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牛背上的孩子伴奏有两个人

南安码头高山村挖出一副乾隆年间青石门框(图)-闽南网
南安码头高山村挖出一副乾隆年间青石门框(图)
来源:南安商报
  昨日,在码头镇高山村村道和尚坝处,村民挖出一副200多年的青石门框。据了解,这是乾隆年间修建资福院的大门构件。
  【现场】乾隆年间的门框被村民丢弃路边
  昨日8时30分许,10多个高山村村民聚在和尚坝村道上,旁边的水沟杂草丛生,一台挖土机正小心翼翼地清除周边杂草和泥土。
  村民告诉记者,高盖山上资福院的大门柱就被埋在这个水沟里。
  几分钟后,一块刻着字的青石条从红泥土中逐渐显露出来,高山村村民刘建欣随即拿起锄头把石条两侧的泥土清理掉,一根裹着红泥的青石柱子出现在村民眼前。没多久,一条青石门顶斗、一条青石门下斗、三根石柱(两根普通石柱、一根青石柱子)和一个青石柱头相继被挖出。
  &这个门顶斗、门下斗和两根刻着对联和花饰的青石柱子刚好是一副门框。&正在清洗石柱的村民老刘说。
  经测量,两根青石柱长2.1米、宽47厘米,上下门斗长1.45米,是一副规格很大的门框。
  一番清洗后,记者发现这副青石门框保存得相当完好。虽然石柱上对联有几个字像是被人为地凿除,但文字依稀可辨。只见一根柱子上方刻着&半壁名山千古画&,中间是块牧童坐在牛背上吹笛的石雕,下方是花瓶石雕;另一根上方刻着&一堂灵佛万家春&,中间是块腾云麒麟回头的浮雕,下方也是花瓶石雕,雕刻精细、惟妙惟肖(左图)。
  &这青石门框是乾隆年间修建资福院的,已有200多年历史。&码头镇欧阳詹研究会副会长雷永锻说,欧阳詹的祖父欧阳公在大唐咸亨年间,挥金布谷,在高盖山建了资福院,供僧众居住。资福院历经千余年,在数次兵荒马乱中遭到毁坏,屡经兴废,最后一次重建就在乾隆年间。
  可是,资福院远在高盖山上,青石门框怎么会被人搬下山,丢弃在路边,填埋在水沟里?现在又怎么被发现的?
  【讲述】资福院青石大门曾被拆下建仓库
  &这个青石门框,&文革&期间我曾参与搬运到村里。&现年70岁的高山村村民刘连城说,1966年正值&破四旧&,生产队要建个仓库,但缺少木料石料,就拆了资福院取了那里的木料和石料来建。那会儿,他才21岁,和村里11个年轻人一起爬到高盖山上把资福院青石门框抬回村里,&从早到晚,我们抬了一整天,才把这个门框从山上弄下来,一人发了一斤米&。
  刘连城说,搬下来的青石门框被用来做仓库门框,而资福院的一些石柱和石块可能被用于建地基。大概在2012年时,荒废的仓库被村民买去翻建房子。
  &房主觉得这些青石柱雕刻对联,有点久远,不想用在新房里。&房主的邻居小刘说,当时房主也不知道怎么处置,就让人用车把柱子丢弃到路边的水沟里。
  之后,村民每天从路边经过,但谁也没去注意,以为只是普通石柱,甚至有村民还将垃圾丢在上面。近两年,村里进行环卫整治,村民就用泥土把青石门框和垃圾一起填埋了。
  &说起来,发现青石门框埋在路边也是巧合。&码头镇政府工作人员戴锦志说,近期,他带本报记者寻访欧阳詹文化遗址时,恰好与在外地工作的高山村村民聊天,意外发现高山村和尚坝埋了一副资福院的青石门框。
  23日,戴锦志和村民刘建欣马上就到和尚坝查看,却发现现场除了杂草一无所有。无奈之下,跟友人几番联系后,确定位置没错,他又和村民拿着锄头去挖。最后,果真发现了青石门框。
  如今,村民将青石门框和柱子放到高山村南岭山庄大院里暂时存放。&等资福院重修时,和碑记等一并交给高盖岩筹建委员会。&高山村党支部书记刘福源说。
  &资福院青石门框和碑记一样,本身就是历史遗存,承载着历史信息。&雷永锻说,资福院重建时,能将以前构建加以保存下来,本身就是一种历史见证。(记者 何雪莲 通讯员 戴锦志 文/图)
10月最热美女排行榜 2016女神校花票选 网络正妹辣模盘点
48小时点击排行榜新民晚报数字报
B08:星期天夜光杯·民间收藏
本版列表新闻
新民报系媒体:
稀里糊涂淘来的清代澄泥砚
  ◆康伟明  这方清代澄泥砚是我稀里糊涂从一个古玩早市淘来的。砚长为18.5厘米,宽11厘米,高5厘米,为澄泥质,整体呈长形,为典型的牧牛砚。一牧童趴在牛背上玩耍,牛背乃砚池,砚池作满月状、赭黄色、有褐色斑点。此砚造型生动、精巧可爱,刀法粗拙、线条简练,既可实用,又可赏玩。澄泥砚中最上者为鳝鱼黄,此砚其质地造型均无与伦比,堪称清代砚中极品。置于桌畔案头,既是文房中实用的四宝之一,又是供观赏的艺术珍品,极具收藏价值。  我从小就跟随父亲学习书法,因此对砚台也是情有独钟。起初,父亲帮我从当地书店购买了一个砚台,但是质量粗糙,品质低劣,对毛笔是个很大的损伤,因此我一直寻思着有一天去古玩市场淘个好砚台。直到那一天,我去西安的一个表哥家串门,他介绍说这里的中北古玩早市很是热闹,准备带我过去碰碰运气。第二天早上五点我们就醒来了,当时第一次逛古玩早市,因此一切都觉得很新鲜,觉得每件东西都极具特色。  表哥见我如此痴迷,就让我一个人待在那慢慢看,他则去前面的摊位了。正当我看遍了好几个摊位也没找到合意的砚台时,一个老人背着蛇皮袋子的背影出现在了眼前,看来他正准备找一个没人的角落摆地摊,于是我凑了过去,跟他打声招呼后就问袋子里有啥好东西。这个老人把袋子里的东西全部倒了出来,一方造型奇特的砚台赫然出现在了我的眼前,尽管我并不知道这砚台到底是真还是假,不过看起来比家里的那个好,于是打算买下来。借着微弱的灯光,我问老人此砚台的价钱,憨厚的老人说:“你是我第一个客人,这样吧,给2000元拿走,我虽然不知道它具体是哪个年代的,但我敢肯定绝对是方老砚!”  经过一番讨价还价,最终以1500元成交。我拿着它,像是得到了宝贝一样。可是不一会儿,表哥走上来看了一下说我八成买贵了,希望我去退,但是我想就冲它奇特的外表把它买下也值了。就这样,这方砚台一直放在我的书案上使用着。直到去年,一位专家来家里做客,无意中看见砚台后大惊,说是难得一见的清乾隆童子牧牛澄泥砚,让我收起来好好保存,不要再使用了。  专家说,澄泥砚为中国四大名砚之一,澄泥砚顾名思义为泥所制,而且是烧制。澄泥砚用特种胶泥加工烧制而成。因烧制过程及时间不同,可以是多种颜色,有的一砚多色,尤其讲究雕刻技术,有浮雕、半起胎、立体、过通等品种。澄泥砚由于使用经过澄洗的细泥作为原料加工,因此质地细腻,犹如婴儿皮肤一般,而且具有贮水不涸,历寒不冰,发墨而不损毫,滋润盛水可与石质佳砚相媲美的特点,备受历代帝王、文人雅士所推崇,唐宋皆为贡品。武则天、苏东坡、米芾、朱元璋均有所钟,并著文记之;乾隆皇帝赞誉:抚如石,呵生津。其功效可与石砚媲美,此砚中一绝。
