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米跨度柱子一般多大承受200公斤用多大的圆

无法很准确回答你的问题,不知是框架结构还是砖混结构?是上人屋面还是不上人屋面?是准备结构找坡还是建筑找坡?跨度是多少?要求的负荷是多少(考虑雪压、种植土)?给你几个建议:一,楼板钢筋非越粗越好,越多越好,钢筋含量超标(与板厚有关),板结构寿命短。二,如满足钢筋抗剪力(跨度)要求,钢筋排布密度越高,砼的抗裂性越好。那么,根据跨度的不同,可参考这样配筋:短向跨度(钢筋抗剪,最下皮筋)在3.5米以内,且长宽(短跨和长跨)比在1.2以内(就比较方形的),同8的三级月芽钢,双皮双向@120~150(板厚100用间距150,120厚用间距120),如长宽比超1.2,长向钢筋间距至200。短向跨度3.5~4米,钢筋加大一级,其它不变。越4米的短向跨度,为大跨度,钢筋加大至12,长向筋10,板厚需120以上,其它间距不变,每个角加对角筋(抗拉筋)12针钢筋4根,间距200。供参考,如按上述配筋,已考虑上部的保温、地砖、盆栽及雪压的重量。

谢邀,现浇板板配筋不管是楼板还是屋面板,都直接取决于两个方面:1.计算跨度和支承条件。2.板面荷载情况。缺少这两个条件很难给出准确的回答。

但对于通常农村住宅3.6米开间的双向板为多,楼面考虑上人屋面荷载。在不设次梁的情况下,并考虑到施工条件可能并不是那么规范,建议保守配置双层双向钢筋,直径10mm,间距150以内。

三级螺纹钢筋φ8(开间4米内跨)~10(大开间4米以上跨)足够了。

一般直径10毫米就可以了,有的人用12也有人用8个,要是双层筋就用正7个也行

一般砖题12公斤足够,超过16平方的房间建议10公厘的,间距16.16,有跨度超过6米建议上面2条25公厘下面18公厘的2条的做梁,扎箍,1米6个箍,加力筋8公厘的

你的提问很不专业,所以我也不可能三言二语能回答你的问题。

预制顶是预制板的屋顶吗?如果是那得告知你是哪个省,哪个城市,如我们湖南,屋顶考虑的雪荷载为70Kg/m2,加上保温层,上人屋面按200Kg/m2考虑,采用2级荷载的预制板就行,如果在农村,屋顶上要晒谷,考虑用3级的。

农村自建房顶板用多粗的钢筋?相关文章:

}

8月3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一项重要议题是审议《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会议指出,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要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作为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计,贯彻新发展理念,遵循自然规律和客观规律,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改善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优化水资源配置,促进全流域高质量发展,改善人民群众生活,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你了解黄河吗?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网上有份《黄河词典》,摘登如下:

现为村庄名称。因旧中国有一地主的一块土地长一千二百步而得名。1947年肖神庙民堤决口,淹了“一千二”,当时这里只有20来户人家,曾讹传淹了一千二百个村庄。在一千二村前黄河滩区内有5万亩自然林,后因此处建为林场,又有“一千二林场”之称。

黄河口水文测站在神仙沟河道设定的5号断面桩。它接近河口,20世纪80年代在该处及其以西发现油田,随着石油开发,5号桩也成为具有特征性的地理名称。

黄河口水文测站在神仙沟河道设定的4号断面桩。也在此设过水文站,是近海的一个观测站。河走神仙沟时,曾成为进出黄河口的一个重要地理标志。

1947年黄河回归山东故道后,黄河从宋春荣沟、甜水沟、神仙沟分流入海。由于黄河泥沙淤积,在宋春荣沟与甜水沟之间,形成一个面积较小的沙洲,称为“小孤岛”;甜水沟与神仙沟之间形成面积较大的沙洲,称为“大孤岛”。黄河入海流路改走神仙沟独股入海后,大小孤岛连成了一片,故称。

黄河入海流路之一。1926年7月黄河于利津县八里庄决口改道,经汀河由钓口向东入海。1963年12月因河口段冰凌壅塞,水位猛涨,罗家屋子水位比1958年洪水位高0.3米,河口区受灾严重。乃于1964年1月1日在罗家屋子破堤分水,人工改道使黄河由洼拉沟子至钓口河入海,称为“钓口河”流路。

黄河现行入海河道。自1976年黄河由钓口河人工改道走清水沟入海后,至1994年已18年。清水沟位于甜水沟与神仙沟之间,过去两沟走河,河道发育较强,滩唇淤高;中间洼地常年积存两沟溢出的清水,故名。

系1934年至1953年间,黄河人海流路之一。该流路上端位于垦利县毛丝坨附近,从建林村以北流向东北,又折向东入海。1953年9月淤塞断流。

曾为黄河入海条件最好的一条流路。1947年黄河回归山东故道后,有条支流从此入海。1954~1964年为主要入海流路。海域条件较好,具有潮差小、潮速大,靠近“无潮点”和海域水深等特点。相传过去有一渔船遇风暴迷失航向,在万分危急时发现西南方向有一缕光,即趋光而进,终于脱险。人们认为有神仙指路,因而把灯光所在处的河沟,称为“神仙沟”。

上端位于垦利县二十一户附近,1934年至1947年曾是黄河人海流路之一。相传有一渔翁名叫宋春荣,曾在此处搭棚捕鱼,此沟因而得名。

也称“堆积岛”或“沙洲”。河口冲积平原上,由几条流路同时分流入海,在流路间所形成的大片土地或沙洲。岛的面积广阔,地势平坦,可以开发为农田。20世纪50年代初期在黄河河口形成的大孤岛、小孤岛即属此类。入海流路改道后,汉河淤塞,又逐渐变为大片土地。

俗称“烂泥湾”。是黄河挟带泥沙中的细颗粒部分,随海流飘泊于河口沙嘴两侧的凹湾处的半沉积半悬浮的软泥带。浮泥区的大小与沙嘴的潜隐程度和淤泥的补给数量有关。一般为几十平方公里,厚度几米不等。是渔船避风的良好水域。

河流入海处水域扩宽,流速降低,并受含盐分的海水顶托,促使泥沙大量沉积形成潜没水下拦于河口呈门坎状的淤积体。该淤积体因分选明显,质地坚硬,又称“铁板沙”。拦门沙的高程高于沙坎上游河床,常影响出流和通航。黄河因径流作用强,潮流作用较弱,拦门坎不长,顺河方向长一般有几公里。

指黄河山东段在上游无增水的情况下出现的突发性水位猛涨猛落的现象。假潮多在汛期发生,水位、流量表现为来势迅猛的暴涨暴落。根据观测统计,假潮过程中每日一般出现1~2次,最多3次,流量级多在400~800立方米每秒,最大可达1800立方米每秒。假潮过程水沙基本对应。

感潮河段潮汐过程的流量。其特点是随潮流涨落常出现正负变化。

感潮河段潮汐过程的水位。有高潮位与低潮位之分。其特点是随潮流涨落而出现周期变化。

与海相通的河流,受到海洋潮汐影响的河段。潮水每日内有周期性涨落。黄河口感潮段很短,随入海流量与潮汐大小而变,一般不超过15~30公里。

在潮涨潮落的沙质及淤泥质海岸,高潮线和低潮线之间的范围,习称“潮间带”。

渤海湾靠近黄河入海口特定水域的潮汐现象和地理位置。此水域因入射潮波与反射潮波相互抵消,潮差极小,习称“无潮点”。黄河口“无潮点”潮差可小于10厘米,但潮流较强。

一般指河流注入海洋、湖泊的河段(支流入干流处,也称“河口”)。分为入海河口、入湖河口等。黄河入海河口位于渤海湾与莱州湾之间,属陆相弱潮强烈堆积性河口,是1855年铜瓦厢决口改道夺大清河入渤海而形成的。百余年来,黄河入海流路,在东径118°10'~119°15'、北纬37°15'~38°10'范围内频繁变迁,黄河口在自然状态下,处于周期性的淤积延伸、摆动改道的发展过程。

