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贸区有几个有几个叫许造的

环球网《视野》54——刘华清上将:中国不建航母 我死不瞑目
环球网《视野》54——刘华清上将:中国不建航母 我死不瞑目
(1/33) 来源:环球网军事综合
 日,中国国防部宣布了正在改造航母的消息,军方第一次正式承认了“瓦良格”号的存在。从8月上旬开始,关于中国第一艘航母“即将试航”的消息不胫而走,然而,也许是因为台风“梅花”的突然造访,“瓦良格”号至今依然静卧于大连造船厂的船坞码头中。从1970年4月中央军委下达“组建航空母舰研究队伍”的命令开始,中国的航母计划经历了三次起伏。直至1992年,一位军事院校老师偶然听到“瓦良格”三个字,航母计划才走出长达二十年的论证阶段,迎来机会的曙光。而从决定买下这艘大船,到改建“瓦良格”号的报告获得批准,十多年又过去了。这几十年里究竟发生了什么?改建后的“瓦良格”号是怎样一种装备?它将给中国海军带来什么变化与考验?
图集详情:
  日,中国国防部宣布了正在改造航母的消息,军方第一次正式承认了“瓦良格”号的存在。从8月上旬开始,关于中国第一艘航母“即将试航”的消息不胫而走,然而,也许是因为台风“梅花”的突然造访,“瓦良格”号至今依然静卧于大连造船厂的船坞码头中。
  从1970年4月中央军委下达“组建航空母舰研究队伍”的命令开始,中国的航母计划经历了三次起伏。直至1992年,一位军事院校老师偶然听到“瓦良格”三个字,航母计划才走出长达二十年的论证阶段,迎来机会的曙光。而从决定买下这艘大船,到改建“瓦良格”号的报告获得批准,十多年又过去了。
  这几十年里究竟发生了什么?改建后的“瓦良格”号是怎样一种装备?它将给中国海军带来什么变化与考验?
  日,停泊在大连港的中国首艘航母已经涂装完毕,舷号16字样十分醒目,就在中国首艘航母即将服役的历史时刻即将来领之际,我们将带领网友追忆那些对中国海军和中国航母发展做出杰出贡献的人,我们将从一位老人和一个民族的海洋梦想交织的传奇故事开始。。。(图片来源:飞扬军事)
  2011年,海军前装备技术部部长、少将郑明注意到,对于“瓦良格”的描述,新闻发言人耿雁生用了 “废旧”二字。“中国正利用一艘废旧的航空母舰平台进行改造,用于科研试验和训练。”“这个‘废’字用得挺妙。”郑明说,这既是 “瓦良格”号航母的真实写照,也透露出外国企业无奈将其出售的历史悲情,又反映了中国引进航母技术跌宕起伏的过程。作为中国航母论证、考察有关过程的主要参与者,郑明对个中曲折记忆犹新。(图为海军前装备技术部部长、少将郑明)
  1970年4月下旬的一天,当时在隶属海军建制的第七研究院十四所负责世界水面舰艇总体发展研究工作的于瀛,随领导去院里开会。会议组织方在电话里特地提醒说,不能带笔和笔记本。在这次会议上,该院一位副院长宣布了一条中央军委下达的命令:从即日起,组建航空母舰研究队伍。这是建国后第一道开展航母研究的命令。在民国时期,国民党海军司令陈绍宽曾经力推航母项目,并提出“30年建造10艘”的计划。但在1946年中国内战开打后,这一计划成为泡影。对于瀛来说,这道命令下得有点突然。此前,于瀛所在的714所正面临被撤销的命运。
  院里给他们下达的任务,是研究航母的历史、现在和未来,有什么优缺点,关键技术是什么,怎么用,以供领导决策参考。这一年,中国正处于与苏联全面交恶、与美国关系尚未缓和的时期,安全形势很严峻。美国的无人侦察机经常光临中国的领海,在海空领域技不如人的中国军队除了表示抗议外,办法并不多。中国的第一次航母论证,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始的。上世纪60年代末中国在武器研制上的突飞猛进,是这次航母论证的另外一个背景。时任中央造船领导小组组长的李作鹏在其回忆录中称,1968年,中国第一艘核潜艇开工建造;1969年5月,常规动力舰开始批量制造;1970年4月份,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升空。李作鹏说,中央军委的主管领导见此形势很高兴,提出要建航母,要成立海军陆战师。
 《刘华清回忆录》写道:航空母舰的应用,是20世纪舰艇发展的伟大成就。我国对航母作过可行性研究,我也为此做了一些工作。早在1970年,就根据上级指示,组织过航空母舰的专题论证,并上报过工程方案。1980年5月访问美国时,主人安排我们参观了“小鹰”号航空母舰。这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和科技人员首次踏上航空母舰。上舰后,其规模气势和现代作战能力,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
  刘华清认为航母是中国海军决不能绝少的作战平台。在《刘华清回忆录》中他说:“可以说,正是航空母舰的出现,把海战的模式从平面推向了立体,实现了真正的超视距战斗。自它问世以来的80多年间,几经波折,最终发展成为今天这种战机结合、攻守兼备、机动灵活、坚固难损和高技术密集的多球形攻防体系。今天,它不仅是一个强有力的战术武器单元,是海上作战体系的核心,也是一个能抛核弹的战略威慑力量。在世人眼里,它被视为综合国力的象征。它的存在与发展,也是各国军事战略家关注的焦点之一。”
  当时,中国正处在“文革”的间歇期。政治上稍有喘息,经济上又风生水起,工农业虚报产量的浮夸风此起彼伏。中国船舶第七研究院原副院长尤子平说,当时关于航母的决策,不仅是上层几个人的问题,也可以说是社会普遍存在的“左”的思想的产物。于瀛则认为,这和中央发展海军的思路一脉相承。“毛主席50年代就提出: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一定要建立一支强大的海军。”当时,在缺少国际交流的大环境下,相关领导对航母几乎一无所知。媒体上除了反对航母的口号式报道外,几乎没有其他的相关信息。“航母是什么,里面有什么,都要从科普开始。”于瀛记得,当时所里隔三差五就会来一拨人,咨询有关航母的信息。这场由中央军委发起的论证,具体的组织者是海军司令部造船工业科研领导小组办公室(简称“船办”)。在“文革”中受到冲击的刘华清,当时刚从国防科委副主任的位子上离开,担任“船办”主任。
  刘华清回忆到:1982年,我当了海军司令员,航空母舰在我心头的分量,自然大不相同了。我国是一个濒海大国,有300多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随着海洋开发事业和海上斗争形势发展,我们面临的海上威胁和过去大不相同,要对付具有远战能力的弹道导弹核潜艇和舰载航空兵。面对这种情况,中国海军的实力显得有些捉襟见肘。我们的海防边疆辽阔,却只有中小型舰艇和短程岸基航空兵,一旦海上发生战事,有时只能望洋兴叹。发展航空母舰,则能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
