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泜河南省李阳李阳河以北还有条河是什么河

记者分两路查看路罗川、李阳河等河道情况,群众纷纷表示――河道违法违章建设必须严厉打击
&&|&&&&|&&&&|&&&&|&&&&|&&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发布日期:&&&&&&
 & 我市河道拆违清障整治行动已经启动,8月4日下午,记者分两路与市水务局有关人员赶赴邢台县、内丘县,查看路罗川、李阳河等河道情况,沿途群众纷纷表示,这次洪灾损失重,教训深,完全支持政府整治河道行动,必须严厉打击河道违法违章建设。 & 路罗川上游段在邢台县白岸乡,川水流经下游龙泉寺,汇入朱庄水库,全长30多公里。从白岸乡白岸口村,记者沿川一路查看,发现有些树木、庄稼、农家乐等被洪水冲毁。邢台县水务局副局长杨贺雷说,川内有些地方在此次洪水前属于当地村集体土地,此次雨势较猛,洪水较大,被冲毁不少。一位姓吴的村民对记者说,洪水把影响行洪的建筑物和树冲了,冲毁了护坝,把村民的土地都淹了。很多年没见过这么大的洪水,村民防洪的思想都麻痹了,这次教训非常深刻。 & 记者在白岸口村看到,几位村民正用锯片砍伐倒在河道中的树木。村支部书记路宝祥说,村民以前只想着绿化,没意识到占用河道的危险,从今以后再也不能在河道里栽树了。街口一位年近八旬的老人告诉记者,这次洪水把河里的树木、土地都冲毁了,河道可不能再堵了。 & 在杜旮旯村附近,记者看到川内有大片被冲毁的路面渣土。在小庄村桥附近,记者看到三个大罐高高矗立在川内,有一个钩机正在拆除。前行不远,在路罗村附近,记者看到一片工地,横放着几个大罐,停着几台大型机械,还有一些简易房。杨贺雷说,这原是路罗村的集体土地,现租给邢左公路拓宽改造,临时占用。邢台县这次将把洪水淹没线内的阻水物进行全面清除,洪水淹没线以外的由规划、国土、水务、林业部门以及各乡镇逐一排查,对违章建筑物依法进行拆除。 & 另一路记者来到内丘县五郭店乡。在李阳河南岭村段,村北进村道路横跨李阳河,路面两端地势较高,中间地势较低。道路西侧的河水一直向西延伸,东侧的一排民房刚被拆除,民房以东有树林和农田,地势低洼,农田里有积水。村民宋振海介绍,南岭村位于北岭水库下游,被拆除的民房曾经是面条作坊、油坊和小卖铺,共13间,道路西侧的河水由北岭水库水和南北两座山上的河叉汇流而来。 & 记者随后向西查看了北岭水库拦河坝和马庄水库。马庄水库西南侧有一排民房离水面较近,水库管理所所长张立申介绍,这是当地渔民的临时休息地点,平时无人居住。水务局人员现场责令水库管理部门,对上述民房是否位于水库最高汛限以内予以尽快核实、上报,并将组织专家赴现场进一步核查。 & 位于李阳河南水北调段西北侧的一家农家乐正在被拆除。内丘县河道办副主任谢爱国介绍,内丘县内共有白马河、河、李阳河、小马河4条河流,7月25日以来,该县对河道两侧及河道内开展全面检查,对发现的违章建筑责令所属乡镇予以拆除。这家农家乐所在位置距离河道较近,有安全隐患,所以要拆除。 & 据了解,邢台县、内丘县拆违清障工作已经逐步展开,两县将以对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负责的态度,坚决按时间节点完成全县河道内的违章建筑拆除工作。
| 旧版回顾
本网站由邢台市人民政府办公室主办 邢台市经济信息中心承建
冀ICP备字030719号&||||||||||||||||
艺术生活,贵在品质
> 告诉你一个未被探触过的中国:千年邢瓷之光
告诉你一个未被探触过的中国:千年邢瓷之光
09:36:04来源:河北日报作者:贾兴安
白釉凤首贴花皮囊壶
白釉双鱼背壶
白釉鹦鹉形杯
邢州白瓷,通称&邢瓷&,不仅是邢台的文化符号,也是当时国家的地理标志。尽管邢窑在历史的尘埃中湮没得踪迹难觅,但它烧造的瓷器以及遗留下的文明碎片却走向了永恒。打开尘封的历史,遥望那片千年的洁白,依然看到那簇不息的炉火。如今,深藏于故宫博物院的邢瓷珍品,依然独步天下,璀璨夺目,闪耀着让人沉醉的神秘之光。
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四大名窑之一&&邢窑,究竟在什么地方?相当长的时间里,提起它连&老邢台&人也一头雾水,不知所终。
我最早知道邢瓷,是在学生时代,在历史教科书《中国古代史》&唐朝经济的发展&手工业的发展&一节中,写道:&陶瓷业:邢州白瓷像银像雪,越州青瓷像玉像冰。&为了让学生增加记忆,老师还编了一首歌谣:&邢州白瓷越州青,巩县三彩很著名&&&并进一步解释道:&邢州(今河北邢台市):唐朝著名的制瓷地。&
是的,&邢瓷&的产地在邢台,但是,教科书说得相当笼统。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四大名窑之一&&邢窑,究竟在什么地方?相当长的时间里,提起它连&老邢台&人也一头雾水,不知所终。