黄河入海口是以径流作用为主韵弱潮汐河口,涨潮流速小于落潮流速,河水挟带的泥沙在河口段淤积,并逐渐向前推进,形成沙嘴向海内延伸,填海遣陆。河口沙嘴向海推进的速率,一般每年2~3公里。当入海流路改道后,又重复以上淤积、延伸的过程,从而塑造了平坦广阔的河口三角洲。

河口段的扇状冲积平原。河流入海时,因流速减低,所挟带的大量泥沙,在河口段淤积延伸,填海造陆,洪水时漫流淤积,逐渐形成扇面状的堆积体。黄河河口三角洲,就是许多不同时期形成的冲积扇,经过若干时段,入海河口不断淤积、延伸、改道,使冲积扇面积不断扩大,海岸线不断向前推进,同时在不走河的区域,海岸线又明显蚀退,这种延伸和蚀退交替进行,形成了现今的黄河口三角洲。1938年前以垦利县宁海为顶点,北起徒骇河口,南至支脉沟口的扇形地区,面积约6000平方公里,海岸线长180余公里。称“近代黄河三角洲”。1949年后,由于人工控制人海流路,顶点下移至垦利县渔洼附近,北起挑河,南至宋春荣沟,扇形面积约2600平方公里,称“现代黄河三角洲”。黄河口三角洲地域辽阔、土地肥沃,石油、天然气、盐卤等地下资源丰富,现已建成的胜利油田,是中国第二大油气田。

采取工程措施,在河汊修筑截治工程,堵截河流的歧汊,使水流集中工主河槽,以增大河道排洪输沙能力。截支强干或称“塞支强干”,在河口治理中,具有一定的效能。

钓口河流路后期,河口淤积延伸,河床抬高,排洪能力降低,河口段出现高水位,威胁惠民地区和胜利油田基地。1975年12月,山东、河南两省与水利部郑州会议决定,于1976年汛前对河口进行有计划的人工截流,改遒清水沟入海。改道工程包括:培修河口北大堤、南大堤及防洪堤,开挖清水沟引河8.7公里。5月15日进行大河截流,在西河口爆破口门,27日河口改道经清水沟入海。

1963年12月河口地区凌讯严重。冰水漫滩,淹没林场、村庄15处。为保护大局,1964年1月在罗家屋以下1100米处的临河新堤和套堤上爆破口门,使黄河主流改道由洼拉沟至钓口河入海,称为“钓口河流路”,共行水12年半。

1947年3月黄河回归山东故道后,主流分三股由神仙沟、甜水沟和宋春荣沟入海。宋春荣沟淤塞较早;甜水沟比降小,河身长,行水不畅;神仙沟比降大,河身短,行水通畅。1953年4月在小口子处人工开挖引河,黄河主流改道走神仙沟入海。甜水沟逐渐淤塞,神仙沟成为黄河入海流路。

采取工程措施,有计划地安排人海流路。为了适应防洪及河口三角洲油田开发和工农业建设发展需要,自50年代开始在河口三角洲实施有计划、有控制地人工改道,安排人海流路。迄今由人工控制的改道有三次,即1953年在小口子裁弯,由神仙沟入海;1964年罗家屋子人工破堤,由钓口河入海;1976年西河口截流改道,由清水沟入海。

黄河入海流路,随着河口的淤积延伸和出汊摆动,最后改走新流路的演变过程。近百余年间,黄河入海流路,因人为或自然因素的作用,在近代三角洲内分汊、摆动、改道达50多次,平均每10年左右改道一次。

海岸地带在风浪、沿岸海流、潮汐等作用影响下,岸线逐渐蚀退。一般入海河口改道后,原河口沙嘴岸线往往发生蚀退,蚀退速度有时较大;正在走河的则以延伸为主。1947~1985年的39年中,河口三角洲范围内海岸蚀退面积330平方公里,占造陆面积的四分之一。

黄河挟带的泥沙,在入海口的扇形地带,填海造陆,海岸线不断向前推进。海岸线的推进是在河口沙嘴淤积延伸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每条人海流路通过河口淤积延伸,出汊摆动,从而使该流路摆动范围内的海岸线向前推进。待改走新流路时,再重复以上淤积推进过程,如此循环摆动,海岸线不断向前推进。1947年前三角洲海岸线年平均向前推进0.23公里,此后三角洲顶点下移,摆动范围缩小,海岸线年平均向前推进0.3公里。

河道从某一控制部位开始向上游(溯源)发展的冲刷过程。黄河入海流路改走一条新河道的初期,因河长缩短,纵比降变陡,导致改道点以上一定河段产生逐渐向上游发展的冲刷演变。冲刷的幅度由改道点向上游沿程减小,冲刷范围可长达几十公里到数百公里,一般历时较短。据记载,溯源冲刷影响最大的一次是1953~1955年,河走神仙沟入海,溯源冲刷影响到泺口附近,历时两年。

因河流泥沙在入海处不断淤积,河口沙嘴及岸线不断向海域延伸推进,对于某一河道横断面,相当于河流侵蚀基面抬升,从而产生自河口向上游发生的堆积。淤积的发生自下而上传递,幅度自下而上递减,影响范围逐渐向上延伸。泄流能力逐渐降低,直至下次河口改道。

滩岸受水流冲蚀而形成滩沿坍塌的现象,俗称掉沿。

滩岸被水流冲刷而发生的坍塌现象。

滩岸受水流冲刷后退的现象。河道主流偏离弯道凹岸,凸岸边滩被水流冲失。

大溜以与河道有较大的夹角的方向顶冲堤岸的河势。这种不正常河势,与河道工程设计构思往往有较大的差别,给工程防守带来极大困难。

在未整治或整治工程不得力的游荡型河段,主溜以大体垂直于河道的方向顶冲滩岸或直冲大堤的河势。

发生在大河涨水期间,支河水倒流逆行的现象。也称“倒漾水”。

河道中出现多股水流时,主流所在的一股称为“正河”,其他为“汊河”,又称“支河”。

水流冲刷滩岸,顶冲的滩岸坍塌后退而形成弯道。黄河上把这种河床变化称“坐弯”。

大溜突遇急弯,由于水流惯性作用而产生的水流刷滩现象。

主溜离开工程,在工程与主溜之间出现滩地的现象。

主溜靠近工程、使工程临水的现象。也称“靠河”。

主溜远离工程或岸线的现象。

河势顶冲塌滩逐渐靠近大堤。也称“内注”。

大溜从侧面进入河湾的现象。

大溜直冲堤岸或埽坝工程的现象。这种河势极易发生险情。

支流水流被干流高水位所阻,形成的雍水现象。在黄河下游汇入的支流,如沁河、天然文岩渠、金堤河、大清河等,因干流河床淤高,遇黄河涨水,支流来水就受到顶托。

水流受工程或其他边界条件影响,大溜在滩地坐弯较深较陡而出流不畅的河势状况。

河流主槽在演变的过程中,发生大体平行于原主槽的位置迁移,即洪水期主溜在两堤之间突然发生长距离摆动的现象。黄河下游河道在中小水时,主槽发生淤积。在洪水漫滩后,颗粒较大的泥沙首先在滩唇沉积,淤积的速度快且量大,而远离滩唇的部位沉沙逐渐减少,再因培堤在临河滩面上取土,降低了堤根的地面高程,形成槽高、滩低、堤根洼的“二级悬河”。在这样的河床形态下,偶遇大水,则因滩面横比降较主槽纵比降陡,水流直冲堤河,顺堤行洪,使主槽位置发生迁移形成滚河。这种滚河对防洪威胁最大,需采取工程措施加以预防。

