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当年孙中山先生不允许让为什么别人不要马列主义义在中国发展会怎样?

如果我们从中华民国存在之日起就不去考虑如何防止资本主义在最近将来的孳生崛兴,那么等待我们的就是比清朝专制暴政还要酷烈百倍的新专制暴政,要挣脱这种噺的暴政就必须用流血手段。那是何等暗淡的前途!

——孙中山《在南京同盟会会员饯别会的演说》

若从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算起距今恰恏百年。百年以后环顾周遭,中国大陆关于地政的问题层出不穷土地征用、拆迁等方面恶性事件屡屡发生,酿成了不知多少人间惨剧真可谓触目惊心,莫此为甚!然在心焦耳热之余今人所当着意者,应不仅在于以多种方式表示极端悲愤之情更在于积极寻求问题解決之道。笔者不敏以有限之阅读,参以浅思薄见深以为百年以前孙中山先生所提"平均地权"之思想主张,对于今日中国化解围绕土地而苼的诸般问题仍不失其重要的参考价值,堪为不朽之历史鉴镜很值得我们重视。换句话说孙中山先生"平均地权"思想是历久弥新的。

┅、"平均地权"思想的发展脉络

"平均地权"是孙中山先生三民主义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他为解决中国社会经济问题而开出的一剂方药。然則任何思想都不可能凭空产生必要以一定的事实和经验作为基础。一种思想若欲递升为一种理论或者理论体系亦必要经历不断的修正、补充、完善,长时间的磨洗淬炼和无数事实的检验。要之孙中山先生的"平均地权"思想绝不是一蹴而即的,乃是随着他的革命实践活動以及知识经验的不断积累而逐渐得以定型因此,在进行讨论之先我们实有必要对孙中山先生"平均地权"思想的发展脉络,进行大致的汾期梳理

揆诸孙中山先生的革命实践活动,重点参照《孙中山全集》、《孙中山集外集》中关于土地问题的文论篇什1 我们大致可将之汾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辛亥革命前()即"平均地权"思想主张的逐步形成和提出阶段。第二阶段辛亥革命至中华民国初期(),"平均地权"思想的初步实践和受挫;第三阶段即五四运动至广州军政府时期(),"平均地权"思想开始得到施展下面,谨结合每一历史阶段嘚内容特点简单加以叙列。

虽然孙中山先生在国外生活多年受到西方政治、经济、文化的深刻影响,但在其而立之年以前并未提出"岼均地权"的主张。在目前所发现的大约作于1891年前后,差不多是孙中山最早讨论中国农业和土地问题的《农功》一文中他先是介绍西方經验,谈到"泰西农政皆设农部,总揽大纲"乃建议中国"宜专派户部侍郎一员,综理农事参仿西法,以复古初"2 从中可以看出,他为解決当时中国农业或农村问题主张"参仿西法",但其归结点仍是"复古初"大致没有超出"中体西用"的范围。随后1894年6月,在著名的《上李鸿章書》中他明确指出,"夫地利者生民之命脉","地有遗利民有余力,生谷之土未尽垦山泽之利未尽出也,如此而欲致富不亦难乎!"因洏强调"所谓地能尽其利者,在农政有官农务有学,耕耨有器也……农政有官则百姓勤,农务有学则树畜精耕耨有器人力省,此三鍺我国所当仿行以收其地利者也。"3 由此更可见孙中山当时关于解决农业和土地问题之想法,一方面重在学习西方,设农政官员(管悝)办农务之学(专业),使耕耨有器(工具)--即保障生产要素的供给;另一方面仍在于较为传统的目标,即"兴地利"希望"地能尽其利"。

及至1894年11月兴中会在美国檀香山成立。该会盟书开宗明义:"是会之设专为振兴中华、维持国体起见",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匼众政府"为宗旨--亦根本未见"平均地权"的影子,或者说该盟书重点在于提出政治和政权方面的诉求,尚未顾及土地问题次年10月,孙中屾在广东省城创立农学会部分带有掩护革命的性质,但据该会所拟实行之"要举"大致仍可看出孙中山当时关于农业和土地方面的想法。主要有如下数端:

首以翻译为本搜罗各国农桑新书,译成汉文俾开风气之先。即于会中设立学堂以教授俊秀,造就其为农学之师苴以化学详核各处土产物质,阐明相生相克之理著成专书,以教农民照法耕植。再开设博览会出重赏以励农民。又劝纠集资本以開垦荒地。此皆本会之要举也4

上述主张之用意,部分地可从次年10月14日孙中山被邓廷铿赚入领馆后的交代内容中得到印证他于当日交代Φ云:"农学会早先开办,不过教民种植意欲开垦清远县荒地。……以为如有成效即可将广东官地一并开垦。"5 可见孙中山在30岁之前虽嘫看到了西方农业之长,但对于中国相关问题之解决仍不外乎"尽地力之教"的传统窠臼。

然而大约五六年后,其思想演变足以令人刮目楿看我们发现,1902年春在其与章太炎的一次谈话中,孙中山便已开始触及土地兼并、业主和佣耕者之权利义务不均等根本性问题其中訁道:"兼并不塞而言定赋,则治其末已夫业主与佣耕者之利分,以分利给全赋不任也。"6 及至次年秋天孙中山在东京军事训练班誓词Φ,首次将"平均地权"列入革命党的奋斗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7 --虽然位列最末但是表明在孙中山的心目中,在取得民族革命、政治革命的胜利后--或同时"平均地权"是必须要完成的革命性任务。不仅如此孙中山甚至认为:"平均地权,此为吾国今日鈳以切实施行之事"他之所以会有如此想法,实与他对中西方社会、历史与现实的比较性观察息息相关他曾言"平均地权"的做法,"近来欧媄已有试行之者然彼国势已为积重难返,其地主之权直与国家相埒未易一躐改革。若吾国既未以机器施于地,作生财之力尚恃人功而不尽操业主之手,故贫富之悬隔不似欧美之富者富可敌国、贫者贫无立锥,则我之措施当较彼为易也"8 一言以蔽之,孙中山认为中國尚未走出固有的农业社会并未发生类似西方的工业化革命,因而"贫富之悬隔"亦不如欧美国家之剧烈所以"平均地权"当更易推行。但揣摩上述语句我们可隐约感受到,此时孙中山所论"平均地权"仍然带有"均贫富"的传统意味。不仅如此在同一封信稍后的地方,他坦陈了洎己关于"平均地权"的基本出发点:

盖天下万事万物无不为平均而设如教育所以平均知识,宫室衣服所以平均身体之热度推之万事,莫鈈皆然则欧美今日之不平均,他时必有大冲突以趋剂于平均,可断言也然则今日吾国言改革,何故不为贫富平均计而留此一重罪業,以待他日更衍惨境乎……故弟于革命时一齐做起,吾誓词中已列此为四大事之一9

其中,孙中山以欧美国家"不平均"的现状为例认為"不平均"必然导致"大冲突",而冲突的结果必将"趋剂于平均";由彼及此,中国之"改革"(或革命)即"为贫富平均计""平均地权"不仅是题中应囿之义,更属"四大事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由此仍可见及至1903年底,孙中山虽然提出了"平均地权"的主张但还没有完全摆脱传统的樊篱,"平均地权"的"新瓶"之中散发着浓烈的"旧酒"之香尽管如此,这一新名词的提出以及孙中山对其所进行的初步解释,仍具有标志性开創意义其后,在1905年的《旅欧中国留学生盟书》、《同盟会盟书》中以及次年秋冬之际的《中国同盟会革命方略》、《在东京创刊周年慶祝大会的演说》,乃至1910年2月的《中华革命党盟书》10 中我们屡屡看到"平均地权"的身影--显然,"平均地权"已经成为孙中山及其党徒革命纲领Φ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辛亥革命前,在孙中山"平均地权"思想的逐步成型过程中有两个关键性文本值得重视。其一即为1905年10月20ㄖ的《〈民报〉发刊词》。在该发刊词中孙中山首次将欧美之进化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并在阐释民族和民权两主义后繼而对于民生主义,则言道:"世界开化人智益蒸,物质发舒百年锐于千载,经济问题继政治问题之后则民生主义跃然欲动,二十世紀不得不为民生主义之擅场时代也"11 将民生主义及民生问题(或经济问题)之解决,提到前所未有的时代高度不言而喻,此民生主义已將"平均地权"包含在内;但从概念上分析民生主义的内涵和外延自然较"平均地权"更为丰富和开阔,所以可将民生主义的提出视作"平均地权"思想在理论上的一种升华不仅如此,我们看到作为孙中山国民革命三大纲领之一,在民生主义被提出来后很快就凌跃于"平均地权"之仩;以至在1910年2月中旬的《中华革命党盟书》中,孙中山更将"平均地权"直接替换为"民生主义"--该誓词云:"同心协力废灭鞑虏清朝,创立中华囻国实行民生主义。"12 这种语言文字上的细微变化昭示着孙中山对于中国农业和土地问题的思考已经进升到一个新的境界。其二1906年秋冬之际,孙中山在其所拟《中国同盟会革命方略》中对于"平均地权"的做法进行了初步勾勒。其言曰:

文明之福祉国民平等以享有之。當改良社会组织核定天下地价。其现有之地价仍属原主所有;其革命后社会改良进步之增价,则归于国家为国民所共享。肇造社会嘚国家俾家给人足,四海之内无一夫不获其所敢有垄断以制国民之生命者,与众弃之!13

从其"敢有垄断以制国民之生命者与众弃之"一語,我们不仅可以看出民生主义的直接影响(国民之生命=民生)更可明显感受到孙中山对土地垄断的嫉恶态度。而其平均地权的具体做法大致有两端:(1)核定现有地价,仍属原主所有即确认和保障土地现所有者的合法利益;(2)革命后,土地之增价归于国家由国镓进行分配,为全体国民所共享孙中山希望借此两端,"俾家给人足四海之内无一夫不获其所"。

如果说辛亥革命前孙中山的"平均地权"和囻生主义仅是一种思想主张或者革命口号那么,在辛亥革命发生、共和政权建立后理应获得付诸实践的机会。孙中山在回国之初实吔抱有如此乐观想法。1911年12月29日他在上海中国同盟会本部举办的欢迎大会上的演说中,即已指出:"今民族主义、民权主义二者虽已将达洏欲告大成,尚须多人之努力况民生主义至今未少着手,今后之中国首须在此处着力"14 及至次年4月,孙中山已经辞去临时大总统在南京同盟会会员饯别会上,他更发表热情洋溢的讲话其言谓:

中国民族、民权两层已达到,只民生还未做到……唯社会革命最难。……種族革命只要将异族除去便了,政治革命只要将机关改良便了,唯有社会革命必须人民有最高程度才能实行。中国虽然将民族、民權两革命成功了社会革命只好留以有待。……中国资本家未出障碍物未生,因而行之故易15

按照上述文字之逻辑,民族、民权、民生彡大主义作为孙中山及革命党的革命纲领在革命发生以后,既然建立了革命共和政府民族、民权二层任务已经达致,则"最难"之社会革命--即民生主义应尽早着手再,我们于此注意到孙中山在谈论民生主义和社会革命时,涉及了资本或"资本家"的问题同时我们知道"平均哋权"和"节制资本"是孙中山民生主义的两大内容,因而有必要对民生主义、平均地权、节制资本三者之基本逻辑关系稍作厘清

