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的对应词是什么意思

材料一:“道德”,是2011年人们谈论最多的关键词之一,不仅因为小悦悦的遭遇,还因为一连串新闻事件一次又一次地触动着国人的神经……一把刀。“品学兼优”的大学生药家鑫,驾车撞人后又连刺伤者8刀。那刀子仿佛刺在每个人的心头:人性的沉沦可能到达何等冰冷的地步?一堆问题食品。“地沟油”“染色馒头”“瘦肉精”集中曝光,再次动摇了人们在餐桌上的安全感:今天,还有什么能吃吗?2011,道德之问,是时代之问,是13亿人民之问。“道德重建”成为时代的呼唤。材料二:今年正值雷锋同志殉职50周年、毛泽东同志“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发表49周年。为推动学雷锋活动在江西广大青少年中常态化开展,日,江西青少年“十百千万”学雷锋活动统一行动日活动在全省各地集中开展。材料三:从19位农民工兄弟合力抬车救人,到12岁小女孩夏娟面对火灾敲门叫醒邻居,再到朱贤度及五名中学生的见义勇为的英雄事迹,这是雷锋精神的一种时代传承,南昌这座英雄的城市再次让人们热血沸腾,激荡着人们的心灵。要求:(1)自拟一个能概括材料的题目。(2分)(2)结合材料,运用思想品德课教材观点进行多角度评论。(每一角度2分,共8分)(3)语言流畅,逻辑严密,字数在300字以内。(1分)
& 新时代下的民族精神知识点 & “材料一:“道德”,是2011年人们谈论最...”习题详情
90位同学学习过此题,做题成功率70.0%
材料一:“道德”,是2011年人们谈论最多的关键词之一,不仅因为小悦悦的遭遇,还因为一连串新闻事件一次又一次地触动着国人的神经……一把刀。“品学兼优”的大学生药家鑫,驾车撞人后又连刺伤者8刀。那刀子仿佛刺在每个人的心头:人性的沉沦可能到达何等冰冷的地步?一堆问题食品。“地沟油”“染色馒头”“瘦肉精”集中曝光,再次动摇了人们在餐桌上的安全感:今天,还有什么能吃吗?2011,道德之问,是时代之问,是13亿人民之问。“道德重建”成为时代的呼唤。材料二:今年正值雷锋同志殉职50周年、毛泽东同志“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发表49周年。为推动学雷锋活动在江西广大青少年中常态化开展,日,江西青少年“十百千万”学雷锋活动统一行动日活动在全省各地集中开展。材料三:从19位农民工兄弟合力抬车救人,到12岁小女孩夏娟面对火灾敲门叫醒邻居,再到朱贤度及五名中学生的见义勇为的英雄事迹,这是雷锋精神的一种时代传承,南昌这座英雄的城市再次让人们热血沸腾,激荡着人们的心灵。要求:(1)自拟一个能概括材料的题目。(2分)(2)结合材料,运用思想品德课教材观点进行多角度评论。(每一角度2分,共8分)(3)语言流畅,逻辑严密,字数在300字以内。(1分)题目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做新世纪‘雷锋’”&
本题难度:较难
题型:解答题&|&来源:2012-江西省南昌市桑海中学九年级中考第二次联考思想品德试卷
分析与解答
揭秘难题真相,上天天练!
习题“材料一:“道德”,是2011年人们谈论最多的关键词之一,不仅因为小悦悦的遭遇,还因为一连串新闻事件一次又一次地触动着国人的神经……一把刀。“品学兼优”的大学生药家鑫,驾车撞人后又连刺伤者8刀。那刀子仿佛刺在每个...”的分析与解答如下所示:
(1)认真读出材料内容中的知识点。紧扣道德便可。(2)分别从思想道德建设角度、文化角度、责任意识、优秀品德,言之有理、四点便可
找到答案了,赞一个
如发现试题中存在任何错误,请及时纠错告诉我们,谢谢你的支持!