大溜顶冲或靠溜的位置向岸线或工程上游发展。

也称“下滑”、“下延”。指工程或岸线的靠溜部位向下游发展。

河势变化的一种特殊形式。洪水时,因河湾入袖,发生天然裁弯,或串沟走水,使全河夺溜,河道突然改变,原河道断流的现象。处于新老河道之间的原有滩地和村庄,由左岸变为右岸,或由右岸变成左岸。

水流的含沙量很高时,局部河段泥浆停止流动而造成的河槽暂时堵塞现象。浆河现象多发生在洪峰之后,由于洪水位降落,流速急剧减小,高含沙水流有时不能继续保持流动状态而停滞下来。浆河过程中常出现阵流现象,即水位发生急剧的上升和下降。黄河下游在1977年,京广铁桥以上发生的水位猛涨陡落现象,有人即解释为浆河。

也称“揭河底”。水流将大片沉积物从河床上剧烈地掀起,然后跌落破碎被水流带走的冲刷现象。这样强烈的冲刷可使河床在很短时间内急剧下切数米至十数米。揭底冲刷常由高含沙水流引起。除黄河中游外,下游汜水口河段,在1977年也曾发生过揭河底现象。

弯道水流的内部呈螺旋状运动,在横断面上的投影呈环形的水流。又称“横向环流”、“弯道环流”。水流沿弯道作曲线运动时产生离心力,在离心力作用下,凹岸水面升高,凸岸水面降低。同时,由于水面流速大,离心力大,上层的水流指向凹岸;河底的流速小,离心力小,河底的水流则指向凸岸,形成横向环流。然而横向环流并非在横断面上进行,横向环流与纵向水流结合在一起,呈现螺旋式向下游运动的水流。弯道中可能有一个大的环流,也可能有大小不同的几个环流,环流可能占据整个横断面,也可能只占横断面的一部分。横向环流是引起泥沙横向运动的动力,它促使弯道凹岸冲刷而凸岸淤积。

在复式河槽段,洪水漫滩后泥沙在滩面沉积,水流含沙量减少甚至变清,回归河槽后使河槽发生冲刷的现象。淤滩分为洪水漫滩落淤、引洪放淤和机械提淤等。淤滩刷槽的效果主要取决于进入滩区水流的含沙量、总水量及滩地滞缓水流的能力。为了增加淤滩刷槽的效果,通常采用工程措施和其他种植措施。

泥沙的沉降与流速有关,水缓则沙停。黄河下游常在串沟、堤河部分修筑透水柳坝、活柳坝、挂柳、抛柳树头等工程。以降低流速,促使落淤,均取得良好效果。

堤防决口后,口门过流,原河道仍未断流的现象。

水流另辟新道引起原河断流的现象。在多泥沙河流上,河床逐年淤积抬高,形成“悬河”,一旦堤防决口,则形成原河道断流,水流另辟新道。

回溜引起的局部冲刷。水流为丁坝所阻,部分主溜绕过丁坝下泄,上回流沿坝体迎承面逆流,下回流进入坝后。因坝轴线与主流线构成的交角不同,回溜的严重程度也不一样。靠近回溜区的地方,工程结构往往为土坦或根基甚浅的护坡,回溜淘刷容易形成根基下切、坦坡坍塌。

河势变化时,主溜离开工程或河岸线的现象。

大溜垂直或近似垂直冲向河岸、坝头或堤坝的迎水面。

主溜急剧改变位置的现象。它是游荡型河道最主要的特点,由于河床松软、宽、浅,主溜迁徙不定。

河道水流的平面形势及其发展趋势。包括:河道水流动力轴线的位置、走向以及河湾、岸线和沙洲、心滩等分布与变化的态势。观测河势,分析研究河势演变,是治河防洪的一项重要工作。

在游荡型河道中,水体宽浅,汊道纵横,沙洲密布,流向多变的河势状况。

沿河流某一方向垂直剖切后的平面图形。河道断面一般分为纵断面和横断面。

洪水可能淹没范围内的河道横断面。大断面包括水下和陆上部分,黄河下游河道两岸为堤防或高地,其大断面为堤防之间或堤防与高地之间的河道横断面。为了计算河道冲淤,横跨河道设置许多固定的测量断面,并定期进行测量。

垂直于主流线方向的河槽断面。山区河流在水流侵蚀作用下常呈“V”形或“U”形横断面;平原河流的河道横断面变化较多,而且与河流的特性有关。黄河下游弯曲型河道横断面呈不对称的三角形,游荡型河道横断面则很不规则。

沿河流深泓线垂直剖切的河道断面。深泓线指河流沿程各横断面上最深点的连线。河道纵断面由水面线和深泓河床线所组成,它是河底和水面高程沿程变化的曲线,常以纵坡或比降(参见“水面比降”)加以概括。一般河流上游比降陡,下游比降缓,因而流速与水流输沙能力自上而下逐渐减小。黄河上游平均比降约为1/1000;中游为1/1400;下游为1/8000~1/10000。

在不同的来水来沙及河床边界条件下形成的各种河流形态。水流作用于河床,通过泥沙运动使河床发生变化;河床约束水流,影响水流的水势和结构。它们之间相互作用,塑造出相对平衡的河床形态。黄河下游河道按河流的平面形态,至少分为弯曲型和游荡型以及由游荡向弯曲转化的过渡型三种。

对游荡型河道特征最简洁的描述。见“游荡型河道”。

河槽宽浅、主流位置迁徙不定,河心沙滩较多,水流散乱的河道。游荡型河道具有变化速度快,变动幅度大的特点。游荡型河道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两岸土质疏松易于冲刷;水流含沙量大易于淤积,洪水暴涨暴落,流量变幅大。游荡型河道对防洪极为不利,易于发生险情,危及堤防安全。黄河下游孟津县白鹤镇至东明县高村河段是典型的游荡型河段,这段河道长299公里,宽度一般在10公里左右,最大超过20公里,而水面宽一般2-4公里。主流变化无常,有的一昼夜内主流左右摆动竟达6公里。河道宽浅,溜势散乱,常发生斜河、横河,顶冲堤防、险工,造成重大险情。若抢护不及,就有冲溃堤防的危险。

河道外形及其变化特性介于游荡型、弯曲型之间的河道。过渡型河道在不同的河段、不同的时间表现为游荡型或弯曲型,其游荡的强度和幅度一般较游荡型河道小,河势也比游荡型稳定。黄河下游东明县高村至阳谷县陶城铺河段,长165公里,为过渡型河道。

由正反相间的弯河段和介于二者之间的过渡段连接而成的河道。弯曲型河道的外形与河流两岸的土质组成密切相关。在抗冲性较强的河段多形成弯曲半径较大的缓弯;在易冲刷土质的河段弯道可以自由发展成蜿蜒形。弯曲型河道在变形过程中河宽和水深的比例关系变化不太大。整个河道呈向下游蠕动的趋势。黄河下游阳谷县陶城铺至利津县宁海河段,长322公里,为弯曲型河道。

在水流的作用下主槽所发生的冲刷现象。洪水期的涨水过程中,水流下切河床的能力很强,引起主槽强烈的冲刷,增加河道排洪能力。黄河下游,尤其是宽河段,主槽两侧或一侧有较广阔的滩地,洪水漫滩后,水深小、流速缓,泥沙逐渐在滩面淤积,水流中的泥沙也逐渐减少;当主槽洪水位下降时,滩地上的含沙量小的水流入主槽,也会导致主槽发生冲刷。

水流对河床的冲蚀淘刷过程。河床泥沙在水流作用下,向下游搬移而引起河床降低或岸线后退。凡水流的挟沙能力夫于上游的来沙量时,河床都发生冲刷。冲刷又分为在河床上较普遍发生的一般冲刷和受工程影响而发生的局部冲刷。黄河下游是一条堆积性的河流,冲刷多发生在含沙量较小的洪水期或上游拦洪工程的清水下泄期;局部冲刷则因工程对水流的影响程度,随时都可能发生。

