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四川省成都市成都新都区邮编是多少寄草莓到广西贵港市要多少钱?

张宇)近段时间以来,绵阳梓潼县部分乡镇忙着在收获完水稻的冬闲田里播种羊肚菌,村民们抢抓季节,在大棚里忙活了起来,有条不紊地开展羊肚菌抢种。据悉,今年冬季,梓潼县双板镇新寨村立足生态优势,引进业主进村,流转土地120亩,建大棚200个,开展“稻菌轮作”,发展羊肚菌产业。近段时间,在该村的羊肚菌种植基地,村民们正抢抓好时节,分工协作,播撒菌种、放营养包、覆盖薄膜,一道道工序有条不紊,大家在说说笑笑中播种“致富希望”。梓潼“稻菌轮作”羊肚菌播种忙该村计划把羊肚菌,作为“稻菌轮作”特色生态产业来持续打造,逐年扩大种植面积。“‘稻菌轮作’,按照亩产300斤的预算,每亩预计能实现产值12000元。” 双板镇新寨村村干部吴加福告诉记者:“村里发展羊肚菌140亩,带动30多名村民就地务工,土地流转收入和务工收入达30多万元,明年3月,羊肚菌收后将棚子拆了,又可以种植140亩水稻, ‘稻菌轮作’让土地利用达到最大化。”近年来,梓潼县不断优化产业结构,积极引导农户加大对“冬闲土地”的利用,以发展“稻菌轮作”模式进行羊肚菌种植,在提高土地利用率的同时,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全面助推乡村振兴。

四川经济日报 | 分享:

(赵宁 冯金虎 李全民)乡村公路是乡村振兴的基石。近年来,苍溪县东青镇依托以工代赈项目,配套完善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有效激发群众加快发展内生动力,打通了乡村振兴“最后一公里”,铺筑了一条产业兴、百姓富、乡村美的乡村振兴之路。东青镇以工代赈项目村组道路硬化现场。 赵宁  摄在道路施工现场,村民们铁铲翻飞,推车往复,密切配合,正忙着打通村组道路,现场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这个以工代赈项目的落实,帮我们当地老百姓解决了出行问题,太感谢了!”东青镇苍红村村民王加武说。东青镇为疏通当地经济发展“动脉”,彻底消除当地老百姓出行安全隐患,以实施以工代赈项目为契机,积极动员当地村民和有劳动力的困难群众参与项目建设,鼓励他们通过自身劳动改变生产生活条件。“参加以工代赈项目建设,使我们这些在家不能出去打工的,每天能在这里能够挣到100多块钱,既解决了我们的经济收入问题,又解决我们的出行问题。”东青镇苍红村村民杨锦林开心得合不拢嘴。东青镇铃旗村副主任赵怀军介绍:“苍红、铃旗、名扬三个属于已脱贫村,这次以工代赈项目实施对其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有了质的提升,既带动了老百姓就地务工增收,还解决了我当地老百姓出行方便的问题。”据了解,东青镇以工代赈项目总投资622万元,中央预算总投资533万元,主要用于新建道路7.21公里、新建灌溉渠4.02千米、新建蓄水池9口1000立方米。该项目采取村民自建的方式实施,可吸纳当地群众124人参与务工就业,预计发放劳务报酬110.86万元,占中央资金的20.7%。该项目落地建成,不仅改善了当地交通出行条件,还实现家门口就业,稳定增收。下一步,东青镇将充分发挥以工代赈政策功能作用,加快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解决当地群众就业难问题,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实现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奠定坚实基础。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近年来,四川省泸州市龙马潭区通过深入实施“民心守护”工程,全面规划现有农田,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推广轮种发展模式,进一步提高土地利用率,拓宽群众增收渠道,推动乡村振兴,更守护了民心。图为2022年11月30日,该区农业农村局的工作人员正在双加镇颜坪村蔬菜基地内向农户了解土地轮作情况,现场解读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政策。(供稿:龙马潭区融媒体中心 杨尚威 王真容)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用力,往那边拉,注意边儿上,别让鱼跑咯”。11月28日,泸州市龙马潭区双加镇十里渔湾,10余名大春生态渔业合作社成员正拉网捕鱼,一时间湖面沸腾、浪花飞溅,肥美的鲫鱼、白鲢在网中翻滚、跳跃,一派鱼跃人欢的丰收景象。“每次打鱼都很辛苦,岸上在拉,水里也在扯,当把鱼打捞上岸的时候,看到鱼很肥美,心里特别高兴,疲惫也都一扫而空。”大春生态渔业合作社成员林荣介绍说。“今天我们打捞了6000余斤鱼,马上就要送到海吉星市场售卖,我们的鱼采用生态养殖模式,单价比传统模式养的鱼高,经济效益也更好。”大春生态渔业合作社理事长刘治学说,自建立起了以清水养鱼为主的生态养殖模式,鱼塘周边的环境更好,风景更美,来这儿的游客也越来越多了。2015年,双加镇启动“十里渔湾”项目,流转6000多亩鱼塘,渔业养殖从过去的鱼鸭混养转变为生态养殖,带动周边1800余户村民发展水产养殖,老百姓的腰包变得越来越鼓。更重要的是,生态渔业在不断提升生态环境的同时,也让当地的乡村旅游不断出圈。“我们这儿建立以清水养鱼为主的生态养殖模式好几年了,几年来,环境变好了,水质变得更清澈,老百姓的居住环境也更舒适,来耍的游客也很满意,钓鱼者也越来越多。”大春生态渔业合作社成员刘治莲说。近年来,龙马潭区双加镇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建设以生态渔业养殖为基础、乡村旅游为特色的新农村示范带,做到养殖收益不减少,旅游收入有提升。2021年,全镇水产养殖产值突破1亿元,旅游收入达到7000万元。(供稿:龙马潭区融媒体中心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胡雪 记者 侯云春 严易程 文/图)“今年我们种了200余亩柑橘,预计产值在50万元左右。”近日,在宜宾市翠屏区李端镇其林村,共生家庭农场主陈家奎带着工人采摘装运柑橘,他们要用时间抢“新鲜”,力争用最短时间将柑橘推向市场,卖出好价钱。喜获丰收“虽说今年遭受了高温干旱,但通过后续科学管理,柑橘还是丰收了。”陈家奎笑眯眯地说,他家今年种的是爱媛果冻橙,通过农技人员的技术指导,采用物理防治病虫害,果子品质更绿色天然,品质和产量得到“双提升”。“目前,柑橘糖度约为13-14度,水分足,口感好。”据了解,目前柑橘正大量上市,果农们正通过线下线上多渠道进行销售,还计划在浙江义乌水果批发市场建立直销点,让柑橘成为致富“小金果”。  据宜宾市翠屏区农业农村局乡村振兴服务中心副主任陈宗伟介绍,今年柑橘产业以宜长线沿线镇及岷江两岸菜坝镇、思坡镇为重点,全区点状分布柑橘基地的生产格局。面积稳定在7.2万亩以上,实现一产产值3.29亿元。指导种植今年柑橘主要突出做好品种改良,通过嫁接换种的方式发展品质优良的品种。同时通过增施有机肥、中微量元素肥、病虫害综合防治、整形修剪等措施,示范带动柑橘品质提升,并加强品牌打造,引导水果生产企业积极申报水果商标,申报全区公共商标,因地制宜开展现场采摘活动,提高翠屏柑橘知名度。“明年柑橘产业将坚持稳面提质增效为导向,推进品种优化、品质提升、品牌打造、生产基地设施装备建设。”谈到下一步计划,陈宗伟表示,翠屏区将优化品种结构,合理轮(间)套种粮油作物,拓展水果产业发展空间,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冉金鹭 陈星宇 记者 侯东 文/图)初冬时节,天气逐渐转冷。11月29日,步入广元市朝天区沙河镇飞仙关社区草莓园建设现场,只见装载机来回运送石料,工人们正有条不紊地进行园区排水沟的修建工作。“草莓园修建在这里,环境好,交通方便,离我们家也很近,只要有空,我就能在园区里打零工挣钱。”今年62岁的沙河镇石卡村村民郭友必告诉记者,由于年龄大了,他无法外出务工,正好草莓园建设需要人手,他便在园区里做些零杂工作。“工资150元一天,以后还可以带孙子来摘草莓,安逸得很。”郭友必一边忙着手上的活儿,一边带着满脸笑意说道。园区内,一排排新建的草莓种植大棚格外引人注目,棚外寒风阵阵,棚内暖意习习。一丛丛碧绿的草莓秧苗生机勃勃,洁白的小花绽放着,露出了淡黄色的花蕊……草莓园负责人宁金莲正在大棚里查看草莓长势,给草莓摘除侧芽。工作人员正在管护草莓“目前草莓长势很不错,后期天冷了,我们还将在已有大棚外再建一层大棚,通过空气夹层保证恒温,预防冷冻灾害发生,确保草莓丰收。”宁金莲介绍,她从事草莓种植已有近10年的时间了,大棚栽培草莓,采果期可以从当年12月底一直延续到第二年5月,产量高,效益好,但同时对技术要求非常高。她家的草莓全部使用由益生菌发酵的农家肥,不但能够增加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同时还能疏松土壤、平衡土壤的酸碱度,种出来的草莓果形饱满、色泽鲜艳、口感脆甜,非常受顾客欢迎。俯瞰草莓园基地“沙河镇飞仙关社区草莓园就在国道线旁,交通便利,人流量大,采摘草莓停车也很方便。”宁金莲之前一直在沙河镇白虎村种植草莓,为了更加方便顾客采摘,于是在飞仙关社区选址新建了这个集种植、采摘、销售、观光为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草莓园,建成后,草莓园将成为广大市民休闲采摘的好去处。据了解,该草莓园总面积达140多亩,于今年4月份开工建设,已建成种植大棚30个。目前,大棚内种植了“白雪公主”“红颜”“章姬”等草莓品种,元旦节前后草莓园将陆续进入采摘期,预计亩产达1000公斤左右,亩纯利润2万余元。“草莓园将继续采用无公害种植模式,不打农药、不施用化肥,使用物理杀菌和蜜蜂授粉,让游客采摘得放心、吃得放心。”宁金莲说,后期将逐步完善飞仙关社区草莓园区的配套设施,做好停车场周边的绿化美化,同时种植葡萄、时令蔬菜、口感番茄等品种,增添游客采摘体验项目,让游客“乘兴”而来,满意而归。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四川三农新闻网眉山讯(通讯员 刘敬宗 刘长江)青神县2022年高素质农民培育-种养循环(经营管理型)培训班通过为期15天培训,于11月25日顺利结束,30名从事种植、养殖业的农业经营主体骨干农民参与了此次培训,并取得了培训合格证书。培训采用集中“线下理论教学+线上自主学习+现场实训教学(能力拓展)”的方式进行。学员们通过种植业、养殖业课堂理论学习以及现场教学、参观交流考察,进一步提高了种养殖产业循环协同发展的认识,种植业和养殖业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和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的认识。即种植业可以为养殖业提供饲料,同时,养殖业又可以为种植业提供大量的有机肥。通过种植业副产物的有效化处理及家畜家禽排泄物的集中有效化处理和水肥一体技术的应用,使得种养结合、农牧互补、改善生态,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促进农业产业向有机、生态、绿色健康发展。通过培训,学员们开阔了的眼界,填补了以往认识上的误区,弥补了技术技能上的短板。学员们表示,要以此次培训为契机,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养,当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排头兵,在产业发展中起好骨干作用,为早日实现农村现代化作出应有贡献。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宋成均 曹梦雪 记者 侯云春 严易程)11月28日,在长宁县梅硐镇马鞍村规模生猪代养场,工人们正在对成功出栏的第一批生猪进行装车,现场一片热火朝天的忙碌景象。生猪养殖场据了解,2020年马鞍村“两委”积极对上争取村集体经济专项扶持资金100万元,积极引进宜宾东江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村企联建规模生猪养殖场。通过“村企联建”促农振兴、促农增收,生猪代养场已成为马鞍村村民致富的“聚宝盆”,年出栏生猪1万头,解决了40余人就业。同时,马鞍村依托政府惠民政策,因地制宜探索“企业+村集体”合作模式,助推村级集体经济驶入发展“快车道”。“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带动和保障更多群众增收致富,真正实现生猪变‘金猪’,鼓起村民的钱袋子,‘拱’出乡村振兴新路子。”这只是长宁县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的一个缩影。长宁县有关负责人表示,该县将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战略“二十字”要求,继续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带动和保障更多群众“富”起来。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见习记者 郭诗瑀)走进果蔬市场,如今市面上80%的柠檬都来自一个叫安岳的县城。  “安岳从1929年开始种植柠檬,目前是全国唯一的柠檬商品生产基地县,也是世界五大柠檬主产区之一。柠檬产量常年在60万吨,达到了全国产量的70%以上,赢得了‘中国柠檬看四川,四川柠檬看安岳’的美誉,是名副其实的川果金字招牌。”安岳县柠檬产业发展中心主任田景华介绍。  近日,安岳柠檬荣登“2022中国品牌价值评价区域品牌(地理标志)100强榜”第14位,品牌价值跃升至近两百亿元。安岳如何发展出百亿元地标产业?记者来到了四川省资阳市安岳县,探寻安岳柠檬的百亿元品牌密码。安岳县村民用叉车将一筐筐柠檬装运上大货车。受访者供图  培育优质柠檬果 夯实品牌根基  北纬30°,是柠檬生长的黄金纬度。位于四川盆地东部丘陵地带的安岳,日照充足,气候温和湿润,年无霜期达327天,为种植柠檬创造了绝佳的气候条件。时值11月,柠檬产业园区的柠檬树依然绿得生机勃勃,刚过了一个丰收季,有些晚熟的柠檬品种还挂在枝头。  “这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使得安岳柠檬的品质异常优越,这也是安岳柠檬产业长盛不衰的原因之一。”田景华满是自豪地说,“为种出更加优质安全的柠檬,我们还强化科技攻关,建立了标准化的技术服务体系,为提升柠檬品质、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保障支撑。”  据悉,早在20世纪90年代,安岳就开始陆续与四川省农科院、中国柑橘学会等单位开展合作。“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安岳已经开始研发推进柠檬的套袋。随着无公害栽培、绿色、有机栽培等技术的兴起,柠檬的安全档次不断提高。”中国柑橘学会副理事长、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原副院长刘建军介绍。  目前,安岳拥有柠檬产业创新团队40个,汇聚了包括院士在内的各类专家600余名、技术人员1.2万余人。通过生物育种与繁育技术、新一代水肥一体化技术、种植新技术集成等研究,以科技力量为安岳培育优质柠檬果、推动柠檬产业高质量发展赋能加码。  此外,安岳还建立起包含产地环境、种植、收获、储藏、运输、加工等各个环节的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确保柠檬及其产品从田间到舌尖上的质量安全。从种苗繁育、整形修剪、施肥用药、土壤改良、科学储运等方面进行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培训,着力推行深施有机肥、以草抑草等绿色生态种植技术,确保标准化生产。  科技与产地优势的结合,让安岳柠檬的品质更加卓越,多次荣获国优水果称号,获得全国名特优农产品评比金奖、泰国国际博览会金奖,列入首批中欧地理标志协定保护名录,并远销俄罗斯、波兰、中东、东南亚等38个国家和地区。安岳正不断提升柠檬品质,夯实安岳柠檬的品牌根基。  文化赋能注灵魂 讲好品牌故事  走在安岳县城的街头,可以看到许多融入了柠檬元素的建筑,柠都广场、柠都大酒店、柠都大道、柠都超市等“柠”字招牌成为安岳新地标;有街头店铺放着“我要去安岳,那里有柠檬飘香,我要去安岳,那里有柠檬姑娘把手招”的柠檬主题歌曲《柠檬香飘》……安岳县通过将品牌融入城市建设,塑造柠檬的多元文化,以文化的凝聚力、渗透力和辐射力扩大品牌市场影响力,为安岳柠檬品牌注入灵魂。  如果说安岳柠檬优异的品质是根基,文化塑造是灵魂,那全方位发力的品牌宣传就是其开疆拓土的有力武器。  安岳县积极引进营销企业,搭建营销平台,多渠道、全方位、多形式铺展宣传网络。如连续举办3届世界柠檬产业发展大会、10余届中国柠檬节、柠檬花生态旅游节等,持续扩大安岳柠檬的品牌影响力;创新“基地+电商”线上营销模式,加强电商企业合作,发展柠檬电商企业500多户;通过“基地+经销商”“基地+农民经纪人”“基地+直销店”等做实线下销售。目前,安岳全县共有柠檬营销企业3328户,从业人员12.5万,网点遍布全国各大中城市。  安岳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安从敏表示,接下来,安岳将继续从各方面提升柠檬的品牌力量。“安岳柠檬拥有一定的产业和品牌基础,但从鲜果到加工产品,安岳柠檬都还缺乏辨识度较高的、统一的品牌形象。安岳将建立一套独特的、统一的品牌视觉系统,统一包装和对外形象,让凡是对外展出、销售的安岳柠檬品牌实施统一化的形象规定,提升品牌识别度,树立品牌个性。”  全产业链发展 打造品牌助推器  在前不久,被评为“2022年最美柠檬创业人”的蒋昌维的柠檬生产基地,大量的柠檬被运往车间,撤袋剪枝之后放上传送带,继而分拣装箱,最后被发往全国各地。  “现在的订单,已经多到消化不了了,我们在不断扩大产业规模,如今已经建有1.5万平方米的厂房,8000平方米的冷库,年加工柠檬可达3万吨。”蒋昌维弯腰拿起一颗饱满的柠檬果,他身后是高高堆起的柠檬山,“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柠檬从这里出去。”在蒋昌维的视角里,安岳柠檬的产量快速增加,设备更新升级,产业进程正发生着质的飞跃。  事实上,安岳柠檬产业已经朝着全产业链发展的方向迈进,力求把产业优势进一步转换为胜势,助推品牌提档升级。与蜜雪冰城、三只松鼠等企业建立长期稳定供应关系,是安岳柠檬扩大销量、产业升级的一条重要途径。据开遍全国大街小巷的蜜雪冰城官方公布的数据,过去一年最畅销的产品冰鲜柠檬水,全年共售出4.5亿杯,畅销柠檬水的背后是安岳柠檬生产基地的坚实支撑。  除鲜果售卖外,安岳县另有日化类、茶品类、休闲食品类等200多个品种的柠檬加工产品,不断推动柠檬向精深加工拓展。安岳还致力于开发柠檬的多种食用方式,如“安岳柠香脆皮鱼”成功上榜“天府名菜”,由柠皮煸肉丝、柠檬刺身虾等菜品组成的柠檬宴,更是让无数前来安岳的人大饱口福;发展“赏柠檬花、品柠檬茶、吃柠檬宴、饮柠檬酒”等柠檬生态旅游,逐步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如今,“酸柠檬”已经让村民们过上了“甜日子”。“2021年,柠檬产业为果农实现人均纯收入增收达到1.5万元,拉动全县农民增收3699元。”安岳县柠檬产业发展中心主任田景华对未来的发展充满了信心,“安岳正大力建设智慧果园,通过数字技术的应用,迅速地掌握柠檬种植、产品研发、标准化和规模化生产的逻辑和内在关联,更好地指导柠檬产业的发展。”

