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人咏蝉的诗句句

咏蝉原文|翻译|赏析_李百药古诗_古诗文网
清心自饮露,哀响乍吟风。未上华冠侧,先惊翳叶中。
【简析】从咏蝉句的字里行间,隐约能看出作者冰清玉洁的高尚品德,看看他所用的词汇,“清心”、“华冠”,这些纯粹透明、高贵典雅的辞藻,明是在写蝉,实际上是标榜自己。在中国传统社会里,士人们受到“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的警策,可见他的首要任务是树立高尚的品格和加强道德修养,更何况是庙廊重臣。
李百药(565--648),字重规,定州安平(今属河北)人,唐朝史学家、诗人。 其父李德林曾任隋内史令,预修国史,撰有《齐史》。隋文帝时百药仕太子舍人、东宫学士。隋炀帝时仕桂州司马职,迁建安郡丞。后归唐,拜中书舍人、礼部侍郎、散骑常侍。人品耿直,曾直言上谏唐太宗取消诸侯,为太宗采纳。曾受命修订五礼、律令。另外,据《安平县志》载:李百药及家族墓地遗址在今河北省安平县程油子乡寺店村南。http://so.gushiwen.org/author_178.aspx
李百药(565--648),字重规,定州安平(今属河北)人,唐朝史学家、诗人。 其父李德林曾任隋内史令,预修国史,撰有《齐史》。隋文帝时百药仕太子舍人、东宫学士。隋炀帝时仕桂州司马职,迁建安郡丞。后归唐,拜中书舍人、礼部侍郎、散骑常侍。人品耿直,曾直言上谏唐太宗取消诸侯,为太宗采纳。曾受命修订五礼、律令。另外,据《安平县志》载:李百药及家族墓地遗址在今河北省安平县程油子乡寺店村南。
我与雷居士,平生事远公。无人知是旧,共到影堂中。——唐代·李端《同司空文明过坚上人故院(一作过坚上人影堂逢司空曙)》http://so.gushiwen.org/view_15267.aspx
我与雷居士,平生事远公。无人知是旧,共到影堂中。
弭盖出故关,穷秋首边路。问我此何为,平生重一顾。风吹山下草,系马河边树。奉役良有期,回瞻终未屡。去乡幸未远,戎衣今已故。岂惟幽朔寒,念我机中素。去矣勿复言,所酬知音遇。——唐代·李益《将赴朔方早发汉武泉》http://so.gushiwen.org/view_14895.aspx
弭盖出故关,穷秋首边路。问我此何为,平生重一顾。
风吹山下草,系马河边树。奉役良有期,回瞻终未屡。
去乡幸未远,戎衣今已故。岂惟幽朔寒,念我机中素。
去矣勿复言,所酬知音遇。
听__漏永,洗银林、梅英半寒收。正蟾辉舒粉,云容缕色,切近妆楼。人在东风伫立,悄悄独凝眸。多少横斜影,萦绕江流。只有清香暗度,堕髻簪珥玉,曾赋清游。认瑶车冰辙,佳致肯延留。指蓬山、青砂初转,望沧溟、羽佩一同舟。仙娥许,酒渑与我,消尽春愁。——宋代·朱雍《八声甘州》http://so.gushiwen.org/view_55725.aspx
听__漏永,洗银林、梅英半寒收。正蟾辉舒粉,云容缕色,切近妆楼。人在东风伫立,悄悄独凝眸。多少横斜影,萦绕江流。
只有清香暗度,堕髻簪珥玉,曾赋清游。认瑶车冰辙,佳致肯延留。指蓬山、青砂初转,望沧溟、羽佩一同舟。仙娥许,酒渑与我,消尽春愁。【图文】唐朝三首咏蝉诗歌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您可以上传图片描述问题
联系电话:
请填写真实有效的信息,以便工作人员联系您,我们为您严格保密。
唐朝三首咏蝉诗歌
总评分3.5|
浏览量97677
用知识赚钱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蝉》
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 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  
  这首托物寓意的小诗,是唐人咏蝉诗中时代最早的一首,很为后世人称道。
  首句“垂緌饮清露”,“緌”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象下垂的冠缨,故说“垂緌”。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故说“饮清露”。这一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垂緌”暗示显宦身分(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这显贵的身分地位在一般人心目中,是和“清”有矛盾甚至不相容的,但在作者笔下,却把它......
