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彭德怀和陈太丘友人

学年度东营市第一学期七年级期末质量调研--预览
试卷 教案 课件 搜索
试题搜索答案
☉禁止使用迅雷下载本站资源,如果不能下载请联系QQ:
☉如果遇到什么问题,可以加网站QQ群()
☉本站提供的资源仅供学习研究之用,任何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均不得使用。
下载内容预览: 预览不包含图片,只是文字内容 ,需要完整资源请下载.
学年度东营市第一学期期末质量调研
  七年级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20分钟
分值:150分)
一、积累与运用(共30分)
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的字注音。(2分)
  安徒生的童话脍zhì(
)人口,至今广为传sòng(
)。《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真实地描绘了穷苦人的悲惨生活,热情歌颂劳动人民的善良、纯洁等高尚品质;《皇帝的新装》辛辣地讽刺了皇帝的昏庸无能和朝臣们阿谀逢迎的丑态,愤怒地鞭挞了残暴、贪婪、虚弱、愚蠢的反动统治阶级。
2.依次填入下面句子中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①理想不是离开社会的
的个人的随意想象,而是由社会制约和决定的想象。
②老舍先生先后在济南的齐鲁大学和青岛的山东大学任教七年之久,对山东产生了
   
③化石就是生活在遥远的过去的生物的遗体或
变成的石头。
3.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我小心翼翼地伸出左脚去探那块岩石,而且踩到了它。
  B.江南的春天,风和日丽,山清水秀,草长莺飞,百花争艳。
  C.我们俩一衣带水,语文老师管我俩叫"合二为一"。
  D.任何不称职的或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
4.在原文上修改下列病句。(4分)
①我们要学会看云识天气,就要虚心和谦逊地向有经验的人学习。
②在实施新课标的今天,课堂里发生了剧烈的变化。
5.下列各句标点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
  B.他选了一群特别圈定的随员(其中包括已经去看过的那两位诚实的大臣)。
  C.人们常说:"东虹轰隆西虹雨"。
  D." 如果你想待在那里,就待着好了。"有个孩子嘲笑道:"不用客气。"
6.仿照画线的句子,在空白处填写一个句子,使之构成排比句。(3分)
  友谊是春天花针般的细雨,  
  滋润着我们的心田。  
  
7.填空。(5分)
  ①曹操《观沧海》一诗中与"天文现象"有关的诗句是"
"。
  ②王湾《次北固山下》一诗中表现时序交替、新陈代谢的诗句是"
"。
③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
" 两句诗表现出作者浓浓的乡愁。
④孔子《〈论语〉十则》中"
"两句话讲的是学习与思考的关系。
  ⑤请你写出一个描写夏天景色的古诗词名句。
8.根据课文内容填空。(4分)
 (1)请你写下出自课文《〈论语〉十则》中的两个成语。(2分)
  ①
(2)《白氏长庆集》的作者是
代诗人;现代诗人郭沫若的代表诗集有《女神》《
》等。(2分)
9.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3分)
郭沫若
月光淡淡,
笼罩着村外的松林。
白云团团,
漏出了几点疏星。
天河何处?
远远的海雾模糊。
怕会有鲛人在岸,
对月流珠?