这个&唐朝著名的制瓷地&,也就是&邢窑&的制作区域,究竟在哪里?经过考古学者的考证,认为它其实是一个庞大的窑区,包括内丘、临城、邢台县等地的窑址均为邢窑不可分割的部分。&其遗址主要位于河北省内丘、临城、邢台三县和邢台市区境内的太行山东麓、丘陵和平原地带,主要分布在泜河、李阳河流域,集中在临城西双井以南,邢台县西坚固以北,长约60公里,宽约30公里的狭长地带内。&(见文物出版社2007年4月版《千年邢窑》张志忠《邢窑综述》)面积约300余平方公里。按现在话说,是一个规模巨大的陶瓷产业聚集区或者说产业园区。
关于&邢窑&生产的瓷器之美,文献是这么记载的。陆羽在《茶经》中评价曰:&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瓷类雪,越瓷类冰&。皮日休《茶瓯诗》写道:&邢窑与越人,皆能造瓷器。圆似月魂坠,轻如云魄起。&段安节《乐府杂录》记载,唐大中初年,有调音律官郭道源者,&善击瓯,率以越瓯、邢瓯共十二只,旋加减水于其中,以箸击之,其音妙于方响。&在《新唐书》《大典六典》《乐府杂录》《长庆集》等众多文献中均有关于&邢窑&的描述。从唐代这些文献记载可知,唐代&邢窑&生产的白瓷,可谓精美绝伦。釉色洁白如雪,造型规范如月,器壁轻薄如云,扣之音脆而妙如乐响。同时,也因其数量增多,又因其物美价廉,除为宫廷使用外,还畅销各地为天下通用。
白瓷是&邢窑&系列产品中的精品。&邢瓷&的白,很难用文字来形容,因此古人只得用一句&类银类雪&敷衍了事。其实,产于邢州的白瓷既不像银更不像雪。究竟是什么样的白色?牙白,米白,乳白,云一样白,纸一般白,也都不是,似乎是白中泛灰泛黄泛青或者泛蓝吗?也不太确切。但一见到这种颜色的瓷器是否&邢瓷&,专家们一眼就能认定和鉴别出来。因此,&邢白瓷&具有的抽象表现力和神秘感,超越了世界上的任何色彩,这也许正是&邢瓷&的无与伦比之处。我在临城工作期间,曾与当时的县文物局局长,现在的省陶瓷艺术大师、省民间工艺美术家、邢瓷技艺传承人张志忠先生,一起组织研究恢复邢瓷作坊的工作。他对我说,能不能烧造出唐代那种白色的&高仿邢瓷&,关键是&配釉&,能配成那样的白色,很难,如同中药的处方,缺少一味也不成。其实,邢白瓷的绝妙还不仅仅在釉的配制上,在光照和距离的作用下,才会传达出那种妙不可言的属于白色光谱家族中令人沉迷的魔幻般的色泽。
回顾邢窑的历史,那通红的炉火绵延近千年。北朝露端倪,成形于隋,盛兴于唐,五代转入低谷,北宋再次中兴,延续至金元,到元末逐渐尘封于地下。此后,仍断续延烧近千年。在后唐、五代十国及宋辽金各个时代,战事不断,邢州地处各国交兵的中心地带,致使本地民众逃避战乱而举家大批南迁。于是,一些技艺精湛的邢州窑工和技师甚至是声名显赫的&陶瓷专家&,得到了朝廷的保护以及南方人的欢迎,为他们划地建村。至今,在河南汝州大峪镇的大山深处一个930多口人的小山村,还有浙江湖州一个869户共3157人的村庄的名字,仍以&邢窑村&相称。
邢窑炉膛熊熊燃烧的烈焰,在千年的历史进程中生生不息,锻造出了一百多项装饰工艺和陶瓷品种。随着窑民们的迁徙,一批批、一代代陶瓷艺术家所携带着的摧枯拉朽般的炽热和温度,在中华大地的薪火相传。
邢窑被誉为中国的第一代官窑,邢瓷被誉为&天下无贵贱通用之&的美瓷佳品,由此邢州也被称之为&北方瓷都&。
自唐代起,邢瓷奠定&南青北白&的时代格局,后来,邢州渐渐发展成为我国白瓷的烧造基地和外销瓷基地,朝廷为了满足御用瓷的需求,特意在邢州设立了管理官窑的机构&&&进奉瓷器院&。于是,邢窑被誉为中国的第一代官窑,邢瓷被誉为&天下无贵贱通用之&的美瓷佳品,由此邢州也被称之为&北方瓷都&。
但是,很长时间以来,唐代邢窑遗址究竟在哪里,一直是中外陶瓷学者关注的问题。曾经一度,邢台的许多地方也为&哪里是邢窑所在地&而争论不休。
李肇《国史补》中有&内丘白瓷瓯&的记载,故一般研究瓷史的学者都认为邢窑的遗址当在内丘。可是,河北的陶瓷研究学者和文物工作者从1952年起到1972年,在长达20年的时间里,曾对邢台地区所辖的沙河、邢台、内丘3县进行过7次考察,虽发现一些窑址,但唐代的窑址却始终没有发现。
到了1980年,又向北在与内丘相邻的临城县进行普查,终于在这个县的祁村、岗头村、西双井村发现了大量的白瓷碎片、窑具、柴灰等邢窑遗迹,以及近20余处古窑遗址,并出土了较完整的玉环底碗、玉璧底碗、瓷马残件、执壶等白瓷器物。所以,《中华文明史》明确指出,唐代白瓷&河北临城邢窑最有名&。日,新华社刊发《&邢窑之谜&初步揭晓》的文章,第一次公布了这一重大考古发现。此后,邢窑与邢瓷的发掘与研究不断深入,相继召开了多种形式的鉴定会与研讨会。
2003年5月至8月,在内丘县步行街考古工作者又发现了邢窑遗址群,不仅出土了细白瓷、透影白瓷,还发现了&盈&字款标本,并且首次出土了&官&字款标本。随后,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和邢台市文物部门联合对部分邢窑遗址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清理出隋唐时代的灰坑、窑穴、作坊等遗址100多处、窑炉10座和大批陶瓷器、窑具。此后,通过田野考古,中外史学界对&邢州白瓷&的烧造区域终于有了大致的界定,确定了具体的地理位置应该在邢台市临城和内丘一带,&邢窑所在地之谜&终于破解了。