新民晚报星期天夜光杯·民间收藏B08稀里糊涂淘来的清代澄泥砚第一章 园林旅游资源
1. 掌握世界遗产委员会对北京颐和园、河北承德避暑山庄、江苏苏州古典园林、西藏拉萨罗布林卡的评价;
2. 熟悉北京颐和园和北海、河北承德避暑山庄、江苏苏州古典园林、西藏拉萨罗布林卡的概况和主要景区景点知识;
3. 了解北京颐和园和北海、河北承德避暑山庄、江苏苏州古典园林、西藏拉萨罗布林卡的遗产价值。
第一节 北京颐和园
颐和园示意图具体如图1-1所示。
图1-1 颐和园示意图
日,颐和园以其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优美的自然环境景观,卓越的保护管理工作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被誉为世界文明的有力象征。
一、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北京颐和园始建于1750年,1860年在战火中严重损毁,1886年在原址上重新进行了修缮。其亭台、长廊、殿堂、庙宇和小桥等人工景观与自然山峦和开阔的湖面相互和谐、艺术地融为一体,堪称中国风景园林设计中的杰作。二、 概况
颐和园,位于山水清幽、景色秀丽的北京西北郊,原名清漪园,始建于1750年,时值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盛世--“康乾盛世”时期;1860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清漪园被英法联军烧毁;1886年,清廷挪用海军军费等款项重修,并于2年后改名颐和园,作为慈禧太后晚年的颐养之地。从此,颐和园成为晚清最高统治者在紫禁城之外最重要的政治和外交活动中心,是中国近代历史的重要见证与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地。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颐和园再遭洗劫,1902年清廷又予重修;清朝末年,颐和园成为中国最高统治者的主要居住地,慈禧和光绪在这里坐朝听政、颁发谕旨、接见外宾……1924年,颐和园辟为对外开放公园。
颐和园集传统造园艺术之大成,借景周围的山水环境,饱含中国皇家园林的恢弘富丽气势,又充满自然之趣,高度体现了“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造园准则。万寿山、昆明湖构成其基本框架,占地3.02平方公里,水面约占3/4,园中有景点建筑物百余座、大小院落20余处,3?000余间古建筑,面积70?000多平方米,古树名木1?600余株。其中佛香阁、长廊、石舫、苏州街、十七孔桥、谐趣园、大戏台等都已成为家喻户晓的代表性建筑。
园中主要景点大致分为三个区域: 以庄重威严的仁寿殿为代表的政治活动区,是清朝末期慈禧与光绪从事内政、外交政治活动的主要场所。以乐寿堂、玉澜堂、宜芸馆等庭院为代表的生活区,是慈禧、光绪及后妃居住的地方。以长廊沿线、后山、西区组成的广大区域,是供帝后们澄怀散志、休闲娱乐的苑园游览区。小贴士
丰富多彩的园林建筑园林属休闲场所,建筑在中国古典园林中具有使用与观赏的双重功能,是园林的基本要素之一,常在山石、水景和花木陪衬下成为园林的主景,主要包括厅堂、楼阁、亭榭、廊庑、桥梁、斋馆以及寺观、塔幢、宅第、街市等,有些大型的皇家园林甚至把长城、关隘等也仿缩园中,园林建筑可以说是集各种建筑类型之大成。
厅堂: 是园林的主体建筑,一般为聚会迎宾之所,帝王宫苑中的殿堂是上朝听政和接见重臣使节的地方,较之私园中的厅堂更为宏大,但因其在园林中,又比较灵活而富于变化。厅堂的位置往往设在离大门不远的主要游览线上,既是园林的主要景点,又是观赏园景的最佳之处。
楼阁: 由于一般多为体量较大的高层建筑,不仅是游人登高望远的佳处,同时也是园林最为突出的景观。
斋: 是园林中修身养性的场所,多设于园林的僻静之处,常以叠石、植物进行遮掩,结构素雅,以营造一种幽静的环境。
馆: 是园林中接待宾客,临时居住的建筑。园林中供起居、宴乐、观眺、读书的建筑均可称馆,称谓较为随意。
轩: 古汉语中,“轩”字有高举飞升之意,作为一种建筑形式,轩多有轻盈欲飞的造型,且多置于高敞或临水之处,令人于下仰观似有升腾之感。
台: 是最古老的园林建筑形式之一,早期的台是一种高耸的夯土建筑,古代的宫殿多建于台之上。古典园林中的台后来演变成厅堂前的露天平台,即月台。
榭: 多为临水建筑,一般都凸露出岸,架临水上,结构轻巧,空间开敞。跨水部分由立于水中的石构梁柱支撑,其功能主要用于观赏水景。
舫: 是一种仿船形的建筑,又称不系舟,多建于池边或水中,是休息、宴饮、娱乐的场所。
亭: “亭者,停也”,亭的功能主要是供游人作短暂的逗留以观览园内外景色,也是园林造景点景的重要手段。亭的位置、式样、大小因地制宜,变化无穷,它们不仅供停歇用,其本身也是构成景色景点的重要组成部分,可称得上是中国古典园林中最具特色的建筑形式。
廊: 廊子的建筑形式通透开敞、自然飘逸,不仅有联系园林中各种建筑物,供人停歇观赏、遮阳避雨之用,而且为园林增添了美的景色,是中国园林中最富特色的建筑之一。
桥: 园林中的桥为了游赏的需要,造型变化丰富,艺术性较高。
塔幢: 是佛教思想在园林中的体现,也是重要的景观建筑。塔往往建造于曲水转折处或山之峰顶,以控形势,也暗含镇守一方保平安的吉祥寓意。
牌坊、牌楼: 是由华表柱演变而成,华表柱之间加横梁即为牌坊,若在牌坊结构上加斗拱及屋檐则成为牌楼。园林中的牌坊和牌楼多为建筑群的附属建筑,通常坐落在建筑或院落的导入部分、道路的转折或桥头处。北方皇家园林中牌坊、牌楼的设置较为普遍,以显示皇家气派。
城关、街市: 在大型的皇家、王府园林中,往往还建有这类象征军事和商业设施的景点,以显示帝王之家“移天缩地在君怀”的宏大气魄。
墙垣: 园林中的墙,造型富于变化和装饰美,可用来分割空间、衬托景物或遮蔽不良景物等。