  本诗的思路是在实写
的基础上,虚写
的世界,结尾令人神往。诗中借"鲛人泣珠"的传说,表达了诗人内心
的感情。
二、阅读(共6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25题。
(一)(13分)
  (甲)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沈复《童趣》)
  (乙)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刘义庆《陈太丘与友期》)
10.给下列加点的词注音并释义。(4分)
  ①项为之强(
②鞭数十(

  ③太丘舍去(
④尊君在不(

11.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①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②元方入门不顾。
12.甲文通过两个事例写作者儿时的
  乙文运用了
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2分)
13.请说说你更欣赏选文中哪一个儿童形象?为什么?(3分)
(二)(15分)
  (甲)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
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仔细看时,才知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
这里春红已谢,没有赏花的人群,也没有蜂围蝶阵。有的就是这一树闪光的、盛开的藤萝。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
  "我在开花!"它们在笑。
"我在开花!"它们嚷嚷。
  每一穗花都是上面的盛开、下面的待放。颜色便上浅下深,好像那紫色沉淀下来了,沉淀在最嫩最小的花苞里。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那里装的是什么仙露琼浆?我凑上去,想摘一朵。
--(宗璞《紫藤萝瀑布》)
  (乙)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小草偷偷地从土地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俏俏的,草软绵绵的。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的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朱自清《春》)
14.(1)甲文在描写紫藤萝不与群芳争胜,而是静静盛开、尽情绽放自己的生命时运用
  了
的手法。(2分)
(2)乙文运用想象手法的一句话是
。(2分)
15.甲、乙两文都运用了多种修辞方法来突出景物的特点。请各举一例进行赏析:(8分)
甲文句子:
乙文句子:
16.请分析甲、乙两文在所抒发的情感上的共同点。(3分)
(三)美国刀(14分)
  父亲年轻时是个军人,跟随彭德怀司令参加朝鲜战争。
  一次,美国人的子弹迎面飞来,打穿了父亲左边的耳廓。如果子弹往里偏两厘米就没命了。也许是奶奶日日烧香奏了效,三年后,父亲平安回到家乡,还带回了一件战利品----一把美国刀。
  这把刀一尺长,寒光闪闪,锋利无比,刀柄上有"USA"字样。父亲说,这把刀是他亲自从美国人手里夺过来的。
  美国人的刀到了我们家了,用来切菜、切肉,尤其是砍骨头。美国人的刀不但锋利,而且坚硬。砍骨头如砍麻秆,一刀下去没有不断的。左邻右舍遇见硬骨头,也常常借我们的刀砍,砍来砍去就砍出了名,人人都知道,杨家有一把美国人造的好刀。
  离我家不远处有个打刀高手,方圆几百里闻名,人称"刀王"。刀王见我们家有把锋利的美国刀,就非常不服气,特意挑选精铁纯钢,打造了一把硬刀,来跟这把美国刀比拼,刀口对刀口,奋力猛砍。结果,他精心打造的硬刀被砍出半寸深的缺口,而美国刀却完好无损。刀王生气地说:"美国刀真他妈的厉害,要是再跟美国佬打仗,咱也上前线,夺他娘一把好刀来!"
  邻居们的刀换了一把又一把,我们家的美国刀依然好像新的一样,寒光逼人。美国人为什么能造出这么好的刀呢?我们这样想着,忍不住对那遥远的国度生出几分向往。
  岁月在刀起刀落中悄然流失,父亲老了,我们长大了。姐姐长大后读了大学,又读了研究生,还出国留学。她去的地方正是美国,那个生产好刀的地方。
  几年后,姐姐打电话给父亲,说她准备做美国人,不回来了。
  父亲问:"为什么?"
  姐姐说:"美国好。"
  "美国好在哪里?"
  "美国很多方面都比中国好。比如,他们四十多年前就能造出那么好的刀......"
  父亲沉下脸,严肃地说:"你听着,在朝鲜,没有好刀的中国人,把有好刀的美国人打败了。"
  父亲挂断了电话,不再听姐姐的任何解释,他显得很伤心。伤心的父亲把美国刀藏了起来,严禁我们再用它来切菜、切肉、砍骨头,甚至连看一眼都不允许。
  没有想到的是,两个月以后,姐姐从美国回来了,而且决定永远不再走了。
  父亲感到很惊讶,不解地问:"你不是说美国好吗?为什么要回来?"
  姐姐抚摩着父亲的银发轻轻地说:"我从您的身上看到了比好刀更可贵的东西。只要我们每个中国人不丢失这种东西,中国总会有一天比美国好的。"
刹时,只看见有两行眼泪,从父亲那爬满岁月脚步的脸上缓缓流过......