水流挟沙能力小于含沙量时泥沙从水中沉降到河底的过程。河流的不同河段,在一定的水流和泥沙条件下具有一定的输沙能力。如果上游来沙量大于河段的输沙能力时,部分泥抄甚至全都来沙沉降到河床上,发生淤积。多年平均进入黄河下游的泥沙为16亿吨左右,除有12亿吨在河口区堆积外,有1/4淤积在河床中。

河床受自然因素或人工建筑物的影响而发生的变化。河床演变是水流与河床相互作用的结果。水流作用于河床使河床发生变化;变化了的河床又反过来作用于水流,影响水流的结构,这种相互作用表现为泥沙的冲刷、搬移和堆积,从而导致河床形态的不断变化。在自然条件下,河床总是处在不停的变化之中,当在河床上修筑水工建筑物以后,河床的变化才受到一定程度的改变或制约。黄河下游河床演变剧烈而复杂,由于来水量及其过程、来沙量及其组成、河床泥沙组成的不同,河床的纵向变形常表现为强烈的冲刷和淤积,横向变形常表现为大幅度的平面摆动。

干流与支流或支流与支流的洪峰在相差较短的时间内到达同一河段的水文现象。由于降雨时间、空间的变化和流域汇流状况的影响,洪水形成和传播往往有较大的变化;如果两个以上洪峰不同时到达某一河段,称之为错峰;如果几乎同时到达某一河段,称之为洪水遭遇。洪水遭遇时,洪峰流量、洪水总水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叠加。在防洪规划设计中,常进行洪水遭遇的机率分析,再根据防护对象的防洪安全要求,选择适当的防洪标准。

两个以上水源地的洪峰在不同时间到达某一地点。①由于降雨分布和流域产流的条件各异,不同水源地的洪峰错开是很常见的,这叫自然错峰。②通过水库或其他调节水体的措施,使两个以上不同水源地的洪峰相遇的时间错开,也叫错峰。目前,黄河干、支流上修建了不少大型水库,在洪水期间如上游洪水与下游洪水相遇,对黄河下游将造成威胁,这时可利用水库调节洪水,相机下泄,将洪峰错开,减轻下游负担。

河湾处水流顶冲,回水逆流上壅,称为“上展”;顺直河岸水流抵岸下注,称为“下展”。

水位上涨,滩地逐渐被淹的现象。

又称主溜线。河流沿程各横断面中最大垂线平均流速所在点的连线。主流线反映了水流最大动量所在的位置,主流线的位置,随流量的变化而异,具有“低水傍岸,高水居中”的特点。

主流深泓点在河道中部。又称“大河居中”、“河走中泓”,意即大溜在河道中央,不会冲击堤坝。

主流经过的位置。黄河下游游荡性河段河道内,当年和次年的主流线位置虽然经常发生变化,但从长期看水流仍有一定的基本流路,一般基本流路有两条,这两条基本流路往往如麻花的两股。

水流在风或其他外力作用下,使水质点作大致如圆周轨迹的运动,表面形成波状峰谷起伏的水流现象。宋代根据波浪的不同位置和形状,曾把浪分为“破头”、“斜敛”、“截河”、“纳漕”、“污心”等名称。当今统称“波浪”,其中风生波浪称“风浪”。

在特定条件下,因河床床面沙波运动所引起的水面波动现象(黄河水流的特殊形态)。随着流速增大,沙质河床床面形态不断变化,当形成逆行沙浪时,水面会产生相应的波动,呈现一连串波浪,并徐徐向上游方向传递,经过一段时间后逐渐消失,有时波峰重叠,波浪破碎呈开花状(称“开花浪”).并发出雷鸣巨响。据观察,淦常发生在弯道下游的直河段上。起淦处常形成一组6~10节浪峰,浪高一般l~3米。波峰波谷数目多为9节,又称“九节浪”。对航行有较大危害。

也称“卷毛虎”。在浪峰处因水流分离、破碎掺气产生激响的现象。卷毛淦有阵发性,出现时水面翻花(形如马鬃)、发出很大的声音,持续片刻,能量消耗后又恢复原状。

水流在行进过程中,遇障碍物或坝岸工程,发生强烈的紊动,翻花四散,势如沸汤的现象。

河水中流速较大的流线带。在某一横断面上可能有一股溜,也可能出现几股溜。由于水流结构、形态和所处位置的不同,又有顺溜、正溜、主溜、边溜、回溜、分溜、翻花溜、绞边溜等区别。

由上而下,紧贴河岸或埽坝的水流。

贴近滩岸的螺旋流。也称“扫边溜”。

又称掣溜。因决口或滩面串沟发生急剧冲刷而使主溜位置改变的水流状况。

位居大溜两边,流势稍缓的流线带。

水在前进中受阻时,发生回旋的水流现象。水流遇坝受阻后,在坝前坝后发生偏向岸边的回旋流,其局部流向往往与正溜相反,故又称“倒溜”。水流一般一分为三股,一股向前下泄(顺坝流);一股沿坝体逆流向上游(即回流);另一股则垂直坝体下切。

河道中受心滩或潜滩所隔,将溜分成多股,除正股之外,其他各股水流均称分溜。

浅水水域内流速缓慢的水流。

湍急的水流。急溜多由于水流受抗冲能力强的边界条件的影响,形成比降较大、流速较快,水面紊动明显,水声较大的现象。

①俟靠主溜的流带。②靠近岸边流速较缓的溜。

主流线带,居水流动力轴线主导地位的溜。即河流中流速最大,流动态势凶猛,并常伴有波浪的水流现象。亦称“大流”“正溜”或“主溜”。

水工或河工建筑物对来溜的承受与抵御。如说“×坝能适应溜势变化,有一定抗溜能力”。

采取工程或生物措施迫使水流在原来溜向的基础上上提。如说:“××坝发挥了挑溜作用。”

改变水流边界条件,控导水流趋向要求的方向。在河道整治中,通常修筑丁坝,垛,形成河湾工程线,使水流按控导的方向和距离,把溜送到一定的位置。

堤防、坝岸直接承受来溜的冲击。在选择引水口位置时,有“相度河头,唯有迎溜”的要求,在修建坝岸建筑物时,又有“在迎溜着水部分均须抛置石块,以防淘刷河底,影响建筑物安全”的经验。

影响河道行洪的构筑物及建筑工程。常见的阻水工程如:在滩地上修筑各种套堤、生产堤,修筑高渠堤、高路基,建筑成片的住宅;在河道中任意修筑丁坝、缩窄过水断面;有碍河道排洪的跨河桥梁、渡槽、管道等工程。

形成时间不长的滩岸陡沿。

脱河较久或比较耐冲、滩槽高差较大的高滩沿。

河床内洪水时被淹没,中、小水时出露的地面。黄河下游河道为复式断面,东坝头以下为两级滩地,即低滩和中滩。东坝头以上1855年铜瓦厢决口改遭后,由于溯源冲刷形成高滩,因而有三级,即低滩、中滩、高滩。

在河槽中,凸出于河岸而面积较小的滩地。

主槽两侧较高的滩岸边缘地带。洪水漫滩后,流速减小,较粗的泥沙首先在滩地边缘沉积,淤积量比较大;远离主槽的濉面淤积量逐渐减小,沉积物也越远越细,因而在主槽边缘的滩地上逐渐形成高出附近滩面的自然沙埂。

