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的活动领域有哪些专业可以从哪些方面开展创新活动?

  经过近几年的探索与发展,我国机器人专业职业教育从无到有,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整体水平还不高,在服务产业发展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如人才培养规模偏小,难以满足大批量的人才需求;专业设置不尽完善,难以满足多层次的人才需求;人才培养目标笼统,难以满足多类型的人才需求;人才培养经验不足,难以输出合格技术应用人才。我国机器人专业职业教育必须要进一步发展、改革、创新,以培养大量的、高素质的机器人专业技术技能人才,助推我国机器人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一)加强政府引导支持  要实现机器人专业职业教育的快速、健康发展,政府尤其是教育主管部门需要发挥统筹规划作用,加强宏观引导与支持。  我国需要增加开设机器人专业的院校数量,扩大人才培养规模。对此,教育主管部门要有总体的部署和规划,既要从整体布局上规划好专业分布和方向,也要控制好总的数量和规模,以防止出现一哄而上、贪大求全、布局雷同,避免出现培养过剩、培养质量差、生源缺乏、设备资源浪费严重的不良局面。  在专业设置指引方面,教育主管部门需适时修改、调整相关专业目录,以适应机器人行业的发展情况,并推动中高职专业设置相衔接;在给予宏观引导的同时,要适当给予相关职业院校一定的自主权,鼓励其根据实际情况创新专业设置,开展专业建设;鼓励企业直接参与学校机器人专业建设,推动校企实现“双赢”。(二)科学合理开设专业  职业院校需围绕区域产业发展情况,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开设机器人专业,而不能盲目跟风,仓促而行。  1. 深入开展相关调研活动  由于不同地区的产业结构不同,机器人的开发与具体应用也就不一样。汽车产业发达的地区,工业机器人焊接与喷涂应用较多;家电、电子产业发达的地区,机器人装配与搬运应用较多;日化和食品业发达的地区,机器人则较多地应用于分拣、码垛和包装。并且,不同企业对机器人的品牌也有偏好,如日本企业喜好本国生产的机器人,德国企业多使用KUKA机器人。因此,不同地区的职业院校在开设机器人专业的时候,必须对本地区产业结构进行广泛而深入的调研,才能对专业开设进行科学合理的定位,才能找到专业建设的切入点、突破口,才能避免专业建设的同质化。  通过调研,职业院校需要了解当地工业机器人开发、应用的主要领域及发展趋势,以确定专业具体发展方向;了解各个应用岗位所需要的职业要求和技能特点,以确定专业课程和教学内容;了解当前和预测未来企业对该专业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以确定本专业办学规模和发展方向;了解各种机器人品牌在本地区的使用情况,方能在实训室建设中保证选购的设备与企业实现零对接;对报读本专业的生源状况也要进行科学的调研和预测。  2. 与学校实际情况相适应  作为高端智能装备,工业机器人是尖端机电一体化技术、自动化等技术的高度集中。因此,开设本专业的前提是学校必须具备较强的机电一体化或电气自动化控制等专业作为基础和支撑。例如,如果学校原有电气控制或机电一体化专业,同时又有焊接类专业,开设机器人焊接专业是比较理想和科学的,机器人焊接专业可以看成是两个专业的融合或者升级改造。这样既可以实现师资和设备场地资源的共享,大大地缩短师资的培训转化所需的时间,而且可以使学校现有的专业形成综合优势,更快更好地形成和发挥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提升学校的品牌影响力。一切从零开始或者另起炉灶既不现实也不经济,对专业建设和学校发展也不利。(三)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我国机器人专业职业教育及相关院校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机器人技术应用人才培养方案,完善课程设置,推进教材开发,改进教学组织形式与实施方式,强化实训实习,进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首先,相关职业院校应当根据所在区域机器人开发、应用企业对技术应用人才的具体诉求,紧跟机器人技术发展与应用的最新情况,结合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具体化、特色化的人才培养规格,加大专业人才培养与区域行业企业人才需求的对接力度。  其次,相关职业院校需优化课程体系,确保公共基础、专业理论、专业实践等各类课程的比例协调;改革、创新课程设置的结构形式,促进相关课程之间的相互融通。加大配套教材的开发力度,相关院校加强与普通高等学校、相关行业企业等合作编写校本教材,适当引进国外优秀教材;教材内容应具备明显的“实践为主、理论够用”的特征,对机器人技术的理论知识可只作简单介绍,而对技术应用、实际操作等实践性知识与技能作重点介绍。  第三,相关职业院校要创新机器人技术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与实施方式,缩短学生的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之间的时空差,实现两者的紧密对接;适应机器人技术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特点,促进各相关技术教学之间相融通;进一步探索考核评价体系建设,采用多样方式、从多个维度对学生进行考核评价;加强教学的互动性,不仅强调师生互动,还应注重学生之间的互动,以活跃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性思维。  第四,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需加大资金投入建设相关实训设施,鼓励机器人行业企业参与相关院校的实训设施建设。相关院校要不断探索、创新实训设施的建设模式,改善机器人技术实践教学环节,改进具体表现形式,充实实质内容;鼓励学生机器人社团的建立、发展以及学生参加相关技术技能竞赛;加强与机器人行业企业合作育人,创新校企合作模式,避免学生的校外实训实习流于形式而无实质内容。(四)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第一,加强“双师型”教师建设。教育主管部门及相关院校需对机器人专业或相近专业的教师开展全面、系统的机器人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培训;制定和实施专业教师进企业挂职锻炼制度,在制度上保证每一位专业教师参加企业的生产和管理工作,使专业教师下企业挂职锻炼常态化,让他们到企业接受新知识与新技能的学习,从而促进教师专业知识的更新和专业技能的提高。  第二,加强相关科研队伍建设。教育主管部门可面向职业院校,制定机器人技术科研人才培养机制,培养一批专业理论知识扎实、专业技能高和科研能力相对较强的机器人专业骨干教师,建立一支年龄结构、专业结构以及学历结构相对合理的职业教育机器人专业科研队伍,进而提高职业院校的机器人技术科研水平。  第三,大力引进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相关院校可聘请行业、企业里的一线专家、技师、技工到校兼职,对学校机器人专业的建设、发展建言献策,参与学生的技能培养;在机器人产业发展水平较高、相关企业较多的地区,教育主管部门及相关院校可探索建立一个动态组合、校企互通、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库,以推动当地机器人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发展。本文来源于互联网,旨在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机器人的活动领域有哪些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