邢窑烧制的瓷器种类丰富、品种繁多。从用途上分,既包括餐具、酒具、盥洗具、文具、储藏具、工具等生活用品,又包括佛教用具和明器;从胎釉分包括精细白瓷、粗白瓷、黄釉瓷、酱釉瓷以及唐三彩。邢窑白瓷,庄重大方,雍容华贵,造型优美,做工精细,堪称瓷中精品。唐宋时就被当做贡品大量运往京师并远销海外,在伊拉克、埃及、巴基斯坦、日本以及东南亚各国都有邢窑白瓷出土。值得一提的是,邢窑还盛产唐三彩,是我们历史上烧造唐三彩的三个著名窑口之一。陶瓷学者经过对邢窑出土实物标本分析后认为,邢瓷不论是胎质和釉质,二氧化硅和三氧化二铝所占的比重都是相当高的,无疑需要极高的焙烧温度,据计算,邢瓷的胎质和釉质,是经过1380℃以上的高温烧成的。邢瓷的物理性能,与现代世界制瓷业最先进的所谓&硬质瓷&的烧成物理要求十分接近。
十年前,英国《独立报》曾发表长篇文章《1200年前的沉船宝藏告诉你一个未被探触过的中国》,讲述了发现&黑石号&沉船的传奇故事:当时一个叫沃特法的德国人,从东南亚海域打捞出价值连城的沉船珍宝,从而拥有价值数百万美元的财富。沃特法在这艘&黑石号&沉船上,发现六万多件中国瓷器,其中有邢窑瓷器一百多件。在这些众多窑口的瓷器中,唯有邢瓷少有因海水长期侵蚀胎釉剥落的现象。因此,论及当时中国瓷器的品质,考古工作者得出的结论是:&邢瓷天下第一。&研究瓷器的学界有句名言:&世界陶瓷发祥于中国,中国白瓷发祥于邢窑。&
对于邢瓷那昔日的辉煌,我们只能靠史书只言片语的记载和挖空心思的推断想象。而临城、内丘邢窑遗址的考古成果证明,这里曾经是历史上大规模的&陶瓷产业园区&,探究其成因,无疑可资现代陶瓷业发展所借鉴。
如今,历史的烟云散尽,我徜徉在临城最南端与内丘县毗邻的磁窑沟村到北端的祁村、黑城一带,那近20余处连废墟都十分模糊的邢窑遗址上,眺望着一片片沃土,打量着泜河水,凝视一座座农民们兴建的生产耐火砖的隧道窑,茫然深思。是的,如同当今的社会经济发展一样,任何一种产业在某个地区聚集或兴盛,都是有其深刻的时代背景和环境因素,而邢窑在临城之所以能形成大规模的工业园区,与临城境内三大资源休戚相关。
一是用土。瓷器由黏土(主要是高岭土)烧制而成,而在内丘北部至临城黑城乡祁村、刘家洞村、竹壁村这一带,地表不深处铺陈着一条优质高岭土的资源带,在2004年以前,当地农民打洞取土,自建土窑(俗称馒头窑),一直沿袭着最为原始的倒焰窑生产方式烧制耐火材料远销外地,其生产企业62家、烧制窑118座、耐火加工户65家,直接和间接从业人员达1万多人。2005年,临城县政府为取缔非法开采和资源浪费,对土窑进行关闭、治理、改造,当年便相继建成了6家耐火材料隧道窑,可见,这里有着邢窑群集的自然资源。二是用水。除了烧制瓷器需要优质的水源外,瓷器外运也极为重要,当时由于陆路交通不便,水运是相当重要的运输途径,据考证,当时在这里制作的大量瓷器,大多是通过泜河再经大运河运往各地或至天津港、扬州港即&海上丝绸之路&出口的,而当时的瓷器工业园区,就分布在泜河两岸。三是用柴。据专家介绍,隋唐时期以木柴烧窑,宋朝以后南方仍然以杂木烧窑。可见宋、金之前的邢窑是以树木作为燃料的,试想,30多公里长的窑场,供应大唐王朝以及大唐的附属国的陶瓷需求,每天不知要烧掉多少木柴才能烧制出那么多瓷器。因此,当时这里的大片林木,已被砍伐得差不多了,北宋大文学家苏轼当年路过临城,写下了这样一段文字:&予初赴中山,连日风埃,未尝了了见太行也。今将适岭表,颇以是为恨。过临城、内丘,天气忽清彻,西望太行,草木可数,冈峦北走,崖谷秀杰。&可见北宋时期南太行山已遭受沙尘暴的侵害,原始森林已被砍伐,此为唐代在这里&透支&伐木烧窑制瓷所致。
尽管邢窑在历史的尘埃中凐灭得踪迹难觅,但它遗留下的瓷器以及携带的文明碎片却走向了永恒。如今,在北京的陶瓷专家和陶瓷民间爱好者那里,我看到了他们对邢瓷的狂热和情有独钟。2006年9月初,我有幸接待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古陶瓷专家耿宝昌先生一行4人,他们专程来到临城考察邢窑遗址,说起邢瓷,我看到耿先生脸上洋溢的全是虔诚和激动,谓之&盛唐风韵,盈库珍品&,并感叹于临城对邢窑遗址的重视与保护。是的,邢窑遗址的保护,已被国家文物局批准拨款进行规划。此前,为恢复邢窑的生产与邢瓷制作,临城成立了&河北省邢窑研究组&,并仿制成功18种邢窑产品。邢瓷的烧制技艺,已被当时在临城县陶瓷厂当工人的张志忠继承发扬,他利用我国传统的拉坯技术,建造了自邢瓷断代后第一个专门烧制邢瓷的作坊,他当时烧制的邢瓷,竟被收藏家当真品珍藏。
有关邢瓷的故事仍在继续。2012年4月间,在内丘县城区建筑施工时,又发现了一处庞大的窑群遗址,共有8座窑炉。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组成考古队,对遗址进行了20多天的考古勘探和清理,发现北朝至清代的窑炉、墓葬、井、灰沟、灰坑等,出土瓷器和窑具残片数以二十万计,采集到隋代白瓷碗、带有&盈&字款的白瓷玉璧底碗、唐三彩陶片等重要标本。从发掘的现场看,这些窑炉保存得十分完整,其粉窑门、火膛窑床等都基本完好,更让人惊讶的是,其中有4座窑炉,环绕在一个工作场地,和之前在其他地区发现的窑炉不太一样,这是对邢瓷特殊制作和烧制方法的进一步揭秘,有着极为重要的考古意义和文化价值,为研究邢窑早期窑炉和产品提供了非常难得的资料,同时也为邢窑历史推至北朝提供了重要的物证。2013年,&河北内丘邢窑遗址&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目前,内丘也准备筹建高标准的&邢窑考古遗址公园&和&中国邢瓷文化产业园&。