精美的装饰也是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园林建筑更富于艺术性。
门窗: 中国园林中的洞门洞窗,可称得上是建筑与环境艺术结合的高妙创意之作,它不仅使游人畅通无阻而且使园林景色也畅通无阻,还起到装饰门墙,美化景观的作用。
铺地: 中国古园林中所称赞的“曲径通幽”、“山重水复、柳暗花明”、“步移景换”等等效果都要靠很好的园路来体现和完成。园林路面和庭院广场的地面铺装,其艺术性之强,往往胜过室内地面。
陈设: 广义的包括了建筑中的家具、字画、摆设、灯具等所有器物,既是各类园林建筑发挥功能的媒介,又起着装饰美化空间、营造意境的作用,并表达出历史时代特征和园林主人的地位品位。家具陈设以典雅、古朴、自然为上品。在一些大的园林中,室外还有很多的陈设叫做“露陈”,下面有高大精美的石雕台座,上面陈设各种宝器珍玩。
三、 主要景区景点(一) 宫廷与生活区1. 涵虚牌楼
建于1750年,四柱七楼,主楼石额东西分别刻有“涵虚”、“罨秀”,为乾隆亲笔御书,暗喻颐和园这座皇家园林天然画卷的壮丽景观。
坐西朝东,是清朝帝后出入颐和园的正门。在宫门屋檐处,还悬挂着清朝第九个皇帝光绪御书“颐和园”九龙金匾。
始建于乾隆十五年(1750) ,原为两层,咸丰十年(1860)被英法联军烧毁,光绪十二年(1886)改建,成为慈禧在园内的居住之地。
颐和园内6座城关(紫气东来城关、宿云檐城关、寅辉城关、通云城关、千峰彩翠城关、文昌阁城关)建筑中最大的一座,始建于乾隆十五年(1750) , 1860年被英法联军烧毁,光绪时重建。主阁两层,内供铜铸文昌帝君和仙童、铜特。文昌阁与昆明湖西供武圣的宿云檐象征“文武辅弼”.
始建于乾隆年间。殿为扇面形,阶前用条石砌成扇骨式样,又用汉白玉雕成扇轴,俨然一把可以开合的折扇,故俗称“扇面殿”。殿名取《晋书·袁宏传》典故: 袁宏出任东阳郡守,谢安以扇赠行,袁答曰: “辄当奉扬仁风,慰彼黎庶”,意为将实施仁政以安抚百姓。
文昌院位于颐和园内文昌阁之东,是中国古典园林中规模最大、品级最高的文物陈列馆。馆内设有六个专题展厅,陈展了上自商周、下迄晚清数以千计的颐和园精品文物,品类涉及铜器、玉器、瓷器、金银器、竹木牙角器、漆器、家具、书画、古籍、珐琅、钟表、杂项等,涵盖了中国传世文物的诸多门类。由于颐和园特定的皇家环境,这些艺术品代表了当时最高的工艺水平,许多珍品在当时即为国之重器;馆中还陈展了部分清代宫廷生活用品,它们与帝后生活密切相关,具有突出的历史价值,是中国皇家文化最具真实性的物证。
始建于乾隆十五年(1750) ,原为一组四通八达的穿堂殿。咸丰十年(1860)被英法联军烧毁,光绪十二年(1886)重建,是光绪皇帝在园内的寝宫。光绪二十四年(1898)戊戌变法失败后,慈禧命人将院落封闭,此处即成为园内幽禁光绪皇帝的地方。
“宜芸”寓藏书之意,始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 。馆之两厢建有配殿各五楹,东曰道存斋,西为近西轩,咸丰十年(1860)被英法联军焚毁,光绪十二年(1886)重建后成为光绪皇后在园中的住所。宜芸馆正殿是光绪皇后在园内的寝宫。光绪皇后姓叶赫那拉氏,是慈禧太后的侄女,光绪十五年(1889)正月被册立为皇后,1908年光绪帝及慈禧病卒,溥仪即位,被尊为皇太后,上徽号为“隆裕”. 1911年武昌起义后,以太后身份命清帝退位。
清漪园时名勤政殿,始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 ,咸丰十年(1860)被英法联军烧毁,光绪十二年(1886)重建,取《论语》中“仁者寿”之意,改名仁寿殿。这里是慈禧和光绪住园期间临朝理政、接受恭贺和接见外国使节的地方,为颐和园听政区的主体建筑。1898年,光绪皇帝曾在此召见改良派领袖康有为,揭开维新变法的序幕。
10. 德和园
位于仁寿殿北侧,兴建于清光绪十七年(1891) ,历时五年建成,是专供慈禧太后看戏的地方。其主要建筑为大戏楼、颐乐殿和庆善堂。园内的三层戏台是中国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木结构古戏台,其建筑设计精巧、气势宏伟,极富科学和艺术价值;清代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杨小楼、谭鑫培等都曾在此为慈禧太后献艺,被誉为“京剧的摇篮”;慈禧太后也曾赏赐一些王公大臣在此看戏。游客在园中可以直观地感受慈禧当年看戏的场景,并可目睹到大量珍贵的帝后生活用品及外国馈赠清室的礼物。
11. 知春亭
建于昆明湖东岸边、玉澜堂前的小岛上,北有山为屏,南面朝阳,得春较早,因此为名。此处是饱览万寿山、昆明湖全景和玉泉山最好的观景点。
(二) 长廊风景区1. 长廊
始建于乾隆十五年(1750) ,后被英法联军烧毁,光绪十二年(1886)重建。长廊东起邀月门,西至石丈亭,共273间,全长728米,枋梁上还绘有人物、山水、花鸟等各种彩画8?000多幅,是中国古典园林中最长的游廊。长廊中间建有留佳、寄澜、秋水、清遥四座八角重檐的亭子,依山临水,以排云殿为中心,向东西两边对称地展开,将分布在万寿山前的建筑连成一气。
原是乾隆为其母看戏所建,内有两层的戏台,因古人常借黄鹂鸟的叫声比喻音乐的优美动听,故名之为“听鹂馆”. 1860年遭英法联军焚毁,光绪时改建。在德和园大戏楼建成前,慈禧经常在这里看戏,宴饮。现在听鹂馆已成为专营宫廷菜式的餐厅,先后接待过上百位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成为中国著名的宫廷菜系饭庄。
(三) 万寿山后山景区1. 香岩宗印之阁
始建于乾隆时期,为四大部洲之中心建筑,原为三层高阁。1860年被英法联军烧毁,光绪时改建为现状,阁内供奉三世佛与十八罗汉。
始建于乾隆年间,因建于两棵古槐的绿荫之间而得名,1860年被英法联军烧毁,1989年重建。
乾隆十六年(1751)仿江南名园无锡惠山的寄畅园而建,取名惠山园。嘉庆十六年(1811)重修,改名谐趣园。1860年被英法联军烧毁,光绪十八年(1892)重建。方塘数亩,沿池建有楼、亭、堂、斋、桥、榭等园林建筑,并由三步一回,五步一折的百间游廊相连接,错落相间,步步有景,是中国最负盛名的“园中之园”.