17.请将全文的线索补充完整。(2分)
"带回美国刀--
--比拼美国刀--
--藏起美国刀--发现比美国刀更可贵的东西。"
18.请概括文章中对美国刀进行侧面描写的内容。(6分)
  (1)
19.从结构上看,这篇小说为什么能够产生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试作简要分析。(4分)
20.姐姐的话"我从您的身上看到了比好刀更可贵的东西。只要我们每个中国人不丢失这种东西,中国总会有一天比美国好的"的含义是什么?(2分)
(四)家长会上我为哑巴父亲当翻译(18分)
  夜已晚,同学们早就三五成群地走出了校园,我却静静地坐在操场的石阶上,不愿离去。一想到家长会的那张通知单,我就不知该何去何从。
  儿时,每当我和父母走在一起,身边就会有人指指点点,起初,我不明白为什么会这样。逐渐长大后,我才知道,原来我的父母是聋哑人,他们只能用手来交流。因为不愿看到旁人歧视或同情的目光,所以在潜意识里我开始回避这个事实。
  记得上小学时有一次下大雨,我刚走到教学楼门口,就看到校门口黑压压等着一群家长。所有的同学都在人群中寻找着自己的父母,我却恰恰相反,宁可淋雨回去,也不愿父母来接我。不想,父亲恰恰就站在人群的最前排,望着楼门口的方向。
  当我的大脑还来不及做出任何反应,阻止父亲的手语时,父亲就在看到我后兴奋地比划起来,同时,还伴随着他咿咿呀呀变调的声音。
  顿时,同学们惊异的目光齐唰唰投向了我。我却不敢回头看,一直跑到离父亲大约两米的地方才停下来。可我的泪水已伴着雨水流了一脸。那一刻,我真希望他不是我爸爸。
  此后,经常会有同学在我身后指指点点的,甚至有人问我:"为什么你不是聋哑人?......"
  也因此,我心里非常排斥我的父亲母亲,人也开始变得孤僻沉默。
  升入初中后,我到了一个新的环境,没有人知道我的父母是聋哑人,更没有人在我背后指指点点的,我的心情渐渐开朗起夹。然而,就在我刚刚找回了一点自信时,却意外地接到了这封家长会的通知单。通知单上写着,后天,让我和我父母中的一位到学校来开家长会。一想到我的同学们在见过我的父母后,又将在背后对我指指点点的,我就感到沮丧极了。
  我想找个借口让我的父母回避这次家长会,但始终没有找到合适的理由。
  这天终于不可避免地来到了。清晨,父亲拿着通知单,早早地收拾好东西和我一起前往学校。在去学校的路上,我用手语告诉父亲,在家长会上只要听老师说就行,一定不要发表意见。父亲心领神会地点点头。
  家长会开始后,老师让家长发表一下对我们学生的希望。家长们客气地相互让着。于是,老师说:那么,还是先从班干部的家长开始吧。
  就这样,班长的家长讲完话后,老师将目光立即转到我和父亲的身上。顿时,我感到脑中一片空白,失神地呆住了。父亲也用手轻轻碰了我一下,尴尬地看着我,眼中流露出一种无助的神情。
  事到如今,我还能怎样呢。于是,我低着头站起来,脸憋得通红通红的。在老师迷惑的眼神下,我用小得不能再小的声音说:"我父亲是聋哑人,他不能说话。"说完后,我无法抑制自己的情绪,趴在桌子上哭了起来。
  老师并没有想到是这种情况。教室里静了有一分钟之后,老师慢慢走到我身边,轻声说:"茉儿,对不起,我并不知道......"
  随后,老师走上讲台诚恳地说:"同学们,人一生中有很多事情是不能改变的,比如我们的父母兄妹。如果是这样,我们就应该正确地面对并勇敢地接受这些现实。茉儿的家长和我们所有的家长一样,是个称职的好家长。甚至,他要比一般的家长付出更多,才能换来茉儿今天这么优秀的学习成绩!"
  老师的话重重地敲在了我的心坎上。是啊,我的父母和别的父母一样疼爱我。他们养育我甚至比别的父母付出的心血更多,也因此更应该有权发表他们的想法。于是,我擦干眼泪又一次站起来,在老师鼓励的眼神中拉着父亲的手说:"我的父亲不能说话,但我能。今天我就来当他的嘴,把他用手语说出的心里话翻译给大家!"
  教室里响起了一片热烈的掌声,我看着父亲的手势说起来。此时一向坚强的父亲,眼眶也湿润了!
