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雪制冰机水槽水位高怎么调整分大怎么回事?

气象条件对人造雪活动的影响

我国户外滑雪运动发展速度加快

人造雪的技术手段被广泛应用于滑雪场的运营

雪生产所需要的基本气象条件

在此基础上介绍了基于天然降水资源循环利用的人

希望对国内雪场人造雪的优化管理提供帮助

年冬季奥运会,滑雪运动正受到越来越热烈的关注。目前

家,按照申冬奥规划,未来几年我国雪场数量还将大幅

增加。然而受制于气候条件,我国大部分地区并不具备建造天然雪场的条件。

随着人造雪技术的不断发展,世界很多著名的滑雪胜地已经使用人工造雪技术补充

自然雪。相比天然雪,人造雪具有雪晶中含水量大、耐滑耐化、雪质硬等雪道必备

的特点,同时人造雪的使用保证了雪道品质的稳定性,同时扩展了滑雪运动的开展

时间。虽然人造雪具有诸多优点,但是抗衡自然条件造雪所付出的代价是高昂的水

}

导语:全中国有700多座滑雪场,甚至连广东省都有3座。滑雪场大多靠人工造雪,那么问题来了:人工造的雪和天然雪有什么区别?什么样的雪滑起来更畅快?建一座滑雪场。或办一场冬奥会,究竟要花多少力气造雪?让我们来看看。

雪是水或冰在空中凝结再落下的自然现象,也是水在固态的一种形式。在北方的冬季,常常可以见到漫天飞舞的雪花,甚是漂亮。它是由大量白色不透明的冰晶(雪晶)和其聚合物(雪团)组成的在空中凝结再落下的自然现象。

这里提到的冰晶(雪晶),也就是雪花,是构成雪的主要成分,把1万枚雪花堆在一起,才能得到大约1g的雪。

第一步是“成核”。一般情况下,空气中存在许多微小颗粒,也就是凝结核,它们能吸收空气中的水分,形成液滴,当液滴冻结成冰粒,就成了雪花的“晶核”。如果空气中没有凝结核,那就需要更低的温度,水汽才能自发地液化和凝华,形成晶核,速度也更慢。这也是为什么一瓶没有杂质的纯净水放在0℃以下,会变成一瓶液态的过冷水,而不容易结冰。

俄罗斯摄影师AlexeyKljatov微距镜头下的雪花

其中湿球温度,指的是用湿润的纱布包裹温度计时所测得的温度,即在同一温度下,空气越干燥,纱布上的水分越容易蒸发,温度计显示的湿球温度就会越低。所以哪怕环境温度在零上,只要空气足够干燥,让湿球温度小于零,那就可以造雪。一般来说,温度越低、空气越干燥,雪晶就越容易生长。

不同的造雪机型号和造雪环境,能够产出不同雪温、粘度、摩擦力,和颗粒大小的雪晶,也能造出和天然新雪触感相同的粉雪。这种雪蓬松有弹性,踩在上面会发出“嘎吱”的声音,就算摔了也不疼;不过,粉雪对于滑雪者的技术要求也更高,因为雪质太软,一踩一个坑,一般人根本滑不起来。而且粉雪很难保存,如果滑的人太多、或者温湿度稍有变化,很容易变成一摊烂泥雪。所以大多数滑雪场在造雪的同时,还需要用压雪机把雪压实,以增加雪的密度,让雪道更瓷实,滑起来更快。

一般来说,这种用于给新手提供休闲娱乐的初级雪道,雪的密度在450kg每立方米左右,是新雪的3倍左右;用于专业比赛的雪道,雪的密度还会更高。比如根据新华社的报道,国际雪联要求高山滑雪的雪道表面必须保持近似于冰面的结晶状态,也就是所谓的“冰状雪”。建这种雪道需要经过注水、反复翻压等一系列操作,之后还得每天维护。也只有这样的雪道,才能让前后出场的滑雪选手都能在相同状态的赛道上滑行,确保比赛的公平性。

随着滑雪的流行,造雪的需求也在逐渐扩大。根据《2019年中国滑雪产业白皮书》,如今中国的770座雪场里有8559台造雪机,相当于每座滑雪场里有11台。而中国国家高山滑雪中心测试赛造雪量为26万立方米,就动用了117台造雪机和19台压雪车。

冬奥会中,光滑如镜冰状雪赛道如何铺就?

