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空气污染是环境污染从什么时候开始始?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未来地面臭氧污染的防控一点也不比治理PM2.5轻松。”7月21日,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特别顾问、中国工程院院士丁一汇在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中发出警告。  在“PM2.5危机:既然同呼吸,就要共奋斗”的分论坛上,5位专家的主题报告不约而同地表明:臭氧污染的危害并不亚于PM2.5,而国内民众对臭氧污染的危害知之甚少。  “臭氧在天是佛,在地就是魔。”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柴发合解释说,给人类提供保护的是离地面大约30公里的臭氧层,而人类活动在地面形成的臭氧是一种污染物,对动植物都有害。  柴发合提供的研究数据显示,今年5月以来,臭氧和PM2.5是我国主要的大气污染物,而到了6月,许多城市臭氧已经超过PM2.5成为首要大气污染物。  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张远航通过对珠三角地区近几年大气数据分析发现,PM2.5作为首要污染物的天数已经从每年62天降到了15天,但是臭氧污染天数大致都是每年70天左右,并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说明臭氧污染将会是环境治理中一个长期需要重视的问题。”  环保部环境规划院副院长王金南的研究结论与此相似。他认为区域大气的污染防治,应该从PM2.5和臭氧同时着手,“这两项对人体健康的危害高于传统污染物。”  现实中,人们习惯将空气污染与是不是蓝天、能见度有多高这样的直观感受相联系,和PM2.5相关联的雾霾、能见度低成为不少民众对空气质量评价的重要标准。与PM2.5相比,臭氧污染看不见摸不着,“所以它不像PM2.5那样受到广泛关注。”柴发合说。  “蓝天白云”下隐藏的空气污染  事实上,湛蓝的天空下也有可能隐藏着严重的空气污染。  天津市环境空气质量监测中心7月21日公布的结果显示,当天天津市多地的空气为“中度污染”,而许多市民的直观感受是“蓝天白云”,导致空气污染的罪魁祸首正是臭氧。  丁一汇对中国青年报记者说,臭氧污染已经积累了几十年的观测资料,随着对PM2.5防控的重视,可以看到空气中的污染颗粒呈现出下降的趋势,但臭氧污染呈现上升的趋势。  对于臭氧污染的危害,柴发合说,首先是影响人体呼吸系统的健康。由于臭氧具有极强的氧化性,吸入呼吸道时,可以很快与呼吸道中的细胞、组织发生反应,导致肺功能减弱和损伤。  美国休斯顿莱斯大学的科学家今年年初发布的研究结果显示,依据8年来对休斯敦地区的样本分析,发现心脏骤停疾病与暴露在臭氧浓度较高的空气中存在很强的关联性,空气中臭氧浓度的增加同样也会增加罹患心脏疾病的风险,臭氧浓度增加千万分之一,患病风险就会提高4.4%,尤其是对于男性更加明显。  同时有研究结果表明,臭氧浓度高会造成人的神经中毒,头晕头痛、视力下降、记忆力衰退,同时臭氧还会破坏人体的免疫机能,加速衰老。  除了对人体造成伤害外,臭氧污染还会降低植物的光合作用,造成农作物减产。  《中国气象报》报道显示,中国气象学会研究员王春乙和他的研究小组历时数年分别对冬小麦、水稻、菠菜等进行田间试验,实验结果显示,在其他环境要素基本为自然的条件下,臭氧浓度达到50ppb(ppb为一种浓度单位)时,对部分粮食作物和大部分蔬菜作物已经产生比较严重的不利影响;臭氧浓度增加到100ppb时,冬小麦可减产30%以上;臭氧浓度达到200ppb时,冬小麦可减产60%,水稻减产30%。  臭氧来自哪里  柴发合解释说,臭氧并不是人类活动直接排放出的污染物,而是通过“前体物”在大气中发生化学反应形成的。  两个重要的“前体物”是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污染物。柴发合说,氮氧化物的主要来源是石化燃料的燃烧、汽车尾气的排放等等,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的来源更广泛,包括石油生产中产生的油气、油漆涂料挥发出的一些物质等。  “女士脸上擦的化妆品、大家用的洗发水,都是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的来源。”