21.本文开篇先写"我"拿着家长会通知无所适从,然后从小时候的事情写起。这种叙述方法叫
。其作用是
。(3分)
22.请举出文章中"前后照应"的情节并分析其作用。(4分)
23.文章主要通过心理描写塑造了"我"的形象,请找出一处并分析。(4分)
24.为什么"一向坚强的父亲,眼眶也湿润了"? (4分)
25.如果再有人向"我"表示同情或歧视时,"我"会对他说些什么?(不少于50字)(3分)
三、写作(共60分)
26.请以"最难忘的
"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提示和要求:(1)先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写作。(2)要有生动的人物刻画,完整的叙事。(3)写出你最熟悉的内容,表达你的真情实感。(4)不少于600字。
??
永久免费在线组卷
永久免费在线测试
可圈可点教案下载
免费观看教学视频彭德怀抗战文物背后的故事
日13:56&&&来源:
在革命战争年代特别是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时期,彭德怀始终视自己为普通群众中的一员,总是以人民群众利益为重,将群众疾苦冷暖挂在心上,呕心沥血地为群众谋幸福,真切地表现了为民请命、“我为人民鼓与呼”的赤子之心,模范地树立了人民公仆的形象,赢得了人民群众的广泛尊敬、爱戴和永远的怀念。此文所撷取的,正是彭德怀横刀立马驰骋太行抗日根据地期间,所留下的一件件物具背后所反映出的与百姓鱼水情深的感人故事。
“大衣给你冬天挡挡风寒;手杖上了年纪也用得着,这就算给你留个纪念吧!”
彭德怀率八路军总部在山西省辽县(即今天的左权县)麻田镇上麻田村驻扎时,对汪福成等赤贫户关怀备至。
汪福成借住的小房,紧挨着八路军总部大院。工作之余,彭德怀有时会与汪福成促膝闲谈,耐心地向他讲解闹革命和打日本的道理。久而久之,汪福成把平易近人的彭德怀当成了自己的贴心人,心里有什么难言之苦,也要和彭德怀叙谈叙谈。
1942年至1943年,当地连续遭受严重的旱灾,军民生活十分艰苦。在这危难之际,彭德怀不仅将自己本来就很微薄的伙食费节省下来帮助汪福成,而且还号召军队都要节衣缩食,想方设法帮助各个村庄的困苦农户渡过灾荒。
当时麻田群众由衷地说:“彭德怀和汪福成好像是一家人。”事实也确实如此。汪福成在总部门口的青石碾上碾米捣面,彭德怀有空时就会帮他一箩一箩地筛面,一边筛面一边拉着家常。有人和彭德怀开玩笑地说:“老彭啊,要不是你衣服和口音跟俺们不一样,还真要把你当成本地庄稼人哩!”彭德怀听了,会意地一笑。
在即将离开麻田时,彭德怀拿着自己的黄呢大衣、手杖对汪福成说:“大衣给你冬天挡挡风寒;手杖上了年纪也用得着,这就算给你留个纪念吧!”憨厚老实的汪福成强忍着眼泪,有多少感谢和恋恋不舍的话想说,但一时激动而结结巴巴竟没有说得出来。
彭德怀对全家的好,汪福成永远铭记在心,念念不忘,还不时地以此教育子女。彭德怀离开麻田后,常有信件给汪福成,可是后来中断了。原来,彭德怀来信被一些人以彭德怀“犯了错误”为借口瞒着汪福成退回去了。汪福成几年不见彭德怀的来信,心里非常惦念,只要见有北京回来的人就四处打听彭德怀的消息。当他在邻村一位探亲干部家里打听清楚后,便拜托他给彭德怀直接捎去一封问候信。彭德怀收信后,寄来一封装有相片的回信。
汪福成一家把这封回信及相片看作珍宝一样珍藏着,时不时拿出来欣赏、念想一番。老人临终时再次要求儿子汪天庆取出彭德怀的信与相片端详一下,并嘱咐说:“老彭给咱的东西,都给你们留下,信和相片我可要带走。”最后还一再叮咛:“你们不要忘记恩人。”
