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国际足联为了让中国进世界杯人运动多的原因

1、现代第一届夏季奥运会在哪举行? ( B )

2、第27届奥运会中,我国在奖牌大国中位居第几位?( B )

3、冬季奥运会共举办过多少届?( B )

4、在2000年第27届奥运会上中国获得了哪一个项目历的第一块金牌?( A )

A 男子团体体操 B 女子团体体操

5、国际奥委会领导人任期为几年?( A )

6、自1894年起共有多少人被受任为奥委会主席?( A )

7、连续获得三届奥运会冠军的中国运动员是哪一位?( A )

A 伏明霞 B 邓亚萍

8、古代第一届奥林匹克运动会是哪一年举行的?( A )

9、至今为止共举办了多少届夏季伤残人奥运会?( B )

10、国际奥委会的第一位中国委员是谁?( A )

A 王正廷 B 于再清

11、旧中国第一次正式参加奥运会是什么时候?( B )

12、第一次参加奥运会的旧中国运动员是谁?( A )

A 刘长春 B 于希渭

13、第一个荣获奥运会奖牌的旧中国运动员是谁?( A )

A 杨传广 B 刘雪松

14、古代奥运会的创始人是?( A )

A 伊菲图斯 B 郝拉克勒斯

15、古代奥运会争夺最为激烈和残酷的比赛项目是?( A )

16、奥运会的第一个裁判是?( B )

A 奥罗马斯托斯 B 伊菲图斯

17、古代奥运会第一个冠军是?( B )

A 茜妮斯卡 B 科罗巴斯

18、现代奥运会成功举办了多少届?( A )

19、第一位冬夏两季奥运会的双料冠军是?( B )

20、奥林匹克会旗-五环旗的设计者是?( B )

A 欧文斯 B 顾拜旦

21、现代夏季奥运会始于?年。( A )

22、以杰出的运动才能和辉煌成就粉碎了纳粹分子的优等种族美梦的是?( A )

A 欧文斯 B 刘易斯

23、亚洲首次举办奥运会的时间是( A )

24、现代奥运会第一枚金牌获得者是?( B )

A 夏洛特 ?库柏 B 詹姆斯 ?康诺利

25、现代奥运会上年龄的冠军是?他最后一次登上领奖台是多少岁?( A )

26、第一次兴奋剂检测工作开始于?年( B )

27、五星红旗第一次在奥运村上空高高飘扬是?年。( A )

28、国际奥委会?年恢复了中国奥委会的合法席位( B )

29、新中国第一位获得奥运会金牌的女运动员是?( A )

A 吴小旋 B 栾菊杰

30、新中国第一位获得奥运会金牌的男运动员是?( A )

31、中国奥运获得金牌数最多的是?( B )

A 乒乓球队 B 跳水队

32、参加奥运会次数最多的中国运动员是?( B )

A 伏明霞 B 王义夫

33、连续参加了四届奥运会,且都获得奖牌的中国运动员是?( B )

34、在第27届奥运会上首次开设的?项目中,中国选手全获金牌( B )

A 柔道 B 女子举重

35、国际奥委会投票选举2008年奥运会举办城市的时间是?( A )

36、北京申奥的第一位形象大使是?( A )

37、现代奥运会的创始人是?( A )

38、获得奥林匹克金质勋章的中国人是?( B )

39、中国体育健儿首次夺得金牌的集体项目是?( A )

40、中国第一枚奥运会体操金牌获得者是?( A )

41、中国第一枚奥运会跳水个人金牌获得者是?( B )

42、中国第一枚奥运会柔道金牌获得者是?( B )

A 孙福明 B 庄晓岩

43、中国第一枚奥运会举重金牌获得者是?( A )

44、中国第一枚奥运会游泳金牌获得者是?( A )

45、中国第一枚奥运会乒乓球单打金牌获得者是?( A )

46、首次夺得奥运会乒乓球双打金牌的中国运动员是?( A )

A 陈龙灿 韦晴光 B 庄则栋 韦晴光

47、首次夺得奥运会羽毛球双打金牌的中国运动员是?( A )

A 葛菲 顾俊 B 叶钊颖 葛菲

48、第一位把标枪投过100米大关的是?( A )

A 霍恩 B 泽莱兹尼

49、从1908年到1948年参加了四十年奥运会的运动员是丹麦击剑选手(A)

A 奥斯佩丁 B 韦尔

50、首位在其参加的历届奥运会上共获得九枚金牌的运动员是?( A )

51、夏季奥运会历一次的冰球比赛是在?(A)

52、第一位获得奥林匹克勋章的中国运动员是?( A )

A 荣高棠 B 霍英东

53、新中国首次参加奥运会的时间是?( A )

54、新中国首次参加冬奥会的时间是?( A )

55、中国第一枚伤残人奥运会金牌得主是?( A )

A 平亚利 B 吴小旋

56、中国第一枚奥运会田径金牌获得者是?( A )

A 陈跃玲 B 王军霞

57、香港获得的一枚奥运会奖牌是?( A )

A 女子帆板金牌 B 赛艇

58、夏季奥运会上的第一位伤残人冠军是?( A )

A 塔卡奇 B 德皮特罗

59、参加奥运会比赛届数最多的运动员是丹麦帆船运动员埃弗斯特隆,他共参加了( )届奥运会。( A )

60、在一届奥运会上获金牌最多的运动员是美国男子游泳健将施皮茨,他在1972年第20届慕尼黑奥运会上共获得( )枚金牌。( B )

61、亚洲第一个主办夏季奥运会的城市是( A )

62、亚洲第一个主办冬奥会的城市是( B )

63、在一届冬奥会上获金牌最多的运动员是美国男子速滑健将海登,他在1980年第13届冬奥会上共获( )枚金牌。( A )

64、第一次由民间承办,实际赢利2.5亿美元的奥运会是尤伯罗斯组织的第( )届奥运会。( A )

65、历第一届无烟奥运会是第( )届奥运会。( A )

66、获历届冬奥会金牌最多的运动员是挪威男子代赫利,他一生中共获得银牌4枚,金牌( )枚。( A )

67、中国体操名将李宁在第六届世界杯体操赛中,除获得一枚铜牌外,还一人独得了( )枚金牌。( A )

68、中国体操运动员一生获金牌最多的是李宁,共获( )枚金牌。( B )

69、第一位获美国欧文斯奖的亚洲运动员是( )( A )

A 王军霞 B 叶乔波

70、蝉联第24届、第25届奥运会跳板跳水冠军,并从1988年到1992年共获得世界杯游泳锦标赛、世界杯跳水赛9枚金牌的中国运动员是( A )

1、 我国女篮在奥运会上的成绩是在第5届奥运会上获得的亚军;

2、 中国在第16届冬奥会上首次实现了“零”的突破,叶乔波获得了2枚银牌,李琰也获得1枚银牌;

3、 中国奥运获得金牌最多的运动员是邓亚萍和伏明霞,各获得4枚金牌;