在不久的将来,邢瓷将在邢襄大地恢复它那穿越千年的耀眼白光,续写陶瓷世界的传奇和辉煌灿烂的新篇章。
编辑:jiangbing
我来说几句~
新闻热线:010-/818/808 主编信箱 Email: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2号798艺术区01商务楼2010室 邮编:100015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号:京网文[3号 京ICP备号
京公网安备73
版权所有: Copyright
北京久久弋曙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常年法律顾问:&&邢窑 - 搜狗百科
邢窑,汉族传统制瓷工艺中的珍品,著名的瓷窑,(公元907-960年)时仍烧造。窑址位于河北所辖的和一带,是生产的发源地,在中国的中占有重要地位。已被国务院列为,唐代的制作工艺,经专家研究试验已摸索探究出来,并在其主要产地临城县被仿制成功,千年名瓷重新放出迷人的光彩。其代表器物是等。
著名的瓷窑
唐代的陶瓷业,技术上取得了多项重要成果,陶瓷的产量和质量都有了很大提高。由于整个制瓷业技术的提高和改进,出现了大量瓷窑,而在所有的窑口中,以南方烧制青瓷的越窑(今)和北方烧制白瓷的邢窑最受人们推崇,大体形成了“”的局面,越窑的青瓷和邢窑的白瓷代表了当时瓷制品的最高水平,同时著称于世。这样评价:“类银,越瓷类玉”,“邢瓷类雪,越瓷类冰”。《茶瓯诗》写道:“邢窑与越人,皆能造瓷器。圆似月魂坠,轻如云魄起。”段安节记载,唐大中初年,有调音律官郭道源者,“善,率以、邢瓯共十二只,旋加减水于其中,以箸击之,其音妙于。”李肇《》中说,“内丘白瓷瓯,端溪紫石砚,天下无贵贱通用之。”从唐代这些文献记载可知,唐代邢窑生产的白瓷,其质量是十分精美的。釉色洁白如雪,造型规范如月,器壁轻薄如云,扣之音脆而妙如方响。同时,也因其数量增多,又因其物美价廉,除为宫廷使用外,还畅销各地为天下通用。 但是,长时间以来,唐代邢窑遗址究竟在哪里,一直是中外陶瓷学者关注的问题。李肇《国史补》中有“内丘白瓷瓯”的记载,故一般研究瓷史的学者都认为邢窑的遗址当在内丘。可是,河北的陶瓷研究学者和文物工作者从1952年起到1972年,在长达20年的时间里,曾对所辖的沙河、邢台、内丘三县进行过七次考察,虽发现一些窑址,但唐代的窑址没有发现。到了1980年,又向北在与内丘相临的临城县进行普查,终于在这个县的祁村、岗头村、西双井村发现了唐代的窑址群。至此,为中外学者一直关注的“邢窑之谜”终于破解了。所以,1992年出版的明确指出,“邢窑最有名”。1982年至1994年底,内丘县文化馆业务人员在内丘县境内又查出邢窑遗址20多处。唐代邢窑白瓷,作为传世品尚未见到,但作为,在全国各地唐代遗址中却发现不少。学者对邢窑出土实物标本经过分析后认为,邢瓷不论是胎质和釉质,二氧化硅和所占的比重都是相当高的,无疑需要高强度的,据计算,邢瓷的胎质和釉质,是经过1380℃以上的高温烧成的。邢瓷的,与现代世界制瓷业最先进的所谓“”的烧成物理要求十分接近。河北的陶瓷学者认为,邢瓷的物测结果,为“硬质瓷”烧成于中国提供了有力证据,把薄胎细瓷的起源提前了近10个世纪。
从出土文物看,隋代工艺没有显著进步,发展到,陶瓷工艺在制工的精巧和造型与上色的艺术水平方面都有很大发展,尤其到了唐末,有重要发展。五代历史虽然短暂,但新的政治中心出现和新的的增长,工艺美术也有发展。地区相对安定,陶瓷工艺尤其是青瓷在当时引起普遍重视。从明朝起流行着五代时曾出现一种所谓“”青瓷之说法,指定烧制的釉色是“雨过天晴云,者般颜色作将来”。明代记载柴窑的特色是“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古文献记载“柴窑”的名称来源于世宗,柴器之说尚无证论。的青瓷和刑窑的是中两大代表体系,在中国的上发出夺目光彩。绚丽的陶瓷更是工艺史上的奇葩。的《茶经》中对与刑窑白瓷做过生动的对比品评,说越窑青瓷象冰象玉,刑窑白瓷象雪。有观点认为青瓷,的开始。“古镜破苔”、“嫩荷涵露”是形容刑窑的颜色和动人的光洁。唐代越窑青瓷的烧制成功,在于它对温度的控制,越窑青瓷三大进步还在于烧制原料“花石”的完美运用,以至陶瓷上色均匀、柔润。“古镜破苔”、“嫩荷涵露”用来形容越窑青瓷鲜丽之颜色和光洁之动人。越窑流行的装饰纹样有莲花、牡丹、及各类动物图案,还有波斯风格的联珠纹,体现出的开创精神。
白瓷的发展起步较迟,而到唐朝中期已非常流行。唐墓出土的白瓷碗,胎土,细如澄泥,釉色明净,据此可以证明邢窑白瓷同样是瓷器中之上品。除邢窑外其他产地之白瓷质地制工也较优良,江西州窑也是当时白瓷的中心。唐三彩一般为黄、绿、白(蓝),其发展是从汉代(绿)到北朝的绿色再到唐三彩。三彩是一种低温铅釉的彩陶器,色彩绚丽,造型生动,在唐代釉瓷中是一个很特别的品种,俗称“唐三彩”。三彩陶器巧妙利用了釉色的变化达到美的装饰效果。色釉中蓝彩较罕见。唐三彩的烘造地点主要在长安及洛阳两地,唐三彩造型丰富多彩;有生动传神感人的人物偏和动物偏,还有房屋用器的模型。