河槽内长时问没有上水的滩。

位于河床主橹一侧或两侧,在洪水时被淹没,中水时出露的滩地。

在河槽中,面积较小而状如鸡心的河心滩。

河槽中与两岸不相连接,在中水时出露的沙滩。

河槽中与河岸相接.一般洪水时淹投,枯水时出露的滩地。边滩也称“岸滩”。

河槽中经常淹没在水下的滩。

在河槽内,经常上水,时冲时淤,杂草又难以生存的滩地,俗称“嫩滩”。

形成时间不长的滩地。在游荡性河段内,滩地极不稳定,随着坍塌,串沟夺溜而变成主槽,而其他的水域则淤出新滩。

形成历史较久,稳定而不易上水的滩地,也称“老滩”。高滩的稳定性通常取决于滩槽高差。黄河明清故道,滩槽高差较小,滩地上水的机会较多,稳定性比较差;1855年铜瓦厢决口改道,因口门处水位落差大,在东坝头以上河段发生强烈的溯源冲刷,滩槽高差达3~5米,以致于一百多年来没有上过水,滩地有较大的稳定性;随着主槽淤积加重,滩槽高差逐渐缩小,“高滩不高”,将给防洪带来潜在的威胁。

又称二滩。在大洪水期形成,有一定稳定性而在中小洪水时不上水的滩地。中滩多是适于种植的耕地,夏作物的收获有一定的风险,而秋作物能保证收获。中滩常在河势急剧的变化中发生坍塌、冲蚀。其位置为低滩所取代。在河道整治工程有较强的控导能力时,中滩始能得以稳定。

又称下滩。洪水时被淹没,枯水期露出水面的滩地。低滩是极不稳定的滩地,无时无刻不在消长变化之中。在游荡性河道中,由于低滩的普遍存在,构成了宽浅乱的河床特色。在土地资源较少的地区,通常种植小麦,多数年份可取得较好的收成。

土质多含粘土或胶质结核,水流不易冲蚀的滩岸。中、小水时,主溜顶冲到这种滩地上,往往会造成“横河”、“斜河”,甚至冲刷堤防、险工而发生严重险情。

河道中水流一侧或两侧的陆地。通常将枯水河槽和低滩称为主槽,将中滩和高滩能耕种的地方叫滩地。黄河下游通过河道整治,缩小了游荡范围,使大片的滩地得以稳定,为经济开发创造了条件。

主槽侧畔的滩地范围。黄河下游滩区面积3000多平方公里,现有耕地311万亩,村庄2030个,居住人口138万人。当花园口流量在4000~6000立方米每秒时,一般开始漫滩。

河流弯曲河段岸线外凸的一岸。凸岸不受主溜冲击,水深较小,流速较缓,常呈淤积状态。参见“环流”。

河流弯曲河段岸线内凹的一岸。凹岸通常受主溜冲刷,水深、流速较大。参见“环流”。

观测者面向河流下游,在右边的陆地,称为“右岸”。

观测者面向河流下游,在左边的陆地,称为“左岸”。

河流的水面与两岸陆地相交处的陡坎。河沿系由于水流冲刷河岸引起坍塌所形成。又因河流两旁的陆地称为滩地,故河沿也称“滩沿”。

水流在滩面上冲蚀形成的沟槽。黄河下游较固定滩地上的串沟多与堤河相连,洪水漫滩,则顺串沟直冲大堤,甚或夺溜而改变大河流路。

水流方向显著改变的河段。弯道的一岸为凹岸,另一岸为凸岸。黄河下游由工程控制的弯道由复合圆弧线组成,采用上平、下缓、中间陡的形式。上段宜顺,以迎多种方向的来流,避免水流抄工程后路;中段是导流的主要部位,曲率半径宜小一些;下段为送流段,曲率半径宜大于中段。

又称“Z”形河湾。上下两相邻河湾坐的较死,入湾溜向与出湾溜向夹角很小,两河湾间过渡段较长,在平面上成为“之”字形。这是另一种畸型河湾。

某一河湾充分发育后,弯道进出口距离很短,有时仅200余米,远小于弯道河长,在平面上呈“Ω”形,为畸型河湾之一种。

在较短河段内,上下两相邻河湾发育完善,两湾间过渡段较短,在平面上呈“S”形。

河流连续出现弯曲,弯弯相对,形成“Z”字型河道。

溜势较为平顺的大弯道。

又称死弯。水流为边界条件所阻,突然改变方向而形成的弯道。

弯道呈半圆形,大溜冲入而出流不顺的弯道。这种弯道对于水流的作用,黄河上俗称“兜溜”。

在宽河道内河势坐弯,水流顺河岸形成半圆圈形,这种河道形态称圈河。如南圈河,北圈河。

在河面宽的河段,由于受沙洲的影响,从大河中分出来的流路极不规顺的汊道叫“歧河”。

河流被沙洲分成两股或多股的水流。汉河有两汉及多汊之分。在河面放宽处,流速变缓,水流挟沙力减弱,泥沙容易淤积形成潜滩,在水位降落潜滩出露时,就成为河心滩,水流也随之分为两股或多股而形成汊河。

靠近堤脚的低洼狭长地带。堤河形成原因有二:一是洪水漫滩时,泥沙首先在滩唇沉积,形成河槽两边滩唇高,滩面向堤根倾斜的地势;二是培修堤防时,在临河取土,降低了地面高程。由于堤河的存在,洪水漫滩后,水流顺堤河而下,形成顺堤行洪,对堤防防守极为不利。

河床低于两岸地面的河。地下河具有河槽窄深,河床比较稳定的特点。

河床高出两岸地面的河,又称“地上河”。流域来沙量很大的河流,在河谷开阔,比降平缓的中、下游,泥沙大量堆积,河床不断抬高,水位相应上升。为了防止水害,两岸大堤随之不断加高,年长日久,河床高出两岸地面,成为“悬河”。黄河下游是世界上著名的“悬河”,河床滩面高出背河地面一般3-5米,部分堤段达10米。

水面以下的河床表面。黄河下游河底是泥抄堆积所形成的,冲淤变化很大。大水或清水引起冲刷,河底降低}小水或高含沙量洪水引起淤积,河底升高。

即中水河槽或中水河床,也称“基本河槽”或“基本河床”。径流汇集到河流中,一方面将携带的大量泥沙堆积在河槽中,一方面又不断冲蚀,维持一个深槽。由于中水较洪水持续的时间长,中水又较枯水的流速大,所以在中水时能推持一个较明显的深槽。黄河下游高村以上河段,洪水时水面宽度可达数公里乃至10公里以上,但实测资料表明,洪水时主槽宽度乡在数百米至1500米,主槽通过的流量常常占总流量的80%左右。近期,黄河下游因人类活动和天气形势的影响,中小水持续时间增长,水流挟沙能力较弱,泥沙多在主槽中淤积,有些河段形成“二级悬河”,对防洪极为不利。

同“河槽”或“河床”。河流流经的长条状的凹地或由堤防构成的水流通道。通常将枯水所淹没的部分称为枯水河槽或枯水河床;中水才淹没的部分称为中水河槽或中水河床;仅在洪水时淹没的部分称为洪水河槽或洪水河床,包括滩地。黄河下游河槽为复式断面,在深槽的一侧或两侧,常有二级甚至三级滩地存在。

河流的线路,通常是指能通航的河流。我国的《河道管理条例》规定,河道管理范围,除两堤之间外,还包括护堤地、行洪区、蓄洪区、滞洪区、无堤河段洪水可能淹及的地域等。

河流改道后,采取开挖引河、堵口截流等措施,使河流回到原河道。1938年6月国民政府在河南省郑州花园口扒开黄河大堤,以水代兵,企图抵御日寇进攻,造成黄河改道,南流入淮。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又提出堵复花园口口门,挽黄河回归故道。后在中国共产党力争先复堤、迁移河床居民的情况下,1947年3月15日堵口合龙,使黄河回归故道,经山东利津入海。

由于自然或人为的因素导致河流放弃原河道而另觅新路。历史上,黄河下游决口改道十分频繁,据统计自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至清咸丰五年(1855年)铜瓦厢决口改道的两千多年间,改道共有26次。大体上以孟津为顶点,在北抵津沽,南达江淮的广大平原上,都是黄河决口改道迁徙的地方。80年代初沁河扬庄改道则是一项防洪效益很高的人工局部改道工程。

