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循环小数举例0.ABC中,循环节最大的是多少?

  总结是对某一特定时间段内的学习和工作生活等表现情况加以回顾和分析的一种书面材料,它能够使头脑更加清醒,目标更加明确,我想我们需要写一份总结了吧。总结怎么写才是正确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数学知识点总结,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认识钟表:会认读整时、整时过一点或差一点到整时这三种时间。

  首先认识时针、分针

  认识整时技巧: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几就是几时整。

  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1就是1时。1:00

  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2就是2时。2:00

  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6就是6时。6:00

  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8就是8时。8:00

  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12就是12时。12:00

  注意:分针指在12附近,时针马上指着准确的数字,此时是“大约”几时整。

  在练习拨针时,时针和分针一定要拨到准确的位置上。

  时针和分针并没有正对着钟面上的数,而是稍微偏了一点,像这种差一点不到几时,或是几时刚刚过一点,我们就不能说正好是几时,而应该说“大约是几时”。

  注意:“大约是几时”拨针时应该掌握在前后5分以内。

  (1)在具体场景中理解上、下的含义及其相对性。

  (2)能比较准确地确定物体上下的方位,会用上、下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3)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1)在具体场景中理解前、后、最×的含义,以及前后的相对性。

  (2)能比较准确地确定物体前后的方位,会用前、后、最前、最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3)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一)本单元知识网络:

  (二)各课知识点:

  有几枝铅笔(加法的认识)

  1、初步了解加法的含义,会读、写加法算式,感悟把两个数合并在一起求一共是多少,用加法计算;

  2、初步尝试选择恰当的方法进行5以内的加法口算。

  3、第一次出现了图形应用题,要让学生学会看图形应用型题目,理解题目的意思。

  有几辆车(初步认识加法的交换律)

  3、左、右(1)在具体场景中理解左、右的含义及其相对性。

  (2)能比较准确地确定物体左右的方位,会用左、右描述物体的位置。

  (3)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1)明确“横为行、竖为列”,并知道“第几行第几个”、“第几组第几个”的含义。

  (2)在具体情境中,会用2个数据(2个维度)描述人或物体的具体位置。

  (3)在具体情境中,能依据2个维度的数据找到人或物体的具体位置。

  第一章――――除法

  1、用乘法口诀做除法,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2、应用题中,除数和余数的单位不一样;

  商的单位是问题的单位,余数的单位和被除数的单位相同;

  3、解决生活问题,如提的问题是“至少需要几条船?”,用进一法(用商加1)”,乘船、坐车、坐板凳等,读懂题目再作答。

  第二章――――方向与位置(认识方向)

  1、地图上的方向口诀: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辨认方向时要画方向标。

  2、“小猫在小狗的()方,()在小狗的东面”,是以小狗家为中心点,画出方位坐标,确定方向;

  “小猪在小马的()方”,“小马的()方是小猪”,是以小马家为中心点,画出方位坐标,确定方向。

  3、太阳早上从东边升起,西边落下;

  指南针一头指着(),一头指着()。小明早上面向太阳时,他的前面是(),后面是(),左面是(),右面是()

  4、当吹东南风时,红旗往()飘;

  吹西北风时,红旗往()飘。

  第三章――――生活中的大数(认识10000以内的数)

  1、计数器上从右边数起第一位是()位,第二位是()位,第三位是()位,第四位是()位,千位的左边是()位,右边是()位。

  2、一个四位数最高位是()位,它的千位是5,个位是2,其他的数位是0,它是()。

  3、在8536中,8在()位上,表示()。5在()位上,表示()。3在()位上,表示()。6在()位上,表示()。

  4、由三个千,五个一组成的数是(),由9个一,两个百和一个千组成的数是()。

  5、读数时,要从高读起,中间有一个或两个0,都只读一个0个“零”;

  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

  写数,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写数时,从高位写起,按照数位顺序表写,中间或末尾哪一位上没有数,就写“0”占位。

  6、10个十是(),10个一百是(),10个一千是(),100个一百是()。10000里面有()个百,1000里面有()个十。

  7、最大的三位数是(),最小的三位数是()。最大的四位数是(),最小的四位数是()。

  8、比较大小时,先比较位数,位数多的数就大,位数少的数就小;

  位数相同时,从最高位开始比较,最高位上的数字相同的,就比下一位,直到比出大小。从大到小用“>”,从小到大用“

  第四章――――测量1、毫米(mm)、厘米(cm)、分米(dm)、米(m),相邻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2、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1米=100厘米,1分米=100毫米,1000米=1千米;