材料一:“道德”,是2011年人们谈论最多的关键词之一,不仅因为小悦悦的遭遇,还因为一连串新闻事件一次又一次地触动着国人的神经……一把刀。“品学兼优”的大学生药家鑫,驾车撞人后又连刺伤者8刀。那刀子仿...
错误类型:
习题内容残缺不全
习题有文字标点错误
习题内容结构混乱
习题对应知识点不正确
分析解答残缺不全
分析解答有文字标点错误
分析解答结构混乱
习题类型错误
错误详情:
我的名号(最多30个字):
看完解答,记得给个难度评级哦!
还有不懂的地方?快去向名师提问吧!
揭秘难题真相,上天天练!
经过分析,习题“材料一:“道德”,是2011年人们谈论最多的关键词之一,不仅因为小悦悦的遭遇,还因为一连串新闻事件一次又一次地触动着国人的神经……一把刀。“品学兼优”的大学生药家鑫,驾车撞人后又连刺伤者8刀。那刀子仿佛刺在每个...”主要考察你对“新时代下的民族精神”
等考点的理解。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网上课堂。
新时代下的民族精神
找提分点,上天天练!
与“材料一:“道德”,是2011年人们谈论最多的关键词之一,不仅因为小悦悦的遭遇,还因为一连串新闻事件一次又一次地触动着国人的神经……一把刀。“品学兼优”的大学生药家鑫,驾车撞人后又连刺伤者8刀。那刀子仿佛刺在每个...”相似的题目:
某校在全校范围内开展“文明班级”的评选活动。初三(2)班的同学积极响应,自觉投入到文明班级的创建活动中去:小红动员同学们集体抵制校园周边贩卖的不良口袋书,并向有关部门反映,依法治理校园周边环境。班长倡议“文明从身边做起”,同学们积极响应,自觉做到明礼诚信、遵纪守法、团结友善、勤俭自强。同学们上课认真听讲,认真完成学习任务,大家比学赶帮,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学习成绩不断进步。(1)初三(2)班同学们的做法,对我们加强校园精神文明建设有何积极的启示?(要求:运用九年级的相关知识回答问题。)(10分)(2)请列举自己在加强校园精神文明建设中所做的两件实事。(要求:所举实例具体、真实,且不能和材料中的内容重复。)(4分)&&&&
中新网武汉11月29日电建设以“产业襄阳、都市襄阳、文化襄阳、绿色襄阳”为内涵的“四个襄阳”,是湖北省委、省政府给省域副中心城市襄阳的战略新定位。(1)【都市襄阳】建设“都市襄阳”就是要提高襄阳的文明程度和现代化程度,而提高城市的文明程度就是要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这项工作的根本任务是什么?(2分)(2)【产业襄阳】打造“产业襄阳”就是加快襄阳的经济建设,使襄阳人民尽快走向共同富裕,享受更美好的生活。你认为政府应该从哪些方面努力?(至少两点,2分)(3)【文化襄阳】打造“文化襄阳”是每个襄阳人的责任和义务。作为一个襄阳人,你觉得自己该做些什么呢? (2分至少两层意思)(4)【绿色襄阳】建设“绿色襄阳”是一项很艰巨的工程,我们必须走什么之路、坚持什么国策和发展观?(3分)&&&&
某市在交通要道打出了这样的标语:“车让人,让出文明;人让车,让出安全;车让车,
让出秩序;人让人,让出和谐。”这一标语的内容:&&&&A.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 B.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C.可以避免一切交通事故的发生 D.体现了理解、尊重、宽容、谦让的交往原则&&&&
“材料一:“道德”,是2011年人们谈论最...”的最新评论
该知识点好题
该知识点易错题