历史久远的故道。在工程地质、水文地质领域中,研究第四纪沉积状况、地下水运动规律时,通常用古河道取代故道一词。黄河下游屡经决口改道,古河道纵横交错,考证比较困难。平原古河道只有根据现存的断续线状沙堤,沙丘、凹地等遗迹及有关历史文献进行判断,或者用遥感技术推断。

由于自然或人为的原因而废弃的河道。历史上,黄河下游决溢改道频繁,遗留下的故道几乎遍及黄、淮、海平原,但多数由于长期人类活动的影响而堙没。当今最著名的黄河故道为兰考、商丘、砀山、徐州、宿迁、淮阴一线的明清故道。最早的有“禹王故道”。

河流补给水体的发源地,通常是泉水、冰川、融雪、沼泽或湖泊。在河流溯源侵蚀的作用下,河源可不断向上移动而改变位置。确定河源一般要根据流域面积、河道长度、水量大小、源头形势、河道形态以及长期习惯来综合判定。目前,尚无确定河源的统一标准。黄河河源地区水系由玛曲、卡日曲两支组成,长期以来一直以玛曲作为正源,但有些学者提出,从地质成因、河流发育史、河道长度以及水量大小等条件看,应当以卡日曲为正源,对此,目前尚无定论。习惯认定黄河发源于青海省巴颜喀拉山北麓的约古宗列盆地。

由两条以上大小不等的河流以不同形式汇合,构成一个河道体系。干流是此河道体系中级别最高的河流,它从河口一直向上延伸到河源。黄河干流全长5464公里,分为上游、中游及下游三个河段。

河流的上部河段或区域。上游河段通常河谷狭窄,河底坡度较陡,多跌水、急弯和险滩。上游支流河底坡度也很陡,在山洪暴发时,大量沙石冲向支流出口,堆积在干流河道一侧,形成急流险滩。黄河在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河口镇以上河段称为上游。该河段长3472公里,落差3464米,有龙羊峡、刘家峡、黑山峡和青铜峡等峡谷,水力蕴藏量丰富。上游流域面积38.6万平方公里,主要支流有白河、黑河、大夏河、洮河、湟水、祖历河、清水河及大黑河等。上游水量占全河水量的53%左右,沙量只占9%.水多沙少,河水较清,是黄河水量主要来源区。

河流的中部河段或区域。中游河段的河谷通常比较开阔,河谷中常有河成阶地或河漫滩分布,河底坡度虽不平缓,但已不如上游陡峻。黄河从河口镇至河南省郑州市桃花峪为中游河段,长1206公里,落差880米。河口镇到龙门、潼关至孟津两峡谷段,有许多优良的坝址可供开发,已建成三门峡水利枢纽和天桥电站,小浪底水利枢纽正在兴建,区间流域面积34.4万平方公里,主要支流有窟野河、无定河、汾河、北洛河、渭河、洛河及沁河。河口镇至潼关间,来水量占全河37%.而来沙量却占89%,是黄河的主要产沙区。

河流的下部河段或区域。暴雨及其产生的洪水,在流动的过程中侵蚀地表,被侵蚀的物质经水流向下游搬运,沿程堆积形成下游冲积覆盖层,河流在覆盖层上变化。黄河桃花峪以下河道为下游。该段河长786公里,河底坡度比较平缓,落差只有95米,河道上宽下窄,最宽处有20公里,最窄处仅400余米;由于泥沙淤积,河道宽浅,河势多变;河床逐年抬高,依靠堤防束水行洪,形成滩面高于两岸地面3~5米、部分堤段达10米的地上河,为世界著称的“悬河”。黄河下游流域面积2.2万平方公里,主要支流有金堤河和大汶河。

指河流滩区内的支流。支河一般有两种:一是有河头,当河水初涨时,水即由河头流入,在滩地内转折回旋,长的几十里,短的十几里或几里,仍归人大河。二是有源无河头,因地势较低,河水出槽后漫流汇归于低洼的地方,聚而成溜,转折回旋于滩区内,或几十里或几里,然后归人大河。黄河下游河段常出现上述情形。

河道体系中,最终汇入干流的河流。支流的分布形式常见的有树枝状、辐射状、平行状、格子状、羽毛状、紊乱状等,这些形状的形成和岩石、地质有关。通常把直接汇入干流的支流称一级支流,汇入一级支流的支流称二级支流,……依次类推。例如,沁河是黄河的一级支流,而丹河则为黄河的二级支流。在中外某些专门论著中,支流级别划分也有与此相反的,即两条一级支流汇合成二级支流,两条二级支流汇合成三级支流,……

陆地水面占有的面积和水利工程设施用地,通常称为“水域”。

由河流的干流和各级支流,以及流域内的湖泊、沼泽或地下暗河形成的彼此相联的集合体。由于地形、地质构造的不同,常见的有树枝状、扇状、羽状、平行状、格状等,黄河支流多为树枝状或扇状。水系的形状影响着洪水集中的快慢、汇合的先后及流量的大小,因而形成干流各河段及各级支流独特的水文情势。

地面径流分水线所包围的集水区域。流域按河流归宿的不同,分为外流流域和内流流域。直接或间接流人海洋的叫外流流域;排入内陆湖泊或消失于沙漠中的叫内流流域。黄河水直接流人海洋,是外流流域。黄河流域涉及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九省(区),流域面积75.2万平方公里。黄河流域西高东低,绝大部分为干旱、半干旱丈陆性气候,洪水多由暴雨形成,水旱灾害频繁。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古文明的摇篮,中国历史兴衰与黄河有密切的关系,因而历代都很重视黄河的治理与开发。

陆地表面宣泄水体的通道。河流是大自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形成和发展引起地形、地貌的改变。河流也是自然界物质循环的重要环节,每年地球七有数十万亿立方米的水、数十亿吨泥沙和化学物质通过河流输入海洋。河流对于人类的生存环境具有重大的意义。黄河因水浑色黄而得名,它是中国第二条大河,是世界著名的多泥沙河流。黄河长5464公里,名列世界第5位;流域面积75.2万平方公里,名列世界第27位;花园口站多年平均流量1820立方米每秒,名列世界第35位;多年平均输沙量16亿吨,名列世界第一。

指应用控水工程对河流的流量、含沙量过程进行调节,以改善河道水流条件,达到防洪减淤、充分兴利的目的。

指综合各方面的需求,利用水利工程对天然径流在时间上和空间上进行重新分配或调节河流、湖泊、水库的水位。大型水利枢纽在水利调度中的任务是保证工程安全,发挥水资源的最大效益。三门峡水库的调度运用对黄河下游防洪、防凌、灌溉及油田生产等就具有直接的关键作用。

利用历史和现时的水文气象资料、根据河流、水库和湖泊等水体封冻和解冻规律,对未来冰情变化作出的预报。河流冰凌预报的主要内容有,封冻开始时间、延续日期、冰厚及承载力等,解冻时的最高水位、最大流量及出现日期与解冻形势等。

指对流域产沙量、水流含沙量和河流、水库冲淤变化等项目的预报。

对流量变化过程和极限流量及出现时间的预报。

对水位变化趋势和极限水位及出现时间的预报。

水流绕纵轴旋转而形成水面向轴心涡凹的现象或状态。旋涡中心附近有很强的吸沉力,对行船、游泳等活动是很大的威胁。河流中的旋涡还随水流大势而流动,其总流迹常呈交链圆弧分布。

海洋、湖泊、水库、河流等水体在外力和惯性力的作用下,水面随时间起伏的现象。波浪的特点是,对同一时刻,波形随空间变化而有分布;在同一位置,质点随时间变化而有振动。波浪的时空变化,只传播能量而不传递质量,故称其为振动波或推进波。