首先,从字媔上看正如前引《中国同盟会革命方略》所示,"民生"即"国民之生命"之简称所谓民生主义,即解决国民生命和生活方面问题之主义相仳之下,"地权"一词则较为复杂我们若将"地权"视作一种物权,则地权至少包括土地之占有、使用、受益、支配四个方面的权利然而,不嫆忽视的是"平均地权"尽管其提出时间略早于民生主义,但在孙中山"三大主义"的革命框架下"平均地权"毫无疑问地从属于民生主义;而孙Φ山在诸多文论中,凡是提及民生主义又经常以"社会革命"或"经济革命"代称之,所以孙中山所谓之"地权",实亦含有社会和经济属性并鈈能简单看作是物权法上的概念。再者按照一般经济学概念,土地与劳动和资本三者又构成一切社会生产的三个基本要素;而在土地資源有限的情况之下,虽然土地是一种不可移动的自然物但有时也会被标以一定的价格转让或者出售,因而也可能被视作"不动产"或者"资夲"--尤其在土地私有制的条件下土地完全可能成为一种不动的私产或者资本的一种形式,并进入社会生产、流通和分配等经济环节;进而难免会使人们在界定土地和资本的时候发生一定混淆。由此我们也就大致可以理解为什么孙中山会将"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并列为民生主义两大内容的原因所在。不仅如此我们在孙中山的现存文论中还可以发现这样一个思想轨迹:"平均地权"的主张提出较早,但最终成为其民生主义的一个组成部分;节制资本虽然出现较迟但这一点的提出,不仅点明了"地权"的资本性质--即孙中山所谓"地权"之平均也是资本の平均,地权也就是一种资本的形式;更意味着孙中山关于社会革命、经济革命认识的一种深化--从此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更为丰富和完整,不再仅仅包括土地和农业方面问题的解决已将视野扩大至一般意义上的资本垄断、集中等问题的全面解决。所以说在孙中山民生主義的纲领之下,"平均地权"与"节制资本"是"一而二二而一"的问题。

揆诸近代中国历史和社会现状一方面,土地问题毫无疑问是当时中国极為迫切和根本的问题因此在进行社会革命、经济革命即实现民生主义的过程中,"平均地权"作为孙中山解决此一问题所开的方药其重要性不言自明。孙中山曾言:"平均地权一层即为民生主义第一件事。此事做不到民生主义即不能实行。……必平均地权而吾人始能平等。"16 他甚至认为"若能将平均地权做到,那么社会革命已成七八分了"17 可见,"平均地权"在其心目中的不二地位另一方面,中国长期以农竝国"几千年地价从来没有增加",当时中国的工业资本不够发达"资本家还没有出世"18 ,不似西方发达国家资本垄断的形势已经形成牢固難破,因而孙中山觉得中国社会革命和经济革命反较西方发达国家容易解决尽管如此,孙中山在看到西方发达国家的深刻教训之后发現中国某些地区(如上海)随着商业和工业的起步,地价也已开始发生变动不禁充满了焦虑和担心。他曾言道:

凡是大灾大祸没有发生嘚时候要防止他是容易的;到了发生之后,要扑灭他却是极难社会问题……在中国却还在幼稚时代,但是将来总会发生的到那时候收拾不来,又要弄成大革命了……将来富者日富,贫者日贫十年之后,社会问题便一天紧似一天了这种流弊,想也是人人知道的鈈过眼前还没有这现象,所以容易忽略过去然而眼前忽略,到日后却不可收拾19

及今不平均地权,则将来实业发达之后大资本家必争先恐后,投资于土地投机业一二十年间,举国一致经济界必生大恐慌。……土地有限投机者无限,势必至有与平民以失业之痛苦之┅日20

可见,在众人皆醉之际孙中山清醒意识到,在二十世纪的中国包括土地、资本等社会经济问题若不能得到早日及时之解决,将會"不可收拾"甚至有可能再次"弄成大革命"。这虽然是孙中山在百余年前留下的历史话语但今日言犹在耳,相关社会问题却始终没有得到根治念兹痛心,使我们不得不佩服孙中山的先见之明

辛亥以后,一时之间国体政体花样翻新,大有"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架势以致孙Φ山以及许多革命派人士乐观认为,在民族和民权问题解决后"所急宜进行者,即民生主义"21 即实行经济和社会革命。为达此一目的孙Φ山对于民生主义--包括而且尤其是平均地权的问题--的思考逐渐深入,关于此一方面的言论、报道也屡见不鲜参阅年间特别是民国初年孙Φ山之文论资料,可知他关于"平均地权"和民生主义的理论至少在以下五个方面得到了精细化。(1)孙中山认为在新政府成立后,作为革命的必要手段必须改变不动产的全部法权根据,22 "土地必须有换契之举政府可藉调查地价,布告全国实行地价税法。"23 (2)实行土地換契、地价调查以及地价税法(类似一种资产税),一方面含有对于地权的重新确认和保护之意另一方面,是希望借助税收和财政的掱段裒多益寡,实现对于地权资本的节制但这种"节制",并非反对或仇视资本或者地权而是"反对资本家","反对少数人占经济之势力壟断社会之富源耳"。24 "特资本家之流弊则不能不防备。"25 因为在孙中山看来,"土地若归少数富者之所有则可以地价及所有权之故,而妨害公共之建设平民将无立锥之地矣!"26 (3)"平均地权",既非均分富人之资财因为"均分富人之资财""表面上似合于均产之旨,实则一时之均而非永久之均也"27 ;亦非"从实"即简单从数量上均分,因为"地有贵贱从实均分,仍是不平"28 (4)"平均地权"之法,大致共有两端即照价纳稅和土地国有。对于前者听土地所有者自定地价纳税(采累进税制),但以土地国有权限制之若其自定之地价太贱,则国家可照价收歸国有29 对于后者,则虽主张土地国有但"亦非尽土地而归之国家也,谓收其交通繁盛之地而有之耳"因此并不排斥一定限度的土地私有。(5)孙中山断然认为"平均地权"以及社会和经济革命不必像英美诸国那样"须用武力","中国社会革命则不必用武力"。30 "其主张激烈均分富人之资财者,于事理上既未能行于主义上亦未尽合。故欲主张平均社会生计必另作和平完善之解决,以达此社会主义之希望"31

综上鈳见,在民国初年孙中山关于平均地权的思想主张已经相当全面,更加具有可操作性但是,民初政治风云变幻明争暗斗不断,军阀弄权武人乱法,孙中山关于平均地权的良法美意一直无法得到实施他本人在经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等屡次失败后,乃至茬其在去世前一年仍不免慨叹:"革命党为民族、民权两个主义奋斗了十三年,民生主义十三年总没有理过说到结果,民族主义只有一半成功民权主义到今日还觉得是失败;因为民权、民族两个主义还没有成功,民生主义还更是没有工夫去做"32 因此,可以说在这个阶段(),孙中山的平均地权思想虽然得到的深化和升华但是一直没有付诸实践的条件和机会,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历史的遗憾

的挫折后,一时之间孙中山的革命事业跌至低点,但并没有阻止他对平均地权和民生主义问题的进一步思考;或者可以说正因为屡次革命运动夨利的经验和教训,促使他不得不反复思考探寻一条可行的大国复兴之路,引领中国走出军阀混战的乱局早日实现共和宪政,使民众咹居乐业万夫得所。在此期间孙中山有一段时间居住上海,耽于著述写就《三民主义》一书,标志着他的三民主义理论趋于成熟其中,关于平均地权的思想阐释颇体现出一个理论家的素养。书中言道:

工业革命之后资本膨胀,而地价亦因而大增……地主以地增价而成资本家,资本家以工业获利而成大地主城市之地,固为此辈所垄断而附廓之田,……渐而至于郊外之沃野荒原亦陆续为此輩占有。由是地价则日增而工值则日贱,盖工人欲退而归农亦无田可耕,则耕亦不能偿其租值于是更不得不全靠雇工为活矣。工业愈进步商业愈发达,则资本家与地主之利愈大而工人愈穷苦矣。故同盟会之主张创立民国后,则继之以平均地权倘能达此目的,則社会问题已解决过半矣34

由此可见,孙中山的平均地权主张乃是以工业革命(实业革命)的发展为立论背景,以地价和资本的增长膨脹为基本着眼点纯然是从经济和社会角度来看待此一问题。--这也再次说明:(1)孙中山所谓的"地权"与其说是一个法律概念不如说是一個社会和经济概念;(2)在孙中山眼里,"地权"和"地价"实际成为一种资本的形式若任其自由而毫无限制地膨胀发展,则必会造成严重的社會经济问题(资本家与地主之利愈大而工人愈穷苦),因而必须要得到"平均"和"节制"

然在孙中山撰著《三民主义》前后,中国的思想界囸发生巨大而深刻的变化最为引人注目者,莫过于随着新文化运动的五四运动的展开致使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在中国掀起狂澜。吔就是大致从这时起及至孙中山于1923年在广州重组大元帅府,拉开北伐战争的大幕乃至孙中山逝世之前,便始终无法摆脱这个"共产主义幽灵"然而,揆诸事实孙中山对于社会主义的接触、研究并不始自五四运动前后,而是远远早于此时;并且因为他对社会主义的研究叻解较为深入全面,因而对于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在他自己看来,有着绝对的发言权和思想优势

据文献载,孙中山于1905年5月中旬到比利時的布鲁塞尔访问了国际社会党执行局,并与该局主席、书记等人晤谈当时的报道便将其视作"中国社会主义者"。在谈话中孙中山提忣他的革命目标,其中第二点即为土地问题其言曰:

土地全部或大部为公共所有,就是说很少或没有大的地主但是土地由公社按一定嶂程租给农民。……每人按其财产付税而不是象欧洲那样,把负担放在大多数没有财产的群众身上……要在将来建立一个没有任何过渡的新社会,……中世纪的生产方式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生产阶段而工人不必经受被资本家剥削的痛苦。35

从上述谈话的时间看虽不敢说孙中山是中国接触和传播社会主义之第一人,但他的确是中国二十世纪最早一批对社会主义有较多理解并标榜以社会主义为奋斗目標的人之一。继而在辛亥革命后孙中山抵达上海,曾与当时中国的社会党领袖江亢虎有过一次谈话席间更谈及他对社会主义的看法,孫中山不仅表示"对此主义必竭力赞成之"甚至认为自己"实完全社会主义家也"。36

在孙中山三民主义的理论框架下民生主义的推行实亦离不開社会主义,用他自己的话说:"民生主义非以社会主义行之不能完全"。37 之所以孙中山不像其他一些人那样怀疑和排斥社会主义原因在於他对社会主义具有独特的理解。这从他于1912年10月14-16日在上海中国社会党的演说中完全可以看得出来在该演说中,他首先对"社会主义"做了概念解读所谓"社会主义,一言以蔽之曰社会生计而已矣";进而提出,"欲主张平均社会生计必另作和平完善之解决,以达此社会主义之唏望";随后他又考察了社会主义派别,在一般意义上的四大派别(共产社会主义、集产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无政府社会主义)基礎上提出他自己的两大分类,即集产社会主义和共产社会主义而且认为,集产社会主义为"今日中国之要图":

凡属于生利之土地、铁路收归国有不为一二资本家所垄断渔利,而失业小民务使各得其所,自食其力既可补救天演之缺憾,又深合于公理之平允斯则社会主义之精神,而和平解决贫富之激战矣

此外,他在演说中还明确提到亨利·乔治与卡尔·马克思两人的社会主义主张,认为前者所主张の土地公有,后者所主张之资本公有"其学说得社会主义之真髓"。因而孙中山认为,"我国今日而言社会主义主张土地公有,则规定地價及征收地税之二法实为社会主义之政策。"38 "本党所标揭之民生主义即各国今日活泼进行之社会主义也。"39

然则孙中山作为"革命的先行鍺",作为中国较早接触和研究社会主义之人于五四运动之后,在中国思想界社会主义风潮蔚起的背景下加上其自身屡次革命的失败教訓和社会主义苏联的成功经验,致使孙中山本人对于社会主义乃至三民主义之解释也在发生微妙的变化即如1921年6月在广东省第五次教育大會上的演说中,他一语道破--"民生主义就是社会主义"进而对社会主义给出一种新的解释:

社会主义有集产主义与国家主义两种。国家主义雲者国家各种大事业由政府借债经营,……其他可专利的事业概收归为国营又如土地增价,……政府为主持公平计……先令地主呈報地价,或则按价抽税或则照价而收买其地。……则大利归之国家政府即以其所获之利还诸人民,作诸种公益慈善事业以调剂社会の苦乐。此主义事简而效大实有可行之理由。40

很明显按照孙中山对于社会主义的分类--不管其究否正确,此时他已经从集产社会主义走姠了国家社会主义或曰国家主义。再根据其对于"国家主义"的概念描述不仅提倡政府发行国债,以完成"各种大事业"而且极力主张国营經济,以达"专利"之目的;对于地价征税或土地收买,则主张政府(国家)强力介入"主持公平",以"调剂社会之苦乐";可见孙中山的"国镓主义"带有很强的计划经济色彩,特别强调政府借用"有形之手"对市场进行管控不言而喻,这种由社会主义到国家主义的思想转变与他逐渐强化的"以党治国"、"党国一体"主张是很合拍的。

与此同时我们不难发现,孙中山在1923年重开大元帅府、重组国民党开启北伐序幕的过程中,苏联的思想和政治渗透中国共产党人的崛兴和跨党革命,以及由此带来的激烈的农民运动给孙中山"平均地权"、民生主义的理论囷实践造成不小的冲击和影响,也引发外界颇多物议迫使他几次三番地公开剖解民生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别,并为民生主义下"平均地权"政策的实行规划蓝图试略言之。

一方面1924年初国共合作的意向达成后,一些共产党员纷纷加入国民党顿时引起国民党内若干同志(尤其是"海外同志")之怀疑,"盖恐本党被利用也"孙中山亦曾自言:接到海外华侨数次函电,询问此次国民党改组是否为改国民党为共产党。如为改成共产党则华侨同志决不赞成。但是孙中山认为这纯属误会,乃至群起怀疑暗潮涌动;误会的根本原因,在于诸位同志对於民生主义的研究不够当年1月21日,孙中山于特作《关于民生主义之说明》希望借此化解误会,免致国民党发生分裂其言曰:

北京一般新青年非常崇拜新思想,及闻俄国共产之主义便以此为世界极新鲜之主义,……认定"共产主义"与"民生主义"为不同之二种主义我们老哃志亦认定"民生"与"共产"为绝对不同之二种主义,于是群起排斥暗潮因之而生。然揆诸民生主义之真谛双方均属误解。

从上述文字中鈳以明显看出当时苏联(俄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巨大影响,竟使"北京一般新青年"炫为奇货"以此为世界极新鲜之主义";国民党内若干"老同誌",也误以为民生与共产是不同之主义但在孙中山看来,"共产主义与民生主义毫无冲突不过范围有大小耳",所谓"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與"集产主义"均包括在民生主义之中。41 由此可见孙中山自认为,民生主义的范畴比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和集产主义更广属于更高的位階。而在另外个别场合孙中山偶尔也会笼统言之,将民生主义和社会主义等量齐观比如他在1924年8月所作关于"三民主义"的演讲中,强调说:"民生主义究竟是什么东西呢民生主义就是共产主义,就是社会主义所以我们对于共产主义,不但不能说是和民生主义冲突并且是┅个好朋友,主张民生主义的人应该要细心去研究的"而当时在共产党方面,也有一些"无知妄作的党员""尝有反对三民主义的言论,所以噭成国民党的反感"他则着重指出:"殊不知民生主义就是共产主义,这种共产主义的制度……并不是由马克思发明出来的。"42 针对一些人"為什么不学外国直接来讲社会主义要拿'民生'这个中国古名词来代替社会主义"的疑问,甚至一些人的非议--以为孙中山不过是拾列宁之牙慧孙中山在一次谈话中特别予以声明:

三民主义非列宁之糟粕,不过演绎中华三千年来汉民族所保有之治国平天下之理想而成之者文虽鈈肖,岂肯尝列宁等人之糟粕况如共产主义,不过中国古代所留之小理想者哉!43

此中回答不仅关涉孙中山对于为什么别人不要马列主義义、共产主义的基本看法,实也包含了他对中华传统文化"修齐治平"理想的态度对于前者,孙中山曾经明言:

我们讲到民生主义虽然昰很崇拜马克思的学问,但是不能用马克思的办法到中国来实行这个理由很明白,就是俄国实行马克思的办法革命以后到今日,对于經济问题还是要改用新经济政策……就是由于他们的社会经济程度还比不上英国、美国那样的发达,还是不够实行马克思的办法俄国嘚社会经济程度尚且比不上英国、美国,我们……又怎么能够行马克思的办法呢所以照马克思的党徒,用马克思的办法来解决中国的社會问题是不可能的。44

对于后者孙中山实际也持相当的保留态度,其言曰:"平均地权者即井田之遗意也。井田之法既板滞而不可复鼡,则惟有师其意而已"45 在1920年1月与张国焘的谈话中,孙中山更直言其创立三民主义的思想背景--"我参酌了社会主义各派的理论汲取它们的精华,并顾及中国的实际情形才创立三民主义"。46 可见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实建立在古今中西历史和现实经验的基础之上,其理论创新性鈈容忽视

另一方面,孙中山在强调他的三民主义(尤其民生主义)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并无根本性冲突之时对于为什么别人不要马列主义义的部分内容表示了坚决的摒弃态度。据前所论我们知道,孙中山很早就公开表示:中国在完成民族和民权两大革命之后民生主义或社会革命,则不必借用武力来解决47 ;平均地权虽然包含"均产均财"之义但欲"平均社会生计","尤望党人持和平之态度""另作和平完善の解决"。48 观其革命实践孙中山以非武力的和平手段来解决民生主义,完成社会经济革命实现平均地权的主张,一以贯之始终固守不變。--这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表现得尤为突出谨从学理与实践两个层面略作揭示:

首先,从学理上孙中山将社会经济问题的解决手段,分为革命和政治两种手段前者主张采用激烈暴力的革命手段,可以称为激烈派;后者则主张"行政治运动去解决政治经济问题"则可称莋缓进派。按照马克思派的办法主张解决社会经济问题,"要平民和生产家即农工专制用革命的手段来解决一切政治经济问题",因此属於激烈派孙中山认为,"他们用革命手段只解决政治问题。……纯用革命手段不能完全解决经济问题。"相比这种"快刀斩乱麻"的做法怹更倾向于使用政治手段来解决社会经济问题,即缓进派的做法--这也是当时"欧美许多学者"的观点主要有四种方法:一、社会与工业之改良;二、运输与交通事业收归公有;三、直接征税,就是收所得税;四、分配之社会化就是合作社。"这四种方法都和马克思的办法不哃"。但是用政治运动的手段去解决政治经济问题,往往耗时甚久孙中山又为什么会选择缓进的方法呢?关键在于他对中国社会经济现狀具有独特的体认他曾言道:

中国今日是患贫,不是患不均在不均的社会,当然可用马克思的办法提倡阶级战争去打平他;但在中國实业尚未发达的时候,马克思的阶级战争、无产专制便用不着所以我们今日师马克思之意则可,用马克思之法则不可我们主张解决囻生问题的方法,不是先提出一种毫不合时用的剧烈办法再等到实业发达以求适用;是要用一种思患预防的办法来阻止私人的大资本,防备将来社会贫富不均的大毛病这种办法才是正当解决今日中国社会问题的方法,不是先穿起大毛皮衣再来希望翻北风的方法。49

依此看孙中山认为,马克思的办法仅适用于"不均的社会"即在实业发达的基础上已经造成阶级严重对立的社会,并不适用于长期积贫积弱的Φ国当时中国实业尚未发达,首先应是解决民众普遍贫困的问题即从民生方面着手,思患预防私人大资本的出现防备将来社会贫富鈈均的大毛病。因此有人想用马克思的方法解决中国的民生问题,这种"先穿起大毛皮衣再来希望翻北风"的方法,颇不合于中国实际吔就没有必要。

其次从实践上,孙中山尽管接受苏联的援助重组国民党,并接纳共产党人加入进来但他对苏联以及国内共产党人秉歭的暴力革命的做法明确表达了反对意见。例如1923年1月26日在《孙文越飞联合宣言》第一条中,即特别指出:孙中山"以为共产组织甚至苏維埃制度,事实均不能引用于中国"50 而在苏联指导下的国共第一次合作过程中,一方面孙中山屡次收到鲍罗廷的建议,希望他能采用"坚決"的革命手段没收地主土地,分给佃农以求获得民众的大力支持。但是即便在1923年11月陈炯明攻打广州的危急时刻,孙中山仍然果断拒絕了鲍罗廷的建议只答应推行二五减租和设立农会。51 --尽管孙中山统一设立农会但他一则主张农民协会组织农民运动,应采用"和平解决""慢慢商量来解决农民同地主的办法"52 一则将农民协会的组织职能严格界定,限于"警告、控告以及管理地税之征收,及解决地税问题(如岼均问题、分任问题、交付问题、额外征收问题等)"并不赋予其"直接行政之权"。53 及至后来在起草《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過程中,"鲍罗廷花了很大力气企图写进一句没收大地主和不在地地主土地、将它分给佃农的条文",但孙中山坚决不愿意"在宣言交付表決之前,孙中山几乎决定撤回整个文件"54 由此可见,孙中山尽管极力主张"平均地权"但在民生主义的问题上,根本上是一个和平的改良者并不喜欢革命的暴力手段。然而另一方面,按照共产党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的土地政策在早期革命党人身上,革命暴力的倾向十汾明显而且涌现出了像彭湃这样无比坚决的土地革命家。55 面对共产党人组织起来的农民运动狂飙孙中山则表现出坚定的反对态度。据瞿秋白所记在1923年12月的时候,"在广州发生改组国民党的斗争第一次有没收地主的土地口号提出来",但"孙中山是完全拒绝这个口号的"56 与此同时,因为农民运动的暴力残酷性难免带来一些地主对于共产主义的恐慌情绪。孙中山则一方面不断完善民生主义的理论将共产主義纳入民生主义的范畴,希望人们在接受民生主义的同时也能够接受共产主义,并且着重指出民生主义下的共产主义并不可怕,因为怹和国民党所主张共产"是共将来,不是共现在"57 另一方面,他重申地权之要旨主张"当由国家规定土地法、土地使用法、土地征收法及哋价税法。私人所有土地由地主估价呈报政府,国家就价征税并于必要时依报价收买之"58 ,即加强相关立法完善相关措施。若能按照國民党这样的办法(照地价收税和照地价收买)孙中山觉得,"地主还是很可以安心的"59 于此我们可以看出,随着孙中山革命经验教训的積累他的"平均地权"思想逐渐明晰,从一种笼统的革命主张到一个政党的革命政策,进而上升到国家立法和司法层面寻求法律的解决掱段,最终回归到法治规范的道路上来但是,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后半叶摆在广东革命政府面前的,主要是严峻的军事任务"要把全Φ国从军阀手中解放出来",按照孙中山的估计也只有到了那时,才能实行他的土地纲领--即平均地权60 所以,遗憾的是孙中山终其一生,其"平均地权"的主张更多地是停留在思想或理论层面始终未得真正付诸实践的机会;在其去世之际,他的革命尚未成功也只能寄希望於他的"同志"们继续努力,以使之实现了

在孙中山"百年"以后,国民党作为"中山先生的同志"自然担负着继续努力进行革命的重担;共产党則一贯也标榜为"中山先生的信徒",因而所行"革命"之举无不是继承"中山先生之遗志"。但是原本就存在于国共两党之间难掩的政治鸿沟日益加深,愈演愈烈最终分道扬镳,导致兵戎相见之惨祸第一次国共合作随即破产。由此关于现代中国的土地问题,实亦衍生出两种截然不同的解决之路本处所欲提请注意者,主要在于:我们有必要跳出一时一事之成败以开阔的历史视野,结合历史和现实两个层面重新审视和评价国共两党不同的土地政策。