  3、长度单位比较大小,首先要观察单位,换成统一的单位之后才能比较;

  4、长度单位的加减法,米加米,分米加分米.......就是把相同的单位进行加减。

  第五章――――加与减1、口算整百加减整百时,想成几个百加减几个百,加减整十数的算理也相同。

  2、计算时要注意:(1)、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算起。(2)、计算加法时,哪一位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一”。(3)、计算减法时,哪一位不够减时,要向前一位“借1”,但是不要忘记退位时要减1;

  3、在估算中,如果估算到百位,就看十位数是多少,如果十位上的数大于5,则百位进1,十位和个位舍去,变为0,如估算678,就变为700;

  如果十位上的数小于5,则百位不变,十位和个位舍去,变为0,如估算607,就变为600;

  5、被减数-减数=差被减数=减数+差减数=被减数-差如:()-156=368(用156+368计算)

  6、加法的验算方法:(1)交换加数的位置,看和是否相同,(2)用和减去其中一个加数,看是否等于另一个加数;

  7、减法的验算方法:(1)用被减数减去差,看结果是否等于减数,(2)用减数加上差,看结果是否等于被减数。注意:运算时不要抄错数,也不要直接把验算结果抄上。

  第六章――――认识角1、每个角都是由1个顶点和2条边组成;

  2、按角的大小,将角分为锐角、直角、钝角,所有的直角都相等,比直角小的是锐角,比直角大的是钝角。要知道一个角是什么角,可以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

  3、比较角的大小时要注意: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与角的张口大小有关,张口越大角就越大;

  4、正方形有四个直角,四条边都相等;

  长方形有四条边,四个直角,长方形的对边相等;

  5、平行四边形有四条边,有2个锐角,2个钝角,对边相等,对角相等。

  第七章――――时、分、秒1、钟面上有12个大格,每个大格里有5个小格,一共有60个小格;

  2、秒针走一小格是1秒,走一大格是5秒,走一圈是60秒,就是1分钟;

  3、分针走一小格是1分,走一大格是5分,走一圈是60分,也就是1小时;

  4、时针走一大格是1小时,走一圈是12小时;

  5、时、分、秒相邻单位的进率是60;

  1时=60分1分=60秒6、比较时间,首先要观察,统一单位之后再比较大小。

  7、时间的加减:分减分,时减时,当分不够减时,要向前一位借1,化成60,再相加减;

  第八章――――统计1、记录并学会计算,谁多,谁少。

  1、在生活中,量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毫米、厘米、分米)做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常用(米)做单位;测量比较长的路程一般用(千米)做单位,千米也叫(公里)。

  2、1厘米的长度里有(10)小格,每小格的长度(相等),都是(1)毫米。

  3、1枚1分的硬币、尺子、磁卡、小纽扣、钥匙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4、在计算长度时,只有相同的长度单位才能相加减。

  小技巧:换算长度单位时,把大单位换成小单位就在数字的末尾添加0(关系式中有几个0,就添几个0);把小单位换成大单位就在数字的末尾去掉0(关系式中有几个0,就去掉几个0)。

  5、长度单位的关系式有:(每两个相邻的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①进率是10: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10分米=1米,10厘米=1分米,10毫米=1厘米,

  ②进率是100:1米=100厘米,1分米=100毫米,100厘米=1米,100毫米=1分米

  6、当我们表示物体有多重时,通常要用到(质量单位)。在生活中,称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可以用(克)做单位;称一般物品的质量,常用(千克)做单位;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吨)做单位。

  小技巧:在“吨”与“千克”的换算中,把吨换算成千克,是在数字的末尾加上3个0;

  把千克换算成吨,是在数字的末尾去掉3个0。

  7、相邻两个质量单位进率是1000。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1、认识整千数(记忆:10个一千是一万)

  2、读数和写数(读数时写汉字写数时写阿拉伯数字)

  ①一个数的末尾不管有一个0或几个0,这个0都不读。

  ②一个数的中间有一个0或连续的两个0,都只读一个0。

  3、数的大小比较:

  ①位数不同的数比较大小,位数多的数大。

  ②位数相同的数比较大小,先比较这两个数的位上的数,如果位上的数相同,就比较下一位,以此类推。

  4、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记忆:看最位的后面一位,如果是0―4则用四舍法,如果是5―9就用五入法。