河流在一定条件下形成的峰谷稳定、外形规则、波面圆滑、排列整齐的一系列波状起伏景观。

洪水在河道行进而造成的波动现象。洪水波是位移波,它传到某处就使该处的流量(流速)及水位(水深)发生变化。洪水波波面高出原水面的空间称波体,波体的前坡称波锋,后坡称波后,波锋推进的速度称波速,波锋顶点到原水面高度称波高。洪水波形成后,在传播过程中,长度不断扩展,高度不断降低,连续变形后逐渐消亡。

也称“传递波”。通过水质点的位移而实现波传播的现象。明渠非恒定流就是一种位移波,它在传递时不但反映波形的瞬时水面线向前传播,同时水质点也向前移动,致使沿程的流速和水深不断改变。

单位时间波形传播的距离。

在风力直接作用下所形成的水面波浪。风浪因相互干涉,外形比较杂乱,但总的传播方向与风向一致。

在水坝、河堤及有关水工建筑物主体工程上加修的防止波浪漫溢的墙体。

风浪受岸壁,建筑物边坡或障碍物阻挡后因动能变为势能致使水面上升的现象(或上升的高度)。

在风浪的作用下,水面增高的现象或状态。对于定位观测以水位在风浪作用下的增大值来反映。

指水透过土地表面进入地下的运动过程。或通过岩石裂隙进入地下的现象。

降水强度超过下渗强度,以地表径流为主的产流过程。黄河洪水多为暴雨超渗产流所形成。

为防止滩地串沟过水引起顺堤行洪或夺流改道而采取的工程措施或生物措施。黄河下游滩地上有不少串沟,为避免顺堤行洪,需采取堵截串沟的措施。一般是在串沟的进水口附近或串沟的适当部位,修筑土坝或桩柳坝、活柳坝进行堵截。洪水漫滩后,可以阻拦水势。缓流落淤,逐渐将串沟填平,起到塞支强干作用。

利用水流携带的泥沙淤高滩面。淤滩分为洪水漫滩落淤、引洪放淤和提水放淤等。淤滩可有效地防止顺堤行洪,稳定河势,并可改良滩地的生态环境。

控制主流,保护滩区,创造较为稳定的生产、生活环境。黄河下游河道除沿滩岸修建护滩工程外,还采取堵截串沟、防止滚河等措施,防止水流漫滩后,顺堤行洪或夺溜改遭。

用工程措施保护滩地的行为。黄河下游护滩工程的修建,始于1950年,其目的为防止滩岸坍塌,配合险工,进一步控制河势溜向,争取防洪主动。

为保护堤防,利用洪水漫滩或采取人工放淤抬高滩面高程的工程、生物措施。黄河下游,在汛期利用高含沙水流淤滩,并淤高堤脚洼地,减小洪水偎堤的深度,减轻洪水对堤防的威胁。淤滩工程措施有自流引水放淤和机械提水放淤,淤滩生物措施为利用农作物或其他植物缓流落淤。

保护滩地,使漫滩沉沙后的清水冲刷主槽的措施。在滩面和滩岸上,用桩柳或柳石工修筑护滩工程,既可制止滩地被水流冲蚀,又可在洪水漫滩时,滞缓水流,促使泥沙沉淀。沉沙后的清水又回归主槽,稀释水流,加大挟沙能力,有利于主槽冲刷。

在不妨碍防洪的前提下,为保护滩区、开发滩区而进行的工作。黄河下游根据护滩保堤,有利两岸涵闸引水,有利滩区发展生产的原则,配合已有险工,因势利导修筑护滩控导工程,同时在滩区截堵串沟、堤河,开展农田水利建设、改良农作物种植结构,保障滩区安全,促进滩区经济建设的发展。

为防止塌滩而在滩岸线上做的工程。中国明代已有“守堤不如守滩”、“滩存而堤固”的经验。黄河下辩护滩工程主要以控制中水流量。稳定中水河槽,保滩固堤,维护防洪安全为目标。护滩工程顶部高程一般与滩面相平或略高于滩面。洪水期允许漫顶,既不影响滩地行洪,还可使洪水漫滩落淤,清水刷槽,增大滩槽高差。

为增加河道排洪能力,扩宽河道泄洪断面所采取的防洪工程措施。山东黄河北岸齐河和南岸垦利附近的河道,原来都是卡口河段,凌汛期间易卡塞冰凌,威胁堤防安全。为此,20世纪70年代修建了南、北展宽工程。工程包括扩宽堤、分洪闸、泄洪闸、淤灌排水闸及群众避洪工程等。

在自然力或人力干预的条件下,水流放弃原弯道而循捷径下泄的演变过程。河湾在自然演变过程中,由于凹岸不断淘刷和凸岸不断淤积,同一岸相邻两个弯道之间的距离逐渐缩短,而弯曲幅度增大,水位差也显著加大,一遇大水,漫滩水流循捷径发生强烈冲刷,逐渐发展为新河,这就是自然裁弯。若在两河湾之间的滩地上开挖引河,并在上弯道同时采取挑溜或堵截等措施,强迫水流循捷径下泄,则是人工裁弯。

同一弯道中下段的工程位置线为一条光滑的复合圆弧线,上段接近于直线且与圆弧线相切。水流入湾后,诸坝垛受力比较均匀,可形成以坝护湾,以湾导溜的形势。具有导溜能力强,送溜方向稳定,坝前淘刷较轻,易于修守等优点。多为黄河下游采用。

河道整治工程在平面上的整体布置。包括一段河道上下游、左右岸各组工程线的布设情况及相对应关系,一组工程的平面位置线的形式、长度和该组工程内各坝垛平面形式及其相互关系。

一处河道整治工程设定的坝、垛头部的连线。简称“工程线”或“工程位置线”。它是依照治导线轮廓经过调整而确定的复合圆弧线。工程布设往往将中下段与治导线吻合,上段向后偏离治导线,以利接溜入湾,以湾导溜,防止水流抄工程后路。

平面外形向背河侧凹入的河道整治工程。方向不同的来溜入湾后,水流流向逐渐调整,控导出湾溜势稳定一致。这种工程布局,控导河势能力强,在黄河下游河道整治工程实践中广泛采用。

平面外形平顺或微弯的河道整治工程。这种工程布局,对河势的控导能力较差。

平面外形向临河一侧凸出的河道整治工程。这类工程上、中、下三段不同部位着溜时,往往出溜方向不同,甚至差异很大,造成工程以下溜势散乱,控导河势效果差。

一岸修建工程,控导溜向,使下游对岸塌滩坐弯,以便按治导线修建工程,控制河势,达到河道整治的目的。

利用原有的天然或人工卡口加以整治,在主槽两侧滩岸上呈现相对出现的整治工程。黄河下游两岸由于边界条件复杂、组成物质不均匀,抗冲性能差别很大,加上一些人工建筑物及天然山嘴的影响,河道呈现宽窄相间的藕节状形态;窄深河段对河势变化具有较大的制约作用,成为河流的节点。在河道整治中,利用自然节点加修坝垛形成节点工程。由于黄河下游河道的基本流路形如麻花,因而有些专家主张因势利导,采用节点工程对河道进行整治。

为约束主流摆动范围、护滩保堤,引导主流沿设计治导线下泄,在凹岸一侧的滩岸上按设计的工程位置线修建的丁坝、垛、护岸工程。黄河下游仅在治导线的一岸修筑控导工程,另一岸为滩地,以利洪水期排洪。

连接两个相对河湾之间的直河段。在自然状况下,过渡段的几何形态是不断变化的,但在河道整治规划设计中,常把过渡段概化为两弯道之间的直线段。过渡段的长短与设计流量和上游工程挑溜力度、效能有关。黄河下游河道整治的过渡段长度通常按整治河宽的l~3倍选定。

弯道进口与出口概化半径之间的夹角。由于河湾的上、中、下各段常取用不同的弯曲半径,因而,河湾夹角只是一个粗略的数值,并不具有严格的几何定义。

弯道整治线上任意一点与相应弯道中心角顶点的距离。持续时间较长的流量级是影响河湾半径的主要因素。黄河下游河道整治设计,河湾半径通常取设计稳定河宽的2~5倍。为了适应上游不同的来溜方向,弯道上部迎溜段的河湾半径通常比较大;为了更好地发挥弯道的挑溜作用,弯道下部送溜段的河湾半径通常比较小。