“文化大革命”时期,有个干部责令汪天庆交出彭德怀给他家的所有东西,汪天庆想到彭德怀的恩情和父亲临终的遗嘱,硬说“那些东西都没有了”,无论他们使用什么手段,汪天庆都没有松口。
直到1978年的春天,汪天庆才把彭德怀赠给他家的黄呢大衣等物品,高高兴兴地交给了中国革命博物馆。他说:“我这就放心了,俺家代代相传,永不忘记救命恩人彭老总。”
还晕不晕?你要早日康复,好好为党工作
在八路军太行纪念馆的八路军抗战史陈列馆第三展厅内,陈展着一件特别的抗战文物,那是一只由八路军副总司令彭德怀送给当地群众的药罐。
1939年春,八路军野战卫生部遵照党中央、毛泽东关于“建立以太行山为依托的抗日根据地”的指示精神,在晋东南太行山区山西省潞城县南村,建立了第十八集团军野战卫生部制药所,所长刘英桂,政治指导员王志良,后为温萱(即温光然)。野战卫生部部长孙仪之明确指出制药所的具体任务是自力更生制备军用药品,并对太行山区的丰富药材进行开发研制。当年夏,制药所转移到山西省武乡县刀把嘴村。该所借用农家的石碾、铁锅、陶缸以及竹筛等物,因陋就简地生产中药制剂。
由于日军多次袭扰,制药所曾移往武乡县笛子角村。后因干旱缺水,影响生产,该所又迁回刀把嘴村。
1940年夏,制药所改称第十八集团军野战卫生部卫生材料厂。张其榜任厂长,温萱任教导员。该厂除生产中药制剂外,还用土法制作纱布、脱脂棉和急救包等卫生材料用品。
抗日战争时期,由师长刘伯承、副师长徐向前、政委邓小平率领的八路军一二九师,驻防太行山区。1939年春,为解决军民防治疾病的需要,该师卫生部部长钱信忠从卫生部与野战医院中抽调管理干部王业其带领老中医、警卫员和炊事员各1人,并带1匹骡子于山西省黎城县背坡村一庙内,创办了一二九师卫生部制药厂。王业其任该厂行政负责人。同年8月,自学中医药的伤残军干韩刚,被调来该厂担任技术负责人。制药厂利用当地中药材,加工生产了紫草膏等数种中药制剂,因其疗效显著,受到了伤病员的好评。
1940年冬,为响应党中央精兵简政的号召,由孙仪之主持机构整编工作会议。1941年元月,决定以八路军野战卫生部卫生材料厂为主,与一二九师卫生部制药厂合并于山西省武乡县安乐庄(旧称圪垅角),定名为第十八集团军野战卫生部卫生材料厂。张其榜任厂长,温萱任协理员,曹登益任特派员。
根据制药生产与卫生材料的需要,卫生材料厂先后设立了5个分厂,1941年10月,为适应战争形势的发展,又将5个分厂改编为制药所、制造所和绷带材料所等3个生产单位。年底,又合编为制药所与制造所两个生产单位。制药所设在龙洞沟,所长韩刚。制造所设在温庄,所长宣心愚。
卫生部卫生材料厂在山西省武乡县安乐庄期间,刀把嘴村的村民阎柴通为该厂负责运送药材原料。因为条件十分恶劣,他早上只能吃点黑豆和野菜充饥,结果在送药材途中晕倒。
恰好彭德怀到焦龙洞药厂视察遇到了晕倒的阎柴通,他急忙吩咐警卫员把阎柴通抬回厂部,从一个瓷罐里取了两包药让阎柴通服下去,并把此药罐送给了阎柴通。
彭德怀还关心地询问阎柴通:“还晕不晕?”并嘱咐他:“你要早日康复,好好为党工作。”
阎柴通顿时感觉心里热乎乎的,他捧着这个救命药罐,禁不住感慨地想:这个药罐,非同寻常,深含彭德怀的爱民情啊!为了感谢彭德怀的关怀,他一直把这只药罐保存了46年。
1987年,八路军太行纪念馆筹建工作热火朝天地展开起来,工作人员来到刀把嘴村征集文物,阎柴通将自己精心保存下来的这一心爱之物,慷慨地捐赠给了八路军太行纪念馆。
彭德怀送给阎柴通的药罐为瓷质,白釉,腹部书褐色行书4行“十八集团军卫生材料厂监制”12字,高13.5cm,口径3.8cm,底径7.5cm。小口,短颈,留肩,圆直腹下收,圈足。