  1970年5月中旬,于瀛和张日明赶往海军大院,向“船办”汇报。“那时没有现在的电脑手段,为了说得形象点,我们把航母的照片放大到最大尺寸,再把三合板一拆为二,上面涂上蓝漆,把航母的照片打上去。当时这叫‘拉洋片’。”刘华清听得很认真。汇报结束时,他对张日明说:“胖子(即张日明,刘华清任七院院长时,张日明是其属下,彼此很熟悉),你讲了这么多,我一下子也记不住,你能不能给我出一个小手册,我给领导汇报的时候可以看。”回来后,于瀛和张日明连夜制作了手册,第二天给刘华清送去。
  在自己的回忆录中,刘华清说:“早在1970年,我还在造船工业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时,就根据上级指示,组织过航空母舰的专题论证,并上报过工程的方案。”但这一过程到了1971年9月份戛然而止。毕竟上级是那些领导人,当时李作鹏没有传达,参加论证的人也都不清楚。这次论证最终不了了之。
  到了80年代,航母论证开始与改革开放联系起来。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亦克亦生。改革开放被定为国策以后,出现了一个问题:改革开放就要“走出去”,但谁来保护这些走出去的中国利益?陆军、空军都过不去,依靠其他国家也不现实。“这时,中国社科院的一位专家提出,改革开放必须有以航母为中心的强大海军的支持。”于瀛说,这种观点出来以后,国防的、军工的也都跟着提。1982年,刘华清出任海军司令员。在70年代初的那次论证无果而终后,这位有着多年主管海军部队及装备发展经历的将军,又在1975年向邓小平汇报整个海军建设与发展的建议信中,提到了航母问题。
  如果用关键词来概括刘华清的戎马一生,“科技、海军、邓小平”,或许最能精准体现。科技上的最大功绩,要算他在“文革”期间临危受命,以国防科委副主任之职,成为一项后来举世瞩目的工程的拍板人: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在1970年发射成功。“回想起来,当时这么干,除了有一种强烈责任感外,也有点儿傻大胆的味道。”他在回忆录中如是说。对于航母,1980年5月他访问美国时,触动很大。当时美方安排刘华清参观了美国的航空母舰,这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和科技人员首次踏上航空母舰。1987年1月,在海军装备技术工作会议中,已经当上海军司令的刘华清提出,“要把航空母舰搞得能适应未来战争需要,要很好地研究和论证”。这年3月31日,刘华清又向总部机关汇报了关于海军装备规划中的两大问题:一是航母,一是核潜艇。
  (中国在上世纪80年代引进的澳大利亚海军退役航母“墨尔本”号。)中国航母的第二轮论证开始的时间大约是1986年。在此之前,以海军装备技术部为主的相关部门为论证做了诸多准备,刘华清对航母的态度也日益明朗。1984年1月,第一届海军装备技术工作会议召开。会上确定了海军装备技术五支力量的分工:论证以海军装备论证研究中心为主;试验、试航(飞)以试验基地、舰队为主;订货、监造、检验验收以军代表为主;同时,院校、试验基地、军代表和有关部队也要承担一定的装备论证、科研、技术革新等工作。海军装备技术部则在海军党委领导下负责协调组织和经费分配。在这次会议上,刘华清对航母的表态是“现在国力还不行,要等一段时间”。
  (图为澳大利亚海军航空兵的一架A-4天鹰战斗机在,墨尔本号航母上降落。)美国的《哈佛亚洲评论》2007年冬季刊,曾刊登题目为《解放军航母之父》的文章,提到“文革”结束以后,中国高层有人提出中国海军战略就是近岸防御,不需要也不许造航空母舰。但包括刘华清在内的许多海军将领表示反对,认为“没有航母,不能远距离作战,仗打起来只能望洋兴叹”。文章里面提到1986年8月,刘华清向海军装备论证中心下达开展航母论证的命令。
  1985年12月,海军第二届装备技术工作会议召开。会议的主题是“尽快缩短海军装备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会后,海军装备技术部提出了以后15年海军装备的发展设想。其中提到了要启动航母论证。刘华清对此给出的指示是:航母总要造的。到2000年航母总要考虑。1987年1月,海军第三届装备技术工作会议召开。刘华清在会上指出,要把航空母舰搞得能适应未来战争需要,要很好地研究和论证。这次会议后,刘华清让郑明准备向上级的汇报材料。日,刘华清带领张序三、李景两位副司令,以及海司和海装的相关人员,向总部机关的领导汇报。刘华清选择了一个能最大限度降低领导顾虑的切入点:着重说航母的作战费效比。就是说相对于其他保护海权的形式,对航母的单位投入能带来更大的安全效益。
  刘华清回忆到:可是很遗憾,当时国家经济力量不行。1984年初,在第一届海军装备技术工作会议上我讲过:海军想造航母也有不短时间了,现在国力不行,看来要等一段时间。两年后,我又一次提到:航母总是要造的,到2000年航母总要考虑。1986年11月,我主持召开海军发展战略研讨会,邀请了军内外领导和著名专家。不少同志从维护我国海洋权益及收复南沙、台湾回归等战略任务的需求出发,建议海军发展航母。这和我的想法不谋而合。1987年1月,召开海军装备技术工作会议,我又提到,要把航空母舰搞得能适应未来战争需要,要很好地研究和论证。现在,各国都在注意发展航空母舰,无论是攻击性的或垂直短距其间的,都是为了解决防空和海上攻击问题,都在注意发展。因此,我要求早论证,早点把这个问题研究透。
  在刘华清汇报的规划里,将航母上型号(即决定造什么规格的航母)的时间拟定为2000年。在这次汇报中,刘华清澄清了几个让航母变得遥不可及的观念:一是航母编队并不需要全部新造,编队中的驱逐舰和护卫舰就可以与机动编队共用。因为即便没有航母,海军还是需要驱逐舰和护卫舰,这些舰艇既可以作为航母编队的舰只,也可以作为机动编队的舰只。另外,基于保护海权的需要,就算没有航母,飞行半径较小的航空兵还是要发展。发展航母并不会增加飞机的总数量,只是把这些飞机改成舰载机。这可能会多出一些成本,但也不会高很多。刘华清说,通过对海上战争研究发现,使用岸基飞机来保护海权非常浪费。“因为它的留空时间短,所需飞机和机场的数量很多。”“因此,发展航母编队,是一个如何调整装备经费使用方向的问题,不需要大量增加装备费。更重要的是,有了航母,海上机动作战编队的作战效能会大大提高。”刘华清说。
