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常州雅思威雅的学子在今年年初去了西班牙探索,具体有哪些有趣的经历?

  伦敦大学学院始建于1826年,拥有全球领先的医学院、经济学院、建筑学院、工程科学学院。该校拥有国家医学研究中心(NIMR)、太空探索实验室(MSSL)、盖茨比计算神经科学中心和英国国家计算金融中心等领先科研机构,与剑桥、牛津、帝国理工、伦敦政经并称“G5超级精英大学”,代表了英国最顶尖的科研实力、师生质量、经济实力。  这里诞生了34位诺贝尔奖获得者、3位菲尔兹奖获得者,和众多科学、政治、文化领域名人,如文学大师泰戈尔、电话的发明者贝尔、光纤之父高锟、日本近代政治家伊藤博文等。  A. Xia 夏同学/学术档案  A Level成绩  数学A*,经济(预估A*),地理(预估A*),英语文学(预估A),中文(预估A*)  EPQ项目  论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工人股权分配的评价  竞赛经历  World Scholar's Cup入围耶鲁大学冠军赛,并获半决赛个人写作第一名  John Locke Essay Competition  雅思: 7  已获录取通知书  伦敦大学学院、爱丁堡大学、墨尔本大学  “它打开了我过往的积习、长久的懦弱,和心口若隐若现的冷风。”年初的夜里,夏同学看到UCAS系统里显示为“Unsuccessful”的剑桥申请结果后,写下了这样的文字。虽然有过一瞬的怅然,但她相信,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从2014到2024年,从伦敦、南京到常州,最终再回到伦敦,这位闪光少女为她的十年求学之旅画了完满的一个圈。她说,她还要走更多路,做更多梦,冒更多险。她的故事,可以从一份剑桥“拒信”开始说起。  1、这是她离剑桥最近的一次,当然要好好抓住  “12月9日,我人生中的第一场面试好像要失败了。”夏同学在刚刚结束了剑桥大学一连两场的高压面试之后,对着手机镜头记录下了自己的心情。在紧凑的50分钟密集提问时间里,她回答了面试官抛出的有关炭税、比特币、环境、法律、经济、金融、房地产等各方面的问题。  据夏同学介绍,剑桥的土地经济学科主要研究经济活动在不同区域的不平衡,涵盖的领域纷繁。但按理说,她一直都是一个具备丰富人文知识储备的学生,也早已身经百战。比如她曾在世界学者杯的舞台上与来自全国的强劲对手展开过科学、社会学、历史、艺术、文学、通识等六大学科领域的深度探究与竞技,最终以团队五十多枚奖牌的优异成绩拿到了在耶鲁大学举办的冠军赛入场券,也以个人名义在全球半决赛上获得了创意写作第一名的桂冠。  “我预想的是,从一个学术问题展开,我跟你很激烈地辩论,你推翻我,我驳斥你……然而事实上并不是。这门学科很特别,它没有入学考试,所以,相较考察考生的价值观和人格魅力,面试官更关心的是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快速评判考生在学术条件上的匹配。他们需要在3分钟内听到我的逻辑和能力。如果是以书面的形式表达这些内容,我完全没问题。但是在瞬时情况下口述,我的逻辑性就显得没那么强了。”事后,她认真地复盘、反思和总结,说道。  她仍记得自己收到剑桥面邀时的喜悦,是一整天都不自觉地嘴角上扬。  她从去年春天做下冲刺剑桥的决定后,就立刻进入了状态,暑期一连做了几项土地经济的研究;整个9月和10月,都在字斟句酌地修改着文书,终于赶在申请截止的前三天完成提交。“11月份收到面邀,12月份中旬面试。牛剑的申请历时是比其他学校长很多的。它的每一步都是在高压下完成的,你会一直觉得你面临被淘汰的边缘。”  十里挑一,关山难越。在申请季的小半年里,她每天奔走于各个教室和办公室之间,不知修改了多少版文书,做了多少场模拟面试。与此同时,忙碌中她还兼顾学校课业,仅用一年的时间就学完两年的数学A
