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国、缅甸、柬埔寨主要信奉的宗教是佛教吗?小越南是大乘佛教还是小乘佛教是佛教的意思吗?


2018-01-31
佛学入门
佛教于公元1世纪左右开始分化,分成大乘教和小乘教。小乘佛教主要在弘扬与南印度与锡兰一带,该派尊崇释尊为伟大的教师,而非神明,其经典为比较古老的巴利文经典。上座部佛教主张恪守戒律,严守原始上座部佛教的教义。大乘佛教则不然,认为按照原始教义,只有少数人才能修道成佛,所以应该拓宽渠道,主张不但比丘众可以圆寂,一般四众也可以达到圆寂的境界,主要盛行于北部印度、外蒙古、中国西藏和日本等地。大乘佛教宣扬释尊的佛性,并且用梵文颁布了一套新的法典。公元6世纪左右,大乘佛教在前印度地区衰落,印度教兴起,但大乘佛教的影响并没有消失,在世界扎下了根,成为世界三大宗教之首.现代很多佛教学者用大小乘做分类,已并无褒贬之意。一般认为现在的小乘佛教主要流行于斯里兰卡、泰国、缅甸、老挝、柬埔寨等南亚及东南亚各国,但他们自称“上座部佛教”或“声闻佛教”,不接受“小乘”的称号。中国云南上座部佛教,也属于这个宗派。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由来大约在公元1世纪左右,印度佛教内形成了一些具有新的思想学说和教义教规的派别。这些佛教派别自称他们的目的是“普渡众生”,他们信奉的教义好像一只巨大无比的船,能运载无数众生从生死此岸世界到达涅磐解脱的彼岸世界,从而成就佛果。所以这一派自称是“大乘”,而把原来的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一派贬称为“小乘”。佛教发展于印度,阿育王时代派遣多位法师向各地和国外传播发展,逐渐在各地形成了不同部派。按照流传线路来看,基本可分两个方向。古印度大陆的各个部派,向北方流传的,陆路的经过中亚细传到中国内地,或海路从印度南方传到中国的南方再传往中原一带,形成汉传佛教。再传到韩国、日本、越南等地。晚些传入西藏地区的成为藏传佛教。以上为北传佛教;另一个部派是分别说系的铜碟部,传到斯里兰卡,然后再传到东南亚的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及中国云南傣族等地区,属于南传佛教。根据南传佛教的定义,南传佛教统一称为上座部佛教。北传佛教的特色是兼融并蓄;弘法者只要说得圆融无碍,不妨博引各派教法。 南传佛教的特色则是保守传统;弘法者必须谨守在固有教义的范畴内作解释,不能掺杂其它思想。正由于南传佛教的保守作风,才使佛陀的教法得以依样传承、不变质。即:1、大乘佛教脱胎于小乘佛教2、大乘佛教在小乘佛教的基础上兼容并蓄,形成新的佛法,而小乘佛教仍然坚守传统的佛法为什么小乘佛教本身不叫自己小乘佛教小乘佛教是大乘佛教对这个教派的贬称,人家自己的名字叫“上座部佛教”。“小乘”佛教派别本身是不承认的,例如现在缅甸、泰国、伊斯兰卡等国的佛教,一直称为“南传上座部佛教”。大小乘里的人性和佛性人有人性,神有神性。那么人有没有神性?不好说,说不清楚。举个例子,基督教里面的耶稣是人还是神?说他是神,可他是人类女人玛丽亚生的;说他是人,可他老爸是上帝;更有和稀泥的说即是人又是神。所以基督教会只能模糊解释为“三位一体”这个概念。在这点上伊斯兰教就分的很清楚,真主安拉是唯一神,先知默罕默德只是真主的使者,是人。对神是信仰,对先知是尊敬。再回来说佛教。一般通俗的说法是小乘佛教只求自己解脱,不渡众生。大乘佛教要普渡众生。这种说法大家一听就会想:小乘佛教绝对的差评啊,自私自利啊。其实这个说法的表面意思对,内涵没说清楚。