李国富)时下的西充又迎来了柑橘成熟采摘季。近日,记者来到该县莲池镇天兴桥村,在该村扬程种养殖专业合作社柑橘种植基地看到,一个个黄澄澄的柑橘挂满枝头,散发出醉人的果香。果农们正忙着摘果、挑拣、装箱,忙得不亦乐乎;游人携亲带友,穿梭于柑橘林中,体验着采摘乐趣。“‘爱媛38’皮薄肉嫩,水分充足,入口即化。”游客杜女士对果园的柑橘赞不绝口,“真是不虚此行,既带家人体验到采摘乐趣,又收获了大筐口感极好的水果。”柑橘采摘现场(廖桂华 摄) “‘爱媛38’又名‘果冻橙’,皮薄肉嫩,吃起来QQ弹弹的,口感极佳,深受消费者喜爱。”基地负责人杨二勇告诉记者,今年该基地种植柑橘“爱媛38”130余亩,预计产量15万斤,产值60万元。产品上市以来,采取“线上+线下”的销售模式,对柑橘进行多渠道销售。据该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该县围绕“东桃西橙、南薯北禽、全域粮油”的现代农业发展布局,科学规划龙滩河流域晚熟柑橘产业园区、金(泉)太(平)线晚熟柑橘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等柑橘产业基地,全县柑橘产业蓬勃发展。截至目前,该县种植早、中、晚熟柑橘18.4万亩,涉及23个乡镇(街道办)101个村。培育茂源公司、美好家园、嘉和兴、天马山公司等柑橘龙头企业25家、专合社136个、家庭农场62个、种植大户35户、村集体63个。2022年挂果面积11.2万亩,预计总产量9.7万吨,产值可达7.8亿元。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11月23日上午,位于合江县甘雨镇庄子村的太庄园林产业园内人声鼎沸,热闹非凡,村民们脸上都笑开了花。“大家一个一个挨着来,今年土地流转的分红在场的都有,不要着急哈!”乡贤李建平正忙着为村民分发一年一度的土地流转费。本次现场发放土地流转费共计7.2万元,每个农户根据土地流转面积,获取元不等的土地流转费。近年来,李建平按照“一年打基础,两年有发展,三年见成效”的目标,在甘雨镇庄子村种植茵红李和蜂糖李,并成立专业合作社,建成太庄园林种植基地。发展之初只流转了五六十亩地,后来逐步扩大到200余亩。2022年李子销售额达到15万元,到2023年产业成效将更加凸显,销售量将翻一番。“李建平对我们很好,我在这里打工,流转了五亩多闲置土地,流转费加务工费,每年收入可达1万多元呢!”甘雨镇庄子村脱贫户刘文龙常年在李子基地打工,逐步走上了致富之路,他对李建平感激不已。像刘文龙这样常年在李子基地务工的村民目前有20多人,他们在家门口就业,既能挣到钱,又能照顾家庭,可谓一举两得。庄子村第一书记张峰舜说:“李建平于2021年加入甘雨镇乡贤联谊会,不仅带领村民发展特色种植产业,还积极担任农民夜校特邀讲师,时常组织村民开展李子种植技术培训,是名副其实的产业发展带头人。”(供稿:合江县甘雨镇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近年来,筠连县镇舟镇通过招引企业落户景阳村,在原有的河滩地开辟出黄精幼苗培育基地,目前基地里的幼苗进入预售期。景阳村黄精幼苗培育基地是由宜宾蜀戎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于2020年建设的,总投资1000万余元。从2021年播种到现在,幼苗培育规模达到了300亩,今年幼苗长成,进入预售期,可移栽销售。据宜宾蜀戎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周明贵介绍,在筠连县委县政府的帮助下,他们培育了200个大棚,修建了800米的产业路。去年5月份开始撒种黄精苗,现在已经有可销售的黄精苗3000万株左右,按照每株7毛到1.5元的价格来算,预计产值在2000万至2500万元之间。黄精幼苗培育基地还长期聘请当地村民50余人务工,以产业促就业,解决了当地部分劳动力就地转移问题。“我从去年开始到基地帮忙,一天能赚100元,一年下来能赚两三万元,有了黄精种植基地,不用出去打工,在家就能赚钱,我觉得非常好。”镇舟镇村民张信芹说。“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扩大种植规模,在原有300亩的基础上我们准备再扩大一倍。在培育苗子的技术上我们也要进行更新,让我们的培育技术更加完善。”宜宾蜀戎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周明贵说。(供稿:筠连融媒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11月22日,3万株优质黄精苗从合江县先滩镇文明村黄精种苗培植基地起运。文明村黄精种苗培植基地由西南医投集团四川天植中药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天植公司”)和先滩镇文明村集体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于2019年共同出资成立的泸州蕴博中药材有限公司打造,3年之后迎来了收获季,首批起运的黄精苗价值4万余元。泸州蕴博中药材有限公司先期发展的10亩共计100万余株黄精种苗今年可以全部出售。按照1.5元/株的市场价,能够为该村带来近70万余元的村集体经济收入,也探索出了一条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的成功路子,激发了辖区村民发展中药材种植巩固脱贫攻坚成效的动力,增强了该村依靠发展中药材产业振兴乡村的信心。(供稿:合江县融媒体中心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记者 张琳琪)近日,记者在遂宁市船山区龙凤镇棕树村的棕陈家庭农场有限公司看到,100余亩大白菜已然成熟,一棵棵大白菜个大饱满,菜心包裹严实。在农场务工的村民们正在地里忙碌着收菜、装车。“我公司今年种植大白菜180亩,预计产量90万斤。大白菜主要销往重庆、南充、巴中等地,预计总产值27万元,比去年增收5万元。”棕陈家庭农场有限公司负责人陈建告诉记者。100余亩大白菜已成熟陈建曾在外务工多年,2013年底回到村里开始发展蔬菜、西瓜、柑橘等特色种植业。9年来,他的种植规模逐步扩大,带动了农场周边16名脱贫户常年在村务工,年均增收4000余元。在棕树村,像棕陈家庭农场有限公司这样的农业项目还有三个,一共集中流转土地700余亩,发展果蔬种植、稻鱼共生等特色产业,让棕树村村民以产业周转金的模式入股,实现村民就业增收。“村里面把我们的土地承包了,每个人都有租金收入,我们还能就近在农场里打工,一个月能挣2000元钱,生活越来越好了。”在棕树村川宏种养殖合作社务工的村民唐辉忠高兴地说。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吴亚飞)11月23日,阿坝州黑水县晴朗乡沙窝村田间地头一派丰收的喜悦——农牧民迎来大黄首次丰收,大家从地里将个头大、品相良好的成熟大黄清洗、装袋,再送到加工厂进行切片烘干。  沙窝村地处高半山。2018年,为帮助当地增收致富,成都彭州市对口支援工作队经过调研、论证,确定发展道地药材大黄种植产业,并动员当地村组干部发挥带头作用,流转150亩草坡台地,开始第一批大黄药材试种。  “经过4年努力,150亩大黄已全部成熟,达到采收标准。”彭州对口支援工作队队长谢涛介绍,为解决村民大黄药材的销路问题,工作队积极与在彭各大制药企业对接,促成种植户与彭州市协力制药有限公司签订购销合同,今年预计总收入逾90万元。谢涛介绍,“下一步,我们还将用情用力牵线搭桥,力争促成企业与种植户‘结对子’,探索推行订单式种植模式,提升群众积极性、保障种植户经济效益。”  产业的发展,提升了沙窝村自我“造血”能力。该村20多名村民通过在种植基地务工,实现了就近就业。“把家里的土地流转出去后,不仅有流转费,还能就近打工,一年下来能增收四五千元。”沙窝村村民额拉初说。