  刘华清接着说到:我们搞航空母舰,目的不是为了和美国、苏联比赛,主要是用于解决对台斗争需要、解决南沙群岛争端和维护还有权益等方面的任务。平时还可以用于扩大维护世界和平的政治影响。显然,海军有了航空母舰,海军的质量就会发生大变化,海军的作战能力也将有较大提高,有利于提高军威、国威。日,我向总部机关汇报了关于海军装备规划中的两大问题:一是航母、一是核潜艇。这两个问题涉及到海军核心力量的建设,是关键性问题。从长远看,对国防建设是有利的:这亮相装备不仅为了战时,平时也是威慑力量。我们设想,对航母的发展,“七五”开始论证,“八五”搞研究,对平台和飞机的关键课题进行预研,2000年视情况上型号。
  这次汇报,在总参谋部和国防科工委产生了很大的影响。1988年12月,国防科工委科技委评议申报的软科学课题,“我国航母及舰载机发展可行性研究”被列入12个入选项目之一。船舶第七研究院原副院长尤子平于当年在青岛召开了航母学术研讨会,在航母的重要性、中国发展航母的必要性、尽早发展航母的可能性、研制指导思想、设想的航母战术技术状态以及论证开路、预研先行等6个方向展开了热烈讨论。时任国防部长秦基伟、国防科工委主任丁衡高、航天工业部长李绪鄂均表态支持航母。丁衡高说,发展航母的迫切性比载人航天迫切,现在航母、新歼、核潜艇、预警机、卫星这些大项目,到底以哪个项目为重点,党中央、军委要下一个很大的决心,一要全国全军排队,二要军兵种排队。时任总参谋长迟浩田在南海演习结束时说,军委对航母问题议了很多次,但是苦于经费不足,思虑再三,航母暂时还是不能上型号。军委副主席杨尚昆说,我们这样大的国家,没有一两艘航母不行,当然,现在还不能这样搞,下一代人把它搞出来。
  刘华清回忆到:我接着说,我们设想,对航母的发展,“七五”开始论证,“八五”搞研究,对平台和飞机的关键课题进行预研,2000年视情况上型号。这样安排,第一,从经费上看,在当前和分摊在今后每年中,并不需要花太多钱。第二,从技术上看,发展它是有各方面好处的,可以带动国家和国防需要的有关技术的发展。第三,预研过程中,可以对航母的战备价值及存在的问题摸得更透,有利于作出最后的科学决策。这次汇报,在总参谋部和国防科工委机关产生了一定影响。后来,国防科工委组织科研单位和海军装备系统开展了有相当深度的论证研究工作。航母论证过程中,我多次听汇报,强调要充分对比论证使用航母、舰载机与使用陆基航空师、加油机、岸基飞机的作战效费比。后来我到中央军委工作,继续关注航母问题,要求国防科工委和总参装备部,在航母的发展上要把预研费、研制费、装备费结合起来,统筹安排。要和既定的舰船、飞机、武器、电子装备发展规划结合,而不是都挂在航母大项目里专门安排,搞大规划,使上级无法研究。我明确交待,列计划必须由中央军委讨论。
  刘华清回忆到:那时,我先后批准海军和工业部门的专家,去法国、美国、俄罗斯、乌克兰等国家考察过航空母舰。国防工业部门,也从俄罗斯聘请了航空母舰设计专家来华讲学,还引进了部分设计技术资料;航母上关键配套的预研,有了一定进展。总参谋部和国防科工委,也都反复组织对考察、引进、预研的分析、论证、评估,这些工作,使军内外领导和专家加深了对航空母舰和舰载机大系统工程的认识。航母是国家综合国力的象征,也是海军能遂行海上多兵种联合作战的核心。建造航母,是国人一直关心的事。我国要实现国防现代化,要建立完善的武器装备体系,不能不考虑发展航母的问题。但航母的发展不只是一个海军的问题,而是事关国家战略和国防政策的大问题,一定要从综合国力和整个国家的海洋战略全局出发,准确定位,慎重决策。  
  (图为刘华清参加歼-8II飞机交付仪式)刘华清的汇报还产生了另外一个后果:中央军委同意海军建议,1987年在广州舰艇学院开办一届“飞行员舰长班”。目前盛传将担任“瓦良格”舰长的两位热门人选:柏耀平和李晓岩,都出自这个舰长班。舰长班学制三年半到四年,开始有10位学员,后来有一位因跟不上课中途退学。郑明说,这体现了一种优胜劣汰的机制。现在,这些人都在50岁上下,年富力强,其中大多数军衔都高于上校或大校。这个班的开办,证明了刘华清在航母发展上的远见。“对航母来说,舰长是关键,他不仅要抓技术,还要研究海军战略,还要搞指挥管理,还要懂各种技术,这些综合能力的培养非一日之功。”
  (图为中国海军出访美国)航母的舰长既要有飞行员的素质,又要有航海的素质。美国航母的舰长,受限必须是飞行员或空勤出身,一般都要求在战斗机上至少有3000个小时的飞行经历,并在航母上有过800架次的起落指挥。其次,在担任航母舰长之前,还要有相关军事院校的培训或任职经历,以及在两栖攻击舰或者大型舰艇上担任舰长的经历,然后到航母上担任副舰长,最后才会被提拔为舰长。郑明透露,选拔舰长班学员在当时是非常机密的事,主要但不限于在海军内部选拔。当时,海军院校有个分工,广州舰艇学院搞舰长培训,大连舰艇学院搞部门长班,比如航海长、通讯长等。“舰长要求这些都要懂,但不一定很专。”郑明说,当时海军装备技术部对科研经费的分配,有时就着眼于培养人才的需要,而不拘泥于追求直接的成果,同时也照顾到教授如何用科研把研究生带出来。“造航母要十年二十年,培养人才也需要这么长时间,甚至更长。舰长班已经过去20多年了,现在果然培养出几个人了。”他说,这需要组织有意识的培养。“从副舰长到实习舰长到代理舰长;从护卫舰到驱逐舰,再到驱逐舰支队长。你得给他机会。包括出国访问、执行护航等。”
  (图为刘华清参加歼-10飞机交付仪式)“飞行员舰长班”只举办了一届。这与当时充满争议的环境有关。“在有争议的条件下,做这么多事已经不错了。”据知情人士透露,舰长班本来是奔着2000年航母上型号的目标培养的。航母项目被推迟后,这些飞行员舰长不断地接受段炼和培训,有的被分配担任驱逐舰舰长。这一背景使中国的航母与驱逐舰建立了联系。
  (图为刘华清视察中国第二代中程导弹DF-21)很巧的是,在刘华清海军司令任内组建的海军装备论证中心,刘华清的儿子刘卓明,21世纪初期,成为改名后的海军装备研究院院长。对于刘华清推动中国建造航母的具体努力,美国詹姆斯敦基金会中国简报2007年10月号中还有详细论述。该刊披露,刘华清曾经在海军所属的上海研究所启动了一个航母设计和建造的可行性研究项目,该所建造了航母模型,并在该所600米长的水池及附近的太湖里进行了实验。该刊还透露,1985年,刘华清甚至要求海军广州舰艇学院开设航母舰长的培训课程。
  正当刘华清踌躇满志地推进海军建设时,他的人生已到迟暮之年。1985年,邓小平在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宣布裁军一百万,同时提出加快军队领导年轻化。年满69岁的海军司令员刘华清,在同年9月,被选为象征即将退休的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1987年中共十三大召开时,刘仍任中顾委委员,一直到1988年1月正式从海军岗位退下。刘华清很清楚这些。他在回忆录中写道:“1987年10月,我已经71岁……身体状况不错,不过我很清楚,长江后浪推前浪……我作好了退休的心理准备。”