柴发合说,“前体物”在高温、阳光充足的条件下,会生成臭氧,一天里臭氧污染最重的时候,应该是14时左右。  一个普遍的共识是,臭氧会增加大气中的氧化性,这将促进大气中的许多物质转化生成PM2.5。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贺克斌研究认为,臭氧和PM2.5是复合污染物,应该把两种污染的防控联系在一起,“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的防控难度会更大一些。”  尽管2012年发布的《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新增了臭氧8小时浓度限值监测,但柴发合认为这才走出了一小步,“我国对挥发性有机污染物排放量一直没有控制”。  柴发合说,氮氧化物的排放“十二五”才开始控制,目前没有有效抑制,还呈现出增长的势头,“前体物”大量增加,是导致臭氧浓度升高的最重要原因。  他同时表示,目前国内对臭氧污染的应对,还主要是在控制PM2.5时,间接地应对,这并不能从源头上解决臭氧污染的问题,应该依据臭氧污染的特点,更有针对性地制定减排措施,对重点行业进行严格控制。}
  “到底是哪些原因导致这么严重的雾霾?”“这几年治霾究竟有多大成效?”“什么时候能一直呼吸洁净的空气?”……当“跨年雾霾”等空气重污染过程频繁时,不少人发出疑问。连日来,记者专访了多位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分析。  贺克斌(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环境学院院长):1990年以前,北京也有类似扩散条件不利的天气,但并没有发生重污染。经过这些年的快速发展,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燃煤、机动车等排放的污染物翻了四五番。随着污染物排放量上升,成霾的气象门槛逐年降低。气象条件稍微差一点,就发生雾霾,再差一点,就发生重雾霾污染。  张小曳(国家大气污染专项项目“我国大气重污染累积与天气气候双向反馈机制研究”首席科学家、中国气象学会大气成分委员会主任委员):主因还是污染排放大,不利气象条件也是重要的配合因素。气候变化和霾之间的联系机制,科学界还在研究。中国工程院对《大气十条》实施情况的中期评估显示,京津冀区域的污染气象条件,2014年比2013年转差17%,2015年比2013年转差12%。总体来讲气象条件是比较不利的。当然,主要是目前污染物排放还没有降到位。如果能降到位,即使在不利气象条件下,雾霾持续时间和出现次数都会减少。  欧阳志云(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发生重污染天气,我觉得人为的污染物排放是主因。天气条件是形成雾霾的外部环境,如果没有那么多污染物排放,即使天气不好,污染物浓度也不会那么高。  周兵(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气候服务首席专家):天气气候条件在霾的发生、发展、消散等多个环节中都有重要作用。随着全球变暖,大气边界层稳定度、冬季小风日数、大气环境容量等方面发生变化,对霾的形成有一定影响。  2014年以来,全球温度不断打破记录。2014年曾经是全球最暖年,但2015年打破了2014年的纪录,2016年又将会再次打破2015年的纪录,而且破纪录的幅度进一步增大。气象监测数据显示,近十年来,京津冀地区气温升高,降水减少,风速减小。京津冀地区的大气环境容量,也就是大气容纳污染物的能力,总体在变小,这一点是明显的。  刚刚过去的2016年12月,是我国1951年以来最暖的12月,全国平均气温比多年平均情况偏高2.6℃,北京偏高1.6℃左右。这是极其极端的状况。这么暖的温度为大雾霾过程提供了重要背景,冬季气温偏高,对霾有推波助澜的作用。  张小曳:温度、气压、风力、湿度等气象条件都跟霾或多或少有关,同时,雾霾还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会使大气层结更加稳定,这是国际上已形成的共识。也就是说,在全球变暖的气候变化背景下,导致污染的天气条件总的来讲是不利的,容易导致雾霾不断加重。前不久,欧洲一些地方也遭遇了空气污染现象。  马学款(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逆温现象是自然界一直都有的。