Level课程。为了在自己不那么擅长的数学学科上达到A*的目标,她硬着头皮苦读,有时甚至在夜里崩溃大哭,但崩溃过后,她又立刻满血复活,朝着自己的目标马不停蹄地冲去。  “牛剑的学生都是可以‘钻’到里面去研究的人,可能就是在一个不大的小镇里,在自己的学院里,写很多的论文,做很多的研究。我看很多剑桥的学长都是这种状态。其实,我不是那样的人。我想象的大学生活应该是在大城市,学的东西应该是偏实用性的学科。当四位教授轮番和我面对面的时候,我感受到了非常大的压力。所以那时候我就想,这个学校可能不是那么适合我。”正因如此,夏同学深深感受到了学校与学生之间气质相投、双向选择的重要性。“我还是很感谢剑桥给了我这个机会。因为只有你经历了,你才能对它给你的拒信没有任何怨言。你发现了你跟它是不匹配的”,夏同学这样说道。  “牛剑的申请像是一次人生中独特的经历。过程和结果一样重要,我收获了一群志同道合的同路伙伴,收获了一个有潜力有目标为之真实奋斗的自己。”凡走过的路必留下痕迹,在内卷愈演愈烈的升学潮下,正是夏同学一开始就以‘牛剑’的高标准和状态去要求自己,所以在申请UCL(伦敦大学学院)时才能显得从容、不费力。无可否认,剑桥自带光环,但它和学生们申请的其他每所大学一样,都只是他们想要学习奋斗的其中一站目的地。他们的终身学习之旅也绝不会仅止于此。  2、她用青春丈量山河,调配出独属于自己的色彩  在我们每个人的求学时代中,往往有学生会因为喜欢一位老师而爱上一门学科,又因为爱上一门学科而选择一条道路。在常州威雅度过六年完整中学时光的夏同学仍记得,帮助她开启经济地理旅程的,正是她在喜爱的地理老师。  “他没有直接告诉你地理很有魅力,而是会通过教学向你展现这个学科的多样性和魅力。”夏同学称自己比较喜欢人文地理,包括全球化、人口、移民、旅游等都是她很感兴趣的主题。这些都包含在经济地理的学科中。“地理这个学科覆盖的领域特别多,学的时候还能加深文化积淀。”夏同学介绍道。  而在A Level阶段学习经济课之后,她不禁开始思考起地理与经济结合起来的奇妙化学反应。  她读万卷书,也行万里路。去年夏天,她作为南京农业大学中国土地经济调研小组的助理,跟随硕士生和博士生团队赶赴江苏省13个城市下的2个镇和2个村,对农村基础设施、要素市场、乡村治理、普惠金融、数字农业、人居环境和农村养老发展等方面详细开展调查,“那是非常长的一天,每一份调研报告都列有几百个问题,长达14页。农民朋友们不一定有那么多时间。”夏同学回忆道。  “通过调研我深切感受到,他们在农村,与所拥有的那块地非常强的一个纽带。这就是‘土地经济’为什么一定要有‘土地’两个字。那块地是祖祖辈辈传下来赖以为生的。可能子女们也只是去附近的小县城打工,以后还要再回来。土地对于城里人和农村人的意义是完全不同的。”夏同学分享着自己此行的感悟。不过,她对于中国城乡差异的研究断然不会如此浅尝辄止。  她还带着自己的独特视角参加了牛津大学曼斯菲尔德学院有关政治、经济、哲学的夏校项目,并获得Helen Lacey博士和Eileen
Tipoe博士的交口称赞。导师们在推荐信中这样写道:“夏同学的项目研究了社会不平等对中国经济的影响,重点关注了城乡差异。她清晰地概括了制度和政策对地区不平等发展的影响,展示了对计量经济学方法的扎实理解。她根据走访农村获得的数据来源和文献进行了深入研究。我们认为她是真正具有学术潜力的学生。”  每个人都有独属于自己色彩。说到夏同学的色彩,除了代表沉醉学术的冷静蓝,还有热爱生活炙热的红和温暖的黄。她用这三原色调配出世界上所有的颜色,也调配出自己的丰富及多样性。  左手经济地理,右手艺术绘画,斜杠少女如她,也曾在升学的过程中不得不去做出取舍。“我发现经济和地理的结合比单纯学艺术要有意思。这门课能带给我的东西还是更全面一点,而且还能从更专业更实用更应用的角度来观察各种文化之间的差异,这个比艺术带给人的感受更直观。因为艺术只能表现文化的一部分,但是经济地理涵盖的东西更多。”