欢迎来到题库,查看习题“材料一:“道德”,是2011年人们谈论最多的关键词之一,不仅因为小悦悦的遭遇,还因为一连串新闻事件一次又一次地触动着国人的神经……一把刀。“品学兼优”的大学生药家鑫,驾车撞人后又连刺伤者8刀。那刀子仿佛刺在每个人的心头:人性的沉沦可能到达何等冰冷的地步?一堆问题食品。“地沟油”“染色馒头”“瘦肉精”集中曝光,再次动摇了人们在餐桌上的安全感:今天,还有什么能吃吗?2011,道德之问,是时代之问,是13亿人民之问。“道德重建”成为时代的呼唤。材料二:今年正值雷锋同志殉职50周年、毛泽东同志“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发表49周年。为推动学雷锋活动在江西广大青少年中常态化开展,日,江西青少年“十百千万”学雷锋活动统一行动日活动在全省各地集中开展。材料三:从19位农民工兄弟合力抬车救人,到12岁小女孩夏娟面对火灾敲门叫醒邻居,再到朱贤度及五名中学生的见义勇为的英雄事迹,这是雷锋精神的一种时代传承,南昌这座英雄的城市再次让人们热血沸腾,激荡着人们的心灵。要求:(1)自拟一个能概括材料的题目。(2分)(2)结合材料,运用思想品德课教材观点进行多角度评论。(每一角度2分,共8分)(3)语言流畅,逻辑严密,字数在300字以内。(1分)”的答案、考点梳理,并查找与习题“材料一:“道德”,是2011年人们谈论最多的关键词之一,不仅因为小悦悦的遭遇,还因为一连串新闻事件一次又一次地触动着国人的神经……一把刀。“品学兼优”的大学生药家鑫,驾车撞人后又连刺伤者8刀。那刀子仿佛刺在每个人的心头:人性的沉沦可能到达何等冰冷的地步?一堆问题食品。“地沟油”“染色馒头”“瘦肉精”集中曝光,再次动摇了人们在餐桌上的安全感:今天,还有什么能吃吗?2011,道德之问,是时代之问,是13亿人民之问。“道德重建”成为时代的呼唤。材料二:今年正值雷锋同志殉职50周年、毛泽东同志“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发表49周年。为推动学雷锋活动在江西广大青少年中常态化开展,日,江西青少年“十百千万”学雷锋活动统一行动日活动在全省各地集中开展。材料三:从19位农民工兄弟合力抬车救人,到12岁小女孩夏娟面对火灾敲门叫醒邻居,再到朱贤度及五名中学生的见义勇为的英雄事迹,这是雷锋精神的一种时代传承,南昌这座英雄的城市再次让人们热血沸腾,激荡着人们的心灵。要求:(1)自拟一个能概括材料的题目。(2分)(2)结合材料,运用思想品德课教材观点进行多角度评论。(每一角度2分,共8分)(3)语言流畅,逻辑严密,字数在300字以内。(1分)”相似的习题。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论中西方词语文化内涵的差异
2011年第12期目录
&&&&&&本期共收录文章20篇
  摘要:词语是文化信息的载体,各种文化特征都在本族语言的词汇里留下了它们的印记。政治制度、风俗习惯、宗教、地理环境等对语言意义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词语的附加意义和情感色彩上。对于英语新闻学习者来说,与本族文化内涵相似的词汇比较容易理解和掌握,但却容易忽视那些具有与本民族不同文化内涵的词汇。因此,必须重视中西方词语文化内涵的差异。 中国论文网 /7/view-2983459.htm  关键词:词语 文化 内涵 差异      一般来讲,词语包括两类:一是单个词;二是词组,其中包括习语、成语、谚语和典故。词语是文化信息的载体,各种文化特征都在本族语言的词汇里留下了它们的印记。政治制度、风俗习惯、宗教、地理环境、饮食、颜色等对语言意义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词语的附加意义和情感色彩上。如汉语中的“农民”和英语中的“peasant”,不同的政治制度赋予它们不一样的感情色彩。在中国人的思想观念中,“农民”的含义以勤劳、朴实、忠厚、勇敢的优秀品质而著称,所以汉语中的“农民”一词不带丝毫的贬义色彩。而英语中的“peasant”一词,在西方人的心目中通常是指贫困、无知、社会地位低下的农业劳动者,该词甚至带有“乡巴佬”的贬义色彩。因此在英语新闻报道中把“农民”翻译成“peasant”,欧美人就很难理解。另外,像比喻、委婉语、专用名词等里面的文化因素作用也是十分明显的,概括地说,中西方词语文化内涵差异主要包括:   不同文化对相同的亲戚称谓所作的观念划分的差别在词语及语义上的显示不同。