  然而世事难料,1989年11月举行的中共中央十三届五中全会上,由邓小平提名,决定他担任军委副主席,刘华清在回忆录里说“我从没有想到过”,但他也承认“小平同志一直在关注我的成长”。在刘华清早期军队生涯中,邓小平起的作用并不明显。虽然作为第二野战军的老部属,刘华清跟随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参与淮海战役、南渡长江,但在建国后,刘华清在海军任职时,与文革几经起落的邓小平并无太多交集。直到上世纪80年代末,即将退出现役的刘华清,却又因为历史的风云际会,出现在邓小平的视线中。
  担任军委副主席之后,刘华清再次和邓小平一起,出现在中国历史转折的关口。1992年春天,邓小平视察南方,发表南巡讲话。“1月22日下午,他(邓小平)在深圳迎宾馆接见深圳市党政干部。我正好在广州战区考察部队工作,也参加了这次会见。”刘华清在一篇文章中写道。正是邓小平这次讲话,让中国驶入继续改革的路径。也是在这次讲话之后,在当年10月举行的中共十四届一中全会上,刘华清当选为政治局常委,那年他已经76岁。在政治局常委任内,刘华清凭借其军队中的威望与人脉,担负起稳定军队大局的任务。作为江泽民的军事助手,他把很多精力用于处理军队中的实务,特别是他长期主管的国防装备。“他到军委搞的最大项目就是建造空中加油机,把整个工业部门全动员起来了。”
  (图为刘华清视察中国第一支基洛级常规潜艇部队)刘华清还一心想单独成立军队的装备管理部门。早在1980年访美后,他就向国务院、中央军委写的报告中,首先强调要建立装备的集中统一领导。在一次全军装备规划座谈会上,他提出建立一个在军委领导下统管全军武器装备发展研究的权力机构。1998年成立的总装备部,使刘华清这一设想终成现实。据军方人士向本报记者透露,刘华清任内还积极推动军队编制体制改革,他曾主张裁撤一些机关单位,实现如美军般真正的三军联合,只是直到辞世,他的愿望也未能实现。1998年,82岁的刘华清正式退休了,之后他便开始着手写回忆录,老部下郑明也成为编写组中的一员,负责起草其中有关装备的内容。在进行内容审查时,航空母舰那一节的标题出现了争议。审查委员会希望改成“航母之梦”,但郑明不同意改,“刘副主席都在做梦,那中国人真的都在做梦了”。郑明的建议最终被采纳,标题定为“中国航母”。
  (图为刘华清视察中国第一代潜射核导弹巨浪-1)刘华清93岁高龄时,海军前装备部长郑明特意前去老领导位于军博后面的住所看望他。当时,刘华清已行走困难,只能在轮椅上听老部下汇报。当得知郑明退休后积极宣传郑和的海洋理念,已经说不出话来的刘华清,举起手,竖了个大拇指。在郑明看来,这位曾与他前后共事12年的中国第三任海军司令,“是中央领导人中最早有海洋意识的人”。
  (图为刘华清视察直-9WG武装直升机和红箭-8型导弹)14岁就加入红军的刘华清,在其主政海军期间,因为推动航母发展,被外媒誉为“中国航母之父”。然而,对于普通中国人来说,作为近20年来唯一进入中央政治局常委序列的军人,他是穿军装的国家领导人,更是在上世纪90年代前后,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中国政治发展的见证者。
  日,刘华清辞世,享年95岁。美联社将其称作“中国现代海军之父”,“开启了中国海军强盛的进程”。1月24日,一个冬天没有下雪的北京寒冷异常,刘华清遗体告别仪式在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刚刚结束访美行程的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与其他八名政治局常委一起出席了遗体告别仪式。
发表评论:
TA的最新馆藏支持键盘← →键翻阅图片
从1970年4月中央军委下达“组建航空母舰研究队伍”的命令开始,中国的航母计划经历了三次起伏。刘华清为中国海军的现代化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被称为中国的“现代海军之父”和“中国航母之父”。
刘华清被称为中国的“现代海军之父”和“中国航母之父”
http://img3./photo/-06/900x600_8ANEDCSC4T8E0001.jpg
http://img5./photo/-06/t_8ANEDCSC4T8E0001.jpg
一位老人和一个民族的海洋梦想交织
日,停泊在大连港的中国首艘航母已经涂装完毕,舷号16字样十分醒目,就在中国首艘航母即将服役的历史时刻即将来领之际,我们将带领网友追忆那些对中国海军和中国航母发展做出杰出贡献的人,我们将从一位老人和一个民族的海洋梦想交织的传奇故事开始。。。(图片来源:飞扬军事)
http://img3./photo/-06/900x600_8ANEDCOI4T8E0001.jpg
http://img6./photo/-06/t_8ANEDCOI4T8E0001.jpg
图为海军前装备技术部部长、少将郑明
2011年,海军前装备技术部部长、少将郑明注意到,对于“瓦良格”的描述,新闻发言人耿雁生用了 “废旧”二字。“中国正利用一艘废旧的航空母舰平台进行改造,用于科研试验和训练。”“这个‘废’字用得挺妙。”郑明说,这既是 “瓦良格”号航母的真实写照,也透露出外国企业无奈将其出售的历史悲情,又反映了中国引进航母技术跌宕起伏的过程。作为中国航母论证、考察有关过程的主要参与者,郑明对个中曲折记忆犹新。
http://img2./photo/-06/900x600_8ANEDCKR4T8E0001.jpg
http://img3./photo/-06/t_8ANEDCKR4T8E0001.jpg
1970年组建航空母舰研究队伍
1970年4月下旬的一天,当时在隶属海军建制的第七研究院十四所负责世界水面舰艇总体发展研究工作的于瀛,随领导去院里开会。会议组织方在电话里特地提醒说,不能带笔和笔记本。在这次会议上,该院一位副院长宣布了一条中央军委下达的命令:从即日起,组建航空母舰研究队伍。这是建国后第一道开展航母研究的命令。
http://img2./photo/-06/900x600_8ANEDCH94T8E0001.jpg
http://img3./photo/-06/t_8ANEDCH94T8E0001.jpg
上世纪60年代末中国在武器研制上的突飞猛进