(伍排勇 欧阳漆  记者 庄媛)薄雾朦胧,竹林摇曳,百年杉木、成片的李子树已经泛黄。初冬时节,走进汶川县灞州镇平均海拔2300米的克枯村巴布纳森林公园,让游客感受到藏匿大山深处的自然生态之美。“我们现在正在建设的是巴布纳森林公园入口大门,它以羌民族图腾‘羊头’为主体,其中融入了我们冰瀑、杜鹃花、草甸等森林公园自然景观元素。”11月23日,站在正在建设中的巴布纳森林公园入口处,灞州镇克枯村驻村第一书记钟毅介绍,为让游客体验到当地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环境,为游客提供一个直观的入园感受,目前巴布纳森林公园的入口已经进入主体施工阶段,一个月后就能完成工程建设任务赶在冬季冰瀑景观形成前对外开放。正在建设中的大寺冰瀑观景台巴布纳森林公园是省林草局在对口帮扶中充分发挥优势资源,于2017年在原省林业厅的帮助下,以原大寺村全村范围为界,经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该森林公园占地936.27公顷,公园内共有植物554种,动物229种,蕴藏着冰瀑、高山杜鹃、草甸等自然景观。为充分发挥森林公园的最大经济效益,从绿水青山和冰天雪地中找寻到振兴乡村的致富新“密码”。省林草局派驻汶川帮扶工作组经过反复调查研究,认为克枯村在成都2小时经济圈内,目前当地生态旅游已有年10万人次的客源基础。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产业的基础条件较好。在乡村振兴中,村“两委”决定在大力发展特色水果产业的基础上,通过发展生态旅游新业态新场景,进一步促进当地群众增收致富。“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阶段,我们更要带领老百姓发展富民的产业,在这种思路的引领下,我们坚持做好巴布纳森林公园的保护工作,同时利用好巴布纳森林公园的良好的生态本底,大力发展生态旅游这一富民的产业。这两年我们已投入了近3000万元,示范、引领、带动生态旅游新场景新业态,相信下一步当地的百姓会逐步参与到民宿、农家乐的发展和整个生态旅游产业链中来,让克枯村成为一个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乡村振兴示范村。”钟毅介绍,为推动乡村旅游发展,在省林草局的支持下,克枯村编制了《巴布纳森林公园总体规划()》《汶川县灞州镇克枯村乡村生态旅游规划策划落地性方案()》。明确了分三期实施,规划总投资万元。游客中心其中,一期主要围绕公园内大寺冰瀑景观提升和游客服务集群开展建设;二期围绕森林公园、高山杜鹃草甸景观和体验、服务设施等进行打造;三期将利用当地民俗文化,打造夜生活风情街、农家乐、羌文化演绎等项目。“灞州镇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厚重的人文历史资源,我们始终坚持以绿色田园为本底,以自然山水为映衬,以古羌文化为内核的基本思路,提出了‘农业+旅游’‘生态+旅游’的发展理念,率先为克枯村量身定制了乡村生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及配套的规划落地性策划方案。”灞州镇党委书记张琴介绍,随着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深入推进,灞州镇在乡村振兴中充分利用生态资源禀赋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新业态,成功探索出“两山”理论发展转化的新路径。截至目前,克枯村生态旅游建设已整合省林草局帮扶资金、阿坝州人民政府支持旅游发展资金、中央以工代赈资金、州县乡村振兴衔接资金等2058万元,争取到位明年开工项目资金1220万元,合计投资3278万元。沿着宽敞的村道上一路前行,由(原大寺村)村“两委”会改建的集餐饮接待、休闲茶歇功能一体的三层接待服务中心已经全面完工,投入试运营阶段。它的身后,一栋栋美观精致的小木屋依山而建。游客们三三两两走进小木屋拍照打卡,用镜头记录下当地自然生态的美好画卷。“昨天和朋友来到这个地方,感觉真的是太美了,冬天还有冰瀑。过几天结冰了我要把所有的好朋友、闺蜜都带到这里来,好好享受一下这里的小木屋、温泉和美景、美食。”上周末,来自成都的游客黎浬在体验了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后,表示还要带更多朋友来玩耍体验。森林小屋村里的旅游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了,游客越来越多,村民们看到村里的乡村旅游发展,纷纷自愿参与到村里旅游建设中。村民张光桃家紧邻着村集体便将家里200多平米的住房出租给村里引进的旅游公司经营。“房子装修都是公司出钱,他们一次性租用八年,八年后可以续租,也可以自己经营。现在每个月有1500元租金,自己还能在家里打工。没想到我们高山上也能吃上旅游饭。”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宝贵财富。近日,在江西省南昌市召开的中国生态文明论坛南昌年会上,生态环境部为第六批51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进行授牌命名,汶川县名列其中。这是汶川县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探索点绿成金、转绿为金、添绿增金的“两山转换”路径,实现“高颜值”生态推动全域高质量发展。“巴布纳省级森林公园设立以来,全县结合保护和发展的实际,科学编制巴布纳省级森林公园总体规划,用规划指导发展,加快构建分类科学、布局合理、保护有力、管理有效的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保护地体系。同时,在保护中合理的开发利用,促进森林资源生态价值转化。” 汶川县林草局副局长杜鹃介绍说,汶川县将坚持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突出乡村振兴、新农村建设,着力发展以大熊猫生态旅游业为旗舰,以竹产业、木本油料、林下经济、森林药材、森林康养等为支撑的特色生态产业,实现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的双赢。大寺冰瀑近年来,汶川县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全面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重在保护、要在治理、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一江四区”为重点,着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通过大力实施天然林保护、干旱河谷生态治理、大规模“绿化全川”、地质灾害防治等重点生态工程,不断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陈国盼)盐源县是凉山州有名的核桃种植大县,其核桃栽培历史悠久。截至目前,该县核桃栽种面积达到了116.17万亩。以“果大、皮薄、仁饱、色鲜、味美”等特点而闻名的盐源核桃,从2006年开始,在全县开始大规模成片种植。盐源核桃核桃树成“发财树”年产值达5.4亿元按照“整体规划、成片打造、突出重点、梯次推进”的方式,盐源县相继出台了《盐源县“1+X”生态产业实施方案》等指导性文件。统筹各方力量,强化政策扶持,仅年就累计投入资金1.3亿元,用于新建或改良核桃基地及核桃初精深加工车间建设。为了做大核桃产业,盐源县委、县政府打开思路,立足于盐源得天独厚的立体气候,将退耕还林、绿化造林、扶贫等项目与核桃产业发展有机结合,不断加大投入力度,以多形式、多渠道扶持核桃种植,实现了核桃种植规模和水平的快速提升。截至去年底,盐源县核桃种植面积达116.17万亩,挂果面积60万余亩,核桃鲜坚果年产量5.6万吨,产值5.4亿元,拉动全县农民人均增收1000余元。科学种植培训“盐源早”核桃成核桃良种作为经济林木,要种好核桃不容易。为此,盐源县在核桃标准化、科学化种植上狠下功夫,抓好县、乡、村、组四级科技培训,引导农户推广“固土培肥、套种间作、旱季灌水、中耕施肥、品种改良、整形修剪、密度调整、病虫防治、成熟采收、无烟烘烤”的集约化经营技术措施。同时,把核桃无烟烘烤作为提升内在品质的关键环节,推广使用核桃烘烤房20座,有效提升了盐源核桃的形象和品质。目前,盐源县有92个核桃专业合作社、60个家庭农场、364个核桃种植大户,树河镇5000亩核桃基地被认定为“国家级核桃示范基地”,现已打造成省级核桃现代林业园区。“盐源早”核桃成为全州第一个通过省级审定的(林木)核桃良种,第一个国家级认定良种;“盐源早核桃”成功注册为国家地理标志集体商标;乡土品种“泸沽湖小圆核桃”和引进品种“迎宾核桃”获大凉山核桃金奖。强人才引企业推动盐源核桃产业大发展为做大做强核桃产业,“敲开”村民致富路,盐源县组织林农成立核桃种植专业合作社,大力扶持发展核桃专业大户,培育核桃产品初加工企业、个体户26个,培养核桃种植“田秀才”等核桃种、管、育方面的能工巧匠,为盐源县核桃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保障。同时,积极培育和引进核桃加工龙头企业,同润丰农业等6家企业合作,建成核桃产品初加工流水线6条,提高盐源核桃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有力推动核桃产业长足发展。下一步,盐源县还将围绕培强做大核桃产品精深加工业,充分发挥优势,不断延伸核桃产业链,提高盐源核桃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让盐源核桃走上品牌化之路。

四川经济日报 | 分享:

(余刚 曾理 倪振宇 记者 严易程 文/图)近日,在宜宾市兴文县大坝苗族乡圣泉渔业生态养殖示范基地,工人们正抓住良好天气进行捕捞。“今天一共捕鱼8000多斤,主要出售到市区和重庆方向,预计将带来6-7万元的收益。”圣泉渔业生态养殖示范基地行政主管杨世庆介绍,基地依托当地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养出来的冷水鱼肉质鲜嫩、饱满紧实,畅销云、贵、川、渝等地。据悉,该基地主要以养殖鲈鱼、鸭嘴鲟、中华鲟、鲤鱼为主,常年存塘量达40万斤;同时,持续探索育苗、养殖、销售为一体的产业链,建设育苗车间,降低养殖成本。通过“企业+村资公司+农户”的模式发展冷水鱼产业,优先吸纳周边农户务工,提供保洁、捕捞、管理等就业岗位,有效助力当地乡村振兴。近年来,兴文县大力发展特色水产养殖,充分发挥辖区内水质、气候、土壤等生态优势,持续加大对特色水产养殖的政策支持力度,让“冷水鱼”成为“热产业”,突出精品导向,打响“兴文石海小龙虾”等系列品牌,激发群众发展产业积极性,让特色水产养殖成为农户致富增收的好路子、乡村振兴的好产业。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四川农村日报讯 刘畅 特约通讯员 周超文 文/图  “别人的山羊40元/斤还得四处联系商贩,而我的努比亚黑山羊卖50元/斤还是商贩提前2个月来预订。我的山羊可长到100多斤,屠宰率高。还有,我的黑山羊从小就吃大蒜皮喝中草药水,山羊不生病肉质也更鲜美。”近日,泸州市江阳区黄舣镇联合村,看着高床羊舍里一只只膘肥体壮的黑山羊正津津有味吃着大蒜皮,养殖户陈在平喜悦地告诉笔者。陈在平给黑山羊喂大蒜皮。大蒜中草药水喂羊  同样是山羊,同样是生态喂养,陈在平每天给黑山羊吃的除了青草就是大蒜皮,每周还要用中草药熬制药水供山羊饮用。她的养殖场虽然距离泸州城区有20公里的路程,喂养出来的山羊几乎全是被泸州商贩提前预订,每头纯利都在1800元以上。  走进陈在平的黑山羊养殖场,标准化的高床羊舍内饮水设施、饲料槽等设施一应俱全。2018年春,陈在平面对红火的山羊养殖市场,她毅然投资10万元打造羊舍并买回了30只母羊和1只努比亚黑山羊公羊,开始自繁自养黑山羊。  在刚开始的第一年,由于完全是“摸着石头过河”,原本一年要生产两胎可产4个羊羔的努比亚母羊只产一胎,而且几乎都是只产一个羊羔。第二年,技术掌握了,但由于市场上生态山羊鱼龙混杂,她生态养殖的山羊“曲高和寡”,再一次铩羽而归。  经过两次失败后,陈在平不再盲目跟风,而是静下心来分析市场和消费者的需求。一次偶然的机会,陈在平在网上看到大蒜皮和中草药水喂养山羊的介绍后,她按照介绍的中草药配方每周2次煎水喂山羊,并在投喂山羊的食料里加入大蒜皮。  每天每头山羊喂半斤大蒜皮,一周2次煎喂中草药水,经过一段时间的喂养,陈在平发现黑山羊有了很大变化:由于大蒜皮和中草药水具有清热解毒、抗菌消炎、预防流感和肠道感染等作用,她的黑山羊不但食欲强了,毛发光亮了,而且体质也强健了。尤其让陈在平高兴的是,山羊基本没有生病,每只母羊平均都要生产两胎达4个小羊羔。随季节换中草药方  “大蒜皮和中草药水虽然具有清热解毒、抗菌消炎等功效,但煎熬的中草药水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要跟随季节而改变配方。”陈在平说,用中草药煎水喂羊有一定讲究,那就是要根据季节更换药方子,要根据黑山羊在各个季节和生长期调整配方,比如夏天,就要熬制一些清热的中草药水。  李在平用大蒜皮和中草药水喂养的努比亚黑山羊,其“食谱”也很特别。笔者看了一下:努比亚黑山羊除了吃大蒜皮、喝中草药水外,玉米粉等精料里海椒面等配料也必不可少。“喂海椒面的目的,除了更好地提高黑山羊的免疫力,更主要是起到开胃健脾的作用,增强黑山羊食欲。”陈在平说,最近两年,除了大蒜皮直接喂羊外,她把黄柏、黄芩、车前草、黄芪、板蓝根、黄连、神曲等10多味中草药全部熬制成药水,药水做黑山羊的“饮料”,药渣粉碎后按比例掺到玉米粉等精料中,这种办法不仅提高了黑山羊的抗病能力和食欲,羊肉的品质也得到根本提升。  大蒜皮和中草药水喂黑山羊的成本高不高?陈在平说:“尽管中草药价格总体偏低,但与单一喂草和饲料比,成本高出不少,仅大蒜皮每天就要增加2角钱的支出。”但付出就有收获,她喂出的黑山羊由于品质有保证,加之喂养时间都在一年以上,现在每批黑山羊还未到出栏时间,那些回头客就早早打电话或上门预订,都要先预付几百元的“定金”。  陈在平的中草药山羊受到市场欢迎,今年联合村也有10多个村民上门参观,并表达了想跟随陈在平用大蒜皮和中草药养黑山羊的意愿。面对村民的期许,陈在平给予积极支持,并表示将通过成立山羊养殖专合社方式,为养殖户统一提供种羊、统一提供饲料、统一提供技术、统一 销售等服务,让养殖努比亚黑山羊成为联合村的一个巩固脱贫成果和助力乡村振兴的特色产业。

李全民)初冬时节,青川县乔庄镇解放村别有一番景象:站在青麻社梨儿地(地名)的山坡上放眼望去,湛蓝的天空下,枫叶流丹、层林尽染,金灿灿的银杏果挂满枝头,房前屋后的黄豆果闪烁着耀眼的光芒。一条盘山路宛如一条银灰的巨龙从山脚直达山颠。村民王思平正在院坝里与驻村工作队的同志一起盘点着一年来的收获。光棍汉成了养鸡大户“一共九斤九两,二百六十七块三毛钱,都是老买主了,收你个整数就可以了!”王思平乐呵呵的说。“你养的跑山鸡很受欢迎,这次是我先帮朋友带两只。”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杨国清付过钱,双手拎住还在扑腾的大公鸡,“过几天,广元有两家餐馆的老板就会过来全给你包了!”“你的土鸡蛋和蜂蜜你也莫担心,我们一起帮你卖哈!”一同前往的青川县烟草专卖局驻村工作队员赵超接过了话茬。“以前这是一条不知走了多少代人的泥巴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人畜踩、摩托车压,太阳一晒高低不平、尽是沟槽,路面大坑小窖,外面的人根本不愿来。”望着眼前这条新修的硬化路,一向不善言辞的王思平打开了话匣子,“现在可好了,水泥路把各家各户连到了一起,汽车、三轮摩托车随时都能上来,来我这里买土鸡别说有多方便了!”谈到现在的变化,王思平甭提多高兴了。现年55岁的王思平,是解放村的养鸡大户,因从未娶妻,所以村民们都叫他“王老汉(儿)”,靠着自家的10余亩包产地和房前屋后的大片林地,种植玉米、黄豆、土豆和青菜等农作物发展土鸡养殖,依托良好的自然禀赋养蜂、种魔芋,凭着自己勤劳和执着,土鸡养殖逐渐形成了一定规模。幸福路串起村民致富梦放到过去,这是王思平想都不敢想的事情。他的家就座落在海拔1100多米的山坡上。他家的房屋2008年地震中严重受损,由于没有通社道路,维修加固和建房用的钢筋、水泥等材料,只能用背篼背、请骡子驮。山里的土鸡、生猪、魔芋、蜂蜜等农副产品的交易运输也极为不便,农副产业发展难以迈开步伐。2017年通社道路终于打通,但是一条泥结碎石路依然难以彻底改变出行困难、往来不便的现状。每次卖鸡时,王思平愁眉不展:路不好走,自己又不会骑车,别人电话订购的鸡要送下山很不方便。青川县烟草局驻村工作队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局长刘艳平直接把梨儿地出行难的问题纳入全局干部职工“我为群众办实事”行动中来破解。驻村工作队与县农发集团、村委会很快达成共识,积极协调争取县上的美丽乡村专项资金,派出联合工作组一起深入梨儿地细致调查路况路线,深入农户家中了解村民意愿,结合实际制定了梨儿地通社道路硬化可行性方案,一项事关梨儿地长远发展的社道水泥硬化项目很快得到政府批复,并得以立项和开建。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驻村工作队精心参与沿途山林、坡地占用和补偿相关事宜协调,10余次妥善化解建设过程中各类矛盾纠纷。王思平被大家的真情付出所感动,还带领部分群众投工投劳,自发参与到道路建设中来。65岁的张成碧深有感触的说道:“路不好,赶场卖东西、种庄稼,恼火的不得了,为了修我们自己的路,我愿意出一份力,年龄虽然大了点,但帮个下手不成问题。”梨儿地通社水泥硬化道路全长3.1公里,2021年10月启动建设,今年4月建成通车,共计投入资金150余万元,沿途35户、90余名村民因此而受益。一条幸福路串起了全村人的梦想,大家在增收致富的道路上,你追我赶,体会着新时代的幸福。“现在路修好了,干啥都方便,我打算明年养300只土鸡,再把养蜂好好发展一下……”对于明天的生活,王思平满怀信心,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杨都 文/图  走进位于温江区永宁镇八角村的四川省农业“五新”实训基地,上百亩蒜薹散发出浓郁的辛辣芳香,工人正在加紧采收。3月23日,成都市大蒜病虫害绿色防控及机械化防治技术现场会在此召开。  会上,隆永农机专业合作社用展臂式喷药机和无人机展示了大蒜智能化施药技术,市农林科学院“温江大蒜提质增效技术集成与示范”课题组和华地康公司分别向参会人员介绍了大蒜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大蒜品种提纯复壮技术和大蒜“双减”栽培技术的开展情况。帅正彬在田间介绍大蒜相关技术使用。  温江大蒜作为优质的蒜种资源,先后被引种到重庆、云南、贵州、湖南等地。尤其在云南,温江大蒜经过低温处理,能显著提早抽薹和蒜头的成熟期,大蒜蒜薹上市比其他品种早15至20天,市场价值十分突出。在云南省大理州,温江大蒜更是被指定为当地唯一推广的良种。  在此次现场会中,集中展示的多项技术瞄准了“绿色”“双减”等关键词。成都市农林科学院研究员帅正彬告诉记者,蒜农在生产中过度依赖化肥农药、滥施农药、扩大用药种类和用量现象很常见,这造成了生产成本大幅提高以及食品安全隐患。  “我们不仅仅是通过现场观摩和产量对比,展现‘双减’与绿色防控的成效,更想改变蒜农的生产观念。”成都市农林科学院农艺师柴丹介绍,课题组希望通过相关技术的实施和同田比较,让蒜农明白即便不施用这么多化肥农药,温江大蒜的产量和品质不仅不会降低,同时还节本增效。  “温江大蒜实际上需要关注的病害只有几种,而且很好防治。”帅正彬介绍,作为最优质的独头蒜之一,在生产过程中温江大蒜需要关注叶枯病、白腐病、紫斑病、病毒病等重点病害。  当天,来自省农科院、川农大、市农技总站等单位的相关专家对示范田块的大蒜蒜薹进行测产。测产结果显示,示范区内田块蒜薹折合亩产量为345.9—424.9公斤/亩,大田生产蒜薹折合亩产量为326.1公斤/亩,增产18.18%。  成都市农林科学院高级农艺师郭江洪介绍,示范田块通过土壤改良、智能施药、“双减”栽培和病虫害绿色防控后,农药施用次数和用量比当地蒜农少施用一半以上,化肥在追肥用量上也少用50%左右,抽薹时间比当地蒜农种植田块更早,现场测试产量与当地蒜农田块相当,甚至高于部分蒜农种植的田块,亩节约生产成本500元以上。