邢窑是唐代北方白瓷的主要产地,在。1984年始终对内进行调查,发现古窑址二十八处,分为西关和中丰洞两大区,在窑址采集到大量标本,有白瓷、青瓷、黑瓷、酱瓷,同时也发现了三彩。这些三彩标本据分析是中晚期产品。发现的三彩胎质细腻,呈白色或淡红色,均素烧后施釉复烧而成。三彩釉的烧成温度低于素烧温度,复烧过程中不会再变形,损坏较少,故出土的带釉标本少,素烧残器多。釉质莹润,流动性很强,釉层可见极细的,器物按釉色有淡黄单色釉、深咖啡单色釉和三彩釉。三彩施赭黄、深绿、褐红、白等色,釉层凝厚,色调从淡到浓,融和绚丽,斑驳多彩。 出土的三彩器有三足罐、、平底盘、钵、杯等。另有人形灯和动物塑像,都造型生动,不像民间用器,可能是贡品。三彩杯和扬州唐代中期墓葬出土的造型完全一致,也可能属外销品。
邢窑器物造型朴素大方,线条饱满酣畅,制作规整精细,釉色银白恬静,给人以既雍容饱满而又凝重大方的美感。
邢窑瓷器的釉色有白、青、黑和褐黄等多种。按其胎、釉的质地,可以分为粗、细两大类。1、粗白瓷邢窑白釉罐粗白瓷的胎质又有粗、细之分,粗胎的一类胎色灰白,胎质粗糙;细胎的一类胎体致密,胎色较淡,但仍不够白,往往施一层白色。粗白瓷的釉质较细,有些还有细碎的纹片,釉色为灰白或乳白色,还有黄白色。粗白瓷产量大,生产过程中,不管是捏练还是陈腐都不够充分,白中常泛黄,到五代时部分产品的工艺水平有所提高,胎体中少有气孔夹砂现象,烧不熟的现象已基本克服,渐趋细腻。2、细白瓷细白瓷的胎色纯白,个别的白中闪黄釉质很细,釉层中有微细的小,器物多施满釉,釉色纯白或白中微泛青色。白釉又有粗细之分,以粗者居多,细者占少数。细白瓷在加工工艺上,每个步骤都很讲究,烧成后白度很高。邢窑的精细白瓷,选用优质瓷土烧成,胎质坚实细腻,胎色洁白如雪,釉质莹润,有的薄如蛋壳,透明性能极好。一般器物纯白光亮,有些则白中微微泛青。
邢窑是镁釉,高温下黏度大,釉面易光滑平整,好,但釉色有乳浊感,不透明,釉色稳定,多呈白色或白中泛青的色调。这就使对胎体有良好的遮盖性,器物施釉到底,质优者足心也施釉。而当时的定窑产品釉料配置不稳定,就釉而言也分粗细两种,都不够光洁,光泽度差。
邢窑白釉碗有盘、碗、杯、托子、瓶、壶、罐和注子等。邢窑白瓷多素面无装饰,到了中期以后特别是晚唐五代,邢窑器中也出现了雕塑、堆贴、印花、、压边、起棱、花口等装饰方法。
带有底款的邢窑瓷器属于细白瓷,为官用或皇室用品,特点是瓷器底部刻有“盈”、“翰林”或墨书“翰林”。1、底部刻有“翰林”款字,为唐代翰林院在邢窑定烧的瓷器,现代常见都刻在罐上,不排除碗上没有“翰林”字款;2、刻有“盈”字款器物,是唐代在邢窑定烧的瓷器。“盈”字乃是唐代宫内大盈库的简称(皇家私库),是贡品,也只有是皇家自用,外人不能随意使用,赏赐除外。“盈”字款常出现在邢窑的上,也不能排除罐上没有“盈”字款。只是出土发现的较少。
邢窑白釉“盈”字盖盒
邢窑白釉“盈”字盖盒唐代年代:唐朝规格:高7.2厘米,直径15.7厘米。特点:胎质白皙密致。通体施白釉,仅子口接触处未施釉。釉层洁白匀净。底部刻一“盈”字。收藏地:
邢窑白釉皮囊壶
时代:唐朝规格:高12.5厘米,口径2.2厘米,底径12.5厘米特点:壶式,上窄下宽,上端一面有小流,流直口,中间凸起曲形柄,壶两面凸起包袱褶纹线各一道,中间凸线一道,底划刻“徐六师记”四字匠师。此壶是摹仿少数民族皮囊容器而烧制的,样式新颖,胎质细腻,釉色白润,制作精巧。不以纹饰取胜,而把美化重心放在造型和釉色的谐调及其相互映衬方面。此器物精雕细琢,且有作家名款,是研究唐代白瓷的珍贵实物资料。收藏地:藏于
邢窑白釉碗
邢窑白釉皮囊壶时代:唐朝规格:高4.7厘米,口径15.6厘米,足径6.7厘米特点:碗敞口,反唇,瘦底,壁形底足。里外满釉,足无釉。此碗在上世纪70年代于唐墓出土,釉色莹润,白中闪青,是唐邢窑的优秀作品。
如带“翰林”款的罐、带“盈”字款的浅腹碗、口盏杯、白瓷兔形枕、白釉、白釉(虽为残器,但器型精美饱满,做工修胎规整),托和杯连体的、盘()等细白瓷精品。
邢窑是中国最早的白瓷窑址,白瓷的发明在中国制瓷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不仅结束了自商朝以来青瓷独尊的局面,更重要的是为中国后世的花瓷生产尤其是彩瓷生产创造了条件。邢窑的白瓷产品精美、产量巨大,不论对中国还是对外国的物质生活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因此,从20世纪起,中外学者开始注意了对邢窑的研究。明清时代,中国出现了一些博古著作和陶瓷著作。如明曹昭著有《》、著有,在这些著作中都提到唐代。中国学者对邢窑的真正研究,是从20世纪20年代之后开始的,作为中国第一代专家的、、等都对邢窑关注有加,但所知的仍是一些“内丘白瓷瓯”、“邢瓯”一类的词汇,至于它的真正产地、范围、产品以及发展进程等很少被人提及。从50年代初开始,中国的几代工作者便为解开邢窑之谜做着不懈的努力。