英语里的称谓比较笼统、模糊,它不像汉语里的称谓,把身份表现得一清二楚。如英语中的cousin一词在对应的汉语里就有“堂兄、堂弟、堂姐、堂妹、表兄、表弟、表姐、表妹”八种称谓;uncle的汉语对应词有“伯伯、叔叔、舅舅、姑父、姨父”五种称谓;aunt一词的汉语对应词有“伯母、婶子、舅母、姑母、姨母”等;nephew的汉语对应词有“侄子、外甥”;niece的汉语对应词有“侄女、外甥女”等。   体现一定文化内容的定型的习语、成语、典故、谚语等。例如Achilles’ heel的汉意是“唯一致命的弱点”,其文化内涵来源于希腊神话故事:阿基里斯出生后被其母亲倒提着在冥水中浸过,除未浸过水的脚踵外,浑身刀枪不入,所以Achilles’ heel成了阿基里斯的“唯一致命的弱点”。   不同文化中的比喻性词语。英汉两种语言里都存在着大量的比喻性词语。例如英语的“He has a stony heart.”就完全等同于汉语的“他铁石心肠”。类似的还有“He works like a tiger.”(他干起活来生龙活虎。)这些比喻的形象、喻体和喻义是对等的。然而,像这些形象、喻体、喻义完全对应的比喻性词语在两种文化及其语言中并不多见。例如英语的“She is a cat.”就不能译作汉语的“她是只猫”,因为把“猫”同“包藏祸心的女人”这个喻义联系起来不是中国文化的产物,两者形象、喻体虽然相同,但喻义不同,因而直译就不能被中国文化所接受。   不同文化时间观念的差异。由于英、汉文化的差异,中西方的人们在时间观念上也存在着区别。例如用“前”与“后”分别指过去和未来时,两方文化似乎采取了不同的观点。中国人对于过去发生了的事情说成“以前”,对未来将要发生的事情说成“以后”。因此有“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前所未有”、“后继无人”、“前车之覆,后车之鉴”等说法。然而讲英语的民族恰恰相反,他们对未来未发生的事情说成是“前”,对发生过的事情说成“后”,这种文化观念的差异引起了语言表述上的区别。例如,英语的“But we are getting ahead of the story.”用汉语表达则是“不过,我们说到故事的后面去了”。(而非英语字面上的“前面”)英语的“tasks for the period ahead”,汉语的表述则是“今后的任务”。   不同文化的颜色偏向。不同文化的民族对颜色的爱好也不相同,有时甚至是截然相反的。例如在国际贸易中,商品和商品的装潢颜色很有讲究:“巴西人忌绿色,日本人忌黄色,泰国人忌红色,比利时人忌蓝色,土耳其人忌花色,欧美等国家忌黑色。”如果不了解这一点,不尊重这一颜色偏向,你就卖不出去商品,也赚不了外汇。在英汉两种语言中,颜色偏向也存在很大差异。一些颜色词为不同语言和文化共有,然而它们的文化内涵却截然不同。例如,在西方国家中,人们习惯用blue(蓝色)表示沮丧、消沉或淫猥、下流。相反,在中国文化中,“蓝色”被用来表示庄重、肃穆;淫猥、下流的意思是用“黄色”来代表。同样,“绿色”(green)在不同的文化中也有不同的文化意蕴。在西方文化中,green表示没有经验、缺乏训练、知识浅薄等。例如,Don’t expect too much of him. He’s still green.(不要对他要求太高。他还没有经验。)而在中国文化中,绿色代表春天、新生、希望、青春、旺盛等。例如,a green December(温暖无雪的十二月),a green old age(老当益壮)。   不同文化的两种语言在数字范畴表达上的差异。我们说英汉两种语言在数字范畴的表达上的差异,不是指两种语言在自然数的计算与排列上有差异,而是说由数字组成的语言在两种文化的语言表达上有差异。世界上大概没有哪种语言有像汉语里那么多以数字开头的词语,尤其是以一、二、三、六、七、九等自然数组成的词语最多,但英语的表达却没有把数字显示出来。如果将这些词语一一直译成英语,那就难以做到忠实流畅,难以被英语文化所接受。假若不顾及词语文化差异硬将“一目了然”直译成“one eye sees it all clearly”,把“七嘴八舌”译成“seven mouths and eight tongues”等,就会闹出笑话来,且很难被讲英语的人所理解。   