1999年5月,经国家文物局一级近现代文物专家鉴定组专家鉴定,这只药罐被评为国家一级文物。
将百团大战中所获日军军刀奖给八路军供给部
俗语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良好的后勤工作是革命战争胜利的重要保证,身为八路军副总司令的彭德怀自然深谙其中要义并极为重视这项工作。
1940年8月,为打击日军的“囚笼政策”,争取华北战局更有利的发展并影响全国的抗战局势,在彭德怀的直接指挥下,八路军发动了震惊中外的百团大战。百团大战规模大,参战兵员多,持续时间长,后勤保障和供给方面压力大,问题多,困难前所未有。百团大战开战后,面对严峻的形势,八路军供给部在时任八路军总供给部部长兼一二九师供给部部长周玉成的带领下,一方面向根据地的“冀南银行”拆借经费维持部队的基本生活,另一方面积极依靠群众、动员群众、组织群众,千方百计筹措粮食、武器、弹药、药品、器械等各种物资。周玉成还根据作战动用的兵力多、流动性大的特点,创造性地把粮食加工成饼干、炒面和其他便于携带的干粮,大大增加了部队灵活机动的作战能力,以上种种科学可行的方法措施,有效地保障了部队作战的需要,为整个战役提供了坚实的后勤保障。
当百团大战胜利后,彭德怀见到载誉归来的周玉成时,为了表彰他在百团大战期间领导八路军后勤供给部的出色工作和突出贡献,特意从在百团大战期间缴获的战利品中,拿出一把缴获的日本军官指挥刀和一块在当时少见的罗马手表,奖给了周玉成。
几十年风雨过去了,此刀一直由周玉成夫人保存,“文化大革命”期间她用破棉被包裹起来藏在家中,直至去世前才告诉子女。2009年7月,周玉成的子女将父亲这些心爱的抗战纪念品捐赠给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在捐赠仪式上,周玉成的子女说:“我们相信这最能代表父亲的心愿,也是这些纪念品最好的归宿。它们不仅仅是一个光辉时代,一段抗战历程的见证,更是一种革命精神、大无畏英雄主义的传承和发扬。存放在抗战纪念馆里,才能使这些纪念品更好地教育后代,让更多的年轻人不忘国耻,为了和平与和谐,为了我们祖国的强盛和繁荣,付出更多的努力。”
“感谢你对八路军的支持,送你这把竹笙,好好为群众和八路军服务。”
在山西武乡八路军太行纪念馆的八路军抗战史陈列馆第二展厅里,陈列着一件奇特的展品――吹奏音乐所用的乐器竹笙。这把竹笙直径11cm,高40cm,木质圆形底座,饰黑漆,上有长短不一的竹管17支。
那么,这件乐器又承载了一段怎样感人的故事呢?
1940年11月的一天,山西省武乡县砖壁村的李二孩正在家里忙碌着,突然有人登门来找他。让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进来的竟然是八路军副总司令彭德怀。
李二孩慌忙放下手里的活儿,热情地将彭德怀让进家里。
彭德怀亲切地对李二孩说:“二孩同志,这一年多来,你给了八路军很大的支持和鼓励,我在这里代表所有的八路军将士感谢你。今天,我们要走了,没有什么好的礼品送你,前两天我正好碰上了卖乐器的,就给你买了一把竹笙,赠送给你,好好为群众和八路军服务。我希望在抗战胜利的那一天,能够听到你们欢庆的音乐。”说着,将亲自买来的竹笙送给了李二孩。