夏同学说道。  她用创作解构喧嚣,去往每一个尚未开垦的自由之地。“威雅的课程安排张弛有度,我在暑假会有课余时间制作绘本。这个不是为了功利地去申请什么,就是纯兴趣爱好。”夏同学成功出版了绘本作品《艺术列车》和《仰角42度》,记录下自己的灵感乍现和成长迷思。在四、五月紧张的升学考试和压力下,她还抽出时间组织同样热爱艺术的朋友一起制作了常州威雅2023届学生年鉴。  结束了考试和毕业典礼,夏同学很快投入到了对英国大学生活的期待中。即将开始的英国生活会是怎么样的?会遇到新同学吗?会参加新活动吗?会享受英国的阳光和微风吗?会孤单吗?会害怕吗?会偷偷想家掉眼泪吗?  遥想六年前,年纪尚小的她从南京来到常州威雅念书,每晚20分钟和妈妈视频,一看到妈妈的脸就要哭,“我很喜欢威雅学习的氛围和教育理念,但是当时生活上不可避免地觉得很孤独、很想家,但是等慢慢和一层楼几十个女生熟悉了就没问题了。”  和喜欢运动的室友课余相约一起打曲棍球,偶尔也给室友推荐几本好书;参加国际象棋俱乐部,多维度地了解欧美游戏思维;选报CD
design的课外活动课学习简单建模;从选歌、确定服化道、排练磨合,她从零开始组织学院合唱比赛的筹备……她勇敢地拥抱全人教育校园里的各种活动和机会。  不止益友,更有良师。“我的导师是Mr
McEleney,他是国际语言和文化系的主任。威雅的导师们都会尽力地去帮助你,这不是出于你们的交情,只是因为他是你的导师。无论是学业上还是生活上,他都有责任去关心你。我在申请季里得到了Mr
McEleney给我的很多帮助,非常感谢他。”夏同学接着说,“还有我的院长Ms
Tamati,从我刚来威雅就是在她的Somerville学院里。每次见到她都会有一种很安心的感觉。在精神上,她是我可以随时信任和依靠的老师。”  “如果你要出国念大学的话,外地寄宿这件事必须OK。如果到高中你还没有在外地寄宿的经历的话,那你到国外肯定会有一段时间不适应。”回顾自己作为寄宿新鲜人的过去,夏同学依然下了这样颇富冒险精神的注解。  她与剑桥擦肩而过,却也拥有了一整座伦敦城的资源。山南水北的奔赴与周转,穹顶下的游走与穿梭,我们确信,属于夏同学的“开挂人生”才刚刚开始。常州威雅学校报名咨询、校园参观及了解招生动态,请拨打电话:400-1122-887 咨询,或通过下方报名通道登记。}
当提及“传统文化”之时,你会想到什么?是端午节赛龙舟、中秋节赏月、重阳节登高,抑或是在农历新年之时贴春联、写福字,过一个热热闹闹的团圆年?在香港威雅学校杨菲菲副校长看来,以上这些我们所熟悉的年俗,是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也是许多学校会带着孩子们参与的主题,但却远远不是全部。香港威雅学校副校长杨菲菲杨菲菲是上海人,从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后,远赴英国国王学校修读教育管理硕士,先后在英国、泰国和新加坡的学校工作,曾担任新加坡德威的中文部初创成员和曼谷德拉英国学校的普通话教学总监,拥有丰富的中文教育经验。在她看来,有关传统文化的教育教学,一直是一个很大的概念——它涵盖了传统习俗,更与语言、历史等学科的学习密不可分。在香港威雅学校,传统文化教学始终以“看不见、摸不着”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浸润着每一个孩子。无论孩子的第一语言是普通话、粤语抑或英文、法文,都能在此得到很好的学习与锻炼,对于华人孩子们来说,这是他们的“根”;而对于外籍孩子们而言,这也是他们在香港求学之时,可以收获的宝贵财富。学中文、学历史传统文化在其中扎根香港威雅,是一所对中英文学习均十分重视的学校,亦是香港当地以普通话进行中文授课的先锋之一。学校采用的是以中、英、数为主科的平衡发展的教学模式,每周各有7节英语课、中文课和数学课,这三门核心课程几乎占了所有课程的一半时间。