英汉语中动物词汇的文化内涵。由于中西方的文化差异,有些动物词汇的语面意义相同,但文化内涵却差别很大。例如,讲英语的人和中国人对于bear(熊)的联想不一样。前者认为bear只是凶猛、危险的动物,或者认为动物园或野生动物园林里的熊调皮淘气、滑稽可爱,但绝不会像中国人那样,认为熊是愚笨、无能、无用的象征。所以英语国家的人学到汉语中的“你是个大狗熊!”时就会感到费解。又如,英语国家的人读到汉语中“他简直像条泥鳅”时,感到很难理解。因为大部分英语国家里没有泥鳅,所以他们只是把它看做是一种鱼,更理解不了滑的转义是“圆滑”、“狡猾”、“不老实”等。   语面意义相同,文化内涵有差异的动物词汇大体分为以下四类:   第一类是中国特有而在英语国家没有文化内涵的动物词汇。“鹤”(crane)在中国文化中是长寿的象征,鹤常与象征坚定长寿的松树联系在一起。绘画和图案常以松树和鹤为题材,并以“松鹤延年”题词。汉语中,常用“鹤发童颜”形容老年人气色好,用“鹤立鸡群”比喻一个人才貌出众。但对西方人来说,没有这种文化内涵,鹤只不过是一种长腿长颈的大涉水鸟(large wading bird with long legs and neck)。   第二类是英语国家特有而在中国没有文化内涵的词汇。对于中国人来说,公牛(bull)不会引发人们什么不好的联想,无非是一种动物而已。不了解英语词语文化的话就无法理解a bull in china shop(陶器店里的公牛)的意思,更难以理解该词语的文化内涵:在一个需要举止灵巧得体、文静高雅、文质彬彬、细致周密的场合闯进一个行为粗鲁、手脚笨拙、会招惹麻烦的人。   第三类是中西文化内涵不同的动物词汇。“龙”(dragon)和“凤”(phoenix)在中国封建王朝是皇权、力量、吉祥的象征。龙代表帝王,凤代表后妃,毫无贬义。在中国文化中,龙是一种象征吉利的动物,我们常说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汉语中有“龙飞凤舞”、“龙凤呈祥”、“龙腾虎跃”等说法。然而,在西方文化中,dragon是邪恶的象征,被认为是一种凶残、恐怖的怪物(mythical monster like reptile),应予消灭。在西方神话中,phoenix与复活、再生有关。古希腊有个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是凤能活五百年,在这一时期结束时,凤筑一巢,唱首挽歌,拍着翅膀扇起火来,把巢烧掉,凤也被烧成灰烬,然而从灰烬中又飞出一只新凤。因此,当一个城镇、一个场所或某个团体的主要建筑物失火或因为其他原因而毁坏时,好心人会祝愿它“像神话传说中的凤凰那样,以崭新的面貌从废墟中升起”,这正如佛教中的“凤凰涅?”。   第四类是中西文化内涵基本相似的动物词汇。从以上论述中可以看到,人们常把某些品质或特性与某些动物联系起来,这些品质或特性又常会使人产生某种情绪或反应。由于各民族的文化不同,所联想到的某些动物的品质或特征也不相同,而这些品质和特征所引起的情绪或反应也因民族不同而各异。然而,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有些动物的品质或特征所引起的人们的情绪或反应是基本相似的。例如: The children were as busy as bees, making preparations for the festival.(孩子们准备过节忙得像蜜蜂一样。)   对于英语新闻学习者来说,与本族文化内涵相似的词汇比较容易理解和掌握,但却容易忽视那些具有与本民族不同文化内涵的词汇。因此,学习者除了学习与所学语言内容密切相关的文化项目外,必须重视中西方词语文化内涵的差异。   参考文献:   1.Hamer. J. The Practice of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London. Longman, 1983。   2.王才仁:《英语教学的实质是交际》,吉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3.张淑芳:《语言文化教学研究探析》,《外语教学》, 2002(2)。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体育学院)   编校:赵亮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农民是什么意思