人性和神性的问题,在佛教里可以理解为人性和佛性。那么人有没有佛性?小乘佛教里说没有。人是人,佛是佛。所以小乘佛教认为,人不可能成佛,最多只能修到罗汉的果位,把自己解脱出来。所以他们当然也不可能度别人。——好比说,你自己就是个二把刀,你还叭叭的给别人上课呢?并不是像一般人说的小乘佛教徒只愿意成罗汉,不愿成佛。而是他们认为根本达不到。而大乘佛教认为,人性中本来就有佛性,只不过被迷住了,没有被发现和开发出来。当经过修行后,就有可能被开发出来,所谓“明心见性”。所以我们通过修行能够成为罗汉,甚至菩萨。如果能够全部引发,圆满显现,那就成佛了。所以自然我们可以普渡众生,因为我们自身就有无上正等正觉的可能性。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区别1、小乘佛教只信仰释迦牟尼佛;大乘佛教则是多佛菩萨的信仰,除释迦牟尼佛外,还有阿弥陀佛佛、弥勒佛、药师佛、观音菩萨、地藏菩萨等四大菩萨及四大天王等。2、小乘佛教没有法门,只有持戒、修心、禅坐的一种修持方法;大乘佛教号称八万四千法门,目前实则只有禅、净、密三法门。3、小乘佛教世尊讲法从不放光;大乘佛教世尊讲法前基本都是放大光明,照亮十方世界。4、小乘佛教说六识,大乘佛教讲八识。5、小乘佛教中阿拉汉(阿罗汉)是受人天敬重的圣人(广义阿罗汉包括佛),大乘佛教认为阿罗汉是只顾自己的自了汉。6、小乘佛教的菩萨比阿拉汉层次高,佛子只有修成阿拉汉后,经佛受记后修菩萨道,最后成佛;大乘佛教讲究从入门的当天起,只要发菩提心既是菩萨,只不过是“初发心菩萨”。7、小乘佛教允许吃“三净肉”,大乘佛教则只许素食。8、小乘佛教的佛经来源在有文字佛经之前,都是由弟子代代传承;大乘佛教的佛经有的则来自于龙宫。9、小乘佛教讲究祸福自担、因果自负,因此没有回向;大乘佛教认为福德可以转移,因此讲究回向。10、小乘佛教不持咒,大乘佛教讲究持咒。小乘佛教是中国大乘佛教对原始佛教(南传佛教)的称呼。对佛陀释迦牟尼的看法小乘佛教一般把他看做是一个教主、导师,是一个达到彻底觉悟的人。大乘佛教则把释迦看做是一个威力广大、法力无边、全知全能的佛,并且认为除释迦牟尼佛外,在三世(过去、现在、未来)十方(东南西北,四维上下)有无数的佛。修持方法小乘佛教主张修戒、定、慧“三学”(通过守持戒律,修习禅定而获得智慧)、“八正道”(八种正确的思维和行动方法),主张“三无漏学、八正道、三十七道品”的修持,以证得阿罗汉为最高修行果位,提倡必须要出家。。大乘佛教则除了“三学”、“八正道”外,还偏重于修习包括“六度”、“四摄”在内的“菩萨行”,主张修持“六度、三无漏学、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不一定要出家,但特别重视入世的佛法行持。经典经书上部座佛教的主要经典是《阿含经》,是佛陀在世说法的巴利文记录,较接近其原始佛教思想。大乘教的主要经典《般若经》《华严经》《妙法莲华经》《无量寿经》《涅盘经》《胜鬘经》《解深密经》《楞伽经》等,均不被上部座佛教承认,他们认为这些经典是龙树、无着等北印度佛教领袖假托佛陀之名所写。大乘佛教的境界就高于小乘佛教吗1、两者并无境界高低之分,只是对佛法的理解不同,小乘佛教坚守最初的佛法2、小乘佛教只自度,而不度他人,非不为也,而不能也。为什么会有大乘佛教轻视小乘佛教1.大乘佛教修菩萨道,小乘佛教修解脱道2.如果你想今生解脱,就学解脱道,想当未来佛就学菩萨道。菩萨道修行者想放弃听闻佛法证悟阿罗汉的机会,发愿成为菩萨,最终成为未来佛去教化他人成为阿罗汉,或者想成为未来佛的弟子投生,而解脱道修行者,目的是趁着目前释迦牟尼的佛法还在世,赶紧的证悟阿罗汉,今生就彻底解脱,不再轮回。仅在人天道修持五戒十善的人,尚是凡夫。