  的三位数是位999,最小的三位数是100,的四位数是9999,最小的四位数是1000。

  的三位数比最小的四位数小1。

  5、被减数是三位数的连续退位减法的运算步骤:

  ①列竖式时相同数位一定要对齐;

  ②减法时,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从前一位退1;如果前一位是0,则再从前一位退1。

  6、在做题时,我们要注意中间的0,因为是连续退位的,所以从百位退1到十位当10后,还要从十位退1当10,借给个位,那么十位只剩下9,而不是10。(两个三位数相加的和:可能是三位数,也有可能是四位数。)

  7、公式被减数=减数+差

  和=加数+另一个加数

  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符号/是什么意思数学

  /在数学中是“除”的意思。例如:4/5我们可以说4除以5或者四分之五。数学符号的发明及使用比数字要晚,但其数量却超过了数字。现代数学常用的数学符号已超过了200个,其中,每一个符号都有一段有趣的经历。

  平方根:①如果一个正数X的平方等于A,那么这个正数X就叫做A的算术平方根。②如果一个数X的平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X就叫做A的平方根。③一个正数有2个平方根/0的平方根为0/负数没有平方根。④求一个数A的平方根运算,叫做开平方,其中A叫做被开方数。

  立方根:①如果一个数X的立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X就叫做A的立方根。②正数的立方根是正数、0的立方根是0、负数的立方根是负数。③求一个数A的立方根的运算叫开立方,其中A叫做被开方数。

  实数:①实数分有理数和无理数。②在实数范围内,相反数,倒数,绝对值的意义和有理数范围内的相反数,倒数,绝对值的意义完全一样。③每一个实数都可以在数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

  奇+奇=偶奇×奇=奇

  奇+偶=奇奇×偶=偶

  偶+偶=偶偶×偶=偶

  3.数的整除特征:

  2末尾是0、2、4、6、8

  3各数位上数字的和是3的倍数

  9各数位上数字的和是9的倍数

  11奇数位上数字的和与偶数位上数字的和,两者之差是11的倍数

  4和25末两位数是4(或25)的倍数

  8和125末三位数是8(或125)的倍数

  7、11、13末三位数与前几位数的差是7(或11或13)的倍数

  ⑤a个连续自然数中必恰有一个数能被a整除。

  一般地,如果a是整数,b是整数(b≠0),那么一定有另外两个整数q和r,0≤r

  当r=0时,我们称a能被b整除。

  当r≠0时,我们称a不能被b整除,r为a除以b的余数,q为a除以b的不完全商(亦简称为商)。用带余数除式又可以表示为a÷b=q……r,0≤r

  等差数列:在一列数中,任意相邻两个数的差是一定的,这样的一列数,就叫做等差数列。

  基本概念:首项:等差数列的第一个数,一般用a1表示;

  项数:等差数列的所有数的个数,一般用n表示;

  公差:数列中任意相邻两个数的差,一般用d表示;

  通项:表示数列中每一个数的公式,一般用an表示;

  数列的和:这一数列全部数字的和,一般用Sn表示。

  基本思路:等差数列中涉及五个量:a1,an,d,n,sn,通项公式中涉及四个量,如果己知其中三个,就可求出第四个;求和公式中涉及四个量,如果己知其中三个,就可以求这第四个。

  通项=首项+(项数一1)×公差;

  数列和=(首项+末项)×项数÷2;

  项数=(末项-首项)÷公差+1;

  公差=(末项-首项)÷(项数-1);