4、 中国乒乓球队囊括了第26届和第27届两届奥运会比赛的冠军;

5、 国际奥委会、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和国家奥委会构成了奥林匹克运动组织的三大支柱;

6、 中国首次进入金牌榜前三名是在2000年的第27届奥运会上;

7、在一届奥运会上获得金牌最多的运动员是李宁,第23届奥运会共获三枚;

8、 第一届冬奥会1924年在法国夏蒙尼举行;

9、 第一届夏季伤残人奥运会1960年在罗马举行,至今已举行了十一届;

10、 第一届冬季伤残人奥运会1976年在瑞典举行,至今已举行了八届;

11、 古代奥运会获得奖牌最多的运动员是利奥尼达斯,共获得12次赛跑冠军;

12、 奥运第一个马拉松冠军是希腊运动员路易斯,他在1896年获得了这一殊荣;

13、 举办奥运会最多的国家是美国,共举办过7次;

14、 女子马拉松赛全程42.195千米。第27届奥运会冠军是日本选手高桥尚子,成绩是2:23‘14“;

15、 世界最出色的撑杆跳运动员是布勃卡。从1984年起,他连续13次刷新世界纪录。

1、 参加古代奥运会比赛?quot;精神口号“是什么?

答:“要么取得桂冠,要么死”。

2、 马拉松赛跑是为纪念谁而设立的?当时历史情况是怎样的?

答:为了纪念裴里匹底斯而设立的。公元前490年,波斯远征军入侵希腊,在马拉松这个地方布阵的消息传到雅典后,雅典就派出一名叫裴里匹底斯的信使前往斯巴达求援。这位信使用35小时走完了雅典到斯巴达的150公里路程。但是,斯巴达人回答的却是:月圆之后才能出兵。这需要等10天左右。至此,雅典人不得不靠自己孤军奋战。结果反而以少胜多,打败了波斯人。这位名叫裴里匹底斯的信使,带着胜利的喜悦,从马拉松跑到雅典城中央广场(跑距为42.195公里),向雅典公民高喊:“我们胜利了,庆贺吧!”随即倒地身亡。“马拉松”就是为纪念这件事而设立的。

3、 请讲述振奋人心的中国女排“五连冠”是怎么回事?

答:中国女排在1981年第三届世界杯赛、1982年第九届世界锦标赛、1984年第23届奥运会、1986年第十届世界锦标赛、1988年第24届奥运会上连夺五项冠军,被称为“五连冠”。

4、 每届现代奥运会都参加的国家的有哪几个?

答:希腊、英国、瑞士、澳大利亚

5、 震惊世界的奥运会枪杀事件发生在哪届奥运会?被枪杀的是哪国运动员?共几名?

答:1972年第20届慕尼黑奥运会;11名以色列运动员被巴勒斯坦恐怖组?quot;黑九月“成员枪杀。

6、 奥运会金牌“中国日”是指哪届奥运会?具体时间是何时?为何有这一称谓?

答:指的是第27届,2000年9月22日。在这一天中国队共获得女子举重、女子柔道、乒乓球女双、羽毛球女单、男子举重、男子射击共六枚金牌。五星红旗频频升起在悉尼上空。这一天是中国奥运最辉煌灿烂、最振奋人心的一天,被称为奥运金牌“中国日”。

7、 奥运会的名言是什么?有何含义?

答:“参与比取胜更重要”。含义:生活中重要的不是凯旋而是奋斗,其精髓不是为了获胜而是使人类变得更勇敢、更健壮、更谨慎和更落落大方。

8、 奥运会的禁用药物(或曰“兴奋剂”)分哪几类?

答:刺激剂、麻醉止痛剂、类固醇、β-阻断剂、利尿剂、多肽激素、血液兴奋剂

9、 中国足球在奥运的成绩是什么?在哪届奥运会上取得的?

答:第26届亚特兰大奥运会上女足获亚军

10、 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的优势有哪些?

答:1)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2)北京是世界历史文化名城;3)北京申奥得到了中国政府和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4)中国从未举办过奥运会;5〉北京具有举办奥运会的经济实力;6)中国政治稳定,社会安定;7)中国是一个体育大国,体育事业蓬勃发展;8)北京具有举办大型运动会的经验;9)北京具有举办奥运会的设施条件。

11、 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的会徽有何含义?

答:会徽由奥运五环色构成,形似中国传统民间工艺品“中国结”,又似一个打太极拳的人形,图案如行云流水,和谐生动,充满运动感,象征世界人民团结、协作、交流、发展,携手共创新世纪;表达了奥林匹克更快、更高、更强的体育精神。

12、 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的主题是什么?有何含义?

答:主题:“绿色奥运,人文奥运,科技奥运”;含义:体现环保意识的绿色奥运,体现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人文奥运,体现尖端科学的科技奥运。

13、 奥运会的格言是什么?有何含义?

答:格言:更快、更高、更强;它是在第七届奥运会上首次使用的。含义:表达了奥林匹克运动不断进取、永不满足的奋斗精神和不怕艰险、勇攀高峰的大无畏精神。

14、 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的口号是什么?有何含义?

答:口号:“新北京,新奥运”。这个口号表达了有三千余年建城史的北京经过改革开发的洗礼,将以崭新的面貌进入新世纪,并以饱满的热情欢迎全世界体育健儿共同参与奥运会;历经百年沧桑的现代奥运会在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中国举办,将使奥林匹克精神得到更广泛的传播,翻开奥林匹克运动崭新的一页,向世界人民展示其特有的魅力。

15、 进入21世纪,奥林匹克运动面临的六大挑战是什么?

答:对国际奥委会独立性的挑战;三大支柱间矛盾的挑战;商业化的挑战;职业化的挑战;滥用兴奋剂的挑战;奥运会超大规模的挑战。

1. 奥林匹克运动的发祥地在何处?

奥林匹亚为奥林匹克运动的发祥地,位于希腊首都雅典。

2.古代奥运会创始人是谁? 伊菲图斯。

3.《掷铁饼者》是谁雕塑的? 古希腊伟大雕塑家米伦。

4.现代奥林匹克创始人是谁? 曾任国际奥委会第二任主席的顾拜旦。

5.“奥林匹克之父”是对谁的尊称? 皮埃尔?德?顾拜旦。

6.国际奥委会第一任主席是谁? 希腊诗人维凯拉斯。

7.国际奥委会总部设在何处?

设在有世界“花园城市”之称的瑞士洛桑。

8.奥林匹克运动的宗旨是什么?

使体育运动为人类的和谐发展服务,以提高人类尊严;以友谊、

团结和公平竞赛的精神,促进青年之间的相互理解,从而有助于建立一个更加美好的和平的世界;使世界运动员在每4年一次的盛大的体育节日―奥林匹克运动会中聚会在一起。

9.奥林匹克宗旨的高度概括是“和平、友谊、进步”。奥林匹克格言是“更快、更高、更强”。奥林匹克的口号是“重要的是参与,不是胜利”。

10.奥林匹克的格言是谁提出的?