解脱道,不再受生死的人才是圣人,因他们只顾自己乘着佛法而解脱,不回头过来救度其他的众生,所以称为小乘。菩萨是上求无上佛道而自己解脱生死,下化无量众生同离生死苦海,所以称为大乘。小乘佛教就绝对不度人了吗小乘佛教也会度人,但度人并不是其修行的根本,而且小乘佛教度人只是小范围内,而不是普渡众生。圣严法师:中国的佛教是大乘的思想、小乘的行为本来,在佛的时代,并没有分什么大乘和小乘,佛法是一味的,只是由于说法的对象不同,所说的内容和境界也有不同罢了。佛对根器浅薄的听众,说做人的根本道理,持五戒,修十善,称为人天乘;对于厌世观念很浓的人,便说解脱生死的方法,称为声闻的小乘;对于根器深厚而有悲愿化世的听众,便是菩萨的大乘。事实上,佛法共分五乘:人乘、天乘、声闻乘、独觉乘、菩萨乘。修上品五戒十善的生天,中品五戒十善的生人,综合五戒十善,称为人天道;声闻是由听法修行而解脱生死的,独觉是不由听法无师自觉而得解脱生死的,综合声闻独觉,称为解脱道;菩萨道是既求取解脱道而又不舍人天行的一种法门,所以大乘的菩萨道是解脱道与人天道的综合。仅在人天道中修持五戒十善的人,尚是凡夫。证了解脱道,不再受生死的人才是圣人,因他们只顾自己乘着佛法而得解脱,不愿回过头来救度其它的众生,所以称为小乘。菩萨是上求无上佛道而自己解脱生死,下化无量众生而同离生死苦海,所以称为大乘。从佛教的分布上说,通常说北传的梵文系佛教──以中国为中心而至日本、韩国、蒙、藏的佛教,是大乘佛教;南传的巴利文系佛教──以锡兰为中心而至泰、缅等国的佛教是小乘佛教。其实,这是出于北传佛教徒的区分法,南传佛教徒根本否认这种区分法的正确性,因在《根本有部律》卷四五及《杂阿含经》卷二八第七六九经,均有大乘之名,那是指八正道的修持者;《杂阿含经》卷二六第六六九经,以行四摄法为大士;《增一阿含经》卷一九,明白载有大乘的六度。除了理论境界上的发挥,北传佛教,超过了南传佛教,在佛教生活的实践上,北传地区未必全是大乘的,南传地区也未必全是小乘的;北传的中国佛教,除了素食而外,没有什么可比南传佛教更出色,尤其中国大乘佛学的成就,因为中国老庄思想所形成的玄学清谈,在魏晋时代特别风行,所以上流社会的士君子们,也把佛学当作消遣及清谈的玄理,中国的天台宗及华严宗的理路,确也受有这一风尚的若干暗示,所以近代有一位日本学者木村泰贤,批评中国的佛教是属于学问的佛教,而非实践的佛教,实亦不无理由。事实上,天台、华严的思想架构,也多出于中国高僧的自悟境界,在印度的佛教思想方面,并没有足够的依据。因此,中国真正的大乘精神,从未普及到民间,更说不上成为中国民间生活信仰的依归了。所以也有人说:中国的佛教乃是大乘的思想小乘的行为。";
$('.ListComment').append(res.data);
$('.ListComment .pages'+commentpage).hide();
$('.ListComment .pages'+commentpage).show(500);
}
}else{
layer.msg(res.msg,{time:2500});
}
});
}
function HiddenShowMoreComment(){
var Comments=$('.ListComment .lists').length;
if(parseInt(Comments/20)
}