  关键问题:确定已知量和未知量,确定使用的公式

  小学奥数几何知识点整理

  鸟头定理即共角定理。

  燕尾定理即共边定理的一种。

  若两三角形有一组对应角相等或互补,则它们的面积比等于对应角两边乘积的比。

  有一条公共边的三角形叫做共边三角形。

  这几个定理大都利用了相似图形的方法,但小学阶段没有学过相似图形,而小学奥数中,常常要引入这些,实在有点难为孩子。

  为了避开相似,我们用相应的底,高的比来推出三角形面积的比。

  例如燕尾定理,一个三角形ABC中,D是BC上三等分点,靠近B点。连接AD,E是AD上一点,连接EB和EC,就能得到四个三角形。

  很显然,三角形ABD和ACD面积之比是1:2

  因为共边,所以两个对应高之比是1:2

  而四个小三角形也会存在类似关系

  三角形ABE和三角形ACE的面积比是1:2

  三角形BED和三角形CED的面积比也是1:2

  所以三角形ABE和三角形ACE的面积比等于三角形BED和三角形CED的面积比,这就是传说中的燕尾定理。

  以上是根据共边后,高之比等于三角形面积之比证明所得。

  必须要强记,只要理解,到时候如何变形,你都能会做。至于鸟头定理,也不要死记硬背,掌握原理,用起来就会得心应手。

  1、钟面上有3根针,它们是时针、分针、秒针,其中走得最快的是秒针,走得最慢的是时针。时针最短,秒针最长。

  2、钟面上有12个数字,12个大格,60个小格;每两个数之间是1个大格,也就是5个小格。

  3、时针走1大格是1小时;分针走1大格是5分钟,走1小格是1分钟;秒针走1大格是5秒钟,走1小格是1秒钟。

  4、分针走1小格,秒针正好走1圈,秒针走1圈是60秒,也就是1分钟。

  5、时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1小时。分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5分钟。秒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5秒钟。

  6、公式(每两个相邻的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是60):

  7、常用的时间单位:时、分、秒、年、月、日、世纪等。

  【分数的初步认识】

  1、几分之一: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几份,每一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

  几分之几: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几份,取其中的几份,就是这个物体或图形的几分之几。

  2、把一个整体平均分得的份数越多,它的每一份所表示的数就越小。

  3、比较大小的方法:

  ①分子相同,分母小的分数反而大,分母大的分数反而小。

  ②分母相同,分子大的分数就大,分子小的分数就小。

  ①同分母的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

  ②计算1减几分之几时,先把1写成与减数分母相同的分数,再计算。

  5、分数的意义: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几份就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几,所分的份数作分母,所取的份数作分子。

  6、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计算方法:先用这个数除以分母(求出1份的数量是多少),再用商乘分子(求出其中几份是多少)。

  1、自然数整数的意义

  用来表示物体个数的1,2,3……叫做自然数。一个物体也没有,用0表示。0也是自然数它们都是整数。

  最小的自然数是0,没有的自然数。自然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2、计数单位一(个)、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亿……都是计数单位。其中"一"是计数的基本单位。

  3、十进制计数法10个1是10,10个10是100……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这样的计数法叫做十进制计数法。

  计数单位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它们所占的位置叫做数位。

  5、整数的读法:从高位到低位,一级一级地读。读亿级、万级时,先按照个级的读法去读,再在后面加一个"亿"或"万"字。每一级末尾的0都不读出来,其它数位连续有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

  6、整数的写法:从高位到低位,一级一级地写,哪一个数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个数位上写0。

  7、万以上数的写法:

  (1)一个数含有万级和亿级,应从位写起,一级一级地往下写。

  (2)写数时哪一位上是几就在那一位上写几,遇到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一位上写0占位。

  8、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1)如果位数不同,位数多的那个数就大,位数少的那个数就小;

  (2)如果位数相同,就从位开始比较,位数大的那个数就大;如果第一位相同就看下一位,以此类推。

  9、整万、整亿数的改写:

  (1)改写成以"万"为单位的数,把万位后面的4个0去掉,加上一个"万"字即可。

  (2)改写成以"亿"为单位的数,把亿位后面的8个0去掉,加上一个"亿"字即可。

  10、近似数与准确数:

  有些数的前面有"约"字,都不是准确数,像这样的数我们称做为"近似数"。

  "四舍五入法":在取近似数的时候,按要求保留到哪一位,这一位后面的数称为"尾数"。如果尾数的位数字小于5,就把尾数去掉。如果尾数的位数字大于或等于5,就把尾数舍去并向它的前一位进"1",这种取近似数的方法叫做四舍五入法。

  "省略万位或亿位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就是用"四舍五入"法,把一个数精确(保留)到万位或亿位,求它的近似数。

  (1)用"万"作单位的近似数,应看千位上的数是几,再决定是"四舍"还是"五入"。

  (2)用"亿"作单位的近似数,就看千万位上的数是几,再决定是"四舍"还是"五入"。

  (3)不管是用"万"还是用"亿"作单位,写近似数时都要用约等号(≈)连接,末尾还要写上"万"字或"亿"字。

  11、求近似数和数的改写的相同点:求近似数和数的改写都是把一个较大的数表示成整"万"或整"亿"的数,后面都要加一个"万"字或"亿"字。

  不同点:求近似数是把一个数变成一个近似数,数的大小发生了变化;而数的改写只是把一个大数写成了以"万"或"亿"为单位的数,大小没有发生变化。

  12、数字编码。数不仅可以用来表示数量和顺序,还可以用来编码。编码中的数字代表着一定的意义。编码具有有序性。

  人教版小学数学知识点大全 基本概念

  第一章 数和数的运算 一、概念 (一)整数

  自然数和0都是整数。

  我们在数物体的时候,用来表示物体个数的1,2,3??叫做自然数。

  一个物体也没有,用0表示。0也是自然数。

  一(个)、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亿??都是计数单位。其中“一”是计数的基本单位。