院里给他们下达的任务,是研究航母的历史、现在和未来,有什么优缺点,关键技术是什么,怎么用,以供领导决策参考。这一年,中国正处于与苏联全面交恶、与美国关系尚未缓和的时期,安全形势很严峻。美国的无人侦察机经常光临中国的领海,在海空领域技不如人的中国军队除了表示抗议外,办法并不多。中国的第一次航母论证,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始的。上世纪60年代末中国在武器研制上的突飞猛进,是这次航母论证的另外一个背景。
http://img3./photo/-06/900x600_8ANEDCDN4T8E0001.jpg
http://img5./photo/-06/t_8ANEDCDN4T8E0001.jpg
刘华清组织过航空母舰的专题论证
《刘华清回忆录》写道:航空母舰的应用,是20世纪舰艇发展的伟大成就。我国对航母作过可行性研究,我也为此做了一些工作。早在1970年,就根据上级指示,组织过航空母舰的专题论证,并上报过工程方案。1980年5月访问美国时,主人安排我们参观了“小鹰”号航空母舰。这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和科技人员首次踏上航空母舰。上舰后,其规模气势和现代作战能力,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
http://img3./photo/-06/900x600_8ANEDCA24T8E0001.jpg
http://img2./photo/-06/t_8ANEDCA24T8E0001.jpg
航母是中国海军决不能绝少的作战平台
刘华清认为航母是中国海军决不能绝少的作战平台。在《刘华清回忆录》中他说:“可以说,正是航空母舰的出现,把海战的模式从平面推向了立体,实现了真正的超视距战斗。自它问世以来的80多年间,几经波折,最终发展成为今天这种战机结合、攻守兼备、机动灵活、坚固难损和高技术密集的多球形攻防体系。今天,它不仅是一个强有力的战术武器单元,是海上作战体系的核心,也是一个能抛核弹的战略威慑力量。在世人眼里,它被视为综合国力的象征。它的存在与发展,也是各国军事战略家关注的焦点之一。”
http://img2./photo/-06/900x600_8ANEDC6R4T8E0001.jpg
http://img5./photo/-06/t_8ANEDC6R4T8E0001.jpg
相关领导对航母几乎一无所知
当时,在缺少国际交流的大环境下,相关领导对航母几乎一无所知。媒体上除了反对航母的口号式报道外,几乎没有其他的相关信息。“航母是什么,里面有什么,都要从科普开始。”于瀛记得,当时所里隔三差五就会来一拨人,咨询有关航母的信息。这场由中央军委发起的论证,具体的组织者是海军司令部造船工业科研领导小组办公室(简称“船办”)。在“文革”中受到冲击的刘华清,当时刚从国防科委副主任的位子上离开,担任“船办”主任。
http://img5./photo/-06/900x600_8ANEDC374T8E0001.jpg
http://img3./photo/-06/t_8ANEDC374T8E0001.jpg
刘华清回忆到:1982年,我当了海军司令员,航空母舰在我心头的分量,自然大不相同了。我国是一个濒海大国,有300多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随着海洋开发事业和海上斗争形势发展,我们面临的海上威胁和过去大不相同,要对付具有远战能力的弹道导弹核潜艇和舰载航空兵。面对这种情况,中国海军的实力显得有些捉襟见肘。我们的海防边疆辽阔,却只有中小型舰艇和短程岸基航空兵,一旦海上发生战事,有时只能望洋兴叹。发展航空母舰,则能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
http://img5./photo/-06/900x600_8ANEDBUT4T8E0001.jpg
http://img3./photo/-06/t_8ANEDBUT4T8E0001.jpg
1970年5月中旬,于瀛和张日明赶往海军大院,向“船办”汇报。“那时没有现在的电脑手段,为了说得形象点,我们把航母的照片放大到最大尺寸,再把三合板一拆为二,上面涂上蓝漆,把航母的照片打上去。当时这叫‘拉洋片’。”刘华清听得很认真。汇报结束时,他对张日明说:“胖子(即张日明,刘华清任七院院长时,张日明是其属下,彼此很熟悉),你讲了这么多,我一下子也记不住,你能不能给我出一个小手册,我给领导汇报的时候可以看。”回来后,于瀛和张日明连夜制作了手册,第二天给刘华清送去。
http://img6./photo/-06/900x600_8ANEDBRE4T8E0001.jpg
http://img4./photo/-06/t_8ANEDBRE4T8E0001.jpg
在回忆录中,刘华清说:“早在1970年,我还在造船工业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时,就根据上级指示,组织过航空母舰的专题论证,并上报过工程的方案。”但这一过程到了1971年9月份戛然而止。毕竟上级是那些领导人,当时李作鹏没有传达,参加论证的人也都不清楚。这次论证最终不了了之。
http://img3./photo/-06/900x600_8ANEDBN24T8E0001.jpg
http://img3./photo/-06/t_8ANEDBN24T8E0001.jpg
到了80年代,航母论证开始与改革开放联系起来。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亦克亦生。改革开放被定为国策以后,出现了一个问题:改革开放就要“走出去”,但谁来保护这些走出去的中国利益?陆军、空军都过不去,依靠其他国家也不现实。“这时,中国社科院的一位专家提出,改革开放必须有以航母为中心的强大海军的支持。”于瀛说,这种观点出来以后,国防的、军工的也都跟着提。1982年,刘华清出任海军司令员。在70年代初的那次论证无果而终后,这位有着多年主管海军部队及装备发展经历的将军,又在1975年向邓小平汇报整个海军建设与发展的建议信中,提到了航母问题。
http://img3./photo/-06/900x600_8ANEDBK44T8E0001.jpg
http://img3./photo/-06/t_8ANEDBK44T8E0001.jpg
