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修炼的整个过程的修炼是什么?


  修行,在我看来,就是通过某些特定的方法和生活方式,改变自己,使得自己从身体和精神上变得更好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的身体和精神变得越来越好,最后达到“了却生老病死苦”,“超脱”,“成道”,“成圣”,“到达彼岸”的目的。简而言之,这就是修行了。  那么所谓的让人的身体和精神变得越来越好,是有特定的指义的。人通过修行,精神会变得越来越充足凝实,感觉神清宁心安静,感觉上会变得越来越平和舒服,给人的感觉会变得温润柔和,善良,却又不会十分的亲近贴几。通过修行,人的身体也会变得健康,“身轻体健”,五脏六腑都会变得健康,人的容颜会变得看起来舒服,皮肤会变好,“精神气”足实,不易生病,乃至不生病。  人在修行的过程中,或主动或被动地,都会变得淡薄情感欲望,但是这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冷酷无情。冷酷无情的人,他们的心好像石头坚冰,拒人于千里之外,不考虑别人。有一些人,看起来热情,他们心如炉火,总愿意去帮助别人,考虑别人的状况。还有一些人,多愁善感,用情很深,他们的心犹如多窍的乐器,总是发出悠长的乐音。这些人都不是修行人的样子。修行人的心,起初踏踏实实的躺在肚子里,不做多想,不去多动,俗话说“把心放肚子里”,说的就是这种情况。这时候的人,很少会被外界的事物影响自己的情绪,能够把自己的情绪、气质、精神,保持在一个温和,实在,“如如不动”,“善良却不冲(四声)到别人”,“守一”的境界。如果别人对于这样的修行人有所需求,他会自然的帮助满足,他不会觉得自己做了什么善举,也不会有“助人为乐”的念头;他的精神状态是很简单的,我有,我能,你需要,那我就给你帮你一下。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缘何善利万物?以其不争,以其无形,以其无欲,以其不心。水没有什么心,也不会想我要如何如何,也就不会一定要变做什么形体;水没有什么形体,流过哪个坑,便会填满哪个坑,遇到低处,便会流到低处,这便如同“上善”一般。修行人的善,便是这个样子。  修行人修行到后面,心渐渐的虚化,乃至没有,这是比较高的修行境界,大家不要妄自猜测为何如此,心虚化到底是什么意思,没有又是什么情形。没有修行到一定的境界,就无法直观的感受到那个境界所带来的感悟,强行去猜测的话,即使猜对了,也不会有什么帮助,反而消耗脑力、神智,想多了还会把自己绕进去,变得“魔怔”了,很多时候猜到错误的结论,还觉得自己是对的,依照错误的结论,便会做出错误的事来,最终损害自己。  浅显的说,老子说“虚其心,实其腹”,说的就是这种状况。怎么解释呢?我们有时候说,哎呀这个人办这个事,心气特别足。这个心就是我说的心。有时候两个人相爱了,一个人说,我把我的心都给你,这个心也是我说的心。道家讲,人有三宝,精气神。那这个“精气神”的“神”,在这里就跟心是两个事物,合起来,就是我们常说的“心神不宁”里面的“心神”。这个“神”,可以认为,从精神上讲,是我们发动思维的主体、本体,是我们“意动”的主体、本体。那么从这样的概念,定义来说呢,修行人,他的心慢慢虚化,与道相合,道表现在外在就是“无”,所以境界高了就会是“无心”。这里稍微介绍,读者不要多想。“无心”非“无”,真空不空,玄妙之处,境界未到,是无法真正的感受了解的。  修行人,通过正确的修行,是能够不断达到更加高深的境界的。每到一个境界,便会有相应的领悟,感受,这种领悟和感受对于到达了境界的修行人,是实实在在的,而不是凭空幻想出的。而这些领悟,感受,其中一些是很好的,修行人拿这种感受,与没修行时的感受做对比,会觉得修行之后的感受,超脱于没有修行时生活的感受,他就会觉得更愿意去修行。这里拿一些说法举例子:“超脱于希望与绝望”,“心安神定,周而复始,绵绵不断”,“如如不动”等等。修行境界的达到和提升,也会增加一个人的领悟。修行人对于世界,生命,人和事,都会有更透彻,更根本的领悟,所谓“看透放下”、“顿悟”、“悟道”,大致可以说就是说的这种领悟。那么修行人因为有了这种领悟,会认为应该去修行。修行的越深,感受领悟的就越多越深,就越发会选择去修行。另一方面,修行境界的提高,也会让人身体变得更好:“身轻体健”,“神满气足”,“鹤发童颜”,“益寿延年”等等。这也是实实在在的好处。综合起来,可以说这就是修行人为什么会去修行的原因。  而没有修行过的人,选择去修行,原因就很多了:有人“看破红尘”,有人“为情所伤”,有人“渐渐领悟”,有人“畏惧病死苦”,有人是被哄的,有人是被吓的,有人福临心智,有人天生慧根,偶有接触便沉浸进去。。。。林林总总,说不过来的。  这里只是尽我所能,对于开头的题目做一个解答。其实说的仍然不够全面,也可能还有别的说的不好的地方。大家有什么疑问,提出来,我会试着解答;  人呢在这个世界上活着,我觉得,就是人的感受最真实。食物虽然确实存在,但是我们饿了的感受才对我们有意义,饿了之后吃饱的感受才对我们有意义。人要死了,恐惧死亡是一种感受,人生病了,烦恼了,也是一种感受。修行其实就是要把人的感受变好。所以佛家说修行可以让人脱离“烦恼”。当然修行不是阿Q精神,不是自我催眠;修行对于身体的益处,获得的感受,都是实实在在的。这些综合起来,最后就会让人的感受便的比没修行、或修行境界浅时要好。  我在前文,对于修行、修行人的描述,还有所欠缺。我后面在说修行入门的时候呢,会笼统的说一说我所见到的一些修行的方法,然后再在一个比较偏道家的方法上深入说一下。那么读者看到修行方法,大概也就知道修行人都干什么,修行时看起来是什么样子的,这样也就能补足一下前文对于修行、修行人的描述的欠缺。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道家修炼的整个过程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