  10个1是10,10个10是100??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这样的计数法叫做十进制计数法。

  计数单位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它们所占的位置叫做数位。

  5、整数的读法:从高位到低位,一级一级地读。读亿级、万级时,先按照个级的读法去读,再在后面加一个“亿”或“万”字。每一级末尾的0都不读出来,其它数位连续有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

  6、整数的写法:从高位到低位,一级一级地写,哪一个数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个数位上写0。

  7、一个较大的多位数,为了读写方便,常常把它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有时还可以根据需要,省略这个数某一位后面的数,写成近似数。

  ? 准确数:在实际生活中,为了计数的简便,可以把一个较大的数改写成以万或亿为单位的数。改写后的数是原数的准确数。 例如把 改写成以万做单位的数是 125430 万;改写成 以亿做单位 的数 12.543 亿。

  ? 近似数:根据实际需要,我们还可以把一个较大的数,省略某一位后面的尾数,用一个近似数来表示。 例如: 省略亿后面的尾数是 13 亿。? 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看尾数最高位上的数是几,比5小就舍去,是5或大于5舍去尾数向前一位进1。这种求近似数的方法就叫做四舍五入法。

  8、整数大小的比较:位数多的那个数就大,如果位数相同,就看最高位,最高位上的数大,那个数就大;最高位上的数相同,就看下一位,哪一位上的数大那个数就大。以此类推。 (二)小数

  把整数1平均分成10份、100份、1000份?? 得到的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 可以用小数表示。如1/10记作0.1,7/100记作0.07。

  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三位小数表示千分之几??

  一个小数由整数部分、小数部分和小数点部分组成。数中的圆点叫做小数点,小数点左边的数叫做整数部分,小数点左边的数叫做整数部分,小数点右边的数叫做小数部分。

  小数点右边第一位叫十分位,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0.1);第二位叫百分位,计数单位是百分之一(0.01)??小数部分最大的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没有最小的计数单位。小数部分有几个数位,就叫做几位小数。如0.36是两位小数,3.066是三位小数

  在小数里,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小数部分的最高分数单位“十分之一”和整数部分的最低单位“一”之间的进率也是10。

  2、小数的读法:读小数的时候,整数部分按照整数的读法读,小数点读作“点”,小数部分从左向右顺次读出每一位数位上的数字。

  3、小数的写法:写小数的时候,整数部分按照整数的写法来写,小数点写在个位右下角,小数部分顺次写出每一个数位上的数字。

  4、比较小数的大小:先看它们的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那个数就大;整数部分相同的,十分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十分位上的数也相同的,百分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

  ? 纯小数:整数部分是零的小数,叫做纯小数。例如: 0.25 、 0.368 都是纯小数。

  ? 带小数:整数部分不是零的小数,叫做带小数。 例如: 3.25 、 5.26 都是带小数。

  ? 有限小数:小数部分的数位是有限的小数,叫做有限小数。 例如: 41.7 、 25.3 、 0.23 都是有限小数。

  ? 无限小数:小数部分的数位是无限的小数,叫做无限小数。 例如: 4.33 ?? 3.1415926 ??

  ? 无限不循环小数:一个数的小数部分,数字排列无规律且位数无限,这样的小数叫做无限不循环小数。 例如:∏

  ? 循环小数:一个数的小数部分,有一个数字或者几个数字依次不断重复出现,这个数叫做循环小数。 例如: 3.555 ?? 0.0333 ?? 12.109109 ??

  一个循环小数的小数部分,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数字叫做这个循环小数的循环节。 例如: 3.99 ??的循环节是“ 9 ” , 0.5454 ??的循环节是“ 54 ” 。

  ? 纯循环小数:循环节从小数部分第一位开始的,叫做纯循环小数。 例如: 3.111 ?? 0.5656 ??

  ? 混循环小数:循环节不是从小数部分第一位开始的,叫做混循环小数。 3.1222 ?? 0.03333 ??