一般情况下,大气温度随着高度增加而下降,可是在某些天气条件下,地面上空的大气中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的现象,气象学上称它为“逆温”,发生逆温现象的大气层称为“逆温层”。  逆温的种类很多,大家常说的逆温往往指辐射逆温,它是由夜间地面长波辐射导致近地面温度快速下降而形成的。逆温是一种典型的大气层结稳定现象,这种现象在冬季尤其常见。  大气污染物除了水平扩散,还能向天空垂直扩散。如果大气层结稳定,气温呈现下低上高的状态,即出现“逆温层”的时候,它就像大被子一样覆盖在近地面,阻碍空气的垂直对流运动,使混合层高度由较高时的上千米,大幅降低至几百米甚至几十米,导致污染物的扩散受到抑制。  张小曳:人类活动对逆温现象也有影响。污染物集中在低层大气中、出现霾时,气溶胶的总效应是“冷却效应”,使得低层降温幅度高于上层降温,会使得逆温加重,大气层结更加稳定。逆温形成污染,污染加剧逆温,恶性循环,越来越重,必须要有一个天气过程带来的冷空气,才能破坏这种循环。  张恒德(中国气象局环境气象中心副主任):风速的增大、风向的转变、湿度的减小、有效的降水、逆温层结的破坏、大气垂直扩散能力加强等因素,均有可能对霾起到清除作用。受建筑物遮挡等因素影响,有时体感风速较小,但近地层的风速已经达到一定的量级,对污染物有明显的清除作用;另一种可能性是在持续弱偏北风的作用下,近地层相对湿度显著降低,污染物逐步稀释扩散;另外,大气的逆温层被破坏、污染物垂直扩散能力加强等原因,也可能使得霾减弱消散。  贺克斌:《大气十条》针对的是以下几种污染物:一次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这一顺序也是按照实际减排力度大小排列的,一次颗粒物、二氧化硫减得多些,氮氧化物次之,挥发性有机物减得少些。  氮氧化物的主要来源包括燃煤(燃煤电厂、工业锅炉、散煤)、机动车等。氮氧化物既是硝酸盐的前体物,也是形成硫酸盐的氧化剂。在冬季应对PM2.5重污染时,在多种污染物协同减排的基础上,把氮氧化物排放降得更低一点,可能效果更明显。目前,电厂已经做到超低排放,进一步的减排空间已经很小了。下一步要加大力度治理工业锅炉、散煤、机动车等。  “十一五”时期,有专家建议将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同时列入总量控制,但最终只有二氧化硫列入。“十一五”期间,全国二氧化硫排放量减少14%,氮氧化物排放上升超过30%。从“十二五”开始,氮氧化物被列入总量控制。相对于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控制技术的时间积累比较短,这也是其减排面对的挑战。  目前,挥发性有机物还没有纳入总量控制,氨的治理还没有实质性动作,这会对整个大气环境治理效果产生较大影响。氨是大气细颗粒物的重要前体物,其排放量的增加有可能抵消其它措施的减排效果。}
本人曾就读于南京大学大气科学专业,目前转行就职。「大气科学」专业的主要课程有哪些?首先需要强调的是,大气科学虽然从属于地学领域,但和地理学、地质学及环境科学不同的是,大气科学的物理色彩极浓,实际上大气科学学习的主线就是物理、数学和编程。以南京大学大气科学学院的课程体系为例,本科阶段的专业课程主要有:核心课程:微积分,大学物理,流体力学,热力学和统计物理,地球大气综合探测,天气学原理,天气分析与预报技术,Fortran 语言编程,计算方法,现代气候学,动力气象,数值天气预报,气象统计预报等;选修课程:卫星气象,雷达气象,边界层气象,大气化学,气候变化,云和降水物理,生态与农业气候学,大气环境规划与评价,空气污染气象学,中小尺度天气学,海洋气象,气候资源与利用,海洋科学概论,大气环流,航空气象,城市气象,水文气象,东亚季风,热带气象等。开设院校及专业排名是怎样的?本科阶段开设有大气科学类专业的学校有(此处排名不分先后):大陆地区:南京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兰州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成都信息工程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工程大学,中国农业大学,沈阳农业大学,云南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国海洋大学,广东海洋大学,内蒙古大学等;港澳台地区:台湾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国立中央大学,中国文化大学等。