老阳按:今天和朋友们讲述一下小乘佛教,现在小乘佛教主要在东南亚地区流行,比如泰国,缅甸等等。有关分析身心而得的归纳名辞计有:五阴、三毒、六根、六尘、十八界等名相。五阴:一译作五蕴。阴与蕴,都是代表阴暗与蕴藏的意义。五阴包括色、受、想、行、识五项。色阴:包括有所表示的如颜色与长短、虚空,乃至无所表示的,如抽象幻觉等等,中文的色字,有时代表男女之色,但佛学中极少采用色字来代表男女色欲。总之,色阴,是包括物理与生理身体的四大种性,所谓四大,就是地大(坚固性的实质)、水大(流动性的液体)、火大(热能)、风大(气化)。受阴,指生理的感觉与心理的反应。想阴,指思维意识的思想作用。行阴,指身心本能运行活动的动能。识阴,指心灵作用的精神本质。由人我身心与物理人事世间所起的心理基本罪恶,便有所谓贪、嗔、痴的三毒,隋唐以前旧译佛学,也有称为淫、怒、痴的。由三毒所生的差别罪恶,便有三种心理的罪过,即贪、嗔、痴;四种口舌的罪过,即妄语、恶口、两舌、绮语;以及三种身体的罪过,即杀、盗、淫。佛学既概括人们身心的作用,叫做五阴,同时又分别身心与物理世界的关系,构成六根、六尘与十八界: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十八界——内六根界 一眼界 二耳界 三鼻界 四舌界 五身界 六意界外六尘界 一色界 二声界 三香界 四味界 五触界 六法界六识界 一眼识界 二耳识界 三鼻识界 四舌识界 五身识界 六意识界(此中唯有意的思维法则,属于心理的,余如身体所生的感触等等,都是属于生理与物理的作用。)有关于人生观与世界观的,计有四谛,十二因缘:四谛:即为苦集灭道四者。是说人生世界,一切皆苦,纯苦无乐,而众生无知,反取苦为乐;归纳其类,分为八苦,即生、老、病、死、求不得、爱别离、怨憎会、五阴炽盛等,这就叫做苦谛。因为众生自寻烦恼,以采集苦因而成苦果,误以为乐,这就叫做集谛。如欲灭去苦因苦果,达到离苦得乐,这就叫做灭谛。因此必须要以求证道果,升华人生而得达究竟的法门;这就叫做道谛。并且以人世事物,一切都是变迁不定,根本没有永恒,所以名之为“无常”。人生一切,纯苦无乐,因此名之为“苦”。一切皆空,所以名之为“空”。而且分析身心,乃至世界,其中毕竟没有我的存在,所谓世界身心,但为我的所依,并非我的真实,又名之为“无我”。因此综观人生世界,名为“无常”、“苦”、“空”,“无我”。十二因缘:首先从无明开始,无明就有不明根本,不知其所来的意义,普通人们对于生命或心灵意识活动的泉源,都是一本糊涂,不明究竟,反之,就是明自觉悟而得其究竟了,可是一切众生,都从无明而来,所以姑且裁定以无明为开始的因。首因无明而发生第二相互关系的行,行就是动能的意思。第三因行而有识的作用,识是基本能思的潜力。第四因识而构成名(抽象的观念)色(实质的生理与物理)。第五因名色而生起眼等六根与色等六尘进入的现象。第六因六入而发生接触的感觉。第七因触而引起领受在心的作用。第八因受而发生爱欲的追求。第九因爱而有求取的需要。第十因取而现有的存在。第十一因有而成生命的历程。第十二因生而有老死的后果。复因老死而转入无明,又形成另一因缘的生命。无明循前列循环因缘的次序,而互为因果,因此生生灭灭,如环的无端无尽,虚妄相续,建立一个幻化的人生世界历程的现象,同时,又用这一法则,说明物理的,与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三段时间中,生命延续的法则,扩而充之,又可用在对于时间、空间的解释。总之,小乘佛学对于人生世界的观点,正如一般宗教相似,纯粹从出世思想的立场,看世界,是一个痛苦烦恼的世界;看人生,是一个悲观罪恶的人生,因此要求出离世间,要求解脱人生,而求得清净寂灭的涅槃道果;其行为思想,如中国道家的隐士,其偏向有点类似杨朱,所以也为中国文化中另一类的精神相近,自然而然被承受下来而成为中国佛学的一部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越南是大乘佛教还是小乘佛教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