  写循环小数的时候,为了简便,小数的循环部分只需写出一个循环节,并在这个循环节的首、末位数字上各点一个圆点。如果循环 节只有一个数字,就只在它的上面点一个点。 (三)分数

  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者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在分数里,中间的横线叫做分数线;分数线下面的数,叫做分母,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多少份;分数线下面的数叫做分子,表示有这样的多少份。

  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的一份的数,叫做分数单位。

  2、分数的读法:读分数时,先读分母再读“分之”然后读分子,分子和分母按照整数的读法来读。

  3、分数的写法:先写分数线,再写分母,最后写分子,按照整数的写法来写。

  4、比较分数的大小:

  ? 分母相同的分数,分子大的那个分数就大。

  ? 分子相同的分数,分母小的那个分数就大。

  ? 分母和分子都不同的分数,通常是先通分,转化成通分母的分数,再比较大小。

  ? 如果被比较的分数是带分数,先要比较它们的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那个带分数就大;如果整数部分相同,再比较它们的分数部分,分数部分大的那个带分数就大。

  按照分子、分母和整数部分的不同情况,可以分成:真分数、假分数、带分数

  ? 真分数: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做真分数。真分数小于1。

  ? 假分数:分子比分母大或者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分数,叫做假分数。假分数大于或等于1。

  ? 带分数:假分数可以写成整数与真分数合成的数,通常叫做带分数。

  6、分数和除法的关系及分数的基本性质

  ? 除法是一种运算,有运算符号;分数是一种数。因此,一般应叙述为被除数相当于分子,而不能说成被除数就是分子。? 由于分数和除法有密切的关系,根据除法中“商不变”的性质可得出分数的基本性质。

  ? 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都乘以或者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这叫做分数的基本性质,它是约分和通分的依据。

  ? 分子、分母是互质数的分数,叫做最简分数。

  ? 把一个分数化成同它相等但分子、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叫做约分。

  ? 约分的方法:用分子和分母的公约数(1除外)去除分子、分母;通常要除到得出最简分数为止。

  ? 把异分母分数分别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的同分母分数,叫做通分。

  ? 通分的方法:先求出原来几个分母的最小公倍数,然后把各分数化成用这个最小公倍数作分母的分数。

  ? 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 求一个数(0除外)的倒数,只要把这个数的分子、分母调换位置。

  ? 1的倒数是1,0没有倒数 (四)百分数

  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 叫做百分数,也叫做百分率或百分比。百分数通常用"%"来表示。百分号是表示百分数的符号。

  2、百分数的读法:读百分数时,先读百分之,再读百分号前面的数,读数时按照整数的读法来读。

  3、百分数的写法:百分数通常不写成分数形式,而在原来的分子后面加上百分号“%”来表示。

  4、百分数与折数、成数的互化:

  例如:三折就是30%,七五折就是75%,成数就是十分之几,如一成就是

}

在循环小数0.ABC中【ABC的循环】小数部分前60位上的数字之和是100,这个循环小数的最大是多少?最小是多少?[A B C为三个不同的自然数。
。。。。。。。100除(9加1)
 我该相信谁啊???呜呜呜呜呜~~~~~(好难哦!!!)
}
在循环小数0.ABC中,小数部分前90上的数字的和是270,这个循环小数的循环节最大是多少?最小是多少?(A、B、C为3个不同的自然数)
循环节的个数是:
90÷3=30(个),
每个循环节上数字的和是:
180÷30=6,
把6写成三个不同自然数和的形式有:
6=5+1+0,
6=4+2+0,
6=3+2+1,
根据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可知:组成最大的三位数是0.510,最小的是0.015.所以这个循环小数的循环节最大是0.510,最小是0.015.
答:这个循环小数的循环节最大是0.510,最小是0.015.
因为循环节有3位。 90÷3=30次(循环节出现的次数) 270÷30=9(每个循环节的和) 所以循环节最大是:810,最小是018因为循环节有3位。 90÷3=30次(循环节出现的次数) 270÷30=9(每个循环节的和) 所以循环节最大是:因为循环节有3位。 90÷3=30次(循环节出现的次数) 270÷30=9(每个循环节的和) 所以循环节最大是:810,最小是018
因为循环节有3位。
90÷3=30次(循环节出现的次数)
270÷30=9(每个循环节的和)
所以循环节最大是:810,最小是018
因为循环节有3位。
90÷3=30次(循环节出现的次数)
270÷30=9(每个循环节的和)
所以循环节最大是:810,最小是018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什么是循环小数举例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