文/图)在众多打卡点中,艾芜故居纪念馆成了网红。新都区清流镇是著名流浪文豪艾芜的故乡,清流镇用好艾芜文创资源,撬动了乡村振兴的发展。清流镇有关负责人介绍,清流修建了艾芜故居纪念馆,通过与国内著名文学研究机构和大学社科机构合作,经常性开展学术、文化研讨与交流,将传统民俗文化、艾芜文化与现代文化相结合,有效促进了清流旅游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目前,清流镇结合“艾芜、梨花、泉水、林盘”等镇域特色资源,规划打造特色文创产业,深入探索乡村振兴清流实践。艾芜故居让艾芜文化“活起来”挖掘艾芜文化内涵,清流镇打造艾芜文化核心区域,目前已形成“一园两馆”空间格局。一园即艾芜笔下的乡风民俗园;两馆即艾芜纪念馆、初心与使命馆,分别对艾芜笔下的川西乡风民俗,艾芜生平事迹以及艾芜对党忠诚的思想信念、革命历程进行展陈。以艾芜故居、艾芜纪念馆为平台,协助艾芜研究学会举办国际学术研讨会,出版《艾芜故里·明珠清流》等刊物,开办艾芜家风大讲堂,对党员群众进行学习动员。艾芜乡愁文化区总面积约5300亩,采取“艾芜+林盘+乡愁+文创”模式,策划农耕元素大地景观,修复川西林盘院落,打造集博物馆、民宿、田园体验等业态为一体的艾芜耕读公园。重塑乡村文化创意主题社区,融入艾芜南行足迹设计元素,引入文创公司,成功打造稻田时光艺术基地,借文创让艾芜文化“活起来”。让本土产品“火起来”清流镇对乌木泉水资源进行保护性利用开发后,原本的乌木泉化身为一个集亲水体验、赏花休闲等功能为一体的乡村旅游休憩地——乌木泉湿地公园项目。以5.1公里乡村绿道串联艾芜纪念馆、乌木泉湿地公园、艾芜七子等景观,院落林盘等元素有机串联,形成特色乡村旅游环线,打造总面积约5300亩的艾芜乡愁文化区。“泉映梨花”景区内梨树连片种植10万余株,面积1600亩,太空莲连片种植700亩,春可赏梨,夏可赏荷,秋可摘果。通过文化植入、创意融入和设计提升,清流推出“梨花饼”“梨花杯”“醉梨花”等文创产品,全力发展“清流造”,借文创让清流本土产品“火起来”。

清明小长假,郫都区友爱镇农科村景区再次迎来了踏青赏花的游客。茂密的花木园林中,几栋覆盖着“绿色外衣”的建筑,引得过往游客猜测:估计是一家高端农家乐。“农家乐已不适应农科村的发展了,这是一个高端康养项目,名叫‘生命原点’。”郫都区乡村振兴集成示范农科片区驻点副组长、友爱镇副镇长黄波上前解释道:“生命原点”是郫都乡村振兴集成示范农科片区的首开项目之一,预计今年即可与市民朋友见面。作为“中国农家乐旅游发源地”,农科村也面临着“成长中的烦恼”:一产花卉苗木产业进退两难、三产服务业低端且同质化严重。如何突破发展瓶颈,重塑昔日辉煌?乡村振兴战略和郫都区科创新城建设,给农科村及周边的片区带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友爱镇幅员面积69.25平方公里,其中科创新城城区部分友爱涉及7.87平方公里,剩余61.38平方公里皆为科创新城农村片区,农科片区临近科创新城城市片区,科创大道东西向贯穿片区,是科创新城城乡协同发展的关键地带。”黄波表示,农科片区将擦亮中国农家乐旅游发源地金字招牌,打造家庭园艺中心。高起点规划“一核两片四带”布局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郫都区第十五次党代会后,为高质量建设好“科创高地、锦绣郫都”,全区组建了八大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各示范片区工作专班铆足干劲,推动乡村振兴起好步、开好局。其中,农科片区涉及友爱镇农科村、青冈村、石羊村、子云村和三元场社区4村1社区,面积约20平方公里,片区人口达到1.7万余人。乡村振兴集成示范农科片区将如何打造?在总体思路上,农科片区紧扣郫都区“一心两廊三片”战略布局,把握科创新城和清水河科创走廊建设契机,高起点实施片区策划和概念性规划,以产业为核心,国际对标荷兰“苹果屯”、国内对标浙江海宁长安镇,确定了片区目标定位:擦亮中国农家乐旅游发源地金字招牌,打造家庭园艺中心。方向已定、思路已清,接下来该如何具体谋划?在农科片区工作专班集中办公区域,一张片区建设的蓝图上,“一核两片四带”的功能布局已跃然纸上。一核,即以农科村为核心,重点打造家庭园艺总部集聚区,将传统农家乐转型为集“精品园艺产品展示+电商直播+场景设计+新品研发”于一体的家庭园艺总部基地。同步配套休闲游乐、亲子互动、影视拍摄场景和服务设施。“片区全域1000+个院子,我们将广泛选取条件成熟的川西院落,植入家庭园艺产业,打造一个个最美的川西院子,展示最美的园艺场景。”黄波说。届时将形成户户是展馆,村村是景区的场景。两片,即青冈村大师艺宿聚落片区和子云村康养微度假片区。其中,青冈村大师艺宿聚落片区,通过引进严永明、姚霁月、万山河等国内知名雕塑家、画家等艺术家,打造艺术聚落、大地景观,发展主题民宿酒店,引流奥特莱斯高端消费客群,配套服务科创新城。子云康养微度假片区,通过用活子云温泉项目和金海棠湿地等资源,发展康养微度假产业。四带,即科创大道川派盆景示范带、沿江安河科技粮经作物带、子云彩叶苗木观赏带和扬雄绿道定制花卉种植带。通过以带促面,实现工程苗木向家庭园艺转变、散乱种植向集中成片转变、单打独斗向合作经营转变,低端苗木向科技粮经转变。高标准建设34个项目全力推进“当前正在砌筑主体,项目去年10月开工,预计今年5月底完工。”在生命原点项目建设现场,项目经理叶强介绍,随着紧锣密鼓地建设,生命原点项目已粗具雏形。生命原点项目仅仅是农科片区未来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一幅生动的产业全景图正呼之欲出:一产业为定制花卉种植、科技粮经、高端苗木(川派盆景),二产业拟发展电子信息相关补链产业,三产业以发展世界家庭园艺中心为主,康养微度假、亲子研学、企业后端服务为辅,通过景区环线串联的复合产业集群。“农科片区目前共有34个建设项目,16个产业项目正按计划推进。” 专班项目建设组负责人、友爱镇农业服务中心主任李贤海介绍,其中子云温泉二期、石羊海棠民宿聚落两个项目已建成,并即将正式运营。西蜀海棠园以及包含生命原点在内的5个项目正处于加速建设当中。此外,18个基础设施项目也在有序推进。在乡村振兴集成示范农科片区工作专班办公室,白板上列满了即将要完成的每一项具体计划目标。李贤海介绍,农科片区工作专班下设5个工作组,有26名工作人员集中脱产办公,各自按分工要求有序开展工作。专班通过每周调度会、半周碰头会,以及专题讨论等方式推进各项工作,鼓足干劲跑出片区建设“加速度”。目前已形成初步策划及概念性规划方案,完成基础设施项目编制、产业项目包装等工作。

王丹)绿色食品加工产业是竹篙新城的主导产业之一。作为成都丘区唯一的都市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竹篙新城正着力发展绿色食品加工、食用菌、乡村旅游三大主导产业,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探索丘区城乡融合发展的乡村振兴之路。目前,竹篙镇已顺利入选首批“省级百强中心镇”。“未来新雅轩将朝着标准化超级供应链的定位转型,梳理整合市场需求,按照口味、成本、应用场景,为客户提供个性化、标准化的解决方案。目前已经在全国设立了19个体验中心。”参观通道上,新雅轩公司金堂基地负责人正向前来考察洽谈合作的国内某知名头部火锅品牌方负责人详细介绍说。“位于金堂竹篙镇的是新打造的‘数字化生产基地’。园区总设计面积超12万平方米,计划打造60余条生产线,涉及烤鱼、中餐、卤料、火锅、预制菜等10多类产品。目前一期已经建成。二期预计年内动工。”以做大农产品精深加工为切入点,竹篙新城正逐步加快主导产业聚集。据悉,竹篙新城已招引入驻食用菌、调味品等企业21家,培育市级龙头企业、示范家庭农场等15家。实施总投资96.4亿元的重点项目29个,建成绿色食品加工园一二期、食用菌智慧菌业科创展示中心等项目8个。“目前我们正梳理细化最新投资指南及‘三图一表’,特别是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是我们的招引重点。作为园区的重点企业,今年我们力争将新雅轩纳入专精特新、高新技术企业。”竹篙镇相关负责人表示。走在现代农业装备产业园三期的主干道路上,建设热潮扑面而来。道路左边,三层最多同时满足500余人就餐的职工食堂主体竣工。米白色为主调的现代建筑即人才公寓正进行内装工程。另一侧,4万平方米的标准化厂房正在加快建设中。“目前我们有上百名工人奋战在一线,整个项目力争在年底建成投用。”施工方负责人透露说。据悉,仅现代农业装备产业园,今年在建项目12个,总投资21.36亿元,其中绿色食品加工园三期、食用菌产业技术研究院等项目正加快建设。年内,竹篙新居工程、6000立方米/天污水处理厂等项目有望开工建设,加工园三期内部道路、北环线1.4公里市政道路建成投用。

杨富)那么,目前农贸市场的民生商品供应情况如何?昨日,记者先后走访了成都市区建设路、八里小区、红星路等区域的多家农贸市场,发现目前市场内蔬菜、肉类、粮油等重要民生商品供应充足,价格也趋于稳定。与此同时,相关监测结果也显示,目前白家、濛阳、三联家禽三家大型批发市场农产品品种丰富,肉菜蛋供应充足。据悉,最近几日,成都市发改委、成都市农业农村局、成都市商务局等部门组成联合检查小组,针对重要民生商品市场保供稳价情况进行了检查。全市31家重点保供企业销售平稳,价格稳定,全力以赴助力成都供应保障工作。各市场严格落实疫情防控工作要求,确保交易场地、员工、商家、货物安全。濛阳、白家两大批发市场与蔬菜主产区建立紧密交流机制,产销价格信息畅通,广泛动员市场商家做好货源调运,并实时监控发货量、销售量。目前,全市农贸市场围绕切实做好疫情防控工作,把紧入场关,严格中高风险人员入场排查,加强市场消毒消杀和清洁卫生。各零售网点农产品品类丰富,主要肉类、蔬菜零售销量、价格稳定,各商超、菜市加大蔬菜、肉类和粮油投放,确保市场内米面油、肉蛋奶、猪肉、蔬菜等生活必需品供应稳定。

杨富)昨日,记者从成都市发改委获悉,市发改委日前组织召开了保供稳价工作专题会议,传达贯彻国家发展改革委重要民生商品保供稳价会议精神,研究贯彻措施,部署安排工作。会议强调,推动保供稳价各项任务落地落实,确保高效有序做好超大城市供应链安全,切实保障人民生产生活需要。同时,加强价格违法行为监管,严厉打击囤积居奇、哄抬物价、串通涨价等价格违法行为。围绕重要民生商品保供稳价,会议从加强统筹协调、完善应急预案、加大物资储备、保障物流畅通、强化市场监管等方面明确了五项措施要求并作了部署安排,全力保障重要民生商品市场供应充足、价格稳定。一是加强统筹协调,明确职责任务。建立完善工作机制,压紧压实各部门工作职责,做好重要民生商品生产调度、物资运输、市场监管、价格监测等各项工作,切实增强物资保障能力。二是完善应急预案,终端检验到位。针对突发情况,细化实化操作方案,适时开展终端检验,补齐工作短板弱项,确保群众生活物资保障体系稳定有力、规范有序。三是加大物资储备,保障市场供应。做好粮油、猪肉等重要民生商品储备管理,加强与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大型综合超市和连锁便利店对接联系,指导、协调、督促企业加大备货力度。四是打通运输渠道,确保物流畅通。加强交通运输管控,做好运输服务保障,全力保障物资运输通道畅通。加强生活物资终端配送管理,充分整合专业公司与社区工作者、志愿者等多方力量,打通生活物资保供“最后一米”。五是强化市场监管,维护价格秩序。做好市场价格监测分析预警,加强价格违法行为监管,严厉打击囤积居奇、哄抬物价、串通涨价等价格违法行为,营造良好市场环境。(受访单位供图)