是顾拜旦的一位老朋友亨利?马丁?狄东1895年提出的。

11.奥林匹克日是哪一天? 每年的6月23日。

12.奥林匹克会旗图案是什么?在什么含义?

奥林匹克会旗为白色、无边,中央有5个互相套连的圆环,颜色自左至右依次为蓝、黄、黑、绿、红。5个环象征五大洲的团结和全世界的运动员以公平的比赛和友谊的精神在奥运会上相聚。

13.每一届奥运会主办国家。

第一届:1896年在希腊雅典大理石体育场举行。

第二届:1900年在法国巴黎举行。

第三届:在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

第四届:在英国伦敦白城体育场。

第五届:在瑞典德斯德哥尔摩举行。

第六届:原定在德国柏林举办的第六届奥运会,因世界大战而停办,但按古希腊文化传统奥运会的届数照算。

第七届:奥运会旗第一次升起在奥运会场。

第八届:于1924年5月3日―7月27日在法国首都巴黎举行。

第九届:1928年5月17日―8月12日在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举行。

第十届:开幕式在美国洛杉矶十万人的体育场举行。

第十一届:1936年8月1日―16日在德国柏林举行。

第十二届:因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而未能举行。

第十三届:因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在激烈进行,而作罢。

第十四届:于1948年7月29日―8月14日在英国的伦敦举行。

第十五届:1952年7月19日―8月3日在芬兰首都赫尔辛基办。

第十六届:1956年11月22日―12月8日在澳大利亚墨尔本办。

第十七届:1960年8月25日―9月1日在意大利首都罗马举行。

第十八届:1964年10月10日―24日在日本东京举行。

第十九届:1968年10月12日―27日在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办。

第二十届:1972年8月26日在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慕尼黑办。

第二十一届:1976年7月17日―8月1日在加拿大的蒙特利尔举行。

第二十二届:1980年7月19日―8月3日在苏联首都莫斯科办。

第二十三届:1984年7月28日―8月12日在美国洛杉矶举行。

第二十四届:1988年9月17日―10月2日在韩国汉城举行。

第二十五届:1992年7月25日―8月9日在西班牙地巴塞罗那举行。

第二十六届:1996年7月19日―8月4日在美国的亚特兰大办。

第二十七届:2000年9月15日―10月1日在澳大利亚的悉尼举行。

14.中国奥委会现任主席是谁? 袁伟民。

15.中国采访奥运会的第一个记者是谁?

在1936年的柏林第11届奥运会上的记者冯在真。

16.规模的奥运会是哪一届?

1988年在韩国举办的第二十四届奥运会。

17.规模最小的奥运会是哪一届?

1904年7月1日到10月29日在美国圣路易城举行的第三届奥运会。

18.亚洲第一个申办奥运会的城市是哪个?

亚洲第一个提出申办夏季奥运会的城市是东京。

19.中国男子第一个获得奥运会金牌的运动员是谁? 许海峰。

中国女子第一个获得奥运会金牌的运动员是谁? 袁华。

20.中国运动员,谁获得的金牌最多?

李宁,他在1980年洛杉矶奥运会上,一举获得了自由体操、鞍马、吊环3项冠军,得到了3枚金牌。

21、首届禁烟奥运会是哪届? 第二十五届巴塞罗那奥运会。

22.亚特兰大奥运会中国代表团共赢得了多少金牌?

亚特兰大奥运会上中国团共赢得16枚金牌。

23.王军霞在亚特兰大奥运会夺得哪个项目的金牌?人们称她为什么? 王军霞夺得5000米金牌,人们称她为“东方神鹿”。

24.中国女排队在哪届奥运会上夺得了冠军,实现了几连冠?

第二十三届洛杉矶奥运会上夺得了中国三大球的第一个奥运会金牌,实现了三连冠。

25.第一个获欧文斯奖的中国人是谁? 王军霞。

26.世界乒坛皇后是谁? 邓亚萍。

27.中国第一个田径世界冠军是谁? 黄志红。

28.1932年第一个参加奥运会的中国人是谁? 刘长春。

29.自1894年6月23日国际奥委会诞生以来,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已经走过了几个年头? 107个。

30.奥运会是参赛国家和地区从1896年首届奥运会的13个,增加到2000年的几个? 199个。

31.萨马兰奇是国际奥委会第几任主席? 第七任主席。

32.2001年7月13日晚几时几分,萨马兰奇宣布北京获得2008年奥运会举办权? 10时10分。

33.北京申奥的口号是什么? 新北京、新奥运。

34.解放后,我国参加了几届奥运会?是哪几届?

参加了六届奥运会,分别是15、23、24、25、26、27届奥运会。

35.浙江运动员占旭刚在27届悉尼奥运会上连破几项世界纪录? 三项。

36.第27届奥运会上的冠军小纪录。

女子体操平衡木冠军(刘璇)女子67公斤级跆拳道冠军(陈中)

女子跳水冠军(伏明霞)女子20公里竞走冠军(王丽萍)

乒乓球女子单打冠军(王楠)乒乓球男子单打冠军(孔令辉)

羽毛球男子单打冠军(吉新鹏)

}

是改革开放后,中国高速发展的40年。

我们脚下的土地、身边的人、社会关系,

经历了一次次重大变迁。

有太多曾经寻常的风景,普普通通的中国人,

如今,只能在相片里找寻。

而那些拍摄者,当年也不曾想到,

自己的一份对拍摄的坚持,

放了二、三十年,竟变得如此弥足珍贵。

这些摄影成了一份视觉档案,

做出一份详细、生动、完整的见证。

张克纯《山水之间》系列

任曙林 《中学生》系列 1980年代

活跃在不同的年代、区域,

年龄身份不同,关注的人群,也不尽相同:

一个是50后任曙林,在1980年代的工余时间,

拍了10年北京的中学生;

一个是60后媒体工作者颜长江,

在2002年三峡工程开始后,

在三峡沿岸做抢救性的拍摄记录;

一个是80后全职摄影师张克纯,

长时间在路上,无数次往返黄河流域,

记录最荒芜、荒诞的山川社会。

相似的是,这里的每个记录者

都怀着一颗简单、细腻,又敬重的心。

我们能清晰感受山河社会的变迁,

以及在不同的社会背景里,

每一个鲜活,却又渺小如蝼蚁的中国人。

张克纯今年37岁,出生在四川巴中,现在生活在成都。

他做设计出身,业余玩摄影。后来花在摄影上面的时间就越来越多,做职业摄影师也有十多年了,常年在外行走。

向沙漠抽水的人,宁夏,2011

在亭子顶上钓鱼的人,山西,2011

漂流的人,陕西,2011

翻倒的运沙车,青海,2011

站在江心石头上的人,重庆,2014

从2009年起,张克纯花4年时间,数几十次在黄河流域往返行走,把山东、河南、陕西、山西、青海、甘肃、宁夏,都去了个遍,有些地方甚至到过好多次,用大画幅相机拍下一两千张底片。