陶瓷考古界的权威陈万里曾几次到内丘实地考察,未能发现邢窑,史学界专家等人50至70年代屡次到内丘、沙河、邢台等地考察,同样失望而归。1980年初,陶瓷厂成立了“恢复技术小组”,一年时间,小组在临城境内共查出包括祁村、岗头、山下等在内的17处,神秘的邢窑揭开了一角面纱。1981年春,考古工作者在临城县召开了由中央、省、地、县和新闻部门参加的“邢窑与邢瓷艺术鉴赏会”,为邢窑之谜付出了几十年心血的老专家们在会上激动地表示,这标志着邢窑与邢瓷的研究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取得的成就大大提高了考古工作者寻找邢窑的信心,调查工作进入冲刺阶段。1982年至1984年底,文化馆贾中敏等人在内丘县境内共查出20余处,1987年,以为主组成的邢窑考古队开始进入内丘、临城工作,共对内丘城关、临城祁村、山下等处进行了发掘。发掘面积约400平方米,出土52座,4座晚唐五代时期的窑炉,尤其引人注目的是隋代薄胎透影细白瓷的面世,为此后邢窑的精略分期断代及对邢窑不同时期遗迹遗物的认识、了解提供了可能。专家们不约而同地提出邢窑是隋唐北方白瓷的代表,对于的发展具有非凡的意义,他们提出:邢窑的发展特别是白瓷对邻近诸窑诸如定窑、等有很大影响。
邢窑的范围,是一个庞大的窑区,包括内邱、临城、邢台的窑址均为邢窑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遗址主要位于河北省内邱、临城、邢台三县和邢台市区境内的太行山东麓丘陵和平原交接地带,分布于以西的、河流域,集中在临城县井以南、西坚固以北长约60公里、宽约30公里的狭长地带内。
遗址的发现
长期以来,对邢窑窑址的调查、保护、发掘和研究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又曲折的过程。20世纪70年代以前,古研究专家、、、叶喆 民、杨文山等学者根据文献记载,先后对、内邱、以及县进行了调查,均未能发现窑址。1980年初,二轻局为恢复邢瓷生产成立了“邢瓷研制小组”,在杨文山老师的指导下,在全县展开调查,终于在县城以北的发现了窑址,捡到了“类雪”、“类银”的细片。至28日,由国内著名古陶瓷研究专家和各大新闻媒体参加的“邢窑与邢瓷艺术鉴赏会’在临城县召开,与会专家一致认为,临城所发现的窑址就是著名的邢窑或至少是其中一部分。会后,国内外媒体进行了报道,专家学者也纷纷发表文章,这一发现标志着邢窑的研究进入了一个崭新时期。临城窑址的发现使考古界对邢窑开始关注。日,时任副所长的郑绍综赶赴临城,提出文物部门要对遗址进行保护,以便将来发掘。日,临城邢窑遗址被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对邢窑的研究和保护也开始走向正轨。1982年至1984年,文化馆在内邱县境内也查出了20余处邢窑遗址,国内外媒体又进行了报道。1985年夏,内邱县原县委礼堂和商贸街施工时发现八个堆积坑,尤为重要的是第一次成批出土了“盈”字款白瓷标本,至此,困扰陶瓷考古界多年的“邢窑之谜”得以正式揭开。1988年,以河北省文物研究所为主组成的“邢窑考古队”对内邱、临城两县境内的古瓷窑址进行了复查,到1991年底,共调查核实邢窑遗址20余处(包括1988年河北省文物局泜河流域考古队发现的临城县代家庄遗址和1989年文物管理处发现的西坚固窑址)。1988年至1992年,邢窑考古队在调查的基础上试掘了内邱县城关和临城县祁村、山下三处窑址。试掘面积385平方米,出土灰坑52座,窑炉6座,器物标本上万件,时代涵盖隋、唐、、金四个朝代。这次试掘为邢窑的粗略分期断代及对邢窑不同时期遗迹遗物的认识、了解提供了可能。而内邱县北窑址发掘出土的隋代透影白瓷,是本次试掘的最大收获,填补了我国上的一项空白。1997年6月,在第一医院北侧建筑施工中发现了隋末唐初的窑址。经邢台市文物管理处抢救发掘,出土了大量标本和窑具,遗物主要为粗白瓷和,器型有:深腹碗、杯、瓶、盂、钵、罐、盅等,与内邱县西关北、中丰洞和临城县陈窑址出土的标本基本一致。此外,这里还出土了许多黑釉瓷瓦等,为研究隋唐时期的建筑艺术提供了重要资料。2003年7月,原内邱县委礼堂、电影院一带在改建步行街时发现了窑址群,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对这处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出土了大量“盈”字款和“翰林”款白瓷及刻印花瓷、等,并且还首次出土了“官”字款白瓷残片。这次发掘的面积和出土的遗物数量在邢窑考古史上都是空前的,特别是“官”字款白瓷的发现为我国唐代遗址或墓葬中出土的“官”字款白瓷的归属研究提供了新的物证。文物考古及文物部门的多次调查和三次发掘,使我们对邢窑的历史渊源和分布范围有了一个更深的了解,解决了许多历史疑点,为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
