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物理题牛二?

第1篇:高一物理牛顿第二定律及应用知识点

1.记住和理解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

2.掌握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题的一般方法和基本物理模型,并会熟练应用。

21探究、实验: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a

22牛顿第二定律(及其应用)c

说明:1.不要求求解加速度大小不同的连接体问题,不要求求解三个及以上连接体问题。

例题1:(2008年考题26)如图所示,一个质量为2kg的物体静止在光滑水平面上,现沿水平方向对物体施加10n的拉力,g取10m/s2,求:

(1)物体运动时加速度的大小;

(2)物体运动3s时速度的大小;

(3)物体从开始运动到位移为10m时经历的时间。

⑵牛顿第二定律:f合=ma

⑶理解:①有力就有加速度(力和加速度是瞬时对应的关系)。

②加速度的大小与合外力成正比,与质量成反比。

③加速度的方向与合外力的方向相同。

例题2:(2007年考题26)在平直的高速公路上,一辆汽车正以32m/s的速度行驶。因前方出现事故,司机立即刹车,直到汽车停下。已知汽车的质量为1.5103kg,刹车时汽车所受的阻力为1.2104n,求:

(1)刹车时汽车的加速度的

第2篇:高考物理一轮复习牛顿第二定律及应用知识点小结

1.记住和理解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

2.掌握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题的一般方法和基本物理模型,并会熟练应用。

21探究、实验: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a

22牛顿第二定律(及其应用)c

说明:1.不要求求解加速度大小不同的连接体问题,不要求求解三个及以上连接体问题。

例题1:(2008年考题26)如图所示,一个质量为2kg的物体静止在光滑水平面上,现沿水平方向对物体施加10n的拉力,g取10m/s2,求:

(1)物体运动时加速度的大小;

(2)物体运动3s时速度的大小;

(3)物体从开始运动到位移为10m时经历的时间。

⑵牛顿第二定律:f合=ma

⑶理解:①有力就有加速度(力和加速度是瞬时对应的关系)。

②加速度的大小与合外力成正比,与质量成反比。

③加速度的方向与合外力的方向相同。

例题2:(2007年考题26)在平直的高速公路上,一辆汽车正以32m/s的速度行驶。因前方出现事故,司机立即刹车,直到汽车停下。已知汽车的质量为1.5103kg,刹车时汽车所受的阻力为1.2104n,求:

(1)刹车时汽车的加速度的

第3篇:高一物理《牛顿第二定律》知识点讲解

第4篇:牛顿第一定律高一物理第四章知识点

1.亚里士多德的错误观点:

①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②力是产生物体运动的原因。

①他的观点来源于伽利略的理想实验。

②观点:物体不受力时,将保持自己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

①来源于牛顿第一定律实验。

②定律: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

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③牛顿第一定律又叫惯*定律。

①物体保持原来的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质,叫惯*。

②质量是物体惯*大小的量度。

①惯*就是使原来运动的物体(不管是匀速、是加速还是减速)匀速直线运动,使原来静止的物体静止。

②惯*是物体的固有*质,宇宙万物中任何物体都具有惯*,没有惯*的物体是不存在的。

③质量是物体惯*大小的量度。物体惯*大小与物体的运动速度、物体的密度、形状、体积无关。物体的质量越大,物体的惯*就越大,越难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④只要物体的质量不变,物体的惯*就不变。所以“克服惯*”“惯*增大”“惯*减小”是错误的。

⑤惯*大小表示物体改变运动状态的难易程度。物体惯*越大,越难改变运动状态,惯*越小,越容易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第5篇:高一物理牛顿第一定律知识点整理

1.定义: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受到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叫重力。

①.重力的方向: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垂直于水平面向下)。②.重力的作用点: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做重心。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在他的几何中心上,例如粗细均匀的棒的重心在他的中点;球的重心在球心;方形薄板的重心在两条对角线的交点。不规则物体的重心,可以用悬挂法来确定。物体的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

③.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有关;质量越大,重力也越大;重力与质量成正比。

3.重力公式:重力用g表示,单位是牛(n);质量用m表示,单位是千克(kg);9.8牛顿/千克用g表示,重力的大小跟质量的关系可以表示为:g=mg或g=g/m,

问:9.8牛顿/千克的物理意义是什么?

答:[质量为1kg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是9.8n]

1、定义: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应该从四个方面入手:

①、一切说明该定律对于所有物体都是普遍适用的,不是特殊现象。

②、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是定律成立的条件。

③、总指的是总是这样,没有例外。

④、或指两种状态必居其一,不能同时存在,也就是说如果物体如果不受外力作用,原来静止的物体仍保持静止,而原

第6篇:高中物理牛顿第二定律的知识点

物体的加速度跟所受的外力的合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合外力的方向相同,表达式f合=ma

(1)牛顿第二定律定量揭示了力与运动的关系,即知道了力,可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分析出物体的运动规律;反过来,知道了运动,可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研究其受力情况,为设计运动,控制运动提供了理论基础。

(2)对牛顿第二定律的数学表达式f合=ma,f合是力,ma是力的作用效果,特别要注意不能把ma看作是力。

(3)牛顿第二定律揭示的是力的瞬间效果。即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与它的效果是瞬时对应关系,力变加速度就变,力撤除加速度就为零,注意力的瞬间效果是加速度而不是速度。