站在广告牌上的人,青海,2011

山顶的寺庙,山西,2015

张克纯拍摄的家与国、山与水,在视觉上色彩寡淡、构图平稳,似乎是云淡风轻;仔细去看,才发现画面内容的荒诞和尖锐。

每个画面里都有像蝼蚁一样的人,可是这些却又真实发生在中国。

他最初想去拍摄黄河的壮美、诗意,带着情怀和一腔热血上路,在路上才发现,曾经的山水画消失了,在高速发展下的中国,看到的更多是荒山、断壁、高楼,还有黄河沿岸像蝼蚁般生活的中国人。

山中的河,甘肃,2010

修建高铁的人,陕西,2012

黄河沿岸,大环境下的小人物

每个中国人其实对黄河都有自己的一些想法,大家说“母亲河”、“文明的摇篮”。我就想,有机会我独自去走一遍,看到更多的地方。

2009年,我回到成都开始做自己的项目,拍黄河。四年的时间,每次去黄河边上待一个月,走一个省,然后再回到成都,冲胶卷,整理一下,再出去、再回来。

当你真正去看这个河的时候,它就在你面前,就是一条河,其实没有那么强烈的感受。我取《诗经》里一句“河水洋洋,北流活活(guō)”的后四个字,做这个系列的作品名,它描写《诗经》的发源地陕西,当黄河水流动,发出“活活活”的声音。

沧海桑田,你根本找不到这些场景,更多的是短短几十年,中国快速发展,都是工业化、有人工痕迹的景观。

带着毛泽东像横跨黄河的人,河南,2012

我在新闻上看到,在河南三门峡,每年都有一个活动,几千名冬泳爱好者带着毛泽东像游到对面山西。一个符号性的东西,现在还有人带着。

2011年,我想去拍,结果岸上有上万观众在那儿看,我就被挤开了,那年就没拍上。然后2012年,我早早越过警戒线到河边架着机器,拍到了这张照片。

水塔下捕鱼的人,陕西,2011

在这个水塔旁边,建了一个化工厂,污染挺严重的。每年黄河水涨起来的时候,会冲上来一些鱼,我那天刚好碰到这些人,他们就在这里捕鱼。

半年以后,我再去那个地方,水塔已经没有了,已经变成一座桥。

一个采煤厂里扔一个佛像在中间,大家都很好奇,怎么会这样。

这个地方周边全是矿山,挖煤、洗煤、运煤都在那里。山里有座寺庙,有个煤老板建了一个十几米的金身佛像。那个佛头做坏掉了,至少有5米,很大、很重。因为佛对人的概念,没人愿意去把它砸掉、扔掉,就那样立在煤厂里面。

张克纯《山水之间》 2011年

既是旁观者,又是参与者

当我拍完黄河之后,自然而然地想展开,慢慢就想散点式地分布到全国,所以有了《山水之间》这个系列。这是我去到新疆、河北、湖南、江西等不同地域,来拍摄中国。

江边喝茶的人,四川,2014

断桥下上体育课的人,我还把自己放置了进去,摄于四川,2014

有一点不同的是,我在这个项目里做了“置换”,把画面里的一个人换出来按快门,我自己进入画面。

在《北流活活》中,我作为摄影师,更像是一个旁观者,置身事外;到了《山水之间》,我不是摄影师了,却身处其中,成了画中人。

中国高速发展的这几十年,就像巨人站在平衡木上,又要往前走,又要平衡。我还是更愿意看到,它不要走得那么快。

我们处在当下,作为普通人,每一个人都是小人物,像蚂蚁一样,话语权是比较微小的。但我们还是可以发声,即便是很弱小的声音。

任曙林是一个50后,出生在北京板厂胡同15号。

1980年代,25岁的他,开始拍《八十年代中学生》。一连拍了10年,300卷胶片,总计1万多张北京中学生的照片。

风靡80年代的梅花运动装

准备打球的男同学们,运动背心上印着学校名字

1980年的中学游泳课

碎花衬衫搭配格纹裙,那时候的中学女生们很时髦

一个女同学,一个男同学

北京地坛体育场,白袜子、白球鞋,

放学后,留堂做数学题,

桌上还有熟悉的铁皮铅笔盒

80年代的男女同学们,穿着泳衣,一起在水里打球

这些1980年代旧照里的少男少女,干净、纯真、美好。观众纷纷感慨:“那时候的中学生,真好看啊!”

照片里当年的主角们,现在很多人的孩子都已经上中学了。

这张照片勾起了一个观众的往事

2011年4月份,《八十年代中学生》第一次展览,引起很大轰动。任曙林走进展厅,发现观看旧照的观众,从现在的中学生到50岁以上的人都有。

有一个观众叫王琳,看到一张照片,激动得哭了。原来,她和照片中的那个少年秘密早恋,后来一起留学,结婚,最后分开。她对任曙林的照片感慨万千,“本来以为青春已经不在了,没想到,原来青春还活在这些照片里。”

中学生的身体,每块肌肉都会说话

1977年国家恢复了高考,1979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第一次拍了高考。

北京市那会儿拿照相机的人就没有多少,记者也不拍高考。我当时申请去拍摄学生们努力学习的样子,他们给我一个监考证,我拿别针把监考证别在胸口,凭这个就可以横冲直撞任何考场。

三天时间我跑了大概七所学校。这样,这个系列就算开始了。之后的10年,我都在拍中学生。

拍的学校主要是北京171中学,离我家很近,家、上班的地方、171中学,三角地带,构成了我的整个1980年代。

那会一打铃,“哗——”潮水一样泻满整个操场和楼道,几十上百个人,就我一个人拍,我太幸福了,感觉我在一个花的海洋中,蜂蜜任我采。

学校里面有很多可以拍的,上学进校门、早操早习、课间10分钟、体育课和美术课,中午吃饭,值日劳动,都可以拍。

他们上游泳课,在总政游泳馆,我也得跟着进去拍去,有很多就站在水里拍的。

我拍了很多擦玻璃的场景,学校的卫生都是学生自己做,一般都是礼拜六的下午,自己带着抹布做值日。

我无意中发现学生的脚特别丰富,膝盖如此,后背更是如此。

人的表情往往一半以上是假,但是脚、后背、手,不会掩饰,甚至比表情的表现力还丰富。

总结一下就是拍局部。这些局部在以前是有禁忌的,但是我比较胆大。

我就支个三脚架,坐在操场中间,我一看,自己也疑惑:拍身体的局部,就跟掐头去尾留中段,跟吃虾似的,这东西能成立吗?