《蝉》
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 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  
  这首托物寓意的小诗,是唐人咏蝉诗中时代最早的一首,很为后世人称道。
  首句“垂緌饮清露”,“緌”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象下垂的冠缨,故说“垂緌”。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故说“饮清露”。这一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垂緌”暗示显宦身分(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这显贵的身分地位在一般人心目中,是和“清”有矛盾甚至不相容的,但在作者笔下,却把它们统一在“垂緌饮清露”的形象中了。这“贵”与“清”的统一,正是为三四两句的“清”无须藉“贵”作反铺垫,笔意颇为巧妙。
  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声之远传。梧桐是高树,着一“疏”字,更见其枝干的高挺清拔,且与末句“秋风”相应。“流响”状蝉声的长鸣不已,悦耳动听,着一“出”字,把蝉声传送的意态形象化了,仿佛使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这一句虽只写声,但读者从中却可想见人格化了的蝉那种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有了这一句对蝉声远传的生动描写,三四两句的发挥才字字有根。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它是在上两句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诗的议论。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是藉助于秋风的传送,诗人却别有会心,强调这是由于“居高”而自能致远。这种独特的感受蕴含一个真理: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播,正象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所说的那样,“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这里所突出强调的是人格的美,人格的力量。两句中的“自”字、“非”字,一正一反,相互呼应,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表现出一种雍容不迫的风度气韵。唐太宗曾经屡次称赏虞世南的“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诗人笔下的人格化的“蝉”,可能带有自况的意味吧。沈德潜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唐诗别裁》)这确是一语破的之论。
清施补华《岘佣说诗》云:“三百篇比兴为多,唐人犹得此意。同一咏蝉,虞世南‘居高声自远,端不藉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比兴不同如此。”这三首诗都是唐代托咏蝉以寄意的名作,由于作者地位、遭际、气质的不同,虽同样工于比兴寄托,却呈现出殊异的面貌,构成富有个性特征的相关信息形象,成为唐代文坛“咏蝉”诗的三绝。
虞世南《蝉》垂穗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译文我喝的是清冽的露水悦耳的叫声自梧桐林向外远播声音传的远是因为我站的高并不是借助了的秋风
蝉的一生要花许多时间,每一只蝉至少需要7到15年、甚至20年的幼虫 时间,才会从土壤中破土而出爬出地面羽化成蝉,雄蝉以叫声吸引雌蝉进行交配后,雄蝉不久就死了,就...
生命,每个人都只有一次。但是,生命的意义在我心中却竟然如此伟大。对于植物来说,积蓄力量,绽放出最美丽的花朵是他们一生的追求,但是对于非洲南部戈壁滩上的伊米小花来...
开始对于蝉声作者是“烦”,后来是“宽恕”。作者采用了先抑后扬的写作方法,首先写蝉的聒噪声使人们心烦,这是一抑。其次写看到一只病蝉,写它的微小和病弱,又是一抑。从...
肉食类昆虫,小型肉食鸟类,蜥蜴等都是蝉的天敌。
答: 广州长隆钧玺主题式酒店公寓万达广场店我看超级飞侠写的是两张1.8米床,图片又不是,到底是以图片为主还是写的为主?
答: “有知识 没文化”的含义简单地说就是受过各类高等教育,却不懂如何待人接物,没有教养。这里的知识侧重指人们的专业技能,是人们改造社会、造福人类的手段。主要是指具体...
答: 西方的艺术可以说是由希腊人带来与开拓的,中西方由于文化的差异,在艺术的表现上也是各具特色。从绘画为例,东方是泼墨写意,强调的是一种意境,而西方具有鲜明的现实感和...
答: 西方的艺术可以说是由希腊人带来与开拓的,中西方由于文化的差异,在艺术的表现上也是各具特色。从绘画为例,东方是泼墨写意,强调的是一种意境,而西方具有鲜明的现实感和...