(4)牛顿第二定律f合=ma,f合是矢量,ma也是矢量,且ma与f合的方向总是一致的。f合可以进行合成与分解,ma也可以进行合成与分解

第7篇:高中物理牛顿第二定律易错知识点

物体加速度的大小跟作用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且与物体质量的倒数成正比。

第一、这是一个矢量式,也就意味着a的方向永远与产生它的那个力的方向一致。(f可以是合力也可以是某一个分力)

第二、f与a是关于“m”一一对应的,千万不能张冠李戴,这在解题中经常出错。主要表现在求解连接体加速度情形。

第三、将“f=ma”变形成f=m△v/△t,其中,a=△v/△t得出△v=a△t这在“力、电、磁”综合题的“微元法”有着广泛的应用(近几年连续考到)。

第四、验*牛顿第二定律实验,是一个必须掌握的重点实验,特别要注意:

(1)注意实验方法用的是控制变量法;

(2)注意实验装置和改进后的装置(光电门),平衡摩擦力,沙桶或小盘与小车质量的关系等;

(4)注意数据处理时,对纸带匀加速运动的判断,利用“逐差法”求加速度。(用“平均速度法”求速度)

(5)会从“a-f”“a-1/m”图像中出现的误差进行正确的误差原因分析

第8篇:牛顿第二定律高一物理重要知识点梳理

验*牛二定律,即质量一定时,物体的加速度与合外力大小成正比;合外力一定时,物体加速度大小和质量成反比

附有定滑轮的长木板、打点计时器、电源、小车、砝码、细绳、重物(钩码)、纸带、复写纸、刻度尺、天平、木块

①用天平测出小车和重物的质量m和m0,记下m和m0。

③平衡摩擦力:在长木板不带定滑轮的一端下垫一块木板,反复移动木板位置,直到车在斜面上运动时可保持匀速直线运动。

④将重物通过细绳绕过滑轮系在小车上,接通电源,放开小车,取下纸带,在纸带上标上号码。则小车受到的合外力f=m0g

⑤保持车的质量不变,改变重物的质量,多做几次实验。

⑥算出各条纸带对应的加速度。画出a─f图线,如图线是过原点的倾斜直线,则*物体运动的加速度a和f大小成正比。

⑦保持重物的质量不变,在小车上加放砝码,并测出小车和砝码的总质量m,多做几次实验。

⑧算出各条纸带对应的加速度。画出a—图线,如果图线是过原点的的倾斜直线,则*物体运动的加速度a和m成反比。

①车和砝码总质量要远大于重物的质量

②平衡摩擦时,要让车拖着纸带运动,且打点计时器要打点。

摩擦力一经平衡,不需要重复平衡摩擦力。

③每次实验时,小车应尽量靠近打点计时器,并先接通电源,后放开小车

第9篇:牛顿第一定律高一物理知识点

牛顿第一定律表明,当合外力为零时,原来静止的物体将继续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物体则将继续以原来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合外力为零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是物体受到的所有外力相互抵消,合外力为零;另一种是物体不受外力的作用。有的专家学者认为这种表述方式并不严谨,所以通常采用原始表述。

伽利略研究运动学的方法是把实验和数学结合在一起,既注重逻辑推理,又依靠实验检验。他对光滑斜面的推论是通过实验观察,并推论得到的。但是这个完全光滑的斜面在现实中不存在,因为无法将摩擦力完全消除,因此理想斜面实验属于伽利略的逻辑推理部分。

伽利略对光滑斜面的推论

现实中,当一个球沿斜面向下滚时,它的速度增大,而向上滚时,它的速度减小。

由此伽利略推论,当球沿水平面滚动时,它的速度应不增不减。实际上他发现,球愈来愈慢,最后停下来。伽利略认为,这并非是它的“自然本*”,而是由于摩擦阻力的缘故,因为他同样还观察到,表面愈光滑,球便会滚得愈远。

于是他推论,若没有摩擦阻力,球将永远滚下去。

伽利略的理想斜面实验实验如图所示,让小球沿一个光滑斜面从静止状态开始下滚,小球将滚上另一个斜面,达到与原来差不多的高度然后再下滚。他推论,只是因为摩擦力,球才没能达到原来的高度。然后,他减小后一斜面的倾

第10篇:高一物理上学期牛顿第一定律知识点

牛顿第一定律表明,当合外力为零时,原来静止的物体将继续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物体则将继续以原来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合外力为零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是物体受到的所有外力相互抵消,合外力为零;另一种是物体不受外力的作用。有的专家学者认为这种表述方式并不严谨,所以通常采用原始表述。

伽利略研究运动学的方法是把实验和物理结合在一起,既注重逻辑推理,又依靠实验检验。他对光滑斜面的推论是通过实验观察,并推论得到的。但是这个完全光滑的斜面在现实中不存在,因为无法将摩擦力完全消除,因此理想斜面实验属于伽利略的逻辑推理部分。

伽利略对光滑斜面的推论现实中,当一个球沿斜面向下滚时,它的速度增大,而向上滚时,它的速度减小。

由此伽利略推论,当球沿水平面滚动时,它的速度应不增不减。实际上他发现,球愈来愈慢,最后停下来。伽利略认为,这并非是它的“自然本*”,而是由于摩擦阻力的缘故,因为他同样还观察到,表面愈光滑,球便会滚得愈远。

于是他推论,若没有摩擦阻力,球将永远滚下去。

伽利略的理想斜面实验实验如图所示,让小球沿一个光滑斜面从静止状态开始下滚,小球将滚上另一个斜面,达到与原来差不多的高度然后再下滚。他推论,只是因为摩擦力,球才没能达到原来的高度。然后,他减小后一斜面的倾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必修一物理牛二解题技巧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