可能是拍的时间长了吧,观察越来越细,感觉中学生全身的每一块肌肉都会说话。

十五六岁正是活跃的时候,身体总是特别好动,特别丰富。

特别是有些女生的局部,你感觉不出任何一点色情,那种健康的力量能够把人包含进去,震撼。

其实这张合影我是最满意,拍之前大家在那说说笑笑,每个人朴实鲜活的本性都出来了。

一群男女生,场景的把握,景别的把握,空间的控制,瞬间的抓取,这都得在那一瞬间。趁人不备的时候,照出来的才是好照片。

拍中学生这10年中,它几乎占用了我所有的业余时间和工余时间。

对于我们这代人来说,摁快门是有快感的,有仪式感的。我们那会儿拍照很贵,一张2块5,3块7,加上冲洗费就是这样,一个月工资才多少钱?

当初拍照时,很多学生家里都是知识分子,就说什么照相没文化。我当时就说:我要告诉你,咱们多少年以后见!

果然30年后,他们找我,请我吃饭,“哎呀任老师,没有你回学校拍了这些东西,我们不知道,青春是这样的。”

我觉得还是触动了他们内心一些很深、很柔软的东西吧。

摄影师颜长江,出生在湖北秭归县,这里是三峡工程的所在地。

1990年武汉大学新闻系毕业后,他便进入媒体工作,现生活在广州。

2000年,三峡拆迁要开始了,颜长江从没见过如此风云壮阔的现实:千年古城,历史文化和文物,甚至几百万人的生活轨迹,都可能因此改变。他觉得自己必须去关注、去记录。

大溪新镇望峡口 2003

涪陵区蔺市镇 击鼓的妇女 2003

云阳旧县城 江边拾荒者的孩子们 2003

于是从2002年起,颜长江用了七年时间,十几次往返三峡库区,拍下2000多张底片:拆迁中的城镇、景观,长江边那些可爱的人们……

颜长江在广州郊区工作室 2019

颜长江说自己的个性是属于“长江边人的性格”,果敢、洒脱。就像他拍下的三峡照片,浓郁的色彩,浓烈的爱与哀。

奉节旧城 观水的人们 2003

七年间,拍下三峡的2000多张“遗像”

2000年,三峡的拆迁就要开始了。三峡工程的所在地基本上就是我的出生地,它是我生长的地方,一下子情绪就被挑起来了。

拆迁秭归城城门 2002

涪陵城全面拆除 2002

奉节县城依斗门 2002

小时候对三峡的记忆还是一个古典社会,跟大自然相依相存。到我再去的时候,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屈原那个时代以来的文化和文物,包括那些可爱的人,都在你眼前慢慢消失。

天变、地变,人也走了、城也走了。它当时真的是超现实的,感觉是灵异的世界和现实的世界混合在一起,历史和现在在穿越。

颜长江手绘的拍摄路线图

我的拍摄,就跟着三峡工程的施工、落成和涨水这几个节点走。哪几个城市要被拆迁甚至爆破,就有一种抢救性的拍摄。

尤其到了工程落成之后,开始蓄水。因为水是从东边开始涨起来,从湖北慢慢走向重庆,我便从东边拍到西边。像坐公共汽车一样,每到一个城市拍那么一两天。

一切就这样向你迎面扑过来。不管我这个摄影师、还是我拍摄的对象,都要诉说。

秭归县香溪 王家吊桥 2002

三峡这个地方不同一般。它两千年的文化积累,它美丽的自然和艰难的生活方式,造就了那里人的独特性格。

我的出生地秭归是山城,也是古城。在这样陡峭的城,太慵懒,是活不好的。那里的人活得非常有劲头,还会种花养草。

奉节 江坝石信号台 2003

涪陵城 小店闪出个姑娘 2002

到了奉节、巫山,生活是沸腾的,比较有世俗享乐气,人性得到充分释放,茶馆、歌厅、美食都发达。

忠县曹家乡 冉家祖坟和后人 2003

巴东境江边渔人 2003

事实上在长江上面的人都不是一般的人,他们都有相当的气质,四川话叫“耿直”,我还加一个叫“洒脱”。

杜甫以前住在夔门的时候,写下了他一生中三分之一的诗歌,其中有一句“峡中丈夫绝轻死,少在公门多在水”。他就说这个地方的人很奇异,不愿当公务员,只愿在水上搏斗。

涪陵区蔺市镇 江滩上的农人 2003

因为每天的生活都跟生死有关,他们的性格是勇敢的。非常通达,对人非常好,也很看得开,他们甚至富有诗意。

所以我不敢歧视那里的普通人,他们就像朋友,甚至说很多老人像我的老人,兄长就像我做人的模范一样。

云阳县新县城 发廊员工合影 2003

某一天,我觉得我身上够脏了、要洗洗头的时候,我走进了云阳县的一家发廊。理完发之后,我对发廊的这些员工说我给你们拍张照片,他们都很高兴。你看他们的气质和形态,都是不俗的。

巫山大昌镇 温家大院的女儿 2002

在那里的人很好打交道,缘分无处不在。在大昌也是,小女生她自告奋勇地给你做向导,第二天,她分开会流泪,然后再永远没有联系。

涪陵区李渡镇 2006年9月

重庆洛碛镇 街道幸存 2007

长寿区木洞镇 江滩 2006年2月

我的感情是外放的,摄影的颜色非常浓烈,人物非常悲情。

相机我用的是哈苏,中画幅,比较端庄,同时我的姿态是必须俯下身去拍,我对这个地方也是恭敬的。

直到2008年,汶川地震,三峡一定程度上也已经尘埃落定,发生了更大的事情需要我们关注。我停了下来,完成了三峡库区的拍摄计划。

2003年5月25日,巫峡神女峰下青石村江滩

真的这个历史事件结束之后,最后是平静的。为它留下这些值得纪念的场景,是非常庄严的选择,确实想这样给它拍下“遗像”。

我是比较显象地把我们几十年的社会变化,融合到每一幅画面里面。希望哪怕过几百年,它也能让人有所感受。

}

1964年,Beatles(披头士)乐队在首次全球巡演中出现在香港,构成了香港文化坐标系中一个重要的原点:它让香港早在1960年代,就成为国际文化交流地图里的一站,并以巨大的冲击力,塑造了整整一代港人的文化视野。

一段长达数十年、见证辉煌与起落的文化断代史,就从这里开始。

以洪金宝、成龙、徐克、许鞍华领衔的粤语电影,以张国荣、谭咏麟、梅艳芳、林夕为代表的粤语歌坛,深刻地描绘了文化繁荣的模样,甚至超出了1980年代的集体想象。

作为我们共同的文化语言与文化记忆的一部分,它们直接指向一段含金量极高、本土人文精神与文化思想的开蒙时刻:

那是80年代的香港,它与紧随其后的台湾在90年代的繁荣,以及内地在千禧年之后日新月异的颠覆性变革,催生了一段“繁花盛开 流光如梦”的流行文化喷涌期,为整整一代人创造了原初的审美趣味。

作家、文化学者陈冠中,便是这段时期的重要参与者和见证人。他亲身经历了香港电影的黄金时代、粤语歌曲的由盛转衰、台湾文化DNA的培植与确立。他于1976年创刊的《号外》,一份“因为无知才敢去做的杂志”,成为了香港文化活力的图文档案。

