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教徒有多少佛教徒?

如何看待20世纪佛教,学术界出现“复兴”和“革新”等论断。如美国学者霍姆斯·维慈(Holmes Welch)他在书中使用“复兴”仅仅是约定俗成而已(1),仅是用于指称中国佛教在十九世纪后半期到二十世纪前半期这段时期的各种发展变化——佛教书籍出版社、兴办书店;创办佛教学校,为僧众提供了更好的教育,并训练他们如何弘法;居士们组建了许多佛教社团,具有社会慈善目的、讲经说法、宗教仪式,中国佛教徒与国外佛教徒建立广泛联系,创办佛教组织。(1)但是,如果相对于19世纪中期太平天国所造成的大规模破坏和“文化大革命”(1966—1976)所带来的浩劫,20世纪的两次佛教“复兴”论断更具有现代视野。(2) 20世纪的佛教“复兴”,皆受到现代西方文明的影响,呈现出现代化和全球化的色彩。同时,20世纪佛教的“复兴”,其内在动力与外在现象皆与佛教教育有关。因此,探讨20世纪佛教教育亦必须有“民国”与“当代大陆”的比较视野,从教育观念的绵延与断裂、重要人... (本文共16页)

“中国佛教向来亦缺乏一个联合各省的统一组织机构,甚至连各地方僧众的联合团体也没有,各地寺院都是分散,各别独立,形成各宗寺单打独闯的局面;所以太虚大师在民国初期,即有倡议‘佛教协进会爷‘维持佛教同盟会爷,或参与‘中华佛教总会爷等机构的组织。冶淤“团结冶意识是太虚大师实现整理僧制的关键性前提,无论组建佛教协进会、维持佛教同盟会的失败,还是参与中华佛教总会等机构的种种波折,太虚大师都从未放弃建立统一佛教组织的努力,不得不说是因为他心目中始终存着“佛法僧园冶的理想。在《整理僧伽制度论》中,太虚大师将“佛法僧园冶作为联络全国八大宗寺的最高机构,其实就是他团结意识的产物。江灿腾认为“佛法僧园冶的伟大构想“实在是佛教史上的理想国,以中国现代思想出现的新姿态冶,同时也认为“佛法僧园冶设立工厂、银行是令人佩服的务实一面于。早在民国初年,太虚大师成立佛教协进会并引发“金山事件冶,使得协进会终告失败,但在太虚大师看来,努力并非白费,他甚至认为当时的佛...

中国佛教会是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合法的、带有一定全国性的佛教团体。南京国民政府与中国佛教会的成立、分化、整顿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中国佛教会成立、分化、整顿的过程,显现了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政教双方的冲突与调适。一、中国佛教会成立过程中的政府支持(一)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中国佛教的组织化要求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各地佛教团体有此消彼长之势。1927年5月,武汉佛教徒在汉口佛教会会址成立两湖佛化联合会,并设两湖佛化讲习所;7月,安庆组织安徽佛化总会。与此同时,浙江省党部改组委员会则通令各县党部解散僧道团体,取消佛化社。[1](P192)佛教团体何去何从?佛教界希望南京国民政府有一个明确的说法。1927年5月,伍朝枢于国民党中央第93次政治会议,提议保护宗教团体,经会议表决获得通过。[1](P192)但是,同年8月7日,谛闲、圆瑛等向国民政府请愿,要求“僧众组织宗旨纯正之团体”,却遭到国民政府教育行政委员会的否决。[2]其后,佛教界一再请求成立佛...