大家还关注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
广告或垃圾信息
激进时政或意识形态话题
不雅词句或人身攻击
侵犯他人隐私
其它违法和不良信息
报告,这不是个问题
报告原因(必选):
这不是个问题
这个问题分类似乎错了
这个不是我熟悉的地区蝉经典语录
共收录关于蝉的名言30条
一腹清何甚,双翎薄更无。唐?陆龟蒙《蝉》。腹清:古人认为蝉饮露而不食,故称“腹清”。何甚:没有什么比之更超过。翎:鸟翅和尾上的长羽毛,这里指蝉的翅膀。这两句大意是:蝉的肚腹何等清澈,一双翅膀薄得像不存在一样。诗人夸张地描述了蝉腹的清澈和双翅的透明,给读者展现了一副玲珑剔透的形象,满含着诗人的称颂和叹赏。唐代农学家,文学家 陆龟蒙 《蝉》
清吟晓露叶,愁噪夕阳枝。 蝉名言唐?刘禹锡《酬令狐相公新蝉见寄》。这两句大意是:早晨清亮地吟唱在沾着露水的绿叶之下,傍晚愁苦地噪鸣在洒着夕阳的树枝之上。诗人在清晨和傍晚不同时间的蝉鸣中,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受。清晨凉爽,露珠莹莹,诗人由此而感到蝉的鸣叫也是清丽悦耳的,像是在歌吟一样。夕阳西落时分,经过太阳一天的暴晒,天气已经很热,令人烦躁,而太阳却仍然在照射着,不减余威,诗人由此而觉得蝉的鸣叫也充满着愁苦烦躁,像是在杂乱地吵嚷。这种融主观感受于客观事物的描绘方法应借鉴。唐代文学家 刘禹锡 《酬令狐相公新蝉见寄》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唐?李商隐《蝉》。这两句大意是:五更时分,悲鸣了一夜的蝉声稀疏下来,似乎已无力为继,但蝉栖身的高树却仍一片碧绿,对蝉的处境无动于衷。这是一首托物寓怀诗,借以表明诗人志行高洁,不遇于时,反映周围环境的冷酷,自己欲求助而无援。~两句不仅写出了蝉的感情、神韵。显示了高度的表现技巧,寄情寓怀也妙合无迹。唐代诗人 李商隐 《蝉》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唐?李商隐《蝉》。高:指蝉栖高树,暗喻自己的清高。难饱:蝉餐风饮露,故难以自饱,暗喻自己的贫困。恨费声:蝉声悲切,似在怨叹自己的处境,但也无人理会,实属白费、徒劳。这两句大意是:蝉因高洁而食不果腹,虽悲鸣寄恨而无人同情。咏物诗的特点是“体物为抄,功在密附”,意即在曲尽事物妙处的基础上来写人物的情思,做到形神俱似而又含蓄不露。李商隐的《蝉》实际是说自己为人清高,所以生活贫寒、潦倒,虽然向人陈情,希望得到他们帮助、引荐,最终却是徒劳。这首诗和虞世南的《蝉》、骆宾王的《狱中咏蝉》,都是托咏蝉以寄意的咏物诗的上乘之作,但由于三人的地位、遭遇、气质不同,虽然用的手法一样,却写出了各具个性、面貌异的艺术形象,成为唐代“咏蝉”诗的三绝。唐代诗人 李商隐 《蝉》
齐梁及陈隋,众作等蝉噪。唐?韩愈《荐士》。齐、梁、陈:指南朝的齐、梁、陈三代。隋:隋代。众作:指齐梁陈隋时代诗人们众多的诗作。蝉噪:知了嘈杂的鸣叫。这两句大意是:齐梁及陈隋时代的众多诗作,就像夏天知了嘈杂纷乱的鸣声。我国古典诗歌发展到齐梁时代,开始特别重视形式美,讲究声律,注重对仗,堆砌辞藻,雕琢字句,内容则空洞贫乏。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陈、隋乃至初唐,后世斥之为“六朝浮艳诗风”、“形式主义逆流”。韩愈这里把那些诗作比作“蝉噪”,认为成就低下,一无所取,表达了他鲜明的批判态度。可供批评六朝诗歌时引用。唐代文学家 韩愈 《荐士》