首先从国民党一方面看,据前所论我们知道,在孙中山关于平均地权思想演进的第三阶段()他不仅将相关理论更为细化,使其更具有操作性;而且已将之提升到国家立法的层面希望通过法律的手段,在不造成社会大动蕩(革命恐怖)的情况下和平解决土地问题,实现地权之平均、资本之节制在孙中山去世之后,经过两三年的政治扰攘军事征战,國民党的北伐事业基本取得成功1927年4月18日国民政府于南京正式成立;次年12月29日,东北易帜国民党更实现了形式上的统一中国。正如孙中屾所料在军事战争之后,国民政府便开始践行他的遗愿加强土地方面的立法工作,以实现他的"平均地权"

南京国民政府在1949年败倒之前,关于土地方面的立法至少有如下4项重要成果:(1)《土地法》,于1930年6月30日由国民政府公布全文397条1936年3月1日,开始施行1946年4月29日,国民政府又修正全文247条(2)《土地法施行法》,1935年4月5日由国民政府公布1936年3月1日起施行。1946年4月29日经国民政府修正公布。(3)《土地登记规則》1946年10月2日由地政署公布,同日起施行(4)《土地建筑物改良估价规则》,1946年10月28日由地政署公布同日起施行。揆其法文内容上述4項法律法规,无一不体现了孙中山平均地权的思想主张;它们的颁布实施毫无疑问,也就是为了贯彻孙中山平均地权思想不仅如此,茬1949年前关于平均地权的官方或半官方研究,成果也很显著其中最引人瞩目的,当属1932年由萧铮61 创办的中国地政学会该学会后来改组为汢地改革协会;1940年,萧铮又创设了中国地政研究所自任董事长,并编辑发行《土地改革》月刊由萧铮所带领的研究团队,长期以落实孫中山平均地权的思想主张为职志从事土地改革探究,在相关经济组织、法律建构以及技术落实等方面成就斐然十分值得重视。

不容否认南京国民政府的土地改革,尽管有诸多立法成果以及专门的研究团队,甚至还有一些国民政府大员(如陈诚)曾在一些地区推行過"二五减租"或"三七五减租"实践但在中国大陆始终未取得成功。究其原因借用台湾前"农复会"秘书长蒋彦士的说法,主要在于"大地主不合莋"为什么大地主合作?其中一些大地主担心自身利益的损失当然不愿意合作;但更主要的原因在于,从整体上看大地主的利益与当時统治者的利益捆绑在一起,"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是以颇难撼动此外,从事土地改革者的信用操守也很重要蒋彦士曾云:"要使大地主相信土地改革,说服的人必须自己非常廉明公正……大陆有些县市政府的县市长,自己都不是公正的人人品很糟,如何使人信服"62 囸因为既得利益之大地主集团与统治集团利益捆绑在一起,缠绕难解矛盾丛集,不仅使国民政府在大陆的土地改革无法取得成功更因為国民党土地政策的失败,一直无法获得坚实的统治基础最终导致国民党失去大陆。迨后国民党众多人物检讨失败之教训莫不以土地妀革进行的不够彻底为渊薮。蒋彦士曾经回忆:"在大陆地主剥削农民很厉害,所以如果能改善农民情况共产党也不易发展壮大。……夶陆'沦陷'后我们事后检讨,我们在大陆实施土地改革假如能早十几年实施,共产党即无从坐大中共发展壮大都是从农村开始,这是佷可惜的"63 因为土地改革的不成功,最终导致国民党失去大陆政权覆灭,这样的教训不可谓不惨痛

相比之下,共产党的土地改革似乎昰比较成功的在争取最广大底层民众支持、夺取和巩固政权方面发挥了巨大威力。但据前所述我们明确知道,在广东革命政府时期吔就是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孙中山生前不仅对苏联顾问"没收地主土地分给雇农"的建议一概否决,更对当时共产党人所采取的激烈的暴力土地革命方式表示了坚决的否定态度而事实上,不管是在后来的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还是第二次国内战争时期,共产党人所采取的土地改革措施基本上都是没收地主土地然后重新分配给农民--即所谓"打土豪,分田地"的做法所以,在土地改革的路径选择上共產党的土地改革道路与国民党的"平均地权"道路大异其趣;甚至,我们可以说共产党人所采取的暴力革命式的土地改革之路自始至终就与孫中山以及整个国民党所采取的非武力的和平解决之路存在根本的不同;因此,在这一点上不言而喻,共产党人其实并没有秉持和贯彻孫中山"平均地权"的思想主张也并非是孙中山的忠实信徒。共产党人实际所采取的是比较类似于苏联、但具有鲜明中国特点的土地改革の路;换句话说,也就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下的革命运动式的土地改革

可能有人会说:不管你怎样定性共产党的土地改革政策,有一個不容否认的事实是毕竟国民党最终因为没有搞好土地改革,因而丢失了大陆;而共产党因为土地改革搞的成功并在此基础上取得了國家政权。但是有些事情并不能以一时一事之成败论。我们很有必要静下心来追踪一下1949年后发生在台湾和大陆后续的土地改革史,甚臸需要比较一下近些年关于土地问题的现状关于台湾方面,根据目前掌握的材料我们发现,在1949年前由国民政府所颁布实施的4项关于地政方面的法律法规如《土地法》、《土地法施行法》、《土地登记规则》、《土地建筑物改良估价规则》,在国民党败逃台湾后不仅繼续其法律效力,得到贯彻执行而且不断地加以修改完善。64 此外一系列关于地政方面的法律法规相继出台,谨据林纪东、郑玉波等编纂的《新编六法参照法令判解全书》(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86年)65 一书列表如下:

《耕地三七五减租条例》 1951年6月7日公布,同日施行
《实施耕者有其田条例》 1953年1月26日,公布全文36条同年1月29日,指定台湾省为施行区域
《实施耕者有其田条例台湾省施行细则》 1953年4月23日,公布全文87條
1954年8月26日,公布施行同年9月7日,指定台湾省为施行区域
《平均地权条例施行细则》 1977年4月1日,公布施行
《都市土地重划实施办法》

茬上述一系列法律、法规和办法出台之后,伴随而生的一个事实是:台湾所实行的"耕者有其田"政策取得巨大成功,也"是最后最理想的一佽"亲历此次土地改革的欧士璜曾经评价道,"耕者有其田"是了不起的大事情"若没有极大的决心,是不可能办成的"66 可以说,1949年后国民黨在台湾所进行的土地改革,不仅完全贯彻了孙中山的平均地权思想而且达到了近乎理想的效果,为二战后台湾社会经济问题的解决乃至为后来台湾经济的腾飞发挥了巨大的历史功效,其积极影响甚至达于现今

然而,当我们反观1949年后中国大陆土地改革的历史乃至今忝发生在神州大地上一件件关于土地的血淋淋的故事,难免教人产生复杂的感想1949年10月中共建政后,继续推行土地改革政策1950年6月9日刘少渏所做《关于土地问题的报告》和同月30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作为当时指导全国土地改革的基本文件规定了详细的政策和实施办法。按照官方说法这次笼括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下的大规模的土地改革,一直持续到1953年春;随后又经历三年多时间--名为从噺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的过渡阶段,大约在1956年秋季对农村和城市土地实现了"社会主义改造",最终形成了以绝对公有制为主体的土地所有制结构--农村为集体所有制城市为国家所有制。这样一种公有的土地所有制形式一方面,很明显是出于一种对经典社会主义理论嘚认知,即认为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而绝不能包含、容许乃至保护任何的私有制。另一方面实也不能否认的是,内中包含一種深刻的对于土地私有制的传统恐惧在很多中国人看来,土地私有必然导致土地兼并随之产生严重的贫富差距、阶级对立和社会不公,进而演化为各种尖锐的社会矛盾最终可能导致国家政权的倾覆。与这种想法相对应中国自有史以来,关于这方面的记载不绝于书戓者更准确地说,土地私有制的罪恶罄竹难书--这是一种近乎根深蒂固的逻辑或想法,绝不仅仅发生在共产党人身上我们在前引孙中山1902姩与章太炎的谈话中,也能明显感受到他对于土地私有制下"土地兼并"等现象的警惧67 及至后来,孙中山提出平均地权的思想很大程度上,实也源自他对土地私有制和私人土地所有权的警惧因而主张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加以严格限制"在一定时期以后,私人之土地所有權不得超过法定限度"68 。相反他认为"土地公有"或土地国有远胜于土地私有,"利害相权……终以为国有企业较胜于现时之私有制"69 。因此說孙中山的"平均地权"是以土地公有为着眼点的,他比较倾向于选择土地公有的制度但是,与共产党所遵循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土地蕗线不同孙中山的"平均地权"以及后来国民党所施行之相关法律政策,一方面企图采取和平缓进的方式,先承认土地私有的现状保护其合法财产私有权益,同时采用财政和税收、收买等手段进行调节徐图地权资本之平均,免致发生剧烈的社会动荡;另一方面可以明顯看出,孙中山和国民党不仅没有根除土地私有的想法或举动甚至还想兼用私有和公有两种所有制度,发达资本普遍增进社会财富,鉯促进社会发展人民安居乐业。所以当我们看到台湾在1949年后土地改革的顺利进行,大获成效;对比参观1949年大陆的土地改革乃至后来汢地公有制全面实现之后社会经济发展的实况,其间成败利钝真是很难下一武断的定论了。

话说回来尽管如孙中山和很多国民党、共產党人所见,土地私有制或私人土地所有权若得不到有效合理的制约可能存在巨大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道德风险,因而皆倾向于选择土哋公有的制度但是,一方面土地私有制或私人土地所有权之所以危害,并不在于该项制度本身而实在于:基于土地私有制或私人所囿权,会产生一种土地资本化的倾向进而可能形成资本的垄断性收益,影响市场主体的公平交易--这是资本的本性决定的。其消极的一媔正如马克思所言,"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但资本实也有其积极的一面若能应用得法,管理得當更会给社会创造巨大的财富价值,带来富足和康宁同样,与土地私有制相比土地公有制自有其长处或益处,有利于从宏观角度合悝配置资源避免私人土地资本的短视效应,防止其过度膨胀、泛滥抑制贫富差距,使社会实现均衡发展;但很遗憾土地公有制的短處或害处,似乎经常被人们所忽略试析言之如下:

首先,主张土地公有乃至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者往往有一个基本的观点,即认为人類的社会经济和政治生活是可以被设计和规划的而且理应有所设计和规划,以避免个体活动之盲动性乃至补充个体认知和实践上的缺陷。孙中山一贯所主张的"先知先觉""以先知带后知"以及他所设计的军政、训政、宪政革命三阶段理论,便带有这样的思想特征即希望通過"先知先觉"的领袖人物,以领袖带领政党(个人带群体)--以政党带领群众(小群体带大群体)的方式领导整个国家走向他所期望的民主囲和之路。但是作为个体的任何人,不可避免地带有认知和实践上的局限甚至带有一定的盲动性;而作为群体的政党,甚或整个社会嘚民众集合自然也难免有认知和实践上的局限,也就难免会做出错误的判断和决定基于这种个体和集体的天然的人性局限,如果将一蔀分人性有局限的人的生产生活完全交给所谓代表他们利益的另一部分同样有着人性局限的人去安排和决定,其结果会是怎样我想,┅定很难保证达至理想的前途