主要分布在内邱、临城和邢台县境内的太行山东麓的山前丘陵、平原地带,大部分集中在京广铁路以西的李阳河、泜河两岸。这里地势西高东低,河流纵横,到处是冲沟埝垅。在这一带的竹壁、祁村、澄底、、贾村、、磁窑沟、永固等地蕴藏着大量的粘土、、硬质和半。在内邱、临城和邢台县的西部山区还有石英、长石矿物广泛存在。这些充足的制瓷原料,为邢窑的烧制奠定了基础。在北起临城西,南到邢台县西坚固,约60多公里长、近30公里宽的范围内,分布着不同时期的瓷窑遗址26处。现分述如下:1、西双井遗址位于治西北8公里的西双井村东的一块三角形台地上,东邻南北流向的自然河沟。遗址残存约1400平方米,地表所见遗物不多。在台地东断崖上暴露有一座残窑炉,火膛中存有大量的柴灰并夹杂有瓷片。出土标本有碗、、盒、钵、盏托、窑具等。时代为唐。2、祁村遗址位于临城县西北7.5公里处,其西部是,东面为一。祁村遗址可分为两处,一处主要分布在村东南,地表遗物散布面积约6万平方米。1981年,为恢复生产曾在这里进行试掘,清理出残窑一座,出土了较多的粗细瓷器及窑具残件。年,邢窑考古队在此又进行了考古发掘,出土了大量的白瓷器物标本和窑炉遗迹。另一处在村西和村北,这里也能见到散布广泛的瓷片和窑具,遗存分布面积约3万平方米。经勘探,村北一带尚有窑炉残迹。两处遗址的时代为唐、五代。3、岗头遗址位于临城县西北4公里处的岗头村北侧,南临泜北渠,岗头至祁村公路从中穿过。地表遗物较多,散布面积约6000平方米。1980年冯祁公路施工时曾挖出两座馒头窑。出土标本有碗、执壶、瓶、盒、窑具等。时代为晚唐、五代。4、澄底遗址位于临城县西北3公里处的澄底村东北侧,南郝公路从中穿过,据调查,在修公路时,曾挖出过一座窑炉,窑壁由砌成。如今,在公路的南侧只残存一些已经扰乱的瓷片堆。时代约为五代、北宋。5、射兽遗址位于临城县西北1.5公里处。遗址分两部分:一部分在村北,一部分在村东南泜河北岸。村北部分破坏严重,堆积层厚0.6米,以烧制黑瓷为主;村东南部分约3万平方米,堆积层厚1—2米,遗物以白瓷为主,兼有黑瓷和三彩。出土标本有碗、盘、盏、钵、瓶、、杯、炉、三彩人物俑、窑具等。时代为北宋晚期至元代。6、南程村遗址位于临城县西南1.5公里的南程村北,遗物分布范围约9万平方米,堆积层厚0.6—1.5米,局部暴露由窑具和瓷片构成的堆积层达2米。遗物以白瓷为大宗,兼有黑瓷、酱瓷、褐瓷等,并有款识和题字作品。装饰方法为、及图案等,窑具主要有桶状匣钵、支圈、窑戗。时代为金。7、解村遗址位于临城县东南3公里的解村西北, 泜河南岸。共两处:一处距解村80米,约2000平方米,文化层厚0.2—0.6米;另一处距解村约1公里,西依钓盘山,文化层厚0.3—0.8米。两处内涵相同,遗物主要有白瓷碗、杯、盘、盘等,窑具多为支圈、垫珠等。时代为金。8、位于临城县东南4公里,遗址分布在村东和东北。村东部分遗物散布面积约3.5万平方米,文化层厚0.4—1.6米;村东北部分遗物散布面积约1万平方米,文化层厚0.4—0.8米。两处遗物相同,有白瓷印花、印花折腹盘、瓜棱杯及盒、瓶、刻花模等,窑具有“石”字款桶装匣钵、支圈。1991年又发掘出窑炉两座。时代为金。9、陈位于临城县东南约5公里的陈东,面积约3万平方米。在村东有一条自西向东和一条自北向东的,因两沟相交成十字形,故当地俗称“十字沟”,窑址分布在沟的两岸。根据遗存,东沟和北沟南端主要是隋代窑址,北沟北端主要是北朝窑址,南沟和主要是唐、五代和宋、金、元代的窑址。看到的标本主要有青瓷,也有一些粗白瓷和细白瓷,主要器物是杯、碗、盘、钵、瓶、粉盒、等。时代主要是隋唐,宋金元明清各个时期也有少量遗存。10、代家庄遗址位于临城县东南6公里的代家庄村东150米的阶梯状台地上,台地北高南低,其东部为泜河,南北皆为冲沟。遗址东西、南北各长约250米。地表遗物有陶片、瓷片和窑柱、三角支钉等。时代为隋、唐。11、磁窑沟遗址位于内邱、临城两县交界处的东西磁窑沟之间,属,北依,中间有河穿过。面积6000余平方米,堆积厚度达4米以上,有和窑炉暴露。遗物有灰白瓷,但最多的是黑瓷粗器。在遗址北边的矸石山过去曾有人挖出过古代采矿留下的巷道旧址。遗址附近也曾有过,并有明代碑记,今废。时代为金、元、明。12、南岭遗址位于内邱县西北约6公里处,村北有南北相邻的两个台地,高约4米。遗址在两个台地上分别仅存一部分。在地西北角,以前曾出土过和铜钱,现断崖上还可见到厚约0.4米的堆积层和不少遗物,残存面积约50平方米。在南台地北面断崖上,暴露有堆积层,地表亦可拣到遗物。采集标本有碗、盆、钵、罐等。时代为唐、五代。13、北大丰遗址位于内邱县西北约4公里的李阳河北岸。遗址原有两处:一处在村东北80米处,曾发现有残窑遗迹,现地表已很少能见到遗物了;另一处在村西北200米处,面积约7800平方米。以前平整土地时曾在耕土以下出土过很多青瓷、白瓷、三彩和窑具残片。采集标本有碗、罐、钵、盆、三角支钉和瓷埙模具等。时代为隋、唐。14、中丰洞遗址位于内邱县城西北约2公里的中丰洞村北,李阳河北岸,地势较为平坦。自至80年代中期,由于建房动土而逐步向北侵削,时常掘出残窑、窑具和瓷片。目前遗址南北仅宽20米,东西不足百米。并且大部分遗址已被民房覆盖。在南断壁上尚可见一道由、红烧土、骨头、瓷片、窑具及黑土构成的堆积带,文化层厚约2米。这是一处以烧造粗瓷为主的窑场,其中以青瓷为多,兼有少量黑瓷和白瓷。出土标本有碗、罐、杯、瓶、盆、、白瓷多足砚等,窑具有三角支钉、垫圈、蘑菇窑柱等,其中在一窑柱上刻有“吉利”二字。