2000年在北京定居后,陈冠中更是见证了内地从半开放转向全面开放、国力不断崛起的重要历史时刻。

数十年天翻地覆香港,数十年天翻地覆中国,就这样贯穿在陈冠中的人生历程中。

2021年4月16日,在北京SKP 4F SKP RENDEZ-VOUS举办的“吴间论道”首场沙龙,邀请到生于上海、长于香港、居于北京的陈冠中,以他独特的人生经历与思考视角,与沙龙发起人和主持人——城市观察者、国际时尚界领军人物吴越对谈:

▲点击视频,进入“吴间论道”吴越×陈冠中对谈现场

让我们跟随两位同样有着丰富的人生层次、视角中融入多元文化的嘉宾,一起踏上这段“时光逆行”之旅,穿梭于华语文化圈风起云涌的时代之中。

路威酩轩LVMH集团大中华区总裁

华文作家、香港大学荣誉院士、香港浸会大学荣誉院士

吴越:很高兴今天有这个机会,请到我们的陈冠中老师。

陈冠中:我也听到吴先生的名字很久了,我虽然不在时尚界,但我有些朋友也是这个界里面,所以我经常会听到你的名字。今天很高兴能上吴先生的系列访问《吴间论道》。

吴越:可能我今天扮演的角色是一个之前不够认识陈老师的仰慕者。我第一件知道的事情是,您其实是出生在上海,对吧?

陈冠中:好像吴先生也是上海人,但是我是在上海出生的宁波人,我父辈宁波。以前在香港的时候填籍贯,我都会填鄞县,上海出生。但是我4岁就去香港了。

吴越:所以你是宁波籍贯的人,在上海出生。后来你在香港长大、在香港念书。

陈冠中:对,但我的家庭是上海人家庭,他们有自己的一套文化圈子,听的是国语时代曲,看的是香港电影人拍的国语片,我的国语是这样学的。

吴越:我相信今天在座的这些朋友们,包括我本人,对香港的印象可能是在改革开放之后再慢慢产生的。我们对香港最早的印象可能是七八十年代的香港。那时你还在念书吗?

陈冠中:我念高中的时候跟大学的时候,是香港的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那时发生的几件事情,我觉得挺能解答很多人对香港的一些想法的。

吴越:而且可能会来解释,为什么我们会看到80年代的香港是吗?

陈冠中:对。因为我以前写过两个事件,就是说香港与我的这一代——49年后出生的所谓“香港婴儿潮”一代,我们的青春期从十三、四岁到十八、九岁,那个时代有两个事件是代表性的,是跟内地朋友的经历完全不一样的。

首先1964年,英国有个叫Beatles(披头士)的乐队,他们第一次全球演出,其中一站是香港。所以香港在1964年,已经是国际文化交流地图里面的一面旗帜。

吴越:你很前卫。我是1980年出国的,出国的第一个月,约翰·列农被枪杀了,然后我认识了约翰·列农这个人。Beatles可能还要过10年才流行到中国内地。

陈冠中:这个是我们青春期的开始。我们的青春期的结局就是1971年香港股市,从一百点涨到一千七百点,然后在73年,从一千七百点掉回一百多点,中间有很多人跳楼了。

但是我们也看到很多人莫名其妙赚很多钱。鱼翅捞饭就是那个时候开始吃的,吃饭都用鱼翅来捞着吃了,原来钱可以这样赚。

所以我说我们的青春期就是从欧美文化开始,到金融投资投机上了一大课结束。

吴越:我有个好奇,当我们大陆的朋友看80年代以及之后的香港的时候,会一直有一个问题,因为这里是一个跟国际交往的环境,你们看的电视台都是英文的,你们怎么学中文?

陈冠中:我就是想回答这个问题,我带着点书来了。

陈冠中:真的是当年的书。我1968-69年在念高中,准备考大学。当时香港的所有学校一般都设有中文跟中国历史两科。

吴越:老师哪里来的呢?

陈冠中:都是说粤语的、秀才级的老师。他们很有学问,是民国的老师,之前在广东那边教书,然后来到香港教国文、中史,都是比较年纪大的老师。就是因为他们,我特别受启发,因为他们教书教得太好了。除了这两门课之外,其他是用英语教学的。

当时的香港还有一种特别设立的国语中文学校,比如苏浙同乡会的学校,还有个名校叫培正,这些少数的学校坚持用中文教学。

我本来中学读的中文、中史,但是到最后两年为了考大学,我们的中文历史教科书,内容完全超越了要考的这两科。有一门叫中国通史的课,我们需要看《中国通史》里的国史大纲,还有很出名的中国历代政治通史。

到了中学六年级的时候,这些书为我敞开了新的一扇门:就是中国历史都挺有趣的。这样的认知是因为从这种书,包括钱穆先生的书里,才理解到的,原来中国历史有这种味道。

吴越:后来这些课消失的原因是不是这批老师们没有了后继者?

陈冠中:我也怀疑,因为以后的老师都是香港大学——我们的同学出去担任的,可能没有以前的老师国学根底这么好。但是在我们当时读中学的时候,香港发生一个很大的社会运动,叫争取中文成为法定语文运动,因为1969年之前,英文才是法定语文,中文不是。

吴越:当时香港是个殖民地。

陈冠中:对,那一年发起了“争取中文作为法定语文”的全民大运动。所以从那一年开始,中文就变成法定语文了。中文的地位是到1969年这么晚才开始的,但中文的教育其实没停过。

吴越:如果您回过头来看那个年代大陆的中文或者台湾的中文,跟香港的有区别吗?

陈冠中:那个时候我相信,49年前的香港,中文是比较接近民国的中文的。虽然后来台湾那边的课本跟香港版本不一样,但都是以白话书面语为教学文字。我们当时用广东话教的,叫做白话书面语。我们写的一套跟讲的一套是两回事,所以香港当时有一种说法叫“两文三语”:两种语文是中文跟英文,三种语言就是广东话、普通话、英语。

70年代:粤语文化腾飞的土壤

吴越:我们说说80年代的香港,那是我们印象中对香港产生最深刻的认识的时代。在这段时间,您其实是香港一个很重要的人物,对吧?

陈冠中:不敢。但我想在80年代之前的70年代,其实对香港很重要。80年代是我们比较辉煌的,也是中国大陆看到、接触到、甚至享用到的时代。但是70年代基本上改变了香港。

首先一点是,香港跟台湾的交往是非常多的。我1971年进大学,进大学的时候我就觉得,自己作为大学生要多看点书了。我就去书店看课外书,这些书为我打开了一扇很重要的门,就是当代中国文学、当代外国文学和当代思想。

我的真正的学习不在课堂里面,是在香港的书店里。那些书哪里来的?台湾来的。1960年代末跟70年代初,香港有很多盗版台湾的书。

比如说小时候大家知道张爱玲的小说,最早是台湾的皇冠出版的,香港盗版了它做短篇小说选,白先勇的小说也是;除了小说之外,余光中的诗跟散文也都是我当时在香港买到的。

我到今天还是比较喜欢余光中早期的诗,一个是余光中的散文,在散文里面就已经谈到很多西洋的文学,谈到艾略特,谈到弗罗斯特,谈到莎士比亚,谈到E.E. Cumings。所以这些书突然为我打开了两扇门,就是中国当代文学,当代现代诗。

台湾还有很多学术书,比如说陈鼓应的《尼采》,金耀基的《从传统到现代》,还有香港人编的费孝通的文章。

吴越:你在上学看这些课外书的时候,有跟你同样爱好的同学互相交流吗?