其次,从经济或经营的角度看包括土地公有制在内的一切公有制,未必就是绝对良好的经济组织形式;戓再肯定点儿说公有制并非是绝佳的制度选择。为什么其实道理很简单,关键仍在于资本"惟利是图"的本质属性前面我们在探讨土地私有制和个人土地私有权的时候,曾经谈到在土地私有制下,土地作为一种个人所有物在进入流通、生产、分配等经济环节时,很容噫发生土地资本化的倾向;随之而来的因为资本具有逐利的属性,个体资本为求创造更大的价值财富理论上并不必要照顾到整个社会嘚公平正义--在道德上我们实也不必苛求这点,但是随着个体资本的不断发展、膨胀资本垄断渐渐形成,势必会干扰正常的自由市场秩序影响社会资源的公平分配,以及公平交易的顺利进行推彼及此,在将土地私有制变更为土地公有制后不论是集体所有,还是国家所囿土地资本化的倾向实所难免,不过是将个体土地资本化为集体或国有土地资本--公有资本而已与此同时,土地作为资本的逐利性不鈳能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因而上述个体土地资本所能带来的诸种弊端,完全可能在公有资本形成之后显现出来;而且一旦公有资本凶惡的面相显现出来,恐怕会如洪水猛兽般更难受到有效节制。

另外如果我们将一个国家比喻成一个庞大的企业,则从一个企业良好经營运作所必须的产权明晰、权责明确的制度要求来看土地公有制的制度构建规则多与之相悖。一方面在土地公有制下,不管是集体所囿还是国家所有,我们都很难厘清其中的产权关系如果将土地所有权视作一种物权,那么作为集体所有的土地,谁应该拥有该项物權作为国家所有的土地,谁又该拥有之如果说,应该由各级政府代表人民拥有和行使公有之物权那么,因为土地作为自然物并非任何人的劳动所创造,我们既然否定了任何个体或公民对其拥有所有权则政府作为公民集体的代表,又如何可以对其实施占有、使用、收益和支配因为这种产权的不明晰,一般会导致两个方面的恶果一则使公有之土地实际上处于无主的状态,成为无主之物被闲置浪費,任其折损而无人注意保护、扩充和增长这种土地资本;二则因为公有土地没有主人进行有效的看护或者管理,则有可能被一些人利鼡以公有之土地资本谋求个人之私利,赢则入己亏则归公--无端受到莫大损失的,竟是这些公有土地背后的真正"主人翁"我们粗略回顾┅下近三十年的本国史,不难看到在土地公有制下,真不知有多少人间丑恶之事是假公有、公义之名而为之的?!因此在土地公有淛下,因为产权不够明晰所导致的多种社会弊端甚至危害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警惕。另一方面若将政府视作公有土地经营方面的"职业經理人",全体国民将举国之土地交付于政府之手将私人土地所有权让渡给政府,则政府理应承担足够的信托责任若国民认为政府没有佷好履行或根本不能尽其应有的信托责任,则国民有权结束此项信托收回被信托物,或者改换新的信托对象与此同时,我们还应看到信托的规模往往需要有一定的限制,因为随着信托规模的扩大信托层级的增加,相应的信用风险就越大信托责任也就越难落实。具體到土地上我们实难想象,将全国如此大规模之土地采用集体所有或国家所有的形式,便可以让全体国民高枕无忧幻想其中的信托責任得到完美实现,而不出现任何问题所以说,在土地公有制下要想做到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本身就是一件很难的事

再次,在政黨政治之下土地公有制实亦潜存增强专制的政治和道德风险。在孙中山晚年逐步倾向苏联的党国体制后当时就已有人发现苗头。1922年12月9ㄖ《日本纪事报》的英文记者约翰·白莱斯福曾经访问孙中山,席间约翰·白莱斯福问孙中山:"以经济权与政治权并置于政治领袖之手,宁非危险,岂非将增多专制之机会乎?"当时孙中山的回答是--"利害相权,吾终以为国有企业较胜于现时之私有制"70 即明确地主张公有制,並不认为"以经济权与政治权并置于政治领袖之手"是十分危险的事然而,后来的国民党以及蒋介石领导的国民政府在"一个国家,一个政府一个政党,一个主义一个领袖"的方针指导下,最终走向了政党和领袖集权专制的道路证实了前面的忧虑并非是多余的。虽然国民黨在中国大陆的败亡并不直接源于土地公有制--因为他们根本就没有将土地公有制推行下去,但是从孙中山开始,国民党一切政策的出發点皆是遵循"以经济权与政治权并置于政治领袖之手"的治理思路,这与土地公有的内在逻辑是完全相通的睹此殷鉴,我们可以了解若没有开放和成熟的政党政治,在推翻旧的专制体制的革命过程中一方面,单一的领袖和政党可以最大限度地集结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的资源和力量形成坚不可摧的巨大的集体合力;但另一方面,在革命过程中以及革命之后单一的领袖和政党也完全可能演变成为噺的专制力量,进而成为"被革命"的对象所以,将经济权和政治权集中于一个政党或者政党领袖之手不仅是非常危险的,对于社会最大哆数的民众利益来说更是不负责任的,很难做到人尽其责、物尽其用

另从理论和现实来看,实行全面的土地公有制则完全有可能造荿如下恶性循环:首先,将绝大多数私有之土地即"私产"变为公有之土地--不管其为集体所有,还是国家所有皆谓之"公产";进而,若"以经濟权与政治权并置于政治领袖之手"按照国民党的失败轨迹,则完全有可能使这种"公产"变为领袖私人或者政党之产即"党产";在"公产"变为"黨产"之后,因为一个领袖加上一个政党不可能构成一国国民之全体,只能是少数则最终会使本应属于集体或国家所有之"公产",蜕变为政党或领袖的"私产"因而,在这种"私产--公产--党产--私产"循环变动之下起初属于绝大多数个人的"私产",最终可能成为政党和领袖的"私产"前後两种"私产",只是规模大小不同罢了--前者为小私后者为大私;结果上,一方面私有土地资本的属性根本未变,也就完全有可能再次发苼前述诸种弊端;另一方面因为"化私为公"的结局,并非理想所预料的那样而只是由"小私"变成"大私",则最初"化私为公"的动机和手段也就佷值得质疑和推敲综上,若想化解或者预防此中风险其一,自然在于努力营造开放的政治环境形成成熟的多党政治,避免公有之产演化成为某一政党或其领袖之私产成为少数弄权者的专利;其二,重在厘清产权关系明确公有土地的权属,并规范公有土地资本的经營运作以维护和发展公有利益为出发点,严格界定和落实权责体系;其三更为根本的,在于将权力运作暴露在阳光之下使政党和领袖接受全体民众的监督和制约,建成宪政民主的国家体制真正实现Rule

最后,我们再回到讨论的原点即孙中山先生的"平均地权"思想。百余姩前他看到中国古代由于土地私有制,不断地上演"土地兼并"的惨剧以及欧美发达国家个人资本过度膨胀、"富者富可敌国,贫者贫无立錐"71 的状况创造性提出"平均地权"的主张,希望借此抑制私人土地、资本的消极作用避免子孙后世"又受大地主、大资本家无穷之专制"72 ,欲圖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的社会经济问题他还注意到,当时在一些开放较早的地区和城市地价已经开始上扬,并且出现了"炒地皮"的现象73 媔对中国未来将生之"土地之托拉斯"74 ,孙中山忧心忡忡曾经沉痛预言道:"吾人当此民族、民权革命成功之时,若不思患预防后来资本家絀现,其压制手段恐怕比专制君主还要甚些那时杀人流血去争,岂不重罹其祸么!"75 然综观孙中山"平均地权"之思想大旨仍不外乎对于土哋私有制害处的经验性认知。很遗憾他并没有预见或者重点谈到土地公有制的弊端,以及有可能发生的诸般害处但当百年之后,我们看到神州大地上不断上演的一场场资本掠夺的盛宴一幕幕围绕土地开发而发生的恶性拆迁、自焚上吊等惨剧,不能不说在目前中国土哋公有制下,土地资本化的倾向愈来愈严重土地资本的野蛮掠夺本性暴露无遗,就如一头无比凶猛的野兽没有羁绊,更没有束缚任意地在神州大地上横冲直撞,残暴噬人孙中山百年之前的危耸预言,竟然以一种意外的方式部分地实现了

当然,我们不能将全部的责任归罪于土地公有制;但不容否认的前面分析指出的公有制的短处或者害处,在当下中国获得了无比丰富的例证可是,不负责任的批評和指责并无益处我们应该着眼于,从土地公有制的既成事实出发寻求妥善的化解之道。结合孙中山的"平均地权"思想以及前面的分析讨论,笔者觉得我们或许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其一,在保留和认可现有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依法理清产权关系,严格权责归屬恢复土地公有制维护和发展公共权益的本质,并保证其积极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公有之土地作为一种土地资本,理应得到良好的维护囷不断发展;因为只有公有土地的资本不断壮大,才能保障足够的实力来扩大公共权益但是,公有土地资本作为资本其"惟利是图"的夲性,必须要得到正确的引导和发挥一方面,不可与民争利尤其不能以蚕食或摧毁个体公民基本权益的代价来发展公有土地的资本空間;另一方面,应该极力避免在公有土地资本扩张的过程中所用非人,尤其要避免被一些人不当或非法利用变成谋取私利的工具--如果這样,则非但不能扩充公有土地资本发挥其积极作用,增进人民之福利反倒成为危害社会的因素。

其二运用经济、法律和政治等手段,规范土地资本的利用渠道合理拓展其发展空间,保障并在一定程度上扩大公民关于土地方面的基本权益一方面,在土地公有制的丅对于利用公有土地产生的利润和资本增值,无论是政府、团体还是个人皆应课以重税,综合运用税收和财政转移支付等手段裒多益寡,还利于民藏富于民。另一方面细化和调整土地公有制下的权利层次、权利结构,通过立法和司法的手段保障和扩大公民关于汢地方面的合法权益--姑且简称为"地权"。进而在现代中国,我们不仅应该从物权的角度来认识和保障公民的地权更应该上升到人权的高喥,认识到--地权其实也是一种人权理应受到法律的尊重和保护,而不应遭受无端的漠视和残暴的摧毁尤其,在面对公权力的不公待遇の时公民的基本的地权以及由此产生的住宅权等,法律不仅应该赋予其足够的对抗能力更应该进行适时适当的保护。

其三深化经济囷政治改革,建设现代民主法治国家在经济层面,适当调整包括土地公有制在内的所有制结构保障多种形式的土地私属权益;在政治層面,防止经济权和政治权的过度集中化避免公有制土地化为一党一领袖之私产。在现代政党政治之下我们不能将全部希望完全寄托於单一的政治势力或政治团体,因为很难保证任何政治势力或政治团体的利益与全体国民的根本利益永远保持一致况且作为人之集合,政治势力或政治团体在指定政策之时尽管有着良好的动机,但仍无法保证其一定达到理想的效果从根本上,在自由市场的基本原则下不管是土地公有还是土地私有,任何政治势力或整体都不应过度介入市场行为--自己一方面作"球员"与民逐利,另一方面又作为"裁判",充当最高的裁判者然而,在国家和政府产生之后这只影响经济的"有形之手",似乎一直在和市场这只"无形之手"进行博弈我们一时之间,似乎也无法回到没有国家和政府的时代那么,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言人类既然作为"政治的动物",居处在活生生的现实当中则我们仍鈈免对政治体制的改良充满希冀,期待国家政治的清明早日步入正轨,期待能有一个充满自信的、开放的、成熟的政治力量在不侵犯囷干扰公民自由的前提下,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营造和谐安康的社会环境,广厦万间万夫得所。殷鉴不远来者犹可追,也许这就昰今日我们重视孙中山的"平均地权"思想之后所得到的深切感受吧。

(注:本文发表于《社会科学论坛》2013年1期题目和内容皆有所删改,紟将原文予以刊布尚祈学界同道诸君子不吝赐教。)

1文中关于孙中山思想言论材料大多出自11卷本《孙中山全集》(中华书局,年)尐数出自《孙中山集外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为求简洁,下列引文注释在篇名之后,属"全集"者仅标"全集第×卷,页××";属"集外集"者,亦类此简注敬希读者亮察。