零下20℃以下,风速达到每秒30米,在普通人正常站立都非常困难的陡峭赛道上,有一群人不仅要穿梭滑行,还要注意力高度集中,协同配合打磨冰状雪赛道。高山滑雪项目被誉为“冬奥会皇冠上的明珠”,冰状雪的制造可谓是铸造这一明珠的基石。

过去3年,在北京冬奥组委领导下,延庆赛区建设运营方北控京奥建设有限公司培养出国内唯一一支对标国际赛事的山地运行保障团队,主要负责高山滑雪中心的造雪压雪、山地救援、安全防护、索道运行等任务。

国际高山滑雪比赛用的冰状雪赛道不同于大众雪场,需要通过注水才能达到标准。注水板结一定时间后水分会下沉,再由人工一遍一遍地清除直至形成光滑的雪道,才符合赛事要求,因此这个过程需要“精耕细作”。

延庆冰状雪赛道 图源:

冰状雪赛道分为两种。一种是冰状雪竞速赛道,另一种是冰状雪竞技赛道。在制作竞速赛道时,压雪车要先把雪道翻开,将雪块破碎、雪面疏松后进行注水,再通过反复翻压将湿雪压均匀。在确保赛道范围内冰状雪层厚度一致并且没有大的孔洞之后,再迅速将赛道压平,雪层就会自下而上形成一层“冰壳”。随后再由赛道工作人员通过滑雪板侧滑的方式铲去上面的浮雪,修整后的赛道看上去光滑如镜。

与竞速冰状雪赛道浇水方式不同,竞技赛道采用的是注水器注水方式。在雪道经过初步压雪平整后,需要对雪层含水量初步评估,按照国际雪联要求的赛道标准调整好注水设备后,注水正式开始。

整个注水过程需要10至20人的团队配合,使用一种独特的“Z”字型注水器,可以保证整条雪道均匀注水。不仅要保证雪道中每立方米的雪含水量相同,同时还需要每次移动的距离保持相同,这样才能保证整条雪道的硬度相同、雪况一致。

如今,经过北控高山运行团队的精心打磨塑形后,坚硬光滑的冰状雪赛道已经揭开神秘面纱,这对运动员来说将是一场新的挑战。

2022年第24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将在北京和张家口举行。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举办冬季奥运会。同时,中国也成为第一个实现举办过奥运会、残奥会、青奥会、冬奥会、冬残奥会的国家。百年变迁,沧海桑田,从奥运边缘看客,到实现“全满贯”的壮举,离不开“中国制造”的努力,相信在明年的冬奥会中,我国又会让全世界眼前一亮。


网易《了不起的中国制造》栏目原创内容,侵权必究

「了不起的中国制造」专栏,力邀行业权威、资深玩家,呈现他们眼中的中国创新之路。


欢迎关注《了不起的中国制造》官方微博

欢迎关注《了不起的中国制造》网易号

}

冬奥会诞生于1924年,至今已走过了98年,从最初的法国夏蒙尼到现在的北京-张家口,从滑雪、滑冰、冰球和有舵雪橇到如今的15个大项,109小项。冬奥会的参赛国与日俱增,新兴项目的增设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冬奥会的内涵也在和平、友谊、团结与关爱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冬奥会如日初升、蒸蒸日上[1]。在这样一场冰雪盛宴的背后,有着人们对冬季运动竞技的痴迷,也有着各部门间的精准有序的筹备工作,更有着现代科技的鼎力相助,随着北京—张家口冬奥会的完美谢幕,我们就来回顾一下冬奥会的关键环节——造雪技术。

要办好一场举世瞩目的冰雪盛宴,有力的基础设施支撑必不可少,而其核心就是造雪技术。雪的质量对运动员的发挥和成绩有着重要影响,与日常娱乐的露天滑雪场不同,赛事用雪对质量有极高的要求,更不用说冬奥会的赛场使用的雪,就雪密度而言,新雪雪密度在150~ 200( kg /m3 ),压雪机堆积的雪密度也仅在300~ 350( kg /m3 ),但是世界杯及更高级别赛事赛道要求用雪密度在540~ 560( kg /m3 )[2],造雪难度拉满。

除了雪密度外,对用于奥运会的比赛用雪还有着其他严格的要求,下面我们来看一张美国瑞士山地雪场人工造雪气象条件指南[2],看不懂没关系,目的就是让大家体验一下仅仅两个参数就能带来的“目眩神迷”,提醒一下,这是可在室外情况下的造雪气象条件要求哦,对于多变的冬季天气,简直苛刻到让人头痛!