学校所有的中文课程均以规范的普通话授课,学生主要以简体字学习阅读和书写中文;与此同时,孩子们也可以通过书法课、自愿性辅助阅读课和一系列课外活动学习繁体字。面对第一语言为普通话、粤语或英文等不同背景的孩子,学校也有“分组不分班”的个性化授课安排。语言与文化,就好像紧密联结的双兄弟——你离不开我,我也离不开你。杨校长表示,当不同的孩子在学习中文之时,孩子们对于与之水乳交融的中华传统文化的态度,甚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孩子们中文学习所能达到的高度。“对于华人孩子来说,传统文化学习带来的是一种认同感,只有先产生了一种身份认同,才会更有动力将本民族的语言文字学好。” 杨校长说,“而对于外籍孩子来说,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是最重要的,丰富多彩的中华传统文化体验——无论是有趣的神话故事、神奇的汉字构造还充满韵律的音调——都能让他们更加喜欢中文,想要更多地去探索这门语言。”香港威雅学生学习中秋节相关文化习俗在强调身份认同感与学习兴趣的背后,是一种充分发挥孩子们主观能动性的教育理念。在威雅的课堂上,我们几乎不会看到老师进行照本宣科的“填鸭式”教学,而是有儿歌、有诗歌、有故事、有游戏,还有动画片等视觉形象的播放……用杨校长的话来说,学校的中文课堂是“活”的,无论面对的是怎样中文水平的孩子,老师们都自有一套方法,将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开发至极致。传统文化的浸润与学习,不仅仅在中文课堂上发生。杨校长告诉我们,在香港威雅,历史课堂也是传递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近期,她正在对历史科目中有关中华文化的部分,进行系统的梳理整合,也是希望能够更加侧重于传统文化方面的学习。比如,孩子们从一年级开始,就会学习传统的节日文化,在中文课上我们也会庆祝每一次节日;他们也会了解到经典的神话故事,比如大禹治水、嫦娥奔月等等;我们也会介绍国旗、国歌、国宝熊猫…… 到了孩子三年级的时候,我们会引入香港本地的历史、著名建筑,以及全国各地的城市及其代表建筑的学习,和世界上重要伟人的人生事迹;郑和下西洋(示意图)现在,六年级的孩子正在学习“郑和下西洋”……可以看出,历史学习的涉猎范围是非常广的。杨校长一直坚信,传统文化是一个涉猎面极广的概念。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凝结成颗颗传统文化的珍珠,闪耀于后人眼底眉间,历史故事、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无一不是传统文化的体现。正是在扎实的中文学习和历史学习中,威雅学子们从小就徜徉于传统文化的长廊,并从中采撷、吸纳着珍贵的养分,滋养着人生的成长。传统文化教育不是“可选项”,而是“必修课”香港,作为一所市民英文水平相对较高、英文教育覆盖较广的城市,其国际化与现代化的程度,往往为人所称道。但当我们谈到传统文化学习的必要性之时,杨校长则坚定地告诉我们——这绝不是一个“可选项”,而是“必修课”。杨校长正带着孩子们学习曾在英国、泰国和新加坡等多国工作与生活的她,在来到香港继续投身教育事业之时,深切地感受到,香港,这颗屹立于东方、面向世界的璀璨明珠,其实在保留中华传统文化习俗方面,是做得非常好的。“刚好我家旁边就经常能看到划龙舟的训练,”杨校长笑着说,“香港市民对于春节习俗也十分讲究,细到要送什么东西、摆放什么花…… 还有城市内的庙宇,雕梁画栋的建筑,其实都是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香港大澳端午赛龙舟在这样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中,她坚信,学校要做的,正是将这份宝贵的财富,继续传递给我们的下一代,让孩子们从小就拥有对传统文化习俗的好奇与热爱,华人孩子可以骄傲于本民族的文化历史,而外籍孩子也可以感受到东方文化的魅力和风韵。