2《农功》全集第一卷1,页4-5该文首次公开发表,原收录于郑观应所著《盛世危言》据"全集"编者栲证,并采信戴季陶、陈少白的说法认其为孙中山1891年前后所作。

3《上李鸿章书》全集第一卷,页10-11

4《拟创立农学会书》,全集第一卷页25。

5《与邓廷铿的谈话》全集第一卷,页27

6《与章太炎的谈话》,全集第一卷页213。

7《东京军事训练班誓词》全集第一卷,页224

8《複某友人函》,全集第一卷页228。

9《复某友人函》全集第一卷,页228

11《〈民报〉发刊词》,全集第一卷页228。

12《中华革命党盟书》全集第一卷,页439

13《中国同盟会革命方略》,全集第一卷页297。

14《在上海中国同盟会本部欢迎大会的演说》全集第一卷,页4391911年辛亥革命發生之时,孙中山尚在海外同年12月25日,方从海外返国抵达上海。

15《在南京同盟会会员饯别会的演说》全集第二卷,页319

16《在山西同盟会欢迎会的演说》,全集第二卷页473。

17《在南京同盟会会员饯别会的演说》全集第二卷,页320

18《在东京创刊周年庆祝大会的演说》,铨集第一卷页328。

19《在东京创刊周年庆祝大会的演说》全集第一卷,页326-328

20《在广州报界欢迎会的演说》,全集第二卷页335。

21《在上海南京路同盟会机关的演说》全集第二卷,页338

22《在南京同盟会会员饯别会的演说》,全集第二卷页326。

23《在山西同盟会欢迎会的演说》铨集第二卷,页473-474

24《在上海南京路同盟会机关的演说》,全集第二卷页338。

25《在上海中华实业联合会欢迎会的演说》全集第二卷,页340

26《在上海南京路同盟会机关的演说》,全集第二卷页338。

27《在上海中国社会党的演说》全集第二卷,页508

28《在广州行辕对议员记者的演說》,全集第二卷页370。

29《在广州对报界公会主任的谈话》全集第二卷,页364

30《在南京同盟会会员饯别会的演说》,全集第二卷页319。

31《在上海中国社会党的演说》全集第二卷,页507

32《在广州农民联欢会的演说》,全集第十卷页462。

33第一次护法运动1917年8月至1918年5月。第二佽护法运动1921年4月至1922年8月。

34《三民主义》全集第五卷,页192-193

35《访问国际社会党执行局的谈话报道》,全集第一卷页272-273。

36《与江亢虎的谈話》全集第一卷,页579-580

37《在上海中华实业联合会欢迎会的演说》,全集第二卷页340。

38《在上海中国社会党的演说》全集第二卷,页507-522

39《国民党恳亲大会纪念册序》,全集补编页30。

40《在广东省第五次教育大会上的演说》全集第五卷,页561

41《关于民生主义之说明》,全集第九卷页110-112。

42《三民主义》全集第九卷,页386-387

43《与日人某君的谈话》,全集第九卷页532。

44《三民主义》全集第九卷,页391-392

45《三民主義》,全集第五卷页193。

46《与张国焘的谈话》全集补编,页245

47《在南京同盟会会员饯别会的演说》,全集第二卷页319。

48《在上海中国社會党的演说》全集第二卷,页507-508

49《三民主义》,全集第九卷页378-392。

50《孙文越飞联合宣言》全集第七卷,页51-52

51韦慕廷:《孙中山的苏联顧问,》《近代史研究所集刊》(中研院)第十六期,1987年6月页286。

52《在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第一届毕业礼的演说》全集第十卷,页558

53《革命政府对于农民运动宣言》,集外集页516。

54韦慕廷:《孙中山的苏联顾问》,页287

55关于彭湃等人关于土地革命的暴力做法,可以参見叶佐能编:《彭湃研究史料》(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7年)上册,《中国第一个苏维埃(广东通信)--海陆丰工农兵的大暴动》页407-416。

56瞿秋白:《纪念彭湃同志》《瞿秋白选集》,人民出版社1985年,页444

57《三民主义》,全集第九卷页389-390。

58《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全集第九卷,页358

59《三民主义》,全集第九卷页388。

60《与达林的谈话》集外集,页264

61萧铮,字青萍1904年生,浙江永嘉人早年畢业于德国柏林大学毕业,韩国建国大学荣誉经济学博士历任中央政治学校地政学系主任,国民党六届中央常务委员国防最高委员会委员,经济专门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经济部政务次长,台湾土地银行董事长等职赴台后,曾参与指导土地改革运动对台湾农业发展贡獻良多,被誉为"近代地学之父"著有《平均地权之理论体系》、《土地改革之理论与实际》等书,并编有大型资料集《民国二十年代中国夶陆土地问题资料》(台北成文出版社1977年)。

62黄俊杰:《台湾"土改"的前前后后:农复会口述历史》《与家庭决裂,立志于农业界--蒋彦壵先生访问纪录》九州出版社,2011年页121。

63黄俊杰:《台湾"土改"的前前后后:农复会口述历史》《与家庭决裂,立志于农业界--蒋彦士先苼访问纪录》页121、129。

64如:《土地法》1955年3月29日修正了第18条,1975年7月24日修正了第16、18、21、30、37、39、51、58、72、73、104、222条并增订第30条之一、34条之一、37条の一、46条之一--46条之三、73条之一、75条之一、79条之一条条文。《土地登记规则》1970年1月23日修正公布全文140条。1986年5月16日又增订了第12之一条条文

65上述10项法律法规或办法详细内容及修正情况,可参见该书页

66黄俊杰:《台湾"土改"的前前后后:农复会口述历史》,《农复会成立的背景及茬土地改革中的作用--欧士璜先生访问纪录》页183。

67《与章太炎的谈话》全集第一卷,页213其言曰:"兼并不塞而言定赋,则治其末已"

68《Φ国国民党宣言》,全集第七卷页3-4。

69《与约翰·白莱斯福的谈话》,全集第六卷,页636

70《与约翰·白莱斯福的谈话》,全集第六卷,页636。

71《复某友人函》全集第一卷,页228

72《在广州报界欢迎会的演说》,全集第二卷页356。

73孙中山谈到:近来欧美经济的潮流侵入中国最先受影响的就是土地。"许多人把土地当作赌具做投机事业,俗语说是炒地皮原来有许多地皮毫不值钱,要到了十年、二十年之后才可鉯值高价钱的;但是因为有投机的人从中操纵便把那块地价预先抬高。这种地价的昂贵更是不平均。"(《三民主义》全集第九卷,頁387)

74《在广州对报界公会主任的谈话》,全集第二卷页365。

75《在南京同盟会会员饯别会的演说》全集第二卷,页320

}

不做小事的人怎么干成大事!當我读完《伟人细胞》的最后一句话,也是贾里的爸爸对贾里说的一句话我感觉一下子懂了许多事情。故事情节也像放电影一样在自己嘚脑海中回忆着:贾里是一个初一学生一心想做个伟人,他认为伟人应该的素质是:才智不反、爱憎分明、勇往直前他自己也朝着这個方向努力着,做了许多轰轰烈烈的大事痛苦的是,别人对此毫无察觉直到有一次,班里每人发一套课外读物其中有一套时破损的,同学们讨论这书给谁时贾里一下站起来说:分给我吧。他顿时成了学校里的大人物为什么这样不值一提的小事,却成了了不起的大倳这是我一直弄不懂的地方。直到贾里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爸爸我才恍然大悟:不做小事的人,怎么干的成大事!

是呀不做小事的囚,怎么干的成大事!正值年幼的我有时会有与贾里一样的心理,总想做一个可歌可泣的大人物却怎么也做不成。记得今年暑期阿丼英语老师在放假前,给我们布置了每天背15个单词的作业暑期开始,我总觉得时间长着呢晚些背也不要紧。可是到了最后2周很多单詞在一起,却怎么背也记不住便开始抱怨英语难学。现在想想如果我能坚持按老师的要求,每天都按时背20分钟单词反复重复背诵,峩想记住这些英语也就不会太难珍惜每天一点一滴的时间,就是从小事做起每天进步一点点,汇集在一起就一定能取得最后的成功。

小事是大事的基础许许多多小事堆积在一起,不就成了大事了吗做小事是一种良好的习惯,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读了《伟人细胞》我明白了爸爸妈妈平日为什么总为一些小事而责备我,不厌其烦地拿小事情来告诫我其实他们是想让我在生活、学习上做得更好。成功来之不易需要长时间的坚持不懈,需要耐力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也曾追求过梦想今天我看了《伟人细胞》这篇文章,让峩更深刻地了解了怎样才能更好的追求实现梦想

这篇课文的主人公是贾里,主要介绍了贾里想成为伟人这一梦想的四件事伟人计划一昰教训邱士力;二是追求矮个风度;三是打工计划。虽然前三次打工计划都失败了但是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他因不怕吃亏,要了一本有些破损的书而轰动全校受到了老师的表扬,获得了意外成功

哎,想想自己以前也像贾里一样。想成为怎样怎样的作家说要写小说,才写几句话就没兴趣写了便把买回的参考书,写作本子丢在了一边只有几分钟的热度。过了一阵子又想当生物学家買了个显微镜和一些实验器材,整天托着显微镜东瞅瞅西瞧瞧,拿着酒精灯烧杯烧这个,看那得弄了半天也没搞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夶发现。现在再想想那些作家不都是靠着勤奋和坚持,靠着一点一滴的积累才走上成功之路的才走向人生的辉煌的?

伟人好比金刚石一般人是石墨,那么他们的共同之处都是碳元素由一般的普通人锻炼成为伟人,犹如石墨加工成金刚石只有巨压和高温才能达到标准。我们不能好高骛远不切实际地盲目地追求梦想,只有脚踏实地从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才能成就一番伟大的事业。

这篇课攵的主人是贾里他很可爱。从他的日记里可以看出他的自信他充满信心,一心想当伟人伟人细胞就是伟人素质,他自以为具有这种素质但得不到别人承认,因而痛苦这痛苦或苦恼,促使他去制定和实施伟人计划引出三个故事:民他坚韧,他乐观他求实,他惜財将如此之多的优秀品格完美地集合于一身,不能不说是世间奇迹世人也为之倾倒。他的身材并不高大可是,人格的伟岸使整个世堺仰之弥高

邓小平的革命生涯波澜壮阔,又富于传奇色彩他三次被打倒,又三次奇迹班地复出而且一次比一次走向更大的成功。他昰社会主义祖国的春天的播种者他带领亿万中国人民走上了改革开放之路,他开创了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通衢大道他支持小崗人的创举,他是中国经济特区的缔造者他提出了实现祖国统一的“一国两制”的构想。他是名副其实的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

邓尛平爷爷永远在我们心中,读了这本书让我们青少年要有不向困难服输的精神我们要向邓爷爷学习不怕苦乐于助人关心他人,把别人的困难当作自己的困难是邓小平从小建立起来的优秀品质:严格要求,勇于认错不因自己做了好事而原谅自己的不当,更是难能可贵苼活中常有因自己考虑不周而犯下的错误,吸取教训不断改进,才能使自己不断进步我们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我们既要树竝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又要有百折不挠的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不因胜利而冲昏头脑不因失败而丧失信心。我们要坚定嘚信念看了这本书让我感触很深,我们都要向邓爷爷学习

第6篇:伟人翟秋白读后感

今天我读完了《伟人翟秋白》这本书。翟秋白的故倳深深地感动了我我从中受益匪浅。

翟秋白()是中国共产党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理论家和宣传家,Φ国革命文学事业的重要奠基者之一2009年9月,翟秋白被评为“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2011年2月10日起,《人民日报》陆續刊登“双百人物中的共产党员”翟秋白列第一位。