如果用关键词来概括刘华清的戎马一生,“科技、海军、邓小平”,或许最能精准体现。科技上的最大功绩,要算他在“文革”期间临危受命,以国防科委副主任之职,成为一项后来举世瞩目的工程的拍板人: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在1970年发射成功。“回想起来,当时这么干,除了有一种强烈责任感外,也有点儿傻大胆的味道。”他在回忆录中如是说。对于航母,1980年5月他访问美国时,触动很大。当时美方安排刘华清参观了美国的航空母舰,这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和科技人员首次踏上航空母舰。1987年1月,在海军装备技术工作会议中,已经当上海军司令的刘华清提出,“要把航空母舰搞得能适应未来战争需要,要很好地研究和论证”。这年3月31日,刘华清又向总部机关汇报了关于海军装备规划中的两大问题:一是航母,一是核潜艇。
http://img6./photo/-06/900x600_8ANEDBGM4T8E0001.jpg
http://img2./photo/-06/t_8ANEDBGM4T8E0001.jpg
中国80年代引进的退役航母“墨尔本”号
中国航母的第二轮论证开始的时间大约是1986年。在此之前,以海军装备技术部为主的相关部门为论证做了诸多准备,刘华清对航母的态度也日益明朗。1984年1月,第一届海军装备技术工作会议召开。会上确定了海军装备技术五支力量的分工:论证以海军装备论证研究中心为主;试验、试航(飞)以试验基地、舰队为主;订货、监造、检验验收以军代表为主;同时,院校、试验基地、军代表和有关部队也要承担一定的装备论证、科研、技术革新等工作。海军装备技术部则在海军党委领导下负责协调组织和经费分配。在这次会议上,刘华清对航母的表态是“现在国力还不行,要等一段时间”。
http://img2./photo/-06/900x600_8ANEDBC94T8E0001.jpg
http://img2./photo/-06/t_8ANEDBC94T8E0001.jpg
澳大利亚A-4天鹰战斗机在墨尔本号航母上降落
美国的《哈佛亚洲评论》2007年冬季刊,曾刊登题目为《解放军航母之父》的文章,提到“文革”结束以后,中国高层有人提出中国海军战略就是近岸防御,不需要也不许造航空母舰。但包括刘华清在内的许多海军将领表示反对,认为“没有航母,不能远距离作战,仗打起来只能望洋兴叹”。文章里面提到1986年8月,刘华清向海军装备论证中心下达开展航母论证的命令。
http://img3./photo/-06/900x600_8ANEDB8R4T8E0001.jpg
http://img4./photo/-06/t_8ANEDB8R4T8E0001.jpg
1985年12月,海军第二届装备技术工作会议召开。会议的主题是“尽快缩短海军装备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会后,海军装备技术部提出了以后15年海军装备的发展设想。其中提到了要启动航母论证。刘华清对此给出的指示是:航母总要造的。到2000年航母总要考虑。1987年1月,海军第三届装备技术工作会议召开。刘华清在会上指出,要把航空母舰搞得能适应未来战争需要,要很好地研究和论证。这次会议后,刘华清让郑明准备向上级的汇报材料。日,刘华清带领张序三、李景两位副司令,以及海司和海装的相关人员,向总部机关的领导汇报。刘华清选择了一个能最大限度降低领导顾虑的切入点:着重说航母的作战费效比。就是说相对于其他保护海权的形式,对航母的单位投入能带来更大的安全效益。
http://img2./photo/-06/900x600_8ANEDB5V4T8E0001.jpg
http://img3./photo/-06/t_8ANEDB5V4T8E0001.jpg
刘华清回忆到:可是很遗憾,当时国家经济力量不行。1984年初,在第一届海军装备技术工作会议上我讲过:海军想造航母也有不短时间了,现在国力不行,看来要等一段时间。两年后,我又一次提到:航母总是要造的,到2000年航母总要考虑。1986年11月,我主持召开海军发展战略研讨会,邀请了军内外领导和著名专家。不少同志从维护我国海洋权益及收复南沙、台湾回归等战略任务的需求出发,建议海军发展航母。这和我的想法不谋而合。1987年1月,召开海军装备技术工作会议,我又提到,要把航空母舰搞得能适应未来战争需要,要很好地研究和论证。现在,各国都在注意发展航空母舰,无论是攻击性的或垂直短距其间的,都是为了解决防空和海上攻击问题,都在注意发展。因此,我要求早论证,早点把这个问题研究透。
http://img3./photo/-06/900x600_8ANEDARF4T8E0001.jpg
http://img3./photo/-06/t_8ANEDARF4T8E0001.jpg
在刘华清汇报的规划里,将航母上型号(即决定造什么规格的航母)的时间拟定为2000年。在这次汇报中,刘华清澄清了几个让航母变得遥不可及的观念:一是航母编队并不需要全部新造,编队中的驱逐舰和护卫舰就可以与机动编队共用。因为即便没有航母,海军还是需要驱逐舰和护卫舰,这些舰艇既可以作为航母编队的舰只,也可以作为机动编队的舰只。另外,基于保护海权的需要,就算没有航母,飞行半径较小的航空兵还是要发展。发展航母并不会增加飞机的总数量,只是把这些飞机改成舰载机。这可能会多出一些成本,但也不会高很多。刘华清说,通过对海上战争研究发现,使用岸基飞机来保护海权非常浪费。“因为它的留空时间短,所需飞机和机场的数量很多。”“因此,发展航母编队,是一个如何调整装备经费使用方向的问题,不需要大量增加装备费。更重要的是,有了航母,海上机动作战编队的作战效能会大大提高。”刘华清说。
http://img4./photo/-06/900x600_8ANEDAN34T8E0001.jpg
http://img3./photo/-06/t_8ANEDAN34T8E0001.jpg
刘华清接着说到:我们搞航空母舰,目的不是为了和美国、苏联比赛,主要是用于解决对台斗争需要、解决南沙群岛争端和维护还有权益等方面的任务。平时还可以用于扩大维护世界和平的政治影响。显然,海军有了航空母舰,海军的质量就会发生大变化,海军的作战能力也将有较大提高,有利于提高军威、国威。日,我向总部机关汇报了关于海军装备规划中的两大问题:一是航母、一是核潜艇。这两个问题涉及到海军核心力量的建设,是关键性问题。从长远看,对国防建设是有利的:这亮相装备不仅为了战时,平时也是威慑力量。我们设想,对航母的发展,“七五”开始论证,“八五”搞研究,对平台和飞机的关键课题进行预研,2000年视情况上型号。
http://img5./photo/-06/900x600_8ANEDAIT4T8E0001.jpg
http://img3./photo/-06/t_8ANEDAIT4T8E0001.jpg