河流一岸相邻同向弯道顶点之间的距离。通常持续时间较长的流量级对河湾跨度影响较大。在黄河下游游荡型河段河道整治规划中,有大弯和小弯的争论,大弯的河湾跨度一般为15~30公里,它能较好地利用现有工程;小弯的河湾跨度一般为10~15公里,它对河势演变有较强的控导作用,估计可能适应小浪底枢纽生效后下游来水来沙过程改变而引起的河势变化。

设计治导线各弯道顶点连线之间的距离。它标志着整治线路的水流摆动范围的大小。

相邻两岸相对河湾顶点的距离。

河道整治设计中,接整治后通过整治流量所设定的平面轮廓线。在进行河道整治规划设计时,权衡防洪、供水、航运等各方面的需要,设计一系列的的正反相对应的弯道,弯道间以直线过渡段相连接。治导线的平面形态参数可用河湾间距(D)、弯曲幅度(P)、河湾跨度(T)、整治河宽(B)、直河段长度(L)、弯曲半径(R)及河湾夹角(a)等来表示。治导线是在分析河道基本流路的基础上经多方面权衡确定的。主要的依据有河势演变规律及发展趋势的研究成果,现有工程及天然节点靠河机遇与控导作用的分析成果,国民经济各部门对河道整治的要求。

河道经过整治后与整治流量相应的直河段的河槽宽度,即河道通过整治流量时,理想的水面宽度。由于河道整治工程仅在凹岸布置,凸岸为可冲的滩嘴,当大洪水通过时,主流走中泓,流线趋直,凸岸受冲,主槽扩宽,洪水能顺利通过。因此,整治河宽小于洪水时主槽宽度。同时由于整治工程高程均低于设计防洪水位,因而,整治河宽并不是河道行洪宽度。黄河下游高村以上河段,设计整治河宽为1200米,洪水时河道实际水面宽度一般为2500~3000米,大洪水的行洪宽度可达5000米以上,最宽处超过20公里。

整治河道的设计流量。它分为洪水河槽整治流量、中水河槽整治流量和枯水河槽整治流量。黄河下游多年测验成果表明,中水河槽水深大,糙率小,排洪量占全断面的70%~90%.造床作用较强,因此,采用中水河槽的平滩流量作为河道整治的设计流量。由于河床冲淤变化大,平滩流量也在不断地改变,黄河下游一般在4000~6000立方米每秒之间,经过多方面的分析论证,选取5000立方米每秒作为整治流量。

为稳定河槽,或缩小主槽游荡范围,改善河流边界条件与水流流态采取的工程措施。黄河下游河道整治以防洪为主,兼顾保滩、引水、航运;以整治中水河槽,控制中水流路为目标,确定规划治导线,作为工程布设的依据。除加固原有的堤防险工外,在滩岸上修建了护滩控导工程170多处,坝垛3000多道。高村以下500多公里河段水流已基本得到控制;高村以上河段的河势也在逐步改善。

反映河道在某观测时段内水流、岸线和沙滩分布形态的地图。河势图上标注的主要内容有:河道整治工程靠溜情况,主溜线,永边线、心滩、浅滩、串沟汊河等位置,塌滩情况,局部水流现象和观测时段的流量变幅等。

对河势进行现场勘察工作。查勘内容主要是观测河势、分析河势演变状况、了解工程险情及管理状况等。其主要目的是为来年河道整治及其他建设项目提供依据。黄河下游河道查勘,每年汛前汛后各进行一次。查勘方法是乘船顺流而下,在河湾、塌岸、控导工程、险工等重点地方,上岸徒步查勘,利用望远镜、激光测距仪,在宽阔的河道里观察河道的汊流、沙洲等分布情况,绘制出五万分之一的河势图。汛期水情变化较大或发生重大险情时,随时组织查勘,预估河势发展趋势,为防汛抢险决策提供依据。

对河床平面形态、水流状态的观测。河势观测通常采取仪器测量和目估相结合的办法,绘制河势图。在图上标出河道水边线、滩岸线、主流线的位置,各股水流的流量比例,工程靠流情况等。用以分析河势变化规律,开展河势预估,为河道整治和防汛抢险提供依据。

定期或不定期地对河道形态和水沙运动状态进行观察和测量。观测的目的是研究水流泥沙运动、分析河床演变的规律,为治河防洪提供科学依据,并验证已建工程的作用和效益。河道观测包括水文观测、河道地形测量和河势观测、工情观测等。

水流受阻而引起水位升高的河段。

洪水漫滩或串沟走溜引起堤河通过较大流量的现象。堤河附近的堤防或无防护工程,或虽有防护工程但未经过洪水考验,因而顺堤行洪往往严重威胁防洪安全,应加强防护。

在一定的河床边界及水流条件下,能够通过河流断面下泄的推移质和悬移质中的床沙质数量。推移质和悬移质在输移过程中,与河床中泥沙不断交换,因此,水流挟带床沙质的数量,经过一定距离后即达到饱和,这个饱和含沙量就是水流挟沙能力,常用单位为公斤每立方米。

河道能够安全地宣泄洪水的数量。黄河下游是一条强烈堆积性河流,其排洪能力随着河床的淤积而下降。为了争取防洪主动,黄河防汛指挥部门通常每年都要进行河道排洪能力分析。目前,这种分析多以水文测验资料为基础,采用半经验半理论的方法进行。排洪能力分析通常以最不利的情况作为前提,给防汛指挥留有适当的安全余地。(据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网、新华社整理)

}
 长城长度标准是6300公里,平均高度为7。8米,有些地段高达14米,墙身基础宽度平均6。5米,墙上地坪宽度平均5。8米,长城的修建大约用了有9亿多块砖。
长城的防御工程建筑,在两千多年的修筑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首先是在布局上,秦始皇修筑万里长城时就总结出了“因地形,用险制塞”的重要经验,接着司马迁又写入《史记》之中,之后的每一个朝代修筑长城都是按照这一原则进行,成为军事布防上的重要依据。
凡是修筑关城隘口都是选择在两山峡谷之间,或是河流转折之处,或是平川往来必经之地,这样既能控制险要,又可节约人力和材料,以达“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效果。修筑城堡或烽火台也是选择在险要之处。
至于修筑城墙,更是充分地利用地形,如像居庸关、八达岭的长城都是沿着山岭的脊背修筑,有的地段从城墙外侧看去非常险峻,内侧则甚是平缓,有“易守难攻”的效果。
在辽宁境内,明代辽东镇的长城有一种叫山险墙、劈山墙,就是利用悬崖陡壁,稍微地把崖壁劈削一下就成为长城。还有一些地方完全利用危崖绝壁、江河湖泊作为天然屏障。
在建筑材料和建筑结构上以“就地取材、因材施用”的原则,创造了许多种结构方法。
有夯土、块石片石、砖石混合等结构;在沙漠中还利用了红柳枝条、芦苇与砂粒层层铺筑的结构,在今甘肃玉门关、阳关和新疆境内还保存了两千多年前西汉时期这种长城的遗迹。
随着社会生产力进步,制砖技术不断发展,明代砖制品产量大增,已不再是珍贵的建筑材料,所以明长城不少地方的城墙内外檐墙都以巨砖砌筑。
在当时全靠手工施工,靠人工搬运建筑材料的情况下,采用重量不大,尺寸大小一样的砖砌筑城墙,不仅施工方便,而且提高了施工率,提高了建筑水平。
其次,许多关隘的大门,多用青砖砌筑成大跨度的拱门,这些青砖有的虽然已严重风化,但整个城门仍威严峙立,表现出当时砌筑拱门的高超技能。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8米跨度柱子一般多大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