蝉声集古寺,鸟影度寒塘。 关于蝉的名言唐?杜甫《和裴迪登新津寺寄王侍郎》。这两句大意是:秋蝉集居在古寺中的树上,发出凄切的哀鸣;寒鸟从池塘上空飞过,水面留下一瞥清冷的鸟影。蝉声鸟影,古寺寒塘,秋意浓重,景物堪伤。描写秋天的村野时,可以借鉴这种寒冷的意境。唐代诗人 杜甫 《和裴迪登新津寺寄王侍郎》
饮露身何洁,吟风韵更长。唐?戴叔伦《画蝉》。饮露:古人认为蝉“饮露而不食”。这两句大意是:宿风餐露何等高洁,对风吟唱韵致更长。诗人从蝉的饮露餐风而赞颂其清雅高洁,由蝉迎风而唱而赞颂其韵致悠长,从节操和风韵两个方面礼赞了蝉。从更深的意蕴上说,诗人是借咏蝉赞颂了品质高洁、独领风骚的贤人高士、志士仁人。咏蝉而又咏人,是这两句突出的特色。唐代诗人 戴叔伦 《画蝉》
残暑蝉催尽,新秋雁带来。唐?白居易《宴散》。这两句大意是:残存的暑热被夏蝉的鸣声全部催走,清凉的新秋被南归的鸿雁带了回来。夏去秋来,是自然界的规律,这里却说残暑是蝉鸣声送走的,新秋是被归雁带来的,十分形象而富有感情色彩。可用于表现夏秋之交季节的变换。唐代诗人 白居易 《宴散》
轻身蔽数叶,哀鸣抱一枝。隋?卢思道《听鸣蝉篇》。这两句大意是:轻轻地蔽身在几片树叶之下,抱定一个树枝哀鸣不止。诗句紧紧围绕“听”而写,正因为听到蝉鸣,而看不到蝉的身群,由此推想蝉定然是轻轻地隐蔽在几片树叶之下;由蝉鸣声的位置不变,而推想蝉定然是抱定一个树枝而哀鸣不已。诗虽两句,却由声及形,内涵丰富。隋代诗人 卢思道 《听鸣蝉篇》
高蝉多远韵,茂树有余音。 蝉名言宋?朱熹《南安道中》。这两句大意是:栖在高处的蝉多有悠远的声韵,茂密的树林中传出它们袅袅的余音。高则传远,障则婉转,诗人根据声音传播的这一规律,描绘了蝉处于不同地方的鸣声特点。高与茂相间,悠远与袅袅相和,给我们展现了一个优美的群蝉大合唱的旋律,有如身临其境一般。南宋哲学家、教育家、诗人 朱熹 《南安道中》
风蝉断还续,枝间终夕噎。宋?陆游《七月十一日雨后夜坐户外观月》。这两句大意是:随风飘来的蝉鸣声乍断还续,在树枝间整夜地喧噪。这是一个初秋雨后的夜晚,暑热尚未完全退去,诗人移坐户外纳凉观月,然而蝉却不停地鸣叫,声声聒耳,此落彼起,喧嚷终夕。诗句中表面上只写蝉鸣,实际却含蕴着诗人的情绪。诗人也许思绪满怀,借观月以遣情,然而蝉却毫不知趣,喧嚷打扰,使诗人思绪更乱。诗句写物见人,含蓄有味。南宋爱国诗人 陆游 《七月十一日雨后夜坐户外观月》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清?袁枚《所见》。这两句大意是:心里想捉住那树上鸣叫的“知了”,忽然闭嘴屏息,悄悄地站立起来。《所见》写一牧童骑在牛背上,信口唱着歌经过一片树林,“知了”的叫声立即诱发出牧童“意欲捕”的念头,为了不致惊飞“知了”,他立即停住歌声,跳下牛背,闭口静立,准备蹑手蹑脚地走近那可爱的小动物,两句诗把一个天真机灵的小牧童的心理状态,以及他捕“知了”时专注、神秘的神情,动作,都栩栩如生地表现出来了。诗人善于捕捉饶有情趣的生活场面,并且能惟妙惟肖地把它描写出来,很值得学习。清代诗人 袁枚 《所见》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南朝?梁?王籍《入若耶溪》。两句大意是:听到蝉和鸟的鸣叫声,山林之中反而显得更加幽静。两句诗很有名,是以“动”写“静”的著名例句,其中蕴含着辩证的思想。为什么有“蝉噪”和“鸟鸣”,山林中反而显得更加幽静呢?这是与人声嘈杂的闹市相对而言的。正因为这里没有闹市中的人声嘈杂,所以蝉噪和鸟鸣之声才会分明可闻。由于这种反村手法运用得入情入理,因而常受到后人的赞赏和借鉴。南朝梁诗人 王籍 《入若耶溪》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关于蝉的名言宋?