李柯雨)“突突突”,走进天府现代种业园,钢筋、水泥以及各种机械碰撞出奋进的交响曲,天府现代种业园景观大道、种业实验室、标准化厂房等项目一齐施工,现场一片繁忙景象。在另一侧,大片油菜和小麦,正挺直了身板儿,拔节生长。今年以来,成都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两手抓、两手硬,推动发展工作取得积极成效。3月31日召开的市委常委会会议指出,要牢固树立“抓项目就是抓发展,抓大项目就是抓大发展”的理念,抢抓国家政策窗口期,谋划实施一批基础设施、科技创新、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绿色生产项目。按照此要求,成都市农业部门大力实施项目攻坚会战和招商引资行动,加快集聚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产品精深加工高能级项目等,推动链主企业、公共平台等多元主体集聚共生、协同增效。天府现代种业园西南种业“诺亚方舟”争创“国家种业高地”走进位于邛崃市的天府现代种业园,一个印有“西南种业‘诺亚方舟’”效果图的工地上,工人们正有序施工。“这是全省的种质资源中心库,预计今年年底就能投入使用。”邛崃天府现代种业园管委会主任祁峰告诉记者。作为四川打好种业“翻身仗”的重要抓手,这个西南种业的“诺亚方舟”将会建成什么样子?今后将怎样引领全省高端种业发展?记者了解到,四川省种质资源中心库是省政府农业重大项目,总投资9223万元,是全省作物种质资源收集、繁殖保存、种质创新与供种分发平台,目前该中心库正在紧张建设中,预计今年底投入使用。“在这里,既能看到基因芯片等遗传资源,也能看到长在地里、养在地面的活生生的生物活体。”据介绍,项目总体定位为国家种质资源库(四川)中期库、西南特色种质资源保存库。功能包括四川种质资源的保存与利用,西南地方特色种质资源保存与利用,国内外种质资源的收集与交换,四川及西南种质资源挖掘与创新利用,国家种质资源数据西南信息管理平台以及种质创新科普教育等。今后的资源中心库将涵盖农林牧渔草等领域,收集保存、研究利用与科普展示“三位一体”,建成后将保存西南特色种质资源180余万份,其中45.4万份植物种质资源、食用菌种质资源5万份、水产种质资源26万剂、畜禽种质资源105.2万剂,保存期50年,成为西南种业的“诺亚方舟”。力争在2022年建成“中国西南种业中心”,2025年建成“国家种业高地”,2030年建成“国际种业创新示范区”,成为国际先进、国内一流、特色鲜明的综合性农业种质资源库。天府农博园打造农业消费特殊场景在位于新津区天府农业博览园的天府农博园首期配套项目六期工程,现场200余名施工作业人员正抢工期,冲刺施工。中建八局农博园项目负责人刘富强介绍,天府农博园首期配套项目六期工程(研发中心)共建设7座主要建构筑物,分为“青苗”“瑞雪”两个片区,根据工期安排,整个项目预计将于今年4月底完工交付。据刘富强介绍,整个研发中心分为“青苗”“瑞雪”两个片区,其中“青苗”片区主要是由6栋建筑组成的科创林盘群落,包含农业文创、农业休闲娱乐、多功能厅、接待中心以及观景塔等功能分区。在这里,不仅可展示国际顶级农业科创专业成果,发展农业科技创新体验,还可衍生农业创意体验休闲业态,提供农业休闲、娱乐等相关产品,打造农业消费特殊场景。值得一提的是,“瑞雪”片区的建筑为多功能展示馆,起伏错落的外形,形态类似于雪后的地面,也像是正在消融的积雪。“由于多功能展示馆外形为圆弧状异形结构,整个展馆高低落差超9米,正常施工无法满足造型设计,为此屋面结构是采用3D打印来完成的。”刘富强表示,采用3D打印的屋面结构面积约1000平方米,屋面结构前期在工厂打印出来后,运输至现场进行拼装。“多功能展示馆建造完成后,将非常完美地呈现我们在建筑机器人打印建造技术领域的研发能力与实践水平。”设计单位相关负责人表示。“瑞雪”片区多功能展示馆既可举办展会、科技农具发布会、论坛路演,也可开展音乐会、圆桌趴、时装秀、电竞、宴会、亲子研学等活动。(图据受访单位)

李强)今年以来,天府新区太平街道鹿林村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美丽乡村建设为重点,开启了城乡融合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新的局面。鹿林村记者获悉,鹿林村以改善人居环境为抓手,以创建“美丽宜居乡村”为目标,持续推进乡村生态治理。共整治河道岸线12公里,清理垃圾50余吨,并在报恩寺小区创建了垃圾分类示范小区和市级示范小区,获得了当地百姓的一致称赞。另外,鹿林村规范引领,科学规划,因村施策,构建了“街道指导,村具体实施,物业参与,环卫公司协作”的“四级联动”机制,建立垃圾分类指导员、监督员、引导员3支队伍,实行垃圾分类“三员”机制网格化管理,创新小区自治管理措施,建立健全宣传引导、“红黑榜”考评和激励机制等各类机制。同时,向辖区内报恩寺小区每户家庭发放两份投放容器,共计168组;并将户主姓名等信息张贴于分类容器之上,实行实名制管理,村民生活垃圾分类知晓率和参与率均达100%。并通过微信院落群、街道(社区)公众号等推送生活垃圾分类相关知识,让村民学会“如何分”。鹿林村还探索“改造+美化”模式,突出垃圾回收设施美观性,制定科学合理的改造方案,调整功能结构,对报恩寺小区原有的5个生活垃圾混用收集点进行改造,充分利用每个收集点墙体空间,根据墙体大小定制并张贴与之相对应的生活垃圾类型,图文并茂宣传生活垃圾分类知识,使得每个收集点均成为生活垃圾分类宣传阵地;并对收集点定期进行冲洗保洁和消毒消杀,有效阻隔疫情防控期间病毒的传播,呵护群众生命安全,彻底改变了农村生活垃圾收集点“脏、乱、差、臭”现状。鹿林村此外,鹿林村群策群力,实施余家林盘的提档升级工程,在修复的基础上,再次完善相关配套工程,更新竹类品种,在林盘内安装路灯,统一对林盘内的住房进行风貌改造,突出做好细节的打造,对节点景观、村标村牌、绿化栽植等进行细化打磨,真正让农村美起来、留得住人、记得住“乡愁”。“乡村振兴,重点是产业要支撑。”鹿林村党委书记郑川告诉记者。为此,鹿林村加快构建乡村振兴产业体系,重点对桃子新品种示范基地进行提档升级,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配套基地牌、观景台、停车场等设置,为基地建设添砖加瓦。另外,按照“一村一品牌”发展思路,以培育示范大户为重点,继续完善桃子改良品种,引进新品种1至2个,壮大支柱产业,构筑新型产业发展格局。此外,鹿林村还大力发展生态观光旅游,提高现有桃子基地生态旅游景点圣经寺、塔寺沟水库的知名度,发挥基地特色,建立2至3个桃子采摘点,形成绿色果品供游客采摘鲜食,努力将基地建成一个“生态农业示范园”“观光农业旅游园”“旅游食品生产园”,从而推动农业“接二连三”的互动融合发展。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雷倢)近日,省供销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与成都市金堂县政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下称《协议》),携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  双方将围绕搭建农产品供应链“两端”(即供给端和消费端)、“两网”(即线下冷链物流骨干网和线上数字供销网)开展合作,还将推动建设农产品冷链仓储物流中心。  根据《协议》,围绕“碳达峰、碳中和”重点工作,双方将做强供销合作社服务城市绿色发展能力,还将探索建立具有金堂特色的“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综合合作发展模式。  此次签约后,双方将围绕服务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充分发挥国家、省、市政策资源、资金资源和金堂县用地资源优势,推动供销合作社“两端”“两网”建设,共同促进金堂县经济社会发展,使之加快成为服务农民生产生活的综合平台。

阚莹莹  “放水喽!”伴随着一声高亢的号子,拦水杩槎被人们齐力拉倒,奔腾的江水倾泻而下,流向广袤的成都平原。  这是都江堰放水节上年复一年出现的盛大场景。伴随着奔腾的江水,经过一个冬天沉寂的成都平原,又开启了新一年的春耕。  都江堰放水节又称为“开水节”,源于千百年来蜀人对河神的祭祀,对于风调雨顺的期盼。现在,放水节在每一年的清明节举行,也从对河神的祭祀,演变成对于修建都江堰的李冰父子的纪念。开闸放水。起源  对自然的敬畏和对丰收的渴望  “都江堰水沃西川,人到开时涌岸边;喜看杩槎频撤处,欢声雷动说耕田。”这首出自清代诗人山春的《灌阳竹枝词》描写出了当年都江堰放水节的盛况。而这一盛大民俗源于何时,至今没有确切的历史证据。追古溯源,远古时期,人们对于大自然的敬畏,对于丰收的渴望,逐渐演变形成了这一民俗。  古代中国,洪水肆虐,人们对于水神的祭祀普遍,江河流经之处,都有建立河神庙以祭祀河神。  都江堰芒城古人类遗存,是距今4500年前的古蜀人的生活聚落遗址。考古发掘证明,都江堰市古人类在4500年前就已经进入较发达的农业社会阶段,遗址内有沟渠的痕迹和用于防御水患的内外城墙。  《史记封禅书》记载“江水,祠蜀”,“江”在古代专指长江,这里指的就是长江的江神祠在蜀地,这就说明,春秋战国时期,蜀地的地方性河流崇拜活跃。  大禹治水也和岷江地区江水崇拜有着密切的关系。  许多古籍文献记载,大禹“岷山导江,东别为沱”,就是利用现都江堰市境内聚源镇(古称导江县)地势相对较高的特点,重新开掘一条人工河道,把岷江泛滥成灾的洪水,经人工河道引导到金堂县境内的洛河,经洛河出金堂峡再流入岷江。  但是,由于古人认识的局限性,往往将自然现象用神话和巫术的形式予以解释。因此,伴随着岷江泛滥带来的苦难和大禹治水的成功,上古时期就产生了岷江有江神为怪的传说和江神帮助大禹治水的传说,在汉代以前,每年春季祭祀江水和江神,是十分重要的民俗活动。放水节期间的民俗文化展演。转变对神明的崇拜到对科学的认知  到了秦代,公元前256年,时任蜀郡郡守李冰主持修建的都江堰,岷江水害得到彻底治理,使川西平原成为“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后来,人们开始从祭祀江神逐渐转变为祭祀李冰。《华阳国志》就有记载“李冰战江神”的传说,在这个传说中,李冰化为“苍牛”入江杀死了兴风作浪的江神,李冰自然也就成为了蜀人心中的神。  从李冰主持建成都江堰开始,人们越来越体验到李冰巧妙利用特殊地形、水脉、山势,因势利导,无坝引水,自流灌溉的都江堰给四川盆地生产生活带来的巨大好处。  到了汉代,人们的文化认知有了质的变化,从敬畏鬼神、敬畏大自然逐步转为对科学的认知,祭祀李冰的民俗越来越盛大。  1974年,都江堰岁修工程时在鱼嘴附近出土了汉代石刻李冰像,从这一证据看,在公元168年以前,都江堰渠首附近的岷江边,就已经修建有专门祭祀李冰的庙宇。《灌县乡土志》载:“每岁插秧毕,蜀人奉香烛祀李冰,络绎不绝。”  而为了保护都江堰水利工程永续利用,遵循李冰“深淘滩、低作堰”的治水规则,每年冬春之时都江堰都会进行大规模的岁修工程。这时候岷江水位下降,堰工们会在渠首用特有的“杩槎截流法”筑成临时围堰,对工程进行“体检”和“治疗”。修外江时拦水入内江,修内江时拦水入外江。  岁修后,来年清明节时,堰工们举行岁修竣工活动,这时候就要拆除堵水用的杩槎、竹笼,放水入内江,形成了每年清明的民俗活动——“放水节”。传承千年手艺的延续和历史场景的再现  “竹笼”和“杩槎”,这两个工具在都江堰两千多年的水利治理中发挥了极大作用,现在也是放水节上必不可少的道具。  “竹笼”和“杩槎”都是古时先民为治理岷江水就地取材,把卵石、竹子、原木等材料组合在一起,制作出既生态环保又便于调整的治水截流工具。  杩槎是一种用来挡水的三脚木架,应用时以多个排列成行,两个杩槎之间用木梁、蔑笆等相连成排,中间放置装满卵石的竹笼,来增强其稳定性。在迎水面上加系横木及竖木,外置竹席,并加培粘土,便构成一种简易、高效、稳定的三角立锥形截流工具,即可起挡水作用。  竹笼也是都江堰从古至今都在采用的岁修工具,选以生长两年以上的慈竹为原材料,编织成长笼,内装卵石,用以护堰、作堰。将分散的若干卵石组成一个有空隙、能渗水的整体,竹笼之间又易于互相连接、重叠为壅坝。这样既能减小水流的冲击,又能形成整体直压水底,固河堤基础,使江水不至于淘空河堤基础而溃堤。  现在,在都江堰当地,还有不少制作“竹笼”和“杩槎”的老手艺人。  今年,都江堰放水节将在清明节如期举行。清明节前夕,都江堰市蒲阳街道花溪社区1组,肖云发一家正在根据今年放水节的需求加紧赶制竹笼、纤绳。  在肖云发家的院子里,叔叔肖昌述坐在板凳上熟练地用弯刀破竹、刮青,肖云发的女婿朱敏忙着用锤子将竹节敲破,肖云发则在另一边快速编制竹笼。只见他将6根青篾作基底,编成一个六边形物体,随后双手来回翻飞,不一会儿竹笼就有了一米长。  “竹笼是每年放水节必不可少的工具,每年都需要重新进行编制。取材需要选用生长两年以上的慈竹,从选竹、破竹、刮青到编笼底,每一道工序都有讲究。”肖云发说,拦水工具必须结实耐用,竹笼只能选用韧性好的头层青皮,每年他家用竹近10万斤。  延续至今,放水节已经成为历史文化名城都江堰极具特色的传统节日,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这几年,都江堰当地还采用了“电视+网络直播”的形式与全球网友互动,再现了两千多年前都江堰放水的盛况。而在节日期间,都江堰的省级非遗项目青城洞经古乐、柳街特色薅秧歌等相继亮相。表演队通过舞台演出、古城区巡游展示等方式,向游客展示都江堰最具特色的民俗文化。