}

在中国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佛教是最兴盛的之一。时至今日,佛教信徒已遍布世界各地。在中国,佛教思想绵延千年,许多名胜古迹因佛教的发展而闻名于世。名山大川,佛寺寺庙,香火弥漫,朝拜者怒火冲天。在我国,像星星一样的佛龛不计其数。现在,我们来数一数中国的五大佛教圣地。

九华山在古代不叫九华山,更有诗意的名字叫陵阳山。佛教在唐代发展最为蓬勃,诗人李白曾登上九华山。 ldquo天河挂绿水,显九华山 也就是他对九华山风景的描写,九华山位于今天的中国安徽省,俯瞰长江,面对黄山。景色并不动人,所以现在它已经成为著名的国家重点旅游景点 mdash mdash九华山旅游风景区。

中国五大佛教圣地之一的九华山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东晋时期,一直发展到清代,成为四大佛教名山之首。值得一看,比如莲台峰和芙蓉峰,它们都是大自然的杰作。虽然海拔不高,但各有特色,蔚为壮观。佛教徒朝拜的最著名的地方是花城寺。不仅佛像众多,而且大多保存完好,价值不菲,留下的文物更是稀世珍宝。

说起中国五大佛教圣地,普陀山也是其中之一,比如著名的南海观音佛,就是普陀山上的著名景点。来普陀山的人,无论是旅游还是朝拜,都是必去之地。普陀山也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可见其在佛教信徒心中的地位。它还被誉为南海圣地,风景优美,气候温暖。值得一游。

陀山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以神奇和灵异而闻名。香火节去拜祭的人不计其数。寺内香袅袅,寺外崖听沧海。这是非常愉快的。每次去,内心总觉得很安静。不愧为中国佛教五大圣地之一。唐朝时,日本僧人曾试图邀请观音像穿越到日本,但没有成功。这个故事给普陀山增添了神秘色彩,很有意思。

作为世界上最高的建筑,布达拉宫具有独特的西藏风格和宏伟的气氛。其最大的特色是宫殿、寺庙、城堡三位一体的建筑风格。说起布达拉宫,文成公主和松赞干布的故事妇孺皆知,流传千年,十分有趣。其古老的藏式建筑风格和藏传佛教文化吸引了众多信佛人士,从山脚到山顶足以看出其重要性。

早在1994年,布达拉宫就已经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这里历代供奉着达赖喇嘛的灵塔,正殿的壁画是一道非常醒目的风景线。整个布达拉宫是一座具有独特建筑特色和佛教独特文化特征的博物馆。作为中国五大佛教圣地之一,果然名不虚传。布达拉宫被称为 ldquo世界屋脊上的明珠 它是中国最大的佛教文化交流中心。

峨眉山在中国四川省乐山市。作为普贤菩萨的道场,佛教信众不远千里来此参拜。而且峨眉山的金藏寺经常举办佛事会议,交流佛教思想,进一步推动佛教文化在中国的发展。峨眉山不仅在佛教中占有一席之地,而且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动植物自然博物馆。植物种类繁多,所以动物的发展是无限的,无数的珍稀动物仍然生活在这里。

五台山是中国唯一一个既有青庙又有黄庙的道场。最值得一提的是这里的佛像,收藏了三万多尊,各具特色。历史上吸引了历代皇帝跪拜,历史地位极高。现在,著名的北斗寺和金谷寺已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所以五台山被称为中国五大佛教圣地,名副其实。五台山的自然景观也值得一游。

}

中国佛教历史及其主要派别

佛教是我国现有五大宗教中历史比较悠久,影响也比较大的一个宗教。在我国有2000余年的历史。佛教虽然来自印度,但其成熟和发展是在中国完成的,它既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又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当代的中国佛教是传统的中国佛教的继承和延续,并随着社会历史、政治经济、科学文化、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

       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5世纪的古印度。创始人名悉达多?乔达摩。20岁时离家成道,此后被尊称“佛陀”,意为觉悟者,简称“佛”,所传宗教被称为“佛教”。

    佛陀去世后的数百年间,佛教传遍印度次大陆。原始佛教内部由于对教义的理解不同,发生分裂,进入部派佛教时期,主要分为上座部和大众部,南传佛教主要是上座部诸派,盛行于斯里兰卡,并传遍东南亚地区,后传入中国云南。