而以本次冬奥会的古杨树场馆群为例,其着陆坡造雪层就有基层、中层、表层三层,每个层次的密度要求不同,不同区域厚度要求也不同,造雪难度也可见一斑。现在古杨树场馆所有的“雪型”总和有九种之多,并且还可以根据不同的需求制造不同型号的雪,精细化的造雪满足了多样化和高质量的需求,堪称强迫症患者的福音!

在自然界中,大多数雪花是在低温情况下,空气中的水汽在过饱和状态下凝结成小液滴,并在凝结核表面上富集、结晶形成一个个小晶核,小晶核继续吸附周围的水汽不断长大,最终形成完整的雪花。所以雪花的形成要满足三个条件:一是空气中的水汽达到饱和状态,相对湿度大于或等于100%; 二是空气中必须有凝结核,也就是空气中悬浮易吸收水分的微小固体颗粒物;三是维持冰雪保持结构的温度和湿度。[3][4]

雪晶的形状多种多样,主要形状有板状、棱柱状、枝状、针状,不同温度下形成的雪晶形状也不同,雪晶的形状也会随着温度转变。在低温环境下,随着水汽在雪晶上的继续凝结,形状各异的雪晶慢慢生长发育,随着水汽进一步凝结聚集、定向迁移,雪晶互相融合积聚,就出现了雪晶的聚集体,我们常见的六角形雪花就慢慢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仿佛青女姐姐开发的养成类游戏有木有(青女——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霜雪之神)。

世界上没有完全一样的两片雪花,虽然每片雪花的“天赋点”被青女姐姐点的千奇百怪,但雪花的基本形态是六角形的板状和柱状,这与水蒸气结晶的特性有着密切关系,首先水汽在一个凝结核周围聚集,并形成一个小液滴。

随后,水汽在结晶时会逐步形成一个六棱形的晶核,由于晶核的六个棱角吸附水汽和结晶速度最快,因此其生长速度也最快,马上就形成了六个主晶枝,而正是这六个晶枝为六角形的雪花结构奠定了基础,而晶面上的位置相对生长较慢,于是就形成了凹陷区域,形成了雪花晶枝间的空隙,赤裸裸的区别对待啊!

但是仔细的朋友们可以发现,就像树木的主枝干长出细枝一样,雪花不仅仅只有六个主晶枝,在主晶枝上面还有各种各样的侧枝,这是由于水在结晶时形成的化学键,以及空气中的温湿度的高低变化等共同作用下,雪晶融化、结晶不停变换形态并继续生长而形成的。

早在1930年,科学家总结出的雪花种类就有21种,到了2013年其数量更是达到了121种。但其它种类的雪花形态也多是六角形的板状和柱状这两种基本形态的发展、变态或组合,当空气的浮力无法承载雪花的重量后就会形成自然的降雪。[5][6]

人工造雪的原理同自然界雪的形成大致相同。1950年美国人Wayne Pierce、Art Hunt和 Dave Richey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造雪机,也是后来雪炮(snow gun)的雏形[7](严重怀疑也是植物大战僵尸里面的冰霜大喷菇的原型)。初代造雪机的原理和现在使用的手持加压喷壶类似,在寒冷条件下,利用压缩空气将水喷洒在空气中来实施人工造雪,各位小伙伴们小时候肯定有夏天拿喷壶对着阳光制造彩虹的经历,想象一下现在喷出的是bling bling的雪吧!