4. 四大部洲
乾隆年间兴建的藏式宗教建筑群,分别为“南瞻部洲”、“北俱卢洲”、“东胜神洲”和“西牛贺洲”. 1860年遭英法联军焚毁,现在的格局是1980年按原样修建的。
始建于乾隆年间,是后湖重要的点景建筑,依山傍水,宁静清幽。1860年被英法联军烧毁,光绪年间重建颐和园时未予恢复。1996年经多方论证,国家批准,在原址上照原样复建,用以陈列颐和园藏明清宫廷家具珍品。
(四) 万寿山后湖景区1. 寅辉城关
寅辉城关是颐和园内六大城关之一,始建于乾隆年间,东边石额刻“寅辉”,西边石额刻“挹爽”,与西部的“通云”城关遥相呼应,皆是苏州街的陆上关口。
俗称“看会楼”,光绪年间兴建。整个建筑置于高台之上,北望视野开阔,是专为慈禧观看颐和园北墙外一年一度的庙会场面而建。
原称买卖街,乾隆时仿江南水乡而建,是专供清代帝后逛市游览的一条水街,1860被英法联军焚毁,1990年在遗址上复建。街全长300余米,以水当街,以岸作市,沿岸设有茶馆、酒楼、药房、钱庄、帽店、首饰铺、点心铺等60多个铺面,集中展现了18世纪中国江南的商业文化氛围。
(五) 昆明湖区1. 广润灵雨祠
俗称龙王庙,原是西湖东界长堤上的龙神祠,乾隆时期掘堤拓湖时留下四周土地,形成了南湖岛,并重修龙神祠,改名“广润祠”,作为园中的祈雨之所。后因在此求雨“灵验”,遂亲笔改题祠额为“广润灵雨祠”。光绪时,慈禧由水路入园,在祠前码头下船,入祠烧香,然后再登船去乐寿堂寝宫。
原为北京西北郊众多泉水汇集而成的天然湖泊,曾有大泊湖、瓮山泊等名称。元朝定都北京后,为兴漕运,经水利专家郭守敬主持,引昌平神山泉水及沿途流水注入湖中,成为大都城内接济漕运的水库。明代湖中多植荷花,周围水田种植稻谷,湖旁又有寺院、亭台之胜,酷似江南风景,遂有西湖、西湖景之誉。乾隆皇帝修建清漪园时将湖展拓为现在的规模,并取汉武帝在长安开凿昆明池操演水战的故事,命名为昆明湖,总面积达200余公顷,约占全园总面积的3/4。按照中国历代皇家园林“一池三山”的理水方式,在湖内建有“南湖岛”“治镜阁岛”和“藻鉴堂岛”三个中心岛屿,并且仿照杭州西湖的苏堤修建成西堤。粼粼的湖水,蜿蜒的堤式,错落的岛屿,以及隐现在湖畔风光中的各式建筑,组成了颐和园中以水为主体的绝色风景。20世纪90年代经多学科分析研究证明,该湖已有3?500年的历史。
始建于乾隆年间,1860年被英法联军烧毁,光绪时重建。主体建筑为面阔七间的两卷大殿,左右各有一座配殿和一座小亭,地势高爽,环境清幽,是当年乾隆皇帝眺望园外、观民稼穑的地方。
乾隆年间立。一碑上所刻为乾隆皇帝的御制诗,描述的是昆明湖东堤的历史变迁。现在的昆明湖东堤曾是当年北京西郊“三山五园”之一的畅春园西墙外之护卫堤,称西堤,故诗中有“西堤此日是东堤,名象何曾定可稽”之句;一碑上刻写的是乾隆皇帝的御制诗文,描述的是他由水路来园时所观赏到的长河沿岸不断变换的景色。西堤: 仿杭州西湖苏堤而建,从北向南依次筑有界湖桥、豳风桥、玉带桥、镜桥、练桥、柳桥6座式样各异的桥亭;在柳桥和练桥之间,为取范仲淹《岳阳楼记》中“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之句命名的景明楼。沿堤遍植桃柳,春来柳绿桃红,有“北国江南”之称。
始建于乾隆年间,桥亭毁于1860年英法联军之劫,因处于内外湖的分界处而得名。
清漪园时期名桑苧桥,光绪时期为避咸丰帝(奕)名讳,改为今名,取自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反映古代劳动人民农业生活的作品--《豳风》。以“桑苧”或“豳风”为桥名都是为了表明帝王对农桑的重视。
建造于乾隆年间,拱高而薄,桥身、桥栏用青白石和汉白玉石雕砌,呈曲线形,宛若玉带,故得此名。桥下为昆明湖的入水口,西通玉河,当年帝后乘船由清漪园至玉泉山,往返均过此桥。
始建于乾隆年间,光绪时重建。桥名出自唐代诗人李白“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的诗句。
始建于乾隆年间,光绪时重建。桥上建有四角重檐桥亭,供观景和憩息之用。
始建于乾隆年间,光绪时重建。桥名取自“柳桥晴有絮”的诗句。
11. 景明楼
始建于乾隆年间。楼形制取自元代赵孟所绘之《荷亭纳凉图》,楼名则出自范仲淹《岳阳楼记》中“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之句。1860年被英法联军焚毁。1992年复建。
12. 廓如亭
面积达130余平方米,是中国古建筑中面积最大的亭式建筑。清漪园时,东堤无围墙,此亭可四面观景,视界开阔,故名廓如。因形制为八角重檐,又俗称“八方亭”.