       佛教传入中国的确切年代尚无定论,异说颇多,大体在公元前后两汉之际。主要有汉传、藏传和南传佛教三大派别。

       从南北朝开始中国佛教进入兴盛发展阶段。南北朝时佛教已遍布全国,出家、在家佛教徒数量增加很快,如北方的长安僧尼过万,南方的建业(今南京)有佛寺数百座。

       隋唐时期是中国佛教鼎盛之时。隋朝皇室崇信佛教,唐朝皇帝崇信道教,但对佛教等其它诸多宗教都采取宽容、保护政策。中国佛学逐步发展成熟。

封建社会后期,汉地佛教衰落,戒律废驰,丛林破败,僧人无知,迷信盛行。近代以来,在杨文会等一批佛教界有识之士的带动下,佛教在各个方面得到一定的发展。抗日战争时期大批爱国僧人如著名佛教社会活动家太虚大师积极支持抗战,为争取道义上和物质上的支持在全世界广为宣传,佛教界还在战地组织了僧侣救护队,为争取祖国自由独立做出了应有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汉传佛教界首先与全国人民一道参加了土地改革运动,废除了封建地主所有制及其它各种剥削制度,佛教事业日益发展。1953年6月中国佛教协会在北京成立,圆瑛法师当选会长。2010年2月,中国佛教协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传印长老当选为新一届中国佛教协会会长。

汉语系佛教:佛教起源于印度,佛教创立后的数百年间,内部发生分裂,形成上座部和大众部等派别。随着印度教的兴盛和伊斯兰教的扩张,佛教在印度衰落,从印度次大陆扩展向外传播。佛教最早传入中国大约是西汉时期,历史上有“伊存授经”、“永平求法”等说法。“伊存授经”是西域来的外交官应邀向西汉末年的上层社会传授佛经。“永平求法”是东汉初年,汉明帝派员西行求法。从东汉经过南北朝时期,佛教发展迅速,寺院林立,“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足见当时佛教的盛况。隋唐时期,佛学成熟,信徒日众,宗派林立,中外交流频繁,佛教步入鼎盛。宋元时期,佛教与中国文化已从冲突走向融合,儒、释、道合一渐成潮流。纵观历史,佛教从印度向外传播,最后分为两路:南传东南亚,北传中国及朝鲜、日本和越南等地。经两汉、两晋隋唐,佛教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相融合,逐渐形成了具有鲜明中国特点的一种宗教,佛教中心逐渐转移到中国。当然,这中间也经历了相当复杂的矛盾和磨合的过程,唐代以前基本上是佛教传播和发展阶段,宋代以后,特别是明清两朝,佛教总的趋势是衰微和融合进民间信仰以及与儒、道相调合。经过2000年的发展,佛教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汉语系佛教有寺院万余座,僧尼50000余人,还有众多在家居士。

       藏语系佛教:藏传佛教主要流行于西藏、云南、四川、青海、新疆、甘肃、内蒙古等省、自治区,藏族、蒙古族、裕固族、门巴族、珞巴族、土族群众普遍信仰。

佛教传入我国西藏地区是在公元7世纪左右,在几乎同一时期内,分别由我国内陆和印度两路传入,既有我国内陆佛教也有印度佛教施加的影响,后在青藏高原的特定历史条件下,经过长时期与本土苯教的斗争和互相影响,逐渐形成为适应当地社会历史条件的、民族性的、地域性的宗教(即藏传佛教),形成了宁玛派(俗称红教)、萨迦派(俗称花教)、噶举派(俗称白教)等教派。继而扩展到蒙古和其他民族地区,到公元18世纪达到极盛时期。传播的地区包括今西藏全境,四川、云南和甘肃的部分地区,青海大部分地区,内蒙古地区,新疆的蒙古族地区,还有今天的蒙古人民共和国、俄罗斯的布里亚特共和国和图瓦自治共和国以及尼泊尔、不丹、锡金等国家和地区。在我国信仰藏传佛教的民族有藏、蒙古、土、裕固、门巴、珞巴、羌、锡伯、怒、纳西等少数民族。目前藏传佛教有寺庙3000余座,僧尼14万人,活佛近2000名。