时代为隋、唐。15、遗址位于内邱县城西6公里的李阳河南岸,地势较高。遗址大部分被压在村庄下面,在公路两边断崖上可见断断续续的瓷片堆积层,文化层厚0.3—0.8米。出土标本有碗、钵、盆、瓶、罐、盂、白、窑具等。时代为隋、唐。16、北双流遗址位于内邱县城西北李阳河北支流的西岸和南支流的北岸,面积2000余平方米。在这里不仅发现瓷片标本和窑具,还发现三处有红烧土的窑炉遣迹。出土标本主要是、碗、钵、盘,同时也发现粗白瓷残片。此处遗址除出土北朝标本外,隋唐、五代、宋金时期的标本也有发现。17、内邱县城关遗址位于李阳河东南岸,县城城区的西北部,南北长约1200米,东西宽700米。依今地理位置,大致可分为西关北、西关西、步行商业街三部分。①西关北窑区,位于李阳河南支流东南岸台地上和厂一带,面积约3万平方米。地表散布有较多的瓷片和窑具。瓷器有青瓷、白瓷、黑瓷以及透影白瓷,器类有碗、钵、盘、盆、罐、瓶等,窑具有三角支钉、具、蘑菇形和喇叭形窑柱、垫圈、垫珠、筒形匣钵等。时代为北齐至唐。②西关西窑区,位于内邱县西头原厂以南,面积约2万平方米。这里虽然被民房压盖,但在改建房屋施工中,常有瓷片标本出现,主要有杯、碗、盘、钵与盘口器,其中有青瓷也有粗白瓷。时代为北齐至隋代。③步行商业街窑区,主要位于原县礼堂、电影院、农贸市场、服务楼、交通局一带,面积约5万平方米。这一带是唐代白瓷烧造最集中的地方,文化层较厚,内涵丰厚。2002年,配合步行街建设工程,对原礼堂和电影院旧址区进行抢救性发掘,发掘面积1224平方米,出土北朝至唐代灰坑174座、窑炉10座和大量的瓷片标本,亦有“盈”、“翰林”款白瓷和唐三彩,并首次出土了“官”字款白瓷。时代大体为隋至五代,唐代遗存最为丰富。18、遗址位于内邱县城东北1公里的张家庄村北300米,东临京广铁路。现遗址处建有城关镇砖厂,砖厂在取土时曾掘出过大量窑具和瓷片,文化层距地表深1—1.5米,厚1.5—2米。现在窑址大部分已被破坏。出土标本有碗、罐、盒、盘形匣钵、盆形匣钵等。时代为唐。19、北光遗址位于内邱县河渠乡北光村西南约300米的李阳河河道内,残存面积3200平方米。窑址上散布有大量的、筒瓦、瓷片、窑具,断面上可见多处含瓷片的灰坑和灰层堆积。时代为唐。20、遗址位于内邱县城东2公里的东北500米处,面积约4万平方米。因砖厂取土形成的断崖上曾暴露过两座残窑体和不太丰富的文化堆积层,局部掘出过灰坑。窑址地面上散见有瓷片、瓦片和窑具残件。由于20世纪70年代较大规模的平整土地,窑址遭受严重破坏。采集标本有碗、罐、瓶、钵、、马、俑头、三角支钉等。时代为隋、唐。21、遗址位于内邱县至西南约8公里的冯唐村北约400米的南岸台地上,土质沙性,地势平坦,遗物分布面积约4.5万平方米。在遗址的南端,因村民取土挖坑可见若干个灰坑,深约1.3米。灰坑周围散布有较多的红烧土、瓦片、瓷片和窑具。遗址整体破坏严重,文化层不大丰富。时代为隋、唐。22、顺德路遗址位于邢台市桥东区顺德路第一医院北侧,遗址面积1000余平方米,文化层厚约2米。出土器物主要有白瓷碗、杯、钵口瓶、、及大量的黑釉器,并首次出土了黑釉板瓦、筒瓦及式建筑构件,遗物十分丰富。时代为隋至初唐。23、西坚固遗址位于邢台县西坚固村西约1.5公里的北岸台地上,东北距邢台市区约30公里。这里属太行山东麓的低山丘陵区。遗址所在台地北高南低呈阶梯状,范围东西长约200米,南北长约150米。因大部分被金元时期的冶铁废渣所覆盖和扰乱,故未发现原始堆积,地表散见遣物亦不丰富。采集标本有青瓷碗、罐、盆以及窑具三角支钉、齿形垫具等。时代约为北南时期。
  邢窑是唐代最著名的瓷窑之一,是白瓷生产的发源地,是世界白瓷之祖,她开创了白瓷的生产道路。在上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而定窑在唐代后期受邢窑的影响烧制白瓷,制瓷经过五代、北宋的发展,定窑逐渐成为北方(即邢窑后)最著名的瓷窑。  定窑不见唐人记载,也没有发现早于唐代的遗物留存,因此,定窑烧制白瓷的年代要晚于邢窑。从早期定窑烧制器物特征来看,大体和邢窑相同,在成型以及烧窑技术上,定窑虽然比较精细,但不如邢窑。由于两窑相距较近,所以相互学习、相互竞争是很自然的。晚唐到五代时期,的生产在数量上已超过邢窑。因此,在许多墓中的这一时期的白瓷,有些曾被认为是邢窑产品,实际是定窑产品。因此为能清两窑的异同之点,我们还是已两窑产量大、最具代表性来加以区分。  我们就拿最常见的玉壁底碗为例:玉壁底碗,系浅式碗,敞口,碗壁直斜,底足矮形似。邢、定窑所产的玉壁底碗,造型基本相同,釉色均白中闪青,这是它们的共同点,也是定窑极力仿邢窑的结果。
参考资料:
词条标签:
合作编辑者:
搜狗百科词条内容由用户共同创建和维护,不代表搜狗百科立场。如果您需要医学、法律、投资理财等专业领域的建议,我们强烈建议您独自对内容的可信性进行评估,并咨询相关专业人士。
点击编辑词条,进入编辑页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河南省财政厅厅长李阳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