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的婚姻是什么样的?

印度,新德里——几千年来,印度的父亲们一直在替子女们包办婚姻大事。贾利玛·潘特(Garima Pant)和95%与她同龄的千禧一代原本也决心遵循这个最富有印度色彩的传统。

她父亲通过一家挂着潜在婚配对象基本情况的婚恋网站相中了一个跟她属于同一个种姓、受过良好教育的男人,然后把自己挑中的人选展示给她看。也就是在那个时候,她开始了反抗。

“我跟您想的不一样。”27岁的特教教师潘特这样回复她父亲。当时,她刚看完一个男人的一张照片,那个男人有着挑染过的头发。于是,她父亲又挑了另外一个。“您在开玩笑吧?”再换一个。“呃……”后来又挑了几十个。

后来,一个资料能够打动她的男人终于出现了。这时,潘特再次打破了传统。她找到了这个男人的手机号码,偷偷给他发了短信。

她的大胆成就了这门姻缘。等到双方的父亲发现,两家属于通常禁止通婚的同一个种姓的支系时,两家的孩子经过频繁的短信和电子邮件来往,互相都已经有了感情。几个月后,这对情侣交换了婚誓,尽管双方父亲的祝福不情不愿。这对爱侣就是越来越多所谓“半包办婚姻”中的一起。在这类婚姻里,技术扮演起媒人的角色,帮助削弱了一个古老的传统,但又带着格外典型的印度特色。

婚姻在印度社会很大程度上依然是两个家庭之间的协议,大多数父母、尤其是当父亲的负责物色婚配的对象,包括搜索如今无处不在的婚恋网站,寻找合适的候选对象。但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允许自己的子女们行使否决权,尤其是在印度的城市里。甚至就连兄弟姊妹也开始参与进来:潘特最终要嫁的那个男人,她弟弟当初只是看了他和一只黑色的拉布拉多狗的合影,就成了他最早的支持者。

人权活动分子都乐于看见这种演变,认为它反映了全球女性地位的重大变化。他们同时还希望,即使是贫困的农村家庭也能开始允许基于选择的婚姻。

他们指出,每年,大约800万(其中主要是十几岁的少女)新娘嫁给了完全由父母选定的男人,直到婚礼当天才第一次见到她们的新郎。如果她们拒绝,就有可能遭遇暴力,有时候甚至丢掉性命。去年11月曾经发生过一件事,新德里一名21岁的女大学生因为结婚违背了父母的意愿,被自己的父母亲手勒死。

人们之所以告别完全的包办婚姻,背后的推动力很大程度上是单纯的市场力量,因为印度人长期以来一直把婚姻看成是社会地位和经济安全的保障。

几个世纪以来,家庭中的父亲们通常都是借助当地媒人的帮助,在自己的社会关系中物色亲家。而媒人们则带着简历走家串户。但是,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家搬到城市里,以村庄为基础的家族亲戚关系网逐渐消失,高学历的女性在这些圈子里往往找不到同等条件的男性。一些人家在这样的压力之下开始寻找更大的关系网络,而且越来越倚重婚恋网站。

目前,印度的婚恋网站已经超过1500家。它们把潜在的婚配对象候选者扩大到了全国,让父母们多拥有了几千个选择,同时却又能继续坚持长期以来涉及种姓和宗教问题的种种限制条件。(媒人和婚姻中间人们说,没有表明种姓的候选者们获得的回应要少得多。)

分析人士称,这套体系很管用,因为印度的年轻人们依然对父母在他们婚配对象上的介入保持着格外开放的态度。

“印度上一代和下一代人之间不是敌对的关系。我们国家十几岁的年轻人没有焦虑。他们既不离经叛道,也不会忤逆父母。”德里社会发展研究中心(the Center for the Study of Developing Societies)教授、著名的女权主义作家玛葫·克西瓦尔(Madhu Kishwar)说,“印度的婚姻之所以比西方国家的婚姻更稳定,原因就在于双方家庭的积极参与。”