杜铠兵眼下正是春耕好时节。简阳市青龙镇联盟昌盛专业合作社的冬小麦地里,工作人员正在指导着无人机植保防虫害操作手,按照标准程序进行“一喷三防”作业。  当前正值冬小麦抽穗扬花期,青龙镇联盟昌盛专业合作社500亩冬小麦长势良好,生机盎然。为切实抓好冬小麦防虫、防病、防早衰工作,由简阳市农业农村部门组建的春耕生产技术服务队正将农技服务送到田间地头,“零距离”“面对面”地进行指导,帮助农民解决春耕春管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  “今年,我们组建了耕地质量提升、粮油、蔬菜、果树、园艺等五支技术服务分队,把化肥减量增效、农业技术指导服务和培训工作从课堂转移到更接地气的田间地头,有效帮助农户协调处理农技服务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确保全市春耕生产有序推进,努力实现全年粮食增产丰收目标。”简阳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曾亮华介绍道。  春耕生产技术服务队不仅要开展农业技术的宣传、培训、指导和推广等工作,还要开展惠农政策、种粮奖补政策的讲解和宣传,提高农户种粮积极性;及时调查掌握简阳市各镇(街道)种植业生产计划、春耕备耕情况,种子及生产物资储备及供应情况,督促指导适时播种移栽和田间管理,及时反馈生产进度。同时,还要调查了解农业生产面临的突出困难和问题,分析研判并提出解决办法,总结春耕备耕及农业生产的经验和做法,选树典型,宣传推广,全面推动简阳市农业生产高质量发展。  目前,简阳市春耕生产技术服务队已开展各类培训50期次,培训2800余人次,开展技术指导500人次,发放各类技术资料2600余份,为春耕生产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周颖昳 文/图“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近日,记者走进位于成都市青白江区福洪镇“我的田园”基地,千亩桃花已竞相绽放,深浅不一的粉色交相辉映,美不胜收。  “我们是成都过来的,听说这儿的桃花很漂亮。”“我们就是住在附近的,刚好和家人一起来耍。”桃林间,游客熙熙攘攘,纷纷拿起手机拍照“打卡”,欢呼声和笑声此起彼伏,游客们畅游花海间,惬意感受着春天的气息、享受着阳光的温暖。﹃我的田园﹄桃花绽放。  “我们桃树目前总种植面积为1486亩,桃子的种类有中桃红玉、纽扣蟠桃、黄金蜜、黄金蟠桃、36-5油蟠桃等。”“我的田园”项目工作人员杨德洪介绍说,在基地道路两侧栽植了一些观赏桃花,所以花开得比较密集,观赏效果非常明显,其余的果树都会结果。每年5-7月,各种桃子将陆续成熟上市。  “我的田园”项目负责人介绍,四川我的田园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于2016年,次年便对标国际高端水果认证标准,从青海运来优质有机肥,对果园土地进行了全面改良。2018年,公司与中国农科院、四川省农科院、市农林科学院等科研院合作,引进桃、李、杏三大水果品种。同时,引进水肥一体化设施,并对桃林采用科学起垄,坚持使用原生态肥料。  “不单单是建立一座观光旅游的度假田园,更重要的是需要通过产业运营的方式,实现乡村的长远发展,大力推进一二三产深度融合。”负责人介绍,项目按照欧盟标准种植以“桃”为代表的高品质果树,“一产”农业种植引领高端市场客户需求。在此基础上,推出桃胶、桃干、桃酵素、桃果茶、桃果酒等系列大健康“二产”产品。此外,“我的田园”衍生出“新场景·新玩·新食”等系列美学生活方式,成功推出“田园浪漫艺术季”等系列子IP,推动高品质生活与度假配套的“三产”发展。  2016年来,“ 我的田园”针对福洪镇乡村生态空间、产业发展、人居环境、基础设施及乡村治理进行系统性重塑,投资2.23亿元建设的农民新居矗立在场镇上,让1700多农民乔迁新居,解决了5000余亩土地撂荒弃耕和土地资源变现的问题。  截至目前,“我的田园”聘用普工200余人、技术工50余人,公司正式员工100余人,让过去很多在外地工作的人回流家乡。除此之外,在园区客流的带动下,部分独立经营意识强的村民开始自主经营旅游配套产业。据不完全统计,5年来,福洪场镇中餐馆增加25家、大型农家乐增加6家、宾馆增加7家,KTV从无到有发展到3家,网吧等游乐场所增加5家,这些服务设施在节日期间经营火爆,预计间接可增加营业额1500万元以上。

杨升涛)“原来的街道到处都是乱摆摊的小贩,每次收摊之后路上也到处都是垃圾,走路都要随时注意脚下。”这是金堂县土桥镇居民对村里街道曾经的印象。如今走进这里,映入眼帘的却是干净整洁的乡村街道、鳞次栉比的民居房屋、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文明村风的气息扑面而来。是什么让曾经“脏、乱、差”的乡村“华丽变身”?近日,记者带着这样的疑问走进土桥镇。资料图片:土桥镇朝阳社区一角据悉,土桥镇结合各村实际情况,围绕村民关心热点问题,组织制定“村规民约”,通过村规民约上墙、宣传条幅、“村村通”等形式,大力宣传乡风文明;鼓励党员干部带头学习、践行村规民约,发挥示范表率作用,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坚持婚事新办、丧事简办,自觉抵制陈规陋俗和封建迷信活动,营造出讲文明、树新风、促和谐的浓厚氛围。“现在去街上买菜,不仅摊位比原来规范了,道路也干净了许多。”土桥镇村民感叹。为改善村内环境、提高村民生活质量、保障疫情防控常态化管理,土桥镇朝阳社区以村规民约为依托,规定村内外商贩一律不准在场镇主街道两侧摆摊设点,将社区的闲置空地开辟成流动商贩售卖的指定地点,由村委会和商贩共同对场地进行管理和卫生保洁,既有效避免了占道经营,也方便了村民,“广场市场”得到村民一致认可和好评。如何持续推动文明村镇创建工作?土桥镇以村规民约实践活动为抓手,对7个村、社区的村域市场周边环境进行清理,取缔非法占道经营、乱摆乱占行为,清理店外广告牌(灯箱),拆除市场周边乱拉篷布、乱搭乱盖的各类违法建筑,疏通市场周边的消防通道,实现了农村市场经营管理井然有序,环境干净整洁,村民买卖方便,更为疫情防控常态化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文/图)“螺丝再扭紧点,把架子搭牢固!”3月29日,四川嘉竹茶业有限公司里,国网成都蒲江县供电公司的工人正在挥汗如雨、埋头苦干,他们有的“挂”在电杆上,有的守在设备边,辛勤工作的目标只有一个:今天之内恢复厂区通电,让新设备尽快投入使用。每年3到6月都是春茶生产的旺季,为了扩大生产、提高产能,公司今年引进了全新的数字化全自动产业生产线,用来替代传统的“气炒茶”。要完成这项改扩建,就必须对电力设备进行升级,以适应新的生产线。那么,茶叶生产“气改电”有哪些好处?如何保障供电,助力成都茶产业发展?3月29日,记者走进蒲江县的茶厂、茶田,为你解读成都春茶生产背后的“电力密码”。茶农使用电热锅炒茶节约成本提高产能茶企茶农都得实惠施工工地距离川嘉竹茶业有限公司生产车间不远,记者赶到现场时看到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十多米高的电杆上,三名电力工人在安全绳的保护下安装设备支架;地上的电力工人也没闲着,他们忙着安装调试各种设备,确保通电之后都能正常使用……施工难度最大的是要把300多斤的真空开关挂上十多米高的电杆,为了完成这项任务,工人们得先架设一套轮滑系统,再慢慢把设备拉到空中。“今天之内就能完成施工,然后新设备马上就能通电运行。”国网成都蒲江县供电公司营销部副主任向雪梅说。为什么要“气改电”?节约成本、提高效率是主要原因之一。向雪梅告诉记者,以嘉竹茶业为例,在成都供电公司相关政策的惠及下,公司申请到了茶叶粗加工上的农业生产电价,“他们生产用电,一度大约为5角钱,比普通的大工业用电节约了好几角。”据四川嘉竹茶业有限公司行政经理李艳介绍,过去生产主要用电和天然气,经过计算,生产一公斤茶叶的能耗成本是5元左右,换成电之后,能耗成本能降低1到2块钱。“同时,电力设备控制温度、时间更精准,我们的产品质量也更有保证。”李艳表示,电力驱动的生产线启用后,预计每年可以新增500吨产量,推动年产量达到800吨,公司的年产值也将由2000万到3000万,提升到5000万到6000万。开通“通道”形成保电组把供应服务送到茶农家门口在蒲江县某生态农庄走访时,记者发现茶农炒茶时,使用的也是电热锅。“过去我们用过柴火,但茶在干的时候很容易吸味,所以炒出来可能会有些柴火味。现在我们用电,就不存在这个问题了。”农庄负责人吕先生说。据了解,国网成都供电公司一直在开展电能替代推广。以蒲江县制茶业为例,该产业逐渐从炭制茶、气炒茶向电气化生产转变,从杀青、搓茶、烘焙等工序,到茶叶冷藏、包装都用电,截至目前,全县完成替代每年增售电量近200万千瓦时,减少1700吨碳排放量。同时,供电公司还针对茶叶加工制作中的用电问题畅通“绿色服务”渠道,组织党服队队员成立保电小组,对成佳茶乡辖区内电力设施开展全面巡查检修,为茶企、茶农检查维护制茶设备、把脉问诊。同时,供电公司在村社设置了服务岗位,将供电服务送到茶农家门口,指导其科学用电,满足春茶生产、春灌用电的需求,确保茶农用电安全无忧。