这次汇报,在总参谋部和国防科工委产生了很大的影响。1988年12月,国防科工委科技委评议申报的软科学课题,“我国航母及舰载机发展可行性研究”被列入12个入选项目之一。船舶第七研究院原副院长尤子平于当年在青岛召开了航母学术研讨会,在航母的重要性、中国发展航母的必要性、尽早发展航母的可能性、研制指导思想、设想的航母战术技术状态以及论证开路、预研先行等6个方向展开了热烈讨论。时任国防部长秦基伟、国防科工委主任丁衡高、航天工业部长李绪鄂均表态支持航母。丁衡高说,发展航母的迫切性比载人航天迫切,现在航母、新歼、核潜艇、预警机、卫星这些大项目,到底以哪个项目为重点,党中央、军委要下一个很大的决心,一要全国全军排队,二要军兵种排队。时任总参谋长迟浩田在南海演习结束时说,军委对航母问题议了很多次,但是苦于经费不足,思虑再三,航母暂时还是不能上型号。军委副主席杨尚昆说,我们这样大的国家,没有一两艘航母不行,当然,现在还不能这样搞,下一代人把它搞出来。
http://img5./photo/-06/900x600_8ANEDAF24T8E0001.jpg
http://img6./photo/-06/t_8ANEDAF24T8E0001.jpg
刘华清回忆到:我接着说,我们设想,对航母的发展,“七五”开始论证,“八五”搞研究,对平台和飞机的关键课题进行预研,2000年视情况上型号。这样安排,第一,从经费上看,在当前和分摊在今后每年中,并不需要花太多钱。第二,从技术上看,发展它是有各方面好处的,可以带动国家和国防需要的有关技术的发展。第三,预研过程中,可以对航母的战备价值及存在的问题摸得更透,有利于作出最后的科学决策。这次汇报,在总参谋部和国防科工委机关产生了一定影响。后来,国防科工委组织科研单位和海军装备系统开展了有相当深度的论证研究工作。航母论证过程中,我多次听汇报,强调要充分对比论证使用航母、舰载机与使用陆基航空师、加油机、岸基飞机的作战效费比。后来我到中央军委工作,继续关注航母问题,要求国防科工委和总参装备部,在航母的发展上要把预研费、研制费、装备费结合起来,统筹安排。要和既定的舰船、飞机、武器、电子装备发展规划结合,而不是都挂在航母大项目里专门安排,搞大规划,使上级无法研究。我明确交待,列计划必须由中央军委讨论。
http://img6./photo/-06/900x600_8ANEDA9L4T8E0001.jpg
http://img5./photo/-06/t_8ANEDA9L4T8E0001.jpg
在刘华清汇报的规划里,将航母上型号(即决定造什么规格的航母)的时间拟定为2000年。在这次汇报中,刘华清澄清了几个让航母变得遥不可及的观念:一是航母编队并不需要全部新造,编队中的驱逐舰和护卫舰就可以与机动编队共用。因为即便没有航母,海军还是需要驱逐舰和护卫舰,这些舰艇既可以作为航母编队的舰只,也可以作为机动编队的舰只。另外,基于保护海权的需要,就算没有航母,飞行半径较小的航空兵还是要发展。发展航母并不会增加飞机的总数量,只是把这些飞机改成舰载机。这可能会多出一些成本,但也不会高很多。刘华清说,通过对海上战争研究发现,使用岸基飞机来保护海权非常浪费。“因为它的留空时间短,所需飞机和机场的数量很多。”“因此,发展航母编队,是一个如何调整装备经费使用方向的问题,不需要大量增加装备费。更重要的是,有了航母,海上机动作战编队的作战效能会大大提高。”刘华清说。
http://img2./photo/-06/900x600_8ANEDA3N4T8E0001.jpg
http://img6./photo/-06/t_8ANEDA3N4T8E0001.jpg
图为刘华清参加歼-8II飞机交付仪式
刘华清的汇报还产生了另外一个后果:中央军委同意海军建议,1987年在广州舰艇学院开办一届“飞行员舰长班”。目前盛传将担任“瓦良格”舰长的两位热门人选:柏耀平和李晓岩,都出自这个舰长班。舰长班学制三年半到四年,开始有10位学员,后来有一位因跟不上课中途退学。郑明说,这体现了一种优胜劣汰的机制。现在,这些人都在50岁上下,年富力强,其中大多数军衔都高于上校或大校。这个班的开办,证明了刘华清在航母发展上的远见。“对航母来说,舰长是关键,他不仅要抓技术,还要研究海军战略,还要搞指挥管理,还要懂各种技术,这些综合能力的培养非一日之功。”
http://img2./photo/-06/900x600_8ANED9VH4T8E0001.jpg
http://img3./photo/-06/t_8ANED9VH4T8E0001.jpg
图为中国海军出访美国
航母的舰长既要有飞行员的素质,又要有航海的素质。美国航母的舰长,受限必须是飞行员或空勤出身,一般都要求在战斗机上至少有3000个小时的飞行经历,并在航母上有过800架次的起落指挥。其次,在担任航母舰长之前,还要有相关军事院校的培训或任职经历,以及在两栖攻击舰或者大型舰艇上担任舰长的经历,然后到航母上担任副舰长,最后才会被提拔为舰长。郑明透露,选拔舰长班学员在当时是非常机密的事,主要但不限于在海军内部选拔。当时,海军院校有个分工,广州舰艇学院搞舰长培训,大连舰艇学院搞部门长班,比如航海长、通讯长等。“舰长要求这些都要懂,但不一定很专。”郑明说,当时海军装备技术部对科研经费的分配,有时就着眼于培养人才的需要,而不拘泥于追求直接的成果,同时也照顾到教授如何用科研把研究生带出来。“造航母要十年二十年,培养人才也需要这么长时间,甚至更长。舰长班已经过去20多年了,现在果然培养出几个人了。”他说,这需要组织有意识的培养。“从副舰长到实习舰长到代理舰长;从护卫舰到驱逐舰,再到驱逐舰支队长。你得给他机会。包括出国访问、执行护航等。”
http://img3./photo/-06/900x600_8ANED9SC4T8E0001.jpg
http://img5./photo/-06/t_8ANED9SC4T8E0001.jpg
图为刘华清参加歼-10飞机交付仪式
“飞行员舰长班”只举办了一届。这与当时充满争议的环境有关。“在有争议的条件下,做这么多事已经不错了。”据知情人士透露,舰长班本来是奔着2000年航母上型号的目标培养的。航母项目被推迟后,这些飞行员舰长不断地接受段炼和培训,有的被分配担任驱逐舰舰长。这一背景使中国的航母与驱逐舰建立了联系。
http://img2./photo/-06/900x600_8ANED9MV4T8E0001.jpg
http://img5./photo/-06/t_8ANED9MV4T8E0001.jpg
刘华清视察中国第二代中程导弹DF-21
很巧的是,在刘华清海军司令任内组建的海军装备论证中心,刘华清的儿子刘卓明,21世纪初期,成为改名后的海军装备研究院院长。对于刘华清推动中国建造航母的具体努力,美国詹姆斯敦基金会中国简报2007年10月号中还有详细论述。该刊披露,刘华清曾经在海军所属的上海研究所启动了一个航母设计和建造的可行性研究项目,该所建造了航母模型,并在该所600米长的水池及附近的太湖里进行了实验。该刊还透露,1985年,刘华清甚至要求海军广州舰艇学院开设航母舰长的培训课程。