农民是什么意思
09-07-11 &匿名提问
农民”与“农业者”
     本刊前年推荐过麦天枢的电视系列片《中国农民》,该片一开场就提出了“什么是‘中国农民’”的问题,片中的被问者之回答人言各殊,莫衷一是,颇耐人寻味。
   
   其实何止“中国”农民,外国农民亦然;何止社会各界,农民研究的专家亦然。著名英国人类学家M·布洛克曾说:学术界“在议论究竟什么是农民时面临巨大困难”。国际上权威的工具书《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的“农民(Peasants)”词条也困惑地写道:“很少有哪个名词像‘农民’这样给农村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和经济学家造成这么多困难。什么是‘农民’?即便在地域上只限于西欧,时间上只限于过去1000年内,这一定义仍是个问题。”西方学术界从60年代以来就兴起了“农民”定义问题的论战。到70年代中期正如德国学者欣德尔抱怨的:“关于如何定义‘农民’的论战已经拖得太久了,以至于不少人认为继续这种讨论纯属浪费时间与精力。”但他也看到:“这一论战事关农民研究的未来,因此讨论仍将继续下去。”一直到90年代,“谁是‘农民’”似乎仍是个问题,以至于英国农民学家T.沙宁在1990年出版的一本颇有影响的书便以《定义中的农民》为题。
   
   “农民”不就是以农为生的种田人吗?的确,在当代发达国家,农民(farmer)完全是个职业概念,指的就是经营farm(农场、农业)的人。这个概念与fisher(渔民)、artisan(工匠)、merchant(商人)等职业并列。而所有这些职业的就业者都具有同样的公民(citzen)权利,亦即在法律上他们都是市民(西语中公民、市民为同一词),只不过从事的职业有别。这样的“农民(farmer)”不存在定义问题:务农者即为farmer,一旦不再务农也就不复为farmer了,但无论务农与否,他与“市民”之间并无身份等级界限。
   
   然而在许多不发达社会,农民一般不被称为farmer而被视作peasant。而peasant(汉语“农民”的主要对应词)的定义则远比farmer为复杂。无论在研究中还是在日常生活的语境中,人们谈到“农民”时想到的都并不仅仅是一种职业,而且也是一种社会等级,一种身份或准身份,一种生存状态,一种社区乃至社会的组织方式,一种文化模式乃至心理结构。而且一般说来,社会越不发达,后面这些涵义就越显得比“农民”一词的职业涵义重要。在这些社会里,不仅种田人是“农民”,就是许多早已不种田的人、住在城里的人,也被认为具有“农民”身份。如本世纪初英属印度的孟加拉地区,绝大多数下层的非农职业人口都自认为、也被认为仍属于“农民”,因为他们不仅都是种田人的兄弟或儿孙,而且他们的“家内习惯与生活准则”也与农民无异。调查还表明:当地农民自己对“什么是农民”的回答也更多地与地位而不是与职业相联系的。
   
   在这点上,我们中国人应当深有体会。例如:如今在城里谋生的所谓“农民工”中,有1/3以上(有些调查甚至说是半数以上)实际上是走出校门便进城闯世界的乡村青年,他们中很多人连一天农活也没干过,然而别人和他们自己都把他们看成“打工的农民”。相反,笔者15岁以后曾在农村插队务农9年多,但不仅现在不会有人称笔者为“农民教师”(如称“农民工”那样),就是在当年,“知青”与“农民”在人们心目中仍然是两个概念。事实上,如今的“农民工”、“农民企业家”、“乡镇企业”与“离土不离乡”等现象都与“农民”改了业却改不了“身份”这一事实有着逻辑联系。
   