陈冠中:比较少其实,同学不见得对这些书有这么多兴趣。当然他们有兴趣谈电影,电影是更广泛一点的话题,对我也非常重要。

吴越:当时什么电影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

陈冠中:当年我们看电影,开始的时候香港是有几个电影会的,里面播着法国新浪潮的电影,日本的小津安二郎这些,我们都在60年代已经看了黑白的进口片,知道了很多世界电影了。

突然有两年,香港的文化又改变了。本来,粤语片与国语片一样多,后来粤语片越拍越少,但1973年的一部粤语片《72家房客》打破了香港票房记录。

从72年到74年,香港有两个文化上的大改变:粤语电影跟粤语流行曲回来了。

吴越:所以1973年,香港的文化开始变成一个广东话文化。

陈冠中:从国语占上风压住广东话的情景,在73年一下子翻了过来。

吴越:广东歌也是这个时候出来的吗?

陈冠中:本来之前有一些小调,但被认为是不登大雅之堂的,中产以上的人听国语时代曲。

71年,第一首广东歌流行起来,水平比较高的是许冠杰。他本来是唱英文歌,突然唱了一首粤语歌《铁塔凌云》。其他本来唱国语歌的歌手,比如甄妮、徐小凤,都开始唱广东歌。本来唱英文歌的歌手,比如林子祥、温拿乐队、谭咏麟,也全开始唱广东歌,广东歌就流行了起来。

吴越:跟一代人有关系。

陈冠中:跟我们婴儿潮长大的这一代有关。我们在香港长大,也有钱花,一下子就把原来的模式改掉了。所以70年代为什么重要?大家知道的粤语文化是从那时开始的。

吴越:十亿多的中国大陆同胞们,虽然不会讲广东话,但都学唱广东歌。但这一段时间其实不光歌曲,电影也起来了对吧?

陈冠中:对,香港电影的黄金时代是81年开始,但是之前就是因为许冠杰跟他哥哥许冠文,曾经拍了很多喜剧,是非常受欢迎的。然后动作片片场出身的洪金宝、成龙。当时李小龙第一次上电视表演的时候我们都吓到跳起来,他怎么这么厉害,印象非常深刻。

但是港片真的起来之前,有个短暂的潮流叫“香港新浪潮”,那是以1978、79至81年的,很多外国留学回来的导演作为代表,包括大家现在还知道的徐克、许鞍华、谭家明、严浩等等。

《号外》创刊:一份里程碑式的杂志

吴越:当时你在香港已经创办了《号外》这个伟大的杂志吗?

陈冠中:《号外》是我1976年创办的杂志。香港70年代有两个很重要的杂志,一个叫《明报周刊》,大概73年创办;一个是76年我的《号外》。《明周》是每个星期天出版的,它是《明报日报》的周刊。在香港,广东人礼拜天中午要去广场饮茶,它在礼拜天早上出版,就能人手一本。

吴越:(人们)拿着虾饺和它一起。

陈冠中:对,一边点虾饺,一边看东西,头版都是明星八卦,就这样形成了一个市民文化。

吴越:你怎么会想到办《号外》这份杂志?

陈冠中:主要是我在74年去了美国,我只在美国一年而已,那个时候美国处于越战结束前后,有很多所谓的地下报纸。

吴越:去了美国哪些地方?

陈冠中:我在波士顿,当时最出名的一份杂志是60年代在纽约出版的《Village Voice》(《乡村之声》)。但是也有一些小刊在波士顿地区,这些刊物有两个特点,一种特点是报纸形式,另一特点就是做给同代人看的。

它们并不是单一的时装杂志、汽车杂志,而是汇集了同代人的兴趣,从政治到时装,什么都有。我觉得我们应该也有一份这样的东西。所以76年我开始做了一本报纸式的双周刊。

当初没想到自己办杂志,回到香港后,先在一个英文报纸打工了九个月,这九个月我觉得都没什么意思。就问另外一个同学,我们要不要自己办一份杂志?

吴越:办杂志要借钱吗?

陈冠中:那个时候还好门槛低,我开头做了大概五六年收支才打平。虽然《号外》是小众杂志,但特别多人冲过来帮我们忙,有些说你要不要钱?我投资一点。

陈冠中:所有这些帮忙的人现在都很出名。比如做电影就知道张叔平、奚仲文,刘天兰;有一个小女孩负责管拍摄的时装,叫谭燕玉,Vivienne Tam,后来做了自己的品牌。

吴越:你进去做这件事情的时候,是准备要养活自己的,还是说玩玩而已?

陈冠中:完全因为无知才敢去做一个这样的杂志,然后竟然能熬到今天。我后来把《号外》卖掉了,但是今天它还在出版,算是时尚类杂志的里程碑,也是香港历史最长的第二份月刊,第一份是《明报月刊》。

有个事情你可能有兴趣,比如说都知道皮尔·卡丹来中国是78年、79年,他们的团队也来找过我们。

吴越:所以毫无疑问,78、79年时期的香港是一个中国大陆跟世界交往的最重要的窗口。

陈冠中:到80年中,我们有点做起来了,之前巴黎时装周是没有香港记者去的,直到他们发了第一个时装摄影的牌给《号外》。

吴越:所以你是第一份中国人办的杂志,可以去参加巴黎时装周的,是吗?

陈冠中:对,是第一个参加巴黎时装周的华文杂志。

吴越:当时如果香港的当红明星能够登上你的杂志封面的话,会变得更加有名。有没有印象比较深刻的《号外》封面?

陈冠中:我们有用张国荣女装的照片做封面,这个在当时是很大胆的。

陈冠中:应该在《霸王别姬》之前,因为还有一张是他照《霸王别姬》做的京剧名旦版,也是封面。

还有王菲,那个时候还叫王靖雯,大家还不知道她叫王菲的时候,我们已经请王靖雯做过《号外》封面了。

吴越:80年代你创办杂志烧钱吗?

陈冠中:我做杂志,从76年到82年一直亏本,亏了6年。首先是我全部自己钱都烧掉了,然后投资人继续烧钱,最后我一直把股份降到只有百分之二十几的股份,最后是守住了。

吴越:但你守出了一个辉煌。

陈冠中:当时也不知道,想要关掉好多次了。

吴越:但是影响力远远超过财务能衡量的层面。

陈冠中:有什么影响很难量化,但是在那个时候,一定是一份很特别的杂志。

吴越:经过了这段你很重要的香港成长,又干了一番事业,你怎么会后来去台湾住了一段时间?