原来,1939年7月,八路军总部从潞城的北村转战到了武乡县砖壁。对于八路军,村里的老百姓早有所闻,两年前,八路军刚过黄河,就在平型关打了一个大胜仗,消灭了1000多名日军。第二年八路军来到了武乡,又在这里进行了长乐村战斗,歼灭日军2200余人,从此,开创了太行抗日根据地。这一切早已在群众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眼下,八路军总部竟然来到了砖壁村,村里的男女老少群众热烈欢迎自不必说。当时村里有一个八音会乐班,领班的名叫李二孩,是武乡县砖壁村民间艺人,吹拉弹唱样样精通。为了欢迎八路军首长的到来,李二孩带领乐班的全体人员,来到总部驻地村中玉皇庙的门口,热热闹闹地吹奏了一番。从此以后,每当八路军打了胜仗,李二孩都要带领乐班来庙前吹奏庆祝……
李二孩手握着彭德怀送给他的这把竹笙,止不住热泪盈眶。
从此以后,每当听到八路军打了胜仗的好消息,李二孩都会像以往一样带着乐班来大庙前吹奏一番,风雨无阻,就这样一直坚持到抗日战争胜利。
之后,李二孩把这把竹笙珍藏起来。直至1988年,八路军太行纪念馆隆重开馆以后,他才专门把这把竹笙捐赠给了纪念馆,并把这个故事讲述给馆里的工作人员听。从此,这把看似普普通通的竹笙,时时刻刻在向前来参观的游人静静地诉说着发生在它身上的那段故事。1999年5月,经国家一级文物专家鉴定组专家鉴定,这把竹笙被评为国家一级文物。
将所撰《三年抗战与八路军》的原稿赠予美国友人王普霖
1918年,美国友人王普霖牧师来到中国传教,并在中国结婚。1933年1月,其子王晋葆出生在山西省太谷县,父亲特地为他取了个中间带“晋”字的中国名字。抗日战争前期,王普霖牧师夫妇曾在山西省沁县、辽县(后改名为左权县)一带活动,十分同情八路军和抗日政府。当时,王普霖所在教会的友爱医院,曾通过王普霖向八路军转赠了一批医疗器材。1939年春,八路军粉碎日军的九路围攻后,刘伯承、邓小平接见过王普霖等人,王普霖与八路军总部的彭德怀、薄一波等领导也有过接触。
值得一提的是,1940年,彭德怀还将自己撰写的《三年抗战与八路军》报告的原稿赠送给了王普霖。
日,彭德怀在《新华日报》(华北版)发表《三年抗战与八路军》一文。此文是彭德怀对八路军出师华北敌后抗战3年来的系统回顾与认真总结,讲述了自抗日战争爆发3年来八路军抗战的艰苦历程和辉煌战果,总结了八路军英勇抗战的伟大成绩和几点经验教训。
当时,为了表达对王普霖长期支持八路军的感谢,彭德怀将文章的手稿赠予了他。王普霖等人还用照相机和16毫米摄影机,拍摄了许多抗日军民的战斗与生活资料,包括1000多张照片、近2个小时的纪录影片、一本日记本等很多珍贵文物。王普霖去世后,其子王晋葆一直珍藏着这些历史文物。
日,王晋葆向中国太岳传承会会长、陈赓大将之子陈知建少将,冀中抗战研究会会长、吕正操上将之子吕彤羽等,赠送了一批当年由他父亲等人拍摄的历史照片、纪录片等珍贵资料。
“我把这件大衣送给你吧,夜里站岗穿上它,不然会冻坏身子的。”
1941年冬天,八路军总部驻扎在辽县(今左权县)的麻田村。麻田村治保主任马志标接受了党支部交给的任务――做好八路军总部的治安保卫工作。马志标深感自己责任重大。他暗下决心,就是掉脑袋也要把保卫工作做好。虽然他身上穿的棉衣单薄且破旧,难以抵御刺骨的风寒,但他仍然每天夜里在屋外凛冽的寒风中站岗放哨,一丝一毫都不敢马虎。
马志标忠心耿耿保卫总部安全的敬业行为,使彭德怀很受感动。他对总部的同志们说:“根据地的老百姓是真心实意拥护我们八路军的,马志标就是他们的典型。你们看,他为了保卫总部的安全,每天夜里穿着破棉袄承受着严寒冷冻为我们站岗放哨,他吃的苦并不比我们战士少,这说明了他们的阶级觉悟很高。这些同志是我们党在农村的骨干力量,我们应该关心他们的生活。”
几天后的一个拂晓,放了一夜哨的马志标刚刚回到家里,正蹲在炕上取暖时,忽然房门被推开了。他回头一看,只见彭德怀和警卫员走了进来。他连忙起身去迎接。