如有不全还请补充,专业排名可参考教育部评估结果:当然本科阶段选校选专业,学校本身的综合排名也是很重要的,排名靠前的综合性高校可以优先考虑。就业方向和发展前景如何?专业本身的前景是很好的,国家近年来投入很大,学术路线只要能坚持,前景还是不错的。职业路线受公共事业单位改革影响,前景不是很明朗。事业路线大概有这么几条:学术界。至少博士学位,而且海归优先。具体有各大高校,气象局(省局以上),研究所(中科院大气所,台风所,暴雨所,高原所等)。做大气环境的还有环境相关部门。本专业出国相对容易。学术界只要实力够强,待遇上不封顶。近年来做动力的进展不大,很多都跑去做全球变化了。大气物理和化学很受欢迎。气象部门。在东部发达地区,本科生基本只能去市县一级的气象局,省局以研究生和博士生为主,国家局都是博士生。受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影响,薪水比 8 年前缩水了一半左右,很可能出现硕士毕业拿着省局到手 3000+ 工资就谢天谢地的情况(不过事业单位该有的福利还是有的)。而且以往创收的防雷专项收入改归国有,成了正宗清水衙门,而新的可靠的创收增长点还不是很明了,要做好长期清苦的准备。工业界。主要是风电太阳能等新能源公司,还有跟气象局合作的软件公司做各种雷达卫星资料处理软件。机场的话也和气象局做预报类似。还有很多咨询公司和电脑公司有大气组,像安永的气候变化风险咨询组,主要做商业相关的气象评估。也有保险公司和私人气象服务公司。这些行业待遇比较好,很多也只要求硕士学位,但是对于大气科学专业之外的综合能力有比较高的要求。互联网创业。天气预报、雷达实时监测等天气相关 App 的市场需求是显而易见的。国内外都有很多创业团队在探索其中的商业模式。当然了,创业艰难,几年前活蹦乱跳的项目现在大都死得透透的,所以创业圈公司极易嗝屁,员工离职率高,这个风险是需要考虑到的。转行。相对来说大气专业本科较难找到有发展前途的对口工作,所以本科没读研的基本都转行了。南京大学这边去学而思做中小学教育的有一部分,去券商、银行、地产商的也有,基于专业课程的基础,跨考物理、数学、计算机类专业研究生的也有,都看个人兴趣和能力。以上,欢迎指正、讨论和补充。背景广东二本大气科学,已跨考其他领域 课程要有扎实的数学(高数,线代,概率论,数理统计,复变,微分方程),物理 ( 流体力学,动力学,力学和热学用的比较多 ) 功底,较好的编程技能 ( Fortran,MATLAB,Python,ncl之类,学学Linux,用于科学计算,会点人工智障也是很吼的 ) ,优秀的英语水平,之后加上大气探测,大气物理,动力气象,天气学,气候学,气象统计,数值天气预报,海气相互作用等等专业课,最后学会怎么看(算)天气的学科 专业课我个人理解是这样的:先知道怎么测各种气象数据(大气探测,卫星气象等课程),怎么用这些数据去看天气(天气学),猜天气(气象统计),算天气(动力气象,数值天气预报),探索大气怎么运动的,天气现象怎么来的,大气运动的规律(天气,气候),怎么看得准,猜得准,算得准多学点数学,物理和计算机 ( 肺腑之言,像我这种四非的学校这方面要求低,当然我自己学得也不怎么样 ) 当然了英语很重要,大气科学领域国外还是有很多要学习一个的经验开设院校(不一定齐全,排名不分先后):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没有大气科学的本硕博,但有一个全球院搞气候的),南京大学,中国科大,兰州大学,中山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云南大学,国防科大,中国地质大学,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广东海洋大学,沈阳农业大学前景气象局,机场,气象/海洋类公司,防雷公司(防雷专业比较贴合),去年故宫博物院也有招聘大气科学(捂脸)是不是坑要自己判断(不好说,有兴趣比较重要)最好读研吧,出路比较广,目前沿海的市气象局要研究生以上了,硕博出路好点,待遇也高转行的人也有,去公司,转IT,跨考,工作不干本行的人挺多的希望有缺漏或者错误的补充~}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环境污染从什么时候开始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