13. 涵虚堂
前身为乾隆年间建成的三层高阁--望蟾阁,嘉庆时改建为一层的涵虚堂,是夏秋时节帝后赏月的绝佳之所。乾隆曾在此检阅香山健锐营的水军操演,1860年被英法联军焚毁,光绪年间重建。慈禧太后曾在此检阅水师学堂的操演。
14. 十七孔桥
始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 ,东接东堤,西连南湖岛,全长150多米,是我国皇家园林中现存最长的桥,因有17个桥洞而得名。桥头及桥栏望柱上雕有500多只形态各异的石狮。桥栏的两端有4只石雕的异兽,威猛雄健,当属清代石雕艺术品中的杰作。
铸造于乾隆二十年(1755) ,称为“金牛”,卧伏于雕花石座上,神态生动,形似真牛,据传是为镇压水患而置。牛背上铸有乾隆撰写的80字篆体铭文--《金牛铭》.
16. 南湖岛
位于昆明湖前湖中央,向东通过十七孔桥与东堤上的廓如亭相连,岛、桥、亭结合成为一个完整的构图,与万寿山遥相呼应。岛上现存有涵虚堂、广润灵雨祠、鉴远堂、月波楼、澹会轩等景点建筑。
(六) 万寿山景区1. 画中游
始建于乾隆年间,1860年被英法联军烧毁,光绪年间重建,是万寿山西部重要的点景建筑,中为八角两层楼阁,东西配置两亭两楼,后有白石牌坊和一座三间小殿,各有爬山廊沟通。由于建筑倚山而筑,视野开阔,循廊观景,仿佛置身画中,故名“画中游”.
建成于乾隆二十年(1755) , 1860年被英法联军烧毁,光绪年间重建,是万寿山前山东侧的一组建筑。正殿三楹,建于高台之上,两侧以爬山廊连接“观生意”与“寻云”两配亭。此轩隐于山间,幽雅清净,是观赏秋色的极佳之处。
3. 紫气东来城关
始建于乾隆年间。南边石额刻“紫气东来”,源自老子出关的典故;北边石额刻“赤城霞起”,源自晋代文学家孙绰《天台山赋》中的名句。城关既是点景建筑,又是当年园内分区防卫的关口。
始建于乾隆年间,1860年被英法联军焚毁,光绪年间重修。“圆朗”为圣仁明智之意。
相传是慈禧太后为了体验“田园乐趣”而命人修建。青砖砌墙,石片盖顶,建筑虽追求农家院落的情调,但仍不失皇家园林里建筑的风韵。
建于光绪年间,正堂五楹,名松春斋。此处原为皇家药房。1949年3月,毛泽东来园时曾在此休息。
始建于乾隆年间,为卷棚式敞厅,1860年被英法联军烧毁,光绪年间重建。既是点景建筑,又为观景佳处。
8. 湖山真意
始建于乾隆年间,1860年被英法联军烧毁,光绪年间重建,为卷棚式敞厅。站在此间向西眺望,西山秀色尽收眼底。
原为清漪园时期名叫昙花阁的佛殿,1860年被英法联军焚毁。1892年改建为现在的景福阁。阁前部为宽大敞厅,慈禧太后曾在此赏月、观雨和接见外国使节。1949年4月,中共中央与南京国民政府的和平谈判曾在这里举行。
10. 花承阁、多宝琉璃塔
花承阁是乾隆年间兴建的一组建筑群,1860年遭英法联军焚毁,现仅存多宝琉璃塔、石雕和其他建筑基址。多宝琉璃塔,高16米,八面七级,塔身用七色琉璃砖瓦镶砌,下承汉白玉须弥座。塔前立有用汉、蒙、满、藏4种文字镌刻的乾隆《御制万寿山多宝塔颂》石碑。
(七) 万寿山前山景区1. 万寿山
为燕山余脉,高约60米。传说曾有老人在山上凿得石瓮,因名瓮山。前临瓮山泊,又称西湖,即今昆明湖。明弘治七年(1494) ,孝宗乳母助圣夫人罗氏曾在山前建圆静寺。清乾隆十五年(1750)为庆祝皇太后六十寿辰,于圆静寺旧址建大报恩延寿寺,次年将山改名万寿山,并将开拓昆明湖的土方按造园布局的需要堆放在山上,使东西两坡舒缓对称,成为全园的主体。乾隆时期依山而建的建筑群绝大部分在1860年被英法联军烧毁,现存建筑大多为光绪年间重新建造。前山以八面三层四重檐的佛香阁为中心,组成巨大的主体建筑群。从山脚的“云辉玉宇”牌楼,经排云门、二宫门、排云殿、德辉殿、佛香阁,直至山顶的智慧海,形成一条层层上升的中轴线。东侧有“转轮藏”和“万寿山昆明湖石碑”。西侧有五方阁和铜铸的宝云阁。后山有宏丽的藏式佛教建筑四大部洲和耸立于绿树丛中的五彩琉璃多宝塔。山上还有景福阁、重翠亭、写秋轩、画中游等各式楼台亭阁,堪称中国古典园林建筑之集中展现。
始建于清乾隆年间,1860年被英法联军烧毁,光绪时按原样重建。阁结构为八面三层四重檐,通高36.44米,耸立于20米高的石造台基上,气势雄伟,是颐和园全园的构图中心。阁内供奉有铜铸金裹千手观世音菩萨站像。像高5米,重万斤,为明代万历年间所造,在八根贯通全阁上下的承重铁梨木擎天柱的衬托下,美妙庄严,熠熠生辉,有极高的文物和艺术价值。
原为清漪园大报恩延寿寺大雄宝殿,1860年被英法联军烧毁,光绪十二年(1886)在其废墟上建成排云殿,是为慈禧祝寿的场所。现殿内陈列的展品为当年王公大臣进献的寿礼。
为宗教建筑,“五方”指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佛教中有“五方五佛”之说。阁下石壁凹槽处是喇嘛诵经时悬挂佛像的地方。
建于乾隆年间,整组建筑由正殿,配亭和“万寿山昆明湖”石碑组成,是清朝帝后储藏经书、佛像和念经祈祷的地方。配亭为上、下两层,有木制彩油四层木塔贯穿其中,木塔储经文、佛像,可以转动,以象征诵读经文。
6. 万寿山昆明湖石碑
乾隆十六年(1751)立,用整块巨石雕造,通高9.8米,造型宏伟,比例匀称,雕刻精美。碑正面刻乾隆御书“万寿山昆明湖”六个大字,背面刻御制《万寿山昆明湖记》全文,记述了当年展拓昆明湖的目的和过程。
7. 宝云阁铜殿
为清朝帝后祈福颂经之所,乾隆二十年(1755)建成,通高7.55米,重207吨。铜殿梁柱、斗拱、椽瓦、匾联等全部构件采用我国传统的“拨蜡法”和“掰沙法”工艺铸造,并将表面处理成蟹青冷古铜色,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清漪园时,宝云阁铜殿是园内极少数幸存建筑之一,但内部陈设被劫掠一空,1900年又遭到八国联军破坏,并有10扇铜窗流失国外。1993年美国国际集团公司出资购得并捐赠给颐和园。
(八) 万寿山西部景区1. 清晏舫
原称石舫,建成于乾隆二十年(1755) ,舫身系用巨石雕砌而成,通长36米,原有中式舱楼,1860年被英法联军烧毁,光绪十九年(1893)重建时改为洋式舱楼,并取“河清海晏”之意,命名为“清晏舫”.