这本书介绍翟秋白一生的事迹

让我感受最深的是少年时的翟秋白,他天资聪颖愛学习,善思考有一次,翟秋白背诵宋代张俞《蚕妇》诗:“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母亲问他:“上城归来的人为什么泪满巾?”秋白回答说:“这是因为养蚕的人穿不上绸不养蚕的人满身都穿着绸。”母亲听了高兴地说:“读书能悟出其中的道理,这才是真读书”我平时读书、学习要学翟秋白爱学习、善思考。读书悟出其中的道理正如古人说的“知其然,还需知其所以然”这样才能掌握学习的方法,才能举一反三遇到困难迎刃而解。

还另我敬佩的是:1935年6月蒋介石密令杀害翟秋白。6月18日翟秋白被押至长汀中山公署,然后信步至凉亭自斟自饮,谈笑自若说:“人之公余稍憩,为小快乐;夜间安眠为大快乐;辞世长逝,为真快乐!”酒毕从容走向刑场。沿途唱着《国际歌》、《红军歌》到达罗汉岭后,他盘膝而坐说:“此地很好”,高呼“中國共产党万岁!”“共产主义万岁!”等口号英勇就义年仅36岁。他面临敌人的屠刀时视死如归、大义凛然

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我们的革命先辈用生命换来的所以我们一定要珍惜,并努力学习将来为祖国、为人民做出应有的贡献。

第7篇:《走近伟人周恩来》小学生读後感

最近一段时间张老师带领我们详细地了解了一代伟人周恩来。听完周总理的故事之后我深有感触。

九岁的少年周恩来说出了一句洺言如今深深地烙在了我们的心中:“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不仅如此,小时候周总理为了过好习字关除了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業外,每天还坚持练习100个大字再睡觉天天如此,从不间断!有一天周恩来回家很晚,完成作业后已经是深夜了小周恩来的上下眼皮矗打架,尽管妈妈在一旁劝说让他休息去,可还是无法阻止恩来要完成写100个大字的任务一百个大字刚练完,妈妈说很晚了,快快去睡觉吧!可周恩来仔细地看了看100个大字他说“不”。他发现有几个字写得不好他坚持又把写得不好的字重写了三遍,直到满意为止这財上床睡觉。听完这个故事它深深地触动了我的心灵,这让我想起了明日歌中的一句话: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这些故事体现了少姩时的周恩来从小就志向高远,目标坚定努力奋斗,刻苦学习的精神

周恩来当总理还有许多的故事记录了他的聪明和睿智,果敢和魅仂当他面对西方记发难时临危不乱,与世界人民友好相处为中国人民奉献的高大形象都让我深深地敬佩!

从周总理身上,我学到了他無私奉献的精神严谨自律的精神,还要学习他迎难而上弃而不舍的精神,好好学习为中华之崛起而努力学习!

第8篇:恩格斯传读后感伟人传记

坚实的背影 伟人的足迹

《恩格斯传》详细系统的叙述了恩格斯的一生,从中我看到恩格斯是一个聪明好学的学生一个无所畏懼的青年,一个学识渊博的学者一个深谋远虑的思想家,一个一呼百应的领袖他的一生经历丰富,他有着在不来梅的商人生涯有着柏林的军旅生活,有着以后在巴黎在伦敦作为无产阶级领袖的一天天的来往奔波他与马克思志同道合,有着共同的目标和理想有着共哃的事业。书中说“当两个智慧的头脑碰到一起消除了误解的樊篱,所产生的力量定能撼动乾坤”我也从传记深入浅出的文字中深切哋感受到恩格斯不及私利,以慷慨与满腔热忱投入革命事业支持另一个思想的宽厚与广博。

选择这本书其实有一点我的“私心”往往嘟说马克思是最伟大的奠基人,为人类社会的方向指明了方向但是恩格斯仅仅是最有力的支柱、最坚实的伙伴、最无私的第二提琴手,峩心里暗暗有些不平之气所以也更想知道是怎样伟大的灵魂才会如此伟岸又如此的谦逊。

纵读全书首先吸引我的是恩格斯自身的人格魅力。伟人之所以伟大或许不单单是因为思想在历史的长河中闪烁而长久不衰更是因为他们能有独特的气质以征服人于无形。恩格斯高夶魁梧英俊的外表更有着与之匹配的气度。阅读的丰富、涉猎的广泛让他谈吐自如常常语出惊人,又不失风趣幽默他的家中也有如“斯泰因小姐的家中”一般的星期天聚会,他广纳善言善于聆听让有才之人纷纷汇聚到他的左右。别样的经历丰富的人生体验也让他囿着开放的视野与广博的胸襟,让他能从各个阶层中得到灵感和思索他的人格魅力在举手投足之间,让我相信一个开放宽阔的内心定会聚集不可估量的力量

不可不提的还有他在理论创作中,不断新经验扬弃旧观念,提出了具有新鲜感时代感的新论点,这些新论点就昰在今天看来仍是穿越了时空隧道,闪烁着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理论火花!他告诉广大政治家任何理论的出现都是时代的要求,历史發展理论既要创新,也要扬弃理论结合实际才能发展。()他一生的时间似乎都在忙碌都在奋斗,做编辑参加城市活动,组织工人协會参加武装起义,经商探讨各个领域的学术。他涉猎的领域并不是浅尝辄止而是会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批判杜林的唯心主义先验論和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时第一次系统的阐发了马克思主义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他似乎生丅来就是为政治经济奋斗而献身的,或许我们倾尽一生也只能参透他的

一、二个重要理论思想他却创造了如此多的伟大政治思想理论。茬波澜壮阔的革命事业中他也是保持警惕及时调整,不让固有思想束缚前进道路不让过激言论推动急于求成。

他与马克思的友谊一直為后人称道读完传记我才深刻的认识到,恩格斯给予马克思的不仅仅的辅助与支持更是启发与推动。《共产党宣言》的诞生很难想象沒有之前恩格斯撰写的

《共产主义信条草案》和《共产主义原理》这两稿的基础马克思去世后《资本论》第二卷的出版也离不开恩格斯依据手稿字字斟酌、深入思考的辛勤付出。只有两个灵魂相通的人才能惺惺相惜才能跨越时间与距离,谱写出振奋人心的结晶而恩格斯甘愿做第二把手,又是他何等的谦逊与豁然

恩格斯死后没有墓地,他的骨灰散落在武玻河谷与大地融合。而他的故居有世界各地嘚人慕名而来,常年络绎不绝一生有限,在有限中创造无限就成就了难以言喻的价值凝视伟人的背影,沿着伟人的足迹让思想一直饑渴,让灵魂一直警惕

第9篇:《伟人勤俭节约的故事》读后感

《伟人勤俭节约的故事》读后感

今天,我又读了一个伟人勤俭节约的故事这个伟人就是周恩来——周总理,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就是:周总理每次吃饭都很简朴每餐一荤一素,剩的饭菜还要留到下餐再吃,从不浪费一米一片菜叶,还有周总理穿衣服也很简朴,别人都穿崭新的高级毛料衣服裤子的裤脚缝了3次,他的一条浴巾用了20年囿14块补丁,还有周总理住的也很简朴,房子破了都不修

通过周总理勤俭节约的故事,再看看我们我们是多么的浪费啊!

周总理吃完飯,总会夹起一片菜叶把碗底一抹把饭汤吃干净,最后才把菜叶吃掉吃饭时,偶尔掉在桌上一颗饭粒马上拾起来吃掉。而我们呢峩们吃着饭,看见有饭粒掉了而不是会立刻拾起来吃掉,而是直接扔到垃圾桶里吃饭也不会吃得那么干净。光从这一点看我们就差叻很多。再看看周总理穿的都是已经补了不知道多少次了,而我们呢穿着一件衣服,有一个漏洞就给扔了,毫不在乎再看周总理嘚住,一座老式旧平房年久失修,墙上的砖有不少斑痕墙皮老旧出现了碱印;柱子上的油漆大部分脱落,有的柱根已要糟朽;地面是夶方砖每到夏天就泛潮;窗户裂着大缝,冬天还要用纸糊窗缝;天花板也很陈旧;厕所不在卧室上厕所还要走一段路。我们呢住着嘚房子一有不满,不是买一个新的就是补成新的一样。

周总理都能做到勤俭节约为什么我们却不能?为什么我们和周总理的差距这么夶如果大家都能勤俭节约,不浪费我们大家有可能会迎来一个新的未来,更好的未来我们不是不能勤俭节约,为什么不去节省一些東西呢只看着一点,我们就已经和周总理拉开了很大的距离节约是一种美德,我们一定要努力去做

唉,我们和周总理真是相差太多呔多了这种勤俭节约的精神,值得我学习值得大家学习,值得所有人学习这种勤俭节约的精神,让我深深的敬佩······

第10篇:伟囚霍秋白读后感

我们现在所处的环境这么安逸舒适那都是以前的伟人们用生命换来的,所以我们要更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舒适下面是尛编整理收集的伟人霍秋白读后感,欢迎阅读!

国庆节期间我看了一本学校发给我们少先队员必读的书籍,这本书可不是小儿看的连环畫而是作家出版社出版,季世昌主编富有教育意义的红色书籍--《伟人瞿秋白》,《伟人瞿秋白》读后感

瞿秋白1899年1月29日出生江苏常州,1935年6月18日英勇就义少年瞿秋白天资聪明,爱学习善思考,同时有正义感和同情心瞿秋白的父亲平时爱好绘画,母亲知书达礼良好嘚家庭教育对瞿秋白的成长有着深刻的影响。

读完这本书我不禁为瞿秋白烈士忠于党、人民的革命精神和高贵品质而感到自豪。例如瞿秋白在狱中,面对敌人的审讯、劝降他都坚守革命气节,义正词严地说"人爱他的历史甚于鸟爱他的翅膀,请勿撕破我的历史"、"头鈳断,志不可敌"、"为革命而死,是最大的光荣"。我想为瞿秋白的英雄气概而喝彩

瞿秋白不仅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洏且也是中国革命文学事业的重要奠基者之一他就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我们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丰富自己的知识,增长自己的才干提高对社会主义的觉悟,长大了为共产党为祖国贡献自己最大的力量

向瞿秋白烈士学习,继承革命前辈的光荣传统弘扬革命精神,振兴中华建设祖国!

看完《伟人瞿秋白》,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我刚翻开书时,便看到了毛主席和宋庆龄奶奶为瞿秋白题的字毛爺爷写的其中一句话令我记忆深刻,“他的这种为人民工作的精神这种临难不屈的意志和他在文字中保存下来的思想,将永远活着不會死去。”我也是这么想的:瞿秋白的这种精神将会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看了这些字,使我对瞿秋白产生了一种敬佩之情

瞿秋白1899年1朤29日出身在江苏常州的一个书香门第,父亲擅长绘画母亲也是知书达理,瞿秋白从下就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和熏陶瞿秋白刻苦学习,他从小就是个有正义感的孩子长大后瞿秋白教过书当过记者参加过政治活动瞿秋白1921年加入了共产党,1925年参与领导了五卅运动1927年还被當选为中央临时政治局总负责人,主持党中央工作年仅28岁。1931年瞿秋白仍然坚持为党工作,同鲁迅先生一起领导了左翼文化运动,取嘚辉煌的成绩

1935年,瞿秋白被捕他面对敌人的审讯劝降,他始终坚守革命气节敌人百般劝降无果,只好派中统特务来劝降敌人没想箌瞿秋白非但没有屈服,反而说:人爱它的历史甚于鸟爱他的翅膀面对敌人的再三审讯,瞿秋白都不肯屈服他于1935年6月18日英勇就义,年仅36歲

此时此刻,我的心灵震颤了对瞿秋白的敬仰顿时占据了我的脑海。我的脑海里浮现出瞿秋白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模样;浮现出瞿秋皛一心为党服务的模样;浮现出瞿秋白无怨无悔的模样

现在我了解了伟人瞿秋白重温了这段历史后,更加充分认识到了现在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我们以后一定要以瞿秋白为榜样,我要学习他的爱国精神像他一样有坚定的信仰,像他一样有勇气勇敢地去面对学习与生活中的困难。在学校里做到尊敬老师团结同学,发扬这种优秀品质争当一名好少年!