彭德怀上前摸一摸他身上穿的薄旧棉衣,关切地说:“你穿的这件衣服太单薄了,夜里站岗放哨怎么受得了?”说着,他便把自己身上穿了好几年的那件黑皮大衣脱了下来,披在了马志标身上,并说:“我把这件大衣送给你吧,夜里站岗穿上它,不然会冻坏身子的。”
马志标很过意不去,说啥也不要,但在彭德怀严厉的目光制止下只好收下了。他感动得一时不知说什么好,只觉得身上暖烘烘的,更加增添了把治保工作做好的信心和力量。
一个北风呼啸的清晨,马志标收工后到总部办事。他走进彭德怀的屋子后发现,这屋里虽然生着一盆火,但因为气温过低,土坯房封闭不严,窗户纸在寒风吹拂下“呼啦啦”直响,整个屋子显得非常的冷。彭德怀坐在窗户前的一张桌子旁,背上披着个毯子,正聚精会神地写着什么。马志标四下打量一番,看见屋内再没有什么御寒的衣物。
这时,马志标才明白,彭德怀宁愿自己挨冻,却把他那件唯一的大衣送给了他这个普通老百姓。见此情景,他一时按捺不住激动的情绪,热泪盈眶,赶快脱下那件黑皮大衣,披在了彭德怀身上。
然而,彭德怀又把大衣脱下来,重新披在了马志标身上。他一本正经地说:“老马,这件衣服,你比我更需要。你每天晚上顶着风寒耐着寂寞站岗,没有这个不行。我呢,虽然这屋子有点冷,可比外面暖和多了,我是冷不着的。”
后来,这件不同寻常的大衣,马志标好长时间都保存在身边。每每看到它,心里就有一股暖流涌遍全身。
“榆钱是留给老百姓的”
在素有“砖壁天险”之称的武乡县砖壁村八路军总部旧址,有一棵彭德怀亲手植下的高大挺拔的榆树,当地老乡亲切地称它为“彭总榆”。在这里,还流传着一个关于榆树的感人故事。
1940年,太行根据地遭遇到百年不遇的大旱,大部分地区麦收只有三四成,秋收仅有两成左右,原本很穷的山里老百姓生活就更加困难了。八路军总部官兵一天的口粮仅有四两黑豆,不足部分全靠野菜充饥,到后来连野菜都没有了。
砖壁村有许多榆树,春天里,村里的老百姓都把榆树上结的榆钱当食物。一天,有一名战士爬上一棵榆树半腰,准备撸下一些榆钱,恰巧被彭德怀撞上了。
彭德怀背着手仰起头,冲着树上的战士训斥起来:“谁让你上去的?榆钱是留给老百姓的,你怎么能擅自跟老百姓争吃呢?”
那名战士非常难堪,红着脸地从树上跳了下来。房东大娘听到后,便出来同彭德怀说:“是战士,还不都是些十几岁的孩子,有榆树就结有榆钱,你总不至于把他给饿死吧。”
这件事后,彭德怀多次在会上强调,让战士们到方圆十里以外的山上挖野菜、撸榆叶,而将方圆十里以内的全部留给当地老百姓充饥用。
为了让战士们记住保护老百姓的榆树,给当地群众留下榆钱,彭德怀特意从村外刨回一株小榆树苗,亲手栽到了八路军总司令部机关驻扎的玉皇庙大院里,还在周围栽上了刺槐来护围着这棵小树,而且一有空就给小树浇水施肥。在彭德怀的精心培植和养护下,这棵小树茁壮成长,后来长成了一棵参天大树。
70多年后的今天,这棵树依然枝繁叶茂,郁郁葱葱,长势良好。据说,“文化大革命”期间这棵树屡次险遭破坏,是村里的群众日夜轮流值班,保护了它。
“彭总榆”的故事虽小,却寄托着太行人民对八路军的真切怀念,流传了一年又一年,感染着一代又一代,深深植入后人心中。人间有大爱,草木亦有情。前来参观的人们总会禁不住地想,流传于百姓中的一个个传奇故事,不正是寄托着一种精神、袒露了一种心声吗?那就是老百姓对党的真心拥护,对人民军队的无比爱戴!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杨翼、谢磊)
相关专题? ?
热点关键词
热门点击排行榜
12345678910}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