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枝]。别枝:斜出的小枝。鸣蝉:使蝉鸣叫。这两句大意是:明月照眼,惊动了斜枝上的鹊儿;清风吹拂,使蝉在半夜叫了起来。鹊惊而显月明,蝉鸣而见风清,夜之清明幽静可见。这种以动写静的创造意境的手法,值得借鉴。经?小雅?大东》中有“维南有箕,不可以簸扬;维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浆”的句子。箕宿形似簸箕,斗宿形似酒斗。此时天晴无雨,旱情严重,箕也无粮食可供簸扬,斗也无酒浆可以盛放,确乎徒有其名了。诗人写此夜景,意在“悯旱”,抒情婉曲。可用来形容天旱无雨的晴朗夜空,也可用来描写晴空如洗的夜色。南宋爱国词人 辛弃疾 《西江月》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宋?柳永《前霖铃》[寒蝉凄切]。寒蝉:深秋的蝉,鸣声低咽。长亭:古代驿路上十里设一长亭,五里设一短亭,供行人休息,也是进别的地方。这几句大意是:耳听着寒蝉凄切的叫声,面对着骤雨初歇时的长亭晚景。《雨霖铃》是一首别情词。~几句通过季节(寒秋)、时间(傍晚)、地点(选别的长亭)、气候(骤雨初停)、气氛(蝉声凄切)等一系列景物描写,为后面淋离尽致地抒写别情作了充分铺垫。一十“对”字,把抒情主人公引入了景物。一切景语皆情语,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是文学上常见的手法,~三句句句写景,句句舍情,是一幅绝佳的伤别图。北宋词人 柳永 《前霖铃》
半柳斜阳半柳阴,一蝉飞去一蝉吟。宋?杨万里《秋暑》。这两句大意是:在斜阳的照射下,柳树一面明亮,一面阴暗,一只蝉鸣声乍断,愤然飞去,另一只蝉鸣声又起。诗句一写柳树,一写鸣蝉。写柳则斜阳映照,半明半阴,色泽层次分明;写蝉则一去一留,一断一吟,有形有声。诗人善于捕捉一刹那间的生活景象,展示出自然的机趣。南宋诗人 杨万里 《秋暑》
贪痴无底蛇吞象,祸福难明螳捕蝉。明?冯梦龙《古今小说?陈御史巧勘金钗钿》。贪痴:贪心狂妄。螳捕蝉: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两句大意是:贪心狂妄,没有止境,就像蛇想要把大象吞下去一样;人的祸福难以猜测,就像螳螂捕蝉,而黄雀在后欲啄螳螂一样。一条细小的蛇要吞下一头大象,是多么贪心狂妄,而贪婪无比的人,也正像这想吞象的蛇一样。螳螂只知捕蝉,而不知黄雀又尾随其后,生命正遇到威胁;人们办事,只求得福,又有谁料到这时可能正暗藏着大祸呢?这两句讽刺贪心不足和利害莫辨的人,也有说“人心不足蛇吞象”,“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均与此义同。前句多用来讥剌人心贪婪,后句多用于慨叹人们光顾眼前,不知后患。两个比喻十分形象。明代文学家、戏曲家 冯梦龙 《古今小说?陈御史巧勘金钗钿》
莫依高枝纵繁响,也应回首顾螳螂。 蝉名言唐代农学家,文学家 陆龟蒙 《闻蝉》
世混浊而不清,蝉翼为重,千钧为轻。战国?屈原《卜居》。蝉翼:蝉的翅膀,喻极轻的东西。千钧:古以三十斤为一钧,千钧喻极重的分量。这几句大意是:社会混浊,是非不清,把蝉翼视为重,把千钧当作轻。屈原生活在战国时的楚国,眼看着奸佞小人得势,贤人君子遭贬,内心万分忧愤,这几句以比喻的手法痛心地揭示了这种贤愚不分,忠奸不辨的黑暗现实,对自己怀才不遇深表感叹。比喻的运用,使作者的意思显得既易明又含蓄,也使语句含有了更丰富的容量。我们可以学习这种达意的方法,也可以用“蝉翼为重,千钧为轻”说明轻重颠倒,比喻是非不明,贤愚不分。战国时期爱国主义诗人 屈原 《卜居》