2. 宿云檐城关
始建于乾隆年间,又称贝阙。城上原有楼,内供关羽银铸塑像,1860年被英法联军掠走。光绪年间重修颐和园时改为亭式建筑,内供关帝牌位。
始建于乾隆年间。桥亭毁于1860被英法联军之劫,光绪年间重建。桥名出自《诗经》“参差荇菜,左右采之”之句。
四、 遗产价值
颐和园是北京清朝皇家园林--“三山五园”中唯一完整独存的一处园林。它集中了中国古典建筑的精华,容纳了不同地区的园林风格,东部的宫殿区和内廷区,是典型的北方四合院风格,一个封闭院落由游廊连通;南部的湖泊区,一道“苏堤”把湖泊一分为二,是典型杭州西湖风格;万寿山的北面,有白塔,有碉堡式建筑,是典型的西藏喇嘛庙宇风格;西部的苏州街,店铺林立,水道纵通,又是典型的水乡风格。颐和园堪称园林建筑博物馆。
第二节 北京北海公园
北海公园示意图具体如图1-2所示。
图1-2 北海公园示意图
北海公园位于北京市中心,是我园现存最悠久、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之一,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
北海园林的开发始于辽代,金代又在辽代初创的基础上于大定十九年(1179)建成规模宏伟的太宁宫。太宁宫沿袭我国皇家园林“一池三山”的规制,并将北宋汴京艮岳御园中的太湖石移置于琼华岛上。至元四年(1267) ,元世祖忽必烈以太宁宫琼华岛为中心营建大都,琼华岛及其所在的湖泊被划入皇城,赐名万寿山、太液池。永乐十九年
(1421) ,明朝正式迁都北京,万寿山、太液池成为紫禁城西面的御苑,称西苑。明代向南开拓水面,形成三海的格局。清朝承袭明代的西苑,乾隆时期对北海进行大规模的改建,奠定了此后的规模和格局。
北海是中国历史园林的艺术杰作。全园占地69公顷(其中水面39公顷),整个北海的布局是南岛北水,以琼华岛为中心,主要由琼华岛、东岸、北岸景区组成。琼华岛上树木苍郁,殿宇栉比,亭台楼阁,错落有致,白塔耸立山巅,成为公园的标志,环湖垂柳掩映着濠濮间、画舫斋、静心斋、天王殿、快雪堂、九龙壁、五龙亭、小西天等众多著名景点,北海园林博采众长,有北方园林的宏阔气势和江南私家园林婉约多姿的风韵,并蓄帝王宫苑的富丽堂皇及宗教寺院的庄严肃穆,气象万千而又浑然一体,是中国园林艺术的瑰宝。
二、 主要景区景点(一) 琼岛景区
琼岛是北海公园的主体,四面临水,南有永安桥连接团城,东有陟山桥接岸;湖中菱荷滴翠,碧水映天,岛上万木苍郁,殿阁栉比;巍巍白塔立于琼岛之巅。
山高32米,山势北陡南缓,以35.9米高的喇嘛教白塔为中心,作为全园制高点,塔内藏两珠舍利。其南部顺山势沿中轴线建喇嘛教的永安寺。永安寺设有乾隆皇帝手书的北海导游碑;其东侧的引胜亭石碑,刻有白塔山总记;其西侧的涤霭亭石碑,刻有塔山四面记,均为乾隆帝御笔,详细介绍了北海及琼华岛的历史。琼华岛东侧为高居半月城上的智珠殿。智珠喻智慧圆明,此殿供主智慧的文殊菩萨。琼华岛西侧有清帝处理政务的悦心殿和欣赏北海中“冰嬉”的庆霄楼,“庆霄”意指祥云。而两层半圆形的阅古楼以石刻形式收集了中国自魏晋到明末134位书法家的作品340件,另有题跋210余件,共约9万字。
建于13世纪,是连接团城和琼岛的纽带。桥用汉白玉石砌成。桥两端各立牌坊一座,北为“堆云”,南为“积翠”.
实为碑亭,共2座,东为“引胜”,西为“涤霭”。引胜亭内碑刻为“白塔山总记”,由汉、满、蒙、藏4种文字分刻在碑的四面;“涤霭”亭的碑刻是“塔山世面记”。两碑刻均为乾隆皇帝(在位)御笔,其内容叙述了北海历史变迁和塔山的四周景物。
又称艮岳石, 此石连同“岳云”石均来自河南开封“艮岳园”,两石奇特峻峭。昆仑石正面刻“昆仑”二字,背刻律诗,均为乾隆皇帝御题。
为永安寺内第一座殿堂,“法轮”意为佛法辗转流传不息,犹如车轮滚滚,此殿阔五楹,单檐庑殿顶,殿脊正中置琉璃宝塔,塔两边殿脊上嵌有琉璃彩龙戏珠浮图,造型独特,为一般寺庙所罕见。
是永安寺的第三重殿,殿名有普度众生之意,大殿为五楹单檐庑殿顶,内供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像。
为永安寺的第二重大殿,殿内供弥勒佛,此佛雍容丰腴,笑容可掬。相传他是10世纪初的一名游方僧,名契此,号长汀子,在世时常背袋行乞,所得钱物悉数捐赠给寺院,所以人们又称其为“布袋僧”.