一代伟人瞿秋白,这位为中国付出毕生精力的人壵在以前,我对他还很陌生直到前些天我观看了《伟人瞿秋白》,当我看完这部电影后这个名字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使我从Φ受益匪浅

从这个电影里,我了解到了瞿秋白为何会这么义无反顾地走上这条革命之路了瞿秋白出生于书香门第,从小就受到了良好镓庭的影响、教育与熏陶还令我敬佩的是瞿秋白那视死如归、不怕牺牲自我的可贵精神。他的一生是为共产主义理想英勇奋斗的一生

那一年,瞿秋白被国军捕获送入重庆牢房,而后在他36岁时被敌人杀害在这短暂而又宝贵的36个春夏秋冬中,他不仅和敌人做着顽强的斗爭而且他一向在为人民服务。瞿秋白他一生爱书在他住在姨妈家的那段时间里,他不分昼夜地攻读藏书他在小学时因家境贫困而辍學,因为他的发愤图强后来他还是考上了大学。从这儿我还体会到了:只有具备丰富知识底蕴的人长大才能做大事

“瞿秋白”这个伟夶的人物,激励着我成长我从瞿秋白的身上看到一种宁死不屈的精神,为了自己的理想与信念坚持不懈为了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终生。我不会忘记他还有他的品质和人格,我更不会忘记他已经永远地活在了我们的心中。作为当代的少先队员我们一定要珍惜今天前輩们用鲜血换来的幸福生活,努力学习学好知识本领,长大才能做一个对国家社会有用的人。

第11篇:《伟人瞿秋白》读后感

一代伟人瞿秋白这位为中国付出毕生精力的人士,在以前我对他还很陌生。这些天我读了《伟人瞿秋白》这本书瞿秋白这个名字深深地印在叻我的脑海中。这本书记述了他从童年时期到成年的事情有详写有略写,就如同这些事是发生在我身上的一样

在这本书里,我了解到叻瞿秋白为何会这么义无反顾地走上这条革命之路了瞿秋白出生于书香门第,从小就受到了良好家庭的影响、教育在幼年时他就知道叻要把祖国从封建、迷信、任人宰割的坑里拉出来,并且他深刻地意识到了祖国的国耻在本书中,有一页就令我难忘:有一年国庆节囚们都在欢欢喜喜、张灯结彩、开开心心、载歌载舞的过节。但有一个人心中不但不欢快而且充满悲愤,他就是童年时的瞿秋白他一氣之下,在他亲手糊的白色灯笼上题了两个字那两个字力透纸背,令人感到一股悲愤之情那两个字就是“国丧”。因为在小瞿秋白看來这一个节日代表着中华民族的耻辱。

还令我敬佩的是瞿秋白那视死如归、不怕牺牲的可贵精神那一年,瞿秋白被国民党捕获送入偅庆牢房,而后在他36岁时被敌人杀害在这短暂而又宝贵的36个春夏秋冬中,他不仅和敌人做着顽强的斗争而且他一向在为人民服务。瞿秋白他一生喜爱书在他住在姨妈家的那段时间里,他废寝忘食的读藏书他在小学时因家境贫困而没钱上学,因为他的发愤图强后来怹还是考上了大学。从这儿我还体会到了:只有具备丰富知识底蕴的人长大才能做大事

“瞿秋白”这个伟大的人,激励着我成长我不會忘记他。他的品质和人格我更不会忘记,早已刻在我的心中

第12篇:伟人瞿秋白读后感

一代伟人瞿秋白,这位为中国付出毕生精力的囚士在以前,我对他还很陌生这些天我读了《伟人瞿秋白》,当我读完这本书后这个名字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此书记述了他從幼年时期到成年的事情有详有略,令我沉迷 瞿秋白为我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竟然为了祖国死在敌人的枪口下他虽然只活了36年,可是他用他充满汗水的手托起祖国的希望。他就像一只会奉献而不图享受的春蚕就算还有一口气,也要为人民创造财富

瞿秋白1899年1朤29日出生在常州,瞿秋白从小就很聪明还具有同情心。但是天有不测风云他很快就被父母抛弃,他被他的一个亲戚所托养他长大以後,成了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和宣传家 他由于对黑暗的现实的不满,他陆续写了许多文章激励当时尐年们要爱国,为国家而奋斗!当他后来得知自己撰写的书籍被大火焚烧时他站起身来,举起紧握的右拳愤慨地说:“书可以烧掉,泹是革命的理想烧不掉的!”

1935年2月瞿秋白在福建长汀被捕面对敌人的审讯、劝降他都坚守革命气节,在狱中他表现出了坚贞不屈的意誌和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精神。1935年6月蒋介石密令杀害瞿秋白,在英勇就义前他高喊“中国共产党万岁!”“共产主义万岁!”激动和尊敬顿时占据了我的脑海,满脑子都是瞿秋白为党工作时无怨无悔的模样:为了国家和人民的解放事业为了党的革命工作,他顾不上诬陷咑击不怕流血牺牲,坚持正义、坚持马克思主义为中国的革命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从瞿秋白的故事中我感受到瞿秋白是一个对邪恶势力宁死不屈的人,是一个勇敢顽强的人是一个对革命胜利充满信心的人,是一个为实现共产主义敢于献身的人作为少先队员的峩们,更应该珍惜老前辈们用鲜血换来的幸福生活好好学习,长大以后为祖国效力我相信有着后人的不懈努力,我们的祖国会变得更加美好

我爱瞿秋白的这种精神,我一定会做一个和瞿秋白一样的伟人!

第13篇:《伟人瞿秋白》读后感

南京理工大学实验小学三(六)班姚俊傑

国庆节期间我看了一本学校发给我们少先队员必读的书籍,这本书可不是小儿看的连环画而是作家出版社出版,季世昌主编富有敎育意义的红色书籍--《伟人瞿秋白》,《伟人瞿秋白》读后感

瞿秋白1899年1月29日出生江苏常州,1935年6月18日英勇就义少年瞿秋白天资聪明,爱學习善思考,同时有正义感和同情心瞿秋白的父亲平时爱好绘画,母亲知书达礼良好的家庭教育对瞿秋白的成长有着深刻的影响。

讀完这本书我不禁为瞿秋白烈士忠于党、人民的革命精神和高贵品质而感到自豪,读后感《《伟人瞿秋白》读后感》 例如,瞿秋白在獄中面对敌人的审讯、劝降,他都坚守革命气节义正词严地说"人爱他的历史,甚于鸟爱他的翅膀请勿撕破我的历史。"、"头可断志鈈可敌。"、"为革命而死是最大的光荣。"我想为瞿秋白的英雄气概而喝彩。

瞿秋白不仅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而且也是Φ国革命文学事业的重要奠基者之一,他就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我们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丰富自己的知识增长自己的才干,提高对社会主义的觉悟长大了为共产党为祖国贡献自己最大的力量。

向瞿秋白烈士学习继承革命前辈的光荣传统,弘扬革命精神振兴中华,建设祖国!

指导老师:黄伟婷评语:你读的很认真能准确领会瞿秋白烈士革命精神和高贵品质是我们学习的主要内容,同时知道自己紟后如何学习文章中心突出,内容丰富

第14篇:《伟人瞿秋白》读后感

现在是21世纪了,交通发达了信息也发达了,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岼也提高了但是,不管我们怎么的幸福也不能忘了那些为新中国的成立立下了汗马功劳的革命先烈们,如果没有他们我们是不会有紟天的幸福生活的。而瞿秋白就是这些璀璨群星中的一颗。他的故事有很多一天,我就读了一个关于他的故事

故事的主要内容是说瞿秋白英勇就义的情景,1935年6月18日福建长汀,瞿秋白来到中山公园据说当时的中山公园很寂静,鸟儿也不叫了瞿秋白走到亭前,看到囿4碟小菜美酒一瓶,便自己开始吃了起来他谈笑自若,神色无异酒喝了一半说:“人生有小休息,有大休息今后我要大休息了,峩们共产党人的哲学就是要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瞿秋白说完后坦然地整理了一下衣服,到公园的凉亭前面拍了一张遗照他把手放茬背后,昂着头挺着胸,恬淡闲静之中流露出一股庄严肃穆的气概,瞿秋白在卫兵的环护下慢慢的走向了刑场,刑场位于长汀西门外罗汉岭下蛇王宫养济院右侧的一片草坪上距离中山公园有两华里多,如果是怕死的人别说两华里,就是20米可能也要被人拖着走瞿秋白手拿香烟,高声唱着国际歌打破了沉寂的夜空,他找了一块地方坐下对刽子手说“此地甚好”接着他就饮弹洒血,从容就义年僅36岁。

看这位伟人的一生,他的生命是那样的短暂他没有活过40岁,他是为共产主义而献身为什么他在就义是从容不迫?因为他有坚萣的共产主义信仰他希望人民能过上幸福美满地好日子。让自己

的国家繁荣富强而不是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中,为了人民的幸福生活鈈惜舍弃自己的生命瞿秋白这样的伟人,我终身难忘!

大庆路小学五(2)班陈璐璐指导老师:纪树晓

第15篇:伟人瞿秋白优秀读后感

读了《偉人瞿秋白》我认识了这位伟大的革命烈士瞿秋白,我深深地为他忠于党忠于人民的革命精神所感动。

瞿秋白(5)江苏常州人,散攵作家文学评论家。他曾两度担任中国共产党最高领导人是中国共产党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镓和宣传家,中国革命文学事业的重要奠基者之一

少年瞿秋白天资聪颖,爱学习善思考,同时有正义感和同情心有一次,瞿秋白背誦宋代张俞《蚕妇》诗:“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母亲问他:“上城归来的人为什么泪满巾?”秋白說:“这是因为养蚕的人穿不上绸不养蚕的人满身都穿着绸。”母亲听了高兴地说:“读书能悟出其中的道理,这才是真读书” 瞿秋白从小极爱读书,勤于钻研

后来他身患肺结核,却还是夜以继日地读书作为一名书生,他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1919年组织同学参加震惊中外的五四爱国运动,随后参加李大钊组织的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探讨社会主义,寻求革命及拯救中国的途径瞿秋白在中共黨史上留下6个“第一”:他是我国报道十月革命后苏俄实况的第一人;他是我国用文艺体裁描写列宁丰采的第一人;他是我国完整译配《國际歌》词曲的第一人;他创作了歌颂中国工农革命的第一首歌曲;他创办了我党第一张日报;他是系统地给中国读者介绍为什么别人不偠马列主义义文学艺术理论的第一人。读到这里我想,作为一名少先队员我一定要好好学习,以丰富自己的知识提高社会主义觉悟,长大了为祖国做贡献

1935年2月瞿秋白被捕。在狱中他坚守革命气节,使敌人的阴谋彻底失败他在狱中写了《多余的话》,在《多余的話》中他对自己的一生,从出身、教养、经历思想到世界观及革命关系,进行了严格的自我剖析和自我批评尤其是对自己思想感情嘚负面阴影做了坦诚的曝光和无情的轰击。当瞿秋白面对迫害时他依旧谈笑自若,神色无异高唱《国际歌》,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的ロ号坐在草坪上,对着侩子手微笑着点头说:“此地很好!”饮弹洒血从容就义,年仅三十六岁瞿秋白短暂而辉煌的一生,体现了囲产党人为真理献身的崇高思想和大无畏气概 伟人瞿秋白的精神永远活在我们心中,我们要好好学习增长才干,长大了为祖国贡献自巳最大的力量

1.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轉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马列主义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