   因此,在国际上关于农民定义的讨论中,Peasant与farmer的区别是常被提到的。但这两个英文词一般都译作“农民”,这就容易造成概念上的混乱。例如国外有不少论述“from?peasants?to?farmers”过程的论著,若把这一过程译作“从农民到农民”就会让人不知所云。因此我国学术界有人译作“从贫苦农民到现代农民”,也有人译作“从农民到农场主”,实际上都不很贴切。而我们这本《中国农民》杂志的英译名也是个问题:译作Chinese?Peasantry吧容易使人得到中国农民仍是传统的贱民身份的印象,译作Chinese?Farmers吧又难以反映本刊对象中包括大量从事非农业的“农民”这一现实。
   
   但根本的问题还不在于翻译,而在于作为公民自由职业的农民(farmer)与作为传统身份等级的农民(peasant)之区别是客观存在的。笔者建议参照“工商业者”、“手工业者”、“自由职业者”之类称呼,把farmer译作“农业者”。显然,我国“农民”目前仍然主要是一个身份概念而不是一个职业概念。“从农民到农业者”的演进在我国远未完成,我国存在着大量的农民身份者,这一事实比我国有大量人口实际上在田间劳作一事更深刻地体现了我国目前的不发达状态。或者更确切地说,如果后一事实意味着产业上的不发达,那么前一事实则意味着社会的不发达。而身份性“农民”比重之庞大远远超过实际务农者的比重,则说明我国社会的发展已经明显滞后于产业的发展。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解释1  占有或部分占有生产资料,靠从事农业劳动为生的人。是在原始社会瓦解的基础上随着生产资料私有制和阶级的产生而出现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农民的经济性质不同。在奴隶社会,有自耕农和隶农。前者是以小块土地所有制为基础,从事个体劳动的自由农民;后者是向大土地所有者租种小块土地、地位介于自由农民和奴隶之间的佃耕者。在封建社会,除了自耕农以外,中国大量存在的是租种地主土地的佃农。随着封建社会的瓦解和资本主义的发展,农民的分化加剧,形成了雇农、贫农、中农和富农等阶层。通常所说的农民是指生产资料的私有者和劳动者,即贫农和中农。  清朝及其以前直至国民政府迁台以前,其时由于工业经济的落后,农民为中国社会劳动力人口主要力量,主要依靠自然经济生活,多为佃农、自耕农(包括以农业种植、养殖为主的土地主);这期间除了随着一部分迁入城镇进行工商业经营或成为产业工人以外,绝大多数受当时国家工业发展水平的制约滞留在原有出生地,而没有土地的农村居民很多依靠给土地主打工生活,根据工期的长短这些人多被称为“长工”和“短工”,长工和短工应该属于职业,长工指常年被雇佣,短工则属于季节雇佣工。  解释2   农民(农户),对应的英语词语有peasantry比较合适,中文多指农村以种植业、畜牧养殖业为生社会人群集合,也可以泛指农村劳动力(人力资源);farmer一般作“农场工人”(包括农场主),属于一种职业;peasant指贫苦农民。农户指中国农村地区以农业、林业、渔业或畜牧业(自然经济)为主的家庭。中文的“农民”在中国各个时期,伴随经济的发展水平,人们对其理解不完全相同。 唐代庄园之大者,收容客户,多至数百人,一家数口,集居一隅,于是庄园之中,发生客户所居之村落,后世称农村为“庄”,称农家为“庄户”,称农民为“庄家人”,其义殆起於此。(黄现璠著:《唐代社会概略》 )  解释3  社会学家、三农问题评论家艾君在分析了我国现代社会上所认识的农民现象后认为,农民在我国现代社会里已经由传统意义上的“从事农  业生产的劳动者”演变为简单明了的“一切农业户口者”。即,身为“农业户口”者已经成为“农民”的代名词,已经失去了词典里所解释的  “长时间参加农业劳动的劳动者”,作为一种职业的内在简单的含义。他指出,从现在人们的认识程度看,现阶段在我国如果给“农民”一词下个定义,那就是“户口登记在农村并为农业户口的农村人”。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brother对应词是什么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