8. 大威德金刚神像
“大威德”为藏传佛教密宗菩萨名,他“有伏恶之势,谓之大威;有护善之功,谓之大德”。这里供奉的神像为牛头人身,造型威武凶悍,颇有除恶务尽之慨。
位于琼岛之巅,它始建于1651年,后因地震破坏而重建。塔高35.9米,下承折角式须弥座,座上为覆钵式塔身,正面有壶门式眼光门,门内刻藏文咒语。塔顶置双层铜制伞盖,其边缘悬14只铜钟,最上为鎏金火焰宝珠塔刹。整个永安寺从山门至白塔,层层递高,上下串联,构成琼岛景区的中轴线,给人以层出不穷,壮丽宏阔之感。
10. 善因殿
位于白塔前,为仿木琉璃结构的重檐建筑,上圆下方,精巧华丽,殿外四壁镶有白伞盖绿度母佛像445尊。
11. 延楼游廊
沿琼岛北山麓环湖而建,上下两层,它东起倚晴楼,西止分凉阁,有60间,长300米,是仿江苏镇江金山江天寺而建的观景廊。
12. 悦心殿
悦心殿位于白塔西侧,为单檐歇山式,殿内梁枋沥粉贴金,华丽异常,这里曾经是清代皇帝临时听政和召见大臣之所。
13. 琼岛春阴
原为金代()燕京八景之一, 清乾隆十六年(1751)立碑刻字,字为乾隆皇帝御笔。
14. 阅古楼
平面近似椭圆形,实为两个半圆左右围合而成的上下两层楼,楼形别具一格。楼内沿墙壁镶嵌着由梁诗正等奉命编次的魏晋以来历代名墨迹的钩摹石刻,共495方,清代帝后常来此阅赏古代翰墨。楼内四壁嵌满《三希堂法帖》石刻,这些是中国古代书法集成的石刻珍品。
15. 铜仙承露盘
位于琼岛北山腰处,铜仙双手托盘,面北立于蟠龙石柱上。据说,铜盘可承接甘露,为帝后拌药,旨在延年益寿。
16. 扇面亭
位于琼岛北坡,坐南朝北。相传晋代文学家袁宏(328-376)得官上任前,朋友送他一把折扇,并说: “愿君多施仁政,扬仁义之风。”这座别致的小亭就是根据这个故事修建的,正面墙凹进恰似汉字“风”的“几”偏旁,整体观亭,又似一把折扇,建筑之巧,令人称奇。
(二) 北岸景区
北岸景区从左到右分别为小西天、植物园(阐福寺)、澄观堂和天王殿,这些建筑均为严整的中轴对称的几何形布局,加之五龙亭沿湖点缀,与自然山水巧妙地融为一体,颇似一幅不露人工痕迹、宛若天成的“城市山林”风景画。
大园林中包含小园林,是清代大型皇家园林的特征之一,被称为园中之园。静心斋是北海最著名的园中之园。它始建于明代,1759年扩建,又称乾隆小花园,曾是乾隆帝与皇太子们读书之处。园中殿堂华美,亭榭精巧,怪石争奇,小溪跌玉,游人置身园中,一步一景,其乐无穷。
为静心斋园中的主体建筑,因其前后临水,诗云“临池构屋如临镜”,故称镜清斋。乾隆帝以对“镜清”的解释,寓意自己是一位政治清明、奉行三无私(即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的好皇帝。清末,慈禧挪用海军经费对这里进行了大规模扩建,并从中南海沿北海西岸铺设铁轨,中国的第一条铁路就直达静心斋门前。
为静心斋园中最佳观景处。乾隆皇帝御制罨画轩诗中有“来凭罨画窗,读画隔岸对”句,意思是从这里可观赏到周围如画的美景。
4. 抱素书屋
为静心斋内一座相对独立的小院,主要由抱素书屋和韵琴斋两座建筑组成。人们从北海东北方向引来流水,形成泉瀑,水声如抚琴低吟,犹似碧玉落盘,故有韵琴斋之名。这里原为乾隆皇帝及皇太子的读书处。
5. 太湖石假山
静心斋的北部是规模宏阔,堆叠巧妙的山石造景,其形态各异,精巧美观。整个山石景色,是仿中国山水画笔法叠石,这无异于用实物造就了一幅真实的山水画。太湖石假山是北海公园风景的重要组成部分。
耸立太湖石山峰上,精巧美观,乾隆皇帝曾赞誉它是“莲朵珠宫”.
是连接静心斋主要建筑物的纽带,廊随山势起伏迂回,给人一种曲径通幽,山外有山,楼外有楼的无穷无尽之感。中国的园林布局,凡重要庭院和建筑物之间,都要在正房、两厢或门两侧设置廊,诸如“抄手游廊”、“爬山廊”、“观景廊”,等等,半壁廊则是诸多廊建筑形式中的一种。
为桥廊式建筑,它南控中轴,北倚丘壑,位于静心斋中心。此廊横架水面,廊下有滚水坝。这里曾是帝后消夏纳凉的地方。廊东不远处有一座精致的汉白玉石拱券桥,俗称小玉带桥。
又称“西天梵境”,东临静心斋,西与大圆境智宝殿相依,南与琼华岛贯成一线,是北海最负盛名的景区之一。天王殿前有四柱七楼琉璃瓦牌坊一座,前为“华藏界”,后为“须弥春”三座单独券门组成山门,山门楼式为彩色琉璃仿木结构。“西天梵境”原为明代西天禅林喇嘛庙,于清代1759年重修,并向西扩展,1980年经重新修缮后对外开放。
10. 大慈真如宝殿
为天王殿中院正殿,明代建筑。大殿为楠木结构,不施彩绘,走进大殿楠木芳香扑鼻,给人以清心爽气之感,久久不愿离去。
11. 铁影壁
元代遗物,铁影壁通体呈棕褐色,看去如同铁质,实为中性火山块硕石,壁为单檐歇山式屋顶,顶刻瓦垄及沟头滴水等;壁两面均刻有巨兽和花纹。铁影壁的整体造型古朴生动,雕刻技艺精湛,是罕见的艺术品。
12. 云起石
实为两块高大的太湖石,挺拔峻峭,巍峨壮观,形状犹如云头对起,故称“云起石”,是北京的名石之一。
13. 澄观堂
原为乾隆皇帝的游憩别馆。院内有浴兰轩、快雪堂等建筑。中国著名的书法家王羲之(321-379年)的《快雪时晴帖》摹刻就嵌在快雪堂东西走廊的墙壁上。
14. 九龙壁
建于乾隆二十一年(1756) ,是佛寺“大西天经厂”的影壁,仿山西大同明朝代王府的九龙壁而建,壁高5米,厚1.2米,长27米,整壁用彩色琉璃瓦镶砌而成,壁两面各有蟠龙9条,飞腾戏珠于波涛云际之中,有诗云: “九龙盘拿戏骊珠,云雾冥冥蜃气孤,恍惚电光来破壁,半空飞出所翁图。”九龙壁是中国琉璃建筑艺术的精华。
15. 五龙亭