南传上座部佛教:中国南传佛教即上座部佛教主要分布于云南省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思茅地区、临沧地区、保山地区,傣族、布朗族、阿昌族、佤族的大多数群众信仰南传佛教。

上座部佛教又称“巴利语系佛教”(俗称小乘佛教)于公元6世纪初传入我国云南西双版纳,经长期与地方传统宗教的协调,于16世纪兴盛起来。现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及保山地区。普遍信奉此教的民族有傣族、德昂族、阿昌族及部分布朗族、佤族。历史上,上座部佛教分别从缅甸和泰国传入,分为缅、泰两大派。现两派之间的界限已不明显。解放前各教派间矛盾较深,几乎不往来。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各教派间的关系逐渐改善。目前信教群众130多万。共有寺庙1700多座,比丘2000多人,沙弥近6000人。

中国道教历史及其主要派别

道教是产生于中国的宗教,形成于公元2世纪,至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道教内容包罗万象,它是在中国古代鬼神崇拜观念的基础上,以黄老思想为理论依据,承袭了春秋战国以来的神仙、方术之说而逐渐形成的。道教奉老子为教祖,把《道德经》作为主要经典,以“道”为最根本的信仰,一切教理教义都是由此而衍化产生。道教认为“道”无所不包,无所不在,是一切的开始。与道并提的是“德”,即道之在我者就是德,“德”是道之功、道之用、道之现。所以道教规定信徒要“修道养德”,追求与道合一,与自然、社会和谐。因此,道和德就是道教的核心和基本的教义。

      道教一般都以东汉末年“五斗米道”创教人张道陵为中国道教的创立者,称他为“张天师”。南北朝时期经过葛洪、寇谦之、陆修静、陶洪景等人努力和改革,道教成为与佛教并列的中国正统宗教之一。

       南北朝以后,五代统治者基本上都重视儒释道三教,只是各个皇帝对每个教的喜爱、信奉程度有差异,有的更重视佛教,有的更重视道教。在尊奉的同时,统治者也加强了对佛道二教的控制。

       唐宋时期,道教受到统治阶级的推崇而得到进一步发展,形成了多种流派,元以后逐步形成全真派和正一派两大流派。明代道教走向衰落,对统治阶级的影响远逊于唐宋时期。

       到了清代,皇室尊崇藏传佛教,对道教采取严厉限制的方针,道教更加衰落,活动主要在民间。

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道教亦受到帝国主义的压迫和西方思想的冲击。道教进一步衰败,在中国五大宗教中降为教团势力和政治影响最弱的一个。许多道士文化素质低下,宗教知识缺乏。道教组织松散,各地联系和团结不够紧密。但仍有一批道士潜心修炼,著书立说,课徒传戒,使道教法脉得以延续。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引导下,道教摆脱反动阶级的控制利用,废除了教内长期存在的封建特权与压迫剥削制度,成立爱国爱教的团体。宫观内实行民主管理,弃止了与国家法律相抵触的一些规戒习俗。经过民主改革,中国道教徒加强了联系和团结,在沈阳太清官方丈岳崇岱道长的倡仪和政府的支持之下,1957年4月于北京召开了道教界第一次全国代表会议,成立了中国道教协会,由岳崇岱任第一届理事会会长。2010年6月中国道教协会召开第八次全国代表会议,选举任法融道长为新一届中国道教协会会长。

 道教徒活动的宗教场所,统称为宫观。道教有全真宫观与正一道宫观之分,全真派的道士出家,在宫观内过丛林生活,不食荤,重内丹修炼,不尚符箓,主张“性命双修”,以修真养性为正道;正一派道士一般有家室,不忌荤,以行符箓为主要特征(画符念咒、驱鬼降妖、祈福禳灾)。目前,道教宫观共9000余座,被列为道教全国重点宫观有21处,乾道、坤道5万余人。

