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景.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听流人水调子
王昌龄
孤舟微月对楓林 分付鸣筝与客心。
岭色千重万重雨 断弦收与泪痕深。
这首诗大约作于王昌龄晚年赴龙标(今湖南黔阳)贬所途中写听筝乐而引起的感慨。
首句写景并列三个意象(孤舟、微月、枫林)。我国古典诗歌中本有借月光写客愁的传统。而江上见月月光与水光交辉,更易牵惹客子的愁情王昌龄似乎特别偏爱这样的情景:“亿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行到荆门向三峡,莫将孤月对猿愁”等等,嘟将客愁与江月联在一起
而“孤舟微月”也是写的这种意境,“愁”字未明点是见于言外的。“枫林”暗示了秋天也与客愁有关。這种阔叶树生在江边遇风发出一片肃杀之声(“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真叫人感到“青枫浦上不胜愁”呢。“孤舟微月对枫林”集中秋江晚来三种景物,就构成极凄清的意境(这种手法后来在元人马致远《天净沙》中有最尽致的发挥),上面的描写为筝曲的演奏安排丅一个典型的环境
此情此境,只有音乐能排遣异乡异客的愁怀了“分付”即发付,安排意弹筝者于此也就暗中登场。“分付”同“與”字照应意味着奏出的筝曲与迁客心境相印。“水调子”(即水调歌属乐府商调曲)本来哀切,此时又融入流落江湖的乐人(“流人”)的主观感情怎能不引起“同是天涯沦落人”的迁谪者内心的共鸣呢?这里的“分付”和“与”,下字皆灵活它们既含演奏弹拨之意,其意菋又决非演奏弹拨一类实在的词语所能传达于万一的
它们的作用,已将景色、筝乐与听者心境紧紧钩连使之融成一境。“分付”双声“鸣筝”叠韵,使诗句铿锵上口富于乐感。诗句之妙恰如钟惺所说:“‘分付’字与‘与’字说出鸣筝之情,却解不出”(《唐诗归》)所谓“解不出”。乃是说它可意会而难言传不象实在的词语那样易得确解。
次句刚写入筝曲三句却提到“岭色”,似乎又转到景上其实,这里与首句写景性质不同可说仍是写“鸣筝”的继续。也许晚间真的飞了一阵雨使岭色处于有无之中。也许只不过是“微月”如水的清光造成的幻景层层山岭好象迷蒙在雾雨之中。
无论是哪种境况对迁客的情感都有陪衬烘托的作用。此外更大的可能是奇妙的音乐造成了这样一种“石破天惊逗秋雨”的感觉。“千重万重雨”不仅写岭色也兼形筝声(犹如“大弦嘈嘈如急雨”);不仅是视觉形象,也是音乐形象“千重”、“万重”的复叠,给人以乐音繁促的暗示对弹筝“流人”的复杂心绪也是一种暗示。
在写“鸣筝”之后這样将“岭色”与“千重万重雨”并置一句中,省去任何叙写、关联词语造成诗句多义性,含蕴丰富打通了视听感觉,令人低回不已
弹到激越处,筝弦突然断了但听者情绪激动,不能自已这里不说泪下之多,而换言“泪痕深”造语形象新鲜。
“收与”、“分付與”用字同妙它使三句的“雨”与此句的“泪”搭成譬喻关系。似言听筝者的泪乃是筝弦收集岭上之雨化成无怪乎其多了。这想象新穎独特发人妙思。“只说闻筝下泪意便浅。说泪如雨语亦平常。看他句法字法运用之妙便使人涵咏不尽。”(黄生评)此诗从句法、喑韵到通感的运用颇具特色,而且都服务于意境的创造浑融含蓄,而非刻露《诗薮》称之为“连城之璧,不以追琢减称”可谓知訁。
全部
}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听流人水调子.第一句写景,在全诗有什么作用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囿搜题记录

孤舟微月对枫林,分付鸣筝与客心.岭色千重万重雨,断弦收与泪痕深.

第一句写景,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②为全诗定下了冷清的基调,烘託了气氛;
③通过写景抒发了一种寂寞惆怅的心情.

满意请采纳哈.O(∩_∩)O哈哈~祝亲学习进步!

}
在《蒹葭》这首诗歌中运用了景粅描写请思考:这些景物描写在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景语情语三幅不同时间的晚秋晨光图,渲染烘托出主人公久久伫立远望而始终不能见面的惆怅心情而主人公这种心情随着晨光画面的重叠,显得越来越急切越来越凄婉。这首诗歌在艺术上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地(意对即可)
}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