乍咽凉柯,还移暗叶,重把离愁深诉。宋?王沂孙《齐天乐》[--襟余恨]。柯(kē棵):树枝。这几句大意是:蝉刚刚在寒凉的树枝上悲鸣呻吟,忽而又移身隐藏到昏暗的衰叶后面低咽啜泣。那凄切的叫声,好像在向人们再次倾诉满腹的离愁。词句写秋蝉的哀吟。作者抓住“咽”和“移”这两个动作,从声情两个方面刻画哀蝉的形象。无论是在寒冷的树枝上呜咽,还是移身向浓暗的枝叶间深藏,总是离愁满怀,余恨难已。曰“深诉”,曰“重把”,可见其“离愁”深切而无有尽时。联系作者的身世,秋蝉的形象未必不引起他对国家衰败、身世飘零的伤感。宋代词人 王沂孙 《齐天乐》
秋来吟更苦,半咽半随风,禅客心应乱,游人耳愿聋。唐?姚合《闻蝉寄贾岛》。这几句大意是:秋天到来,蝉的吟唱更为愁苦,半是哽咽而断,半是随风而逝。听到蝉的鸣叫,即使心如止水的和尚也会心乱,客游他乡的人更是宁愿聋了耳朵也不愿听蝉鸣。诗句紧扣“苦”字着笔。秋天到来,蝉似乎也感到自己的生命即将终结而鸣声更为凄苦。“半咽半随风”极其传神地绘出了蝉吟在秋风中倏断倏续的特征,而又蕴含着人的感受。后两句诗笔荡开,纯从人的感受写去,更有力地衬托了蝉吟之“苦”。这种侧面烘托手法可资借鉴。唐代诗人 姚合 《闻蝉寄贾岛》
露涤清音远,风吹故叶齐,声声似相接,各在一枝栖。 关于蝉的名言唐?薛涛《蝉》。这几句大意是:经过露水的洗涤,蝉的鸣声清丽而悠远,因为风吹的缘故,树的叶子齐刷刷地倾向一个方向。蝉虽然各自栖在一枝树枝上,但它们的鸣唱一声乍止一声又起,像有意互相连接一样。诗句围绕蝉的鸣唱而写,一写其音质,一写其群鸣。写音质“清”且“远”,妙在以“露涤”相衬,似乎声音经过了清澈晶莹的露水的过滤。写群鸣声声相和,妙在以“似相接”形容,在有意无意之间道出群蝉的和谐配合。诗句清新雅致,别有韵味。唐代女诗人 薛涛 《蝉》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唐?骆宾王《在狱咏蝉》。露重、风多:既描写蝉的处境艰苦,又比喻环境对自己的压力。飞难进:比喻政治上失意。响易沉:比喻言论上受压抑。这两句大意是:露太重使你难以高飞,风太多使你鸣声易沉。骆宾王因事触忤武后,遭诬下狱,在狱中写了这首著名的咏蝉诗。作者以蝉自况,一语双关,意在言外,充分显示了诗的含蓄之美。这两句诗字字在写蝉,也字字在写作者自己,蝉与我、物与我合而为一,混融不分,可谓“寄托遥深”。后人多引用这两句形容枉遭诬害打击,政治处境十分艰难的情况。唐代诗人 骆宾王 《在狱咏蝉》
试逐微风远,聊随夏叶繁,轻飞避楚雀,饮露入吴园。南朝?梁?萧子范《后堂听蝉》。聊:姑且。楚、吴:古代建立在长江中下游一带的两个国家,这里泛指江南一带。饮露:古人认为蝉“饮露而不食”。这几句大意是:尝试着追逐微风鸣声愈来愈远,姑且隐身在繁盛的夏叶之中,轻轻地飞翔避开楚地的鸟雀,饮露餐风在吴地的林园。诗句紧扣“听蝉”的题目入手,每一句咏一事,笔墨变幻,追新出异。随着诗句的吟咏,我们似乎听到了夏蝉的鸣声,看到了夏蝉的活动。南北朝时期梁朝辞赋家 萧子范 《后堂听蝉》
垂q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见虞世南《蝉》。垂q(ruí蕤):下垂的帽带,这里指蝉的触须很像士大夫们下垂的冠缨。饮清露: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居高饮露。流响:长鸣的声音。这两句大意是:触须像冠缨般下垂,在高处饮着清凉的露水;那响亮的长鸣声,从稀疏的桐叶中传来。这是唐人最早的一首咏蝉诗。全诗是:“~。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作者用传统的比兴手法,前两句写蝉的形状、食性与声音,借以比有身分的、高标逸韵的人。后两句写蝉声远扬,不藉秋风,借以比贤德之人自然声名远播,并不需要外在的凭藉。这是咏蝉,也是对人的品格美的赞颂,个中也带有自况的意味。学习比兴寄托,可从中悟出些道理。唐代诗人 虞世南 《蝉》