这样的教育初心,也恰好就是香港威雅的家长们所深深认同并不懈追寻的。在之前的一次家长群访中,有不少家长提及,当初他们深受学校吸引的一个关键点,正是扎实的中文语言及文化教育。这样的心态,不仅流行于香港本地华人家庭、来香港生活的内地华人家庭之中,更在许多外籍家庭中,亦有所显现。有两个孩子都在香港威雅学校就读的英国人Emma,自己也是一位中文的终身学习者。当初在给孩子择校之时,她重点考察了中文教学这一方面。她的大儿子Seb原先就有一定的中文基础,作为家长,她希望孩子可以延续这方面的学习,尤其能够进一步提升普通话的听说读写水平。这样的安排,也是希望将来孩子除了回到西方发展,也可以拥有足够广阔的、在中国内地学习及工作的机遇。杨校长回忆道,她还遇到过另外一组爸爸是荷兰人、妈妈是泰国人的家庭,家长们甚至希望孩子掌握荷兰语、泰语、英语、普通话等多种语言。杨校长表示,她很能够与这些外籍家长共情——既然当初选择带着孩子来到这里,自然是希望能够在这段时光里,尽可能多地感受当地风土人情,掌握当地的语言,融入香港,也更多地接触与了解香港背后的中国内地。那么对于本就拥有共同文化根基的内地家庭及香港本地家庭而言,学好普通话与简体字,认同华人千年以来代代传承的传统文化,更是重中之重。“我曾遇到过一些‘港漂’家庭,他们从内地来香港工作,一听到我们使用人教版语文教材,都觉得又亲切又高兴,” 杨校长说,“如果某天孩子们又回到内地上学,这样的安排有助于让他们做到‘无缝衔接’。”而在大湾区的建设与发展已成国家大势所趋的氛围中,不少香港家庭也期望,自己的孩子可以扎实掌握普通话、简体字,以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与根基,更好地融入内地大家庭,在祖国腾飞的时代浪潮中,成为那一朵朵奋勇争先的“后浪”。从东西融合的香港骄傲地走向更广阔的天地在上海出生、长大,而后又远赴多个国家求学、工作、生活,如今回到香港从事教育工作,作为一名典型的全球化时代的中国人,杨校长对于文化教育所带来的身份认同及民族自信这一层面,亦颇有体会。跟孩子们打招呼的杨校长在泰国曼谷的一所国际学校工作时,杨校长曾与泰国朱拉隆功大学孔子学院(CICU)合作,共同为学校建立了汉语水平考试/中小学生汉语考试中心(HSK/YCT Test Centre),希望可以鼓励更多的中文学习者通过标准化测试,提升自己的语言水平;更希望他们可以对中华文化保持探索的热情,有朝一日可以来中国做客。这背后,是对本民族语言文字深沉的爱,亦是对民族身份的骄傲与自信——“只有你首先对自己的身份感到自豪,别人才会以平等的、欣赏的目光来看待你。”杨校长多次提到,得益于祖国的强大,现在越来越多的外国人,也开始掀起了一阵中文学习的热潮。对于将来即将从香港,走向全国各地、乃至全球各地的威雅学子们,杨校长提到,每个人对于文化传承、文化传播的贡献或许因人而异;但只要每个从威雅走出来的华人孩子,从小就能够深切地认同自己的民族身份,知道自己的“根”在哪里,拥有强大的文化自信,那么她认为,我们所提供的教育就是成功的。从香港这样一个东西交融、海纳百川的城市出发,背后是来自祖国母亲温暖的怀抱与强大的支持,面前则是一个广阔无垠的天地。语言、文化及历史教育赋予了威雅学子们无限的可能性;而香港威雅要做的,就是与孩子们携手探索、共赴未来,让那份仿佛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浇灌出一朵又一朵卓越成长之花。}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常州雅思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