然而,随着人们开始接受互联网渐渐向婚姻领域渗透,父母们越来越多地放松了对婚姻的控制权。婚恋网站首席运营官戈拉夫·拉希德(Gourav Rakshit)说,随着准新娘和准新郎们越来越多地参与到自己求偶这件事情中,婚恋网站推荐潜在婚配对象的方式也必须随之改变。

拉希德说:“我们发现了一些显著的变化,人们开始使用匹配性因素来搜索,而不只是过去那些限制性的标准。”比如财富和种姓。

最后,把手机变成了反抗工具的贾利玛·潘特基本上算是如愿以偿。她坚持在做出决定之前必须单独见一见她未来的丈夫马纳斯·潘特(Manas Pant)。这种一度很罕见的要求如今已经成了半包办婚姻的惯例。

约会定在新德里高端购物场所可汗市场(Khan Market)的海龟咖啡厅(Café Turtle)。贾利玛·潘特同意开车去接马纳斯·潘特(他刚好和她是同一个姓氏)。

贾利玛·潘特说:“我迟到了20分钟才接上他。他痛恨别人迟到。”

现年28岁的马纳斯·潘特是科技公司的市场营销专家,他的说法略微有点不同。“其实,她迟到了25分钟。”他说,“后来,她又撞上了一辆车。”但他那个时候已经决定要跟她结婚,而他的反应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说‘嗯,我们开局不错’。”她说,“这是个玩笑,我心里想‘不错啊’,我不是说我当时听到了命运的钟声什么的,但他那么说肯定没错。”

约会持续了两个小时。后来,她放下他,然后开车回家。家里的客厅里,父亲、母亲和她弟弟正在急切地等着她。

那天晚上,马纳斯·潘特发来了短信:“我准备告诉我爸爸,可以继续推进了。OK?”

这就相当于西方男人单膝下跪求婚。当然,两家人还是得见面,还是得咨询占星师。但是,一个纪念碑式的巨大变化是,如果贾利玛·潘特不点头,这一切都不会发生。

她回了一条短信:“好。”

}

无法理解印度的种姓和婚姻制度,有人能解释一下吗

  种姓制度是曾在印度与南亚其他地区 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体系。
  种姓制度以婆罗门为中心,划分出许多以职业为基础的内婚制群体,即种姓。各种姓依所居地区不同而划分成许多次种姓,这些次种姓内部再依所居聚落不同分成许多聚落种姓,这些聚落种姓最后再分成行不同行外婚制的氏族,如此层层相扣,整合成一套散布于整个印度次大陆的社会体系。
  1947年印度脱离殖民体系独立后,种姓制度的法律地位正式被废除,各种种姓分类与歧视被视为非法,然而在实际社会运作与生活上,其仍扮演相当重要的角色。
  种姓制度是古代世界最典型、最森严的等级制度。四个等级在地位、权利、职业、义务等方面有严格的规定:
  第一等级婆罗门主要是僧侣贵族,拥有解释宗教经典和祭神的特权,
  第二等级刹帝利是军事贵族和行政贵族。他们从事作战和拥有征收各种赋税的特权。
  第三等级吠舍是雅利安人自由平民阶层。他们从事农、牧、渔、猎等,政治上没有特权,必须以布施和纳税的形式来供养前两个等级。
  第四等级首陀罗绝大多数是被征服的土著居民,属于非雅利安人,他们从事农、牧、渔、猎等业以及当时被认为低贱的职业。
  特征:一是各等级职业世袭,父子世代相传。二是各等级实行内部同一等级通婚,严格禁止低种姓之男与高种姓之女通婚,但可以低种姓之女嫁给高种姓之男。三是首陀罗没有参加宗教生活的权利。四是各等级在法律上是不平等的。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印度的插座是什么样的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