始建于明代万历三十年(1602),清代多次重建。五亭中以中亭最大,是圆形的龙泽亭,两侧对称各布置2个方亭,亭间由白石护栏相连,远看形如游龙。在清代,这里是帝后垂钓、观烟火和赏月的地方。圆亭象征天象为皇帝之位,方亭象征地象为大臣所在之处。
16. 小西天
是乾隆皇帝为其母孝圣皇后祝寿祈福而修建的。大殿面积1?260平方米,四面环水,有桥可通;殿四面各有琉璃牌坊一座,四角置方亭,整个建筑气势磅礴,雄伟壮观。它是中国最大的方亭式大殿。
17. 须弥山
设置于大殿正中,象征“南海普陀山”,山上有南海观世音和象征八百罗汉的塑像,假山上怪石嵯峨,古塔耸立。须弥山后上方“极乐世界”四个大字为乾隆皇帝御题。
(三) 团城景区
团城是一座砖筑的圆形小城,城台高4.6米,周长276米,全城面积为4?553平方米。台上古木扶疏,殿堂华丽,是一座精巧别致的小园林。
位于城台中央,是团城的主体建筑物。其平面呈十字形,前后有方形月台,正中为重檐大殿,殿四面均有单檐卷棚式抱厦,顶覆黄琉璃瓦绿剪边,飞檐翘角,宏丽轩昂。明代帝后常来此观烟火,清代改为佛堂,内供白玉佛。
供于承光殿后厦佛龛内,用整块白玉雕琢而成,高⒈5米,顶冠和袈裟饰金箔,并嵌有红绿晶石。佛像肌肤洁白,色泽清润,神态颐静慈祥。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在抢劫北海公园珍宝时,砍坏玉佛左臂,至今刀迹犹存。
(四) 东岸景区1. 濠濮间
建于1757年,是北海公园的一处园中之园。濠濮本为濠水与濮水两条河,其得名据《庄子·秋水》所载,有如下两个典故: 其一,“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即濠水桥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后多用于比喻自得其乐的境地。其二,“庄子垂钓于濮水,而却楚王之聘”,是说庄子安于在濮水观鱼垂钓,而谢绝了楚王聘其入朝为官的邀请。因此,“濠濮间”成了隐逸之士世外桃源的代名词,而观鱼垂钓之所也成了诸多园林中不可缺少的主题景点。濠濮间的布局特点在于四面以土山围合,以水池为中心,沿南山高低曲折向北布置园林建筑,再架桥跨水布置树木而成。其意境正如桥头石碑坊所载:“山色波光相罨画,汀兰岸芷吐芳馨。”园内小桥几近水面,以供帝后观鱼、垂钓。乾隆皇帝曾在此园宴请大臣。
为一幽静的三楹小室,庭前小院奇石玲珑,花木苍翠。院中古槐相传为唐代所植。乾隆皇帝曾在树下纳凉;光绪皇帝(在位)曾在此读书。
相传唐代(618-907)栽植,至今仍枝繁叶茂,生机勃勃。
为北海公园又一处园中之园。它临池而建,楹阔殿是它的主体建筑,殿前朱廊绕池,池中游鱼嬉戏,青萍浮动。这里既有北方庭院浑厚持重的建筑风格,又不失江南园林柔媚细腻的点景特色。乾隆皇帝诗赞: “斋似江南彩画舟,坐来轩槛镜中浮”,特命名“画舫斋”.
第三节 北京恭王府花园
恭王府花园示意图具体如图1-3所示。
图1-3 恭王府花园示意图
在风景秀丽的北京什刹海的西南角,有一条静谧悠长、绿柳荫荫的街巷。在这条街巷之中,坐落着一座王府,它就是现存王府中保存最完整的恭亲王府。恭亲王府的前身原为清代乾隆朝权臣和珅的第宅和嘉庆皇帝的弟弟永璘的府邸。
恭王府作为清朝亲王的府邸,其建筑布局规整、工艺精良、楼阁交错,充分体现了皇室辉煌富贵的风范和民间清致素雅的风韵。
恭王府由府邸和花园两部分组成,南北长约330米,东西宽180余米,占地面积约61?120平方米,其中府邸占地32?260平方米,花园占地28?860平方米。
花园名为“朗润园或萃锦园”,俗称恭王府花园,徜徉于园中犹如漫步在山水之间。与府邸相呼应,花园也分为东中西三路。中路以一座西洋建筑风格的汉白玉拱形石门为入口,以康熙皇帝御书“福”字碑为中心,前有独乐峰、蝠池,后有绿天小隐、蝠厅,布局令人回味无穷。东路的大戏楼厅内装饰清新秀丽,缠枝紫藤萝花盛开,使人恍如在藤萝架下观戏。戏楼南端的明道斋与曲径通幽、垂青樾、吟香醉月、流杯亭等五景构成园中之园。花园内古木参天,怪石林立,环山衔水,亭台楼榭,廊回路转。月色下的花园景致更是千变万化,别有一番洞天。诸多中外游客慕名而至,寻觅着翠山碧水、曲径幽台诉说的如烟往事。
二、 主要景区景点1. 西洋门
汉白玉石拱门,为花园正门,座落在中轴线上,形制仿圆明园中大法海园门所建,具有西洋建筑风格。门额石刻上的“静含太古”和“秀挹恒春”中的静和秀是园主人希望达到的两个境界。
花园西路之门,是一段有20多米长的城墙,城墙上有垛口,门洞北墙石额上书写着“榆关”二字。有专家认为,满洲贵族在取得全国统治以前,生活在山海关以北的广阔土地上,与明朝的政治、经济往来都必须通过山海关,后又在山海关下与明朝军队进行了数年的拉锯战,是明将吴三桂引清兵入关才取得天下。园子的主人站在榆关的城墙上向北看,有遥望、怀念故土之意。也有的园林专家认为是“移天缩地在君怀”的园林艺术。
双层木结构的莲花形平顶式方亭。每当丁香花盛开时,满园清香扑鼻。
按阴阳八卦推算,这里是花园中的“水”位。因水置龙,以镇一方。庙前古井深约10米,今水位下降已干涸。
又名“养云精舍”,是恭亲王奕在花园的书斋。屋前种植梧桐,室内几案清洁,罗列着图书及鼎彝,静穆肃然,古香袭人。
花园西路以水为主的景观。以陆为舟,仿古人画舫之意而建湖心亭。碧水之上,赏荷垂钓、吟诗作画,颇有江南山水之意境。
7. 澄怀撷秀
屋前有海棠数株,每年暮春海棠花开,主人带领全家到此赏花,故又名“海棠轩”。恭}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牛背上放马鞍歇后语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