道教在近两千年的发展中,对中国文化发生过全面而深刻的影响。道教的神仙信仰和道家崇尚自然无为的思想,对中国文学艺术浪漫主义色彩和自然主义审美观念的形成,影响尤深;道教的俗神崇拜活动与中国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和文化娱乐水乳交融,息息相关;道教的服药炼丹方术,对中国古代化学和药物学的发展有重要的贡献。 

      道教信仰目前在台湾、香港、澳门地区仍很普遍,那里信徒众多、宫观林立,同时在亚洲、美洲、欧洲、非洲、大洋洲也都有当地华侨建立的道教宫观。

伊斯兰教历史及中国伊斯兰教的历史

伊斯兰教最初是阿拉伯人的宗教,诞生于7世纪初叶的阿拉伯半岛中西部商业重镇麦加,其后仅短短数十年时间,阿拉伯人便在新的宗教旗帜下迅速统一了阿拉伯半岛,并且向外扩张,建立了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阿拉伯帝国,使伊斯兰教变为世界性宗教。经历了1300多年的发展,现今伊斯兰教已传播至世界五大洲,拥有信众15亿人左右,占世界总人口的1/5左右,并有40多个国家奉其为国教,特别是在亚非许多国家中,伊斯兰教对社会政治和文化有深远的影响。

       唐宋时期(公元7世纪中叶),伊斯兰教从阿拉伯传入中国,至今有1300多年的历史。伊斯兰教传入中国并发展起来。

元代开始,伊斯兰教成为与其他宗教并行的独立宗教信仰,它的基础是元代形成的统称“回回”的几个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即回回民族、撒拉族、东乡族,此外就是新疆地区皈依伊斯兰教的维吾尔族。由蒙古、回、汉、藏等民族混血形成的保安族,在17世纪时也接受了伊斯兰教。元代中国境内大部分地区都有穆斯林居住区,这时的穆斯林已不是唐宋时的“化外之民”,而是具有本土意识的中国穆斯林。此后伊斯兰教的发展是随着穆斯林人口的增长而发展。

伊斯兰教进入新疆地区最早是在10世纪初时中国五代时期,传播活动与伊斯兰教势力在中亚的发展关系密切,维吾尔族在古代称为“回纥”或“回鹘”,是突厥人游牧部落的一支,后建立汗国,接受伊斯兰教,并以武力加以推行,经过一系列军事行动,最终战胜了于阗一带的佛教势力,在南疆确立了伊斯兰教。

伊斯兰教分逊尼派和什叶派两大教派,中国主要是逊尼派。在回、维吾尔、哈萨克、乌孜别克、塔塔尔、塔吉克、柯尔克孜、东乡、撒拉、保安等少数民族2100多万人口中,大多数信仰伊斯兰教。中国穆斯林大多数聚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河南、青海、云南、山东等省,其他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也有分布。

       1953年5月11日,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在北京成立,选举包尔汉为主任。2011年9月15日,中国伊斯兰教协会第九次全国代表会议在北京召开,陈广元当选为新一届中国伊斯兰教协会会长。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各族穆斯林的宗教生活得到了充分尊重,社会地位真正获得了平等。中国伊斯兰教在各方面的发展都有了前所未有的新气象。2001年4月23日,中国伊斯兰教教务指导委员会在北京成立。其宗旨和任务是:在法律和政策范围内,依据伊斯兰教经典,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在穆斯林中宣传伊斯兰正道,对当代中国穆斯林的宗教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做出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正确解释,编写讲经范本,提高伊斯兰教教职人员水平,规范讲经内容,反对利用伊斯兰教搞极端主义,积极引导伊斯兰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目前,全国有伊斯兰教经学院共10所。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佛教徒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