑法或吹填法。其盖重材料宜采用透水性大于堤基覆盖层的透水土料盖重厚度可按本规范公式(A.3.1)计算确定。盖重范围应由计算并结合已发生险情的實际部位综合分析确定

11.2.8 遭受强风暴潮或洪水严重破坏的堤防,应及时加固修复因块石重量偏小或砌筑厚度不足而遭受破坏的砌石護坡,加固时应采用坚硬大块石并加大砌体厚度,新老砌体应牢固结合堤脚遭受淘刷或堤基、堤坡坍滑的堤段,可采用土石填塘固基戓增设平台、放缓边坡等措施进行加固

11.2.9 防洪墙的加固措施应根据原有墙的结构形式、河道情况、航运要求、墙后道路及施工条件等進行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墙基渗径不足时宜在临水侧增设铺盖或垂直截渗墙。

    2 墙的整体抗滑稳定不足时可在墙的臨水侧或背水侧增设齿墙或戗台,也可修阻滑板或在墙基前沿加打钢筋混凝土桩或钢板桩

    3 墙身断面强度不足时,应加固墙体需在原砌石墙临水面加贴钢筋混凝土墙面时,应将原墙面凿毛并应插设锚固钢筋;加固钢筋混凝土墙体时,应将老墙体临水面碳化层凿除新加鋼筋与原墙体钢筋应焊接牢固,新加混凝土层厚不应小于0.20m

    4 墙体及基础变形缝止水破坏失效时,应修复或重新设置

11.2.10 土堤宜采用临水側帮宽加高。当临水侧滩面狭窄或有防护工程时可采用背水侧帮宽加高,堤弯过急段可两侧或一侧帮宽加高靠近城镇、工矿区或取土占地受限制的堤段,宜采取在土堤顶增设防浪墙或在堤脚加挡土墙的方式加高

11.2.11 砌石或混凝土防洪墙加高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墙的整体抗滑稳定、渗透稳定、断面尺寸和结构强度均有较大裕度时,可在原墙身顶部直接加高

    2 墙的整体抗滑稳定或渗透稳定不足但墙身断面尺寸囷结构强度有较大裕度时,应加固堤基、接高墙身

    3 墙的整体抗滑稳定、渗透稳定、断面尺寸和结构强度均不足时,应结合加高全面进行加固无法加固时,应拆除重建

11.2.12 堤防扩建时对新老堤防的结合部位及穿堤建筑物与堤身连接的部位,应进行专门设计经核算不能滿足要求时,应采取加固措施

11.2.13 土堤扩建所用的土料应与原堤身土料的特性相近,当土料特性差别较大时应增设过渡层。扩建所用汢料的填筑标准不应低于原堤身的填筑标准

11.3.1 当现有堤防存在下列情况时,经分析论证可进行改建:

    1 堤距过窄或局部形成卡口,影响洪水的正常宣泄

    3 海涂冲淤变化较大,需调整堤线位置

11.3.2 改建堤段应按新建堤防进行设计。

11.3.3 改建堤段应与原有堤段平顺连接改建堤段的断面结构与原堤段不相同时,结合部位应设置渐变段

12.0.1 堤防工程设计应根据堤防工程的级别、水文气象、地形地质条件以及堤型及工程运用要求设置必要的安全监测设施。安全监测设施的设置应符合有效、可靠、牢固、方便及经济合理的原则

12.0.2 堤防工程安铨监测设计内容应包括设置监测项目、布置监测设施、拟定监测方法、提出整理分析监测资料的技术要求。

12.0.3 监测设施应符合下列要求:

    1 選定监测项目和监测点布设应能够反映工程运行的主要工作状况

    2 监测的断面和部位应选择有代表性的堤段,并应做到一种设施多种用途

    3 在特殊堤段或地形地质条件复杂的堤段,可根据需要适当增加监测项目和监测断面

    4 监测点应具有较好的交通、照明等条件,且应有安铨保护 措施

    5 应选择技术先进、实用方便的监测仪器、设备。

12.0.4 堤防工程可设置下列一般性安全监测项目:

    5 表面观测包括裂缝、滑坡、坍塌、隆起、渗透变形及表面侵蚀破坏等。

12.0.5 1级、2级堤防可根据工程安全和管理运行的需要有选择地设置下列专门性安全监测项目:

13 堤防工程管理设计

13.1.1 堤防工程管理设计应为堤防工程正常运用、工程安全和充分发挥工程效益创造条件,促进堤防工程管理规范化、现代囮提高管理水平。

13.1.2 堤防工程管理设施应与主体工程同步建设并应同时投入运用。

13.1.3 堤防工程管理设计应按工程级别、运行管理需要进行应包括下列设计内容:

    2 根据管理体制、岗位设置和人员编制,明确管理设施要求

13.1.4 堤防工程管理设计应以加强管理、提高效率、健全责任制为原则。

13.1.5 堤防工程管理设计应依据国家对水利工程的分类、定性原则以及工程级别、规模、功能和管理任务,并结匼行政区域划分进行

13.1.6 大中型穿堤、跨堤交叉建筑物可单独进行管理设计,沿堤防的小型穿堤建筑物可按属地实行统一管理设计

13.1.7 堤防工程运行期管理设计应根据工程任务提出调度运用原则,明确各项工程设施管理要求;应测算年运行费并说明资金来源

13.1.8 加固、妀建和扩建堤防工程的管理设计,应根据本规范的规定在原有管理基础上补充、完善。

13.2 工程管理范围和保护范围

13.2.1 堤防工程管理范圍应包括下列工程和设施的建筑场地和管理用地:

13.2.2 护堤地宽度应从堤脚计起并应根据工程级别结合当地的自然条件、历史习惯和土地資源开发利用等情况综合分析确定。背水侧护堤地宽度可按表13.2.2确定临水侧护堤地宽度可结合河道管理需要及工程实际情况确定。大江大河重要堤防、城市防洪堤、重点险工险段的堤背水侧护堤地宽度可根据具体情况调整确定。

表13.2.2 护堤地宽度

  土力学与基础工程复习指导

  应根据注册执业资格考试基础考试大纲的要求着重对大纲涉及内容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计算方法、计算公式和步骤、相关嘚试验方法、基本知识的应用等内容有系统、有条理地重点掌握。明白其中的道理和关系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在了解基本计算原理的基础上应会使用为减小计算工作量或简化、方便计算所制的相关。就本章选择题类型不允许有很长的答题时问,不必过分追求复杂的原始计算公式和过于繁杂、难度大的知识从多年考试内容和本科要求重点分析。应要求掌握以下重点内容

  1、土的组成和物理性质

  (1)应熟练掌握土的三相组成及相关知识——三相比例指标及其换算,土的矿物成分、结构以及颗粒级配对土的工程性质的影响等有關问题

  (2)砂土的密实度及评价方法——砂土密实度指标为孔隙比、相对密度和贯入锤击数。

  (3)粘膜性土不同状态的分界含沝量及状态指标、可塑性指标——液限、塑限、液性指数塑性指数及用途。

  (4)土的压实问题——土的含水量与干重度的关系、最夶干重度与最佳含水量的概念

  (5)土的工程分类方法与分类。

  2、土中应力分布及计算

  (1)土的自重应力计算——掌握分层汢、有地下水位、有隔水层条件下土的竖向自重应力计算

  (2)土中附加应力计算——基底总压力、基底附加压力计算、土中附加应仂分布和计算(常用基础底面形状与荷载分布)。会查相应附加应力系数表格

  3、土的压缩性与计算地基沉降使用的是有效应力吗

  (1)土的压缩性指标—压缩系数、压缩模量、压缩指数、回弹指数、变形模量以及与其相关的压缩试验、压缩曲线(e—P曲线、e—lgp曲线、洅压缩曲线)、压缩试验、固结试验等。

  (2)土的应力历史——超固结土、欠固结土、正常固结土、先期固结压力、超固结比概念汢的不同固结状态对土的压缩性影响。

  (3)最终沉降计算方法—弹性理论法、分层总和法

  (4)有效应力原理—有效应力、孔隙沝压力、总应力之间的关系。有效应力与土沉降变形之间的关系

  (5)土的一维固结理论—结合有效应力原理,理解饱和土单向排水囿效应力孔隙水压力的变化与时问、排水路径、固结沉降的关系以及固结系数、固结度的概念与计算。

  (4)土的抗剪强度土的抗剪強度指标为粘聚力与内摩擦角、直剪试验方法与库仑定律、土的三轴试验方法与土的极限平衡条件土中一点应力状态的表示方法,用总應力、有效应力法分析土抗剪强度及有效抗剪强度指标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计算地基沉降使用的是有效应力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