http://img6./photo/-06/900x600_8ANED9HK4T8E0001.jpg
http://img2./photo/-06/t_8ANED9HK4T8E0001.jpg
正当刘华清踌躇满志地推进海军建设时,他的人生已到迟暮之年。1985年,邓小平在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宣布裁军一百万,同时提出加快军队领导年轻化。年满69岁的海军司令员刘华清,在同年9月,被选为象征即将退休的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1987年中共十三大召开时,刘仍任中顾委委员,一直到1988年1月正式从海军岗位退下。刘华清很清楚这些。他在回忆录中写道:“1987年10月,我已经71岁……身体状况不错,不过我很清楚,长江后浪推前浪……我作好了退休的心理准备。”
http://img6./photo/-06/900x600_8ANED9BO4T8E0001.jpg
http://img4./photo/-06/t_8ANED9BO4T8E0001.jpg
然而世事难料,1989年11月举行的中共中央十三届五中全会上,由邓小平提名,决定他担任军委副主席,刘华清在回忆录里说“我从没有想到过”,但他也承认“小平同志一直在关注我的成长”。在刘华清早期军队生涯中,邓小平起的作用并不明显。虽然作为第二野战军的老部属,刘华清跟随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参与淮海战役、南渡长江,但在建国后,刘华清在海军任职时,与文革几经起落的邓小平并无太多交集。直到上世纪80年代末,即将退出现役的刘华清,却又因为历史的风云际会,出现在邓小平的视线中。
http://img4./photo/-06/900x600_8ANED1.jpg
http://img2./photo/-06/t_8ANED1.jpg
 担任军委副主席之后,刘华清再次和邓小平一起,出现在中国历史转折的关口。1992年春天,邓小平视察南方,发表南巡讲话。“1月22日下午,他(邓小平)在深圳迎宾馆接见深圳市党政干部。我正好在广州战区考察部队工作,也参加了这次会见。”刘华清在一篇文章中写道。正是邓小平这次讲话,让中国驶入继续改革的路径。也是在这次讲话之后,在当年10月举行的中共十四届一中全会上,刘华清当选为政治局常委,那年他已经76岁。在政治局常委任内,刘华清凭借其军队中的威望与人脉,担负起稳定军队大局的任务。作为江泽民的军事助手,他把很多精力用于处理军队中的实务,特别是他长期主管的国防装备。“他到军委搞的最大项目就是建造空中加油机,把整个工业部门全动员起来了。”
http://img3./photo/-06/900x600_8ANED94R4T8E0001.jpg
http://img6./photo/-06/t_8ANED94R4T8E0001.jpg
刘华清视察中国第一支基洛级常规潜艇部队
刘华清还一心想单独成立军队的装备管理部门。早在1980年访美后,他就向国务院、中央军委写的报告中,首先强调要建立装备的集中统一领导。在一次全军装备规划座谈会上,他提出建立一个在军委领导下统管全军武器装备发展研究的权力机构。1998年成立的总装备部,使刘华清这一设想终成现实。据军方人士向本报记者透露,刘华清任内还积极推动军队编制体制改革,他曾主张裁撤一些机关单位,实现如美军般真正的三军联合,只是直到辞世,他的愿望也未能实现。1998年,82岁的刘华清正式退休了,之后他便开始着手写回忆录,老部下郑明也成为编写组中的一员,负责起草其中有关装备的内容。在进行内容审查时,航空母舰那一节的标题出现了争议。审查委员会希望改成“航母之梦”,但郑明不同意改,“刘副主席都在做梦,那中国人真的都在做梦了”。郑明的建议最终被采纳,标题定为“中国航母”。
http://img6./photo/-06/900x600_8ANED90M4T8E0001.jpg
http://img2./photo/-06/t_8ANED90M4T8E0001.jpg
刘华清视察中国第一代潜射核导弹巨浪1
刘华清93岁高龄时,海军前装备部长郑明特意前去老领导位于军博后面的住所看望他。当时,刘华清已行走困难,只能在轮椅上听老部下汇报。当得知郑明退休后积极宣传郑和的海洋理念,已经说不出话来的刘华清,举起手,竖了个大拇指。在郑明看来,这位曾与他前后共事12年的中国第三任海军司令,“是中央领导人中最早有海洋意识的人”。
http://img4./photo/-06/900x600_8ANED8TF4T8E0001.jpg
http://img5./photo/-06/t_8ANED8TF4T8E0001.jpg
刘华清视察直9WG武装直升机和红箭8型导弹
14岁就加入红军的刘华清,在其主政海军期间,因为推动航母发展,被外媒誉为“中国航母之父”。然而,对于普通中国人来说,作为近20年来唯一进入中央政治局常委序列的军人,他是穿军装的国家领导人,更是在上世纪90年代前后,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中国政治发展的见证者。
http://img3./photo/-06/900x600_8ANED8PP4T8E0001.jpg
http://img4./photo/-06/t_8ANED8PP4T8E0001.jpg
日,刘华清辞世,享年95岁。美联社将其称作“中国现代海军之父”,“开启了中国海军强盛的进程”。1月24日,一个冬天没有下雪的北京寒冷异常,刘华清遗体告别仪式在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刚刚结束访美行程的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与其他八名政治局常委一起出席了遗体告别仪式。
http://img3./photo/-06/900x600_8ANED8E64T8E0001.jpg
http://img3./photo/-06/t_8ANED8E64T8E0001.jpg
相关图集推荐
跟贴热词:
文明上网,登录发贴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易立场。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s6有几个中国队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