赵荣昌)3月29日,四川省、成都市新一轮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包山头”植绿护绿履责活动启动仪式在成都市龙泉驿区山泉镇万兴社区油房垭举行。当天,来自省直机关单位、成都市和龙泉驿区的党员干部和志愿者代表现场植树1100余株、抚育苗木300余株,以实际行动助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共建共享美丽宜居公园城市示范区。  “包山头”植绿护绿履责是四川开展义务植树的创新形式。3年多来,在省直机关工委的组织下,四川省、成都市直机关和高校、企业、金融机构每年有300余家单位近19万人次参与“包山头”履责活动,带动社会面6.6万人次参与,累计完成营造林2.4万亩。  根据部署,新一轮“包山头”植绿护绿履责活动将进一步创新工作机制,坚持领导干部、党员干部、基层党组织“三带头”,实行线上线下结合、专群结合、主题林建设与集中活动结合、植树履责与重大生态项目建设结合的“四结合”,实现全民义务植树形式由单一现场植树向植绿护绿等多种形式转变,重点按照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规划和建设时序,实施主题景观节点、主题景观道路、古树名木保护小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小区等相关生态项目,建设可阅读可感知可欣赏可参与的互动生态共享场景,推动形成全民动手、全社会参与、科学务实绿化的良好氛围。  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省委秘书长、省直机关工委书记王一宏宣布履责行动启动,副省长、省政协副主席尧斯丹出席启动仪式并讲话。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罗敏  春暖花开,繁花似锦。3月24日,四川首场“市(州)文旅主题宣传月”活动新闻通气会上,成都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发布“爱成都 迎大运”——2022天府花开踏青赏花季活动,推出以大运会为主题串联的特色线路。在等待大运会的时光里,邀请市民和游客们利用清明节假期、五一小长假和周末,去探寻花重锦城的山水画卷、烂漫花海、阡陌田园。资料图片乡村林盘之旅  推荐线路:三道堰青杠树景区(郫都区)—东林艺术村(郫都区)—川西音乐林盘(都江堰市)—问花村(都江堰市)  线路特色:在这条线路上,三道堰青杠树景区踏春节刚刚拉开序幕,“菜花音乐会”“精灵巡游”“风筝节”等主题活动也将悉数登场。在前往都江堰的路途中,去到鲜花簇拥的东林艺术村,感受一场艺术与乡野的融合;还可以走进川西音乐林盘,聆听一场音乐艺术的视听盛宴;随后便到暗香浮动的问花村,漫步于香甜浪漫的梅林花海中。花开锦绣之旅  推荐线路:三圣花乡旅游区(锦江区)—桃花故里(龙泉驿区)—洛带古镇(龙泉驿区)—凤凰湖旅游景区(青白江区)  线路特色:三圣花乡绝对是不容错过的打卡地点,既有“最美颜值”又有“创意内涵”;登上龙泉山脉,到桃花故里看看,感受世外桃源的绝美意境;随后去趟洛带古镇,感受历史悠久的客家文化;最后前往凤凰湖景区,感受青白江樱花旅游文化节的热闹非凡。茶香美宿之旅  推荐线路:道明竹艺村(崇州市)—南岸美村(大邑县)—天府现代种业园(邛崃市)—成佳茶乡(蒲江县)  线路特色:打卡道明竹艺村,编竹编、看美景,在国际营地认识新朋友;走进南岸美村,端一杯香茗,眺望窗外稻田,呼吸绿野气息;随后前往邛崃,在天府现代种业园,感受现代农业魅力;最后前往成佳茶乡,打卡“中国绿茶第一乡”的千亩茶海。创艺休闲之旅  推荐线路:音乐百花谷(新都区)—九尺美食文创园(彭州市)—白瓷艺术中心(彭州市)—丹景山旅游景区(彭州市)  线路特色:首先来到新都区,走进音乐百花谷和漫花庄园,赏花踏青放风筝;随后前往彭州市,在九尺美食文创园里,体验户外潮流美食文化;最后来到丹景山旅游景区,坐上丹景山小火车,静观天府牡丹的雍容华贵。亲子趣玩之旅  推荐线路:天府童村(天府新区)—栖肆桃源(天府新区)—黄龙溪古镇(双流区)  线路特色:走进天府童村,假日带着孩子品味乡村休闲;休息充足后,便继续前往双流欢乐田园,走近最美大自然;最后到临近的黄龙溪古镇,在古色古香的街巷里感受古蜀码头的商贸文化。成都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供图

周颖昳“我们今天会议的主题是问责问廉,镇纪委领导也专程来到会场,真心希望大家畅所欲言,对我们的工作多提意见、多挑毛病。”3月22日上午,一场乡镇问责问廉坝坝会在成都市青白江区清泉镇五桂村袁家湾“茂昭书院”的院坝内举行,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廖兴友非常坦诚地向大家说明开会意图。参加会议的包括镇村干部、人大代表、普通党员、村民群众等各方代表,共计20余人。坝坝会现场  “廖书记,幸福小区已经入住近十年,现在汛期马上要到了,房顶不同程度出现漏水情况,请问咋个解决?”一位住在幸福小区的村民“单刀直入”地问道。  “幸福小区十年前入住的无围墙开放型小区,系土地整理项目,房屋保修期五年早已过去。”廖兴友解释,小区住户从开始入住至今从未缴纳过物管费用,也没有房屋维修基金。按照国家相关政策,村民自己的房屋漏水,维修只能由小区住户自行承担。大家可以通过协商,本着受益多者多出钱的原则,村上将向上级争取一部分资金奖励,尽快解决这个问题。  老党员何成贵提出,最近几年,小区很多人把公共绿化带挖了,或修建停车位,或开垦种菜,希望加强管理。据了解,幸福小区投入使用时,整个小区的泊车位只有40多个。随着群众物质生活不断提高,目前整个小区的私家车辆已经达到 多辆。有车无车位,很多车主就直接把车停在了小区过道和消防通道上。对此,廖兴友表示,现在村里拿不出一大笔钱修建车位,群众在不砍伐树木的情况下修建车位,把杂草地开垦出来种点蔬菜也无伤大雅,如果乡亲们能提出更好的解决办法,再进行调整。  “最近一两年,场镇、技师学校、三八店一带摆摊、私家车等乱停乱放严重,不仅拥堵,还有很大的交通安全隐患。”  “我们家附近一家屠宰场,晚上噪音大得很,搞得我们通宵无法入眠。”……会上,村民们就生活中存在的各类问题踊跃提问、畅所欲言,镇村班子参会人员对大家尤为关心的重点问题归纳总结,现场进行了详细解释和说明。  青白江区清泉镇纪委副书记张静表示:“问责问廉坝坝会,既是成都市区乡(镇)人大代表、基层干部深入群众‘亮身份、集民声、助发展’的重要渠道,也是基层乡镇党群、干群互动式教育的生动课堂。这样的活动我们今后还要大面积推广,不定期开展。”

(记者 邓婧 实习记者 周滎鸿 都江堰市融媒体中心供图) 记者昨晚获悉,十台满载着120余吨新鲜时蔬的货运车辆,从都江堰集结出发开往上海,向上海市民带去都江堰的暖心问候和美好祝愿。装满新鲜时蔬的货运车辆出发开往上海据介绍,28日下午,在位于都江堰市聚源镇西部农产品交易中心内,数十名志愿者将刚刚采摘过来的蔬菜进行分拣、装箱、上车。都江堰市各大蔬菜基地、蔬菜种植专合组织和蔬菜龙头企业等接到供应需求后积极响应,火速组织采摘,在最短时间内将120余吨蔬菜准备到位。莲花白、土豆、生菜、萝卜还有都江堰特产大葱……经过严格的农产品安全检测后,一一被装上爱心运输车辆。“岷江黄浦江水水相连,上海都江堰心心相印。”在场市民表示,都江堰永远铭记上海援建情谊,希望这份来自都江堰的特殊春味,能为上海市民带去些许温暖和力量。

四川农村日报讯 余丹 鄢伟 张定娥 记者 杜铠兵“突突突……”农机手赶着“铁牛”,在田间翻出一道道犁痕。3月23日,在简阳市镇金镇小湾村,简阳市农业农村局和镇金镇农业服务中心技术人员正在机播玉米现场示范会进行指导。小湾村机播玉米现场示范会。受访者供图  示范现场,4台旋耕机、4台播种机相互配合,以每小时3亩的速度进行玉米机械化播种,近期当地将全面完成1000余亩机耕作业面积。抢抓春耕好时节,持续做好农机化生产,为今年小湾村的3000亩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打下坚实基础。  近年来,简阳市抓实抓细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各项工作,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全市粮食安全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由于简阳市多丘陵、少平地,丘陵约占总面积的 88.13%,山间小盆地、山坡梯田多,耕地之间分割严重,推广使用农机具、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能够有效减轻农民劳动强度,提高劳动效率。为此,简阳市依托毗邻成都中心城区的区位优势和良好的资源禀赋、生态本底、农业基础,在大力发展都市现代农业中,积极争取各级项目资金,创新开展农机推广工作,通过积极推进农机购机补贴,农机化示范推广、机电提灌建设等工作,促进农业生产提档升级,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  2021年,简阳市完成到村农机现代化设备采购项目,采购农机95台机具开展农机社会化服务,农机总动力40.56万千瓦,完成机耕作业面积约101.01万亩,机播完成约37.57万亩,机收完成约49.11万亩,主要农作物机械化综合水平约65.71%,农业机械化水平逐年提升。

张艳玲)近日,在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区寿安镇岷江村村委会院子里,此起彼伏的掌声是村民对陶勋花深情讲述的最好回应。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岷江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村妇联主席陶勋花一回到村里,就张罗起这场坝坝会。她用朴实生动的语言给村民讲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把学习领会到的全国两会精神带给乡亲。  “回村以后,我就将村民关心的问题和村里存在的问题汇总起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找到和我们密切相关的部分结合起来讲给村民。”陶勋花说,大伙儿最关注的医疗问题、就业务工问题、农村改厕和污水处理等问题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都有涉及。“所以大伙儿一听,都连声叫好,巴掌拍得响哦。”  灵活就业问题是村民关注的热点之一。“政府工作报告里指出要完善灵活就业社会保障政策,让更多劳动者掌握一技之长,这指明了我们今后工作的方向,要抓紧盘活闲置资源,让更多的社会资本进入农村,发展更多的实体项目。”陶勋花说,目前村里正在打造就业实训基地,让村民拥有一技之长,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实现灵活就业。  听完陶勋花两个多小时的宣讲,不少村民感叹:“国家的政策这么好,领导心系我们农村,我们自己不努力也不行,接下来还得加油干。”  “我们开宣讲会的目的是将全国两会精神落到实处,面对不同的宣讲对象,侧重点和方式都不一样。明天我还要去民建温江区总支做宣讲,在那儿讲的又和在我们村里不一样。”陶勋花告诉记者。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成都新都区邮编是多少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