1958年,Alden Hanson发明了一种新型的造雪机——风扇造雪机,风扇造雪机比第一代的压缩空气造雪机更成熟,并使用细小的泥土颗粒作为凝结核。在1969年,哥伦比亚大学的Erikson,Wollin,和 Zaunier优化了风扇造雪机的结构,提高了造雪效率,由于风扇造雪机结构更加简单,只需要电和水,因此之后被广泛使用在各个造雪场景中。[7]

如今,人工造雪界门派的各位扛把子们,例如内混型造雪机、外混型造雪机、风扇型造雪机、碎冰机造雪机,他们的功夫也都师承于这两位老前辈,并开发出了自己的功法,但究其修炼大纲有二,第一步,深厚的内功修为——营造一个适宜的低温造雪温度。第二步,巧妙的运功诀窍——通过造雪机喷嘴喷出雾化的液滴,使其在周围在寒冷空气中冻结,形成雪花的核心部件“晶核”,而晶核再对周围的雾化的水汽使用“吸星大法”将其化为己用,形成六角形的雪晶,并在此基础上继续吸附液滴形成雪花。

世纪六七十年代末,欧美首先在造雪机制造技术上发力,由于内混型造雪机效力较高、造雪效果好,迅速占据了造雪机的主流市场,除此之外,欧美也率先掌握了内功修行的诸多独家法门,近三十年来,人工造雪机的申请专利以欧、美、日、韩为主,欧美造雪技术领先于日韩,处于世界最高水平,不仅在造雪机的机械结构上拥有大量专利,同时在自动化技术、智能控制和节能方面也远超于日韩和我国,并且已率先使用更先进的预测控制算法,在诸多技术的加持下,欧美牢牢把握住了雪林盟主的地位。[8]

我国的冰雪运动和产业起步较晚,加上技术封锁,造雪产业链并不完备,在喷嘴、核子器、自动化控制、造雪机系统等造雪机制造技术方面与国际先进技术还存在一定差距,但是随着国家的大力推动和我国的科研人员的努力攻关,我国的先进造雪设备必将一鸣惊人,闪亮登场!

除此之外,绿色、简约的观念始终引领着北京冬奥会的工作,张北柔性直流电网工程竣工投产,为北京冬奥提供100%的绿色电力(北京冬奥会是历史上第一个,100%使用绿色清洁能源的冬奥会,张北柔直工程采用我国原创、领先世界的柔性直流电网新技术,创造了12项世界第一!)。[9]

在造雪用水上,北京冬奥组委也时刻关注生态安全和区域生活影响,延庆赛区造雪所需水资源由水库联合协调供给,生活与造冰供水所需自来水由佛峪口水库坝下集中供水厂供给,不仅有效减少了崇礼区地下水开采量,而且居民生活用水不会因为造雪受到影响。滑雪场通过制定赛区供水安全保障、污水处理、节约用水等措施,提升赛区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并优先利用收集贮存的天然降水、地表径流等作为人工造雪水源。人工造雪系统采用目前世界最先进的高效节水人工造雪设备和智能化造雪系统,能够根据外界环境动态保持最佳造雪效率,节约用水。通过对气象等情况的实时监测,选择在最适宜的条件下启动造雪机,避免造雪使水资源浪费。真正把绿色环保刻在了冬奥的每一块基石上![10]

最后,让我们一起欢送冬奥会,迎接三月份的冬残奥会!

[1] 朱志强.冬季奥林匹克运动及其发展趋势[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78.

[2] 杨占武.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人工造雪的研究[J].冰雪运动. ):1-8.

[3] 林勇.雪晶成因及人工造雪分布类型探讨[J].低温与超导. ):53-57.

[4] 刘道平 邬志敏 华泽钊.雪晶形成过程与人工造雪机技术[J].制冷与空调. -5.

[7] 陆丹旭 郭嘉宇 李润玲.人工造雪技术研究进展[J].黑龙江科学. ):21-23.

[8] 刘国强 熊通 晏刚 赵巍 张华 王瑞祥 孙承华.人工造雪技术现状与研究进展[J]. 制冷学报. ):1-16.

[9] 中国能建.创多个世界之最的张北柔性直流电网试验示范工程组网成功![N]. 输配电线路. .

[10] 王东 黄小异.北京冬奥组委释疑:冬奥会人工造雪不会影响当地居民用水[N]. 光明日报. (009)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制冰机水槽水位高怎么调整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