落日无情最有情,偏催万树暮蝉鸣,听来咫尺无寻处,寻到旁边却无声。 蝉名言宋?杨万里《初秋行圃》。咫(zhǐ旨)尺:距离很近。这几句大意是:将落的太阳看来好像无情却最有情,催促千树万树上的蝉在傍晚时一齐鸣唱。听来觉得近在咫尺,却找不到它藏身的地方;一旦寻到它的近旁,却又没有了声响。诗句充满着大自然有和无的辩证法。落日自照,暮蝉自鸣,相互间本无特殊的情意,但正是太阳的照耀促使暮蝉使劲地鸣叫,从这一层关系来说,太阳又是最有情的。循声寻蝉,从听觉上判断蝉就近在咫尺,但又怎么也发现不了它的身影;待发现了它大致藏身的地方,蝉察觉动静又停止了鸣唱,以致失去了寻找的目标。循声寻蝉确实存在着“探迷”一样的情趣。南宋诗人 杨万里 《初秋行圃》
小园疏柳斜阳晚,凄然数声低唤,吸露频啼,迎风乍咽,迸出悲丝急管。清?尤侗《齐天乐?咏蝉》。丝、管:弦乐和管乐,这里互文对举,泛指一切乐声。这几句大意是:傍晚时分,在一个小小的林园,几株稀疏的柳树,洒着斜阳的余辉。寒蝉发出几声凄然的鸣叫,像是低声呼唤;又吸吮几滴露珠,频频地悲啼,犹如迎风呜咽,骤然间迸发出急切凄厉的声响。词句运用环境烘托及想象、比喻等手法,形象地刻画了秋蝉的哀鸣。斜阳临晚,疏柳难蔽,那低咽的蝉声,像是在呼唤伴侣,而呼唤得不到回声。只得迎风啜泣;最后又迸发出凄厉的哀鸣,犹如“悲丝急管”。这种听觉形象,自能引起人的共鸣。明末清初诗人、戏曲家 尤侗 《齐天乐?咏蝉》
病翼惊秋,枯形阅世,消得斜阳几度?余音更苦!甚独抱清商,顿成凄楚。宋?王沂孙《齐天乐?蝉》[一襟余恨]。枯形:衰枯的形骸。这几句大意是:病弱的蝉翅深感秋寒的威胁,枯败的形骸阅尽了世间的沧桑,这种病身残体还能禁得住几日西下的夕阳!词句紧紧围绕蝉与自然界的关系来写。蝉翼本薄,更加得“病”,时又值秋,此病弱之薄翼不能经受秋日之凄寒可知。对此,蝉如何不“惊”?“形”而“枯”,则此蝉已面临僵死之地,早已阅尽人间沧桑,再经历时序推移的巨变,又何能堪?“翼”而“病”,“形”而“枯”,其时日无多可知!作者以蝉自比,托物抒怀,流露封建士人对国家破败、身无所托的悲伤。宋代词人 王沂孙 《齐天乐?蝉》
或重若崩云,或轻如蝉翼;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纤纤乎似初月之出天涯,落落乎犹众星之列河汉。唐?孙过庭《书谱》。或:有的。导:疏导,这里指笔势通达。顿:停顿。纤纤:细。落落:潇洒开阔。河汉:银河。这几句大意是:有的重笔像崩塌的云层,有的轻笔像薄薄的蝉翼;通达时像泉水奔涌,停顿时像大山安稳;纤细时像月牙从无边初升,开阔时像众星在银河排列。~用一连串生动形象的比喻来形容各种不同的笔势,或轻或重,或导或顿,或纤细或疏放,姿态横生,美不胜收,既是书法,又如绘画,虽未目睹,胜似目睹。唐代书法家 孙过庭 《书谱》
四年黑暗的苦工,一月日光中的享乐,这就是蝉的生活,我们不应厌恶它歌声中的烦吵浮夸。因为它掘土四年,现在忽然穿起漂亮的衣服,长起与飞鸟可以匹敌的翅膀,在温暖的日光中沐浴着。那种钹的声音能高到足以歌颂它的快乐,如此难得,而又如此短暂。 关于蝉的名言法国昆虫学家,动物行为学家,文学家 法布尔 《昆虫记》
推荐名人名言
本文地址:
推荐成语大全
名人名言分类:
新学网 Copyright (C)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李商隐咏蝉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