陈冠中:对, 80年代在香港,因为我一直在亏,所以我没收入。那么我既然认识一些导演,我就从写剧本开始,终于写到我有机会能做电影制作,我就转做制作人,接着就一直在拍电影。

导演这些我认识的,首先是跟我同龄的这些导演,因为他们也刚刚进电影圈,不过当时他们很快就跟主流电影圈合流了。比如徐克就可以跟当时的主流——新艺城电影公司合作。

1981至82年,香港电影开始了黄金10年。其实当时我差不多刚刚赶上这十年。他们(跟我同龄的导演)进去了,我就跟着被带进去了,因为他们需要人写剧本。

现在大家知道的香港电影,大部分是81年之后那一代的电影,从最早的《最佳拍档》到后来的《英雄本色》。

那是香港电影工业最好的时候,所以他们也会拍一些quality films,水平比较好一点的电影,比如说《胭脂扣》,许鞍华的电影等等。

有些老板觉得,好吧,我拍10部商业片后,我也拍点艺术片,也会这样投资,也带起了一些艺术片,所以这个是最好的时候。

吴越:所以时间把你带到了最好的电影时光。

陈冠中:这段时间只持续到九十年代初,然后我就进大陆了。92年到94年,我在大陆也是拿着一些香港资本,投资了一些文化产业。

陈冠中:电影没拍成,因为我94年就去台湾了。但是92年的时候做了一个唱片公司,叫大地唱片,是我当时带着香港的钱投进去的一个公司,它发行了老狼的《校园民歌》、艾敬的《我的1997》。

当时还有个台湾公司也很厉害,叫魔岩,做黑豹乐队。所以这两家公司在92年都能在大陆做点事。

吴越:这是蛮有意思的,整个事情其实发生了一个cross fertilizing的,香港这个产业出现了像您这样的代表人物。

陈冠中:我还说不上代表。你说杂志可能可以,说文化人说不定也可以。但是说电影的话,太多厉害的人物了。

有的香港电影,它厉害到把台湾的商业片毁掉了。在80年代,台湾本来进口好莱坞电影,跟着拍自己的本土电影。但是香港片太厉害了,所以台湾人自己不太拍了,他们只拍剩下的艺术电影。导演侯孝贤、杨德昌、蔡明亮都是80年代非常棒的艺术片导演,但是商业片基本上崩溃了,到现在都不能完全恢复。而香港电影因为占据了台湾市场,之后又可以去占马来西亚、新加坡的市场。

吴越:香港从来都是因为有旁边市场支援他。

陈冠中:是的,不然只靠香港是不太够。香港自己本身是600万的人口,当时可能还没有600万,但是因为有香港人拍的片,影响很大。但不知道为什么,90年代初港片的辉煌时代终止了,大家不看香港片了。

90年代,见证台湾的文化DNA

吴越:所以你就去台湾住了一些时间?

陈冠中:对。我94年去台湾,因为那个时候,台湾是可以做有线电视台。因为我没做过,我就做有线电视台去了。

我那个时候问台湾年轻人,你们怎么不看香港电影了呢?他们说我们都发过誓,以后都不会看香港电影,我们看到烂片太多了,所以我们就不再看了。香港的成功就是因为它自己的成功经验,但它弄到最后,失败了。

吴越:做到一个极致了。

陈冠中:做到极致就把这个事情做烂了。香港片本来是一百部的,后来拍到三四百部,扩张得不得了,谁都进来拍,市场又太好,而且变成模式电影的时候,看了10部之后你就不想看了,倒胃口倒得不得了。

音乐也一样,香港的广东歌也是80年代大家知道的,最早一批就是张国荣、谭咏麟、梅艳芳,有些朋友还喜欢陈百强,之后有四大天王,但是香港音乐后来开始走情歌的路子。

陈冠中:对,包括香港的一个主要的音乐台,它本来是播英文歌的,是播台湾国语歌的都有的,就全世界的音乐都有的,突然都不做了,只做香港原创广东歌,因为太受欢迎了,但是从此它的路子很窄。

香港音乐基本上错过了后面的好几个潮流,R&B没人做,RAP也很晚,周杰伦出来才有人重新做。在整个90年代,香港全部是情歌,跟台湾比较起来,路子窄很多。

吴越:成功反被成功害了。

陈冠中:这两个例子都是香港最成功的,一个流行音乐,一个电影,都是太成功,然后太多钱进来,最后大家都只会拍一种电影,写一种歌。

吴越:在台湾你住了多长时间?发现了什么?

陈冠中:我住了6年,也算住得够久了。

吴越:你知道我们很多大陆的朋友们都被90年代的很多台湾歌曲的歌词给感动了,虽然简单,但中文很有魅力。

陈冠中:你看罗大佑也是80年才出道的,但是90年代他们的音乐做得很好。所以我在台湾6年过着幸福生活。

吴越:然后你觉得你也已经把想看到的、所有你要看到的东西都看遍了。

陈冠中:台湾好在有西方东西,也有中国东西,有日本文化的东西。然后他们台北人是很亲和的。

吴越:生活节奏没那么紧张。

陈冠中:可能不紧张。一个小年轻人可以开一个咖啡厅,没有什么钱赚的,他也愿意这样。然后你在里面写半天文章,他不会赶你走的。你试试看去香港,你去一个茶餐厅,休想在这待上几个小时。

吴越:你是哪一年离开台湾的?

陈冠中:2000千禧年。

我本来97、98年把事情都做完了,把电视台卖给了索尼娱乐,但是因为台湾太舒服了,我就耽误了两三年时间,游手好闲没做什么事。

2000年:到北京之后,才真的是个作家了

吴越:后来想想不能那么惰性,好像还应该去做点事,所以你来到对的地方。

陈冠中:应该写东西了。我应该回到我一直都有做、但是从来没专注的写作这件事。

吴越:你真厉害,你这些书搬来搬去。

陈冠中:我很努力把它们都运到北京来,我连书都运过来了,所以我很坚定住在北京的。我从大学已经开始写小说,但是从来不敢以写作作为专注的事业。在2000(年)来到北京之后才真的是个作家了。

吴越:所以2000年到现在这一段时间你是没有中断过写作?

陈冠中:真的就相当专注,不做其他事。

吴越:我们在座的朋友可能会感受到,从千禧年到今年,是中国大陆变化最大的21年。可以这么说吗?

陈冠中:可以。但是我在写出东西之前我也充满自我怀疑的。因为你刚刚说了,这是最关键的21年,你想想2000年的时候,马云的身价有多少,他那个时候还在做电子黄页,我当时就躲在家写东西。

吴越:你是走在另外一个轨道上,所以你说会自我怀疑。

陈冠中:我绝对不是个大众的名字,不是个household name,也没打算过做到这样子。

*以上内容为活动现场对话节选

即可观看「吴间论道」吴越×陈冠中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国际足联为了让中国进世界杯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